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刑演讲稿大全
《死刑与人权保障》演讲稿
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死刑与人权保障》,以下是我的演讲内容:
一.概说
死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刑罚,也是我国刑罚体系中最严厉的惩罚手段,至今已存续了数千年。从它的产生、发展并盛行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其存在是有生命力的——它以最强的威慑效果在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中独树一帜。
关于死刑的产生,我国学者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死刑在原始社会末期既已存在,如蔡枢衡在其《中国刑法世中》认为死刑产生于五帝时期,宁汉林在其《中国刑法通史》中认为死刑产生于虞舜时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死刑产生于奴隶社会,如高铭暄主编在《刑法学原理》中持此观点。当然后一种是我国学界的通说。
布鲁诺 奈德尔在《死刑的文化史》中对死刑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状况分析后说:“直至今日,死刑的最深刻的本质是活人祭祀这一点没有改变——无论怎样试图将其纳入理性体系,都是徒劳无益的。”
二.死刑存废之探讨
(一)死刑存废之论证
关于死刑存废观点,本文先将文献针对死刑存废之正反不同的意见整理如下,大致上可以分为人道主义的观点、刑罚目的、刑事司法及犯罪被害人的立场: 1.死刑存置论
综观死刑存置的论点,可以大致整理以下四点:
(1)人道主义的观点。罪大恶极之人释放出狱继续危害社会,对于其它人亦是相当不人道。终身监禁不得假释,亦不人道
(2)刑罚目的之观点。支持死刑存置论主要在于,死刑基本上就是一种应报刑。(3)刑事司法的观点。在责任刑法的原则之下,刑事诉讼程序以及证据制度的改革将可避免死刑之滥用。此外,误判可以透过程序救济来解决,产生误判与死刑并无直接关联,不论任何刑罚,都有可能产生误判,且对于重大犯罪,只要精确的实践追诉审判程序,谨守无罪推定与罪疑唯轻原则,经过多层的反复审查,应可将误判降至最低[。
(4)从犯罪被害人的立场。被害人情感而言,受害者的亲属,面对加害人因为尊重生命的人权呼吁而受到法律保障,情何以堪。不论被害人或是被害家属的正义情感被如何解读,死刑所具有的应报功能与被害家属情感之满足,均为重要社会感受关键。2.死刑废除论
针对死刑废除论,文献中有以下的看法:
(1)人道主义之观点。死刑为野蛮、残酷之刑罚,基于人性尊严与生命的绝对价值,国家并不具有赋予生命的权能,若允许国家执行死刑,将会助长轻视生命的风潮。
(2)刑罚目的之观点。就刑罚目的之观点,死刑并没有达到一般预防的功能。从刑罚的特别预防功能来看,死刑存在并无意义。
(3)刑事司法之观点。死刑宣告欠缺客观标准,裁量未能尽合公平。死刑执行后,生命权即无法回复,如因误判,将造成无辜者无救济机会。酷刑与死刑应加以严格区分,况且,终身监禁不得假释亦相当不人道。死刑犯的处遇可以透过改革监狱制度或是矫治制度的方式来进行。
(4)从犯罪被害人的立场。死刑的存在或可满足被害人报复心理,然而,对于被害人的赔偿并无实益。若能改为长期的监禁,将加害人于监狱中之劳务收益赔偿被害人,反对被害人家属更有利。
三.死刑与国际人权保障
从20 世纪后半叶起,特别是近30 年来,废除死刑的步伐明显加快。截至 2011 年 5 月中旬,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已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除了死刑。这些最新的数字变化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即废止死刑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和趋势。在全球废止死刑的进程中,国际组织发挥了突出的作用。1.《世界人权宣言》———国际组织签署的第一个全球性国际人权文件
《宣言》第 3 条规定了基本生命权: “人人有生命、自由和个人安全的权利。”尽管对生命权的规定并不完整,但《宣言》应被视为支持生命权的基本宣言。《宣言》的法律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后来据此制定的一些国际公约权利规则逐渐演变成国际习惯法,成为有约束力的合法的国际规则,可以说《宣言》是当代人权的基石。
2.《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限制死刑适用、有法律约束力的人权公约
1966 年《权利公约》获联合国大会通过。至此,联合国才真正为人权保护提供了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人权公约》对生命权作了界定,对死刑的适用作了限制。《权利公约》第 6条再一次重申《宣言》规定的基本内涵———生命权,保护生命权免受任意剥夺,寻求限制继续使用死刑的国家对死刑的适用,并鼓励最终废止死刑。《权利公约》规定,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判处死刑只能是作为对最严重的罪行的惩罚。
3.《旨在废除死刑的 <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 第二任择议定书》——第一个号召世界范围全面废除死刑的国际公约
1989 年 12月,希望全面废除死刑的国家最后成功地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旨在废除死刑的 <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 第二任择议定书》。《第二议定书》是联合国采取坚定立场建立国际标准,号召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的结晶。联合国安理会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和卢旺达刑事法庭决定刑罚时,其审判自然受到《第二议定书》的影响,对被告排除了死刑的适用。
4.联合国废止死刑运动的最新发展
1984 年 12 月,根据《人权公约》,联合国通过了《关于保障面临死刑的人的权利的措施》,规定对适用死刑的限制以及对面临死刑的人的权利的保护。尽管当时联合国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的行动,但是《保障措施》向保留死刑的国家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国际组织承认,死刑是对人权的侵犯,需要予以规范和监控。
1997 年 4 月 3 日,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联合国关于死刑的决议》。为了全面废除死刑,该决议号召,所有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应考虑延缓死刑的执行,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应进一步控制可适用死刑的犯罪数量,保留死刑的国家应及时公开死刑执行情况。
2010年11 月 11 日,人权委员会第三次通过号召在世界范围内中止死刑的决议,107个国家赞成、38个国家反对,36个国家弃权。这是继 2007 年之后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三次表决中止世界范围的死刑决议,与 2008 年的决议相比,该决议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确认了终止死刑适用的世界趋势。
四.国际社会废除死刑的现状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就有着关于死刑的废除趋势。1977年,16个国家废除死刑。19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的民主化运动使废除死刑国家的数量大幅提高。东欧剧变后,大量中欧和东欧国家为了进入欧盟而纷纷废除死刑(欧盟要求其成员国废除死刑)。在这些国家中,对死刑的公共支持虽各有诉求,但逐渐减少[35]现时欧洲就只有白俄罗斯一国保留死刑。另一方面,许多亚洲国家的死刑仍然有强烈的社会及民众支持,死刑事务也很少引起政府和媒体的关注。特别是在一些非洲和中东国家,支持死刑的比例一直很高。现今有95国明确废除死刑,9国规定只在特殊环境下执行死刑(比如战争),有35国虽然规定死刑但近10年内并无死刑执行案例。剩下58国仍然保留死刑[36]。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家在废除死刑问题上有反复期。譬如美国曾经在1967年废除死刑,但在1977年恢复。菲律宾,在1987年废除死刑后,于1993年重新规定,但2006年再次废除
五.中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和趋势
1.毛泽东对死刑立法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的死刑思想主要包括:(1).杀人要少,但是决不废除死刑。(2).必须坚持少杀,严禁乱杀。
(3).判处死刑一般经过群众,并使民主人士与闻。(4).提出死刑缓期执行制度
2.邓小平关于死刑问题的基本观点(1).死刑保留论。(2)死刑功能论。(3).死刑正当论。
(4).强化死刑与慎用死刑相结合 3.1979年刑法的死刑立法
“保留死刑但严格限制死刑”的死刑政策
该法共分8章,总则和分则中都对死刑做出了规定。总则中,将死刑的适用条件限定在“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同时又规定“犯罪时未满18岁的人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并将死刑核准权赋予最高人民法院行使。规定了死缓制度,以期减少实际执行死刑的数目。分则共用15个条文在反革命罪、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四类罪中规定了28个死刑罪名。
一是保留死刑。1979年刑法的起草过程中,30多个刑法草案中始终有死刑的规定;
二是严格限制死刑。
二、80年代初期到1997年刑法制定之前的死刑立法
(一)适用死刑的罪名大幅度增强,造成死刑的适用范围急剧扩张。
(二)死刑复核程序等期限被简化、缩短,导致死刑适用的程序性限制弱化。
(三)绝对适用死刑罪名的出现。4.1997年刑法生效之后的死刑立法
一是修改了死刑适用条件的基本规定,将1979年刑法的“罪大恶极”修改为“罪行极其严重”;
二是缩小了死刑适用对象的范围,删除了1979年刑法“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如果所犯罪行特别严重,可以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规定,将不满18周岁的犯罪人完全排除在死刑适用范围之外;
三是放宽了死缓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的条件,严格了死缓犯执行死刑的条件,将死缓减刑条件由1979年刑法的“确有悔改或者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降低为“没有故意犯罪”,将死缓期满立即执行死刑的条件由“抗拒改造情节恶劣、查证属实”修改为“故意犯罪”。5.目前中国立法对死刑的限制
一、死刑作为相对确定的法定刑而存在在1997年刑法中,没有绝对确定的法定刑,二、严格限制死刑案件的审判主体及其复核程序
三、规定了严格的死刑适用条件 其一,1997年刑法第48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其二,1997年刑法删除了1979年刑法关于对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可适用死缓的规定。其三,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即使属于罪行严重的犯罪分子,也不能适用死刑,四、放宽了死缓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的条件
1979年刑法第46条将死缓减刑条件规定为确有悔改或者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
五、死刑不适用于具有某些情节的罪犯
依照刑法规定,凡具有总则规定的从轻、减轻情节,便应当或者可以判处较轻的刑罚而不判处死刑。这可以分为应该不判处死刑的情节和可以不判处死刑的情节。这类应当从轻的情节包括: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犯罪中止以及共同犯罪中的从犯与胁从犯。
六.总结
第一,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赞成废止死刑和保留死刑都是基于保护人权的需要,反映保护人权的要求;
第二,即使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将死刑的实际适用减少90% 完全可行的 第三,死刑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但死刑的消亡这一历史的进程在我国现阶段还只能体现为真正按我国参加和签署的有关国际人权公约的要求,严格地限制死刑
第二篇:死刑的废除演讲稿
《死刑的废除》演讲稿
老师好,同学们好!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死刑的废除》,以下是我的演讲内容:
我们都知道,刚刚过去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再审无罪案件以一份无罪的判决书落下了帷幕,从这份长达十八年的无罪判决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司法体制的不合理还是司法程序的不严谨?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法院的误判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同时,死刑制度本身的存在是不是存在问题呢?在我国,死刑延续了几千年,尽管近代以来残忍程度明显下降,现在的死刑也不过瞬间的事,但是作为一个古老而残忍的刑罚,似乎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因此要求废除死刑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我们是不是真的应该废除呢?生命无价,生命权是每个公民最基本又是最至高无上的权利,没有生命的存在,何谈发展和进步?所以,废除死刑是时代的要求。
从死刑的本质上来看,首先,死刑的本质是一种惩罚手段,是对严重和违反共同体秩序的成员的惩罚。这种惩罚是最后的,也是极端的、最残酷的手段,因为它牵扯到对一个人生命的剥夺。但如果不用或者废除死刑,仍能较好的甚至更好的治理社会,或者说维护好共同体的秩序,那么死刑的存在还有必要吗?当我们把死刑的存废从一个抽象的制度还原为活生生现实的时候,死刑终归是一个残忍的事情。原来死刑的存在源自朴素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观念,现在人类对这种报复性的惩罚性的观念存在质疑,是否实现正义非要如此。而实践表明,废除死刑后,社会的秩序并没有受到影响,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公正的认知也没有受到影响。其次,刑罚教育的目的在于阻止有罪者再度危害社会并制止他人实施同样的行为,从而改造罪犯方防卫社会,而死刑在其威慑力方面,就正常人而言,没有人会因为取消了死刑而故意犯罪的。就犯罪者而言,偶发性犯罪的个体,一般都有心理故障,其犯罪行为不会因为死刑的存在或废除而有所减少或者增加。况且在有死刑的情况下,杀人犯知道自己会死,那再杀两个人也无所谓,从而继续危害社会。从这个方面来说,死刑并没有起到理想的震慑作用,甚至可能导致更恶劣的犯罪行为。联合国组织的两次关于死刑与杀人罪的关系的调查中,也都得出结论说:没有证据支持死刑比终身监禁具有更大的威慑力,我国的情况表明,增加死刑的适用也并不会导致犯罪率的下降,反而会上升。有时候这种过度强调惩罚犯罪会适得其反,刺激人们犯罪的欲望。再次,即使在美国这样法制较完善的国家,其司法制度、律师制度如此发达,死刑的救济程序也很多,死刑的执行期限很漫长,冤假错案还是不可避免。那在中国当前的司法实践中,这个问题恐怕也不能避免。从近年来披露的聂树斌、佘祥林案再到如今呼格吉勒图的无罪判决案件,均暴露了这一问题。为了避免此类悲剧,防止无可挽回的错误,除加强司法建设完善司法制度体系之外,死刑的废除亦具有重要意义。
从人权保障上来看,首先,人生而平等,生而自由,人的生命是高贵的,不能因为对方罪犯就轻易剥夺其生命。罪犯夺去了他人的生命是对生命的践踏,但是我们利用死刑夺去罪犯的生命难道就不是对生命的践踏了吗?这样看来,我们与夺取别人生命的杀人犯又有何异呢?其次,刘易斯在《人道主义刑法理论》中写道:“所有的暴政中,为了受害者利益而实施的暴政是最具压迫性的。”这样看来,死刑无疑是一种具有压迫性的“暴政”。它是对严重违反社会契约罪犯的复仇性制裁,它宣扬一种以暴制暴,以恶反恶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非理性的,因为我们都清楚,无论挪威的恐怖分子布雷维克死多少次都换不回被他杀害的生命,无论药家鑫被人捅多少刀,被害人张妙也不会活过来,这样看来,死刑只是在死了一个人的基础上再死一个人,除此之外,任何其他的都无法改变。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法律的制定是要维护和平,制止犯罪,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只要将罪犯控制起来就足够了。再者,法治的最高境界背后是仁慈,德里达主张最高境界的宽恕应是宽恕那不可宽恕者,“如果只宽恕那可宽恕者,就没有真正去宽恕“,但毫无疑问的是,如果被宽恕者能够真诚悔过,那就给和解创造了好的条件。08年河北的一位被害者的母亲向法官求情从轻判处害死自己儿子的犯人,她要需要多大的勇气承受多大的痛苦决定这样一件以德报怨的事情,这是多么宽容的一种情怀啊,我们需要这样一些人慢慢塑造出一种宽容的文化来取代报应色彩浓厚的文化。
从世界性趋势上来看,从20 世纪后半叶起,特别是近30 年来,废除死刑的步伐明显加快。截至 2011 年 5 月中旬,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二的国家已在法律上或事实上废除了死刑。这些最新的数字变化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即废止死刑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国际潮流和趋势。首先,在过去大家认为没有死刑这个社会就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受到犯罪的侵害,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现在我们可以不再依赖死刑这样一个极其残忍和血腥的治理社会的办法,可以通过善治来改善国家的相关公共政策,使这个社会更加人道、更加文明、更加安全。其次,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的塑造、观念的引导、习惯的养成、相关制度的配套,对被害人及其家属进行安抚、救济,是大家能够超越冤冤相报这样一种简单的报应心理,而在社会上实现宽容、人道,使被害人和犯罪人的矛盾能够得到缓和,甚至于使破坏的关系得到恢复。特别是一些非暴力犯罪,如经济犯罪、财产犯罪等,国际社会已经对于这些不是剥夺他人生命的犯罪达成了共识,即没有任何其他价值可以跟人的生命相比。
综上,死刑的废除势不可挡,为了我们的生命得到更好的保障,从废除死刑开始!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死刑-司法考试刑法答疑
http://www.xiexiebang.com/
死刑-司法考试刑法答疑
考生问:司法考试对于死刑的掌握有何要求?
法律教育网司法考试解答:
重点注意禁止适用死刑的人员:
1.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以及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1)审判时:指从羁押时开始。
(2)怀孕:只要自被羁押时开始,发现怀孕或在此期间曾经怀孕的即视为怀孕,即使已自然或人工流产。
2.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注意:
1.即使是违反计划生育的,也不得适用死刑。
2.不适用死刑包括不适用死缓。
(12年)11.《刑法》第49条规定: 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 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 的除外。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D)
A.犯罪——审判——犯罪——故意犯罪致人死亡
B.审判——审判——犯罪——故意犯罪致人死亡
C.审判——审判——审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
D.犯罪——审判——审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
(11年)9.2009年1月,甲(1993年4月生)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2011年3月20日,甲以特别残忍手段故意杀人后逃跑,6月被抓获。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B)
http://www.xiexiebang.com/
A.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本案不适用《刑法修正案
(八)》
B.对甲故意杀人的行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甲在审判时已满18周岁,可以适用死刑
D.甲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10年)9.甲女因抢劫杀人被逮捕,羁押期间不慎摔伤流产。一月后,甲被提起公诉。对甲的处理,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
A.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B.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可适用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C.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被强制流产
D.不应当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因甲并非在审判时摔伤流产
精彩链接:
法律教育网官方国家司法考试QQ群
法律教育网2015年司法考试优秀学员高分榜
2015年司法考试成绩查询 网校辅导捷报频传
2016年司法考试网上辅导特色班/精品班/实验班/定制班火爆热招
2015年司法考试优秀学员经验交流活动嘉宾招募通知
精彩推荐:司法考试移动班
每日一练
司法考试真题在线模拟考场 司法考试电子书
第四篇:荒唐的“死刑保证书”
因为亲人遇害,原告家属要求法院判被告人死刑,并向法院保证只要合了他们的要求,将不再上访,而法院居然也“照办”了。前天,被曝与被害人家属签订“死刑保证书”的河南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回应称,这是被害者家属的单方诉求,是提高审级的申请,属一厢情愿之事。
不错,提高审级,应该是以一种申请的方式提出来,但怎么会弄成“保证”呢?这份被网曝的东西,从书写格式到具体内容,咋看它都是一份保证书。抬头:保证书;落款:保证人XXX、XXX,另有见证人的签名。文内有明确的保证内容,“只要平顶山法院判处被告人死刑,我们保证,不管将来省高院处理结果如何,他们都将服从,包括因发回重审导致的平顶山法院的最终处理结果,决不上访。”这是申请还是保证,恐怕不用多说吧。
受害者家属为什么要写这份保证书?果真是“一厢情愿”?我以为,此说不通,法院若没有明示也会有暗示。痛失亲人,要求严惩凶手,这种心理很正常,某些家属因为担心有司法不公现象的存在,会通过上访途径给办案机关施加影响。该案即如此。可以肯定,平顶山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此案时,也是受“上访”所困的。这样在与受害者家属沟通时,也许就会说,现在又不是终审,即使按你们的要求判了,到了省高院也有改判的可能,你们能保证不上访?这不就是“暗示”么?
而对受害者家属来说,只要求得想要的结果,当然愿意作出保证。然而,在刑案中,这种保证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人家若想继续上访又奈何?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清楚,平顶山中级人民法院对法律的认识也太浅薄了。
事实上看,“一厢情愿”之说是站不住脚的。虽然保证书上没有法院人员留下的笔墨,但该保证书是在法院内写的,用的是法院的公文纸,有法院人员在场,应该是得到双方认可的。即使没有这种客观因素,这份保证书也是得到法院认可的。因为这一与案件事实无关的保证书,原件已在该案卷宗里。
这份“保证书”可视为“奇文”一份,它的出笼,实为息访之需,是一种交易,是法律被庭外“勾兑”,是对法律的亵渎。解决信访问题,公平和公正是关键。法律迁就信访,只会产生新的不公。后来平顶山中级人民法院确实将被告人判了死刑,此结果与保证书有没有关系,让法院说清楚恐怕很难,让公众不产生怀疑恐怕也很难。不过,平顶山中级人民法院的这个判决,最终被河南省高院以证据不足、事实不清为由撤销。冤案虽然没有造成,但对法律已经造无可挽回的伤害,“法院判决是要讲证据的,但是从这个保证书来看,公正判决并不是那么回事。”这是被告人家属愤怒之语,相信也是社会公众之声。
(责任编辑:xiexiebang.com)第五篇:死刑保证书
“死刑保证书”当事人李怀亮不再要求公检道歉
两个女儿已长大成人,妻子也已归来,这个分离12年的家庭,离幸福越来越近(翻拍)。
出看守所后,李怀亮的轻松表情越来越多。
申请国家赔偿金额略增,不再要求公检部门道歉
出走12年的妻子回家,李怀亮坦言她“不容易”
阅读提示 | 自从今年4月25日被当庭宣判无罪后,昨天,李怀亮再次来到平顶山中院,但这次,李怀亮和法院要谈的则是国家赔偿的事。尽管李怀亮仍话语不多,但记者已能从李怀亮脸上看出他心情不错。妻子重新回到身边,李怀亮感觉自己的好日子已经来临。昨天的赔偿听证会上,李怀亮将申请国家赔偿的数额又修改了一下,增加到380万余元(此前报道为379.67万元)。同时,他变更了要求公安、检察院赔礼道歉的请求。
再进法庭,这次是说赔偿的事儿
昨天上午9点钟,李怀亮和姐姐李爱梅早早来到平顶山中院参加赔偿听证会。李怀亮的状态看上去不错,脸上不时露出笑容。和他一起来的还有诉讼代理人蔺文才和北京市亿嘉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永杰。上午10点钟,听证会正式开始,平顶山中院赔偿办主任许道印组织听证。此前的6月3日,李怀亮向该院提出了379.67万的国家赔偿申请。听证会内容主要围绕李怀亮提出的赔偿数额及法律依据展开。
听证会上,李怀亮已没有了以前的紧张感,气色也好了很多,他说,他对律师给他测算出的380万余元的赔偿数额表示满意,希望法院尽快批准。
修改赔偿金额,不再要求公检道歉
听证会上,李怀亮的代理人要求变更要求公安、检察院赔礼道歉的诉讼请求,仅提出要求法院对李怀亮“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对此,许道印表示,之前法院有关领导已当着媒体的面,对李怀亮案表达了歉意。这次,他再次代表法院,就案件审理过程中因法院不当之处造成的伤害,对李怀亮及其家人表达歉意,希望李怀亮能接受道歉。
李怀亮的代理人表示,希望法院能拿出书面道歉书。许道印表示,将和有关领导研究后再给答复。
和6月3日提出的379.67万元赔偿数额相比,这次听证会上,李怀亮的两个代理人又拿出了新的证据,将赔偿数额增加到380.12万元。
蔺文才告诉记者,经过重新测算,李怀亮被关押的时间应该是4282天,而不是原先算的4279天。
此外,由于家里的房子已不具备居住条件,李怀亮在叶县租房花了4000元,这些开支也被列入赔偿数额。最终,李怀亮申请国家赔偿金额增加到380.12万元。
根据国家赔偿法规定,国家赔偿的方式、数额、项目可以进行协商,许道印就此征求李怀亮的意见。李怀亮和家属及代理人商量后表示同意协商。许道印随后表示,就赔偿事宜将和法院有关部门进行协商沟通后,另行答复。
听证会进行了约1小时,在上午11点左右结束。
妻子回家了,李怀亮坦言她“不容易”
听证会上,记者意外得到消息,李怀亮离别多年的妻子回家了,现在就和他住在一起。
此前,在李怀亮被抓当天,李怀亮的妻子因不堪“强奸杀人犯老婆”的名声,和两个女儿抱在一起哭了一天后离家外出打工。李怀亮的女儿告诉记者,母亲从不敢公开回家,每次回来都是偷偷躲在外面和她们见面说话,连李怀亮的很多亲属都被蒙在鼓里,以为她在外面重新嫁人。
此前,李怀亮曾告诉记者,等身体养好了,他想把妻子找回来。他坐牢时,老婆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还背着杀人犯老婆的坏名声,很不容易。不管她这些年做了什么,他都不会怪她。
据王永杰透露,李怀亮的妻子是6月4日回的家,对李怀亮很好,李怀亮对妻子也充满爱意。不过,她昨天并没有出现在听证会现场。家人经过商议后,在叶县县城租了一套房子,算是李怀亮和妻子的栖身之地。
传言又被抓,姐弟俩回老家辟谣
据家人透露,由于李怀亮身体不好,此前他一直在叶县姐姐家休养身体,很少出门。在叶县邓李乡湾李村,很多村民都是从媒体上了解到李怀亮被无罪释放的,但由于迟迟不见他露面,村里开始传言李怀亮并未解除杀人嫌疑,可能又被抓起来了。
为消除传言,6月1日,李爱梅曾领着李怀亮公开回了一趟湾李村。
此时的湾李村和李怀亮被关押前,已经变化极大,很多人他都叫不上名字。李怀亮每见一个熟悉的人,都会主动发烟、握手。家人说,李怀亮走在村中久别的路上,腰杆挺得很直,脸上的笑容也很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