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城区三小“科学教学研讨会”后汇报材料
学习城区三小“科学教学研讨会”后汇报材料
秦华先
感谢学校领导能安排这样一个活动,让我们互相交流,聆听到了几位专家老师宝贵经验,让我有了学习的机会。今天我在这里介绍的,也只是一些平时工作中点滴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科学课程标准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质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必须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所以科学课上必须有科学活动,科学活动必须有学生参与,学生只有参与了,才能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如何抓好科学教学质量呢? 首先,我认为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目前,“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这门学科的一个基本教学特点。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有的东西挑战。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呢?
一、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我们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新课程下的教材不应是学生和教师学习、教育的唯一工具,而是教师放飞设想的起点和创造性教学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把和获得知识信息的泉眼。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
二、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1、立足提示科学概念,体现材料的启发性。
2、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突出材料的趣味性。
3、强调材料的典型性,功能的全面性
科学研究毕竟不是一两堂课的事情,也不仅是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它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材的选取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那些精制、特制的材料不足以满足于学生的探究需求。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更需要从一件普通的材料折射出更多的科学概念
三、巧妙地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情境化下的科学学习,会避免科学探究的枯燥,会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肌体,也会产生一个适合学生探究并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但情境创设也要把握度,不能离开创设情境的真正目的。科学课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我们不能丢失目标去创设情境创设,好的情景是能抓住学生的心,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孩子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精心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就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景。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采用实验的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全面提高科学的学习质量,做好科学实验是关键一环,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设计出许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师演示“热喷泉”的实验。在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上塞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上喷出,就像喷泉一样。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教师进行“热胀冷缩”知识的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动手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更能提高学习兴趣。马芯兰教师也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与轻松。因此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如上“二氧化碳”一课时,让学生先把三支高低不同的蜡烛放在大烧杯里点燃,然后把事先制好的二氧化碳沿着大烧杯壁倒下去,结果越低的蜡烛越先灭,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及作用。
四、利用媒体趣味性,诱导学习兴趣。
在自然教学中,电化教学可以通过声、光、图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比如教学地震和火山的形成这课时,首先播放有关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录像,把学生先带入其气氛中,使他们在没见过地震和火山时感受其情景,从而产生想了解该现象的形成原因的欲望。
总之,教师要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学生就会发现科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交流汇报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交流汇报材料.浅谈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之我见
濮家小学教育集团陈灵芸
各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能安排这样一个活动,让我们互相交流,聆听到了许多老师宝贵经验,让我有了学习的机会,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交流汇报材料。今天我在这里介绍的,也只是一些平时工作中点滴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科学课程标准》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质是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的,教师必须通过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所以科学课上必须有科学活动,科学活动必须有学生参与,学生只有参与了,才能提高他们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如何抓好科学教学质量呢?
首先,我认为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目前,“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已经成为《科学》这门学科的一个基本教学特点。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在向我们旧有的东西挑战。那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如何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呢?
一、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
我们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漏掉一个环节,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为此,有必要重新正确地理解和实践“科学探究”。新课程下的教材不应是学生和教师学习、教育的唯一工具,而是教师放飞设想的起点和创造性教学的载体,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火把和获得知识信息的泉眼。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努力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基础。因此,要做到这点: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才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的基础上大胆的进行创新型处理。
其次,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很好的把握教材难易的“度”。在《生物的繁殖》这一单元中,教材要求学生能够对各种动植物的各种繁殖方法有所了解,学生刚刚进入科学探究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都有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对自己很少见到的动植物繁殖方法的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删除这部分探究内容,将它放到课外以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再次,在教学中要精简探究活动数量,控制活动中的变量。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亲身经历给他们深刻地体验。因而活动多了,如何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那就必须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把握好重点,并围绕这个点,做深做透,通过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的责任。而千万不能浪费时间蜻蜓点水式的面面俱到,让学生跟着你草草收场。所以与其热热闹闹,丰富多彩,还不如减少两个活动或某些环节,保证充分的时间,把每一部分做透了,做细了,那么学生的收获可能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上的了
二、有效地选取和利用材料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1、立足提示科学概念,体现材料的启发性。
2、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突出材料的趣味性。
3、强调材料的典型性,功能的全面性
科学研究毕竟不是一两堂课的事情,也不仅是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它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材的选取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那些精制、特制的材料不足以满足于学生的探究需求。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更需要从一件普通的材料折射出更多的科学概念
三、巧妙地创设有利于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科学探究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情境化下的科学学习,会避免科学探究的枯燥,会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肌体,也会产生一个适合学生探究并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但情境创设也要把握度,不能离开创设情境的真正目的。科学课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但我们不能丢失目标去创设情境创设,好的情景是能抓住学生的心,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孩子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四、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日常的科学课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课堂上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布置了一个研究课题后,让学生各自观察,接着再让同一小组的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马上抢着各说各的发现,随后老师请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举着手高喊:“我!我!”,叫声响回响在整个教室,唯恐别人抢了先。学生甲说了自己的发现后,教师问还有别的发现吗,可站起来的学生乙竟说了与学生甲相同的发现。若同学说得不够正确,老师会问:“你们对这位同学的回答有什么想法?”可随后站起来的学生却仍在说着自己的发现,与老师的发问毫无关系。教室里乱作一团,老师终于发脾气了:“安静!我看谁听得最认真!”并指名让学生复述刚才的提问。此时,未能发言的学生在叹息声中一个个垂头丧气,有的则不甘示弱,仍在下面悄悄地说着自己的发现;有的干脆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虽毕恭毕敬端端正正地坐着,却一言不发。
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的机会太少,使学生既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判断,也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只管自己说不管别人听不听,他们在意的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潜意识中交流的目标是教师,因此当其他同学发言时与自己无关,只是在等待下一个轮到自己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工作汇报《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交流汇报材料》。由此看来教师十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听和说能力的培养。我们这里所说的“听说”主要是用耳朵认真地听,辨析别人的语言,做出自己的判断,并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一个过程。涵盖两层意思:一是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会倾听别人的诉说,努力听懂、理解,从而作出积极的反应,即给予正确的评价。
表达与倾听是相辅相承,交替发展的。学生在表达和倾听中传递信息和接收信息,还会经历把信息进行整理,在内部消化吸收和情感体验的过程。随着倾听与表达深入,思维活动的水平也就会得到螺旋式的上升,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科学教师要时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正确把握教材的设计理念,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构建结构性材料,引领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深切体会到科学学习的无穷乐趣,也会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科学课!那么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也将会开展得更健康更有效。
第二方面:充分发挥小组互动作用,使学生学习更具实效性
每个班的学生会有差异,会有学习困难的学生
一、设立有效的合作小组
1、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小组分组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小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能力、兴趣爱好、特长等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决定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取长补短,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这样混合编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2、在平时学生自主学习中,开展一帮一活动
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各班都有一定数量后进生,这些学生基础差,学习又缺乏自觉性。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如果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学习自觉性就更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发挥学生的群体作用,再在上述分组小组中,将1个后进生和1个优等生进行搭配。它弥补了后进生在难题面前尽最大努力,但还不能很快解决问题的不足。为了让后进生也能在小组里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需指定同学并落实职责地去帮助、指导他,这个任务在平时就落实到优秀生身上。从而在平时学习中又形式了一帮一的讨论类型,这是对合作学习分组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二、合作学习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师生双方作为合作学习的主体,在合作学习中产生互动,彼此形成互帮、互教、互促、互联的“学习共同体”。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通过相互提问与讨论、合作与交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须教师做全面的讲解,也避免了课堂中过于沉闷的教学气氛,同时也使教师有时间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
三、运用优化评价,鼓励合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励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相合作的良性机制的形成,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由激励个人竞争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要注意合作学习过程,并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特别强,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能有效的把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转为小组团队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在小组中的个人责任感和合作动机,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合作学习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第三,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让科学学习更有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教育起主要作用。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他们就一定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参与学习。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精心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就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景。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采用实验的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全面提高科学的学习质量,做好科学实验是关键一环,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设计出许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师演示“热喷泉”的实验。在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上塞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上喷出,就像喷泉一样。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教师进行“热胀冷缩”知识的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动手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更能提高学习兴趣。马芯兰教师也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与轻松。因此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如上“二氧化碳”一课时,让学生先把三支高低不同的蜡烛放在大烧杯里点燃,然后把事先制好的二氧化碳沿着大烧杯壁倒下去,结果越低的蜡烛越先灭,学生在快乐的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及作用。
四、利用媒体趣味性,诱导学习兴趣。
在自然教学中,电化教学可以通过声、光、图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比如教学地震和火山的形成这课时,首先播放有关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录像,把学生先带入其气氛中,使他们在没见过地震和火山时感受其情景,从而产生想了解该现象的形成原因的欲望。
总之,教师要努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学生的思维和知识之间架设桥梁,学生就会发现科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并在愉悦中获取知识。
第三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汇报材料
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汇报材料
这次学习是教育科技局组织的。学习时间是5月7号至8号。由教育科技局罗股长带队,一行共计五人。学习地点重庆市后勤工程学院礼堂。
一、这次活动的主题分讲座、观摩课、和互动交流平台:
由儿童文学界权威专家亮相山城,带来阅读教学新观念与新方法;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教材副编审、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博士亮相山城,开拓阅读教学“新”光大道。儿童文学作家精彩主题演讲,引发儿童阅读深度思考。
梅子涵教授热情洋溢的主题演讲,动人心弦,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儿童教育关注者诠释儿童阅读新思潮。
教材编审全面解读新课标,新鲜透彻的观点直达人心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编审王林博士全面解读2011年4月出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确的分析与解读,透析语文教学新观念,让语文课堂更轻松、更实用。
精彩纷呈的阅读课堂,呈现一场场关于阅读教学的视觉盛宴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国内童书教学名师现场授课,呈现一场场关于儿童阅读教学新方法的视觉盛宴。
儿童阅读整体推广典型代表现身说法,分享儿童阅读区域推动成功之路
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副局长杨皎现身说法,与参会代表分享儿童阅读推广心得。
浙江杭州长江实验学校,校长娄屹兰带来的绘本《云朵面包》;浙江杭州天长小学副校长蒋军晶带来的《活宝三人组:绒毛猪的秘密》;王林博士带来的《盗亦有道》等观摩课。
第一场 讲座题目:儿童文学阅读:
由上海师大中 文系 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梅子涵教授说教育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在我们挖掘教育理念的同时,您是否忽视了图画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您了解孩子们的阅读吗?有为孩子不能爱上阅读而困惑吗?让我们走近阅读从成人抓起,作为如今的老师们又看过多少有名的童书呢?这得让我们深思。讲座紧紧围绕儿童文学的阅读展开了,他的主要儿童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走在路上》、《双人茶座》,长篇小说《女儿的故事》等,获得过全国儿童文学奖、全国少儿读物奖、北京少儿读物奖、中国图书奖…等。阅读图画书:为孩子打底子工程:现在不是读书不读书的问题,而是读什么书的问题,广大家长和老师是很重视孩子读书的.但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却是一筹莫展.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为未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打完底子再读的,阅读图画书是:为孩子们打底子的工程。梅教授推荐书目:
《夏洛的网》——猪和蜘蛛的故事:会织网的 一只猪的命。
《花婆婆》 —— 什么叫花婆婆呢?就是喜欢到处种花的婆婆。艾丽丝的第三件事: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逃家小兔》——合上这本兔子故事的书,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已经是自己的声音的甜甜的喊:“妈妈,想你,爱你!”
《猜猜我有多爱你》——小栗色兔天真可爱,大栗色兔的母爱,真是诗一般的意境。
《爱心树》—— 久远的树久远的男孩久远的索取久远的爱
《晴天有时下猪》——“连自来水龙头里放出来的都是猪,像黄豆大小的猪,哗啦啦,哗啦啦!”
二、第二场讲座聊书的策略:
由将军晶校长主讲,听了蒋军晶的“聊书”策略讲座,有一些启示,简练梳理:
(一)他的课堂重在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1.诠释性问题优于事实性问题
诠释性问题:(需要统整、分析、梳理)最适合拍成电影的情节是哪一段?
事实性问题:(是什么、主人公、结局)
2.批判性问题优于认同性问题
批判性问题:对结局是否满意、那个章节需要改进?喜欢谁吗,谈谈看法.认同性问题: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寻求解释
3.延伸性问题优于陈述性问题
延伸性问题:意在增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感受读书对于生活的指导意义。你有无与主人公一样的遭遇?这本书会让你重新思考自己哪段类似的经历?
陈述性问题:回答书中内容,多以“为什么”开头。
4.“文学欣赏”问题优于内容性问题
多一些“怎么写的”内容讨论。例:本书遣词造句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些细节特别活灵活现,仿佛叫人看到了事情的起伏经过。
(二)、指导实用的“阅读策略”
阅读前,作“预测”。根据书名、目录、对作者的了解、甚至照片或插图预测。
阅读中,主要是“自我提醒和调整”,例如自我提问吸引自己往下读,例如在遇到疑惑时回读求证;例如提醒自己关注细节并随时注意它对后续情节的影响。
阅读后,主要是“重读”,重读喜欢或者重要的部分,重读后梳理故事中的人物,重读后与同类书籍进行比较。
阅读文本不同,阅读策略也不同:
读论述性作品,侧重找共识,找主旨,找依据;
读故事,侧重找伏笔,找高潮,找巧合,找关键事件;
读诗歌,侧重找新鲜的字词,找修辞,找意象,找空白;
读戏剧,侧重找时间,找场景,找背景,找人物的主要语言。
(三)、营造氛围
1、说来听听
2、话题切口小,适用于小学生,适合教与学,更关键的是,每一个训练话题都契合那本书的特点,老师要有适时切中要害的点拨、引导可以让学生更集中注意力、运思力在思考、讨论的内容。
3、他的课堂重聊书内容,引导生聊故事情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第四篇:城区三小 三班演讲稿
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三年级(3)班的戴思甜,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文明
学文明
做文明少年》。
文明就像一缕和煦的春风,轻轻的走进我们的校园;文明就像一缕温暖的阳光,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文明就像一颗种子,深深的种在我们心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在这么美丽的校园学习、生活,我们是多么快乐、幸福。
当背上书包开心的走进校园的那一刻,当抬头仰望我们生活的这片蓝天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那双手紧握扫帚,辛苦拖地擦窗的同学;当你在干净、整洁的校园里奔跑、玩耍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这里曾有一个个同学弯着腰、弓着背认真打扫着卫生。我们知道,校园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家,这个温馨、美丽的家需要我们共同去爱护。
在这么美丽的校园里,当你看见墙角的纸屑,洁白的墙壁上那一串串的灰色的印记,操场上星星点点的小纸片,你能不伸出双手吗?当你遇到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时,能否鞠个躬说声:“老师,您好!”;当你和同们一起学习、玩耍的时候是否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互助、一起共进?其实这些小事做起来并不难,只要我们有心。同学们,美丽的校园不仅仅只需 要别人的付出,更需要你我的文明举止呀!温馨的家园不仅仅只是父母无私的付出,更需要我们伸出小手一起分担。让我们从今天起,对我们认识的每一个人微笑,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爱他们,帮助他们,尊重他们,让我们在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里健康、快乐成长。希望今天我们为自己是这里的一员而自豪,明天城区三小因为我们的成功而骄傲。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2017年元旦
第五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汇报材料
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汇报材料
这次学习是教育科技局组织的。学习时间是5月7号至8号。由教育科技局罗股长带队,一行共计五人。学习地点重庆市后勤工程学院礼堂。
一、这次活动的主题分讲座、观摩课、和互动交流平台:
由儿童文学界权威专家亮相山城,带来阅读教学新观念与新方法;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教材副编审、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博士亮相山城,开拓阅读教学“新”光大道。儿童文学作家精彩主题演讲,引发儿童阅读深度思考。
梅子涵教授热情洋溢的主题演讲,动人心弦,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儿童教育关注者诠释儿童阅读新思潮。
教材编审全面解读新课标,新鲜透彻的观点直达人心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编审王林博士全面解读2011年4月出台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确的分析与解读,透析语文教学新观念,让语文课堂更轻松、更实用。
精彩纷呈的阅读课堂,呈现一场场关于阅读教学的视觉盛宴
国内童书教学名师现场授课,呈现一场场关于儿童阅读教学新方法的视觉盛宴。
儿童阅读整体推广典型代表现身说法,分享儿童阅读区域推动成功之路
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副局长杨皎现身说法,与参会代表分享儿童阅读推广心得。
浙江杭州长江实验学校,校长娄屹兰带来的绘本《云朵面包》;浙江杭州天长小学副校长蒋军晶带来的《活宝三人组:绒毛猪的秘密》;王林博士带来的《盗亦有道》等观摩课。
第一场 讲座题目:儿童文学阅读:
由上海师大中 文系 教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梅子涵教授说教育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在我们挖掘教育理念的同时,您是否忽视了图画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您了解孩子们的阅读吗?有为孩子不能爱上阅读而困惑吗?让我们走近阅读从成人抓起,作为如今的老师们又看过多少有名的童书呢?这得让我们深思。讲座紧紧围绕儿童文学的阅读展开了,他的主要儿童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走在路上》、《双人茶座》,长篇小说《女儿的故事》等,获得过全国儿童文学奖、全国少儿读物奖、北京少儿读物奖、中国图书奖…等。阅读图画书:为孩子打底子工程:现在不是读书不读书的问题,而是读什么书的问题,广大家长和老师是很重视孩子读书的.但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却是一筹莫展.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为未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打完底子再读的,阅读图画书是:为孩子们打底子的工程。梅教授推荐书目:
《夏洛的网》——猪和蜘蛛的故事:会织网的 一只猪的命。
《花婆婆》 —— 什么叫花婆婆呢?就是喜欢到处种花的婆婆。艾丽丝的第三件事: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逃家小兔》——合上这本兔子故事的书,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已经是自己的声音的甜甜的喊:“妈妈,想你,爱你!”
《猜猜我有多爱你》——小栗色兔天真可爱,大栗色兔的母爱,真是诗一般的意境。
《爱心树》—— 久远的树久远的男孩久远的索取久远的爱
《晴天有时下猪》——“连自来水龙头里放出来的都是猪,像黄豆大小的猪,哗啦啦,哗啦啦!”
二、第二场讲座聊书的策略:
由将军晶校长主讲,听了蒋军晶的“聊书”策略讲座,有一些启示,简练梳理:
(一)他的课堂重在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1.诠释性问题优于事实性问题
诠释性问题:(需要统整、分析、梳理)最适合拍成电影的情节是哪一段?
事实性问题:(是什么、主人公、结局)
2.批判性问题优于认同性问题
批判性问题:对结局是否满意、那个章节需要改进?喜欢谁吗,谈谈看法.认同性问题: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寻求解释
3.延伸性问题优于陈述性问题
延伸性问题:意在增加和学生的生活联系,感受读书对于生活的指导意义。你有无与主人公一样的遭遇?这本书会让你重新思考自己哪段类似的经历?
陈述性问题:回答书中内容,多以“为什么”开头。
4.“文学欣赏”问题优于内容性问题
多一些“怎么写的”内容讨论。例:本书遣词造句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些细节特别活灵活现,仿佛叫人看到了事情的起伏经过。
(二)、指导实用的“阅读策略”
阅读前,作“预测”。根据书名、目录、对作者的了解、甚至照片或插图预测。
阅读中,主要是“自我提醒和调整”,例如自我提问吸引自己往下读,例如在遇到疑惑时回读求证;例如提醒自己关注细节并随时注意它对后续情节的影响。
阅读后,主要是“重读”,重读喜欢或者重要的部分,重读后梳理故事中的人物,重读后与同类书籍进行比较。
阅读文本不同,阅读策略也不同:
读论述性作品,侧重找共识,找主旨,找依据;
读故事,侧重找伏笔,找高潮,找巧合,找关键事件;
读诗歌,侧重找新鲜的字词,找修辞,找意象,找空白;
读戏剧,侧重找时间,找场景,找背景,找人物的主要语言。
(三)、营造氛围
1、说来听听
2、话题切口小,适用于小学生,适合教与学,更关键的是,每一个训练话题都契合那本书的特点,老师要有适时切中要害的点拨、引导可以让学生更集中注意力、运思力在思考、讨论的内容。
3、他的课堂重聊书内容,引导生聊故事情节,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通过两天的学习,从知识面上来讲是不能增加多少,但从增长见识上来讲,应该有一定的收获。以上专家都说出了儿童阅读在开展过程中的困惑。如杭州长江实验学校,建于1999年,以阅读经典分享童趣的办学理念办学。娄校长所说阅读课程进课堂:“最开始学校的老师是不能接受的,但通过三年的努力已经把这所小学打造成了名校,培养了很多名师群。为了老师们、同学们能爱上阅读她付出的艰辛也不少:“如三年的教学成绩不参加评比、把图书室布置进每间教室,校园的每个角落,每周安排了一节阅读课进课表,每个月老师上一节绘本课或阅读课,班级读书会等,有促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素质发展。激烈打造书香校园。”这也为孩子们能读上课外书营造了好的学习氛围。正如王林博士所说:“一个正常的小学生一学期光靠课本上的二十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引导阅读来提高孩子的文学素养,他题出了绘本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在课堂上阅读。这一点引发了我的深思:如果我们把阅读课程在课堂上完成就会担心时间的紧缺,跟不上教学进度等。毕竟一星期我们只有七节语文课。如果完全跟着他们的阅读模式来开展,我们的教学任务又完成不了。阅读课程要开展好少不了学校、社会、家庭及各界人士的支持,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很好地开展的。除此,王林博士还提出了当今教学的三个创新:学习材料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正如他在《盗亦有道》观摩课上留下的闪光点:1.导课新颖用一本猜一猜图书,激发孩子们的兴趣。2.引导生如何读一本没读过的书。(如:“遇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师回答跳过不读。”生应如何提出问题?但不同的是不需解答。)或许这就是一种创新吧!知识面的侧重点不同吧!两天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我一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变陈旧的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让我找到了儿童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让我学到了把儿童阅读课程坚实有力地开展下去的有效途径,只有开展好了儿童阅读课程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它是语文中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所以,我认为不光要开展学生的阅读课程,老师也需要阅读来充实自己的教育生涯,让阅读来更新你的教学模式。让阅读来陪你成长,让阅读从我们的教师开始,只要愿意不断地阅读,我坚信阅读会成为学语文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