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啃老族”的分析与探究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8:02: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啃老族”的分析与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啃老族”的分析与探究》。

第一篇:对“啃老族”的分析与探究

对“啃老族”的分析与探究

山丹

(南开大学艺术系09级04班)

摘要:本文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中关于价值观,物质观及时间观的观点,来分析关于近年来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啃老族”。其中解释了关于“啃老族”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并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这一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等方面发表了个人理解。

关键词:“啃老族”;就业;社会压力;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啃老族”是那些在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也不参加家务劳动,靠父母养活的年轻无业人员。他们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无求职愿望”;二是“即使有求职愿望,却没有求职行动”。他们既不同于那些因为收入低而不得不依靠父母帮助的年轻就业者,也不同于那些由于某种原因失业后而积极主动去寻找就业机会、暂时不得不依靠父母养活的年轻人。他们纯粹是赖在父母怀里没有“断乳”的“成年孩子”。这群体并非当代中国特有。美国和日本也存在着大量大学毕业后仍然依靠父母养活的年轻男女,他们称之为“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族”。有人说,“啃老族”只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其实,少量的“啃老族”增加的只是个人成本或者家庭成本,但是大规模的“啃老族”的存在就会使个人成本、家庭成本最后转化为社会成本,带来人力资源的浪费、社会养老保障的负担、就业人口的结构失衡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艰难,当今“啃老族”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找出“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难点的症结所在,探索如何有效地教育引导他们,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部分“啃老族”心理自卑和封闭。由于当今中国新增就业人口数量大增,再加上国际金融海啸导致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要求日益严格,不仅强调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性别年龄等方面,而且变相降低劳动者的收入待遇,使得广大应届毕业生一开始就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受媒体所营造的舆论氛围影响,许多年轻人梦想成为所谓的“成功人士”,工作轻松、收入丰厚、生活舒适。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客观与主观的落差,导致部分年轻人心理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久而久之,渐渐失去了与命运抗争的信心和勇气,从怀疑自己的“能力”,到认为自己“不能”,最终转向了“不敢”去参与社会竞争,无奈之中选择了“逃避”,逃到父母的“温馨港湾”中。而长期游离于社会就业群体之外,不仅会使自己不断边缘化,而且还会钝化自身的生存嗅觉,降低自身的生存竞争力。少数年轻人甚至就此“破罐子破摔”,放弃追求,选择自我封闭。自卑和封闭的心理相互影响,越自卑越容易走向心理封闭,越封闭越容易导致心理自卑,致使部分“啃老族”难以走出家庭的庇护,缺乏参与社会竞争的信心和勇气,丧失工作热情,自降人格。

不当的教育,导致部分“啃老族”缺乏独立精神和贪图享受。在家庭教育方面,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精神,养成依附性心理。近乎泛滥的物质满足,不仅不能培养孩子的自主奋斗精神,反而助长了他们贪图安逸、害怕劳动的心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人无法适应艰苦奋斗的要求,选择了拒绝工作,不愿意“独立”,依赖父母。从学校教育来看,相关教育部门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训,缺乏“立人”教育。高等教育片面工具化、功利化,甚至异化为接受教育只是为了“求文凭”,导致学生读书依赖教师,考试依赖笔记。由于教育忽视了“立人”、“立德”、“立心”,导致某些学生缺乏独立的人格。在当今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在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下,有些学生难抵引诱,走向了享乐主义,害怕艰苦奋斗,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和满足个人的物质消费和情感享受。在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在依赖父母的惯性支撑下,他们选择“啃父母”。

社会转型期弱化的舆论压力,导致“啃老族”“啃食”的成本日益下降。在社会互动交往过程中,人们普遍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当然在追求“利润”或“报酬”的过程中,人们也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或交换代价。在“啃食”的过程中,所谓的“成本”指的是“啃老族”自己的良心、父母的责备、社会的舆论压力、自己付出的时间,等等。某些年轻人认为“啃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以能“啃父母”为骄傲和自豪;而某些父母认为,自己一切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让子女“啃食”理所当然,从而大大降低了“啃老族”的良心成本。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们无暇顾及他人,从而弱化了“啃老族”的舆论压力。此外,传统社会中人们所称赞的孝道、尊老养老的美德在当今社会中被人们日益淡化,而整个现代社会对自立、自强、节俭、勤劳、孝顺等的倡导还得不到完全落实。转型社会中的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导致道德的制约力下降,淡化了“啃老族”“啃食”的舆论压力。所谓的“利润”或“报酬”

指的是父母所给的物质享受以及父母的呵护和关爱,等等。在“啃老”的过程中,“啃老族”会对“成本”与“利润”做出评价。如果认为这个比值不利,就会自动放弃“啃食”。如果认为“利润”远远大于“成本”,这种“啃食”的现状将会始终保持下去。

对自身状况形成的归因偏差,导致部分“啃老族”产生对父母和社会的不满心理。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导致自己失败原因的归结将决定个体在受挫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啃老族”能否正确看待自身状况形成的原因,对其自身的思想状况的积极与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归因正确,则思想上进、态度积极;反之,则思想颓废、态度消极。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啃老族”的形成有着社会就业是否公平、学校教育发展是否科学、家庭教育是否适当、个体自身是否态度积极、周边环境是否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当前部分“啃老族”,往往把自身的现状归因于社会因素和家庭,而不是从自身来找原因。他们片面认为,自己之所以不愿意找工作,就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现在要找到好工作,大多都得依靠“关系”,如果仅仅依靠自己,找到的工作肯定待遇低、太辛苦。他们把不愿意找工作的根源归因于社会就业竞争的不公以及父母无“社会资本”。自然而然,父母和社会就成为部分“啃老族”觉得亏欠自己的对象,也成为他们自身发泄不满的目标,“啃食”于是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社会转型期少数“啃老族”由于归因错误对父母和社会的不满心理,也会引发不少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安全隐患。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啃老族”的个体价值定位和开发,着重培养其独立、自强意识。经济独立是长大成人的标志,就业是成年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啃老族”在经济上不能独立,也就无从谈起其作为“人”的社会意义,更不可能承担起推进社会发展的应尽义务。把“啃老族”培养成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的。为了使“啃老族”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因为其“啃食”而歧视他、藐视他,必须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相信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思想觉悟,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人认为,“啃老族”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失业问题,只要国家经济形势好转,就业情况改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确实,对于有就业愿望并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来说,这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那些不想就业,即使有就业愿望但没有就业行动的“啃老族”来说,无济于事。要改变这种现象,“啃老族”只有对自身价值进行重新定位。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上,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灌输给他们,启发他们去思考、去探索科学价值观,引导他们分步骤、分阶段、有计划地践行科学价值观,重视劳动、重视就业,在就业上应以自己的兴趣专长结合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而不应单纯考虑经济收入。

在定位和开发“啃老族”个体价值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培养其独立、自强意识。当前,部分“啃老族”缺乏健康的社会竞争心理,依赖、自卑心理在他们当中具有一定普遍性。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正确把握“啃老族”心理特征及其形成根源,引导他们更新观念,消除心理阴影,树立独立、自强意识,激发其参与社会竞争的精神活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超越。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解决“啃老族”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从人的实际利益入手。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而利益之中,最重要的是经济利益。“啃老族”也不例外。当前“啃老族”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工作。造成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啃老族”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与本人劳动量无关的非劳动收入。要让他们参加工作,市场的报酬待遇水平必须不低于“条件报酬待遇”,就是诱使他们放弃“啃食”而工作的最低报酬待遇。否则,他们必然选择“啃食”而不参加工作。目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失业”现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政策和具体措施,努力为青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关部门也采取措施对青年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宏观政策基础上,应增强青年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及其对自身未来的信心,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从而为改变他们自身的现状努力奋斗。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际举措结合起来,必将对促进“啃老族”就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照国外“NEET”教育的成功经验,创新中国“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面向世界”,必须参照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它们的失败教训。2003年日本制定了《年轻人自立挑战方案》,为减少“NEET”而积极采取对策。次年,政府推出《年轻人自立挑战的具体行动方案》,其中就有:请企业人士来学校讲解职场情况,在大学里开办选职业的讲座,为新毕业的高中生免费提供实习、见习的场所,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东京大学的教授玄田有史建议将初中2年级11月的第2周定义为“职场体验周”,并且以“NEET”为对象开始了“年经人就业基础训练”,通过给附近商店或农民帮忙,以提高他们自食其力的能力。日本的成功经验在于对学生从小就进行职业意识的培育,对“NEET”进行就业模拟、锻炼,使他们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和意义,在工作实践中进行思想感悟。马克思主义认为:时间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总之,实践活动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所以,借鉴国外“NEET”思想教育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创新中国现有的“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目前“啃老族”教育的现实路径。

参考文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82.

第二篇:啃老族现象原因分析

城市啃老族现象原因分析

【摘要】 家庭是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是所有人社会化必经的场所。城市啃老族的出现,充分表明他们没有形成健全的个性,没有学习并掌握相应的角色知识,更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折射出家庭社会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严重失误。中国城市啃老族和中国社会经济的特殊发展又有了莫大的关系,发展不健全的职业教育和沉重的就业压力都是导致啃老族出现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城市啃老 个体社会化 传统市场经济

“啃老族”是指在23-30岁之间,并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据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啃老族”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社会科学家认为,在当前就业压力日增,独生子壮大的前提下,“啃老族”有扩大的迹象。当中国进入老年社会的时候,“啃老族”必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一、啃老族个体社会化不健全

1、个体社会化的缺陷

啃老族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也就是说,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这与个体接受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主体有关。他们“啃老”与否,主要并不是谋生能力或知识准备不足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格心理成熟度,或者说精神状态是否成人的问题。

2、家庭社会化的偏差

父母在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教育态度和培养方案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雕塑着子女的形态。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便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部拥有。而且,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多数父母对子女身体是否高大健壮等生理性指标的关注,要远远超过对其人格是否成熟健康等精神性指标的关注。抚养子女的重点就是其衣着是否避寒保暖,膳食是否可口营养,而忽略了孩子人格的教育,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精神及家庭责任观。这一点导致家庭社会化产生严重偏差,是形成啃老的重要原因。

3、城市啃老族的消费行为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正在经历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转变。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社会价值观念也进行了全方位的转换。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带来的物质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严重不协调,也即存在着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提出的“文化堕距”,使得许多人变成了文化上的边际人。这也是城市青壮年“啃老”的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有所提升。人们的物质欲望获得强烈刺激,消费水平提升的速度远远超过收入,诸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享乐消费、炫耀消费等成为青年一代中常见的现象。城市青年通常会因为经济生活难以自我满足而“啃老”。就职于广州市市一家公司的文文,工作刚满一年。她每个月可以领到两份“工资”,一份是公司发的2,000元月薪,另一份则来自父母,每月末

都有1,000元准时汇入她的银行账户。“没办法,我刚毕业,没什么经济基础,租房、交通、吃饭、买衣服,2,000元月薪根本不够花的。”他们为什么有收入还要“啃老”,这恐怕与其消费行为有关。

消费行为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它既能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也能对社会运行秩序产生极大的破坏力。消费行为发生的剧烈变化,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构了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啃老”现象。

二、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影响是中国啃老族形成的重要原因

中国向来具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家庭观,这种家庭观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庭的强关系。与社会上的其他关系相比,家庭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凌驾于其他关系之上的趋势。无论个人怎样发展,家庭永远同他站在一个立场上,家庭永远是他的港湾。“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这句流传已久的民间俗语,似乎说明了中国人历来就有“靠父母”的传统。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靠父母”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伸手向父母要钱要物、取父母之所有、尽父母之所能,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也许正是出于这种传统。子女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投靠父母。父母此时更是欣然接受,因为不管在外面怎么样,父母家的大门永远为子女敞开。即使是那些生活条件不错的子女,父母通常也愿意让他们常回家看看。这就是家庭关系引发的“啃老”现象。中国人的传统家庭文化观念是一种延续千年的社会意识,很难在短时间发生变化。某种程度上讲,中国的啃老族们需要“啃老”,中国的家庭文化更为他们提供了“啃老”的支持。

三、社会转型期过度市场化的压力

“啃老”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家全能全包的单位制体制弱化,一切事物都由原先固有的从属处推向了市场。由于社会福利体制极不健全,这种变化不仅使大众失去了心理上的归属感,还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实际困难。笔者认为。探究城市NEET产生的社会原因,有三方面的市场化因素:

1、房价过高的压力。

在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福利体制还未发生变化,民众只要是“单位人”,住房可以仰赖单位分配,住房面积、质量则视单位级别与经济状况而定。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了住房市场化“改革”,市民买房要靠自己。近十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行情持续飚升,一套商品房的资金投入消耗掉一个家庭一辈子的积蓄,还不敷所需。让父母为自己购房成为一批城市青壮年“啃老”的一种重要形式。按照中国房市行情,城市青壮年无法独立购房,无论是买房首期款还是月供款,由父母为其负担的不在少数。笔者认为,“房奴啃老”只是事情的表面,“房价啃老”才是事情的实质。可以说,正是超出收入水平很多倍的不正常房价迫使一些年轻人要“安家落户”不得不向父母求助。

2、就业压力。

近十余年以来,中国的就业压力一直很大。其一,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人口在2000万上下,而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800万个左右,造成就业岗位增加与就业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匹配,从而产生大量的新增失业人口。不少人甚至从未有过就业经历,他们的生存只能依赖家庭和父母。其二,中国的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冗员,为减员增效,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幅度的减员裁员行动一直未曾停止。这些人由于技能年龄等的限制,很难再度就业。仅凭政府给的微薄的下岗津贴或失业保险金难以维系生存――许多人还

根本领不到这类津贴。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回归父母身边。其三,中国的啃老族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没有任何优势,只能在岗位要求较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同时又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寻找工作,他们成为城镇失业青壮年人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无论竞争成功与否,城市青壮年通常总是不满于自己的现状,有一部分觉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而且自己的社会地位处于低势,因此干脆回家啃老去了。其四,从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已经出现就业难的局面,从2005年开始,每年有将近30%找不到工作。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6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为338万,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水平一直维持在70%左右,每年有几十万毕业生不能在当年找到合适的岗位。

3、社会保障缺失的缺失。

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开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经费实行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担负的政策。如果没有单位,或者单位能力不足以支付部分费用,那么市民的社会保障就有了很大隐患。那些能按时领到退休金的老人大都能自给自足,加之人进入老年后,物质消费水平降低,这就为其后代“啃老”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城市青壮年当中,那些工作未久的人与从未工作者,以及失业者这类人群,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福利和保障方面通常较低,甚至还不如老人,许多人甚至没有社会保障。而他们的父母中有许多人却拥有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这样一来,年轻一代就有了“啃老”的藉口,有人甚至“啃”父母的生活最低保障金。

总之,出现啃老现象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教育,一方面要改善个人发展环境,从而有效地减少啃老族现象的继续蔓延。

第三篇:啃老族案例分析2014年

新浪新闻2014年05月06日

“五一不回家,宅在出租房里。”李芸23岁,在乌鲁木齐市北京路盈科大厦一家公司做行政文员,五一三天假,因手头太紧,她哪里也不敢去,在出租房里宅了三天。

李芸是去年8月开始工作的,她感慨地说,刚发工资的前半个月,过着“飞一般的日子”,后半个月数着日子过着“死一般的生活。

“父母如果能稍微再资助我一下下就好了。”李芸说。

李芸每月工资2600元,扣除养老金等,到手的工资也就2200元左右。

李芸说,虽然自己也知道,工作了还依靠父母不好,但这种情况,父母不资助自己,生活质量连大学的时候都赶不了。上大学时,父母每个月给1500元生活费,过得比现在还好。李芸家在和静县,是家里惟一的孩子,父母在当地做生意,家境还算比较殷实。去年8月份刚工作时,父母过来在乌鲁木齐市给她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交了半年的房租。今年过完春节之后,父母告诉她,已工作半年,家里不打算再为她承担房租了。

李芸说,当时以为父母只是跟她说说而已,根本没当真,没想到3月份之后,父母没有给她一分钱,打电话,父母也不问她钱够不够花。

“我不是真心非要啃老,可是没有父母资助,我生活太困难了。”李芸说,2200元左右的工资,要交房租、每天要吃饭、坐车、打电话、有时候朋友聚会、同事结婚,看似不多的花费,加起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那点工资根本就不够花。

“这才3个月,我已受不了了。”李芸说,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无非让自己节约一点,可是目前自给自足真的很困难。分析:主人公属于无奈“啃老”型。虽说无奈,是因为她之前做过一直是过着富有的生活,大学的生活费是1500,应该不包括住房费、同事结婚礼金费等,显然是阔阔有余。毕业之后凡事都要自己掏腰包,没有进行开销计划,固然不是很够。主人公说没有父母的资助,生活太困难,个人认为主人公只是在找借口,没有认真考虑一下如何通过工资使用计划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如何做才可以让老板涨工资。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社会已经普遍存在“啃老”现状,啃老现状折射出我国面临的养老问题,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中,父母倾注所能供养子女,是希望其未来能在社会中更上一层。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与失业率高,令供学的投入与收益越来越不成比例,子女的收入有时根本无法维持在城市中的日常生活。更严重的是,生活的不堪重负还可能极大地阻碍他们工作上的创新,令其发展受阻。而有条件的家庭,父母的“被啃”也等于解决了子女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大事,他们似乎是预期到自己的养老金将来可能是杯水车薪,因此对子女在就业、买房、买车等方面的支持,不仅是为子女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也等于在保障自己的未来。主人公之所以会这样苦恼,有部分原因是教育问题,一个是家庭教育,毕竟她是家中的独生女难免父母会过于宠爱,没有让她学会独立;二是学校教育,中国教育普通都是用语言教导,强调艰苦奋斗、尊老爱幼、勤劳、节约等都是喊口号的方式,在实际行动上却脱节了。有个词是言传身教,往往只做到言传,身教基本上是零。希望中国的教育多一点实际、多一点行动而非口号天天喊而没有行动。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陈通明认为,市场经济要求青年人在各种风险中博弈,而应试教育使得年轻人思想、心理都不成熟,对社会竞争缺乏价值观的准备和心理准备,一些人由于害怕在摸爬滚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干脆逃避竞争,封闭自我

第四篇:啃老族原因分析

“啃老”是一个与家庭不能分割的概念。家庭是是个人社会化的开端,是所有人社会化必经的场所。家庭社会化和个体社会化的严重失误。

1、个体社会化的失误

子女往往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缺乏独立意识,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也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在个体社会化的阶段,他们在精神上始终没有“断奶”,没有完成社会化中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形成过程。这与个体接受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主体有关。

2、家庭社会化的偏差

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很多父母在观念上有一个误区,认为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自己早年没有得到的东西便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部拥有。而且,大多数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养身”往往胜过“养心”。许多父母本身便没有让子女“精神成人”的意识,认为“因为独生,所以啃老”。这种观点不尽合理。即使是在多儿多女的家庭里,父母往往会偏袒某些子女,比如老大或者老小,因此这些子女极容易成为“啃老族”。显然,责任在于父母在家庭社会化方面的失误,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塑造了这样一批“啃老族”。

3、城市NEET的消费行为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

随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有所提升。人们的物质欲望获得强烈刺激,消费水平提升的速度远远超过收入,诸如超前消费、过度消费、享乐消费、炫耀消费等成为青年一代中常见的现象。城市青壮年通常会因为经济生活难以自我满足而“啃老”。

一旦入不敷出,这些人就会转身向父母申请支援。父母则很少能眼睁睁看着子女生活拮据,通常会尽力提供帮助。即使家庭困难,也会先满足孩子的要求。

与此同时,中国人具有一种独特的面子观。壮年人啃老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一是他们认为自己岁数不小,与年轻人共同寻找工作,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实际上是心理素质差、安于现状的表现。面对社会的竞争,人到中年的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害怕失败;二是父母的保护。多数父母认为自己的子女已经是成年人,而且年龄也不小了,已经不再是小孩子,因此不能流露出责备的语气,怕伤及子女的自尊,不能不给子女留面子。而事实上,现代社会要求人理性化,人的自立自强,要求客观公正,这种面子观不能适应发展中的社会。传统的面子观在转型社会的现代与传统的轨道的夹缝中生存,不免产生了“啃老”类的社会问题。

面子观的另一个产物就是炫耀性消费。消费能力低下的品牌追求者盲目而不切实际的消费,导致经济生活拮据,转而寻求父母的援助,成为“啃老族”成员。

4、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影响是中国NEET形成的重要原因中国向来具有一种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家庭观,这种家庭观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庭的强关系。无论个人怎样发展,家庭永远同他站在一个立场上,家庭永远是他的港湾。“靠父母”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伸手向父母要钱要物、取父母之所有、尽父母之所能,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也许正是出于这种传统。子女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投靠父母。父母此时更是欣然接受,因为不管在外面怎么样,父母家的大门永远为子女敞开。即使是那些生活条件不错的子女,父母通常也愿意让他们常回家看看。这就是家庭强关系引发的“啃老”现象。

三、社会转型期过度市场化的压力

“啃老”虽然发生在个体身上,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化趋势日益增强,国家全能全包的单位制体制弱化,一切事物都由原先固有的从属处推向了市场。由于社会福利体制极不健全,这种变化不仅使大众失去了心理上的归属感,还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实际困难。探究城市NEET产生的社会原因,有三方面的市场化因素:

第一,房价过高的压力。“房奴啃老”只是事情的表面,“房价啃老”才是事情的实质。可以说,正是超出收入水平很多倍的不正常房价迫使一些年轻人要“安家落户”不得不向父母求助。

但房价的压力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消费心理的因素。没有自己的房子难道就无法生存吗?答案是否定的。但“房奴”们不顾自己的经济水平,非要买属于自己的房,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消费行为可视为追求时尚与流行

第二,就业压力。其一,造成就业岗位增加与就业人口增长速度的不匹配,从而产生大量的新增失业人口。不少人甚至从未有过就业

经历,他们的生存只能依赖家庭和父母。其二,中国的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冗员,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幅度的减员裁员行动一直未曾停止。这些人由于技能年龄等的限制,很难再度就业。仅凭政府给的微薄的下岗津贴或失业保险金难以维系生存――许多人还根本领不到这类津贴。其三,中国的NEET当中,很大一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没有任何优势,只能在岗位要求较低的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同时又有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寻找工作,他们成为城镇失业青壮年人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无论竞争成功与否,城市青壮年通常总是不满于自己的现状,有一部分觉得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而且自己的社会地位处于低势,因此干脆回家啃老去了。其四,从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已经出现就业难的局面,每年有几十万毕业生不能在当年找到合适的岗位。

第三,社会保障缺失的压力。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开始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经费实行由单位和个人共同担负的政策。如果没有单位,或者单位能力不足以支付部分费用,那么市民的社会保障就有了很大隐患。而城市青壮年当中,那些工作未久的人与从未工作者,以及失业者(多为壮年人,称4050人员)这类人群,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福利和保障方面通常较低,甚至还不如老人,许多人甚至没有社会保障。而他们的父母中有许多人却拥有社会保障,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这样一来,年轻一代就有了“啃老”的藉口,有人甚至“啃”父母的生活最低保障金。

第五篇:“啃老族”社会现象的调研分析

“啃老族”社会现象的调研分析

啃老族又称尼特族,尼特族是NEET在台湾的译音,NEET的全称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最早使用于英国,之后渐渐的使用在其他国家;它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英国,尼特族指的是16~34岁年轻族群;在日本,则指的是15~34岁年轻族群。

——摘自百度。啃老族,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近年来,许多新闻栏目都竞相报道这一现象,说明它已经有一定的规模。然而在暑期的调查分析中,近一成的调查者不知道什么是啃老族,大约三成的调查者知道啃老族这个词,但并不知道它的代表意义,有人认为啃老族是守一份工作不变动。由于不了解这个词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啃老族对于自身和社会有着不小的影响,所以对于“啃老族”的调研分析是很重要的。

调查中大多人都认为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认为这种现象是不恰当的教育模式造成的,反映的是现代青年一种缺乏责任感、知识水平不高、无法忍受生活苦难的行为,是懦弱群体的代表。更有甚者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在多次查阅资料和了解下,我认为这些观点有些偏激,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是社会上普遍的观点,其实在啃老族的背后有许多让我们思考的东西。

啃老族的形成有很多原因,自己、家庭、社会等等都是原因。但不可否认自己是造就啃老族的最大原因之一。这里我对于几种不同群

体及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在对许多媒体对啃老族的这一群体的调查和暑期调查分析后发现,几个主要组成群体大多由于自身原因而加入啃老族大军的原因如下:

一、是大学毕业生,约占20﹪;这一类人主要是由于在大学生活中没有很好的去体会大学是无限接近社会的、甚至可以说大学是一个小社会的意义,所以这些人在校期间过于注重课本的知识记忆。从幼时教育开始他们就形成书本为主的潜意识,这对他们影响不小,从而缺少对于自身能力的培养,导致学业生涯结束后对于繁杂的社会没有适应意识,使得精神状态不能适应社会而不能很好的工作。

二、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占10﹪左右;这些人大多数是那些从小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当然不能排除那些自身思想比较奢靡的人。他们认为父母就应该承担一切。这些人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小公主、小王子式的日子,没有干过什么活,也就是那些患有“公主病”的人群。家里的生活已经把他们的奋斗意识都磨灭殆尽了,安乐的生活也让他们应有的东西也失去了。也有那些家庭条件不是很富裕,但是父母的溺爱造就的“公主病”人。

三、是“创业幻想型”青年,他们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却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而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占20﹪。创业在这些人的字典中拥有很强地位,可惜没有认识到自身的素质水平。其实很多创业者也是在寄人篱下中发现机会创业。所以这些人频繁的失败,但没有意识到失败所在,最终在一声声“天理不

公”中加入啃老族。

四、是频繁跳槽,最后找不到工作,靠父母养活的,占10﹪。这种人没有自信,没有奋进心,只是无谓的逃避,最终沦入啃老族的大军中。

五、是下岗的年轻人,他们习惯于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紧张繁忙的工作相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就离职,约占10﹪。这些人是没有承受能力、也是缺乏奋进心的一类人。

六、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的,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的一类人,占30﹪。这种人可以说是不知死活的一类人,本身素质较低,可是仍不能进取,实属悲哀。

成为啃老族真的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吗?其实未必。从远古时代开始我们人类并没有像鲨鱼般成为独居动物,我们拥有我们自己的群体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里面的一份子,我们所做的任何事都会影响着别人,当然这个社会中其他个体也会影响我们的任何行为。二十一世纪是头脑风暴的时代、经济时代、物质精神时代,对于我们这些小个体的选择影响更加严重,错一步则全盘皆输。由于这些缘由,我个人来说对于啃老族给予全盘否定是不太公平的。或许是我们的社会的某个因素,家庭、社会交际造成的。

家庭教育是我们成长起来接触最长的教育,家庭影响从而也是影响我们的首要干预者。我们其实要把独生子女和啃老族的蔓延结合起来。以前一个家庭至少有两个孩子,甚至更多;由于孩子的数量多,所以父母的爱将分给众多的孩子,为了从父母那得到更多的爱和关

注,在孩子中间就有了一股竞争的意识,从而孩子们就努力的去培养自己的能力来赢得自己想要的,这种竞争就带给孩子更多的能力,在同龄人中、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能力去奋斗。现在的社会是趋近“4-2-1家庭”(4个老人,1个小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爱不再像以前一样去分将开来,所有的爱都是给了那宝贝孩子。过多的爱加上缺乏兄弟间的那种竞争力,小皇帝的日子就这样过上了。一切孩子该经历的没了,不需要提前享受的生活也享受了,体重上来了,能力下降了;温室里的苗子不经历风雨是不会长成大树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家庭“温室效应”。即使长大了,貌似有大树的样子,只是臃肿了些,可是他们离不开温室;加上家长认为外面的世界太“危险”,就这样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成就了啃老族的核心人员。本来这些人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家庭有意义的人才,可是一些传统的家庭教育造就了这些“废品”

啃老族的来源也来自于许多失业者及一些暂时失去工作的人。在当今这个经济时代,人们对于经济的依赖绝对不下于对于谷物的需求,在现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许多公司都倒闭,导致失业者增多。失业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努力去寻找还是可以再就业的。可是我们也要看清一些情况,有些人也许只会一种或极少的技能,而社会上的此类工作已经饱和又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再学习技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无法就业,因而依赖父母不甘心的加入啃老族。这类人正是我们需要去鼓励去帮助的一群人。

啃老族,一个由于自身、家庭、社会、教育模式等种种影响力造

就的社会群体。我们小时候需要哺乳的时候还需要一个断乳的过程,进入社会的适应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断乳期,就像小孩子的断乳期有长有短一样,不同的人的社会断乳期也有所不同。有些人适应性强很快就度过了这断乳期,可是有些人对于不同于学校价值观、人生观的社会有种畏惧的思想,从而造成社会断乳期比较长,依赖父母而成为啃老一族。我们不能像豹子那样强制的断乳,我们要做的是在断乳过程中鼓励、适当帮扶,让他们度过这一断乳期,让啃老族人群逐步缩小。其实有很多的啃老族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是叹息不止,觉得自己的行为太对不起父母,期待有朝一日能脱离这个圈子。调查中不少人在评价后说,其实他们大多数人也是承受很大的压力。我们应该多些谅解,少些指责,应该多些鼓励他们,去让涉入这圈子不深的人走出来。

总之,啃老一族对于趋近老年社会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祸患,对于社会发展不利。但在否定的同时我们也是要看清啃老族的本质和成员素质,不是完全封堵就会有效的,就像前不久的“番茄花园”的查封事件,只有从根本出发才能解决问题,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将啃老一族变成养老一族。

=

下载对“啃老族”的分析与探究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啃老族”的分析与探究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投标策略分析与探究

    投标策略分析与探究目录 第一节 投 标 策 略 概 论1、收集与筛选信息 2、吃透招标文件 3、标书编制技巧 4、报价技巧 5、现场投标技巧 6、做好细节工作 附文:机电产品采购招......

    案例分析啃老族离婚房产引争议

    案例分析:啃老族离婚房产引争议 来源:作者: 贾女士和胡先生1993年结婚。为了解决住房问题,双方购买了一处房屋,其中包括北房五间、东房简易棚一间、西房简易棚三间及其他附属设施......

    大学生对“啃老族”现象的看法 调查问卷

    大学生对“啃老族”现象的看法 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份大学生对啃老族现象的看法,恳请占用你几分钟的宝贵时间,参与一下我们的调查,谢谢! 1.( )你知道啃老族这个词吗? A 很......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形势探究与分析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形势探究与分析 摘要 腐败是国之大敌,党之大敌,民之大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出全面部署,不断......

    小学生习作现状分析与探究

    小学生习作现状分析与探究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样的世界理应成为学生习作的“活水”,但我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面对习......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学生:李子珍指导老师:尹利民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

    《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2、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观察过蚯蚓和绿豆发芽......

    对浓硫酸与稀硫酸比较的探究教学

    对浓硫酸与稀硫酸比较的探究教学郭君瑞台州市 温岭中学, 1 设计构想 高中化学新课程非常强调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