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告知演讲提纲
四、演讲时长:30min
五、演讲内容:
(一)开头提纲:
1、自我介绍:我是大二广告专业的梁梦玲,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德拉克洛瓦的生平和绘画作品鉴赏。我希望可以通过我的讲述可以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德拉克洛瓦,提高对绘画的喜欢和审美。
2、过渡句:首先,我先介绍一下德拉克洛瓦的生平,大致的生活经历。
吸引观众注意力:PPT放映德拉克洛瓦的照片和自画像(因为德拉克洛瓦是一个非常有气质的绅士)
3、指明演讲思路:
为了让大家能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德拉克洛瓦,我将以时间顺序来讲绘画生涯。
(1)1816年开始学习美术(2)1822-1832浪漫主义阶段(3)1832-1847倾向唯美阶段(4)1847晚年纪念阶段
(二)主要内容提纲: 1.1816年:
过渡句:1798年4月26日,生于沙朗通-圣莫里斯。19世纪上半叶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想像力丰富、才思敏捷,是印象主义和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内容:介绍德拉克洛瓦1817绘画开端时期的绘画作品。2、1822-1832 过渡句:他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风格,善于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变成艺术形象,其表达感情的深度与力量以及在描绘运动的激烈和气势方面。
内容:分别介绍《萨尔达纳帕尔之死》、《希阿岛的屠杀》《自由引导人民》。3、1832-1847 过渡句:1832年非洲旅行是德拉克洛瓦创作的分界线,以前的创作都是围绕着浪漫主义的主题与形象而进行的;这以后的许多作品,由于脱离生活,唯美倾向加强了。
内容:分别介绍《阿尔及尔妇女》、《自画像》、《丹吉尔的痉挛病人》、《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 4、1847后
过渡句:1847年前后,德拉克洛瓦先后为波旁宫的众议院、波旁宫图书馆和卢森堡宫图书馆以及圣苏尔皮斯教堂绘制壁画,为卢浮宫的阿波罗画廊绘制天顶画。这些纪念性油画表现了德拉克洛瓦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显露了他晚年作品中生活与形象的空虚和贫乏。内容:主要介绍德拉克洛瓦后期作品:《吉那萨赫湖上的基督》、《迪耶普的海景》、《猎狮》、《在马厩中交斗的阿拉伯马》
(三)结尾提纲:
重述主旨和论点:综上,我从德拉克洛瓦一生大致的四个阶段:早年学习、浪漫主义、倾向唯美以及晚年纪念介绍了德拉克洛瓦。经过上面的一番介绍,希望大家对德拉克洛瓦有一定的了解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疑问的话...很高兴能和大家分享德拉克洛瓦,感谢聆听。
第二篇:演讲提纲
“改变从现在开始”
大型道德素质教育演讲
湖北省慈善总会永正助学基金
一:演讲的意义和作用
1、重拾信仰之需——树立目标,增强责任: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却相对滞后,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信仰缺失,民族凝聚力急剧下降,青少年学生对祖国,对社会严重缺乏责任感。通过此演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让学生具备高度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深刻理解读书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为早日实现习主席的提出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2、拯救心灵之需——医治麻木,祛除浮躁:
当今青少年最大的心理问题就是麻木冷漠,青少年学生主要是贪玩厌学;麻木冷漠主要表现为对什么事都不在乎,只做自己的事,做事从不顾及别人的想法!另外由于现在的老师和家长有时只是一味的去责怪学生,从不关心孩子犯错误是什么原因,久而久之在孩子心中已经习惯了老师和家长指责,所以会变得麻木冷漠。通过此演讲可深入挖掘人性的本质,以真换真,通过至真至善的语言来化解了孩子们心灵的麻木!
厌学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家长的观念,有些觉得只要认识几个字就好,现在上学出来又不分配工作,而且很多学生想着反正以后工作会有父母帮自己安排,或者干脆等着靠家庭来养活自己,所以在学生心里觉得不上学无所谓,因而出现厌学。通过此演讲唤醒学生内心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以此作为学习的强大动力,让学生重新树立起为学习的目标!
2、沟通亲子之需——唤醒良知,化解怨愤:
据司法部们统计:自1997年以来,我国每年都有2万至5万青少年因与父母、老师发生感情纠葛而犯罪,其中人命案不少。因为他们从小就过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公主心态早已长成,若有不满,就会找父母算账。而父母们要么早就甘当奴仆听使唤,要么经常大吼小叫横加指责,矛盾不断激化„„,通过这种净化心灵,唤醒良知,激发潜能的生命教育,这种亲子互动的人性化教育可以有效化解怨愤,消除亲子间和师生间的隔阂;
另外有些父母每天忙于应酬或开会,与孩子之间根本没时间去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会出现隔阂疏远了亲情;有些父母是迫于生计,每天要早出晚归去做生意,挣钱生活,也没时间去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淡化了亲子感情;通过此演讲使家长反省自己,是自己陪孩子的时间短,对孩子关心不足缺少关爱,也让孩子觉得自己在许多地方没有理解父母,对不起父母。
3、激发潜能之需——重树信心,点燃激情:
世上没有天生就差劲的人,也没有天生的天才。差起于心,优也起于心。现在的老师和家长缺乏对孩子的鼓励,总是说孩子笨,不行之类的话,这样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身上的缺点,我们要以孩子身上的优点来鼓励孩子,给孩子以信心!他就会加倍学习以此来回报老师,成绩就会好起来。在受到老师表扬后,学生更加感恩,成绩就会突飞猛进!所以通过此演讲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人人都有感恩之心,都想着去回报,那么我们大家都会变得越来越优秀,世界也会充满爱和温暖!
湖北省慈善总会永正助学基金
二:演讲流程
1、主持人上场;
2、校领导上场致辞;
3、主持人介绍讲师并邀请讲师上台;
4、演讲时间;
5、主持人致结束语,学校组织学生有序离场。
三:演讲内容提纲
1、第一部分:爱如春雨滋润,唤醒心灵沙漠。
通过讲述讲师亲身经历或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亲”的典故让学生和家长深刻认识到父母的伟大。
2、第二部分:回忆成长感动,直入灵魂深处。
讲师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技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亲身成长经历,将父母为自己点点滴滴的付出犹如放电影一样在学生脑海中闪现。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认识到感恩并不遥远,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小的瞬间。
3、第三部分:深度亲子互动,爱与勇气交融。
讲师通过邀请孩子与父母进行各种爱的互动,如仔细看自己的父母,或者是一个拥抱,一个鞠躬,一句爱的语言等等,彻底打破现实中由于亲子之间的长期缺乏沟通而变得疏远的状态。此环节在很多演讲现场都会有部分孩子因为爱的鼓励而主动上台或者发言,种种情景无不令在场人员动容。此部分也是整场演讲的重点环节。
4、第四部分:行为习惯教育,改变更在行动。
讲师会针对演讲学校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厌学、早恋、沉迷网络游戏等。通过现场亲自见证的方式让学生能够从现在开始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要做出改变的承诺。
5、第五部分:感恩辛勤园丁,致敬三尺讲台。
讲师通过讲述老师的各种艰辛不容易,无私付出与奉献,燃起学生内心对老师的爱,重塑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深度理解。并以古礼致敬的方让尊师重教的风尚在校园中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6、第六部分:呼吁家长重视,德育更在家教。
讲师通过最后总结再次呼吁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并会给出一些具体的家庭教育的建议和方法。
湖北省慈善总会永正助学基金
第三篇:《东方学》演讲提纲
《东方学》演讲提纲
一 萨义德与东方学的简介
萨义德的《东方学》出版于1978年,是萨义德的代表作。这部书对于其他学科,譬如文学研究、历史研究、人类研究、社会学、以及宗教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东方学的出版业标志着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开始。作为第一部后殖民批评作品,它试图探讨殖民霸权和殖民话语的内在联系。通过结合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和福柯的话语理论,萨义德展示了东方学下对东方文化,特别是阿拉伯文化的否定和误读。因此,《东方学》研究的是西方视野下的东方以及两者之间文化差异的认同和一系列不平等关系形成的过程。
二.什么是东方学
1.萨义德对东方学的定义
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欧美国家学术机构中的,以教授东方、书写东方或研究东方人为目的的一门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的学科,它带有早期欧洲殖民主义政治色彩,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二者之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对立为其基础。
2.东方学的研究对象
得出结论:萨义德所关心的真正的“东方”不是他的理论对象,他认为东方并非一种自然的存在。“东方”和“西方”这样的地方和地理区域都是人为建构起来的,三.萨义德与后殖民主义
1简介后殖民主义发展史
2.《东方学》的学术背景和理论指向
论述西方真理观的历史,以及萨义德受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影响,其东方主义批评的目的是揭开东方主义话语中的遮蔽。
3萨义德如何运用权力话语理论进行东方学的基础建构
四,电影中的后殖民主义之争
后殖民主义认为张艺谋等人的电影为迎合西方中心主义,塑造了一个贫困荒蛮的图景,以其满足西方观众的审美期待,认同并为西方观众学者构建了一个“东方他者”的形象。但是我认为,不能简单的用东方主义理论将这类电影贬低,因为这批电影代表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对自我文化身份和历史的一种反思和自省,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电影所匮乏的。
第四篇:备稿演讲提纲
演讲提纲
演讲题目:死者生前人格利益保护的考量——基于公序良俗的视角
一、问题引入:民法对公民的保护,是从生到死的过程,其中对“生”和“死”的保护程度,被认为是“对人权尊重”的考量。
1989年荷花女;1990年海灯法师;1993年8月7日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5条诉讼主体范围;2001年3月10日《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近亲属精神损害赔偿的索赔。
以上规定有一个变化就是:从最初的司法解释使用了保护死者“名誉权”的用语,到有意删去“权”字,而仅仅规定保护死者的“名誉”、“肖像”等用法。
二、问题焦点:
(一)《民法通则》第9条;《民法总则》第十三条;公民(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二)就如在定下这个主题时,采用的是“死者生前人格利益”的表述而不是“死者人格利益”
杨立新教授保护胎儿权利的时候建立“人身权延伸保护说”理论对死者的保护“法益保护说”事实上也是一种“延伸保护说”理论。
三、问题解决:
(一)学说概述
1.死者权利保护说。(龙卫球《民法总论》)
2.死者法益保护说。(杨立新《人身权法论》、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3.近亲属权利保护说。(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梁慧星《民法总论》)4.人格利益继承说。(郭明瑞、房绍坤、唐广良《民商法原理
(一):民商法总论,人身权法》)
近亲属代理说等
(二)公序良俗
【《民法总则》第八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追忆祖先,行孝是民德归厚的一个途径,后世公序良俗的形成,无不与之有关。
公序良俗的设置目的:立法当时不可能预见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益和道德秩序的行为而做出详尽的禁止性规定,故设立公序良俗原则,以弥补禁止性规定之不足。公序良俗原则包含了法官自由裁量的因素,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三)路径设想 民事公益诉讼制度
比例:亲属和公序良俗建设(公益设施或与死者有关的设施修缮等)
第五篇:禁烟演讲提纲
禁烟演讲提纲
一、禁烟的定义
1.公众场合的禁烟(学校也是公众场合)2.抽烟者大部分都明白香烟会带来的后果,但无法克制自身并在对他人造成二手烟危害的意识薄弱
3.响应国家文件的号召
4.尊重自己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社会道德与文明发展的体现)二、二手烟的危害
1.二手烟的毒性与直接吸烟的毒性不相上下 2.香烟中有害成分的传播范围极广
3.对于特别是孕妇、幼儿、肺部疾病(哮喘)等一类免疫力弱的人群,公众场合的吸烟会极度影响其健康状况 4.公众场合取消吸烟区的目的
三、当普通人遇上吸烟者
1.普通人一般对烟味的刺激性都有一定的排斥反映(咳嗽,鼻子过敏等)。
2.若吸烟者无法控制自身当众吸烟,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建立在自己痛苦之上的快乐,并且未充分尊重个人生命,心里肯定不是那么好受的 3.一般来说,普通人进入刚吸完烟的室内场合时,受遗留的有害物质与心理因素影响,情绪会有一定的变化,从而留下偏于负面的印象 4.据调查,吸烟者最喜欢香烟的一点就是可以在重重压力下让精神获得短暂的极致的放松。缭绕的烟雾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给予难以想象的快感。但烟雾散去,那虚幻的快乐也不复存在,所以就会成瘾,想不停的处于那种快乐当中。但这其实是很悲哀的
四、建议总结
1.有人的地方一定不要抽烟,不止影响他人健康,还降低了公众道德水平与自身素养 2.没有人的地方尽量少抽,香烟就是糖衣炮弹,或许能带来精神上的短暂愉悦,但更多留下的是难以抹去的伤害。生命只有一次,请善待并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