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管理的考察报告
关于株洲城市管理的考察报告
零陵区专题考察组 2012年4月 日
4月17日至19日,市委副厅级干部、区委书记伍军,区委副书记、区长侯选人唐烨在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祥军,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廖兴盛,副区长龙赋云的陪同下,率区直相关部门组成54人的党政代表团,赴株洲市学习考察城市建设管理经验,先后实地考察了株洲攸县、醴陵县、株洲中心城区(荷塘区),采取听情况介绍、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广泛接触了当地党政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得到了一些有益的情况和启示,现将考察结果报告如下:
一、攸县城乡同治的基本做法
攸县辖21个乡镇办事处,304个村,总人口80万人。近年来,攸县以超前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意识,将城市化建设纳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去实施,09年以来,攸县坚持以“三创四化”(创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和“洁净攸县大行动”为抓手,先县城、后镇区、再乡村,逐年梯次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治理工作,成功创建为“全国平安畅通县”、“省级卫生县城”,基本实现了“五个看不见”(简称“五基规则”),即城乡公共区域可视范围基本看不见垃圾、主干道基本看不见车辆乱停乱放、街面基本看不见私搭乱建厂棚、门面商店基本看不见商品出店摆放、执法现场基本看不见大的争执纠纷,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攸县主要做法。
(一)坚持宣教开路,动员全员参与。突出抓好了三个方面:一是开展大讨论。近些年来,攸县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总结了规划建设观、大众公共观、生态环境观、礼义荣辱观等“十大观念”,提炼了“厚德从善、崇文重教、诚信守法、尚勤敢超”的“攸县精神”,讨论了“市民公约”、“村规民约”,编撰了公民教育系列读本“六鉴”,提出了“城镇客厅理论”、“农村公园理论”的概念,即要求把城镇当作客厅来呵护,把村庄当作公园来建设,在大讨论中深化和统一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的认识。二是实施大教化。围绕学习和弘扬科学理论、先进文化、主流思想,培养全县人民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礼仪、讲科学的习惯,先后组织百人宣讲团深入乡村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1200余场“新观念面对面”宣讲活动;组织10万余名机关单位和中小学生开展“万人诵读中华经典”活动;广泛开展“生活健康、健康生活”系列大型群众文娱活动和基本常识演讲赛、抢答赛等活动,努力促使城乡环境建设、“三创四化”、“洁净行动”等理念和规范进村入户,深入人心。三是组织大规劝。每月坚持由县级领导带头,机关干部、群团组织、在校学生、离退休干部等参与,开展上街下乡进村入户文明规劝活动,当场纠正车辆乱停乱靠、行人乱扔垃圾、商户占道经营等行为。每年全县参与规劝和清扫行动人员达10万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多万份,纠正不文明行为10多万人次。
(二)突出创建引领,提升城镇品位。在工作中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多元化投入。通过财政投入、BOT融资、搭建城建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在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各类公共设施配套。近三年来,该县累计投入15亿元,改造街巷122公里,街面“刚改柔”75万平米,改造城区下水道58.6公里、自来水管网55公里,新建公厕45座、垃圾中转站10座,新增公共绿地35万平米、路灯4340盏、果皮箱2500只、侧挂桶3160只,深入实施城区“穿衣戴帽”工程,建设或改造了湘东大市场、洣江风光带、文化广场等一批市民休闲购物场所,抓好城区标志性建筑、大街小巷、106“百里长廊”和道路两旁、休闲广场等场所的景观绿化、亮化建设,实现城市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二是坚持公司化保洁。将城区120万平米主街道和60万平米 小街小巷清扫保洁权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坚持城区住宅开发小区化、小区管理物业化,将一批高档住宅小区的环境卫生全部交由物业公司负责,有力提升了小区保洁、保安、保绿水平;将“牛皮癣”治理、除“四害”、主街道门店经营广告牌、余土清运、绿化养护、路灯维护、街道清洗、市政设施维护等市政管理全部推向市场,实现公司化运作、社会化管理。近三年来,共拆除违章建筑和厂棚15600余处,清除违规户外广告2150处、总面积38900平米,清除积存垃圾4.5万吨。三是坚持精细化管理。制定出台了《城市精细管理办法》、《市场精细化管理及考核细则》、《社区精神考核细则》,将社区文明创建、卫生创建纳入重要工作内容,对城区12个社区逐月开展督查考核,按季度评选出文明卫生组和文明卫生户,实现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有效延伸,调动了市民参与城市创建的积极性。四是坚持市场化经营。攸县在做旺做活城区经营的同时,注重通过党建帮扶集中办点镇区、对乡镇土地经营净收入全额返还等举措,将镇区土地经营全面推向市场,调动了乡镇经营镇村、管理镇村、建设镇村的积极性。近两年来,全县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乡镇拍卖了土地,乡镇土地经营收入、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均超过了1个亿。
(三)开展洁净行动,美化乡村环境。攸县在实践中探索推行“四分”模式,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由点到面、由突击向常态的转变。一是分区包干。将村级卫生区划分为村级公共区和农户责任区,村级公共区包括主干道、主水系、村民集中活动场所和村级市场等,由村集体出资,聘用专人进行日常保洁维护;农户责任区指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晒坪、水沟、绿化区等,各农户按要求落实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的“三包”责任,保持日常整洁。二是分类处理。每家农户配备一个垃圾池,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户分类收集,并通过“回收、堆肥、焚烧、填埋”等方法化整为零,就地从简处理,做到厨房垃圾就地堆肥还土、可回收利用废旧物资集中回收、回收难度较大的“白色垃圾”焚烧填埋处理。目前,攸县农户配备垃圾焚烧处理池13万多 个,普及率超过了80%。三是分级投入。县财政每年预算乡(镇)村洁净行动专项经费2000万元,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1000万元用于支持镇区创建,1000万元按每个村2—5万元的标准补贴到村,用于村庄洁净行动;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配套一定的工作经费,对重点村、中心村、贫困村给予适当的支持;各乡镇居民和各村(居)村民自筹一部分资金,负责镇区和村级公共卫生区的日常保洁,基本形成了财政下拨、部门支持、乡镇配套、村(居)组自筹相结合的多元多级投入模式。四是分期考核。强化激励措施的运用,实行月抽查、季考核。县考核乡镇镇区,并抽检到村,考核结果通过县电视台向全县公布;乡镇参照县考核办法考核到村,考核结果向全镇进行公开;村考核组,并延伸到户,各村对各组进行交叉检查评比,考核结果在全村进行公示。
(四)建立工作机制,谋求长治久效。城乡同治,既要抓具体工作,更要抓机制建设。实践中,攸县探索了七项主要制度:一是对县直单位推行结对共建机制。组织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城乡同治、结对共建”活动,扎实抓好礼仪教化、洁净家园、济困维安、联合办公和五基规则五项工作,着力推动城乡同规划、全民同教化、卫生同保洁、设施同建设、事务同管理、素质同提升,整体提升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水平。二是对乡镇推行“重奖重罚”机制。县考核乡镇镇区和乡村,每季考核排前两名的乡镇,在享受县财政资金扶助的基础上,奖励3—7万元;排后两名的乡镇,取消县财政资金扶助,同时处罚3—7万元。乡镇考核村,给予1000—3000元不等的考核奖罚。村考核组,给予100—200元不等的考核奖惩。近两年来,全县已累计兑现奖罚资金1000余万元。三是对干部推行绩酬挂钩机制。将各乡镇、部门单位和村、社区的洁净行动目标细化、任务量化,纳入全县工作预安销号和绩酬挂钩内容,将县乡村三级干部40%的工作津补贴用于工作预安销号、绩酬挂钩,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实行按月预安、按月考核、按月落实。四是对业主推行量化考核机制。在 主要街道、重点市场实行百分量化日考核计分办法,对经营户卫生状况、经营秩序进行逐日考核计分。在政府管理的门面、市场摊位租金以及环卫处的卫生规模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奖补资金,将考核分与租金挂钩,分值越高租金越少,分值越低租金越高,分值降至底线,取消承包资格,充分调动业主参与环境卫生治理的积极性。五是对户主建立“大评小奖”机制。对各农户采用“大评比、小奖励”的办法进行激励,按清洁、较清洁和不清洁评定等次,评比结果张贴到户,或分组公示,对清洁户给予毛巾、牙膏、雨伞等价值10—20元的小额物资奖励。通过精神和物资激励调动群众的自觉性、积极性。六是对村级推行定期联合办公制度。各行政村以支村两委成员为主,乡镇办点干部参加,每月定期集中联合办公不少于2天,处理村级重要事务,解决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打造宣传教化、便民服务、调处纠纷、村(民)务管理的综合平台,推动了基层党员干部“办实事、抓落实”。去年以来,全县联合办公10135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533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212件。七是对社会实行举报投诉奖罚制度。设立专线电话受理广大群众举报和投诉,凡有环境卫生不清洁、秩序管理不到位、主管单位不作为等现象均可直接检举投诉,一经查实,对被举报乡镇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分别处以200元/案的罚款,对村主要负责人处以100元/案的罚款,同时给予举报人100元/案的奖励。
2.攸县经验体会。攸县的“三创四化”不仅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更提升了攸县的知名度,增强了攸县的发展后劲。通过考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城市建设的提质取决于目标的提升。城市化是一个阶段递进的过程,必须通过不断提升目标来引领发展,否则就会停滞不前。这几年,在“三创四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攸县充分认识到,抓城市就是抓重点、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他们先后提出了建设湘东南次中心城市和全省一流县城的战略目标,拉开了新一轮城市扩容提质的序幕,步入了城市发展的新阶段。实践证明,战略定位影响战役推进,战略高度决定发展速度,敢想才会敢做,敢谋才能敢超。(二)城市建设的水平取决于管理的水准。在城市管理上,攸县跳出“就管理抓管理”的旧框框,致力探索城市管理的规范化、公司化和社会化新路子,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彰显了城市品位。一是注重整合职能,部门监管规范化。该县推行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分设,并以此为基础,整合部门监管职能,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完善了以基建评审、招投标管理、资金集中拨付、变更调整联合签证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工程管理;加强了以城乡规委会集体审议、现场监察代理、质量安全巡查、委托执法执行为主要内容的房地产开发管理,实现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规范了部门的行政行为。二是注重市场运作,公共管理公司化。将公交线路营运权、出租车经营权、城市地下弱电管网经营权、广告发布权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把环卫清扫保洁、城市“牛皮癣”治理、城市灭鼠、城区建筑装璜垃圾清运、余土清运全部推向市场,实行公司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效果。三是注重规劝教化,城市管理社会化。建立了县级领导带头上门规劝和城管协管上街规劝制度,编订《文明手册》,教化市民,引导市民理解和参与城市管理,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社会参与程度。可以说,没有城市管理水准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三)城市建设的作为取决于干部的作风。近年来,攸县全力推行了主要工作预安落实销号制度,使抓落实从软指标变成硬约束。一是上下联动抓预安。针对过去单纯由领导安排工作,下属被动接受任务而导致主动性、责任性不强的问题,该县坚持“预”和“安”相结合,先由下级根据自身岗位实际,提出本月工作计划,再由上级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任务,将每季每月工作分解量化到具体岗位和干部。二是述职考评抓销号。首先是“公开述”,县委每季分别召开“县级领导述职会”和“乡镇工作汇报会”,听取工作汇报,并对述职工作进行讲评。其次是“群众评”,把群众满意度作为预安工作销号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进群众公开测评制度,干得好不好,由群众说了算。再次是“集 中考”。由县委督查室统一对县级领导、县直单位和乡镇的预安工作进行考核销号,并严格问责由于主观原因造成工作贻误的相关责任人。三是绩酬挂钩抓考核。在全面推行主要工作预安销号制度的同时,攸县配套出台了绩酬挂钩制度,从机关干部的津补贴、村干部的工资中拿出40%—50%与预安工作绩效直接挂钩,根据工作完成情况按比例发放,逐月考核、按季兑现,极大地挖掘了干部潜能,有力推动了“三创四化”的进程。
3.攸县的四个不同之处。我区与攸县城市建设与管理存在的差异,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是四个方面的差异:
(一)发展的定位不同。攸县把规划作为城乡环境卫生整洁工作的“第一菜单”来抓,围绕“一流中等城市”目标,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顶级设计机构,完成新一轮县城、20个乡镇总规修编,实现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同时,加大城区重要片区、节点和村庄建设的控制性详规编制,修订和完善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给排水等专项规划,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保新建一片,完善一片,从源头上减少脏、乱、差现象。
(二)政府的投入不同。一是投入力度不同。攸县在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资金近4亿元,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采用BOT、BT等模式引资5.3亿元,包装房地产开发项目引导社会投入10亿元,城投、腾投两大融资平台举债融资7亿元,全部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投入方式不同。攸县推行共创共建,采取“责任包干、对口支持”的办法,要求部门参与乡镇、社区创建,为创建出钱出力。他们在党建帮扶办点的基础上,探索推行了集中办镇区的模式,全县20个乡镇由县级领导牵头,部门单位参与,指导和帮助各乡镇开展创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帮助乡镇镇区创建,在财政资金的带动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乡镇镇区近两年累计投入2亿元进行配套改造,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三是投入重点不同。解决城乡建设资金瓶颈,根本出路在于搞活城镇经营,努力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近两年,攸县通过经营城镇土地、特许经营权出让等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三创四化”,城市品位的提升,攸县县城的一块土地出让拍卖出610万元/亩的天价,县城土地的均价超过300万元/亩。同时,攸县出台政策,对乡镇土地经营的净收入实施全额返还,用于支持镇区建设,10个乡镇去年土地经营收入平均超过了1000万元,调动了乡镇经营城镇、建设城镇的积极性。四是执行的力度不同。在宣传阶段,在利用会议、舆论宣传教育的同时,积极推行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方式的宣传活动,每年全县参与宣传和义务清扫行动人员达10万余人次,发放“门前三包”温馨提示等各类宣传资料30多万份,在全县上下营造了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在规劝阶段。由县级领导带头,机关干部、群团组织、在校学生、离退休干部广泛参与,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上街进村规劝,当场纠正车辆乱停乱靠、行人乱扔垃圾、商户占道经营等行为,每年纠正不文明行为10多万人次。通过领导带头,抓反复、反复抓,促进居民文明习惯的养成。在管理阶段。攸县的城管局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他们的干部职工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常年穿梭在攸县的大街小巷,对遇到的不文明行为,挺身而出,进行行为干预和严格地按章执法。值得一提的细节是,攸县的交警在集中整治乱停乱放摩托车行动中,他们十分讲求方法,如在整治行动的第一阶段,遇到违规停放的车主,将他的摩托车拖走后,不对其罚款,仅仅要求写保证书,并对其进行教育;在第二阶段,还有摩托车车主违反规则,就进行重罚。经过反复的管理,如今的攸县大街小巷车辆停放秩序井井有条。
(三)管理的方式不同。近两年,攸县立足实际,在实践中进行了管理方式探索创新,创立了四大机制。一是市场化保洁机制。将城区92.7万平米主街道和33.6万平米小街小巷清扫保洁权通过邀标的形式,全部承包给两个有实力、有经验的物业公司,实现了城区主次干道清扫保洁公司化。同时,将“牛皮癣”治理、灭鼠除害、建筑装潢 垃圾清运、主街道门店经营广告牌、余土清运、绿化养护、路灯维护等市政管理全部推向市场,实现公司化运作、社会化管理。二是制度化管理机制。出台和完善了《环境卫生管理办法》、《门前三包责任制》、《城镇镇容镇貌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制定了《市场化精细管理及考核细则》、《社区精细考核细则》,实现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的有效延伸,调动了市民参与城市创建的积极性。三是网格化责任机制。将城区划分为5个管区,每个管区设立一个城管中队,配备城管执法员、市政监察员、环卫监察员,实行定人、定区域、定标准、定职责、定奖罚,形成了网格化的责任机制。各乡镇相应成立管理机构,推行城管执法下移,确保管理常态化。四是定量化考核机制。将各乡镇、部门单位和村、社区的创建工作目标管理细化、任务量化,纳入全县主要工作“预安销号”和绩酬挂钩内容,实行按月预安、按月考核、按月兑现。科学的考核机制使任务变压力,压力变动力,全县干群干事创业蔚然成风。
二、株洲市城市管理主要经验
株洲市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是长株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辖5县、4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两型建设示范区(云龙示范区),总面积1.1平方公里,总人口380万。走进株洲市荷塘区、攸县,无论是中心城区、还是县城,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乡村集贸市场,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和鲜花绿草。深入中心城市街道、小区,宽阔的绿化带、随处可见的街道公园、高中低立体结合的花草植物配臵,整个株洲市区街道宽阔干净,绿化、亮化和市政环卫设施配套齐全,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精细到位,户外广告设臵规范,街道立面整洁美观,交通顺畅有序,大街小巷看不到垃圾、灰尘和野广告,夜幕下的株洲城,明亮的路灯、醒目的建筑轮廓灯交相辉映、流光溢彩。很难想像,2005年以前还是“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株洲市,通过短短几年的奋斗,先后荣获了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中国优秀旅游 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荣誉称号,实现了华丽转身。纵观株洲市的城市管理经验,带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
1.领导坚定决心创造首要条件。株洲市把城市管理和创卫工作作为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战略目标来抓,锲而不舍,务实推进。市、县(区)都成立了以书记为政委、市长为组长、相关市级区级领导为副组长的高规格创卫和城市管理领导小组。从2007年开始,紧紧围绕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总体目标,先后开展了“三创五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小街小巷改造工程、主次干道水泥路改沥青路面工程、10KV架空电力线入地工程、人行道板改造工程、主次干道临街建筑物“穿衣戴帽”改造工程)和“四化”(美化,对城市主干道建筑“穿衣戴帽”涮漆;绿化,拆围墙透绿种树;亮化,整治广告、店牌;数字化,在城管方面推行数字化)。为此,市委书记陈君文被市民称为“三大书记”(扫大街、抓大项目、做大产业),市长王群把城市管理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紧紧抓在手上,经常带领导各城区负责人进行明查暗访。市委、市政府不时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和调度会,专题研究创卫工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创卫一线,现场办公,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市人大、市政协多次听取创卫工作专题汇报,组织代表、委员视察创卫一线。全市上下形成了各级领导带头,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2.思想高度统一凝聚强大合力。城市化是一个阶段递进的过程,必须通过统一思想来引领发展,否则就会停滞不前。株洲的领导班子一致认为:“抓创卫和城市建设管理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招商引资”。株洲除了是工业株洲,还应是绿色株洲、文化株洲、休闲株洲。攸县在近年的“三创四化”活动过程中,也统一了“抓城市就是抓重点、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的认识,攸县提出了“建设湘东南次中心城市和全省一流县城的战略目 标”,取得一定的成效后,攸县县委、县政府又提出“瞄准世界一流中等城市”目标,这些顺时之举、根本之计、长远之策,根本目的既在于目标的实现,更在于奋斗的过程。他们就是要用一流的理念、一流的标准来加压鼓劲、凝心聚力,从而进一步坚定和统一了全市上下抓城市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拉开了新一轮城市扩容提质的序幕,步入了城市发展的新阶段。目前,抓创建、抓环境、抓城市建设管理,已成为株洲各级各部门领导工作的主要抓手,汇聚社会资源的首要平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投入特别舍得打下坚实基础。近年来,株洲市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的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近几年,株洲城市的发展可谓又好又快。为了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在财政资金渠道外,株洲又培育了城发集团、国投集团、交发集团等9大融资平台。如近年每年用于城市维护管理的财政经费达12.5亿元,占全年财政支出的1/3。除投资7亿元实施“穿衣戴帽”工程外,该市还投资100多亿元正在新建炎帝神农广场综合体项目,投资1.2亿元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规划展览馆,投资3600万元建成了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并由财政每年保证1000万元的运行费用。仅在2007年一年投入资金58亿元,占年财政总收入的175亿元的33%,实施了湘江风光带、道路建设、旧城改造、拆违透绿等工程建设。2008年,新建75座公厕、35个垃圾转运站、40个环卫工人休息室。2009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大栽树,栽大树”工程、“拆围透绿,栽树造景”工程,全年新栽全冠大树10.3万余棵,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5%提高到55%,绿地率由25%提高到45.5%,超过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2009年和2010年,每年拿出2000万元用于购臵环卫清扫和清洗车辆。2011年提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城区所有公交车电动化,成为全国首个电动公交车城。又投入1000万元从中联重科购臵24台大型清洗车辆,使市区环卫清洗清扫车辆达到112台,城市机扫和高压冲洗率达69.28%。除此之外,每年由财政安排环卫机械设备更新专项经费2000 万元。由于资金保障到位,该市环卫清扫作业模式已由传统的“扫路”变为“洗路”,达到发达国家城市水平。财政上特别投入舍得,真正使株洲城市建设做到了城市建设管理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目标,保证了城市建设的劲头不松、管理水平不降,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4.形成浓厚氛围获取民意支持。株洲市、攸县把社会和群众视为创卫和城市建设管理的主力军,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创建。2008年以来,株洲市通过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先后开展“三创五改”、“四创四化”和“城市提质”战役,组织开展万名机关干部扫大街、万名志愿者清洁株洲、中小学生佩戴“文明随身袋”、“万名师生进社区,文明卫生株洲行、出租车行业“清洁城市,从我做起”、单位商店“门前三包”和评选“十佳城市美容师”等活动,调动了群众的创建热情;编写了《居民健康教育读本》等健康教育读本免费发放到群众家里,广泛普及健康生活知识;利用本地报纸、户外广告、电子屏、网站、手机短信、出租车、公交车等阵地开展创卫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市民综合素质,形成了高密度、多视觉、深层次宣传创卫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市、区(县)两级步调一致,部门通力合作。为调动群众参与城市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还开通市民有奖举报短信平台,凡核查属实的,给举报人每次5元或10元的电话费奖励。现在,领导重视,社会联动,群众参与,严管重罚在株洲和攸县已成为常态,群众以遵章守纪、维护秩序、配合管理为荣,市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也得到提升。
5.实现制度管理彰显创新活力。株洲城市管理实行“两级主体、分级管理”的体制,运行顺畅高效。市城管局负责指导、协调、考核各县、区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城管行政执法工作,将环卫保洁、绿化管养、城管执法等具体作业、执法事项全部下放到城区。市里定标准,区里抓落实,责任明确、职能明晰,责权统一,有效解决了相互扯皮推诿、都管都不管的状况。比如环卫管理体制,早在2000年,按照 “费随事转、人随事走”的原则,将环卫管理事权下放到区,各区设立环境卫生管理处。2008年,按照“管养分离、重心下移、市场运作”的思路,积极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和清洁公司管理环境卫生。现有11家专业公司承担城区主次干道、小街小巷及辖区内无物业管理居民小区的清扫保洁任务。实现了环卫保洁由政府包揽向市场调节转变、由“以钱养人”向“费随事转”的转变、由短期突击向长效管理转变,逐步形成的了一套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比如城市管理体制,区两级根据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需要,按照原建设部“城管人员按城市人口万分之三至万分之五比例配备”的要求,株洲市、区两级按万分之四的标准共配备城管执法人员410名,其中市级50人,四个城区共360人,全部按参公管理。建立了完整的城管执法队伍录用、辞退、监督、着装、奖惩、执法过错追究等考核制度,市级执法部门负责对区级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所有城管执法人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过错行为通过媒体曝光。为加大执法管理力量,聘请“4050”人员和享有城市低保人员为“市容环境监督员”,分布在城区主要广场、主次干道等107个岗点,授权他们负责对乱倒垃圾、乱贴乱画、乱停乱放、乱穿马路等“六乱”行为进行纠章处罚,所罚金额作为报酬全额返还个人,大胆“先行先试”。
6.重奖重罚跟进保障创建效果。株洲市和攸县在工作实践中建立了涉及经济、行政、纪律多方位的考核奖惩机制。从2010年起,为充分发挥市级检查、考核、督办职能,采取“鞭子”、“票子”、“帽子”相结合的方式,每年由四个城区各拿出400万元,市财政配套400万元、设立了2000万元的城市管理奖励基金,由市城管局通过暗查、明检和数字化平台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每月对各县区城市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排名、奖惩兑现,每月对获得第一名的城区奖励100万元,第二名奖励30万元,第三名不奖不罚,末名罚款30万元,并通过市级主流媒体公布排名及其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姓名。连续两次排名末位的城区,由纪 检部门按照干部问责和诫勉谈话程序,提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其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并记录在案。奖励区里的资金直接拨付至区城管局,60%用于城管工作方面的投入,40%用于奖励城市管理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使得市级对区级的考核更加量化、更加具体,更能发挥检查督办作用。
三、我区的工作设想
1.坚定创建决心。株洲的创建经验告诉我们:抓创建工作、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经济、抓民生、抓稳定。环境优美了,人们就能安居乐业,环境优化了,企业就能放心投资。学习株洲经验,就是要学习党委、政府领导如何重视创建工作,如何把创建工作纳入一级党委、政府重要的议事日程,注重适时设定创建目标,狠抓对标创建,动员各方面力量确保创建成功。因此,区委区政府市坚定的创建意志是实现创建目标和抓好城市建设管理的根本保证。首先,要通过开展一次全区性的创建大讨论活动,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意见,在讨论中形成一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创建思想和思路,用以指导全区创建工作。其次,各级各部门要把城市建设管理工作当作自身首要职责,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强化创建出环境、促发展、得民心的理念,理直气壮抓创建,理直气壮抓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跳出小城管的狭小圈子,实现大城管格局。再次,要摒弃“先建设后管理”的落后意识,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现象,以创卫等系列创建活动为抓手,以创促建,以创促管,不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上台阶、上水平。最后,要克服畏手畏脚的思想顾虑,树立勇于创新、敢于先行先试的观念。“解放思想,黄金万两”。确保全区形成不争论、大胆试的良好氛围。
2.明确创建目标。零陵地处潇湘两水汇合处,是地道的湘江源头,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家大作,书香四溢,“潇湘源头,书香零陵”的城市品牌形象,既说明零陵是上风上水的神奇首善宜居城市,又预示此地是人杰地灵首善宜业城市。早在上世纪九十年 年代,原县级永州市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2010年零陵再度按照新标准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现在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的“五城同创”的奋斗目标,几乎完全是根据零陵的客观条件设计的蓝图,因此,我区创建的第一个五年目标则应该以市里“五城同创”为目标,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市里没有明确时间,我区明确用五年时间创建,不仅与市里保持一致,便于争取支持,而且设定时限,便于有计划分步骤实施。
3.配强创建班子。成立以区委书记任政委、区长为组长,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长和分管城市建设的副区长任副组长,区直部门和城区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高规格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设几个专业组,各由处级领导牵头负责,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从区直部门到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均设立创卫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照创建标准,区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层层签订责任状,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责任、分解任务,在全区上下形成各级领导带头,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4.做好科学规划。“富规划,穷建设”,科学和鲜明的城市规划位,可以正确的指导政府活动、引导企业或居民活动、吸引外部资源和要素,最大限度地聚集资源,最优化地配臵资源,最有效的转化资源,从而最有力的提升城市竞争力。我区一定要在建设湘桂粤区域中心城市时,围绕创建生态宜居靓区这个定位舍得花大价钱去规划,在修编城区总体规划和编制好新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始终坚持“用地必规划、规划必设计、设计必规范、规范必执行”的原则,所有项目都全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覆盖率达100%。通过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市设计,优化资源配臵,优化功能分区,提升城镇品味。
5.确保资金投入。学习株洲经验,就是要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加大城市建设管理经费的投入,夯实城市基础,维持城市正常、有序运转。零陵城市的发展,要以“五城同创”为契机,做好五年规划,不要就创建而创建,攸县邝书记讲得很好:“不是奔着省里、国家的牌子去的,牌子是看的,工作才是实的”。具体来说,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的比例投入城市建设,而且比例逐年增加。二要拓宽融资的渠道,凭政府投入的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当前,融资的渠道较多,除了银行贷款外,在城市建设可探索株洲采用BOT、BT、TOT模式,大力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和运作。三要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来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政府既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政府绝不能是万能政府,该交给市场就由市场去调节,既不能像攸县、株洲一样一步到位,但也不能固步自封,可以有选择性的将绿化养护、市场设施的维护管理推向市场,推行环卫作业市场化,由专业公司竞标承包,然后再推而广之。四是建立健全城建投融资机制。要整合城市资源,做大做强城建投融资平台,将城建投真正打造成城市建设的主体;探索市场化经营机制,学习攸县对乡镇土地经营净收入全额返还等举措,将镇区土地经营全面推向市场,调动了乡镇经营镇村、管理镇村、建设镇村的积极性。
6.实施城乡同创。攸县城市管理工作坚持“三级”联动,以县带乡、以乡带村,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带队、多个部门联动、全体民众参与的方式,是从上至下的大整合模式,其关注程度之高、工作力度之大是相对成熟的城市管理机制运行的结果,而这个机制是经过长期运作、不断纠偏而形成的,并在运作的过程中不断内化为攸县每位市民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就我区来说,在城乡同创上可以开展部分试点,总结经验之后再全部推开,组织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党员干部深入农村一线,开展“城乡同治、结对共建”活动,扎实抓好礼仪教化、洁净家园、济困维安、联合办公和五基规则五项工作,着力推动城乡同规划、全民同教化、卫生同保洁、设施同建设、事务同管理、素质同提升,整体提升农村基层党的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水平。
第二篇:南非煤矿安全管理考察报告
南非煤矿安全管理考察报告
胡鼎昌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南非煤矿安全管理的考察,分析了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提出了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建议。
〔关 键 词〕煤矿 安全生产 考察报告
〔作者简介〕六盘水市煤炭管理局 副局长
笔者于2006年初参加由国家外专局组团的煤矿安全管理考察培训团,到南非共和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和培训。在南非参观了黄金矿山、煤矿及国家矿山救援中心,了解了南非煤矿安全管理、资源开采、矿山救援的情况。
南非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南端,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其国土面积仅占非洲的4%,人口占6%,但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非洲的四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约4567亿美元,人均生产总值约107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国民生产总值当中,第一产业占5%,第三产业占63.5%,南非占黑非洲的40%左右。南非基础设施良好,资源丰富,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矿业、制造业和农业是经济三大支柱,深矿开采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矿业、制造业、建筑业和能源业是南非工业四大部门,近年来,南非的旅游业发展很快,逐步成为南非的主要产业,矿产品出口约占出口收入的50%,全国约有12%的劳动力从事矿业。制造业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主要产品有钢铁、金属制品、化工、运输设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
一、南非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状况
南非是世界上几大主要产煤国之一,可开采总量为1155.3亿吨,其中已探明的储量有550亿吨,在世界排名第五位,占世界储量的11%,2005年原煤产量2.4亿吨。南非煤炭资源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埋藏较浅(平均埋藏深度为80米);二是煤层厚,多为2.5-8米;三是煤层分部均匀,基本没有断层,赋存条件好,煤层斜角一般在15度至25度之间;四是煤层瓦斯含量低,相对涌出量都在1.7立方米/吨以下。南非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普马兰加省和纳塔尔省北部(凌波波省),以贫瘦煤为主,焦煤极少,露天煤矿占49%,井下开采的占51%,一般煤层在2米以下的都未开采。采煤方法为长臂连续割煤开采,皮带运输直到井口装车或进入电厂车间。南非煤矿从业人员为4.85万人,全国生产矿井60对。
——南非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实行企业负责,煤矿安全的主体是煤矿企业本身。国家矿产能源部代表国家监管,由国家、企业、从业人员代表组成三方委员会负责监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南非煤矿事故频繁发生,每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都在千人以上,一次死亡上百人的矿难有上百起。1974年,某煤矿发生瓦斯事故,一次死亡424人,是南非历史上一次死亡人数最多的矿难。1987年南非针对矿难不断发生的严重局面,组织专家对矿难的性质、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一是对煤矿安全管理立法,依法管理煤矿安全;二是建立煤矿瓦斯治理实验室,对煤矿瓦斯进行研究和探索,加大瓦斯监控力度,掌握规律制定治理瓦斯的规程和措施,强制煤矿企业严格执行;三是强化煤矿矿工的培训,提高素质,增强遵章守纪的意识;四是加大对煤矿的投入,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开采技术,大幅度提高煤矿开采的机械化程度,尽量减少井下从业人员;五是提高死亡人员的补偿标准,使矿主意识到发生事故赔不起。南非煤矿事故死亡一人,补偿标准30万兰特,相当于我国人民币45万元左右。
经过五年的依法治理,南非煤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死亡人数大幅下降,百万吨死亡率进入先进国家的水平。特别煤矿的瓦斯事故已经有效控制。除了1993年因电器设备摩擦起火,发生一次瓦斯爆炸事故,死亡53人外,直到2005年都没有发生瓦斯爆炸事故。2004年南非煤矿共死亡23人,2005年死亡15人,都是机械事故和火灾事故造成的。南非提出一个目标,到2013年煤矿事故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03人以内,提倡零伤害。
南非没有非法采矿,若发现违法开采的由警署依法拘押,否则,追究警察局的渎职行为。
二、我国煤矿生产事故多发的原因
(一)煤矿安全管理滞后。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煤炭占全国一次能源结构的70%。煤炭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煤矿安全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煤炭需求量也随之增加,但由于开采方式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煤矿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安全事故频发,死亡人数居高不下。
矿井超能力生产现象非常普遍。煤矿防灾系统不健全且能力不足,相当多的矿井防灾系统设施陈旧,技术装备落后、老化;部分高瓦斯矿井尚未建立瓦斯抽放系统,大多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缺少监控功能;多数国有煤矿通风系统存在问题。
与此同时,煤矿还存在自然条件差,灾害多、数量多,大中小并存且差异大、机械化程度低,安全技术装备不足、从业人员结构复杂,综合素质差,管理落后等四方面问题。因此,尽管国家出台了严厉的措施力保安全生产,但煤矿每年事故死亡人数依然在较高水平,重特大事故仍频繁发生。
我国已提出安全生产的中长期目标,即到2010年全国安全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大幅下降,到2020年全国安全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尘肺病患病率、万元产值事故损失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需要长期开展煤矿安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工作。
(二)体制不顺,管理弱化。监管的部门职责不明,责任不清,煤矿安全的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一是煤矿安全监管力量分散,多头管理,重复处罚的现象较为突出。除负责履行国家监察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外,还有市、县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安全监管部门也对煤矿安全负有监管职责。同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行使的部分行政执法权,地方管理部门无权实施,致使市、县两级监管部门不能有效监管,煤矿安全监管力量分散,不能形成合力,煤矿安全监管效果较差。
二是煤矿安全管理体制不顺。煤矿监管体制变化频繁,部分监管部门对区域煤矿基础资料掌握不全、不细,不能掌握区域内有安全保障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同时,存在管煤炭生产的不管安全,管煤矿安全的不管生产的情况。个别地区检查煤矿安全的部门和单位达30多个,造成人人管,但人人不负责任,有利就上、遇事就推、互相扯皮的现象,一事多罚、重复处罚的事情时有发生。对煤矿安全费和维简费的监管责任不清。
三是乡镇政府煤矿安全监管责权不统一。依据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乡镇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无权对煤矿行政执法,不利于乡镇一级政府对煤矿安全的有效监管,但煤矿一出事故又要追究乡镇领导的责任。
(三)煤矿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一是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帐多。近年来,通过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现状评价、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和安全生产许可管理,煤矿安全投入有大幅度增加,矿井面貌有较大改善,但矿井安全生产条件未能根本改变,由于历史原因,煤矿建设不规范,导致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先天不足,有些煤矿该配备的设备设施没有配齐,安全得不到保障,相当数量的小煤矿不按规定提取安全费用和维简费,达不到安全生产基本条件。
二是安全管理混乱,责任不落实。大多数煤矿管理机构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相当数量的煤矿以层层承包形式进行开采,甚至买卖,小煤矿产权变更频繁,将安全风险、安全投入转移到承受能力较差的承包人手中。一些地方包工队大量存在,发放的文件到包工头手上就停止了,无法落实到一线人员身上,导致责任落实不下去,安全监管难度加大。
三是煤矿安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技术人才缺乏。许多矿井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多个矿井由一个技术人员兼职的现象非常普遍。相当一部分煤矿业主、煤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少、能力差。
四是从业人员培训不扎实、不到位。煤矿从业人员普遍存在业务水平低、安全意识差、违章操作的现象,主要就是全员培训抓得不够,大多数培训走过场,给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
三、对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的建议
(一)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生产管理秩序。建议参照其他地区的管理模式,结合我市地方煤炭工作实际,彻底理顺地方煤矿管理体制,做到市、县、乡有上对党委、政府负责,下对老百姓生命财产负责,责任和权利相统一的煤炭生产、安全、技术管理队伍,从而实现对煤矿生产、安全、技术的统一管理,改变现在安全管理与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脱节,不出问题谁都管、出了问题谁都不管的现状。
(二)以人为本,培育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构筑安全文化体系,大力营造职工生命安全平台。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灌输,把《煤矿安全规程》的字字句句都变为职工自觉遵守的工作标准和行为准则。在广大企业职工中逐步形成“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理念,安全系统工程论的齐抓共管理念,事故后有事故的安全防范理念,尊重客观规律的安全风险理念。二是必须把科学管理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煤矿安全规程》等相关法律法规与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使广大职工行有规范,干有标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三是选准企业安全文化的突破口,把影响安全生产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把制约安全生产的薄弱点和影响职工生命安全健康关键点梳理归纳出来,用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先进的技术管理办法,集中大家的智慧力量来消除隐患,防范事故。四是将亲情家庭文化、企业文化融入安全文化点建设之中,把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企业职工安全行为以及群众的重托、家庭亲人的期盼作为安全宣传教育重点。
(三)依法治理煤矿的安全管理。应依照法律法规治理煤矿安全,杜绝以行政手段代替科学管理,不能因为有一个煤矿出现事故,就要求所在的一个县、一个市全面停产整顿。引导煤矿掌握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提高煤矿业主执行国家政策、行业指令的主动性,并使之贯穿于煤炭生产企业的管理之中,从生产安全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引导地方煤炭企业的生产,促进煤炭企业加大投入。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调整煤炭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煤炭资源整合。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综合利用”的原则,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集约化水平和优化地方煤矿生产布局和结构,加快对合法小煤矿的联合改造,按照安全、高效、规模的要求,坚持改造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基本思路,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利用和保护资源。加大大中型矿井建设,新建一批30万吨以上的矿井;技改一批3—9万吨的矿井;鼓励和支持小型煤矿通过联合、资产重组、兼并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争取技改扩能整合一批30万吨/年以上的煤矿,实现大中小型矿井协调发展。
根据资源情况,把资源块段小、管理、设施差的地方煤矿进行整合,完成45对矿井的整合方案初步设计及论证工作,争取启动一批整合矿井。
(五)加快科技进步步伐,推动地方煤矿健康发展。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大幅度提高机械化程度,有效控制井下作业人数,尽最大努力减少群伤群亡的恶性矿难。
一是在煤矿开采工艺上,积极推行长壁式等正规采煤方法,淘汰粗放、落后、浪费大的掠夺式采煤方法,进一步提高地方煤矿单产。
二是在地方煤矿积极推广和引进小型割煤机开采技术,有条件的煤矿要引进较为先进的综采技术。积极推广皮带运输,大幅度提高机械化程度,有效减少井下作业人员。
三是认真探索和研究井下瓦斯变化规律,积极推广和采用先进的瓦斯监测监控手段,强化井下瓦斯的监控,有效消除瓦斯事故。
四是积极推广支护材料的改革,推广金属支护、液压支护和永久性巷道的锚喷支护,取消木支护。
第三篇: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情况的考察报告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情况的考察报告
今年,2月市管理局、市环卫处、城管支队组成一个考察团一行9人赴宁波市、镇江市、南京市,学习考察3城市的建筑垃圾管理情况。期间,与宁波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渣土管理办公室、镇江市建筑渣土管理处、南京市市容局(固体废弃物管理处)等部门和单位进行了座谈和交流。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宁
波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分级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
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各县(市)、区城市管理(建设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139号令)颁布实施以后,宁波市城市管理局依法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许可管理;宁波市建设委员会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市场准入管理,凡从事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必须取得城管部门颁发的《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对建筑工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采取签署责任书和预收卫生保洁费用的措施。对全市渣土运输车辆的实施密闭改装管理工作,目前其相关政策正在报批。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宁波市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
二、镇江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镇江市(地级市)城市建筑垃圾的
管理模式为统一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直属单位镇江市特种垃圾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在管理体制上从有利于建筑垃圾管理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机动大队成立四中队,6名干警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成立直属三大队也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这种管理体制,加大了管理力度,融管理、服务和执法于一体,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镇江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健全,制定了《镇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的暂行办法》、《镇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和特种垃圾管理规定》、《使用暂行规定》、《镇江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业务工作规定》、《镇江市渣土运输行业行为规范》、《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安装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暂行规定》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对建筑工地的监督
管理方面,要求各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必须硬化处理,配备洗车(洗轮机)设备,并确定一名卫生监督员,不经监督员同意,车辆不准出场。同时采取预收一定数量的卫生保洁费用,以利于开展监督考核。
早在的时候,镇江市对从事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实行密闭装置的改造,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城管局、执法局、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质监局联合下发通告,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还决定,采取优惠的鼓励政策,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车辆改造的,市政府给予经费补贴。全市120余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市政府共补贴40多万元。同时为了遏制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乱弃土偷倒行为,对车辆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实施全程监控。
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镇江市政府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目前,镇江市从事建筑垃圾处置
施工单位有18家,其中主城区有5家。主城区有建筑垃圾弃置场4家。为了加强行业管理,镇江市于12月经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镇江是建筑垃圾处置协会,经过2年多的引导和强化,其行业自律管理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三、南京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南京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两级级管理模式,市市容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南京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受南宁市市容管理局委托,依法按照《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南京市市容管理条例》、《南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南京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对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协调工作。主要包括:负责渣土的产生、运输、消纳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的管理;制定全市渣土管理的发展规划和日常整理工作;负责全市渣
土管理信息收集、统计及上报工作;指导、协调、检查各区渣土业务管理工作;负责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处置核准,核发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准运证;负责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场的设置审批;并依法对渣土处置违章行为进行查处。
南京市对市区建筑施工工地的监管力度大,对市区主要施工工地的出入口均安装设置无线视频监控设施,对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硬化、进出车辆冲洗和保洁行为实施监管。
在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监管方面,南京市于已经实施渣土运12全文查看
第四篇:考察报告-有机农产品管理
出访土耳其、阿联酋考察报告
发布时间:
2011-06-08
点击次数:
出访土耳其、阿联酋考察报告
(2010年7月)
2010年6月1日--6月11日,考察团一行5人,前往土耳其和阿联酋,对两国有机农产品发展及认证工作进行了考察。出国前对全团成员进行了爱国主义、外事纪律、安全保密和文明礼仪教育。在国外考察期间,全团成员团结互助,严格遵守外事纪律,注重形象,顺利完成了考察任务。
一、土耳其有机农产品发展及认证工作现状
——土耳其有机农产品生产发展非常迅速。农业是土耳其的传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 全国5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近年来,土耳其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越来越多。2006年,有超过一万个农场主从事有机农业,而从事非有机农业的农场主只有约5,723人。近年来,土耳其有机农业发展速度很快,且呈现出愈来愈快的发展趋势。目前有机农产品占土耳其农产品总量的比例已接近10%,而且这个比例将会很快得到较大提高。
——土耳其有机农产品主要用于出口贸易。气候的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让土耳其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之一,其中有机农产品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份额。土耳其有机农产品90%以上出口,其中有机蜂蜜等产品全部出口,在国内几乎没有任何销售。土耳其有机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包括欧盟国家,如法国、英国、荷兰、德国、意大利等,近年来在瑞士、美国、瑞典、日本、南韩等的市场也在进一步扩大。土耳其不仅自身有机农产品在国内消费市场很小,而且政府明文规定不进口有机农产品,国外有机农产品进入土耳其市场的难度很大。
——土耳其执行欧盟有机农业认证和监控的法律要求。土耳其有机农产品立法,完全引用欧盟的立法,每年都要按照欧盟立法的变化及时对本国立法进行修改。土耳其的有机农场都按照出口国的标准来进行生产认证,严格遵守有机农业规程和实施规定,生产中只允许使用收录在《欧洲有机法案》的特定农药、肥料、土壤改良剂等,不允许使用转基因生物及其衍生物。有六七个国际性认证机构在土耳其设有办事机构,土耳其有机农产品全部通过这些国际性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土耳其对有机农产品实行了严格的检验和监控制度,质量检验分析由土耳其国内检验机构承担,“负责检查的官方机构”和“质量检查认证机构” 可随机地、无需事先告知地对有机农业企业及其产品质量进行检查,重点对存在非有机产品的可能污染和混淆,以及可能危险的企业和环节进行检查。严格按法律法规和市场要求办事,让土耳其有机农产品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形象。
——土耳其注重发挥有机农产品协会的重要作用。土耳其全国有25个有机农产品协会。协会一方面对有机农业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咨询服务,一方面向消费者大力宣传有机农产品,当好了农业企业和消费者联系的桥梁,同时对政府农业部门的工作实施了有效监督。
二、阿联酋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情况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位于阿拉伯半岛东海岸,由阿布扎比、迪拜、沙加、哈伊马角、富查伊拉、乌姆盖万、阿治曼七个酋长国组成,是中东地区富裕的石油出口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0000美元。但本国经济结构单一,商品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此外,它还奉行自由贸易政策,即政府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不进行干预、限制或保护,允许商品自由进出口;国家对外汇收支没有限制,可以自由兑换流通;转口贸易的税率为1%,6个月之内转口到其他地区的商品可以免税。目前阿联酋已成为有机农产品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收入水平提高,对食品、健康和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提高,都是阿联酋对有机农产品需求持续旺盛的主要因素。一年一届的迪拜有机食品及用品国际博览会已形成制度,2010年迪拜有机食品国际博览会将于12月7日~9日在迪拜世界贸易中心举办。
三、对我省有机农产品发展和认证工作的建议
我国的有机农业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即将进入快速成长期。据相关人员估计,中国有机农产品在未来10年: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30%-50%;有机食品占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比例有望达到1%~3%,中国将成为第二大有机农产品生产国和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国。四川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地域面积广阔,生物资源丰富,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当充分把握当前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有机农业发展步伐。质监部门担负着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质量监管重任,应当认真履职尽责,特别应借鉴土耳其的有益做法,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举措,有所作为:
——强化生产消费引导,大力营造有机农产品发展良好环境。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增强有机消费的意识和观念。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行业学协会、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农场(农庄)、专业大户开展有机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深化对发展有机农业的认识,普及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规程。积极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特色农场(农庄)、专业大户实施组织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通过“统一技术、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投入品使用、统一收购产品、统一标识、统一品牌销售”等措施,规范有机农业生产、经营环节和程序,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良好的市场声誉,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有机农业发展和消费有机农产品的市场环境。
——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化。要加大有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优先推动农产品安全标准、大宗优势出口农产品的品质标准的制定。经常跟踪国际动态,积极引进吸收包括欧盟标准在内的国外先进标准。努力争取在农产品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的参与权。积极筛选和组装配套适用的生产技术,推动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中,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与发展有机农产品结合起来。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划和农业标准化发展区域布局要求,以产地(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认证机构建设,大力提升有机农产品认证水平。我国现有经过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的有机产品(食品)认证机构28家。在我国开展有机认证业务的外国有机认证机构有美国有机认证机构“国际有机作物改良协会”(OCIA)、法国的ECOCERT、德国的BCS、瑞士的IMO和日本的JONA和OMIC,这些认证机构都相继在北京、长沙、南京和上海建立了各自的办事处。认证过程是技术性、知识性和综合判断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检查员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渊博的农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及公平公正的态度。目前,我国已经获得授权的28家认证机构主要集中在质检、环保和农业部门,面对有机产品生产种类的多样性,生产技术的多变性,从业务能力和知识背景方面,农业专业知识相对贫乏,对认证的有效性和专业性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质监部门应针对有机产品农业技术较强的特点,着力加强认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整体认证水平。
——严格实施监督管理,大力增强有机农产品公信力。应在执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符合四川农业生产特点的具体《实施办法》。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的方针,突出抓好认定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例行检查制度。对获证产品和企业(产地)要实行抽查、检查制度;对标志的印制、使用和登录要加大跟踪力度;加强对工作机构工作质量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检查认证质量体系、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执行情况。要通过例行检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断提高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有效性。
——健全质量信息网络,大力提高有机农产品追溯能力。应结合金质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健全认证产品、企业和基地追溯查询网络,积极推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信息网上公示、查询、追溯制度。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受理认定认证投诉,适时公布执法监督检查结果,尽快实现有机农产品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尽快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通过建立获证质量档案和监管档案,强化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认证公信力。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考察报告
创新社会管理研讨班考察报告
2011年9月22日,全县领导干部学习胡锦涛“七一”讲话暨创新社会管理研讨班,组织全班学员分乘三辆大车,参观考察了县公安据110指挥中心、南麻镇埠下村三层调解网络建设、鲁阳社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情况,分别听取了三个单位的情况介绍,参观了相关设施、设备。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在公安局考察期间,参观了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实地查看了电视显示幕墙,办公自动化设备,观摩了工作人员的的现场演示,听取了我县出巨资(投资500万元)打造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情况及功能应用情况的介绍。通过考察,增加了对我县社会治安管理情况的认识,感到了数字化信息平台在社会治安管理、动态监视、各类案件侦破、证据搜集所具用的强大作用,给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尤其是我县这套系统为全省最先进,功能最全的介绍,给我们增加了不少自豪感,公安局的同志为我县争了光。
在埠下村考察期间,参观了南麻镇、埠下村三层调解组织介绍展板、各项设施,分别听取了南麻镇党委关于南麻镇三层调解组织建设情况及取得成效的介绍、埠下村村委关于埠下村三层调解组织建设情况及运作情况和效果的介绍,增加了我县建设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的直观认识,感触到各级组织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努力,体会到各级党组织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积极探索适合新
形势下的管理模式。人民群众也在制度创新中不断获得实惠,得到帮助。
在鲁阳社区考察期间,参观了鲁阳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居民活动中心、文体活动设备设施、开展情况介绍展板,听取了南麻镇政府关于城区社区建设情况、居民管理模式探索情况、便民服务开展情况的介绍,鲁阳社区关于本社区基本情况、便民服务开展情况、居民文体活动开展情况、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开展情况介绍。使大家对我县城区社区建设情况有了了解,对居民的各项社会保障有了直观的认识,加深了我县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拓宽保障面、保障强度的认识。通过考察,大家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拓展了思路,感到很有必要、很有成效,是这次研讨班的点睛之笔。考察结束后,县政法委副书记李传修同志就我县社会管理情况,作了专题介绍,并将我县作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县,社会管理创新六主题创建情况,作了说明。
二、考察心得
通过自学和三天的集中授课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胡锦涛七一讲话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了我县十二五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方向;认识了社会管理的现状、现实矛盾化解的紧迫性、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增强了投身到社会管理创新的队伍中的积极性。结合自己的认识,总结了几个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同广大学员交流。
一是一定要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以群众利益为最高标准来要求我们的创新。今年七月一日,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谈到我党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需要全党同志高度重视并认真整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消除这种危险,只有坚持群众路线。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对原有制度进行改革完善的过程,必然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也必然涉及到对原有法律、法规条文的突破和更改。要想是我们的创新获得群众的认可,经的起实践的检验,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以群众利益为最高要求。群众路线是我党必胜的法宝,历史无数经验证明,只要我们坚持了群众路线,我们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一旦脱离了群众,就会走弯路。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方针的提出与实施、抗战时期的“大生产运动”、建国初期的“大跃进”、中期的“文化大革命”、近期的改革开放都是很好的实证。毛泽东的“鱼水论”、邓小平的“最高准绳论”、江泽民的“血肉论”、胡锦涛的“无小事论”都是理论证明。
坚持群众路线,最重要的是不与民争利,坚决避免借创新之机,行与民争利之实。但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发生,成为损坏党群、干群关系的顽疾。管理就是收费,只收费不管理一度成为群众对政府执法行为的概括。与民争利的重要手段,就是明目繁多的收费、摊派、罚款,因此,清理整顿乱收费就成为补救措施之一。近几年虽然收到很大成效,废除了很多收费、罚款项目,但仍没有到根除的地步,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更需要我们的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尽量不要出台新的收费罚款项目,否则,旧的没除、新的又生,无穷无尽,群众寒心。
二是消除工作人员消极怠工的制度因素,千方百计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搞好社会管理,高质量的服务群众,需要每个公职人员尽职尽责,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服务。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讲到的“四大危险”,首要的就讲“精神懈怠的危险”,足以说明公职人员的消极怠工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到了必须解决、马上解决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很多矛盾和问题,平时我们的管理机关熟视无睹、漠不关心,被媒体曝光、引起上访事件、群体事件以后,才采取行动,严肃查处,不得不说是个很悲哀的。套用流行用语:别人有没有这种感觉不知道,反正我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我们看来是管理部到位,但是很多群众认为,并不是单纯的“不知道、没发现”,更多的认为我们的管理者被违法行为人收买或合伙了,不信任程度很深,成为影响干群关系、政府诚信的主要因素。
出现消极怠工现象,原因多重,制度是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制度对需要出外勤行为没有鼓励,反而有很多限制,比如严格的考勤、查岗、禁止无理由的外出等等,把工作人员圈禁在办公室,而不是把他们放出去,想把基层的信息及时准确掌握起来很难。再者,执法部门都统一着装,外出执法恨不得鸣锣开道,违法分子早就闻风而逃了,抓住现行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因此,创新执法管理,消除怠工现象,除了加强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工作
积极性以外,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鼓励、支持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多在外面调查访问,奖励掌握基层信息的人员,建立一种让工作人员愿意出外勤、下基层的机制。
三是强化基础理论研究,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创新社会管理不是盲目的空想,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既要有群众需要,还要有理论依据,这就要求我们把关系全局的一些根本问题解决好。比如农村集体所有制问题,我认为现在的认识就很混乱,理论不清。其一集体所有制所说的“集体”的范围问题,现在存在着无限扩大的趋势,仿佛任何人都可以加入、退出,而不需要履行相应的、支付相应的对价(当然求的当权者同意是必须的)。但我认为这个“集体”是有限的,是一个经济组织,是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组成条件的,加入其中的人,会获得相应的财产权利,不能因为人口出生、死亡、婚嫁、迁入、迁出而加入或退出,否则,就可能产生集体经济内的人的财产权无原因的获取、增加、减少、丧失,这显然与市场经济的根本理念相违背,也于国家法律关于财产权的规定相违背。其二村民委员会代行管理农村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符。在现行的农村管理体制中,独立意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消失,农村集体经济一直有村民委员会代管,并得到了相关法律的认可。这种管理模式虽然有其产生的历史原因,但也产生很多弊端:1,强化了村民委员会的经济功能,弱化了其社会管理职责,造成很长一段时间使本来用于村民自治的社会管理组织,将主要精力用在抓经济发展上,很多社会矛盾不能及时化解在基层,增加了上层组织的负担,激化了矛盾。2,集体经济组织的消失,弱化了群众财产权意识,把土地、山场等集体资产当成了“国家给农民的福利待遇”,土地分配平均思想、福利思想严重,现在已经没人把土地、山场等集体资产的使用当成是对集体经济资产的租用,不支付承包费也就心安理得了。要想收回承包权,发展规模生产受到的阻力无法想象,成为不可能事件。其三集体经济收入本来应该回报其所有人,现在成为了村民委员会行政管理开支的来源,由此产生矛盾和问题成为影响干群关系的重点、难点、多发源泉。其四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和村落合并的矛盾焦点。如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作良好,与村民委员会分离,农村社区的设立,村落的合并,就没有经济因素的困扰,只是村民居住地点的不同,在外出打工成时尚的今天,在不伤害其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有谁会反对呢?
综上所述,现在已经到了理清农村“集体”这个概念的时候了,理清了,搞明了,问题就解决了。(详细论述见我的博文《农村土地确权问题成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郭传贤
二零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