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申报总结材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19-05-14 02:0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申报总结材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申报总结材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申报总结材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申报总结材料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福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2005年以来我院紧紧围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开展“两个不间断,三个零距离”为特色的“骏鹏模式”实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和教材,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十分注重校企合作,先后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7年我们与福建骏鹏五金有限公司进一步深度合作,签订了100人的订单协议,命名为“骏鹏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实施“两个不间断,三个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适应企业生产不间断的要求和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践不间断工学交替,根据企业生产需要,我们将校内两个常规“骏鹏班”,分为多个企业实习小班,打破原有的学年、学期制,实行弹性学期制,轮流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

我们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将三年的学习分为认知专业、学习技术、掌握技能、提升能力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知专业(第一学期):主要安排文化素质课程,结合入学教育、专业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认识实习,了解企业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求,企业生产的产品、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生产管理和企业文化,企业各个岗位间进行轮换交替,从事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

第二阶段学习技术(第二、三学期):主要开设职业技术相关课程,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9周的各技术岗位的轮岗实习,主要岗位有模具制造、模具装配与调试、材料成型、数控操作、激光切割、钣金折弯技术、铆接技术、涂装技术等,在企业的师傅的指导下,一边做、一边教、一边学。部分课程由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现场组织教学,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

第三阶段掌握技能(第四、五学期):以企业的产品作为教学的案例,进行专业课教学,并开展各种专业实践、技能认证等教学活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15周的生产性实习,在师傅的指导下参与普通模具生产制造、精密模具生产制造、数控编程与加工、电火花与激光加工、模具装配与调试、材料成型与工艺等生产活动,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

第四阶段提升能力(第六学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根据学生的特点实行双向选择,让每一个学生在适当的岗位上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并结合企业的生产选择课题,进行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毕业后直接在公司上岗,实现就业与上岗的“零距离”。

人才培养模式图

“骏鹏班”采取“学生+学员+员工”的管理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即在校内学习是学生,在企业生产实习是学员,顶岗实习是员工。在企业实习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劳动素质等教育。实习期间企业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劳动报酬,并设立十万元“骏鹏奖学金”,奖励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核心,兼顾其他职业面向,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首先我们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开展广泛的专业调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就业面向,得到岗位职责、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岗位任务分析表。

再按照企业生产流程,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系列典型工作任务。

然后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知识进行重构,开发行动导向、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工作任务引领型学习领域,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开展了从“产品造型→模具设计→编排工艺→购买材料→机械加工→数控编程、加工→电火花加工→热处理→模具装配→试模、调整→合格产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综合实践。

还和企业合作开发了《激光切割技术》、《模具企业管理》等课程和校本教材。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配套改革

1、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以能力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以真实工作任务作为依据,分析生产过程,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职业活动选择教学内容,按照行动体系序化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设计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根据课程内容不同,场景不同,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师生互动。

(1)任务驱动教学

以“工作单”的形式下达任务,随后介绍相关知识,课后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制定计划,第二次课学生分组讨论计划,教师认可计划方案后实施,最后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项目成果展示,完成任务。

(2)实行项目教学

在生产实际中寻找项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模具设计、制造的训练。使学生熟悉模具设计、制造与生产组织、产品技术经济的关系;通过实践训练,掌握模具零件的加工、检测及模具的装配调试;具备生产组织管理的初步能力。

(3)教师到企业现场教学

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组织教师到企业去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针对企业 3 的产品和模具现场进行教学,如根据企业需要我们开了一门《钣金展开与计算》课,每次课前老师先到企业找一个钣金零件,就展开、成形、计算和工艺进行现场教学,还有《模具结构》课程,每次打开一付企业生产中的模具分析,效果很好。

(4)开展研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申报学生科研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开设有关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献,申请科研小项目,撰写技术报告、学术论文,结合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三维创新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实训基地建设

近几年学院自筹资金800多万元建设改造模具数控实训基地,2007年模具、数控实训基地获省财政300万支持,2008年又获中央财政440万支持。主要实验实训场所有:机械综合实验室、机电实验室、力学液压实验室、模具结构及装拆实验室、逆向工程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实验室、CAD/CAM机房、模具钳工实训室、先进制造技术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室等,主要设备有:注塑机床,冲压机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维修实验台,数控雕铣机床,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机床,三坐标测量机,及各种正版设计软件等等,以上设备都是目前社会和企业较流行、较先进的配置,绝大部分设备都是生产型设备,可组织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此外我们还建立了2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企业认识实习、暑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

(五)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近几年我们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建立专业导师制度,开展学生专业学习小组活动,学生科研课题申报,开放实验、实训基地,开展各种专业培训,安排学生暑期参加企业实践,开展CAD沙龙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等,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技术的平台,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近几年我们培养的学生参加全省和全国各项技能竞赛有100多人获奖,仅2008年我们参加的各类全国竞赛中,就荣获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项目二等奖、模具项目三等奖、机器人和自动生产线项目优秀奖,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加工中心和数控车两个全国第三名,第三届“正保教育杯”AutoCAD机械设计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

二、教学成果的创新点

1、实施“两个不间断、三个零距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既打破原有的学年学期制,采用小班制工学交替,适应企业生产不间断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企业认识实习—轮岗实习—生产性实习—顶 4

岗实习”不间断的企业实践;从而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2、以“五个为主”的原则开展人才培养的探索

既“以企业需求为主,制定培养目标;以就业岗位为主,改革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强化专业训练;以保证质量为主,制定专业标准;以工学结合为主,深化教学改革”。

3、采取“学生+学员+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

即在校内学习是学生,在企业生产性实习是学员,半年顶岗实习是企业员工,毕业后直接就业。

4、实行“六合一”的教学管理

既“学校与企业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实习与生产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

三、项目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教研课题:

(1)2005年“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获学院教研课题B等;

(2)2006年“机电工程系模具、数控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学院教研课题B等;

(3)2007年“冲压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教学改革”获学院教研课题A等;

(4)2007年“机械设计基础一体化教学改革”获学院教研课题C等;(5)2007年“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研究与探索”获学院教研课题A等;(6)2008年“高职机械制造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综合实验项目”获福建省首批十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综合实验项目;

(7)2008年“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福建省教育厅教学研究课题立项。

2、精品建设

(1)2006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被确定为福建省首批级精品专业;(2)2006年“模具设计与实作”课程被评为福建省首批精品课程;(3)2007年“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4)2007年“数控技术”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精品专业;(5)2007年“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6)2008年“数控加工与编程”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7)2008年“特种加工技术”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8)2008年“模具CAD/CAM”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9)2008年“机电技术专业”被确定为院级精品专业。

3、教材建设

(1)2007年许冬梅老师主编的《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2008年陈天凡老师主编的《数控加工与编程》教材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3)2008年王翠凤与骏鹏五金有限公司合作编写《数控激光切割技术》、与福建友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编写《模具生产与管理》校本教材。

4、基地建设

(1)2005年被科技部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中心确定为“国家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

(2)2005年被福建省模具工业协会确定为“模具、数控培训基地”;(3)2006年被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教育培训中心评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优秀教育培训基地”;

(4)2007年模具数控实训基地获福建省财政300万支持;(5)2008年数控实训基地获中央财政440万支持。

5、各项技能竞赛获奖情况

(1)2006年参加“全国首届三维数字建模”竞赛,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2名;

(2)2006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数控技能竞赛”包揽数控加工中心前三名;(3)2007年参加全国第二届“正保教育杯”AutoCAD机械设计竞赛,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5名;

(4)2007年参加“第二届全国三维数字建模”竞赛,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3名;

(5)2008年参加“福建省职业技能大赛”获模具、数控、机器人、自动生产线四个项目团体第一名,并获数控车和数控加工中心个人第一名,数控铣第二名;

(6)2008年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高职组数控项目二等奖、模具项目三等奖、机器人和自动生产线项目优秀奖,是全国唯一一所参加全部四个项目比赛的学院;

(7)2008年参加“第三届全国数控技能竞赛”,获数控加工中心和数控车两个项目全国第三名;

(8)2008年参加第三届“正保教育杯”AutoCAD机械设计竞赛,获特等奖1 6

名,一等奖1名,三等奖5名。

6、发表论文情况

(1)2005年“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东华大学学报》上发表;

(2)2006年“计算机绘图案例教学法”在《装备制造技术》上发表;(3)2007年“模具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在《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发表;

(4)2007年“模具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在《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发表;(5)2007年“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和“以实践为重心,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在《福建信息技术教育》上发表;

(6)2008年“冲压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在《赤峰学院学报》上发表;

(7)2008年“制图教学中的想象心理及其发展途径”《装备制造技术》上发表;

(8)2008年“机械设计基础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讨”在《中国高教探索》上发表;

(9)2008年“基于AutoCAD的机械制图一体化教学”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发表。

第二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与改革(修)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模式与改革

张利华,杜继涛,杨梅,姜华

摘要:根据传统教育模式对模具教学的局限性,对当前的模具教学方式、模具专业发展进行一定的探讨, 结合我院高职学院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进行一定的研究,给出教师队伍建设应向双师型教师发展,让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产生良好的共振,教学模式走向一体化、多元化的模式。

关键词:模具设计;模具制造 ;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Teaching Mode reforming for Die & Mold speciality

Zhang LiHua,Du Jitao,Yang Mein,Jiang Hua(Advanced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200437,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limitations of mould teaching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the teaching mode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Combined with the vocational college of mold design and manufacture specialized teaching, these were studied.The mod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group to double-meaning teachers , theory teachers and training teachers producing the good resonance , integration and diversity teaching methods were presented..Keywords:Mold design;Mould manufacturing;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mode

0.引言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我校的重点专业,投入了大量的师资力量、机床设备以及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但如何统筹好模具专业的教学规划,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及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由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牵涉到的知识点面广,所以产生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现状,把模具教学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出能适用于企业的毕业生是当前的一个重点工作。随着模具工业的快速发展,新型技术的不断涌现,除了引进先进的制造设备以外,我校也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师资力量的引进上,还在引进外聘教师以企业工程师为主,从而让学生直接学到了现在企业生产中的很多知识,从而把有些书面理论感性认识得到了一定的升华,更有利于学生的吸收理解。

教学模式上的改进决定着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培养学生对现代化知识及对本专业的热爱,是学生有充分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以及对自我专业的自信。培养好的教师团队显然也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注重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培养有利于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让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培训班等等都可以增加老师的教学资本。所以模具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重点是提高教师能力,完善课程体系,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1、传统教育模式对模具教学的局限性

1.1、对于大部分类似我们高职学院的大专院校而言,由于受到专业师资力量、机床设备等的影响,教学重点一般局限在了理论教学上面,而实训操作教学仅占很小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不挂钩”,甚至“脱钩”的现象,大大影响了模具整个教学质量,造成了学生对模具专业前景迷惑,因而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有机结合,形成良好的一体化教

学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我校目前存在不足的方面。

1.2、理论教学应有机的与实训教学产生“共振”

一般高职、中等教育教学模式结构多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结构进行教学。例如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课程体系安排也是按照以上的结构流程开展的,文化基础课包括:政治、高等数学等;专业基础课包括:机械制图,CAD教学等;专业课:塑料模设计、冷冲模设计、NX软件运用等等;在强调理论的科学性、完整性、体系性的基础上针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导向,设置了实训课,模具实训课结合专业特性设置有:铣工实训、数控中级实训、工具钳工实训,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普通高等院校都以理论知识为先,实验课程为辅来进行教学。我校采用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并行的方法进行教学,两者并重,甚至更倾向于实训课的重要性。当然理论知识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没有感性知识何谈理性知识,对于不断学习中的学生而言就无法做到“活学活用”,深入理解,学以致用。但是如何把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直至做到一体化教学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本身,就专业而言培养的是两类人才,设计人才与制造加工人才,就高职本生性质而言我校定位于培养高端模具类蓝领人才。另外理论与实训的结合当然需要的师资力量也划分了两派,对于未来的模具人才而言设计人才需要懂得加工原理,加工人才又需要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所以推行一体化教学尤为必要,也是我校大力推广的,所以对教师的素质、培养、推进也是一个鞭策,产生共振的最合理就是双师型一体化教学。

1.3、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我校现在采用的教学管理方式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以班级为单位,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授课。缺乏教学多样性,在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等的条条框框下,教师的教学方法成了教条式教学,在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过程中,仅仅以考卷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课程理论知识成了唯一的鉴定依据,容易忽视学生的差异性,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对模具这种专业性较强的专业而言,更需要授课教师挖掘专业苗子,加强苗子培育。并结合现在的新技术,新理论结合实际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教学,与企业接轨,做到现学现用,而不是知识成了“过去式”。开展新型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教学的特殊性,制定适合高职教学的教育模式。我们确定了任务引领型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形式模块化、分层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进行教授,首先需要着重要解决以下问题:

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能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就我校而言模具专业作为品牌专业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有了一定的规模,在课程体系的计划建设上渐渐的与企业需求靠拢,将学生的就业能力转换为教学目标,以合理的教学课时教授学生获得职业能力。

改变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脱节的情况,这种脱节甚至情况比较严重,就数控专业而论,当学生在参加数控加工实训课程过程中时,按照理论教师的编程理论就行编程加工时发现工件很难加工,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同样加工一个零件但采用的方法居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带来的脱节是很不应该的,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一种很大的伤害,这方面应做到统一化,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理论知识。

把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职业型技能人才是我校一贯追求的目标,机械加工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各大行业中都有很大的需求量,我们要针对广大企业的需求培养优良的苗子。模具制造专业的教学模式实施措施

3.1 教学模式统一化、穿插化

模具专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上的实施,把原有的先理论,在实训,分科教学,单段教学的模式改为,理论课与实训课并进,穿插进行。我校现在对教师的要求就是一体化教学,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结构原理,和工件加工方法及加工要求后,进行示范性操作,然后学生在上机操作,然后通过教师的巡回指导来指出学生在操作中的不规范及问题所在。学生学习理论的场地,也是学生学生学习技能本领的地方,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并行。

3.2 课程体系模块化

公共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够用,好用为主,进行学习内容的有效整合,比如公共基础课程中类似高等数学针对高职学生将来的岗位角色,课程设置应相对简单,文科类课程相对理工科模具类则能免就免,把专业突出化。在开展职业课程教学前,首先应帮助学生建立好良好的职业规划,把自己的生涯计划,发展和管理作一个有效的整合,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

专业基础模块:作为模具专业的支柱模块。该模块中包含的核心课程包括塑料模设计和冷冲模设计。辅助课程包含,cad绘图与UG软件应用,材料,刀具等课程,此类中的软件类课程应该得到有效的整合成为一门软件设计课程,同时在设置一门模具工业发展课程,结合企业,课程内容应包含:塑料模具开发,冷冲工具运用,新型模具标准件,工艺设计标准等等。

实训模块:目前模具与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训课程主要包括,铣工实训、钳工实训、数控中级实训,工具钳工实训,特种加工实训包含的实训课程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在模具制造实训方面还缺少系统性的课程,或者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设计制造一整套模具。

3.3师资队伍多元化

为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培养适用于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学生起着导向作用,为了体现一体化教学体系的优势,以先进的思想学习现代化技术,锻炼教师既能教授理论又能下车间教授技能,双师型教师的另一优势在于让教师在了解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条件下合理布置实训任务,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训方案,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根据教案来进行教学,失去了教学的灵活性。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当然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又要有把两者结合教学的能力,否者无法做到兼容。作为我们模具教研室对教师的要求,包含参加培训,下企业参观、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建立良好的教师梯队也是相当的重要,包含设计型,加工型教师。

4、结束语

模具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整个团队的不懈的努力。一体化教学是如今上海市教委针对中等学校,高职高专类学院制定的一种教学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也是完成一体化教学的一个先行条件。只要我们教师在加强自身力量的基础上,以培养良好的就业型人才为目标,相信一定能以新型的教学模式培育出面向社会的新型模具的人才,来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 应金萍.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王冬梅.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刘春生.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取向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高红旺.高职学院培养“双师型”教师初探[J] 职业教育研究,2007.[5] 莫柳军.试诉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 职业教育研究,2010.

第三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期中教学检查总结范文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期中教学检查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及时、准确地了解教学运行情况,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模具教研室于第10、11周进行了期中教学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期中教学检查基本情况

根据学院《关于进行1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的通知》的安排,本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分学教研室自查和学院专项检查两个阶段进行,第10、11周为教研室自查阶段,第12、13周为学校集中专项检查阶段。

教研室和广大教师对这次期中教学检查都十分重视。根据《关于进行1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查的通知》的要求,成立了以教研室主任为组长的教研室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小组,负责教研室的期中检查工作。制定了较详尽的检查工作计划和工作安排,围绕教学资料准备、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检查工作深入,注重实效,采取多种检查形式(听课、学生座谈会、组织观摩教学、学生个别调查、教案作业检查等)、多途径(课堂、课外、实训环节等)、突出重点(重点检查实训教学落实情况)开展了检查活动,有针对性地查找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促进教学,推动教风、学风进一步好转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常规教学情况

通过检查,我们认为本学期开学以来,教学秩序稳定,各项教学工作按计划开展,教学管理较为规范,出现了学院重视教学和教研室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的良好局面。特别在学院进入评估整改关键阶段后,教研室以贯彻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和迎接教育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复查为契机,按评估标准,高标准、严要求规范教学和教学管理,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认真整改。

教研室十分注意常规教学工作,较好地完成教学计划、教研室活动室计划,教学进度基本按计划执行,做到活动记录齐全。绝大部分教师能够认真备课、认

真讲解、注意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注意把新知识理论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能认真辅导和批改作业,学生比较满意。

教研室加强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积极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经常利用周三下午的教研室活动时间,集中专业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对督导收集的学生评教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优秀教师经验交流会。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及实际调查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效果差、学生意见大的教师。这些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研室加强实训教学,落实各项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出,加强对实训课的管理,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保证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和实训课的质量。本学期各项实训综合开出率达到90%以上。

另外,教研室十分重视对教学文件的日常检查工作,不定期组织检查教案、教学进度表、听课本等教学文件,并做好有关的记录、督促工作,促使专业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展开。

通过检查也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

1、少数教师照本宣科,信息量少,内容不充实,板书潦草,讲课声音低,普通话不标准,有些教师疏于课堂管理,教室内秩序有待改善;个别教师使用多媒体讲课速度过快,缺少互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部分学生反映课后找不到教师辅导答疑;

2、在教学基本条件方面:教室投影仪质量差,视觉效果模糊,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室少不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图书馆专业图书资料少,更新太慢。

3、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无动力,精力投入不足,逃课、抄袭作业;

4、实训设备配套尚未完善,影响实训教学质量。

对于这些问题,模具教研室已进行认真研究,对存在问题进行分类,针对问题的性质采取包括制定整改措施、及时向上级反映等方式,加以解决,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今后的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

模具教研室将以本次期中教学质量检查为契机,乘评估整改工作的东风,进一步促进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训教学和实训教学质量,促进专业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

模具设计与制造教研室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九日

第四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特色与创新项目报告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特色与创新项目报告

模具制造是一种技术、资金、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模具制造一直就有“一切制造之母”的称号。模具工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早在1989年就被国家定为机械工业技术改造序列第一位,在“十五”规划中列为重点扶持产业。鉴于模具作为包括机床工具、汽车制造、食品包装等在内的机械行业中机械基础件产业,以及电工电器、电子及信息行业的支持产业,在发展先进生产力当中,处于非常关键并服务全行业的地位,其发展对产业配套能力的提升和促进产业聚集优势的形成将起到链接和枢纽作用。

我院自2004年开办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来,已有两届毕业生,且就业率均在97%以上,目前在校生329人,具有一定师资、教学、实验及实训条件和教学管理经验。纵观4年来的办学情况和发展趋势,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改正教学环节中存在的种种缺点和不足,重点进行专业建设和以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充实师资队伍,扩建实训室、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坚定不移地走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充分整合社会资源扩建本院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办学4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立了一套高职模具专业的教育模式,形成了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并且在4年来的教学研讨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4年来,我们为珠三角地区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活跃在模具设计、制造、销售、调试安装、生产管理等工作岗位的一线人员,就业率高达97%,且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4年来的教学和改革,使我院高职模具专业办学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并且基本完善了。目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课程设置科学规范,实验实训设备日趋完善,教学管理体制科学高效,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系统全面,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各项管理工作均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使本专业形成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成为珠三角地区同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专业之一。

专业教学改革使得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形成如下鲜明的特色、创新点和亮点:

课程开发的动态适应性,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本专业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则如下:

1)以社会需求为前提。要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作为学校办学的定位坐标和课程设置的出发点,社会需求什么,我们就增设开发相应的课程,力争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接轨,模具专业开设了《英语能力考证》、《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高级)》、《助理模具设计师》的考证课,使毕业生在毕业时获得双证或三证,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此,将《机械制图》绘图实训和《计算机绘图AutoCAD》实训整合为《绘图能力综合实训》。将原来《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和《模具拆装实训》,整合为《冲压模具设计综合实训》和《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课程。实训课程中加强机械制图的训练,持续提升学生的制图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还增加《压铸挤压模具设计》课程,以增加学生就业范围。

2)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普通高等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高职教育旨地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为本”是高职教育的特征之一。因此,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按“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开发课程,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上多下功夫。尤其是在专业课阶段加大学生操作技能训练的力度,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例达到52%以上。我院近两年加大了实验、实习环节的投入,以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过程。(这里所说的能力培养应是一个综合性、多方位的能力,还应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未来发展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

3)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学生在校3年,在确保教学任务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我院的课程设置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在保证主干课程的同时,留下一定课时设置相关课程,以限选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加以实施。可供模具专业选择的课程有:《公文写作》、《CAD/CAM技术基础》、《模具CAD/CAM》、《企业经营与管理》、《专业英语》、《产品设计与开发》、《表面处理技术》、《模具现代应用软件》、《材料成形设备》、《现代制造技术》等。

在教学过程中,模具专业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将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传统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体现在:①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思想:模具专业的所有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结合本行业各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确定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针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建立了由公共基础模块、模具设计技能模块、模具制造技能模块、岗位锻炼模块、能力拓展模块构成的科学、合理、完整的课程体系,并以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②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中重点侧重于原理和主要技术环节的讲授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每门课程讲授前均安排较为详细的说课和本学科基础知识和背景的陈述,使学生用全局的观点看待该门课程;在讲授过程中阐明理论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组成部分(知识模块或重要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及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并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针对学生“底子薄,基础差”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挂钩,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要。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或职业技术领域(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相关课程内容关系处理得当。对课程的整合、设置的新课程以及改革形成的系列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教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实用的教学方法。开设较多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包括一定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③实践教学体系:我院积极探索和构建相对独立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比重高达52%以上。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合理科学并且实用。2.创新“以模具应用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人培养模式

本专业实施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及模具技术应用为重点,以模具设计、加工、装配及模具应用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

1)以模具应用为重点,加强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建设。围绕本专业的岗位及岗位群,如模具工艺实施人员、模具设备操作与维护人员、模具装配与维修人员、模具加工与制造人员、模具设计与工艺编制人员、专业一线岗位管理人员等岗位,重点加强《冲压模具技术》和《塑料模具技术》课程的建设。《冲压模具技术》由过去《冲压与塑压设备》、《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课程整合而成。主要包括各类冲压成形方法与设备、典型冲压模具(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其它成形模,多工位级进模等)设计、主要模具零件加工方法及装配方法、通过对冲压成形工艺、冲模结构设计与冲模制造工艺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中等复杂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塑料模具技术》由过去《冲压与塑压设备》、《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等课程整合而成。主要包括各类塑料成型方法与设备、典型塑料成型模具(压缩模,注射模,压注模等)设计、主要模具零件加工方法及装配方法。通过对塑料成型工艺、塑料模结构设计与塑料模制造工艺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中等复杂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能力。

2)以模具应用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与课程模块化相结合的学分制,以此推动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下厂实习、军训、出操、就餐、宿舍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社会活动等环节或项目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等的行为习惯,使他们逐步成为具有自学、自律、自立、自强能力的新型大学生,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要求。

3)以模具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创新人才培养

以模具生产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教学,不仅要求学校要有模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而且还要求在企业进行的现场实践,且为其中的关键。对于模具专业而言,学生如果没经过在真实的生产车间中的现场实践,达到毕业即上岗的目标是绝不可能的。必须充分利用两种教育资源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专业经过三年的努力,先后与东莞台一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市黄埔伟源精密模具厂、广州悦楷机械有限公司、广州友利模具有限公司、广州市天弘机电有限公司、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构筑了校企合作、模具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效果,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实现技术应用上的创新。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独立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主体意识。

3.与职业经验增长相一致的课程教学,奠定了模具专业的教学特色

从2004年开始,结合专业建设的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教研教改过程中,始终贯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的指导思想,深刻领会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和本质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生产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积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本专业的教学质量。(1)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用模具工作过程来联系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学,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设计。将冲压模具技术和塑料模具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相结合,将传统模具技术与现代模具技术有机结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产品任务为驱动”。完全参照与职业经验增长相一致的工作过程进行学习,从模具和机械制造主要是做什么的、模具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模具是如何动作的、不同成形方法中的差异,高级复杂模具如复合模、级进模知识等,从原料及成型工艺、到零件结构设计与模具结构设计、制造,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综合典型技术实例,融入模具的加工、装配、安装、调试等工艺知识,适度介绍先进成型工艺及模具。做到基础理论适度,突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并借助职业工作来学习和教育使学生认识职业工作任务,从而竖立职业认同感、培养职业能力、逐步进入实践社会。

(2)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特别是实训课、工学结合优质课程的教学。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是网络教学,例如《冲压模具技术》已经申报为省级精品课程、《塑料模具技术》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其授课内容均已可以在网上查阅,授课时也可以采用网上教学的方式,第二,《机械制造基础》、《模具制造工艺学》等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课程,主要的教材选用从工厂录制的录像带等影音教材,使学生更加熟悉目前的生产工艺和流程。第三,《机械设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采用网上辅导的方式,将所有习题和答案上传到本专业的网络,供同学们课后复习。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依据本专业的职业核心技能开展校内实验课的教学、模拟职业生产氛围的操作、毕业会考、技能考证训练等,通过一系列与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本专业的大部分实用性知识,更快地适应市场的需要。

(4)恰当地进行课程整合。根据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本专业逐渐淡化学科界限,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界限,对一些课程进行重组,对职业关键技能的综合实训进行整合。本专业课程整合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整合:职业群基础及技能课程的整合(如上所述)。

(5)理论和实践教学系统化,且能全面系统地完成所有核心技能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岗位群基础及技能课程的实验课教学中,配合理论知识,采用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为核心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在核心技能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课外实习、综合训练每个环节有机结合。特别是教师在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深入工厂、生产车间拍摄各个技术环节的录像,制作模型,加强了核心技能课的教学效果。

(6)课程教学内容适应目前模具行业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模具专业的各类设计技术、制造技术、工艺技术技能等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模具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教育要紧跟专业的发展,随时掌握新知识并应用于实践,在教学中保证新知识的学习和在实践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相一致。

4.渐进式多层次实验实训教学,体现了本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本专业积极探索和构建相对独立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占教学活动总学时比重超过50%。目前本专业正在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的实践教学:

一、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是英语水平、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能力、机械制造基础、电子电工等,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培养,这些教育均由授课教师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二、操作技能训练。主要是教学大纲中实践教学部分,如Pro/E、UG、Mastercam专业软件的使用、数控机床的操作。数控电加工操作、普通机加工操作。该部分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目前,本专业拥有近600万元的设备和大型仪器,建立了车工实训场、钳工实训场、零件测量实验室、CAD/CAM中心、电加工实训场、液压与气动实训场、数控加工实训场、注塑成型实验室、冲压成形实训室、模具拆装实训场等10个校内实验实训室,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

三、装配技能训练,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模具装配实训场、模具装配车间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这些基础较差、底子较薄的学生在接受3年的高等教育之后具备较高的实操技能和实践能力,较高的就业水平,收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实践教学中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调试技能训练,通过虚拟仿真手段、模具调试实训场、模具调试车间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更快适应岗位的需要。

模具专业办学以来一直坚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与发展道路,树立了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并开展了有效的工作。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已经与模具专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的有12家企业,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得到这些机械模具企业的大力支持。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层次的合作。主要包括教学计划修订、教学大纲编写、综合技能测试的考核、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实训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毕业实习指导等方面。模具专业学生利用假期和毕业实习期间在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或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开发,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本专业职业技能教育贯穿教学过程的全部过程。从学生入校开始着手进行各项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和考证能力训练,将这些技能训练整合到整个的教学环节中去;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资格证的取证率和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取证率均超过75%。专业技能合格率和毕业会考合格率均为100%,职业资格证通过率均超过100%。坚持和贯彻以上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使本专业学生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符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思想。

第五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新举措总结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工作总结

机械工程学院模具教研室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工作总结

适应高职教育规律要求,不断更新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等)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模具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系开办中专层次的模具专业历史悠久,最近几年开始开办大专层次的模具专业。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对如何改革模具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由于受到各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

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发展很快,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现有的教材内容普遍陈旧落后,远远不能适应教学需要。同时,原有师资力量普遍薄弱,不少专业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很陈旧。因此,教学内容陈旧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校学到的却是工厂早已淘汰的技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十分突出。2.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不适应教学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手段为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枯燥、教学不直观、有些问题不宜表达,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难度较大,教学效果较差等问题,已经不能不适应教学需要。

二、改革经验总结

现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的认识已很清楚,并且采取了不少措施进行改进。就我系模具专业来说,一直在努力探索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途径和措施。主要经验有:

1.认识比较到位,措施比较得力。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正确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实用技术,为培养满足现代模具企业生产实践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创造有利条件。为了实现该目标,需要专业教师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同时加强专业基本建设以不断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证。2.加强专业教师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近年来,我系加大了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培训的内容包括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培训的形式包括集体学习、下厂培训、公开课和教师自学等形式。专业教师按照各自的研究方向需要,严格执行培训计划,并取得规定的培训效果。

3.加强专业基本建设,不断改善专业教学条件。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离不开相应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近年来,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的投入很大,多媒体教室、机房、实验室、实训室不断投入使用和完善,为专业教师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4.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工作。

我们从事高职教育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对于如何改革模具专业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问题认识不够深刻。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勇于摸索,有序实践,及时总结,不断提高。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我们通过学习高职教育相关文件、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交流,再加上不断的自我总结,对如何更新教学内容使之与生产实际尽量接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认识更加深刻,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三、更新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以培养满足生产实践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己任。因此,模具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现代模具企业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并及时得到更新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创建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前,我们就已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社会调查,明确了现代模具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在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此问题。现举例说明如下:

1.现代模具企业非常强调学生对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虽然我们开设了不少与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相关的课程,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学生进行机械制图、常规机械加工等方面的教育与训练。

2.CAD/CAM技术在现代模具企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及时开设了AutoCAD、Pro/E、Mastercam等课程,讲授的内容包括软件基本命令的使用及其在模具设计或制造工作中的应用。

3.近年来,外资模具企业逐渐成为我系模具专业学生的就业主渠道。为此,我们重点加强了对学生进行机械制图第三角画法、外企模具结构认识等方面的教育与训练。

4.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我们正在模具专业逐步推广案例教学,其特点是教学内容本身来自模具企业生产实际,并且我们讲授的是生产实用的设计或制造知识与技能,同时包括相应的设计或制造理念。另外,学生的课程设计、模具加工实训等实践课程所用课题也基本来自生产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难度和减少工作量)。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针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特点,考虑我院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尽量做到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教学效果良好。1.理论课程教学

对于理论教学环节,我们尽量采用多媒体(或课件)、大班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成本;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我们尽量采用小班或分组教学模式,以保证教学质量。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为例,课堂教学充分利用Pro/E和AutoCAD的优势,动态演示物体的立体形状、视图特性(适当使用手工绘图演示),不必使用挂图、模型和实物,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节省了大量时间;习题课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安排教师巡视辅导,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再以《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为例,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讲解模具结构和设计原理,使用AutoCAD和Pro/E演示塑料模具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学生通过塑料模具(模具企业免费赠送)拆装与识图训练(模具图纸与实物配套),弄清塑料模具结构与拆装工艺,识图能力也得到提高;学生通过上机操作训练,基本熟悉塑料模具设计要领。2.实践课程教学

实践课程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以《模具加工实训》课程教学为例,理论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观看电教片并辅以教师课堂讲解;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适当演示并加强巡视辅导,尽量保证每个学生的实际操作时间(1~2个学生操作1台机床),每个教师(师傅)指导10个左右的学生,等等。

五、今后工作展望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们在模具专业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现有条件的制约,不少工作才刚刚起步。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提高。

下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申报总结材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申报总结材料-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