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网络存储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
浅析网络存储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
王振锟
(海军航空兵学院图书馆 辽宁葫芦岛)
关键词:iSCSI,网络存储,数字化建设
摘要:在信息资源建设不在受限于服务器性能的今天,数据存储空间成为了部分中小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的制约。网络存储的使用,能够很好的解决存储中间的不足。本文通过对iSCSI协议的浅析,结合网络存储的实际使用,论诉了网络存储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大数据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纸质图书目前还无法被完全取代,但数字化资源正大面积渗透入人们的生活。数字资源以他高效的检索优势正成为人们生活、学习中最不可或缺的信息形式。
数字资源在存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往往是由于服务器系统的瘫痪或硬件损坏造成的。系统瘫痪还能相对便捷的恢复数据,但硬件损坏往往会因配件无法获得而导致数据无法恢复。传统服务器使用一体或分体式的磁盘阵列,连接、配置繁琐,且每款服务器因品牌差异配置、调试方式迥异,加大了技术人员工作负担。
目前互联网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云存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字资源存储中的诸多问题,但其搭建成本较高、技术难点多并不适合大部分军队院校图书馆。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存储成为了中小图书馆的最佳选择,其相对成本较低、使用维护方便、扩展性好等特点十分符合中小图书馆数据存储的需求。
目前网络存储技术大部分都是基于iSCSI协议的,iSCSI(Internet SCSI)是SCSloverIP的标准协议,基本搭建方式是在TCP/IP网络上运行SCSI协议从而达到通过网络进行I/O操作的目的。ISCSI协议整合了现有的主流存储协议SCSl和主流网络协议TCP/IP,实现了存储和网络的融合。ISCSI协议中存在两类设备:启动器和目标器。启动器发起I/O请求,目标器响应I/O请求。在使用过程中启动器往往是指我们的服务器,目标器指的是网络存储设备。
iSCSI协议结构
一.iSCSI 技术优势
存储区域网SAN需要高昂的建设成本,一般中小图书馆难于承受。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 网络接入存储)技术虽然成本低廉,但是受带宽消耗的限制,无法完成大容量存储的应用,而且系统开放性差。iSCSI技术在以上两者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虽然iSCSI基于 IP 协议,却拥有 SAN 大容量集中开放式存储的品质。这一技术对于一边要面对信息爆炸,另一边却身处“数据孤岛”的众多中小馆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iSCSI 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技术优势。
1)成本投入小。iSCSI 可以在现有的 TCP/IP 网络上直接安装,并不需要更改馆内的网络体系,iSCSI 的实现完全可以使用因性能低下而濒临淘汰的服务器,这样可节约大量资金投入。单独采购网络存储设备的费用虽然相对较高,但一次投入长期受益,不会受限于服务器性能低下而导致的淘汰更新,同时也降低了数据迁移的时间成本。
2)管理便捷,维护成本低。FC SAN 需要专用软件进行管理,管理人员需要专业培训,培训成本较高;iSCSI 利用现有网络就可以管理,设置简单,管理人员无需专门培训,更能节约成本。iSCSI 的数据传输速度随以太网的速度而变化,单机直连的方式能促进 iSCSI 的数据传输速度的提高。
3)组建方式灵活,可扩展性高。由于 iSCSI 存储系统直接借助现有网络系统进行组建,无需改变网络体系,对于需要增加存储空间的各图书馆来说,只需将存储设备连接到交换机或直连至服务器就可实现。一台带管理的网络存储,理论上可以无限添加存储空间,高可扩展性降低了资金成本,也降低了人力成本。二.中小图书馆网络存储搭建
以下结合我馆网络存储的使用情况,简要列举网络存储在使用过程中的优势:
1.连接、配置简单,管理便捷。实际使用中来看,服务器与网络存储的连接方式采用超五类以上双绞线直接连接是比较理想的,既保证了数据的传输效率也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网络存储的配置主要以各种RAID操作为主,我馆采用了RAID6加两块热备盘的结构,在保证存储空间最大化的同时,也为硬件故障提供了足够的保障。在做好RAID后,网络存储端就可以移至web界面继续配置,此web界面需要专用接口通过网线连接至电脑,通过对空间管理、SAN空间配置、网络端口配置等一系列的配置,便可以简单的完成网络存储端的搭建。服务器端的配置更加简单,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安装官网发布的iSCSI程序后,就可轻易连接网络存储。连接后的存储空间可以在系统的磁盘管理中看到相对应的磁盘空间,其与普通的物理磁盘一样使用,并且在windows2003操作系统中无2T磁盘大小限制。当服务器出现系统和软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只要前期将系统或虚拟机做过备份,就可以短时间内对系统进行恢复,从而继续为用户提供服务。
为了实现异地容灾,建设好本馆内的服务器及网络存储的基础上,我馆托管于网络管理中心一台相对性能较低的服务器和一套网络存储设备。使用了光纤、光电转换器、交换机、双绞线的专网结构连接至本馆,通过软件实现了重要资源和数据库的备份。当本馆服务器等设备遭遇不可预知的灾难性毁坏时,可以最短的时间内回复大部分重要数据,为读者提供持续服务。在没有网络存储的情况下,要实现大数据的异地备份,就要搭建更多的服务器,消耗了大量资金的同时管理上也存在诸多困难。2.维护简单,可扩展性良好。在搭建和配置好网络存储和服务器后,日常的维护尽限于停、断电后的启动,出现此情况后,需要先启动网络存储,再启动服务器,这样就不会出现因磁盘连接未完成而导致的数据库文件无法连接的情况发生。因为使用的工业级硬盘,硬盘寿命一般较长,极特殊情况才会出现硬盘损坏的状况。因采用了RAID6间两块热备盘的结构,只要不是出现大面积硬盘损坏情况,通常只要及时更换硬盘,就可以完成网路存储的维护,且数据不会有任何丢失或损坏。
中小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随着数据量不断的增加,往往都因存储空间不足,导致现有资源无法更新、新资源无法引进等问题。我馆在使用网络存储后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台有管理的网络存储,理论上能够无限扩展存储空间,实际使用中在不影响性能和存储效率的情况下,可以外挂四台扩展存储,以最大化配置和使用来看,总计可增加300T以上的存储空间。这样的空间足以满足中小馆十年,甚至几十年数据增长的存储需求。当外挂扩展存储后,原本存在的存储空间可在不对数据迁移的情况下进行无损扩展,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
3.兼容性良好,售后服务完善。iSCSI协议可以在各种版本windows操作系统下运行,这也就为数据的迁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再也不用因为服务器的调整或故障,消耗数天的时间将数据从一台服务器迁移至另一台服务器,通过在另一台服务器上简单的配置iSCSI服务后,便可将网络存储上的资源直接进行使用。当系统瘫痪根本无法访问数据的时候,原来的解决办法是只能冒着数据丢失的风险,重做服务器系统。实际使用中更便捷的方法是在服务器中创建虚拟机,虚拟机配置并发布数据后,将网络存储与虚拟机脱机,对虚拟机进行快照备份。这样一来,一旦出现系统瘫痪的情况,直接对虚拟机进行恢复,就可以快速完成对数据的再发布,为读者提供短暂间断的数据服务。同时,这种服务器结构因物理机中除运行iSCSI服务和虚拟机外,不再运行其他程序,降低了物理机瘫痪的风险。
每个品牌的网络存储都会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其售后皆能提供独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对应的解决方案下,图书馆技术人员能够迅速的对服务器和网络存储进行硬件更换以及配置调整。
随着网络存储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必然更适合中小图书馆的使用,为数字资源建设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存储空间解决方案。
第二篇:12-无人机作业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2500
无人机作业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就无人机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领域、应用原理以及应用前景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无人机;数字化城市建设;应用
无人机航拍摄影技术作为一项空间数据获取的重要手段,是卫星遥感与有人机航空遥感的有力补充。目前,我国的无人机在总体设计、飞行控制、组合导航、中继数据链路系统、传感器技术、图像传输、信息对抗与反对抗、发射回收、生产制造等方面的技术日渐成熟,应用也日益增多。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民用无人机市场的应用不断拓展,不仅在空管、适航标准等因素突破后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数字化城市建设领域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一、无人机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范围及工作原理
无人机空间信息采集完整的工作平台可分为四个部分,飞行器系统部分、测控及信息传输系统部分、信息获取与处理部分、保障系统部分。无人机低空航拍摄影广泛应用于国家基础地图测绘、在数字化城市勘探与测绘、海防监视巡查、国土资源调查、土地地籍管理、城市规划、突发事件实时监测、灾害预测与评估、城市交通、网线铺设、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就无人机在数字化城市的部分应用场景作一简单说明。1.1街景应用
利用携带拍摄装置的无人机,开展大规模街景航拍,实现空中俯瞰城市实景的效果。街景拍摄目前有遥感卫星拍摄和无人机拍摄等几种方案,但在有些地区由于云雾天气等因素,遥感卫生的拍摄质量以及成果无法满足要求的时候,低空无人机拍摄街景就成了首要选择。1.2电力巡检
装配有高清数码摄像机和照相机以及GPS定位系统的无人机,可沿电网进行定位自主巡航,实时传送拍摄影像,监控人员可在电脑上同步收看与操控。采用传统的人工电力巡线方式,条件艰苦,效率低。无人机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巡检,提高了电力线路巡检的工作效率、应急抢险水平和供电可靠率。而在山洪暴发、地震灾害等紧急情况下,无人机可对线路的潜在危险,诸如塔基陷落等问题进行勘测与紧急排查,丝毫不受路面状况影响,既免去攀爬杆塔之苦,又能勘测到人眼的视觉死角,对于迅速恢复供电很有帮助。1.3灾后救援
利用搭载了高清拍摄装置的无人机对受灾地区进行航拍,提供一手的最新影像。无人机动作迅速,起飞至降落仅需几分钟,就能完成100,000平方米的航拍,对于争分夺秒的灾后救援工作意义重大。此外,通过无人机拍摄还能充分保障救援工作的安全,通过航拍的形式,避免了那些可能存在塌方的危险地带,将为合理分配救援力量、确定救灾重点区域、选择安全救援路线以及灾后重建选址等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此外,无人机还可实时全方位地监测受灾地区的情况,以防引发次生灾害。
二、无人机数字化城市测绘实例应用探讨 2.1某小区基础测绘应用 测区概况:有效影像总数:526;总控制点数量:84个;每条航带有效影像数量:约48张片子;有效航带数量:11条;有效控制点数量:76个(有部分点湖南那边没有给刺点片);每张影像大小:3744*5616个像素,60.1M计算机存储空间
作业概况:
(1)空三加密
采用英特尔i7 920处理器电脑处理,除了前期建工程和添加像控点平差解算外,其余部分全自动处理,整个空中三角测量加密自动化程度达80%以上,周期为电脑自动处理12个小时加单作业员人工刺像控点平差4个小时。
(2)DEM和DOM 生产
采用同一区段百兆局域网内5台电脑解算,DEM(物方匹配)生产耗时约4个小时,单作业员人工编辑8个小时。DOM生产耗时约1小时40分钟,匀光匀色耗时3小时21分钟,拼接裁切一体化耗时45分钟,部分拼接线单作业员人工重新干预耗时半个工作日。
(3)DLG生产
采集1:1000(城区人工建筑物密集)3个工作日+编辑半个工作日; 采集1:2000(城区人工建筑物密集)不到3个工作日+编辑0.75个工作日。
2.2某县城城区无控快速成图应用
测区概况:测区总共265张影像,重叠度为70%、40%,拍摄相机为佳能5D MARK II,24mm定焦,航高约为550米(相对地面)。利用到的数据为:JPG格式影像,对应的POS参数,相机文件。
处理:直接使用JPG格式影像,没有对影像做去畸变改正,利用POS参数自动划分航带,添加相机文件自动内定向,然后程序全自动处理,处理过程中自动提点,自动利用POS数据减去相对航高,作为像主点位置的地面点的大地坐标当作地面像控点坐标值,自动调用PATB进行平差解算,自动利用空三加密生成的点云内插生成DEM,然后利用DEM纠正影像得DOM,自动匀光匀色,自动拼接DOM得全区影像图。整个过程全自动进行,无需人工干预(软件也提供了人工干预功能)。从建工程到得全区影像图3小时49分,人工调整全区影像图拼接线约30分钟。全区影像图见图1所示。
图1 某县城城区无控快速成图效果
三、数字城市建设无人机应用综述
为使城市发展能够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明显。城市规划地图数字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地图的更新周期要求越来越短。航拍航测不仅能为城市制作大比例尺地图提供有效数据,而且为及时更新这些数据提供极大便利。我国的航拍航测大部分依靠有人飞机,这种手段无论在效率、成本及快速性上都不能满足要求,而无人机正适合于这样的应用。无人机使用方便灵活,成本低廉,维护方便,尤其适合小面积航空影象的获取,可为需要测量的部门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可测到1:500的高精度地形图。无人机拍摄覆盖面广,一次起落可覆盖20~80平方公里,大大提高了堪测工作的效率;无人机可在空中实现GPS定高、定距、拍摄,提高成图效率,能在交通不便、地貌复杂、人迹很难到达的区域执行拍摄任务,与传统全野外测量相比,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可大大减少野外工作量,而且超视距自动驾驶,图像实时传输,全面提高了国土资源动态监测的能力。
结论与总结:无人机在空间数据采集方面应用优势明显,已成为数字化城市建设中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测绘手段。现阶段,我国的无人机测绘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的范围还较为狭窄,随着数字化城市建设对数字测绘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无人机应用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1] 孙朝阳,郑彦春,徐秀云等.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在风能开发勘测方面的应用[J].电力勘测设计,2011,(5):24-29.DOI:10.3969/j.issn.1671-9913.2011.05.006.[2] 马超,常青,夏广等.基于快眼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探讨[J].能源与节能,2014,(5):133-134.DOI:10.3969/j.issn.2095-0802.2014.05.056.
第三篇:WIKI技术在WEB2.0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WIKI技术在WEB2.0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李雪军
【摘要】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强网上教学的深度交互,“基于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模型”课题研究运用WIKI技术,在货币银行学实验课程中创建了“自学笔记”及“金融风云录”两个师生共建资源库栏目,以期在网上教学的交互与协助方面进行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两个学期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研究发现,WIKI的应用效果主要受到题目设计、教师引导监督、技术支持服务及激励制度四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WIKI;WEB2.0;数字化学习环境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引发了教育界的革命性变革,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点,更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信息、实现资源共享、进行自主学习和开展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然而,在当前的远程教育中,对教学资源的传递较多地停留在内容层面上,传递方式多是单向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以及学习者本身对知识的建构和创造。
Web 2.0的出现,使网络用户从过去被模式化了的互联网中走出来,用户可以参与到互联网中,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读者、作者或者是编者。一般而言,WEB2.0应用包括Blog、RSS、TAG、WIKI、P2P、SNS 和IU。其中,Blog 和WIKI因为具有自由编写、语法简单、零技术发布的特点,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成为目前WEB2.0在教学中应用的一个主要方面。
WIKI是一个面向群体的协作性创作系统,群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既可以发布新内容,也可以对当前内容进行编辑。WIKI语言具有四个特点:即使用方便、有组织、可增长、开放性。WIKI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在教学中可以作为一种非常实用的非实时协作交互工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中的交互与协作,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于学生的拓展性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在 “基于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模型”课题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是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促进交互与协作的开展、提高交互与协作的质量。考虑到上述WIKI在教学中可能发挥的优势,我们在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中尝试应用此项技术来促进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分享和共创、营造良好的交流与协作环境、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的应用情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内部(认知)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的。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我们根据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尝试由师生通过WIKI共同建立一个课程资源库,即由教师设计任务题目,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主动搜集课程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发布、互改,再由教师进行监督指导,最终完成这一任务。具体流程如图1:
WIKI 流程图教师管理员学生设计题目栏目设置发布初稿学生发布内容监督引导内容调整调整格式互改 图1 WIKI流程图
在学期开始,由课程的中心教研组共同确定本学期的任务题目,可以是针对整体课程内容,也可以是针对课程中的某一部分内容;可以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只存在于某一段过程中。任务题目确定后,由课程管理员在教学平台中发布任务,并进行栏目美化工作。栏目建设完成后,教师即可在WIKI中发布初稿,组织学生参与到WIKI的共建活动中。在共建活动中,教师需不断进行监督引导,同时对内容进行调整,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度。课程管理员需对这一栏目随时关注,调整格式,以保证栏目能够被用户正常浏览。在课题研究的两个学期中,第一学期的效果可以说是很不理想,我们在第二学期中进行了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我们的理想状况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下面就这两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期为后续工作提供借鉴:
(一)、WIKI在一期课题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1、WIKI在课程中应用的教学设计
在最初的设计中,考虑到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信息量大、适合自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更注重对学生信息资料的检索和搜集能力、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发现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货币银行学以往的网络教学中,教师将课程的重点辅导资料发布在网上,学生仅是进行简单的浏览。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各种教学资料的检索和搜集能力,在本课程的一期课题研究中,设置了“自学笔记”栏目,希望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自主构架章节的重点内容辅导(如图2)。
图2 自学笔记栏目(WIKI)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
(1)栏目设置。考虑到货币银行学课程共分为22个章节,在构架课程教学资源的时候,是按照章节来进行划分的,因此这里也设置了22个“自学笔记”栏目(WIKI);
(2)用户分组。为了让学生有团队的概念,我们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将参加课题研究的山西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习中心的37名学习和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习中心的41名学生分为两组。在“小组模式”的选择上,选用“可视小组”模式,这样两组成员可以互相观摩相关内容,但只能在自己组内的WIKI进行操作。
2、实施效果 参加货币银行学课程一期课题研究的学生共有78人,共11人次参与了“自学笔记”栏目(WIKI)的共建活动,占14.1%。
在22个“自学笔记”栏目(WIKI)中,有7个是被学生编辑过,占32%;每个最多编辑人数为7人次。从下图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学笔记”的参与兴趣不高,几次修改之间的时间跨度较大(如图3)。
图3 自学笔记的编辑历史
3、效果分析
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一期课题研究实验工作中,最终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参与的学生数很少,也没有形成一篇可用的辅导文章,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上缺少创意。“自学笔记”栏目(WIKI)题目设计偏重课程内容,缺少创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在网上浏览学习资源是个苦差事,想要他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自己总结出新的资源来,并从中发现兴趣点,还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希望广大学生参与到该课程的建设中来,必须在设计上有所突破,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2)高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其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而“自学笔记”栏目(WIKI),对学生水平的要求有些高,我们在实验中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期望较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自学来总结出章节的重点内容,这一要求具有较高的难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是一个新知识的获取过程,很难要求他们能够在此基础上能创作出新的教学资源。
(3)教师引导不够。WIKI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教师本身对其的熟悉程度不高,也不了解如何更好的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来,教师本身的参与度就不高,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作用更是没能充分发挥,使得学生对这个栏目的兴趣度不高。
(4)支持服务不够。由于栏目在技术上的不稳定,后续支持服务没有跟进,曾一度出现部分学生无法正常浏览该栏目,而管理者却不知道的情况。也影响了学生参与此栏目建设的积极性。
(5)页面呈现不醒目。栏目没有设置醒目的标识,而是和其它辅导文章混在一起,不能引起学生出对此栏目的关注度。
(二)、WIKI在二期课题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1、WIKI在课程中应用的教学设计调整
虽然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一期课题研究实验中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我们总结了一期的经验,在二期研究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改进,希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二期实验中,我们强调从学习者出发,在设计题目时首先考虑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性和时效性强、与社会热点结合度紧密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多为在职成人,对金融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我们在二期实验中,利用WIKI设立了“2008金融风云录”栏目。通过让师生在这个栏目中共同记录2008年的金融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加大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来,实现协作性学习。具体实施方法是:
(1)在题目设计上紧跟社会热点问题。以“你我都是2008金融风云的见证人和记录人”为切入点,让学生成为栏目的主人,引入“2008年金融风云变幻,前路莫测”等社会热点话题。由于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大多是金融专业,这一话题又与其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所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如图4)。
图4 2008金融风云录
(2)加强教师引导作用,由专门的教师负责栏目的维护,不断调整内容。在栏目设置初期,只有一个总的页面,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次贷危机,二是银行倒闭。随着师生不断的补充修改,栏目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设置了子标题,将房地产、油价等热点话题都加入进来,内容的丰富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栏目的建设中来。同时教师在面授辅导中加大对栏目的宣传,并通过BBS和QQ群,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该栏目的建设中来。
(3)加强技术支持服务。为帮助师生掌握WIKI的使用方法,我们在栏目的显要位置添加了“帮助文档”。同时,根据栏目内容的变化,随时调整格式,及时将成文的内容整理成目录,方便师生浏览及修改。另外,我们还通过QQ群等工具及时收集学生意见,并引导学生参与到栏目建设中(如图5)。
图5 帮助文档
(4)在页面醒目位置设置栏目,以引起师生的关注(如图6)。
图6 2008金融风云录栏目位置
2、实施效果
经过二期实验中的改进,WIKI栏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参与人数有所增加。参加货币银行学课程二期课题研究的学生共有2004人,共132人次参与了WIKI的共建活动,占6.6%。
3、效果分析
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的二期课题研究实验工作中,虽然参与人数上较一期有了较大的增长,但其参与比例反倒降低,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旧高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目前多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很高,学习积极性不大,很多学生仍是重考试轻过程。尽管我们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设置了许多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过程的环节,但我们发现,学生还是最关注与考试相关的环节,比如,形成性考核作业是最受学生关注的栏目。我们认为,这是影响效果的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我们认为,如果增加一定的激励制度,如将WIKI与形考相结合进行,可能会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教师引导、督促不够。第二期的实验工作,虽然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和督促作用,但力度不够,参与的教师也不多,仅是负责栏目的教师在积极参与,而其它教师只是旁观者,自然也没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程度。
(3)技术不稳定。货币银行学网络课程建立在MOODLE平台上,WIKI是该平台的一个插件,该插件在使用中性能不稳定,会出现个别学生打开页面是空白现象的发生,影响了学生参与该栏目的积极性。
三、小结
WIKI和BLOG、BBS,都属于非实时协作交互工具,但WIKI对学生专业性的要求较BLOG、BBS都要高一些,BLOG、BBS对发布的内容要求不是很严格,而WIKI则要求其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参与WIKI的协作交互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WIKI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师生不断地去关注并进行创作,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激励机制则不足以引起学生持续的关注。
经过WIKI在货币银行学课程中两学期的研究实验工作,我们认为该栏目的实施效果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准确的学习者分析。在职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栏目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有准确的分析。对于WIKI这一类专业性较强的栏目的建设,如果仅靠学生的自觉性是不够的,需要一定的激励制度才能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将WIKI作为形成性考核作业的一部分,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成效。
2、合理的题目设计。题目设计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促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尤其是与其工作、学习的结合紧密度较高的一些题目,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这一个栏目的建设。
3、教师的引导督促作用。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作用对栏目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可能会使栏目的内容失去方向,杂乱无序。反之,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督促作用,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将会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完善的技术支持服务。技术支持是栏目顺利建设的保障,栏目只有在操作方面没有任何困难,才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共同建设栏目。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做好前期的培训工作,也要在栏目建设过程中随时关注师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栏目进行调整,及时解决栏目共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过两期的实验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发现,WIKI作为协作交互的工具,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会在后续的工作中进行完善,以期运用WIKI促进学生参与资源建设,真正成为资源建设的参与者。同时,我们也会尝试针对教师组织基于WIKI的集体备课,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学俊,李龙澍,徐怡.新一代网络语言WIKI[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3):72-75.
第四篇: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络建设探讨论文
一、古籍数字化的概念
古籍的数字化,是从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出发,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常见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从而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和古籍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的一项系统工作。
二、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的意义
1、解决古籍藏与用的矛盾
近年来,随着免费开放等措施的实行,越来越多的读者进入到图书馆使用文献资料,古籍阅读的需求量也随之越来越大。但是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公共图书馆将古籍收藏之后,出于保护的目的,对古籍的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都做了严格的限制和规定,因此,古籍的藏与用,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传统的古籍保护和阅览方式已经无法解决大众日益增长的古籍阅读需求。为了解决古籍保护和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之间的矛盾,利用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将成为今后古籍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数字化古籍,不仅有利于古籍文献资料的长久保存,而且可以反复进行利用,提高古籍的使用率,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从藏到用的功能,符合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需求。
2、有利于普及推广馆藏古籍文献
古籍的保存和利用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古籍文献,已经不适合拿出来流通阅读。古籍数字化后,可以减少对古籍原本的伤害以及降低原本的流通量,而且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对古籍进行管理,存取方便、检索迅速、利用灵活,有利于普及和推广馆藏古籍文献,传播地方文化,提升图书馆的在读者心中的核心地位。
3、有利于古籍文献资源共享
古籍文献记录了丰富的历史、地理、人物、风俗等内容。过去因为受到流通的限制,不同地区的古籍文献难以共享。现如今古籍的数字化正好可以弥补纸质本的缺陷,打破地域之间的隔阂,让古籍文献的共享变得可行。
三、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现状
目前,全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尤其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江西文化源远流长,留存至今的古籍文献非常丰富,公共图书馆作为古籍典藏的主要单位,承担着古籍工作的重要责任。据统计,江西省公共图书馆112家,1个省馆,11个市馆,100个县区馆,其中基层公共图书馆占近89%,是江西省古籍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整体上看江西省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100个基层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古籍,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条件的限制,人为损毁和自然老化等现象严重,加上古籍使用率低,古籍保护工作主要还是集中在普查和古籍保存环境的改善上,从古籍再生性保护上说,目前基层公共图书馆中只有萍乡市图书馆、景德镇市图书馆、宜春市图书馆寥寥几个开展古籍影印工作。由此可见,古籍数字化在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进展非常缓慢。另外,因基层政府对古籍保护无法给予充分重视和资金支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专项经费常年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加之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有限,多数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更遑论设立古籍保护工作专职人员,古籍数字化人员更是稀缺。
四、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络建设的必要性
由上述现状可知,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因技术、人员和经费等条件的制约,还无法依靠自身力量独立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故笔者认为,需改变基层公共图书馆“各自为政”的状态,加强全省公共图书馆在古籍数字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推进全省古籍数字化工作整体性规划,建立互通有无、共享互惠的交流合作网络,才能有效改善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基础薄弱、进展缓慢、缺乏技术和经费支持的现状。
五、关于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网络建设的建议
1、争取政府和财政支持,稳定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经费与工作人员
古籍数字化是一项系统并且复杂的工程,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最终的数字化成果。为了确保古籍数字化的效果,基层公共图书馆应该争取政府部门对这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尽量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尽可能固定一名古籍工作人员,保证古籍数字化工作正常有序可持续的进行。
2、基层公共图书馆应立足本馆的实际情况,确立符合自身馆情的古籍数字化原则
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工作,受制于经费、人员和技术等因素,开展起来存在不少困难。因此,确立符合馆情的古籍数字化原则,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合理安排,才能达到时间、效果、人力和经费的完美结合。(1)古籍数字化工作逐级递进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有限,计算机整体水平不高,古籍数字化工作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逐级进行,先易后难,层层推进。从最简单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开始做起,逐步过渡到古籍全文数字化和古籍专题全文数据库,脚踏实地的完成古籍数字化的工作。(2)古籍数字化工作要突出馆藏特色古籍数字化的投入经费相当大,对于人员有限,经费紧张的基层公共图书馆而言是很大的障碍。因此,在数字化过程中,不能片面地追求“高大全”,而是应该从本馆的实际情况以及用户的需求等方面出发,体现馆藏特色,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最大限度的数字化馆藏古籍文献。例如,有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从特色馆藏古籍入手,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馆藏古籍先进行数字化;有些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选择馆藏古籍中比较珍贵少见的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有些馆可以选择使用率较高的馆藏古籍进行数字化等等。
3、建立长期有效的古籍数字化信息网,上下联动,横向协作,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古籍数字化成果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专业性和实践性非常强。因此,我省基层公共图书馆要想将古籍数字化工作更好地开展下去,需利用多方资源,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加强资源的共建共享。(1)以强带弱,推动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工作古籍数字化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要求都非常高的工作,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稀缺,在古籍知识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也有欠缺,人才稀缺和技术薄弱是影响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数字化进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基层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江西省图书馆的平台,加强对从事古籍数字化的基层公共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同时也可以让馆内的专业人员下到基层,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使得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古籍工作者在专业和技术上得到更直接的帮助和提高。(2)加强沟通与协作,统一规划,共享古籍数字化成果基层公共图书馆在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时,应加强馆际交流与协作,互通有无,在统一、有序的规划下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
加强交流与协作:
1、避免重复选题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节省全面进行古籍数字化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能集中精力去开发具有优势的项目,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数字化古籍质量的目的,减少无意义的浪费。
2、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古籍数字化工作中难免会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交流和协作,可以和同行讨论学习,这样既可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又能学到先进经验,提高业务水平。
3、共享古籍数字化成果,便于整理和使用。每个基层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古籍都具有地域特色,古籍文献数字化后,通过资源共享,将分散的古籍数字化资源统一起来,便于后续的整理,也方便读者进行阅读和检索。古籍文献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财富,进行古籍数字化,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读者。估计数字化网络的建设,能有效改善当前江西省基层公共图书馆古籍熟悉花基础薄弱、进展缓慢的现状,更好地推进全省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①刘景会、张云玲:《对江西省县级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第5期。
②毛建军:《古籍数字化的概念与内涵》,《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4期。
③李洋:《古籍文献数字化之思考》,《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年第3期
④陈晓红:《浅析县级公共图书馆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新课程(下)》2015年第9期。
⑤李虹:《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知识经济》2014年第16期。
第五篇:小学图书馆的数字化阅读与应用2
小学图书馆的数字化阅读与应用
彭州市三界小学 钟贤禄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阅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网络阅读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数字化阅读必将成为人类网络化生存的重要手段。现就小学校数字化阅读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并探讨了数字化阅读时代小学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一、数字化阅读的特点
1.阅读内容的丰富性。计算机强大的存储能力和网络的互通性使得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为数字阅读提供了丰富的阅读内容。
2.阅读环境的开放性。数字阅读突破了时空限制,开放的阅读环境使网络信息资源传播更加广泛,利用价值更高,便于读者按需取材,真正达到了不受时空限制、资源共享、自由交往、随意阅读。
3.阅读过程的互动性。由于数字阅读是一种超文本阅读,读者只要点击文本中加标注的一些特殊关键词或图像,就能打开另一个相关链的文本,读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迅速地、跳跃式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大大增加了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
4.阅读的实用性更突出。为完成文献查找方式之外,人们往往会求助于网络,网络的熟练使用者能够借助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搜到与其需求
十分接近甚至完全吻合的内容。通过方便快捷的网络检索方式来寻找资料,这种实用性阅读是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结果。
二、数字化阅读时代下小学图书馆的应对正是基于这种对阅读发展趋势的判断,许多小学图书馆正逐渐调整自身的服务内容与形式,在馆藏采购计划中大幅增加购买数字资源经费的比重,加快电脑、服务器等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建设大容量的数据存储设备,以适应数字化阅读在技术上的要求。还有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到数字图书馆建设行列中。
1.建设个性化网站。图书馆网站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制订一个科学而详尽的建站规划,要结合本馆的特色,以及馆内文献资源,还要以提供读者最直观、最快捷的检索途径与导航功能,提出网站建设的总体目标,不断充实本馆网站建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整合数字资源,提供在线服务。小学图书馆应迎合读者网上阅读的习惯,通过购买或联合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利用图书馆自身在信息收集、整合和组织过程中的优势,不断收集、筛选和有序化网络上的数字资源,来丰富自身的馆藏电子资源,以便为读者提供更丰富、更健康、更有序的数字资源,读者只要登录图书馆网站,就可以从网上得特定任务或研究,在网络上得到这些信息服务。
3.建立特色数据库,提供特色化服务。小学图书馆可根据本馆信息资源的收藏情况,并考虑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把具有鲜明特色的信息资源从馆藏中、网上收集起来,进行分类建库,形成具有本馆特色的信息产品,提供给读者使用,以特色资源吸引读者。
三、小学图书馆数字化阅读的困境,目前小学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阅
读服务主要有书刊的借阅、数据库检索服务等。服务形式单一,而且实际操作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导致数字化阅读难以在广大师生中顺利推广。
1.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应用存在障碍。目前,小学图书馆中引进与建设的数字资源虽然众多,但大都缺乏统一、跨库提供协同服务的技术平台,各类资源的分散与异构,导致读者在使用过程中经常面对不同的登录界面和不同的检索方式,难免会产生厌倦和畏难情绪,这样就降低了读者数字化阅读的热情。
2.读者数字化阅读意识薄弱和技能欠缺。小学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中主要是大量的少儿读者、老师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读者,他们和其他读者相比,不但缺乏数字化阅读的主动意识,而且还欠缺所需的基本技能。然而,这一部分读者,恰恰是对小学图书馆的基础性服务利用率最高的群体。通过对本馆读者群体构成的分析,发现了少儿读者占了将近百分之九十份额。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本馆近年来花大力气进行数字化阅读的宣传推广,收效却不尽如人意。
四、数字化阅读时代小学图书馆的引导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包括了对读者的阅读意识、行为进行引导和对阅读习惯、方式、内容进行指导两层含义。鉴于数字化阅读日趋成熟的态势,小学图书馆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数字图书馆,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开展网络信息导航、网上好书推荐、网上咨询、网上读书讨论等服务和活动,为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平台,引导这些读者从小正确地运用网络这一工具,达到自己的阅读目标。
1.为读者清除数字化阅读的障碍。首先,对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和教师每期利用两周的时间进行阅读培训,认真上好阅读课。其次,还应重点关
注老年和职工的数字化阅读需求,他们进行数字化阅读时会遇到较多的困难,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这种阅读形式的存在,因此有必要给这一类读者提供专门的引导与帮助,协助他们从最简单的操作做起,给予他们更多的阅读关怀,使他们和其他读者一样能感受和进行数字化阅读。
2.加强信息导航。面对海量存贮的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要当好信息的导航员,建立网络导航系统,有针对性地对网上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链接,为读者提供积极、有益、健康的信息资源。其具体做法是在网上选择相应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电子报纸;选择内容准确、更新及时、检索方便的权威数据库和联机数据库服务商;分别描述其内容特色,检索利用方法,记录其网址,建立网络信息目录;为读者提供集成化本专业信息检索界面;提供网络浏览导航,避免读者在网上盲目浏览,节省时间,这是一种使网络资源增值的重要方法。
3.做好导读工作。网络推荐书目是书目导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常是采用浏览目录的方式将新资源或热点资源及其有关信息展现在用户眼前,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超级链接技术的优势为用户提供查看原文服务。个性化推送技术的出现更是为网络书目导读提供了便利,它具有自动推荐功能,能通过跟踪用户在信息空间中的活动,自动捕捉用户的兴趣爱好,然后建立用户档案,主动搜索可。这类读者在进行数字化阅读时会遇到较多的困难,甚至根本不知道还有这种阅读形式的存在,因此有必要给这一类读者提供专门的引导与帮助,协助他们从最简单的操作做起,给予他们更多的阅读关怀,使他们和其他读者一样能感受和进行数字化阅读。
2.加强信息导航。面对海量存贮的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要当好信息的导航员,建立网络导航系统,有针对性地对网上资源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链接,为读者提供积极、有益、健康的信息资源。
3.做好导读工作。网络推荐书目是书目导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通常是采用浏览目录的方式将新资源或热点资源及其有关信息展现在用户眼前,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超级链接技术的优势为用户提供查看原文服务。个性化推送技术的出现更是为网络书目导读提供了便利,它具有自动推荐功能,能通过跟踪用户在信息空间中的活动,自动捕捉用户的兴趣爱好,然后建立用户档案,主动搜索可能引起用户兴趣的信息推送给用户,并注意动态跟踪用户需求,修改和完善用户档案,及时改进推送策略。目前网络个性化推送服务已成为推荐书目的应用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