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城市建设经验
青岛市建设国际化大城市的经验及启示
青岛市位于中国山东半岛南端,全市共有常住人口715万多人,登记暂住人口约80万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现辖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城阳、黄岛、崂山7区及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5市(其中市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七区面积为1102平方公里,241万多人),全市海岸线总长为862.64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强。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80.3亿元,增长2.5%。青岛市曾于1986年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后于1994年被列为副省级城市,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国家沿海开放城市和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重要的外贸口岸之一,我国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市还光荣地成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其建设国际化大城市的特点和经验主要如下:
一、青岛市建设国际化大城市的特点
(一)规划科学合理。青岛市立足滨海城市实际,构筑了“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框架:以老市区为中心(点)推进肯岛、黄岛和红岛区域三大组团环湾发展(三岛呈“品”字形布局),以长达280多公里的滨海公路为轴线,建设与中心城区紧密联系、功能互补、各具特色的五
个卫星城组团功能区,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为着力点带动重点小城镇迅速壮大,推动周边县级市向都市新区方向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信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这种规划以交通纽带为轴线发展城市群,充分借鉴了国际区域与城市规划“发展轴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符合青岛城市发展的实际,突破了城市框架体系的规划设计上大多沿用“摊大饼”的发展模式,改变了沿中心城区周边一圈、一圈地向外沿拓展的旧做法,可以有效地解决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之间不协调而产生的 “城市病”。
(二)定位高,面向国际化。山东省委、省政府对青岛市进行了定位:青岛市是山东的龙头,山东的窗口,代表了山东的形象,要发挥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作用和龙头作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定位,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构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框架”。在实际工作中,青岛市不负山东省的期望,作为中国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自1979年与日本下关市结为第一个友好城市至今,先后同27个国家的37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或友好合作关系。200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36.7万人次,增长18.4%,其中接待外国35.6万人次,港澳台胞6.1万人次。作为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正在建设亚洲一流、国际先进的海上运动基地,突出了“新青岛、新奥运”的主题。
(三)城市建设独具特色。青岛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其自20世纪20年代就戒为著名的观光旅游城市和疗养避暑胜地。青岛市区西部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老风貌保护区,具有保护完好的典型欧陆风格的多国建筑,东部为现代化建筑风貌区,新、老两区相融相映,形成了“海上都市、欧亚风情”的城市特点,构成中西合璧,“山、海、城”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特点。奥运会帆船比赛系列大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展示青岛“海上奥运”特色。
(四)基础设施完善,海、陆、空交通非常发达。青岛市的青岛港是世界上吞吐量超过亿吨的16大港口之一,港口外向度全国领先。公路交通十分发达,已建成济青、胶州湾等7条高速公路。至2003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2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和密度位于全国各大城市之首。航空方面,拥有国内航线80条,国际航线8条,港澳地区航线2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348.75万人次。
二、青岛市建设国际化大城市的经验和做法
为了建设国际化大城市,青岛市大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工作,其主要做法和经验有:
(一)坚持规划先导原则,高度重视城市规划。青岛市把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第一位的工作来抓。坚持规划管理权高度集中,事关全市长远发展的重点区域的规划由市统一管理。青岛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得到各级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曾批复《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青岛市坚
持“每一寸土地都要有规划的用途,没有规划用途的士地一寸也不能开发”的原则,搞好城市概念设计,建立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法定图则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五位一体的规划体系,切实提高控制性详规和法定图则的覆盖面。同时,青岛市强化精品意识,对城市总体、分区规划和重点道路、新区开发等重大建设项目,采取国际招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规划设计,确保一流的建设水准。每年建设一批精品工程,注重城市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丰富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近两年青岛市还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全面展开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二)坚持发展拉动原则,构筑坚实的经济基础。青岛市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性措施,使大城市发展具有强劲的内在动力。在大力发展港口、旅游和海洋“三大特色经济“的同时,大力建设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机车船舶集装箱制造、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全力建设区域性制造业基地,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名牌享誉国内外。通过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城市能级,增强了经济的集聚扩张力,实现了经济规模放大与空间规模放大的统一,目前,青岛市中心城区加速总部经济和都市型工业聚集,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产业联动区;以开发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环胶州湾工业区及市郊工业园区为载体,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区。
(三)坚持生态标准原则,切实提高生态水平。青岛
市注重深入挖掘城市独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处理好城市景区、城市形态、历史风貌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注重维护、延续“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自然人文景观特色和“山、海、城”浑然一体的城市风格。结合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展现时代精神,塑造亲海环境,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和海滨旅游城市品质。推进生态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群建设,全面实施碧海行动计划,搞好沿海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加快生态建设市场化进程,加强环境能力建设,实现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四)坚持经营城市原则,运营城市大资源,筹措城建大资金。建设城市,资金第一,城市大发展就是资金大投入。青岛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八、九成以上来自土地使用权出让,一部分来自城市设施经营权转让,一部分来自城市无形资产出让,少量来自财政税收。比如青岛新城区开发,通过市场配置土地质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出让,从土地转资中获得120多亿元的资金,不仅整个新城区的甚础设施建设没化财政一分钱,而且还调剂出近3亿元资金支援旧城区改造和市重点工程。同时,扩大经营城市领域,加快筹集城市建设资金。青岛市将城市建设项目分为可经营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比如,公路、地铁、机场、港口码头等为可经营性项目,污水处理厂等为准经营性项目,广场、市区道路等为非经营性项目。对可经营性项目,向社会公开招标,以出让经营权换取建设资金;对于准经
营性的项目,则通过适当的政策丈持,转化为可经营性的项目,再让社会出资建设;对于不可经营性的项目,则用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来建设。此外,他们还千方百计将城市无形资产转化为建设资金。如将市区主要道路的候车亭10年广告经营权出让给法国斯达克瑞公司,出让价格就是候车亭的造价,侯车亭必须符合政府建设部门规定的要求。还将市区几座立交桥的冠名权出让给青岛市几家著名公司,如海尔、海信、澳柯玛等,每座立交桥冠名权200多万元。一些城市将繁华街道、高速公路的广告经营权也向社会拍卖,筹集城市建设资金。
(五)坚持基础先行原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青岛市注重城市区域发展和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搞好东西快速路、中山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加快团岛至胶州湾东岸后海一带的规划建设,改善城区西部、北部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集中力量抓好海湾大桥、滨海大道、机场和前湾港扩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域高等级公路网络建设,努力形成“一小时经济圈”。如投资20亿元的青岛滨海公路已全线开工,该路北起即墨丰城,南至胶南琅琊台,全长283.1公里,是青岛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滨海交通干线。
第二篇:江西赣州城市建设经验
赣州 建设江西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图)
2010-01-26 05:55:37
作者:蔡超然 陈济才 杨怿华 温子娟
来源:大江网
【新闻论坛】
我要评论
赣州在讲述,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夸张的描写,却用着专注的表情,传递着令人信服的力量。坚持城市建设与二产、三产发展相互促进,赣州规划建设了50平方公里的赣州香港工业园、15平方公里的赣州沙河工业园和10平方公里的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壮大产业集群,吸引美国法拉塞斯等一大批企业入驻。
赣州在讲述,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夸张的描写,却用着专注的表情,传递着令人信服的力量。
“加快城镇化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持久性强大动力。”赣州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前行。因国土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赣州人知道,其城市化率上升1个百分点,对全省的贡献远大于1个百分点。
2008年,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用3至5年时间拉开特大城市框架,用20年至30年左右时间把中心城区打造成200平方公里至3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0万至300万的特大城市。按照“六大片区”组团建设的战略构想,改革传统城市由单一中心向外层层拓展的发展模式,使城市的建设走上科学、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09年,受激于经济危机的挑战,更借势对接融合的大势,这座城市开始释放对时间和空间的丰富创造,“小城故事”唱出“大城胸怀”。大项目建设,组团式推进,赣州的城市化率比上年增长2.7个百分点,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61万人、建成城区面积达59.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设完成投资、道路建设、绿化面积、桥梁面积、民生保障项目投入、房屋竣工面积等实现“六个翻番”,大气魄写就了“赣州速度”和“赣州规模”。今年初,赣州又提出以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理念,打造三大城市板块,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一小时经济圈在内的新赣州板块,以瑞金为中心的东部板块,以龙南为中心的南部板块,全力构建江西南部城市群。
红土地上拉开江西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框架,赣州生机勃发迎来“一城创造满庭美”。赣州,一座宜居、宜业、宜商的活力之城、魅力之城正蓄势待发、喷涌而出。大手笔绘制清晰坐标,赣州正在向特大城市奋勇前行。
赣州市新城区一角
国际化视野规划建设特大城市
“小城”变“大城”,决心和勇气只是破题而已。2003年,赣州市以区域视角和世界眼光抓好城市规划,近几年来投资8000多万元,国际招标完成了城市规划,确立了赣州都市区一体化发展蓝图。把赣州放至四省边际区域的视角,提出了将赣州建设成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准确定位,形成了赣州城市清晰的发展方向。这好比给城市插上“隐形的翅膀”,美丽的前景值得期待……
赣州市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博物馆
粗体红线为贯穿赣县、中心城区、南康的赣南大道示意图
中心城区漂亮的住宅小区鳞次栉比
章江两岸日新月异
五星级赣州锦江国际大酒店坐落在章江之滨
黄金广场
现代之城
打造中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
建成通车的飞龙大桥
为了给产业建设和城市发展搭建平台,2009年,赣州着力推进“大交通”建设。京九铁路、赣龙铁路在赣州形成十字交叉,赣韶铁路开工建设,厦门赣州深圳“金三角”城际高速铁路列入中期规划;大广高速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七条高速公路将在赣州构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赣州是全国唯一的支线航空发展试点城市,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重庆、长沙等国内主要大城市的航线。启动了赣州中心城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规划和建设工作。随着综合性立体化交通网络逐步形成,赣州日益成为中国南方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两年来,中心城区启动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344个,城建项目总投资330.8亿元,已竣工项目92个。2009年,中心城区六大片区在建项目207个,年内已完成投资79.68亿元,是2008年完成投资的2倍多。
今年初,总长35公里、计划投资超过30亿元的赣南大道建设工程全线开工。赣南大道是构建赣州特大城市的重要通道,连接赣县、河套老城区、章江新区、赣州开发区及通往南康市区城市主干道。
工业之城
全力建设三个世界级生产基地
达产后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江西金力永磁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一角
赣州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推动工业发展,近年来提出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力争通过5年时间,钨、稀土实现产值超千亿元,为特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坚持城市建设与二产、三产发展相互促进,赣州规划建设了50平方公里的赣州香港工业园、15平方公里的赣州沙河工业园和10平方公里的赣州钴钼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壮大产业集群,吸引美国法拉塞斯等一大批企业入驻。
这里规划建设了以香港工业园为龙头的赣粤产业承接走廊和以台商创业园为龙头的赣闽产业承接走廊,内有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5个省级工业园区、2个海关、2个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3个外汇管理局。
近年来,赣州以更大的力度吸引和承接国内外高端企业、高端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向赣州转移,打造世界知名的永磁材料和永磁电机基地、硬质合金和刀钻具基地、新型光源材料和节能灯具基地。
生态之城
山水园林城市格局华丽展现
赣州城市中央公园一角
章江南岸防洪工程景观带
近年来,赣州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成效明显。以“一大四小”造林绿化为契机,密植大树、分层种植,形成了沿江8公里长的带状公园,特别是三江六岸绿带基本建成和1008亩的城市中央公园建成开园,赣州山水园林城市格局华丽展现。
2009年,赣州中心城区投入公园绿地建设5.37亿元,新建园林绿化面积979.8公顷,是2008年的44.7倍,是前六年新建园林绿化面积的总和。建成了章江南岸防洪堤一期、城市中央公园、樱花公园以及“三桥四园九岛、12条绿带、72条路树”等,形成了“山环水绕”、“公园棋布”、“绿带纵横”、“花岛点缀”的良好生态格局。
以打造旅游文化新城为目标,赣州策划和建设了一系列彰显新文化内涵,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建设项目。现代化的历史文化与城市建设博物馆建成。园林式五星级赣州锦江国际酒店正式开业。富有时代气息的和谐钟塔现代都市文化生态公园,正加速建设。
和谐之城
共建共享属于人民的城市
廉租房小区一角
市民在龟角尾公园休闲
赣州坚持构建高品位城市,把“共建共享属于人民的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价值导向,创建宜居、宜业、生态、和谐之城。
赣州加大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全国同类城市一流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总投资3.1亿元、总占地280.95亩的赣州中学将于今年秋季正式招生;占地420亩的市人民医院将建成全国一流、与国际接轨的大型现代化医院;市民中心、自然博物馆已着手规划建设。建设了8个城市出入快速通道;应急饮用水源已建成,可保证百万人口3天至5天的需要。两年来,中心城区新开工廉租住房26.78万平方米,是前5年建设总规模的1.5倍,竣工廉租店铺257个。廉租房建设、分配、管理的经验,被誉为“赣州模式”。2009年中心城区民生保障项目总投入28.5亿元,是2008年的3.6倍;新建保障性住房170.5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首期1558套新市民公寓年底前交付。今年动工建设万户新市民公寓、千户新进公务员公寓、大学毕业生公寓,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较好地解决了“引人进城”问题。
第三篇: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城市建设经验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城市建设经验
在200余年城市开发和建设历史中,澳大利亚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城市规划体系。澳大利亚联邦宪法规定,联邦政府主要负责外交、国际、移民等事务,州政府与州以下的地方政府负责地方性事务。州议会制订各州的法律,以全国第二大城市墨尔本所在的维多利亚州为例,主要的规划立法有——规划和环境法、规划复议委员会法、历史建筑法、开发区法;除规划法以外,各州还有大量的与规划法相关的立法,如建筑控制法、考古与土著文化保护法、社区公共设施法、官地法、土地排水法、环境影响法、环境保护法等。
不管是悉尼、墨尔本,其城市规划都是一步到位,它不会因为城市领导人的改变而随意改变;而且城市规划的重大项目和工程都必须在互联网上公示和投票,征求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征求社会各界方方面面最广大人群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可以说澳大利亚城市规划真正成为了城市各项建设的灵魂。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城乡界限分明,各具特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早已完成工业化进程,城市和乡村在经济上已不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在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上,城乡的界线是很分明的。城市就是城市,农村就是农村,并不像我们常说的城乡统筹就等同于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城市化程度高,农村人口少,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功能不同,其物质表现形态也就不同。城市是密集的、繁华的、喧闹的,那里有森林般的建筑,蛛网般的路,穿梭的人流、车流;而乡村则是松散的、宁静的、休闲的,那里有精致的别墅、绿地、花园和毫无遮挡的阳光、清新的空气。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都十分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依法建设和管理城市。澳大利亚城市整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经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比如,移动电话的发射基站都统一建设成为树状的景观雕塑;城市的汽车道和人行道的差距高度基本统一;所有行人道横过汽车道路口都要设轮椅无障碍通道口,一切公共场所都有轮椅的使用道,连悉尼奥运会主场馆的贵宾观礼台都设置有为数不少的残疾人专用座倚席;所有两层以上购物商场、停车场都配有升降电梯;垃圾分类收取,机械化处理,居民每周一次将标准统一的垃圾桶堆至家门口的车道旁,由市政管理部门的大型先进的垃圾车挨家逐户、使用机械化操作统一运到垃圾场处理;道路的维修和清扫亦由市政部门派人进行;具有独立产权的别墅式房屋低层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占地面积的一半。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都十分重视住房建设,他们根据不同层次和老年人的特点,建造出大量的房子供国民选择。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住宅产业的建设及发展。如澳大利亚目前平均每人有住房1.67间。最大城市悉尼每年建造住房2.5万-3万套,一般每套45-100平方米,年建造住房面积180万-200万平方米。市中心建设的住房价格比较贵,因此住房委员会在市区边缘建造一些公房,供低收入者居住。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对老年人提供住宅。考虑到老年人居住在一起能互相照顾,悉尼市有专为老年人建造的高层公寓。有一室户和二室户,设备齐全,每层设有活动室。在电梯内备有凳子,供老年人坐。每3户有一台公用洗衣机、烘干机。每户有紧急电话通底层活动室,室外有草坪、喷泉等,环境优美。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房屋建造过程中,十分注重房屋的造型多样化、结构轻型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房子外观造型多种多样,有的犹如一件艺术珍品,别墅式独立House多为橙红色,斜坡屋顶,有的上面有木结构加一小层或两层楼房。结构多为硬木框架,外加单层空心砖,有一定承重力。墙砖色彩造型多样,有现代化的淡雅的白色、也有古色古香的仿古色彩很浓的表面凸凹不平的外墙。有些居民花几十万澳元买一座旧房,推倒重建,半年即可建成新房。高层楼宇则由房地产开发商兴建,一般半年至一年亦可建成,澳大利亚人每搬迁一次家或房屋转让一次,都要重新装修一次,换墙纸或刷乳胶漆、换地毯或重铺木地板,显得焕然一新。有的较为轻型的房屋,在搬家时是真正的“搬家”,他们在另外一个地方买到地皮后,就用吊车将轻型的房屋吊起装在平板汽车上运走,然后运到新的地方安装好,就可以住人了。如果房屋太大,那么就分两次吊装和搬运。
澳新政府鼓励居民好范文版权所有自建房,但居民也可通过多种渠道取得住房。澳新政府根据他们的国情鼓励居民尽可能自己建造房屋,但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提供住房给居民:住房委员会建造后出租或出售;对低收入者买私房提供补贴;与私人企业合资建房;买进私房,改造后出租;提供材料由居民自己改建。澳大利亚的低收入者可向政府申请租用或购买住房。在购买政府提供的住房时,政府给予补贴,提供低于市场利率的贷款,分期还贷,30年还清。公房和私房的租金标准是一致的,但租金不得超过家庭收入的20。他们鼓励低收入者购买政府提供的住房,因为价格便宜,居民对住房会精心保养,从心理上容易得到满足。如果居民是首次置业的,不分男女老少,政府均给置业者补助10000澳元的置业补助金。
澳大利亚政府在旧城改造或拆建房子时,尊重历史且在建造过程中,认真考虑以人为本。二次大战后,澳政府对城市的原有住宅拆除重建,好范文版权所有但是新建的高层住宅不受欢迎,到了20世纪60年代,代之以综合改造的方法,对于各历
史时期有代表性的建筑都要求保留,由专门的有权威的非官方机构决定。对拆除重建的住房,在建造时,要考虑和周围环境的协调,层数多为3-4层(因为澳大利亚地广人稀)。对保留的房屋,在外形上要保持原有的风貌,内部改建达到现代标准。对住宅,在征得居民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一定规模的改建,如内部重新分隔,增加厕所、厨房、碗柜、洗衣房、洗涤设备、热水设备、消防系统等,并调换电线,屋面翻修,卧室和起居室铺满塑料地板等,尽可能使居民有完善的、单独使用的设备,减少对别人的干扰。搞好建筑物的外部设施,如道路修理、对园林精心布置、增加停车场、为居民增加活动室等。
第四篇:1128瑞安市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做法和经验
瑞安市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做法和经验
今年以来,瑞安市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全市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旅游、智慧城管等项目建设成效明显。截至11月底,该电子信息产业平稳发展,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为40亿元;三大通信营运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1亿,营业收入19亿,宽带用户35万户,手机用户192万户,固定电话28万户,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360G。光纤入户工程基本完成,移动TD-LTE4G网络建成,实现全市信号覆盖。云电视、高清电视等数字家庭产品和服务已基本导入居民家庭。平板电脑、智能手机销售全面爆发,全市快速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一、主要成效
一是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完成智慧城管系统建设,投资600多万,建设数字城管系统,实现对城市部件的网格化和数字化管理。投入近1亿元打造智慧公安,建立了统一的指挥中心平台,建设了接警处警、综合查询、卫星定位等八大综合应用系统,并购置刑事技术装备、监控系统等有关信息化设备,新增和改造2000多个视频监控和智能卡口点。在侦察打击、治安防控、内部管理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智慧交通迈向新起点,规划投资1个多亿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已经完成投资460万元完成交通诱导一期工程,在市区主要路区、街道架设了29个LED交通诱导显示屏,投资400多万投资建设交警指挥中心。智慧电网初步形成,完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变电站调度数据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建设。
二是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该市投资500多万建立防汛指挥、水利气象等视频会商系统,实现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智慧管理。教育系统近几年来共投入2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形成智能教育体系。财税部门的金财工程进展顺利,建立财政综合业务系统、乡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乡镇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预算编制、资金审拨、报销审核、非税收入等财政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并成功推广了企业纳税网上申报系统。实现了财政综合管理的智慧应用。社会保障累计投资2000多万用于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和医疗保险实时支付系统,实现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多种险种业务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并实现了同各大医院的联网,实现实时支付,提升社保管理的智慧管理水平。房管部门投资近800万多建设了数字房产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房地产业务的智能化管理。旅游部门规划投资1000多万开展智慧旅游建设,目前完成投资120万,完成2个景区LED 大屏布局,完成建设旅游局OA系统,完成桐溪景区9个视频监控点建设,建立了花岩、桐溪、九珠潭等3个景区智慧旅游体验点建设。智慧医疗提上日程,个人健康电子档案系统正在建设中。
三是市场监管领域初步实现了智能化。智慧环保体系初步形成,累计投资600多万元用于环境污染源监控体系建设、监控中心及排污自动控制系统建设。全市共计29家企业建成污染源监控系统,并通过市环保局管理平台实现实时在线监控。完成建设刷卡排污总量自动控制系统,经自动控制器与市环保局管理平台链接,实现总量监控,并通过刷卡方式限定企业月度排放总量,达到超总量排污自动关闭阀门的目的。目前,全市6家企业已经安装该套系统,正在安装企业10家。投资200多万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初步建立了企业信用数据库。投资90多万建立市场监管移动执法平台,为市场监管活动迈向智慧化奠定基础。
二、经验和做法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明确发展目标。该市出台总体实施方案,明确了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该市提出,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城市化实现深度融合并成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全省领先,互联网普及率居于全省前列,实现城区光纤全覆盖,4G(TD-LTE)网络建成并实现全市覆盖,全市各主要公共场所实现无线WIFI覆盖。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两化融合”取得新突破,以物联网、互联网、应用软件、文化创意等为代表的智慧产业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在城市建设管理、交通、旅游、环境卫生等领域实现突破,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基本框架。
二是强化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成立智慧城市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发改局、经信局、公安局、财政局、人社局、科技局、市住建局、市政园林局、交通局、各通信运营商等40多家单位组成成员单位。该市智慧城市建设分为基础网络、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产业、智慧海洋、智慧医疗、市民一卡通等10大工程,涉及十多家主要单位,分别由各分管市长牵头协调推进。
三是强化协调沟通,加大监督力度。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协调处理涉及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关事项。协调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督促落实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形成“有人决策、有人协调、有人落实、有人督查”的工作机制。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宣传,增强全社会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智慧城市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源共享程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缺乏主导部门,跨部门的融合和共享工作滞后。二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的认识明显不足,简单把智慧城市当作技术问题,以为建设一套信息系统,解决一个业务问题就是智慧城市。三是项目投资过分依赖政府投资,无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业带动效果也不明显,无法自我营血,从而导致财政压力加大,出现资金投入“无底洞”的现象,长期收益更是无法谈起,最终将导致智慧城市建设难以为继,不可持续。四是定位不清晰,目标不明确。有的部门规划定位不清晰,不考虑自身的部门特点,没有搞详细需求分析,导致建设的项目实际意义不大,真正需要的项目又没有实施开发。
(二)几点建议。一要抓好共享制度建立,做好共享内容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二要成立市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咨询指导工作,帮助制订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重点应用体系建设方案。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基础性、全局性重大项目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等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机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智慧城市建设。三要加大工作考核力度,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地各部门的目标考核,检查和督导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和计划的落实情况,确保有关部门工作责任落实到位,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瑞安市府办)
第五篇:XX县城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经验材料
XX县城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作经验
汇
报
(2018.5)
近年来,我县紧扣“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始终坚持“三县一城”发展定位和“三化一业”赶超途径,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实施“两大战略、四大行动”,落实“六大重点任务”,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绿色健康产业基地、内陆沿江开放桥头堡、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努力打造“最美江城”,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生态优、百姓富、实力强的美丽XX。
一、城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工作推进情况
(一)城市建设
截至 年底,全县常住总人口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地方生产总值 亿元,增长 ;财政总收入 亿元,增长,其中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亿元,增长 ;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增长 ;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
(二)棚户区改造
2014年至以来,上级下达我县棚户区改造任务是
户,获各级补助和专项建设资金
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
万元,省级补助资金
万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万元,获农发行专项建设资金
万元,获国开行专项建设资金 万元),已支付施工单位 万元,向国家开发银行申请贷款 亿元,已到位资金 亿元,2018年向住建部申报棚户区改造任务 户,拟贷款 亿元。
截至目前,2014年棚改项目征地拆迁全面完成,正在启动规划建设,2015年县XX棚改项目拆除棚改房屋 余栋,2016年棚改项目鉴于全部在主城区,拟于今年全面完成。2017年XX棚改项目拆除棚改房屋 余栋,共拆除近年来棚改项目区面积 万平方米。
二、城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主要做法
(一)多措并举加快城市建设 科学规划,加强政府主导。规划是政府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城镇化发展实践中,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政府强势主导,从城乡规划、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文化建设等都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实现。
文化建设,塑造城市认同。XX县确立了建设土家特色文化大县的目标,着力打造“最美江城”,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厚重的XXX文化、独特的XX文化渐渐深入人心,正成为XX人独有的文化标签。
城乡融合,构建发展体系。依托“三区一走廊”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县域城镇产业与空间布局,构建城镇发展新格局。实现县城中心城区率先突破,区域次中心、省市示范小城镇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序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深入推进。
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全力以赴抓项目争取。大力弘扬“八争”精神,重点围绕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部署、政策导向及资金投向,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力度,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二是全力以赴抓融资工作。充分运用PPP和政府购买服务等项目融资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减小社会主体的投资风险,成立了10多个融资平台公司,拓宽了融资渠道,重点对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融资建设,有力地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的困境。
(二)“3个三”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
突出“三个机制”。一是建立联动机制。成立以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指挥长的片区棚改指挥部,从相关部门抽专人组成强有力的工作专班,负责片区棚改的征地拆迁相关作。今年,我们又有了创新,聘请第三方负责棚改项目的征地拆迁和房屋拆除工作,由项目所在乡镇负责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组建实物指标监督组负责对第三方锁定的实物指标进行抽查复合,确保实物指标真实。二是明确部门职责。棚改项目实行项目所在乡镇(街道)为项目区土地、房屋征收和棚改房屋的拆除主体,县住建局负责项目的申报和规划设计,贵州滨江市政公司负责项目的融资、资金拨付和建设工作机制。三是优化运作模式。建立“上级补贴、银行信贷、政策减免、社会投资”等“四位一体”的资金筹集机制,为棚户区改造提供资金保障。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棚户区改造,通过招商引资、融资代建等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运作棚改项目。
抓实“三个重点”。一是抓好宣传发动。积极宣传棚改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让广大棚改户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到棚户区改造工程中来。同时通过组织棚户区改造拆迁动员大会,向被拆迁居民讲清楚棚户区改造的目的、意义、优惠政策及工作程序,对群众思想观念进行引导,使棚改居民吃下了定心丸。二是完善工作决策。广泛征求民意、调查摸底、汇总梳理、调研筛选、对接认证,确保棚改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性。紧扣项目实施,认真制定棚改项目补偿安置方案,保证项目按时、顺利推进。三是实施多元安置。结合县情房地产实际,将全县所有房开项目纳入棚改户选房范畴,实行产权互换、政务购买服务、货币补偿等方式进行安置。政府购买楼盘安置服务为统一价,各楼盘价格按评估定价,如评估价格高于政府统一价的,由棚改选房户自行补给房开商,如评估价低于政府统一价,有房开商补给选房棚改户。
把握“三个原则”。我县在棚户区项目推进过程中,充分结合了国家各类政策,全力融会贯通,严格对点对标,抓紧抓实项目推进。一是去库存原则。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围绕房地产市场现状,因果分析县情实际,单点落实工作机制,切实摸清全县房地产底数,全力实现内房地产去库存。二是标准统一原则。安置补偿方案除了门面按地段评估核定外,其余指标补偿标准全部统一,避免了棚改户之间的攀比。截至目前,棚改户选房面积60.3万平方米。三是实事求是原则。在棚改工作推进中,我县因地制宜,结合县城区实际,将排查出来的老楼危楼按照保安全、保稳定、保和谐原则提前纳入改造范围,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
三、城市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取得成效
(一)城市建设
城乡规划不断完善,规划执法不断加强。一是高标准规划。城市总规划是城市建设的蓝图,围绕“城在山中、山在水中、水在景中、景在人中”的美丽江城城市目标,邀请北京、重庆、贵阳等省内外专家组来调研,为我县城市发展问诊把脉。先后编制了XX县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2012——2030)及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核心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各乡镇规划、所有建制村村庄规划。确定以“生态优、百姓富、实力强的美丽XX”为发展目标。二是抓好建设项目评审。成立了县规划评审委员会,认真抓好临街建筑物和重点项目的规划评审工作,美化建筑外形设计,完善配套设施功能,使每个项目建设都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较好的结合。三是从严查处违章建筑。加大违章建筑查处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未批先建、少批多建、违规乱建等行为,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执行到位。2014以来,依法拆除违法建筑
余户
万平方米。
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1月23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复XX县行政区划调整。全县设 个街道、个镇、个乡,城镇数量为 个。其中主要街道3个,重点建制镇 个,重要建制镇 个,乡集镇 个。截至 2017年末,全县常住总人口 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城镇建设不断加强,城镇面貌显著变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一是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加强县城区路网改造、温泉大道、东岳大道、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河西红军广场至城北连接桥山峡大道延伸工程、城市管道燃气工程、XX大道建设工程、农特产品一条街等工程建设,建成了3座垃圾中转站、10余座公厕和停车场,完成了民族文化广场、河东汽车站、县医院整体搬迁、第三医院建设、县城景观灯饰亮化工程,新建121所学前教育工程,XX镇旧城道路“白改黑”、小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园区、停车场和新区房地产等项目建设。二是围绕“拉路网、配设施、装项目、做环境”促进城镇建设。在旧城改造上:开展了河东粮站片区、月亮岩片区、外贸片区、东风码头片区等棚改项目建设,旧城改造面积达
万m2以上;在新区建设上:河东新区XX、XX、XX、XX、XX、XX等一大批高层、多层建筑建成使用,在河东呈现一座崭新的XX新城。加快了XX新区建设步伐,注重XX文化、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赋予城市可观赏的文化元素,形成“步步XX景、处处XX情”的格局,把XX新区建设成为真正的“XX第一城”。目前XX职业中学、XX民族中学已整体搬迁至XX新区,XX中学建成使用,XX大道景观工程全面建成。
城镇经济快速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一个城市的发展,是经济繁荣的前提支撑,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充分利用生态移民搬迁、“一事一议”、扶贫项目资金、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资金整合推动城镇建设步伐,引导农民向城镇聚集,以《贵州省全域山地旅游发展规划》为契机,探索“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倾力打造XX景区、XX森林公园、XX公园、XX园、XX农业观光园、黎芝峡景区、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等山地旅游。全力实施好旅游扶贫试点村项目建设,结合“六绿”攻坚工作,宜种经果林,发展经果林,让群众在绿色发展中收益,不断带动群众增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二)棚户区改造
实施棚户区改造,改善了棚户区居民居住条件。从2014年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以来,我县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按照货币安置和实物安置相结合,分散安置与集中安置相结合,新建与综合整治改造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实施了XX、XX、XX等 个片区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受益群众 万人;目前正在实施XX、XX、XX等 户棚户区改造项目。通过新建安置房、商品住宅小区配建安置房、货币化安置、综合整治等方式,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县城棚户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有效改变了旧城脏乱差现象。
实施棚户区改造,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通过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实施,为我县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建设用地,有效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平稳发展,同时吸纳了民间资本投向城市建设,有效拉动了全县固定资产增长。全县固定资产投次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实施棚户区改造,解决了拆迁难的问题。在棚户区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拆迁户的意愿和主权,灵活采取集中安置,居民自由支配补偿款,居民自住购买商品房等方式,实现了安置方式固定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既保障了居民的合法权益,又保证了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化解了拆迁与安置的矛盾,实现了居民与政府双赢的目标。拆除近年来棚改项目区面积 万平方米。
实施棚户区改造,提升了城市品位。采取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双轮驱动”,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提升了城市品位。县委、县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开发企业,由政府主导组织拆迁,结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申报项目专项基金与贷款融资等方式大力推进旧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目前,XX、XX、XX、XX等项目有序推进,助推了城镇建设,提升了城市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