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支撑体系和外架体系
关于推行新型模板支撑体系和外架体系的通知
正商(运文)〔2017〕号
各中心、公司:
为进一步提升工程建造品质,引进先进生产工艺,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正商地产在建项目全面推广使用新型模板支撑体系和新型外架体系,具体要求如下:
1、从2017年1月1日起,正商地产新建项目全面推广使用新型模板支撑体系,模板支撑使用定型化全钢支撑(建筑模板组合支撑系统),模板支撑脚手架使用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或直插盘销式钢管脚手架。
2、从2017年1月1日起,正商地产新建项目全面推广使用新型外架体系:a.高层写字楼项目和采用外幕墙的高层住宅(含公寓)项目必须使用全钢装配式爬架;b.普通高层住宅(含公寓)、多层住宅使用悬挑脚手架,外挂金属冲孔网片(普通高层住宅鼓励使用爬架),c.所有项目外架防护全部使用金属冲孔网片,不再使用普通密目安全网。
3、混凝土结构楼地面必须使用平板振捣器振捣,使用机械磨光机收面,在机械收面前和收面后进行两次薄膜覆盖养护。
我部近期将发布《正商地产新型外脚手架搭设标准》、《正商地产新型模板支撑体系施工工艺标准》等配套标准,请正商地产在建项目认真落实执行。
运营与工程管理中心 2017年1月14日
全钢装配式爬架
悬挑脚手架外挂冲孔网片
模板定型化全钢支撑
承插型盘扣式钢管脚手架模板支撑
直插型盘销式(轮扣式)钢管脚手架
第二篇:外架标语
外架标语
1、践行两提一减,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对人工的依赖
2、没有空鼓、没有开裂、没有渗漏,实现万科“三年质量梦“
3、万科的房子质量好,成为社会好口碑
4、万科的工地上,工友的生命有保障
5、以管理保质量、以质量保进度、以进度求效益
6、抓企业班组,抓标准建设,抓细节监督,抓长效规范
7、安全来自警惕,事故处于麻痹
8、安全警钟时时敲,生产效益步步高
9、严把质量关、宽广企业路
10、以百分之百的细致、创百分之百的优良
11、树名牌意识、创精品工程
12、精心组织、科学施工、争创一流
第三篇:3-某建筑工程中新型悬空结构支撑体系施工工艺
某建筑工程中新型悬空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施工工艺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就某新型悬空结构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工艺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悬空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施工
悬空结构施工是一些建筑工程整体目标成功实现的关键,尤其是对于一些悬空结构高度大,施工技术与安全控制难度大的工程。对于这类工程而言,悬空结构施工不仅影响到整个工程质量与后序结构及安装施工安全,同时影响到整个建设项目能否按时完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型工业厂房及购物广场项目建设进入高速期,对这类建筑工程而言,常规的落地模板支撑体系已无法满足施工技术要求,存在突出的工序穿插矛盾,严重制约着工程进度。一是大型设备施工时,只能等待楼盖模板支撑体系拆除后方可进行,大大增加了关键线路的施工时间;二是巨大面积楼盖混凝土浇筑时,汽车布料机覆盖范围以外部分,只能通过大型塔吊运输混凝土完成浇筑任务,极大地影响了楼盖混凝土浇筑效率。因此,只有通过设计创新,研发一种适应于模板支撑体系与其下部设备安装等立体交叉施工的方案,方可解决工序穿插矛盾与杜绝坍塌事故的发生。本文主要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就某新型悬空结构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工艺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工程概况
某生产企业的制造厂房建设项目,建筑为两层框架结构,长度130m,宽度118m,建筑面积3万多㎡。一层标高7.75m,二层标高15.55m,框架柱网纵向尺寸12m,横向尺寸9m,框架梁截面尺寸为400×1500㎜,连续梁截面尺寸分别为300×1100㎜和300×900㎜,现浇板厚度130㎜。本悬空模板支撑体系位于6~7轴与A~X轴交汇区域,跨度12m,长度118.35m,板顶标高15.55m,属典型的大跨度重载悬空模板支撑体系。
二、方案选择
根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设计团队提出了四种备选施工方案。1、12m跨度工字钢悬空体系。按照上部梁板支撑体系立杆纵向间距布置工字钢主梁,满足承载力要求。工字钢梁上翼缘按照间距3.0m焊接纵向系杆,满足整体稳定性要求;支座处不需要焊接搞剪钢板就可满足搞剪强度要求。2、12m跨度整体平面钢网架悬空体系。采用整体平面网架,其三维节点上纵向设置型钢次梁,满足承载力要求。不需要设置纵向系杆,可满足整体稳定性要求,支座外边缘满足抗剪强度要求。3、12m跨度型钢焊接桁架悬空梁体系。采用100×6钢管焊接桁架主梁,按照模板支撑体系立杆横向间距设置型钢次梁,满足承载力要求。钢管桁架上玄按照间距4.0m焊接纵向系杆,满足整体稳定性要求,支座外边缘满足抗剪强度要求。4、12m跨度扣件式钢管桁架悬空主梁体系。采用48×3.5钢管扣件连接桁架主梁,扣件拧紧力矩均达到45N,m,其三维节点上设置纵向型钢次梁,满足承载力要求。钢管桁架上下玄按照间距3.0m焊接纵向系杆,满足整体稳定性要求;支座处焊接10mm厚度抗剪钢板,满足抗剪强度要求。
结何上述四个方案,从可实施性、经济性、工期及其它影响因素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
第一种方案,工字钢梁仅需要焊接加长,可根据模板支撑体系立杆间距灵活 布置。工字钢梁每根自重小,方便吊装;工字钢梁造价330元/㎡,不需要设置次梁,可节约型钢次梁费用42元/㎡,工字钢梁回收利用率为90%;工字钢梁焊接 加长不占关键线路工期;吊装就位工期为1d。采用工字钢悬空梁体系,其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
第二种方案,需要搭设操作平台空中拼装整体平面网架,预埋支座钢板焊接连接;整体平面桁架造价为360元/㎡;回收利用率仅为50%,三维节点上部设置型钢次梁购买费用42元/㎡;搭设操作平台与拼装整体平面桁架需要工期25d,且占关键线路施工工期20d。整体平面桁架承载力高,刚度大,稳定性良好。
第三种方案,可现场焊接组装,但吊装难度较大;型钢次梁可按照上部模板支撑体系立杆横向间距灵活布置。φ100×6钢管焊接桁架费用260元/㎡支撑体系;次梁型钢购买费用28元/㎡支撑体系;材料回收利用率60%;钢管焊接桁架,可在使用前现场预先拼装,不占关键线路工期;吊装就位工期为3d。焊接桁架整体性良好,节点安全可靠性。
第四种方案,可租赁钢管组装,但吊装难度大;需在桁架节点上设置纵向型钢次梁,上部模板支撑立杆间距受桁架节点间距的限制。现场组装与钢管租赁费36元/㎡支撑体系;立杆用量是正常设计用量的1.5倍,增加租赁费28元/㎡支撑体系;设置型钢次梁购买费用42元/㎡支撑体系;材料回收利用率96%;
1、扣件式钢管桁架,可在使用前现场预先拼装,不占关键线路工期;吊装就位工期为3d。扣件拧紧力矩不易保证,存在扣件滑移风险。
根据上述对四种方案的分析,综合可实施性、经济性、工期及其它影响因素考虑,最后选择了第一种方案即12m跨度工字钢梁悬空支撑体系。
二、施工关键选型和设计
1、确定型钢悬空梁支座条件
工字钢主梁采用两端简支座计算模型,将工字钢梁搁置在两侧框架梁上,可操作性强。工字钢梁挠度较大,可通过设置卸载斜杆压迫工字钢支座上翼缘加以解决。这种工艺方法,工字钢梁安装没有支座处理费用,经济合理。且吊装就位只需要1d工期。
2、模板面板选型
根据工程建设要求结合具体方案,15㎜木胶合板面板,购置费用较低,可循环3次使用,损耗指数为20/3=6.7元/㎡混凝土。经计算,现浇板面板计算跨度0.25m时,满足承载力要求。
3、模板次楞选型
选择48mm宽、68mm高方木次楞,间距0.25m,消耗量单价0.012m³/㎡模板×3000元=30元/㎡,强度满足要求,挠度=0.7㎜<950/400=2.38㎜,满足目标要求.该方案不影响工期,且可就地取材,投资小。
4、模板主楞选型
选择φ48×3.0双钢管主楞。可以租赁,费用低。且强度满足要求,挠度=1.8mm<900/400=2.3mm,满足目标值要求,不影响工期,不影响其他工序施工。
5、梁底立杆传力方式验算模型
采用加劲式可调支托传力方式计算,可调支托为轴心传力,承载力可达40KN。加劲式可调支托承插速度快,120支/工日。
6、面板结构验算模型
面板采用三跨连续梁计算模型与混凝土浇筑工况一致,采用三跨连续梁计算模型时,其适应跨度大,节约次楞用量,满足承载力要求。
7、模板次楞结构验算
次楞采用两跨连续梁计算模型与混凝土浇筑工况一致,采用两跨连续梁计算模型时,其适应跨度大,可节约主楞与立杆用量,满足承载力要求。
8、模板主楞结构验算
主楞采用三跨连续梁计算模型与混凝土浇筑工况一致,采用三跨连续梁计算模型时,其适应跨度大,可节约主楞与立杆用量,满足承载力要求。
三、混凝土施工流程及工艺应用
先浇筑框架柱,待其强度达到20MPa后再浇筑梁板混凝土。先浇筑框架柱,仅需要在框架梁下平的框架柱上设置水平施工缝,可操作性强。这样施工,支撑体系耗材少,可提前浇筑框架柱混凝土,与整体浇筑相比可增加工期1d。将支撑体系水平杆件与框架柱可靠连接,抗侧移刚度大,安全可靠。
1、梁板模板支撑体系构造 框架柱与水平杆连接,其周边与柱网中部设置竖向连续剪刀撑。框架柱与水平杆连接,抗侧移刚度大,方便操作;周边与柱网中部设置竖向剪刀撑,可加强抗侧移刚度薄弱区域,可操作性强。周边与柱网中部设置竖向剪刀撑,钢管用量小,耗时少,具有良好的经济合理性。将支撑体系水平与竖向合理划分为均衡的刚度单元,将水平杆件与框架柱可靠连接,抗侧移刚度大,安全可靠
2、模板支撑体系变形监测
采用自制应力应变传导器监测精度偏低,但操作方法简单,可以在操作层上随时进行监控。自制应力应变传导器仅需要500元的资金投入,项目部可以接受。通过有限元分析确定受力杆件变形最大处并布设监测点,经15个同类工程应用证明,满足安全可靠性要求。结论与总结
该方案设计思路新颖,方案系统完整可行。但由于目前同类方案较少应用,建议通过模拟试验进行悬空钢梁承载力确认。采用建书安全计算软件,对立杆、主次楞、面板进行系统承载力验算,立杆稳定承载力与系统抗倾覆满足目标要求;面板、主次楞强度满足要求,挠度均小于L/400的目标值。参考文献:
[1]曾志华,鲍素贞,郑景元等.高层建筑悬空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2,41(6):88-90.[2]严新华.试论某建筑工程中新型悬空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施工工艺[J].江西建材,2013,(5):95-96.DOI:10.3969/j.issn.1006-2890.2013.05.057.[3]曹勇.悬空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0.DOI:10.7666/d.y1753916.
第四篇:创新型社会体系工作报告
提供一篇工作报告范文,作为参考!
设立行政服务中心,会议指出。对改善投资环境、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建设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借鉴其他城市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在全国领先、与国际接轨的智慧型行政服务中心。要按照统一集中、高效便民、规范透明、监督制约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统一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创建“智慧政务”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确保制度更加到位。要统一思想、严肃纪律,明确每个部门做什么,怎么做,为何做。要禁止两头受理,对所有审批事项明确一个部门一个处室一个分管领导,推进部门流程再造和公务人员思想转变,真正实现集中到位、思想到位、授权到位,把好事办好。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6月21日下午。研究部署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要求,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社会建设和管理放在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开创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新局面,为实现和谐稳定争第一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原则同意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实现和谐稳定争第一目标的决定》关于提高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和“扁平化”社区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全市基层法院、检察院“两庭”两房”建设的实施意见》会议还听取了市行政服务中心筹备情况汇报。
作为省会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科教大市,会议指出。社会建设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敏感性,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增强为改善人民生活服务、为科技教育发展服务、为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奋力开创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新局面。
和谐稳定争第一是科学发展争第一、改革创新争第一的前提和基础。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当前,会议指出。要把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放在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强化措施、强力推进,积极创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促进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年率先基本实现民生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各类人口服务管理、社会保障人群、网格化服务管理、社区“扁平化”管理、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矛盾纠纷排查网络、社会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社区和人口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两个基本载体。加强人口管理要重点做好从户籍管理到居住证管理的制度性安排和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的基础性工作,会议指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类人口管理的全覆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要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社区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模式。关键要推行“扁平化”管理,贴近老百姓、减少中间环节、缩短管理过程,实现资源共享。要推进街道重心下移,实现人财物、责权利联动下移。社区管理要推进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社会管理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多方参与各方协同,形成共建共享的格局。要进一步发挥工青妇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对党委所需、工青妇所能、群众所盼的事情,要赋予工青妇组织更多职能和资源。要发挥工商联和新经济组织的社会建设功能,推动企业肩负起社会责任。
各级财政支出要形成保民生的强烈导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是最关键的保底线和最低的安全网。要高度重视低保线以下的人群。城市的低保水平今年要和兄弟城市持平。今后5年要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差距,会议指出。实现低保增长高于平均收入增长的水平。要加强低保的制度安排,严格执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市基层法院审判法庭和人民法庭(以下简称“两庭”基层检察院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以下简称“两房”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基本物质条件,会议指出。也是地方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设进度,按时全面完成“两庭”两房”建设任务,为基层法院、检察院依法履行职能提供坚实保障。
第五篇:浅析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探索
浅析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探索
论文关键词:新型社会救助 制度安排体系 管理运行体系 制度保障体系
论文摘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础的制度安排,它是社会成员生存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若这一制度存在缺漏,将使部分社会成员在遭遇生活困难时陷入绝境。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原有的社会救助凸显出了诸多不适,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一个牢固的社会安全网,已成为了市场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将新型社会救助制度分为制度安排体系、管理运行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等三大部分进行探索,对新型社会救助的保障项目重新进行了设想,在其运行和监督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最后提出了大力发展非政府救助的主张。
根据民政部 2008年第三季度统计季报,我国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2 272.8万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3 857.7万人,五保供养 144.8万人传统救济 58.1万人次,临时救济 753.1万人次,总计达到7 086.5万救助对象,庞大的困难群体呼唤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当前我国社会救助的内容主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制度、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农村扶贫以及灾害救济等,许多专项救助制度还未完全展开,现有的社会救助覆盖面较窄,救助水平低,管理和运行上也有诸多不畅,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工作迫在眉睫。从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内在的发展趋势看,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应从单一的生活救助向综合社会救助转变,从生存性社会救助向改善生活、提供就业援助的发展型社会救助转变,从二元分割的制度安排向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转变。
一、新型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体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伟大目标,将我 国社会救助 的发展推 向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国对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内容逐渐定型,并在有序展开。其总体目标是:到 2010年,即国家“十一五”规划末,在全国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运转协调,资金落实,管理规范,网络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其制度内容主要有:首先是针对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救助,以及当前我国针对农村 “三无”人员的五保供养。其次是各项专项救助,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以及法律援助,最后是临时、应急救助,包括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以及临时救助。此外还有补充社会救助的内容,由于其救助主体的特殊性,文章将在文末专门论述。
具体来说,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要依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确实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要根据当地的物品价格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进行适当的调整,规范低保的申请、评议、审批程序,实行社会化的发放方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农村五保和农村孤儿的救助方面,要依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民政部等发布的《关于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加大养老院、孤儿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老年人的衣、食、住、医、葬,以及孤残儿童的生活、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权益。
在医疗救助方面,要进一步拓宽医疗救助试点,扩大医疗救助的范围,进一步完善手续,规范操作,加大资金投人,提高救助水平。在教育救助方面,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积极发挥“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专项活动的作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完善救助对策,在高等教育中继续完善“奖贷助补减”福利体系,确保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在住房救助方面要完善廉租房制度,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同时加强对廉租房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在司法援助方面应按照《法律援助条例》,建立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组织法律援助队伍,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无偿提供法律服务。
在临时救助方面,要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建立抗灾救灾协调机构,提高灾情监测、预警和灾后重建能力。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要协调民政、卫生、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共同做好救助工作。在社会成员突发意外灾害时要做好临时救济工作,同时发挥工会、妇联以及社会慈善力量给予家庭出现意外困难者临时救助。详细情况见表 1。
二、新型社会救助的管理和运行体系
一项社会政策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仅有完善的制度设计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何设计一套政令畅通、管理可行、高效快捷的管理和运行体系是社会政策得以实现初衷的关键,对于社会救助制度亦是如此。
首先,要建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部门管理体制。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系统呈现出“多龙治水”的局面,财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资金的预算安排、使用监督,卫生部门、建设部门、教育部门、司法部门分别负责各专项社会救助,公安、交通、城管、卫生、民政等部门共同负责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慈善总会、红十字协会也在社会救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头的管理体制浪费了现有资源,造成重复救助或救助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不仅不利于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同时也降低了行政管理的效率,使社会救助的功能发挥大打折扣。因此,确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原则,组建部门协调委员会,将建设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司法部门等有机的统一到一起,必将使社会救助发挥出最大效益。
其次,合理分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社会救助财政责任。从国际经验来看,社会救助经费的分担通常有三种方式,即中央财政全部负担、地方政府编制预算中央政府予以补贴、全部由地方政府负担。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实行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地方分责制应当是比较合理的。中央政府承担过大的份额,会直接影响重大国家项目的实施;而地方政府负担过重,又不利于地方政府积极性的发挥。所以,可以采取先中央后地方的分担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中央财政统一管辖,分区拨付资金的体制;而“老、少、边、穷”地区则由地方政府负担中央财政之外的次要责任;特殊情况下,再由中央政府承担补充性责任。这样,就可以应对目前被救助对象的贫困普遍存在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两难选择。
最后,要加快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信息系统的搭建似乎是社会救助系统中一个微不足道部分,其实不然,社会救助是一项复杂细致、量大面宽的工作,靠传统的人工操作已经不能适应需要,使用网络化管理效率高,质量好,还可以减少管理成本,提高透明度,能方便快捷公布有关信息,提供及时准确的查询服务,也有利于社会监督,减少腐败和差错。因此,逐步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和服务网络,不断改善社会救助工作手段,及时、准确、动态地掌握社会救助信息,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实现社会救助管理服务的规范化、现代化、信息化应该是构建高效社会救助体系不错的选择。
三、新型社会救助的保障体系
许多躬身一线的理论工作者们,往往会惊诧于一项制度或政策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别,寻根溯源,他们总能深深感触到一项制度只有在设计、实施和监督各部分环环相扣的情况下才会向着预期方向发展,否则将会事倍功半。建构一套严密的社会救助实施保障机制,将会对社会救助起到纠错纠偏、后备支援的重要作用,是社会救助制度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一,要加快社会救助立法,实现社会救助的规范化、法制化。从发达国家经验看,社会救助体系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的必备体系,而完善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在社会救助中起着先导性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在社会保障中的突出作用,就必须尽快推动《社会救助法》以及相关法律的出台,对社会救助的实施主体、对象、标准、范围、期限、条件、监督、责任、义务等方面进行规范,使救助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保证社会救助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工作的社会效益。
在立法中要强调建立救助制度的实施机制,如受助人员登记办法,社会救助资金发放办法等,同时也要对社会救助实施过程的监督机制进行规范,包括对社会救助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督,对救助资金与实物管理的监督,对社会救助的公正度进行监督,对社会救助的效益进行监督等等。只有在制度设计、实施管理和监督上做好立法衔接,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才会顺利进行。
第二,多渠道筹集社会救助资金。拓展资金渠道,确保资金来源,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一项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稳定和丰富资金来源。在财政拨款方面,各地要切实发挥财政主渠道的作用,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财政支出结构和力度,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逐年增加。同时要发挥社会捐助的辅助力量,要推进社会捐助经常化、制度化,引导、鼓励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充分发挥个人、企事业单位、民问组织等各方面作用,为社会救助提供必要的补充。其次要规范资金发放机制。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坚持公开透明,确保救助资金足额、及时、顺畅地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另外要严格资金管理过程。社会救助资金要坚持和健全专项预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制度,以确保资金安全,杜绝贪污浪费。
第三,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服务体系。社会救助的服务体系是社会救助工作的最终端,起着一线战士的作用。要构建良好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首先要 以各级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依托,办好救助站或救助所,形成广覆盖的社会救助组织网络,另外要加强社会救助服务的人员队伍建设,吸引专门的社会工作者,尤其是大中专院校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社会救助工作中。另外还要形成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行政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申报、多头救助、遗漏等现象的发生,增强救助款物使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救助效能最大化。
第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监督机制。社会救助的监督机制是确保社会救助制度良好运行,杜绝不良现象发生的必备机制,只有做好监督工作,社会救助才会向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对受助人员的确认和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上。对于受助人员的确认来说,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完善社会救助公示制度,开设反馈渠道,广泛接受媒体、舆论等各界社会监督。在资金的管理上,要严格按照基金管理的相关规定来使用资金,在发放中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防止社会救助资金的截留,流出现象的发生,杜绝腐败,完善执行部门的自我监督,如实记录每一笔经费的运作,同时对其资金账目实行全程审计,确保资金如实发放,使社会救助资金确实起到维护社会成员基本权益的作用。
四、大力发展慈善组织等类型的补充社会救助力量
救助工作的社会化已成为国际惯例,它代表着现代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因此,政府应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事业,创造条件开发社会救助资源,推进非政府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非政府组织为补充的、多层次立体式的社会救助体系。
一方面要大力提倡社会互帮互助。互帮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建设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仍要继续发挥这种传统的巨大作用。具体到社会救助制度过程中,首先,政府要秉持社会保障公平、正义、共享的理念,进一步加大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力度,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筹集社会救助资源,缓解救助压力。其次,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和组织在社会帮困工作中的作用,多方面、多途径解决特殊群体的困难,有效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互动的多层次的,有机统一的救助机制。
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作用。这是政府救助资源的补充,也是当前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然而其在社会救助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却是绝不容我们忽视的,这一点已经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向我们充分展示了其力量,所以要大力培育非政府社会公益组织、非营利组织、慈善机构、群众组织、社区组织、自愿团体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庭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力量,朝着国家主导的多元救助模式发展。政府要积极扶持社会公益组织的发展,要为它们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另外要大力发展社会志愿者队伍,吸纳大中专院校的专业人才,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提倡开展社会互助,为困难群体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救助。这样,不但可以减轻政府救助的负担,还可以弥补政府救助在社会救助中的某些不足,实现优势互补,使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得以更好地改善。
完善的理论纲领是实践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先导,面对各种政策环境,我们要掌握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建制方法,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各种社会救助资源,做好部门协调、理顺行政管理体制的工作,相信,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保障制度化、救助多元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必将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杨衍银.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J].社会福利,2004(9).
[2]长子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J].北方经济,2008(11).
[3]李学举.关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J].社会福利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