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陪审员管理条例暂行试点办法

时间:2019-05-14 02:3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陪审员管理条例暂行试点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陪审员管理条例暂行试点办法》。

第一篇:人民陪审员管理条例暂行试点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印发《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部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印发《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北京、河北、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广西、重庆、陕西高级人民法院、司法厅(局):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部署,进一步推进司法民主,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提升人民陪审员制度公信度,促进司法公正,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制定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已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通过。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作出《关于授权在部分地区开展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确保改革于法有据。现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部 2015年4月24日

一、基本原则和改革目标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推进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提升人民陪审员制度公信度和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改革应当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人民司法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提高人民陪审员制度公信度。

(二)坚持依法有序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应当于法有据,改革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由立法机关作出授权,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要及时上升为法律,确保改革在法律框架下有序推进。

(三)坚持中央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相结合。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既涉及司法制度和诉讼程序的原则性问题,也涉及一些司法实务中的操作性问题,要坚持在中央顶层设计的框架内,鼓励地方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四)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与吸收借鉴域外经验相结合。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要立足我国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也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

二、主要内容

(一)改革人民陪审员选任条件。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品行良好、公道正派、身体健康、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28周岁的公民,原则上都具备担任人民陪审员的资格。担任人民陪审员一般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学历,但是农村地区和贫困偏远地区公道正派、德高望重者不受此限。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和执业律师不能担任人民陪审员。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或者被开除公职的,以及不能正确理解和表达意思的人员,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

人民陪审员的选任应当注意吸收普通群众,兼顾社会各阶层人员的结构比例,注意吸收社会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人员,实现人民陪审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完善人民陪审员选任程序。增加选任的广泛性和随机性,建立和完善人民陪审员随机抽选机制,提高选任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度。

基层和中级人民法院每五年从符合条件的当地选民(或者当地常住居民)名单中随机抽选当地法院法官员额数5倍以上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候选人,制作人民陪审员候选人名册,建立人民陪审员候选人信息库。

基层和中级人民法院会同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对人民陪审员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征求候选人意见,从审核过的名单中随机抽选不低于当地法院法官员额数3—5倍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建立人民陪审员名册,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

对于可以实行陪审制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要及时告知当事人有申请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的权利。当事人有权申请人民陪审员回避,是否回避由人民法院依法决定。

(三)扩大人民陪审员参审范围。合理界定并适当扩大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范围,充分发扬司法民主,提高司法公信力。

涉及群体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群众广泛关注或者其他社会影响较大的第一审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以及可能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原则上实行人民陪审制审理。

第一审刑事案件被告人、民事案件当事人、行政案件原告申请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可以实行人民陪审制审理。

(四)完善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机制。改变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等现象,合理确定每个人民陪审员每年参与审理案件的数量比例,防止“驻庭陪审、编外法官”等情形,保障人民陪审员参审权利和效果。

探索重大案件由3名以上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机制。健全人民陪审员提前阅卷机制,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前安排人民陪审员阅卷,为人民陪审员查阅案卷、参加审判活动提供便利。保障人民陪审员在庭审过程中依法行使权利,经审判长同意,人民陪审员有权参与案件共同调查、在庭审中直接发问、开展调解工作等。完善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评议程序。人民陪审员的意见应当写入合议笔录,规范人民陪审员及合议庭其他成员发表意见顺序和表决程序,保障人民陪审员评议时充分发表意见,严格落实人民陪审员合议庭笔录和裁判文书签名确认制度。

(五)探索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职权改革。开展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探索实行人民陪审员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问题,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富有社会阅历、了解社情民意的优势,提高人民法院裁判的社会认可度。

人民陪审员在案件评议过程中独立就案件事实认定问题发表意见,不再对法律适用问题发表意见。审判长应将案件事实争议焦点告知人民陪审员,引导人民陪审员围绕案件事实认定问题发表意见,并对与事实认定有关的证据资格、证据证明力、诉讼程序等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必要的说明,但不得妨碍人民陪审员对案件事实的独立判断。

人民陪审员和法官共同对案件事实认定负责,如果意见分歧,应当按多数人意见对案件事实作出认定,但是少数人意见应当写入笔录。如果法官与人民陪审员多数意见存在重大分歧,且认为人民陪审员多数意见对事实的认定违反了证据规则,可能导致适用法律错误或者造成错案的,可以将案件提交院长决定是否由审判委员会讨论。

(六)完善人民陪审员的退出和惩戒机制。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保障公民陪审权利,明确公民陪审义务。

建立人民陪审员职责豁免机制,因年龄、职业、生活、疾病等因素导致履行人民陪审员职责存在明显困难的可以免除其陪审义务。

公民经选任为人民陪审员的,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履行陪审职责。建立对人民陪审员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陪审职责,有损害陪审公信或司法公正等行为的惩戒制度。明确人民陪审员退出情形,完善人民陪审员退出机制。

(七)完善人民陪审员履职保障制度。建立人民陪审员宣誓制度,制定人民陪审员权利义务清单。

加强对人民陪审员个人信息和人身安全的法律保护,对危害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行为建立相应的处罚规则,维护人民陪审制度权威性。

人民法院及各相关单位应当为人民陪审员履职提供相应便利和保障。人民法院应当会同司法行政机关加强和改进对人民陪审员的培训和管理,充分调动人民陪审员履职积极性,提高履职实效性。人民陪审员所在单位不得因人民陪审员履行陪审职责而对其实施解雇以及减少工资或薪酬待遇等不利措施。人民陪审员制度实施所需经费列入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业务费预算予以保障。

三、方案实施

(一)立法机关授权。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4月授权最高人民法院,自2015年5月起在部分地区开展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试点期限原则上二年,最低不少于一年。

(二)积极开展试点。2015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根据试点方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研究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并选择北京、河北、黑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南、广西、重庆、陕西10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

(三)推动相关法律修改完善。2016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总结经验,全面评估改革方案的实际效果,积极推动相关法律修改完善。

二、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问题

(一)在立法上存在的不足。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必须要有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而我国现行陪审制度的法律依据中,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对陪审制度的表述不一致且较为零散,虽然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但其与陪审制度相关的规定又过于笼统,太过原则。由于缺乏实践操作性,以致各地对于人民陪审员的选举、职责、权利、义务、管理、培训等不甚一致。因此,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是影响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正常运行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中只是原则性的规定了“人民陪审员除不得担任审判长外,同法官有同等权利”,但未加以具体的区分。对于确定由人民陪审员参加合议庭审判的案件,应当做好哪些庭前准备工作,在案件的审理、评议、裁判等阶段又有哪些详细的职责规定,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这就使陪审员的具体运作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也使其地位没有了保障, 所以实践中,人民陪审员一般不阅卷,也不作调查,对案情一无所知,庭审中也只是静坐,始终一言不发,最终出现了 “陪而不审”现象,违背了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初衷。

(三)陪审员制度的影响力不高,阻碍其作用的更好发挥。法官、陪审员以及社会公众对陪审制度认识不足,对其缺乏认同。从职业荣誉感来说,因为陪审员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为民请命服务一定社会群体利益不同,是个别地参与到个案之中,因此,虽然陪审员是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加之公众对该制度还不完全了解,陪审员在其本人心目中和社会公众面前影响力并不高,比如因参加陪审而向单位请假,有时会遇到一定阻力。

(四)对陪审员的管理使用没有形成约束和考核机制。人民陪审员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岗位,有的本职工作繁忙,无可替换;有的陪审员法制意识不强,具有随意性。一个案件经立案庭安排合议庭后,还得承办人在庭前提前商量约请,无法随机抽取和硬性安排。因此,很难确定在未来的庭审当中,陪审员是否能准时参加庭审,因此“临阵换将”或延期审理实,从而给工作造成不便,影响审判的严肃性。

三、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几点思考

(一)细化人民陪审员的权利与义务

《人民法院组织法》中规定:“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他所参加的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同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这些权利主要是审阅案卷材料;参与案件调查,参加开庭审判本合议庭案件;在庭审过程中,向诉讼参与人询问、质证和依法进行调解;参与评议案件,在自己的意见与多数人意见不一致时保留自己的意见,并记录在案等。

《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第一条规定陪审员与法官享有同等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陪审员与审判员的职权和职责不可能完全等同,有必要对两者的职能进行科学地分工。同时,为使人民陪审员客观、公正地履行职务,还应对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期间给予相应的人身保障以及经济待遇,诸如此类的权利都应该逐一明确。

(二)加大宣传力度,为贯彻执行人民陪审员制度营造氛围

提高全社会对这一制度的认识至关重要。要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审判制度,是司法民主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在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的一条很好的沟通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宣传,促使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基层法院党组织应积极向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县委政法委领导汇报人民陪审员工作制度情况,争取关心、理解和支持,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利用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对人民陪审员应具备的条件、工作职责等进行宣传同时,大力宣扬人民陪审员中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增强人民陪审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加强人民陪审员的培训、提高人民陪审员的素质。把鼓励自学和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提高陪审员法律专业知识水平和适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要根据人民陪审员的知识现状,将任前培训、日常培训、个案培训结合起来,要建立符合人民陪审员制度特点培训制度,主动为人民陪审员的学习创造条件。在培训中应注重技能化、实用性内容的传播,以培养人民陪审员的基本法律意识为目标。培训方式应以观摩、点评为主要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调动陪审员的积极性,拓宽人民陪审员了解法院工作的渠道,要主动为他们购买书籍、订阅法律知识报刊。采用多种形式如发送信息快投、情况反映、工作简报以及不定期地与人民陪审员召开座谈会等,增进人民陪审员对人民法院及法官的了解,促进法院与人民审判员之间的交流。这不仅能增加他们的法律知识,也能使他们了解法院动态,加强对审判工作的认知度,从而热爱人民陪审员工作,提高陪审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篇:风险管理报告办法(暂行)

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畅通的全面风险管理信息传递与沟通(报告)机制,及时掌控集团所属各分子公司风险变化趋势、重大风险管控进展和成效,为集团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撑,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结合集团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集团本部及各分子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工作。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风险管理报告,是指集团职能部门及分子公司动态识别风险点、评估风险状况,将相关风险信息按照规定流程传递,使管理层、决策层及时、全面掌握风险状况并做出相应决策的风险管理活动及相应记录文件。

第四条风险管理报告要集中反映集团及分子公司总体风险状况和管理情况,为各级领导层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报告工作要完整覆盖集团所有部门以及分子公司全部业务的各类风险。

2、重要性原则。风险管理报告工作要重点突出可能影响集团及分子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点,重点反映当前亟待管控的重要风险因素。

3、及时性原则。在事前和事中反映风险状况,在规定的时间内履行报告责任。

4、规范性原则。风险管理报告工作要按各类风险管理报告的流程及模板要求逐层报告,规范传递各种风险信息。

第五条风险管理报告体系覆盖集团及分子公司的各类风险及风险管理工作,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报告的内容可分为以下类别: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即全面风险评估报告)、专项风险评估报告、重大风险监测报告(包含重大风险应对进展报告、重大突发事件报告)、风险管理评价报告等。

按照报告的频率,风险管理报告可分为:定期风险管理报告和不定期风险管理报告。全面风险管理报告、风险管理评价报告为报告,每年报送一次;重大风险应对进展报告为季度报告,每季报送一次。专项风险评估报告、重大突发事件报告等为不定期报告,随事项发生即时报送。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六条集团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批准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报告》、《风险管理评价报告》、《专项风险评估报告》、《重大突发事件报告》、《风险监测报告》,并批准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形成执行决议,责成有关部门落实与整改。

第七条审计部是集团风险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集团风险管理决议执行的协调、督导、落实和报告工作,定期开展风险管理评价,强化风险报告成果对集团决策和业务发展的服务职能。

审计部对集团各分子公司的风险管理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第八条集团各职能部门及各分子公司应关注本单位或相关领域的各种风险信息,及时识别、分析、评估,按照规定的渠道和流程报送至相应风险管理部门和主管单位。

第三章风险管理报告的内容及实施

第九条审计部及各分子公司风险管理部门是全面风险管理评估的组织者和报告撰写的负责人。

《全面风险管理报告》要综合反映本单位上全面风险管理情况、本风险评估情况、本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安排等内容。

集团各分子公司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单位的全面风险评估工作,于每年 1月15日报送至审计部,审计部在汇总分分子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的基础上,结合集团各部门的风险评估结果,撰写《全面风险管理报告》,经集团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后对外披露。

第十条专项风险评估报告。集团及各分子公司在“三重一大”、高风险业务、重大改革以及重大投资并购等重要事项提交决策前,对重要事项应开展专项风险评估,必要时编制《专项风险评估报告》。

在提交决策机构审议的“三重一大”事项议案中应附有充分揭示风险和应对策略的《专项风险评估报告》。《报告》可以是决策事项提交材料的专门部分,也可以是独立报告。

第十一条风险管理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评价报告应当以重大风险、突发事件、重大决策和关键业务流程为重点,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设计与运行情况、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评价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缺陷整改情况以及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的结论等相关内容做出说明。

审计部每年应至少开展一次风险管理评价工作,编制《风险管理评价报告》。

第十二条重大风险监测报告。包括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和重大风险应对进展报告。

重大突发事件包括外部纯粹风险事件和内部重大风险事件。外部纯粹风险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按集团应急管理相关规定进行报告。企业内部重大风险事件如质量问题引发的媒体危机、重大质量事故、安全事故等,除向集团相关部门报送之外,还应向风险管理部门报送(报送模板见附件 3)。

重大风险应对进展报告,即针对集团重大风险落地进展情况的报告。每季度结束后的 10 日内,各风险应对主责部门或经营单元应按季度向集团审计部报送本季度重大风险落地进展情况(报送表及结题汇报 PPT 模板见附件 4、5、6)。各单位风险管理部门要及时监督本单位重大风险应对方案实施情况。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本办法由审计部负责解释。第十四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商丘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暂行)办法

商丘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暂行)办法

商政〔2009〕101号

关于印发商丘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商丘市出租汽车客运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商丘市人民政府

2009年12月31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出租汽车客运行业管理,维护出租汽车客运市场经营秩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出租汽车客运行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河南省道路运输条例》和《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出租汽车,是指依法取得出租汽车经营权,根据乘客意愿提供不定点、不定线的运送服务,并按里程、时间计费的客运轿车。

第三条 凡在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从业人员、乘客以及从事出租汽车客运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是出租汽车客运行业的主管部门,其所属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出租汽车客运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规划、建设、公安、工商、财政、税务、价格管理、技术监督、环保、无线电管理等部门应各司其职,认真做好出租汽车客运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出租汽车客运经营坚持统筹规划、规模经营、公平竞争、优质服务、有序发展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总量控制。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市出租汽车客运行业发展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

第六条 加强对出租汽车市场的管理,对出租汽车客运行业实行特许经营。

第二章 经营许可

第七条 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按规定取得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

(二)有符合规定要求的驾驶人员和经检测合格的出租汽车专用车辆;

(三)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营运管理制度;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第八条 申请从事出租汽车经营的企业,应当向市、县(市、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提交下列材料:

(一)《出租汽车客运经营申请表》;

(二)安全生产制度、营运管理制度;

(三)出租汽车的行驶证、车辆技术等级证明及复印件,或者拟投入车辆承诺书;

(四)已聘用或者拟聘用出租汽车驾驶员的驾驶证和客运经营资格证及其复印件;

(五)承担责任能力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 市、县(市、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在收到上述申请材料之日起20日内,根据出租汽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及申请者的条件,经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当地政府同意,报市政府审批,由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与其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后,核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证。未签订特许经营协议的要补签协议。

第九条 非企业化经营的出租汽车应当委托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实施服务与管理,双方应当签订统一格式的合同并报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合同文本由市交通、工商部门监制。

第十条 出租汽车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取得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

(二)取得合法有效驾驶证,并具有安全行驶一年以上的客运车辆驾驶经历;

(三)参加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举办的行业培训考试合格,并取得从业资格证;

(四)经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业道德培训合格,并取得《出租汽车服务证》。

第十一条 经许可的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应当持市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核发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车辆牌照等手续。

第十二条 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期限按照国家、省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 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期满和新增运力,采取以企业安全生产、信誉考核和服务质量为主要竞标条件的经营权招投标方式确定经营者,如原出租汽车客运企业、车主优胜,可优先连续经营;新成立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和新增运力实行公司化经营。

第十四条 建立健全出租汽车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出租汽车经营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收回经营权:

(一)经营者主动申请退出的;

(二)安全生产、质量信誉考核连续两次不达标且原有出租客运经营期限届满的;

(三)严重违反特许经营协议规定的;

(四)经营期间发生严重违法经营行为的;

(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出租汽车客运车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符合国家营运车辆标准并经检测合格;

(二)具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有效机动车牌照和行驶证;

(三)安装顶灯和经质监部门检定合格的计价器、设置空车待租运营标志;

(四)符合规定的专用出租汽车车型,喷涂符合规定的颜色、图案。

(五)在车身明显部位标示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全称及投诉电话,贴挂运营价格标准,不得随意粘贴广告和其他图片;

(六)车辆整洁,设施完好,尾气排放符合环保要求;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十六条 出租汽车运营实行扬手招车、预约订车和站点租乘客运服务方式。

第十七条 出租汽车从业人员应当为乘客提供方便、及时、安全、卫生、文明的服务,对老、弱、病、残、孕以及急需救治的人员优先供车。

第十八条 出租汽车经营中应当执行价格管理部门依法制定或调整的客运价格,使用由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

第十九条 出租汽车里程计价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周期检定,确保其准确度。

第二十条 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接受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遇突发公共事件等特殊情况,应当服从统一调度和指挥;

(二)建立企业稳定工作责任制度,落实维护本企业稳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三)严格按照价格管理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和种类收费,禁止超标准收费。

(四)不得利用出租汽车经营权,以车辆挂靠、一次性“买断”、收取“风险抵押金”、“财产抵押金”、“运营收入保证金”、高额承包费等方式向从业人员转嫁投资和经营风险;

(五)依法办理承运人责任险和国家规定的其他强制性保险;

(六)制定服务规范和安全行车、治安防范等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法律法规、业务知识及职业道德培训教育;

(七)公布服务电话,并配合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时处理乘客的投诉;

(八)建立健全车辆及从业人员档案;

(九)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发挥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及时调解纠纷,化解矛盾。

第二十一条 出租客运汽车企业合并、分立、歇业的,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批准后,到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 出租汽车客运企业管理松懈,服务质量低劣,所属车辆一年内违章违纪现象达到公司车辆总数10%以上的,视其情节由价格管理部门按照优质优价原则,依照规定核减该公司的管理费。

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如因乱收费、不履行合同侵犯车主合法权益的,车主提出解除挂靠关系申请,经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调查核实后,出具相关证明,市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会同公安交警部门将该车经营权及挂靠关系调整到企业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出租汽车客运企业。

第二十三条 车辆需更新的,经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批准并选定规定的出租车专用车型之一后,自行购车办理相关手续,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应当无偿提供服务和出具车辆报废证明等相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 车辆产权易主,由所在出租汽车客运企业申请,经市、县(市、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同意,到税务部门缴纳税金,到车辆交易机构办理交易凭证,凭税务机关税票、车辆交易市场的交易凭证,由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办理车辆产权易主手续。出租汽车车主不准私下易主转户,私下易主转户的车辆不准更新和参加出租汽车综合性能评价。

第二十五条 出租汽车从业人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规范等有关规定;

(二)随车携带道路运输证、驾驶证、行车证、资格证、服务证等有关证件;

(三)服装整洁、举止文明、热情服务、礼貌待客、拾金不昧,保持车辆整洁卫生,设备、设施完好;

(四)按规定使用空车待租标志和计价器;

(五)按照乘客指定的目的地选择合理路线行驶,不得故意绕行;

(六)未经乘客同意,不得搭乘其他乘客;

(七)不得无故拒载乘客、中途倒客、甩客、敲诈乘客;

(八)在公共场所候客,应服从管理,自觉维护秩序;

(九)不得利用出租汽车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或者为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发现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及时报告公安部门,不得知情不报;

(十)不得将车辆交给无客运资格证件的人员使用;

(十一)不得借助电台从事违规、违纪活动或使用不文明语言;

(十二)不得非法参与群体性上访事件,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十三)执行行业服务规范,服从管理,定期参加业务培训;

(十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其他规定。

第二十六条 乘客应当文明乘车,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携带国家规定的危险物品及其他禁止携带的物品上车;

(二)不得在禁停路段内拦车;

(三)不得要求驾驶员违反交通管理规定行车、停车;

(四)不得破坏车内设施、设备;

(五)按照出租汽车里程计价器显示的金额付款,依照约定支付因运送乘客而产生的过路、过桥、停车等费用。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乘客有权拒绝支付车费:

(一)不使用或者不按照规定使用出租汽车里程计价器的;

(二)不出具税务部门监制的出租汽车专用发票的;

(三)驾驶员未经乘客允许搭乘他人的;

(四)因驾驶员的过失或车辆原因不能及时将乘客送达目的地的;

(五)驾驶员无故绕行的。

第二十八条 乘客需要出城区或者夜间去郊县、偏僻地区时,出租汽车从业人员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要求乘客随同到就近的公安机关或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办理验证登记手续,并报告从业人员所属的出租汽车客运企业,乘客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章 监督和服务

第二十九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出租汽车客运企业、从业人员及出租汽车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和制止扰乱出租汽车市场秩序的行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及其执法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对出租汽车客运行业重大事项进行协调;

(三)配合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制定或调整出租汽车客运价格;

(四)会同技术监督部门做好出租汽车客运计价器的安装和监督管理工作;

(五)会同公安、规划、建设部门设置出租汽车客运站(场)和停靠点;

(六)会同公安部门加强对出租汽车客运行业的治安、交通安全管理;

(七)会同环保部门做好出租汽车尾气检测达标工作;

(八)核发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道路运输证,规范出租汽车客运标志色、标志灯;

(九)制定服务质量和信誉考核办法;

(十)对出租汽车客运企业管理人员和出租汽车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治安防范和遵纪守法培训教育。

第三十一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经营者的资质进行审验,年审不合格的,依法进行处理。

第三十二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应当建立服务质量投诉举报受理制度,接受投诉和社会监督。

第三十三条 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受理乘客投诉后,应当即时予以处理,情况复杂、即时处理有困难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并书面答复投诉人。投诉人对处理或答复有异议的,可以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投诉。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受理投诉后,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情况复杂的,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处理完毕。

第三十四条 从业人员对出租汽车客运企业的投诉,由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

第三十五条 乘客投诉计价器失准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受理后,应将计价器及其附属装置进行证据登记保存,并送技术监督部门检定确认,由此发生的费用及损失由责任者承担。

第三十六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应当在出租汽车行业开展质量信誉考核、文明创建等活动。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在质量信誉考核中质量信誉等级高的,给予表彰和奖励。质量信誉等级不达标的,给予一年时间的整改期。在整改期内,暂停审批新增出租汽车经营权,需更新车辆指定信誉高的企业实行“托管”。整改期满,信誉等级仍不达标的,其年审不予通过,限期停业整顿,许可机关可以责令其与信誉等级高的企业整合或将其出租汽车经营权调整到信誉等级高的企业或新的准入企业。

第三十七条 出租汽车从业人员在文明行车、优质服务等方面成绩显著和见义勇为、救死扶伤、拾金不昧等方面事迹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优先审验从业资格证,优先参加单车的综合评价。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和车主及从业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按照《河南省交通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试行)》进行处罚:

(一)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擅自从事道路客运经营的;

(二)从业人员未取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件或使用失效、伪造、变造的资格证件和超越从业资格证件核定范围的;

(三)出租汽车不按规定装置并正确使用里程计价器,拒载乘客或故意绕路行驶的;

(四)出租汽车未取得道路班线经营许可,擅自从事班车客运经营的;

(五)车主或从业人员擅自改装出租汽车客运车辆的;

(六)使用失效、伪造、变造、被注销等无效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从事道路出租汽车客运经营的。

第三十九条 出租汽车客运企业因疏于管理及管理不当引发出租汽车群体性事件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责令企业立即整改,并依法追究企业负责人的责任,情节严重的,收回其出租汽车经营权。

第四十条 加强对出租汽车从业人员管理,对一般参与聚众闹事的从业人员要进行批评教育,对少数带头闹事、堵塞交通、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损坏公私财物和侵犯人身安全的从业人员要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拒绝、妨碍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玩忽职守,严重失职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工程项目管理综合督察办法 (暂行)

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项目管理综合督察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项目管理过程控制,及时发现并纠正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考核评价各项目管理活动,促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同时为项目绩效考核提供依据,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为实际施工主体的在建项目,新开工未形成生产能力的项目、完工项目及其它项目的项目管理可参照办理。

第二章 组织方式及要求

第三条 项目管理综合督察原则上每半年举行一次,分组进行。

第四条 公司成立工程项目管理综合督察组,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公司党委书记任副组长。根据项目的数量下设多个督察小组,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纪委书记等分别担任各督察小组组长,组员由公司工程部、安质部、机物部、科技部、财务部、成本部、人力资源部、监审部、纪委办公室、党委工作部、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监管工程师、专业工程师组成。具体分组、人员安排及临时督察任务部署由公司在督察前以书面通知形式明确。

第五条 公司工程部是工程项目管理综合督察的牵头部门,负责综合督察方案的策划;负责拟写综合督察通知、综合督察总体报告;负责发布项目考评结果(包括奖励和处罚);负责综合督察的归档工作。

第六条 公司安质部、机物部、科技部、财务部、成本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监审部、纪委办公室、党委工作部等部门是项目管理综合督察的协同部门,在部门职责范围内搞好综合督察工作,并及时提交相关督察报告和考评意见。

第七条 项目应高度重视督察工作,项目经理、书记、总工程师必须全程参与公司督察检查活动,并按公司要求提前作好准备工作和书面汇报资料、施工过程影像资料等。

第八条 各督察小组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深入现场开展工作,严禁走马观花,务必将问题找准、查实,并帮助和督促项目逐一整改。

第九条 严明纪律。各督察组要严格执行公司出差纪律,原则上吃住在工地现场,督察组出差所发生的车船、吃住等费用,统一由督察小组专人(财务人员)负责安排、支付及报销。

第十条 各督察组在每个项目督察结束后,应及时形成项目督察报告,将该项目存在的问题通报给项目经理部,并提出整改要求。对问题较大的应开据书面整改通知书(见附件3),限期进行整改;如存在的问题是质量、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等管理体系的内容,应按对应管理体系的要求开据不合格报告,督察整改通知书与二个管理体系不合格报告不重复开据。小组督察结束后,写出小组督察报告、三体系内审报告与测量管理体系内审报告。督察报告由公司各相关业务部门写出部门督察总结,由公司工程部汇总形成总体督察报告;三体系内审报告交安质部汇总形成公司内审报告;测量管理体系内审报告交工程部汇总形成公司内审报告。

第十一条 项目部对检查出的问题都必须分析原因,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督察组应及时指派专人进行复查,对于停工整顿的,复查合格后要立即通知项目恢 复正常施工,对复查时发现未按要求认真整改的项目,督察组有权在现场给予项目管理人员经济处罚,督察组将对整改结果再次组织复查。对再次整改后复查依然达不到要求的项目,督察组可以建议公司对该项目主要负责人及领导进行行政处罚。对拒不整改或多次整改仍不到位的协作队伍,督察组可建议公司将其列入公司黑名单,必要时责令其退场,并让其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损失。对二个体系的不合格报告由项目制定整改措施及书面证明材料,并按时上报公司相关管理部门验证,需现场验证的由相关部门现场验证。

第三章 督察内容及考评

第十二条 项目管理综合督察检查内容分为工程实体质量、工程技术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工程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环境保护管理、机电管理、物资管理、合同及成本管理、财务资金管理、党群工作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违规违纪监察等十三方面,并将质量、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体系、测量管理体系等融入以上各项管理活动。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见附件1—《工程项目管理综合督察评分表》。

第十三条 项目经理部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应依据综合督察的检查评分细目来要求、自查本项目的各项管理工作,并形成活动记录、整改内容,规模性的自查自纠活动由项目经理组织,一个季度开展一次。

第十四条 项目管理综合督察评分按以上十三个大项(方面)进行评分。每个大项100分,项目综合得分为各大项的平均分(见附件

2、《工程项目管理综合督察评分汇总表》)。每个大项得分由项目督察组现场评分和公司主要领导根据项目日常管理情况评分组成,均按100分制评分,项目督察组评分占70%,公司主要领导评分占30%,得出每个大项最终评分。公司主要领导评分由分管领导对各自分管的大项内容评分及总经理和党委书记对所有大项进行评分组成,最后取平均分。

第十五条 项目管理督察组在评分时,根据各业务情况,对检查细目可实行扣分制或正分制,但各大项均按正分制折算评分。当检查细目采取正分制时,细目缺项目的不予参评,大项折算成百分制评分。

对项目按项目综合得分分四个等级进行评定: 综合得分<70分,被考核项目管理评为“不合格”;70分≤综合得分<80分,被考核项目管理评为“合格”; 80分≤综合得分<90分,被考核项目管理评为“良好”; 综合得分≥90分,被考核项目管理评为“优秀”。第十六条 对评定为优秀的项目经理部,公司给予通报表扬,并对其前三名分别给予50000元、30000元和20000元的奖励;对评定为不合格的项目经理部,公司给予通报批评,并对其最后三名分别给予30000元、20000元和10000元的处罚。奖金由公司财务列支,罚款上交公司财务。奖励和处罚由项目经理部自主分配到人头,报公司工程部、财务部及监审部备案。

第十七条 公司各部门在每次综合督察活动后,应对本业务口的管理工作和人员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评比,根据评比结果,对各业务口涌现出来的典型或先进应予以适当表彰,对工作存在明显差距或较大问题的给予批评,并将评比结果纳入项目经理部部门主管或负责人个人业绩档案。项目综合督察的结果,应纳入项目当期的绩效考核。考核应综合两次督察情况(按完成的施工产值进行加权平均)。项目在竣工考核和终结考核时,应依据项目历次检查的结果,对项目管理进行综合性评价。

第四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二〇〇九年十月一日起执行。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解释。

附件1:工程项目管理督察内容及评分表附件2:工程项目管理综合督察评分汇总表附件3:工程项目管理综合督察整改通知书

第五篇:岳西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精选)

岳西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讨 论 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示范县建设,强化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岳西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县行政区域内森林、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等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

第三条 县森林保护管理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乡(镇)、村属地管理,林业部门行业主管,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管理原则。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考核奖惩制、行政问责制。

第四条 县人民政府建立保护森林资源建设基金制度。县政府每年筹资500万元设立森林保护管理基金。专项用于林业政策宣传、林业执法培训、县级公益林及生态保护小区补偿、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森林有害生物防治、责任制考核、奖励等。第二章 森林资源管理

第五条 2013年进行一次森林资源二类清查,以后每间隔十年进行一次,并以此调查成果为据,编制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野生植物保护及野生动物保护规划、森林采伐限额、森林经营方案。

第六条 森林资源实行分类经营,公益林管死,商品林盘活。

对县里规定的“五不准”地区(即:在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两侧,主要河流两岸和城镇周边)而未界定为国家或省级公益林的,划定为县级公益林。

公益林区域实行“五禁止”。禁止采砂、采石、开矿;禁止开垦林地从事培殖业(窖茯苓)生产;禁止采伐(采挖)林木、修枝、割脂;禁止采挖映山红和兰草等野生植物资源;禁止猎捕野生动物。

第七条 严格执行林木凭证采伐制度。

非商品材采伐,在岳政[2012]14号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年商品林主伐、抚育伐限额内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林业的领导审批,所在地乡镇林业站负责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商品材采伐,在省下达的年采伐限额内执行。

1、商品林主伐、低产林改造、中幼林抚育间伐等,县林业局根据项目实施及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制订采伐计划,报县政府审批;

2、自然灾害损失木清理及其他采伐(如高压线路清障等),所在地乡镇林业站实地调查、统计,经行政村、乡(镇)人民政府签署意见,报县林业局审批;

3、各类工程建设使用林地清理林木,凭《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提交采伐申请。行政服务中心林业窗口受理后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非林地林木采伐,由县林业局审批,所在地林业站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

申请采伐林木20立方米以上的,必须安排两名林业工程技术人员或具丙级以上资质的林业设计室调查设计。

第八条 严格执行木材凭证经营(加工)、凭证运输制度。

凡从事木竹经营(加工)的,必须持单位(个人)申请,经所在地林业站、乡镇政府签署明确意见,报林业局审核审批,行政服务中心林业窗口核发《木竹经营(加工)许可证》。

出县商品材(采挖的树木)运输,必须凭商品材采伐证或合法来源证明到林业部门申办《木材运输证》。非商品材,在本乡镇范围内调剂使用的,由乡镇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林业的领导审批;县内跨乡镇调剂使用的,调出乡镇政府、林 业站要有明确意见,报县林业局批准,调出乡镇林业站凭合法来源证明及批件办理运输手续。

第九条 坚持森林、林木和林地登记发证制度,凡营造林未取得《林权证》,符合规定条件的,均可申请发证,所营造的林木受法律保护。

第十条 鼓励、保护林权合法流转,通过流转取得林权的单位和个人,只要不改变林地用途的,享有经营自主权,并允许继承和转让。

区划界定为公益林的林地、林木,在不改变公益林性质的前提下,允许流转,可用于发展林下种、养业和森林旅游业。

第十一条 林权纠纷调处实行属地管理。

乡(镇)范围内发生的林权纠纷,由所在地乡(镇)、村负责组织调解,及时化解矛盾。对调解不成的,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林权纠纷所在地乡镇政府及时作出裁决,上报下发;单位与单位的林权纠纷所在地乡镇政府要及时上报明确的调处意见,县政府审议裁决。

乡际发生的林权纠纷,由县政府负责组织调处。第十二条 坚持林地用途管制制度。

工程建设项目应尽量不占或少占用林地,确需占用林地的,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提前介入,指导和帮助用地单位(个人)依法依规办理使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在未取得使 用林地审核审批手续前,用地单位不得毁林开山,国土部门不得申办建设用地手续。

开垦、采石、取土、采矿等确需临时使用林地的,用地单位(个人)要主动与林业主管部门对接,并依法依规申办林地使用手续。

第十三条 坚持凭证狩猎、经营利用、驯养繁殖、运输陆生野生动物制度。凡确需狩捕、经营利用、驯养繁殖、运输陆生野生动物的单位(个人),需提出申请,依法依规办理许可证。

第十四条 对古树名木进行挂牌,委托林权人保护。第十五条 对未区划界定为公益林而又有旅游开发价值、供大众休憩需要的区域及珍贵动、植物分布区,划定为自然保护小区,县人民政府设立标志,明令保护。

第十六条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一般灾害实行 “谁经营、谁防治”;重大灾害经县政府批准启动应急预案。

第十七条 坚持防火期内野外用火许可制度。防火期内确需野外用火的须报经县政府批准。

森林火灾坚持“打早、打小、打了”的扑救方针,出现火情所在地村组发现后、及时报告、及时组织扑救;一般火灾所在地乡镇政府组织扑救;重大森林火灾及时报告县指挥部批准启动应急预案。第十八条 林业案件属地管理。

滥伐、盗伐林木(树桩、兰草),收购无合法来源的木材,无木材加工许可证加工木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未经许可防火期内野外用火等林业行政案件由所在地林业站处理。

无木材运输证运输或超运输证运输木材及木材市场非法经营木材的,无野生动物准运证运输野生动物的由所在地木竹检查站管理;无检疫证运输林产品、野生动植物的由所在地检查站暂扣,报县林检站处理。

在市场出售野生动物、珍稀植物或在餐馆经营野生动物的,由所在地工商部门管理,所在地林业执法单位配合查处。

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案件由县林检站负责查处。林业行政案件,有管辖权的单位,遵循首问负责制原则,林业刑事案件必须移交森林公安机关查处。

第三章 森林资源保护

第十九条 把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管理纳入县社会与经济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之中,权重占总分值的10%。

第二十条 森林资源保护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和行政首长负责制。政府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主要责任人。每年年初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坚持督查,科学制订考核标准,年终统一组织考核。

第二十一条 针对林区出现问题,辖区政府及时组织开 展专项整治行动,教育群众,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不法分子。

第二十二条 县政府组建应急大队,乡镇组建应急分队,应急处置辖区内破坏森林等各类突发事件。

第二十三条 森林保护,人人有责。

1、公安、消防、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有责任整合资源、整合项目,通力合作,装备、培训县应急大队,乡镇应急分队。让他们在启动各类应急预案中,在护林防火中成为主力军。

2、护林员负有资源监测和巡山护林责任。

发现防火期内野外用火、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要及时制止、及时报告,并协助执法部门查处。

对责任区内森林有害生物进行测报,发现疫情及时向县林检站报告,并督促林权所有者进行有效除治。

3、林权人(或受益人)对森林资源保护负有直接责任。必须履行巡山护林职责,及时制止、及时报告、积极协助林业部门查处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同时负有森林火灾扑救、有害生物防治的责任。

无力履行管护职责的,必须委托他人代管。第二十四条 严格执行林业执法检查、监督制度。

1、所有林业执法单位必须聘请2-3名人大代表进行执法监督;

2、县、乡人大定期组织林业执法检查;

3、县监察局定期开展林业行政执法业务检查;

4、县公路“三乱”办公室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

5、县林业局严格林业行政执法审核审批,不定期开展林政稽查、案卷评查;

4、县检察院、县监察局、林业局向社会公开举报电话,按照首问负责原则,及时查实举报情况。

第四章 奖励与问责 第二十五条 奖励。

县政府在社会与经济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中,设立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专项奖,对保护发展森林目标责任制考核前六名的乡镇进行表彰奖励。

乡镇政府设立专项奖,对责任制考核前三名的村委会表彰奖励。

县、乡政府对保护森林资源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六条 问责

1、对目标考核名次列最后一名的乡镇,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对乡镇行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行政问责。

考核名次列最后一名的村委会,对村委会主任进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

2、由于责任单位预防不力而引起森林火灾,或者发生 森林火灾后责任单位扑救不力的,一次烧毁森林10公顷以上的,给予有关乡(镇)人民政府、乡(镇)林业工作站和国有林场主要负责人警告或记过处分; 一次烧毁森林30公顷以上或者损失活立木2000立方米以上的,给予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国有林场主要负责人降级或撤职处分,给予有关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记大过或降级处分;

3、由于责任人管理不力,致使“五不准”区域开垦林地窖茯苓,一个乡镇范围内面积累计达30亩以上的,对乡镇行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行政问责。一个村范围内面积累计达5亩以上的,对包村干部进行行政问责。

4、对措施不力,工作不到位,造成林区秩序混乱、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采伐限额,超限额10立方米以上的追究所在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刑事责任;10立方米以内的,对乡镇行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行政问责。

5、对因制止不及时,酿成重大林业刑事案件的,对包村干部进行行政问责。

6、对因处置不到位,致使外来有害生物传入我县境内的,对直接责任人进行行政问责。

7、对上述负有责任的其他人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其相应机关进行行政问责;构成刑事责任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8、对负有监督巡查责任的领导和其他人员的责任追究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第二十七条 对履责不到位、考核不合格的护林员,不再续聘使用。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岳西县林业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

2013年8月28日

下载人民陪审员管理条例暂行试点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陪审员管理条例暂行试点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华民族吉林省人民陪审员选举办法

    吉林省人民陪审员选举办法 (1981年10月24日吉林省第五届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 根据宪法第四十一条和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九条关于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实......

    加油站交接班例会考核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石油广西钦州销售分公司加油站交接 班例会考核管理(暂行)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国石油广西钦州销售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加油站交接班制度,有效落实分公司“两服务、......

    公司协同办公OA管理(暂行)办法

    文件讨论稿公司协同办公OA管理(暂行)办法为提高公司综合管理质量和员工工作效率,全面整合企业信息,增强协同办公的执行力和集体创新能力,进一步规范流程、合理监控、科学管理,并确......

    xx市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本市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根据财政部颁发的《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xx省政府采购招标投标具体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

    南通市中小学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暂行)办法

    南通市中小学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南通市中小学校园计算机网络运行、使用的管理,促进校园网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

    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暂行)

    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校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驾驶员津贴(暂行)办法

    驾驶员津贴(暂行)办法 一、说明: 1)驾驶员(含班长、专职驾驶员、驾驶员)应遵守公司规定配合安排,对车辆进行定期保养、清洁、爱护,并遵守交通法规文明驾驶。不喝酒、不疲劳驾驶。 2)......

    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

    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有序开展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以下简称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工作,规范试点期间资产管理业务活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根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