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对石棉县彝族民间组织协调纠纷情况的调研报告
于对石棉县彝族民间组织协调纠纷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少数民族民间组织积极发挥防范和化解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作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民间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努力化解矛盾、调解纠纷,为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党委、政府和广大基层少数民族同胞的一致好评。但是彝族民间调解沿用彝族传统的习惯法等作为调解依据,在一定的程度上习惯法和国家法律法规是相互冲突的,不利于国家的法制建设,同时在调解矛盾纠纷时,往往聚集家支成员成百上千人以上,民间协调组织稍微处理不慎,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等。近日,县民宗局就我县彝族民间组织协调纠纷情况
进行调研并完成了调研报告。
一、当前彝族内部协调纠纷采取的主要方法。
(一)请德古按彝族习惯法进行协调。从古至今,在彝族社区里,善于处理纠纷、办事公道,或为彝族群众所公认德高望重的人,被尊称为“德古”,也就是彝族社会民间纠纷的调解者。德古产生和被承认的方式,是自生自灭的,不经任何选举或任命,也不用罢免。有人调解了几个复杂的纠纷,就会闻名整个家支而成为德古,以后就会有人继续上门求助。德古调解纠纷,或主动前去,或被邀而至,一般按照当地人熟知的习惯法,靠说服、沟通、舆论、谈判及家支内外的“力学”关系解决问题,同时充分考虑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过程、情节、类别、及事件在社区里的意义和影响等因素。
彝族有自己的习惯法,称为“简伟”,是在彝族社会中享有最高权威的法律。彝族谚语讲:“祖宗制定法,子孙遵循;前辈‘简伟’有道理,后辈赓继‘简伟’不迷路。”这句谚语说明了子孙后代以习惯法作为准则,整个社会要按照传统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和疏导关系。彝族的习惯法叫做“木赫略赫接维”,虽然历史上没有形成文字记载,但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世代相传,被人们公认为调解纠纷时必须遵循的准则。习惯法包括关于土地财产所有权、土地财产继承权、等级关系、租佃关系、债务、投保制、刑法、婚姻、司法等内容,共分9部分,113条,它受彝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维护彝族整体利益,保护彝族文化,促进彝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彝族民间纠纷一但发生,当事双方便各自聘请一个德古担任主要责任人,同时还要各自聘请一个本家支中较有威信和能力的男性长辈担任监护人。当时双方叫“莫知”,主要调解人叫“莫博”,监护人叫“莫达”,具有全权处理该纠纷的权利。如遇到重大复杂纠纷,在调解过程中,还会更多的德古参加到调解中来,形成一个达二、三十人的松散调解团。德古在判案时依据的是“祖上留下的规矩”,用口耳相传的法律条款分析案情,按照犯罪程度对法律条款进行判决。纠纷一般按照习惯法调解成功,纠纷调解成功后,就不能翻案,因为有担保人。大案杀牛,中案杀羊,小案杀猪,结案时要分给大家吃,最后打一只鸡,咒一咒,表示反悔者如此下场。打鸡以后,无论对错都结束,彝族谚语说:“打一只鸡,管九代人”。其他调解签字按手印后,有可能反悔,按照习惯法调解成功打鸡后则
很少有反悔的,也很少有发牢骚的。
(二)请县、乡、村组干部配合协调。虽然我县彝族群众调节纠纷主要还是依靠德古根据彝族习惯法进行调解矛盾。但也有彝族群众找县、乡、村组各级干部进行调解。据调查,我县彝族群众内部产生纠纷时,有60%的人愿意找家支和德古解决,20%的人愿意找乡村干部解决,20%的人愿意两者都找;当家庭与别人发生纠纷时,37.5%的人愿意找家支,17.5%的人愿意找基层干部,45%的人两者都找;当社区发生违法事件,42.5%的人愿找家支,17.5%的人愿意找干部,40%左右的人两者都找。
从以上调查情况看,在彝族社工,民间调解工作主要是依靠德古,其次是我们的各级干部,因此彝族的德古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彝族社会内部稳定。
二、彝族民间协调纠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复仇心态失调。彝族习惯法允许血亲复仇,并鼓励报几代人的冤仇,允许通过打砸抢等行为进行复仇,而且认为这是是一种英勇的行为,值得家族和世人的赞赏,因此,这种复仇心态在彝族地区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社会治安隐患。
(二)调解过程中耗费大量的钱财。彝族民间调解对当事双方都是劳民伤财,当事人邀请自己的家支和民间德古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要杀猪宰羊款待德古和亲戚,等纠纷调解好以后,还要给予德古一部分调解费用。有些纠纷一调解就是十几天,甚至几个月,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耗费的金钱有可能比结案后赔偿金额还要多。加之彝族同胞大多居住在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中高山地区,家庭经济都比较贫寒,有很多家庭因为陷入纠纷的漩涡而
导致一贫如洗。
(三)虽然彝族民间调解为民族地区为公、检、法等部门减轻了工作压力,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是一种民间自发行为,多数调解人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义务的,没有什么报酬可言。德古只有在调解重大疑难纠纷的时候才收取一定的调解费用,但这些报酬对于他们耗费的大量精力来说也是杯水车薪,由于没有政府的经费支持,彝族的民间调解功能也逐渐在减弱。
(四)习惯法中神判的弊端。彝族民间调解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又拒绝承认犯罪事实的疑难案件,如果经过德古经过多次调解都不能结案的,当事人大多愿意通过向神灵诅咒发誓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清白,祈求神灵来判定、鉴别真伪和是非曲直。审判的方式有:打鸡、诅咒、发誓、端铧口、捧烫石、捞油锅等方式。虽然神判在维护彝族社区稳定具有很大的作用,但这种迷信的方式显然和我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
绳”的法制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三、我县针对以上问题的一些做法。
一是于2007年7月挂牌成立了“石棉县少数民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并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其中彝数民族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由彝族德高望重的德古和彝族退休干部担任委员,为彝族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对彝族群众进行普法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德古的普法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刑法》、《婚姻法》和《民法》等法律知识,特别是加强对德古们的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调解工作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有的德古在调解实践中,能新旧变通,对国家法律和彝族习惯法规矩相互引用,相互论证,能达到很好的调解效果。2007年7月,石棉县回隆彝族乡联合村村民王贵全的妻子服毒身亡。死者家属沙马家支200余人从凉山州冕宁县赶来吊唁,死者家支(家族)找到死者丈夫,责问其妻为何而死?考虑到人员众多,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县信访办、县民宗局和乡村干部会同民间德古前往调解。调解组根据男方平时省吃简用,打工挣钱给妻子治病,因为妻子久病不愈已负债累累,夫妻感情也不错的情况进行案情分析,并按照彝族习惯法的相关条款和国家法规进行了协调处理。通过原告、被告一天一夜的辩论后,最终由男方家支赔偿女方家支17500.00元,双方达成协议,并同意永不翻案。
三是逐级参与,由下至上化解。我县彝族每个家支都有自己的头人,家支头人大概100多人,较为出名的德古有10多人。一般的民事纠纷由当地村组的家支头人出面协调,乡村协调不了的纠纷,就邀请全县比较著名的德古参与协调。如擦罗彝族乡海洋村阿富沙沙,公安局退休干部朱正华等都是比较有名的德古,德古解决不了的民事纠纷上报政府后,政府委托县民宗局协调处理,民宗局处理不了才交给政府通过法律途径处理,刑事纠纷一般由政府出面解决。少数民族地方形成了调处矛盾纠纷的层层网络体系,切实做到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2006年以来,彝族民间协调组织共调解婚姻纠纷102件,债务纠纷73件、土地纠纷45件,其他纠纷120件。民间协调组织始终站在稳定的高度,耐心细致的做疏导、调解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如2006年9月8日,田湾彝族乡跃进村牛大坪组苟家与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星星乡吕家因婚姻纠纷在泸定县星星乡调解时产生打斗事件,泸定吕家立即召集了家支成员50余人连夜赶到田湾乡牛大坪,天一亮,就赶走了苟家的山羊和绵羊共计102只,当听到吕家不听招呼打家劫舍的消息后,苟家人异常气愤,也召集了家支成员60多人,抄近路挡住了吕家的必经之路,正当两家人剑拔弩张,一场血雨腥风的家支械斗在所难免之时,当地村组干部立即向乡政府汇报情况,当天正是星期六,值班人员立即赶到了现场,对两家人进行了劝说,暂时制止了事态的恶性发展。同时乡政府向县委、政府进行了汇报,县委、县政府立即安排公安、民宗等部门在6小时内赶到事发地点。县政府介入后,先做工作要求吕家人先把羊归还给苟家,但是苟家说家里的银子48块和现金1万元掉了,要求政府部门调查清楚了再说,于是乡上工作人员又派人上山核实了相关情况,这时已经接近了下午5点钟,天上开始下雨,苟家人在公路上搭起了帐篷,准备把吕家人困在山上。由于事态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我们又向县上汇报,县委政法委书记带领部份警力连夜赶到事发现场,并对双方又进行了协调和劝说,吕家同意后撤到了半山的一户农户家,防止了事态扩大。第二天一早,工作人员把羊子清点了还给苟家,把两家人召集到两河口进行调解。当时因为双方意见不统一,没有当场协调处理好。后来,我们经过两县有名的德古参与协调,花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调解了纠纷,防止了事态的发展。
四、我县彝族调解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在多重的权利、影响力和约束力相互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状态中,彝族群众的选择也逐渐出现多元化。当家庭出现麻烦事,可能有多种选择:即去报案,又依靠家支;丢了东西,为破案发出悬赏告示、打鸡赌咒,然后向政府部门报案。虽然选择余地大了,但协调功能紊乱的情况在所难免。
(二)彝族习惯法和现行法律中的冲突存在不可调和性。
彝族的德古、家支和习惯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和国家法律法规是相互冲突的,不利于国家的法制建设。彝族在调解矛盾纠纷时,往往聚集家支成员成百上千人以上,民间德古等协调组织稍微处理不慎,很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如:
1、家支复仇。为家支成员复仇,是彝族习惯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家支复仇虽然减少,但酿成了刑事和治安案件事情也屡有发生。
2、不同等级的男女禁婚。不同等级间严禁通婚,原是彝族习惯法中的一条重要规定。据了解,近年在我县彝族的农村,大多数婚姻还是在同等级内缔结的。等级和经济状况不同但相近的,在议定身价钱时要有所区别,以示血统贵贱为依据。有些等级相差较大的要通婚,当事人所属家支就会出面干涉,加以禁止。虽然这与国家婚姻法规定的自愿平等原则有所冲突,但目前由此引发的冲突并不多。
3、订娃娃亲及议交身价钱违反婚姻法。彝族人嫁娶仍要议交身价钱,也不能违背家长的意见婚姻缔结,要收聘礼,议交身价钱,这是彝族习惯法中所肯定的内容。我县彝区议交身价钱作为一种手续,还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女方身价钱一般在5000—40000元之间,而且有上涨趋势。男方出不起钱,就由其家支摊派凑齐,或经双方协商,降男方一等级收钱,但降级后男方要受歧视。同时父母包办子女婚姻的现象很多,不少父母为子女订娃娃亲。有的青年不同意家长包办的婚姻,但因双方家长已互通财货,怕退钱受到阻止,也多所屈从,少数不从者,往往会造成不幸后果。
(三)习惯法与国家法律有所冲突的原因
我县彝族民间调解和彝族习惯法对民族地区现实社会生活影响尚多,据我们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传统习惯法赖于存在的社会基础是家支组织,而家支组织还带有较多的旧的痕迹。我县彝区的农村,在目前基本上还是以家支组织为单位而分散居住。家支组织中旧的血统观念、等级观念、复仇观念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家支组织间的经济支援和救助对家支成员的维系还起着较大的作用。
二是我县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尚不足以完全冲破传统习惯法的种种网络,尚不足以完全克服传统习惯法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旧的观念。
三是我县的农村,交通还不够发达,有的地方还相当闭塞,这限制了当地群众的眼界,一般是越闭塞的村落,传统习惯法的影响越大。
四是传统习惯法中包含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如家支成员在生产上要互相支持,在生活上要互相帮助,救危扶困等,这些内容得到彝族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教育在我县的民族地区还仅仅是开头,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消除传统习惯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
四、对今后如何做好彝族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建议。
(一)彝族习惯法是彝族人民积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大多数是彝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研究如何将习惯法与现代法律相融合的问题。把真正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现实生产、生活的,且与现行国家宪法、法律不相抵触的内容保存下来,吸收入当地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规范之中。
(二)少数民族民间调解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彝族民间调解组织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地开展工作,并给予彝族民间协调组织一定的调解经费,建立少数民族民间调解长效机制。
(三)继续加强在彝族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举办法制扫盲培训、推广先进典型,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咨询、民族宗教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积极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宣传民族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水平,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
(审签领导:周天奋)
来源:雅安市石棉县委办
第二篇:于对石棉县彝族民间组织协调纠纷情况的调研报告
于对石棉县彝族民间组织协调纠纷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县少数民族民间组织积极发挥防范和化解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的作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民间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努力化解矛盾、调解纠纷,为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党委、政府和广大基层少数民族同胞的一致好评。但是彝族民间调解沿用彝族传统的习惯法等作为调解依据,在一定的程度上习惯法和国家法律法规是相互冲突的,不利于国家的法制建设,同时在调解矛盾纠纷时,往往聚集家支成员成百上千人以上,民间协调组织稍微处理不慎,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等。近日,县民宗局就我县彝族民间组织协调纠纷情况
进行调研并完成了调研报告。
一、当前彝族内部协调纠纷采取的主要方法。
(一)请德古按彝族习惯法进行协调。从古至今,在彝族社区里,善于处理纠纷、办事公道,或为彝族群众所公认德高望重的人,被尊称为“德古”,也就是彝族社会民间纠纷的调解者。德古产生和被承认的方式,是自生自灭的,不经任何选举或任命,也不用罢免。有人调解了几个复杂的纠纷,就会闻名整个家支而成为德古,以后就会有人继续上门求助。德古调解纠纷,或主动前去,或被邀而至,一般按照当地人熟知的习惯法,靠说服、沟通、舆论、谈判及家支内外的“力学”关系解决问题,同时充分考虑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过程、情节、类别、及事件在社区里的意义和影响等因素。
彝族有自己的习惯法,称为“简伟”,是在彝族社会中享有最高权威的法律。彝族谚语讲:“祖宗制定法,子孙遵循;前辈‘简伟’有道理,后辈赓继‘简伟’不迷路。”这句谚语说明了子孙后代以习惯法作为准则,整个社会要按照传统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和疏导关系。彝族的习惯法叫做“木赫略赫接维”,虽然历史上没有形成文字记载,但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世代相传,被人们公认为调解纠纷时必须遵循的准则。习惯法包括关于土地财产所有权、土地财产继承权、等级关系、租佃关系、债务、投保制、刑法、婚姻、司法等内容,共分9部分,113条,它受彝族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维护彝
族整体利益,保护彝族文化,促进彝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彝族民间纠纷一但发生,当事双方便各自聘请一个德古担任主要责任人,同时还要各自聘请一个本家支中较有威信和能力的男性长辈担任监护人。当时双方叫“莫知”,主要调解人叫“莫博”,监护人叫“莫达”,具有全权处理该纠纷的权利。如遇到重大复杂纠纷,在调解过程中,还会更多的德古参加到调解中来,形成一个达二、三十人的松散调解团。德古在判案时依据的是“祖上留下的规矩”,用口耳相传的法律条款分析案情,按照犯罪程度对法律条款进行判决。纠纷一般按照习惯法调解成功,纠纷调解成功后,就不能翻案,因为有担保人。大案杀牛,中案杀羊,小案杀猪,结案时要分给大家吃,最后打一只鸡,咒一咒,表示反悔者如此下场。打鸡以后,无论对错都结束,彝族谚语说:“打一只鸡,管九代人”。其他调解签字按手印后,有可能反悔,按照习惯法调解成功打鸡后则
很少有反悔的,也很少有发牢骚的。
(二)请县、乡、村组干部配合协调。虽然我县彝族群众调节纠纷主要还是依靠德古根据彝族习惯法进行调解矛盾。但也有彝族群众找县、乡、村组各级干部进行调解。据调查,我县彝族群众内部产生纠纷时,有60%的人愿意找家支和德古解决,20%的人愿意找乡村干部解决,20%的人愿意两者都找;当家庭与别人发生纠纷时,37.5%的人愿意找家支,17.5%的人愿意找基层干部,45%的人两者都找;当社区发生违法事件,42.5%的人
愿找家支,17.5%的人愿意找干部,40%左右的人两者都找。
从以上调查情况看,在彝族社工,民间调解工作主要是依靠德古,其次是我们的各级
干部,因此彝族的德古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彝族社会内部稳定。
二、彝族民间协调纠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复仇心态失调。彝族习惯法允许血亲复仇,并鼓励报几代人的冤仇,允许通过打砸抢等行为进行复仇,而且认为这是是一种英勇的行为,值得家族和世人的赞赏,因此,这种复仇心态在彝族地区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社会治安隐患。
(二)调解过程中耗费大量的钱财。彝族民间调解对当事双方都是劳民伤财,当事人邀请自己的家支和民间德古进行调解,调解过程中要杀猪宰羊款待德古和亲戚,等纠纷调解好以后,还要给予德古一部分调解费用。有些纠纷一调解就是十几天,甚至几个月,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耗费的金钱有可能比结案后赔偿金额还要多。加之彝族同胞大多居住在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中高山地区,家庭经济都比较贫寒,有很多家庭因为陷入纠纷的漩涡而
导致一贫如洗。
(三)虽然彝族民间调解为民族地区为公、检、法等部门减轻了工作压力,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是一种民间自发行为,多数调解人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是义务的,没有什么报酬可言。德古只有在调解重大疑难纠纷的时候才收取一定的调解费用,但这些报酬对于他们耗费的大量精力来说也是杯水车薪,由于没有政府的经费
支持,彝族的民间调解功能也逐渐在减弱。
(四)习惯法中神判的弊端。彝族民间调解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又拒绝承认犯罪事实的疑难案件,如果经过德古经过多次调解都不能结案的,当事人大多愿意通过向神灵诅咒发誓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清白,祈求神灵来判定、鉴别真伪和是非曲直。审判的方式有:打鸡、诅咒、发誓、端铧口、捧烫石、捞油锅等方式。虽然神判在维护彝族社区稳定具有很大的作用,但这种迷信的方式显然和我们“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
绳”的法制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三、我县针对以上问题的一些做法。
一是于2007年7月挂牌成立了“石棉县少数民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并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其中彝数民族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由彝族德高望重的德古和彝族退休干部担任
委员,为彝族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对彝族群众进行普法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德古的普法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刑法》、《婚姻法》和《民法》等法律知识,特别是加强对德古们的普法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调解工作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
围内开展。有的德古在调解实践中,能新旧变通,对国家法律和彝族习惯法规矩相互引用,相互论证,能达到很好的调解效果。2007年7月,石棉县回隆彝族乡联合村村民王贵全的妻子服毒身亡。死者家属沙马家支200余人从凉山州冕宁县赶来吊唁,死者家支(家族)找到死者丈夫,责问其妻为何而死?考虑到人员众多,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县信访办、县民宗局和乡村干部会同民间德古前往调解。调解组根据男方平时省吃简用,打工挣钱给妻子治病,因为妻子久病不愈已负债累累,夫妻感情也不错的情况进行案情分析,并按照彝族习惯法的相关条款和国家法规进行了协调处理。通过原告、被告一天一夜的辩论后,最终由男方家支赔偿女方家支17500.00元,双方达成协议,并同意永不翻案。
三是逐级参与,由下至上化解。我县彝族每个家支都有自己的头人,家支头人大概100多人,较为出名的德古有10多人。一般的民事纠纷由当地村组的家支头人出面协调,乡村协调不了的纠纷,就邀请全县比较著名的德古参与协调。如擦罗彝族乡海洋村阿富沙沙,公安局退休干部朱正华等都是比较有名的德古,德古解决不了的民事纠纷上报政府后,政府委托县民宗局协调处理,民宗局处理不了才交给政府通过法律途径处理,刑事纠纷一般由政府出面解决。少数民族地方形成了调处矛盾纠纷的层层网络体系,切实做到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2006年以来,彝族民间协调组织共调解婚姻纠纷102件,债务纠纷73件、土地纠纷45件,其他纠纷120件。民间协调组织始终站在稳定的高度,耐心细致的做疏导、调解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如2006年9月8日,田湾彝族乡跃进村牛大坪组苟家与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星星乡吕家因婚姻纠纷在泸定县星星乡调解时产生打斗事件,泸定吕家立即召集了家支成员50余人连夜赶到田湾乡牛大坪,天一亮,就赶走了苟家的山羊和绵羊共计102只,当听到吕家不听招呼打家劫舍的消息后,苟家人异常气愤,也召集了家支成员60多人,抄近路挡住了吕家的必经之路,正当两家人剑拔弩张,一场血雨腥风的家支械斗在所难免之时,当地村组干部立即向乡政府汇报情况,当天正是星期六,值班人员立即赶到了现场,对两家人进行了劝说,暂时制止了事态的恶性发展。同时乡政府向县委、政府进行了汇报,县委、县政府立即安排公安、民宗等部门在6小时内赶到事发地点。县政府介入后,先做工作要求吕家人先把羊归还给苟家,但是苟家说家里的银子48块和现金1万元掉了,要求政府部门调查清楚了再说,于是乡上工作人员又派人上山核实了相关情况,这时已经接近了下午5点钟,天上开始下雨,苟家人在公路上搭起了帐篷,准备把吕家人困在山上。由于事态一直得不到有效控制,我们又向县上汇报,县委政法委书记带领部份警力连夜赶到事发现场,并对双方又进行了协调和劝说,吕家同意后撤到了半山的一户农户家,防止了事态扩大。第二天一早,工作人员把羊子清点了还给苟家,把两家人召集到两河口进行调解。当时因为双方意见不统一,没有当场协调处理好。后来,我们经过两县有名的德古参与协调,花
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调解了纠纷,防止了事态的发展。
四、我县彝族调解会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在多重的权利、影响力和约束力相互交织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状态中,彝族群众的选择也逐渐出现多元化。当家庭出现麻烦事,可能有多种选择:即去报案,又依靠家支;丢了东西,为破案发出悬赏告示、打鸡赌咒,然后向政府部门报案。虽然选择余地大了,但协调功能紊乱的情况在所难免。
(二)彝族习惯法和现行法律中的冲突存在不可调和性。
彝族的德古、家支和习惯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和国家法律法规是相互冲突的,不利于国家的法制建设。彝族在调解矛盾纠纷时,往往聚集家支成员成百上千人以上,民间德古等协调组织稍微处理不慎,很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如:
1、家支复仇。为家支成员复仇,是彝族习惯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家支复仇虽然减少,但酿成了刑事和治安案件事情也屡有发生。
2、不同等级的男女禁婚。不同等级间严禁通婚,原是彝族习惯法中的一条重要规定。据了解,近年在我县彝族的农村,大多数婚姻还是在同等级内缔结的。等级和经济状况不同但相近的,在议定身价钱时要有所区别,以示血统贵贱为依据。有些等级相差较大的要通婚,当事人所属家支就会出面干涉,加以禁止。虽然这与国家婚姻法规定的自愿平等原则有所冲突,但目前由此引发的冲突并不多。
3、订娃娃亲及议交身价钱违反婚姻法。彝族人嫁娶仍要议交身价钱,也不能违背家长的意见婚姻缔结,要收聘礼,议交身价钱,这是彝族习惯法中所肯定的内容。我县彝区议交身价钱作为一种手续,还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女方身价钱一般在5000—40000元之间,而且有上涨趋势。男方出不起钱,就由其家支摊派凑齐,或经双方协商,降男方一等级收钱,但降级后男方要受歧视。同时父母包办子女婚姻的现象很多,不少父母为子女订娃娃亲。有的青年不同意家长包办的婚姻,但因双方家长已互通财货,怕退钱受到阻止,也多所屈从,少数不从者,往往会造成不幸后果。
(三)习惯法与国家法律有所冲突的原因
我县彝族民间调解和彝族习惯法对民族地区现实社会生活影响尚多,据我们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传统习惯法赖于存在的社会基础是家支组织,而家支组织还带有较多的旧的痕迹。我县彝区的农村,在目前基本上还是以家支组织为单位而分散居住。家支组织中旧的血统观念、等级观念、复仇观念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家支组织间的经济支援和救助对家支成员的维系还起着较大的作用。
二是我县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尚不足以完全冲破传统习惯法的种种网络,尚不足以完全克服传统习惯法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旧的观念。
三是我县的农村,交通还不够发达,有的地方还相当闭塞,这限制了当地群众的眼界,一般是越闭塞的村落,传统习惯法的影响越大。
四是传统习惯法中包含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如家支成员在生产上要互相支持,在生活上要互相帮助,救危扶困等,这些内容得到彝族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教育在我县的民族地区还仅仅是开头,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消除传统习惯法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
四、对今后如何做好彝族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建议。
(一)彝族习惯法是彝族人民积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大多数是彝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加强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研究如何将习惯法与现代法律相融合的问题。把真正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现实生产、生活的,且与现行国家宪法、法律不相抵触的内容保存下来,吸收入当地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规范之中。
(二)少数民族民间调解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彝族民间调解组织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地开展工作,并给予彝族民间协调组织一定的调解经费,建立少数民族民间调解长效机制。
(三)继续加强在彝族地区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举办法制扫盲培训、推广先进典型,开展民族法律法规咨询、民族宗教法律法规知识竞赛等,积极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宣传民族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水平,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
(审签领导:周天奋)
来源:雅安市石棉县委办
第三篇:三台彝族饮食文化调研报告
三台彝族饮食文化发展调研报告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追求文化美食和绿色饮食,现代饮食也注重文化含量,提倡健康饮食、平衡膳食和文化美食。而乡村特色菜餐饮美食具有浓郁的绿色餐饮色彩,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因而,大力推动彝族特色饮食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了凸显三台彝族饮食特色,挖掘其市场,宣传其文化,现对我乡彝族饮食进行了调研,并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三台乡位于大姚县境西北部,地处大小百草岭山系,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72公里,东连昙华乡,南接石羊镇,西连铁锁乡,北与湾碧乡接壤,国土面积455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92个村民小组,有彝、汉、傣、傈僳等民族。全乡海拔在1600至3657米之间,平均气温14℃,气候冷凉。全乡共有2961户1197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2.3%。有耕地12685亩,其中水田46亩,彝族以种植荞麦、大麦、小麦、玉米、燕麦、洋芋、包谷、白芸豆、等耐寒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经济收入主要是核桃。
二、饮食文化现状
三台拥有丰盛的物产资源,一年四季许多原料都可以制作特色菜品。全乡共有一定规模的餐饮业12 家,餐饮业均属个体经济性质,其中以经营滇菜、彝族风味饮食的最多,其次是经营回族风味饮食的。但到目前为止,三台饮食文化仍属于依赖型、封闭型的,绝大多数“
1迷宗菜”在餐馆是寥寥可数,仅限于在民间宴席和接待亲友中纵向传
承。特色菜肴一般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进行,不存在菜品的包
装、储存和销售环节。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相当狭窄,无经济效益,难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乡具有发展绿色餐饮的优势,但菜品制作较为
粗放,文化内涵不够,吃老本,缺乏创新,个体小餐饮企业,经营满
足消费需求大众化的正餐、小吃服务为主,缺乏特色菜品和规范的服
务,经营地点散、杂,没有特色正餐、地方小吃、团体供膳、没有上
规模、上档次的酒店支撑,餐饮业发展不具有地方特色和规模化。
三、独具特色的三台彝族饮食文化
三台的彝族人民凭借彝乡多彩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资源,用
勤劳的智慧,创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传承着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书写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三台的彝族特色菜肴有很多种,奇绝的彝族美食,至今仍是“藏在深闺人未识”,十分可惜。
“苦荞粑粑蘸蜂蜜” 苦荞粑粑是三台彝族的一种主食,苦荞是
高寒地区出产的一种粗粮,用料为高山苦荞面和山泉水,用生铁锅片
加栎碳子母灰烙成,外皮黄脆,内心酥软,因为苦荞粑粑味道略苦,所以在彝族地区,每当春暖花开盛产蜂蜜的季节,把苦荞粑粑烧好或
煎好后,蘸上清凉香甜的荞花蜜,味美可口,令人回味无穷。(三台
多底河波乍小组)
“土锅羊油茶下烧洋芋”其烹调方法古朴平实,(用料为:山茶、山羊油、炒米、香料、食盐)土锅羊油茶有润肺、养颜等作用,而且
味道鲜美可口。加上彝族地方洋芋多,吃法一样多,不论天晴下雨,在三锅桩内烧上一大堆洋芋,不能全熟,有七成熟就可以吃了。烧洋
芋颜色看起来呈暗金色,有一种泥土的香味,香得你流口水。加上一
碗味道鲜美的羊油茶,叫你不想吃都不行。(在三台的过拉地村委会,有比较真宗的土锅羊油茶)
“燕麦炒面”燕麦炒面,燕麦,古称麦、油麦,燕麦面是将洗淘
晒干后的燕麦炒熟磨細后,加入适量白糖或椒盐做成甜咸两味“炒
面”,或用塑料袋包裝的燕麦粥。由于燕麦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可冲饮、熬粥、干食或捏成奶油糌粑,是一种居家或旅行的方便食品,有“绿色色食品新貴族”的美称。(三台多底河茨咕噜)
“全羊肉汤锅” 主要选用肥壮的黑山羊,宰杀后开膛洗净内脏,用火燎去羊头、羊脚皮毛,在炭火上烤黄后用锤锤碎内骨,最后连羊
血、肚杂、羊肉全部切块一锅煮。全羊汤锅是彝族人民喜爱的风味名
吃,这种吃法的好处是无膻味、汤白、味浓、肉香,而且营养丰富。
“坨坨肉”在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是很受欢迎的,彝族将坨坨肉放在簸箕里,一块肉就有一个拳头大小。彝族人以坨坨
肉让人感到了他们的待客的热情和大方,也看到他们粗犷豪放的一
面。这种猪的肉质比较好,因是放养的猪的肌肉较为紧密结实,而猪
多以山上的高寒植物为主食,肉质也带着高山上的醇香。屠宰后的猪
直接放在地上,用草堆放其上烧烤,将体外猪毛烧光,这时猪皮也烧
黑,彝族人就将其刮干净,俗称烧毛猪。坨坨肉放入锅的冷水中,煮
时放些木姜子入汤,一般不再放入其他调料,锅架在锅庄上用柴烧煮,煮两涨待水面的泡沫消失就行了,这时肉刚熟,就须捞起,肉此时还
有弹性。彝族人一般在小簸箕中拌以盐就行了,这算是最纯正的坨坨肉。但现在许多人还要加辣椒、花椒,并习惯采用炒的方式在热锅中拌和以上调料,以增加香味。但是坨坨肉本身要求是尽显猪肉本色,不要太多的太复杂的调味品,就是放也要尽量少一些。坨坨肉显现出猪肉的原汁原味,体现了彝族传统的饮食文化。(在三台的博厚村委会,能吃到比较纯正的坨坨肉)
还有黄家湾支裸坪的“带皮鼠干巴”,“山猪大排”“清汤蜂王浆”“凉拌山韭菜”,博厚拉么格小组的“骨头酱”“松萝茶”都是民间宴席和接待亲友中美传的特色菜肴。
四、彝族饮食文化的出路
1、三台的彝族特色饮食要利用人无我有的天时地利,挖掘民间传承,在“彝特”上巧做文章,树立自己的品牌;并多开展一些民间烹饪技艺交流活动,因为是同行,“真佛面前烧不得假香”,要拿出一些“绝活”,使人“刮目相看”,这样使一些民间技艺既得到传承,也得到发展。
2、发展彝族特色菜肴。我乡各种可食用的物种原料丰富多样。特别是野生菌、山茅野菜遍地可寻,野生高蛋白昆虫多,野生香料和保健药材品种繁多,发展特色菜烹调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条件。
3、倡导绿色、环保。特色菜鲜嫩清香、酸辣适中,讲究原汁原味、酥而不烂、嫩而不生,这些特点正好符合了当今“绿色食品”、“生态食品”的饮食潮流,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加快我乡彝族特色饮食文化发展,让广大食客认识三台彝族饮
食,迷恋彝族饮食,把饮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机地融于餐饮过程中,使菜点品种、质量、服务水平、用餐环境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三台独特的饮食文化,从而既给消费者物质上的享受,同时又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让人们馋涎欲滴、乐而忘返。
第四篇:义乌民间借贷纠纷的调研报告(共)
2008年是我国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的一年。世界金融风暴导致全球经济步入寒冬,受此影响,国内一些中小企业经营者资金紧张,民间融资规模膨涨。2006年浙江省义乌市法院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1161件,标的额1.37亿元;2007年受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1746件,标的额5.9亿元;2008年受理民间借贷纠纷4315件,标的额比前两年有大幅度上升。笔者经过调查发现,隐含在民间资本流动中的道德、法律和经济风险需引起高度关注。
一、民间借贷案件上升的原因 银根收紧刺激民间融资活跃
义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金需求不断增长,受2008年早期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信贷资金趋于紧张,不少急需资金周转的经营者因金融贷款难,转向民间求贷,民间借贷成为社会融资的重要来源之一。融资瓶颈突出、企业面临困境是一个共性问题,浙江省经贸委统计显示,2008年1月至5月,全省规模以上亏损企业有1.07万家。据银监会统计,一季度我国各大商业银行贷款总额超过2.2万亿元,但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比去年同期减少约300亿,中小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资金紧张的问题。
雄厚的民间资本寻求释放途径
义乌足全国著名的商贸城市,全市共有约58000多个商位,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位居全国集贸市场榜首。依托小商品市场,义乌百姓手中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资本。据中国人民银行义乌市支行统计,2008年上半年义乌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977.3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63.83亿元,存款规模总量列浙江省各县、市首位。这些雄厚的民间资本需要寻找投资出路,而民间借贷的高利润正符合资本逐利性的天然特征。
大标的民商事案件管辖权下放
自2008年2月1日起,基层法院管辖争议标的金额由原来的300万元以下提高到1000万元以下。2008年义乌市法院受理300万元以上标的额的民事案件484件,其中民间借贷纠纷案件333件,案件数量和标的额均占大标的案件的68%。
实施新诉讼收费办法后,起诉门槛降低
2007年4月1日新的诉讼费收费办法实施后,诉讼费用明显降低,当事人启动诉讼的负担减轻。
二、民间借贷纠纷的特点
借贷数额由小额借贷向以大额业务为主转变
2008年上半年标的额50万元以上的民间借贷案件809件,50万元以上的案件数量占全部案件数的35.7%,标的额却占到标的总额的87.6%。其中300万元以上的案件120件。如浙江新中鑫针织有限公司涉及的6个民间借贷纠纷,标的均为200万元以上,其中3个为600万元以上,总额为2734万元,平均标的额455万余元。全年100万元以上的民间借贷案件1165件,占义乌市法院全部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的26.9%,但标到额却占同类案件的78.7%,其中800万元以上的28件,明显呈现出以大额借款为主的特点。从低息、无息借款向短期高息借款转变
笔者随机抽查了部分已结的民间借贷案件,其中60%的案件书面约定利率为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数倍。在系列民间借贷纠纷中,如吕某某系列案约定利率以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为主,少部分月利率为2.5%;毛某某系列案约定月利率2%,都高于银行基准贷款利率。而且借款期限以短期为主,往往借期只有一两个月。
债务人从个人向企业和企业主借款转变
2008年上半年义乌市法院受理的涉及公司的民间借贷纠纷共144件,其中公司为债务人的有124件,上述公司均为中小企业。借款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资本需求大,存在资金紧张现象,特别是自有资金不足又盲目扩张的企业、以出口为主但议价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开发项目销售不畅、资金回笼周期拉长的小型房地产企业尤为突出。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风险大,担保困难,门槛较高,一直处于融资难的困境中。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使企业主转向社会融资。另外,由于出借人对公司的有限责任形式不信任,要求企业主以个人名义出具借条的情形较多。据笔者抽样统计,大标的案件企业主作为个人被起诉的23件,占同期大标的民间借贷案件数量的30%。2008年全年以公司为被告的民间借贷纠纷312件,标的额达数亿元。
证据由简单借据向完备的借款协议方式转变
以前借贷双方往往只写一张简单的借条,注明借款数额,没有约定利率、还款期限等内容,甚至在交付现金后,也不留书面凭据,只凭信用发生借款关系,发生争议后举证困难。现在原告往往都能提供形式较为规范、完备的借款协议,协议中约定的利息不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设定了房屋、土地抵押或提供保证人作为担保措施,约定违约责任,由借款人承担实现债权的费用(包括律师费等),甚至约定管辖法院。另外一般还注明借条是在双方平等、自愿、公平情况下签定的,借款已经全部交付等。从形式上看,有专业人员的参与。这说明当事人法律意识提高,民间借贷呈现专业化放贷的趋势。
被告从单一主体向多个责任承担者转变
笔者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4、5、6三个月中,义乌市法院受埋11313万元以上的民间借贷纠纷185件,标的额49565万元,其中只有一个被告的69件,占37%,两个以上被告的116件,占63%。如浙江新中鑫针织有限公司今年被诉的民间借贷纠纷6件,其中5件法定代表人朱某个人与公司为共同被告;金乌集团民间借贷纠纷中,张某一人为被告的只有1件,标的300万元,其余10件或张某夫妇或者相关公司在借条上签名,标的为4360余万元。多个被告互负连带责任降低了出借方的风险,说明债权人的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增强。
民间借贷纠纷供需双方主体的重复率高
最近几年的民间借贷纠纷反映出当事人重复的现象,如某某以当原告为主,某某以当被告为主。通过对借贷次数较多的36名原告进行分析,平均每人出借次数10次以上,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5人;如2006年至今,金某为原告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有38件,标的为4783万元。被告方面也存在类似现象,某大酒店为被告的案件共55件,金额达6000余万元,某编织厂为被告的案件18件,借款共计1500余万元,某日化有限公司为被告的案件15件,借款金额4000余万元。以公司为被告的民间借贷纠纷中,同一公司被起诉4次以上的有14个共计89件案件。调解结案难度大,调撤率低于平均水平
由于涉及的金额巨大,被告经济状况差,缺乏履行能力,100万元以上纠纷已经审结999件,占85.8%,其中调解结案的204件,调解率为20.4%;判决的519件,占52%;撤诉197件,占19.7%;其他方式结案的约占8%。大标的民间借贷案件的调解难度大,与义乌市法院全院的综合数据相比,判决率较之高3.6个百分点。
三、义乌市法院应对民间借贷案件的措施
针对今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复杂形势,义乌市法院增强大局意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服务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树立帮助企业度难关的大局意识
当前民间借贷类案件大量涌现,如果处理不好,易导致—些困难企业关门倒闭,并引发群体性上访事件等社会问题。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和谐稳定的高度出发,义乌市法院开展了“服务企业、共渡难关”活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慎重审理提前解除借款合同的案件,防止因债权人提前收回借款而导致债务人企业资金困难。
严格、慎重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灵活运用保全措施以降低对单位经营造成的影响。对资金周转困难但并非恶意逃债的、尚能正常运行的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慎重采取查封、扣押等保全措施,规定保全标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案件由分管院长审批。对目前尚能正常运行、有发展前景的困难企业,尽可能地采取动态查封措施,严禁超标的查封,尽量降低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
尽可能采取调解方式化解纠纷
对有挽救希望的企业,在审理阶段尽可能调解结案,执行阶段尽可能促成双方和解,达成分期履行协议,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2008年以来,义乌市法院涉企民间借贷案件的调撤率达78.6%。
强化民间借贷纠纷的审判管理
1、合理配置现有的审判资源,建立专业化审理机制不断提高案件承办法官的专业化水平,强化“四统一”原则,即大标的案件统一由立案庭受理,统一适用普通程序,统一由民一庭、民二庭审理。
2、严格控制裁判文书的签发权。规定审判员主审的案件由审判长签发;审判长主审的案件,由庭长签发;庭长主审的案件、审委会讨论决定的案件、标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案件,裁判文书由分管院长签发。层层负责,把好签发关。
3、慎重裁判,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据民间借贷纠纷的规范性文件,维护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对非法从事高利贷活动的,依法追缴其非法所得。2008年4月上旬,义乌市法院召开庭长例会专题研究民间借贷案件的审判,确定了以借条书面证据为主的原则,但被告对借款数额有异议的,慎重审查其资金来源、用途、实际支付数额、是否存在欺诈、胁迫、是否存在利息计人本金等情形,慎重裁判;确定了对既约定利息、又约定违约金的,在借款期限内,利息以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为准;借款逾期后,违约金和利息两项合计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的审判思路,统一了本院的裁判尺度。
为企业追讨债权提供必要便利 对企业因资金外借造成自身困难和因外借资金不能回笼,需要通过诉讼缓解资金压力的企业,降低担保门槛,并允许企业以保证的形式提供保全担保,尽可能不给企业再造成新的困难。规定申请人是企业法人的,可以出具书面担保保证书,而不提供财产实物担保。但申请人必须明确承诺担保数额及因申请错误而造成保全财产损失时自愿承担赔偿责任的保证,并加盖申请单位印章及法定代表人的亲笔签名;同时提供经财税部门核实的企业上月资产负债表及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当年年审核准的企业营业执照。
加强沟通,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机制
努力配合市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风险企业的协调,并确定专人负责风险企业信息的协调机制,2008年义乌市法院共派员参加该类协调会70余次。法院还对民间借贷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将书面报告提交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每周一次向市政府办公室和市风险办通报重大案件的审理情况,畅通渠道、共享信息。
加强延伸服务,及时发出司法建议
2008年义乌市法院向中国人民银行义乌市支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金华监管分局义乌办事处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民间融资行为监管的司法建议》,建议金融机构适时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增加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资金供给,以帮助中小企业缓解压力、走出困境。
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维护金融秩序
2008年,义乌市法院已依法向有关机关移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40余件。
四、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发现违法放贷现象
从审判中发现,民间借贷纠纷对借款本金争议的比较多,出借人认为借条上的数额就是借款本金,借款人辩称借条上的数额已包括高额的利息,是高利贷,但没有证据证明预先将本金扣除利息或将利息重复记入本金。部分民间借贷案件涉嫌高利贷,但高息往往在借款时预先扣除,借条内容上不能体现高利贷的情况。也有部分赌债以欠条的形式表现,当债权人仅凭借据起诉,法院往往难以从借据本身判断真实的借贷情况。如何查清民间借贷是否属于高利贷甚至非法集资,是审判中的一个难点。
利息违约金并存的处理
大标的额的民间借贷案件,一般借条较为完备,除了利息,还约定了逾期则每天加收一定违约金。对同时约定利息和违约金的问题,如何处理存在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合同意思自治,既然约定了就从约定;另外一种意见认为,民间借贷的利息不能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无论以约定什么形式出现,都不能越过4倍这个底线。
如何加强金融秩序的规范
民间借贷具有简便、灵活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不规范性和隐蔽性,仅靠当事人的信用维系,容易出现问题。显而易见,发生争议起诉到法院的,仅是民间资本借贷纠纷的一小部分,全部的民间融资规模无法预测。虽然义乌市场总体上是健康有序的,民间融资也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但如此庞大的资本流动脱离了金融监管,使职能部门无法对民间资本进行分析、判断和监测,无法规范投资、融资的渠道。
如何进行虚假案件的甄别
笔者在审判实践中发现,与大额标的不相适应的、而且与其他案件非常正式的借款凭证所不同的一种现象是,对于有财产被法院强制拍卖的被告,往往只有很简单的一份借条,如一被告出具一张“今借到某某人民币8000000元。借款人、日期”的借条,但在该借条上特别注明“借款已收到”。义乌市法院院曾经发生一被执行人利用参与分配制度,实际未借款而故意向亲友出具借款80万元的借条起诉,结案后,其他债权人向公安机关举报,双方立即承认是假借款。如何预防、甄别特殊的当事人,如财产被拍卖的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的假案,是审判的又一个难点。
非法金融行为的打击和预防
民间借贷在高息的吸引下,很可能演变成为非法集资,或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问题。在通过中介机构如投资公司、典当行等进行的民间借贷,从事违法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五、规范民间融资行为的建议
民间融资由于手续简便、期限灵活、资金到位迅速等优点,在缓解企业、企业主融资困难的难题、弥补银行服务的不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消极方面在于其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之外,容易削弱宏观调控的作用,而且利率普遍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可能发生高利贷现象,企业(包括企业主)无法承受高额利息,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另外,民间借贷靠当事人的信用维系交易安全,容易引发债权债务纠纷,可能带来经济、道德和法律上的风险,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因此,对民间借贷行为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疏导、整顿和规范,以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通过立法手段依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
目前急需制定法律、法规或者部门规章,对民间借贷的借款方式、利率、风险、税收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范,保护民间借贷双方的合法利益。通过法律手段治理和规范民间借贷市场,推动民间借贷的规范化运作。如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发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后,地下钱庄结束了在灰色夹缝中生存的状况,小额贷款公司成为合法的融资渠道。
加强监管,密切关注民间资本的流向
监管部门应定期采集数据,分析民间借贷的主体、规模、流向、利率等因素,向群众宣传风险意识,避免资金密集集中对出借方的风险和利率过高对借款人的风险;加强信息共享渠道建设,人民法院、人民银行应建立联系、沟通途径,加强对投资公司、寄售行、担保公司的管理,防止高息融资或者非法从事高利贷活动;对同一原告、同一被告卷入多个诉讼的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同一原告多次起诉的,审查其资金来源、是否从事高利贷活动或者专门发放借款,有无其他违反金融法规的行为;对同一被告多次被诉的案件,审查其借款来源、借款用途等,及时反馈,并且把民间借贷中信用状况不良的个人或者企业列入信用黑名单,以保障民间资本的有序运转。建议政府组织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对民间资本的流向进行专门的调研,及时应对,避免山现金融突发事件。金融创新,拓展银行融资的主体作用
义乌市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和就业的拉动具有重要作用,而巨大的民间借贷总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融资难,金融机构在贷款额度、贷款程序、服务质量和及时性等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因此,在控制总量的同时,货币政策还要对相关企业有所倾斜。此外,金融调控部门还应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改善金融业服务,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有序、协调、高速发展。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已经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2008年7月份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考察调研时表示,将从信贷、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综合各方面的消息,今年下半年信贷天平有望向中小企业倾斜。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08年第二季度例会认为,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为小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下半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已经从从紧到适度放宽转变,千方百计为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问题。
就义乌而言,在市委、市府推动下,2008年5月实施的商位使用权质押贷款,就是立足义乌特色、盘活市场商位资源的金融服务创新。2008年,11家银行已发放2293笔计12.5亿元的小额贷款,该举措有效盘活了市场有形和无形资产,增加了担保物的范围,开拓了融资渠道的新模式,缓解了经营者贷款不足的矛盾,为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正确引导,鼓励民间资本直接投资实业
应从国家经济稳健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对民间资本的引导,通过税收等手段,对转让实业的行为征收高额交易税,防止企业主通过转让企业进行借贷行为,防止产生专门从事放贷的食利阶层。拓展投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房地产市场和股市。在条件允许的区域,尝试允许民间资本进人银行投资的创新。2008年5月8日,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允许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浙江省工商局发布的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使民间贷款机构从制度上获得合法身份,民间数千亿元资金有机会为客户提供合法的贷款服务。
公安介入,果断打击非法金融行为
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排查,把其列入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内容,发现苗头的,公安机关应及时介入,侦查高利贷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问题,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行为。未构成犯罪的,由主管部门进行查处和取缔;构成犯罪的,从严处罚;对以威胁、殴打、绑架等方式讨债为业的人员,给予坚决打击。据不完全统计,义乌市警方今年立案侦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8件,涉及当事人10人次,涉案金额17000多万元。公安机关的及时介入对维护当事人利益、打击金融违法行为、稳定金融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民间借贷调研报告
民间借贷调研报告
省联社:
我县的民间融资现状
我社经过对我辖20户牧户、10户工商户和2家专业合作社调查,2012年2季度末,我县民间融资市场小,由于我县人口少,小企业更是少之又少,牧民民间借贷也主要是治病、建房、子女结婚等生活方面的开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牛羊价格的不断攀升,牧民的牛羊变现能力增强,同时我社加大对农户贷款及小微企业的投放力度,民间借贷空间小。
加强民间融资监管工作的建议
金融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在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适时对那些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产品有市场竞争能力,能够还本付息的企业加大信贷投入力度,支持其合理的资金需求。二是努力改善服务水平,利用现代技术为居民提供简便、快捷的存款服务。要制定完善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和办法,正确引导民间借贷行为。国家或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规》或《民间借贷管理办法》,以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借
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同时,对一些乘人之危而攫取高额
暴利的高利贷者则坚决予以打击、取缔,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银监部门应切实担负起监管职责,制止和规范民间借贷
行为。金融监管部门应制订严格的管理规定,给予民间金融
一定的法律地位,尤其是对自发形成的有组织的金融活动加
强监管,避免“金融**”;同时也要坚决保护合法的借贷
活动,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政府应切实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引导民间资金直接投资。
要加大投资体制改革的力度,建立储蓄投资转化核心机制,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速度,积极为民间社会资金顺利进入投资
领域拓宽渠道、扫除障碍。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不同所有
制经济主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进一步规范典当行、基
金会、协助会的审批和经营行为。
强化金融和法律知识宣传,引导民间融资健康运行。首
先是在办理手续上,要引导其按照银行办理贷款的程序,有
凭有据,大额度贷款实行公证,防止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其
次要引导民间融资用于经济发展上,防止用于非正常消费或
赌博、贩毒等违法行为上。
强化利率管理,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人民银行、银监部
门、工商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管理,允许在合理的利率范围内开展民间融资,严厉打击个别高利贷行为,特别是对参与高利贷行为的乡村干部,政府部门要严肃查处,以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