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评价的意义及启示
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评价的意义及启示
上述介绍和总结表明,“中国模式”已经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欧美国家如何看待“中国模式”,不仅仅对中国从国际视野中审视自己的发展道路或经验十分重要,而且对我们从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的角度认识“中国模式”对世界其他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对中国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模式”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在国际国内大局交互作用的形势下,处理好自身存在的国内问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欧美媒体中的“中国模式”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其内涵和体系结构仍在发展和调整之中,并没有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认识或定义,更确切地说,是指中国式的发展道路。
对于中国的发展是否已经形成“中国模式”,目前国内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少,不宜或还不足以称为“模式”,称为“中国经验”或“中国道路”更好一些。③然而,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模式”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令人思考世界上的模式都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或问题。有学者因此认为,既然中国现行的发展已持续了30年,发展成就已经得到举世公认,从发展战略到发展方式都有较为成熟的经验,称“模式”也并无不妥。因此,“中国模式”是可以成立的。④也有学者认为,更准确地说,“中国模式”是正在形成中的模式。①目前欧美媒体所评价的中国模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具有标准形式(即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系统性和成熟性)和可复制性(即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示范性)的发展模式。正如拉莫所说,“中国的发展和富强道路不能由任何其他国家照搬。它仍然充满矛盾、紧张和陷阱。”他强调的只是“中国崛起的许多因素引起了发展中世界的兴趣”。②尽管拉莫在《北京共识》中多次提及“中国模式”,但总体上仍然以“北京共识”来称呼,其中应当自有其考虑。詹姆斯·曼也认为:“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的全然的规模和庞大市场的诱惑力,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可以比拟。”③因此,目前欧美媒体报道的“中国模式”,准确而言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与“华盛顿共识”相比照的中国改革发展道路或战略路径的基本概括,“中国模式”概括起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是解放思想与制度创新,以经济改革为先导;中国模式的突出特点是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中国模式注重渐进性、连贯性、平等性、艰苦奋斗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坚持独立自主,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中国模式包含能够促进中国在政治稳定中发展且治理有效的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发展模式。
(二)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报道是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视角出发,总结和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首先,它通过“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一兴一衰的对比分析,表明了“华盛顿共识”的局限性和面临的危机局势,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客观反映。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得“中国模式”的优越性进一步显现,为中国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对于“中国模式”,欧美媒体有的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价,有的则将其发展看成一种威胁,但无论如何,“中国模式”都是现有西方理论和话语体系无法清楚解释的,因为在西方人眼里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模式”,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相比之下,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的经济危机、东亚的金融危机、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都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直接相关,而新自由主义正是华盛顿共识的基础。华盛顿共识的失效,不仅说明西方经济政治治理模式的危机,也是西方意识形态相对衰落、西方各国深入反思全球化时代的自身发展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表现。其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奉行独特的现代化战略和改革开放政策,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和政治长期稳定团结的局面,中国发展的结果证明西方原先对中国发展的期待和算计是错误的。中国成功的发展战略由此引起欧美国家的高度关注,开始充满疑惑地试图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总结。这种基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视角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讨和总结,客观上为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道路、总结自身的经验和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比较视角和分析方法,为我们在审视西方制作的中国影像中更真实、更准确地认识自身形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其三,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探讨和评论,使我们看到了一幅全球化视野下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对比图。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它们都在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而所谓的东亚模式和拉美模式的失效,使得它们加倍关注中国的成功经验,希望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它告诫我们虽然中国目前无意示范自己的发展模式或发展道路,但必须做好将来在聚光灯照耀下的国际T型台上走步的准备,中国应该用一种其他国家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来解释自己的发展道路或成功的经验。其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强大和崛起,势必会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甚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模式”与其他模式相互作用的过程。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探讨和评价,反映了在新时期国际秩序建设过程中大国综合国力较量所引发的对力量内涵与结构的思考。
(三)欧美媒体评价中国模式产生的国际影响,表明中国模式产生国际影响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相互影响的过程,国际秩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拉莫指出,“中国的崛起已经通过引进发展和实力的新概念而改变国际秩序„„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不对称超级大国,一个有史以来最少依赖显示实力的传统手段的国家,它以惊人的榜样力量和令人望而生畏的大国影响作为显示实力的主要手段。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不只是中国的模式,而且已经开始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方面改变整个国际发展格局。一方面,美国正在推行旨在保护美国利益的单边主义政策;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国际事务的许多领域调动削弱美国影响的资源,营造将使美国更难采取霸权行径的环境。”①“北京共识与此前的华盛顿共识一样,含有许多不涉及经济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涉及政治、生活质量和全球力量对比。这个模式必定使中国及其追随者与现有的发展思想和强权需要形成对立。”②这种不同的模式之争,表明新世纪以来世界秩序的建设进入了关键阶段,各主要力量都在加强战略规划,打造自身力量,寻求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国际新秩序。
模式之争问题的提出,对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以及如何处理好中国模式与其他模式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世界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模式”影响力的上升,“华盛顿共识”因全球性经济危机而式微,“中国责任论”和“中国支配论”开始在美欧呈上升趋势。这种具有意识形态竞争色彩的模式之争,在当今并非必然带来国际体系的对抗局面。这是因为国际体系因全球化正在发生不同于以往的深刻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许多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使相互依存的共同命运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与此同时,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大国,追求对外开放、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展道路,始终通过自我改革来顺应变化的局势,影响世界的发展。中国积极稳健的和平外交政策,也使中国不断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化解矛盾,避免对抗。“中国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继承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优良传统,而且还借鉴了西方文明中的进步成果,分享着与包括西方在内的整个人类世界许多共同的价值理念(如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本主义等),由此为塑造世界新秩序奠定了合作的基础。中共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超越了不同阶级和不同制度的意识形态对抗性斗争,使中国从走向世界到融入世界,开创了国际关系由对抗变为合作、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新时期。这些都表明中国与包括西方在内的人类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共同利益,当前的模式之争并不具有对抗的本质。
(四)从欧美媒体对中国模式的评价中看出,中国模式也是中国软实力的崛起,这将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全球问题的有效治理、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未来的演变,产生深远影响。
应该看到,中国模式中的许多做法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但这些做法背后的一些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策略,如“利用创新减少改革中的摩擦损失”的发展思路,“要融合全球的观念必须先积极地衡量这些观念是否适应当地的需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一个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的不成熟改革进程已经转变成一个自我实现的改革进程,它更多地由内部动力决定,而不是靠外国因素推动”的发展路径,“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经济发展作为国家最重要的目标并且国家应该以一种有利于国家稳定的方式积极引导经济增长的”发展策略,政府“以连贯的方式推动和引导人民和国家的资源达到共同的目标”,“在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承担的责任的同时,加强国家在宏观经济调控、社会管理和提供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治理方针,在外交层面奉行“国家利益而非普世标准应该促进合作”、对外“援助政策建立在互不干涉、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的原则,以及“以自身模式的榜样作用、自身经济地位的影响力和对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主权体系的坚决捍卫为基础”,“缔造有史以来最大的非对称超级大国”的外交战略等,可能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并构成了中国模式的软实力的重要因素。欧美媒体对中国软实力的探讨和分析,表明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经济影响力对国际政治经济产生影响,它已经开始从文化价值观层面产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吸引力。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加以总结和弘扬。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欧美国家相比,软实力仍然是中国的弱项。中国不可因为西方媒体的吹捧而沾沾自喜,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五)欧美媒体指出中国模式带来的一些国内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中国必须在国际国内大局交互作用的形势下,处理好自身存在的国内问题。
尽管国际舆论对“中国模式”给予了很多积极评价,甚至有一些过高的评价,但也指出中国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面临不少挑战。如拉莫认为,“中国的市场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宏观方面,这些问题包括污染、社会不稳定、腐败、对政府的不信任以及失业。个人方面,除了最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外,其他人都觉得自己多少对生活的迅速变化有点迷失方向。民意调查表明,人们对中国社会抱有深切希望,但同时也始终存在忧虑。过去25年中,中国经济从一个就收入分配而言堪称世界上最公平合理的经济变成了最不公平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均衡发展的愿望可以视为中国最近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及年增长率达到10%的巅峰后的一件奢侈品。”①马克·伦纳德认为,中国的政治改革有自相矛盾之处,“一方面,领导人正尝试开放党务系统,使其更加具有精英领导的性质——邀请企业人士入党、创造更加开放的遴选程序并使党在法治之下活动,但与此同时,领导人在竭力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拒绝将党政分开的企图。”②中国人口快速增长也带来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涉及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已经造成了女婴短缺,男女人口比例失衡,这可能将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③还有文章指出:“中国的银行体系仍不透明,或许仍不得不处理上世纪90年代遗留下来的一堆问题,特别是大型国有公司造成的呆账。”④概括起来,这些问题主要是官员腐败日趋严重、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度、环境污染严重、贫富差距扩大、地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民生方面的问题(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以及由于利益格局调整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等等。核心问题是中国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发展的成果分配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我们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初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处理好中国模式中存在的国内问题,寻求发展模式的转型,建设一个真正可持续的、环保的、公平正义的发展模式,是我们今后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
第二篇:东亚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范畴,旨在探究东亚后进国家与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东弧模式特指“亚洲四小龙”在相类似的历史、宗教以及文化背景条件下,釜底依托政府干预手段,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通过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超越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本文站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尝试东亚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关联的探究。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局限性分析
(一)东亚模式的基本特征
东亚模式的特征可有不同的表述,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经济上,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倡导经济立国,通过实施出口导向型的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
2、在政治上,实行集权主义和精英治国。严厉的压制性体制成功地维持了一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训练有素的技术精英则可以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获得经济增长。
3、在文化上,倡导儒家传统文化。儒家传统文化被称为东亚发展的“文化影响模式”,又称“东方情感型模式”,与被称为“现代型模式”的西方型文化迥异。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现代型模式追求效率,强调个性。而东方型情感模式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崇尚集体意识,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宣扬和谐精神,主张用伦理道德信条来规范人的行为和协调人际关系。
(二)东亚模式的缺陷
东亚模式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紧密相关,它的历史成就客观存在,但东亚模式自身也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
1、东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赶超模式。为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不少国家政策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协调发展;重视物质的增长,而忽视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东亚国家发展基本上都实行外向型战略。由于以出口为导向,以外资为增长动力,常常导致对同外资本、技术和市场的过度依赖而忽视内部资本积累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一旦外资进入减少或国际市场萎缩,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甚至会出现经济衰退现象。
3、东亚各经济体的工业化进程一般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产业入手,这种产业的比较优势是难以持久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必将实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后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4、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容易导致政府包办一切,忽视甚至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的决策失误必将带来经济的非正常发展,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也极易滋生腐败现象。
二、东亚模式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它山之石,可资中国经济发展借鉴
东亚经济增长的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其在经济体制上的独特属性,这些独特属性对中国经济发展不乏借鉴意义:
1、跨越性特征。许多东亚国家、地区自摆脱殖民地经济、依附经济,建立自己的民族经济以来,到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基本上没有经历过严重的市场失灵危机和政府失灵危机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东亚模式的形成,跨越了市场经济的古典体制”。而且政府采取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干预活动,无形中创造了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创造了政府和市场二元机制优化组合的新体制。
2、兼容性特征。这里主要谈经济体制上的兼容:“东亚模式”是对传统的无政府的市场经济、政府刺激有效需求的膨胀型的市场经济及完全由政府直接支配的计划经济的扬弃。它是有政府管理的非财政金融膨胀型的非单一计划调节的经济,承袭了无政府经济中的市场竞争制度、有效需求管理型经济中的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计划经济中的政府计划指导机制。
3、多元性、差别性特征。东亚国家、地区间及国家范围内的地区间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较长的时期内,电子计算机与算盘并存,高科技与原始的农耕技术并存。这里有最富裕的人口和地区,也有最贫穷的人口和地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时间不同,经济起飞的时间各异,形成了阶梯多样性特征。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区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科技等各方而发展迅速,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所以,中国应借鉴东亚模式在多元性、差别性的背景下发挥差异性的优势,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4、政府注重培育市场的特征。在“东亚模式”中,政府与市场常常结合为一体,由于东业是市场经济后发育地区,缺乏足够的市场经济赖以顺利运行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因此政府的干预常常是一种重市场的干预,即用政府的干预培育和扶植市场,而不是抑制市场。东亚国家、地区的政府其财政消费和支配的国民财富较少,而留给市场调
节的比重较大;从政府财税上看,战后,东亚的税赋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普遍较轻,这是因为东亚国家、地区没有设立危害市场机制的社会福利制度,而是在社会福利事业中引进市场的民营机制,从而大大减低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东亚教训,值得中国经济发展警惕
1、东亚模式属于赶超型发展模式,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属于此种
类型。
在增长方式上,表现为通过高储蓄和高投资率来带动经济的高增长。东亚模式的经济增长普遍依靠投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过度引进资金,普遍走一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工业化道路,而不是走依靠科技进步以及由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道路。有关资料显示,1970年到1990年的加年间,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0%,而同期美国为53%,相去甚远。时至今日,这条工业化道路已经日渐穷途。而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同当初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有相似之处,普遍足以高投人、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的工业化道路。因此,这一经济发展战略应引起中国的警惕,中国要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必须更多地依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各类创新活动,走一条集约型的、绿色环保的、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
2、东亚模式过分依赖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东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从材料、设备、技术、管理到市场无不依赖西方,本国科技和教育严重滞后,长期地法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这一点应值得中国警惕:因为中国的外贸从总体上看一直处于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持续上升的阶段;同时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很大部分来源于加工贸易。
3、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泰国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其根源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自身经济结构和政府政策的不合理性。从金融层面上说,资金筹措过分依赖短期外资,债务负担过重;过分倚重房地产等投机性强的产业,股市畸形繁荣;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贷款审查不严;政府的过度干预,造成银、政、企、关系不正常;资本市场开放过度;汇率制度僵化等。从增长模式的层面说,政府主导的过度投资和产能扩张,也足造成金融风险积累直至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的重要原因。虽然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坚持做到人民币不贬值,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在经济上还是多少受到了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如今,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更应该进一步健全金融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确保金融安全。
第三篇:日本幼儿教育模式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日本幼儿教育模式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1.研究背景:
幼儿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结构体系的第一环,是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启蒙教育,它不仅为进入小学做准备,而且是为整个人生奠定基础。.0一6岁这一阶段,是儿童个体完美人格的建构比较重要的一个时期。古人日:.‘三岁看八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经历和体验将深远地影响其一生,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教育。把幼儿的发展过程看成一个整体,在认知活动中和情感活动中,在心理结构的整体背景上去考虑幼儿的教育发展,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能动性特点。卢梭曾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见解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见解和感情去代替他们,那简直是愚不可及。”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教育。
从目前的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存在着对幼儿教育重视不够的现象,幼儿教育表现出明显的松散、混乱和无序状态,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存在问题,教学内容追赶潮流,许多家长急功近利,为满足“我孩子特聪明”的虚荣心,给孩子提早灌输各种小学才要求学习的知识,强教各种乐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已开始出现问题,比如孩子因学习的压力而少有了天真、破坏,导致孩子的“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许多孩子在疲于学习中抹杀了自己的想像力,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甚至有些孩子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自闭症。这些极大地制约着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
日本作为我们的领国在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教育模式,在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日本幼儿园重视开展游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 ,成为了日本幼儿园教育的特色。日本幼教实践注重使幼儿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注重运动性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强调人格、身心整体发展。在游戏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为儿童创设支持性环境和心理气氛,而不是处处监督设防、管制、防范日本幼儿园教师多以伙伴身份出现,师生之间无距离感教育指导以隐性间接方式为主,引导儿童在游戏和自然真实生活中学习,使之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影响与感染,而不是硬性灌输、说教。日本幼教较注重以幼儿为主体,教育适合其自然天性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2.研究目的结合当前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在教育基本理论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着重挖掘日本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现代价值,着眼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并剖析这些经验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其次,结合对当前日本幼儿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探求解决我国幼教问题的最佳途径,为推动我国幼教事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切实可行的经验与对策。
3.研究方法
本研究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
选择文献分析法,通过internet网检索和图书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选用调查法与访谈法旨在更深入了解当前幼儿教育现状,因为较之理论形态,其对幼儿发展的实际影响更为直接。
选用观察法是想通过直接观察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实际行为,分析出有利于幼儿的教学模式。
4.预期结果
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以儿童身心自然和谐发展为本,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中国幼儿教育在立足本土化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吸取先进国家的教育精髓,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扭转过去那种应试教育的偏差,幼儿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必须尽快走出原有的教育误区,走上改革创新之路,与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接轨。
5.参考文献
(1)张燕.关于中国幼儿教育现代化的思考[J].学前教育,1998,(2)陈厚云加强心灵教育—日本幼儿教育的新动向,2000
(3)正泳雯 日本幼儿教育见闻2006
(4)钟志华吕效国刘凯峰幼儿教育问题面面观,2003
(5)曹云凤,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由一个幼儿教育场景引发的思考2006
(6)陈雪,四大举措力促幼儿教育发展———我国幼儿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2008
(7)束从敏 对“以幼儿为本”的思考2002
第四篇:流通协会陈递红欧美法规对中国汽车业的启示
流通协会陈递红:欧美法规对中国汽车业的启示 http://.cn2010年04月09日 10:24新浪汽车 字号:大 中 小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 陈递红
新浪汽车讯 由《汽车商业评论》杂志联合《汽车消费报告》杂志和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于2010年4月9日在北京举行。近百位中国汽车业的实践者,将纵论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寻找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之路。新浪汽车作为本次活动的独家网络合作伙伴对此进行了图文直播,并第一时间从现场发来实录报道。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递红:各位领导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向大家汇报这个课题,为什么说是课题呢,因为这是我们协会受汽车法规制定有关部委委托,对我国汽车流通产业相关管理办法,要求我们提供相关建议。在此前提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近两年时间,对国内汽车经销这一前线产业,包括对厂商进行调查,同时对欧洲、澳大利亚等国际汽车同行的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厂商进行的调查,对他们的以前上百年几十年汽车流通业的历史和形成的法规情况进行的调查。在一个月前,我们完成了这个课题以后,向有关部委汇报了这个课题。今天我们在这里再给大家汇报一下。今天到会的有业内精英还有行业领导,希望大家对我们这样一个作业进行指正。
今天的报告分为几个部分,一个是介绍欧美汽车法规的要点。第二,欧美政府对汽车法规的观点。第三,行业组织对汽车法规的观点及行为。第四,经销商、供应商对汽车法规的观点。
首先介绍一下欧盟的相关情况。
这里首先我们要感谢在欧盟考察期间,ADP公司为我们提供的联络和联系,我们希望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和系统的。
1、谈到厂商授权的问题,对欧洲几个国家,英国、德国、法国,厂商对经销商授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五年定期,一种是两年轮期,五年定期如果是要取消经销商的授权,必须要提前六个月告诉厂商。而两年轮期制,是必须要提前两年告诉他。
插一个话题,刚才我和新华信的林总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国内很多经销集团在上市的问题上,在证监委上不能顺利通过,我们了解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经销商获得的授权
目前大多数是一年一签,所以我国证券主管部门认为经销商没有持续性经营权利,这也是抑制了经销商做大做强的要素之一。
2、经销模式,有独家区域分销和无区域限制直销。
3、独立的汽车修理店提出特约修理申请,厂家要提供圈套的技术信息、工具、设备及培训。我们现在是介绍这种情况,再结合我们国内的情况,加之我们决策部门和厂商意见反馈后在中国实施一个适合中国的汽车业法规。其中有一点我们认为是可取的,就是厂家不可以拒绝那些使用了非厂家原配件的汽车经销商。我们对汽车商业评论这块看到消费是很大的一个需要行业关注到的重点,对消费者的赔付这块,我们觉得这是值得借鉴的。维修厂、4S店只要是按照相同的标准采购到相同的配件维修了车,厂家不能因此就不提供继续的这样一些保修。现在我们有一些4S店存在从厂家采购零部件的利润不太符合常理的情况。现在经销商都在说我们的利润会越来越薄,这是不是市场不好了?但是我们研究认为经销商的话语权还是在厂商那块。在这个程度上,我们要追求一种厂商平台的关系,还是要控制在厂家的实力,包括前面雷霆生先生介绍到大众希望它的利润率达到8%,而现在只有3%,可是我们经销商利润率能够达到3%就非常高兴了,所以我认为现在市场上存在的这样一种利润现状是非常合理的。
第二,现在介绍一下美国的汽车法规要点。
1、授权区域。人口超过2.5万人以上,6英里为服务半径授权,低于2.5万人,就是10英里,这和区域人群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直接关系。
2、但是有一点,我们也是可以借鉴的,新增同区域经销商网点需要由厂家书面通知网点内经销商。这个经销商在30天内没有提出意见,就视为同意。根据美国的意见,如果经销商不同意,美国各个州会有相关法庭进行诉讼,不能够继续授权,只有等待判决以后才能进行新的授权。这样的情况下,经销商做得就比较愉快。经销商作为厂家直接面对市场的前端,它有这样愉快的心情后,会真正完成厂家的任务。
包括拉动汽车消费的一些产业政策,包括我国自己的一些政策。有政府的政策汽车销量就会上去,没有政策的汽车销量就会下来,这也是用事实来说话。
行业组织对这个法规的观点是通过对行业的一些研究,提供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通过政府进行良好的行业制定和管理,通过产业健康发展。主要是集中在对法律方面的一些焦点问题。经销商在一块进行交流就形成了一种互动学习,包括一种集体对资源的采购,2007年我们到澳大利亚看到地方政府对地方产业区域经济的支持,认为是对这个城市经济增长带来一些效应。所以,最近我们看到国内有一些城市,山东还有山西的一些城市,他们在规划
汽车产业年,我们觉得在这种汽车产业年中有我们品牌的一些厂家可以主导汽车文化,应该对本品牌汽车在当地的消费有所促进。
谈到经销商对法规的一些观点,有几个情况给大家一起汇报一下。在美国每年一度有全球33个国家的圆桌会议,我们二月份也去参加了这个会议。世界各国经销商协会核心领导层由该国最大的经销商集团领导构成。各个国家经销商协会提交该国汽车销售服务对该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及交给该国决策机构的建议。各国经销商协会成为该国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第三方协调机构,通过几十年的磨合,大家也都意识到这种沟通是非常有效的。
谈到供应商对经销商组织的观点,确实在美国做得比较好。因为美国每年有一个春季调查和秋季调查,对经销商的满意度、资金结算效率等情况形成一定的报告,和厂家高层进行沟通。我们汽车流通协会也在做这样的调查,对大家也是非常帮助的,之后我们会和其他的品牌进一步联系。
时间关系,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编辑:路宁宁)
第五篇:棱柱型行政模式对中国转型期的行政模式的启示
棱柱型社会的特征对中国转型期公共行政的启示
摘要: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具有不同于常态社会的特点,本文将从棱柱型社会的特征——异质性、重叠性和形式主义来分析当前中国公共行政存在的问题。关键词:异质性、重叠性、形式主义、中国公共行政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经历了巨变。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借鉴了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成功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在全球化大潮中,全球先进的知识、技术、理论能够高速、广泛地传播。在迅速学习引进大量新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的过程中,先进与落后、传统和现代的冲突表现得很普遍很广泛。棱柱型社会的特征在中国的公共行政领域表现得很突出。
1.中国公共行政的异质性
里格斯认为异质性的存在是过渡性社会(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特征。所谓“异质性”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呈现了不同的制度、不同的行为观点。”由于一个正好相反的观点和习俗共同平行相处,因而,棱柱型社会的变革是不协调的,不完善的,也是无反映的。如:中央政府部门设置齐全,管理设施先进,而一些边远地区却根本没有行政机构,而是依靠宗教组织、家族组织等来维持秩序。从历史纵向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时间较短,在基础起点很低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是不可能的,短期内迅速提高国民素质是不可能的,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都迅速达到发达国家那种状态更是不可能的。因此,必然要经历一段先进和落后的激烈冲击和碰撞的时期。
从整体而言,我国处于典型的过渡性社会,既有传统因素的存在,又有现代的因素凸现。从区域发展状态来看,我国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中西部相对于东部和南部而言,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特征更显著,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同时,现代工业文明又势不可挡的强力推进。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已经发展的相当充足,某些领域已步入后现代社会。从经济运行机制看,现代自由经济已经显露出无比的优越性,但是市场化程度不一而足,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从行政技术上看,中国政府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举世瞩目。但是由于幅员辽阔,行政层级过多,导致的行政不力,甚至偏远基层处于无序状态。
在社会转型期,公共行政表现出来的异质性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导致的问题则需要以更好的方式解决。在法律的范围内,打击违法行为,对不同观点和行为应当持包容的态度。在不危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的制度存在。在公共行政领域,健全法律法规,优化行政层级和机构设置,允许言论自由。2.中国公共行政的重叠性
里格斯认为过渡型社会即发展中国家的公共行政存在着严重的重叠性。所谓“重叠性”,是指“一个结构并不一定产生其当有的功能,行政行为往往受非行政行为的标准所主宰,而不受行政的标准所决定。同理,经济行为不受市场规律控制,而受非经济的因素所决定。”在里格斯看来,公共行政的“重叠性”即行政机构的重叠现象。在过渡社会中,在组织和结构上,由于功能的分工不明,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重叠。
我国的政府组织结构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飞速发展,社会事务日趋庞杂,政府管理范围也随之扩张,政府的权力也急剧膨胀,这样原有的行政机构在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行政职能增加,行政机构扩大,增加和扩大并不是在提前计划好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难免职能的重叠和机构之间争权夺利。而行政系统的改革,是远远难于经济改革的,行政改革是中国现阶段改革的最大难题。我国政府必须承担大量的社会职能,从而设立了庞大的行政机构。同时,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囊括一切社会事务,最终导致行政机构的膨胀。就国务院而言,尽管从1978年以来政府经历了七次机构改革,但收效不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部门林立,职能混乱,某些机构形同摆设。机构的重复建设致使社会资源的浪费,行政效率低下。
针对这些问题,应当进行机构改革。继续推行大部制改革,优化行政方式,简政放权,健全行政绩效考核机制,推行电子政务。3.中国公共行政的形式主义
里格斯认为所谓的“形式主义”,是指“政府所制定的法令和政策不能付诸实施,形同虚设、徒有虚名”。里格斯认为,在过渡社会形态中,国家虽然有着完整的法律制度,但实际上起不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仅仅是形同虚设。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治思想和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在传统上,公民的权利意识很淡薄,法律只是一个口号性的东西而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极为严重。而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诸方面都在飞速发展,新的经济状态下,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利益格局的出现,作为政府公共政策执行者的各级政府拥有越来越大的行政处置权,而实际的约束机制的法律和制度不能很好的贯彻,就加重了法律和制度的形式主义和行政事实行为与原则的偏离。正如里格斯所分析的那样,西方的行政体制、行政方法、行政技术以及文官制度等在一些新兴发展国家迅速建立起来后,在西方国家行之有效的这些制度在发展中国家收效甚微,以至于毫无功效,实际上源于行政环境的不同。
在当下的转型期,形式主义表现在:第一,脱离群众,闭门造车,凭印象和主观臆想办事,好大喜功、偏听偏信,工作忙乱,大建形象工程;第二,热衷于提新口号,定新指标,典型的“发烧友”,图虚名、争彩头,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第三,花花点子层出不穷,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点子”,从表面上看很有道理,很有功底,实际上是纸上谈兵,不好操作;第四,取悦领导。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善于研究领导心理,投其所好,一门心思跑后门拉关系,以博取领导的赏识和提拔。第五,工作动机不纯。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后,不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能平等待人,自以为职务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瞒上欺下,追逐名利。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官僚制有着密切联系。问题的指出其实也包含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事,不搞形象工程,认真贯彻正确的政策,为官要清廉等等。
总之,棱柱型社会的特征在中国社会转型期表现得很明显,针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转型。
参考文献
[1]林默彪 《社会转型与转型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研究 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