讲稿: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样例5]

时间:2019-05-14 19:1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讲稿: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讲稿: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第一篇:讲稿: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中美关系近期的疏密跌宕,让世界惊讶,也发人深思:美国的对华政策究竟有无连贯性,美国人究竟靠不靠谱?其实,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快速增长以及中国在国际力量格局中位次的提升,一方面,中美的合作愈发广泛,美国的对华政策也变得更加务实,表面看来美国对中国更加友好,对华定位也从非敌非友变成利益攸关者,将中美关系定性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然而另一方面,双方的合作尚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的一些基本性质,由于无法确信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和旧有思维模式的作祟,两面性的对华政策将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长期选择。

一、美国对华政策两面性的表现

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的国际主导能力和责任能力下降、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中国的重要性和国际影响力攀升明显„„。在这些标志实力结构重大变迁的要素的指引和推动下,中美两国间的互动进一步频繁,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也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

一种论调坚持把中国看作“战略竞争对手”。在此支撑下的美国对华政策以防范和遏制为主要特征,包括炒作中国威胁论、坚持对台军售、支持反华分裂势力和中国的外部政治对手、阻挠和破坏中国的海外合作等。这一政策倾向是冷战思维的继续,其“优点”在于可以操纵和利用盟友的恐惧心理,以保持亚太地区“民主国家”的团结和

维系美国在本地区的支配地位。最近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把中国类比为19世纪的德国,认为中国的重商主义路线是美国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不过批评者认为,这种说法夸大了中国威胁,美国不应该太没有自信,因为与生俱来的一些国内政治和地缘政治问题会限制中国国力的进一步激增,中国至多能成为多极化的亚洲中的一极,而不会变成一个向美国发起挑战的单极霸权。

另一种论调希望把中国看作“伙伴”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在此支撑下的美国对华政策以接触和合作为主要特征,主张建设性地对待中国的崛起,以结构性的安排应对中美结构性矛盾,用国际框架来规制中国发展,使之成为一个“负责任的正在崛起的大国”,甚至呼吁美中“同舟共济”。新世纪以来,这一政策倾向在美国外交决策中的话语权重增加,但仍缺乏稳定和持久的影响力。批评者认为,中国仍然是一个被众多内部问题困扰的发展中国家,即便中国政府有意愿担当全球责任,也会力不从心。同时,由于在价值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美中在经济衰退、气候变化和集体安全等重大国际问题上缺乏牢固的合作基础,彼此在地缘政治、经济合作和外交决策等方面的认知更是经常南辕北辙。

总体上,美国国内关于这两种政策倾向的争论越来越激烈,并直接造就了“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轮番登场的矛盾性对华政策模式,不仅有害双边关系的稳定,也为世界格局的和平发展增加了变数。

二、导致美国对华政策两面性的原因

导致美国对华政策两面性的原因复杂,但传统支配性大国对新兴强国“利用+防阻”的投机心理是导致这一政策模式的主因。一方面,考虑美中实力和影响力,美国迫切需要中国分担责任、应对挑战。另一方面,中国自身的规模和重要地位也给美国带来了竞争与对抗的风险,结果又可能阻挠相互合作。美国的这种矛盾心理几乎贯穿于其对华政策的各个主要领域。

1.美国对华安全目标及需求

(1)通过防范中国维系亚太力量结构的既有平衡

冷战结束以来,亚太格局内以经济和军事为核心的中美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单就经济规模而言,1991年美国的GDP占全球总量的25.99%,中国仅占1.83%;2001年美国上升到了一个峰值达31.80%,中国占4.16%;2008年美国降到了23.44%,中国则上升至7.23%。与经济格局重构同步进行的还有令美国担心的中国军事力量的崛起。尽管中国军费增长和军事现代化进程的背景是全球富国和新兴国家都在朝此方向努力,而且自上世纪末以来中国一直定期发布国防白皮书以表明战略意图和突出军事政策的防御性,但受惯有思维模式指引的美国还是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担忧,对之进行妖魔化的夸大。

中国军事现代化和地缘政治整合的每一步都使美国感到如芒刺在背。最令美国担心的是中国以军事强权主导亚洲,不但会把美国挤出亚洲,而且对其亚洲盟友的生存空间构成实质性威胁。(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美中垄断是白日做梦》,《耶鲁全球化》2009年8月6

日)由此,它希望中国稳定中美军事对话机制,要求中国进一步提高军事透明度,(祈曼丽:《美国正在失去太平洋?趋势对美国不利》,《华尔街日报》2009年9月21日)反对中国对专属经济区行使“过宽”的权利,反对中国“过多”地对外获取资源,反对任何会削弱美国对外软实力的中国对外政策。在战略层面,一些美国官员认为,中国已经知道如何使用新技术装备和以“不对称”的思维逻辑对付美国,这对美国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在战术层面,中国在战略核武器和太空领域的一些军事进步是最受美国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战略核武器问题上,一些美国专家认为,中国反舰弹道导弹与反导武器的研发和未来以此为基础的全球精确打击能力将对美国构成严重威胁。在太空领域,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中合作的成本要大于收益,因为合作中最本质的问题是政治而非技术问题,互惠性合作会削弱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优势。而且,太空领域的任何一项与中国的合作都会同时意味着美国对更为广泛的对华政策做出了一次政治表态,因而必须征求和协调盟国及伙伴的意见。(成斌:《美中太空合作:成本高于收益》,传统基金会发言稿第2670号,2009年10月30日)

(2)使中国成为对美国有益的地区参与力量

除了防止中国成为美国的地缘政治威胁,因全球反恐和穷兵黩武而苦不堪言的美国也希望把中国拉入到自己主导的国际体系之中。而且,美中在中国周边地区共有的一些地缘政治利益也促使双方产生了合作的动机。例如,美中都不希望朝鲜发生社会动荡,都不希望巴基斯坦变成失败国家,等等。由此,美国希望中国与现有国际机制良性

互动,发挥建设性作用。在防扩散问题上,美国希望中国加大支持国际不扩散体制,加强相关出口管制。在反恐问题上,美国希望中国确保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的西部边界的安全,并为美国的政策作“贡献”。2009年以来,美英两国领导人曾多次表态,希望中国更多介入阿富汗事务,甚至出兵阿富汗。

总体而言,美国在安全问题上要求中国多担责任的同时并未谋求改变自己的基本立场。在战略定位方面,美国依然将旧有的同盟关系当作稳定亚太局势的基石。例如,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彼得·卡赞斯坦认为,美国在东亚地区仍主要仰仗日本,不会因中美关系牺牲与日本的合作,这一点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都不会改变。在敌友认知方面,美国依然把自己的民主价值观和民主政治体制作为合作的前提,“分裂和西化中国”依然是美国在华的长期战略目标选择之一。由此,与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相比,加强对中国国内分裂势力的支持、加强对中国周边国家的政治渗透、将对华友好国家视为不友好政权等政策选项往往更经常地出现在美国各届政府的政策议程之中。

2.美国对华经济目标及需求

(1)通过与中国合作维系自身经济繁荣

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的事实表明,美国对外尤其是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性不断增加,工业竞争力变低,实体经济增长乏力。顺利渡过危机、实现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已经代替经济霸权成为短期内美国的首要战略需求。同时,美中双边贸易额长期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增长率,中国持有大额的美国国债,许多美国企业都希望从庞大的中国市场中获

益,这些基本事实都使美国无法不把中国看作经济合作对象。危机发生后,中美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进一步凸显,更多的美国人意识到了双边共同经济利益和美中经济关系的重要性。中美两国经济决策层也很快就如何促进世界经济复苏问题达成了共识——美国需要减少赤字、鼓励居民合理消费并对中国开放投资市场、中国需改变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方式和大力促进国内需求。尽管部分美国学者坚持把引发危机的责任推卸给中国,认为中国的高储蓄助长了美国过度消费并形成了资产价格泡沫,进而导致了危机的爆发,但更多的人对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表示欢迎,生存的必然要求使他们放软了身段。

(2)质疑和否定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各个侧面

令人遗憾的是,危机中的合作未能从本质上改变美国人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基本看法。一方面,美国依然从根本上怀疑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结构,迟迟不愿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有的学者片面夸大中国经济结构中的问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奇怪的混合物”,其特点是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经济资源的主要分配者,但有时会产生极其腐败或掠夺性的资本主义”。(普拉纳布·巴丹:《建国六十周年:中国面临的挑战》,《耶鲁全球化》2009年9月25日)有些美国人还担心中国的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会对美国及全球经济造成影响。同时,一些美国人认为,由于美中经济模式的根本不同,过多强调双边共同经济利益会给美国带来危险,因为随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富裕,由政府控制的经济领域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西方期待的政治改革就会越来越困难。因此,为了遏制中国的野心,美国不

能过多地强调双方的合作双赢。有学者甚至认为美国过于重视中国风险巨大,因为中国积累的庞大外汇储备远非实力的标志,而是过度依赖出口的经济模式所产生的副作用。世界金融危机并未体现出中国国家主导型经济模式的优越性,而只是美中两国发现自己陷于相互妥协的合作之中。([英]戴维·皮林:《华盛顿面临过于重视中国的危险》,《金融时报》2009年7月29日)

另一方面,一些美国学者坚持把美中贸易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归咎于中国,并以此作为对华设置贸易壁垒的借口。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主席卡洛琳·巴塞洛缪认为,中国政府把美国旨在保护国内就业岗位或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任何行动都描述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非常荒唐,因为前者本身就是一台“贸易保护主义机器”。中国政府集中管理经济,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扩大出口和建设由国家严密控制的巨型跨国公司;中国的“五年计划”确定了对国家经济起重要作用的钢铁、信息技术、航空和电信等关键产业,并利用各种各样的补贴、税收优惠、对外国股权的限制、市场壁垒以及人为压低货币币值等方式加以扶持和保护。也有一些人对中国进行产业整合、确保国家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安全的努力发起攻击。有学者称,由于认识到了获得低价原材料对于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和捍卫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性,中国当前正在以出口征服全球、以胁迫的方式控制世界自然资源(包括中国国内的稀缺资源)。对于这两种危及政治主权的全球化方式,亚洲国家应该联手“抵制中国为了自身目的而各个击破并篡改既定规则的努力”。(安德鲁·希勒:《中国悖论》,《华尔街日报》2009年8月18

日)

3.美国对华政策的意识形态动因及目标

在力量格局发生变革时,意识形态差异往往更容易对国际关系造成影响,因为此时原本处于弱势一方的政治偏好及理念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而原本处于强势的一方虽然不再那么强大或具有说服力,却仍希望继续把对方形容为非法者。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与中国的政治话语冲撞进入了高强度状态。尽管中国在冷战后一直在谋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对美政治关系,但美国仍然把人权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问题作为判断别国的基本指标,美国的国会、媒体和学术界对中国的不信任感一直没有减轻。现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虽然曾声称追求“既不冲动也不太注重意识形态的”灵活外交政策,但多数美国人深信美国还不至于因为金融危机而影响自身意识形态的安全性。美国驻蒙古大使马克·明顿称,扩大民主国家的数量是美国最大的外交目标。(大卫·琼斯:《端坐于金矿上的蒙古》,《华盛顿时报》2009年8月2日)美国前国务院官员克里斯托弗·克拉克认为,美中之间存在深深的战略不信任,价值观和政治体制的不相容是其关键。(克里斯托弗·克拉克:《美中垄断是白日做梦》,《耶鲁全球化》2009年8月6日)

尽管西方一些乐观者认为中国已经从苏联解体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在党内形成了乐于改革的风气和力量,([德]安德烈亚斯·霍夫鲍尔:《表面巨人》,《商报》2009年6月16日)但更多美国精英却在强调和夸大中国政治体制中的各种问题,指责中国未能按照西方所

希望的方向演进。例如,许多美国人把新疆“7·5事件”看作中国民主制度缺失的结果,而不去关注一些分裂势力披着宗教自由和人权外衣实施恐怖行动的事实。美中合作应对金融危机期间,一些人在不断提醒奥巴马政府,有关中美经济关系可持续的说法是一种错误的假设,即便存在双边共同经济利益这一巧合,也将最终被政治分歧和大国间的敌对所掩盖,美国不能为了谋求美中经济合作而刻意弱化政治和社会分歧,直至忽略两国的传统地缘政治冲突而让中国从中得利。(威廉·霍金斯:《奥巴马与中国的虚假伙伴关系》,《华盛顿时报》2009年8月3日)

4.多元化的国内政治系统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

以国会和总统分享外交权、多党制、利益集团政治等为特征的分散性权力体制,使美国对外政策一直富有投机性。在对华政策上,民主和共和两党所代表的政治势力略有不同。更多代表大企业和军工集团利益的共和党往往更倾向于贸易自由和军事力量平衡,因而布什在任期间曾积极支持开启WTO多哈回合谈判,几次否决民主党主导的国会提出的对华征收保护性关税的议案,并迫于军工集团的压力在任期结束前同意对台大额军售。更多代表蓝领工人的经济利益和工会利益的民主党则倾向于贸易保护和鼓吹人权,克林顿时期虽缔结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但同时要求在协定上添加有争议的劳动力和环保附加协议,奥巴马政府则无所顾忌地对中国搞起了贸易制裁。同时,每一届政府都会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争取更多利益群体的支持,因为利益集团政治的推动,美国行政当局的外交决策往往都是集团之间斗争和妥

协的结果。

多元化政治思潮对美国对华外交决策的影响也不容小视。依据不同的标准,美国政界和学术界精英往往被归入理想主义/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实用主义/理想主义等多个思想阵营,这些人不仅代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而且与美国外交决策圈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他们对美国国内、国际环境的不同认知,加剧了美国对外决策过程及结果的不稳定性。例如,有人把现任总统奥巴马的高级幕僚分为“实用派”和“战略派”。“实用派”更关注经济问题和美中经济关系。他们认为,由于在经济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中应该成为战略上的伙伴,合作双赢是一个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尽管两国存在严重的分歧,但只要处理好一些切实存在的问题,阻碍双方建立富有成效的伙伴关系的许多因素就会烟消云散。“战略派”则强调美中之间无法逆转的对抗特征。他们认为,尽管双方应该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摩擦,但是这样的合作都是战术性的,没有更深的意义。在一切双边交流活动的表象之下,是利益与价值观的根本冲突,这种冲突可控,但无法化解,除非其中一方发生改变,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约翰·李:《华盛顿对华外交战的内部指导手册》,《外交政策》2009年7月28日)

三、如何应对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

对于双边关系而言,美国实行“两面下注”的对华政策的直接后果,就是两国无法深入合作,“稳定——震荡——稳定”的中美关系周期性规律将长期存在,某些局部性的“硬冲撞”也无法排除发生的

可能。对于世界政治而言,既合作又对抗、既重要又充满变数的中美关系不利于和平与发展。当前,中国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能力正在逐步走强,但由于“一超多强”、中西有隙的政治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也不应过高估计这种能力。就现阶段而言,谋求相对稳定和向好的中美关系需要重视以下问题。

1.确保双边交流机制和渠道的畅通

2009年,刚刚“升级”而成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功举行并取得一些成果,美国学术界随即提出G2模式并引发了热烈讨论。尽管中国政府未接受这一提法,但它毕竟说明一些美国人开始尝试接受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相信中国在现存国际体制内的崛起。为了确保中美关系的相对稳定发展,维持、拓宽和利用多年来形成的此类双边对话、磋商和合作机制依然有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双方的相互了解,减少战略误判。二是有利于双方探讨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保持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为核心的多层级、多轨道、专业化、长期化的对话与合作机制,有助于双方在危机管理方面形成一些“工作惯例”,以便及时化解日益增多的政治和经济矛盾,预防和控制一些潜在矛盾的凸显、升级和扩大。三是有利于化解他国的猜忌和不安。包容、开放、中性的中美互动合作方式可以缓解他国的战略忧虑。

2.维护核心利益和适度承担国际责任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相互需求将越来越多,但仍不足以替代彼此在利益偏好方面的差异而成为双边关系主流,消除双边互不信任的根源将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在较长时

期内,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防止任何一方在信息失序、混乱的情况下做出片面的政策决断,直至扼杀有限的合作成果。当前,中美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政治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重大的认知差异,这些差异无一不影响到中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包括基本制度、国家安全、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中美在很多问题上的直接交锋在所难免,最近中美在美国对台军售和谷歌退出中国两个事件上的激烈争执便是很典型的例子。在这一情势下,战略清晰比战略模糊更有助于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可持续,中国在处理双边关系时应更加细致、明确和坚定地展示自己的核心利益和战略意图,并对美国侵害这些利益的行为进行有力、有节的抵制和反击,促使美国认识并尊重中国的合理诉求。在此基础上,促进双边制度化合作、适度承担国际责任、在应对各种挑战中培育共同利益,有助于积极、健康的中美关系的形成。其间,防止美国做出目光短浅、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对华政治决策将是中国外交和两国政治家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

3.以国内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支撑和平外交政策

美国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认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对中国国内政治的解读。因此,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和谐的繁荣发展将是缩小和消除中美相互认知偏差的根本途径。当前,多数美国人都对中国的发展方向顾虑重重,尤其怀疑中国政府解决一些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如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资源不足、快速城市化伴生的各种问题等。一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出现挫折,美国会趁机加大对华施压和干涉力度,直至西化和分化中国。在中国较为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两面性的美国对华政策将成为常态。集中精力发展自己,中国坚持的多极化、多边主义、国际关系民主化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就一定能更有成效。(史泽华)

第二篇:两面性材料作文

两面性材料作文,千万不要光从一个方面立意与分析,要把两个方面并列分析。

理性看待“最”文化

“最”文化的流行,既弘扬了“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村官”的良善,彰显出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显露出一些无聊之徒的无趣行为,“最大份炒饭”“最多人在床上吃饭”的追求有何意义?只是表现了当事人粗鄙的志向追求罢了。显然,一部分人曲解了“最”文化。(点评:最后一句应该申明观点——理性看待最文化。而不要定在曲解上。)

那么,何谓“最”文化?窃以为,真正的“最”文化是个人对真善美的向往,是社会追求真善美而形成的风尚。它不存在大小、多少的评判规则,也不存在时间、地域的限制,更不存在歪造、功利,它是一颗高贵的心永恒的归宿,是喧嚣社会的一方净土。

(加个段首句:优秀的最文化我们要弘扬,就是要弘扬正能量。历史上有“最”文化,)漫溯历史,无数为官者心系百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尽管一贬再贬,仍不泯灭为民请命的初心——杭州修堤,密州抗旱;面对百姓饥荒的面孔,李冰因势利导,就地筑堤,心系百姓,一切的升迁,玉玺都与他无关,他守住了老百姓的心,也赢得了后人的尊重;唐太宗以“民为水,君为舟”为治国之标尺,执政为民。(现实中,也有优秀的最文化,如最美教师张丽莉,时代楷模朱彦夫、闫肃等等)他们心系百姓,将个人利益抛弃,难道他们不是良善的高标?不正是“最美”们吗?

(要加个一个段落,段首句:而有些“最”文化,并不是正能量的东西,我们要摒弃。例如文艺“最”吸毒的尹相杰,名人之后之“最”无赖的李天一,等等。)

当下,某人为了让失聪的儿子获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辞职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她成了儿子“同桌的你”。不管学习多么吃力,她都咬牙坚持,是全班最用功的学生。“除了母爱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来和命运争夺。”这份母爱难道不是她“最美妈妈”称号的来源吗?将母爱丝毫无所保留地奉献给儿子,是这位母亲所做到的“最”。(这个最美妈妈是正能量的,不是反面材料。)

龙应台有言“社会犹如一辆巨大的向前滚动的车”,前进的根本动力便是文化。(去掉这句:在文化素养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最”文化中追求真善美无疑给大众打了“强心剂”。)而对于那些只将“最”字的理解停留在浅层上的人,不仅他们的“作品”得不到肯定,他们自己也会被世人嘲笑。就像“最大份炒饭”申请吉尼斯纪录遭拒,食物因时间太长而变质,最终送往养猪场。“最”不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怎会于历史洪荒中让人景仰?

我期盼,社会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学做“真善美”的代言,做一位有良知、有善心的“最美”之人。(这个结尾仅从一个正确的角度去说不全面。结尾要两面看,不要一面看。可以这样写:我们要理性看待最文化,我们要弘扬并树立优秀的最文化;摒弃不好的、庸俗的最文化;我们要认清哪是先进的文化,哪是庸俗的、一味噱头的、为个别利益驱动的所谓“最文化”。)

第三篇:美国独立战争讲稿

开始上课前,先请同学们看一面国旗,(显示课件)这面国旗大家都熟悉,他是……美国 提起美国可谓大名鼎鼎,那在同学们的印象中美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课件)

(经济:美国感冒,全世界跟着打喷嚏,政治:美国想打谁打谁,俄罗斯谁打我,我打谁,中国谁打我,我骂谁;)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超级大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列宁曾这样评价美国:“现代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列宁所说的这场战争是指哪场战争呢?(美国独立战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美国独立战争》(课件显示课题)

同学们把课本翻到72页

学习战争史,我们要把握起因、经过、结果、意义4个要素。

下面我们首先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课件显示,“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来到北美洲,欧洲的大批移民也蜂拥而至,在17----18世纪,英国人先后建立了13块殖民地。在这13块殖民地上,经过100多年的努力,北美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但是北美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类型,却不尽相同,下面我们来共同看课本小字部分,思考北美经济发展类型有几种?(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部盛产粮食,南部种植园经济发达。)

经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一个新的民族正在形成,是什么民族?(美利坚民族)

但是我们非常清楚的就是,此时北美的这13块土地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那么,英国想从这块殖民地上得到什么?(学生回答)

此时的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商品被大量生产出来,而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资金、市场、原料,从哪获得这些原料呢?(殖民地)

北美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是英国夺取这些事物的主要地区,那么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活动,对于北美 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会起到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来看一幅漫画(课件显示)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英国的殖民压迫,北美的人民奋起反抗。

通过刚才的讲解,同学们思考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英国殖民压迫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后,北美独立战争还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

二、随着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一场殖民与反殖民的战争一触即发而波士顿倾茶事件就像一根导火线,最终引发了这场战争。

(课件)1775年4月19日,在来克星顿打响了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第一枪,(显示来克星顿)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要建立一支属于北美人民自己的军队,5月10日,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决定建立大陆军,任命G.华盛顿为总司令。(课件)

仍然在费城,1776年7月4日时,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显示影印件),宣告了美国的独立,在宣言中有这样两段文字。请同学们阅读并讨论下面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体现了哪些进步性?(课件)

独立宣言的签署,宣告了美国的诞生,但美国争取独立的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比他强大很多的英国。(课件显示)学生总结英强美弱

这种力量的差距,就决定了英美双方在战争初期的态势。谁优谁劣?(学生)英优,美劣

确实在战争初期,美国屡战屡败,但是美国人民并不气馁,在华盛顿的领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逐渐使战争的形势发生着转机,1777年夏,英军为切断新英格兰同其他州的联系,打通尚普兰湖—哈得孙河谷:一路7000余人由J.伯戈因率领,沿尚普兰湖南下,企图与豪指挥的驻纽约的英军会师于奥尔巴尼。但豪未按计划北上,反而率军1.8万人南下,于9月26日攻占大陆会议所在地费城。伯戈因孤军冒进,被1.2万美军和游击队围困在萨拉托加(今斯凯勒维尔),10月17日率5000余人投降。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促使法国于1778年3月对英宣战。美国独立战争由此发展为国际战争。(萨拉托加战役课件显示)

战争形势开始朝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1781年英军将领康华利率领7000余人在约克镇向美法联军投降,美国独立战争军事对抗阶段到此结束。约克镇大捷导致英内阁倒台并促使双方和谈。英国新政府于1782年11月30日与美国达成停战协议。1783年9月3日,双方签订《美英巴黎和约》,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目的达到,标志着美国实现了民族独立。所以这一事件标志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束。

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建立了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政府,然而美国人民在政治上却没有得到很多权利,在经济上也没有得到很大改善,战后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起义此起彼伏,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决心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华盛顿为首的55名议员在1787年召开了制宪会议,制定了著名的《1787年宪法》,这部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他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同时也确立了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战前英国远强于美国却战败,而美国却取得胜利呢?结合刚才讲到的内容,讨论(课件显示答案)

这场战争不论对后来的美国,还是对世界都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书课本,思考这场战争的性质及在国内,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课件显示)小结: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学生填表格,思考: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华盛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学们试着归纳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谈谈你对华盛顿的看法。

第四篇:《美国讲稿》读书笔记

《美国讲稿》读书笔记

相较老师推荐的其他书,《美国讲稿》看上去更为精致短小,其中收录了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五篇讲稿及《子午线》杂志的编辑M·巴棱吉发现并整理出的一篇手稿。对于卡尔维诺这个名字,我感到十分陌生,因此特地去查阅了有关他的资料。

伊塔洛·卡尔维诺,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善于利用讽刺和离奇古怪的幽默处理严肃主题。其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象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他的父亲是一名出色的园艺师,母亲是植物学家,他的童年生活便与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紧紧地栓在了一起,这对他的创作造成了深重的影响。1956年,她编辑的《意大利童话》被推崇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卡尔维诺于1985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却因当年猝然去世而与该奖失之交臂。他是在准备去美国讲学的演讲报告时突患脑溢血因救治无效而离世的,原定六篇的讲稿只完成了五篇,由其夫人整理并交由出版社发表。纽约评论家密特甘称其为“寓言式奇幻文学的大师”,他被公认为是“作家中的作家”,美国小说家约翰·加德纳誉其为“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之一”,当代意大利符号学大师艾柯更是评价说:“卡尔维诺的想象像宇宙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之间。”由这么一位极负盛誉的优秀作家完成的讲稿,不认真阅读真不失为一种损失。这几场演讲原定在哈佛开展,主题是诗论。

卡尔维诺在开篇前有一段话,说明了他的演讲主题和将围绕哪些因素展开演讲,并简要表达了他对于现代文学未来的信心与希望。这段文字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其有助于读者理解后面讲稿的内容核心。卡尔维诺思维灵活,表达手法多变,如果直接看正文的话我相信大多数人并不能很好的消化。

第一篇讲稿的题目是《轻逸》。那么轻、重与文学创造特别是诗歌创作有什么关联呢?此前我没有注意过,文学作品本身除了可以重(如杜甫的诗作风格一般被形容为沉郁顿挫)以外还可以轻,而且其“轻”更贵于“重”。读者希望能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放松,体会到“轻”;作家取材于沉重的现实生活但其文笔需要敏捷而锋利。卡尔维诺发现这二者间总有差距:外部世界非常沉重,具有惰性和不透明性,如果作家找不到克服矛盾的方法,这些特性便会反映在其作品之中。之后他举了古希腊神话、《十日谈》等著名文学作品加以佐证,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作家们乃至大部分人都在追求着“轻”;随后他列举了许多诗作,并循序渐进地说明了他认为的文学中“轻”的三种不同含义:①减轻词语的重量②叙述这样一种思维或心理过程,其中包含着细微的不可感知的因素,或者其中的描写高度抽象③具有象征意义的“轻”的形象。我发现虽然讲稿看上去线索纷复、举例繁杂,但其主线明确——文学是一种生存功能,是寻求轻松,是对生活重负的一种反作用力。现在的中国诗人在经历了过去那一段沉重黑暗后,虽仍不乏“重”论,但追求“轻”者辈出,“小清新”一词或许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轻”的说法吧!

第二讲《速度》。他以一篇古老的传说开头,恋上不知是死尸还是戒指查理大帝便贯穿了这一讲。卡尔维诺用了不少作家的作品和民间故事证明了他的观点:并不是说速度自身就构成一种价值,因为叙事的节奏也可能延长、迂回或停滞。不论哪种情况,叙事都是对时间的连续性的一种加工,采用延长或压缩的方法来对时间的行程施加影响。民间针对传说“对不需要情节避而不谈,对有用处百般重复”的实用原则对诗歌等的文学创作同样是有效的。就好像诗歌中要强调音律,因此在进行创作亦或是口头叙述时,都尽量注意语言的简洁,尽力保存叙事效率和诗一般的魅力。“马”这个物象也在讲稿中担任了一个重要角色。卡尔维诺认为最先使用马来比喻思维速度的伽利略。在中国,马也似乎总是象征着时间与速度,例如成语“白驹过隙”,便是形容时间过得飞快。而后,他又援引列举了许多作家和作品来说明“思维的速度”是被忽视的重要部分。他的座右铭“忙而不乱”透露出其对于速度和效率的追求。思维的速度是不能度量的,不能比较的,不能按历史顺序来排列它的记录。它的重要性在于它自身,在于它能为善于享受这种快乐的人提供这种快乐,并不在于利用它可能获得的实际效益。虽然迅速的思考不一定比慎重的思考好(有可能正相反),但它能带给人们某种特殊的东西。速度体现在文学中,便是修饰与思维要敏捷,要做到灵活、多变与流利,这样不论是作者或是读者都能得到快速而愉悦的精神享受(类似于中国的说法“一气呵成”)。这里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在的“快餐式”文学是否正是符合了卡尔维诺的关于速度的观点与追求呢?答案是否定的。卡尔维诺在讲稿后文指出“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成功都在于他们找到了文字表述。这可能通过一闪念而实现,但一般说来,需要耐心地选择恰当的词语……句子的声音要谐调、概念要清楚、含义要深邃。”那么显然那些浅显的甚而有些千篇一律 作品就不符合了。倒是“推敲”的典故可与之相匹。第二篇讲稿以一则中国故事“庄子画蟹”作为结尾,妙趣横生,为讲稿又添一笔亮色。

《精确》作为第三讲有些承上启下的意思。卡尔维诺以埃及神话中公正女神玛亚特开头(他顺便风趣地提了一下自己是天秤座),直接指出他认为精确应首先包括的三个内容:①作品的构思非常明确②视觉形象清晰,令人难忘(希腊语εικασζικòξ即栩栩如生)③语言尽可能精确,词语要准确,要充分表达各种思想与想象的细微差别。卡尔维诺无法忍受不经过甄别和推敲的随心所欲或漫不经心的语言及文字创作。其实现在生活中也总是区分口头语和书面语,这便是体现了用词的精确与否及语法等有关寓言的许多方面。聪明的卡尔维诺甚至举出了热衷使表达“含糊不清,认为越不清楚越有诗意”的莱奥帕尔迪等作家,从正面而不是反面为其观点做了证明——只有十分注意精确才能找到那刚好能构成美的朦胧的角度。这与我国的一个诗派——朦胧派或许有可比性,他们的诗确是有意点不破,有的东西总也道不明,但就是那些看似慵懒随意的词,组成的一首首弥漫着雾气的诗,让读者能够恰好体会到“明说”的含义,甚至体会到了更多,不能不说是小心翼翼的成果。卡尔维诺本身对于不论自然科学中的动植物还是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等都抱有极大兴趣,使其对这些方面的只是也有了一定认识与积累。因而在此篇讲稿的中后期,思维发散的他“扯”到了无限与宇宙。达·芬奇《大西洋草图》第265页中对海怪描写的三次改动作为了这篇讲稿的结尾。卡尔维诺的观点也随之浮出:正确使用寓言能使我们接近(眼前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我们应该认真地、谨慎地进行描述,并尊重(眼前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不用语言传给我们的信息。那就是精确的奥妙与美好所在了。

第四讲《形象鲜明》。那么形象鲜明是怎么与讲稿中的“想象”产生关联的呢?“想象是个可以落进东西的起点。”首先为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想象:崇高想象不是幻想,二十载想象力的词语部分之前就存在或一直同时存在的视觉部分。人们常在看书时自然地想象出一个场景,以及男女主角的模样;在听到某个电台主播的动人声音是想象其应具有怎样与之相配的美貌……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真人化”电影或电视剧(通常改编自漫画、小说或游戏动画等)不仅无法使观众反倒喜欢,甚至还使观众产生了厌恶等负面评价的原因——想象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想象的过程被卡尔维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从词语出发到视觉形象;一类是从视觉出发到语言表达方式。举了许多作家作品及他们的观点(还包含他自己的作品)为例,回答了有关幻想与想象的一系列问题后,卡尔维诺提到了他的一个关于教育的设想:以幻想为基础的教育。因为人们“很有可能会丧失这样一个人类基本功能:人能闭着眼睛看东西,能够从白纸上印的一行行黑字中间看到各种颜色与图形,能够依靠形象进行思维。”儿童似乎都能在不认字时仅通过插画想象出一则则完整的自己的小故事,便是这个道理。而以幻想为基础的文学可能存在的两种(发展)可能是:①把过去的形象运用于新的上下文中,改变其原来的含义②消除一切,从零开始。中国幻想文学现在于第一条路上“人满为患”,各类穿越文总裁文层出不穷,细观之不难发现“换汤不换药”,其内涵别无二致;第二条路上人烟稀少,我们可以期待有更多的人能够开辟新的幻想世界。“总之,一切现实与幻想都只能通过文字才能获得自己的形式。”鲜明的形象时文学创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点。

第五篇《内容多样》。卡尔维诺预备先“念”一段小说(稿中写出),即卡尔洛·艾米利奥·加达的小说《梅鲁拉纳镇上一场可怕的混乱》的开头。他借此阐明观点:现代小说应像百科辞典,应该是认知的工具,更应该成为客观世界中各种人物、各种事件的关系网。加达也是一名意大利作家,其作品特征是“说明任何一个认知过程都是由恰当的精确性与肆意的曲解两部分组成的。”这与卡尔维诺的观点相符,随后又列出几位大家(观点和作品),进一步印证了他的观点。“在工作中,宏愿会遭到谴责,在文学中却不会。文学生存的条件就是提出宏伟的目标,甚至是超出一切可能的不能实现的目标……文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能否把各种知识与规则网罗到一起,反应外部世界那多样而复杂的面貌。”这难度看起来的确很大,因为并不是每一位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恰好通晓地理、天文、物理、生物、历史、哲学……但是对于现代的许多“作家”来说,不单单以写出作品(高产赚钱)为目的,不要写出含义浅显内容空洞的作品这两个要求,都颇有些苛刻了。卡尔维诺在这一篇讲稿中还表达了自己对未来文学的美好寄托:“我希望传给21世纪的标准中最重要的是这条标准:文学不仅要表现出对思维的范畴与精确性的爱好,而且要在理解诗的同时理解科学与哲学……”

第六篇并不是讲稿,而是卡尔维诺在前去美国之前为了确定那六篇讲稿的题目与编写工作而做的广泛准备的一个部分,讨论了对于不论一般行文还是演讲都极其重要的,即“开头与结尾”。这里我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位已62岁的老人在对待任何一件事情上的认真态度和灵活思维,更是许多年轻人都望尘莫及的。关于审美,关于社会,关于神话传说……无论时间还是地域的差距,是经过了无数斟酌与深思熟虑后才寻得了那么多最佳例证。卡尔维诺本人丰富的知识与经验积累,让他自己成为了一个严谨的百科文库,一个幽默的珍宝,他对于文学发高要求使其作品也独具魅力。

五篇讲稿内容的丰富和精彩自不必说,作为讲稿本身加以评价,也是结构紧凑、论述清晰、例论配合完美、收放自如的。若由本人亲自讲起,定会是令观(听)众们获益匪浅、欲罢不能的极致演讲。我本人看完后不仅对文学产生了更多认识与对自身的要求,对卡尔维诺的作品也产生了极大兴趣。这本不厚也并不薄的书读起来并不枯燥,相反,一旦开始便停不下来,不断是思考和联合实际是我个人的阅读习惯,也更便于理解文中所谈,卡尔维诺生动幽默的行文特色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最后以卡尔维诺与1967年所说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现代文学的力量就在于它说出了社会和个人本来想说而又没意识到的一切,这就是文学所不断提出的挑战。我们住的房子越是明亮和豪华,房子的墙上就越有鬼影;因为进步和理性的梦中往往掺杂着鬼影。”

第五篇:美国总统大选讲稿

第一次辩论

税收

奥巴马: 投资在教育和培训。发展新的能源来源,缩减开支

改善教育系统,降低企业税率至25%,关闭漏洞;给予在美国投资的公司减税优惠;

增加美国的能源产量,石油和天然气比过去几年都高,投资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所以必须终止赤字(如何处理免税代码),丹姆尼州长:在北美范围内能源独立,创造工作岗位;

开放更多贸易,特别是拉丁美洲;(若是中国欺诈则制裁)平衡预算,支持小企业

为中产阶级提供税额减免,通过能源、贸易、正确的培训项目、平衡预算、帮助小企业。教育:培训项目47个由联邦政府管辖,向8个不同的机构汇报,日常管理费用惊人,以你更改让这些钱重新回到各个州,让他们寻找工作需要的培训。

降低税率,降低企业税和个税,但是也减少减税、抵税和免税。

让天然气和石油产量翻番,把输油管从加拿大引过来。要继续燃烧洁净煤,原则是不增加赤字的减税。赤字

罗姆尼:削减开支 鼓励经济增长

不会向中国借钱做事,摒弃不好的项目;把好的项目给各个州运作,如果他认为各个州运作更加高效;让政府高效,削减职员数量,通过人员自然缩减,合并机构和部门;通过让更多的人工作得到更高的报酬从而缴纳更多的税。奥巴马:当政四年,削减开支,减少赤字,不给把工作转移到海外的公司税赋减免,第二次讲稿

第三次讲稿

利比亚、伊朗、恐怖主义、崛起中的中国、阿富汗战争和叙利亚问题成为重点讨论议题。[7]

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话题是:中国崛起和未来的世界。美国总统大选拿中国“说事儿”,并不稀奇,但是像今年这样频繁而高调,还是首次。中国因素全面渗入大选,两党候选人不仅频繁抛出强硬对华政策,中国崛起还首次成为大选辩论的独立辩题,并压轴“出场”。

奥巴马和罗姆尼对中国问题并未形成“激辩”,而是仿佛一唱一和,纷纷宣称要和中国搞好关系,但中国一定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要再“造假货”,而且人民币要再升值。在对华态度上,两位候选人的区别是,奥巴马平和一些,罗姆尼更加激进,再次称中国是“汇率操纵国”。

实际上,从去年参选之初,罗姆尼便主打强硬对华贸易政策。罗姆尼曾宣称,在当选为美国总统的第一天,就要给中国贴上操纵人民币汇率的标签,并且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对中国宣战。进入2012年,奥巴马也开始在国情咨文中表露出对华贸易施压的风向。奥巴马还曾经大力宣扬美国向世贸组织投诉中国。

除了对华贸易政策,“中国因素”还是奥巴马和罗姆尼互相攻击的工具。奥巴马不断讽刺罗姆尼创立的贝恩资本,将产品制造“外包”给中国等国家,剥夺美国人工作,为自己盈利。而罗姆尼则大骂奥巴马对华懦弱,几乎在“恳求北京”。

从大选三辩来看,在谈到任何一个涉华议题时,都不是一人说“是”一人说“否”的情况,这说明民主党和共和党在中国议题方面没有“是”与“非”的根本分歧,选战层面上的意义更大。[

下载讲稿: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讲稿: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范文

    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 科学技术,一方面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利用不当或过度利用、利用目的是......

    美国奴隶制起源-讲稿

    The Beginning of Slavery in America 美国奴隶制起源Hello, everyone! It is known that raci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 black people is an old problem in America......

    拜登政府对华政策[5篇材料]

    1 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特朗普政府是中国政府的战术级对手, 拜登政府 是中国政府的战略级对手,归根到底都是肢解中国。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一、拜登政府处理对华关系上可能有......

    两面性党员自查报告(合集五篇)

    两面性党员自查报告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一般地属于人民内部的阶级斗争,这是因为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

    佛教理论的两面性

    佛教理论的两面性 拉珍昨天,宁玛巴法王贝玛诺布仁波切圆寂了。在为贝诺法王的成就解脱而欣慰的同时,更惋惜娑婆佛教界又少了一位学识渊博、戒行清净的大德。故而祈请法王早还......

    正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范文)

    正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双刃剑利弊共存 一、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 技术是人类达到理想境界的阶梯,是创造财富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强大手段。农业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踏......

    谨慎性原则两面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之一,它是指在企业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或是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度受到 影响 的情况下,应运用谨......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两面性(合集5篇)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两面性 什么是科学技术?确切说,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概念。科学是反映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技术则是人类为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