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技工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修改)

时间:2019-05-14 02:5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技工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修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技工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修改)》。

第一篇:当前技工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修改)

当前技工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

安徽六安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汪传和

技工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载体。办好技工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就业,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几十年来,技工教育为工业现代化培养了大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不仅在经济发达地区,就是在我们这个发展中的中小城市也出现了“技工荒”现象。但是技工学校的发展状况堪忧,学校领导整天为资金犯愁,为生源担忧,以及诸多问题都将严重制约着技工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一、当前技工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问题是制约技工学校发展的根本。

长期以来,技工学校经费投入主要靠自身积累,国家财政支持有限,发展到今天这种水平已经非常不易。近几年来我校通过自筹和银行贷款,基本建设投资增加了9600多万元,添臵了数控加工等大、中型设备946多台(套),但仍满足不了学校实际教学的需要。我校自2005年升为省级重点技校以来,发展迅猛,2007年评上国家级重点技校,2008年被批准为高级技工学校。近几年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不少学生都在全国和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学校规划的学生宿舍、教学楼群以及教学配套设施的资金缺口达数千万元,急需购臵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先进教学设备也有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招生问题是困扰技工学校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来,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就业优势已逐步被社会、家长所认可,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十分抢手,但技工学校的招生环境仍然处于劣势,困难重重。具体表现在:

一是缺乏统一的招生平台,生源组织困难,招生成本很高。一直以来,技工学校招生完全依赖所谓自主招生,没有统一招生平台和招生渠道,生源很难保证,有时就是靠天吃饭。市场的动荡与分化,加上无序竞争在搅局,没有稳定的生源保证,直接威胁着技工学校的存在与发展。

二是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技工教育游离于职业教育之外,使得技工学校社会认同度低,大大降低技工学校的职业教育资源吸引力、积聚力,使得技工学校师资、校舍、教学设备等方面没能在高水平中运行,降低了技工学校职业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技工学校技师摇篮的作用。

三是高校盲目扩招带动普通高中教育的飞速发展,导致整体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技工学校生源紧张的矛盾。

四是受传统观念影响,鄙薄技能和技能人才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学而优则仕”的陈旧思想依然盛行,同时由于舆论、政策和利益的导向不利,使技工学校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与冷落。

(三)机制体制是影响技工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技工学校的发展未能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不能适应规模发展的需要,特别在办学条件的配套和改善方面还需要大量的投入,未能完全达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在培训层次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其成长“通道”尚需进一步拓宽,专业设臵、培养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由于资金短缺,学校无法添购一些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得以运用实施,制约了教学水平的充分发挥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四是技校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中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一体化教师偏少,尤其是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是很高。

二、解决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要重视,政策要保证,财政要支持。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按照《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政策规定,严格依法办事,切实把技工学校纳入当地职业教育的范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体现其重要性,纳入发展规划,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促使技工学校欣欣向荣地发展和壮大。

一是国家要积极加强技工学校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将技工教育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技工教育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岗位的作用。

二是要规范技工学校学制教育,把学制教育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把职业培训和职业培养结合起来,把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解决技工院校毕业生学历问题,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体现技工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应有地位,提高技工院校社会认同度。三是要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招生体系,将技工院校纳入各地统一的教育招生平台,按照与办学水平相应批次统一招生,保证技工院校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为技工院校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四是要建立统一的职业教育社会评价和监测体系。统一评价包括技工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公平客观地评价技工院校的社会价值,营造学校发展的公平环境。

五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技工学校的扶持力度。技工学校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在经费上予以支持,要增加对职业学校建设的投资,技工教育经费应与当地经济增长同步增长。地方教育费附加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技工学校增加教学设施、设备添臵。

(二)职业教育改革要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要提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都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了系统规划和部署,职业教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都迫切需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在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的地位前所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期盼,是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在教育教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质量还有待提高。为此,必须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推动职业教育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质量提高转变。努力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学校地位和教师待遇要提高。

一要实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的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社会用人制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用人制度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要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二要提高技工学校毕业生的待遇。技工学校毕业证书应等同于中等专业学校文凭;高级技工学校毕业证书应等同于大专文凭,在升学、就业、参军、评职称时视为同等学历。

三要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建立和完善对高级技工和技师的使用地位的确认,按照受教育者的修业年限和所具有的职业资格建立有明显梯度的高低工资标准及相关待遇制度。

四要随着技工学校办学层次的上移,应完善技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体系,与普通教育接轨,增设正高级技工学校教师技术职称这一层次,以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

(四)教学管理制度要完善。

要制订或完善技工学校教学管理办法、技工学校技能竞赛实施办法、技工学校教学评估和督导办法,修订技工学校学籍管理条例等,使技工学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范、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时,要建立激励机制。每年对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四个层面上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优评比活动,通过评比活动来比“学”、比“教”、比“管理”,培养一批优秀师生,促进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激发广大技工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五)、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强。

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抓好技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技工学校的又一个关键环节。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理论教师队伍要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精通一门基础课或专业课,胜任一至二门相关课程的教学,专业理论课教师还应具有中级工及其以上的专业操作技能;实习指导教师要具有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专业工种技术等级达到高级工及其以上水平,能胜任本工种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要建设好这样一支师资队伍,当前首先要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的培训,加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争取“名师出高徒”。

二○一○年十二月

第二篇:关于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报告

王敏 摘要: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前我国社会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民工问题,更是由此产生了农村中诸多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农村留守妇女情况、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意识薄弱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先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加快农村发展。

关键字:“三农”问题,农村,农民工。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保持迅猛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即使是在中国社会发展欣欣向荣的当代时期,仍避免不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我们去逐步解决,社会才能进一步发展。其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三农”问题。

一、“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是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问题,目前突出表王敏,男,1992年生,江西南康人,华东交通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09-4班,电话:***,电子邮件:。

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问题在建国后三四十年前表现得尚不明显,但到了改革开放以及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就日渐突出。当致富成为人们第一需求和追求目标时,城市人占有各种政策的抉择领导地位、占有意识领先的统治地位、占有生产资料转化成货币的掌控权等等,当处在两眼墨黑最封闭的乡村的农民进城务工时,自然会对他们制造出许多政策的限制,强加给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赋予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概念、名词。

再说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城市制定外来劳动力分类目录,把脏乱差工作留给民工。农民工从事行业的基本特点是:体力要求较高的房地建筑工、城市清洁和环境保护的操作工种、绿化养护的苗木工、居民家中的钟点工或保姆、厨师、服务员等脏、累、险、差工种。出现这些限制和歧视的主要原因是意识问题。因为意识的误区,导致制定政策的错位。

长期以来,正因为户口问题的不合理性、行业划分的误区、成分身份的划分,导致社会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上一些地方政策上的失误,社会上对人自然形成了三六九等,农民的身份成了终身制,在社会处于“草根”阶层,被看成是愚昧落后的象征,所以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终于表现出了一些不可调和的社会问题,农村的“三农”问题也出现了。可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户籍划分的不合理性、农民身份的界定和其不变性,是我国出现“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出现农民工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目前农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的老家就在农村,因此我对留守儿童问题深有体会。每次回老家探亲,拜访一些以前的邻居是必不可少的行程,但我到那些邻居家时,绝大多数人家里都只有一些老人和在读书的小孩。他们父母多在广东等外省务工,且一年中除春节外难得回一次家。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因此,社会必须为保护这些孩子健康成长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2、农村社会保障问题。长期处于社会保障制度边缘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日益突现出其有待完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亟需为占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民建立健全相应的保障网,以分担风险、缓解压力、互助互利,促进农

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国50多年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很快,在保障农村人口的生活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国家总体经济和社会发展还远不相适应,农村社会保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呈现“历史断层”;.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制度化;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与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与发展进程。

在我走访老家农村期间,我深刻体会到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的迫切性。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较城市低。在农村,儿童教育资源较城市严重缺乏;在农村,养老问题和医疗问题一直压在心头。

3、一些具体问题分析。(1)农村出生性别比分析。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以出生人口中的女性人口为100与男性人口的比较,是反映人口性别结构的基本指标。学者认为,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应为107(即出生人口中女性100人,男性107人),并将109作为超出常态的警戒线。2007,我省人口性别比为126.53:100,远远超出了警戒线。在农村,性别比失衡尤为严重。具体原因有:传统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存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仍不健全,养儿仍然是防老的重要手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增多,计划生育行政控制力度减弱。控制人口性别比,需从治本上抓起,标本兼治,逐步转变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加强孕情跟踪,依法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加强对计生服务部门、医疗卫生单位、个体行医者的管理。

(2)农村大学生就业分析。农村大学生较城镇大学生存在相对弱势。其一,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受教育权不一致,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其二,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村学生继续教育难,从而使其竞争力小。农村大学生在本科四年或转科三年高教育投资使尽大数学生读本科或专科后就放弃硕士生或博士生学习,由于农村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后已后继无力,急需孩子工作往拿回本钱,只好放弃研究生或更高层次的学习。而城市大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任务后尽大多数还有能力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来进步竞争力。欲破解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题目,.国家要加快破解城乡二元壁垒,加速城乡活动,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引导,把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需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把农村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工作福利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来确保农村大学生的收益。

四、解决之道

由以上的这些分析可以看出,解决当今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还是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特别是在“农村”即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的问题。

就以农民工问题来说。社会学家、“三农”问题评论家艾君认为,户籍制度是引发城乡差别的原因之一。即使在城市里工作,身为农民户籍身份的农民工也无法享有城市人的“补贴”。城市化的实质是转化农民为居民,转化小生产的主体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户籍制度是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三农问题的产生的一大原因,是农民受到歧视、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主要因素,是其他诸如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一切公平制度之所以存在并得以执行的前提!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实施,伴随农村医疗、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福利的实施,农民工必成历史。他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认为应该有步骤、有规划、分阶段、有深度地进行城乡改革,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可以通过一下一些途径: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二是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三是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科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解决好“三农”问题,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解决当今农村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的前提和有利条件。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对我们国家的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决定性影响和深远意义。

第三篇:江西工程技工学校发展历史及当前基本情况等材料

江西工程技工学校 发展历史及当前基本情况

我校原名江西省地质技工学校,一九七八年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当时办学规模为450人,学校占地面积约六十亩,座落在南昌市进贤县城中心,现有在职教职员工75人,离退休职工59人。一九九八年经原地质矿产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西工程技工学校”,其隶属关系及办学性质不变。

二十多年来,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积极探索技工教育规律,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学校的内部管理和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工作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97年通过了江西省劳动厅的合格性评估,以后连续多年被评为“文明单位”、“南昌市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二五”普法先进单位、“安全生产达标先进单位”。1999年获省劳动厅授予的“技校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2001年获省地矿局“十五”双争竞赛“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晋升为省级重点技校,2003荣获局“十五”双争立功竞赛优胜单位、局第二届“文明单位”称号。

一、组织机构健全,管理日趋规范

我校隶属于江西省地矿局,具独立法人资格。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级领导配备正处级领导干部2人,副处级领导干部4人。校党委由6人组成,其中党委书记1人,校长1人,副校长3人,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1人。班子成员的知识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83.3%,具有高级职称的4人,占67%,中级职称的占33%。平均年龄48.3岁,呈现老、中、青结合的梯形结构。他们大都长期耕耘在技工教育战线,具丰富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能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勤政廉政,认 真实践“三个代表”思想。能团结和带领全校广大教职工,勤俭办校,开拓进取,顺利完成学校各项工作任务,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奋斗。

在管理机构设置方面,本校能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先后于85年、90年、95年、98年、2000年进行了几次较大的机构调整,现设有三科(教务科、学生科、财务资产科)、两室(办公室、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一中心(后勤服务中心)、一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党群方面设有工会、纪委、团委、学生会等。各科室岗位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全员竞争上岗,年终考核。全校形成了一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较为高效的工作格局。

在规章制度的建设方面,先后制订了学校各岗位职责、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计划财务管理、后勤物资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各项制度办法,并根据实行情况的变化和需要,进行了几次较大的修订、充实、完善。学校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二、主动适应市场,优化专业设置

我校原属行业技校,从建校时的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我们一直是面向地矿行业办学,“立足行业和部门、发展地质教育,为地矿经济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那时先后开设有钻探、坑探、地质、绘图、钻探机械维修、烹饪等专业,为全国六大区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地勘单位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中级技工人才,为地矿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随着技工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特别是地矿行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学生统招统分的格局已彻底打破,学校必须进入广阔的社会市场,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的考验。对此,学校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适应社会,适应新形势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按需办学,将过去的我培养你接收,变为了你需要我培养。九三年开始 停办了坑探、绘图等老专业,以后逐年加大了调整力度,至九七年专业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新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电脑财会、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并配备了相应的实习实验设备。目前这些专业已基本稳定,开设时间都达四年以上,有的达七、八年。由于专业调整及时,专业面拓宽,学校招生数量呈上升趋势。98年105人、99年176人、2000年167人、2001年208人、2002年473人、2003年484人、2004年711人。2004年在校生达1540人。

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同时,我们还采取以长为主、长短结合的方法,利用现有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优势,开办了公务员、电工、汽车驾驶员、钻探工、会计职业资格等培训班。98年培训各类学员58人,99年108人,2000年260人,2001年374人,2002年360人,2003年380人。所有参培人员均获得了相适的职业资格证书。短训班的开办为学校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办学实力

搞好校舍、师资、设备等基础建设是保证办学质量的关键。建校之初只有一些简陋平房,师资设备十分缺乏,经过二十多年投资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大有改观。如今校园建筑总面积达到2188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教室面积、专门教室面积均超过省级重点技校标准的要求,办公用房、食堂、礼堂、教工宿舍等能满足教学和生活的需求。学校拥有图书资料一万二千余册,报刊杂志近百种。运动场地总面积为5148平方米,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室、田径运动场及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近年来,技校生源竞争十分激烈,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我们更加重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工作,千方百计挤出资金加大教学投入,1997年购置教学设备达23万元,以后每年都是十几二十万元,约占年经费总支出的10%。现在计算机室,可满足220人上机(以两班制计算,下同),电子电工实验室可提供实习工位48个,电子装配室可提供装配工位 108个,机加工车间可提供实习工位80个。实习实验设备完好率90%以上,基本能适应现有各专业教学的需要。

在加快技校发展,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中,得到了主管部门---江西省地矿局的大力支持,事业费拔款,2001年达到219万元,2002年209.1万元,2003年346万元,为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职工队伍,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在师资建设方面,我们一方面是加强师德教育,强调教师要为 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方面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专业学会和学术活动、教研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每年都有一些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此外,我们还逐年接收一些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引进专门技术人才来校工作,注重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由此建立起了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职师资队伍。目前,全校现有教师44人,其中高级10人,中级17人。同时,外聘教师30余人。理论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21.2,技术理论教师本专业操作技能水平达到初级工以上者占50%;实习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30.6,具技校以上学历,专业操作技能达中级以上者为100%。

四、狠抓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为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学生素质的综合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上。一是逐步改革学科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体的模块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不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求难度和深度,但求体现实践性,突出专业应用和能力培养。据此,我们对文化基础课的调整是:删减与专业课关系不大的课程或章节,增加实用课程的课时,如政治、体育、语文、数学、英语为各专业必修,物理、化学视具体专业而定,语文、英

语适当增加课时。文化基础课占总课时比由传统的40%降至30%左右。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调整原则是:删减过高或过时的理论知识,注重新工艺新内容的传授与灌输,如在机电专业添加了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内容,车工工艺在老车工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数控机床车工工艺等内容。所有专业都增加了计算机课时,使学生基本掌握了DOS及汉字输入,字表处理、数据库和BASIC语言。教学方法上,将原各专业课划分为若干模块,学生边理论边实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至2001年底现有各专业的教学模块设计已全部完成,形成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教学文件。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动手能力普遍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明显,受到学生的欢迎。二是建立健全教学各项管理制度,加强质量考核。多年来我们先后建立健全了《教务科管理暂行办法》、《任课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任课教师工作质量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狠抓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把教学实绩与奖金、工资、晋级晋职挂起钩来,并辅之以交流听课、观摩教学、教案抽查、听取学生意见,现场检查等措施,对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管理,保证了各年级各教学任务的园满完成。近四年来,各届毕业生毕业率在98%以上,中级工达标率平均达82.7%,在省劳动厅历次的各科教学统考检查中,我校均取得较好成绩。

五、加强学生管理、提高综合素质

学生管理是学校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十分重视,并有一名专职校级领导分管。学生科是学生工作的专职部门,保卫科、团委与 其合署办公。多年来,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抓得紧抓得实:一是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并以学校红头文件下发,班主任实行聘任制,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班主任津贴挂起钩来。二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学生管理制度,如《学籍管理制度》等,所有规章制度汇编成《学生手册》,人手一本。学生在校所有表现都在科、班两级管理之内,党、政、工、团对学生工作齐抓共管。严格 的管理促进了文明、勤奋、好学、上进校风、学风的形成。学生操行优良率历年都在95%以上,体育达标率在90%以上。三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我们在注重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多种文体竞赛,书法、舞蹈、绘画兴趣小组等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参与识意、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很多学生参加了第二课堂活动后,胆子更大了,信心更足了,才干也增长了,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增强。四是服务育人,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我校设有校医务室一个,校医2名,负责全校师生员工的日常医疗与保健工作。学校食堂宽敝明亮,配备有专职炊事员和管理人员,成立了膳食委员会,加强成本核算和质量监管,定期公布帐目,确保食堂供应的食品价廉物美,清洁卫生。学生宿舍配有专职管理员,全天侯值班。宿舍有检查评比制度,每周检评一次,优胜者悬挂流动红旗。对困难学生,我们采取了勤工俭学、困难救助等一系列措施,切实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六、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合格毕业生就业

为保证招得进,出得去,学校切实加强了毕业的就业指导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开设了毕业生就业指导课,每周2节,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择业技巧。建立了毕业生推荐就业信息档案。特别是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多年来,我们先后与东莞利昌钢模有限公司、翠宁电子公司、珠海佳能公司、昆山沪士公司、广东源兴科技电子厂等单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技工供求关系。与省劳动厅驻深办事处、南昌市劳动局、国土资源部驻苏州、惠州、宁波办事处等劳动服务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基本上形成了本校毕业生推荐就业网络。至二OO三年底,我校毕业生除少部分自谋职业外,其余已全部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已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已晋升为中层管理人员,大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声誉。

七、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 都要硬的方针,切实把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特别是近年来,我们遵照江总书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舆论引导人,高尚情操塑造人”的指示,在广大教职工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广大教职员工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去占领校园思想阵地;大力加强图书馆阅览室建设,购

置了一大批健康有益的书报杂志供广大教职员工阅读,严禁低级庸俗的读物在校内传播,用先进的科学的东西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努力办好职工俱乐部,学生娱乐室,积极开展卡拉OK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各类体育比赛,既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现在学生中已呈现讲纪律、比学习;讲荣誉、比进步;讲团结、比文明的新风尚。由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2003年荣获局第二届“文明单位”称号。

二OO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第四篇: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创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下面,我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乡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乡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二)养儿防老观念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大前提下,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这些都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减慢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加快国家发展,促进人民生活幸福。

(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将会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四)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如果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得不到解决,发展生产,致富农民只能是一句空话。其次就是农村的道路问题,现在好多农村因为道路不通畅,导致农产品的滞销,这严重导致了农村人民的经济。

(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不能成为领导农村发展的核心。个别村甚至正常的办公地点都没有,成为无办公用房、无办公设施、无活动场所的“三无”支部。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专业机构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合理,统筹兼顾。

(二)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农村垃圾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对于道路问题,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俗话说的好“要想富、先修路”,要想改变农村的基础生活条件,必须要有通畅的道路,那样就可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才能顺利走向市场。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村干部应发挥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和龙头企业的作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开展工作,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和组织群众,用村民自治的方式推动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既是在党的强有力领导下发生的,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对“先富能人”村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必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五篇: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们也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当中所面临和出现的一些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建设新农村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乡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据调查,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

(二)养儿防老观念 在农村,由于农村的特性,人老后不能象城市职工一样,有退休金、保险等保障,只能靠儿女的孝心来维持老后的生活,使老人不能保证生活的稳定及质量,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得不生,生了也不一定会养。

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大前提下,无疑是一个隐形的强大的社会地雷。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些具体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好这些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富困难

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生产单一,这样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常常是增产不增收。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仍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四)公共设施严重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的历史惯性,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免除农业税后,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最明显就是农村里垃圾问题,由于环保意识脆弱,村民对生活垃圾历来都是随处乱倒,而且为了能给河水冲走,大多倒往村庄里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河流中,一到枯水期,就能见到河边到处垃圾成堆,不说这些生活垃圾极大污染了水源,就是村容也与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格格不入的。

(五)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村级组织是新农村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组织者和推进者,是保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但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乡(镇)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

(二)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谷,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建筑学17班

121011702

丛家丰

(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三是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四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农村垃圾问题,要加强管理,建立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使农民能够定时定点投放垃圾,还要安排专人定时清运,提高农村垃圾的收集率、清运率、处理率。对于道路问题,要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

(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

健全村委会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要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都要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政务财务公开,让群众参与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方向,也是广大农民心中的理想,话再多也是枉然,口号再响也不如做得实在。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渠道,保证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农民经济收入有来源,有保证了,那个农民不高兴呢!俗话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农民手中有了钱,公共设施建设,读书看病,村容改变都不是问题,民主管理也会步入良性轨道。只要实实在在的变化发生在自己身边,农民从中得到实惠,新农村建设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下载当前技工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修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技工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修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