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时间:2019-05-12 19:0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第一篇:建立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来源: 《农业科技管理》.-2008(2).-1-8 作者:信乃诠 阅读次数: 434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2005年、2006年2个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精神,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面向新时期国家农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符合农业科技自身规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关系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全局性问题,是多年来悬而未决的核心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要正确处理中央科研院所与地方科研院所、农业系统科研院所与高等农业院校、中国科学院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各项工作与创新体系建设的关系,抓住机遇,知难而进,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全方位的,主要包括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研体系重点是国家和省两级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是社会公益性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即知识创新体系

主要由创新基地、区域创新中心和实验站组成,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按照现代科研院所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

1)国家创新基地。包括农业部所属的农业、水产、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林业局所属的林业科学研究院等,逐步走向联合,在优化结构、转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农业知识创新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集中精干力量用于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研究,着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有全局性、基础性、方向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2)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由省级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科研机构和有优势的高等农业院校组成,在优化结构、资源重组的基础上,按照全国行业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相结合原则,在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

游区、华南区、西南区、黄土高原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甘新区、青藏区、海洋水产区等建立若干个国家有特色农业区域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重研究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有区域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3)国家实验站。根据国家基地和区域中心科研工作的需要,在有优势、有特色省地科研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农业科学实验站,重点开展科学试验、定位观测和重大成果转化与技术展示等活动,更好地为农业科学研究和当地农业生产服务。

教育部所属研究型高等农业、林业院校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科研机构为国家创新基地,是国家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中心

省政府和部门所属的农业、畜牧、水产和林业科研机构逐步实行联合,并选择生态类型有代表性和有优势、有特色的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优化结构、资源重组的基础上,组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开展农业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农业应用基础研究,着重解决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并充实加强地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属的高等农业、林业院校逐步走向联合,以教学为主,有条件的可以面向本地区从事农业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有效地为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知识、技术推广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深化改革,应对地、县两级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并作为农业知识、技术推广的主体,充实和加强技术推广工作。政府要按照公益性职能,科学设置机构,配备精干技术人员,以财政投入保证推广经费,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重点是加强县、乡两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同时,要支持农村各类合作组织、专业

技术协会和研究会的发展,建立农民、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参与的农业专业知识、技术转化队伍,政府也要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各地各级农业知识、技术推广机构要与农村各类民间服务组织合作,构建技农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科技服务网络,以各种形式进行试验、示范和技术转化服务工作,以促进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农业科技体系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要克服各种困难与矛盾,知难而进,借鉴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教育部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经验,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加强协调,紧密依靠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紧密依靠广大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定会把国家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好。

第二篇:提高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摘要]自主创新是国家富强、民族兴盛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日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总量虽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主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本文就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及问题

自主创新是与模仿、引进相对应的概念,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进行的自主创新活动,一般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纳创新三种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日益成为影响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自主创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要素:创新资源(人、财、物等)、创新战略(思路、规划等)、创新体制机制(包括经济、科技、教育、政府等)、创新环境(社会、资本、法律、政策、文化等)。我国在创新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实力与优势,蕴藏着巨大潜力。经过6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涵盖当今世界各个学科、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科研设施通过更新建设,有些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科技成果数量看,近年来增长较快,国际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与英、德、日等国并列第二方阵,发明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第4位。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仍是制约中国科技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瓶颈。根据商务部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06年,中国高科技领域中的发明专利,绝大多数来自国外,其中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半导体、西药、计算机领域,来自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明专利,分别占93%、91%、85%、69%、60%。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发明专利;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国外公司和机构却在中国申请了很多技术含量高、具有前瞻性的专利。

由此可见,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的反差,成果数量和质量的反差,表明我国丰富创新资源的能量尚未充分释放出来,创新的效率不高,突出反映创新体制和环境的诸多弊端。在体制机制和环境方面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甚至大于科技水平的差距,这是制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之所在。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考

当今世界,自主创新主导综合国力竞争。我国经济总量虽已居世界前列,但经济增长质量还不高,重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必须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建议

1、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努力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一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

级专家。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创新文化。要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唯有做好做实这些创新性工作,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

2、加快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培育我国产业竞争优势。我国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尽快推动自主创新从国家意志向企业意志转变,对于迅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形成我国产业竞争优势,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增强自主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世界级企业。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不坚持自主创新,就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实践证明,企业已成为一个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依靠和可以依靠的主要力量。谁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我国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已经成长起来,正在成为自主创新的生力军。因此,我们必须尽量给予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世界级企业。同时,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篇: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陈华宁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成就

1.农业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经过5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中央、省、地、县建立了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等机构,范围涵盖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阶段,机构以农业部门为主,涉及水利部、中科院、教育部、林业局等。截至2003年底,我国有农业科研机构1170个,比1979年的513个增加近1.3倍,其中农业部所属58个、省属465个、地市属647个;种植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化科研机构分别为694个、126个、127个、43个、180个。

经过50年的建设,国家和地方两级农业科研院所在农业科技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科研机构综合实力普遍增强,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为行业决策服务的能力显著提高,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着重解决本地区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在职职工9.6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5.7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农业部所属0.6万人、省属2.8万人、地市属2.3万人;种植业3.9万人、畜牧0.7万人、渔业0.4万人、农垦0.2万人、农机化0.5万人。各级政府通过农作物改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重大科学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科研条件,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为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取得重大突破。我国农业科技在过去的50多年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据统计,1979~2004年共取得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9000多项,其中国家奖1316项(自然科学奖43项、发明奖242项、科技进步奖1031项);1988~2004年获得农牧渔业丰收奖3375项。1996~2004年,获得国家级奖励365项,其中科技进步奖303项、发明奖46项、自然科学奖16项。建国以来,共培育推广新品种6000多个;截至2004年底,我国受理植物新品种权申请2046件,其中农业科研单位申请1094件,占53.5%。

超级稻引领我国水稻“第三次革命”。自1996年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以来,经过全国10多家协作单位的不懈努力,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示范推广获得重大进展。在理论研究方面,开辟了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理想株型构建的新领域;在品种培育方面,创制优异育种材料30余份,育成新品种28个,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超700公斤,小面积亩产超800公斤;在示范推广方面,协优9308、两优培

九、沈农265、国稻6号等超级稻品种累计示范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250亿斤。

禽流感疫苗研制居国际领先地位。研制成功H5N1型禽流感病毒基因工程灭活疫苗和抗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载体疫苗。最近,又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出同时抗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城疫两种疫病的新型基因工程“双抗”疫苗。目前,H5N1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已在全国应用约6亿毫升,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载体疫苗在全国应用4.2亿羽份,“双抗”疫苗正在加速产业化。这些高效、安全、方便、低成本疫苗的成功研制和推广应用,为保持中国禽业持续稳定发展及在国际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转基因抗虫棉选育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独立研制和开发成功转基因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转基因抗虫棉是我国目前唯一在生产上大规模应用的转基因农作物,已有46个抗虫棉品种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审定。自1999以来,国产抗虫棉推广应用面积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27亿亩。

3.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后,我国的农业科研工作按照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基础性研究等三个层次,在开拓技术市场、引进市场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尤其是2001年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以来,科研单位科技资源得到优化、新型学科建设取得进展,科研人员积极性得到提升,为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运行机制上,国家农业科研院所全面实行了全员聘用制,非营利机构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改革分配制度,加大岗位工资比例,科技人员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科研机构实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相结合,并留出一定比例的流动编制吸引客座和流动人员。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有效地促进了“开放、交流、竞争、协作”新机制的建立。

在学科调整上,按照强化国家目标导向和突出优势的原则,各农业科研机构重新凝练了学科领域,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在人员结构调整上,按照高效、精干的原则,大幅度压缩了职能部门和人员。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成长了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首先,国家级农业科研单位中转制的院所,均已完成清产核资、资产划拨等准备工作。其次,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不断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依托技术优势创办了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科研机构有经济实体496个,从业人员1.4万人,全年总收入27.8亿元,上缴利润8100万元。

二、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路

1.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转变中央财政投入方式。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机制,实现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投入规模、投入方向和投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在投入结构上,实现农业科技投入稳定持续地增长。鉴于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公益性特点,应坚持中央财政的投入主体地位不动摇和中央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的决心不动摇。与此同时,地方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财政机制。二是在投入规模上,应明确农业科技研发在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中的重要地位,在国家科技投入总量以较高速度增长的基础上,确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领域科技研发经费的增长速度高于国家科技投入总量的增长速度。三是在投入方向上,国家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产出,主要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公共需求和公众利益所必需的公共服务资源。在构建这些公共服务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务必防止“重建设、轻运转”的投入倾向,充分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此外,还要在若干关键性领域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专项,如转基因工程、农业节水工程、农业行业科技工程等,加大对农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四是在投入方式上,要处理好公益性研究和市场性引导的关系。大部分经费采取稳定支持和竞争择优方式支持公益性领域长期开展研究,少量经费用于引导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领域开展技术研发。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一是建立科技制度分类评价体系。在绩效评估上,针对项目和岗位不同,分类进行评价。对不同岗位科技人员的绩效评价考核不搞一刀切,逐步建立和完善可比性评估体系,在明确项目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根据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周期长等特点,对项目的检查评估不宜过于频繁。二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创新人员的积极性,首先要整体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正常的工资性收入,改变农业科技人员收入比其他行业低的状况。同时,改善收入结构,引入一定的竞争和激励机制,使效益工资与业绩挂钩,按岗定酬、按绩取酬;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收益反哺创新群体及个人的机制。三是完善科技管理政策,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和体制。在宏观管理上,确立行业主管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的主导地位。有效集成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资源,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跨学科、跨地区联合攻关,促进重大技术突破。在项目选题与立项上,围绕国家需求和市场需求,加强中央与地方、科研与生产、行政与推广的结合。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应对《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资源保护等现有法律法规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不足尽快予以修正,研究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有关法律制订。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创新。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可能有自主创新。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有效激励自主知识的形成。同时,加强执法,加大《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资源保护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违法侵权行为,有效保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围绕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建设若干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部门重点实验室、农作物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野外观测台站等。以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组织实施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

第四篇:关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探讨

关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探讨

摘要: 本文就对为何要建立创新型国家,以及如何创立一个创新型国家作了简单的探讨。旨在通过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建立一个较为可靠地解决机制。分别从科技力量、国际竞争等方面来对比权衡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在面对接下来的一系列改革中,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立又需要做到哪些,中国的教育机制需要做哪些变动,作为当代大学生或者更高学历学生又要做到哪些。才能得到最好的途径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国梦”。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科技教育自主创新

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共产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之前看过报道,习近平指出要更好地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

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现在正是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资本和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不可能有太大的提升,而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国家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创新驱动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当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另外,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很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我国教育基本上实现了优先发展,为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了好的基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我国发展的需求相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育事业还不发达,特别是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必须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自己的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特征、事关国家建设发展大局的战略选择。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必须具备的基础是:第一,实施正确的指导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二,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第三,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第四,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第五,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科技角度:上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处在世界前沿了,国家才会强大;从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从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正所谓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具体来说,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而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讲,创新人才除了要受到良好的课堂教育外,还应该在求学期间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发掘创造性的潜能。我国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相对还比较薄弱,科研机构、企业与教育机构之间合作交流不够,特别是近些年大学和研究生扩招以来,大学生、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明显减少。总之,我认为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环境应该是这样的:在学校推广创造力教育模式;在社会倡导诚实劳动、公平竞争、大力鼓励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免遭非法侵害;号召广大民众对传统文化中不利于创新的东西予以摒除;动员各媒体改变观念,积极宣传创新信息及刊播创新报道和节目;把创新教育通俗化、实用化。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我国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都会有很大程度的增强。届时,人们将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傲,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01.[2]李庆章.大学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农业教育,2006 12.[3]张树青.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发展新局面.《理论学习》 2004年第6期.

第五篇:建立军队政治工作创新体系

建立军队政治工作创新体系

摘 要:新的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必须要满足时代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按照党的创新理念,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现实需求开展。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建立军队政治工作创新体系的策略,旨在给军队政治工作创新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军队;政治工作;创新;体系

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说明,建设信息化和大数据政工,真正给政治工作添加时代元素,给生命线加载数据链。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必须要树立信息化和大数据这个全新的政工理念,强化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因此,下面将进一步阐述建立军队政治工作创新体系的有效方式。依照新的形势坚持正确指导原则

1.1 党的理论创新引导政治工作创新

我国军队工作属于中国共产党在军队当中的思想以及组织工作,党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军队政治工作指导思想。党的创新理论给军队政治工作提供坚定的立场和观念以及方式,提出了相应的使命和方向以及任务,同时还给政治工作提供了创新的动力以及观点。所以,党的理论创新一定会引导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这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规律。

1.2 满足时代发展客观条件

针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对目前多种复杂矛盾以及我国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目标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各种新情况和问题。要求军队政治工作一定要持续改进和创新,可以开辟出更加宽广的天地。这就要求政治工作一定要达到新实践发展提出的要求,主动的将思想认识有之前那些陈旧的观点和做法以及体制约束当中彻底解放出来,有对于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当中解放出来。一直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拓展创新,勇敢的研究新实践,积极创造新的经验,持续概括新的理论,尽可能的谋取新的发展。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创新

2.1 坚持生命线地位不动摇

军队政治工作是党在军队当中的思想以及组织工作,也是我军一直保持无产阶级军队性质以及宗旨的有效保障,是激发军队的精神方面的动力,也是加强战斗力的有效渠道。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必须要不断进行加强,不可以动摇。我国军队之所以可以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可以在特别艰苦的环境当中由弱到强,战胜那些拥有先进武器的敌人等,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党在军队当中构建了较强的政治工作地位,其实我军建设的传家宝,也是主要的政治优势。通过实践证明,一旦减弱政治工作,我军建设以及别的领域的工作一定会遭受不良的影响。政治工作属于我军的生命线,也是历史上正反两个方面经验证明的有效结论,不管什么时候和情况下均必须要毫不动摇的坚持。

2.2 坚持科学发展观

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必须要完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规律,持续加强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水平。实际上全面协调发展,指的是在加快事物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方面的工作一定要协调的开展,一起促进,不可以顾此失彼。从方法论层面去看,就是要站在事物发展大局这个高度,协调处理好有关发展的多个矛盾。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属于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处理和协调大量的矛盾。由军队全面建设这个层面而言,目前最主要的就是将科学发展观当作指导,站在促进我国特色均是变革大局这个高度,全面协调好军队建设过程中根本的矛盾和关系。只有每个方面协调统一发展,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军队的实力。

2.3 将人才培养当作首要任务

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一定要紧抓人才培养这个关键点,详细来讲,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构建宽广的教育平台,主动拓展路径,使用多样化的方式,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尽量构成均是教育和依赖国民教育并举,基础和继续教育的完美衔接,院校教育和军队训练相互补充,军队内部和外部的培养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在选才要求方面,由之前单一型转变成复合型,由之前的经验性转变成知识型,由传统型转变成创新性。建立科学的成才制度,打造帮助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改进对于人才成长有利的政策机制,构建相应的监督体系,真正将人才培养当作服务的重点,确保抓好核心工作。抓住关键着力点

3.1 政治工作融入时代课题

必须要人情不变质这个形式,西方敌对势力将和平演变的主要目标对准我军,并且光杆反驳军队非党化和政治化以及国家化这个思想,宣传西方民主自由这个价值观点。并且因为畸形社会情况的腐蚀,市场经济原有效应的干扰以及社会利益关系改变造成的冲击,对于我军保持性质方面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能否做到思想不散和阵地不失等,一直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这是政治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

保证党对于军队的绝对领导,党指挥枪属于人民军队建军和胜利以及发展之本。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一定要加强军魂意识,保证军队由党的旗帜当作旗帜,由党的方向当作方向等。始终坚持党对于军队的领导,其实这是确保军队政治归属,也是解决不变质的重点。

紧抓思想教育这一核心环节,核心是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而理想信念实际上是人深层次价值观点和信仰追求以及生活态度,还有奋斗目标的综合体现。必须要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拥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以及敏锐性,才可以在复杂的外部?h境影响下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本色以及作风。

3.2 政治工作创新贯穿打得赢这一作战能力

加强战斗精神方面的培养,战斗精神属于打得赢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军队精神面貌等作风的总体体现,是判断战斗力如何的主要指标之一。培养部队的战斗精神一定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心里所恨,打仗原因,胜利武器,牺牲的价值。并且,经过舆论引导和政策保证等方式改善战斗精神培育的多种要素,给战斗精神培养提供相应的外部环境。

发挥政治工作作战作用,政治工作根据其属性可以将其分成政治导向和激励以及作战功能。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结合在其直接战斗力当中,反映了政治工作战斗力属性,把打得赢这种作战能力贯穿在整个政治工作当中,一定要重视发挥其作战作用,将其当作核心考虑问题,计划工作,检验成果。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建立军队政治工作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体系属于一个工作系统内部很多要素之间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法,也是事物发展规律的体现,能够直接引发系统产生功能的稳固方式。政治工作想要正常的开展以及良好的运行,必须要具备一套合理的体系,并且对其进行不断的创新。所以说,科学创新体系是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必须要遵循的规律。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军队政治工作体系创新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发岐.新中国成立60年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军队政治工作学专家侯敬智教授访谈录[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4,05:119-125.[2]张欣.新形势下部队基层官兵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3]关洪申.构建我军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4]张理海.改革开放30年军队政治工作学的建设发展[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4,06:18-24.作者简介

韩雨健(1993-),男,山东省烟台市人,民族:汉,学历:本科毕业生。

曾繁一(1994-),男,湖北省孝感市人,民族:汉,学历:本科毕业生。

下载建立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在农业机械的设计、维护、使用、销售等各环节下功夫,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保障。在耕地总面积不能增加的情况下,改变粮食供求偏紧的状况,只有走科技的道路。他......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创新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

    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论文[5篇范文]

    随着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由于观念、文化、方式的不同而引发的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学校德育急需找到适当的途径,来宣泄这痛苦与迷惘。面对当前学校德育的诸多缺陷,面对学校德......

    建立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5篇材料]

    建立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成长 溪尾中学陈炳栋 当前,教育界倡导两个“发展为本”思想,即: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一是“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目标就是要建设......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实践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实践 第一财经日报 李秀中 2014-05-28 核心提示:成都崇州的试验一是确保粮食安全,规模化经营又没有非粮化;二是解决了谁种田的问题,涌现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农......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定稿)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实现国家对提高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和效率的有效调控和推动、扶持与激励,以取得竞争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基础成为企业、区域乃至国家......

    体系建立(范文大全)

    体系建立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一. 策划和设计 1. 调研; 存在问题: ① 机制不健全,监督合力弱 ② 监督主体“偏软”,缺乏独立性。 ③ 重视下行监督轻视上行监督 ④ 监督法制化程......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5篇可选)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 组 长:贾敬敦 副 组 长:赵红光 王振林 杨经学 主要研究人员: 杨经学 张 亮 王 强 霍 明 李俊清 张 超 王云诚 宋长青 马 伟 编者按 经过十五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