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传统广电传播的影响和改变

时间:2019-05-14 21:1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媒体对传统广电传播的影响和改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媒体对传统广电传播的影响和改变》。

第一篇:新媒体对传统广电传播的影响和改变

广播电视行业媒体环境分析

新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不仅具有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点,而且能够为大众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内容,实现了媒体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交流。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广播电视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一、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特点

1有的利用,电视播出频道急剧增多,原来的电视频道只有两到三个,现在已经发展到三四十个,有的国外的电视频道多达一百以上。在广播电视中,每一天的节目播出时间也增加了好几个甚至是十几个小时,甚至个别台 24 小时滚动播出,不仅能够让人们长时间地看电视节目,而且满足了不同时间段休息的人的收看欲望。

2播控系统和传输系统越来越复杂。随着播出频率和频道的不断增加,传统的单一的、独立的单频道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如今,出现了比较复杂的、单频道播出系统和总控制室系统相结合的、调度相对灵活的综合性播控系统。新式的播控系统和传输系统的视音频切换矩阵规模庞大,周边设备功能齐全,为广播电视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3传输系统容量增加、传输手段多种多样。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与传输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随着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卫星传输、光缆传输、数字压缩等新的手段相继出现,这些新兴的手段不仅有力解决了传统的传输容量小,传输覆盖面积小的缺陷,而且为大面积的广播电视覆盖提供了有力地条件,促进了多通道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发展。

4发射系统逐步固体化。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技术手段是中短波、调频、电视广播的发射。由于技术的局限性的影响,我国这些发射系统以前都具有相当多的缺点:设备庞大、功耗较大、效率低、设备老化、改造周期比较长、维护起来非常困难等。因此,发射系统是一个广播电视维护岗位,这个岗位工作环境非常艰苦,工作强度较大,而且特别容易出现大的故障,是众多播出环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5系统数字化、多功能化。广播电视的发展轨迹,由数字方式取代模拟方式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广播过渡到 DAB,电视过渡到 DVB、HDTV。而目前正是模拟方式向数字方式转变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期里,不论是播控系统、传输系统还是发射系统都要逐步实现数字化,系统的设备也必须逐步地进行更换或者改造。当然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压缩技术和信道附加信息传输技术也在迅速发展,传输通道的传输容量不断增大,传输的内容日益增多。多声道传输技术和图文电视技术,以及数字信息传输技术等也相继发展起来,使广播电视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健全,质量越来越高。

6系统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化。当今世界是一个计算机的世界,计算机技术遍布各行各业,每一个领域。广播电视领域传统模拟硬件,早已被计算机技术淘汰掉了。如今,计算机 已渗透到广播电视的各个领域,传统广播播出模式,也已经被计算机网络的传输自动播出系统所取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迅速,长年工作在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 必须努力适应这样的发展形势。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以往的“知识分子”一不留心,稍有疏忽便有可能变成信息时代的“新文盲”。

二、广电媒体的宏观环境——基于PEST分析

传媒的宏观环境是指影响一切传媒业的各种宏观力量,也就是一定社会中的与传媒生存和发展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在战略管理学中,PEST分析法是帮助企业分析外部宏观环境的一种方法。PEST分析法一般要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等四个环境要素。1 政治环境(Political)传媒业的政治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传媒管理和运作的各种政治因素及其运行所形成的环境系统,具体表现为传媒的制度环境。广电媒体仍然是新闻媒体,首先具有政治属性,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其次才是市场属性,追求经济效益,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是广电媒体与民营新媒体企业的最本质区别。

广电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需要承担起引导公共舆论、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构建和谐舆论氛围的社会责任。与市场化的民营新媒体企业相比,广电媒体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政策资源,同时也会受到更多的监管和约束。广电媒体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政策资源优势,化解监管约束给发展带来的不利因素,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2 经济环境(Economic)传媒业的经济环境是指影响传媒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经济政策、社会经济水平以及行业发展状况等,具体表现为影响传媒产业运行的经济关联要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传媒产业化怏速推进,产业化进程日益成熟。然而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传媒业至今还没有完成完全市场化转型,非市场因素在整个产业发展中还起着重要作用。传统广电虽然竞争激烈,但还属于相对封闭垄断行业,尤其是各地成立广播电视集团或总台之后,一个行政区域内只有一家广电媒体,行业内也没有淘汰和兼并。传统广电媒体转型之后,网络新媒体将颠覆传统广电的垄断格局,新媒体业务将参与开放的市场竞争,这是对广电全媒体的最大挑战。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广电媒体需要转变传统盈利模式,通过更好的服务和业务来获取生存空间。3 社会环境(Social)传媒业的社会环境是指影响传媒运行的社会主体及其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及其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要素,具体表现为受众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及其对传媒的影响。媒体的传播形态决定了媒体的使用方式,进而塑造了媒体的受众行为习惯。传统广电媒体单向、线性传播塑造了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网络媒体让受众变为主动寻找、选择信息的用户,用户不仅参与制作和传播信息,并决定信息的秩序,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消失,传播权力正在从媒体向用户转移。随着信息渠道和信息量日益丰富,用户的公共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都在增强,传播过程的民主性、参与性和互动性,以及获取信息的便利性成为用户选择媒体的重要标准。科技环境(Technological)传媒业的科技环境是指影响传媒生存和发展的科技水平、科技环境以及人们对传媒技术的使用情况等,具体表现为传播新技术对于传媒发展的推进与制约。技术因素是推动媒介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将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正在重构所有的传统行业和社会结构。对于媒体行业而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新技术、新业务、新应用层出不穷,带来了新的传播革命,媒体之间逐渐进入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

三、广电媒体的市场环境——基于竞争五力模型分析 1同业的竞争者

我国传统广电媒体的竞争格局是中央台一台独大,省级台强弱分化,地市级台本地化生存,实力较弱。有人用“一个西瓜,几个苹果,一地芝麻”来形容我国传统广电的市场格局。传统广电媒体具有地域性和行政性特征,各级广电媒体均与地域绑定,且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传统广电之间的竞争是封闭垄断性竞争,一般情况下,一个行政区域内只有一家广电机构,各地广电媒体在本地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行业内广电媒体之间在市场份额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并没有淘汰和兼并。总体来看,传统广电竞争更像是一场没有输赢的赛跑。2新进入者的威胁 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广电的封闭垄断的行业格局正在被打破,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新业务大量出现,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成为广电全媒体的竞争者。从行业层面看,通信行业和互联网IT业都在积极涉足音视频业务,市场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了广播电视机构,还有通信企业、互联网公司、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它们都能够为用户提供丰富的音视频服务。这些新进入者有的具有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市场运营经验,有的具有扎实的技术力量,有的拥有众多的用户资源,它们都是广电媒体的有力竞争者。3替代品的威胁

三网融合引发了广电、通信两大行业的全面复制性竞争,同时互联网IT行业从应用层面正在加速解构广电和电信的传统业务。媒介融合让广电全媒体在内容、渠道、服务、终端等各个层面上出现的替代品。从内容生产看,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和媒体,内容生产的主体越来越多;从传输网络看,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无线互联网都具备传输音视频信号的功能;从应用业务层面看,互联网平台通过强大的聚合能力,让用户更方便的接收视音频信息,众多的互联网企业通过提供音视频服务已经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从接收终端看,用户选择接收终端和平台的标准是易得和方便,智能化、移动化、个性化、社交化、小巧方便的终端将越来越受到欢迎。4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广电媒体的供应商主要是版权内容提供商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在版权内容方面,对于版权内容的议价能力取决于传输渠道的影响力,除央视外,分散的市场格局导致我国各广电机构在版权内容的议价方面处于劣势,为了获得优质内容,多家广电媒体争相购买,版权内容的价格节节攀升。广在网络服务方面,各地广电网络属于区域性的垄断经营,外地电视台在信号落地方面几乎没有议价能力,然而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电信网、互联网也逐渐承担起音视频信号传输的功能,例如IPTV、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台等,由于传输渠道的增多,广电媒体对于网络服务的议价空间增大。5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媒体的主要购买者就是用户和广告商。传统媒体时期,广电媒体ip有垄断地位,内容和渠道都没有更多的选择,因此,无论是观众还是广告商的议价能力都很弱;全媒体阶段,信息传播渠道激增,用户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权,互联网创造了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不仅让用户可以获得更丰富、更个性化的信息,而且让广告商能够实现精准的营销,提升广告营销的效率。用户接收信息可以有更多的媒体选择,广告商投放广告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为了获取更大的传播价值,广告商在投放广告时往往采取多媒介组合营销的方式,因此,在广电全媒体时代,无论用户还是广告商的议价能力都大大提升。

四、广电全媒体的内部环境——基于SWOT分析 1 优势(Strengths)(1)传统广电媒体具有的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数量可观的版权内容资源,可以转化为广电全媒体的内容优势。

(2)传统广电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以及品牌影响力可以延伸至广电全媒体,使其能够迅速被市场所接受认可。(3)通过网台互动、互相推广等方法,借势于传统广电媒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广电媒体能够迅速扩大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4)三网融合从国家政策层面,广电媒体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和行政保护,例如广电新媒体的牌照,有利于广电全媒体获取市场主动权。

(5)传统广电媒体丰富的媒体运营经验和大量专业人才储备能够转化为广电全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其快速成长。2 劣势(Weaknesses)(1)习惯了封闭垄断环境的广电媒体对于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不适用,传统广电媒体属事业性质,缺乏市场主体身份,体制机制上存在诸多的掣肘,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2)传统广电媒体缺乏全媒体发展所需要的技术、资金、人才等关键的核心资源,弱化了市场竞争力。(3)与市场化的互联网企业相比,广电全媒体的信息传播和市场运营将受到更多来自于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和约束。

(4)传统广电媒体体制机制僵化,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不利于吸引人才,不利于市场竞争。传统广电媒体人员臃肿、员工知识老化,以及在转型过程中遗留的大量历史问题将成为严重的包揪。3 机会(Opportunities)(1)近年来,网络视频业务增长迅猛。用户对视频需求的增长,为以音视频传播为核心业务的广电媒体提供良好的市场预期。

(2)在三网融合推进过程中,对于跨行业运营的广电新媒体、新业务,广电作为牌照方,主导着内容审查权和播控权,电信企业负责信号传输和市场运营。三网融合中各方参与者都必须与广电牌照方合作,这是为广电全媒体发展提供的政策机会。

(3)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云技术、放平台技术、融合技术日療完善,为广电全媒体实现基于开放平台上的“一云多屏”式的传播格局提供了技术机遇。4 风险(Threats)(1)民营的互联网企业,如优酷、土豆、搜狐视频、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凭借灵活的体制机制、良好的用户体验已争取到了大量的资本和用户,获得了市场发展的先机,形成了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占据了网络视频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广电媒体如果无法为在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将很难获得市场的认可。

(2)传统广电无法完成转型。主观上现有的体制机制让传统广电的领导者缺乏转型的动力;客观上传统广电缺乏全媒体运营的资源和经验,如果运营不善,广电全媒体会成为失败的实验品。(3)传统广电媒体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无法适应全媒体的运营,传统广电需要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和组织架构的重构,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五、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发展策略

在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广播电视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被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所淘汰,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发展策略,来抵御新媒体的冲击,在信息时代的前景下健康、有目的的发展。

1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要争取外部环境的支持。广播电视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探索出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就必须首先要争取到国家的支持,国家的政策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有力的外部环境,我国对广播电视的宏观政策不是唯一的,不仅在宣传事业上给予支持,而且还扶持产业的经营发展,另外还有的是与媒体资源整合利用优势相匹配的政策。电视台担着艰巨的任务,既要给当地政府作宣传,又要保证企业自身的收支问题,首先要保证正确的发展方向,其次在正确方向的指导下进行电视台本身的经营问题,且不能只顾一头,电视台频道的资源上要适当地放开一些,最好能够集聚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的资源,当然总局要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尤其是宣传和广告方面。在城市台利用频道扩展业务的事情上要给予大力的支持。

2加强内部管理。管理不能只局限于口头形式,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有专业的管理人才,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各种设备要配备齐全。要将宣传管理、人事管理等付诸 实践,当然节目开发管理和媒体资产管理等也不能忽视。广播电视相关部门要使用管理这把“令箭”,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扩展业务,促进产业的发展。在媒体发展迅速的今天,要重视 广告的作用,不能一味地在产业开发上下功夫,勇于抛弃传统的陈腐的观念,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要同时重视,切不可忽视了新兴媒体的作用。同时要在网络电视、楼宇电视等方面实 现新的突破。重点完成广电产业体系,促进广播电视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3大胆改革创新。广播电视一直都存在着机制不灵活、管理不善等问题,为此,我们要大胆研究自身的优势,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广告的宣传力度。同时广播电视还要大力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和服务功能,坚持靠新闻和影视节目立台,加强广告,增加具有本土特色的节目的上映频率。当然,广播电视还需要更新观念,增强危机意识。提高广播电视队伍的整体素质,大量培养人才,加大人力、物力的投资。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要想持续有效的发展,还必须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机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完善薪酬体系,同时要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引入市场薪酬体系。当然,广播电视相关部门还可以推行绩效制度等新型的企业制度和分配制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日益广泛。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潮流中站稳脚跟,广播电视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努力把握各种发展机遇,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积极应对各个方面的挑战,不断改革创新。

第二篇:网络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姓名:周世琴学号: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论网络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

1411424052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跨文化传播己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课题。如何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相互理解、提升全球范围的合作共赢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时,网络媒体在当代社会信息传播中大放异彩,全球范围的个人和团体的信息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现象成为了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对象。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较为开放、传播过程也较为公平,但是,由于网络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等存在差异,网络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不均等现象依然存在。西方国家凭借其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技术背景、文化生产等优势进行大范围的对外传播。长久以来,网络传播呈现出一种西强东弱的现象。为了在全球交往中获得话语权,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我们需要对网络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和借鉴。

本文就将从网络跨文化传播现象入手,总结归纳网络新媒体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优势。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播,文化影响力。

跨文化传播(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首次由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美国跨文化传播学者萨摩瓦(Larry A.Smovar)和波特(RichardE.Porter)在其著作《跨文化传播》中明确指出,跨文化指的就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早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之后范围有所扩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以及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历史上早已出现的一种文化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和掌握其传播规律。跨文化传播离不开相应媒介的支撑,在传统传播时代,跨文化传播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或纸质媒介、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来完成。但是随着网络媒体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传播也进入了网络传播渠道,例如网络新闻网站、网络社交媒体、全球范围内的网络视频等。

网络传播的出现,是以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为基础的。1969年美国军用机构最早出现网络的雏形,之后用于科研教育领域,1995年互联网进入商业化运作。1994年,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1995年中国开始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幵始在中国蓬勃发展,并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网络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就是指借助网络而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活动。需要明确的是,当探讨网络跨文化传播相关论题时,网络所代表的不仅仅是网络大众传播媒介。网络是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全新融合媒介,而网络跨文化传播也是体现在网络交流的每一个传播层面上的文化现象。网络作为一种新形式的全球性传播媒介,给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网络跨文化传播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以及受众等多角度大大地扩展了跨文化交流的场合、人群以及范围。

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从建国之初的对外宣传时期到改革开放后全面的对外传播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全球范围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就目前的跨文化传播发展来看,我国的跨文化传播还是以主流新闻媒体及其的新闻网络媒体为主要传播载体,以国外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而进行的一种传播。虽然除此之外,还存在书刊、影视文化、商业往来等跨文化交流形式,但这些行为并非主流。在当前全球化进程下,西方文化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传播技术,不断加大对外传播的力度,将其文化的触角伸向各个角落。这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如何在全球范围增加受众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树立中国文化的形象,以及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因该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态度,鼓励文化的多样性。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必须具备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态。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文化传播最明显的一个标签,各种背景的文化互相碰撞、渗透和融合已是常态。如果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时候,还不能足以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跨文化传播从一开始就不会取得成功。网络跨文化传播更是如此,网络JT?放的态度不仅在于允许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自由的交流和沟通,还在于提供了不同的传播途径允许官方的、组织的、民间的以及个人的全方位沟通。因此,网络跨文化传播更是一种全民跨文化传播。因此,跨文化传播必须是基于承认不同文化的共存性之上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进入中国的异域文化保持一种尊重的态度,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求得长远发展。要有一种幵放的态度去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其次,我国传统的跨文化传播是以政府的官方行为为主,即使在网络时代初期也是以主流网络新闻媒体为主导和非官方的民间跨文化沟通比较少见。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网民数量与日俱增,他们身上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力量不容小视。因此,鼓励草根,充分发挥和发掘他们的跨文化传播行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大网络利用率,提升新媒体跨文化传播能力。

现阶段,我国跨文化传播多通过传统新闻媒体或其网络媒体进行。例如,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以及各大主流新闻媒体网站的英语频道等。虽然已经开始使用网络,但是其利用率却十分低下。网络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可发挥的作用远不止新闻网站,它可以提供诸如视屏网站、社交网站、聊天室、电子商务等多种沟通渠道。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挖掘网络新媒体的巨大潜力,将网络媒体的文化传播能力最大化。除过传统的跨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在网络上提供在线书籍、在线报刊、在线影视节目等可以为外国受众提供一种易于获取中国文化产品的途径。此外,网络除了大众传播的功能之外,还有强大的人际传播的作用,这点在社交媒体时代己经被无数次印证。一条引起大家关注的信息在社交工具上可以达到惊人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量,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如果有一种可以突破国家界限的全球化社交媒体为我们所用,那么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就又获得了一条高效的途径。除此之外,微博、网络社区、聊天室等自媒体的大范围应用,将打破跨文化传播只停留在官方层面的现状,有助于网友自发地进行跨文化传播,无形中扩大跨文化传播的受众面。

3创作出具有共通性的中国文化作品络是一个公平幵放的平台。

各种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在网络上可以实现公平的竞争,网络受众会做出最公正的选择。而决定着受众喜好的往往是这些信息所传递的文化内涵。因此,为了在跨文化传播中,尤其是网络跨文化传播中取得成绩,就一定要创作出高水平、接受度高的作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经过长期的演化汇集而成的。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又有着时代的气息和国际化的品质。它身上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质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因此,在跨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自身民族文化的闪光点。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比如语言、节日、饮食、服饰等。当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有几面的,但是也不乏有对中国形象产生歪曲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大我们主动宣传的力度,我们需要为中国文化树立一个正确的参照标准,像西方社会传递一个真实的中国。与此同时,在跨文化传播内容的选择和制作上需要特别注意技巧。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接受能力等差异,在选择对外传播的内容时不能内外完全一致。传播同一条信息时,应内外有别,更多地站在受众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接受方式和接受心理。以影视剧为例,美剧或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制作方选择了一种各文化背景的人群都可以读得懂的方式传递信息,而无需过多的本土文化背景就可以理解。而许多中国的影视剧在制作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点,而经常选取历史、宫廷等题材,这种剧目比较考验观众对于故事背景的了解,无疑为跨文化传播提出了障碍。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应尽可能选择比较具有共通性质的文化,这样在传播过程中会比较因其共鸣,也有利于外国人的理解。4警惕文化霸权。

在全球文化传播领域,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西强东弱的态势。西方世界利用其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对其他弱势国家进行着文化霸权。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之一。英语文化势力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承载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不断地对非东方国家进行着文化输出。因此,在面对西方国家强势的文化攻击时,要时刻保持警惕的态度,不可一味地接受,也不可一味地抵制。对于其中先进的传播理念和传播技术我们应该开放态度进行学习,对于低俗的文化和消极的思想要主动摒除和抵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对待西方文化输出的正确态度。

结语:文化软实力已经超越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话语权逐渐成为各国争相努力的目标。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扩大话语权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跨文化传播。因此,跨文化传播在全球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网络新媒体的跨文化传播风生水起。网络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环境的优越性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天然沃土。网络跨文化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及传播内容的多样性和便捷性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它拥有满足跨文化传播所需的一切条件优势,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在网络跨文化传播时代,谁掌握了新媒体传播技术,谁就会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突出成绩。因此,为了实现中国跨文化传播的长足发展,我们一定要发挥网络跨文化传播的优势,保持开放的文化态度,树立经典的中国文化形象,建立中国在国际环境中的话语权。

第三篇:新媒体与当代传播对当代及对我的影响

新媒体与当代传播对当代的影响

摘要:新媒体对我们当代人生活的影响,新媒体对我的影响 关键字:人际交往

大学生

生活方式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式,是利用数字技术、网路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也称为数字化新媒体。例如:机航传媒、电子日报、数字电视、户外LED广告、互联网、手机媒体等等。

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而随着这些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身处其中,无论主观是否愿意,总会受到种种的影响。

就拿现在大学生来说吧。以前在高中每天埋头于书海之中,对于有些新鲜的事物都无暇在意。可是一进到大学,自然许多新鲜的事物、新鲜的名词就会迎面扑来:touch、微博、博客......每天关注人人、空间。再也不用打电话、发短信慰问朋友,取而代之的是进某某人的主页留言,随时准备回踩;而以前我们可能不会记得给同学说声生日快乐,也不会记得生日,但会因为有了诸如人人、QQ这些工具之后,在网上给我们的朋友送上一份温馨的祝福;好多初中的同学因为长时间不联系而失去了联系,但是现在的聊天工具方便了我们与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可以随时观看好友的动态给好友留言。除了这些聊天工具外,还有最年来发展起来的博客和微博,对很多人的生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不少人每天数次上博客简直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吃饭的时候拍美食上传微博、旅游的档口也要发个照片上微博、吃了什么喝了什么见了什么好笑的好玩的都要上微博分享。人们通过微博了解世界、了解朋友家人的生活和工作。这些新媒体的工具俨然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

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以其快捷、广泛性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和容量。大学生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取到最全面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整理,从而作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际领域,加强了我们的人际交往;为大学生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大学生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建立现实生活中可能没有找到的自信。

尤其是新媒体的信息共享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有很大的作用,能够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所学专业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与信息,有助于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能够开阔青年学生的视野,拓展其知识面,学习和掌握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能依靠书本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模式,基于计算机或者在线的网络教学使得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新媒体比如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不再是基于课堂讨论的局限,可以在论坛上据就业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压力渐大的就业竞争。

新媒体技术能够提供丰富、及时的信息,可以使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国内外重大时政要闻,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家建设的良好习惯;新媒体可以其速度快和覆盖面广等优势为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良好平台;新媒体的虚拟性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适当宣泄不良情绪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及时解决个体心理困惑的在线交流平台;通过全球信息的传播缩短了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新媒体技术的参与互动平台是塑造学生责任公民人格,培养学生民主观念的优良场所。

对生活方式影响

新媒体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在的人们都喜欢上了网上购物,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想买到的物品而且价格便宜从而节省了很多的时间。网上订餐也是这种道理。现在大多数学校还开展了学生网上自主学习,学生可以从网上自己学习而且更加方便资料的查阅,而且学习时间长了还不至于是自己沉闷,使自己的学习效率提高。

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还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比如说: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数字杂志等等,都对我们的生活更加的充实更加的丰富多彩。

还有就是移动电视,可以使你在漫步大街时,心情烦闷时不至于孤单寂寞,移动电视还可以成为你居家旅游的必需品,使你每时每刻充满欢笑。

数字类的新媒体可以更多的丰富老人们的生活,数字杂志、数字报纸可以使老年人在看书看报的同时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国家大事。数字电视则更加的可以使我们在家里可以观看到更多的电视台,而且图像更加清晰,是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可以轻松一下,不至于过于劳累导致伤病之类的。

所以说新媒体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量很大的影响。新媒体与当代传播给我们介绍了一类现代化的“交流工具”,一系列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与工具,还有很多新的产品以及对人类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且作用巨大的网络器械和网络平台。

新媒体与当代传播使我们了解到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发展的创新的新时代的新型社会,我们必须要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挣脱出来就要在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做一个创新型的高科技人才。

新媒体与当代传播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新媒体系列”的产物的更新速度很快,网络上的东西也很杂,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上网学习的同时处理好每一个细节,不要被网上的一些虚假信息所蒙骗。

新媒体与当代传播是我充分的感觉到了在知识的海洋里没有尽头。

第四篇:新媒体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新媒体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姓 名: 指导老师:

日期:2015年9月24日

新媒体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姓名:

【内容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公安机关的责任日益重要,由此而产生的涉警舆论报道也日益增多。无论是案件的追逐报道、还是对公安队伍的舆论监督报道都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而公安机关也日益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到及舆论监督作用,本文从新闻媒体舆论报道、舆论监督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分析新闻媒体和公安执法在互动过程中既相辅又抵触的关系现状,提出公安执法应充分尊重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又应在不妨碍公安执法公正前提下实现合理自由的理念,进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相辅共融。

关键词:新闻媒体;公安执法;和谐共融

考试准考证号联系地址邮编论文编号联系电话

目录

引言................................................................1

一、积极影响........................................................2

(一)通过新闻媒体树立警察典型,有利于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增进警民关系................................................................2

(二)媒体监督有利于实行警务公开..................................3

1、新闻媒体的监督使办案过程实现公开化...........................3

2、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3

(三)新闻媒体是规范民警行为的有效手段............................3

1、新闻媒体对反面典型的剖析,从思想上给公安民警以警示...........3

2、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舆论监督,从行为上督促公安民警正确行使行政权利............................................................4

(四)新闻媒体是扩大警力的重要渠道................................4

二、消极作用........................................................5(一)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知法犯法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5(二)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缺乏宗旨意识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焦点 5(三)少数公安机关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焦点 5(四)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不实涉警事件成为部分新闻媒体的卖点..........................................................6

三、对策............................................................6

(一)设定规范,合理限制,划定媒体介入公安工作的合理界限..........6

1、正面报道公安工作为主.........................................6

2、合法.........................................................6

3、客观公正.....................................................7

4、遵守司法特性.................................................7

5、善意和建设性.................................................7

(二)充分发挥二者的配合作用,欢迎监督............................8

(三)提高业内人员的素质,加强行业自律............................8

考试准考证号联系地址邮编论文编号联系电话

1、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8

2、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9

3、加强行业自律.................................................9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考试准考证号联系地址邮编论文编号联系电话 引言

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加强监督。对此,十五大、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执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公安机关作为我国的一个行政执法机关,同样需要监督,而监督的方式除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法律监督之外,另外拥有强大监督力量的监督方式就是舆论监督,而舆论监督就离不开新闻媒体报道。

公安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强制力机关,它维护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在管理国家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执法的优与劣、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的认知程度,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作为一个国家,不管哪朝哪代都对行政执法十分重视,尤其是监督机制也都下了很大的精力进行健全和完善。公安行政执法机关是行政执法单位最大的一个队伍,人员多,工作量大,它的职责只是公安执法当中的一部分,但它所涉及的方面已经非常广,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它的行政执法职责主要包括:公共秩序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消防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户口管理、治安信息管理、治安案件的查处治安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预防和查处。而这些也是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之一,广大群众也正是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安机关的相关报道来了解公安机关的。这就更加凸现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重要性,更显现出新闻媒体与公安执法的互动性。

现代社会发展之快,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均无法比拟的。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日益兴盛,电脑网络的普及程度呈汹涌澎湃之势,以计算机、手机为信息接受终端的网络新闻媒体业已突破了传统的报刊、杂志等平面新闻媒体方式的局限,成为信息新闻媒体中一支强大的新生力量,并正以传统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方式和手段,对公安执法领域进行着无孔不入式的渗透,并在社会和民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舆论监督公安执法的职能定位为我国官方所肯定,曾经写入了十五大报告,这又给公安执法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逐步深入,新闻媒体与公安执法作为相对独立的两大社会秩序控制主体,二者的社会功能本质,都指向了社会秩序,而要实现两者的和谐共融,就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要做到公安执法应充分尊重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又应以不妨碍公安执法公正为前提,实现社会主义和谐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体被称为无冕之王,是独立于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力。在现在看来,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是现代社会的两大公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公安工作过程所蕴含或展示的内容以及公安工作本身所显示的刺激性,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公安工作实践所衍生的事实与问题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新闻媒体的广泛影响以及它所体现的公众意识,亦是公安机关无法漠视的。不仅如此,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相互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关系,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相互关系的恰当构造也是现代国家社会统治内部谐调的一个重要保证。[1]媒体监督由于自身所特有的开放性与广泛性,新闻媒体监督,(指“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对各种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对促进公安机关执法公正、遏制暗箱操作、维护社会正义方面发挥了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新闻媒体本身特有性质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二者之间缺乏合理的结合机制,相互之间存在着许多阻隔契合的矛盾与弊端,要实现相互之间共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时新闻媒体甚至还会对公安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通过新闻媒体树立警察典型,有利于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增进警民关系

我国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在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刑事犯罪、处置突发事件和同自然灾害事故作斗争等各项工作中,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树立典型,宏扬正气,对公众深入了解警察工作,消除对警察的误解甚至对抗情绪,赢得公众对警察的信任和肯定改善警民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江西省的邱娥国,广东的麦杰俊他们爱岗敬业,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去,维护一方平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除了突出的贡献,树立了警察的良好形象。树立他们为典型,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基层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作好本职工作的热情。新闻媒体不失时机地通过记者采访、制作电视专题新闻、撰写通讯等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使邱娥国、麦杰俊一下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其优秀事迹也得到广泛流传。公众通过新闻媒体更加了解警察队伍,更加关心支持警察工作,真正认识到警察队伍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队伍,大大拉近了警察和群众的距离。

(二)媒体监督有利于实行警务公开

1、新闻媒体的监督使办案过程实现公开化

新闻媒体的介入能改变以往“关门办案”的状况,凡不涉及到党和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在国家、法规的允许条件下都可以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进行。由此对警察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尤其是民事纠纷案件)的态度如何,是否公正合法,认定双方承担责任是否合理都一目了然,对于妥善调解双方的矛盾,协调双方损害赔偿也更公正。同时也教育了关注案件发展的群众。

2、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近年来,新闻媒体的监督促进了各地公安机关将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各项管理工作实行公开化,户口的迁移、居民身份证的办理、出入境签证的办理、机动车年审等工作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将办事条件、收费标准、服务时限和违法投诉方式全盘端到群众面前,有效的减少了钱权交易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腐败的产生。另外,新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发生。

(三)新闻媒体是规范民警行为的有效手段

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可以在从严治警方面起到明显的警示作用,也可以对民警的执法与服务活动进行有效规范和监督。

1、新闻媒体对反面典型的剖析,从思想上给公安民警以警示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的政治体制不具有分权制衡的特点,对待权力过度膨胀和腐败,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甚至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在许多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干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仍在蔓延。通过剖析这类反面典型,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具体实在、生动形象的教育,比泛泛地讲道理更能够打动人心,发挥的警示作用也要好得多。尤其是公安民警在日常工作和办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类人员,接触大额钱款,常常受到各种形式的诱惑,如果民警没有坚定的意志、不能廉洁自律,很可能因受诱惑而导致无可挽回的后果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曝光,使广大公安民警从中受到深刻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增强民警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民警的拒腐防变能力,可以有效地遏制民警中丑恶现象的滋生和漫延。

2、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舆论监督,从行为上督促公安民警正确行使行政权利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工具,它对公安工作起到了无可替代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大量担负着表达社会舆论,帮助实现社会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在实践中我们看到,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不具备人大、行政监督的刚性特征,即实质上的裁定和执行机能,但这种信息型的“软监督”同样可以产生强大的无形力量。从公安工作方面看,新闻媒体不仅可以有效地发现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背离法律的现象,而且既可将自己调查了解到的这些违法现象在新闻媒介上曝光,促使偏差行为主体强化自律,也可将此类信息迅速有效地传递给有关机关,呼吁和督促有关权力部门予以解决和采取纠偏措施,以推动社会的“硬性”手段,进行他律。可以看出,舆论监督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是其它模式的监督所不能替代的,他可以唤醒人们的良知,引发民心的向背,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新闻媒体运作的及时性、广泛性和舆论监督的公开性,决定了舆论监督在我国整个监督体系结构中的不可缺少性和重要性,也决定了舆论监督对公安工作的不可缺少性和重要性。新闻媒体在公安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的建设作用,只有有效利用传媒的特殊功能,来监督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权利的运用,才能保证公安行政权利切实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从而进一步保障公安行政权利得到有效行使。

(四)新闻媒体是扩大警力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公安工作量和工作任务也随之增加,公安机关普遍面临着警力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人员编制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在短期内很难大规模增加警察数量。面对这种现状,各地公安机关想尽办法弥补警力不足,却仍然捉襟见肘。而新闻媒体因覆盖面广、影响面大,就成为了公安机关向群众要警力、向社会要警力的必要渠道,这也充分体现了公安机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专群结合工作路线。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及成果的宣传报道,使群众学习到法律知识,增强了群众的守法意识,提高了群众的警觉性,提升了群众的预防犯罪意识,从而充分发挥警力作用。

如2007年厦门“6.16”强奸幼女案,案发后,公安机关在厦门各大媒体上及时通报了案件的侦查进展情况,通过媒体发出悬赏通告,动员发动群众提供破案信息,获得了100多条有价值的线索。最终,犯罪嫌疑人彭登的落网,正是福建省福州市群众发现有人很像媒体报道的、警方正在追捕的通缉犯彭登而向警方举报,才使福州警方将其一举擒获。类似这种群众协助警方破案、抓逃的事例不胜枚举。通过新闻媒体对案件侦破工作的直接参与而使案件成功告破,不但让群众了解了公安工作,密切了警民关系,也使媒体和群众成为公安机关破案的助力。

二、消极作用

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但由于我国现行新闻媒体自身的性质、体制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加上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缺乏合理的结合机制,导致新闻媒体在对公安工作进行监督、报道时会造成一些负面的消极影响。

(一)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知法犯法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受腐朽思想腐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思想上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执法不学法、执法不懂法、执法不守法、执法违法、执法犯法、执法犯罪,其至把执法活动置于社会上不正常的关系网中,徇私枉法,索贿受贿,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为害人民群众。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既破坏了警民关系,严重败坏了公安机关整体形象,也成为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二)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缺乏宗旨意识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世界上唯有中国的警察前而冠以“人民”二字,说明了公安机关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各级公安机关开展的一系列政治思想主题教育,始终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但目前,有的民警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不讲奉献只求索取,忘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遇事不能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私心膨胀,贪小利、图享受,与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和要求形成明显反差。少数民警特权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工作方法简单,态度行为粗暴,刁难欺压群众,引起群众反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三)少数公安机关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先后进行了执法规范化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素质能力建设等活动,在全体民警中加强执法为民思想教育,强化民警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断完善执法办案和监督制约的具体制度,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有机统一起来。但少数基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在执法指导思想上仍然出现了偏差和错位,在执法办案中,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重实体轻程序、重处罚轻教育、重领导轻群众、重关系轻法制、重人治轻法治等行为屡禁不止;不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搞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随意侵犯人权。

(四)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不实涉警事件成为部分新闻媒体的卖点

由于当前新闻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许多新闻媒体和记者都在为“扯眼球”的新闻而忙碌,很多新闻媒体都采取提供线索有奖的方式来收集“新闻”和“报料”。但极个别新闻媒体和记者对所谓的群众提供线索不加甄别,不深入走访调查,偏听偏信,为“新闻”而“新闻”,把一面之词当成热点,把夸大事实作为卖点,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大肆渲染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提高所谓“影响力”。原本是客观、如实地报道公安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此建设性的意见,改进公安工作和形象,没想却被个别新闻媒体杜撰、编造以及刊登出与事实严重不相符的虚假新闻、失实新闻,人为地造成了公安机关形象危机。

三、对策

仔细分析新闻媒体监督对公安工作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后。本文认为,新闻媒体监督公安工作应确立如下一些规则:

(一)设定规范,合理限制,划定媒体介入公安工作的合理界限

1、正面报道公安工作为主

传媒对于公安工作的监督主要应放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公安机关内部机制和司法人员非职务违法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机关内部制约机制上所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监督;二是对司法机关、司法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腐败现象进行揭露;三是对干预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外部势力实施监督,为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合法

韦尔伯·施拉姆指出:“如同国家发展的其他方面一样,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只有在适当的法律和制度范围内才会最合理、最有秩序地进行。”[4]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媒体自身也要依法行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一部新闻传播法,但散见于宪法、刑法、民法,三大诉讼法等诸多法律和法规中的有关规定,以及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1995年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制定的《关于当前在法制宣传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要求传媒机构“不得越司法程序予以报道,更不能利用新闻媒介制造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的舆论”。《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中也规定:“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案件的报道,应与司法程序一致”。传媒在报道和监督中享有的自由是相对的,其行为底线依然是人人都得遵守法律,不能违背法律法规而我行我素。

3、客观公正

媒体要做到客观公正就要坚持“四性原则”。一是真实性。传媒所报道或监督的事实必须绝对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把握正确监督,防止不正当干预的基本原则。二是严肃性。传媒介入司法所使用的资料必须严肃。不能“捡到篮中就是菜”,要进行认真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工作。写作中不能只追求“惊心动魄”或“趣味盎然”而忽略了它的严肃性。三是准确性。新闻报道不仅强调选用事实的客观真实,同时也强调报道中涉及的法律内容和法律用语准确无误。四是公正性。要学会让诉讼双方说话,让第三者说话,以免造成当事人话语权的不平等。

4、遵守司法特性

要明确监督的目的,从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的目的出发,监督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应当服从于这个出发点;要在监督过程中把握好界限,对已进入诉讼程序的具体案件,不搞夹叙夹议,不做不切合实际和煽情性的评论,以客观真实的报道来展现司法工作的客观、真实。

5、善意和建设性

刘祖禹先生认为:“我们在新闻传媒上进行舆论监督,必须恪守以下一些原则:与人为善,要批评、解决的问题必须是上下都认为要解决而且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事实准确,出以公心,不感情用事等等。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内参反映,不是所以问题都得通过传媒公开的舆论监督不可。这些,都是保证舆论监督正常、正确开展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对舆论监督进行控制的底线所在。”⑤

媒体介入司法还应当是建设性的。所谓建设性,是说不是为揭露而揭露、为批评而批评,而是就司法实际中存在的疑点、难点、盲点、普遍性问题或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剖,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充分发挥二者的配合作用,欢迎监督

作为被监督者的司法机关和审判人员应当正确认识和对待新闻传媒监督,不应将司法审判人为的神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7条第7项就明确规定法官有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义务。所谓人民群众监督当然就包括了新闻监督。司法机关要充分认识媒体监督的积极作用,主动寻求与媒体的配合与相互支持。并对媒介非故意失实给予宽容,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1960年,《纽约时报》曾刊登整版报道,揭露阿拉巴马州警察虐待黑人,煽动“恐怖浪潮”,所举例证有若干失实之处。警察当局负责人以诽谤罪起诉《纽约时报》,州地方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均判决该报败诉并须赔偿50万美元。时报不服,再次上诉。联邦最高法院推翻原判,并宣布了涉及诽谤公职人员的一项重要原则,即:当公职人员受到不实际批评并遭受伤害时,不得提起诽谤罪诉讼,也不得要求赔偿,除非原告能够举出确凿证据证明批评是出于“真实的恶意”。这一判决几乎封死了公职人员在诽谤罪方面的起诉之路,因为要找出报纸有意诽谤的确凿证据真是难上加难。⑥

(三)提高业内人员的素质,加强行业自律

1、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对于肩负舆论引导重任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光有政治素质还是不够的,新闻舆论引导是一门科学,新闻工作者还应具有过硬业务素质。包括新闻职业技能,新闻采访与写作所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对客观受众的了解、熟悉等。新闻职业技能,顾名思义也就是采、写、编、评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基本功。再好的新闻如果没有好的记者去采写,没有好的编辑去加工,那它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

新闻采访与写作所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力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素质,不仅仅是熟悉相关方面工作的书本知识,还要多跑腿,多认识人,全方位地提高自己对本领域内各方面事物的熟悉程度。

随着近年来新闻舆论引导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新闻采访与写作过程中对客观受众的了解、熟悉也成为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专业素质之一。这种熟悉并不是单纯地顺从、迎合,而是要求新闻工作者熟悉本领域内受众的喜好,了解他们的需求,懂得如何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引导他们接受自己的新闻产品。而在受众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接受新闻能力不断增长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对所从事的职业更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迫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随时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

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执行者,除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外,还要有在权力面前、在诱惑面前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为党和人民的正义事业鼓与呼的使命感、责任感,换言之,就是要有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道德素质。

2、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之一是要敢于坚持客观新闻事实,不为权力和金钱所动摇。作为新闻事实的发布者,新闻工作者为了对受众负责,在客观事实和采访对象面前就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心态,既不能掺入个人感情,也不能丧失良知,更不能因权势或金钱而动摇,改变自己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才能真正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某些记者为了一己私利,丧失道德良知,如记者在采访山西某矿难的过程中,某些新闻单位的记者,不顾大批普通劳动者无辜惨死或致残的血淋淋的事实,竟然收取黑心矿主的金钱贿赂,为罪行开脱,不仅严重影响了事件的调查、歪曲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道德素质之二是要具备最普遍意义上的社会道德与良知,既要与党和人民的宣传事业休戚与共,也要与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息息相通。某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穿插的短信互动活动,竟然将别斯兰人质事件中死亡人数作为观众有奖竞猜的内容,如此的做法不仅导致了我国外交上的被动,其结果也引起了中国电视观众普遍的反感,播出当天就接到了大批观众的抗议电话。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事实证明,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样也需要具备敏感的社会道德触觉,新闻产品既要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也要具备为社会道德所认可、所接受的起码标准,不能超出受众承受力之外,也不能置受众的感受于不顾。

3、加强行业自律

大众传媒是一种有效的舆论监督力量,在社会结构中,由于司法在社会结构和社会体系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因而传媒论说和评价司法行为及司法过程的能力,则更进一步衬托出传媒的特殊地位。[5]但是,谁来监督“监督者”,使其不致于偏离正常的运作轨道,不正当地干扰司法独立审判,立法均未加以规定。众所周知,没有监督和约束,任何权力都可能滋生腐败,传媒也不例外。

我国目前司法常常排斥或不配合传媒监督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应从传媒自身寻找。例如:先行定罪形成“传媒审判”,进行情绪化、非理性的倾向性评论和“猎奇”、“揭秘”、“炒作”等。传媒若欲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司法机关的冲突,并与之达成一种和谐有序的关系,就必须加强自律,知法守法。对此,英国上诉法院法官丹宁勋爵早有警示:“报纸有——应该有——对公众感兴趣的问题发表公正意见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必须受诽谤法和蔑视法的限制。报纸绝不可发表损害公平审判的意见,如果发表了就会自找麻烦。”[6]换言之,传媒监督是一种不带有也不能和不该带有强制性的软监督。它只是法律性、权力性硬监督和刚性监督的一种辅助品。因此,它的影响力再大,也不能和不该代替法律的力量,不能走入代法、代政的误区。它应该是比较公平地、客观地提供全面的情况,公平地为争议各方提供相应的发表意见的平台。传媒对司法的监督,既不能越位,也不可缺位。传媒必须通过自律当好信源与受众之间的“守门人”。[7]从辩证的角度看,传媒的自律并不是对传媒监督的限制,而是为传媒监督提供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和发展余地。“传媒的行业自律是传媒谋求自身政治空间、争取社会广泛认同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传媒自身独立品性的保证。在对司法监督问题上,传媒不仅需要从一般性的职业标准出发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基于司法在政治框架和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传媒更需要审慎地处理同司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需要在公众社会要求与司法立场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8]总结中外传媒监督司法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不难发现,传媒如果失去必要的自律,往往走向混乱无序,走向极端,导致灾难,从而亦就失去了其成为监督主体的基本品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律的媒介最自由。”[9]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行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审判对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开放,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新闻媒体增强对司法活动的关注和报道是一种可喜的趋向,体现了大众传媒和公众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并进而体现了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可以起到促进司法改革、减少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量的新闻报道、偏颇的公众舆论,可能对司法机关的工作产生负面的不良影响。舆论的导向和社会的压力可能影响办案人员独立地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决定,社会舆论的过于关注可能引起党政部门对司法机关对社会热点案件的处理加以干涉,从而妨碍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动摇司法独立的宪法原则。

在新形势下,如何既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司法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又要避免大众传媒对司法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既要保护公民依法享有的言论自由和媒体享有的新闻自由,又要维护司法独立的原则和司法的权威,这是法学界和新闻界需要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中国法治方兴未艾,中国司法与传媒之间的协调共处仍然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二者在协和的前提下凸显出的矛盾关系只是近几年的新现象,如何更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一方面要谦虚地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努力研究我国的实际,站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上,理性而务实的构建我国新型的司法与传媒的关系,促进其良性协调发展,以完善此两大社会机制,维护社会正义。

注释:

①贺卫方:《传媒如何监督司法》,1998年2月20日中国改革报; ②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法学研究》,1998年(6),第7页; ③孙国华:《社会主义法治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73页; ④车英等:《论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武汉大学学报第 55卷第6期,第753页; ⑤郭志媛:《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⑥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法学研究》,1999(6),第31页; 致谢

本课题是在老师悉心教导、严格要求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方案论证到论文的撰写和修改过程中,都倾注了老师的大量心血。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亲切关怀和耐心的指导。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多少个日日夜夜,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除了敬佩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感谢许多让我分享他们宝贵经验和知识的同学们。通过一同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为我论文的完成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我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发。我还要衷心感谢父母多年来的抚养和教诲,正是他们的资助、鼓励和支持,我才能得以完成大学学业和本论文。

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精神,诚恳和平易近人的品格让我受益匪浅,为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值此论文完稿之际,谨向辛勤培养和无私帮助自己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2014年第5期

[2](法)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12.177 [3](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14.246 [4]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 [5]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2013年第7期

[6](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M].群众出版社.2014年中文版.第34页 [7]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 [8]徐迅.以自律换自由[J].国际新闻界.2014.8 [9]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2014.9

第五篇:浅谈新媒体对广播节目发展的影响(范文模版)

浅谈新媒体对广播节目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传统广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媒体技术得到飞跃式的发展。近年来,由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传统媒体中的广播节目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也改革创新了传统媒体的广播节目且为之提供了新的机遇。广播节目如何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创新发展,成了当前广播节目考虑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节目发展影响的分析和解读以及主持人应该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新要求的同时,提出了广播节目在新媒体背景下进一步发展方向的新思路。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

(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含义

1.传统媒体的含义。传统媒体是指在人类社会产生的一种早期的媒体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一些社会信息进行宣传或者实现主体之间的交流。在过去的时间里,传统的四大媒体曾经占据着市场,引领着信息行业,成了领头羊。其中主要包括了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

2.新媒体的含义。新媒体是一个新型的概念,它是指在传统媒体以后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其中包括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它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过网络、卫星等多种渠道,为广大的受众提供相关的信息内容和娱乐服务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二)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优势有哪些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为受众提供的选择性更多,个性化也比较突出,传播信息内容的形式更加多样,信息发布更加的及时,并且能够与受众更好更快速的进行信息的互动,具体来说:

1.媒体个性化突出。由于从前技术的落后,传统的媒体都是大众化的。在传统的媒体中,所有的节目都是统一为大多数的受众服务的,比较单一和形式化。但是新媒体却不同,它打破了这种常规,能够对受众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来制定不同类型的节目,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显示出特有的个性特征。同时由于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关注点不同,所以同样的一件事情摆在公众面前就会有不一样的说法,也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其实网络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运用新媒体来上传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来展开,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突出个性化的同时也要大量弘扬正能量的信息文化。

2.受众选择性增多。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作为消息的接收者和传送者。新媒体使得广大的网民受众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信息,同时受众也能够在网络上上传信息,共享信息。世界各地的新闻都能够通过网络得到了解和传播,跨越了国界的限制。同时,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对自己所见所闻的信息进行内容上的上传,而网络作为一个信息的载体,其信息内容量远大于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他们同时也是网络信息的受众者,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节目,在网络中能够更加自由的进行选择。受众还能发布个人的言论信息,使网络媒体更加的自由自主。

3.表现形式多样。新媒体的产生使网络媒体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的多样。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来表现,也可以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来表现,真正做到即时快速无限量的扩展信息,我们把这样的信息内容称之为“活物”。目前视频网站越来越多且内容越来越丰富,在网络视频中除了传统的节目形式以外,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愿来上传更多形式种类的视频。比如搞笑的、悲伤的、富有哲理的、轻松愉快的等等。而在图片和文字方面,论坛、微信和微博等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无疑已经成了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传播的主流,使大众可以更加快速地了解到各种信息,进行交流、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正大步地迈向我们的身边。而网络媒体也占据了现代媒体中相当一部分的地位,不再受到传统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限制,也变得更加的开放和自由,适应当今社会。

二、新媒体为传统广播带来新机遇

(一)新媒体拓展了传统广播的生存空间

新媒体的来临,为传统广播扩展了生存空间,并创造了很大的机遇。很长时间以来,传统的广播节目只能依靠无线电波,作为节目的传播介质,受众通过传统的收音机作为节目的输出终端。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率上升,传统的收音机目前已不多见。生活方式在逐渐改变,电子产品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这也为传统的广播节目提供了新的机遇。广播节目通过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来适应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传播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无线电波,由此扩展了传统广播的生存空间。

(二)新媒体使听众收听和参与节目更加便捷

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人们接触各类媒体的习惯,其中传统广播的优势更是逐渐失去了魅力,对于广播而言,听众的收?需求和收听方式也在近几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广播日渐衰落,要不断地发展进步,深层次的了解听众的收听习惯,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追求个性,吸引受众,才能仅仅把握市场发展的动向,重新展现往日的风采。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一种必然趋势,它广泛影响着大众生活。就传统广播节目的长远发展而言,需要紧紧把握住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新媒体为广播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收听节目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并且是受众能够更加频繁的与广播节目互动。新媒体对于广播节目的影响有利也有弊,新媒体在对传统广播节目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传统广播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传统广播节目在以满足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在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方式上,都要进行大胆的创新,结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广播节目,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开辟出新的空间和新的听众群体。

(编辑/刘佳)

下载新媒体对传统广电传播的影响和改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媒体对传统广电传播的影响和改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范文大全)

    论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与发展,新媒体信息时代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使我们的闲暇之余变......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5则范文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摘要:传媒界最近几年兴起了一个热词,那就是新媒体。在新媒体的视觉冲击下,思维模式和参与心理的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观念及其表达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

    论新媒体对国际交流工作的影响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论新媒体对国际交流工作的影响 骑自行车的人和开小汽车的人比速度,哪个更快?固定在一处的座机和随身携带的手机,哪个更便捷?报纸上的广告和网络中的......

    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探讨

    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探讨摘 要: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在新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了新的环境,同时也对大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主......

    关于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调查报告

    关于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调查报告 参加者:蒋瑞 主题:调查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时间:2012年2月 摘要: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现代社会,新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作业 ***班 ***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 (**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4) 摘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内容的丰富性,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以及相关管......

    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相关调研[五篇模版]

    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相关调研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外沿不断变化的概念。它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的问卷调查 (完整版)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的问卷调查 1.新媒体包括: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mp4等),您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有多少呢?* A.很了解,经常使用并且了解其原理B.会使用,但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