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新媒体对国际交流工作的影响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论新媒体对国际交流工作的影响
骑自行车的人和开小汽车的人比速度,哪个更快?固定在一处的座机和随身携带的手机,哪个更便捷?报纸上的广告和网络中的广告,哪个收效会更大?这些答案都是显而易见的,众人皆知,我们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总会有新的东西产生,在我们的工作中,就需擅于发现各种对工作有利的新事物,并将之运用到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新媒体就是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新事物。它和我们的生活、工作都息息相关,现在大部分的人都已经无法脱离新媒体的影响。那什么叫新媒体呢?它的概念很宽泛:“只要不属于电视、户外、广播、报纸四大传统意义上媒体,都可以划为新媒体的范围。”这里我选取几个相对热门的新媒体,针对国际交流工作,分析一下它们的影响。
首先,我要说的是微博,微博相对于其他新媒体而言,它的特点是草根性强、传播速度及时、传播内容自主性高,这和我们国际交流工作的需求是十分匹配的,所以我们国际交流小组早早地就运用了此项工具,开放了部门微博,我们利用它的草根性强,来对广大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们宣传国际交流工作,进行广泛地招生;利用它的传播速度及时,对出访团和互动营进行实时直播,不少家长都说自从有了微博,他们能随时掌握孩子们的活动情况,对我们的活动更为放心了;利用它的传播内容自主性高,来选择性的发放我们希望家长、老师和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潜移默化的让接收方对我们活动的信任度更高。
其次,不得不说到现在流传得十分火热的微信。相比于微博而言,它不仅具有微博所有的特点,而且又增加了自己的一大特色,那就是强大的沟通能力,它有一个好听的别名——“手机上的QQ”,微信的发明简直是对我们国际交流的工作有了强有力的推进,因为我们国际交流工作从头到尾都离不开沟通:需要和招生的客户进行沟通、和地接方进行沟通、和家长进行沟通、和机票保险机构进行沟通等等,相比手机而言,微信就方便多了,它不仅可以进行1对1地沟通,还可以实行1对多的沟通;不仅能进行文字的沟通,还可以进行图片语音的沟通;而这些只要你有了WIFI,都是免费的,不会产生任何的通讯费。在暑假的时候,我们就利用微信这一特性,和组织老师一起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把一个团的家长学生全部放进去,这样有什么事情需要沟通的时候,我们只需要在这个群里发几个字或者几张图片,甚至如果你懒,发一段语音也就达到目的了。
最后,说到最强大的新媒体,我们不能不说网站,微博和微信都有一个“微”字,因为“微”所以用起来十分方便,手机、PAD、电脑上都可以用,但也是因为“微”,它包含的信息量就不够大,如果你要让别人接收到全面的信息,还得用到网站,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致力于青年成长服务平台建设的原因,有了这个网站,我们和外界的交流将更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网站的特点,以国际交流为例来进行说明:第一,全面性。比如我们的宣传工作,没有网站前,主要是通过纸制版的海报、传单来给部分人群传达信息,有了网站,我们可以将大量活动照片、活动视频、活动内容上传到网站上,可以丰满形象地面对广大的网友,无论是谁,无论他对哪一方面感兴趣,只需要在网站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第二,便捷性。如果网友对我们的团队感兴趣,就可以直接在网上填写报名表,省去了许多多余的环节。同时,对于千千万万注册我们网站的成员,我们可以让电脑根据他们的信息,直接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对象,向他们发送我们希望他们知道的任何信息。第三,互动性。网友有任何问题,他不需要费劲地到处打听电话号码和联系人,只需要在网站专门的板块提交上去,我们就可以及时地回复。我们还可以在网站上根据前往国家不一样、或者交流团队不一样,为他们建立专门的BBS,让每个成员都找到自己的归属地,既可以和我们工作人员交流,也可以和与自己属性相同的成员进行交流。
当然,新媒体并不局限于我上文中仅提到的三样,还有数字杂志、数字电视等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新媒体诞生,增强我们的工作手段,节省我们的工作时间,加大我们的工作成果。曾经我们打井取水,现在我们直接打开水龙头;曾经我们用信纸传达信息,现在我们用电子邮件;曾经我们用文字单一宣传,现在我们文字、图片、视频、语音齐上阵„„新工具的出现,一定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应该将新媒体纯熟运用,让我们的工作与科学技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然在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竞争激烈的各类国际交流同行者,我们只会沦落到被人淘汰的局面。
第二篇:论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论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与发展,新媒体信息时代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使我们的闲暇之余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各种各样的平台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彩。本文主要讲解了新媒体的概念以及新媒体的特点,并阐述了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特征;影响
21世纪是一个以新媒体为传播方式的时代,新媒体主要通过手机来传播信息,为我们的交流提供更快的服务,这种快捷和方便在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生活,对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基于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式,它通过手机、报刊、微博、电视等形式在不断地转变。他不仅融合了现代互联网技术,也通过无线技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信息化,不仅可以通过电脑传递信息,电视,手机都给我们传递着丰富的新闻及娱乐服务。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有几个特点:
一是满足了人们日常休闲与娱乐的要求。现代社会,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人们的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精神物质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且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和日新月??的功能更新,使人们在新媒体上找到了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渠道,新媒体内容样式也制作的多种多样。使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找到快乐,分享压力与喜悦。
二是人存在沟通与互动的需求,而新媒体能及时地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不断地有着更多的个性化需求,与以往的信息时代相比,新媒体时代不但可以传播信息。还可以接收信息。建立信息的双向通道。从而满足了人沟通的需求,使得新媒体迅速地领先于传统媒体得到传播和普及。
三是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具有互动性,更容易和快速的接受反馈。不仅信息交流的主动性更强。大众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接收和反馈信息,通过新媒体可以更好地交流一些社会现象,得到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
四是内容多样性。新媒体有着庞大的资源体系,覆盖整个互联网,给广大人民更多的视角,体现新媒体更丰富的一面。新媒体样式创新更新迭代非常迅速,并且已经不再拘泥于固定端,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新媒体更多地从电脑转向了移动端,微博、微信、各类应用等,样式多样复杂并越来越适应受众的需求。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是近些年新生的媒体形式,但它也是基于传统媒体的演变发展的,它抓住了传统媒体的弱点,利用互联网高效传播的优势,使得新媒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对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开放性
大多数新媒体都有发表言论的功能,可以通过多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其速度和体验是以前的传统媒体不可以比拟的,新媒体给人们一个发表言论的平台,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交流,但也因为一些新媒体平台没有设定发表言论的门槛。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流的真实性,而对新媒体信息可信性产生了危害。
(二)传播渠道多元化
新媒体不像传统信息那样单一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开放了更多的信息传播平台。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如博客、贴吧、微博、手机等进行信息共享,这种多元化的信息交流,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三)传播速度快
新媒体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传播速度快,并且现在的新媒体操作也趋于简单。在发送信息的时候,只需几步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快速的发布信息,能传到每个城市。并且事情的发生和传播几乎同步,这就使得新闻更具有新鲜感,更吸引人们的眼球。
三、新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新媒体的存在。改变了人们以往的交流方式,我们只需要电脑、手机等通信工具就可以实现快速的交流,许多人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的环境。改变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但新媒体这种交流方式也是有缺点的,使我们交流的时候没办法看见对方真实的感情与情绪,可能由于某条信息的发送错误,产生一些误会,也有很多人利用新媒体进行欺诈。
由于新媒体发展突飞猛进,主要载体依托于移动设备,使得很多人过分的情感依赖于手机等移动设备,在实际生活中变得冷漠,甚至有“不要让你的孩子被手机带大”这样的宣传语来警示人们新媒体内容对我们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凡事应该懂得适可而止,不要让它影响了你现实的生活。
(二)新媒体对人们文化兴趣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开始采用电子阅读方式。根据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16年,我国成人手机阅读比例达到52.1%,同比增长9.8%,并且我国人均手机阅读时间超过半小时。
人们阅读的大部分是微博、微信等软件,这里的信息具有丰富、全面、有趣,也有通过视频收看方式,传统的电视没有办法快进。并且总有广告的出现。通过网络观看有快进功能,还具有选择性。
(三)新媒体蕴含了巨大的商机
由于新媒体传播快、受众广、开放性、多元化的特性,使其蕴含了巨大的商机,催生了一系列的产业,直播、购物、各种交易平台等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媒体信息的时代不断进步,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我们的生活也提供了便利。作为一个网络编辑,正因为有新媒体的存在,才有了我的工作,因此,作为新媒体的接收和传播的双重身份,我将更加努力,提高信息传播的真实有效性,为我们的新媒体生活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平台。
第三篇:新媒体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新媒体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姓 名: 指导老师:
日期:2015年9月24日
新媒体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姓名:
【内容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公安机关的责任日益重要,由此而产生的涉警舆论报道也日益增多。无论是案件的追逐报道、还是对公安队伍的舆论监督报道都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而公安机关也日益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到及舆论监督作用,本文从新闻媒体舆论报道、舆论监督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分析新闻媒体和公安执法在互动过程中既相辅又抵触的关系现状,提出公安执法应充分尊重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又应在不妨碍公安执法公正前提下实现合理自由的理念,进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相辅共融。
关键词:新闻媒体;公安执法;和谐共融
考试准考证号联系地址邮编论文编号联系电话
目录
引言................................................................1
一、积极影响........................................................2
(一)通过新闻媒体树立警察典型,有利于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增进警民关系................................................................2
(二)媒体监督有利于实行警务公开..................................3
1、新闻媒体的监督使办案过程实现公开化...........................3
2、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3
(三)新闻媒体是规范民警行为的有效手段............................3
1、新闻媒体对反面典型的剖析,从思想上给公安民警以警示...........3
2、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舆论监督,从行为上督促公安民警正确行使行政权利............................................................4
(四)新闻媒体是扩大警力的重要渠道................................4
二、消极作用........................................................5(一)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知法犯法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5(二)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缺乏宗旨意识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焦点 5(三)少数公安机关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焦点 5(四)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不实涉警事件成为部分新闻媒体的卖点..........................................................6
三、对策............................................................6
(一)设定规范,合理限制,划定媒体介入公安工作的合理界限..........6
1、正面报道公安工作为主.........................................6
2、合法.........................................................6
3、客观公正.....................................................7
4、遵守司法特性.................................................7
5、善意和建设性.................................................7
(二)充分发挥二者的配合作用,欢迎监督............................8
(三)提高业内人员的素质,加强行业自律............................8
考试准考证号联系地址邮编论文编号联系电话
1、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8
2、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9
3、加强行业自律.................................................9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考试准考证号联系地址邮编论文编号联系电话 引言
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加强监督。对此,十五大、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执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公安机关作为我国的一个行政执法机关,同样需要监督,而监督的方式除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法律监督之外,另外拥有强大监督力量的监督方式就是舆论监督,而舆论监督就离不开新闻媒体报道。
公安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强制力机关,它维护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在管理国家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执法的优与劣、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的认知程度,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作为一个国家,不管哪朝哪代都对行政执法十分重视,尤其是监督机制也都下了很大的精力进行健全和完善。公安行政执法机关是行政执法单位最大的一个队伍,人员多,工作量大,它的职责只是公安执法当中的一部分,但它所涉及的方面已经非常广,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它的行政执法职责主要包括:公共秩序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消防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户口管理、治安信息管理、治安案件的查处治安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预防和查处。而这些也是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之一,广大群众也正是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安机关的相关报道来了解公安机关的。这就更加凸现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重要性,更显现出新闻媒体与公安执法的互动性。
现代社会发展之快,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均无法比拟的。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日益兴盛,电脑网络的普及程度呈汹涌澎湃之势,以计算机、手机为信息接受终端的网络新闻媒体业已突破了传统的报刊、杂志等平面新闻媒体方式的局限,成为信息新闻媒体中一支强大的新生力量,并正以传统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方式和手段,对公安执法领域进行着无孔不入式的渗透,并在社会和民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舆论监督公安执法的职能定位为我国官方所肯定,曾经写入了十五大报告,这又给公安执法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逐步深入,新闻媒体与公安执法作为相对独立的两大社会秩序控制主体,二者的社会功能本质,都指向了社会秩序,而要实现两者的和谐共融,就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要做到公安执法应充分尊重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又应以不妨碍公安执法公正为前提,实现社会主义和谐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体被称为无冕之王,是独立于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力。在现在看来,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是现代社会的两大公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公安工作过程所蕴含或展示的内容以及公安工作本身所显示的刺激性,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公安工作实践所衍生的事实与问题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新闻媒体的广泛影响以及它所体现的公众意识,亦是公安机关无法漠视的。不仅如此,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相互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关系,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相互关系的恰当构造也是现代国家社会统治内部谐调的一个重要保证。[1]媒体监督由于自身所特有的开放性与广泛性,新闻媒体监督,(指“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对各种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对促进公安机关执法公正、遏制暗箱操作、维护社会正义方面发挥了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新闻媒体本身特有性质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二者之间缺乏合理的结合机制,相互之间存在着许多阻隔契合的矛盾与弊端,要实现相互之间共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时新闻媒体甚至还会对公安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通过新闻媒体树立警察典型,有利于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增进警民关系
我国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在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刑事犯罪、处置突发事件和同自然灾害事故作斗争等各项工作中,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树立典型,宏扬正气,对公众深入了解警察工作,消除对警察的误解甚至对抗情绪,赢得公众对警察的信任和肯定改善警民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江西省的邱娥国,广东的麦杰俊他们爱岗敬业,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去,维护一方平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除了突出的贡献,树立了警察的良好形象。树立他们为典型,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基层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作好本职工作的热情。新闻媒体不失时机地通过记者采访、制作电视专题新闻、撰写通讯等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使邱娥国、麦杰俊一下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其优秀事迹也得到广泛流传。公众通过新闻媒体更加了解警察队伍,更加关心支持警察工作,真正认识到警察队伍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队伍,大大拉近了警察和群众的距离。
(二)媒体监督有利于实行警务公开
1、新闻媒体的监督使办案过程实现公开化
新闻媒体的介入能改变以往“关门办案”的状况,凡不涉及到党和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在国家、法规的允许条件下都可以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进行。由此对警察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尤其是民事纠纷案件)的态度如何,是否公正合法,认定双方承担责任是否合理都一目了然,对于妥善调解双方的矛盾,协调双方损害赔偿也更公正。同时也教育了关注案件发展的群众。
2、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近年来,新闻媒体的监督促进了各地公安机关将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各项管理工作实行公开化,户口的迁移、居民身份证的办理、出入境签证的办理、机动车年审等工作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将办事条件、收费标准、服务时限和违法投诉方式全盘端到群众面前,有效的减少了钱权交易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腐败的产生。另外,新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发生。
(三)新闻媒体是规范民警行为的有效手段
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可以在从严治警方面起到明显的警示作用,也可以对民警的执法与服务活动进行有效规范和监督。
1、新闻媒体对反面典型的剖析,从思想上给公安民警以警示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的政治体制不具有分权制衡的特点,对待权力过度膨胀和腐败,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甚至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在许多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干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仍在蔓延。通过剖析这类反面典型,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具体实在、生动形象的教育,比泛泛地讲道理更能够打动人心,发挥的警示作用也要好得多。尤其是公安民警在日常工作和办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类人员,接触大额钱款,常常受到各种形式的诱惑,如果民警没有坚定的意志、不能廉洁自律,很可能因受诱惑而导致无可挽回的后果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曝光,使广大公安民警从中受到深刻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增强民警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民警的拒腐防变能力,可以有效地遏制民警中丑恶现象的滋生和漫延。
2、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舆论监督,从行为上督促公安民警正确行使行政权利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工具,它对公安工作起到了无可替代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大量担负着表达社会舆论,帮助实现社会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在实践中我们看到,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不具备人大、行政监督的刚性特征,即实质上的裁定和执行机能,但这种信息型的“软监督”同样可以产生强大的无形力量。从公安工作方面看,新闻媒体不仅可以有效地发现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背离法律的现象,而且既可将自己调查了解到的这些违法现象在新闻媒介上曝光,促使偏差行为主体强化自律,也可将此类信息迅速有效地传递给有关机关,呼吁和督促有关权力部门予以解决和采取纠偏措施,以推动社会的“硬性”手段,进行他律。可以看出,舆论监督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是其它模式的监督所不能替代的,他可以唤醒人们的良知,引发民心的向背,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新闻媒体运作的及时性、广泛性和舆论监督的公开性,决定了舆论监督在我国整个监督体系结构中的不可缺少性和重要性,也决定了舆论监督对公安工作的不可缺少性和重要性。新闻媒体在公安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的建设作用,只有有效利用传媒的特殊功能,来监督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权利的运用,才能保证公安行政权利切实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从而进一步保障公安行政权利得到有效行使。
(四)新闻媒体是扩大警力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公安工作量和工作任务也随之增加,公安机关普遍面临着警力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人员编制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在短期内很难大规模增加警察数量。面对这种现状,各地公安机关想尽办法弥补警力不足,却仍然捉襟见肘。而新闻媒体因覆盖面广、影响面大,就成为了公安机关向群众要警力、向社会要警力的必要渠道,这也充分体现了公安机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专群结合工作路线。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及成果的宣传报道,使群众学习到法律知识,增强了群众的守法意识,提高了群众的警觉性,提升了群众的预防犯罪意识,从而充分发挥警力作用。
如2007年厦门“6.16”强奸幼女案,案发后,公安机关在厦门各大媒体上及时通报了案件的侦查进展情况,通过媒体发出悬赏通告,动员发动群众提供破案信息,获得了100多条有价值的线索。最终,犯罪嫌疑人彭登的落网,正是福建省福州市群众发现有人很像媒体报道的、警方正在追捕的通缉犯彭登而向警方举报,才使福州警方将其一举擒获。类似这种群众协助警方破案、抓逃的事例不胜枚举。通过新闻媒体对案件侦破工作的直接参与而使案件成功告破,不但让群众了解了公安工作,密切了警民关系,也使媒体和群众成为公安机关破案的助力。
二、消极作用
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但由于我国现行新闻媒体自身的性质、体制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加上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缺乏合理的结合机制,导致新闻媒体在对公安工作进行监督、报道时会造成一些负面的消极影响。
(一)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知法犯法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受腐朽思想腐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思想上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执法不学法、执法不懂法、执法不守法、执法违法、执法犯法、执法犯罪,其至把执法活动置于社会上不正常的关系网中,徇私枉法,索贿受贿,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为害人民群众。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既破坏了警民关系,严重败坏了公安机关整体形象,也成为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二)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缺乏宗旨意识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世界上唯有中国的警察前而冠以“人民”二字,说明了公安机关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各级公安机关开展的一系列政治思想主题教育,始终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但目前,有的民警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不讲奉献只求索取,忘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遇事不能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私心膨胀,贪小利、图享受,与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和要求形成明显反差。少数民警特权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工作方法简单,态度行为粗暴,刁难欺压群众,引起群众反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三)少数公安机关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先后进行了执法规范化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素质能力建设等活动,在全体民警中加强执法为民思想教育,强化民警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断完善执法办案和监督制约的具体制度,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有机统一起来。但少数基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在执法指导思想上仍然出现了偏差和错位,在执法办案中,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重实体轻程序、重处罚轻教育、重领导轻群众、重关系轻法制、重人治轻法治等行为屡禁不止;不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搞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随意侵犯人权。
(四)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不实涉警事件成为部分新闻媒体的卖点
由于当前新闻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许多新闻媒体和记者都在为“扯眼球”的新闻而忙碌,很多新闻媒体都采取提供线索有奖的方式来收集“新闻”和“报料”。但极个别新闻媒体和记者对所谓的群众提供线索不加甄别,不深入走访调查,偏听偏信,为“新闻”而“新闻”,把一面之词当成热点,把夸大事实作为卖点,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大肆渲染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提高所谓“影响力”。原本是客观、如实地报道公安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此建设性的意见,改进公安工作和形象,没想却被个别新闻媒体杜撰、编造以及刊登出与事实严重不相符的虚假新闻、失实新闻,人为地造成了公安机关形象危机。
三、对策
仔细分析新闻媒体监督对公安工作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后。本文认为,新闻媒体监督公安工作应确立如下一些规则:
(一)设定规范,合理限制,划定媒体介入公安工作的合理界限
1、正面报道公安工作为主
传媒对于公安工作的监督主要应放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公安机关内部机制和司法人员非职务违法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机关内部制约机制上所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监督;二是对司法机关、司法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腐败现象进行揭露;三是对干预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外部势力实施监督,为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合法
韦尔伯·施拉姆指出:“如同国家发展的其他方面一样,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只有在适当的法律和制度范围内才会最合理、最有秩序地进行。”[4]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媒体自身也要依法行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一部新闻传播法,但散见于宪法、刑法、民法,三大诉讼法等诸多法律和法规中的有关规定,以及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1995年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制定的《关于当前在法制宣传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要求传媒机构“不得越司法程序予以报道,更不能利用新闻媒介制造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的舆论”。《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中也规定:“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案件的报道,应与司法程序一致”。传媒在报道和监督中享有的自由是相对的,其行为底线依然是人人都得遵守法律,不能违背法律法规而我行我素。
3、客观公正
媒体要做到客观公正就要坚持“四性原则”。一是真实性。传媒所报道或监督的事实必须绝对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把握正确监督,防止不正当干预的基本原则。二是严肃性。传媒介入司法所使用的资料必须严肃。不能“捡到篮中就是菜”,要进行认真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工作。写作中不能只追求“惊心动魄”或“趣味盎然”而忽略了它的严肃性。三是准确性。新闻报道不仅强调选用事实的客观真实,同时也强调报道中涉及的法律内容和法律用语准确无误。四是公正性。要学会让诉讼双方说话,让第三者说话,以免造成当事人话语权的不平等。
4、遵守司法特性
要明确监督的目的,从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的目的出发,监督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应当服从于这个出发点;要在监督过程中把握好界限,对已进入诉讼程序的具体案件,不搞夹叙夹议,不做不切合实际和煽情性的评论,以客观真实的报道来展现司法工作的客观、真实。
5、善意和建设性
刘祖禹先生认为:“我们在新闻传媒上进行舆论监督,必须恪守以下一些原则:与人为善,要批评、解决的问题必须是上下都认为要解决而且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事实准确,出以公心,不感情用事等等。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内参反映,不是所以问题都得通过传媒公开的舆论监督不可。这些,都是保证舆论监督正常、正确开展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对舆论监督进行控制的底线所在。”⑤
媒体介入司法还应当是建设性的。所谓建设性,是说不是为揭露而揭露、为批评而批评,而是就司法实际中存在的疑点、难点、盲点、普遍性问题或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剖,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充分发挥二者的配合作用,欢迎监督
作为被监督者的司法机关和审判人员应当正确认识和对待新闻传媒监督,不应将司法审判人为的神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7条第7项就明确规定法官有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义务。所谓人民群众监督当然就包括了新闻监督。司法机关要充分认识媒体监督的积极作用,主动寻求与媒体的配合与相互支持。并对媒介非故意失实给予宽容,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1960年,《纽约时报》曾刊登整版报道,揭露阿拉巴马州警察虐待黑人,煽动“恐怖浪潮”,所举例证有若干失实之处。警察当局负责人以诽谤罪起诉《纽约时报》,州地方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均判决该报败诉并须赔偿50万美元。时报不服,再次上诉。联邦最高法院推翻原判,并宣布了涉及诽谤公职人员的一项重要原则,即:当公职人员受到不实际批评并遭受伤害时,不得提起诽谤罪诉讼,也不得要求赔偿,除非原告能够举出确凿证据证明批评是出于“真实的恶意”。这一判决几乎封死了公职人员在诽谤罪方面的起诉之路,因为要找出报纸有意诽谤的确凿证据真是难上加难。⑥
(三)提高业内人员的素质,加强行业自律
1、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对于肩负舆论引导重任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光有政治素质还是不够的,新闻舆论引导是一门科学,新闻工作者还应具有过硬业务素质。包括新闻职业技能,新闻采访与写作所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对客观受众的了解、熟悉等。新闻职业技能,顾名思义也就是采、写、编、评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基本功。再好的新闻如果没有好的记者去采写,没有好的编辑去加工,那它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
新闻采访与写作所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力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素质,不仅仅是熟悉相关方面工作的书本知识,还要多跑腿,多认识人,全方位地提高自己对本领域内各方面事物的熟悉程度。
随着近年来新闻舆论引导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新闻采访与写作过程中对客观受众的了解、熟悉也成为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专业素质之一。这种熟悉并不是单纯地顺从、迎合,而是要求新闻工作者熟悉本领域内受众的喜好,了解他们的需求,懂得如何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引导他们接受自己的新闻产品。而在受众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接受新闻能力不断增长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对所从事的职业更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迫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随时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
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执行者,除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外,还要有在权力面前、在诱惑面前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为党和人民的正义事业鼓与呼的使命感、责任感,换言之,就是要有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道德素质。
2、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之一是要敢于坚持客观新闻事实,不为权力和金钱所动摇。作为新闻事实的发布者,新闻工作者为了对受众负责,在客观事实和采访对象面前就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心态,既不能掺入个人感情,也不能丧失良知,更不能因权势或金钱而动摇,改变自己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才能真正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某些记者为了一己私利,丧失道德良知,如记者在采访山西某矿难的过程中,某些新闻单位的记者,不顾大批普通劳动者无辜惨死或致残的血淋淋的事实,竟然收取黑心矿主的金钱贿赂,为罪行开脱,不仅严重影响了事件的调查、歪曲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道德素质之二是要具备最普遍意义上的社会道德与良知,既要与党和人民的宣传事业休戚与共,也要与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息息相通。某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穿插的短信互动活动,竟然将别斯兰人质事件中死亡人数作为观众有奖竞猜的内容,如此的做法不仅导致了我国外交上的被动,其结果也引起了中国电视观众普遍的反感,播出当天就接到了大批观众的抗议电话。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事实证明,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样也需要具备敏感的社会道德触觉,新闻产品既要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也要具备为社会道德所认可、所接受的起码标准,不能超出受众承受力之外,也不能置受众的感受于不顾。
3、加强行业自律
大众传媒是一种有效的舆论监督力量,在社会结构中,由于司法在社会结构和社会体系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因而传媒论说和评价司法行为及司法过程的能力,则更进一步衬托出传媒的特殊地位。[5]但是,谁来监督“监督者”,使其不致于偏离正常的运作轨道,不正当地干扰司法独立审判,立法均未加以规定。众所周知,没有监督和约束,任何权力都可能滋生腐败,传媒也不例外。
我国目前司法常常排斥或不配合传媒监督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应从传媒自身寻找。例如:先行定罪形成“传媒审判”,进行情绪化、非理性的倾向性评论和“猎奇”、“揭秘”、“炒作”等。传媒若欲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司法机关的冲突,并与之达成一种和谐有序的关系,就必须加强自律,知法守法。对此,英国上诉法院法官丹宁勋爵早有警示:“报纸有——应该有——对公众感兴趣的问题发表公正意见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必须受诽谤法和蔑视法的限制。报纸绝不可发表损害公平审判的意见,如果发表了就会自找麻烦。”[6]换言之,传媒监督是一种不带有也不能和不该带有强制性的软监督。它只是法律性、权力性硬监督和刚性监督的一种辅助品。因此,它的影响力再大,也不能和不该代替法律的力量,不能走入代法、代政的误区。它应该是比较公平地、客观地提供全面的情况,公平地为争议各方提供相应的发表意见的平台。传媒对司法的监督,既不能越位,也不可缺位。传媒必须通过自律当好信源与受众之间的“守门人”。[7]从辩证的角度看,传媒的自律并不是对传媒监督的限制,而是为传媒监督提供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和发展余地。“传媒的行业自律是传媒谋求自身政治空间、争取社会广泛认同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传媒自身独立品性的保证。在对司法监督问题上,传媒不仅需要从一般性的职业标准出发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基于司法在政治框架和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传媒更需要审慎地处理同司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需要在公众社会要求与司法立场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8]总结中外传媒监督司法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不难发现,传媒如果失去必要的自律,往往走向混乱无序,走向极端,导致灾难,从而亦就失去了其成为监督主体的基本品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律的媒介最自由。”[9]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行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审判对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开放,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新闻媒体增强对司法活动的关注和报道是一种可喜的趋向,体现了大众传媒和公众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并进而体现了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可以起到促进司法改革、减少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量的新闻报道、偏颇的公众舆论,可能对司法机关的工作产生负面的不良影响。舆论的导向和社会的压力可能影响办案人员独立地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决定,社会舆论的过于关注可能引起党政部门对司法机关对社会热点案件的处理加以干涉,从而妨碍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动摇司法独立的宪法原则。
在新形势下,如何既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司法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又要避免大众传媒对司法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既要保护公民依法享有的言论自由和媒体享有的新闻自由,又要维护司法独立的原则和司法的权威,这是法学界和新闻界需要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中国法治方兴未艾,中国司法与传媒之间的协调共处仍然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二者在协和的前提下凸显出的矛盾关系只是近几年的新现象,如何更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一方面要谦虚地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努力研究我国的实际,站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上,理性而务实的构建我国新型的司法与传媒的关系,促进其良性协调发展,以完善此两大社会机制,维护社会正义。
注释:
①贺卫方:《传媒如何监督司法》,1998年2月20日中国改革报; ②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法学研究》,1998年(6),第7页; ③孙国华:《社会主义法治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73页; ④车英等:《论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武汉大学学报第 55卷第6期,第753页; ⑤郭志媛:《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⑥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法学研究》,1999(6),第31页; 致谢
本课题是在老师悉心教导、严格要求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方案论证到论文的撰写和修改过程中,都倾注了老师的大量心血。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亲切关怀和耐心的指导。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多少个日日夜夜,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除了敬佩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感谢许多让我分享他们宝贵经验和知识的同学们。通过一同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为我论文的完成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我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发。我还要衷心感谢父母多年来的抚养和教诲,正是他们的资助、鼓励和支持,我才能得以完成大学学业和本论文。
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精神,诚恳和平易近人的品格让我受益匪浅,为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值此论文完稿之际,谨向辛勤培养和无私帮助自己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2014年第5期
[2](法)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12.177 [3](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14.246 [4]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 [5]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2013年第7期
[6](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M].群众出版社.2014年中文版.第34页 [7]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 [8]徐迅.以自律换自由[J].国际新闻界.2014.8 [9]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2014.9
第四篇:浅谈新媒体对广播节目发展的影响(范文模版)
浅谈新媒体对广播节目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传统广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媒体技术得到飞跃式的发展。近年来,由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移动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传统媒体中的广播节目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也改革创新了传统媒体的广播节目且为之提供了新的机遇。广播节目如何能够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创新发展,成了当前广播节目考虑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节目发展影响的分析和解读以及主持人应该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新要求的同时,提出了广播节目在新媒体背景下进一步发展方向的新思路。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
(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含义
1.传统媒体的含义。传统媒体是指在人类社会产生的一种早期的媒体形式,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一些社会信息进行宣传或者实现主体之间的交流。在过去的时间里,传统的四大媒体曾经占据着市场,引领着信息行业,成了领头羊。其中主要包括了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
2.新媒体的含义。新媒体是一个新型的概念,它是指在传统媒体以后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形成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其中包括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它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通过网络、卫星等多种渠道,为广大的受众提供相关的信息内容和娱乐服务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二)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优势有哪些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为受众提供的选择性更多,个性化也比较突出,传播信息内容的形式更加多样,信息发布更加的及时,并且能够与受众更好更快速的进行信息的互动,具体来说:
1.媒体个性化突出。由于从前技术的落后,传统的媒体都是大众化的。在传统的媒体中,所有的节目都是统一为大多数的受众服务的,比较单一和形式化。但是新媒体却不同,它打破了这种常规,能够对受众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受众来制定不同类型的节目,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显示出特有的个性特征。同时由于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关注点不同,所以同样的一件事情摆在公众面前就会有不一样的说法,也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其实网络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运用新媒体来上传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来展开,但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突出个性化的同时也要大量弘扬正能量的信息文化。
2.受众选择性增多。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作为消息的接收者和传送者。新媒体使得广大的网民受众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信息,同时受众也能够在网络上上传信息,共享信息。世界各地的新闻都能够通过网络得到了解和传播,跨越了国界的限制。同时,每一个用户都可以对自己所见所闻的信息进行内容上的上传,而网络作为一个信息的载体,其信息内容量远大于传统媒体。在网络媒体中,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他们同时也是网络信息的受众者,网络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节目,在网络中能够更加自由的进行选择。受众还能发布个人的言论信息,使网络媒体更加的自由自主。
3.表现形式多样。新媒体的产生使网络媒体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的多样。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来表现,也可以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来表现,真正做到即时快速无限量的扩展信息,我们把这样的信息内容称之为“活物”。目前视频网站越来越多且内容越来越丰富,在网络视频中除了传统的节目形式以外,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意愿来上传更多形式种类的视频。比如搞笑的、悲伤的、富有哲理的、轻松愉快的等等。而在图片和文字方面,论坛、微信和微博等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无疑已经成了当今网络信息时代传播的主流,使大众可以更加快速地了解到各种信息,进行交流、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形式还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正大步地迈向我们的身边。而网络媒体也占据了现代媒体中相当一部分的地位,不再受到传统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限制,也变得更加的开放和自由,适应当今社会。
二、新媒体为传统广播带来新机遇
(一)新媒体拓展了传统广播的生存空间
新媒体的来临,为传统广播扩展了生存空间,并创造了很大的机遇。很长时间以来,传统的广播节目只能依靠无线电波,作为节目的传播介质,受众通过传统的收音机作为节目的输出终端。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率上升,传统的收音机目前已不多见。生活方式在逐渐改变,电子产品是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这也为传统的广播节目提供了新的机遇。广播节目通过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来适应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传播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无线电波,由此扩展了传统广播的生存空间。
(二)新媒体使听众收听和参与节目更加便捷
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人们接触各类媒体的习惯,其中传统广播的优势更是逐渐失去了魅力,对于广播而言,听众的收?需求和收听方式也在近几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广播日渐衰落,要不断地发展进步,深层次的了解听众的收听习惯,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追求个性,吸引受众,才能仅仅把握市场发展的动向,重新展现往日的风采。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一种必然趋势,它广泛影响着大众生活。就传统广播节目的长远发展而言,需要紧紧把握住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新媒体为广播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同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收听节目的方式也更加多元化,并且是受众能够更加频繁的与广播节目互动。新媒体对于广播节目的影响有利也有弊,新媒体在对传统广播节目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传统广播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传统广播节目在以满足受众需求的基础上,在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方式上,都要进行大胆的创新,结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广播节目,才能更进一步的发展,开辟出新的空间和新的听众群体。
(编辑/刘佳)
第五篇: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传媒界最近几年兴起了一个热词,那就是新媒体。在新媒体的视觉冲击下,思维模式和参与心理的变化给社会的思想观念及其表达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一个大众的角度分析了新媒介技术对受众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发现,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改变了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同时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社会大众;影响
引言
当今时代,传播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新媒体一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很多文章从各个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呢?一般认为“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时代还在不断向前跃进,而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已是一个让人每天经历惊奇分享惊奇的伟大时代。站在一个时代的超高点,看清传媒发展本质与走向,学会融入这个时代,将对每个人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意义。
一、传播媒介发展历程概述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总会带来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从而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交流方式、艺术形式等。媒介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终于进入了一个全能传播的状态。传播媒介大致经过了报纸媒介、电视媒介、杂志媒介、互联网媒体到除互联网以外的新媒体的这么一个过程。目前,报纸、杂志、电视和国际互联网之间是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竞争的,每一种媒介都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它们同时保持一种互相参与、互相渗透、互相联合的关系,借助于其它媒体发展自身。
譬如,现在报纸可以为广播电视节目做宣传,也可以充当国际互联网的媒介,同样,互联网也能宣传报纸广播电视。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是由需求带动的。技术不能自发产生,传播也是只有在人与人之间才有意义。媒介是先是一种人化的产物,后才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
二、实例探讨:以互联网为例
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一)新媒介对大众的影响有如下方面:
第一,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历史发展的进程不难看出,媒介发展的历史就是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历史,就是受众群体不断分化的历史。电影的出现,使受众分化为以剧场为单位的小群体;电视的出现又将受众锁定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空间里;而如今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比如MP3、MP4、手机、计算机,它们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制造了更加个人化的消费模式。网络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互联网可以根据个体的个别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和服务。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化”服务。实际上,“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技术特点所带来的理论上的结果。虽然目前互联网上的“个性化”服务还很粗略,但是网络技术为个性化消费提供的可能却是不容质疑的。
第二,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的单向传播模式,从而使信息传播有了双向交互和“一对一”的特点。这种传播特点决定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一是主动的,二是个人的。也就是说,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彻底改变了受众被动接收的消费习惯,同时使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者中心”代替“传者中心”,受众地位受到充分的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增强。
第三,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长期以来广播的传播方式几乎没有太大变化。绝大多数的人对广播的理解仍然保持着“线性传播、过耳即逝、你说我听”的印象。相对于传统广播而言,播客则是一种彻底的颠覆。传统广播的特点是即时性,播客的特点则是自主性;传统的广播模式是“你说我听”,而播客则是“在我想听的时候听我想听的”,而且还可以“你听我说”。在这种模式下,受众不再是媒体内容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而是媒体内容的选择者,同时也是内容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第四,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网络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受众因此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权。一方面,用户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自己控制“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获取“何种”信息;另一方面,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受众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信息发布者,同时还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传播还扩大了受众近用媒体的权利。此外,网络还使传统媒介的权利受到监督和制约。受众可以根据网上获得的多方信息对大众媒体的公正性、中立性和可信性提出质疑和挑战。
第五,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众所周知,网络信息具有海量和超链接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无限性和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是一对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势必使得受众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收看和接受。选择性收看带来视觉上的“拼贴状态”和无序性,使人习惯于碎片式思考。网络世界中沟通的主动性、对话的平等性、传播的广泛性以及交流的匿名性使得信息传播过程中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去地区化、去现实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第六,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世界的压力和烦恼,尝试另一种身份和角色。目前非常流行的网络同居现象就是个人身份被虚拟建构的典型。
(二)新媒介带来的问题:
第一,垃圾信息。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如垃圾邮件、虚假信息、失实信息、过时信息等。统计显示,我国网民每年接收电子邮件约500亿条,其中垃圾邮件为300亿条,占60%。垃圾邮件不仅危害了电信安全,损害了用户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散布了各种虚假信息或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伤害。
第二,知识产权问题。现在互联网侵权盗版现象仍十分猖獗,很多网站都依靠大量转载报纸和杂志的新闻报道来增加点击率,但很多都未经授权,且没有支付费用。日益红火的网络博客也成为侵权灾区,公民在博客上发表的文字、照片
应受到法律保护,以赢利为目的的网站,如果未经本人同意,擅自使用他人的照片、文字,属于侵权行为。但网上资料具有可修改性,一旦没有及时保存好证据,就会陷入明知被侵权却无证可举的尴尬境地。应针对网络的特点,增设、细化相关的法律条款,约束借助网络窃取他人个人资料、侵犯他人隐私、名誉等各种侵权行为。
三、加强对信息传播新媒介的管理
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新媒体亦如此。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的出现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信息交流者的权利得到了最充分地体现,信息可以跨越地域,瞬间传遍全球,但传播的内容,因传播者的政治立场、价值判断、目的动机等不同会带来不同的社会后果。同时新媒介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汹涌而来的信息常使人无所适从,色情、暴力、虚假、违法言论等有害信息对社会危害极大,给安全保密工作也带来很大压力。如有人通过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介,聚焦话题,组织事件,不负责任地乱发信息,甚至散布谣言,扰乱人心等。网络等新媒介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新生事物,会有一些新功能被不断地开发和应用,同时也会不断地出现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借鉴世界各国的媒介管理经验,制订切实可行的媒介管理办法。
结束语
本文以互联网为例,分析了新媒介给大众社会带来的影响。第一,新媒介技术进一步分化了受众群体,使个人化消费趋势加剧;第二,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使受众的主体性增强;第三,新媒介技术颠覆了受众对特定媒介外形的固有印象;第四,新媒介技术赋予并进一步扩大了受众权利;第五,新媒介技术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第六,新媒介技术改变了受众个人身份被建构的方式。此外,还分析了新媒介带来的问题,从而提出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陈培爱.中外广告史 [ M].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8月第二版
[2] 王文静.全面数字化:广电的新媒体冲动 [ J].中国数字电视2007
(4)
[3] 柳斌杰.新媒体现状与趋势 [ J].青年记者2007(4)
[4] 高畅宏.新媒体发展现状与趋势浅议[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
(2)
[5] 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徐道先.网络时代,你准备好了吗[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