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0后的啃老族》--演讲稿
幻灯片一:主题、封面
幻灯片二:我们看到的80后啃老族,“啃老族”是指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靠父母供养的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啃老族”的队伍中,他们成为“啃老族”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些毕业后本该就业却没有工作的大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就业指导部门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其就业,但收效甚微。他们更愿意的去宅在家里,吸取父母的血汗钱……“完全型啃老族。这类啃老族一般家庭条件优越,从小舒适惯了,不喜欢工作约束自己,也缺乏基本的谋生知识和技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啃老族。
幻灯片三:80后的啃老族,有一部分是有学历,但是却不愿去上班,不愿去工作,他们更多时候愿意去拿“精神状态不佳,社会压力大,找工作找不到合适的,高不成,低不就”这些理由去搪塞自己的父母,而父母跟多的是劝告,可是都是无功而返……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去……“阶段型啃老族”。这种啃老族一般在某些特定的时期依赖父母,比如说大学毕业没找到适当的工作,又不愿意从事一些薪酬少、强度大的工作,只好暂时呆在家中靠父母过活。如果找到合适的机会,他们大多数还是愿意出去工作的,故称之为“阶段型啃老族”。
幻灯片四:看到自己的子女天天在家里啃父母的心血,父母的担忧一天比一天多……
幻灯片五:一味的啃老,啃到最后,结婚,住房,等等一些列的问题都是压在了父母的肩上,子女和父母说,自己工作难,让父母能够帮忙负担,可是无止境的“剥削”,到底是谁困难???“资助型啃老族”。这种啃老族多数有正当职业,收入基本能够满足个人生活所需。但如果遇上结婚、买房等人生大事,仅凭他们区区的一点收入是无法应付的,必然要父母予以资助,故称之为“资助型啃老族”。
幻灯片六:看到现在的啃老族,我们总会去问自己,倒是为什么会这样……
啃老族的诞生多半是父母过于溺爱的行为而导致的,年轻人就业压力普遍增大,许多青年人找不到工作,只能选择啃老,职场屡屡受挫,引起习得性无助感,寻找自身原因出现偏差,导致消极就业观,职业自我效能感低下,产生自卑心理。
幻灯片七:我们该怎么办,能改变什么……增强责任意识, 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完善指导体系,倡导积极的社会关注,自我进行归因,调整就业期望,树立积极的就业观。
幻灯片八:总结、底面
第二篇:英语作文——啃老族
5啃老、自力更生、奋斗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is picture aims at revealing a current social problem : the number of parents-dependants is growing.In the picture, the ageing parents, sweating all over, are still serving as the ATM(Automatic Teller Machine)for their grown-up son who, however, is taking all this for granted.It is now increasingly common for the young to depend on their parents because they are unable to support themselves even though they have grown up.Numerous factors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phenomenon.On the one hand, the young generation has been too spoiled by their parents to be strong enough to confront the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On the other hand, more and more parents, afraid that their beloved children may be frustrated by the pressure and strain from the competitive world, are more than willing to exert all their energies to help them.In addition, the modern world is becoming far more competitive than people could bear.It is obvious that the young generation should be independent of their parents who have already made painstaking effective measure must be taken to avoid this trend.First of all, a positive mental guidance must be popularized among young people to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of striving for a better life all by themselves and of relieving their parents of the heavy burden.Secondly , an educational campaign must be launched to help the young to be self-dependent and get away from too much stress.
第三篇:啃老族现象调查报告
咣!咣!咣!“你们家的人跳楼了!”“不可能!刚才---”,啃老族现象调查报告。这是今年8月我们石河子11小区建安公司家属区发生的一起“啃老族”事件。由此,我们揭开石河子市,农八师农牧团场的“啃老族”现象--据多个知情人介绍,这天下午吃饭前,这家的老爷子和儿子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吃过饭后,就发生了老爷子从自家二楼的阳台上跳下去,当场死亡的事。有三家媒体前去采访毫无收获。老爷子今年70岁了,有三个儿女。老大老二是女儿,老三是儿子,也都已成家单过。儿子三十岁了,一家三口,有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前两年,开饭馆说是赔了。后来,买了一辆车,说是没挣上钱,这就回家向老父亲要钱。老爷子说没钱,儿子说没钱也得给。老爷子说,我死了看你问谁要?儿子说,死了也问你要。在吃饭时,老爷子给老太太说,钱放在XX地方,并把自己的钥匙交给老太太,并说这是最后一顿饭。吃过饭后,老爷子在客厅呆了一会,家里人也没有注意老爷子什么时候进阳台的,更没想到会跳楼。在新疆解放前后,王震将军和陶峙岳将军奉命率领部下,进驻石河子。他们全体官兵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建起了石河子糖厂,毛纺厂,纺织厂等几家上万人的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后,由于设备陈旧,落后,先前工人相继退休。加之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石河子的国有企业出现了效益越好,垮的越快的怪现象。这几家国有企业相继破产倒闭,工人下岗失业。相当一些没有特长,技能的工人,下岗失业后,靠打工维持生计,靠父母帮助,补贴,或养孩子,或经常去父母家吃喝,调查报告《啃老族现象调查报告》。而一些游手好闲的和有固定收入的年轻人,一家三口也经常去父母家吃喝。在我们小区有一老太太的女儿,女婿,竟吃住在老太太处。众老姐妹都说这老太太后,女儿,女婿才搬走。在农八师的农牧团场,“啃老族”现象也比较严重。由于团场土地承包到户,而且许多子女都是和父母吃住在一起。一般都是成家后才分开过,但农忙时,大多都是在父母家吃饭。还有一些子女成家后,经济比较拮据的,父母也都给予帮助或供养照顾小孩子。还有一种父母工资比较高的,儿子游手好闲的,专吃父母的,花父母钱的。在我们142团原商业公司,有一对小夫妻在商场上班,离男方父母家很近,其父母工资又比较高,二人一天三顿都是吃现成饭,不但不掏生活费,而且什么都不管,老人还管孩子。后来,商业公司倒闭了,小两口在离团部20多公里外,承包了一个原商业公司的小商店。由于生意掺淡经营,没几年时间,小两口竟然离婚了,孩子都有父母管。农八师石河子的“啃老族”现象尽管比较严重,但做为政府是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的,也根本解决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年轻人没有父母了,没有依靠了,她们只能“有山靠山,无山独担”了,这是最好的解决“啃老族”的办法了。
第四篇:啃老族现象原因分析
城市啃老族现象原因分析
【摘要】 家庭是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是所有人社会化必经的场所。城市啃老族的出现,充分表明他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个性,没有学习并掌握相应的角色知识,更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折射出家庭社会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严重失误。中国城市啃老族和中国社会经济的特殊发展又有了莫大的关系,发展不健全的职业教育和沉重的就业压力都是导致啃老族出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城市啃老 个体社会化 传统市场经济
“啃老族”是指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据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社会科学家认为,在当前就业压力日增,独生子壮大的前提下,“啃老族”有扩大的迹象。当中国进入老年社会的时候,“啃老族”必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一、啃老族个体社会化不健全
1、个体社会化的缺陷
啃老族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这与个体接受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主体有关。他们“啃老”与否,主要并不是谋生能力或知识准备不足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格心理成熟度,或者说精神状态是否成人的问题。
2、家庭社会化的偏差
父母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教育态度和培养方案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雕塑着子女的形态。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便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部拥有。而且,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多数父母对子女身体是否高大健壮等生理性指标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对其人格是否成熟健康等精神性指标的关注。抚养子女的重点就是其衣着是否避寒保暖,膳食是否可口营养,而忽略了孩子人格的教育,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精神及家庭责任观。这一点导致家庭社会化产生严重偏差,是形成啃老的重要原因。
3、城市啃老族的消费行为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正在经历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值观念也进行了全方位的转换。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带来的物质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严重不协调,也即存在着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的“文化堕距”,使得许多人变成了文化上的边际人。这也是城市青壮年“啃老”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有所提升。人们的物质欲望获得强烈刺激,消费水平提升的速度远远超过收入,诸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享乐消费、炫耀消费等成为青年一代中常见的现象。城市青年通常会因为经济生活难以自我满足而“啃老”。就职于广州市市一家公司的文文,工作刚满一年。她每个月可以领到两份“工资”,一份是公司发的2,000元月薪,另一份则来自父母,每月末
都有1,000元准时汇入她的银行账户。“没办法,我刚毕业,没什么经济基础,租房、交通、吃饭、买衣服,2,000元月薪根本不够花的。”他们为什么有收入还要“啃老”,这恐怕与其消费行为有关。
消费行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它既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也能对社会运行秩序产生极大的破坏力。消费行为发生的剧烈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构了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啃老”现象。
二、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影响是中国啃老族形成的重要原因
中国向来具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家庭观,这种家庭观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庭的强关系。与社会上的其他关系相比,家庭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凌驾于其他关系之上的趋势。无论个人怎样发展,家庭永远同他站在一个立场上,家庭永远是他的港湾。“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这句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似乎说明了中国人历来就有“靠父母”的传统。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靠父母”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伸手向父母要钱要物、取父母之所有、尽父母之所能,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也许正是出于这种传统。子女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投靠父母。父母此时更是欣然接受,因为不管在外面怎么样,父母家的大门永远为子女敞开。即使是那些生活条件不错的子女,父母通常也愿意让他们常回家看看。这就是家庭关系引发的“啃老”现象。中国人的传统家庭文化观念是一种延续千年的社会意识,很难在短时间发生变化。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啃老族们需要“啃老”,中国的家庭文化更为他们提供了“啃老”的支持。
三、社会转型期过度市场化的压力
“啃老”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家全能全包的单位制体制弱化,一切事物都由原先固有的从属处推向了市场。由于社会福利体制极不健全,这种变化不仅使大众失去了心理上的归属感,还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实际困难。笔者认为。探究城市NEET产生的社会原因,有三方面的市场化因素:
1、房价过高的压力。
在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福利体制还未发生变化,民众只要是“单位人”,住房可以仰赖单位分配,住房面积、质量则视单位级别与经济状况而定。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了住房市场化“改革”,市民买房要靠自己。近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行情持续飚升,一套商品房的资金投入消耗掉一个家庭一辈子的积蓄,还不敷所需。让父母为自己购房成为一批城市青壮年“啃老”的一种重要形式。按照中国房市行情,城市青壮年无法独立购房,无论是买房首期款还是月供款,由父母为其负担的不在少数。笔者认为,“房奴啃老”只是事情的表面,“房价啃老”才是事情的实质。可以说,正是超出收入水平很多倍的不正常房价迫使一些年轻人要“安家落户”不得不向父母求助。
2、就业压力。
近十余年以来,中国的就业压力一直很大。其一,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在2000万上下,而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800万个左右,造成就业岗位增加与就业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匹配,从而产生大量的新增失业人口。不少人甚至从未有过就业经历,他们的生存只能依赖家庭和父母。其二,中国的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冗员,为减员增效,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幅度的减员裁员行动一直未曾停止。这些人由于技能年龄等的限制,很难再度就业。仅凭政府给的微薄的下岗津贴或失业保险金难以维系生存――许多人还
根本领不到这类津贴。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回归父母身边。其三,中国的啃老族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没有任何优势,只能在岗位要求较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同时又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寻找工作,他们成为城镇失业青壮年人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无论竞争成功与否,城市青壮年通常总是不满于自己的现状,有一部分觉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而且自己的社会地位处于低势,因此干脆回家啃老去了。其四,从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已经出现就业难的局面,从2005年开始,每年有将近30%找不到工作。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338万,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水平一直维持在70%左右,每年有几十万毕业生不能在当年找到合适的岗位。
3、社会保障缺失的缺失。
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开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经费实行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担负的政策。如果没有单位,或者单位能力不足以支付部分费用,那么市民的社会保障就有了很大隐患。那些能按时领到退休金的老人大都能自给自足,加之人进入老年后,物质消费水平降低,这就为其后代“啃老”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城市青壮年当中,那些工作未久的人与从未工作者,以及失业者这类人群,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福利和保障方面通常较低,甚至还不如老人,许多人甚至没有社会保障。而他们的父母中有许多人却拥有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这样一来,年轻一代就有了“啃老”的藉口,有人甚至“啃”父母的生活最低保障金。
总之,出现啃老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教育,一方面要改善个人发展环境,从而有效地减少啃老族现象的继续蔓延。
第五篇:啃老族案例分析2014年
新浪新闻2014年05月06日
“五一不回家,宅在出租房里。”李芸23岁,在乌鲁木齐市北京路盈科大厦一家公司做行政文员,五一三天假,因手头太紧,她哪里也不敢去,在出租房里宅了三天。
李芸是去年8月开始工作的,她感慨地说,刚发工资的前半个月,过着“飞一般的日子”,后半个月数着日子过着“死一般的生活。
“父母如果能稍微再资助我一下下就好了。”李芸说。
李芸每月工资2600元,扣除养老金等,到手的工资也就2200元左右。
李芸说,虽然自己也知道,工作了还依靠父母不好,但这种情况,父母不资助自己,生活质量连大学的时候都赶不了。上大学时,父母每个月给1500元生活费,过得比现在还好。李芸家在和静县,是家里惟一的孩子,父母在当地做生意,家境还算比较殷实。去年8月份刚工作时,父母过来在乌鲁木齐市给她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交了半年的房租。今年过完春节之后,父母告诉她,已工作半年,家里不打算再为她承担房租了。
李芸说,当时以为父母只是跟她说说而已,根本没当真,没想到3月份之后,父母没有给她一分钱,打电话,父母也不问她钱够不够花。
“我不是真心非要啃老,可是没有父母资助,我生活太困难了。”李芸说,2200元左右的工资,要交房租、每天要吃饭、坐车、打电话、有时候朋友聚会、同事结婚,看似不多的花费,加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那点工资根本就不够花。
“这才3个月,我已受不了了。”李芸说,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无非让自己节约一点,可是目前自给自足真的很困难。分析:主人公属于无奈“啃老”型。虽说无奈,是因为她之前做过一直是过着富有的生活,大学的生活费是1500,应该不包括住房费、同事结婚礼金费等,显然是阔阔有余。毕业之后凡事都要自己掏腰包,没有进行开销计划,固然不是很够。主人公说没有父母的资助,生活太困难,个人认为主人公只是在找借口,没有认真考虑一下如何通过工资使用计划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如何做才可以让老板涨工资。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社会已经普遍存在“啃老”现状,啃老现状折射出我国面临的养老问题,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倾注所能供养子女,是希望其未来能在社会中更上一层。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与失业率高,令供学的投入与收益越来越不成比例,子女的收入有时根本无法维持在城市中的日常生活。更严重的是,生活的不堪重负还可能极大地阻碍他们工作上的创新,令其发展受阻。而有条件的家庭,父母的“被啃”也等于解决了子女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大事,他们似乎是预期到自己的养老金将来可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对子女在就业、买房、买车等方面的支持,不仅是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也等于在保障自己的未来。主人公之所以会这样苦恼,有部分原因是教育问题,一个是家庭教育,毕竟她是家中的独生女难免父母会过于宠爱,没有让她学会独立;二是学校教育,中国教育普通都是用语言教导,强调艰苦奋斗、尊老爱幼、勤劳、节约等都是喊口号的方式,在实际行动上却脱节了。有个词是言传身教,往往只做到言传,身教基本上是零。希望中国的教育多一点实际、多一点行动而非口号天天喊而没有行动。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通明认为,市场经济要求青年人在各种风险中博弈,而应试教育使得年轻人思想、心理都不成熟,对社会竞争缺乏价值观的准备和心理准备,一些人由于害怕在摸爬滚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干脆逃避竞争,封闭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