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部学习讲稿:“一带一路”的背景与经济逻辑
干部学习讲稿:“一带一路”的背景与经济逻辑 文洋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博士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我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一带一路”的背景与经济逻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主要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第二,“一带一路”的经济逻辑。
一、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战略
(一)全球亟需增长新动力 中国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这里有五个原因,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首先,全球急需增长的新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的增长格局包括中国的经贸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集中地表现为双重的重心转移,什么是双重的重心转移?第一个方面,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实现了历史性的提升,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原来的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那另一方面,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地加强,中国对外经贸增长的重心正在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所以表现出双重的重心转移的现象。我们通过这张图一同来了解一下全球经济总量的分布格局的变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经济地位发生逆转,我们来看这张图,上面蓝色的柱子代表了发达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而红色的柱子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占全球gdp的比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本世纪初,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当中的比重是大于发展中国家的,可是在2008年,这一格局发生了变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首次地超过了发达国家,一直到2014年,这一条红色的柱子越来越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当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现在的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57.1%,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超过了发达国家。
我们再从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角度来看,这张图显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蓝色的柱子代表发达国家的贡献,红色的柱子代表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贡献,在2000年,全球gdp增长的构成当中,发达国家贡献了80%,而发展中国家只贡献了20%,但到了2013年,我们再来看贡献,发生了一个逆转,表现为发达国家为19%,而发展中国家贡献了81%。这一贡献的构成比同样是2:8,但贡献的主体却发生了变化,所以,这一时期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的特点表现出“二八易位”的特点。
从上述的两个表中可以发现,整个世界经济都在进行重构,因此,以前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持续下去。我们来看具体所发生的变化。
非常突出的一点是表现在中国的资本流动方面。过去的30年,中国通过引进外商投资,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那外商投资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我们利用优惠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去吸引外资。在2008年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之前,外资企业甚至比内资企业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在那段时期,我们从这张图当中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引进外资一直是呈现着快速的增长趋势,所以,最终也是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但在2008年之后,中国的资本结构出现了较大的调整,中国开始大规模地海外投资,从2008年到2014年,平均每年以14%的速度在增加。2014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达到了1230亿美元,首次超过了中国的引进外资,所以,2014年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元年,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对外开放经济已经从原来的“引进来”,发展到“走出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再从中国的贸易结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低端,这是一条微笑曲线图,它反映了国际产品分工和价值的分配,来自不同的国家的不同企业,只需要完成某个环节的工作,而不需要从头到尾进行同一种产品的生产,那这些环节包括市场调研、技术研发、零部件的生产、加工组装以及销售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每个环节所得到的附加值的增加是不同的,这是全球的产业链,全球产业链一般由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所主导,中国由于缺乏这种核心的生产技术,主要是从事组装加工环节,我们提供土地、厂房、劳动力,但由于我们不掌握核心的技术,所以我们的获益是很低的。而发达国家掌握研发和流通的环节,它们成为价值链最大的受益者。
这张图当中显示的是个人计算机的生产分工,通过这张图可以了解到现在的产品分工时代主要表现为中国承接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达国家输出加工品,比如我们从日本进口100美元的零部件,组装后卖出去120美元,虽然贸易统计上出口增加了120美元,但真实在中国增加的价值只有20美元,所以,我们可以分配的利益也就只有这20美元。如果只计算中国在国际分工当中的真实收益,即增加值贸易的话,从下面的图中可以发现,实际增加的价值究竟有多少?以2012年为例,中国的出口总值是22000多亿美元,但如果以增加值来进行核算,出口的国内增加值部分只有14000多亿美元,只占到了出口额的64%,缩水了三成。这说明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当中的获益,要比海关统计数字少一些。过去的30年,中国的开放战略是“引进来”战略,我们将国门打开,把资金和技术“引进来”,把产品卖出去,但这种开放模式对于我们而言并不是最好的模式。所以在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已成功地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未来经济发展与结构提升也对对外开放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外开放模式亟待转变,以前我们用几百亿件衬衫去换一架飞机,而现在想要用高铁去换大米,想要用核电去换牛肉,在“一带一路”沿线相当多的国家当中,他们的人均gdp才3000多美元,跟中国之间有一个发展差。而这里就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未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会显著地提升。
正如1984年11月1日,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当中提到,我们对外开放是三个方面的开放,一个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一个是对苏联东欧国家的开放,还有一个是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这和毛泽东同志论三个世界的观点是一致的,30年前,中国开放的重点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因为我们需要西方的技术和人才,这是30年前的一个不平衡的发展战略、不平衡的开放战略,但到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绝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加大对这些国家的开放是实现邓小平所提出的三个方面的全面开放。因此,从这一角度可以把“一带一路”定位成新时期下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
(三)解决国内经济结构问题
第三个原因,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结构问题。当前中国的经济处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效应对我国的经济形成了明显的下行压力,而其中产能过剩是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产生这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对于市场预计过于乐观,盲目投资,加剧了产能扩张。地方过分地倚重投资拉动以及资源要素市场的改革滞后等,都是造成目前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原因。
目前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我们在这张图当中可以看到,这些产业的产能利用里大概都处于70%—75%之间,但国际上比较合理的产能利用率,一般都是80%—85%之间,这些产业的产能利用率与达到合格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提出我们应淘汰这些产业,我们应该转移这些产业,但如果从全球的范围来看,这些产业,其实英雄大有用武之地,我们在开国际会议时,来自非洲的学者就会向我们提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正好是非洲所需要的,你们的产能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大的发展机遇,其实确实如此,像钢铁、水泥这样的产业都是非洲所严重短缺的,而我们去到“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进行调研的时候也会发现,中国的产能过剩的设备,对于他们而言都是先进的。而且投资具有乘数效应,一单位的投资“走出去”,它将会带动数倍的产能“走出去”,投资乘数的效应是十分可观的,比如我们为沿线国家修铁路,那我们有机会带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走出去”,因为我们在修铁路、修公路时需要钢材、水泥和劳动力,这个路修好了以后,交通方便了,他们的生产能力提高了,销售能力提高了,他们又需要更多的投资和更多的产品,所以,这是一笔大生意,而且基础设施投资的乘数是比较大的,达到了3.5%—4.5%之间。如果我们投资了一个亿,那将会带来3到4个亿的gdp的增长。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一带一路”也可以定位于一个大的结构调整战略。国内市场可以沿着“一带一路”进行资源的全球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服务、资本和人才的布局,以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模式来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既表现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正在全球发展中国家当中扮演领头羊的角色,而且中国所获得的利益也将是全球性的。
(四)解决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
第四个方面,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为了解决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1988年的时候,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思想,先形成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大局,然后再形成西部开放开发的大局。过去30多年来,我们主要是依托东部地区,通过海上贸易进行向东的开放,所以,这样就造成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比较大,西部地区占到了全国国土面积的71%,总人口的28%,但其经济总量还达不到全国的20%。西部地区虽然资源富集,但其经济并不发达。西南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只占到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而外商投资只占到5%,西北地区的比例更低,进出口总额只占到1.5%,而外商投资只占到全国的1.3%。所以,西部地区的开放程度是非常低的,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要向西开放,让开放的红利不仅仅惠及东部地区,更要惠及广大的西部地区。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部地区也确实在发力。在这张图当中显示了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部地区以及全国的经济增长率。西部地区现在开始发力,经济增速已经显著地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也超过了东部发达省份的经济增长率。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升级版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将西部地区从过去开放的末梢转变为开放的前沿,实现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的均衡,同时也促进国内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定位为升级版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五)应对外部环境压力 最后一点,“一带一路”战略也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而不得不采取的一项应对策略,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军事上表现为把60%的海军力量都部署到亚太;在经济上,则表现为建立tpp自由贸易区,把中国排除之外。tpp的全称是跨太平洋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它是一个超大型的自由贸易区,这个贸易区之所以受到多方的关注,原因是它号称是全球最高标准的自贸区。它说它会实现零关税的全覆盖,并且在成员内部推行全方位的贸易投资规则,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经济议题。
第二篇:一带一路背景
一带一路背景
古代背景
丝绸之路是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
构思提出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国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启动目的
在通路、通航的基础上通商,形成和平与发展新常态。
丝路新图
1、北线A: 北美洲(美国,加拿大)----北太平洋----日本,韩国----日本海----扎鲁比诺港(海参崴,斯拉夫扬卡等)----珲春----延吉-----吉林-----长春-----蒙古国-----俄罗斯-----欧洲(北欧,中欧,东欧,西欧,南欧)
2、北线B:北京——俄罗斯——德国——北欧
3、中线:北京——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巴黎
4、南线:泉州——福州——广州——海口——北海——河内——吉隆坡——雅加达——科伦坡——加尔各答——内罗毕——雅典——威尼斯
5、中心线[6] :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
第三篇:“一带一路”讲稿
2015年下半年《形势与政策》
千年的时空穿越
——“一带一路”筑梦中国
一、‚一带一路‛战略概述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自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丝绸、皮毛、玉石、珠宝、香料等领域的商品交换不断繁荣,文化、宗教等人文交流也日益活跃,不仅成为亚欧国家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东西大通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认可。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又被称作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汉朝时期,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交流,特别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往来途径主要依靠海路,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为交易之道。这条通道形成的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前往西域走陆路会经过许多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而海路可以依靠中国东岸夏、冬两季季风助航,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开辟海路通往欧亚各国。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很早就有了对日韩的人员交往和文化经贸联系,这条航线也被史学界称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自1903年法国学者沙畹提出丝绸之路有陆海两道、1967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著述《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性考察活动后,‚海上丝绸之路‛概念逐步得到传播。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英文‚One Belt and One Road‛(OBAOR或OBOR)。‚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 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一个‚经济带‛概念,体现的是经济带上各城市集中协调发展的思路。‚21海上丝绸之路‛则是基于历史,着眼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双方乃至本地区人民的福祉而提出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进程:2013年9月首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2015年3月,商务部、发改委下发《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带‛,主要讲得是陆路,就是丝绸之路,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从中亚、俄罗斯到欧洲;第二,是从西亚波斯湾到地中海;第三,就是从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和印度,这比当初张骞的路更加宽了。‚一路‛,主要指得是海路。第一条,是从中国沿海港口到印度洋和欧洲;第二条,就是从港口到太平洋,辐射到非洲。最近张高丽表示‚一带一路‛打造六个经济走廊。第一,中蒙俄;第二,新欧亚大陆桥;第三,中国、中亚和西亚;第四,中国中南半岛;第五,中国和巴基斯坦;第六,孟加拉、中国、印度和缅甸。‚一带一路‛如果能够建成,它将改变全球经济的格局。它将创造一个绕地球三分之一长的经济带。覆盖了44亿人口。经济总规模达到21万亿美元,中国是10万亿,剩下的一半是由其他国家贡献。这样就把波斯湾地中海给连起来了,最终把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都连起来了。
六大经济走廊是怎样布局的?第一,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这涉及油气管道、油田、矿产和经济特区等具体领域。第二,中蒙俄经济走廊。蒙古矿藏非常丰富,俄罗斯东部地广人稀,二连浩特、满洲里等城市将非常重要。第三,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这个涉及矿产、盆地油气和工业园区等等。第四,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泰国、广东、昆明和加尔各答之间要实现互通。第五,中巴经济走廊。这是中国的旗舰工程,对两国都好。要雇佣当地人一起建,既能搞好生产,又可维护安全。第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海上丝绸之路是向海洋发展的,东南亚的港口,如吉大港、科伦坡港、西哈努克港等非常重要。印尼24个港口的改造,要形成系统化的效应,还要与陆上联通。
‚一带一路‛直接涉及国内18个省,其它省都与之间接相关。其中,有四个地方非常重要,海上是福建和广东,陆上是新疆和云南。新疆自治区与八个国家接壤,占中国六分之一的面积,能量巨大。在签证方面,将来‚一带一 路‛全部免签,跨国婚姻、求学等十分方便。中国正在设计智慧城市。中华文明要想形成像唐朝那样的发达和开放,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现在主要是有政策困境——有的国家对中国有点提防。
按照彭博社的统计,到2050年,‚一带一路‛会新增30亿中产阶级,这意味着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人数相当于发达国家现代化人数总和的两倍。
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一)国际背景
1.中国与中亚、东南亚地区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是建设‚一带一路‛的经济基础。
1990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铁路在边境接轨,1992年投入运营,从中国到欧洲之间第一次有了联通的铁路运输,这使人们再次回想起古代的丝绸之路,被冠以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名字,然而开通初期对沟通沿桥各国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人们对其关注便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造成的。当时苏联刚解体不久,中亚国家正经历严重的经济危机,国民生产总值大幅下降。1992年,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额仅4.6亿美元。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尤其是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西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与20多年前相比已有了本质的变化。中国与中亚地区经济合作不断加强。2012年,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额达到了460亿美元,增长了100倍。未来中国与中亚地区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深入,内容将更加丰富,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除中国外,‚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31个国家,2012 年的人口27.09 亿人,生产总值7.3 万亿美元。加上中国,整个‚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32 个国家,约40 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3.49%;生产总值约16 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生产总值的22.32%,这是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广阔的沿海经济带。沿线各国存在着国情和制度差异,但都实现了快速增长
从贸易角度来看,‚海上丝绸之路‛ 各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2012 年中国对东盟、南亚及波斯湾航线、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航线的贸易额分别达到4001.46 亿美元、2334.54 亿美元、265.53 亿美元,分别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34%、6.04%、0.69%,合计共占17.07%,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重要组成部分。
东盟10 国总面积约448 万平方公里,2012 年人口约6.86 亿人,GDP 为2.32 万亿美元。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密切,2010 年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并与新加坡单独建立了中新自由贸易区。
2.建设‚一带一路‛的地缘优势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山水相连,共同享有长3300 公里的边界线,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并已开辟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中南半岛国家与我国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我国南海地区深入东南亚,整个东南亚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弧形环绕在中国的南部,这种特征使它对我国华南地区的稳定有着重要影响。
3.建设‚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中亚作为丝绸之路的枢纽,中国历史上与中亚地区有着密切交流,各民族曾经在这一地区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漫长璀璨的历史中,东南亚诸国一直扮演的是属国以及睦邻的角色,一直与中原政权有着密切的交往。
4.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需要
由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大国近年来纷纷提出了针对这一区域的战略构想,影响较大的有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战略‛、俄印等国的‚北南走廊计划‛、欧盟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和美国的‚新丝绸之路战略‛。在区域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大国丝绸之路战略竞争日趋激烈的景下,中国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主要国家,有必要提出自己的丝绸之路战略。
(二)国内背景
1.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GDP去年已经超过了10万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超过德国、意大利和法国三个国家GDP的总和,去年日本的GDP只有4.8万亿,那说明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日本的一倍以上。中国GDP从2000年1万亿美元,到去年突破10万亿美元,用了14年的时间。美国从1万亿到突破10万亿用了31年的时间。这么大能量的中国还愿意接受美国制定的规则吗?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这样中国整个GDP的增速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67倍。中国的GDP一年的增量就相当于一个土耳其GDP的总量。两年GDP的增量能创造出澳大利亚一年的GDP。中国同时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贸易总额达到14.16万亿,美国只有3.9万亿。中国的贸易已经占了全球的12%。全世界每生产一美元的产品,有30美分是来自中国。同时中国的出口占有率是全世界第一,美国是第三名。中国制造的电脑、手机、太阳能和纺织品数量是世界的第一位。这就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操作‚一带一路‛的经济实力。外汇储备3.8万亿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比世界上最富有的七个国家外汇储备的总和还要多。相当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资金的7倍。但是这个钱收益非常差,因为美国人在那儿搞量化宽松,我们的国债就面临着缩水和贬值的风险,中国就会受到损失,现在中国在国债这个问题上被美国给挟持了。中国现在有4万亿外汇储备,实际上6000亿就足够了,剩余34000亿都应转化为投资基金。老买美国国债,美国就老印钞票,美元一贬值,大量外汇就灰飞烟灭了。依靠投资才能更好地以钱生钱。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体。
2014年,我们的国际贸易总量超过了美国,接近5万亿元,2013年是4.16万亿元,2014年是4.6万亿元。我们原来连续六年是出口第一大国,2014年进出口总额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到目前为止,中国是全球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70多个国家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比如说在亚洲,我们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东南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欧洲,我们是欧洲的、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非洲,我们是非洲几十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因为当你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时,你生产的商品就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也就是我们现在生产的商品,除了国内销售之外,大量的商品是走向国际市场的。
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制造业国家。
2011年,我们制造业的产值超过美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19.8%,当年美国下降到19.4%。二战以来,美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处于世界首位的,美国的最高峰是在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全世界有50%以上的工业品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因为全世界的制造业经过了四轮转移。首先,世界制造业基地是在欧洲,德国、法国、英国这些老牌工业化国家。第二轮,主要集中在美国的五大河流域。第三轮,制造业就转移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第四轮,也就是我们改革开放之后,转移到了这些新兴经济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中国为首的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所以我们现在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五分之一以上。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相对落后。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依然是困扰中国现代化全局的短板之一。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 建设的推进,将会有大量的资源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在‚ 丝绸之路‛ 上将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极,引进产业、聚集人口,从而加快中西部的跨越式发展。目前,中西部各省都在积极运筹,希望在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大背景下,能够抓住新的机遇带动和促进本地区的发展。2.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1996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到2009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2.04亿吨,占中国原油消费总量的52%。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为4.5亿吨-6.1亿吨,其中进口量将为2.7亿吨-4.3亿吨,进口依存度将处于60%-70%之间。
美国:能源革命(水裂压裂技术)。由于水裂压裂技术的发明,能够把藏在石头缝里面的页岩气和燃油给挤出来,美国将成为未来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输出国。美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从过去的80%下降到15%以下。而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将从过去的不到5%,上升到未来的60%以上。如果中美发生冲突,美国只要把马六甲海峡卡住,北京、上海、广州一半的汽车,全部都要抛锚。当初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为什么偷袭珍珠港,就是因为美国要卡住这条路。日本比中国更可怕,他90%的资源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这是任何亚洲的国家都感到非常担忧的。
中国面临十分复杂的海洋安全环境,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是中东和非洲输出石油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约80%的能源进口及进出口货物需经过马六甲海峡,此地水路狭窄,极易封锁,我国在两处海峡的航路安全完全受制于人。虽然我国已开通了中哈、中俄和中缅石油管道,加强了我国从中亚、东北亚和海上石油的进口安全,但通过上述通道进口的原油仅占我国原油进口总量的20%左右,我国海上石油运输安全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维护海上咽喉通畅的实力亟待进一步增强。
中缅输油管线。
中巴铁路,从喀什修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这个要是建成的话,马六甲海峡就不用绕了,中国有三条路,这个已经达成协议了,签了协议。中国由阿拉伯海经马六甲海峡长达12000多公里的传统运输路线缩短到约2400公里。这就把这个瓜达尔港变成整个‚一带一路‛的一个战略支点,现在巴基斯坦非常的欢迎。这次李克强去的时候被当作最大的贵宾,整个领导集团倾巢出动欢迎他。因为这条路修成之后,就可以把巴基斯坦的经济拉动起来,同时把欧洲、中东也给连起来。这样巴拿马运河和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的钳制作用就会降低。中美实际上就进入了由陆权向海权的争夺,也就是中美博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设想一:克拉运河,在泰国。如果美国卡住马六甲海峡,我们的油气资源就过不来了,因为中国80%的资源是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的,中国如果把克拉海峡打通,实际上就不用经过马六甲海峡了。这个就是和‚一带一路‛相匹配的,这个还正在论证之中。当然它的难度就是泰国、美国以及日本在那儿捣乱。这 是整体的一个设想。
设想二:尼加拉瓜大运河。要想从大西洋到印度洋,必须要经过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是美国人开的,美国人把这儿一堵,中国的资源怎么过来?只好绕马六甲海峡,现在正在论证之中。现在大概有这么几条路可以过去。大家看,尼加拉瓜大运河,无论从它的长度和难度都比巴拿马运河要高,这是一个设想。这是和‚一带一路‛相关的。
设想三:巴西和秘鲁给连起来。就是把这就把大西洋和太平洋给连起来了。现在的阻力在于它要经过亚马逊森林,这个可能会遭到森林环保组织的反对。另一条路,可能从沙漠过去,涉及到哥伦比亚,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
3.产能严重过剩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确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仅以钢铁、电动汽车和电力为例,2002年中国钢铁产能为1.8亿吨,到2012年底已逾9亿吨。据说现在每顿钢铁的利润已不到5毛钱。这些年电动汽车一直未能真正普及,目前我国库存量逾2300万台。我国电力总装配量是10万千瓦时,但2013年总的用电量不会超过5.2万千瓦时,过剩接近100%。中国的船舶制造、电解铝产业情况都类似,产能严重过剩。对化解过剩产能的各项措施,除消化、整合、淘汰以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跨国经营能力,向需要这些产品和技术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转移。过剩产能对中国也许是包袱,是负担,但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很可能就是他们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和生产能力,而且潜在的市场很大。
每年中国要消耗6000多亿过剩的钢铁,中国的钢铁占了全世界的一半,国家监控的商品中,过剩的达620多种。
4.中国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高铁:目前,中国高铁里程1.6万公里,加强与多个国家合作。高铁的网络体系会把所有的省会城市连成一个网络体系,高铁的速度在实验时最高时速是480公里,运行速度是380公里,现在基本上保持在时速300公里左右。有人说,李克强是中国高技术制造的推销员,他只要去一个地方,就拿下一个单。现在拿下来的,就是非洲55亿,尼日利亚35亿,津巴布韦19亿,而且克山和莫斯科之间的高铁是200亿。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的技术拿到国内,然后升级、提高后卖到美国、德国,这个很了不得。德国是以高端制造业为豪的,德国居然要买中国的高铁。这就对中国高技术出去产生重大的影响。现在沪深股市涨的最多的是谁?高铁。当然这两天在调整,神车前一段已经超过通用了,这两天就算跌回来也是第二名。英国也用中国的高铁了,英国还准备要用中国 的核电,美国波士顿也是用中国的高铁。所以中国除了神车之外,整个局面已经全部打开了。
核电:中国的核电装机已经占世界第一位了,而且已经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前一段为什么没有推呢?主要是由于日本那个核站事故爆发之后,全世界对用不用核电表示怀疑。现在这个事好像有所缓和,中国的核电只要推出去,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将由5颗变成30颗,全球覆盖。产值将达到4000亿,重点占有率将达到80%。同时北斗和欧洲、俄罗斯在进行合作,那也就是说全球的卫星定位中,美国GPS,中国的北斗,以及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三、‚一带一路‛战略进程
互联互通:以前是铁公鸡,现在是天(北斗卫星)电(电子商务)网(互联网)。以前‚联‛的都是‚铁公机‛,现在是‚天电网,陆海空‛。什么叫‚天‛?北斗全球导航。这意味着中国可以在非洲、欧洲钻隧道、修铁路了。以前是靠GPS,北斗比GPS还要强大,GPS是要靠网络的,中国的北斗不靠网络,很多国家没有网络,照样可以用北斗。‚电‛是电子商务。以后产业的竞争力不在于量化生产,而在于个性化打造,这样才能占领高端市场。‚网‛是互联网。中国有6.5亿网民,是美国人口的3倍以上。世界上只有4个国家有自己的搜索引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韩国,欧洲国家都没有自己的搜索引擎。
还有‚陆海空‛。地球上71%的面积都是被海洋覆盖的,而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仅停留在海平面,海底世界基本上是零。海平面已经被西方人用得差不多了,中国在海底世界方面才有先发优势。谁赢得了海洋谁就真正赢得了世界。
1.政策沟通。以前的政策是由谁制定的?美国制定的,现在呢?我们不受美国的制约,我们这些沿线国家搞一个统一的政策。
2.设施联通。它的合作基础就是网络。前两天开了世界网络会议,而且现在股市上涨的最凶的就是网络股,都有关系。
3.贸易畅通。新疆现在成为前沿地带了。霍尔果斯口岸和阿拉山口,可以直接走到国外。乌鲁木齐有非常大的竞争力。以乌鲁木齐为中心,15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圈,乌鲁木齐则是特大城市。交通一旦建立起来,乌鲁木齐将不仅是物流、信息流的中心,还是医疗、求学、婚姻的中心。互联互通要做到什么程度?产品终端跟踪。将来任何产品都可以做到这样,它对经营、生产和消费的理念有极大的改善作用,促进信息之间的对称化。
4.资金融通
2015年57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代表在北京出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 定》签署仪式,亚投行正式成立。2014年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并正式开始运行。57个国家中有37个国家是在亚洲之内的,剩下20多个国家是亚洲地区以外的。说是区域银行,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银行。这样亚投行它已经覆盖了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这个力量就非常大了。
亚投行的总部设在北京,第一任行长是中国派出的金立群。金立群原来是国家开发银行的副行长,是我们国家金融领域着名的专家,具有丰富的银行管理经验,年岁也不大,50多岁,精通外语,精通银行种类。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注册资金是1000亿美元,手续到位是500亿美金。中国按照人均GDP、人口、GDP排位,中国占亚投行30%的份额。印度排在中国之后,印度占8%的份额,所以印度有可能派出亚投行的副行长。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注册资金也是1000亿美元,由五个国家共同发起、共同出资,出资是由五个成员国一家出100亿,手续到位500亿。那么银行的第一任行长是印度派出的行长,总部设在上海。
那么中国为什么搞亚投行?主要由五个原因,跟‚一带一路‛有相似的地方。第一,‚一带一路‛得有钱,没钱什么都别谈;第二,就是为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寻找出路;第三,满足亚洲地区基础建设投资的需求;第四,优化国际金融体系,也包括中国金融体系。亚投行成立的时候,《中国日报》邀请我写了一篇文章,我的题目是优化国际金融体系,就是要使国际金融体系更能够反映全球经济的发展;第五,就是改革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1947年,美国在二战之后搞了一个‚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个体系一直统治了70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GDP现在已经超过了全球的10%以上。但是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不到5%。那就是说我出的钱,我却不能控制,这对中国来讲是非常不公平的
英国加入亚投行目的:英国讲的很清楚,我加入亚洲行是为了我的国家利益,我不是美国,美国是为了制衡中国,而英国是为了跟中国做生意。英国进来之后,德国、法国、意大利就坐不住了,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多米诺骨牌的坍塌。到3月31号的时候,有57个国家加入,成为亚投行的成员国,整个态势说明亚投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亚洲的区域组织,而是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组织。
其他国家加入亚投行的目的,各自心怀鬼胎,到你这儿来不是学雷锋的,都是要得到好处的。东南亚主要是争夺基建投资,越南、菲律宾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印度的火车,一小时40公里,我们改革前就80公里了,我们现在400公里,是印度的10倍。我曾经去坐过印度的火车,上面没有厕所,所以中国高铁去了之后,印度肯定是非常欢迎的。印度这次受到热浪袭击,医院里 没空调,中国海尔在那有广大的市场。欧洲国家中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要争夺在亚洲地区的金融权,德国企业卖的最多的是德国汽车,奔驰、宝马、捷达不都是德国的嘛,也就是说它们要为德国产品打开这个市场,它是这个考虑。
澳大利亚,意大利,主要是中国资源的出口国,不跟中国搞好关系,他这个东西卖给谁呀?俄罗斯跟他也是一样,争夺资源的市场,同时要抢占亚洲的份额。中东国家的主权基金比中国还要多,那些土豪们有大量的钱,投到美国的国债跟中国一样吃亏了,然后这笔钱要找出路,他们的钱尽管是石油给弄来的,但是也不能让他贬值。投资亚投行不就是一个新的渠道吗?世界银行、亚开行的行长表态欢迎亚投行的成立,为什么?世行和亚开行的能力不够在基础建设投资上洒钱,而中国有这个能力。
被排除外在的是谁?美国,这事是美国专家提出来的,美国政府反对,美国政府反对他把责任推给国会,奥巴马说我想进入,但是国会不同意。日本是在犹豫到底进不进,德国进来之前默克尔曾经直接打秘密电话给安倍,说你赶紧加入亚投行,我要进了你赶紧进来。日本犹豫了半天,最后还要跟着美国跑。朝鲜想进,中国也不让进。马英九要以国家的身份进,那中国不同意,中国强调台湾可以以地区身份进可以,你要以国家的身份进不行。所以现在马英九就是说还要进,民进党的蔡英文就批他,说你丧失国家主权。大概世界上就是这么四个国家和地区在反对。
5.民心相通
四、‚一带一路‛战略挑战
(一)地缘政治风险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里断言,欧亚大陆不能被一个力量所控制或者走向一体化,否则美国会成为孤岛。‚一带一路‛就是要把欧亚大陆连在一起,美国岂会淡定?南海比较麻烦,菲律宾对美国死心塌地,但中国更要防止越南倒向美国。这是中国的战略底线。
现在美国和日本拆台失败了,就开始搅局。在南海,在钓鱼岛,在中国的西沙,美国出军舰在惹你,中国绝对不能上钩,中国不动,他就没辙,你不让我建,我就在那儿建,你还敢怎么着。维持现状,按照中国目前的速度再干30年,钓鱼岛,台湾,南海,早晚是我们的。美国离它一万多公里呢。
这样他们就想用各种方式给亚投行施压,欧洲人很聪明,说亚投行还没成立你就说它不符合标准,那我不进到亚投行,我怎么监督他呀?美国没话讲了。
首先,美国全球战略向亚太倾斜,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安全事务中制衡中国影响。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疑虑和偏见仍深,其政、学界普遍认为,东亚地区局势不稳的根源在于中国军事力量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外政策的愈发强硬。美国2013 年涉华军力报告称:‚中国宣称其崛起是和平的,没有追求霸权和扩张领土的愿望。然而,由于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缺乏透明度,该地区对中国意图的担忧持续加深‛。一些美国学者建议美国在军队部署、军事技术、能源等方面加强美日同盟以制衡中国。由此,美国以‚亚太再平衡‛为名,在中国周边地区排兵布阵,强化军事联盟。美国对东亚安全事务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刺激个别国家在领土海洋争议中不断对华挑衅,破坏了推动地区能源合作的政治环境。美国推动建立由其主导的亚太合作,对中国与周边国家间既有合作机制构成竞争,在经济事务中制衡中国。2013 年,美国促动日本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P)谈判,加大‚美国—东盟扩大经济合作倡议‛(E3)的推动力度,扩大与东亚经济体的合作。在中亚方向,美国主导‚新丝绸之路‛计划,大力介入地区事务。此外,为了牵制中国,美国在东南亚、南亚、中亚指责中国主导的合作项目存在环境、古迹保护隐忧,给项目实施制造障碍。
其次,中国与中亚各国深化能源合作易引发俄罗斯的疑虑,担心其主导的欧亚一体化进程受阻。俄罗斯将中亚地区视为其重要的战略后方,推动与中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是俄罗斯对外政策的重要考量。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是进一步巩固独联体,致力于加强独联体地区一体化进程,优先任务是建立欧亚经济联盟。2013 年,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申请加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关税同盟,亚美尼亚正式加入关税同盟。俄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取得重要进展。中国与中亚各国能源合作深化发展,互联互通建设不断取得成绩,俄罗斯对此难免疑虑。例如,俄罗斯担心‚中吉乌铁路‛使用的标准轨与俄式轨不能衔接,导致中亚国家对俄离心。中国与中亚各国达成大宗能源贸易协定、拓展上下游合作领域、加强互联互通建设,都使俄罗斯产生类似担忧。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与俄罗斯互利共赢、助其充实欧亚经济联盟、避免恶性竞争,是我国外交工作的一个挑战。
俄罗斯经济上无优势,军事上有优势。中亚曾是它的地盘,现在中国动了它的奶酪,所以有很多猜疑。但乌克兰危机使它与西方不睦,只好与中国展开更多的合作。中国也要从战略上进一步绑定中俄关系。
再次,日本实施‚丝绸之路外交‛战略和搅局南海围堵中国。1997 年,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提出‚丝绸之路外交‛战略,该战略把中亚及高加索8 国称为‚丝绸之路地区‛,并把这一地区摆在日本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位置。2004 年,日本推动设立了‚中亚+日本‛对话机制,这标志着日本同中亚国家的交往联系开始朝着常态化、多边化与全方位方向不断发展。日本推行‚丝绸之路 外交‛战略的主要意图在于:在毗邻中国的地区培养‚亲日国家‛,谋求在中亚和高加索这个世界战略要地站住脚跟,形成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进口方面牵制中国,延缓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同时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也形成牵制。
日本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其实现政治军事大国野心的最大绊脚石,企图搭乘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顺风车,将日美同盟的干预范围扩大至南海,拉拢与中国存在争议、对中国存有疑虑的越南、菲律宾、印度等国家共同遏制中国,以实现其主导亚洲事务、抢夺海洋权益、围堵中国发展的目的。日本是一个典型的麻烦制造者,其上述行为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严重威胁和挑战,破坏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友好合作关系,影响了南海正常的航运安全,损害了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
印度非常警惕中国的军事威胁,中国要争取印度,防止它捣乱。又是瓜达尔港,又是孟中印缅,又是斯里兰卡——印度认为中国在其周边撒网,进行U形包围。所以,中国不要从战略安全上作过多解读,经济合作而已,不要扯太远。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不会倒向美国,也不会倒向俄罗斯,要大力争取。
中亚地区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亚国家之间缺乏一定的政治互信。中亚存在着大量方向不一的区域一体化机制,但是,几乎都一事无成。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一定要以较为稳定的政治关系为前提,并有决心让渡部分‚ 主权‛ 这需要决策者的政治自信和互信。中亚国家大体上都是威权主义国家政局存在脆弱性和不确定性。‚ 三股势力‛ 本质上是政治问题,但它与世纪年代以来兴起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有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新独立的中亚国家走的是世俗化道路,而该地区的‚三股势力‛呈发展态势,依然是地区内最大的安全威胁’ 也是我们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 所面对的重大障碍。目前,中国与‚ 丝绸之路经济带‛ 相关国家的关系总体向好,但主要还体现在高层政府层面,民间对华心态相当复杂。求共同发展是一种美好的心愿,但对高速发展的中国存有相当大的戒心,‚中国威胁论‛ 在中亚地区大有市场。
中亚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在中亚社会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已严重妨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对中亚国家间的关系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并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区内气候干燥,地貌形态以沙漠和草原为主,其中沙漠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4以上,是一个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地区。由于多年来对水资源过度开发而未实行有效的保护,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危机。工业生产中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冶炼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生产工艺落后,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严重污染 了空气、土壤和水源。中亚地区也是化工、纺织、皮革等行业发达的地区,这些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以废气、污水的形式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投资开发活动会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需要把握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经济差异明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两端连接着东亚和欧洲, 基本上题属于发达经济区, 但发展空间小, 资源不足;而其辽阔狭长的中间地带是欠发达地区,地域辽阔, 交通不够便利, 自然环境较差, 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 整个区域存在‚ 两边高, 中间低‛ 的现象,这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瓶颈之一。
中亚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发展不均衡、工业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首先,中亚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2012 年,除了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人均GDP 分别达到1.2 万美元和6511美元外,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分别为1160、1717 美元,特别是塔吉克斯坦仅为872 美元。其次,中亚地区能源资源等非常丰富,但工业体系不健全,主要以能源以及矿产、棉花等初级资源为主,不具有较为独立的工业生产技术和能力。
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铁路轨距不统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铁轨轨距不统一是个老问题但一直没有解决。中国和欧洲国家的铁路使用标准轨距, 即1435毫米,而前苏联国家的轨距为1512毫米,造成列车过境的时间和运营成本提髙,而对大运量和高速铁路的影响就更大。不同国家间技术标准的统一是很困难的, 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改变轨距不仅要重建铁路及其相关设施,而且涉及机车、车辆制造等多个领域,花费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所经前苏联国家铁路线很长改造不是一件易事,特别是对经济能力不足的小国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不进行全路网改造, 只是改造一条则会造成该线路与原有路网的隔离,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也就意味着, 轨距问题将继续存在。
北极航道的开辟。我们通常所说的北极通道由两条航道构成: 加拿大沿岸的‚ 西北航道‛ 和西伯利亚沿岸的‚ 东北航道‛。‚东北航道‛, 也称为‚ 北方航道‛, 它的大部分航段位于俄罗斯北部沿海的北冰洋海域。东北航道西起西欧, 穿过西伯利亚沿岸的北冰洋海域, 绕过白令海峡到达中、日、韩等国港口。由于天气关系, 东北航道只有夏季的几个月里可开放航行。与南方航道比, 这条路线航程大大缩短, 可以节省大笔开支和时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的融化,航行时间已延长至5个月。目前,从欧洲到亚洲传统航线有三条:一条是经苏伊士运河,19931公里,35天;一条是经巴拿马运河,26186公里,40天;一条是经非洲好望角,22356公里,46天;如果经北冰洋,则只有12456 公里,22天,减少近一半时间。此外,还可节省穿越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费用,减少航运中的能源消耗,船体大小和吃水深度不受限制,可航行各种大型货轮,且沿途无运河壅塞、恐怖袭击、海盗等安全隐患,尤其有利于大吨位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航运。北极航道作为连接亚欧交通新干线的雏形已经显现。从长远来看,北极航道的开辟可能会削弱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优势。
领土争端问题。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需要妥善解决南海争端,创建搁置争议、合作建设的环境和气氛,以合作代替争斗。一则,要与争端当事国进行对话协商,增加合作的共识;二则,要加强与东盟组织的协商,在落实好南海行为宣言的基础上,尽早完成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签署协议,推动落实。2015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就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制定行动计划。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其实是基于‚一带一路"基础国家战略海外投资的一种坊间说法,官方并无此名目计划,‚马歇尔计划‛无论是计划本身还是词语都有一种霸权思维隐匿,会让外界误认中国别有用心。
所谓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因与美国60多年前的‚马歇尔计划‛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被民间和市场视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承担贷款风险,企业输出过剩产能,人民币国际化,三位一体。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是中国资本和产能输出计划的战略载体。‚一方面是中国有过剩产能和过剩外汇资产;另一方面是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欠缺,中国利用积累的外汇储备作为拉动全球增长的资本金,同时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成为了一个一石二鸟的战略。‛虽然‚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概念只是坊间的提法,但在国家层面,上海自贸区试验、‚一带一路‛、等策略均已经实质性启动,有智库认为,金砖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丝路基金标志着‚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启动。二者都是崛起的力量试图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对外政策目标,当然也包括支持国内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资助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赋予北京成为亚洲最重要力量的影响力。
第二,非传统安全的风险。
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这个高铁建到巴基斯坦,塔利班来了,那怎么办?最后把铁路给扒了,把建筑工人给围起来,就是他挑动,同时这些东西我们也控制不了啊。发水灾了,下冰雹怎么办?所以这些问题都应该考虑到。就是说这些问题在‚一带一路‛和建立亚投行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其中。同时沿途地区搞得挺好,政变了,这个事儿不就麻烦了吗? 举一个例子,斯里兰卡前总理跟中国关系非常好,我们在那儿建了一个斯里兰卡最大的电站,占整个斯里兰卡发电量的40%,发电厂成立的当天斯里兰卡的电价下降25%,最后印度和美国害怕了,因为那是印度和美国的地盘了,他们就发动政变。这个政变跟乌克兰是一样的,他们就收买这个选票把前总理给弄下去了,新总理上来了,说和中国签的单无效,中国一施压他说还可以谈一谈。现在这个事情在磋商之中,没有结果。
中印缅经济走廊要想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必须经过缅北地区,但是此地缅甸民族和解进程依然看不到希望,如2009年8月8日果敢事件,2015年初的冲突。
第三,传统安全的风险
中泰高铁和英拉谈得好好的,后来说英拉受贿,最后这个事儿就黄了。泰国去找日本,当然这个事儿最后还没有定。我们搞中缅水电站,说你破坏环境,然后鼓动村民把路一占,那这个水电站怎么弄?这些就是传统的安全风险。
密送水电站停工:2009年开工,2011年9月被叫停,总投资36亿。原因:第一,按照协议将有90%的电输往中国,缅甸境内就缺电,被认为掠夺资源;第二,建成760万平方公里的水库;第三,核电站位于江上游,被认为污染环境。
第四,法律和道德的风险
这些国家涉及几十个宗教,而且各个国家的法律都不一样。咱们中远集团在希腊的老总,我和他聊过,他说不敢开除工人,招的工人要养他一直到死,那得背上多大的成本呀。如果把他开了,希腊工会不干,希腊为什么破产?他光说不干,整个国家吃福利,吃到最后国家破产了,把中远给套在那儿了。其他国家也是一样。所以这些问题如果发生了,中国企业和当地的法律产生冲突怎么办?在那个地方怎么打官司呢?这也是问题。
什么叫道德风险?比如,豆腐渣工程、侵犯当地宗教习俗、违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等事件可能引起当地不满,中国的工程师就有可能被绑架或更糟。中国的很多企业短视,因为方便指挥,便只用自己的工人。但是,当地的就业没有解决——你就不能在只雇自己工人的同时,顺便建一所学校或者做点别的公益事业,以弥补一下自己的名声?企业要扎根当地,赢得大蛋糕,就要先赢得民心,考虑长远,为社会公益服务,带动当地就业。
五、‚一带一路‛战略应对
从外部来说,外交先行,构建合作机制。
从内部来说,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经济与非经济目标并重、对外开放、促改革的新机遇考虑自身的比较优势开展项目合作。《史记》告诉你何时建成‚一带一路‛
什么时候建成‚一带一路‛?《史记》说‚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1840年鸦片战争,‚外国用兵者利‛,所以我们失败了。什么时候五星出东方呢?2040年9月9日。这是天象学,不是迷信。中国要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和人类文明的大规律,必须要建成‚一带一路‛。1995年,在新疆和田地区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汉代蜀锦上记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所以,大家要为‚一带一路‛努力,迎接2040年的到来!
第四篇:一带一路讲稿[范文模版]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带一路”一度是网上甚至是两会的热点,一带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中国投资发展中国家、利用我国先进的制造技术为他们搞好基础建设并换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来实现互惠互利。形象一点说就是你要创办一个公司,你虽然有一些资源,但是没有money,然后我借给你钱,并向你提供一些我的产品,最后就是你的公司建起来了,而我的产品也有了好的销售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就相当于扮演了一个投资人和技术支持的角色。前世今生
这是“一带一路”的简约简历。“一带一路”源于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并写入了“十三五规划”。这是它的基本路线,“一带”(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主要加强中国西北、西南与外地的联系,“一路”主要加强的是东南沿海与外地海上的联系(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5省市)。那么,中国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呢?首先,在国内,我们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产能过剩,迫切需要输出,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钢铁(2012年底分别为72%、73.7%、71.9%、73.1%和75%),多到了什么程度呢?上党课时杨书记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一斤钢铁比一斤白菜还要便宜。
2、资本过剩(表现)
3、技术过关,我们在高铁、大型设备等方面的技术处于领先地位,需要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去。国际上:1随着我国政治地位的提升,邻国与我国交好的愿望提;
2、我们的老贸易伙伴欧美日经济发展缓慢,对我们经济的拉动不大;
3、我们的对手老美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政策”即重返亚太其实针对的是我们中国,个人认为像制造“钓鱼岛”事件、南海领土争端等,就是为了拖慢中国的发展,我们要冲破它的包围圈。
一带一路沿线在人口、经济规模、货物和服务出口总量以及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潜力是相当大的。理想目标
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其一是要构建和平稳定周边环境(打个比方,我在尽力帮助你发展,你还好意思背叛我吗);其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三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主要要实现“五通” 实现五通优先得从设施联通开始,而与我们专业最有联系的便有道路、管道和城市建设方面,我们最熟悉、最深有体会的就是高铁了,高铁不仅快速便捷,而且安全舒适,倍受青睐,而且我国高铁里程已占据世界总里程的一半以上,相对而言国外高铁里程比较短,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一些较发达地区可见外,高铁基本上为零发展潜力;而且相对于拥有高铁的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高铁建设时间短、成本低、技术先进,铁路建成后可以保证20年内不落后,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一带一路提出后,中国与沿线各国商议修建中亚高铁、欧亚高铁、泛亚高铁,以后我们不仅可以在国内从事高铁建设工作,还可以到国外去修建高铁。我们大中南拥有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铁路建设这方面是出于全国领先的地位的,在就业方面,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这张是中吉乌铁路的规划方案。除了铁路修建,还有公路、管道、及城市建设方面的合作,所以无论是铁道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的同学都会有很大的机会。随着“一带一路”进程的推进,未来,各国之间的合作将会更加紧密;随着跨境高铁的建设,我们出国旅游也更加便捷;出国学习交流将更加容易,当然,也会有更多的机遇和岗位将迎接我们的挑战。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那么这后面还有一串省略号表示的是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有的做法,没有统一标准,留给大家思考。
前面提了那么多“一带一路”的好处,那么我想问一下大家,它有没有一些不利因素呢?
Railway Engineering 铁道工程 道路工程
Road Engineering 桥梁工程
Bridge Engineering 隧道工程
Tunnel Engineering
房屋建筑学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07年)
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High Speed Railway Construction 重载铁路工程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年)
总结起来就是推动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促进沿线国家和平发展
第五篇:浅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
概念
“一带一路”,简称“BA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最高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乎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繁荣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顶层设计”,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背景。
历史背景
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亚洲中、西部地区开辟的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大伊朗,并联结地中海各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瓷器等商品。
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大通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和人民友好交往。在新的历史时期,沿着陆上和海上“古丝绸之路”构建经济大走廊,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共同/ 5
的发展机会,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时代背景
一、国内战略背景——统筹两个大局,消化过剩产能。
基于中国地域辽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经济条件,邓小平曾于1988年提出“两个大局”思想,即:率先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发展,然后以东部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然而,在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逐步扩大。虽然自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扶持,地区之间差距缩小。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备,对投资、人力资源吸引力不足以及交通物流成本较高等原因,区域差异依然较大。
“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带来的中西部经济的增长更为依赖投资的驱动,相应地,消费和对外贸易却未同步发展,反映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扶持政策对于经济的结构化调整与升级的局限性。因此,当前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即是统筹两个大局,通过内陆的沿边开放,拓宽国内国外市场,促进中西部经济结构更为合理的发展,最终协调区域间的平衡发展,缩小区域贫富差距。
在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的情况下,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尤为重要。然而,中国原有的“以量扩张”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金融危机时期的四万亿刺激措施更是加剧了产能过剩的矛盾,特别表现在钢铁行业。因此,扩大需求成为消化过剩产能的最优途径,而这就意味着需要拓宽现有的市场空间。“一带一路”战略即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向西开拓国际市场,以期消化国内过剩的工业产能。
二、国际战略背景——深化多边贸易,提升国际话语权。
中国的崛起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融入国际多边贸易,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拓展外部市场拉动外需、加强经济互利合作成为当前各国政府所寻求的措施。近年来,中国加速通过区域或者全球治理平台(例如,中国-东盟自贸区、上合组织等)即是加强对外开放与合作的信号。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重视对外合作还有另外一层缘由,即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体量逆势上升,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总量更是居全球首位。与外部融合的加深导致外部经济体波动或者国际经济规则的调整都将对中国造成巨大影响,这促使中国必须寻求有利于自身发展或者至少是互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5
这意味着经济体量巨大的中国已然无法回避经济实力向战略影响力的转化与实现。因此,作为大国,中国必然需要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向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提供公共产品。据此而言,对外投资将是大国深化国际合作的客观诉求。相对而言,中国对外投资的一大优势在于巨量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是对外的国民财富”这一性质决定了外汇储备只能用于对外经济活动。近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可以为海外投资提供可观的先期资本,而且也可以通过企业“走出去”在全球优化资源、技术的配置,实现自身的保值增值。“一带一路”战略的最终实施将完成中国利用外汇储备对外投资,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而提升自身话语权的战略目标。
三、国内改革步入深水区,对外开放面临调整转向,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的新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就是“三期”叠加。所谓 “三期”,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方略,重新定位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国民经济从高速增长到常态平稳增长的“软着陆”,维持可持续发展和适度增长。这就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资源和市场,寻求新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和增长点。习近平亲自挂帅的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等总揽全局的顶层设计决策机构的成立,足以表明中央再举改革开放大旗、应对国内国际挑战的决心和勇气。
四、世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区域内的发展活力与合作潜力。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结构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发达国家增长乏力,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回落;世界工业生产收缩,制造业处于下行期;世界资本流动减速,金融资产增长缓慢,发达经济体对外投资一蹶不振,原先专注于资本输出的国家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内,使全球资本跨境流动大幅下挫,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资本市场动荡加剧,投资回报率普遍下降;经济增长的疲软严重拖累世界贸易的增长,世界贸易持续低迷,出口形势急剧恶化,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出口正在经历深度调整。
世界经济结构的这些变化和调整,呈现如下明显特征:一是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变化,过去几十年引领着全球经济增长的发达经济体,受困于高额的政府债务、投资机会的缺乏、欧债危机的冲击、产业创新的缓慢、紧缩的货币环境、/ 5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等因素,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作用已经发生动摇,而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率,逐渐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世界工业生产格局出现分化,发达经济体工业增长减速,部分产业空心化,而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增长表现不俗,但作为工业增长引擎的制造业要想在全球工业生产格局中凸显领导力,仍尚待时日;三是世界资本流动格局发生逆转,原来的西方发达资本输出国大幅减少境外投资,美联储加息企图再次剪全世界的“羊毛”,加速全球资本的回流,恶化了发展中国家融资环境,偿还外债能力减弱,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加剧;四是世界贸易格局进一步分化,美国、欧盟、亚洲发展中国家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商品出口增长较快,日本出口形势则急剧恶化,而在商品进口方面,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强劲,继续保持领先,美国和欧盟进口则持续乏力疲软。在此情形下,我国对外开放长期以来主要的对象西方发达经济体国家为主的格局,需要调整、转向,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周边的东盟、中亚、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亟需通过合作活力激活发展动力。
五、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能源进口和消费大国,原油进口潜在的“马六甲之困”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形势加剧。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原油领域的竞争已经超过了纯商业的范围,甚至成了世界大国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重要武器,近年来美俄因乌克兰局势而交恶掀起的原油价格较量,就是最新的明证。研究表明,自1996年以来,中国原油进口量快速增长,原油进口依存度飙升,进口主要来源地愈趋集中。原油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中东国家、非洲的苏丹等地,原油进口来源地区比较集中。原油进口量的80%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对外依存度高达58%。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原油安全保障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国际原油市场深受国际政治的影响,使原油进口国的原油供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原油进口的安全性受到很大挑战。尤其是我国原油进口过度依赖中东地区和马六甲海峡,在中东局势动荡、美国插手南海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安全受到严重挑战,潜在威胁加剧。开辟新的原油供应国或地区,开通新的安全输送管道,实现原油进口的多元化,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六、中美战略博弈日益白热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抱有疑虑、担忧甚至戒备、敌意。
美国“重返”亚洲再平衡战略与中国参与建构国际新秩序形成越来越激烈的/ 5
对冲。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推行所谓的“重返”亚洲再平衡策略,意图围堵中国的发展空间,遏制中国的发展势头,在外交、军事、安全、经贸等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新举措。如推行“巧实力”外交,强化“美日安保”,企图拉拢日、韩、菲、澳等国缔结“小北约”,打造环绕中国东部的“三条岛链”,构建从日本东京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新月形”包围圈,明里暗里插手东海、南海问题,驻军澳大利亚、重返菲律宾,在APEC之外提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意欲继续主导亚太政治经济格局,遏制中国发展。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与此同时,凭借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就和累积的国家综合实力,新兴的复兴中的中国积极参与建构国际新秩序,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新机制,倡导成立了许多新的地区或国际组织。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多极化、倡导多边安全机制等前提下,新一届中国领导提出了亲诚惠容的睦邻政策,全新的亚洲安全观和亚洲梦,并首倡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同时,中国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对话渠道和合作机制,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G20、APEC等国际事务,参与协调地区事务如东盟10+
3、中日韩领导人峰会、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机制,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发起并主导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中欧论坛、中东欧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东盟10+
1、亚信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中-南美、加勒比海国家、中-南太平洋岛国等对话平台;推行中孟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区等区域合作建设项目,倡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投资开发银行、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和丝路建设基金;加快自贸区建设和谈判进程,倡导缔结“亚太自贸区(FTAAP)”„„而能把这些新思想理念和对话合作机制落到实处又能统领全局的,恰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战略构想。无论是和平发展、繁荣进步还是睦领友好、开放包容这些理念,也无论是政治、外交、军事、安全还是经济、贸易、文化、科技这些领域,都可以在这“一带一路”战略中得到实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