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四川省西充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四川省西充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摘 要:水利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利设施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益。为进一步促进水利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西充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进行了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西充县;水利基础设施;升钟灌区;小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9.064
西充县水利基础设施概况
1.1 西充县中小河流域水系情况
全县大小河流17条,流域面积50 km2以上的支流11条,100 km2以上的有龙滩河、虹溪河、宝马河、紫岩河4条,由繁多的小溪沟组成树枝状水系。
1.2 全县水利基础设施慨况
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7 197余处,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库6座,小
(二)型水库104座,山坪塘1 668口,石河堰358处,机电提灌站234处,其他小微型水利设施4 825余处。
1.3 升钟灌区基本情况
西充县是升钟水库的主要受益区和规划的武都引水灌区三期(蓬船灌区)工程的重要过境区。全县现有升钟干、支、斗、农渠241条,共1 405 km。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西充县水利事业存在“重大轻小”的现象,水利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水库除险、河道治理、安全饮水等项目上。但是,在建设水利设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缺乏投入资金,老化现象与年久失修现象并存,水利建设存在多头管理现象,资金使用率不高,项目安排偏向大中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落实不合理,项目实施脱离实际,边修建边破坏等。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县排灌渠道损毁率为20%,河道淤积严重,河底不断抬高,这既影响了排水速度,又减少了蓄水量。
2.1 水利基础设施老化严重
西充县水库主要为1960―1979年间凭借农民投入的人力、财力修建而成,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水库相对简单、粗陋。修建时,对水利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且质量得不到保证,所用设施的质量和技术等相对落后。此外,还有57座病险水库未整治,防洪隐患多。
2.2 水利“两低”,内涵外延不足
西充县水利建设始终存在着“两个低水平”――一方面用不上水,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处于世界低水平之列;另一方面又大水漫灌,处于世界用水效率较低水平之列。总体上讲,农田水利创新不足、技术相对单一是制约高效节水技术推广的重要因素。因此,新形势下,绝不能将水利建设简单地等同于已有灌溉技术的普及或推广,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其内涵、发展其外延。
2.3 水利改革进程慢,需加强工程管护
水利改革和水利管理的进程相对缓慢,农田水利发展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水利工程的管护方面,在体制改革之下,中小型水利工程虽然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但是经费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备、人事变动较大、乡镇水利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使得水利工程设施出现年久失修的状况,致使投入的成本与利用效率严重失衡。
2.4 资金投入不足,民生水利建设滞后
资金投入不足,民生水利建设滞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地方财政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投资乏力。②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项目实施所需的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③项目前期经费严重不足。水利项目建设从勘探、规划、立项、设计到实施等在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经费,然而,经费紧张使得项目的实施进度大大减缓。④多元化投入机制仍处于形成当中。鉴于水利建设具有多种不利条件,比如投入资金多、风险高、回报低等,水利建设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难以形成。
2.5 水法律意识不强,依法治水任重道远
全社会水法律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水资源管理不严。取用水单位法律意识不强,对工农业用水实行粗放管理,致使水资源利用率较低。②对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交通工程等大型生产建设项目和城市开发建设项目的施工造成水土流失加重,河沟水渠淤积加速,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效用的发挥。建议
3.1 做好科学规划
做好科学规划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做好“十三五”规划,实现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的有效结合。②制订科学的规划,促进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这就需要县农建办根据农田水利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水利发展规划,同时,明确各部门、各乡镇的责任,统一协调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等,从而提高资金使用率。
3.2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建立乡、村、社各级管护机构,对水利工程的安全管护实行目标考核,做到组织机构健全、责任分工明确。同时,定期开展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②加大投入,推进小微水利工程病险整治工作有序开展。遵循“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适当收取农业灌溉费;引入市场机制,加大小微水利设施的拍卖、承包、租赁力度,将日常管护责任落实到承包人。根据财力的增长,逐步加大县级财政对小微水利的投入。③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督查工作。
3.3 加强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稳定现有水利技术人员,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其创造性不断提高;增加技术人员的编制;并对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统一的整合和调配;加强在职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
3.4 加大财政投入
要依靠公共财政,同时扩大各级财政的投资规模;由县、乡镇政府设立专门的水利工程专项补助资金。加大政府的资金扶持力度,以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促使金融机构
帮助并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3.5 加大宣传力度
要多形式宣传水利建设与群众生活生产及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逐步树立群众的本位意识。积极引导群众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使广大群众参与到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中,提高群众建设水利工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积极宣传水利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及管理中的经验,从而营造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氛围。
〔编辑:刘晓芳〕
第二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山东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调查分析
摘要: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正式公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了重大损失,尤其今年年年初在华北地区以及年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充分反映了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的现状。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
关键词:山东省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现状 问题 解决方法 正文:
本文以山东省农业普查有关资料所反应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为主要依据,结合济宁、东营等地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经验,探讨既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相适应,又能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提高新农村建设质
量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效投入机制,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山东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具体工程
a.蓄水工程状况。截止2010年底,山东省有大型水库36座、中型水库168座、小型水库5590座,加固新修水库1254座、塘坝3590座、新打机井54008眼,修复水毁工程6723项,采取户办、联户办、股份合作等形式新建水利工程10834项。
b.灌溉与节水灌溉工程。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实有耕地面积678万公顷,现有灌溉面积548.97公顷,占耕地81.14%,有效灌溉面积507.43万公顷,占耕地74.98%。
c.河道治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先后对洙赵新河、梁济运河、泗河下游8千米河段、小清河河干等进行治理,使这些河道恢复了行洪、排涝的功能。
d.水土保持。2009年以来,投资14.5亿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7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防治率达到了79.04%。e.农村供水。截止2010年底,全省实现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9.76%。
2、不同类型地区灌溉条件情况
山东农业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发展灌溉事业,主要灌溉方式包括机电灌溉、喷灌和滴渗灌。根据山东省农业普查数据,2010年山东省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
重为70.7%,滴灌和渗灌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8%和1.7%。但是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灌溉方式存在差异,机电灌溉是目前山东省农田灌溉的主要方式,但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平原地区机械灌溉比重远高于丘陵地区和山区,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19倍和5.08倍。喷灌灌溉方式近年来有所发展,丘陵地区水平最高,但也只占平原地区的19.6%,山区所占比重略高于平原地区。而代表灌溉技术先进水平的滴渗灌目前发展水平很低,只占全省耕地面积的0.7%。
3、不同地区村庄水利设施状况
山东省在正常年景下用水有保障的村所占比例较高,达到93%,但不同发达程度地区之间也有一定差异,总体表现为越是发达地区用水有保障的村所占比例越低。与这种差异相联系,拥有机电井设施以及排灌站的村庄在发达地区低于中等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又低于落后地区。这种差异性,与发达地区主要地处山东东部丘陵地区的自然特点所决定的灌溉设施结构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农业在不同类型地区所处的重要性程度从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或者说是需求程度有关。而能够使用的灌溉有枣庄、青岛、烟台、临沂。
二、山东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农村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在建设与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困扰和阻碍了农村水利的发展。
a.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田间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工程设施不配套,灌溉排水保障率较低,防灾抗灾能力不强。另外,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仅占全省耕地的73.3%,还有许多地方没有灌排设施,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导致有些地区仍然靠天吃饭。b.中小型、特别是小型河道防洪标准偏低。由于防洪洪标准偏低,导致汛期重要河道防洪能力较低,存在严重的防洪隐患;主要易涝地区排涝能力严重不足,洪涝灾害损失严重,防洪标准有待提高,河道管理尚需加强。
c.个别水利建设项目程序不规范。由于农村水利工程缺乏统一规划,有些建设项目管理不到位,经营效益差,有些地方存在片面追求政绩,盲目上马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的现象,不仅造成投入的浪费,而且严重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d.节水灌溉发展不平衡。节水灌溉由于受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向,特别是受资金投入的影响,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节水灌溉发展缓慢。另外,有些地区由于农民还没有从节水灌溉中得到实惠,所以对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节水灌溉的发展。
三、山东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
1、科学制订规划,保障农村水利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要因地制宜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围绕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优化布局,科学规划。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的地区,要统筹规划,旱涝兼冶,综合治理,讲究实效;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好的地方,应当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益运行。
2、强化政府行为,不断加大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引导力度。在农村取消”两工”以后,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更要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引导力度,正确处理好抓农村水利建设与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抓农村水利建设与其他公益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各级政府和水利、财政、规划等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综合调度和科学安排,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水利建设。
3、加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也要按照国家有关制度规定,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和合同制,要从源头上控制住不合要求的施工队伍和材料设备进入水利工程。
4、扶持民营水利。民营水利是农村水利建设的有益补充,国家和地方应当予以鼓励。建议在民营水利发展初期,在资金投入和技术指导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从而营造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投资者打造发展平台。
5、完善农村水利管理。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农村小型工程改革力度,明晰产权,积极探索建立各种形式农村用水户合作组织为主的管理体制,继续推行竞价
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加强改制回收资金的管理,实行滚动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管水用水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参考文献: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研究》
王任强年7月
2010
第三篇:关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报
告
为进一步推进我乡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县水务局的具体指导下,我乡于6月上旬对全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及县水务局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全乡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乡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狠抓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农田灌溉沟渠建设的工作,全乡共建有农村人畜饮水工程41条,总长218600米,共有取水池40个、用水池866个,有6800多人、47065多头大中小牲畜解决了饮水困难的问题。建有农田灌溉沟渠14条,总长63100米,有效解决了2100多亩的农田灌溉。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水利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我乡的水利基础设施大多数建设年代已久,建设标准较低。许多水利设施运行年久、老化失修,安全隐患严重;灌溉渠系配套差,年久失修,排灌粗放,渗漏严重,农业用水利用率低。目前,全乡共有14 处人畜饮水工程和14条农田灌溉沟渠急需维修。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周 期长,虽然上级财政每年对水利都有一定的投入,上级也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但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目前,我乡还有近5100人还没有摆脱饮水极度困难的问题,急需新建5处、维修14处人畜饮水工程。三是在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建后管理的手段比较落后,水质安全监测、人饮工程突发事件预防等工作还不够到位,无法保证用水安全;四是尽管全乡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村与村、组与组之间仍有差距,有的工程入户率不高,效益不够理想。全乡还有19个自然村没有解决饮水困难;五是因水利管理部门人员在编不在岗,造成了管理及技术力量严重不足。我乡急需配备2至3名专业技术人员。
第四篇:关于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发布,同年7月,中央召开水利工作会议。为了落实中央精神,结合市委市政府对水利工作的整体部署,市水务局课题组围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开展调查,了解现状,做好评估,形成调查报告如下。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我市地处长江下游左岸,嘶马弯道下端,居通扬运河以南高沙土平原腹地,境内江港堤防总长37.7公里,骨干河道14条389公里,中沟372条1004公里。建国以来,我市坚持不懈地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挡潮、引水、灌溉等水利工程体系。
1、沿江防洪除涝工程与城市水利建设。**长江岸线总长37.7公里,其中主江堤24.2公里,港堤13.5公里。经过多年建设,目前长江堤防全线实施了砼硬质护坡。为满足本市及上游姜堰东南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供水需要,先后开挖引江通道6条,其中,西部沿江中型通江口门包括马甸、过船、天星、焦土、界河5座节制闸,同时为保证航运需要,建成过船套闸;东部通过靖泰界河经地处邻市靖江的夏仕港闸入江。从1998年开始,举全市之力,在全省率先实施江堤达标工程建设,对长江大堤全面实施砼硬质护坡,对通江涵闸全面实施工程除险加固,防洪标准也从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沿江部分中型控制性建筑物(节制闸)的防洪标准已经达到100年一遇。
在城市水利建设方面,近10年来,我市成功地实现了水务一体化,在充分做好调研、规划等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通过对城区河道进行有计划的疏浚整治与建筑物配套,改造城区水系,改善河道功能,极大地提高了城区水环境质量,已整治的内、外城河、酒厂支沟、朱庄河等城区老河道,新建羽惠河、东门闸站、西门闸站、望江闸站、国庆新村抽水站、朱庄河抽水站、徐庄河闸站等控制工程。“十一五”以来,重点实施了城区(南片)污水管网工程,项目实施范围东至曾庄路,西至泰常路,南至南三环,北至如泰运河,收集总面积27.6平方公里,主要工程内容包括铺设主管与支管网,新建污水提升泵站,对内城河进行清淤等。下一阶段按规划继续实施南二环以南、如泰运河以北、东三环以东、江平路以西片区的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2、区域供水工程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实现到2010年全市人民全部吃上安全卫生的长江水的总目标,“十一五”以来,重点实施了区域供水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一是区域供水工程。按照区域供水规划,“十五”期间完成了水源厂北迁工程、浑水输水工程、扬庄水厂改造工程、泰黄输水一期工程;根据泰州市政府的统一规划,我市的取水口迁移至泰州三水厂,与泰州市自来水公司合用一个取水口,原永安水源厂废止,同时实施了包括宝塔水厂改造工程、泰黄二期工程、增压站工程、乡镇的供水支管工程等区域供水世行贷款项目。从项目设计,到工程实施,结合区划调整,基本实现了与乡镇供水工程合理衔接。二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我市“十一五”期间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总数为27.55万人,“十二五”期间省级继续给予**新增不安全人口数18.2万人,已实施和即将实施的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能得到中央及省级财政投资总额约1.2亿元,极大地推进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步伐。
3、农村水利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经过多年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沿江闸群与骨干河网组成的骨干引排工程保证全市农田灌有水源排有出路,田间斗农灌溉渠系与中、小沟及田间墒系共同构成田间灌排网络。目前全市近100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在75%以上,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全市75万亩农田已建成旱涝保收田,其中30多万亩建成了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目前全市80%的田间斗农渠实施了砼工程衬砌。高效节水技术推广是“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水利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重点实施了城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张桥西桥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共改善灌溉面积近11万亩,其中节水灌溉示范区面积达到7000亩。节水灌溉项目的实施在高沙土地区发挥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渠系水利用系数有了较大的提高。
4、其它重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县、乡、村三级河道疏浚整治工程。由于我市80%的土地位于通南高沙土平原区,水土流失、河道淤积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对部分淤积严重的骨干河道分段进行了疏浚整治和完善配套,先后整治了宣堡港、天星港、许庄河、蔡港、羌溪河、东姜黄河等骨干河道6条,总长度约69公里,完成土方238万方,同时对境内所有骨干河道开展了水面及河坡水环境整治工程,适时实施工程植树绿化;各乡镇对本镇境内的淤积中沟进行了疏浚整治,近三年来累计整治中沟202条642公里,完成土方810万方,全市乡村水体环境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及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共改造中低产田12.9万亩,完成土方295万方。因行政区划限制造成的乡镇边界水系零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通过田、林、路、沟、渠统一规划,桥、涵、闸、站全面配套,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0多万亩。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小型泵站改造,以灌溉泵站改造和渠道修复为主要内容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县建设,发改、国土、农业开发等多部门整合项目投入,提高了农田配套水平。
5、水利工程与资源管理。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实现良性运行和集约化管理,努力做到工程设施现代化、控制运用科学化、管理运行规范化、行业管理法制化。进一步完善已建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系统、水情遥测和水利工程运行监控系统,按照“大引、大排、大调度、水体循环和水体交换”的原则,实现沿江地区的联合调度,以科学高效的方式满足发挥水利工程体系防洪排涝、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等综合功能的需要。强化水利工程检查和维修养护程序管理,建立健全水利工程日常检查制度、维修保养责任制,从而保证水利工程及设备安全可靠、完好运行,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年限,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推进水利工程管理考核,按照《江苏省水利工程养护工作考核办法》和《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考核试点后,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组织全面考核,马甸闸达省二级、焦土闸达省三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标准。
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全国其他地区暴露出来的水利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的问题类似,我市同样面临着水利基础条件弱化,投入不足,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江防洪隐患仍然存在。尽管江堤达标工程建设,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高,但是对照抗御大洪大涝的要求,防洪工程还存在不少隐患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大部分通江涵洞加固接长是在六、七十年代建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存在较大隐患;二是长江堤防及通江小型闸涵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标准,对照100年一遇标准仍有较大差距;三是长江过船、开发区段负30米深塘向岸边逼近,水下坡度陡,根据长江水下测图分析,长江主流顶冲点已越过如泰运河口,正在南移,开发区电厂输煤栈桥码头前沿150米处长400米、宽100米、深负30米的深塘,随时可能发生崩塌,严重危及长江防洪安全;四是界河闸至七圩港段江堤仍有白蚁活动,虽经多次治理但仍未根治,部分堤段堤身断面及高度不足。
2、水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自流引江是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作为通南地区的腹地,除了满足本市需要外,**市还负有区域性的引江、排涝任务,正常向泰州、姜堰及如海地区部分供水,同时接纳两泰地区的部分涝水入江。**现状需水总量的80%依靠各通江干河自流引江的供给。由于本区段江潮低,自流引江潜力有限,各干河近江段河道护岸工程标准偏低,限制了自流引江效益的发挥;干河标准低,河网库容小,调节能力弱,加之区域供水和区间水量流失,造成供水保证率不高,长江枯水期及用水高峰期水量短缺,枯水年更甚。受制于江潮,自流引江造成工程长期低水位运用,致使生态环境恶化,若考虑生态环境用水和蓄水需求,内河缺水量更大,自流引江前景不容乐观。
3、沿江圩区的排涝动力不足、标准不高。沿江圩区面积156.89平方公里,现有排涝站189座,装机流量105m3/s,按照农田日雨200mm两天排完不受涝的标准,尚需新增排涝流量40m3/s。随着虹桥新城和经济开发区建设,沿江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排涝标准和要求更高,所缺排涝动力更大。沿江排涝站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使用机泵设备陈旧,加之年久失修,泵房破损,设备老化,装置效率低下,管理人员、维修保养、服务人员的报酬得不到落实,机泵设备被盗时有发生,管理水平落后。
4、部分骨干河道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土壤结构松散易碎,持水能力弱,河坡稳定性较差,在高峰期用水和特殊内涝的情况下,由于采取大引大排措施,对岸坡形成较大程度冲刷,近年来,水上运输繁荣,船舶马力大,速度快,船行波浪高力沉,河坡坍势进一步加剧。目前,我市坍塌严重的河道有古马干河、如泰运河、西姜黄河、新曲河等,河坡坍塌加剧了河道淤积造成引水困难,排水缓慢。
5、城市水利建设任务繁重。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城市水利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防洪标准偏低。2002年前,我市未制定城市防洪规划,因而缺乏治水系统性、完整性。控制性建筑物过少,不能形成区域性防洪排涝、引水活水的整体功能;断头河、卡口段较多,以涵代桥的现象十分严重;与河争地,以致流水受阻,涝水屯积,行水不畅,城市防洪投入离规划要求相距甚远。
6、安全供水工作任重道远。区域供水工程的实施完成了主管网与各乡镇水厂的接通,但镇通村管网设计标准偏低、管材质量较差、管网漏失率高,与安全饮用水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宝塔水厂作为应急水源厂,日供水能力仅为5万吨,如遇长江大型水质灾害事件,全市城乡供水将处于瘫痪状态。
三、加快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水利重点工程任务落到实处
针对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修订调整水利综合规划,进一步完善各专项规划,明确我市“十二五”期间水利建设的重点措施如下:
1、科学编制规划,进一步明确水利建设发展方向。省委一号文件指出:“到201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水利综合保障体系,2020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水利现代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工程保障体系、资源管理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科技支撑体系、人才队伍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多方面,又是动态的、发展的,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引领作用。下阶段,将抓紧修订完善县级农田水利现代化专项规划、加快沿江重点园区水系规划工作、积极参与新一轮通南地区水利规划的编制,进一步论证马甸抽水站恢复重建、如泰运河接通等区域性重点工程的可行性,为大规模推进灌区改造和农田水利配套建设提供依据。
2、加快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稳定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今后,我市要抢抓水利发展的良好机遇,着力推进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加大防洪工程建设力度。继续实施长江节点控制工程和易坍段抛石护岸工程,稳定长江河势;加高培厚不达标段堤防,对全线江堤劈裂灌浆,提高防渗效果;维修改造堤顶公路、护坡挡浪墙,对界河闸至七圩港等白蚁危害堤段投药治理,提高堤防绿化标准;维修加固过船套闸、镇管小闸,改建通江小型涵洞,疏浚通江节制闸下游引排口门,建设、改造、维修沿江排涝泵站。
二是强化城市水利建设。根据《**市城市总体规划》,重新修编《**市城市防洪与水环境治理规划》,按照城市防洪50年一遇、排涝20年一遇的标准,将城市防洪排涝与水环境改善有机结合起来。用5-10年的时间,通过修筑防洪堤、新建节制闸、设置排涝站、整治河道等工程措施,解决客水压境、洼地受涝、河道淤积、水质恶化的问题,做到河道整治与护岸造景相结合,防洪保安与改善水质相结合,排涝减灾与水源调度相结合。按照《**市城区污水专项规划(调整)》的要求,利用5——10年的时间,完善城南片区(如泰运河以南)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建成城北片区(如泰运河以北)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工程,确保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90%。严格城区污水接入许可制,结合老城区拆迁改造和新城区建设,逐步实行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实现污水进管、雨水入河的目标,恢复水体的自然生态功能。
三是突出以中小河流为重点的区域治理。本着先急后缓、综合治理的原则,对列入江苏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的如泰运河、西姜黄河、古马干河、焦土港、季黄河、两泰官河、靖泰界河等7条区域性骨干河道进行整治;完成新曲河、羌溪河等县级干河的治理任务。通过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治水土流失,拆除沿河违章建筑,坍塌地段砌筑块石挡墙,配套维修加固穿堤涵洞及小型泵站。继续实施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争取将马甸枢纽建设列入通南规划,提高排、蓄能力。
四是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二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完成已列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新增农资综合补贴项目建设。整合各类涉及农田水利的建设资金,统一规划、综合整治,集中投入、连片治理,大力配套农田小型灌排泵站、涵闸等设施,全面提升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城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启动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城黄灌区末级渠系建设)项目,列项上争黄桥灌区24万亩节水改造工程,加强沿江圩区建设。积极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强化灌区用水管理,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升灌区服务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能力。
五是建立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长效机制。按照畅通水系、恢复引排能力、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拆坝建桥、方便群众的要求,继续疏浚整治中沟和村庄河塘。坚持分级负责、因地制宜,建立河道轮浚和“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做到管护经费、队伍、责任、考核监督四落实,实现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确保工程安全、河面清洁、水体干净、河坡整洁。
六是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供水一体化管理。“十二五”期间对全市所有镇级以下通村组管网实施更新改造,降低漏失率,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认真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土地供应、税收优惠和供水用电价格优惠政策,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灌溉用电价格。扩建宝塔水厂,确保备用水源供应能力。
3、积极探索,建立有效水利投入机制。水利工程以公益性、准公益性为主,面广量大,工程资金是否及时到位是目标任务完成的关键所在。必须积极探索有效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政府投入。重点向沿江重点骨干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县乡村三级河道疏浚、泵站、渠道改造倾斜,发挥其引导作用,调动基层和群众的投入积极性。市政府第十九次常务会议已研究决定,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中规定,市可用财力的2%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从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提取15%用于城市防旱排涝工程建设,各乡镇每年要确保当年可用财力的2%用于本乡镇的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指导和鼓励相关部门、乡镇积极上争资金。市财政、农委、水务等部门要吃透上级政策精神,加大上争力度,通过包装项目争取更多省级以上的资金支持我市水利建设。三是探索新的机制。研究新形势下“谁受益、谁负担”相关政策的有效实现模式,用好“一事一议”政策,积极引导广大群众投资投劳自发开展受益范围内的水利建设;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筹集水利建设资金的新路子,鼓励个人、集体和各种经济组织投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第五篇:宁陕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
宁陕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
作者:张海庆
宁陕县政协调研组近期先后深入到城关、汤坪、新场等7个乡镇8个村对水利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查情况 1、7个乡镇情况:总行政村57个,总农户9852户,总人口32526人,有耕地面积29710亩,人均耕地0.9亩。总灌溉面积11619亩,现有堰渠186.1公里,水坝1908米,有效灌溉面积3601亩,占31%;未用上自来水6230人,占19.2%;防洪河堤36180米,防洪渠1200米,保护人口4478人(农业人口),保护耕地2575亩。2、8个村情况:总农户1782户,人口6458人,耕地面积5038亩,人均0.78亩。总灌溉面积2092亩,现有堰渠43公里,水坝230米,有效灌溉面积690亩,占33%;未用上自来水1655人,占25.6%;防洪河堤20500米,保护人口2970人,保护耕地1719亩。
3、调查中乡镇、村组及群众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饮水方面:少数居住分散的农户要求解决吃自来水和部分地区群众反映饮水安全问题。如龙王镇河坪村反映水质有问题,水垢严重以及自来水维修与管理、水源地保护、水电站建设造成下游群众生活、生产用水困难;农田灌溉方面:水利设施老化,年久失修,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农业产业建设缺水严重,群众迫切希望加固和修建水渠、堰塘;防洪方面:河堤老化,一些集镇或人口相对集中区域,无防洪堤坝或设防能力极低,存在安全隐患,如筒车湾集镇路口处的防洪河堤建设亟待解决。
二、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1、人饮工程现状:全县农村总人口5.97万人,共修建集中供水101处,分散式供水34处,已解决3.87万农村群众的饮水问题,自来水普及率为64.8%。集中供水仅县城、江口、广货街集镇供水由该县水利局直接管理,其他均由乡镇和村组自行管理。仅2005至2009五年省市下达的农村饮水项目资金为1084.5万元,如按受益人口计算人均为280元。
2、水利灌溉设施情况:全县现有基本农田总面积47881.58亩,农均0.8亩基本农田。该县有各类农田水利设施1639处,其中:堰塘11口;抽水泵站1处;水窖453口;引水灌溉渠道957条,735.02公里,其中未防渗漏渠道646.72公里,合格率仅为12%。灌溉渠道水毁、漏水、垮塌现象十分严重,灌溉保证率及水资源利用率极低。
3、防洪工程情况:该县防洪工程建设起步较晚,且防洪能力普遍较低。据调查,自2002年“6.9”洪灾后至2010年末,防洪资金共争取1660万元,目前,仅县城、四亩地、金川、江口、皇冠等集镇建设有相对较为完善的集镇防洪堤坝体系,其他一些集镇及人口相对集中区域的堤坝 均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防洪能力普遍偏低。
通过实地调查可以看出,最近十来年,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该县水利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基础,可以概况为:农业灌溉渠道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农村饮水工程取得了新业绩;防洪安保工程取得了新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1、水利灌溉设施相对落后,整体功能弱。近几年该县水利主管部门在农田灌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基本农田分布量小面广,全县无大中型灌区,农田设施灌溉程度极低,灌溉堰渠大多数为土堰或小沟堰,漏水、渗水、垮塌现象严重,渠道合格率仅一成多,且水坝等配套设施功能不全,农业依然是靠天吃饭的局面几乎没有改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抗灾能力差。宁陕县自1997年实现了农业人口人均一亩基本农田,但自2002年的“6.9”、2003年的“8.29”等自然灾害后,基本农田水毁相当严重,在上世纪末,该县仅水田就达30000亩,到现在仅10000亩,减少了三分之二。全县的粮食自给率严重不足,现在主要靠国家退耕还林的补助政策维持生活,粮食安全存在隐患。
2、部分地区村民吃水和安全饮水问题依然存在。据调查目前农村还有近三成的人口未吃上自来水,且水质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尚不清楚。部分集中供水区自来水保证率还不高,在设计、建设方面,为节约资金,设计的标准都比较低,且没有考虑集镇增员及产业建设方面的需求,就连县城也受季节、气候影响城区供水,群众意见较大,亟待解决。
3、防洪堤坝设防标准低,抗灾能力不强:该县的村民建房大多数都是沿河而建,居住较为分散,陈年堤坝设防能力差,特别是一些村、组院落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堤坝水毁严重,大部分为干砌石,安全方面存在很大隐患。
4、水利建设民难聚力,资金投入杯水车薪:一是各级财政投入不够。上级的资金主要投入到了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上,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偏小,加之该县不是粮食主产县,争取资金难度较大。二是群众投入难以组织。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战略,取消农业税并推行多种涉农补贴,农民认为什么费用都应由国家大包干,等、靠、要思想严重,水利事业筹资筹劳积极性不高。一些可以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而解决的小型水利设施的维修改造,由于意见难统一,也被搁置一边。三是投入资金缺口巨大。由于该县山大人稀,村民居住分散,而且建设成本高,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资金需求非常巨大。
5、主体不分职责不明,重建轻管现象突出:大部分水利设施建设都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建成后地方和部门谁负责、谁主管职责不明、主体不分。分布在各乡镇、村、组的小型水利设施由于诸多原因,部分地方管理不够到位。有的处于长期无人管理的状况,导致设施提前老化,使用成本增加,利用率降低。特别是自来水的管理方面,大部分未收水费,修建好以后交给乡镇、村组,未形成管理机制,致使水利设施使用年限降低,发挥作用不够。
调查组通过调研认为,该县水利设施薄弱主要成因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机制”的问题,管理方面存在未形成管理制度;二是“钱”的问题,资金缺口大,水利投入严重不足;三是“灾”的问题,自然灾害频发、多发造成的。
四、对策及建议
1、摸清底子,制定规划:首先是水利部门要抓好水利普查的机遇,对现有的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其次,在全面摸清底子的基础上,要科学修订好全县水利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工作。水利建设规划工作,关系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水利工程的合理实施,关系到能否策划出好项目、大项目,更多的争取上级专项经费支持。建议政府应把做好水利建设规划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列为推进水利建设的基础性工作,研究解决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和培养工作,对接国家和省、市扶持水利建设的政策,搞项目储备,为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打好基础。
2、争取项目,加大投入:一要争取项目支持。发改、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储备工作。二要对争取的项目要捆绑使用,统筹做好水利设施建设,不能各自为政,避免“修河堤的不管修堰渠”的现象,要将土地复垦、农田恢复等项目同水利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整合国土、财政、扶贫开发、农业、水利等部门项目资金,着力解决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三是水利建设要向农村偏远山区倾斜,解决好边远山区水利设施,特别是安全饮水问题。四是项目编制上要大小项目结合,把一些小项目打包争取资金,在实施上采用“大项目带小项目,小项目连农户”,特别是在修建自来水方面,要集中和分散供水相结合,根据群众居住情况,以院落为主,给予农户适当的物资补助,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群众自建自管。要抓住一号文件提出的在2013年前基本解决农村饮水问题的机遇,加快自来水建设。
3、先急后缓,确保重点:该县水利设施建设量大面广,投入巨大,短期内无力全面解决。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分轻重缓急,保证重点集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地段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核心区域,优先安排建设。其他项目可按整体规划逐年实施的原则分步建设,通过数年的奋斗,使该县的水利设施建设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生产发展的需要。
4、强抓落实,确保县城供水: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相关职能部门要再想办法再添措施加快工程进度,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县城供水数量和质量;二是加快水库上游水源地保护、兴林护水,杜绝滥砍乱伐,涵养水源;三是加快库区的移民搬迁和水源地上游农户畜禽养殖的科管工作,防止人为污染水源。
5、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水利主管部门、乡村要从农村改革与发展实际出发,以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把推进水利设施管理作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全县一些村、组好的做法和经验,加以推广;发扬民主,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制度,引导农民积极投入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之中,发挥农民的主体和主人翁作用;切实建立健全农村水利管理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促进农村水利设施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更好的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