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制度文化2015.6.19
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一)建设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简言之,即由学校制度所承载、表达、衍生和推动的文化,它是一所学校渗透在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中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也是在生成和执行各类制度的过程中折射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学校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中特有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学生手册、领导体制、检查评比标准,以及各种社团和文化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范围等。它是一所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和保证。学校制度文化是作为一种外部约束力对学校成员施加影响的,因为它的意义不仅仅是约束人的行为,而是通过学校成员对这些规章制度、行为标准、管理体系的认可和遵循,来形成他们基本一致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作为学校文化对人产生影响效应的一种形式,这些制度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内容,即让人们遵守这种制度的同时,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制度从广义上讲,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法律、教师道德、文化、语言等;从狭义上讲,包括校规、公约、守则、纪律等。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既有明确规定的准则条文,也有自发形式、无明文规定的行为模式。学校规范作为联结学校和个人行为的媒介因素之一,折射着学校对个人的一切影响,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制度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那么校园内制度文化就应该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工作、学习、健身、生活等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规范体系,是一种群体内的共同约定,系个体主动参与,有更强的自我约束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制度建设的土壤,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更易为教师、学生接受和遵守。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应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确保制度的优质生成,此项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是对于制度文本的完善,打造的是静态的“文本化”的制度文化;二是确保制度的高效执行,此项工作的着力点是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打造的是静态的“人化”的制度文化。其中制度的生成是基础,制度的执行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制度执行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文本化”制度文化向“人化”制度文化的迁徙,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反馈,不断修正和完善学校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学校制度,不仅是学校办学的有力保证,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它还是强有力的教育资源,对师生言行有着规范、引导和约束的作用,对师生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形成有着教化、促进和激励的积极意义。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大体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我们一定要在深刻认识和理解学校制度文化的基础上,遵循五项基本原则,切实抓好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一是育人为本的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一切,都为学校规章制度的生成和执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是简单地用制度“规范”师生,而是以师生对制度的认同、理解为前提,以师生的自觉、自愿为基础,以师生与制度的相互建构为目标,生成有利于师生健康成长的学校制度。学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建设时,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重视对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努力畅通民主管理渠道,为师生参与学校管理搭建平台,创造出宽松和谐、相互尊重、关注每一位师生成长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是民主开放的原则。民主是推进科学决策、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放是实现制度建设多元选择、择优而用的有效渠道。只有坚持民主开放,才能吸纳更多经验,集中更多智慧,从而整合、制订出更为有效的学校制度。学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建设时,一定要做到对外开放——积极借鉴其他学校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的先进经验,广泛听取采纳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内民主——畅通渠道,搭建平台,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让他们从制度的执行者变为制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确保制定出的学校制度能够反映师生真实意愿,进而转化成师生的自觉行为。
三是整体系统的原则。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每一层面的变革,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引发其他层面的混乱。因此,学校在进行制度文化建设时,一定要在统筹全局、系统谋划方面下大力气,既要关注学校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又要系统考虑学校各方面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利益。
四是与时俱进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变化、完善的过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在学校制度的继承、改良和创新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学生的长远发展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适时提升。
五是科学合理的原则。学校制度文化的科学合理原则,强调的是制度本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学校制度的合理性主要表现为既要合乎基本的人性、带有人情味,又要合乎教育发展规律,利于实施和运行;学校制度的合法性,一是指学校制度的生成必须获得相关利益群体的认同和接受,二是指生成的制度要具备正当性,即必须经过合法的程序。从这个意义上说,合法性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一切专制的规定和做法,都不可能赋予学校制度以合法性,而不具有合法性的制度,必定会遭到学校成员的质疑、抵触和挑战,执行起来事倍功半、难度增大。
(二)学校章程建设
学校章程是指基于教育法律规定的学校权利和义务基础上,为保障学校正常运行,就办学宗旨、内部管理体制等重大的、基本的问题做出原则规定,并通过法定程序核准的学校规范性文件。学校章程是学校的“基本法”,主要内容应包括总则、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附则等重要方面。
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对学校章程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分析,对其中与上位法及学校实际不相符合或不相适应的内容进行修改,对原章程未涉及但关系学校管理和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增补,特别要结合学校的实际,研究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趋势,认真谋划学校的发展和定位,围绕促进学生发展和保障教育教学中心任务,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高质量文本,使学校章程成为引领学校发展、彰显学校特色和规范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
一、基本原则
1.与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政策相一致。章程的内容要与国家、省、市颁布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政策规定相符合,章程中设定的权限不得超越本校职权或法律、法规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授权范围,以保证学校章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不要直接照搬法律法规条文,而应当在操作性上予以细化。
2.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现代学校的管理,应当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为目标,在培养学生、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做好自主权的分解,着重解决好学校章程的育人功能。文本尽量少用“禁止”或“不得”等文字,以鼓励和引导为主。
3.融入本校的特色和实际。学校因为办学历史、办学条件以及生源等方面的差异,在办学要求、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所不同,应当将本校的办学特色、先进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章程中予以体现,凸显学校的个性,真正做到“一校一章程”。不要把阶段性的目标或临时性的任务写进章程,避免章程成为学校阶段性的工作规划或计划。
4.原则性、指导性和操作性相结合。学校章程类似于学校的“小宪法”,只需对学校重大基本问题做出原则的规定,不必事无巨细,条款繁多。对于较为具体、局部性、操作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制定配套制度来加以细化和落实。同时,章程所确定的目标、策略应当是切实可行的,文字要精炼、准确、严谨。
5.明确学校章程实施的责任主体、监督机制,将“校长负责组织实施学校章程,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等内容写进章程,以保证章程的落实。
二、学校章程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校章程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落实学校章程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抓基层、抓基本、抓基础,构建起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促进全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提高依章程办学的自觉性。学校章程修订只是落实学校章程的第一步,学校章程只有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行动准则才能发挥出制度的效用,因此,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修订后学校章程的学习和宣传,使广大教职工增强对学校章程的认同感,提高知晓率,熟知行为规范,清楚自己工作的目标和“底线”所在。学校章程及其配套制度应当是校务公开工作的重要内容,新修订的学校章程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应当在校内公开,方便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和查阅。要将学校章程及其配套制度的学习作为普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应知应会的考查,使广大干部和教师不断熟悉和强化学校的办学目标、基本原则和管理规定。
2.明确责任,健全机制,确保学校章程的落实。一是明确校长是执行学校章程的第一责任人。校长要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认真组织章程的贯彻和落实,在制定工作计划时要结合章程确立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保障学校发展的连续性;在实施管理时要坚决以章程及其配套制度为依据,减少办学行为的随意性;在年度考核和校长述职时要对照章程进行反思,增强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责任的自觉性。二是进一步明确学校各部门在章程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学校章程是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之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各个部门在考虑规划和制定计划时,都要围绕学校章程确立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和分工,认真加以落实,形成工作的合力。学校章程应当由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来支撑,形成一套完整的学校章程制度体系。三是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的监督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实施学校章程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责任科室牵头、各部门各负其责、纪检监察和工会监督的工作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章程建设的评估体系,根据目标任务、职责分解、评估要点、具体措施、实际成效等方面制定检查评估细则。要逐步建立起校长定期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和教育主管部门汇报章程执行情况的制度,对章程提出的预期目标及其配套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总结和分析。要建立健全学校章程考核制度,将章程执行考核情况作为年度工作考核和部门评先的依据之一。
3.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促进学校先进文化建设。学校章程不仅是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规范,还应当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和保障,要在坚持依法治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弘扬高尚师德,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给法治建设以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要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校章程遵循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师生自觉遵守和执行学校章程,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4.转变职能,加强指导,为全市教育发展服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理顺政校关系,加强对学校工作的宏观指导、政策调控、执法监督,减少对学校微观工作的具体干预,充分发挥学校办学自主权。学校章程经过教育主管部门核准后,就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意志,具有合法性和权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尊重学校章程和重视学校章程,既维护和尊重学校“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又坚持依法行政,督促学校按照章程自主办学。教育督导机构作为教育行政执法的监督机构,应当加大“督章”工作的力度,把学校章程列入对各类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必要时可进行学校章程的专项督导。要通过综合督导或专项督导,对学校执行章程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并可根据学校办学状况适时提出修订章程的督导意见。
(三)学校制度建设
学校制度指在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就广义来讲,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赖以存在与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就狭义来讲,指一个学校制定的要求下属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制度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制度建设是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过程。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不制定制度,执行就没有依据;没有执行力,制定的制度就没有生命力,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学校规章制度从种内上来划分,根据制定者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制定的具有指令作用的且全员执行的准则,但在执行过程中可以从实际出发拟定实施步骤。另一类就是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的不违反中央和地方教育机构制定的制度精神拟定的实施细则。
在完善和健全规章制度的同时,必须对规章制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认真划分种类,不同的职责应以不同的制度来要求,具体内容大致有四类:一类是会议制度,对会议出席的对象、时间、性质和权限作出规定,如校务会、教研会、班主任会及全体教职工等;二类是各种职能范围的工作制度等。如教务工作、学籍管理、图书管理、校园卫生管理等各项工作和活动的规范要求;三类是各教职员工的岗位制度,即对不同岗位上的工作制度、任务、内容、质量标准及所承担的职责作出的规定;四类是全体教职员工集体活动的行为规则,如教职员工的请假制度。制定出好的学校制度是制度建设的前提。要办出一所好学校来,首先需要校长在建章立制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学校制度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五性”上。一是民主性。制度遵守靠全体师生,制定制度就要吸纳师生的意见,集中师生的智慧。一切学校制度的制定都要符合师生的意愿、适应学校的发展。否则,不符合师生意愿,制度出台之日,便是废弃之时。二是科学性。学校管理制度要遵循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制定的制度符合师生心理,切忌靠“拍脑袋”盲目制定一些漏洞百出、不符合教育法规的“土政策”。三是全面性。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等各项制度,力求覆盖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减少制度的漏洞,构筑全方位制度约束。四是针对性。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家长、学生最关注的师德、教学质量、学生管理、教师素质等学校核心工作突破,围绕教师素质、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健全监控机制。五是可操作性。杜绝学校制度中的软话、活话,尽量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严防制度之间的相互掣肘;不仅健全各种具体的制度,而且健全程序性制度;不仅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而且明确规定违反了怎么处理;不仅做到学校各项制度相互配套,而且做到制度建设与课改、素质教育相适应,确保制度可行、管用。
(四)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制度,其实就是指适用于学校班级的、维持其活动正常秩序、保证学生健康发展的规范。而规范是指一种公认的、体现群体要求或秩序的行为标准。它可以是口耳相传、习惯的或约定俗成的,也可以是以文字形式记录、颁布的。无论何种形式,它都是群体中用以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提高群体活动效率,保持群体形态特征的准则,具有心理控制与约束力。这就是说,规范通过心理力量来调整个体的活动,使之符合群体的要求。
在班级管理中,也要先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课堂、寝室、餐厅、与人交往中应做什么、该怎么做。通过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渐由“他律”发展为“自律”。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化管理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健全而科学的班级管理制度是班级工作走向科学化的客观需要,是班级工作文明进步的标志。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也可以借此说,管是为了不管。不管,是班级管理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班级自我管理有利于我们达到这一最高目标。因此,建立正确、有效、合理的班级管理制度,对于学校、学生、教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班级制度内容丰富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以作不同的分类: 依适用制度的活动性质而言,班级制度可分点名、出入教室、上课、收发课卷和值日生工作等项目的制度要求。如点名的制度是:座次一经排定,非经允许,不能私自调换;上课时,应依座次入座;上下课时,由班长或值日生喊:“起立”、“坐下”或“下课”,听到老师点名,应回应“到”或“有”。出入教室的制度:出入教室,不要争先恐后;上课时,非经允许,不能随意外出;下课依次出入教室。上课制度是:听见上课铃声,立即进入教室;教室内不奔跑,不发出无谓的声音;做事要安静,学习专心,不做本课以外的作业,发言先举手。如此等等。
依适用制度的项目性质而言,班级制度可分为“礼貌”、“秩序”、“整洁”、“教学”等几个方面。教师和学生之间相遇或交往时,要学会用恰当的礼貌用语和合适的行为举止等。
依适用制度的场所性质而言,可以分成为“教室规约”、“上学、放学规约”、“集合公约”、“运动场所规约”、“其他校内规约”、“家庭生活规约”和“校外生活规约”等方面。
依适用制度的生活教育项目而言,班级制度可分成“日常生活制度”、“健康生活制度”、“道德生活制度”、“劳动生活制度”等方面。
(五)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完善
学校规章制度是指用文字形式对学校教育、教学、生产、科研以及各项管理工作的要求所做的制度规定,是学校各级管理者和师生员工在执行教育方针和达成学校整体工作目标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非标准与是非曲折,对教职工和学生都有一定的约束力。
学校规章制度应该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确定内容方面应该符合教职员工的特点,符合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精神要求以及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还应该考虑到要有可能性,不应该不切实际。制度中所提出的要求必须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不但要适度,而且要有分寸,更要让所有教职员工都能接受,还得有相对的稳定性。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和修改的全过程都必须有教职员工的参与,代表参与也行,绝不能“上面管制定,下面管执行”。其制度调理应当简明,内容言简意骇,便于教职员工理解记忆。
如何使规章制度得以认真执行,最关键的还在于学校管理者是否综合地运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否将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视为宣传教育过程。在执行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必须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说理性宣传,使之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望。把执行制度与奖惩制度联系起来。在执行过程中应该全员要求,相互监督,克服执行与不执行一个样,执行好与不好一个样的状况。为此还要做到定期检查,奖优罚劣,定期小结,树立典范。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只有把行政的、经济的和教育的三个方面科学结合起来,并且聚为合力,才可能发挥规章制度强有作用。
学校要经常组织教职员工学习、研讨本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集思广益,注重实践,并适时地按照法定程序,经教代会审议进行修订,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废止、修订、补充、完善和规范,使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对师生员工的工作与学习具有激励性、导向性,积极构建学校常规管理的长效机制,形成学校全面工作的稳定的运行机制,并使这一稳定的机制不因为学校领导的变更而变更,不因为领导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使学校逐步走上依法管理、自主管理和创新管理的轨道。
学校可结合以上内容,因校而异、突出重点、兼顾特色,科学修订本校的章程。修订学校章程、完善规章制度工作,是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的重要举措,学校要高度重视,组织强有力的精干队伍,采取切实保障措施,认真做好相关工作。
要明确基本原则。一要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学校在修订学校章程、完善规章制度的工作中,必须以国家和省市颁布的政策法规为依据,必须与上级文件要求相一致,与上级政策相配套,不得与之相违背,不得越权错位设置行政处罚、校内处分(如公开个人隐私、变相体罚或罚款)等内容,或者设置其他违法违纪的处理条文。二要遵循审慎认真的原则。学校在修订学校章程和完善规章制度的工作中,对所有条款项目的修订都要稳妥,尤其涉及处罚的条款要特别审慎,以保证学校章程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三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和程序合法的原则。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修订完善后,要由校长向本校教代会做草案报告。在教代会充分讨论和审议的基础上予以表决,须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通过。教代会形成决议后,由学校报教育局审核备案。
第二篇:文化学校退费制度
巨人教育退费管理规定
退费管理规定(按照巨人原来退费制度执行)
⑴退费核算
退费标准:学生所交总费用—建档费(300元)—所上课时对应的费用(所上课时数乘以单价,单价以所上课时对应的价位段为准)— 一倍周课时费(周课时乘以单价,以所上课时对应的价位段为准;签约一个月内退费不扣周课时,签约一个月后扣周课时)=学生最终所退的费用
⑵退单受理
①学管师收到家长的退费要求时,首先自行挽单,挽单无效,及时上报校长,校区总监组成校区挽单小组再次挽单
退单原因:成绩不明显或者学生被老师带走
②挽单措施:
肯定学生,说有一定的辅导计划,一对一辅导针对性强
听取家长退费的原因,进行解决
课时必须在签约时间内完成 ③挽单失败,由家长提交《退单申请》学管师/咨询师当日在系统上提交退费/坏账申请。
④校区总监在3个工作日内给分公司审核部提交退单所需全部资料(包括《退单审批报告》、《退单申请》、《挽单报告》、《 退单情况说明 》),并检查表上各项内容填写是否完整,保证信息准确无误。
⑶退单处理
①由审核部在2个工作日内核实课时数量、课时单价、退费金额等正确性,审核确定无误后统一交给分公司总经理签字确认;
②分公司总经理签字确认无误后,由学管师进行系统提报;
③系统审批通过后,由学管师打印附件到《退单申请》后面交给分公司财务部;
④由会计核实后签字认可,并在7-10个工作日内办理退费手续,并从家长处收回辅导协议(如辅导协议丢失,需签署《辅导协议终止说明》)及收款收据原件(如收据丢失,需签署《收款收据作废说明》)。
⑷退单解决
①当月退费完成后,校区教务主管将完成《退费汇总》表,发送给校区总监,抄送分公司总经理、审核部经理;
②每月底由审核部汇总本月退费情况与人事交接,便于人事核算薪资。
第三篇:学校管理如何从制度走向文化
学校管理如何从经验走向制度再从制度走向文化
一般认为,学校管理有3个渐进的发展阶段:经验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其实,3个管理阶段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尤其是到了“文化管理阶段”,它并不拒斥经验和制度而单纯地进行文化管理。况且,从归属性上讲,制度也属于文化,是一种次文化,在文化的同心圆中,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中层圆。应该说,这“三分法”最直接的意义在于提醒学校管理者要在三者之间进行哲学行走。
先说说学校的制度,它是学校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按照学校教育工作的规律和各校的实际情况,采用条文的形式,对全校教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行为提出的具有约束力和一定强制性的准则和规范,即学校的“法”。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曾经有两个人分别在一条河边定居下来,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一棵苹果树。两个人都想抢先吃到苹果,于是在苹果还没有熟的时候,两个人就你摘一筐,我摘一筐,结果摘到的都是青苹果。三番五次之后,两人都发现这不是长久之计,这种状况必须有所改变。于是,两人坐下来,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达成一项协议,规定双方都必须在苹果成熟之后才能采摘,而且要各占50%的份额。这样两人终于吃到了熟苹果。
可见,制度的产生源自于限制、约束人类行为和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需要。它是建立在人性是恶的,是自私的,必须创设某些规则,即制度来加以约束和规范这个假设之上的。用制度管理学校,体现了依法治校的思想,这种管理重在凸显一种预设的规范,通过建章立制,实现学校工作的秩序化运转,有利于指挥畅通、落实目标、强化责任、提高效率、创造公平、量化考评,是现代学校普遍采用的有效的管理方式。
也有人指出制度具有“热炉”法则。热炉火红,不用手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是会灼伤的———警告性原则。每当你碰到热炉,肯定会被灼伤。也就是说只要触犯规章制度,就一定会受到惩处——— 违规必究的原则。当你碰到热炉时,立即就被灼伤———即时性原则。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以便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不管谁碰到热炉,都会被灼伤———公平性原则。
一个秩序良好的校园,不是建立在人人都是圣人的假定之上。相反,它既要有严格设计的制度,规范每一位师生的言行,提防人性恶的一面,又必须有正面的表彰激励措施,宣传和弘扬人性善的一面。一个好的制度能使魔鬼变成天使,而一个坏的制度能使天使变成魔鬼。
但是,这种刚性的科学管理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情感和谐和内力驱动,有时可能会造成一些意料之外的矛盾,有着先天的硬伤。比如,有的规章制度本身缺乏代表性和民主性,甚至规章制度不够严密甚至落后。还有的在制度面前不能一视同仁,缺乏制度管理的平等性; 执行起来有令不行,执法不严,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制度执行起来前后不一致;再如,有些制度的规定不够明确和具体,缺乏操作性。
文化管理就是通过组织文化的培育,管理文化模式的推进,使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来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以价值观塑造为核心,试图实现物质与精神、理性与价值、个人与整体在管理中的融合与统一,契合了当代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所引发的劳动方式、管理方式的变化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时代特征,是一种更符合人性、更有效率的新的管理理论。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送自己的儿子上学,那孩子腿上打着石膏。保安拦下了他们的三轮车,说什么也不让进。那位母亲非常生气,便和保安争吵起来。卢志文对保安说:“三轮车不得进校园,这个规定没有错,你严格执行这个规定也是应该的。不过,我想提醒你的是,你别忘了学校《员工宣言》第一条是怎么说的。” 那小伙子立即领悟话中的意味,他让另一位同伴在门口继续值勤,自己背着那孩子往教室里走去。
制度,把三轮车拦在校门外;文化,把孩子送到温暖的教室。
成思危先生认为20世纪是由经验管理进化为科学管理的世纪,21世纪则是由科学管理进化为文化管理的世纪。经验管理重在人治;制度管理重在法治。而文化管理就是一种德治了。
校长编后语:我校已经从经验管理成功步入了制度管理,现在我校正处于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阶段,强化纪律、狠抓落实。今后,也要再上一层楼,注入文化管理,开创大厂一中经验、制度、文化三者和谐的管理特色。
第四篇:学校文化[范文]
第二节学校文化
一、什么是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它的存在使学校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学生受其规范及影响。学校文化如果从其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
精神文化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比如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如学校面积、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教学设备、图书馆等等,都会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二、教师文化(了解)
三、学校物质文化
四、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
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
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
学校仪式一般是在学校的要求下产生,受教师文化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
总之,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地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五篇: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现代学者对文化进行了分类,大体上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狭义的文化,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学校群体成员为主体,是他们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共同创造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活动结果。
1、含义
对于学校文化,学术界和民间有着不同的理解,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社会成员所认同的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
2、构成(1)观念文化
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灵魂性的,精神动力)
(2)规范文化
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制度性的)
(3)物质文化
学校文化的物资形态,实实在在的东西,包括学校的环境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教学仪器,实验设备等。
3、特性
(1)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是一个社会组织,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由于每一个组织的内外环境、构成因素和历史传统等各不相同,因而经由其自身的动作,会形成独特的文化模式,(2)整合性文化
从文化整体上来讲,都是整合为一的,有着整体性的特点。因为它有着明
确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它是以学校内部形成的内化了的观念为核心,以预定的目标位动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形成的多层面,多类型的文化。它明显对违反预定价值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排斥,对于符合者给与接受,褒扬,因此学校文化及其成果大多是在一定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完成的。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学校本身就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又是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学校文化的这一特征,突出表现在它所使用的教材或传递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与教室活动中介的教材,是千百年来文化的积聚,它所呈现的知识经验,是人类文化已有成果的提炼和概括。
(4)学校文化特别是良好的校风,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校风是学校物资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校风一旦形成往往代代相传,具有不易消散的特点,对师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4、形成(1)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原有文化的传承和改造的过程
任何一种组织文化都是组织成员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发展起来的。它一点形成巨大的惯性力量,总以“传统”或“习惯”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行为。崭新的富有活力的学校文化总是根植于已有的文化土壤之中,是对原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所以创建学校文化,首先要检讨学校已有 的文化,注意甄别,正确取舍。应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优良传统。对学校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和优化。
(2)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
学校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众多要素有机结合构成的整体。整体不是部分相加的总和,而是一种有部分之间独特的组合和相互联系而产生的新实体。因此,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整合的过程。从外部构成上看,学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整合形成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融合时代主义文化的精神,同时也要吸纳其他亚文化,如社区文化,地域文化,教育文化的养分。唯有如此,才能使学校文化充满活力,才能使学校特色深厚持久。从内部构成看,学校文化的整合,要注意培育,启动观念文化,同时也要注意加强规范文化、物资文化的建设,事它们构成一个相互作用、彼此融合的有机整体。
(3)学校文化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建的过程
学校领导,教职工,学生,都是学习文化的主体,同时又被这种文化所包围,他们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而又成为反映这种文化的载体。
关键人物:校长领导者、组织者,校长的理想,价值观,行为准则等都会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而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主力军:教职工学校文化的核心广大教职工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上。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思路应当是全面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
对象:学生既要注意到学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注意到学校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并运用多种途径,选择适当的方法加以强化或引导。
(4)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过程
良好的行为要与管理常规相结合,要注意文化行为的改造和积累。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常规建设相结合。一种学校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在反复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规范,这种强制力量也是形成群体规范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文化行为要与校园环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