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论文[5篇范文]

时间:2019-11-23 13:3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论文》。

第一篇: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论文

随着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接轨,由于观念、文化、方式的不同而引发的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学校德育急需找到适当的途径,来宣泄这痛苦与迷惘。面对当前学校德育的诸多缺陷,面对学校德育转向思路的日益清晰化,我们似乎已发现了问题的答案:“无根的德育”呼唤生命的回归,“无情的德育”渴望情感的滋润,而网络的冲击使我们意识到了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便汇成了我们寻找已久的支持学校德育的阿基米德点。

一、生命化德育

通过对当前学校德育现状的反思,我们认识到以传统德育理念为支撑的现代德育是“无根的德育”,由此,便造成了道德虚伪的盛极一时。若要真正摆脱这种困境与无奈,顺应德育转向潮流,只有加强生命化德育,关注个体生命价值与生命体验。

生命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对于生命,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然后才是对意义的追求。而在我国传统德育理念中,往往是脱离生命空谈意义,甚至以生命的牺牲为代价,而赞叹“死的光荣”。其实,假若生命都失去了,还谈何意义的实现呢?笔者认为,生命化德育的实质便是教人体悟生命的意义,因此,生命化德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德育,包括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学会保护生命,尊重生命。为此,生命化德育必须开展人际交往的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和平相处;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此外,学校中推行生命化德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从课程、教学方式、教师素养、学生文化等方面着力,填补当前学校德育的生命真空,造就活生生的“道德人”。首先,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的全方位课程的渗透。“语文”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进而理解道德的价值。“艺术”教会学生欣赏生命的美,在美的陶冶中体悟道德的真谛。小学《品德与生命》、《品德与社会》是实施生命化德育的主体,它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生活为逻辑,设置“我和我的同学”,“我要安全回家”,“我的成长与家庭”等主题单元,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正确地与老师、同学、家长进行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从而真正理解道德的意义,主动地去维护道德规范,训练道德能力,养成道德习惯。其次,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化德育真正触及灵魂。真正的德育是感染灵魂的德育,而不是空洞干瘪的说教与盲目残暴的灌输。生命化德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有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从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再次,实施生命化德育必须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让其在德育实践中实施生命化的德育方式。从已经产生的中小学德育问题看,不少是由教师反生命的德育方式所导致,这方面表现很多,如教师的体罚与变相体罚;教师的病理性语言的讽刺挖苦等等。这些反生命的德育,造成了学生沉重的心理问题,德育的最终结果只能是道德背叛。生命化德育即“品格教育”,它理应成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轴心与灵魂。

二、情感性德育

认知、情感、实践是驱动个体道德发展的三架马车,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引发个体道德畸形。叶澜教授认为,道德必然具有科学知识所没有的独特个性,即情感性、情境性和践履性等。道德具有情感性,正所谓“行道而得之于心谓之德”,情感不仅支撑着人的道德认识系统,而且在由知向行的转化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德育中,大量的应是通过非理性的心理形式,即主体的欲望、情绪、情感、意象等来表现理性内容。我们把体验认知型心理结构设定为德育的心理模式,即德育一定要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在德育中,我们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创设可感受的对象,有移情效应的气氛以及理想的或冲突的情境,通过情感的中介作用,使受教育者在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尽可能地活跃起来,运用想象、幻想、无意识记忆、直觉、灵感等方法来把握价值体系。现在很多学校重视道德教育中的情境教育,在课堂上模拟一个道德环境,通过音乐渲染、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实现审美与道德的相近和互补,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纳规范。通过综合各学科发展成果,反省教育及道德教育的已有观念和经验,特别是正视当代德育现实的不足,我们愈加认识到,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及德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叶澜教授提出的“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为我们的学校德育研究开启了一条新路。沿着这个思路,笔者认为实现情感性道德教育,需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第一,教育者的情感素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道德教育是伦理之知,充满主观内在性、主体选择性,它附着于情感化的人格身上,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趋同和认同。《学记》中讲“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说情感是知识传授的桥梁。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有怀着一颗关切的爱心去接触学生,才可能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如果一个学生经常感受到教师的爱,他就会对人生充满希望。教师对学生真诚的情感滋润,可以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为学生情感升华打下必备基础,从而使他们增强道德责任感。

第二,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交往是学校德育的枢纽。伦理知识总是出现于人的具体实践中,即人只有在道德交往的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和运用。道德本身便是应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维系人与人的关系而存在的。自古以来,情义无价是我们永恒的道德篇言。但由于近代工具主义理性的泛滥,拜金主义思潮的席卷全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链条逐渐被物质金钱所取代,从而导致社会道德的失范。学校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之下,亦步亦趋,从而出现了学校德育危机。为此,我们必须致力于师生及生生之间情感交往建设,营造理解、宽容、尊重的交往环境。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去创造氛围,与他们多进行情感交流,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切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

第三,受教育者情感经验的积累是学校德育的前提。叶澜教授认为人的早期的联系感、安全感、依恋感、秩序感等等,是人的德性成长最主要的起始性的情感机制。正是由于这些情感机制的支撑,人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能力才会不断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学生情感经验积累的引导。首先是安全感、信任感,在此基础上才是价值上的认同感、共通感,最后是敬仰、敬慕和一种追求高尚的情感,这同个体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一致的。

三、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的开展及其效果离不开其存在的外部环境,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学校德育必须做出相应调适,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能促进学校德育实施的有利因素,同时尽力消除不利因素。如今网络已逐渐走进学校和家庭,将成为人生存的另一个空间,“就像先辈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应付马匹或汽车的世界一样,我们也必须从现在就帮助我们的孩子躲避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危机,使他们成为高效率、有成就的电脑化世界的公民。”面对网络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学校必须做出积极的反应。

第一,教会选择。面对多元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并存的网络环境,如何教会选择是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首先,培养批判性思维。传统德育把那些预定好的东西强加给人,不仅不能产生思想,反而扼杀了德性的发展,因为它们缺乏人性所需要的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和理性的观念。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多元道德价值观并存,价值观念冲突不可避免。个体必须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各种道德和价值观,根据所处的文化背景来作出自己的选择。其次,教育要正确引导。我们强调教会学生选择,并不是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而是在教师价值引导下,自主地作出选择,把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传承变为主体自主选择、自主建构的过程。

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笔者认为,对于传播信息的网络,我们既要教会学生怎样上网,同时又要教会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遵守道德。现在很多人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技术,但有些人却利用它做出一些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因此,学校应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少年一代成为合格的“网络公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可以针对网上许多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专题讲座,也可以就网络道德建设开设专门课程,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使知行达到完美的结合。还可以针对社会道德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如前几年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木子美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第三,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功能。校园网建设方兴未艾,它为进行网上教育提供了先进手段。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网络优势,把优秀的道德资源登上网,在网上开设道德聊天室,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有组织地进行讨论,并进行积极引导。因此,加强校园网建设,向学生提供便利的上网条件,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手段,把各种优秀文化和健康有益的信息推上网,发挥校园网应有的德育功能是我们学校应采取的对策之一。

传统德育的回天乏术,工业文明的道德畸形,信息社会的道德冲突都警示我们,学校德育改革势在必行。建构全方位、整体结构化的德育体系是我们的惟一出路。从当前学校德育的微妙转向中,我们发觉以生命化德育为灵魂,情感性德育为血肉,网络道德教育为神经脉络的新型学校德育体系正在形成。

第二篇:建立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来源: 《农业科技管理》.-2008(2).-1-8 作者:信乃诠 阅读次数: 434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2005年、2006年2个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抓紧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精神,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面向新时期国家农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符合农业科技自身规律、新型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关系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全局性问题,是多年来悬而未决的核心问题,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要正确处理中央科研院所与地方科研院所、农业系统科研院所与高等农业院校、中国科学院的关系,正确处理当前各项工作与创新体系建设的关系,抓住机遇,知难而进,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全方位的,主要包括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科研体系重点是国家和省两级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重点是社会公益性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即知识创新体系

主要由创新基地、区域创新中心和实验站组成,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按照现代科研院所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

1)国家创新基地。包括农业部所属的农业、水产、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林业局所属的林业科学研究院等,逐步走向联合,在优化结构、转岗分流、减员增效的基础上,组建国家农业知识创新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集中精干力量用于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研究,着重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有全局性、基础性、方向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2)国家区域创新中心。由省级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科研机构和有优势的高等农业院校组成,在优化结构、资源重组的基础上,按照全国行业区划和综合农业区划相结合原则,在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

游区、华南区、西南区、黄土高原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甘新区、青藏区、海洋水产区等建立若干个国家有特色农业区域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重研究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有区域性和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3)国家实验站。根据国家基地和区域中心科研工作的需要,在有优势、有特色省地科研机构的基础上,建立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农业科学实验站,重点开展科学试验、定位观测和重大成果转化与技术展示等活动,更好地为农业科学研究和当地农业生产服务。

教育部所属研究型高等农业、林业院校和中国科学院有关科研机构为国家创新基地,是国家农业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即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中心

省政府和部门所属的农业、畜牧、水产和林业科研机构逐步实行联合,并选择生态类型有代表性和有优势、有特色的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在优化结构、资源重组的基础上,组建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开展农业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有条件的也可以进行农业应用基础研究,着重解决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多数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转制并充实加强地市、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属的高等农业、林业院校逐步走向联合,以教学为主,有条件的可以面向本地区从事农业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有效地为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知识、技术推广工作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深化改革,应对地、县两级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并作为农业知识、技术推广的主体,充实和加强技术推广工作。政府要按照公益性职能,科学设置机构,配备精干技术人员,以财政投入保证推广经费,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重点是加强县、乡两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同时,要支持农村各类合作组织、专业

技术协会和研究会的发展,建立农民、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广泛参与的农业专业知识、技术转化队伍,政府也要给予支持、鼓励和引导。各地各级农业知识、技术推广机构要与农村各类民间服务组织合作,构建技农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科技服务网络,以各种形式进行试验、示范和技术转化服务工作,以促进农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农业科技体系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要克服各种困难与矛盾,知难而进,借鉴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教育部实施“211工程”、“985工程”经验,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加强协调,紧密依靠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紧密依靠广大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在国家和地方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定会把国家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好。

第三篇:论文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和谐

岑溪市南渡镇第三中学

摘要:

渗透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指导思想。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和谐”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完美境界、内在动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谐是及其重要的,应从多方位、多角度来思考、探究。

1、沟通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江泽民主席提出21世纪要“与时俱进”,这个时代国外国内最先进的也在积极倡导的教育理念是“老师要适应这个时代的学生,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深入学生,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的疑惑、苦闷和难处。沟通就成了师生之间彼此了解的桥梁,这座桥梁的架起,会形成一种息息相关的新关系。而不是一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要求学生学这样、做那样,在彼此的心里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吧身份减低一点,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为学生排忧解难,赢得学生的信任,愿意和老师和谐相处。

2、关心、爱护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动力。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同样也适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爱不只是对事业的爱,而是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源泉。每一个学生都非常需要老师的爱,教师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导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切莫把自己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带到我们的课堂里面,这样师生的距离只有越来越远,这就是过度的自我。过度的自我会导致一些学生的叛逆心里,这对和谐课堂也是不好的,试问学生都不与你合作了,还哪来的和谐?都说微笑的力量是强大的。假如我们教学生时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在家里了。”每天给学生一脸灿烂的微笑,会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用一课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爱的的温馨。

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源泉。教师必须清除对学生的成见和印象定势,全面地一分为二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应该说每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双差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容易看到好学生的优点和差学生的毛病,对好学生的缺点和差学生的优点往往有所忽视。这主要是由教师对学生以往表现所形成的印象定势造成的,要做到及时夸奖每一个学生,我们必须消除这种定势。特别是对差生,在认识上,行为上所表现出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夸奖,这种夸奖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而促进其思想和行为自我优化。我曾教过一个学生,他脾气很倔,心里承受能力差,上课的时候也总是不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有一次,他在课堂折青蛙,被我看见了,我走过去想把他的“杰作”没收了,但看见他手里紧紧地拽着的青蛙,犹豫了,笑着说:“马明,你这般的手巧怎么不早说呢!说说看,还会些什么呀?好在这次学校组织的手工大赛上露两手?”马明看见我的笑脸,脸上的紧张变为了不好意思:“有机会我一定不让您失望。”果不出所料,在大赛中,他获奖了,因为有了老师的肯定,他改掉了以往的坏习惯对学习也越来越有兴趣了。

3、尊重学生,让学生享受平等的待遇,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在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要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学生。教师是一个生命,学生也是一个生命,生命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师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要尊重没一个孩子存在的价值,现代教育倡导“尊重人格,崇尚个性”,倡导教育的民主化,多元化,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的花朵得以绽放,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来自教师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甘甜。

4、师生间的互动,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保障。有的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忙于教学,比较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后进生关注较少,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勇气。由易到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要充分予以关注,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视。后进生也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5、师生间的彼此欣赏,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师生心灵中的微妙的相互接触,师生关系和谐仅仅靠教师单方面的情感输出是难以达成的,缺乏情感的沟通,无论教学效果还是师生交往,都是乏味的;只有师生双方都有付出,才能双方都有收获。首先是学生对老师的欣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老师在充分地展现个人的魅力的同时,在学生的脑海中对这位老师的评价也就逐步形成:或喜欢或厌恶或欣赏或麻木。其中最有利于教学的当然是“欣赏”。因为一旦学生欣赏老师,那么自然就希望尽量多地从其身上学到各种知识,于是这样的学习就主动了,其效果自然不会差。而“欣赏”的另一方面则是来自老师对学生的欣赏。“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说的往往是对特别优秀的学生的欣赏,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确超过了老师,让老师刮目相看。而更关键的是对一些普通的学生甚至是“差生”的欣赏,这样的“欣赏”即是一种发掘闪光点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之所以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得以展示,是因为它们都被表面不怎么优秀的成绩所掩盖了,于是原本可能的“闪光点”就会逐渐淡化以至于消失。相反,如果这些“闪光点”能在瞬间被老师“捕获”并加以引导,学生的一生都有可能因此而被改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与学》,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苏州大学出版社,1944年1月。

3、《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年。

4、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第四篇:建立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

建立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成长

溪尾中学

陈炳栋

当前,教育界倡导两个“发展为本”思想,即: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一是“以教师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必须建立在教师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具有创新活力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改革纲要》明确强调:改革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其改进与激励功能;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差异,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可见评价制度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考试评价制度以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为主,忽视综合与创新。这样的评价与考试不符合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发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校加大了评价改革的力度。在新型评价制度建立过程中,以《课标》为依据,充分体现新的育人观,关注师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给予师生更多思考创新的空间,建立了一套新型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教师健康发展。下面谈些我校近二年在这方面的初步尝试,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导。

一、构建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的目标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对教师的评价,目标责任制是建立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激发教师内在发展的动力,使教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让教师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作风,促进教师和谐、健康的发展,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从而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进一步改进学校管理和评价模式,以评价促发展,提升全校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提高学校教育工作效率。

二、建立新型教师评价体系的内容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1 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富有创造性,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必须得到高度的的重视。所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惟一标准,而是从新课程对教师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发展的要求,提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多元的、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尤其是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几年的新课程实验中,我们着重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教师素质评价两个方面作了探索,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制定了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的评价方案,内容包含以下四项。

1.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体说就是:能否积极参加各种会议、教研、进修培训等学习;能否利用平时业余时间帮助学生解决间题,课后是否为学校建设献策献力;是否具有健康心态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主要把<溪尾中学教师道德公约>作为评价教师的这一项内容)

2.教师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况。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

3.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能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选择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其他能力;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4.教育教学的交流与课后的反思。教师是否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同事、学校领导进行交流和沟通,如家访的次数、家访的人数、教研的次数、座谈会参加的次数等。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制定改进计划。每个学期学校对教师进行两次以上的教案检查,着重查是否有教学反思,期末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的论文等。

三、构建新型教师评价体系的方法 1.教师自我评价

为了使教师加强思想政治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应对自己的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价。教师自评主要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自己学期的工作全面的讲述。德的考核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为依据,对自己的师德师风作客观 2 的评价。能的考核主要看自己的工作能力,能否胜任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教学、班主任及其它工作完成得怎样,有无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及其它各种培训,参加教学教研的情况和论文总结、教学心得撰写得如何?勤的考核主要看遵守劳动纪律的情况,有无迟到早退,是否按时参加各种会议、活动,是否努力工作等。绩的考核主要看学生的成绩,包括各类考试及参加各种活动各种竞赛所取得的成绩。教师在自评时应提供相应的材料以及学校的各类记载、考评过程作依据。

2.学生对教师的评议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校是学生、教师共同成长的幸福乐园。教师要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等作全面评价,学生也应该对教师的工作做客观、公正的评议,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评议包含以下几方面:

工作态度:教师的工作态度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工作不端正的教师,很难受到学生的爱戴。工作态度的评价包括上课有无迟到早退及无故旷课行为,是否经常拖堂,是否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等。

职业道德:师德为本。一个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包括是否关心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否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否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否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是否私自以补课、辅导、复习等各种理由收受学生和家长钱物;是否乱收费等。

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产物,学生对教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包括:是否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否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否对学生进行了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

学生议评的形式有全体学生参加和部分学生参加,如果是部分学生则应是具有代表性,防止评议有失公正。采用的办法有问卷调查,座谈,有平时谈心了解等。

3.学校对教师的导评

学校成立由校委会、教师代表组成的导评小组,人数以7-9人为宜。导评的目的主要是审察自评,议评的准确性公正性合理性,对偏差给予纠正。着重导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立的促进课堂教学发展的评价体——《课堂教学评价表》、《教师教学工作评价表》、《校内研讨课评价表》、《教案检查评价表》、《作业检查评价表》。学校对教师导评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将教师分出“三六九等”,重要的是要发挥教师评价的激励和改进功能,以体现“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事实证明,3 对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作科学性、发展性的评价是促进教师成长和提高的一种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科学的新型的教师评价体系的建立,使教师逐步适应了新课程教学,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提高了自我的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自身发展得到发展,从而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⑹.课堂教学情况(包括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为了提高我县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教基〔2003〕6号)及《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研究指导意见》(试 行)的有关精神和要求。我县各校积极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不论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教学中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不在独霸讲台,而是走到学生中间,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他们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教学不再死扣教材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在:

第一.课堂教学能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要求。

第二.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整体把握各模块的内容及各模块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教材各栏目的功能,灵活运用教材资源,有效地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在使用教材教学中,发现问题,为完善教材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

第三.课堂教学能着力改变单一被动的接受式教学状况,理解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内涵,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应用;理解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功能、适用范围,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与实施策略;理解各种教学方式的教育教学功能,并努力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深入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效益的最大化。

第四.借助新课程实验的东风,县教研室及各校都努力构建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多元、内容多元、形式多样、主体多元、切合实情 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制定各学科课堂教学评价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积极的准备。

第五.师生关系的变化。绝大部分教师在新课程学习和实施中重新认识了自己,认为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上能尊重学生人格,开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合作能力,注重学生在过程中的参与;大部分教师能注意教学民主,使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学习,试图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尝试把课内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第六.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封闭、呆板、口传耳受式的单一教学模式在逐渐瓦解,生活化、开放性、实践性、多样性、选择性的教学方式逐渐出现。教师开始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重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注重互动交流,注重探索,注重通过直观演示、动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课堂气氛比以往活跃了,学生开始主动地参与、大胆地提问。私立一中郑建庆老师的《压强》教学,参加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获得省特等奖、全国一等奖;盖尾中学陈珍佐的英语科《单元整体教学法》获市一等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的方式正逐步形成,课堂上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发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重点知识、概念、规律,学生能主动地去感知、概括、应用和思考。课堂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明显得到提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正逐步变成不断探究、实践、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方式过渡。

第五篇: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基于以人为本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

基于以人为本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基础性要素。相应地,企业的质量管理也从事后的检查走向全面质量管理。而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和推行领导人的质量责任制度。关键词: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体系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不断地去抢占和引领市场,是每个企业经营决策者的第一要务。在决定市场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质量则是一个永恒的关键的因素。市场竞争,归根到底就是质量的竞争。质量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近年来,江苏翔宇电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恪守“精研管理、精心施工、精品质量、精诚服务”的质量方针,坚持以质量为主线,把企业的各项管理纳入到“质量第一”的轨道上来,尤其是在建立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体系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不仅有效地提升企业质量建设水平,而且大大地赢得了企业的质量效益。公司生产的输电线路铁塔、钢管杆、变电构支架等,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8、ISO14001——2004、GB/T28001——2001、PCCC电能国际标准认证证书,连续多年被授予“江苏省质量信用产品”、“江苏省质量信用企业”、江苏省质量诚信AAA级“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省市质量管理奖、产品质量奖。产品的质量、品种、档次及其效益不断跨上新的台阶。去年产品销售收入、净利润分别达到3.38亿元、4974万元,均实现持续多年高位增长。1 建立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体系,首要的是必须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人是管理和技术的主体,全员质量意识是否强化,全员素质能否提高,直接决定企业经营战略和质量体系的创建与实现。我们在实践中感到,许多质量问题的产生,就是出在管理不严格上,出在不认真上。为切实解决那些能做不去做,能做好而不认真去做的问题,我们采取张贴标语、墙报专栏、知识竞赛等形式,并通过学习交流、案例研讨、现场解剖等活动,在全体员工中,广泛开展《产品质量法》等“三法一决定”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全员质量意识,营造出“人人关心产品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经过坚持不懈地开展“质量第一”、“质量兴企”教育,各个部门及班组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加压力抓质量的舆论环境,职工都能够自觉、自查、自严、自己负责每个环节的质量问题。目前在全公司上下正崇尚一种“质量无小事”、“质量人人无例外”、“客户永远是对的”企业质量文化。

建立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体系,关键是要落实好领导质量责任制 质量是全企业、全方位、全过程的,企业一把手对质量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全面质量管理能否全面推行并取得实效的关键。抓质量关键在于企业的一把手、各个部门的一把手、各个车间班组的一把手。我们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明确一把手是质量工作第一责任人,层层建立严格的质量责任制,确保主要领导抓质量的思想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一把手以身作则,带头把质量管理的职能分解落实到各个环节和岗位,从而保证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综合管理等各部门都能够以质量为中心,按企业质量上的总体部署协调工作,实现上下左右通力合作抓质量的“一盘棋”。我们还在公司内部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产品质量提高的运行机制,将职工待遇直接与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挂钩;对在质量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给予重奖;对出现质量问题,造成影响和损失的予以必要的处罚。同时,实行“质量否决权”制度,促使层层一把手头脑里时刻绷紧“质量第一”这根弦,工作中从难从严抓质量,做到守土有责,来不得丝毫的疏忽大意。

建立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体系,根本的途径是不断提高全员素质 许多知名公司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把新产品打入市场,并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其奥秘不外乎两条:第一,注重人的素质提高;第二,推行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我们在提高全体员工素质上狠下功夫。一是弘扬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针对当前一些年轻职工思想活跃、心理浮躁、作风漂浮、干事马虎的实际状况,我们积极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加强对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教育,并在各车间、班组培植先进典型,弘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务实作风,大力推动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在全体员工中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崇尚爱岗敬业、爱厂如家,通过组织“我为翔宇而骄傲,翔宇为我而自豪”的演讲比赛,激发员工多出好产品、多出合格产品的积极性,使大家进一步树立起与企业荣辱与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公司也设身处地地帮助质量重点岗位的职工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努力为职工多办实事,以此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 建立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体系,重要的是实现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产品制造的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在过去手工业生产时代,人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毫无疑问,在当今机械化、自动化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人在质量保证中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只有人在机器设备操作中按照规程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实行人机一体,才能保证质量标准落到具体的节点和载体上。围绕人机合一的质保体系建设,我们制定落实并实施《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及各类操作规程,还下发了高于国家标准要求的企业内控标准,明确每个人在工艺流程中的质量要求,落实工序质量管理措施,并与之签订质量保证责任书,以确保产品质量。我公司的铁塔加工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所用设备均为当今铁塔加工行业中较为先进的设备,有效地保证了产品加工精度,同时,我们严格实行“工序流程卡制度”,操作者对自己制作加工的产品质量负责,坚持首件生产检验、自检和专检相结合的检验制度,未经首检或检验不合格的构建不得流传下一道工序,有效地保证产品工序质量。公司拥有70名中、高级焊接工人,利用国际先进水平CO2的气体保护焊机、交直流焊机和自动龙门焊接线,进行塔件焊接,利用专业的烘干设备、保温设备、进行焊条的烘干和保存。利用高精度的探伤设备检测焊缝的内在质量。在产品质量的形成过程,公司牢牢把握产品质量关。质监部门负责产品制造质量的控制,有多名专职化验和产品检验员,负责产品的进货检验、工序检验和成品检验,发现质量问题及时纠正。同时,还配备了先进的检测、检验设备,完全有能力保证产品质量。我们初步建立了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初尝甜果。但在实践中,有些问题也引发我们一些思考:思考之一,人在质量建设中的作用永无止境。质量管理的着眼点就是在人上,人抓好了,职工就会视厂如家,对质量如履薄冰,做产品精益求精。企业不能一味地就质量抓质量,而是时时处处为职工着想,把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紧地拴在一起,注重发挥职工抓质量的潜能,让职工与企业共生、与产品质量同长。思考之二,质量管理要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抓产品质量不能做表面文章,不可搞花架子,不能图形式。企业如果只是为了拿个奖,捧个质量杯去抓质量,那就等于误入歧途。高质量的产品是务虚不出来的,摆设和做作是质量管理的大忌。唯有真抓实干,才会有货真价实,产品才能真正赢占市场。思考之三,质量建设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抓质量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市场,更没有包打天下的产品,任何质量体系都不是一劳永逸的。企业不能寄希望于通过所谓的“质量日“、”质量月“活动就万事大吉,抓一阵停一阵,或时紧时松抓质量都不可能抓出成绩来。如何锲而不舍、持之永恒的抓下去,本身就是对企业质量体系建设的一种检验。质量是企业走向成功的通行证。现在,本公司正在制订和组织实施四大战略目标,即国家驰名商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内上市公司、行业十强,这四大目标的实现,质量是根基,质量是保证,质量兴企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和提升,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紧迫继续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我们将

下载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论文[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论文[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岗位体系建立

    企业岗位体系咨询 海源顾问之岗位体系综述 1、海源顾问认为,通过建立岗位体系,制定完善的岗位说明书,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1)为录用员工、招聘员工提供依据。可以根据......

    建立知识体系

    建立知识体系,形成综合能力。 ———城步一中考前30天语文复习方案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一直有其特殊性,其高考备考更具备特殊的时效性、针对性、复杂性,很值得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个人信用是基于个体在既往人际交往与商业交易中的信守承诺记录而获得的信任。今天,在个体参与的各项事务中信用无处不在,无......

    建立特色体系

    几点看法 根据一个周的了解,对本公司的现在及未来的几点想法如下: 1. 制定合理适用的技术-市场流程和制度,从产品的立项到方案达成,建立相关 的交流流程和方式等。 2. 相关技术......

    SA8000体系建立

    ISO9000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实施ISO9000认证的必由之路。组织可以自己组织内部人员完成,也可以聘请外部咨询机构协助完成。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必须以I......

    试述建立新型医患关系的意义(论文)

    试述建立新型医患关系的意义 姓名: 学号: 关键词:新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意义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这是党中央遵循马克思......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黄锡富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社会上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之我见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之我见沁阳市外国语中学孔小利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怎样才能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一直是大家致力研究的课题。俗话说:情通则理通。只有关系和谐,才能彼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