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教科研工作 促进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优化教科研工作 促进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内容摘要】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义务教育的希望在乡村小学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
【关键词】优化
教科研
乡村教师
专业发展
【正文】
农村师资队伍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堪忧,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义务教育的希望在乡村小学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山区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1、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难”
①师资培训难。当前师训部门比较普遍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方法,既教育当局提供他们认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这种依托“教师中心”的教师专业培训模式,教师往往在要求学这学那中应付学习,有时纯粹是为了应付统一考试而不得不在统一的课堂中接受统一的灌输,其效果可想而知。乡村学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内教研、校本培训以及“请进来,派出去”的教师培训,遗憾的是传统教研、校本培训往往浮于形式,“请进来,派出去”只是杯水车薪,巨额经费开支等客观因素决定了这只能是乡村学校师训的调剂品。
②辐射链带难。近年来,随着教师人事调配制度的改革,乡村学校受地域条件、经济条件的束缚,学校中尖骨干教师逐年考录进城,留存乡村学校的教师多两头,老教师多,年轻教师多。老教师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专业知识陈旧,接受新知慢,教学方法落后;新教师虽然工作热情高涨,但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与摸索,老少之间就缺少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传、帮、带链接之环。
③新技术运用难。2010年5月,我们对周边四个乡镇学校212名小学教师进行问卷抽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整理显示:44.9%的农村小学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27.2%的教师最缺乏的教学技能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策略的能力;14.3%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22.1%的农村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和使用他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但其中只有15.9%经常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40.3%仅在上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此外,还有24.9%的农村小学教师没有尝试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还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凭借经验进行教学。
④新课程实施难。乡村学校信息来源少,更新速度慢,教师整体专业水平不高,特别是缺乏课程改革所需要的课程研究与开发、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等方面的专业自信和能力,而这种专业能力的发展又受到教师自身以及乡村学校条件束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致使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的转变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成为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通过短期的突击培训达到要求;同时教师能力的不足加之乡村学校工作事务杂、工作任务重、难以舍弃旧习惯与无法预料改革前景等因素也会加重乡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惧怕甚至抵触情绪。
2、乡村学校开展教育科研“难”
在问卷抽样调查数据统计中,我们分析了农村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现状:51.6%的农村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师应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科研;17.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帮助专家学者开展教育研究;18.2%的农村教师认为教师应寻找课题,发表论文;还有13.0%的农村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反思和研究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是否开展教育科研并不重要。18.3%的农村教师有自己的教育科研项目,但进展不大;28.3%的农村教师想搞教育科研,但不知如何下手。调查还发现,26.1%的农村教师缺乏发现问题、确定课题的能力。14.2%的农村教师缺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13.7%的农村教师缺乏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3.3%的农村教师缺乏通过观察、调查、访问、实验等方法收集资料的能力,22.7%的农村教师缺乏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能力。由此可见。由于农村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较低,缺乏开展教育科研所必需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致使广大乡村教师的教育科研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
基于以上两大“难”问题,我们认为农村小学不能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实行课程改革的“真空地带”,“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农村小学办学的现实越来越要求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多面手”、“万精油”。我们课题组立足于乡村学校实际现状的分析研究,改变了教科研的工作方式,把研究的重点指向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旨在引领全体教师不断重构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教育科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能
1、科研氛围的浸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外部支持。①学校文化的浸润
农村小学可以凭借自身的办学优势、办学经验,或把学校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课题,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找准农村小学实行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例如我校提出了“给我阳光,我将更加灿烂”的文化构建理念。这里的“我”,既指向学生,又指向教师,也指向学校。学校想方设法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本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把学校建设成学习的乐园、精神的家园。浸润其中,教师不得不对自己的专业发展重新思考、定位,并由此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
②支持性的科研管理
农村小学科研管理不应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平等的支持与服务。变“我要你做什么”为“我能为你做什么”。比如:为满足广大教师读书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的需要,每学期,教科室同志要集中筛选征订一部分前沿教学理论书籍。平常,教师如有外出学习、开会,带购需要的图书资料,以不断丰富学校的共享资源库。
此外,新学期开学,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订一本教学杂志,读一本教学理论书籍,做一本读书笔记”的三个一活动,让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为让大家资源共享、思维碰撞,还应定期召开信息交流会和读书会。学期结束,教科室从教师上交的读后感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篇文章,组织大家交流。
③合作的同事关系
在实践中,大家发现,同事间交流是个人获取教学信息和产生教育灵感的巨大源泉。比如:我校曾组织关于评价改革的讨论,每位参与者都有一种经历“头脑风暴”的感觉。事先,教科室将活动方案发到6个组长的手中、要求各组先进行讨论,确认一个现行评价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画出“问题树”。当全校性讨论开始时。大伙儿各抒己见,观点相互碰撞,最终达成思路上的互相启发,思想上的互相融合。
④完善的评价体制 根据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观念转变慢,竞争意识淡薄的实际现状。我们学校针对教师个人的业绩考核制定了“教师个人学习与思考量化表”,张贴在教师办公室,内容分为课题、论文、教师个人业务竞赛和辅导学生获奖四大部分,每月统计一次,年终作为考核教师个人评先、评优、职评的业绩依据。
三、优化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们注意引导教师抓住对自己教学影响较大的一个个“关键事件”(包括自 己的和他人的),深入剖析,认真反思,促进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
1、经验移植
如果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那么,对一些发生在别人身上的 “关键事件”作出分析、进行“经验的移植和整合”,也许比个人的长期摸索、总结、形成经验更为便捷。经验移植被看做是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请看教学实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摘要)教师一 :
学完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师布置:“请大家课后去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教师二:
a、上课前3天,教师即布置大家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并提示搜集的途径、方法。b、语文课上,学生交流资料,教师酌情作相应的处理:画像,挂在黑板上;其他文字资料张贴在教室四周(具体教学过程略)。c、离下课还有10分钟,教师取出课外资料(根据有关资料剪辑、组合而成的翻印材料),分发给每位学生,要求大家连读材料、从中找出鲁迅先生的其他称谓,然后以“我对大文豪鲁迅先生说„„”的形式交流读后感受。下课了,教师给大家留了个弹性作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鲁迅先生的资料、并利用喜欢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课后,我们分别对这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了简单的调查。教师一执教的班级,课后共有5位同学去找了资料,结果有1人找到并把材料交给了老师。教师二执教的班级、课前每位学生都搜集了相关资料,结果有34人找到了资料,并与大家交流分享;课后,又有13人去查找有关鲁迅先生的书,大家争相传阅,一时间,班内形成了一股“研究” 鲁迅先生的热潮。
相同的教学理念,相同的教学意图。却产生了如此不同的教学实效。这是为什么呢?细细比较他们的具体做法,我们能感悟到很多很多。
(1)自主不是放羊,需要引导。与教师一的粗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二的有的放失。在整个教学实践中,教师注重的是过程与方法。很显然,教师二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为学生设计了合理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如何行动。他的教学设计操作性强,有要求、有反馈、有示范,因而也是高效的。
(2)理论不是行为,需要转化。理论本身不可能获得教学效果,我们要用智慧,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具体的与学生经验相适应的操作行为。
2、反思性合作探究
一般过程为:(1)行动:教师上课,专家(校内或校外)听课;(2)行动反思:教师反思,专家评课;(3)自我澄清: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专家分析问题原因;(4)改进或创新:教师提出改进方法,专家提供备选方案;(5)新的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动,它实际上已成为新一轮循环的起点。
新时期,农村小学不应成为被新课改遗忘的角落,学校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对校级和乡镇级实验课题的过程管理,而且要引导教师把研究的目标向教育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做一个教书匠容易,但“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现代教育需要教师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充分发挥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主体作用,走“研究—实践—再研究”的自我发展之路,不断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过度。
第二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
王建华
发展乡村旅游,能有效发挥农村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形式和途径,有利于促使农民就地转向非农领域,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创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我县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较好,要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从业农民素质,不断优化乡村旅游大环境,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具体可采取如下一些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开发增值,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拓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是一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好路子。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一是要加强示范引导,在有条件的村(镇)建立乡村旅游示范点,并从人、财、物等方面帮扶示范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沼气、人畜饮水、乡村清洁等支农项目要向乡村旅游点倾斜,尽快建设和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新型旅游村(镇)。二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村(镇)建设旅游专业村(镇),充分调动各地和农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强化规划,扶持发展
一要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科学布局,有序发展。二要注重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原则,加强对古村民居、古树名木、名胜古迹等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资源的保护,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特性,开发丰富多彩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三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导向性投入,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全县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优先解决从交通干道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建设问题,并适时开通从区域性中心城镇到乡村旅游点的交通班车线路。
三、广筹资金,加大投入
一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购买、租赁、承包、联营或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的投资和开发经营。二是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和农村信用联社等更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等乡村旅游发展项目的小额贷款或联保贷款规模。三是实行乡村旅游用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用地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可专项用于该项目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新办的乡村旅游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四、开发产品、增强效益
一是充分整理和挖掘乡村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和参与性的现代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等乡村旅游产品。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乡村旅游商品与乡土特色餐饮的开发经营,大力倡导和推进实施“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农副产品进袋”工程,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区域乡土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及诚信规范的乡村旅游购物定点推荐商店,不断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的附加值,助推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五、加强促销,拓展市场
一是制定乡村旅游促销方案。重点是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和提升产品形象,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节庆活动等宣传手段,将乡村旅游产品推向市场。二是加强与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拓宽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三是加大乡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各级各类主流媒体都要开辟乡村旅游宣传专栏,并在中心城镇通往乡村旅游区(点)的主要交通干线设立明确的标识、标牌。四是积极指导和扶持乡村旅游企业推进网上预订服务系统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化程度。
六、规范管理,科学发展
一是制定《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对乡村旅游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与标准,促进乡村旅游经营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二是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建立和健全乡村旅游诚信经营体系、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价格的监管,实行明码标价;强化乡村旅游点卫生防疫和畜产品卫生监督,加强食品、餐饮安全卫生监督、检查;强化对旅行社和导游人员的管理,规范乡村旅游导游服务。三是积极指导乡村旅游点、农家旅馆等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和经营者,加强企业管理、互助合作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推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篇:信息技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信息技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桂平市寻旺乡绥陵小学
何丽英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对于转变乡村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乡村教学改革,加快实现乡村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尤其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性人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起着顶梁柱的作用。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地促进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应是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对教育信息化给乡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中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研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学校教育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乡村中小学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乡村教育设施的变化,为乡村学校创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从而使教师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优质课、研讨课作为“点”,积累信息技术使用经验。撰写论文、工作总结等等,不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收发文件,领导不用再在学校与中心校之间来回跑,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丰富了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促进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同时,也正在促进农村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结构的变革,它将会大大改变农村教育的面貌,丰富教师的
教学手段,并且提高教育的质量。但是,要求全体教师都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对于我们大部分乡村教师来说,似乎那是城里教师的事,与我们乡村教师没多大关系。为什么?这里边的原因多多。
一、信息技术设施差
乡村中小学的设备比较简单,每间学校多则有十台八台电脑,少则只有一台。不要说教师,就是学校领导也得轮流着用。这样的设施,信息技术能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吗?
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低
大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情感态度是:茫然、恐慌、畏惧、甚至抵触。有了这样的心理屏障,他们带着“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分数吗”?“信息技术能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吗”?“自己能学会和掌握这些复杂的知识和技术吗”?等一系列疑问审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从而导致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学校进行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活动漠不关心,特别是中老年教师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如何实现全部教师对信息化从茫然到清楚、从恐慌到冷静、从畏惧到直面、从抵触到接受,达到全员理解、全员关心、全员渴望的目标是学校提高教师素养的首要问题。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教师的自身发展不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呢?
〈一〉增加必要的信息技术设施,一所学校,连必要的设施都没有,还能谈什么信息技术发展?因此,信息技术要促进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技术设施问题。
〈二〉乡村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到来,网络进入家庭、社会和学校,达到了资源共享,师生间信息对称成为可能,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因此需要在信息对称条件下重构教育体系。从教学模式角度说,乡村教师要采取民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所以,乡村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观念,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学习的指导者,从当教师转变为当教练。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
〈三〉学校领导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
学校积极投入信息化资源,丰富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促进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中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互为作用,以发挥教学系统的最大效益。它表现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环境、提供学科资源、改变教学行为,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的基本要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运用的学习活动,内化信息能力,培养信息素养。促进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都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式包括教学演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
〈四〉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环境发生了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而角色变化又是教师核心职业素养转变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专业发展要适应信息化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要由传统教学的“实践者”、讲师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这既要求教师具有一般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也要求教师学会将传统的能力素养与信息素养、现代教育理念融合。〈五〉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的团队建设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分享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心得与教学成果,加强团队成员在工作中的配合与协作,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沟通对于学校的团队建设和提高管理效率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教师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工作,及时地沟通有利于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会给沟通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
〈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一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说,教师应该是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高的学习者,学校要为教师的学习创造无限的空间。教师的培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培训中不仅在内容上要提高教师的应用技能,更注重教师良好的应用习惯,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信息化应用理念,让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二提高信息意识
提高信息素养,首先要从提高信息意识入手,从改变传统的思想
观念出发,培养乡村教师的信息意识,培养乡村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这是培养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条件。通过讲座培训、分组学习等各种途径,强化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使乡村教师认识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乡村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知识,掌握一定的信息能力,能够使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师的培训工作
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建构新型的、高效的教研模式是目前乡村中小学急需探究的问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研是以教师持续的自我专业发展为目标:帮助乡村教师获得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整合的有效推进提供师资保障。
信息化环景下的教研模式,应该激励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为学科教师之间架设合作交流的桥梁。让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不同视角和不同层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主动建构;同时,通过交流、合作有助于建立学校教研的共同体,以便互相促进和共享资源。构建相应的应用平台,让教师在办公室一有时间就能够通过网络直接点播教师的课堂实录,观看后进行民主的分析、评价、交流与研讨。〈七〉培养教学骨干
青年教师参加课件制作、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培训,掌握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设计开发课件,进行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研究。
总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信息化背景下,促进乡村中小学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应用的能力,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紧迫任务。
第四篇:小学教师教科研工作考核细则
崇州市怀远镇西山小学
教师教科研工作考核细则(讨论稿)
为进一步加强对教科研工作的管理,使教科研工作逐步迈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形成学校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培养教师教科研意识,树立“科研强教”“科研强校”思想,激励教师参与科研的兴趣与热情,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依据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有关管理制度制订本办法,将教师参与教科研工作的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考核。本办法考核对象为全校正式在编教职工,考核工作由学校校委会、教科研具体实施。
一、考核内容
考核基本分为100分,具体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业务学习及培训(30分)、参与教科研工作、开展教学研究(35分)、研究成果(25分)、各种材料上交(10分)。
二、考核办法
(一)业务学习及培训。(30分)
1.业务学习(16分):
1)每学年至少阅读一本教育书籍(包括杂志),摘抄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字并撰写4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完成学习笔记和学习体会各得3分、对少数十分潦草或明显抄袭者不得分;阅读多本教育书籍并完成学习笔记和学习体会者另加2分。
2)日常业务学习摘录理论知识或学科知识,每月不少于300字。完成笔记整洁并无相互抄袭,每次得1分否则不得分,每学年检查8次共8分。
2.业务培训(14分):
1)培训的考核主要包括:网络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外出学习培训和各种校本培训等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活动。
2)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考勤4分,每缺勤一次或迟到、早退两次各扣1分扣完为止;培训记录(包括理论摘记、内容摘要或心得体会等)按要求完成得5分,未完成或明显与培训内容、要求不符每项次扣1分,扣完为止;培训效果5分,包括有关测试(如网络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各种校本培训等)、学习汇报和经验介绍(如外出学习汇报)等,每项次测试不合格扣1分,每缺一次学习汇报扣1分,扣完为止。
(二)参与教科研工作、开展教学研究(35分)
1、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并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1)参与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并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主要研究人员得15分,其它研究人员得12分,课题组教师每人每学期承担一次研究课(包括教研组、课题组、或校级等)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上交研究课教学方案设计,每次未完成扣5分,每次课题组活动没有准时参加扣1分,每项研究任务没有按时完成扣3分,每项任务完成不合格扣2分,扣完为止。
2)参与市级课题研究工作,并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主要研究人员得14分,其它研究人员得11分,课题组教师每人每学期承担一次研究课(包括教研组、课题组、或校级等)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上交研究课教学方案设计,每次未完成扣4分,每次课题组活动没有准时参加扣1分,每项研究任务没有按时完成扣3分,每项任务完成不合格扣2分,扣完为止。
3)参与区级课题研究工作,并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主要研究人员得13分,其它研究人员得10分,课题组教师每人每学期承担一次研究课(包括教研组、课题组、或校级等)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上交研究课教学方案设计,每次未完成扣3分,每次课题组活动没有准时参加扣1分,每项研究任务没有按时完成扣3分,每项任务完成不合格扣2分,扣完为止。
1)参与校级课题研究工作,并完成各项研究任务主要研究人员得12分,其它研究人员得9分,课题组教师每人每学期承担一次研究课(包括教研组、课题组、或校级等)并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上交研究课教学方案设计,每次未完成扣3分,每次课题组活动没有准时参加扣1分,每项研究任务没有按时完成扣3分,每项任务完成不合格扣2分,扣完为止。
2)同时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并完成各项研究任务者在取最高得分的基础上再加5分;当年课题成功结题者,该课题组成员每人次加3分,如评优则每人次加5分。
2、参与教学研讨等其它教科研活动
1)承担市级教学观摩活动或在评优活动中获一、二、三等奖每次分别加8、6、5分;承担省级教学观摩活动或在评优活动中获奖每次加15、12、10分;承担国家级教学观摩活动或在评优活动中获奖每次加20、18、16分。(同一内容的课,按最高级别记分)。
2)参加校本教学研讨活动10分,每缺勤一次扣1分,每次未完成研讨任务扣1分。
(三)研究成果(25分)
1、论文总结。
(1)每位教师每学期须独立完成一篇1500字以上的科研论文(课题组教师的论文须与本课题有关)。完成者得10分,未完成的、抄袭的不得分,字数明显不足,质量较差的扣5分。多写一篇另加3分。
(2)科研论文或总结在市、省、国家级教育报刊上发表,分别加10分,15分,20分。(同一篇文章只记最高分)(3)科研论文或总结获市一、二、三等奖分别加10分、8分、5分;科研论文或总结获省一、二、三等奖分别加15分、13分、10分;科研论文或总结获国家一、二、三等奖分别加20分、18分、15分。(同一篇文章只记最高分)
(4)教师的文章选用于市教育刊物每篇加3分,发表于市级刊物每篇加1分(5分封顶)。
2、调查报告:教师每成功开展一次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调查活动并完成调查报告得5分,如获奖再依照论文加分。
3、课题研究报告在各级发表或获奖主要撰写者依照论文加分。
4、每位教师每月撰写两篇教学随笔,字数不限,但必须是自己心得,不得抄袭。每完成一篇加1分,抄袭不加分。
(四)各项材料上交。(10分)
各课题组成员按要求及时上交研究材料,教师及时上交教学计划、教学总结、个人自修计划与总结、培优补差计划与总结、随笔、业务学习笔记和各种培训笔记心得等加10分,每迟交一次扣0.5分,缺交一次扣1分,扣完为止。
第五篇:优化学校管理 促进学校发展
优化学校管理 促进学校发展
昌吉市榆树沟镇中心学校
孙宝库
2009年1月20日
优化学校管理 促进学校发展
昌吉市榆树沟镇中心学校
孙宝库
一、学校现状
昌吉市榆树沟镇中心学校位于榆树沟镇政府向南300米处,承担着榆树沟镇的初等教育任务,覆盖镇域6个行政村(包含21个村组)、机关、4个小农场。现有学生1122人,有汉、回、哈、维、东乡、壮等民族,少数民族比重超过70%;教师76人(其中维族1人、哈族22人、蒙古族1人),学历和教师资格达标率100%。教学班25个,其中包括1个哈语班。原有400余名学生寄宿,由于今年8月部分宿舍出现裂缝,现正在进行加固,但还有110名学生寄宿。近几年来,学校按照以建设昌吉市农区一流学校为发展目标,强化管理,扎实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连续3年位居农区前列,依法治校、以人为本、以制度管理为核心、规范高效的工作程序逐步形成,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十五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100%,教师在国家、区、州、市各类教育教学比赛中已有67人次获奖。虽然学校的发展有了一定得成绩,但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差距。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部分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目的性还不够明确。
部分老师认为当老师只是为了谋生,对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认识不足。
原因:学校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力度还不够,存在形式化现象。
2、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参差不齐,阻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发展。学校在激励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管理制度上还有待完善,现有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率不够广泛,部分老师缺乏学习提高的主动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发挥的效果还不理想。原因: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落实,我校已经实现了完全合校,原先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形势,而合校所带来的建设任务繁重、寄宿生增多等问题,也同时产生了很多负担,加上近几年调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而遗留下来的教学能力弱的老师、不能胜任汉语教学的民语老师却在增加。学校建立的各种教学评价制度、教师考核方案等尚有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急需进行修订和完善。在民语教师向汉语岗转化的工作办法不多。
3、形成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的管理模式有待提高。
办学特色还没有探索出较好的方式和方法,师生以特色创品牌的意识不强,学校的文化内涵、育人氛围还不够浓重,学校的特色尚不突出。
原因:一是中长期的规划缺乏指导性和前瞻性;二是符合我校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不足。
4、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尤为突出。
教师结构性缺编,尤其是民语教师问题较突出,学校合校后形成了民语教师不能进入一线课堂,而汉语部分学科教师短缺,民语教师得不到消化,缺编教师得不到及时补充,使得一些学科教师兼课较多,尤其是语文数学老师工作量大,还要担任班主任,学校目前仍然存在聘用代课教师现象。这些都影响了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原因:原有两所哈语学校,而今只剩六年级10个学生,每年我校将彻底成为纯汉语学校,因此出现了20多名哈族老师过剩,他们中仅有极少数能担任汉语班教学。
5、学校后勤管理工作有待于完善。
寄宿和中午需要用餐的学生增多,生活指导老师主要是由哈族老师充当,学校住宿饮食管理比较薄弱。安全工作难度较大。
原因:一是学校后勤管理责任机制不够细化和健全;二是生活指导老师的水平不高,敬业精神不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预防突发事故的应急演练没有形成常规化,制度化。
6、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发展的意识有待加强 学校合并后,虽然办学条件大大提高,集中办学的优势逐步凸现。但在教学常规管理和教研教改的推进上有所滞后。
原因:一是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上意识还没有及时转变,对当前的新情况不能及时应对;二是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优秀教师太少,并且存在调整工作单位的不稳定因素,诸如全面推行集体备课等改革的条件尚不成熟。
7、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还需加强。
学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抓党建,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的良好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个别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好,党员教育管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存在薄弱环节,党内关怀、激励机制还需创新。
原因:基层支部对党员教育不够,办法不多,有畏难情绪,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党组织生活不够丰富,发挥党员作用工作缺乏活力,调动积极性的载体和平台少。
三、对策与措施:
1、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建设一支政治思想过硬的教师队伍。
一是领导班子成员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等内容,进行走访座谈,在师生中深化认识,明确办学思想,完善各类制度,建设和谐校园,提高明辨是非能力。二是把政治学习与当前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例如祖国改革30年来的巨大变化,“7·5”事件的危害和对教育工作者的启示等,让老师们正确认识教育工作所肩负的使命,从而有效抵制“三股势力”渗透等问题,明确“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认识。
2、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一是自本学期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考核方案》,从规范制度、评价方案、科学管理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制定中长期教师发展规划,在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学科教研工作计划中明确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并认真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与我市名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三是加强教研室及学科组的建设,采取定目标、定任务、看成效方式对学科组的职能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评价,通过公开课、优质课、新老教师结对子、民汉教师结对子活动,提高课堂效益;四是坚持开展面向全体教师每学期征集一篇教学反思、论文、教案、课件等活动,采用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课题研究,发挥学科骨干的引领示范作用,培养带动大家增强业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五是提高远程教育优质资源的利用率,通过考核等手段,促进教师自觉浏览学习网上资源、整合媒体资料、多用电教手段上课,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
3、以特色求发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积极营造浓郁软硬件特色文化氛围,处理好特色办学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在上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发掘学校和周边一切教育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形成特色,争取技能类和其它特色类校本课程有计划逐步开发。二是细化特色建设方案,创建特色管理模式,在保证普及的基础上突出音乐、美术、书法、球类等项目,抓精品、创特色,全面促进学校特色教育的有序科学发展,同时制订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和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每学期进行效果展示。三是要建立特色项目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特色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不断完善和丰富活动内容,使特色项目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四是挖掘校内现有专业人才资源,对参与特色项目活动的教师,在工作量上给予照顾,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4、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超缺编问题
一是建议上级部门出台具体特殊政策,妥善分流安置不能进入一线民语教师,补充新人;二是通过自我改造,使一部分年轻的民族老师经过几年的锻炼,逐步胜任汉语班的教学工作。目前我校有两名哈族教师已经成为出色的数学老师了,还有5人也有潜力得到转化。转化的方法是,给他们担任汉语班教学的机会,并由教研组组织民汉教师结对子,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扎实开展课堂教学的研评活动,促使民族教师缩短转化周期。从而最大限度的消化部分民族教师,缓解因结构性缺编的矛盾。
5、切实加强学校后勤管理和安全工作。
加强后勤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并落实相应的管理细则,促进后勤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制定中远期规划,对从事生活指导工作的老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水平。加强对宿舍、食堂等的管理,为学生创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安全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按照“谁主管 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长效机制,形成师生广泛参与的安全防范体系;二是抓好师生安全教育工作,将学生的安全教育培训及火灾、地震、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的演练纳入学校常规性工作之中,形成制度化,提高广大师生自防自救和互救能力;三是加强交通法规知识的宣传,健全交通标志,安排专人负责校车接送,严禁交通车辆超载,确保师生安全;四是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及门卫值班检查制度,加大投入,在学校大门、教学楼、宿舍、围墙安装红外线探头,加大保安对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巡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学校人防、技防、设施防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学校安全“零整改制”,确保学校安全。
6、增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发展的意识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理论学习,多向先进学校学习管理经验,开阔视野,形成调查研究的工作制度,结合学校的新变化,进一步提高规章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以规范办学行为、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切实提升学校各项管理中的运行效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着力解决好全体教职工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困难,让教师体验到幸福指数,增强凝聚力,努力推进学校各方面工作又快又好发展。在学校逐步推行年级组制度,提高教师业务学习的效率,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既减轻老师的负担,又能体现优势互补的好处,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7、进一步强化学校党建工作。一是进一步落实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创建“五好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为学校发展凝心聚力;二是认真开展党员主题实践活动,以“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争做五种人”为载体,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三是强化党性宗旨,党纪教育,抓好三会一课,办好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通过争先创优,党员责任区,党员目标管理,党员奉献日,民主评议党员,“十个一”活动等方式,创新党员教育和党组织生活方式,充分调动党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继续坚持“党员示范班、党员示范岗”活动,把创建工作和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校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昌吉市榆树沟镇中心学校
20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