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月思想汇报:重视生态问题 建设美好环境
7月思想汇报:重视生态问题 建设美好环境
敬爱的党组织:
我是一个留心生活的人。对于生于自然,归于自然的人类,却没有对大自然万物做出应有的感激,还因为自己的贪欲而一味地肆意破坏,我深感愧疚!作为人类的一员,作为自然的子嗣,我觉得我有必要对自然尽到应尽的义务——和大自然深情拥抱!
偶然在报上看到一篇关于生态的文章,再看看自己周身的环境,我感触颇多。专业地讲,社会整体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近年来,松花江污染,太湖蓝藻等环境突发事件频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边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环境危机已经影响到群众正常生活,还有近些年来暴雨、高温等极端气候 频繁发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这说明仅注重经济快速发展是不够的,环境有好型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这项指标如果后退,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会被颠覆。
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要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换言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为指导,从思想认识上实现三大转变。1.必须摒弃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口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必须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3.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12月18日在丹麦举行。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会并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同年,位于山东无棣县北部的大唐鲁北生态电厂采用海水冷却,海水温度和卤度升高后,送鲁北盐场制盐、提溴。电厂排出的炉渣,一部分送水泥厂作掺加混合料,另一部分送制砖厂生产粉煤灰砖。电厂锅炉烟气经脱硫后所产石膏渣送硫酸厂作原料,整个电厂形成了一条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
第二篇:7月思想汇报:重视生态问题 建设美好环境
7月思想汇报:重视生态问题 建设美好环境
敬爱的党组织:
我是一个留心生活的人。对于生于自然,归于自然的人类,却没有对大自然万物做出应有的感激,还因为自己的贪欲而一味地肆意破坏,我深感愧疚!作为人类的一员,作为自然的子嗣,我觉得我有必要对自然尽到应尽的义务——和大自然深情拥抱!
偶然在报上看到一篇关于生态的文章,再看看自己周身的环境,我感触颇多。专业地讲,社会整体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二者都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基本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近年来,松花江污染,太湖蓝藻等环境突发事件频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边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环境危机已经影响到群众正常生活,还有近些年来暴雨、高温等极端气候 频繁发生,就是大自然向人类敲响的警钟。这说明仅注重经济快速发展是不够的,环境有好型社会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这项指标如果后退,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会被颠覆。
重视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要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要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换言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为指导,从思想认识上实现三大转变。1.必须摒弃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口号,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必须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3.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12月18日在丹麦举行。1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会并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同年,位于山东无棣县北部的大唐鲁北生态电厂采用海水冷却,海水温度和卤度升高后,送鲁北盐场制盐、提溴。电厂排出的炉渣,一部分送水泥厂作掺加混合料,另一部分送制砖厂生产粉煤灰砖。电厂锅炉烟气经脱硫后所产石膏渣送硫酸厂作原料,整个电厂形成了一条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
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外都已经开始重视生态问题,同样的作为每一个大学生,特别是我们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以及正式党员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并积极带动其他人一同为我们的生态环境尽一份力,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此致,敬礼!
第三篇: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十八大报告学习总结 纵观十八大报告,其中一个最突出的改变即,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而“美丽中国”这样的字句也出现在报告全文中,令人惊喜,发人深思,表明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美好生态环境的目标和信心。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乃至其战略地位的提升,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把握进一步科学的结果。一段时期,各地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快速做大了社会财富蛋糕,也显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表现在生态层面,就是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愈发趋紧,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愈显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而“美丽中国”的提出,体现的是把握现在,建设未来的多层之美。“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的感受。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我们不要山清水秀却贫穷落后;但是与强大的国力、富裕的生活相伴而行的恶劣的生态环境同样不是美丽的中国。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强调天地人的和谐相处,从“天时、地利、人和”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这一对“美丽中国”的最直观解读,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美丽中国”体现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导和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倡“美丽中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方式,可以说,“美丽中国”的提法既给我们指出了科学发展的具体方式,又给我们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景。十六大以来,“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进入党的执政视野,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过去10年间,从巴厘岛到哥本哈根、德班,历届气候大会上,中国带头许下并切实履行绿色发展的庄严承诺;从“十一五”首次设立约束性指标,到清理整顿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从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态工程到出台节能减排计划,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态补偿机制稳步推进,中国正逐渐告别“黑色发展”,走上“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绿色发展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
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展现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美丽中国”让党代会报告一改以往工作报告用词严谨、中性,缺乏感情色彩的传统风格,运用如此柔软、悦耳、富有诗意的词汇,使总书记的工作报告充满亲切感,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普通群众,迅速拉近了党代会与民众关切之间的距离,透露出民生温度和民意期许。实际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本届党中央执政理国最有富创新和特色的地方。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美在历史,更美在人文——最美的是人。“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徒具美丽外表,不具美丽生命。
第四篇:重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问题
重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问题
摘要: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密切相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经济建设所处的软环境问题解决好,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本文集中回答了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内涵、影响软环境的因素及其对策。
关键词:经济发展 软环境 建设
1软环境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结果
从概念上说,经济发展软环境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中不具有物质形态的非经济因素,它包括思想与观念、政治与文化、法律与政策、体制与机制、管理与服务等内容。它与交通、资源、通信等硬件条件,构成经济发展整体要素,决定着经济发展的快慢程度。其内涵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经济发展软环境的营造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是环境营造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软环境。我们说政府职能转变是软环境,主要是指政府的透明程度、办事效率、工作机制和廉洁状况。这就要求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要自觉地把权力转化为责任,把管理转化为服务。
1.2经济发展软环境是机关公务人员的服务质量。一般说来,软环境建设上的问题,往往出现在那些与基层、与企业、与群众、与投资者经常打交道的公职人员身上。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说公职人员的服务质量是软环境,主要是指公职人员的服务态度、责任意识、自身能力和工作作风。这就要求每个公职人员要人人成为环境,真心实意地为服务对象着想,为服务对象负责。
1.3经济发展软环境是社会诚信程度。在现实社会中,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选择,往往看重的是你这里能否有良好的社会诚信度,其投资的回报率能否有效的实现。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说社会诚信程度是软环境,主要是指政府要讲诚信,企业要讲诚信,公民要讲诚信,投资者也要讲诚信。事实上,最讲诚信的地方,就是对外最具有吸引力的地方。
1.4经济发展软环境是浓厚的文化氛围。地域文化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代文明的创造。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一个地方综合实力的象征。大概说来,投资环境好的地方,都是文化氛围浓的地方。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说文化氛围是软环境,主要是指这个地方有没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有没有特色明显的文化产业,有没有知名的文化品牌,有没有活跃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果有了这些,就能构成强大的文化支撑,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奠定定基础。
1.5经济发展软环境是社会治安的实际状况。其实,社会治安实际状况如何,对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试想,哪个投资者愿意把资金投放到一个不但回报不安全,甚至连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的地方去?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说社会治安状况是软环境,主要是指那里的治安、刑事案件的发生程度、黑恶势力的存在程度要低,社会稳定和环境的净化程度要高,为投资者的全力营造一个“安全、赚钱、舒心”的环境。
2干扰和影响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分析
2.1政府职能错位的影响。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政府的职能还没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而很好地转变过来,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应由市场运作的事情,使政府应有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这不但制约了经济发展软环境,而且也降低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2.2经济管理部门违规操作的影响。本来,经济管理部门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应是“纳税人”的“保姆”,但是,有些经济管理部门过分看重于手中的权力,在实施管理过程中,乱检查、乱收费、乱推派,甚至不顾企业和投资者的实际情况,随意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影响了企业和投资者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这不但伤害了企业和投资者的信心,而且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2.3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的影响。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是执法部门的重要职责,执法人员是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是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建设者和“保护神”。然而,有些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能秉公办事,而是以情代法,甚至把执法权力变成为部门、为个人谋取利益的工具,使社会正义受到侵害。
2.4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不高的影响。服务行业是直接为企业、为投资者提供服务产品的部门,这些部门,特别是那些服务“窗口”的服务质量的高低,对经济发展软环境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从目前来看,有些服务部门,缺少“亲商”理念,对服务对象不但态度生硬,而且办事效率低下,给人一种“出了这个门就不想再进”的感觉。这样的服务环境,能引来大项目吗?能招来大客商吗?能实现大发展吗?能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吗?
2.5社会舆论“杂音:”太大的影响。作为一个社会来说,一点舆论“杂音”没有是不现实的,但是,“杂音”过大就会引偏舆论导向,自己把自己的环境搞坏了。像那些无中生有的“告状风”、小题大做的新闻炒作风、茶余饭后的怪话议论风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消磨人们的斗志,恶化人们的情贯,使人“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干不好更不是”。试想,这样的环境怎么能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又怎么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呢?
3建设一个健康良好的软环境应当采取的基本对策
3.1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是由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一是要在理念上转变,即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为我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服务。二是要在方针上转变,即要坚持非歧视性原则,公平地对待企业和公民,保护和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三是要在宗旨上转变,即要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宗旨,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上来。四是要在机制上转变,即要坚持公开透明的运行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2要规范行政行为。从身边发生的一些破坏软环境的案件来看,大都是由于行政行为不规范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把规范的重点放在经济管理部门、执法执纪部门和各服务“窗口”,特别是要放在与企业、与群众、与投资者有直接管理关系的公职人员身上,使其既不能不作为,又不能乱作为。一是要进一步清理审批项目,缩小审批范围。二是要进一步清理收费项目,降低投资运行成本。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四是要进一步约束公职人员的管理行为,执法行为和服务行为,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五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干扰、破坏经济发展软环境案件查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强烈的软环境建设意识。
3.3要提高服务水平。要建设好经济发展软环境,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提高政府及其公职人
员的服务水平,力争在“依法服务、诚信服务、创新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人性化服务”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一是要变一变感情。要在思想上树立“亲商”理念,在感情上贴近企业、贴近投资者,在工作上要善待企业,善待投资者,将其视为自己的服务“上帝”。二是要变一变位置。在服务过程中,要善于换位思考,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企业,你是投资者,你希望怎样为你服务?如果我们都能这样来考虑问题,相信一定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获得截然不同的结果。三是要变一变角度。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些做法,或者企业和投资者的某些要求,和现行的某些政策规定的符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按照有利于企业、有利于投资者的原则来调整一下角度,既要体现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服务,又不硬碰“高压线”。
3.4要健全监督机制。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监督。从目前来看,这方面的监督还不健全。因此,一是各级人大、政协要把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作为视察、调研的重点,不断拓宽依法监督和民主监督的渠道。二是党委组织部门要把软环境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之中,切实加强考核监督。三是企业、投资者以及广大群众也要参与到软环境建设中来,组织开展好评议工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四是社会各界要密切关注软环境建设工作,多提批评意见。新闻媒体也要充分发挥其宣传与监督作用。
第五篇:建议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
建议重视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
发布日期:2010年08月12日
青岛市政协委员、民革青岛市委副主委尹明琴反映:围绕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政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继提出了“五化”目标明确的建设任务,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但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化”只是最基本的指标,还要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跨越突破。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居住环境近些年大有改观,但农村的环境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农业生产过程间施用的化肥、农药、地膜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一直没有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法,化肥、农药和地膜因使用不当、利用率低,残留在土壤、水体及大气中,既造成了环境污染,也给人畜造成了危害;养殖业产生的大量畜禽粪便的露天堆积,导致有害病菌病毒扩散传播,成为疾病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病源,直接威胁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农村水体污染严重,生活废水随意排放等司空见惯,未经处理的废水污染饮用水源,或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严重威胁着农民身体健康和农作物生产安全。
3、能源利用方式仍以作物秸秆、薪柴和煤炭等原始方式为主。农民炊事、取暖等采用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较少,更多地燃烧秸秆、薪柴、杂草等,在造成木材浪费,破坏植被,加剧污染排放的同时,也很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威胁群众身体健康。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县情、乡情、村情,科学做好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1、营造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氛围,大张旗鼓地展开环境宣传。针对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建议采用农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科教片、宣传图板等,或者结合文艺宣传、科技下乡等内容,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编写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适合使用的环境和生态乡土教材,在农村中小学中广泛普及。
2、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协调和谐发展。做好村镇建设规划,抓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改厕系统建设;加强各类养殖场的畜禽粪肥的利用和处理水平;加快农村利用沼气新型能源建设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或免耕技术,开展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兴修水利、配套改造水利基础设施,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3、加强环境管理,保障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认真落实环保法律法规,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杜绝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环保机构要加强对乡村的监管,为环保部门配备必要的执法和监测设备,以便能够全面掌控农村环境的动向趋势。
4、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安全卫生水平。采取积极有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通过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生态型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区域性(小地域范围内)生态农业产业,培植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龙头产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继而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农业产业,减少农药、化肥、地膜等面源污染,生产绿色、有机及生态农产品。
5、建立生态维护补贴扶持体制,促进农村环境良性发展。抓住水库上游、流域两侧、湿地等关系重大的区域,设立确定自然生态恢复或自然保护区,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规划,结合搬迁改造,引导在这些区域内对环境影响大的村庄,迁移到符合环保要求的宜居地域。同时,确立维护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体制,建议设立生态维护奖励扶持补贴资金,对保护生态环境做出重大贡献的村镇和个人予以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以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维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