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双汇引起的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问题[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20:1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由双汇引起的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问题[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由双汇引起的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问题[本站推荐]》。

第一篇:由双汇引起的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问题[本站推荐]

由双汇引起的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问题

经法系2010级法学一班:刘蓉

引言:食品安全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物质匮乏的年代到今天,人们对食品的关注,已经从品种、数量转变到食品质量本身。虽然国家为了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每年都会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缺陷。如今,食品安全监管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效率低,执法环境差、政策执行难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众多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再次面对并重视这个长久存在的问题。

正文:“瘦肉精”再度来袭!央视315特别行动节目抛出一枚食品安全重弹,曝光了双汇在食品安全生产中使用“瘦肉精”猪肉。一时间市场哗然。“双汇食品可能含有瘦肉精”的消息传出后,各大超市卖场一片紧张,对其场内销售的双汇猪肉产品进行紧急排查并急召供应商。

双汇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让我们不禁想起了近两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这些凸显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诸多问题、诸多不足。

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

2010年7月5日报道最近有调查发现,美国麦乐鸡竟然含有橡胶化学成分、“聚二甲基硅氧烷”。2010年3月19日,食品安全调查负责人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发布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收集工作,再次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吨。

2009年11月,农夫山泉和统一企业被海口市工商局推向消费者的关注中,两家公司生产的部分批次果汁饮品近日被该工商局检测出“含砒霜”。

2009年5月11日,卫生部就杭州市民状告“王老吉”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该饮料中含有的夏枯草不在卫生部公布的允许食用的87种中药材名单中,这意味着流传了170多年的凉茶涉嫌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造成了该产品的销售量下降。

2009年2月27日,“咯咯哒”问题鸡蛋所用饲料厂的法人代表获刑,该厂于2008年9月两次向饲料中加入三聚氰胺。

2008年8月,人造“新鲜红枣”流入乌鲁木齐市场,人造红枣主要经过两道工序,铁锅里放进酱油,使青枣变成红色,并保持光泽,再次放进加入大量糖精和甜蜜素的水池中浸泡,使口感泛甜。过量食用会造成血小板减少,酿成急性大出血等直接身体危害。

那么造成这些问题的症结在哪呢?食品安全问题为何屡禁不止,食品安全问题为何得不到有效地预防和根治呢?其根本还得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入手来探究这个问题。

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1.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效率低。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包括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诸多环节。在这个长长的产业链条中,产业集中度非常低。据统计,在全国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仅3.7万家,比例不足一成。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在食品行业的上游产业集中度更低。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监管成本高。从生猪产业的中游看,现有政策要求对生猪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但由于对散养户的检测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抽检对象主要选择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的检查基本成了空白。

1、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效率低。一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以双汇为例,从饲料、兽药生产到生猪饲养、流通、屠宰、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众多监管部门在职责上存在重叠交叉,造成监管责任不清。一旦出现事故,难以问责,结果是多顶“大檐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二是主体单一,势单力薄。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事实上,像这样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2、执法环境差,政策执行难。一是少数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二是 是地方保护。就猪肉生产而言,产品一般主要供应外地市场,所以有的地方政府缺乏监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了事,则会影响当地干部的前途。三是劣币驱逐良币。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无论是当年的奶制品,还是现在的肉制品,只要能迎合消费者的直观判断,就能卖上好价钱。添加“瘦肉精”后,猪就成了“健美猪”,收购价就高,结果自然是违法者竞争力强,劣币驱逐良币。四是执法方式不当。执法者需要给市场明确的预期,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明确的标准一以贯之地惩罚各种违规行为,不能让人存在侥幸心理。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开展“运动式”执法,缺乏长效机制。那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呢?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完善来达到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目的呢?

1. 长远治理。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渎职、地方保护、执法方式等问题,涉及深层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来解决。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在食品安全的长远治理方面,可以在产业链整合以及科技攻关等产业政策上有所作为。“瘦肉精”这样的顽疾,需要对食品行业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消费者对瘦肉的偏好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瘦肉型生猪品种的研究,降低瘦肉型生猪仔猪的购买及饲养成本,从而使“瘦肉精”的市场逐渐丧失。

2. 现实治理。应尽快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一是建立食品安全统一而垂直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必须是权利和责任对称的。应建立统一的食品监管机构,将各部门的职能统一起来,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全面负责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监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多头管理,而且可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二是建构立体监管网络。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需要构建以政府管理为主、社会监督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监管网络。媒体可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社会组织可在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优势,消费者则可通过维权行为(包括集体诉讼)遏制不法行为。

第二篇: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从双汇“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从安徽劣质奶粉事件(大头娃娃事件)、08年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到今年的染色馒头、瘦肉精、豆浆用粉冲调事件,轰动一时,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上至中央,下至百姓,无不为造成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后果气愤和担忧。

事故曝光后,我们不禁要问,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国,在倡导着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着想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什么连普通百姓吃饭这样的基本生存问题都无安全保障?又谈何“中华民族的振兴”“创建和谐社会”呢?

在近十年的众多食品安全事故中,今年央视315曝光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格外扎眼,反应的问题别具代表性。2011年3月.15日,央视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播出了一期《“健美猪”真相》的特别节目,披露了河南济源双汇公司使用瘦肉精猪肉的事实。“双汇”品牌部分肉制品中涉嫌含有“瘦肉精”,这一消息爆出后,迅速掀起轩然大波。三月十五日当天午后“双汇发展”封跌停,又因重大事项自16日起连续停牌,双汇上演“滑特卢”市值5天蒸发170亿。一时间肉制品业内担心该事件引发消费者恐慌,造成对整个行业食品安全的不信任,甚至演变成如三聚氰胺般的行业“地震”。(简单介绍“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饲料中添加“瘦肉精”,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性肿瘤。)

河南“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河南省公安厅第一时间开展案件侦破,最终一条完整的“瘦肉精”地下产业链条浮出水面。加工源头(犯罪嫌疑人于湖北襄阳合谋研制生产)→主要销售窝点→次级分销窝点(不法兽药店主和生猪购销人)→“瘦肉精”使用者(生猪饲养户)→加精猪流向地(屠宰点和肉制品加工厂),其中的肉制品加工厂就包括济源双汇公司,最终流向消费者的餐桌。此前针对“瘦肉精”的监管链条号称有“十八道检验”关,但实际上隐患重重,形同虚设。

双汇作为中国500强企业深陷“瘦肉精”丑闻。像“三鹿”“双汇”这样的大品牌知名企业频频爆出丑闻,说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推到了风口浪尖。双汇集团16日、17日接连发表公开声明,对消费者表示歉意。在双汇集团态度暧昧的声明背后,隐藏着看似完备实则脆弱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

乍一看,事件到此应该圆满结束,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中央领导频频表态,看上去皆大欢喜,然而殊不知“瘦肉精”是个10年屡禁不绝的餐桌“毒瘤”,十年来,各级工商部门严厉打击,国家各部委重拳出击,仍然发生今天的事件,不得不叫人痛心。在我国,事件发生后,对犯罪企业的司法追责已基本到位,但是,对失职、渎职的监管者的司法问责却远没有到位。

从已曝光的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缺陷。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表明:食品安全监管必须实现体制上的独立性,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欧洲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局,除了其具有法律赋予的权威外,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种植养殖、初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环节,全程监管,建立了有效的问责机制。而在我国,在2004年9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中,规定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即农业部门负责生产环节,质监部门负责加工和进出口环节,工商部门负责市场流通环节等,直接造成了监管过程存在空白和监管信息分散的问题。再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分分合合的历史表明,国家建立独立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思路似乎并不十分清楚。这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力,更造成了问责不明确的弊病。二是监管部门不作为或为不法经营者充当保护伞。“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有网友疾呼,“十八道检验工序挡不住一头健美猪”,而事实就是这样,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已相当完备,之所以不能在实际当中得到切实执行,很大程度上与部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作为有关。来自山东和浙江的一些基层监管部门的公务员向媒体爆料,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经费和工资福利要靠罚款收费来实现。这样就造成交费罚款的目的不是为了整治和确保食品安全,而是为了部门“创收”。其结果是,违法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只要向监管部门上交“保护费”,即可继续运转。监管部门为防止生产者和销售者因过高罚款而无力生产经营,也会适当降低罚款额度,以确保“羊身上还能长出羊毛”,等于监管部门与违法的生产经营者一定程度上已形成“利益相关者”。又如上海市杨浦区某基层监管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有时候在做监管检查时,也会遇到来自上级领导“打招呼”,要求对个别食品企业“有所照顾”,而这些企业要么是地方上的纳税大户,要么是某个领导招商引资的项目,轻易动不得。而更多的曝光后再查处的事实也证明,食品安全并不是“藏匿高手”,媒体公众一捉一个准,而相关的监管部门呢?其实更深层的问题或是部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为了牟取私利而充当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保护伞。

三是食品安全监管缺乏长效机制。轰动性的事件将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到了首要层面,但是至今,食品安全仍然逃不开曝光一起,查处一起的恶性循环,始终遵循着“权威媒体揭露、相关领导表态、几个部门突击、若干人员服罪、过段时间冷却”的五段式套路,戏法陈旧老套,别无新意。反而让人觉得是政府部门的作秀,而在作秀的背后,是权力的傲慢和不真诚。虽然事件之后的关注度高了,监管严了,但是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并没有减少,相反时下的频繁曝光更让人产生不安。

四是部分监管部门技术检验水准落后。西方新兴的科学技术传到中国不过百年,本身技术和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有待加强,加之政府经费拨款鲜侧重于此项,所以设备老化、档次低,检测功能不全问题普遍存在。地市县级技术装备更为落后,统计中如计量标准设备,使用年限超过10年甚至30年的设备仍是检测主力。在这种要技术没技术,要责任感没责任感的情况下,希望监管部门能有所作为是不大现实的。

五是惩罚食品安全监管失职措施不力,在长达104条的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与追究相关行政监管部门失职责任有关的只有寥寥两条,且对“失职”的具体界定也是语焉不详,只指出需要“查明失职渎职情况”;惩罚力度也限于行政性的,只有“记大过、降级、撤职或者开除”。即便如此,在以往一系列震惊中外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除了惩治几个生产、流通领域的相关责任人之外,很少有监管领域的相关责任人受到惩罚。不受惩罚的监管部门,在一波接一波的重大食品事件中,仍旧“逍遥法外”。

以上问题的解决绝不是尔等之辈可以找到有效途径的,空口的泛泛而谈也对监管部门毫无用处,也许这就是市场经济亦或是中国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此引述一段名家言论或许对你我认识食品安全问题有所帮助:

复旦大学公共管理与国际事务教授唐贤兴认为,在监管部门方面,长期存在监管部门过多,各部门只有分工、少有合作、遇事推诿的局面。必须在立法上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能范围、明确追究责任的程序,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建立跨部门的食品监督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各个流程的食品安全,以杜绝机构间的相互扯皮推诿的困境。尤其需要对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进行明确界定,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对相关责任人严惩不贷。可以参考的例子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一旦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最高到卫生部长,最低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为此负责而引咎辞职。

最后,其实关于政府监管的问题,多年来已成老生常谈,都说要加强力度,深化改革,大标语都会喊,实际操作则相差甚远,想必这种“喊标语不作为”的办事方式也不仅仅反应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解决这个问题,怕是要从根本政治体制上大动刀斧。

第三篇: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完善

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完善

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概况

在基本结束了我国食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后,当前我们主要面临是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建国以来,危害人们生命和健康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事件频频发生,事件数量和危害程度有日益上升的趋势。回顾近几年发生的影响极其恶劣的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四川彭州“毒泡菜”、广州的“毒酒”和河北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等事件都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二.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的影响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打乱了人们饮食生活的正常习惯和秩序,损害了老百姓的生命和身心健康,进而在社会上产生了不稳定的因素;频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会大大挫伤人们的食品购买需求,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不利于拉动内需;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将质量好但由于成本高而导致价格高的食品排除在了市场之外,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国产食品价格的回落,为国外廉价的食品进入我国市场间接上创造了条件,进而会影响农民收入和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为抑制我国食品的出口提供了理由,影响我国的食品出口的国际形象。总之,食品安全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尽全力做好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现状

1.监管主体

我国食品监督管理是多部门联合监管,监管主体包括卫生部、农业部、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环保局等。国务院2004年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出重要调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督、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此外,市场食品监督管理监察信息将由质检、工商、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4个部门联合发布。

2.监管法律

随着食品质量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对食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经过长期的立法建设,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证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我国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日趋完善,取得很大成绩。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农业法》、《标准化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为基础,以涉及食品安全要求的大量技术标准法规为主体,以各省及地方政府食品安全规章为补充的食品质量法规体系。

3.监管制度

我国政府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相继组织实施了多项计划和措施,并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这项制度是对食品质量安全事先保证与事后监督相结合、政府监督与企业自律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一项有效的监督制度,它包括食品生产企业必备条件的审查,强制检验、食品安全、安全标志等内容,自2002年开始实施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已分三批对数十种食品实施了市场准入制度,为规范食品生产秩序,推动食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食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将系统风险评估制度法制化,更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和实施全面的和系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这其中,技术落后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瓶颈,许多中小企业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专业化人才、技术和设备,从整个社会层面上说,也是相当匮乏的四.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一)建立一个集中统一、协调有力的政府主管机构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长期由十多个部门分段管理,虽然现在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但卫生部、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环保总局、科技部等部门仍然行使部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监管不力,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建立一个权威统一的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局可以明确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加大监管力度,增强责任意识,协调行动,避免多部门分散管理造成的工作漏洞和浪费资源,缺乏威信,相互争权,推诱的弊端。

在这样一个国家食品安全管理局的构建上,我们可以借鉴浙江省的成功经验。2005年,浙江省在原有的“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工作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了由22个部门组成的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这一委员会由负责此项工作的一个副省长主管,建立了一套省、市、乡的全省统一的食品监管体制。这一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了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成为了一个常设机构。正是在这种统一的模式下,浙江省的食品安全监管才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北京、上海等地区也建立了诸如浙江的模式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我们可以充分借鉴这些地方的成功经验,来完善我们的全国体制,这条路子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行的通的,因为我们之前的许多地方上的做法和措施都很好的被国家所采用,从而成为贯穿中央到地方的标准模式或是做法。

那么,在国家层面上,这种机构应该怎么组建呢?本人的观点是应该效仿我国在工商、税务、海关、质监、交通、药监、司法、国土资源管理等行政执法部门实行的垂直领导方式。因为实行垂直管理的行政执法部门人、财、物权都统一在了省里,政府垂直管理部门具有非行政区划性、垂直性、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垂直管理部门从政府序列中分离出来以后,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得到切实强化,行政执法工作减少和避免了诸多不利甚至是消极因素,如地方保护主义等,执法效率与质量明显提高。实践证明,新的垂直管理模式不仅在统一行政执法、队伍控制及管理和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对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的国家食品安全局应该直属于国务院的单独领导,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实行垂直领导,由其领导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管理局,统筹“人、财、物、事。”当然我们也需要在某些方面突破垂直领导方式,比如在去年的“三聚氰胺”事件期间,就应该启动国家国家公共应急预案措施,由中央机关统一负责

(二)加快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政府的职能只有通过严格执法才能体现,才能更好地实现替代作用。多年的实践表明,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是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的,首先,加快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

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良性的法制管理环境。补充目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实践又迫切需要的一些具体制度,如风险评估

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危机处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其次,加强食品安全法律的研究和交流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吸收和借鉴,使我国在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监控管理的研究和应用尽快和国际接轨。积极推动危险度评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坚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传播信息并开展咨询服务。

再次,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参照有关的国际法律,依据国际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关原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在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现阶段,我们的食品标准体系是很混论的,部门之间的认定标准不一样,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认定标准不一样,大方和地方之间的认定标准不一样。

第四篇:答复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答复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午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卫生局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和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职责。我县于2011年6月1日成立古县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负责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与卫生局合署办公,人员和经费没有单列。

我县各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有:农委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畜牧中心负责畜禽疫病的检疫、防治、畜禽卫生检疫、饲料饲政、兽药药政等行政执法和管理工作。工商局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依法查处流通领域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质监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依法查处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餐饮业和学校、机关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推进餐饮业、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食品安全从去年11月11日以来,我县分别在2011年3月24日进行了“瘦肉精”专项整治排查行动、2011年5月6 1

日严厉查处辣椒及其制品中含苏丹红等工业染料专项整治行动、2011年6月24日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2011年7月25日清查含邻苯二甲酸类物质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行动、2011年8月5日关于问题乳粉清缴销毁专项行动、2011年9月22日关于对苏丹明B专项查处行动。

我县县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一是推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制建设。进一步协调理顺部门关系,抓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制建设;二是全力抓好食品源头污染治理工作。切实加强对农产品、禽畜产品生产过程投入物的监管,继续抓好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建设,做好检验检疫工作;三要继续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切实提高我县食品生产经营消费各环节的整体安全监管水平;四是强化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工作;五是积极推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化运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采取分步实施、宣传教育与制度规范并重的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障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信有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有各监督部门的依法行政,我县的食品安全一定会趋于好转,人民群众的用食一定会有安全感。

第五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初探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初探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论及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大监管力度的措施: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监管经验,确保人们吃到放心食品。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标准;措施

食品安全问题使人民的日常饮食安全和国际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也反映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面临巨大挑战,食品安全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保障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维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已成为一项重要国策。

1食品安全的状况

食品从原料到成品过程中,历经种植和养殖、生产加工、储藏运输以及销售等诸多环节,各环节因人为因素产生的安全问题已非常严重。①种植业和养殖滥用或非法使用激素及违禁药品等,因农药、兽药(如瘦肉精)等引起的食物中毒时有发生,也为以后的加工埋下了安全隐患。②据调查,目前我国80%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是10人以下的作坊式企业,加工基础设备落后,加工条件不符合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要求,从业人员质量安全卫生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和质量保证能力,在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安全措施不当。一些企业为降低成本,追求效益而降低质量,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影响。③一些不法分子在食品中掺杂使假,滥用食品添加剂,甚至用非食品原料和有毒有害物质生产食品,近几年发生的广东和山西的毒酒案、阜阳劣质奶粉案、辣椒酱中加苏丹红一号、肉制品中超量使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面粉使用“吊白块”增白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案件,使消费者产生恐惧感。2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农业中的种植养殖业、生产加工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以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等。种养殖业多以农户为单位、分散面广,生产企业小作坊数量多、分布散、流动快和季节性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行为复杂等因素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许多隐患。尤为重要的是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还存在许多问题。

2.1缺乏强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监管模式的产物,政府一手抓却无力抓好。政府担负了从制订标准、规定市场准入、领导行业、发布信息、执法惩罚等全项职能,耗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多个部门分头管理从而产生交叉重叠式监管而形成监管缺位,造成监管定位模糊。目前,我国涉及到食品安全监管的政府部门有农业、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监督、工商、环保、商务部、公安等10来个,由于各部门在职责上有交叉重叠,导致监管混乱。出于部门利益,各部门在实施监管时对有些环节多部门插手,有些环节没有部门监管;对交通不便的乡镇和农村监管不到位,形成监管盲区;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协调联动性不强,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形成了一种大家都监管大家都管不好的情况。

2.2法律、法规、检测标准严重滞后

目前我国直接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只有1995年颁布实施的《食品卫生法》和《卫生行政处罚办法》。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被食品行业过度使用(如杀虫剂、抗生素、激素、转基因技术等),威胁食品安全的新问题不断涌现,食品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的法律法规一是不能涵盖整条食物链;二是处罚力度不大,威慑力

不够,可操作性差,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在标准方面,首先是标准少。如目前我国农药限量标准仅制定了137种,而日本新的肯定列表制度仅“暂定限量标准”规定的农药就有734种。其次是标准旧。我国食品检测标准国家标准少,地方标准更少,有的是多年未修订或早已过时的,许多领域甚至根本没有标准,与发达国家差距极大,至少落后20年以上。再次是标准低。我国食品行业国际标准的采标率只有14.63%,覆盖面远远不够。

2.3行业协会在监管体系中力量薄弱,无法引导企业自律

行业协会是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重要一环,但目前处境尴尬。由于大多数行业协会都隶属于行政机构,没有实际的话语权与处置权。即使在比较发达的行业,行业协会对强势企业同样不具有威慑力,甚至更多时候不敢得罪行业的龙头老大们。而且,老百姓也不认可行业协会的权威性,历史的经验告诉他们,只有国家行政机关的认可才行。因此,行业协会难以在加强企业自律、提倡诚信经营和自觉抵制假冒伪劣等方面发挥作用。

2.4监管经费严重不足,难以保证正常监管

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少,缺乏对一些重要食源性危害的检测技术,如美国的多残留方法可检测360多种农药、德国可检测325种农药,而我国还没有同时上百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技术,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的技术需求。一些县级及其以下监管部门无法购置必要的监督和检测仪器和设施,使监管工作流于形式。专业检验检测人员严重缺乏,即时检测能力差,检验周期过长,检验检测信息各监管部门不能共享。有的监管部门侧重于搞创收,重审批轻监管、乱收费不监管、以罚代管、重复抽检,严重损害了职能部门的形象。

2.5对违反食品安全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首先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食品安全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大,《食品卫生法》对违法者的罚款处罚,最高只有5万元,不足以震慑违法者。对为假冒伪劣食品提供原材料和其他条件者无相关处罚条款。有些条款比较原则,可操作性差。如罚金要根据有无“违法所得”来确定,违法者不提供违法所得,监管部门就难以确定。其次是执法不严,对于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搞地方保护,违法人员一次次“手下留情”,或搞钱权交易,以权谋私。

3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措施

要减少或消除食品安全事件,关键是下大力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相关法律的保证下,在监管体制上形成统一管理、协调、高效运作的架构,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的监管,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消费者共同参与的监管模式,以提高监管效率。

3.1建立键全新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订与国际接轨的食品质量标准

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顺利推行的保障。我国应尽快制订涵盖所有食品类别和食品链各环节的法律体系,为制定监管政策、检测标准以及质量认证等工作提供依据,适应新形势要求,从法律上明确和协调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食品质量标准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前提和基础。这些标准包括对掺杂、掺假食品的一般禁令,对食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对产品本身的标准规定以及对加工操作规程标准的规定等。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一个由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行为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所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国家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但还远远落后于现行的国际标准。我国应对所有现行标准尽快进行调整,针对具体问题,对标准进行添加、修订、废除,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以适应国际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3.2按照职能整合、统一管理的要求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新体系

美国成立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整个国家的食品安全工作,其特点是职能互不交叉,一个部门负责一个或数个产品的全部安全工作,在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下,对

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一体化管理。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从打造服务性政府的角度,建立一个权威性的机构统一管理,明确各监管机构部门职责,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3.2.1对食品安全监管应制订可操作的规划目标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国家的规划及目标制订适合各地实际的可操作规划目标,指标要具体,可操作性强。并将食品安全监管目标管理与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主管负责人的责任挂钩,以保证监管主体的不缺失和监管的连续性。

3.2.2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突出监管重点,将监管重心下移,实行层层负责,以企业、乡镇、街道、社区甚至村居委会为基础,实行监管部门的专业监管员与乡镇、街道等基层政府的协管员和企业联络员协同监管的网络,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

3.2.3加快推进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在发达国家已普遍推行,它是从生产必备条件抓起,狠抓源头,从根本上保证食品的质量。市场准入制度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国应进一步拓宽准入范围,大力加强全程监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对已获生产许可证企业要通过实施巡查、回访、年审、强制检验、监督抽查等监管措施,督促获证企业履行法律义务,持续保持生产合格产品。

3.2.4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完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通过定时发布食品市场检测等信息,及时通报不合格食品的召回信息,使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的真实情况,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让不安全的食品没有市场。政府提供一个让消费者参与改善食品安全管理的平台,并及时将信息反馈给食品企业促其改进。建立食品质量及安全突出事件的发现、汇总、分析、报告、反馈、发布以及应急处置系统,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2.5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建立食品追踪溯源机制食品安全监管环节包括生产种、收获、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监管对象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包装材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对可能会给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危害的风险预先加以规范,避免重要环节的缺失,以此为基础建立食品追踪溯源机制。建立追根溯源的调查机制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3.3加强行业协会作用,大力引导企业自律

3.3.1行业协会是沟通政府、企业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的社会组织在行业监管方面,政府依靠行政手段也可以达到目的,但若依靠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管理,更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发展和降低行政成本,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政府要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合理分权,把一些权力下放给社会。健全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强化自律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为政府转变职能提供支撑。行业自律与行政监管相比有许多优势,比如,行政监管大多针对结果,行业自律则关注过程、贴近市场,更具敏感性、针对性、及时性和灵活性,能够解决正在出现的问题,更有效率且成本较低。

3.3.2培养企业的诚信意识,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政府和行业组织要监督企业讲诚信,对消费者负责任。应制定企业诚信经营的行为准则,推动企业通过承担比法定义务多得多的社会责任取信于消费者,而消费者也会以此为标准评价企业。只有企业意识到建立与消费者互信基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才不会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3.3.3企业要实施《通用良好生产规章》(GMP)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体系(HACCP)GMP规定了为保证卫生状态,哪些种类的建筑物、设备、装备、装置是必须的,哪些错误必须避免,还涉及诸如通风设置、设备清洗等要求。同时,相关部门实施病虫害安全管理规范、发展良好农业生产规范,以便减少杀虫剂的残留和微生物对食品的危险性。HACCP体系是世界公认的行之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保证系统。HACCP体系的目标在于有效预防和控制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通过对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对食品安全有影响的环节,确定关键性的控制点,并为每个关键点确定衡量限制和监控程序,在生产中对关键点严密监控,一旦出现问题,马上采取纠正和控制措施消除隐患。采用HACCP体系,既能全面监控整个生产过程,使食品的加工生产、包装贮藏、销售消费都在统一的规范制约下运行,又能突出重点,减少食品安全控制的总支出,提高经济效益,为保证食品安全奠定可靠的基础。

3.4加速检测队伍建设,加大监管经费的投入

3.4.1加速检测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的食品检测能力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现有检测人员进行整合,加速对这些人员的业务培训。组建业务素质高、检测全面的食品检验检测队伍。整合检测资源,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对现有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进行统一规划,打破部门、行业和区域界限,把农业、卫生、质监等食品方面的检测机构重组合并,设立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专门负责辖区内食品质量评价性检验和监督性检查。从农产品农药残留,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整个过程的检验,均由该中心承担。并设立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处理库,定期将食品安全信息向社会发布。企业自检结果与该检验机构的结果不符的,可申请重新检验或交上一级机构检验,使检验结果具有公正性、权威性。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检验资源,减少政府投资,节约人力财力,又可以把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4.2加大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的投入加强食品安全科技创新的平台建设,进行食品把关、溯源、设限和布控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在残留分析技术、限量检测技术和超痕量检测技术研究方面要加大投入。

3.5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据民意调查,大多数的市民认为加大处罚力度是当务之急。应加快食品安全立法工作,制订食品安全管理处罚细则,加大处罚力度,对无证照、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要有明确和严格的处罚规定。针对食品违法的现象和特点,明晰其违法案件的立案标准,加大刑事追究力度,使公安部门及早介入重大案件的立案侦查。◇

参考文献

下载由双汇引起的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问题[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由双汇引起的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问题[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建议 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去年以来,我国继出台《食品安全法》后又进行了食......

    浅谈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相关文章

    浅谈转基因食品安全监管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在肯定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其安全性的质疑要求我们必须严格监管。......

    关于构建我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建设(5篇模版)

    关于构建我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议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权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的部门很多:食药监局、质检局,卫生局、工商局等。但食品安全问题......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建议

    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建议 根据市食安办通知要求,结合近几年我局在猪肉和酒类食品安全领域方面所做的工作,我们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明确部门职责分工。 要发挥已成立......

    食品安全监管流通环节问题分析思考

    由于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上接生产环节,下联消费环节,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既要会同或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源头治理和跟踪防范,更要强化食品市场各环节的监管执法,经过多年来的食品安全专......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尼勒克县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的工作大局。但是,当前的食品安全管理工......

    专家建议保障食品安全需依法调整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专家建议保障食品安全需依法调整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以“分”为主增加“统”的力量 □ 新华社记者 王 玮 崔清新/文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李援近日表示,要真......

    浅谈我县食品安全监管现存的几点问题

    浅谈我县食品安全监管现存的几点问题 学号:107285410003姓名:邓品食品安全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公众健康,而且对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对国家经济、国际贸易和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