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作业
***班 ***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
***
(**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4)摘要: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内容的丰富性,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以及相关管理的滞后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形成了挑战。它们冲击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形成了挑战。因此,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必须开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必须必须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意识形态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即1990年以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因此,他们被称为90后大学生。90后大学生既带有各个时期青年大学生的一些共性,更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也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文探讨了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三点对策。
一、新媒体的特点
所谓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内容的丰富性、传播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以及相关管理的滞后性等特点。
新媒体的内容无所不包,文字信息、图片、声音、视频等丰富多彩,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比传统媒体更加动感、缤纷多彩的世界。此外,随着信息贮存和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信息贮存的空阃被大大缩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
新媒体又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国度、意识形态的限制,进行自由地交往。在新媒体所构筑的信息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此外,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即信息是由信息的发布者单方面提供的,不能够根据广大人们群众的兴趣和爱好来提供,人们不管喜欢与否都要面对。与此同时,信息发布者也不能在信息发布以后了解到人们对信息的反应,得不到反馈的信息。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则不同,其传播模式是双向的、交互的,这种交互性不仅拉近了人们之问的距离,促进了信息提供者与信息接收者的交流沟通,而且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及时、有效。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信息的接收者又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一日千里,而相关的管理却往往滞后于现实的发展。当前人们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解决新媒体所带来的问题,对于虚拟世界的黑客人侵、病毒泛滥,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防护,对于海量的信息还不能实行有效地监管、筛选不良信息,也难以建立一个广泛的信息导机制,引导广人受众抵制良信息。
二、新媒体的这些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造成影响 1.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问题。
其一,商业化的不良信息泛滥。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倡导的道德育标准不同,新媒体以追逐商业利益为核心,这就决定了其传播内容必然以追求新闻效应、制造新闻噱头、炒作热点信息为主。传媒行业的低俗风气通过新媒体被扩大影响到整个社会乃至大学校园。可以说,媒体选题的内容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宗旨背道而驰,大学不再是封闭式的象牙塔,各类泛滥的、未经筛选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们“狂轰滥炸”。
其二,监督管理难度大。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使用,为低俗内容和不良信息的隐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带有情绪化、非理性和引导性的信息常常被冠以“正义、良知、理性、爱心”之名进行伪装,爱国主义甚至被媒体曲解为“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通过模糊概念、曲解涵义,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其三,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新媒体传播的日益多样性使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态”呈现多元化特征,为各种错误思潮的泛滥提供了市场和温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老师对意识形态的把握和理解不同,在大学教学中注重专业理论教学,忽视、淡化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四,虚拟性引发的道德弱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带有很强的虚拟特征,情绪化、煽动性的信息容易动摇学生的价值观,淡化学生的道德自我约束能力,对民族意识、政治意识和党情国情等一些基本问题认识不深、缺乏理想和责任的学生很容易成为传播不良信息的主体,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倡导的大学生追求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和社会公德教育都造成了阻力。
2.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冲击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新媒体提供的信息是集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于一体的,是无法控制、难以过滤的。90后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成熟,政冶观念模糊,民族意识弱化,当他们独立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不同干课堂上讲授的理论和社会思潮,其中的理念和文化对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冲击和混乱,从而迷失方向,甚至动摇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的信心,这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新的挑战。
其次,新媒体对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形成了挑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通过课堂传授和讲座报告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获取仅限于听讲,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蝶体的普及和发展给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干信息提供了一个空前广阔的渠道,此外,还有丰富多采的在线游戏、娱乐信息、影视和图片等,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娱乐休闲空间。这些容易导致学生对新媒体产生迷恋,消磨意志和进取心,产生疏远、逃避乃至反抗现实的行为,以及引起抑郁症、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因为沉迷网络、染上“网瘾”而导致大学生学业荒废、心理失常、违法犯罪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这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新媒体的传播和应用,改变了大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自我认知、自我分析过程中的能力,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双向交流更趋向于复杂。迫于这种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模式更要考虑从课堂走向课外,尝试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增加实践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比重,全方位的设计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培养计划。新媒体向大学校园的渗透,使单向度的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教育工作者的部分传播职能和角色被来自社会的新媒体所替代,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同时来自新媒体的大量的信息也削弱了教师在 课堂教学的影响力。信息时代的这种变化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始反思教育模式、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利用新媒体加强从教育者角色向传播者、影响者角色的改变,更新观念、拓宽路径,寻找适合新媒体环境下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途径,重新确认思政教师的教学角色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三、相关对策建议
1.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有理性也有感情的。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增强思想政冶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我国各项社会改革日益深化,90后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就业压力乃至毕业后买房、成家等生存压力,其思想心理容易波动。一些学生来自经济困难或单亲家庭,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一些学生碰到挫折和变故后产生心珲障碍,还有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恋爱等不能自拔。这学生尤其需要得到及时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否则可能发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应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2.必须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社会亚文化,是指在校园区域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习生活等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切物质、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从文化形态上看,大学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高校实施思想政冶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9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自我意识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3.开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媒介教育不仅仅作为学校或者大学教育的具体组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部分,也是一个长期的社会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更新观念,以媒介教育的标准和要求重新寻找、开辟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途径。媒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新的信息条件下,通过非语言形式的传播技术手段实现最基本的沟通,使人们对生活有着新的认知和理解。俄罗斯媒体教育理论家亚历山大·费奥多罗夫指出了传媒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获取有关的历史、结构、语言和大众传媒的理论知识(即媒介素养);发展媒体认知,“读”自己的语言,增强想象力、视觉记忆、思维等不同类型的技能,了解媒介文本所提出的想法和图形在大众媒体受众脑中形成的影响力。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不但要求更新媒介教育的观念,也要求从实用性和实效性方面与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寻找以教育为理念、技术为核心的新路径。可以说,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和技术创新,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隐性教育辅助显性教育、信息传播辅助课堂教学的新趋势发展,利用新媒体搭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平台是当务之急。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殊性,借助新媒体推广符合我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媒介教育,寻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媒介教育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理念、教学载体和教学语言的转变,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巩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理论阵地。
随着新媒体领域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项目的推进,未来媒体的信息传播趋势必然向整合、密集、高效等特征发展,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舆情控制更难、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更加复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紧跟技术创新发展的趋势,实现多种媒介的应用和对接,推进教学媒介载体应用的技术化、科学化、媒体化,将游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载体引入课堂教学和课外的影响,与时俱进,跟进媒体发展,实现新媒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多种对接,具体可使用以下几种媒体。
一是互联网媒介。互联网的便捷性、交互性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网络媒介中“论坛/BBS”信息传播的内容、渠道的可控性和引导性要优于即时性较强的“QQ群”和以受众主观意愿影响的“微博”。“论坛/BBS”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可通过管理员权限有效的控制,信息持续影响力较强,便于植入隐性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这些技术方面的便利性使国内的论坛也都带有极强的意识形态色彩。例如带有爱国民族色彩的强国论坛、乌有之乡、铁血论坛和以制造舆情、煽动性较强的天涯社区、凯迪社区都从侧面反映出互联网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QQ群”便于即时交流和通讯,但存在人数限制、管理不便、信息影响力持续性差等短板,而“微博”虽然传播速度快,但是受到受众情绪化、媒介素养和个人意愿的影响,不便于传播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隐性信息。
二是移动媒介。手机平台、平板电脑的发展,使移动教学纳入到媒介教育的视野中来,“美国之音”大力拓展手机传播,通过互联网和手机传播多媒体内容,进行意识形态的“移动化”渗透。手机平台上的“米聊”、“微信”等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网络传输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完全有可能实现“移动化”宣传的可能,深层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三是严肃游戏。基于“严肃游戏”的意识形态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辅助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严肃游戏以其隐蔽性、渗透性、节约便利性以及良好的反馈性,成为一种合乎要求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我国在严肃游戏领域的应用和开发还处在初步阶段,国外教育培训领域已经将严肃游戏应用到实践教学模式中,严肃游戏擅长的模拟实践教学特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实践教育、隐性教育的需求,北京理工大学开发的“情商加油站”,在国内高校教育系统,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情商加油站”运用体验式教学,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借助数字化智能辅助教学,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咨询更便利和快捷,以游戏的形式表达传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课教育。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延,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颐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徐绍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 【4】黄明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要素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5】潘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第二篇: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探讨
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探讨
摘 要:新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在新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了新的环境,同时也对大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态度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学习情绪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新媒体在分享交流、主动学习、丰富媒体形式等方面对学业情绪有积极作用;在网瘾、干扰课堂方面对学业情绪有负面影响。新媒介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应包含: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学习、建立基于网络的师生评价机制、利用网络学习资源、拓展课堂边界。
关键词:学业情绪;新媒体;影响
学业情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情感,包括获得知识时的愉悦感、学业成功时的成就感、考试前的紧张感。它涵盖了学生在学习和学习中所经历的不同情感,以及在教学和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业成绩是相互影响的,学生的学习情感是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业情绪与新媒体的研究溯源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和发展,使人们的思维、学习和人际交流方式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现代大学生普遍对新媒介的依赖程度很高,这使得新媒体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源的同时,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外部环境。
传统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受限,对所学内容的价值评价也较容易受教师等相对权威信息来源的影响,学习环境主要由课堂、班级构建起来。而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来源,知识内容更丰富,更易获取,同时,学业成就的反馈评价、学习中的竞争与合作氛围、互动学习等从身边教师、同学的范畴拓展到整个网络。
二、新媒体对学业情绪的影响调查
(一)调查设计
调査主要采用问卷形式。采用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对象为华中师范大学大一至大四各学年学生,男生157人,女生429 人,共586人。
(二)调查结果
1.样本基本情况
1)大学生手机上网频繁
大学生主要的上网途径如图1所示。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使用移动电话的次数和使用次数都比较多。超过6个小时的有44.41%,31.47%为4-6个小时。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学生占97.2%,大大超过了39.51%的笔记本电脑。
2)社交网络是最受欢迎的新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应用情况如图2所示。学生上网次数最多的有78.15%,其次是61.54%的微博,41.78%的视频网站,38.99%的网络游戏,25.7%的学生使用 MOOC。有40.21%的人觉得,上网最大的魅力就是可以释放压力和快乐。
2.大学生借助新媒体学习的情况及态度
1)学生乐于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近年来,随着 MOOC和知乎等知识应用的出现,使得因特网上的学习资源日益丰富,网上信息的检索变得更加便捷,而且内容也更加多样化。99%以上的学生都会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只有0.22%从未使用过网上。在网上,有17.61%的人认为是正确的,45.71%的人是正确的。40%以上的学生表示,他们宁愿在网上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向老师请教。由此也体现出大学生乐于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学习并表现出较强的网上检索知识的能力。
2)学生乐于分享知识
在新媒体时代,以社会化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共享与沟通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学习。68%的同学觉得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使学习更加快乐。82.39%的学生曾经在网络上回答过网络问题,72.5%的同学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分享给网络朋友,60%以上的同学能体会到这种成就感。
3)学生对网络学习有较高的认可度
网络上的学习资源呈现形式丰富多彩,习惯了视频图像等信息展示方式的学生难免会觉得传统课堂形式枯燥单一。调查中,多数学生更喜欢上多媒体形式较多的课程,超过35%的学生表示看网上的视频比在课堂学习效果更好。
三、新媒体技术对学业情绪的影响分析
(一)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的总体情况
根据不同学习情感题的平均得分,得出相应的情感变量,并进行了相应的学习情感平均数和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希望““羞愧“ “自 豪”“愉快” “焦虑”“放松” “气愤”“厌烦”。
厌烦 | 羞愧 | 气愤 | 焦虑 | 放松 | 自豪 | 希望 | 愉快 | |
排名 |
(二)新媒体对学业情绪的消极影响
1.网瘾程度与消极的学业情绪相关
对每天上网时间、是否能控制上网时间及是 否会因玩游戏而影响学习等网瘾程度相关题项与 各学业情绪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上网时长、对网 络及游戏的沉迷程度与厌烦和气愤情绪正相关,与放松、愉快、希望、自豪情绪负相关。即网瘾程度越低的学生体现出更好的学业情绪。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上网时间越长的学生,厌烦 学业情绪均值越高(F=6.235,显著性0.000)。
厌烦 | 气愤 | 焦虑 | 羞愧 | 放松 | 愉快 | 希望 | 自豪 | |
每天上网时长 | .164** | .085* | 0.039 | -0.022 | -.129** | -.137** | -.086* | -0.061 |
你觉得你能控制上网时间吗 | .254** | .107* | 0.069 | -.087* | -.287** | -.274** | -.190** | -.196** |
你是否会因玩游戏而耽误学习 | 223** | .101* | 0.029 | -0.072 | -.213** | -.190** | -.110** | -.148** |
2.网络沉迷对学业情绪的影响
是非题项“你是否比真实生活更沉溺于网上”,采用单因子方差法对不同学习情绪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是”的学生在厌烦和愤怒方面有显著差异(显著性不超过0.001),而“否”的学生(F值为17.096,11.072)。
3.手机对学习的影响
手机对学习有没有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学 生对手机的使用可以实现很好地自我控制,没有过度依赖或沉迷,更不容易产生焦虑的学业情绪。认为手机对学习干扰更多的学生,体现出更强烈 的气愤及厌烦的学业情绪。由此也可以体现出,手机对学业情绪的影响程度与学生对手机使用的的学生,体现出不同的学业情绪。网瘾程度高、对新媒体控制能力差的学生,其消极的学业情绪 更显著。
(三)新媒体对学业情绪的积极影响
1.知识的交流分享情况与积极的学业情绪相关
朋友的交流分享知识与积极的学业情绪呈现自我控制能力有关。
2.网上自主学习的应用与积极的学业情绪相关
一方面,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地解决问题,提高对自己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性和良好的评价,从而获得更探讨的学习成就感;运用网上的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主动学习特征。
放松 | 愉快 | 希望 | 自豪 | |
是否会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 .183** | .260** | .269** | .159** |
我总能在网上找到问题的答案 | .328** | .306** | .390** | .371** |
我觉得网上的答案比老师讲的更专业 | .197** | .200** | .117** | 171** |
相比问老师,我更习惯在网上搜索问题的答案 | .184** | .132** | .182** | .224** |
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在交流分享、促进利用网络主动学习和多媒体教学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结论
减少消极的影响,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新媒体和教室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不同的。“现代新”是一种截然相反的现象,运用好新媒体,可以使教学的整体表现出一种鼓励学生进行共享和沟通的特点。
1.加强信息检索的指导,规范课堂手机 的使用
2.建立分享评价机制,形成良好的竞争 与激励氛围
3.拓展课堂边界,将网课与线下课堂相结合随着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不断提高,对知识的信息和表达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网络录像教学内容丰富、娱乐效果好、不受课堂约束,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然而,网络教育的内容却是分散的,难以适应网络教育的需要。同时,由于缺乏监控与督促,使得学生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的线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可以提高问题的效果。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翻转课堂,增强课堂交流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参考文献
[1] 孙芳萍,陈传锋.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2] 张荷花新媒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
[3] 蔡太生不同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课堂学业情绪的影响
第三篇: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相关调研
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相关调研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一个外沿不断变化的概念。它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它的信息具有完全个性化的特点,可以同时送达几乎无数的人,每个参与者,对内容拥有对等的和相互的控制。特别是随着手机3G时代的到来,耳目一新的手机等新兴媒体,以其快捷、便利的特点,迅速窜红于九零后,占据了他们更多的时间。
本项调研的群体样本为XX学院在校大学生,根据他们接触并使用的新媒体的现实状况,在本词调研中所说的新媒体主要是指互联网、手机短信、飞信、微信、QQ、微博等。
在进行调查以前,我们首先确定了五个调查指标,即:
1.大学生媒介接触度和使用率。
2.大学生媒介使用目的。
3.大学生媒介使用时间段。
4.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度。
在确定了调查指标之后,又将每个指标细分为若干个调查题目。之后由各个调查员进入宿舍生活区进行调查。共发放180份问卷,收回177份,其中有效问卷177份,有效问卷收回率98.3%。虽然这次调查的问卷数目不多,但是这些问卷调查的对象覆盖面还是相对比较有代表性的,被调查的对象不仅有大一的、大
二、大三的,而且涉及中文、外语、经管、理学、化工、电气等八个系别。通过这次调查汇总,我们总结出大学生在使用媒介的一些情况:
一、大学生媒介接触度和使用率
在所有的媒介中,QQ、手机短信、飞信,微博已经成为现在校大学生交流途径的三大主体,各占比例41%、21%、12%、10%。从此项调查结果可以看出,QQ
聊天在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尤其是是手机,因为到了大学,人人都有了手机,而且手机既能上网,又能上QQ,使用率极高。而在这些使用最多的媒介当中,大学生每天的使用时间长多是3~7小时,可见,大学生使用这些媒介的时间相当长。
二、大学生媒介使用目的在问卷的选择中,使用各种媒介的目主要有:25%聊天,22%玩游戏、21%查资料、15%看新闻、17%的人选择其他。从使用目的来看,把网络作为娱乐消遣目的的占多数的。
三、大学生媒介使用时间段
对于使用网络媒介的时间段的选择,选择中午、晚上、早上、下午的比例分别是30%、25%、23%、22%。最多的是集中的中午和晚上,这短时间也正好是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结合上边一个指标的结果,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娱乐消遣活动主要都是依赖的网络,以游戏和聊天为主。
四、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度
在平时生活中最不能缺少哪种媒介的选择中,有41%的人选择了手机,有39%的人选择了网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所占份额都比较少。这个指标的调查结果明显反映出大学生对与手机和网络的依赖度最高,对于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等不光在使用的比例上降低,而且给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以及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都在逐渐降低。
通过这项调查,对于了解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使用时间等都有很大帮助。可以看出,以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新媒体带给了他们全新的生活,当然,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利与弊共存。
其一,新媒体的积极影响
(一)新媒体为大学生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获取信息是大学生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大学生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大学生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
满足了大学生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大学生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二)新媒体有助于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技能。
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大学生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三)新媒体有助于拓宽大学生的思路和视野。
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大学生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大学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其二,大学生使用网络等新媒介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大学生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负面影响也日趋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大学生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二)互联网使许多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大学生荒废学业。
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大学生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大
学生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
当前,网络对大学生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大学生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大学生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大学生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其三,抑制网络等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的相关建议
与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相比较,新媒体呈现的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二)加大力度,逐步实现现有大学生组织和权益保护机构的网络化。
(三)加强互联网对大学生影响的研究工作,正确制定应对措施。
(四)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大学生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五)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第四篇: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的问卷调查 (完整版)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的问卷调查
1.新媒体包括: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数字新媒体(mp4等),您对新媒体的了解程度有多少呢?*
A.很了解,经常使用并且了解其原理B.会使用,但不了解其原理
C.很少使用D.没有使用过
.2.您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有多少呢:*
A.没有它活不了了B.生活需要C.可有可无D.我不需要它
3.您认为新媒体的主要用途有什么?
A.学习B.缓解压力C.因为生活的无聊无趣D.情商的提高
4.根据您的体会,下列新媒体中哪个对你的生活影响最大:*
A.网络新媒体B.移动新媒体(如手机等)C.数字新媒体(如mp4等)
5.您每周上网时间有多少呢;*
A.小于10小时B.10-20小C.20-30小时D.大于30小时
6.您平时手机的用途:*
A.打电话B.发短信C.上网D.听音乐,电子书.7.您每月手机话费一般为多少呢:*
A.小于100B.100~200C.200~300D.300以上
8.您认为新媒体对你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A.利大于弊B.弊大于利C.说不清楚
9.你认为新媒体为你的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什么?*
A.为学习提供便利B.提供了消遣的场所C.了解了社会的动向
10.你上QQ,电子邮件的频率是多大? *
A.每天都上QQ,和电子邮件B.记起来就上下C.基本不上
11.你上博客,校内等的频率有多大?*
A.每天都上,觉得很有收获B.偶尔才会上C.不玩这些
12.你平常主要在什么时候上网?
A、上午B、中午C、下午D、晚上
13.您花多少时间玩网络游戏,网络动画,网络文学,漫画?*
A.每天花大于2个小时的时间B.每天花1到2个小时C.小于1个小时
14、你使用媒介的目的是什么?
A、聊天B、玩游戏C、查资料D、看新闻E其他
15、你的日常生活中最不能缺少哪种媒介?
A手机B、网络C、报纸、杂志D广播、电视
16.你认为新媒体对社会的最大影响是:*
A.传播信息B.影响舆论
C.监督管理机制D.为民众提供便利,丰富生活
第五篇:新媒体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新媒体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姓 名: 指导老师:
日期:2015年9月24日
新媒体对公安工作的影响
姓名:
【内容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公安机关的责任日益重要,由此而产生的涉警舆论报道也日益增多。无论是案件的追逐报道、还是对公安队伍的舆论监督报道都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而公安机关也日益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到及舆论监督作用,本文从新闻媒体舆论报道、舆论监督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分析新闻媒体和公安执法在互动过程中既相辅又抵触的关系现状,提出公安执法应充分尊重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又应在不妨碍公安执法公正前提下实现合理自由的理念,进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相辅共融。
关键词:新闻媒体;公安执法;和谐共融
考试准考证号联系地址邮编论文编号联系电话
目录
引言................................................................1
一、积极影响........................................................2
(一)通过新闻媒体树立警察典型,有利于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增进警民关系................................................................2
(二)媒体监督有利于实行警务公开..................................3
1、新闻媒体的监督使办案过程实现公开化...........................3
2、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3
(三)新闻媒体是规范民警行为的有效手段............................3
1、新闻媒体对反面典型的剖析,从思想上给公安民警以警示...........3
2、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舆论监督,从行为上督促公安民警正确行使行政权利............................................................4
(四)新闻媒体是扩大警力的重要渠道................................4
二、消极作用........................................................5(一)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知法犯法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5(二)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缺乏宗旨意识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焦点 5(三)少数公安机关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焦点 5(四)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不实涉警事件成为部分新闻媒体的卖点..........................................................6
三、对策............................................................6
(一)设定规范,合理限制,划定媒体介入公安工作的合理界限..........6
1、正面报道公安工作为主.........................................6
2、合法.........................................................6
3、客观公正.....................................................7
4、遵守司法特性.................................................7
5、善意和建设性.................................................7
(二)充分发挥二者的配合作用,欢迎监督............................8
(三)提高业内人员的素质,加强行业自律............................8
考试准考证号联系地址邮编论文编号联系电话
1、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8
2、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9
3、加强行业自律.................................................9 致谢...............................................................12 参考文献...........................................................13
考试准考证号联系地址邮编论文编号联系电话 引言
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加强监督。对此,十五大、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执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公安机关作为我国的一个行政执法机关,同样需要监督,而监督的方式除了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法律监督之外,另外拥有强大监督力量的监督方式就是舆论监督,而舆论监督就离不开新闻媒体报道。
公安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强制力机关,它维护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在管理国家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执法的优与劣、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和政府的认知程度,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作为一个国家,不管哪朝哪代都对行政执法十分重视,尤其是监督机制也都下了很大的精力进行健全和完善。公安行政执法机关是行政执法单位最大的一个队伍,人员多,工作量大,它的职责只是公安执法当中的一部分,但它所涉及的方面已经非常广,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息息相关。它的行政执法职责主要包括:公共秩序管理、特种行业管理、消防管理、道路交通管理、危险物品管理、户口管理、治安信息管理、治安案件的查处治安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预防和查处。而这些也是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之一,广大群众也正是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安机关的相关报道来了解公安机关的。这就更加凸现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重要性,更显现出新闻媒体与公安执法的互动性。
现代社会发展之快,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均无法比拟的。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日益兴盛,电脑网络的普及程度呈汹涌澎湃之势,以计算机、手机为信息接受终端的网络新闻媒体业已突破了传统的报刊、杂志等平面新闻媒体方式的局限,成为信息新闻媒体中一支强大的新生力量,并正以传统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方式和手段,对公安执法领域进行着无孔不入式的渗透,并在社会和民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舆论监督公安执法的职能定位为我国官方所肯定,曾经写入了十五大报告,这又给公安执法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逐步深入,新闻媒体与公安执法作为相对独立的两大社会秩序控制主体,二者的社会功能本质,都指向了社会秩序,而要实现两者的和谐共融,就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要做到公安执法应充分尊重新闻媒体,而新闻媒体又应以不妨碍公安执法公正为前提,实现社会主义和谐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在西方国家,新闻媒体被称为无冕之王,是独立于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力。在现在看来,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是现代社会的两大公器,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公安工作过程所蕴含或展示的内容以及公安工作本身所显示的刺激性,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公安工作实践所衍生的事实与问题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而新闻媒体的广泛影响以及它所体现的公众意识,亦是公安机关无法漠视的。不仅如此,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相互之间始终存在着密切关系,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相互关系的恰当构造也是现代国家社会统治内部谐调的一个重要保证。[1]媒体监督由于自身所特有的开放性与广泛性,新闻媒体监督,(指“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对各种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揭露、报道、评论或抨击。”)对促进公安机关执法公正、遏制暗箱操作、维护社会正义方面发挥了其他监督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新闻媒体本身特有性质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二者之间缺乏合理的结合机制,相互之间存在着许多阻隔契合的矛盾与弊端,要实现相互之间共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时新闻媒体甚至还会对公安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一、积极影响
(一)通过新闻媒体树立警察典型,有利于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增进警民关系
我国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在维护社会治安和打击刑事犯罪、处置突发事件和同自然灾害事故作斗争等各项工作中,为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树立典型,宏扬正气,对公众深入了解警察工作,消除对警察的误解甚至对抗情绪,赢得公众对警察的信任和肯定改善警民关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江西省的邱娥国,广东的麦杰俊他们爱岗敬业,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去,维护一方平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除了突出的贡献,树立了警察的良好形象。树立他们为典型,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基层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兢兢业业作好本职工作的热情。新闻媒体不失时机地通过记者采访、制作电视专题新闻、撰写通讯等宣传方式进行宣传,使邱娥国、麦杰俊一下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其优秀事迹也得到广泛流传。公众通过新闻媒体更加了解警察队伍,更加关心支持警察工作,真正认识到警察队伍是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队伍,大大拉近了警察和群众的距离。
(二)媒体监督有利于实行警务公开
1、新闻媒体的监督使办案过程实现公开化
新闻媒体的介入能改变以往“关门办案”的状况,凡不涉及到党和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及个人隐私的案件在国家、法规的允许条件下都可以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进行。由此对警察在处理案件过程中(尤其是民事纠纷案件)的态度如何,是否公正合法,认定双方承担责任是否合理都一目了然,对于妥善调解双方的矛盾,协调双方损害赔偿也更公正。同时也教育了关注案件发展的群众。
2、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近年来,新闻媒体的监督促进了各地公安机关将与人民群众直接打交道的各项管理工作实行公开化,户口的迁移、居民身份证的办理、出入境签证的办理、机动车年审等工作在新闻媒体的监督下将办事条件、收费标准、服务时限和违法投诉方式全盘端到群众面前,有效的减少了钱权交易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腐败的产生。另外,新闻媒体监督使办事过程公开化,并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暗箱操作”的发生。
(三)新闻媒体是规范民警行为的有效手段
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可以在从严治警方面起到明显的警示作用,也可以对民警的执法与服务活动进行有效规范和监督。
1、新闻媒体对反面典型的剖析,从思想上给公安民警以警示
由于国情的不同,我国的政治体制不具有分权制衡的特点,对待权力过度膨胀和腐败,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实践中有许多问题,如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甚至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在许多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干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仍在蔓延。通过剖析这类反面典型,在新闻媒体上开展具体实在、生动形象的教育,比泛泛地讲道理更能够打动人心,发挥的警示作用也要好得多。尤其是公安民警在日常工作和办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类人员,接触大额钱款,常常受到各种形式的诱惑,如果民警没有坚定的意志、不能廉洁自律,很可能因受诱惑而导致无可挽回的后果发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通过新闻媒体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曝光,使广大公安民警从中受到深刻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增强民警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民警的拒腐防变能力,可以有效地遏制民警中丑恶现象的滋生和漫延。
2、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舆论监督,从行为上督促公安民警正确行使行政权利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工具,它对公安工作起到了无可替代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大量担负着表达社会舆论,帮助实现社会调整,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在实践中我们看到,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不具备人大、行政监督的刚性特征,即实质上的裁定和执行机能,但这种信息型的“软监督”同样可以产生强大的无形力量。从公安工作方面看,新闻媒体不仅可以有效地发现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背离法律的现象,而且既可将自己调查了解到的这些违法现象在新闻媒介上曝光,促使偏差行为主体强化自律,也可将此类信息迅速有效地传递给有关机关,呼吁和督促有关权力部门予以解决和采取纠偏措施,以推动社会的“硬性”手段,进行他律。可以看出,舆论监督的巨大社会影响力是其它模式的监督所不能替代的,他可以唤醒人们的良知,引发民心的向背,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新闻媒体运作的及时性、广泛性和舆论监督的公开性,决定了舆论监督在我国整个监督体系结构中的不可缺少性和重要性,也决定了舆论监督对公安工作的不可缺少性和重要性。新闻媒体在公安工作中充分发挥了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的建设作用,只有有效利用传媒的特殊功能,来监督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权利的运用,才能保证公安行政权利切实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从而进一步保障公安行政权利得到有效行使。
(四)新闻媒体是扩大警力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公安工作量和工作任务也随之增加,公安机关普遍面临着警力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受人力、物力、财力、人员编制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在短期内很难大规模增加警察数量。面对这种现状,各地公安机关想尽办法弥补警力不足,却仍然捉襟见肘。而新闻媒体因覆盖面广、影响面大,就成为了公安机关向群众要警力、向社会要警力的必要渠道,这也充分体现了公安机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专群结合工作路线。通过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及成果的宣传报道,使群众学习到法律知识,增强了群众的守法意识,提高了群众的警觉性,提升了群众的预防犯罪意识,从而充分发挥警力作用。
如2007年厦门“6.16”强奸幼女案,案发后,公安机关在厦门各大媒体上及时通报了案件的侦查进展情况,通过媒体发出悬赏通告,动员发动群众提供破案信息,获得了100多条有价值的线索。最终,犯罪嫌疑人彭登的落网,正是福建省福州市群众发现有人很像媒体报道的、警方正在追捕的通缉犯彭登而向警方举报,才使福州警方将其一举擒获。类似这种群众协助警方破案、抓逃的事例不胜枚举。通过新闻媒体对案件侦破工作的直接参与而使案件成功告破,不但让群众了解了公安工作,密切了警民关系,也使媒体和群众成为公安机关破案的助力。
二、消极作用
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的作用,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但由于我国现行新闻媒体自身的性质、体制和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加上新闻媒体与公安机关缺乏合理的结合机制,导致新闻媒体在对公安工作进行监督、报道时会造成一些负面的消极影响。
(一)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知法犯法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少数民警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受腐朽思想腐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薄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思想上滋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执法不学法、执法不懂法、执法不守法、执法违法、执法犯法、执法犯罪,其至把执法活动置于社会上不正常的关系网中,徇私枉法,索贿受贿,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为害人民群众。问题虽然发生在极个别民警身上,但性质恶劣,后果严重,影响极坏,既破坏了警民关系,严重败坏了公安机关整体形象,也成为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二)少数公安机关民警缺乏宗旨意识造成的涉警事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世界上唯有中国的警察前而冠以“人民”二字,说明了公安机关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各级公安机关开展的一系列政治思想主题教育,始终紧紧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心。但目前,有的民警对政治学习不感兴趣,不讲奉献只求索取,忘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遇事不能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私心膨胀,贪小利、图享受,与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期望和要求形成明显反差。少数民警特权思想严重,以管人者自居,工作方法简单,态度行为粗暴,刁难欺压群众,引起群众反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三)少数公安机关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事件易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先后进行了执法规范化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素质能力建设等活动,在全体民警中加强执法为民思想教育,强化民警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权限意识和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断完善执法办案和监督制约的具体制度,把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权、追求效率与实现公正有机统一起来。但少数基层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在执法指导思想上仍然出现了偏差和错位,在执法办案中,重打击轻保护、重管理轻服务、重实体轻程序、重处罚轻教育、重领导轻群众、重关系轻法制、重人治轻法治等行为屡禁不止;不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搞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随意侵犯人权。
(四)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不实涉警事件成为部分新闻媒体的卖点
由于当前新闻媒体之间的激烈竞争,许多新闻媒体和记者都在为“扯眼球”的新闻而忙碌,很多新闻媒体都采取提供线索有奖的方式来收集“新闻”和“报料”。但极个别新闻媒体和记者对所谓的群众提供线索不加甄别,不深入走访调查,偏听偏信,为“新闻”而“新闻”,把一面之词当成热点,把夸大事实作为卖点,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大肆渲染的情节来吸引读者,提高所谓“影响力”。原本是客观、如实地报道公安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此建设性的意见,改进公安工作和形象,没想却被个别新闻媒体杜撰、编造以及刊登出与事实严重不相符的虚假新闻、失实新闻,人为地造成了公安机关形象危机。
三、对策
仔细分析新闻媒体监督对公安工作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后。本文认为,新闻媒体监督公安工作应确立如下一些规则:
(一)设定规范,合理限制,划定媒体介入公安工作的合理界限
1、正面报道公安工作为主
传媒对于公安工作的监督主要应放在以下方面:一是对公安机关内部机制和司法人员非职务违法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机关内部制约机制上所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监督;二是对司法机关、司法人员职务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司法腐败现象进行揭露;三是对干预司法机关独立办案的外部势力实施监督,为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合法
韦尔伯·施拉姆指出:“如同国家发展的其他方面一样,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只有在适当的法律和制度范围内才会最合理、最有秩序地进行。”[4]要求司法机关依法办事,媒体自身也要依法行事。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一部新闻传播法,但散见于宪法、刑法、民法,三大诉讼法等诸多法律和法规中的有关规定,以及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例如,1995年中宣部,中央政法委制定的《关于当前在法制宣传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中要求传媒机构“不得越司法程序予以报道,更不能利用新闻媒介制造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的舆论”。《中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中也规定:“维护司法尊严,对于司法部门审理案件的报道,应与司法程序一致”。传媒在报道和监督中享有的自由是相对的,其行为底线依然是人人都得遵守法律,不能违背法律法规而我行我素。
3、客观公正
媒体要做到客观公正就要坚持“四性原则”。一是真实性。传媒所报道或监督的事实必须绝对真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把握正确监督,防止不正当干预的基本原则。二是严肃性。传媒介入司法所使用的资料必须严肃。不能“捡到篮中就是菜”,要进行认真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工作。写作中不能只追求“惊心动魄”或“趣味盎然”而忽略了它的严肃性。三是准确性。新闻报道不仅强调选用事实的客观真实,同时也强调报道中涉及的法律内容和法律用语准确无误。四是公正性。要学会让诉讼双方说话,让第三者说话,以免造成当事人话语权的不平等。
4、遵守司法特性
要明确监督的目的,从维护和促进司法公正的目的出发,监督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应当服从于这个出发点;要在监督过程中把握好界限,对已进入诉讼程序的具体案件,不搞夹叙夹议,不做不切合实际和煽情性的评论,以客观真实的报道来展现司法工作的客观、真实。
5、善意和建设性
刘祖禹先生认为:“我们在新闻传媒上进行舆论监督,必须恪守以下一些原则:与人为善,要批评、解决的问题必须是上下都认为要解决而且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事实准确,出以公心,不感情用事等等。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内参反映,不是所以问题都得通过传媒公开的舆论监督不可。这些,都是保证舆论监督正常、正确开展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对舆论监督进行控制的底线所在。”⑤
媒体介入司法还应当是建设性的。所谓建设性,是说不是为揭露而揭露、为批评而批评,而是就司法实际中存在的疑点、难点、盲点、普遍性问题或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剖,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和方法,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充分发挥二者的配合作用,欢迎监督
作为被监督者的司法机关和审判人员应当正确认识和对待新闻传媒监督,不应将司法审判人为的神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第7条第7项就明确规定法官有接受法律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义务。所谓人民群众监督当然就包括了新闻监督。司法机关要充分认识媒体监督的积极作用,主动寻求与媒体的配合与相互支持。并对媒介非故意失实给予宽容,对此,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
1960年,《纽约时报》曾刊登整版报道,揭露阿拉巴马州警察虐待黑人,煽动“恐怖浪潮”,所举例证有若干失实之处。警察当局负责人以诽谤罪起诉《纽约时报》,州地方法院和州最高法院均判决该报败诉并须赔偿50万美元。时报不服,再次上诉。联邦最高法院推翻原判,并宣布了涉及诽谤公职人员的一项重要原则,即:当公职人员受到不实际批评并遭受伤害时,不得提起诽谤罪诉讼,也不得要求赔偿,除非原告能够举出确凿证据证明批评是出于“真实的恶意”。这一判决几乎封死了公职人员在诽谤罪方面的起诉之路,因为要找出报纸有意诽谤的确凿证据真是难上加难。⑥
(三)提高业内人员的素质,加强行业自律
1、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对于肩负舆论引导重任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光有政治素质还是不够的,新闻舆论引导是一门科学,新闻工作者还应具有过硬业务素质。包括新闻职业技能,新闻采访与写作所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力及对客观受众的了解、熟悉等。新闻职业技能,顾名思义也就是采、写、编、评的能力,是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的基本功。再好的新闻如果没有好的记者去采写,没有好的编辑去加工,那它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
新闻采访与写作所涉及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力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素质,不仅仅是熟悉相关方面工作的书本知识,还要多跑腿,多认识人,全方位地提高自己对本领域内各方面事物的熟悉程度。
随着近年来新闻舆论引导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新闻采访与写作过程中对客观受众的了解、熟悉也成为新闻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专业素质之一。这种熟悉并不是单纯地顺从、迎合,而是要求新闻工作者熟悉本领域内受众的喜好,了解他们的需求,懂得如何能更科学、更有效地引导他们接受自己的新闻产品。而在受众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接受新闻能力不断增长的今天,新闻工作者对所从事的职业更要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迫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随时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
新闻工作者作为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执行者,除了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外,还要有在权力面前、在诱惑面前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为党和人民的正义事业鼓与呼的使命感、责任感,换言之,就是要有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所必备的道德素质。
2、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之一是要敢于坚持客观新闻事实,不为权力和金钱所动摇。作为新闻事实的发布者,新闻工作者为了对受众负责,在客观事实和采访对象面前就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心态,既不能掺入个人感情,也不能丧失良知,更不能因权势或金钱而动摇,改变自己的立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才能真正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某些记者为了一己私利,丧失道德良知,如记者在采访山西某矿难的过程中,某些新闻单位的记者,不顾大批普通劳动者无辜惨死或致残的血淋淋的事实,竟然收取黑心矿主的金钱贿赂,为罪行开脱,不仅严重影响了事件的调查、歪曲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严重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道德素质之二是要具备最普遍意义上的社会道德与良知,既要与党和人民的宣传事业休戚与共,也要与普通民众的所思所想息息相通。某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穿插的短信互动活动,竟然将别斯兰人质事件中死亡人数作为观众有奖竞猜的内容,如此的做法不仅导致了我国外交上的被动,其结果也引起了中国电视观众普遍的反感,播出当天就接到了大批观众的抗议电话。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事实证明,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样也需要具备敏感的社会道德触觉,新闻产品既要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也要具备为社会道德所认可、所接受的起码标准,不能超出受众承受力之外,也不能置受众的感受于不顾。
3、加强行业自律
大众传媒是一种有效的舆论监督力量,在社会结构中,由于司法在社会结构和社会体系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因而传媒论说和评价司法行为及司法过程的能力,则更进一步衬托出传媒的特殊地位。[5]但是,谁来监督“监督者”,使其不致于偏离正常的运作轨道,不正当地干扰司法独立审判,立法均未加以规定。众所周知,没有监督和约束,任何权力都可能滋生腐败,传媒也不例外。
我国目前司法常常排斥或不配合传媒监督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应从传媒自身寻找。例如:先行定罪形成“传媒审判”,进行情绪化、非理性的倾向性评论和“猎奇”、“揭秘”、“炒作”等。传媒若欲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司法机关的冲突,并与之达成一种和谐有序的关系,就必须加强自律,知法守法。对此,英国上诉法院法官丹宁勋爵早有警示:“报纸有——应该有——对公众感兴趣的问题发表公正意见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必须受诽谤法和蔑视法的限制。报纸绝不可发表损害公平审判的意见,如果发表了就会自找麻烦。”[6]换言之,传媒监督是一种不带有也不能和不该带有强制性的软监督。它只是法律性、权力性硬监督和刚性监督的一种辅助品。因此,它的影响力再大,也不能和不该代替法律的力量,不能走入代法、代政的误区。它应该是比较公平地、客观地提供全面的情况,公平地为争议各方提供相应的发表意见的平台。传媒对司法的监督,既不能越位,也不可缺位。传媒必须通过自律当好信源与受众之间的“守门人”。[7]从辩证的角度看,传媒的自律并不是对传媒监督的限制,而是为传媒监督提供更广阔的自由空间和发展余地。“传媒的行业自律是传媒谋求自身政治空间、争取社会广泛认同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传媒自身独立品性的保证。在对司法监督问题上,传媒不仅需要从一般性的职业标准出发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基于司法在政治框架和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传媒更需要审慎地处理同司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需要在公众社会要求与司法立场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8]总结中外传媒监督司法的经验与教训,我们不难发现,传媒如果失去必要的自律,往往走向混乱无序,走向极端,导致灾难,从而亦就失去了其成为监督主体的基本品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律的媒介最自由。”[9]
综上所述,在我国实行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审判对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开放,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方面,新闻媒体增强对司法活动的关注和报道是一种可喜的趋向,体现了大众传媒和公众舆论对司法的监督,并进而体现了公民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可以起到促进司法改革、减少司法腐败、实现司法公正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大量的新闻报道、偏颇的公众舆论,可能对司法机关的工作产生负面的不良影响。舆论的导向和社会的压力可能影响办案人员独立地根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决定,社会舆论的过于关注可能引起党政部门对司法机关对社会热点案件的处理加以干涉,从而妨碍司法权的独立行使,动摇司法独立的宪法原则。
在新形势下,如何既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对司法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又要避免大众传媒对司法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既要保护公民依法享有的言论自由和媒体享有的新闻自由,又要维护司法独立的原则和司法的权威,这是法学界和新闻界需要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中国法治方兴未艾,中国司法与传媒之间的协调共处仍然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二者在协和的前提下凸显出的矛盾关系只是近几年的新现象,如何更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一方面要谦虚地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努力研究我国的实际,站在我国的具体国情上,理性而务实的构建我国新型的司法与传媒的关系,促进其良性协调发展,以完善此两大社会机制,维护社会正义。
注释:
①贺卫方:《传媒如何监督司法》,1998年2月20日中国改革报; ②贺卫方:《传媒与司法三题》,《法学研究》,1998年(6),第7页; ③孙国华:《社会主义法治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573页; ④车英等:《论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武汉大学学报第 55卷第6期,第753页; ⑤郭志媛:《新闻监督与司法公正》,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⑥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法学研究》,1999(6),第31页; 致谢
本课题是在老师悉心教导、严格要求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方案论证到论文的撰写和修改过程中,都倾注了老师的大量心血。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亲切关怀和耐心的指导。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多少个日日夜夜,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除了敬佩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感谢许多让我分享他们宝贵经验和知识的同学们。通过一同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为我论文的完成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我从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发。我还要衷心感谢父母多年来的抚养和教诲,正是他们的资助、鼓励和支持,我才能得以完成大学学业和本论文。
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创新的精神,诚恳和平易近人的品格让我受益匪浅,为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值此论文完稿之际,谨向辛勤培养和无私帮助自己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2014年第5期
[2](法)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12.177 [3](美)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14.246 [4]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 [5]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2013年第7期
[6](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M].群众出版社.2014年中文版.第34页 [7]沙莲香主编.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 [8]徐迅.以自律换自由[J].国际新闻界.2014.8 [9]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