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让农业产业化“活”起来

时间:2019-05-14 02:5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地流转让农业产业化“活”起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地流转让农业产业化“活”起来》。

第一篇:土地流转让农业产业化“活”起来

土地流转让农业产业化“活”起来 土地流转概况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流转,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经营权。土地流转是将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者之间流动,从而达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农村大包干责任制后的3年-4年间,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户自发地进行土地经营权(使用权)流转。据农业部1998年对全国18个省所做的调查显示,参与流转的土地占全部土地的3%-4%。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逐渐加快。

200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使土地流转相关问题的处理有了政策和法律依据。2003年3月,国家颁布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其中相关的条款为土地流转的发展与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法律支撑。2005年3月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又为近年来的土地流转管理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办法。相关政策的出台,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使之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促进农民获得财产性增收,并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当前,土地流转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建立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把农民承包的土地从实物形态变为价值形态,让一部分农民获得股权后安心从事第二、三产业;另一部分农民可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实现市郊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近几年,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部广泛开展了土地流转业务,有的地方甚至专门成立了土地流转合作社。无论是在合作社内部开展的土地流转,还是专门的土地流转合作社,基本上都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将农户土地的经营权采取入股、委托代耕和其他方式流转集中,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经营,不但解决了农户土地零星分散、效益不高、市场信息不灵等问题,也带动了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产业化发展,有效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加速了城乡统筹的发展。土地流转形式多样

土地流转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一个合作社会采取好几种流转的形式。如果从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入手,那么土地流转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它们各有不同,不过相同的一点就是土地流转形式的选择和当地的农业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发展有着莫大的联系。

案例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鸿德农业合作社

2009年3月,巴彦淖尔市鸿德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成立。合作社在土地流转方面采取了多种模式。合作社成立之始,110名农民把3500亩土地出租给合作社,双方签订了20年的合同。双方约定:农民每年每亩地可以获得600元,前10年内每3年上调一次流转费用,上调价格为每次每亩50元,流转费每年开舂支付一次。这样,每亩地最高价格可达750元。10年后的流转费用根据市场土地流转价格执行,但不低于600元。

在土地流转方面,合作社还采取了返租倒包的形式。即合作社把流转来的部分土地统一建设大棚和其他种、养设施,以每栋温室、大棚每年5000元的价格承包给农户经营。

模式1:出租

出租是指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年度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其中,有大户承租型、公司租赁型、返租倒包型等。

这种模式下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比较松散,在当前,这个模式在土地流转模式中所占的比例不大,据记者抽样调查大概能占到5%左右。

模式2:入股

入股是指为了发展农业经济,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在土地入股过程中,实行农村土地经营的双向选择(农民将土地入股给企业后,既可继续参与土地经营,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企业股份,并可按股分红。

该形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产权清晰、利益直接,以价值形态形式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确定下来,农民既是公司经营的参与者,也是利益的所有者,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新突破。这种模式下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相对而言比较紧密。

案例赏:山东省枣庄市徐庄土地合作社

徐庄土地合作社所采取的正是入股这种模式。在当地,每个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在80年代分土地时,为把土地分得均匀,好地孬地都摊份,一块地十多户分摊,由于不能统一种植和管理,汛期排不出水,旱天浇不成地,种地机械用不上,全靠人力,广种薄收。这种状况下,农民很难从土地上致富。于是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徐庄土地合作社成立了。

合作社成立之初,规定社员可以按土地入股,一亩地就是一股,然后实行股金分红。但是,社员的土地质量不一,产出就不同。如果这样分红,对有些社员来说是不公平的。于是,合作社决定按对土地等级折标准股,按入股的多少进行保底分配和分红。标准股折算是:一级地一亩折一股,二级地1.2亩折一股,三级地115亩折一股。保底分配是:一股每年兑付300公斤小麦和300公斤玉米。在年底分红时,合作社社员除了可以获得600斤粮食,还可以获得600元分红。

甘肃庆阳宁县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宁县当地大多数农民都有种植西瓜的习惯,但是始终不能走出贫困。当地有种植大户因为产量大吸引到了外商,赚了大钱。这一现象激发了当地农民大面积种植西瓜的积极性,但是当初土地联产承包时,土地按肥瘠分配,每个农户都有好几块田地,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土地太零散,而规模种植西瓜却需要大块的土地,怎么办?土地流转给了他们一个出路。

2008年2月,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创立,合作社的创立加快了农村土地流转步伐。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6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0%。其中规模流转面积达到4.51万亩,占流转面积的47%。

农民想要加入民生合作社,要有书面申请。申请批准后,农民以土地或现金入股,土地每亩为1股,农民可获得股金分红。入现金股的农户必须入土地股,否则不准许入社。

案例赏:云南省盐津津华竹产业专业合作社

2009年,津华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在滩头乡流转4830亩竹林基地,吸收社员835户。社员出闲置土地,合作社负责栽植和管护工作,并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所得利润农户占50%,合作社占50%。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当地95%的农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在合作社

打工,因为他们是土地的半个主人,在管护上会尽最大努力,合作社支付给社员劳务收入。

河北省辛集市民祥粮棉专业合作社

河北省辛集市民祥粮棉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8月。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大部分集中在辛集市张古庄镇南吕村。在南吕村,全村很多农户做机械、化工原料生意,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在外面打工一年能挣4万多元,所以当地人对土地的重视程度相对小一些。因此,很多地因为没有合理耕种,久而久之都荒废了。合作社便把这些地集中流转过来。

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每亩可作价600元或600斤粮食。600斤粮食,合作社分夏秋两季兑付给农民:夏季麦子收获后,合作社会兑付社员300斤麦子;秋季玉米收获后,合作社再兑付给社员300斤玉米。农民投入土地,合作社投入生产资料、机械、管理和雇工。每年的收成,合作社扣去土地作价和生产资料费用,剩下的利润合作社和农民对半分,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模式3:转包

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原承包方)负责。

这种模式下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比较特殊。农民可以把土地流转出去,同时,也可以和土地再次发生关系。不过,这种模式执行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当前,这种模式在土地流转中所占比例也不大,据记者抽样调查大概占到10%。

如果土地以转包的方式流转,一般需要外力的推动才比较容易实现。现在,很多地方的转包行为都是由政府来推动,农户自己组织流转的只能占到一小部分。

案例赏:江苏省埠宁县三灶镇前三灶村土地合作社

在江苏省阜宁县三灶镇,早几年,由于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种地的多是年长农民,土地产出一直比较低,对农民增收很不利。于是,镇里决定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把土地流转过来。镇财政出一部分资金,加上县财政匹配给设施农业的资金,连同上级财政拨付给贫困户每人1000元的扶贫瓷金,一起投入到设施大棚中去,建成后的设施大棚向农民发包。发包的方式分“卖、租、送、股”四种:“卖”,即把建成的大棚出售给有实力的大户;“租”,即把大棚租赁给从外地打工返乡的农民,每亩大棚每年的租金在500元左右;“送”,即把大棚送给有劳动力、有种植经验而无经济实力的贫困户;“股”,指的是没有设施农业栽培经验的贫困户将人均1000元的扶贫款作为股本投入大棚,大棚由村组干部承包,贫困户可以每年分红。

浙江市瑞安伯特利粮食专业合作社

瑞安市伯特利粮食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6月,由飞云镇林烊西湖村种大户陈庆福等7户农民发起组建,注册资金10万元,是一个以粮食和蔬菜种植销售服务为主的专业合作社。

在浙江瑞安,土地流转是为了支持当地主导产业的发展。作为粮食主销区,瑞安市粮食约65%靠外地调入,单靠干家万户农民种植粮食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积极性也不高。鉴于这种情况,当地的政府围绕促进粮食规模化经营,对土地流转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创新。招投标式转包就是其中一种。通过招投标形式,以招投标价格把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给种粮大户。伯特利粮食专业合作社的土地就是以招投标式转包的方式获得。合作社以每亩160元的招投标价格承包,每亩高出当地市场价10元至15元。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蒋集镇郑龙村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蒋集镇郑龙村北依汶河,地处平原,土质肥沃,历史上就有种植蔬菜的习惯。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方便管理,郑龙村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进行土地流转,带领村民进行有机蔬菜的规模种植。合作社目前已经流转了5900亩土地。在流转的土地中有2000多亩是其他村子的土地。这些外村的土地并不是郑龙村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直接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的,而是通过各村的其他合作社先进行流转,然后这些合作社再把流转来的土地整体交给郑龙村有机蔬菜合作社经营。一般情况下,郑龙村有机蔬菜合作社会与外村流转土地的合作社签署2―3年合同,这些流转土地会按照一市地折算一股的比例进行入股,但是这部分土地只能获得股金收益,而不能获得分红。

模式4:托管

土地托管是指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农户把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有较强统一经营能力的合作社,或者以市场方式向合作社购买所需服务,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实现农户与合作社双赢。

土地托管一般分为“全托”型和“半托”型两种模式。“全托”指农民把土地交给合作社,合作社兑付给农民租金或粮食,如果收成好再按比例与农民分红。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常年外出打工或无劳动能力的农户,他们将土地委托合作社全权管理,合作社实行从种到收全程服务。“半托”指合作社为农民种田提供劳务、农资等服务,收取一定费用,但种田收益全部归农民。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季节性在外打工和家庭劳动力不足或缺少技术的农户。

案例赏:山东省嘉祥县鸿运富民土地股份合作社

在山东嘉祥县,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产出,当地的政府非常鼓励土地进行流转,鸿运富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现已流转土地8000多亩。原来鸿运富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土地流转只局限于本村,从今年开始,周边的村子也开始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预计到今年年底,合作社流转的土地有望突破2万亩。

在土地流转方面,合作社从农民的意愿及管理的要求出发,主要把土地流转模式定为“全托”、“半托”及“代管”三种。

在全托模式下,社员以土地入股,一亩地折算一股,在年底入社社员可以获得保底分配及股金分红,股金分红占合作社收益的60%以上。农户享受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产前,农民委托合作社统一确定种植项目与品种,统一采购农资产品;产中,合作社组织农民统一进行田间生产或由合作社收取一定费用组织人员进行生产;产后,合作社统一回收或组织农民统一销售农产品,并承诺产量如低于当年同等农作物产量,合作社给予补偿。

在“半托”模式下,农民与合作社的关系不是十分紧密,虽然这些农民是合作社的社员,但是他们不能参与年终的股金分红。他们的土地按照合作社的指导统一种植。不过,这些社员可以获得合作社提供的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灌溉、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服务,还可以从合作社获得低于市场价的农资等生产资料,期间所需要的花费由农户自己负责。“半托”的优势在于能够为农民节省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收入。

案例赏:河北省辛集市民祥粮棉专业合作社

目前,辛集市民祥粮棉专业合作社已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在合作社内部也存在“全托”和“半托”的流转模

式。

“全托”模式下,农民每亩地每年交给合作社800元,由合作社统一规划、耕种、经营。到麦收季节,合作社返给农户800斤小麦,玉米丰收的季节给农户800斤玉米。这种方式相当于农户交800元,买自己地里的800斤麦子和800斤玉米。不愿意要粮食的农户,合作社按市场价给农民返现,也可以选择拿粮证到指定的粮油店兑换其他杂粮。

这种方式,合作社可以用每亩地先期获得的800元来购买生产资料、农用机械,收成好的话赚一部分,收成不好再用其他费用来补上。这种方式也有难点,例如农民拿出一亩地的托管费800元不难,但是让农民拿出10亩地的托管费,农民就会担心万一经营不善,自己的钱收不回。因此,目前当地采用这种方式的农户还不多。

在“半托”模式下,合作社的社员可以享受到由合作社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种子、化肥、农药、农耕机械、科学管理。等有了收成,农户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卖给合作社。在农村自己亲自耕种的农民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让他们在享受合作社的指导服务中对合作社产生信任,将来他们的体力无法保证耕种后,会非常乐意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经营。

云南省盐津华竹产业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现有流转土地2.2万多亩。当地的农民主要依靠竹林获得收入,根据这样的现实情况,合作社采用了承包管护的模式来提高竹林的生产效益。2008年,合作社在滩头乡承包管护低产竹林4740亩,吸收社员322户。

承包管护方式是:农户提供现有低产竹林,合作社投资改造并制定竹材最低保护收购价300元/吨,投产后按农户占80%、合作社占20%比例分成,社员还可以享受二次返利。低产竹林的承包改造,扩大了竹林基地规模,提高了竹林单位面积产量,加快了竹产业发展进程。

总的来说,土地流转模式多种多样,合作社在开展土地流转时,要根据合作社的规划以及当地农业发展的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流转。当然,在流转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农民的利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风险共担、利润共享,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原则,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不改变土地承包权,不改变农村土地用途等原则来进行土地流转,为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贡献。经营方式千变万化

土地流转后,如何经营是关键,只有把流转的土地合理利用,才能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土地流转后,根据其流转模式的不同,经营方式也各不相同。从合作社与流转土地的紧密关系出发,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案例赏:山东省嘉祥县鸿运富民土地股份合作社

山东省嘉祥县农民都有种植粮食作物的传统。土地流转到合作社以后,合作社统一安排社员培育小麦良种。合作社半托的土地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灌溉、统一收割、统一销售。托管土地每亩夏、秋两季可降低种植成本120元,“以种代还”引进优良品种每亩可增收140元,合计每亩土地每年可增收260元。

模式1:合作社参与种植

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社并不拥有土地的经营权,土地仍然由农民自己经营,只是农民以社员的身份享受合作社的服务,按照合作社的安排统一种植。这种形式在土地流转后的经营模式中所占比例不大,据记者抽样调查大概占到5%左右。

合作社参与种植一般发生在“托管”型流转模式下。尤其是“半托”模式。合作社提供服务以及优质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给农民,农民要为此支付一定的费用。不过,土地上的一切收益也都归农民所有,土地上的收益与合作社没有任何关系。

2009年,合作社引导236户农民把2300余亩土地联合起来,统一耕作,统一种植了小麦优良品种,底肥、追肥统一从厂家采购,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避免了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与市场价相比,亩成本降低了40余元,为合作社所在的义和村节省化肥支出8万余元。流转的土地在生产中有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在主要生产环节进行技术指导,有合作社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由于措施恰当、技术到位,义和村亩产量平均在1000斤左右,有些地块甚至达到1200斤以上,较邻村亩增产150斤以上。社员留足口粮外,收购麦种150万斤,每斤较市场价增加0.1元,为社员增加收入15万元。加上夏作,预计一年,每甫可降低生产成本120余元,繁育优良品种可增收150余元,总计每亩为群众增加收入270余元。

合作社理事长聂传寅介绍说:“土地托管可实现‘七个提高’,提高粮食产最、提高农民收入、提高机械化效率、提高规模经营、提高科技兴农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水电设施利用率;还可降低粮食成本、降低农资用量、降低机械化成本、降低水电设施投入。”

模式2:合作社自己经营

流转过来的土地,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经营,这种形式在当前土地流转后的经营模式中所占比例比较大,据记者抽样调查可以占到90%左右。

合作社自己经营的情况下,农民的土地完全交与合作社来管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比较松散。不过,农民可以选择在合作社的土地上进行打工,并且多数合作社都会优先安排社员就业。

土地流转后,大部分合作社都选择了把流转来的土地进行规划,划分为不同的园区,有的是发展普通种植,有的用来作为有机基地的培育。总的来说,合作社自己经营土地这种模式,对于合作社发展规模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案例赏: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土地合作社

对于流转来的土地,徐庄土地合作社改变了过去由合作社统一负责的办法,把合作社的土地规划分为6个园区:板栗同区、花椒同区、优质桃园区、核桃同区、樱桃园区和粮油生产基地。其中,粮油同区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2009年除兑付入社成员保底分配外,粮油同区每标准股年终盈余分红510元,共分红4.6万元,实现了土地变产权,农户当股东。

其他5个园区合作社将入社土地集中整合,形成规模后,公开招标,由大户承包经营,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入社农户有协议约定的保底分配和年终盈余分配标准。

土地规模扩大后,合作社生产农产品品类增多。合作社以“泉崮山”为商标,注册了4大类65种产品,生产的各类产品可以直接进入超市销售,不仅拉长产业链,也解决了其他农村人员的就业问题。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蒋集镇郑龙村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

郑龙村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主要是进行有机蔬菜的种植,土地流转后,合作社建立起了绿菜花、青刀豆、芦笋、胡萝卜、牛蒡5个生产基地,其中胡萝卜和牛蒡两个生产基地所占比例比较大,它们的土地面积占到了全部流转土地的70%。

合作社对基地进行统一管理,并派专员对聘用的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这些专员都是合作社的社员,一般是大户或者合作社的能人。

合作社与泰安弘海食品有限公司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集体”的经营模式。按照协议,弘海公司向合作社派驻代表,负责种子、技术、销售、保护价,指导和监督整个生产流程。合作社负

责生产管理,按照订单统一安排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管理服务。合作社各基地按面积设置生产小组,具体负责生产、用工和产品质量把关。弘海食品有限公司每吨菜付给合作社100元组织费。

合作社土地流转后,扩大了生产规模,能够有效地满足泰安弘海食品有限公司的需求,使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不少,年均亩增收2000元-3000元。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鸿德农业合作社

鸿德农业合作社把流转来的土地重点用来开展试验示范,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合作社建成鸿德综合农业科技示范区,园区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标准化无公害农业生产示范和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展示为重点,打造临河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平台,农业高科技推广应用的展台和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舞台。农业园区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把合作社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展示了出来。2009年合作社组织实施的5项(试种冬小麦、脱毒马铃薯、优质小麦新品种农麦2号、小麦晚播、建番茄滴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工作取得成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解决土地资源闲置的传统种植模式,推动河套地区的农业实现飞跃。

甘肃庆阳宁县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

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的3000亩土地不仅包括耕地、还有宅基地等多种用途的土地,合作社以农民增收五年规划为切入点,对流转的3000多亩土地进行了总体规划。

流转的土地被分为十个区块。一是种植区,以酸果、大葱、瓜菜、苗木、药材为主要种植品种,集中连片形成商品生产;二是养殖区,建万头养猪场一处,实行社建户养,提高收入;三是工业区,向外招商,借鸡下蛋;四是商贸流通区,建立市场商贸物流中心;五是办公区,改建村部、合作社办公室,建成集接待、招商为一体的现代化办公活动场所;六是住宅区,全村规划建修6层住宅楼12幢,每栋4单元,每单元12户,共可进住农户576家;七是教学区,建办以村小学为主的村幼儿园、托儿所各一处;八是科技文化娱乐区,建科技培训中心,文体广场、文艺活动中心,游乐场各一处;九是养老区,建敬老院一所,65岁的老人在这里每年可得到400斤小麦,360元钱的生活补助;十是公墓区,建占地100亩的公墓一处,建成园林式的公墓区。

模式3:合作社把土地转包

在这种模式下,流转过来的土地并非完全南合作社管理,大部分时候合作社只是充当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合作社负责把当地农民的土地集中起来,然后再流转给其他的经济组织。这种经营方式所占比例不大,据记者抽样调查仅占到5%左右。

在这种经营方式里,农民基本上不参与种植,只能获得流转土地时所产生的租金。不过,农民可以选择在已经流转出去的土地上打工,来获得额外的收入。

案例赏:四川省营山县新店镇蓼叶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

蓼叶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以流转来的土地为平台,招商建立起了50多亩钢架大棚蔬菜基地,1000多亩以桂花、银杏、速生杨为主的同林基地,500亩优质九叶青花椒基地。

其余流转来的土地,通过合作社与该村村办企业联营,进行土地综合开发,实行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已与3家外地客商达成协议,建立万头草食牲畜牧养殖基地、观光同林产业基地和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大型综合“农家乐”,实现整村土地的有效利用,把以往的摞荒地变成了现在的“聚宝盆”。利益联结机制灵活多变

专业合作社和入社农民之间开展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促进一方产业发展。而具体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则和农民增收、得实惠密不可分。因此,处理好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建立和完善二者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土地流转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专业合作社和入社农民之间合作关系的不同,二者的利益联结机制也有所不同。各种并不互相排斥,实际上大多数专业合作社采用多种机制并行的方式。

机制1:农民变股东:获股份分红

按股份分红概括起来就是:土地变产权,农户当股东,有地不种地,收益靠分红。这是目前所有的土地流转模式中普遍适用的利益分配方式,获得了大多数入社农户的认可,提高了他们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积极性。此外,有些合作社每年以实物或现金方式给社员提供保底收入,到年底再进行分红。合作社的经营利润扣去各项成本和花销后得出净利润,一般情况下,合作社会从净利润中扣去一小部分公益金和风险金。公益金用于扩大服务能力或弥补亏损、合作社事业和社员福利事业,风险金用于合作社生产、营销遭遇重大经济损失时的补贴,其余的数额用于分红。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徐庄土地合作社: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红”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按入社约定的每股保底分配,合同规定:合作社每年8月1目前,以每股300公斤小麦,11月30日前,以每股300公斤玉米作为支付给入社农户的保底收益,剩余的纯利润按80%分红,10%提取公积金,10%提取风险基金。2009年除兑付入社成员保底分配外,粮油园区每标准股年终盈余分红510元,共分红4.6万元。

山东省宁阳县蒋集镇郑龙村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同样采取“保底+分红”方式的年度分配制度。收益分配时首先支付社员保障收益每股700元,再按股进行二次分红。具体分配方式是:按当年盈余的10%提取公积公益金,10%提取风险金后,可分配盈余的80%按股进行效益分红。

和二次返利有所不同的是,合作社按股份给社员分红并没有固定时间。对于一些周期比较长的特殊产业,就难以实现年年分红。云南省盐津津华竹业专业合作社所生产经营的竹产业是一项中长期投资的产业,一般需要先期投资四五年,才能投产获得收益。由于社员入股的土地和竹林的生长周期各不相同,合作社采取竹林有产出的农户当年按股分红;没有产出的,直到有产出后再按股分红的办法。当年没有获得分红的农户,也可以通过二次返利及在自己土地上做劳务来获得收入保障。

机制2:农民变“工人”:领工资

土地流转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并且使他们有了一个新身份――合作社里的“工人”。也就是说,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以后,可以选择到合作社去打工,做的工作和自己种地时一样,但是身份发生了变化。他们成为合作社员工,由农民变身为“工人”,并可获得打工收入。

案例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鸿德农业合作社:社员除了获得二次返利和流转费及其他经营收入,还可获得可观的工资收入。土地流转后,农民主要从事田间作业、养殖场和加工车间作业,年薪可达2万元-2.3万元;青壮年劳力在农闲时间还由合作社统一联系到建筑工地工作,年收入可达2.2万元-2.5万元。

云南省盐津津华竹产业专业合作社:盐津津华竹产业专业合作社95%的入社农户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到合作社打工,主要负责管护竹林。因为他们是土地的主人,在管护上会尽心尽力。他们

的劳动时间可自由支配。按季节不同,工作量和收入也有所差异。一个月最多能挣2000多元。

四川省营山县新店镇蓼叶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蓼叶村70多名在家剩余劳动力成为了拿月薪的合作社“工人”,每个劳动力月均工资在1000元以上,150多名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业主、季节工、临时工,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上。有6户离土农民通过自己搞运输、建立养殖场等,走上创业之路。

机制3:农民当起“甩手”掌柜:收取租金

农民将闲置土地有偿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现金或实物方式支付农民有偿流转的报酬――租金,并吸收该户农民为社员,可以享受合作社经营收益的二次返利。但这种情况下农户一般不参与合作社经营净利润的分红。

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红中村联供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农户土地的等级,以60公斤―120公斤稻谷的年租金收储耕地,然后流转给种植大户耕作经营。把耕地交给合作社收储、流转的农户,不仅有租金收入,还可以作为社员在年底参与合作社的返利,额外多一份收入。

云南省盐津津华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户的闲置土地,投资栽培丰产高效杂交竹林,每亩每年给农户150公斤原粮的转让费,并吸收农户为合作社社员,让他们享受二次返利。

浙江省乐清市北塘水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和农户在流转合约中约定,每年每亩的“租金”是200公斤稻谷或折成人民币,每年还将以每亩50元的价格递增。

机制4:农民当雇主:获得收成

这种方式适用于既缺乏精力或能力务农,又想要收成的农户,相当于农民雇佣合作社给自己打工。农民加入合作社,向合作社交纳一定的托管费,丰收后合作社返给农民收成,有些合作社还给予托管户分红。托管费的数额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返还收成的数量也要满足农民的需要。合作社提供的不同类型的托管服务为农民降低了生产成本,使他们可以放心去打工,轻松得收成。

河北省辛集市民祥粮棉专业合作社:农民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到麦收季节,合作社返给农户400公斤小麦,玉米丰收的季节给农户400公斤玉米。不愿意要粮食的农户,合作社按收成时的市场价给农户钱,农户也可以选择要粮证,到指定的粮油店兑换其他杂粮。

河南省长葛市联发粮食专业合作社:农户每年预交600元土地托管费,合作社代为全程耕作,收获时把粮食送到农户家中,合作社承担管理过程和费用,农户每年按入社土地收益的40%分红。合作社采取农户有偿选择合作社提供的农资供应、机械耕作、病害防治、农田灌溉、技术服务、粮食销售“六统一”服务,自主管理和销售。

江苏省雎宁县杨圩村自然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农户只要每亩地交纳300元的“托管费”,合作社即对农户的土地采取“全程托管”。这项服务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益。“托管”以前,农民自己耕种,从种到收的过程中每亩地成本600多元。“托管”后,加上每亩300元的“托管费”,总成本控制在500元。经“托管”后庄稼亩产提高,从而促进了农户增收。

六问农土流转――杨荣亮

“土地为什么要流转?”

市场经济发展,农民就业多样化,不再仅仅依靠土地,有一批人也不会再回到农村,给土地流转腾出了空间。中国入世,农产品迟早要和国际竞争,我们这种小生产,好比舢板和航母比,没有赢的机会。小生产和规模经营的竞争、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矛盾,将迫使土地必须流转起来,实现适度的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如何保障农民利益?”

农业科技的发展、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新的经营模式,给农业规模经营带来利润增长的空间,让农民获得更好收益的同时,也给业主投资经营农业带来较高的投资回报。农民有了一份固定的租金收入,腾出来的劳动力,既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在农业企业打工。既保障了原有的基本利益,又分享了增长的利益,收入得到了大幅度增长。这也是农民欢迎的根本原因。

“大面积土地能不能搞业主经营呢?”

土地流转,业主经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业主掌握有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可以带来超额的利润,土地自然会流动起来,这是一个市场化的过程。农民也会自己算账,如果租给业主比自己种划算,他当然也愿意把地租出去。作为政府主要是引导、规范和服务,既不能拔苗助长,又不能横加阻塞,“不越位”、“不缺位”。

“为啥是业主经营?搞股份合作社可不可以?”

业主经营、股份合作社,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探索。我认为,农业可以借鉴工业的经验,但不能照搬照抄。农民按股。分红可以,按股亏本怎么办?他们的经济承受力有限。这里既有自然、市场的风险,也有管理、经营、道德的风险,农业企业监督成本和难度比工业企业大得多。还有农民各自种、统一销可不可以?“各自种”,仍然存在每家规模偏小、标准难统一;“统一销”,当违约收益大于守约成本,老百姓会用“脚”说话。这就是很多合作社难于长久的原因。业主经营权责利一致,更体现了家庭承包的实质。从这个角度上说,业主经营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要和他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相一致。

“土地流转期二三十年,业主经营不下去,农民怎么办?”

这确实是必然面临的问题!我认为,要从法律上明确农民土地承包权或使用权的性质,赋予可以出租、转让、抵押、融资等法律地位;建立一整套适用农业企业的评估、抵押、担保、融资、破产、转让、救济制度,使农业企业能够有序并购、土地能够再流转,保障农民和业主的合法权益;通过财政补贴和政策鼓励,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分散业主面临的市场和自然风险.确保规模经营可以持久。应该看到,这些都还只在局部有一些探索,而土地流转事实上大面积存在,这就给业主经营带来很大的制度风险。

“土地流转,业主经营,业主的主体是谁?是农民吗?”

现在一些工商企业、科技人员、外出打工返乡人员,他们是土地流转、业主经营的先行者。他们的成功示范作用,会教会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这股潮流,成为土地流转的主体。要从政策上鼓励土地流转,业主经营。如果农村土地承包权或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银行可以提供类似房屋按揭的土地流转贷款,农民就可以通过转让或租赁取得一定规模的土地,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民也可以取得进城创业的资本,土地流转就可以较大幅度展开,并将推进城镇化进程。要研究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农业规模经营的管理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农业院校不仅要研究、传授农业技术,更要研究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特殊规律,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政府要从思想、方法、措施、机构等方面实现变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提供与土地规模经营相适应的服务。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及土地流转汇报材料

民和县农业产业化及土地流转情况汇报材料

县农业局

(2007年12月)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县农业产业化及土地流转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农业产业化方面

近年来,我县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以工业理念抓农业的切入点,兴龙头、建组织、壮队伍,产业化经营初步迈上了能带动、能促收的良偱轨道。

1、依托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坚持“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推动主导产业向特色化、市场化转变,打造增收新亮点。于2004年9月通过招商引资,由青海省三江集团投资,建成了年产精淀粉2万吨的青海威思顿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三年来共收购马铃薯7.9万余吨,实现农民增收3560万元,带动4万户贫困户户均增收880元。同时,积极进行了古鄯亚麻厂的再投产运用。为实现企业与农户取得“双赢”,通过牵线搭桥,大力扩大“订单”面积,今年与威思顿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完成马铃薯“订单”5万亩,完成收购4.7万吨,平均收购价为0.20—0.23元/斤;与循化天香集团完成线椒“订单”0.2万亩,“订单”价格为2元/公斤,实现“订单”收入400余万元;与青海瑞德公司完成菊芋“订单”650亩,“订单”价格为0.6元/公斤,实现“订单”收入39万元;与武威亚麻加工产和青海金籽公司完成亚麻杆和亚麻籽“订单”0.3万亩,实

1现“订单”收入370余万元;与青海省牧羊仔集团完成胡萝卜“订单”0.362万亩,全县共完成“订单”面积5.927万亩,实现收入2800余万元,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动新型特色产业的兴起搭起了桥梁。

2、专业化合作组织蓬勃兴起。以“一主业一协会”、“一品种一组织”为宗旨,着力拉伸产业链条,并努力将产业化经营从产后向产前延伸,于年初在古鄯镇组建了全省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农民“干”不了的难题。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6个,拥有会员8738人,其中农民成员8501人,带动农户37794户,其中种植业合作经济组织28个,养殖业合作经济组织22个,其它合作经济组织6个,今年新发展协会3个。

3、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已发展农民经纪人303人,均取得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的经纪人资格证书。同时,坚持强队伍、提素质、促技能三措并举,加大对农民经纪人的培训和管理力度,不断提高带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

同时,依托威思顿精淀粉加工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及县农副产品购销公司等中介组织,进一步加强农产品销售工作,全县共销售各类农产品12.39万吨,其中:马铃薯6.5万吨,蔬菜4万吨,油料1.35万吨,豆类0.14万吨,果品0.4万吨。

二、土地流转方面

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为11524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19%,涉及301个村,2747户农户,其中:转包7813亩,转让1830亩,互换854亩,出租42亩,代耕代种1660亩。

为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结合我县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民和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办法》。按照“合法、自愿、互利”的原则,今年在马场垣乡设施农业建设中大胆尝试,在小区域内实现土地的合理、有序流动,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完成了100栋日光节能温室建设的集中连片,也为实现土地资源向优势区域流动做了探索。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由于资金、技术的缺乏,龙头企业对改进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生产线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生产加工能力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对农户及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2、利益联结机制脆弱。目前,农户重利益、轻信誉,履行合同自觉性不强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利益受到一定损伤。同时,企业对基地农户的培训、扶持等工作滞后,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利益联接机制,“双赢”的局面得不到有效保障。

3、市场建设滞后。目前全县虽已发展基层集贸市场有8个,但消化吸收能力较弱,与迅速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不相适应。

4、农民的组织化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存在小农经济意识,对组织化经营认识不足,依然小量生产,分散入市,效益不佳。

5、土地流转方面:一是土地流转的机制不健全,流转渠道不畅,导致弃耕撂荒现象严重;二是流转方式单一,仅仅在同一

水平区域内单户流动,向种植大户、能人等优势区域流动的极少,土地产出率依然较低。同时,大面积跨区流动、反租倒包等形式严重滞后;三是管理不规范,表现在流转合同签订不及时,合同签订率低,没有建立土地流转台账。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依托威思顿精淀粉加工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按照浅山地区重点发展加工型淀粉薯,脑山地区重点发展种薯,川水地区重点发展菜用型薯的思路,培育优势主导品种,推动马铃薯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迈进,努力使马铃薯产业成为我县“拳头”产业。

2、依托黄杨镇亚麻加工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力争明年全县亚麻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同时,扶持古鄯亚麻厂恢复生产,不断增强对亚麻产业的带动能力。

3、依托青海省瑞德公司,进一步扩大菊芋“订单”面积,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力争明年使全县菊芋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4、依托循化天香集团,大力发展线椒产业。以标准化、无公害为重点,加大技术服务和指导力度,促进线椒向深度发展,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5、大力发展复种胡箩卜。利用我县资源、气候等区位优势,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提高农民对发展复种的积极性,动员农民发展复种胡箩卜,不断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6、进一步增强中介服务力量。在规范管理、正确引导现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力争明年发展新协会3个,增强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巩固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加强培训、宣传典型等方式,提高经纪人知名度,增强带动能力。

第三篇:皖北农业土地流转论文(农业产业化)

本科毕业论文

学 专 年 学 姓 指 成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

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 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

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目录

摘要................................................................................................................................3

一、皖北农业现状及问题............................................................................................3

皖北农业现状.........................................................................................................3

二、土地集中化发展趋势............................................................................................4

三、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5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遵循的原则:.....................................................5

四、受损土地整合利用................................................................................................6

(一)淮北市采煤沉陷区概况.............................................................................6

(二)淮北市采煤塌陷区现状及其综合开发进展.............................................7

(三)淮北市采煤塌陷区旅游开发的发展趋势.................................................9

五、如何实现规模经营..............................................................................................10

(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0

(二)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10

(三)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1

(四)推进统一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1

(五)政府主导,统筹推进,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11 小结..............................................................................................................................12 摘要皖北地区即安徽省淮河以北的县市以及跨淮的县市,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凤阳县、寿县、霍邱县。其是中原黄淮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土面积约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一,总人口约占安徽省的一半。在安徽省占有较大部分的自然资源,然而其农业经济却相对落后。该区属于黄淮海平原,历史上曾是中原经济区和江淮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农业一直是该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近代以前如此,就是现当代依然不能改变这种经济结构。

一、皖北农业现状及问题

皖北农业现状

1.农业在三产中比例较大,农用资金缺乏,农民收入低 皖北地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50%,人均耕地面积为全省的1.16倍。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总产值在全省均占有较高的比例,农业人口比例更是高达8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我的家乡亳州更是在皖北六市的平均线以下,与皖中南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在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人均收入低得状况下,很显然处在贫困落后的状态。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农林牧渔的角度来看,皖北地区的种植业偏高是制约该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种植业的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得比例较高,而粮食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例又过高,经济作物种植不足,可以说皖北的农业经营主要靠得就是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这种模式过于单一,导致其受自然因素的制约较多,存在相当程度的靠天收得现象。

3、自然灾害频发 皖北地区旱涝灾害最为突出,一方面是气候因素,夏雨多而集中,冬天较为干燥,一方面是水利设施不完善。每年此地区都会或大或小的发生涝灾或旱灾。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其土壤特质加剧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4、农村劳动力外向型转移较严重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应该是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第二、三产业,实施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转移可分为抛荒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和真正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一种是应该提倡的。从转移的流向又可分为就地转移和外向型转移,皖北大量的农民实行的就是外向型转移,虽然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但对农业经济确实一个冲击。不能促进农业结构的完善也不能有效保持地方产业经济长期持续的增长。

5、科技应用落后,农村人才缺乏 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农业科技若较好地应用到农业,将使农业在其内涵、结构、体系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如细胞工程、胚胎移植、分子标记、转基因技术、杂种优势利用等技术应用于农业,将使农业产值大幅度提高。皖北地区对以上新技术虽有应用,但规模及范围均有限。新科技的应用推广需要高水平的人才,但是此地单位人口中受教育的比例却远远低于全省,且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的现象。所以要确立科技致富的思想,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6、地区统筹需要及发展定位滞后 在东部优先发展,享受大量优惠政策的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发展的保证,而与之毗邻人口稠密的皖北地区就成为优质劳动力的供给之地。此地区又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确保全国粮食安全的问题上有重要意义,要求此地区要注重种植业。两方面因素致使政府在此地的政策投入有限,没能充分的调动皖北地区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潜力。

二、土地集中化发展趋势

首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根本要求。中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样既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又有利于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促进农村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第二个飞跃”。

国务院发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也要求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严格规范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 其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

只有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更快地推广运用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多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加规模经营效益。第三、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经营模式,是以家庭为独立单位,并且土地承包的数量有限,自然是一种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经营。而农业现代化首先是农业机械化,即用现代机械没备取代蓄力或手工劳动力的耕作方式,现代机械设备的利用需要土地经营达到一定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很难使农业机械展开,更不可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方式不适合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耕作,限制了机械设备的运用,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将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联系在一起,实行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农业生产和经营,满足大规模的农业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的生产效益,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第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吸引了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下农村,探索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维护了农村和谐安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了农业经营机制.激发了农业自身的活力和潜力,拓宽了农民自主创业的领域。这些都为统筹城乡和工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三、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遵循的原则:

首先,坚持稳定农村土地政策与保护农民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坚持农民自下而上与政府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第四,坚持以点带面与点面结合的原则。

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借鉴某些地方的成功经验,根据不同地方的现实情况,搞好试点工作,确保重点,从而带动和引导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展开和普遍提高。同时,还应注意“四个结合”:一是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相结合。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度集中。促进他们扩大经营规模,取得规模效益。通过土地流转.在确保流出土地的农民获得承包土地合理收益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收入。二是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相结合。统筹安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活居住和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是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加强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四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合理组织、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带来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规模经营,增加了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培育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的农户进入基地生产,推动产业化经营。

四、受损土地整合利用

皖北地区主要城市,均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采矿塌陷区受损土地迫切需要有效的利用。以淮北市煤矿塌陷区为例:

(一)淮北市采煤沉陷区概况

淮北市境内的煤炭开采已有40多年历史,先后建有十几个矿区,分属淮北矿业集团和皖北煤电集团。淮北市每年因采煤沉陷土地约5km2。随着煤炭矿区新井的建设和生产规模扩大,地表沉陷面积不断延展,沉陷深度不断增加,降雨及埋藏较浅的地下水出露使沉陷区部分形成常年积水水域。淮北市采煤沉陷区在平面分布形成了东(东湖片)、南(南湖片)、西(西湖片)、北(朔里片)和西南(临海童片)五大片区,涉及十四个矿区。根据2006年调查和测量成果,淮北市境内常年水面面积在1hm2以上的采煤沉陷区多达212处,分布于14个矿区,水面面积约31km2,相应可蓄水容积约7320万m3。多年来,淮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致力于采煤沉陷区的开发利用,淮北矿区的沉陷区通过挖深垫浅、煤矸石充填、沉陷区水域综合整治等措施后,使治理后的土地分别用于煤矿生活设施的建设、压煤村庄的搬迁安置、恢复农业耕作、水产养殖、水上公园、休闲娱乐等方面。淮北市按照“宜水

则水、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治理沉陷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淮北市已开发利用沉陷区47.66km2,占采煤沉陷区面积的64%左右。沉陷区开发现状见淮北市采煤沉陷区利用情况表。

淮北市的煤炭生产全部为地下开采,煤层赋存情况以多层可采和中、厚煤层为主,地下水埋藏浅,采煤塌陷区积水率高,有的达70~80%。上述自然条件,导致了淮北矿区采煤塌陷所带来的损害相当严重,地表产生大面积塌陷,且塌陷深度在1.5米以上的深层塌陷区占总塌陷面积的50%左右。煤炭大量开采造成了我市土地大面积塌陷,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累计塌陷土地达24万亩。随着淮北市煤炭开采强度不断加大,今后每年还将新增采煤塌陷土地约8000亩左右。一方面,淮北煤田地处平原地带,煤炭开采区地表的95%以上为耕地,造成耕地日益锐减,农业生产条件遭到破坏;另一方面,采煤塌陷还造成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设施受损,村庄因塌陷而搬迁,村民生产生活面临困境,并引发诸多深层次社会矛盾。淮北市煤田煤层可采厚度为2-13米,2米以下浅层塌陷区约占三分之一,综合治理利用的潜力较大。因此,淮北市根据塌陷区土地塌陷的实际状况加以合理治理,使之继续在当地农业的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也减轻了因土地面积减少对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淮北市采煤塌陷区现状及其综合开发进展

淮北市永城市矿区面积716平方公里,储量26亿多吨。据测算,淮北市永城矿区万吨沉陷率达685亩,单煤层万吨沉陷率超过10亩。据统计,至2005年底,矿区形成沉陷区面积3.7万余亩,涉及5个乡镇,48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人口31400余人。淮北市永城矿井全部投产后,年沉陷面积将达1.5万亩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形成积水,每年将有5000人丧失耕地,全部矿井开采完毕,预计塌陷区面积将超过90万亩。淮北市永城市工业基础簿弱,以农业为主。全市总人口134.81万人,农业人口120.7万人,耕地面积159万亩,人均耕地1.32亩,陈集镇、城厢乡、高庄镇、演集镇、城关镇等乡镇人均耕地1亩左右。采煤塌陷地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周围生态环境由陆地生态环境蜕变为水生生态环境,人均耕地锐减,工农业生产用地矛盾日益尖锐,塌陷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呈现负增长。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淮北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煤炭塌陷区的综合开发已经引起世界各产煤国家的普遍重视。美国、澳大利亚、波兰、俄罗斯、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政府或煤炭企业都分别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经济和技术措施开发利用煤炭塌陷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之相比,我国的煤炭塌陷区基本未开发阶段。据有关部门估算,其开发率仅为3%左右。我国开发利用煤炭塌陷区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与条件,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行的。

为了恢复采煤塌陷区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淮北市永城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根据平原地区塌陷区的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对进行复垦,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采煤沉陷区治理复垦中,坚持因地制宜,创新模式,已经成功探索了三种复垦模式:“耕地+养殖用地”模式、“建设用地+养殖用地”模式和“养殖用地+林地”模式。同时还创新多种复垦方法,如原地复垦法、固体废物充填法、超前复垦法等。而对东西城区间采煤沉陷区治理复垦打造成为集综合利用、蓄水防洪、多种经营、生态环保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带。淮北市永城市东西城区间因采煤产生了大面积土地沉陷,形成了永宿路南、北两侧水域湿地景观,这恰恰造就了淮北市永城建设生态城市的独特优势。面对区域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实际现状,经专家反复论证,决定采取一种新型的复垦模式,将传统的注重经济效益开发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模式,对沉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水域和湿地进行有效整合,使东西城区紧密连接,形成生态城市的新格局。目前,该工程已治理沉陷区积水面积820亩,复垦土地480亩,复垦形成统一水面约340亩。工程竣工后,将形成18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态区,成为集综合利用、蓄水防洪、生态环保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带,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淮北市永城是个农业城市,经过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淮北市永城煤矿塌陷地复垦整理与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的思路,探索形成的三种开发模式中,其中两种为农业开发模式。发展生态养殖 这种开发利用模式能取得多方面的效益,最明显的是短期就能实现的经济效益,同时提供大量水产品。这种发展不仅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能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同时也绿化了水面,可以改善地区的环境。提高塌陷地的复垦利用档次,促进复垦后土地的有效利用。目前,淮北市永城市正在开展以“汉兴之地、面粉之乡、能源之都、生态之城”四张名片为主题的四城联创,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同时保证经济发展,合理发展。根据塌陷区的自然和资源条件,当前,淮北市永城市应抓住建设生态城市建设这一契机,在深抓其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建设的同时,合理规划发展生态养殖。

(三)淮北市采煤塌陷区旅游开发的发展趋势

进行采煤塌陷区旅游开发其根本目的是要修复采煤塌陷区的生态环境,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这个角度出发,采煤塌陷地旅游发展的方向应是生态养殖。循环养殖就是养殖所排的废物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养殖生产模式。循环养殖能够促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实现挖潜降耗、降低污染的目的,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当今,循环养殖已成为养殖业的热点和趋势。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能促进采煤塌陷区农业的生态化发展,实现挖潜降耗、降低污染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永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属季风气候,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交通 便利,自然环境优美,历史 悠久,文化底蕴厚重,人文景观独具魅力,具备生态旅游的发展条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淮北市城市基础设施和布局日趋完善,并已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等殊荣,正在积极 #p# 创建优秀 旅游 城市和生态城市,这些为采煤塌陷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和条件。

综合利用塌陷区水域及其周围的荒滩地,积极发展以水产养殖为主的渔、牧结合和养殖与种植结合,种、养、加相结合的高效生物体系,向生态渔业方向发展,从而发挥塌陷区的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

五、如何实现规模经营

(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经营权从承包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即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从目前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是转包和租赁。从发展趋势看,土地人股、股份+合作社等形式发展较快。“土地入股”由于既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又使农民通过租金、薪金、股金等多种形式增加了收入,因而越来越被农民所接受。

二是经营主体多元化。农村土地经营主体正发生着由农户单一主体向城乡单位、企业、业主等多种成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和拥有资金、管理优势的现代企业参与到农村土地经营之中。

三是流转动机现代化。免征农税前,集体和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完成税费征收上缴任务,避免土地撂荒。现在流转的主要动机演变为如何增加收入,扩大种植规模。特别是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新增流转面积主要流向专业大户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形式以租赁为主,租金形式以收取现金或粮食折价为主。流转后的土地以经营高效农业项目为主,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

(二)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

(1)科学规划,统筹管理,促进土地适度规模流转

一是依法签订农地流转合同。二是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论采取哪种流转方式,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不可强迫和包办。三是农地流转要坚持有偿流转。

(2)加强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

首先要确立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行为的处理办法。其次要规范和完善流转合同,建立流转合同的签订、鉴证、仲裁制度。再次要建立农地流转档案,重点对拟出让方的土地情况、基本条件和拟受让方的土地需求情况进行登记造册,促进土地的顺利流转。

(三)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探索、深入实践,通过引导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发展“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推进统一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1)加快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积极转移剩余劳动力

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农业人口的转移是解决人地矛盾的有效途径。城镇化的进程改变了农村人地资源的数量关系,进城的农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会自愿割断农地的关系,推动土地的流转。首先有效转移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发展,使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其次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现城乡联动,使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与农村土地流转相适应,使农民工权益得到保障,在发展机会面前与城市工人获得平等的地位。再有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大农民就业培训、技术培训力度,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带头人、种养殖能手等流转大宗土地,积极吸纳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

(2)探索建立农村社保体系

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创造城乡公平的就业环境,解决好进城农民子女的就学、就业等难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让农民放心地流转土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五)政府主导,统筹推进,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政府要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积极营造 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首先,要系统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针对东、中、西部农村的不同特点,制订更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其次,要从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项目服务、贴息融资、表彰奖励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以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第三,区域化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挥各地农业特色优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基地建设。针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生产条件不尽相同的现状,通过有针对性的扶持鼓励措施来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优化农业产业化基地区域化布局,细化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和基地,积极打造产业化经营企业的农产品品牌。以项目建设带动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牵引力。明确农业龙头企业的定位,出台专门的发展政策,以项目建设带动和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大型龙头企业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开展跨行业的兼并与联合。鼓励龙头企业集群化发展,并落实农业产业用地优惠等系列政策;对带动农户面大、消费农业原料多的龙头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对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物流园区给予倾斜支持。

小结:皖北地区在认识到自身问题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握发展机遇,各层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谋发展。相信皖北会在中部崛起的大潮农业经济结构会不断完善,最终实现皖北的崛起。

第四篇:农业产业化

磐石乡创新举措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摸清家底,全方位掌握人才资源。

对全乡127名“土秀才”、“田专家”分门别类登记造册。

二、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畅谈家乡产业化发展前景,定好发展方向。认真听取相关专家对草莓、西瓜、柑橘、蔬菜种植方面的建议,打造特色农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色。

三、专家授课,提高村民科学素质。

认真开展授课活动,由土秀才,田专家讲解相关种植技术的要点;授课地点:形式多样(集中授课,田间讲解,亲身示范);全乡村民在127名土秀才,田专家的帮助下,1300户村民致富效果明显,其中新增草莓950亩,西瓜980亩,柑橘1500余亩;人平增加528元。

四、关心人才,关注产业化发展方向。对暂时生活困难的土秀才,田专家每年解决800-1000元的补助,带动村民致富的专家奖1000-3000元。今年加大了农业投入,新增大棚蔬菜1200亩,新增种类10余种,形成了5个专业村,6个专业合作社。

五、政策扶持,资金支撑。积极争取农业资金53万元,对表现突出的专业合作社、专业村予以奖励。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

四、抓好现代化农业发展,要全力推进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实践创造后各级总结完善的一种农村生产经营模式。其基本内容是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龙头,以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为依托,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实行生产布局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模式。比如号称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走的是农村产业化道路,那么我们看一看华西村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一是有个一心为民的好公仆;二是有村办企业且为集体所有制;三是企业经营方向为工业,而不是种大棚搞养殖;四是一分五统的管理体制(注 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在比如南街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全国十大名村,它是集体主义经济的代名词。南街村依靠当地粮食资源,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发展粮食深加工,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从而实现了层层增值和良性循环,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此外还组建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河南省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华西村和南街村的成功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化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被认

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因此,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极为重要。目前,我市形成了以北绿米业、华鹏米业、新远东公司为代表的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群体,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达到36家,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全市新建、续建千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虽然我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们与农业产业化发达的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是培植主导产业难。二是建设生产基地难。三是发展龙头企业难。四是扩大经营规模难。五是拓宽销售渠道难。六是提高理想意识难。

下一步我市将紧紧围绕省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符合我省目前市场经济整体发展程度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农业经济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内在要求。当前形势下,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中所面临一系列问题最为有效的举措,具体我市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更新观念提高意识。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思想先行。要树立大产业思想,要把农业看成一个包括工、商、建、运、科、教、文、卫在内的大产业;要树立大开放思想,从根本上打破产业封闭,实行产业大开放,各产业要互相通开;要树立大联结思想,在传统分工分业的基础上,要坚持农业与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开放发展。二是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发展好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主导优势产业。三是建立五大生产基地。高标准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推进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种养业。突出主导产业,高标准建设粮食、蔬菜、畜禽、水产、林产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化“五大生产基地”。即优质粮食基地、绿色蔬菜基地、优质畜禽基地、特色水产基地、优质林产基地。四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 “龙型”生产经营。把产业化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在大力扶持北绿米业、华鹏米业等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打造和延伸粮食、大豆、畜禽、水产等加工产业链,招引30万吨的水稻加工企业入驻我市,提高粮食精深加工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五是扩建生产经营规模。与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原料生产基地,着力推进连片规模经营,打造青河、三村、向阳、临江4个10万亩水稻专业乡,乐业、青河、向阳3个10万亩玉米专业乡、八岔乡10万亩杂粮杂豆专业乡。六

是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形成“共创市场、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订单的形式,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对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经纪人等将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与广大农民相结合,构建产、加、销利益联合体,促进企业与农户双赢。

下载土地流转让农业产业化“活”起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地流转让农业产业化“活”起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产业化

    码头镇2008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 实施方案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稳定增收和我镇农产品对外竞争力乃至走入国际市场,根据九江市、瑞昌市文件精神......

    农业产业化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建议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融发展与改革于一体,是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农业产业化

    浅谈品牌农业的发展思路雷军说过:极致、专注、口碑、快,把产品质量做到极致让使用价值得到最大发挥,这样消费者就会不约而同的认同了。做农业亦是如此,农业属于基础性行业是动植......

    农业产业化

    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与龙头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在......

    农业产业化

    河南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素有中原粮仓的美称[1]。但是随着市场......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

    “国学”怎样“活”起来

    “国学”怎样“活”起来 国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历史,国学曾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不过在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学一度被忽略,被年轻人视作“古董”。但是,国学在教......

    推进农业产业化舞活龙头富农家

    推进农业产业化 舞活龙头富农家 谭志勇 2009年第5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随州市曾都区把培植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