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
传统村落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最为浓郁的“乡愁”。
要注重传统文化发展,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的元素、内涵和表现形式,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传播开来;要注重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提高老百姓收入,改善老百姓生活。
通过活态的聚落遗产,挖掘和密切其与村民之间的生产方式、宗教行为、生活习惯、生态理念等文化联系。坚持“保护优先、修缮为主、适度开发”原则,认识古村落遗产保护修缮的“四原”原则: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与原样式。从外形设计、材料与实体、用途与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体制、位置与背景环境、语言与其他非遗等多层面,加强保护工作,确保我国传统村落遗产的真实性。
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许多自然村寨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乡间的石板路被水泥覆盖,农民住进了楼房,曾经的吊脚楼越来越少,村民记忆深处的家乡特色正在一点点被现代化设施改变。
古村落是一种文化资本.体现着民族民间创造智慧的村庄,今天仍是被我们忽视的生态资源。中国农耕文明以第一自然为本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形态仍然是适用的,是符合低碳时代现代发展的。村庄,是我们要重视依赖的以自然为本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村落的自然生态与休养生息价值凸显出来。古村落的生态价值及自主的慢生活方式,成为城市望尘莫及的优势,而边疆地区的一些古村寨,更是成为吸引世界瞩目的文化物种稀有之地。
我国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粹和中华民族的根基,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然而,长期以来,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的多重挑战和冲击,传统村落不断遭受“建设性、开发性、旅游性”破坏。目前,“千村一面、万村一貌”的“特色危机”正成为共性问题,不少传统村落正在遭受“持续性破坏”,甚至濒临消亡。
村落社区传承保持着最本源的民族文化形态,是民族文化活的细胞和基因库,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正是依附在村社文化传统中绵延存活的。它不仅是历史遗存与族群文化记忆生长的土壤,也是适应调节族群当下生存的公共社会。活态文化的村落社区研究,使我们进入了一个文化生态的整体,回到村社的世界,去发现文化的真实存在,去发现村社民众对文化的情感心理和社会需求。
村落是我们最古老的家园。我们的文明最初是在村落里养育成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根性和多样性在村落里。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对传统村落这种根性的文化价值认知有限,大部分村落又没有村落志,大量珍贵的传统村落在时代转型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保护传统村落,不应仅着眼于古建筑的保护,还应保护好包括在这些村落中生活在内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方方面面。为保护好人们的生活形态、劳作方式、民俗、道德与价值取向观念,应该发动村民,热爱自己的家园,认识其中的价值。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而是要关注村民的文化权利和经济利益,要让他们拥有尊严和骄傲感。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民生,解决传统村落居民的住房供给,还要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让有识之士共同加入到保护古村落的队伍当中,实现保护机制的多样化。
传统村落有效保护与发掘研究、合理整治、适度开发相结合,以保护促利用、利用强保护。一是传统村落有效保护必须发掘研究遗产和合理整治环境。只有充分发掘、研究好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才能作为资源利用,才能在合理开发中发挥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自然景观价值。二是传统村落开发利用是有效保护的具体途径。合理开发利用既要整治传统村落格局风貌等自然遗产,又要保护乡土建筑等文化遗产,更要传承乡土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利用,发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让城市居民和旅游者参与其中。
每个古村落是一个自然的社会单元,也是物质与文化的综合体,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完整的古村落应包括民宅建筑、桥梁、庙宇、祠堂、古树、亭台楼阁、古戏台、碑廊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应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各种民俗、生产生活、婚丧嫁娶、民间信仰崇拜以及民间神话、民间故事、民间谚语和歌谣等口头的、无形的和民间艺术、民间戏剧、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古村落就可以理解中国文化的民族密码和历史细节,读懂古村落就可以读懂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性留存在古村落里,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闪烁在古村落里,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散落在古村落里,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汇聚在古村落里,中华文化的根脉深深扎在古村落里。冯骥才先生曾说:中国最大的物质遗产是万里长城,最大的非遗是春节,最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古村落。
村落不完全是一个物质性的景观,更重要的是村落是有灵魂的,她有生产、生活,有她独有的、传承的历史的精神和地域的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是大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我有一个想法,想在南方和北方各选一个传统村落,由国家投资,作为实验性试点进行保护。这其中要掌握好几个理念:一方面,保护好传统村落的历史真实性。就是要保持她的原汁原味,要在保持真实性的基础上,提高居住在其中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他们有权力享受现代科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舒适和方便。我们要把现代文明输入村庄,也要给他们带来生活上的改善;另一方面,村民还要有和村落相结合的生产。他们有了生产,才能获得生产的资源,确保过上比较好的生活,只有村民愿意留在村庄里,村庄才能被活态地保护下来。所以,真正保护村庄的不是政府、学者,是村民自己,他们才是保护村庄真正的主人。我们要让他们有保护的自觉,同时,我们要给他们创造好保护的条件。保护的条件就是生活得好,还能持续生产。只有这样,保护和发展才能到根本上去。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外形和内核,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保护古村落,并非是被动地对抗岁月的磨蚀,其中也包含着对古村落人文生命的挖掘与扬弃。因此,对古村落的保护、建设和开发一定要按规律办事,切忌在开发和建设中造成不可补救的破坏,从而使在历史浩劫中幸存的古村落在开发中死去。保护与开发永远是一对矛盾,对古村落是作为文化基因完整地加以保护,还是作为生财之道尽快地开发赚钱,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各级政府应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历史的情怀、超前的眼光、长远的规划、持之以恒的决心,积极开展对古村落的保护,既注重对古村落的活态传承,又防止过度的开发,正确地面对历史与现实,正确地处理经济与文化,正确地看待遗产与利益,正确地评判政绩与公益,寻找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两全之策。
在不影响民俗村整体景观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开办村落民俗博物馆的方式,将这里最优秀、最稀缺的文化遗产展示给人看。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它的局限性,更不能置众多优秀的、活态的、本身就作为民间生活一部分的原生态文化于不顾,而刻意将那些活态民俗绞杀后制成博物标本。民俗旅游开发的大忌是过多的人为干预,衡量一个民俗村开发得是否成功的一个基本标志,是开发后随着旅游环境的改善原有生态环境保持如何。
凡准备开发旅游的村镇,必须向有关部门,特别是向有关文物部门提出申请,经专家讨论通过后,方可动工。我们认为今后无论是古村古城镇的开发,还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都必须经过有关专家的充分论证,不能由开发商随意动工。在开发这些文化遗产时,也不能简单地以营利为目的,正确的做法是在保护中搞开发,在开发中求保护。村落不是一个人的家园,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传统村落,留住的不是个人的“乡愁”,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乡愁”。保护与开发永远是一对矛盾,是把古村落作为文化基因完整地加以保护,还是作为生财之道尽快地开发赚钱,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古村落的保护、建设和开发一定要按规律办事,切忌在开发和建设中造成不可补救的破坏,使历经浩劫而幸存的古村落在不当开发中消亡。各级政府在古村落保护过程中,应本着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历史的情怀、超前的眼光、长远的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活态传承,正确地面对历史与现实,正确地处理经济与文化,正确地看待遗产与利益,正确地评判政绩与公益,寻找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两全之策,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古村落传承保护机制,从而不断增强古村落的魅力和生命力,找回那种“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美好诗意。
第二篇:传统村落
开启传统村落探访之旅
2018年4月30日,“五一”小长假第二天,天气晴好,我随万山湖骑友@缘来是你(王波)发起的团队骑行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的宜阳县苏羊村。
早上6:40出门,7:00在北京路与队友会合即出发,高德地图显示单程66公里左右,实际全天骑行超过140公里,打破我个人的单日骑行最远纪录。随同的骑友共6人,除我王波及本人外,另外还有@天涯过客(王旭)、@jordan(张明珍),还有两位女士因事未骑完全程,中途返回。
这条骑行路线设计良好,虽然路途较长,但都是公路,坡度不大,适合夏季出行,一天下来,没有出现体力不支状况。不足之处在于:一是去时从石陵往西拐,选择走乡县小路,没料到有一段正在修路施工,有的路基刚推出来,有的路面洒水湿滑,还有的根本不能骑,只能推着走,所以影响了速度,到三乡镇时已快12点了;二是进入洛河川后,S323省道两旁全是速生杨行道树,这个季节正在扬絮,加上路上车流较大,杨絮随风飘舞,迎面满是如雪似的絮花,直往眼耳口鼻内灌注,还好戴着面巾和眼镜,不影响视线,但那种被束缚、被突袭的感觉还是非常不舒服的;三是出发前车子前胎气压不高,加上乡间路况不好,被刺盯着了,造成慢撒气,在休息时才发现,还好王波和王旭带有工具,紧急补修才得以上路,但由于胶水失效,又在三乡镇进行二次修补,不然还真耽误事;四是景点与想象中有差距,原始村貌与家乡类似,这里除年代久远、相对集中之外,没有特别亮点。
关于苏羊寨的相关情况当时了解不多,回来后上网搜查,现整理如下,仅当记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苏羊寨古村落遗址,位于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东距洛阳市区75公里,距宜阳县城43公里,西距洛宁县城15公里。这里有三大特色:苏羊遗址、苏羊古寨和苏羊竹马传统艺术表演,其中村南的苏羊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属仰韶-龙山时期的历史文化重要遗址,198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羊古寨村落,俗称“苏羊寨”,以清末及民国间建筑为主,风格古朴典雅,是豫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2014年1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苏羊竹马是该村保留着的中原地区传统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仅在春节期间演出,相传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家孙武与吴起操练军队的各种阵法,2011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苏羊遗址的开掘研究和国家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重视,苏羊古寨吸引了大批的旅行、摄影、写生、骑行等爱好者,助推了苏羊村的各项开发及保护工作。
苏羊寨,又名向阳寨,东面是七峪河,南边紧依熊耳山余脉花果山,北临洛河水,与三乡镇隔河相望,宜故公路(S319)绕村北侧而过,西边邻近洛宁县。苏羊古寨历史悠久,形成于元代以前,分为东寨、西寨。属防御外患而建,故选址独特。这里东、西、北三面居高临下,三面环沟,只有南面一少部分和苏羊塬上相连,四面均有寨墙,寨墙内有深达十多米的壕沟,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这里的气温、湿度、土质适合大部分农作物的生长,土地肥美,气候温和,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给早期的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河洛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缔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创造着华夏民族灿烂的文化。
据现场观察,苏羊遗址东西宽约800米,南北长约1000米,文化土层堆积达6米。发掘出来的文物较多,陶器有泥质彩陶、泥质黑陶、夹砂灰陶;石器有刀、镰、斧、铲、网坠、圆形器等。苏羊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对研究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目前,洛阳考古队仍在这里探测研究。
据村史研究人员介绍,原始社会晚期(约一万年以前),“河洛人”先是使用弓箭狩猎、到塬上放牧、到洛河捕鱼,后用洛河中的青石砺磨成石斧砍倒树木,芟除杂草,并放火焚烧,河采来的花岗石砸制成的石臼中,用石锤捣碎。从此,人类社会的生活逐渐从野蛮走向文明,炎黄二帝时期发展为方圆1.5公里的西寨(现在仍有寨墙存在)。在夏商的一千多年中,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西寨的居住人口不断增加,又向东发展了东寨。这种寨中有寨,实属罕见。两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内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为防止外寇侵扰和抢掳。又构筑了绕东寨一周约6000米长,3米宽,5米高,车辆能在上面通行的土寨墙和西寨墙连在一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基本保护完好,目前只剩下寨北的残垣断壁了。若登上北寨墙极目西眺,滔滔洛水西天而来;东北李贺故里依稀可见。民国甲戊年又建了南寨门,上有题字“南望华岳”“向阳寨”,雄伟壮观,至今保存完好。若站在南寨门上仰视南天,巍巍华岳耸入青天。
推着车子,在村里漫步,寨内南北道路为主街道,东西道路为小巷,每条道路尽头都有庙宇。村内现存有大量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建筑,黄褐色的夯土墙,古朴的青瓦,处处可见失去棱角的石拴马桩、石马槽、石碾盘等,村子的西北部还保留有天井窑院。村内庭院的结构基本上为坐北朝南,有三间临街房,大门开在靠东的一间。进门有影壁墙,影壁墙上有供奉土地神的神龛;院内东西各两间厢房,靠北为三间上房。纵横交错的街道,错落有致的青砖瓦房和夯土瓦房,让我们依稀可见村庄的昔日繁华。可惜随着时代变迁,村中居民多已搬迁外出到新村,只有数十位老人守住在这里,继续着现代的农耕生活,叙述着过去的繁盛历史。
近年来,宜阳县积极申报专项资金25万元,建起了苏羊竹马非遗项目传承教育基地,设立传习所、展示馆,购置演出服装、道具及乐器等。苏羊村还专门成立了培训班,吸纳村里的年轻人,让苏羊竹马这一传统的社火表演能够传承下去。
苏羊遗址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一万多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生动画卷,为人们了解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透过窗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沉睡的原始村落在新时代的晨光中苏醒。
批)名录
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
2012年9月,经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及传承的意义。凡入选村落应符合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选址格局肌理保存较完整、传统建筑具有一定保护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良好和村落活态保护基础好等条件。
自2012年以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部门先后数次组织传统村落调查,分4批将4153个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中央财政给予每个入选村庄300万元保护扶持,用于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工作。
截至目前,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已分五批公布了811个河南省传统村落和124个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其中洛阳市有75个河南省传统村落和17个中国传统村落,所有列入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
用于传统村落内重要街巷、传统建筑和院落修缮与风貌整治,尤其是对急需抢救保护的具有历史价值建筑的修缮。
申请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已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或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并通过审查;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保护价值突出、保护发展定位明确,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或潜力;县级政府重视,乡镇积极主动,村庄自愿,有保护发展的实施方案;已获得中央财政保护发展补助资金的传统村落,使用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保护发展项目进展顺利、效果良好,近5年来申请使用其他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规范有序,资金使用效益高。
A.河南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
2012年12月第一批(全国646个,其中河南16个、洛阳2个): 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镇乔庄村 洛阳市汝阳县蔡店乡杜康村
2013年8月第二批(全国915个,其中河南46个、洛阳8个): 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 洛阳市孟津县常袋镇石碑凹村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寺坡山村
洛阳市洛宁县上戈镇上戈村 洛阳市洛宁县河底镇城村村 洛阳市洛宁县东宋镇丈庄村 洛阳市洛宁县底张乡草庙岭村
2014年11月第三批(全国994个,其中河南37个、洛阳4个):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东山底村 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 洛阳市栾川县三川镇火神庙村抱犊寨 洛阳市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
2016年10月公布第四批(全国1602个,其中河南25个、洛阳3个)
洛阳市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 洛阳市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 洛阳市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
2017年7月28日,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的通知》(建办村〔2017〕52号),(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工作,力争将所有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全部纳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届时预计全国总数将超过5000个。
B.河南省传统村落(共五批)名录
2013年6月公布的首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共320个,其中洛阳市17个): 洛宁县河底镇城村 洛宁县东宋镇丈庄村 洛宁县上戈镇上戈村 洛宁县底张乡草庙岭 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 孟津县常袋镇石碑凹村 孟津县会盟镇扣马村 汝阳县城关镇云梦村 汝阳县小店镇圣王台村 汝阳县陶营乡铁炉营村
汝阳县蔡店乡蟒庄村 嵩县田湖镇程村 嵩县大章镇大章村 嵩县九店乡石场村 嵩县白河镇下寺村 新安县石井镇寺坡山村
2014年7月公布的第二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共95个,其中洛阳市12个)
汝阳县大安工业园区曹刘庄村 宜阳县张坞镇苏羊村 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村 栾川县潭头镇大王庙村 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 栾川县潭头镇党村村 栾川县潭头镇张村村 栾川县三川镇火神庙村抱犊寨
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田山村 洛阳市洛龙区李楼镇楼村 新安县铁门镇土古洞村 新安县石井镇东山底村
2015年9月公布的第三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共96个,其中洛阳市11个)
洛阳市洛宁县下峪镇故东村 洛阳市洛宁县小界乡李家原村 洛阳市汝阳县刘店镇腾岭村 洛阳市新安县北冶镇甘泉村 洛阳市新安县仓头镇孙都村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井沟村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王家沟村 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山窝村 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古城村 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汤营村 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石门村
年9月公布的第四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共80个,其中洛阳5个)
洛阳市洛宁县市罗岭乡皮坡村 洛阳市偃师市山化镇游殿村 洛阳市偃师市山化镇新明村 洛阳市偃师市山化镇光明村 洛阳市孟津县麻屯镇薄姬岭村
2018年1月公布的第五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共220个,其中洛阳30个)
洛龙区庞村镇彭店寨村 洛龙区诸葛镇西山张村 洛宁县河底镇河底村 洛宁县上戈镇庙洼村 洛宁县故县镇窑瓦村 洛宁县故县镇隍城村 洛宁县小界乡苇山村 洛宁县罗岭乡讲理村
孟津县朝阳镇刘寨村 孟津县平乐镇后营村鹞店 孟津县常袋镇半坡村 孟津县宋庄镇朱家寨村牛家寨 孟津县横水镇横水村 孟津县城关镇寺河南村大阳河 孟津县小浪底镇李家岭村 孟津县小浪底镇庙护村 伊川县白沙镇白沙村 伊川县吕店镇温沟村 嵩县白河镇白河街村 嵩县白河镇大青村 嵩县白河镇栗扎树村 嵩县白河镇火神庙村 嵩县白河镇黄柏树村
嵩县九店乡王楼村洼口村 新安县铁门镇薛村村 新安县曹村乡袁山村 偃师市山化镇汤泉村 偃师市山化镇马洼村
第三篇:传统村落评选
住建部2011年开始,会同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门开始搞中国传统村落评审申报项目,2012年组织了全国普查,建立了近1.5万个传统村落的传统村落调查信息系统,分两批将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了保护名录。近年来整合了现有农村环境保护、一事一议等五个专项资金,按平均每个村300万元的标准予以扶持,目前,已有327个中国传统村落获得扶持。
目前开始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评审申报工作,要会签农业部,部里面商量后提出要提名一些村落,具体名单从科教司美丽乡村试点村里面选择。农业部提名的村落,很大的概率获得300万的扶持。按照要求,申报村落要做规划等材料。这里面有我们的市场机会。
按照陈明的意见,流程如下(以下文字及附件材料都是他过目并允许发送的):
1.先根据文件夹名单考察乡村,按照评审标准选择若干村落,按照合规程度排列顺序,将前两名报给我,重点考察南沙横沥冯马三村,如冯马三不符合,也可以直接说不符合。
2.美办拿到名单后,会在传统村落调查信息系统里面检索,如果在名单里面,就会将该 两个村报到住建部。等住建部确定后,基本可以确定,那时才可以和村里面谈规划编制等事宜。
3.切忌不要提前给村里面讲做规划的事情,否则,万一不能成功,对农业部和所都有不 利影响。
附件是住建部传统村落评审标准,以及美丽乡村广东名单。说明里面有具体操作指引。
项目虽然不大,但这个做好后,后面陆续也有项目,对所在省外成批量开展项目也有积极作用,望领导考虑,支持。
1.此为住建部文件节选,因要几部委会签后才公布,现在不方便全部扫描。
2.背景如下:2011年9月以来,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共同开展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目前,共两批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列入名录,目前,拟进行第三批传统村落的申报评审工作。前两批传统村落没有经过农业部会签,第三批需要农业部会签,因此,让农业部推荐村落,从美丽乡村中选择没有列入的,符合条件的推荐。
3.资金支持:整合现有农村环境保护、一事一议等五个专项资金,按平均每个村300万元的标准予以扶持。
操作步骤说明:
1.先根据文件夹名单考察乡村,按照评审标准选择若干村落,按照合规程度排列顺序,将前两名报给我,重点考察南沙横沥冯马三村,如不符合,也可以直接说不符合。
2.美办拿到名单后,会在传统村落调查信息系统里面检索,如果在名单里面,就会将该两个村报到住建部。等住建部确定后,基本可以确定,那时才可以和村里面谈规划编制等事宜。3.切忌不要提前给村里面讲做规划的事情,否则,万一不能成功,对农业部和所都有不利影响。
1.该文件夹中村落为农业部评选的广东“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
2.拟从广东美丽乡村中选择两个,推荐列入住建部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重点考察下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是否符合条件。
3.标注数字的村落已经列入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不予列入。
第四篇:藏族羌族剪纸是藏族羌族民间工艺美术的鲜活载体
美术展示串词
我校在这期中十分重视美术教育,本期专门开设美术活动课,经过三个月的实践,学生中出现大量的美术优秀作品,结合美术课程学生美术作品走出了绘画单一种类。美术作品种类最多。
1现在观众们看到的是学生的绘画作品,作品中可以看到学生们天真无邪,画出心里的世界。
2现在展示在观众眼前的是我校在美术活动中开展的《拼贴画》,学生们十分感兴趣优秀作品比重较高。作品里可以看到孩子们广阔的思维,创造力极强,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是本活动的主要目的。
3藏族羌族剪纸是藏族羌族民间工艺美术的鲜活载体,形象地反映了藏族羌族民间的宗教信仰、民俗民风以及审美取向。藏族羌族剪纸虽蕴涵着羌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却非常有限。所以我校在2011年12月开始向申报课题2011年4月《羌族剪纸教学法学习研究探索》被列为阿坝州教科所重点课题,我校在3月开始引入教学课堂,观众们现在看到的是羌族剪纸教学学生优秀作品的一部分。同学们剪出了他们的心灵之花,剪出了他们多彩的世界。
谢谢大家观看
第五篇:关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有关工作汇报
关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有关工作汇报
(丽水市农办)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逐步加快,部分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挖掘不深、保护不力、利用不当等诸多问题。为加强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浙委办„2012‟38号),并于今年5月9日召开了全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现就我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有关工作小结如下:
一、深入调查,摸清历史文化村落基本现状
丽水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2010年,我市对全市古民居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进行了调查摸底。
1、丽水古村落概况
此次调查共有古民居村落78个,共统计有古民居2417幢,其中建筑结构主要为泥木,砖木、石木次之。古民居(特定年代民居或特色建材房屋)占地面积747123平方米。按年代分来看,1911年之前建成的房屋1087 幢,占45%;1949年之前建成的房屋625幢,占26%;1958年至1965年间建成的房屋297幢,占12%;1965年至1976年间建成的房屋687幢,占28%。从用途看,1759幢仍旧居住使用,231幢作为旅游,107幢作为经商之用,221幢空臵,有129幢做其他用。从文物保护看,有国家级16
古村落纳入全市的旅游发展规划中,加强古村落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制定了《丽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丽水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关于加快绿谷文化建设的决定》(2005年)、《丽水市“古堰画乡”旅游区规划》(2007—2015年)等。对于历史文化保护村镇,专门制定规划,如《西溪村建设保护规划》等。
(二)坚持地方特色,改善人居环境。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把环境整治和保护乡村村落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如遂昌在危旧房改造中坚持自身特色,建设徽派建筑或从其它村落迁建古民居以与原有的建筑相协调。景宁深垟村依托现有石头装点成石围墙、石头路、石门楼、石浴房、石沟渠,打造名副其实的“石头寨”等。
(三)坚持适度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在保护古村落和自然生态的同时,也注重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如古堰画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设香樟古埠景点、古街修复改造、河道疏浚、游船码头等26个综合项目。同时,引进行绘画企业,面向社会引进农村手工艺和特色产品展销经营户和市区十大旅游社经营乡村酒吧,初步形成了集油画街、酒吧街和民俗民品街于一体的多元文化旅游一条街。通过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丰富文化载体,提升文化品位。我们坚持将非遗项目的传承作为重要村级文化活动载体,如西溪村传统文化项目采茶灯、板龙灯连续两届受邀参加丽水市国际文化艺术节,成为丽水
三是开展一次调查摸底。2010年,我市已对全市的古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进行了初步的调查摸底。下步,我们将根据省里的具体工作要求,组织各地对辖区内的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重新开展一次全面细致地调查摸底,夯实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基础工作。
四是进行一轮分类梳理。根据调查摸底结果,组织人员对全市掌握情况进行分类梳理,并按省里要求,对照申报条件,符合条件的及时上报。
五是编辑一本宣传画册。收集全市各地历史文化村落的图片、文字等信息资料,整编成一本宣传画册,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良好氛围。
六是树立一批典型示范。对全市各地的历史文化村落,有针对性的挑选一批,按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原则,委托专业部门编制发展规划,做到既要保护村庄原始风貌,又要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居行条件,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全市的典型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