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经验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国内外经验与启示
一、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案例分析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开始较早,城乡一体化水平较高,但不同国家的城乡一体化路径也有所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乡一体化都是针对本国发展特点和适用条件进行相应的具体路径选择,尤其诸如欧盟、美国日本等老牌工业经济强国其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到达高级阶段,并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稳定并行之有效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对中国的城乡一体化来说具有丰富的理论借鉴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欧洲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做法
现今的欧洲,只有职业意义上的农民,不存在身份意义上的农民。居民所享有的经济和政治权利,与所从事的职业或居住地无关。并且,随着现代城乡快捷交通网络的日趋完善,自上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一股“逆城市化”浪潮,大量富有的城市白领,选择远离城市喧嚣、风景秀丽的乡村定居落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城乡融合”。欧洲主要国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经验,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和对农业的保护,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当今欧盟的发展形态表明,与高度现代化相伴随的是发达的农业和优美的乡村。尽管现代化会伴随人口、资源和产业活动向城镇集中,但农业和农村天然具有的诸多功能并没有消失,也是不可替代的。目前,欧盟的农业增加值占GDP不足3%,从业人数约1300万,占从业人口的比重不到5%。但有56%的人口居住在占91%国土面积的农村地区,其中,19%居住以农村主导地区,37%人口居住在中间地带地区。整个泛农村地区创造了欧盟45%的附加值,提供了55%的就业。欧洲主要国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如下。
一是优化土地整理,发展规模农业,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战后,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各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土地整理和村庄规划,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和有效利用。自1950年代起,德国巴伐利亚州政府就制定了“村镇整体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来调整地块分布、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推广农村机械化作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保护传统文化、整修传统民居、保护和维修旧村落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为了发展规模农业,法国也采用类似政策手段,建立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通过贷款从私人手中购买土地,经过整治,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农民,特别是卖给中等规模的农民。法国政府还通过调整土地政策来控制农用土地价格,发放脱离农业的终身补贴,以鼓励老年农场主放弃耕作。
二是注重农业的功能多样性,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随着人们对环境、健康和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欧洲在权衡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利益的基础上,通过了环境立法,严格控制农用地肥料用量和牲畜排泄物数量,制定“绿色农产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成为欧洲各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重点政策是:控制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的使用,防止水体和土壤污染;加强厩肥的无害化处理,控制氨、磷的释放量;促使不宜农作的土地退耕,改作自然保护或户外娱乐活动的场所;建立由核心地区、自然开发区和生态走廊组成的国家生态网,保护野生动植物等。同时,农业的功能多样性得到充分开发。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的食品安全功能成为对农业的基本要求,环境资源保护功能也在充分发挥,能源原料功能受到更多的重视,观光休闲文化功能快速拓展,农业和农村的文化传承意义凸显,享受田园风光成为备受推崇的生活方式。
三是坚持家庭农场为主体、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农业耕作和生产上,中、小型家庭农场是欧洲农地经营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农场规模介于美国式大农场和中国式小农户之间。在农产品流通和经营上,各类专业化合作组织,起到了沟通中小农场与大市场的中介作用。合作社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农场主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安排生产经营,实现种植、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二是在保持独立生产的前提下,在种子、饲料、农机、燃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农产品销售方面,农场主与合作社签订长期合同,由合作社统一加工、包装并以一定的品牌分级销售。各国在法律法规和财政上大力扶持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德国早1867年就制定了《合作社法》,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农户的3/4以上参加了在不同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其中多数农户参加2-4个合作社。法国政府对服务于农民的合作社,给予25%的投资补贴,并免交利润税、营业税和地产税。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储藏、农业信贷等方面的服务。合作经济对推动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发展农业教育,加强农民培训,推广农业技术,推行农民职业化,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欧洲农民是专业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受过不同层次农业学校的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特别是农场主一般都受过系统的农业教育,通过学习和实践,具备管理、经营农场的知识和能力。德国的有关法律规定,在自家或受雇农场中工作的普通农民,必须接受两年以上的学习培训,通过国爱有关考试后,才能取得独立开办或继承农业企业的资格。英国实行三级农业教育体制,包括高等农业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农场职业中学,此外,还有一批从事农业继续教育的农业专科学校。可以说,欧洲的农业人才培养与农民教育培训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体系,农民与非农从业人员,在文化程度、学历层次、从业资质、职业培训等方面,已不存在差异和歧视。
2、制定、实施并不断完善共同农业和农村政策,奠定欧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和法律基础。欧洲主要国家的农业和农村政策是置于共同农业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CAP)的统一框架下的。共同农业政策诞生于1962年,从1962年到2005年经历了六次改革,共同农业政策由最初的促进农产品增产转向着力解决农产品过剩、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村发展等新问题。
欧盟制定了2007—2013年的农业和农村发展战略规划的政策目标:一是加强农业和林业部门的竞争力,二是改善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经济的多样性及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根据上述三个基本目标,欧盟具体确定了农村发展的三个政策轴,每个轴下面包含若干优先领域和措施,共有37类项目可供选择。
除了三个政策轴外,还有一个方法轴,即所谓“领导”轴,目的是综合和协调农村经济项目之间的联系。欧盟坚持农村发展必须规划先行,先由地方社会团体联合机构主持制定规划,在规划制定后方能获得和使用“欧洲农业农村基金”。所有建设项目必须执行“自下而上地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即采用由地方社区推动和与地方社区各社会部门合作的规划方式。其任务是,地方社会团体联合会主持制定其所在地区的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和按欧盟政策导向设计农村发展项目,负责农村社区的发展规划、管理项目的实施。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开发,消除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欧盟在设立了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欧洲社会基金、欧洲地区开发基金的基础上,2005年,把上述三个基金提供的农村地区投资项目合并到“欧洲农业农村基金(EAFRD)”,由这一个基金对欧盟农村发展资金的投入、分配、使用和审计进行统一管理。也就是说,不是以行业管理的方式按条条分发农村建设基金,而是集中各行业的资金到一个基金,然后以规划区为单位按项目拨发下去。欧盟7年计划投入资金为970亿欧元(2004年不变价),约合人民币9700亿元。同时,欧盟各国还需拿出几乎相同数目的配套资金。这样,欧盟和27个成员国7年计划投入农村建设的资金将达到2000亿欧元,约合2万亿人民币,平均每年2850亿人民币。
3、重视农村规划和整治,资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硬件水平。
欧盟规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凡是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土地改良、兴建水利等,欧盟提供25%的资金,其余75%由各国政府自行决定予以再次补贴。
村镇公用事业发展,完全由政府预算提供资金。在德国,法律对各级政府的权责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凡是联邦和州委托地方政府建设的项目,全部开支由联邦和州以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拨付;如果是法律规定村镇政府必须强制性完成的项目,则由村镇与州和联邦政府共同承担,联邦和州统一为各地方拨付一定资金,村镇从自己预算中支付其余支出;如果是法律规定村镇可以自主决定的项目,村镇则要全部从自己的预算中支付,也可以由本地区公民投票决定,并为这个项目单独设立一次性的税收。
村镇高度自治,拥有独立财税权。近年来欧盟村镇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权力总体呈下放趋势。意大利2001年宪法改革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中央权力下放,有的直接下放到市镇,改革后市镇获得了在辖区决定征税的权力。在德国,村镇基层政府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原因:一是村镇属于完全自治的基层政府,与原受辖的县、市等地方政府脱离了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二是村镇政府是全体居民选举产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三是村镇拥有独立的征税权,可以自行向居民征收消费税、娱乐税等。欧盟国家农村地区社会问题较少,社会结构比较稳定,居民人文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
注重文化特色,保护村庄原有肌理和风貌。欧洲国家的许多小镇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乡村建设的规划中,十分重视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欧盟各国农村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顺其自然推进农村居住区建设,使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老欧盟各国特别重视农村历史和文化的保护,英国规定,建筑历史达到50年以上,一般不允许再拆除。乡村整治也很少有开山凿石、毁田造地之类的大规模建设,所做的无非是在原有建设用地上的再开发而已。在欧洲的乡村,房屋不求整齐划一,道路不求宽大笔直,一切顺其自然,而没有对原始地貌不必要的改变。
4、发展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软件水平。
欧盟各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努力推行与城市一致的公平、均等、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目前,欧盟农村的公共服务相当发达。在教育方面,欧盟普遍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标准、教学条件都是城乡统一的。医疗卫生方面,欧盟的医疗制度也较为完善,在制度的保障和实施方面城乡没有差别。英国和意大利实行的是全民公费医疗,德国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方面,德国、英国和意大利等主要欧盟国家在城乡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政策也都完全一致。
当然,欧洲国家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在二战后先后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如意大利是在1957年。该制度的建立需要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和较少的农业人口,从欧盟的情况看,农业仍旧是一个需要扶持的弱质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空间有限,农业和农村政策是以强大的财政补助和融资支援为后盾的,据统计,意大利农民得到的来自欧盟和各级政府的各类补助和优惠占家庭收入的40%。这在目前欧洲国家的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不到10%1的情况下是可以承受的。
(二)美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经验
美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经历了由城市化到城郊化再到大都市化的发展过程。从19世纪中叶开始,美国通过对工厂制造业的发展使工业经济占据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聚速度。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大量的企业、工厂和居民生活区向城乡结合带扩散,形成了众多长短互补的中、小城市群。而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美国带来了产业革命的良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进一步加速了美国城乡一体化的脚步。总体来说,美国的乡镇居民具有很高的幸福指数,美国政府通过立法为乡镇提供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机会并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取得了巨大成功,使美国进入了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良性循环。具体来说,美国的城乡一体化路径具有以下特点及借鉴意义。
1、城乡交通一体化先行。1910年成立了“美国公路改进协会”,各州拨款数百万美元改善乡镇和各郡的公路。1916年,美国政府颁布联邦资助公路法,提出在全国新修高速公路网,这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加快了城郊一体化进程。
2、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注重工农业的协调发展。美国的城市化进程较之欧洲国家起步较晚,但是美国的农业基础很好,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美国一直注重对农业的发展,尤其是棉纺织业等种植业的发展,这样就为工业及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粮食和生活用品保障,同时还能扩大国内需求,反过来对工业发展产生刺激作用,形成工农业协同发展的局面。美国的这种农业在城市化阶段起重要推动作用的发展情况是不多见的,针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结构及重大社会问题,农业及工农业协调发展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3、通过产业渗透带动城乡融合的脚步。美国在政府的指导下,成立区域规划委员会,统一规划产业发展的企业用地,同时通过有效的政策组合,强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之间道路交通,制定优惠税收标准,吸引人口和企业向城郊扩散。使城郊的规模和人口数量、管理与服务水平快速提高,形成了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体的城郊经济发展结构,乡村与城市之间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水平逐步区域融合,城乡一体化格局初具雏形。这对中国的城乡一体化也具有深刻的启示,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整体建设水平,改革体制与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开发乡村的经济发展空间。
4、重视中小城镇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行了“示范城市“的发展实验,即通过大型城市的人口分流来发展中小城镇。这一计划使美国的中小城镇数量剧增,缓解了大城市的发展压力和难度,提高城乡发展的灵活度与活力,同时也改善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冲突,强化了内生发展机制,为美国城乡一体化伫足了发展动力。美国的大都市化进程其实就是无数中小城镇的集合体,是一种规模经济效应。这对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启示是,不能将城市与乡村的问题处理分开对待,要将城乡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寻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来融合城乡的社会经济发展,比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通过省管县的办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和空间,为中国城乡一体化提供有效经验和支撑。
5、政府重视农业投入。政府直接投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直接投资构建农业现代化所必需的、完整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体系。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公益性建设,扶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使其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柱。此外,还为农业提供优惠的信贷,对农业保险实行补贴。
(三)日本城乡高度融合的具体举措
战后,日本进入城市化高速增长期,城乡一体化进程也不断推进,时至今天,日本城乡已经高度融合发展。其政策举措主要包括如下四方面。
1、政府全方位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农业效率提高的前提,也间接促进了农民的城市化。城乡一致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保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为农业发展提供的科技服务、农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协会的发展改善了农业发展的软硬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2、以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日本于1961年制定了《农业基本法》,该法以扩大农业规模、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和生活水准,使其达到与其他产业劳动者基本均衡的水平为首要政策目标。并在土地集中、贷款和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给予支持,引发了一轮农地转让和规模经营的高潮。
3、实施大量的财政补贴和明确的补贴导向和来源。1970年、1980年和1985年政府对农业的直接补贴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7%、49%和37%。日本农林水产省曾明确规定,凡按一定标准联合起来集体进行平整耕地,区划田块或养猪、养鸡、用温室生产蔬菜的农户,在购置农业机械、建造农用设施方面的费用,中央财政、都道县,甚至市盯村财政均要给予补贴。
4、建立导向鲜明的金融政策体系和财税体系。日本政府设立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是日本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贷款范围包括购买土地、植树造林等,贷款利率低,甚至有些甚至低于农民的存款并且贷款期限长达15-20年。另外,日本政府还通过农协发放低息长期贷款,凡按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条件贷出的资金,偿还期为5-15年,政府负责补偿部分利息并提供担保。有效的财税体系积极支持发展农协。日本农协的经营活动免交所得税、收益税和营业税,农协等组织在建设仓库、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还可以得到政府大量的补贴。
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启示:一是,必须加强政府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将伴随着工业化的全过程。城乡差距可以通过市场资源的配置在漫长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自动予以克服,但仅仅依靠经济发展自身规律来弥合城乡差距是远远不够的。国外的经验说明,在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政府的作用是任何其他组织或个人所无法取代的,其政策取向在解决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上举足轻重,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差距缩小或扩张的时间表。二是,政府必须通过立法对城乡一体化给予一揽子政策支持。美国、日本、德国无不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实现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体现为以法律形式在全社会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共识,体现为对“三农”的重视从短期政策扶持向长期制度保障转变,体现为对贫困地区和基层政府的直接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三是,政府对城乡一体化的支持要不断深化和完善各项细节。除了重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各国在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过程中,不断探索财政、信贷、税收、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升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互动有序的发展理念,大大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四是,必须建立具有“普遍性”特征的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是“公民权利”和“普遍性原则”。由政府税收资金提供的社会保障应是居民生存的法定保障,其受益对象应该是包括全体公民。目前尚未有效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是包括农民和农民工在内的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需要社会保障,却又最难加入现存制度体系。因此,尽快在我省建立起覆盖全体公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断增加保障水平。
二、国内部分省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践
(一)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一体化路径
长株潭城市群于2007年获批建设中国“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其建设有着自身的先天一体化优势。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的路径一般都是以城市化的兴起为标志,而且城市化的一般模式都是以单一核心增长极为主,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通过经济增长和产业分工细化来辐射周围的地区及市县。但长株潭地区却是以城市群的模式,走产业联动的路径来推动城乡一体化。通过核心城市的确立,建立起网络化发展的经济圈,将圈内的所有县镇看做一个整体进行统一规划,集中调配资源要素的使用,形成了大河西、滨湖、云龙、天易、昭山五大经济示范区。并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园区的建立,把产业发展链条向县域延伸,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连接纽带。
同时,长株潭城市群按照国家的号召和规划,大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建设长株潭三市范围内所有县镇的联网布局,开展了以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为首包括长株潭交通一体化、通信一体化在内的共10个一体化工程,加快了城市群内的城乡一体化步伐,使城市群向资源节约型和人与自然和谐型社会的方向转变。所以,“两型社会”的建设不单单是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优选道路和发展保障。反过来,通过城乡统筹发展,才能协调城乡联动共进,才能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建设热情,才能实现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量与质的统一,更好的建设“两型社会”,推进其与城乡一体化的良性循环。
针对以上长株潭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特点,可以看出其城乡一体化的演进路径是伴随着城市群的建立、“两型社会”的提出,借助工业的反哺优势,通过工农联动来实现的。
1、产业融合发展。长株潭地区是中国中部地区的工业重地,重工业实力很强,有着像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全国排名前列的工业集团,产业基础好。并通过传统重工业基地的改造,以现代工业发展来带动农业进步,打破三市行政区划,在整个城市群范围内,综合各县镇资源优势,合理分工各县镇产业布局,强调通过工农业结合来培育特色产业,并开发特色产业集群,例如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航空工业园区等,同时要培育产业龙头,把企业做大做强,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三一重工、湘电和株洲时代合力组建湖南混合电动车产业基地。这都有效提高了城乡的联动效应,加快了工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2、改革管理体制。长株潭城市群的建立既有优势又有弊端。以城市群的形态出现,在综合竞争力上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在制度管理上却由于系统的复杂庞大给一体化规划造成一定阻碍,所以长株潭地区适应发展需要,创新管理制度,形成了“省管县"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扩大县域政府的相关权利,配合省级单位的合理规划调控,以实现群内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在工农联动的基础上,加快城乡规划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建设,为城乡一体化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3、建设“两型社会”。按照“两型社会”的指导思想,长株潭城市群大力开展城乡土地开发一体化、环卫管理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等多项一体化建设,在推进两型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快了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了两者之间的互为助力,循环推动的一体化发展。
(二)成渝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做法
2007年6月7日,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成渝两地“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年来,成渝两地推出了一系列统筹城乡改革政策和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成都统筹城乡改革的思路
从实际出发,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以“三个集中”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动力、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总纲,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和“三个集中”的原则,编制和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细化和落实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城镇体系和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完善县域总体规划、乡镇和乡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以及市域一体的产业体系、交通体系、公共服务体系等规划,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制定规划要坚持城乡相融,体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并注意突出地域特征。二是以推进经济社会要素集中优化配置为核心,选择城乡一体的工农业现代化经济发展和新农村社区化社会发展道路。按照“三个集中”的原则,运用市场调节手段,继续强力推进工业集中集约发展,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高科技产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聚集,培育产业集群。完善服务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科技和中介等产业性服务业,着力培育信息、文化、体育等新兴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向农村延伸。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把成都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区域化和品牌化发展,继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目标,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西部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农产品加工中心、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和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中心。以农民向城镇集中为重点,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就地专业化就业和社区化生活转型。有组织、分层次地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三是以覆盖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为基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都市政府围绕工业、土地和人口三方面的集中任务,实施国土整治、产业调整、人力开发和社会保障工程,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完善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完善市域交通体系,完善市域“半小时”经济圈设施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城乡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在政府投资引导下,农民集中居住区做到了水、电、气、道路、电视、电话、网络等基础设施全面到位,使农村基本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四是以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促进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深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保障责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保障农村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健全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城乡文化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协调发展。
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的重点与领域是“三三见六,以一化二”。
“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
“六句话”: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一化二”指: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来破解“二元结构”。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西部区域性经济发展极的扩散效应,用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具体实效来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摸索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
2、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措施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落实中央对重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定位要求,立足“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验。立足重庆市情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一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长效机制;二要着力探索富有西部特色的城镇化、工业化模式,构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逐步一体化的良性机制;三要着力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特殊任务,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持续、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新机制,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的直辖市,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近期,主要是围绕“三条主线”推进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十二项新机制。
第一条主线: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以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一圈”),以万州为中心、重庆三峡库区为半径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集的渝东南贫困山区(“两翼”),是重庆二元结构在区域上的表现形态,是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工作途径。一是建立产业合理布局与有序发展的导向机制,促进区域主体功能科学定位与协调发展;二是建立政府财力向公共服务特别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倾斜的投入机制,构建合理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三是建立和完善“一圈”在产业布局和社会事业发展、扶贫开发等方面帮扶“两翼”的合作方式,构建区域对口帮扶互动发展机制;四是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要求的政府服务机制。
第二条主线:推进劳务经济健康发展。发展劳务经济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要求,对于一个农业人口比重很高的直辖市特别重要。一是建立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引导其就业创业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城乡教肓事业和劳动力培训;二是建立覆盖城乡、有序转接的社会保障新机制,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建立引导城乡人口合理分布的新机制,不断完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四是建立促进和谐的现代社会管理新机制,保障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条主线:推进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实现土地流转和集约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一是探索“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往房”的新机制,推动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建立农村土地加快流转的服务方式,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新机制;三是建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加快向乡村延伸的新机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四是建立招投标方式配置扶农资源的新机制,提高“三农”投入效益。
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的重点与领域是“33366”。三大群体分类定位:对农民工,着眼于从“离土务工”向“定居城镇”或“返乡创业”转化;对农村居民,着眼于从“传统务农”向“现代务农”或“离土务工”过渡;对城镇居民,着眼于完善制度、提升素质、促进公平;逐步形成多个层次、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
三级城镇群分级吸纳人口:着力完善主城区、区县城、小城镇三级城镇群功能和空间布局,以户籍为工具合理引导人口梯度转移。主城区重在完善功能、提高素质,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功能;区县城重在做大做强,扩大容量,增强带动和传输能力;小城镇重在优化布局,完善配套,吸引劳动力就地转移。
三个方面分路突围:从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农民工转化、搞好新农村建设三个方面推动改革分路突围。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创造非农就业岗位,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着力解决“壮有业、居有房、少有教、老有养”四大关键问题,推动农民工向城镇居民转化;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大关键环节创新体制:按照个人自愿、政策引导与市场选择相结合的原则,抓住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安居扶持、社保解忧、服务均衡、转户进城六大关键环节,逐步打通农民工转化的制度通道。
六项配套改革:突出改革的系统性、配套性,推进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公共财政、金融支撑、行政管理、社会管理六项相关改革。
第二篇:嘉禾县城乡党建一体化经验探讨
嘉禾县城乡党建一体化经验探讨
——嘉禾县城乡党建一体化成效显著
“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相促进”,这是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基层党建目标。2009年以来,嘉禾县提出了加快推进党的建设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率先推行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每年安排104个副科级以上独立核算单位党组织与104个农村(社区)党组织开展共建工作。
推行 “123456”工作法。“1”就是共签一份承诺。结对共建双方党组织本着不增加双方负担的原则,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平等协商确定共建内容;“2”就是坚持两个同步。即坚持城乡党组织共建与联乡包村工作同步安排、同步考核。实行城乡党组织捆绑考核、同奖同罚; “3”就是明确三项原则。即自愿平等、因地制宜、互促共进原则;“4”就是实行四个纳入。结对共建工作由县委组织部负责考核。考核结果分别纳入机关党建工作、乡镇组织工作、班子考核和联乡包村工作的考核内容;“5”就是做到五个结合。坚持结对共建与联乡包村工作、退二线干部到村担任科学发展指导员、县直机关单位负责村(社区)计划生育、综治维稳、和美创建等工作相结合;“6”就是实现六个共建。即支部共建、党员共管、人才共育、工作共抓、困难共帮、资源共享。
结对共建活动的推行,实现了城乡党组织的共建双赢。加强了支部建设。活动开展以来,该县结对共建党组织召开座谈104场,上党课208堂,机关支部指导帮助农村党支部健全村干部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各种规章制度60多项。切实增强了支部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好了党员管理。结对共建的机关单位党组织纷纷帮助对方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防止了长期不发展或家族式发展党员现象发
生。通过播放电教片,发放党员管理手册,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城乡党员“手拉手”共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等共建活动。对农村党员的承诺践诺情况进行了督查,开展了领导点评,进一步完善了党员承诺考评制度。帮助建立了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加强了对外出流动党员的联系和沟通;培育了双方人才。结对共建双方对上派下挂人员,采取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方式培育双方人才,制定了上派下挂干部锻炼方案,明确了培训目标和任务。机关党组织每月安排1-2名机关党员下到村里,与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让下派的人员真正了解农村工作,与村干部一道做好农村基层工作;村党组织每月安排1名村干部到机关党组织跟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目前,通过上派下挂人员进行挂职锻炼共培育人才800多人,结对村党员到机关学习培训达6300余人次。为结对双方党组织共建奠定了人才基础;抓好了主要工作。机关党组织在抓好自身工作的同时,帮助结对共建的村(社区)党组织抓好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工作。帮助扶持回乡青年和返乡农民工党员以创业带动就业,培养致富带头人。同时村里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工作程序抓好主要项目工作的落实。2010年,该县结对共建后共帮助引进资金3000多万元,帮助引进各类项目100多个。帮助了困难群众。机关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结对村(社区)党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了解帮扶的困难群众困难情况,建立台账,制定帮扶计划,并对帮扶对象进行跟踪帮扶,下发帮扶卡和联系方式,每季度与帮扶对象联系1次,掌握困难动态。开展送科技、送文艺、送书刊、送设备等形式的帮送活动250多次,解决实际困难660多件,帮扶困难群众1000多人,帮扶资金达40多万元,让群众感受到结对共建的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增进群众感情、密切了党群关系;充分利用了资源。机关党组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为结对共建的村(社区)党组织提供便利和服务,县文化局机关党支部采取送戏、送书下乡,为结对共建村送上了文化精神套餐,丰富结对村文化生活;县卫生局机关党支部采取送医疗设备下乡,为结对村群众免费体检,赢得了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
好评。同时结对共建村(社区)党组织采取请下来的方式,为县直机关单位党组织历炼党员作风、检验干部能力、提高党建工作水平提供了实践场所。
嘉禾县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做法和活动成效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被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作了典型推介。2011年该县不断扩大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的内涵和外延。争取了国家科技部农村司党支部与社塘村党支部结对,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启动共建、工作调研、项目规划等共建活动,是近些年来该县直接与国家部委开辟工作“直通车”的首次创举。同时,以“六个共建”为基础,推进群众工作组建设,推行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把维稳工作与城乡结对共建内容相结合,实行城乡清洁工程,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工程,推进结对共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城乡结对共建单位的党员带头驻村入户,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开展“十最十不”调研,在城乡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公益事业等民生民本领域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献计出力,在为民办实事中创先争优,在促进发展中创先争优。
第三篇: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深化认识 创新思路——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上)
崔各庄乡望京村是地处东五环线内的典型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域面积105.6公顷,户籍人口2998人,流动人口4万余人。2009年2月,按照市、区部署,我们启动了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到6月7日,试点中难度最大的企业占地和村民住宅腾退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并且实现了零上访和零强拆。4月启动的承载回迁村民安置任务的京旺家园建设进展也非常顺利。回顾望京村的试点历程,我认为有几方面的做法是比较成功的,这对于我们全方位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一体化战略不无裨益。
深化认识,坚定一个具备超强凝聚力的发展机遇理念,是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首要前提。首先,我们着力搞清楚究竟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经过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重要论述的再学习,经过对北京市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再讨论,经过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理论学者关于城乡一体化观点的再研究,经过对我乡特别是望京村历史沿革、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再思考,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新阶段;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渐进过程。其次,搞明白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意义何在。时下,城乡之间差距还比较明显,有的地方差距还有加大的趋势。因此,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抓住了城乡问题的主要矛盾。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达城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和实现形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精神实质。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共同要求,是城乡关系的前进方向和最终目标。市委市政府之所以特别重视城乡一体化,就是为了不失时机地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状态,达到现代化的社会公平状态。而试点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可以为全市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积累经验探索路径。再次,要搞透彻推动试点应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关系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其基本特征是追求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在物质、文化、制度等层面的差距。我们主要是抓住“六个契机”,切实解决城乡结合部存在实际问题:抓住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现代企业聚集,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抓住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的契机,加速居住产业发展,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抓住社会保障事业一体化的契机,加速转居转工进程,扩大村民社保覆盖率;抓住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绿化美化建设,拉动休闲旅游产业;抓住市场资源配置一体化的契机,加速产权制度改革,提高村民收入水准;抓住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的契机,加速管理体系转型,推进行政效能升级。
创新思路,打磨一套具备超强吸引力的人本安置政策,是成功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根本措施。我们经过长时间打磨后出台的两个区域性法律文件———《崔各庄乡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住宅房屋腾退补偿安置办法》和《崔各庄乡望京村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住宅房屋腾退补偿安置办法实施细则》,最大限度地切合了试点村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提升了试点村村民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支持一体化的热情。一是全过程贯穿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推动事关村民切身利益的拆迁腾退补偿安置工作,我们多次组织不同层面的干部对望京村村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实地摸底调研,对村民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梳理,并把归类后的46个热点问题和32个具有代表性的关注问题提交到党政联席会上进行认真研究,之后利用《试点特刊》作出统一的公开解答。如搬家费的确定,违章建筑的处理,原住户和外迁户的补偿区别等,都是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参照周边地区腾退补偿安置做法,参考经济、法律等专业人士建议,经向人代会审议后形成的政策条款。使得政策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符合试点村的实际,并通过报纸、手册、广播等方式正式发布实施。二是最大限度地用足了腾退补偿安置的政策。望京村试点政策,凸显了乡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特色,凸显了用足用好试点政策、力求村民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如预留5万平方米建筑底商和新望京公园10万平方米公建用地的探索性做法,为村集体成员实现“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打下了基础;鼓励选择定向安置的村民迁到建设中的现代化居住区———“京旺家园”的创新型措施,基本可以确保动迁的望京村居民身份改变、生活环境改善、收入渠道拓宽等目标的实现;人与户的认定、宅基地的核准、住宅及附属设施的补偿取相同地区的最高值,年满18周岁以上未婚青年可以购买100平方米安置住宅等条文,都较大幅度地突破了其他类似地区拆迁安置补偿的政策;异地购房补贴、周转房补贴等特惠性政策条款,都贯穿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腾退村民的合法权益这条主线。三是充分满足特困群体及个体安置的意愿。望京村试点充分考虑到困难群体改善住宅条件的愿望和一些住户实现自主选择安置方式的意愿,做出了突破性的规定,这也成了政策中受人瞩目和称赞的亮点之一。例如,我们针对一些人均不足50平方米的住宅困难户,制定了可以人均购买50平方米的照顾性政策,这是其他地区的动迁村民不曾得到过的优惠。同时,我们还针对部分村民自主选择安置方式的意愿,制定了允许自主选择定向安置或货币补偿安置的政策,突破了周边地区动迁要么是定向安置、要么是货币补偿的单一模式。这些创新性的政策条款,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为群众谋福祉的政策方向。
云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思路,着手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民小镇,使小集镇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城乡社会的联结点和农民致富的信息枢纽。
云县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一体化发展思路,着手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民小镇,使小集镇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城乡社会的联结点和农民致富的信息枢纽。
以小集镇建设切入,抓出新农村建设亮点
云县12个乡镇有7镇5 乡,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镇的建制逐步超过乡的建制。目前,乡镇所在地将在近期全面实现油路通县。市委常委、云县委书记余炳武于今年春季对全县所有乡镇的大多数村委进行系统调研后,召开县四班子领导会议,提出全县要迅速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加以实施。云县农村通达工程遍布全县,国家直接对山区农村投入巨额资金搞公路建设,既是解决农民出行难的的交通问题,更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浩大的基础性工程,如何使新农村建设工作与通达工程有机结合,是乡镇、村委干部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云县提出民居改造必须本着简洁、大方、实用的原则进行建设,自然村民居改造规划的决策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乡镇、村委重在引导。民居改造不再重复简单地“换瓦”,要一次到位,杜绝农民重复投入加重经济负担。新农村建设规划重要,但实施更重要,现在的自然村,农民居住太拥挤的疏一下,太分散的聚一下,离公路太远的单家独户搬一下。乡镇、村委引导的重点就是逐步让那些先富起来的村民率先向交通便捷的乡村公路沿线,向镇、村驻地和集市靠拢,引导那些处在高寒、贫瘠、生存条件恶劣地带的农户逐步向交通相对便捷的地方靠拢。村民所用宅基地跨组的由村委协调挑换,跨村的由乡镇协调挑换,跨乡镇的由县直主管部门协调挑换,总原则把握所用宅基地与耕地必须占补平衡。
扩大小集市规模,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因路成商、因商成集、因集成镇”这是农村发展的自然趋势,云县因势利导,将国家巨额投入的通达工程与历史形成的小集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使外部世界的现代文明通过更加便捷的交通融入偏僻的山乡。在乡镇所在地集镇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每个乡镇均选择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镇的区域重点培育一条具有一定规模的“新街”,漫湾镇昔宜、涌宝镇分水岭、晓街乡万佑山、大朝山牌坊村、茶房乡的桥街、大寨镇的新合等,小集镇发展势头强劲。新打通的忙怀至后箐的公路、月牙地至岔河街的公路,将成为云县东南片区城乡一体化的又一条经济线,成为沿线村组农民的致富路。在涌宝、忙怀、后箐接壤的大山深处,一个叫分水岭的小集镇,3乡镇农民逢集日在此交易赶集,小镇上一些农民首先富了起来,去年以来,小镇上一下子矗立起数十幢“小洋楼”。基层干部因势利导,扩大集市,促使农民建设新居的积极性向周边村寨辐射。
大干沼气建设,推广洁净能源,让农民告别“烟熏火燎”的日子
县委指出,沼气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项惠民工程,全县今明两年每年的硬任务是新建15000口,使全县农村沼气池在近期内达到45000口的目标,要求各乡镇务必把沼气建设作为一项农业产业来抓。县委要求基层干部给群众算一笔账:建成一口沼气池,仅柴薪一项每年可节约300元以上,相当于耕种一亩中等肥力的旱地,加上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和所节省的劳力,沼气将成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为促进村民管好用好沼气,将组建全县沼气协会,由使用沼气的村民筹资,县上给予适当补助,由协会组织为村民维护、维修沼气设备,使所有的沼气池都能发挥效益。县下达的沼气池建设任务是硬任务,县对乡镇的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在加大沼气建设力度的同时,农村电网改造也在有序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走进如今的云县农村,到处可以看到墙壁雪白,庭院整洁,窗明几净的农家小院了,昔日那种烟熏火燎,墙壁黝黑的“老屋”已逐步变成民居的历史,农民切实感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这一代人可望可及的现实
11月26日,市委书记李国伟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会议走出会场,深入现场,专题讨论研究临沧城规划建设及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模式等问题。会议强调,全市要始终坚持“错位”发展和“不对称”发展理念,以“反弹琵琶”的战略思路和创新举措,把最佳宜居城作为8县(区)、孟定镇的城市功能定位,作为城镇规划建设的核心、基础和主线,利用一切资源,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城、生态城、田园风光城、旅游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城等靓丽城市名片,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市以建设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市委提出“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优化创业环境”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一湖两坝一园一水”要求,结合临沧城核心景观区项目,临翔区将建设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和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市委召开常委会议,深入到临翔区忙畔街道青华片区、文华后山,现场听取临翔区对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设方案和临沧城引水入城工程实施方案的汇报,讨论研究临沧城规划建设及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建设模式。
常委会指出,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思路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重要指导思想的提出,全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思维方式和建设模式中,特别是城市建设上,应解放思想,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眼光,用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来重新认识临沧、解读临沧、定位临沧。目前,临沧城市建设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拐点,全市上下要紧紧抓住机遇,始终坚持“错位”发展和“不对称”发展理念,以“反弹琵琶”的战略思路和创新举措,发挥后发优势,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借鉴全国其他城市建设的模式,吸取经验教训。临沧城镇的面孔要突出鲜明个性特色,突出不可被复制性;临沧城镇的原有规划不应成为僵化的教材,要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大胆的、独具个性特色的理念和创意来修改完善。
常委会提出,在临沧城市规划定位和城市功能定位上,规划定位要尊重科学,以专家、机关干部和群众三结合来集中智慧,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深刻思考、深刻论证,不断修改、完善和升华;城市功能定位要遵循化繁为简,简单战胜复杂,要把最佳宜居城作为全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作为城镇建设规划的核心、主线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园林城、生态城、田园风光城、旅游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城等靓丽城市名片。最佳宜居城是本,其他特色为枝;最佳宜居城是“红花”,其他特色为“绿叶”。
常委会提出,社会不断发展进入到现代文明和工业文明,在这种情势之下,人们更加怀旧,更加愿意返璞归真,所以,临沧建设以“凤翔天籁”命名的“农耕文明主题公园”是“反弹琵琶”的思路和举措。主题公园将通过包括基础设施、道路、田地和一系列的景观来展示和表达农耕文明的艺术。主题公园在建设思路上,应选择永久保留1300多亩田地,建设永远的田园风光。建设模式上要采取主干道路政府建、饮食娱乐设施招商引资建、田地留给农民耕的模式。农耕文化古朴,看似笨拙,建设中要敢于奇思妙想,敢于做奇景大观,要体现拙中见巧、拙中生奇,使主题公园融农耕文明、工业文明、都市文明为一体。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成后,将与周边的现代文明和工业文明形成一个巨大的视觉反差,形成具有动静结合,强烈的竞争和相对的安宁结合的特色效果。在工业文明的不断进步、都市文明的不断繁华、农耕文明的永远保留下,三个文明将相互传承、衔接、映衬,临沧将是一个在喧嚣中有宁静、在宁静中有成长、个性化突出、唯一且不可复制的最佳宜居城市。
常委会要求,农耕文明主题公园规划中,要把周边村寨纳入规划,并把它作为城市建设的有机部分,迅速形成新农村新社区。社区规划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绿化和路网建设要形成一个农耕文化与都市文化的过渡带。在城市建设中,临沧要改变一种观念,就是不要把城里的农民不断地往城外迁,让城外的人不断往城里涌。临沧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要创新机制,认真研究科学的补助政策,走把城市周边的农村作为社区进行规划,让农民自拆自建,把农村变为居民小区这条路子。主题公园建设第一要先做路网,要全部建弹石路,两边镶上标准化条石,保留土护坡。主题公园内的田不能大开大挖,保留土田埂,保留梯田景观。第二要引水入园,把水网规划出来。第三再来研究用哪些景观、哪些文化符号来表达农耕文明的理念,这需要集思广益,需要专家来研究、论证。引水入城项目中,首先要把水引来,然后集中使用。引水入城不是引水灌溉,而是要以水作景,以水招商。要通过引水入城,用一半流量的水集中把8号路打造为临沧城水景街,用另一半流量的水打造西门公园。在水景街道路建设中,应遵循新城区房让路、老城区路让房的原则。
常委会决定,市政府为农耕文明主题公园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临翔区为引水入城工程建设项目的责任主体。两个项目建设要创新机制,迅速启动。相关具体规划不要停留在图纸上,要在建设的过程中来讨论、完善、提升和完美它。交通局要尽快确定项目中两桥的桥位,尽量不建平板桥,多建有特色的、赵州桥式的石拱桥、文化桥。各相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好项目建设。
常委会还研究了其他事项。在临的市委常委出席会议。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一名副主任,市政府分管城建和分管农业水利工作副市长,市直相关部门和临翔区政府负责人列席会议。
为进一步提升选派干部工作能力,确保在最后半年里更好地开展工作,全面完成选派任务,本人于5月19日至23日参加了市委组织部举办的第三批选派干部(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培训班,这次培训学习内容包括科学发展观、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发展等理论知识,同时现场参观学习了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的村居情况。培训知识结构合理,内容丰富。通过紧张的学习培训,本人收益匪浅,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规划必须先行 虽然当前农民的生活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务必做到先行科 学规划,全面地规划村容村貌,避免重复乱建。同时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发展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靠物质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让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农民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一要靠农户个人的努力,二要靠集体经济的带动和支持。因为有些事情是一家一户干不了、也办不到的,如村庄绿化、亮化、环境卫生、打井、修桥、修路、建校等等。集体要投入,钱从哪里来?单纯伸手向国家要,或者是从农民口袋里掏,是不现实的。尧南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办好公益事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的一条最现实、最有效、最可靠的路子。因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村办集体企业—惠黎酒业的发展,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做好物质保障。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村的面貌也有了相当的改观。但农村底子薄、基础差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这就决定了我们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脱离实际情况的盲目学习和模仿。要结合本村实际,要因地制宜,把握住机遇找准切入点,集中精力抓好工业、农业种植(蔬菜)、养殖业(鱼、鸡鸭、猪)等重点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土地流转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选择最佳的方式进行流转。要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将此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同时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施农业规模经营
苏州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实施农业的规模经营。没有规模化就没有产业化,更没有现代化。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一是通过土地使用权的相对集中得以实现,如将股份制引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具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自愿把土地使用权折股,加入和组成新的合作经济组织,即股份合作制的经济组织(如农民蔬菜合作社)。这样,通过土地的流转使经营规模得以扩大。二是不改变土地使用权的条件下,由村组织和中介组织(协会)介入,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如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和使用权的基础上,引导农民依据当地优势,统一规划,连片开发,联合兴办生产基地,用公司+农户的方法,调整结构,推广区域化种养,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而农民积极主动性的发挥都是基于他们主体地位的确认。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先进性教育,引导干部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群众路线,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三要进行农村组织体系创新,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确保他们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四要确保农民的政治民主权利,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六、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提供组织保障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是党的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领导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建设一支善于治村理政的村干部队伍,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村干部能力建设为着眼点,在创新选任方式、提高培育实效、建立激励机制、强化民主监督等方面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做文章,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村级干部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突围思路建设新农村力促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在开远市中和营镇挂职学习锻炼的思考
绿春县大水沟乡人民政府——朱泽和
一、城乡差距的存在和主要原因
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和发展差距是全世界任何国家都是普遍存在的,就城市与城市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的发育程度、国民享受的文明程度和公共待遇也有相当大的区别和差距。存在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地理区位条件的原因。如沿海、坝区自然地理条件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而内陆和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建设难度较大;二是自然资源优势原因。物产和资源丰富的地方具有较快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三是交通要塞和战略位臵突出的原因。交通要塞和战略位臵突出的地方具有明显的优先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四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原因。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的地方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城市建设的条件;五是历史的原因。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提出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西方国家的封锁下,政府只有通过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大量资本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六是产业布局的原因。我国大量的加工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而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在城市所在的大量的公司和企业里;七是投入不均衡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重城市建设的投入而轻农村建设的投入;八是体制机制原因。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和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存在着政策上的不平等、待遇上的不一致,农村土地等一些价格“剪刀差”仍然还没有根本性的解决。等等以上这些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化具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规范的社会管理体系和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是人类追求的进步和文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一直探索研究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从渊源上看,城乡一体化的来源有两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论述,如“城乡融合,消灭三大差别”的思想;另一种是西方城市学家的思想,著名英国学家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倡导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在我国,城乡一体化不是理论工作者的创造,是实际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提出来的,在苏北地区1983年最先使用这个概念,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性的经济区”的论断。到目前,对城乡一体化已有了一定的研究,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打破城乡壁垒,消灭城乡差别;经济基础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经济统一布局,实现最佳发展,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规划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从空间角度对城乡做出统一的规划,进行系统的安排;生态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我认为,城乡一体化应当是最终结果。
城乡一体化建设并不是简单地把某个乡村建设成城市,更不是把某个城市搬到某个农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化发展过程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变化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应当是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要城市发展建设的理念去规划、建设和发展乡村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建设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系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其内容是:“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强调:新农村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市场的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
综合分析得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建设的对象和内容一样,都是农村,都是说城乡的统筹,农村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深化,农村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不同点:一是建设的阶段时限期有区别。在我国,虽然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出的时间(1983年)早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时间(2005年),但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的初始阶段,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一个小过程;二是衡量的标准和要求的高度不同。新农村建设是按照“二十字”方针,而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理念建设农村,如;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同样是建设一条农村卫生路,新农村建设项目只要人踩上去泥不脏脚,容易打扫卫生,村容整洁就可以验收了,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卫生路要达到以上的要求标准外,还必须要达到拉着20吨水泥的车子压过去保证路面不烂;三是规划不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个别的、孤立的村组的规划,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城市化发展的理念来规划。因此,我们搞新农村建设不能仅仅建设新农村而建设新农村,上项目,搞花样,迎付检查和验收。我们搞新农村建设必须突围思路,要站得高,看得远,立足稳,以城市化发展的理念去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建设的水平。
四、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具备的条件 就目前开远和绿春而言,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遇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不断扫除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户籍制度的改革,推动了城乡居民的自由流动和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低保、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推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国家对城乡居民的政策日趋平等、国民待遇日趋一致;《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的颁布,推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如村民民主议事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村民民主听证会制度等等,不断扩大了村民的民主和权力,健全了法制,提高了村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党历来重视加强和改进基层农村党组织的建设,保证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正确领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延续30年,允许土地经营权自由流转,为农村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条件,为活跃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铺平了道路。
(二)、国家政策不断向农村倾斜和投入不断向农村加大,保障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税费制度改革,解除了农村所有的税收,减轻了农民负担;农业综合植补,良种补贴,农机购臵补贴等政策大力扶持和鼓励了农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新农村建设和国家西部大开发项目、拉动内需剌激消费项目、扶贫开发项目、挂勾联系扶贫项目、民居地震安全项目、国家对边境村的建设项目以及一些地方性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投入,农村的公益事业、农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不断的建设和夯实;金融体系的市场运作,农村小额贷,扶贫无息贷款、贴息贷款等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拉动了农业产业的培植和发展,推动了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并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
(三)、农民强烈的发展愿望,给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强大的动力支持。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得到了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得到翻天复地的变化,由过去的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固步自封,麻木乐观的状况,转化为现在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业农村工作方式由过去的要你发展,逼你发展转变到了广大老百姓我要发展,我求发展,我抢项目等等自我发展的行动上来,使广大的人民群众自发地投入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当中来,给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四)、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广大农村大地的不断传播,给城乡一体化建设注入了活力,城市文明得到了渗透。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重视和开展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三下乡”活动,大力宣传先进思想和文化,培训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科学技术;实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家电进村入户;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群众听广播看戏难的问题;不断实施农村闭路电视网络建设、程控电话网络建设、手机信号机站建设,不断扩大了农村的信息覆盖面;重视组建农村业余文艺队,大力宣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政策和先进的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通过以上各项工作的实施,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广大的农村得到了不断的渗透,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接受,具有一定先进科技含量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之类的个体经济、么营经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各种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基地等等异军突起,甚至一些村办企业,如荼叶加工厂等农副产品加工厂也陆续发展了起来,一些农资连锁店、小食品加工厂、小食品药品销售连锁店等个体工商户纷纷入驻农村,从而发展了农村经济,活跃了农村市场,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培训了农民的技术和培养了农村的人才,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分工,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农业增产的方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还有一部分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城实劳动先富起来的农民盖上了“洋房”,改变了他们的居住方式和生活方式,过上了富裕的城市居民同样的生活,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得到了渗透。
五、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
一是道路交通建设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道路交通是城市和乡村的最大区别之一,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最大瓶劲之一。道路交通是连接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主要通道,交通不通一穷不通,交通一通万事享通,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先要道路交通来搭桥,由道路交通来拉动,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道路交通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在抓好连接城乡道路交通的同时,要注意抓好村与村之间的道路交通网络建设。二是要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要企业的理念培植和发展产业,把公司企业建在产业链上。城市和农村是相对而言的,也是相互对立而存在,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工业和农业的对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内容,是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乡镇是农村的组成体,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人聚居的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就是农民,以种植业和养殖为主,生产农副产品的事业就是农业。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具体化了就是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改造和管理农民的问题了。农业是工业的主要原料来源之一,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在广阔的农村大地,农村是培植和发展产业的广阔天地。所以,我们要工业的理念建设农业,企业的理念培植、布局和发展产业,把企业或公司建在产业链上即农村上。就是说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制度,加快用现代工业成果和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商品化,农村服务社会化,农民组织化,乡村工业化,村落企业化或集镇化;产业培植和布局要按照企业发展的需求培植和布局,不能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在适宜发展某种产业的区域集中连片地布局和发展,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包装、营销的企业公司建在基地上农村里,从而达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增加农民的就业,培养农民的技术,留住农村的人才,拉动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的目的,把广大农民从单纯的劳作而劳作、生产而生产的传统农耕中解放出来,培养出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强服务的新型农民;三是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规划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他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过程,特别是目前我们山区尚未完全具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物质条件和人们的思想条件的情况下,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首先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规划农村发展,立足要稳,站的要高,看的要远,要充分统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但要高于新农村建设,急不得、慢不得、等不得,要积极主动稳妥地进行。四是整合资金,夯实基础。当前,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剌激消费拉动内需、新农村建设等等一些项目和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农村,这些项目特点是:点多面广,建设任务多资金少,做深做实比较难。所以我们要及时抢抓机遇,跳出建设新农村而建设新农村的圈圈套套思路,充分利用、整合项目和资金,夯实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五是大力扶持、鼓励和引导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活跃农村经济、推动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提高农民技术和农业的科技含量、转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而促进农业的增长、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发展。六是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排除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变化发展的需求,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排除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七要强化党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系统工程,它没有可以照抄照搬的本本模式,在中国,只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会领导城乡一体化建设。八要强化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权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我国960万平公里的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广阔的农村,有13亿人民,8亿人民在基层农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权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好途径。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市长 在市长论坛发言 2009年11月
城乡规划是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是城乡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2003年以来,我市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规划龙头带动、综合调控和资源配置作用,着力破解城乡分割的二元规划,不断改革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加快构建城乡一体规划,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地规划建设管理
长期以来,城乡分割规划,城镇“摊大饼”无序扩张,乡村规划严重缺失,违法建设屡禁不止。近年来,我们按照全域城市理念,将市域*.**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制定城乡建设管理一体规划,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打造最佳人居环境,推动城乡整体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比如,在新型城乡形态构建方面。2004年,按照构建城镇群发展格局、走廊式城市形态、多中心布局结构的空间组织结构原则,提出规划建设**个中等城市、**个新型小城镇、***个农村新型社区、****个聚居点,形成“特大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新市镇-农村新型社区”五级完善的现代城乡体系。这些年来,我们着力推动小城市培育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城市化纵深发展带动新型城乡形态构建。2004年,从***个建制镇中,筛选确定**个优先发展重点镇,目前这些优先镇都已成为产业优势强、人口集聚度高、人居环境优、风貌突出的小城市;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配套建设的***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城乡新型社区,近**万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基本相同的生活条件。“*·**”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市又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总结提炼出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制定实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规划建设了一批风貌各异、特色鲜明的农民集中安置点和农家院落,实现了新农村规划的创新和突破,并在全市全面推广运用“四性”原则。
又如,在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方面。2003年以来,按照城乡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思路,积极建立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一体推进机制,加快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覆盖和延伸。以构建城乡一体、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网、中心城与外围组团多通道路网、旅游公路网、县道公路网和乡村公路网建设,率先在西部实现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为重点,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城乡全覆盖、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和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城市自来水和天然气覆盖农村、村(社区)垃圾集中处置、村村通固定电话和广播电视、移动信号覆盖率***%。
再如,在城乡一体管理方面。从体制机制入手,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积极推进公共管理向农村延伸。实施城乡规划一体管理,从2005年3月开始,连续三年出台文件,改革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将分散于各部门、各层面涉及城乡的规划统一起来,实现城乡发展规划一张图、建设管理一盘棋。实施城乡交通一体管理,改革城市公共交通与旅客运输分隔的管理体制,建立既管城又管乡的新体制,实行近郊公交化、远郊客运化,让更多农村居民享受到公共交通带来的方便和实惠。实施城乡水务一体管理,整合所有涉水部门职能,打破城区乡村管理界限,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目前,从城市供用水到城区河道管理、防汛、水环境治理、水产业发展,水务局都要全程负责。
二、城乡一体化地规划产业发展
传统的产业规划在城乡产业布局中缺乏统筹考虑和有效衔接,产业发展雷同、区域
间无序竞争等情况较为突出。我们顺应现代产业发展规律,遵循“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理念,一体规划全市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比如,在引导产业集中发展方面。2004年,出台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将原规模小、布局散的***个工业开发区,调整为**个集中发展区,改变了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局面;2008年,出台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发展的试行意见,明确要求实行“一区一主业”,进一步优化全市工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市工业集中度达**.*%。2008年,出台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按照“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和“***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积极引导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企业向聚集区集中。
又如,在引导产业集约发展方面。着力强化各类用地规划刚性约束,积极开展园区闲置土地清理,严格执行投资强度、建筑密度等用地控制标准,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严格斗硬税收、产出效益等协议内容,不断提高园区单位土地产出效益,有力提升了全市工业集约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出台鼓励发展政策,加快建设青羊工业总部基地、空港总部基地和龙潭总部城等总部经济区,充分发挥总部经济在税收贡献、拉动投资上的综合带动效应,如青羊工业总部基地投资强度达到***万元/亩,税收强度达到***万元/亩。
再如,在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围绕主导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和终端产品,以Intel、中芯国际、友尼森、富士康等重点项目为龙头,积极引进IC设计、制造知名企业,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业务流程外包和软件外包为突破口,积极发展数字娱乐,着力打造以东软、华为、中兴通讯等企业为核心的软件产业集群;围绕我市一汽轿车、四川丰田、吉利轿车等项目,积极推进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业发展,打造汽车产业集群。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光电光伏、生物医药等**大产业集群。发挥西南地区金融中心优势,大力引进吸纳金融机构,目前已有英国汇丰、美国花旗、法国安盟等***家中外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建设银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等**家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入驻我市,多层次、多结构金融业集群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
三、城乡一体化地规划公共服务
我国过去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严重失衡。我市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肩负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统筹规划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全力保障城乡居民的发展权益。
比如,在公共服务建设的设计理念上,坚持从生到死全程服务。关注不同年龄段市民的需求焦点,实行“量身定做”,努力将优质公共服务覆盖人生全程,确保市民生老病死都有基础保障。出生阶段,出台《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年)规划》,全面推行出生缺陷干预三级管理。儿童阶段,2003年以来,相继出台贫困家庭学生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少儿住院医疗互助金等政策,较好解决了孩子成长父母最担心的教育和生大病两个问题。成年阶段,建立失业预警机制和“就业援助******”体系,政府承诺困难人员不挑不捡**小时实现就业,同时,建立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相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努力让想干活的人都能工作。老年阶段,着重健全完善城乡社保和基层医疗卫生体系,2008年,结合耕地保护基金的建立,出台农村养老保险办法,目前城区老人床头就有直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键通,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比如,在公共服务建设实施上,坚持城乡覆盖均衡配置。将农村教育、卫生、就业、社保、文化等公共服务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整体谋划,统一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针对农村薄弱的教育基础设施,2004年,我们以国有公司作为投融资平台,由市财政投入项目资本金,同时申请国家开发银行长期贷款,一次性筹集到**亿元建设资金,实施了***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总面积***万平方米。原本需要多年才能破解的历史难题,我们只花了*年多时间就成功解决。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还实施了***个乡镇公立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目前,具有浓郁川西民居风格的农村中小学和乡镇公立卫生院已成为我市农村最漂亮的风景。
针对农民匮乏的社会保障,2004年,在没有上级财力支持的情况下,率先在全省全面推开新农合,让农民第一次有了稳定的医疗保障。2008年,我们出台全市城乡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转移对接办法,实现了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农民工综合保险向城镇职工养老、医疗保险转移、接续,率先在全国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农村居民享受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服务。
比如,在公共服务提升发展上,坚持扩面深化全面发展。在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差距明显缩小的基础上,以扩面提升为重点,完善深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政策,努力将城市优质公共资源引向农村,促进城乡社会全面进步。
2008年,面对特大地震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我市在财政异常紧张情况下,仍然拿出**亿元,建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第一次把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明确每个村(社区)每年都有**万元以上用于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并通过区(市)县融资平台放大规模,较好解决了投资额度不足问题。在资金安排使用上,允许用好融资杠杆,提前把未来几年的财政投入集中安排用于现在发展,具体项目必须民主决策,由群众说了算。我市双流县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纳入市场竞争,试行村级公共服务由政府购买,村民民主管理,达到“办事不养人”,提升了村级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完成后,我们将农村教育重心转移到强化师资力量、提升管理水平上来,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定期服务,加强农村教师业务培训,鼓励城镇学校校长到农村学校任职,努力消除城乡教育“软件”上的差距。
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初步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要科学制定城乡一体规划,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规划全域一体。始终着眼建设*.**万平方公里大都市区,推动市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发展,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
二是坚持规划龙头地位。突出规划的基础性作用,始终以规划为先导,积极谋划和推进各项建设,引领全市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规划开放编制。广泛借鉴国际国内规划编制的先进理念和办法,聘请国际知名的规划单位和专家参与规划编制,特别是对一些重大规划,采用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方式。
四是坚持规划衔接互通。高度重视并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协调衔接,做到市域三规高度统一和有机融合,增强规划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各项规划顺利实施。五是坚持规划刚性执行。规划一经批准,就是指导城乡建设和发展的法定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随意变更,坚决遏制和查处违法建设,真正使规划成为“城市宪法”。我市是全省人民的省会。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借鉴本次论坛成果,加强同
兄弟市州的交流,坚持“两个率先”、“两个带动”,更好地发挥省会城市的作用,努力为全省“两个加快”多做贡献
第五篇: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
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
摘 要: 在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改变和农村二元制结构,需要我们对城乡进行统一的管理,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对城乡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趋势,是我国农村社会自然发展的必经过程。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更好的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能够更好的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追求。本文主要就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城乡统筹 城乡一体化 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3-0058-01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在管理过程中实行的城乡分割式的管理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城乡二元制管理模式。这样的体制结构在一定程度是上对我国城乡和农民的联系产生了隔阂,严重影响到了城市化的进程。随着最近几年,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对城乡进行统筹管理,积极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了我国农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城乡统筹就是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保证农村对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进而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点,其实现的条件是要保证我国农村地区生产力发达,经济水平上升到一定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城市和乡镇的各个优势,充分的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保证城乡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最终促进城市和农村协同发展。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分析
在积极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想全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就需要我们采取战略的眼光,运用统筹发展的新思路,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中的关键一点就是要以工业发展带动农村农业发展,以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形成一种全新的城乡经济格局十分的重要。而这其中的重点工作就是做好城乡的统筹,可以说以城市带动乡镇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核心,以城市带动乡镇的统筹方式能够实现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和促进,并将乡镇周围的农村更好融入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此在进行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应该着急,应该分步骤,有层次、有原则的进行下去,同时还需要我们加大对城镇化建设的力度,在全面对乡镇农村统筹覆盖的基础上,发挥城市对周边村落的带动作用,最终全面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1.城乡统筹规划需要分层次进行
分层次就是按照城市不同大小的规模,对周边农村和乡镇的带动程度,形成多个不同层次的城市和乡镇彼此协调的经济圈。城市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发展状况和城市的经济基础如何,因此,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的不同城市的规模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从这个角度上,城市发展的规模越大,如果地区优势不足和经济发展落后,其发展大规模的经济圈是与自身是不相符的。就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东部地区大城市的数量比较多,而西部地区比较少,就一个区域来说区位优势明显以及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其规模比较大,而经济落后,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城市其规模相对比较小。城市化水平越高,其城市的规模就会越大,对周边乡镇的辐射能力也就越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城乡统筹规划过程中应该有层次的进行。
2.城乡统筹规划应该分步骤进行
在不同规模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过程中,其城乡融合的实践、阶段性目标、实践安排以及建设的重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坚持分步骤推进的原则。首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城乡建设和发展工程中,加快促进我国城镇化。在建设过程中对于建设完毕的城镇应该重点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和功能,增强对周边农村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而对于原来从城镇还没有被覆盖的乡镇和农村,应该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乡村的覆盖率,做到全面覆盖不留空隙;其次,集中精力做好大规模城市的统筹建设工作,积极地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和体系。对于特大城市应该强化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同时在发展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城市,树立典范;再次,将基础性的工作放在中小型规模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中小型城市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起到十分重要的承接作用,因此,应该重点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对于中小型城市化建设发展来说,应该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突出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不断对城市的各项功能进行完善,切实提高城市带动乡镇的功能,有计划有步骤的逐步推动下去。
二、城乡一体化工作路径选择
1.依托和自主
将城乡一体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按照城乡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发展的目标进行建设,密切联系城乡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努力实现城市和乡镇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同时在践行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还要对城市和乡镇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全面促进城市和乡镇融合发展。在工作过程应该始终强调乡镇之间的依托性,但是还不能忽视城市自身经济发展的独立性。城乡不同的经济实体有自身不同的发展目标,其发展的产业重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也是合理的。同时也是乡镇各个经济实体追求利益的本质体现。我们在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各个乡镇的独立性,尊重城乡之间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和需要做出的各种决策,支持和鼓励一切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行为,通过积极的调动城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的各种主观能动性,增强城乡的生命活力。积极依托城市优势,带动农村,这样才能扩大城乡的合作空间,并保证城市一体化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支持。
2.主导和支持作用
在积极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和乡镇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和作用。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和乡镇各自的优势存在差异性,资源不同,产业不同,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各自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不同的作用。总体上讲,城市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乡镇和农村主要起着支持的作用。城市的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所以城市的这种基础应该其主导作用。但是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还应该全面发挥农村的支持作用,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城市经济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村对城市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产品和各种劳动力,缺少了农村的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势必会困难重重。
3.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
通过实践操作和科学研究结果显示,要想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既需要市场机制的运用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因此在践行城乡一体化战略过程中应该全面重视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始终坚持两手一起抓,共同调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统筹发展过程中能够有序的前进,最终全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引导作用,这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现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市场经济体制在当下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基础性的作用。在现今的体制环境下,企图采用行政手段对城乡的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干预已经是不现实的问题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在对资源进行调节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因此在对城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过程中仅仅靠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不能将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某些重大问题全面解决。除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之外,还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从政府职能角度出发,切实履行政府部门的职能,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和规划,这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黄菊.城乡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一体化构建研究――以湖南省湘潭市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05)
[2]肖新喜.我国农地管理制度的修改理念与规范配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3]刘祖云,李烊.“城乡关系”学术文献的理论考察[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4(02)
[4]武小龙,刘祖云.中国“城乡关系”研究:进路与反思[J].甘肃理论学刊.2013(03)
[5]王桂巧,董全瑞.实行城乡一体化政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J].甘肃理论学刊.2013(05)
[6]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J].资料通讯.2013(05)
[7]苏利冕.坚持以城乡一体化的思路 加快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J].宁波通讯.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