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资改革风向标----各具特色的三地模式
各具特色的“三地模式” 文/徐彪
2013年,北京,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会上,党中央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令停滞多年的国有企业改革有望再度驶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地方国企改革的“锦标赛”中,立足全国背景看,江苏、上海和广州的国企改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望被其他地方效仿、借鉴。
国企病的“混合疗法”
国企改革并非什么新事物,掐指算来,目前已经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轮国有企业改革。第一轮国企改革从1978年12月-1992年9月,改革的重点是放权让利。第一轮国企改革初步完成了国企从面向计划到面向市场的转变,但并未消除政企不分的问题,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轮国企改革从1992年9月-2013年11月,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轮国企改革完成了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企政企分离的步伐。但是,国有资本独大、政企不分的色彩依然浓厚,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上的“行政化”特征依然明显,没有治愈第一轮改革留下的痼疾。
从某种意义上讲,改革就是治病,讲究对症下药。在理解第三轮国企改革的整体规划之前,我们有必要“望闻问切”当前国有企业的病症。病症之一:“行政化”。目前大多数国企大负责人实际上仍有行政级别,“政企不分”的色彩使得国企在获得土地、立项、贷款等资源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国企藉此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对市场其它主体存在着较强的挤出效应,损害了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国企是生产要素“双轨制”的最大获利者,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不可避免会遭遇国企的阻力。病症之二:“低效化”。经济转型期,生产效率的提高决定着转型的成败,但国有企业的优势垄断地位反而成为经营活动效率低下的天然保护伞:因获利较易、经营压力相对较小,国企在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压缩成本、产业升级方面的动力都不如私营企业;国企高管激励机制的缺失,也使得企业无动力提高生产率。病症之三:地区发展不平衡,“证券化率”差异巨大。全国的证券化率表观数据看似适中,但北京、上海等地极高的证券化率显著拉升了平均水平。当然这也意味着,对部分证券化率较低的省份而言,提升空间很大。无论“行政化”还是“低效化”,都从客观角度提出了进一步国企改革的基本要求: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去处理,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从“管人管事管资产”转变为“管资本”——管资本通过组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来完成,而减少管事管人则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来实现。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第一步,是降低和稀释国有股的比例,也就是市场普遍理解的卖股权。什么价格才算合理呢?最优路径是通过二级市场来定价,为配合这一块,可以搞市值考核,国有资本证券化有望加速推进。同时,卖股权不是一窝蜂上,在分类管理的原则下,重大基础设施、资源储备性行业需要绝对控股,一些战略性产业相对控股,竞争性产业逐步退出。此外,发展混合所有制与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有可能会划定一条红线实施试点,比如地方持股20%以下、中央持股15%以下。属于竞争性行业、国有大股东持股比例在红线以下的企业,可以放弃国资委和组织部联合任命,直接采取职业经理人制度。
地方三大模式浮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决策机制和流程不同,央企和地方国企改革很可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整体上看,地方国企改革进度会快于央企。原因有两个:央企改革需要中组部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同意,且两部门都需向上请示,而地方国企改革只需当地省委或者市委主要领导点头即可,因此新提拔或待提拔的地方大员在“改革竞赛”中干劲较足,有争先取向;第二,央企不缺钱,但地方政府财政吃紧,所以更有动力推进混合所有制。从过去多年的经验看,试点后择优推广已经成为上下一致认可的改革模式。在上有顶层设计、下有地方竞争的局面下,我们认为上海、江苏和广州很可能会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国企改革状态。
江苏:
最早践行“淡马锡”模式,将以“深化改革”为主
江苏是全国最早践行“淡马锡”模式的省份。2000年开始,随着《关于撤销的省级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和资产重组的意见》的颁布施行,江苏将冶金、机械、石化、轻工、贸易、国防工业和建材等7个省级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组为七个省级资产管理公司,推进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2006年1月,江苏省、也是全国第一家“淡马锡模式”试点企业——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此后,江苏省尝试“全面学习淡马锡模式”,打造一系列国有资产企业化运营和国有资本战略性投资运作平台:集团公司层面,重组合并,打造“淡马锡”;子公司层面,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国企法人治理结构,践行“一臂距离”管理理念,落实企业自主权。七个省级资产管理公司逐渐与省属集团合并重组,省属企业数由2004年初的44个下降到2010年的22个。经过前几轮改革,截至2010年年底,江苏省国有资产规模全国第一。国有资产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城市公用事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和领域的集聚度达到75%。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明显,2010年全省国有企业实现利润560亿元,比2005年增长280%。但由于此前的改革总体上着重“管人、管事、管资产”的思路,很难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作为第一个试水“淡马锡模式”的省份,并未打造出一流的国有资本投资平台,很多省属国企内部监督制衡机制流于形式,没能取得预期效果。
目前看,江苏省国企呈现六大特征:国有资产体量大,但占比趋于下降,未来国资大规模退出的空间不大;整体证券化率偏低且地域不平衡,国企市值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行业产值结构和市值结构不匹配;江苏省国企内部而言,上市国企效率较高,但未上市国企效率低下;对比全国国企而言,江苏省国企盈利能力相对较高而负债率相对较低,轻资产优势体现较为明显;对比江苏省上市民企而言,江苏省上市国企普遍费用率高企,资产周转率较低,经营效率未来仍有提升空间。
由于起点不同,我们预期,江苏未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或许会与其他地区显著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江苏国企改革更多体现为“深化改革”而非“启动改革”。
结合2011年江苏省国资委公布的《江苏省国有企业发展改革“十二五”规划纲要》,我们认为未来江苏省国企改革的方向在于:1.部分债务负担率较高的地区如南京、常州和镇江,盘活国有资产,通过大规模退出竞争性领域,适度降低自然及行政性垄断行业控股比例来维持债务滚动;2.做大规模,通过IPO、资产注入、兼并重组等手段提高证券化率水平,未来有望通过集团资产注入做大市值、成为国资平台的公司,包括宁沪高速、凤凰传媒、金陵饭店等,IPO的行业方向在于计算机设备、食品加工、公用事业,IPO的地域方向在于苏州、南通、泰州等GDP占比较高、市值占比较低的区域;3.优化产业结构,国资集中在保障性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竞争性的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18%;4.股权多元化,竞争性行业引进民资入股;5.监管与激励,市场化选聘管理人员,试行现金、股权激励。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上市国企运营效率高于私企,江苏国企改革可能会慢于进度,但也不排除地方下决心变现、弥补债务窟窿的可能性。
上海:
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尝试“淡马锡”模式
上海国资委成立于1993年7月,早期定位于加强宏观管理调控、确保国有资产增值,后历经多轮改革调整。随着200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本地国资迎来一波轰轰烈烈的资产整合大潮。整个“十一五”期间,上海国有企业各类重组涉及资产总额约2800亿元,资源进一步向具有主业突出的优势企业集聚。上海地方国有企业上市或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累计超过1300亿元,上市公司融资超过1500亿元,资本证券化率从13.6%提高到30.5%。进入2013年,“进一步深化改革”,尤其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资行业布局”、“提高国企市场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等成为上海市政府的重要工作。2013年12月17日,上海市国资委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方案涉及国企分类监管、国资流动平台搭建、股权激励扩容、股份制改革等20 条细则,给出新一轮上海国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改革目标: 核心是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就必须切实解决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的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问题。深化国资改革,从过去管国企为主向管国有资本为主转变,更好地体现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角色。“管多、管少、不管”并举,凡是和出资人有关的事情,都要严格地管起来;少管企业人事,特别是竞争类的企业;不管企业内部事务,把过去越位、错位的归位,让企业更好更主动地面向市场。关键环节是建成统筹协调、分类监管的国资监管体系。思路为: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任务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引入社会评价。据了解,2014年将有一到两家国有资本运作平台公司进入实质性运转,目前已经确定的一家可能是上海国有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实现形式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意见》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这意味着“大集团、小公司”的国资整合将提速。
80%国资集中重点领域。未来3-5年,要将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据此,未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纺织等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商贸流通业、机场、港口等板块的国有企业将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此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完善注重长效的激励约束分配机制,也是改革涉及的重要内容。
客观地说,此次《意见》并无太多超预期的地方,但资产证券化、股权激励改善公司治理将是上海今后国资国企改革被外界持续关注的两条主线。从资产证券化的角度讲,一些大集团、小公司类型的上海国资委旗下上市公司,为避免同业竞争和整合产业链业务,后续推进集团资产注入的概率较大;而从改善公司经营和治理的角度讲,竞争性企业有望先行先试股权激励,其经营改善的空间也是最大的。
广州:
上下一心加速整合,或将成改革“标兵” 实际上,目前多地的国企改革现有措施对国企盈利的推动相对有限。为什么?只要组织部和国资委联合任命一把手的规则不变,“人事权”就依然牢牢被掌握在体制内;只要“1%”和“30%”两条红线不突破,所有激励措施的力度就相对有限。在此基础上,如何指望企业盈利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突破呢?然而,正在崛起的国企改革“广州模式”,或将彻底改变外界对国企改革的看法。广州最有可能成为广东省内、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国企改革“标兵”。广州产业结构正在从汽车、石油化工、电子产品制造三大支柱产业向九大优势主导产业转变,市政公益类、垄断行业类、高度竞争行业类等不同领域或将分别实行“有进有退”的政策,不必一味追求51%的国资控股,而是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从国企分类的角度来看,广州国资委旗下的国企以竞争性企业和公益性企业为主,涉及行业以消费类企业和公共服务类企业为主,自然垄断性企业大多数主要集中在省国资一级的平台。以上市公司为例,目前广州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达22家,广州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已达50%,市场化程度在全国排在最前列;相关上市公司大多属于下游消费类行业,且分类明晰,从汽车、机械制造到商贸、传媒都有涉及。由于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资产整合难度、阻力不会特别大,大力提高竞争性国有企业市场化程度也完全符合中央的精神,因此这将是广州未来整合国资的主导方向。而明确提出金融(以广州金控、越秀集团为平台)和公共事业等产业的整合,是广州的特色。按照广州市国资战略谋划初步构想,广州力争将市属企业由目前130多户调整至40户左右。其中,经营状况良好、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企业将整合进入国资委的6家一级监管企业中;其余的将整合至28家国企平台中,原则是依照产业关联度进行同业合并;部分经营状况很差的企业则不排除对外出售、转让、剥离。原因在于,该市财政局、国文办监管的102家国有企业将逐步纳入广州市国资委监管体系,届时广州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国企市值规模将由现在的5000亿增加到1.5万亿。目前广州国资委旗下仅有60余人的编制,未来监管国企的数量多、资产重是广州国资委必将加速整合国资资产的客观要求。广州国企改革因具有“天然优势”,改革速度有超预期可能。为什么?首先,地方政府和国资委上下一条心,态度非常务实,并且负责国企改革的相关人员具有丰富的产业界经验。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使得广州国企改革之路受到的阻力更小,相对扁平化的决策机制以及集中力量做出一到两个“试点级”国企改革方案的思路,是推动广州国企改革的最重要“加速器”。其次,与上海不同,广州特大型国企数量不多,资源相对比较分散,这也是广州大力推动整合重组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次,由于广州国资委旗下的集团公司拥有的12个上市公司平台,大多数有过资产注入、重组整合的历史经历,资源整合效率很高,不乏广钢、广药和白云山合并等成功案例。因此,广州已上市国有企业是未来国企改革中最优质的资产整合平台。
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各地改革的侧重点差异巨大。江苏属于深化改革阶段,在此前尝试淡马锡模式的基础上,接下来以深化改革为主;上海属于尝试淡马锡模式阶段,已经走完大规模资产重组与注入,接下来以打造有本土特色的淡马锡模式为主;广州则属于加速赶超阶段,希望以大规模资产注入重组与发展打造淡马锡平台相结合,凭借后发优势两步合成一步走。放在全国的背景下,江苏、上海和广州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内在必然要求,2014年,地方国资的活跃度将更强,除了上海、江苏、广州,安徽、重庆、北京等热点地区的国企改革将倍加惹人关注。不难猜测,各地国企改革要么借鉴江苏模式,要么沿用上海模式,要么选择广州模式。具体采取什么方式,除考虑证券化率之外,还需权衡地方国企的规模与数量,以广州为例,证券化率并不低,但国资委体外的国有资产规模庞大,因此依然可以实施大规模的资产重组与注入。开弓没有回头箭,从资产整合为主到践行国资改革为主,从践行淡马锡模式到深化淡马锡模式,人们将看到一幅你追我赶、万马奔腾的改革图景。
第二篇:上海国资改革探讨淡马锡模式
上海国资改革探路淡马锡模式 关键在政企分开
每经记者 孙嘉夏 夏冰 发自上海
上海新一轮国资改革,大幕将启。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10月下旬在一场全国座谈会上,要求与会者“认真准备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争取三中全会后尽快出台”。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国地方省市国资委委管企业1/
9、1/8,净利润占近1/4的上海国资企业,其改革备受全国关注。本轮上海国资改革向何处去?淡马锡模式被普遍认为可资参照,其精髓在于完全市场化运作,政府并不直接介入。
在此,《每日经济新闻》推出这组报道,梳理上海国资改革将涉及的企业,以及它们目前面临的情况,藉此为读者掘金资本市场提供参考。
备受关注的上海国资改革方案,或许很快将出台,淡马锡模式呼之欲出。
11月13日上午和下午,上海市委分别举行常委会和全市党员负责干部大会,传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讲话中提到,要“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等各项工作”。
更早之前,10月20日,在全国国资监管政策法规暨指导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提出,“认真准备国资国企改革方案,争取三中全会后尽快出台,形成上下联动的改革局面。”
国资国企改革,上海是重中之重。根据国务院国资委统计,上海国资系统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国地方省市国资委委管企业的1/
9、1/8,净利润的占比甚至接近1/4,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王坚也多次提及,要“努力使上海国资国企率先成为全国国资改革发展的排头兵,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先行者”。
目前,上海已完成国资企业初步整合、重组、整体上市,国资证券化率超过35%。
但长期以来,国资委在“出资人”与“监管者”的双重身份之间摇摆不定。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指出,国资委成立后,集管人、管事、管资产三项大权于一身,“一言堂”的问题难以避免。
上海下一步的改革,很可能将聚焦于国资委自身定位、转型,以及理顺管理体系。
稍早流传的一份上海国资高层会议纪要内容显示,此次上海国资改革将主要立足于国资委层面,核心在于下放权力、推行股权激励、修缮考核机制等。淡马锡模式被频频提及,视为可参照的改革方案。
所谓淡马锡模式,就是指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营方式。淡马锡控股公司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成立于1974年,新加坡财政部拥有100%的股权。
淡马锡模式的特点是,虽然政府全资控股,但不干预淡马锡控股公司在运营或商业上的种种决定;在公司治理层面,淡马锡控股公司也尽量避免参与旗下各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决策,让这些企业充分依据正确的商业原则开展业务;另外,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理人选择,与政府完全脱钩,还拥有完善的经理人市场,所需要的投资与管理团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搜寻。
记者获悉,在今年上海市委确定的6项重点调研课题中,上海市国资委承担和参与了两项,其中就包括“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上海市国资委联合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等16个党委、政府部门,分8个专题开展调研,并“与新加坡淡马锡就开展市场化合作、加强专业化监管进行交流”。
这次调研的成果之一,就是计划对上海国资企业开展“分类监管”。这或许意味着,上海的国资管理体系,可能转向“市场化、专业化管理”。
当然,即便风声很盛,但上海国资改革最终将从何处着笔,是否会参照淡马锡模式,还有待上海国资改革方案的最终出台。
改革背景 旧病新疾叠加只能向改革要红利
上海国资改革,正从国企联合、兼并、开放式市场化重组、资产证券化,迈向国资管理体系、管理模式变革的新阶段。前期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也掩盖或新出现了许多问题。
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旧病新疾叠加,最终还是只能向改革要红利,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改良。
前期资产整合效果显著
早在2003年8月上海市国资委正式组建伊始,就开始积极推动国有资产战略重组,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比如上海电气集团实施产权改革,百联集团横向联合重组,锦江集团与新亚集团联合组建锦江国际集团。
至2008年,《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强调企业重组的开放性和市场化,要打造有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大力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推动上海企业走向全国。
同时,明确产业类企业(集团)的主业,推动优势资源向主业集中。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走上市发展道路,实现资产资本化、证券化,希望在3到5年内,使上海国资的证券化率达到30%甚至更高。
当年,作为国内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上海深刻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全市当年GDP增幅仅为9.7%,是自1992年以来首次低于10%。上海对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的增速明显放缓。
上述《意见》的出台及其提出的国资国企改革措施,也被认为是有效应对当时局面的重要举措,效果也非常显著。此后,上海建 工集团、上汽集团、百联集团等纷纷完成整体上市,上海国资证券化率近36%。
目前,上海国资系统上市公司合计65家,其中,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资委的有53家,实际控制人为区国资委的有12家,大股东控股50%以上的有20家。
旧病新疾需改革来清除
但是,上海国资仍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增收不增利”就是其一。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国资国企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但实现利润总额683.91亿元,同比基本持平。
复旦大学张晖明教授曾撰文指出,上海快速发展30多年,主要推动力是资源和投资,通过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表现为企业“退二进三”。如今,上海新一轮发展面对的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可批租的土地越来越少。
张晖明指出,上海的工业产出中50%~60%跟外资相关,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资整体经营萎缩,加之出口订单减少,上海工业产出的增长能力受到冲击,这也证明发展方式存在结构性问题。
GDP增速趋缓、土地财政难以持续、房地产市场调控趋紧,则使上海面临沉重的财政支出压力。
“今天要检讨既有的发展方式,加快创新转型,进一步调整国有资产的配置管理方式。”张晖明在文中认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两轮国企改革,基本都是被问题拖着走的‘改良’,化解一些问题的同时,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王德培认为,过去的改革虽然成效显著,但其他问题也日渐暴露,一旦旧病新疾叠加,最终还是只能向改革要红利,而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改良。
在王德培看来,当下国企面临的种种问题,已超过国资委能力范围,在某些方面,国资委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
易贸资讯宏观分析师马泓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国资委既是政府机关部门,又是出资代表人,旗下集团“一把手”也均与国资委挂钩,说明制度上需要改革。
改革关键 出资人还是监管者?国资委身份需再定位
出资人?还是监管者?国资委的身份摇摆不定,问题随之产生。
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国企自身定位的矛盾纠结,正是国企功能发挥出现偏差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强调做大做强,但这只是国企的一项功能,国企的存在还要补充市场失灵、体现公益性、落实国家战略意志等。在这些方面,国资委的作为明显不足。”王德培说。
国资委职能需再明确
在王德培看来,国企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本身兼具资产的性质、产业领导者的地位、国家战略的承载平台和社会公益功能。但在现 行机制下,国资委则盯着10%的利润增长目标不放。改革国资运行管理体系,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国资委的身份与职能。
《企业国有资产法》起草小组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国资委不应承担政府监管职能,而应是一个 “干净的出资人”,即“不能再做监管人,出资人是老板,监管人是婆婆,不要做老板加婆婆,要当干净的老板”。
李曙光表示,按照 《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资委的定位是一个特设的、法定的出资人法人,“它是一个法人,是以盈利为目的”。同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应更名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委员会”,卸去监管者的角色,站在股东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但现实情况是,国资委既承担着出资人的角色,又履行着监管者的义务,造成自身角色边界模糊,定位混乱。不少地方国资委还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国资运营平台,离“干净的出资人”角色愈行愈远。
也有观点认为,国资委无需介入企业运营,仅需承担监管职能即可。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责,由从事资本运作的资产管理公司来承担。
国企的定位也需明确
“具体到上海国资改革,不可能走得特别快,脱离全国改革的步伐。”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章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短期来看,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仍将继续承担监管者的角色,不可能完全撇清,但其中应有侧重点的考量。”
“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应从市场化管理的角度出发。目前的国资委,集监督者、管理者、投资者于一身,所以中期来看,往淡马锡模式转型,是值得努力的方向,相对来说也是阻力最小的选择。”章奇告诉记者,“从长期看,国资委应完全转变为纯粹的投资机构。”
这与李曙光等人认为国资委应转向“出资人管理”,成为“干净的出资人”的想法有相似之处。
在章奇看来,明确国资委的角色,首先需要明确国有企业的定位。“如果国有企业的主要目标是做大做强,那么国资委的角色显然应该是服务于这一目标。如果国有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补充市场、完善市场的功能,那么国资委应该首先考虑如何帮助国企发挥这些功能。”
“所以,国资委角色的转变,需先考虑究竟需要国有企业来做些什么。是否需要对国企继续设立一些看似非常市场化的指标,设定每年产值、利润的增长幅度?这些看似符合企业一般管理的功能,其实对市场功能的发挥起到了阻碍作用,这才是战略性方向的问题。在完善市场功能与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之间,不可兼得。”章奇补充道。
兴业证券策略研究团队也在研报中表示,新一轮国资改革首先应是监管领域的思路转变。“国企改革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点在于国资出资人的地位和市场监管者地位的分离,这里有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对于不同市场领域的国企,要分类。”
这又给国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国资企业不同的功能分类与市场角色,如何履行不同的监管职责?
好消息是,对于国有企业的定位问题,上海国资改革也有所考虑。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王坚曾透露,上海国资计划完善市国资委系统企业分类监管,突出企业的市场属性,兼顾股权结构、产业特征和发展阶段,将系统企业分为竞争、功能和保障三类。
具体而言,竞争类企业,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兼顾社会效益、成为国际国内行业领先企业为目标。功能类企业,以完成政府重大专项或战略任务兼顾经济效益为目标。保障类企业,以确保城市正常运行和稳定,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对这三类企业,从定位目标、治理结构、管控模式、选人用人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管理。
今年4月26日,国务委员王勇曾听取上海在改革分类监管方面的设想,并“给予肯定”。
值得关注的是,这将改变传统意义上大多数国有企业承担着诸如解决劳动就业等多重社会责任,又无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尴尬现状。
改革方向 探路淡马锡模式:关键在“政企分开”
根据稍早流传的上海国资高层会议纪要,此次上海国资改革将主要立足于国资委层面,核心在于下放权力、推行股权激励、修缮考核机制等。其间,淡马锡模式被频频提及。
“上海需要淡马锡式的企业,需要组建更多纯粹从事资本经营的资产管理公司。”复旦大学张晖明教授曾撰文认为。但他直言,上海国资距离真正的淡马锡模式,仍有一段较长的距离。
淡马锡模式呼声高
上海此前也已作出尝试。
2007年9月,国有独资的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定位为上海市政府重大产业项目的投融资平台。
2010年成立的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当时更被坊间誉为“上海版淡马锡”,但成立3年有余,表现乏善可陈。
易贸资讯宏观行业分析师马泓认为,“之所以公司没有大踏步进步,原因归结起来,主要就是资本运作与监督管理两者之间没有明确划分。”
稍早前流传于市场的上海国资高层会议内容显示,本次上海国资改革,将聚焦于国资委层面,淡马锡模式作为长远目标,核心在于下放权力、推行股权激励、修缮考核机制,推广市场化激励机制与创新容错机制试点。除董事长、党委书记等职由政府任命外,新版国资公司将获得较大的自主经营权,领导班子成员将按照市场化方式,由公司自主招聘,以化解国企内耗等弊端。
上海市国资委主任王坚也表示,上海或将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在加快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公众公司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平台资本配置功能,形成国资有序流动的常态化机制。对部分上市公司股权和非上市公司股权等,进行统筹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实现 “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
应从“政企分开”开始
张晖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直言,上海国资距离真正的淡马锡模式,仍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中国与新加坡的差异非常大。新加坡是都市型国家,国家经济结构、产业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发展落差比较小。而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产业存量、甚至人口密度的区别都非常大。”张晖明认为,“淡马锡模式可学,但无论是上海国盛,还是上海国有资本管理公司,距离淡马锡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市场发育水平、甚至干部队伍运作能力、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与国资之间的关系等等因素的制约。”
“市场经济深化的同时,政府也将转型,从全能经营型转向公共服务型。国企面对的将是‘全社会’的政府,而不是国企独享的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国企作为政府关系的总和,需要通过改革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失宠’后的新环境。”福卡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王德培说。
“淡马锡模式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政企分开’,新加坡财政部虽然持有企业股份,但影响不大。”马泓告诉记者。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也提到,当前国资改革不顺畅,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不到位,就在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向淡马锡模式看齐应该始于‘政企分开’。从上一轮国企改革可以看出,相对而言的中小企业,获得了一定发展空间,通过实施公司制的企业管理方式,引导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建立健全国有现代企业制度十分重要。”马泓说。
此外,在马泓看来,上海自贸区所提出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核心就在于转变思考角度,重构政企关系,从以往“跟着政府做”,转变为“只要政府没有禁止的,都能做”。
名词解释 淡马锡模式
指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营方式。淡马锡控股公司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公司,成立于1974年,新加坡财政部拥有100%的股权。
淡马锡模式的特点是,虽然政府全资控股,但不干预淡马锡控股公司在运营或商业上的种种决定;淡马锡控股公司也尽量避免参与旗下各公司的日常经营和决策,让这些企业充分依据正确的商业原则开展业务;另外,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理人选择,与政府完全脱钩,所需要的投资与管理团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搜寻。
——2013年11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
第三篇:2015国资改革热点
2015国资改革热点“全景表”
字体: 大 小 换肤:
收藏
2015-01-23 06:37:58
中航集团
洪都航空洪都科技和洪都航空关联交易较多,预计未来注入洪都航空概率较大,是内生增长最强劲的整机企业。
成飞集成国防主管部门还在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全面深化改革,长期看好军工行业的发展,后期仍然存在整合预期。
中航飞机运输机、支线客机板块,军工企业改制、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军民融合加深等进入兑现阶段,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中航动力航空发动机的主机板块,2014年上半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资产交割,公司存在发动机板块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性。
成发科技预计将注入中航集团发动机板块的优质传动资产,2012年已完成传动事业部的建立,资产注入前景明确。
中航动控是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板块资本运作平台,是国内唯一专业从事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研制的企业,存资产注入预期。
中航电子军工科研院所改革细则出台,之后将进行分类改革和试点,作为中航集团旗下公司,市场对于中航电子的改革期待较大。
中航机电航空机电系统的唯一平台,托管集团旗下机电资产18家公司,剩余14家仍存继续整合到上市公司的预期。
中航光电公司为C919大飞机提供集成设备安装架、系统支架和连接器等,是综合设备柜的唯一供应商,对外并购将是公司的战略规划。
中航黑豹农业运输车的骨干企业,向高科技环保电动车发展,第三大股东东安发动机是国内最大的汽油发动机生产企业,有想象空间。
中直股份公司目前在集团直升机板块业务整合顺利,且市场效益明显,军品总装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的条件已逐步成熟。
贵航股份公司控股股东与中航汽车签订增资协议,增资完成后,公司的控股股东将变更成中航汽车,后期有资产注入预期。
中航重机股权划转后海翼集团将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将极大强化与海翼集团在液压及锻造领域的上下游关系,充分发挥协同作用.*ST三鑫公司是控股股东——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新材料上市公司,由于业绩堪忧,未来大股东资产注入预期加强。
深天马A资产注入之后管理协同效应提升将推动公司经营效率稳步提升,带动产业链配套运转,推动盈利增速高于收入增长.飞亚达A央企中航国际的下属企业,预计潜在的激励机制改善可能进一步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同时有整合预期。
中航地产航工业集团旗下产业除航空、军工类产业以外,还包括非航空民品和第三产业,对集团旗下众多资产整合预期提升。
*ST东安公司处于集团公司的汽车板块,业绩一直不如人意,后期存在大股东的相关资产注入预期,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
华锦股份华锦股份业绩亏损,实际控制人实力雄厚,并有意将华锦股份打造为石化产业平台,未来资产重组值得期待。
北方国际北方国际的主营业务包括国际工程承包、国内建筑安装、房地产开发、铝业加工制造等,存在作为相关资产整合平台的预期。
北化股份大股东变更为中兵投资,有利于发挥公司在纤维素产业及特种化工板块中的整合作用,可在集团层面有效实施产业整合。
长春一东生产和销售重、中、客、轻、轿、微等各种型号的汽车离合器,农用车离合器;生产和销售各种铝、锌压铸件产品.光电股份集团光电板块中,仍有体量庞大的优质光电资产未上市,同属兵工集团的江南红箭资产注入预期加强。
北方股份公司是国内传统的专业化矿用自卸车行业龙头企业,生产各种型号的“特雷克斯牌”传统自卸车。
北方导航作为兵工集团的下属上市公司,集团将举全集团之力推动北斗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后期整合预期加大。
凌云股份汽车产业未来将以节能减排为方向快速发展,为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行业整合提供新一轮发展机遇。
晋西车轴产品涵盖国内外各型铁路机车、地铁、轻轨等轨道车辆,重组并购北方锻造后,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车轴企业。
北方创业大股东内蒙一机是国家唯一的主战坦克研制基地,兵器集团还有不少和坦克、轮式战车相类似的装甲车资产有待整合。
江南红箭公司作为兵器工业集团旗下的先进材料公司,未来有望成为集团非金属先进材料整合的平台。
中国医药集团
国药一致实际控制人国药控股增持后,有望获得国药体系内更多的资源倾斜,受益央企改革试点带来的制度红利。
国药股份国药集团被确定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试点企业,公司是国药控股旗下重要的麻药平台,有望迎来改革整合。
天坛生物大股东中生集团旗下子公司包括上海所、武汉所等,有望成为血制品平台、疫苗平台抑或中生集团的整体上市平台。
现代制药此前并购的容生,川抗等企业,随着后续15亿定增资金的到位,公司在2015年也有望开启外延并购的新高潮。
中国建材集团
北新建材大股东对子公司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激励、引入外部投资者等举措将提升公司竞争力。
洛阳玻璃中国建材集团及所属中国建材玻璃公司承诺,计划三年内,以公司为平台,解决与龙新玻璃等存在的同业竞争问题。
方兴科技新材料平台,2014年8月混改,以公司控股、高管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形式进行改革。
瑞泰科技瑞泰科技的主营业务为熔铸锆刚玉系列耐火材料和熔铸氧化铝系列耐火材料的生产和销售,公司将受益于国企改革。
中国玻纤集团公司入选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央企董事会行使三项职权的双项试点,成为改革焦点企业。
国投集团
中成股份中成股份主营业务为成套设备及技术进出口业务和境外投资,受益于实际控制人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试点企业。
国投新集公司是以煤炭采选为主的国家大型企业,确立了“立足煤炭、发展电力、延伸煤制气”的战略,国投系改革加速。
国投电力国企改革的推进,有利于集团增强企业资本实力,公司作为集团电力能源建设运营的重要平台,有望从中受益。
中纺投资安信证券借壳,在交割完成12个月内,对存在同业竞争关系的基金和期货相关业务有望以资产注入的方式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国投中鲁江苏环亚借壳上市,通过重组等方式对上市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带动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尝试。
中粮集团
中粮地产公司控股股东中粮集团,成为国资委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公司有望成为相关领域的整合平台。
中粮屯河公司将以混合所有制作为手段,为下属企业引入产业资本、社会资本、私募股权等,加快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
中粮生化中粮生化是首批改革试点企业之一,随着后续细化改革政策的落实以及第二批试点的公布,公司有望受益。
中国诚通集团
中储股份公司向普洛斯定向增发转让15.3%股权,引入后者作为战投,开启央企混改,预计将出现在第二批央企改革名单中.冠豪高新冠豪高新定位为集团特种纸业务发展平台,若获得与冠豪高新主营业务相同或类似的业务机会,优先让与冠豪高新。
岳阳林纸作为林浆纸一体化龙头,公司造纸所需纸浆部分自给,林产200万亩,具有林业资源优势,是国资改革潜在受益标的。
恒天集团
恒天海龙公司控股股东恒天集团获股权划转,将持有公司股份由29.77%上升至33.34%,有望成为恒天集团整合平台。
恒天天鹅恒天天鹅重组交易标的为华讯方舟特种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业务,有望获新股东资产注入,转型为移动宽带网络服务商。
国家电网公司
许继电气许继电气正步入特高压收入,智能电表业务不断突破、海外业务不断拓展的时期,同时受益“一带一路”战略及国企改革。
平高电气特高压交、直流技术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公司受益“一带一路”和国网海外规划,集团存在整体上市预期。
国电南瑞国家电网会继续推进以旗下具备条件的公司整体上市为目标的改革,公司作为重中之重,受益集团资产证券化。
国电集团
国电电力公司作为中国国电集团常规能源的整合平台,未来资产注入预期强烈,且受益于电力体制改革。
长源电力公司收购国电集团湖北公司旗下中华山、乐成山等10个风电前期项目,拟开拓新能源业务,后续资产注入可期。
英力特凭借产业链一体化优势,通过继续剥离亏损的非核心资产和提高盈利水平较好的产品的占比,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
平庄能源公司主要煤种为褐煤,公司内生增长一般,集团公司承诺适当时候将元宝山、白音华矿注入到上市公司。
上海上实集团
上海医药新团队实现平稳过渡,制定三年过千亿目标,而作为上海本地医药企业,有望明显受益于国企体制机制改革。
百联集团
上海物贸主营业务包括金属材料、矿产品(不含铁矿石)、化轻原料、建材、汽车及配件、机电设备、进出口贸易等。
百联股份商贸零售作为完全竞争类行业,剥离资产有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盈利情况,未来更深层次改革有望陆续推进。
第一医药 作为集团公司旗下的医药零售平台,有望受益于上海地方国企改革。
光明食品集团
海博股份以出租客运和现代物流为主的上市公司,致力于整合相关物流资源,融入光明食品集团主业,实现协同发展。
金枫酒业 作为集团公司旗下酒业平台,受益于上海地方国企改革。
光明乳业第二期激励计划有望再次激发公司活力,引爆国企改革热情,是集团旗下国企改革的先行者。
上海梅林探索混合所有制经营,公司2014年12月发布股权激励方案,计划引入战略投资者,国企改革提速。
上海城建集团
隧道股份国企改革有望持续发酵,上海国企改革的推进给公司业务发展带来新突破仍是大概率事件。
上海地产集团
金丰投资绿地集团借壳对象,绿地集团业务包括建设建筑、酒店及商业运营等,还涉足能源、汽车、金融等领域。
中华企业公司借助国企改革东风,加速解决同业竞争并做大做强,收购资产增强发展后劲,国企改革预期较强。
上海电气集团
自仪股份国资改革代表企业自仪股份推出重磅重组方案,公司主营业务将变更为园区开发和经营。
上海电气公司将推进整体上市,聚焦能源、工业装备和服务三大领域,立志成为中国的西门子。
上海机电作为机电一体化设备唯一上市平台,集团旗下上海电气自动化设备等资产注入的预期增大。
上海文广集团
百视通百视通吸收合并东方明珠,注入文广集团优质资产,树立了文化类国企改革典范,给其他文化类国企改革带来了示范作用。
上海纺织集团
龙头股份公司作为集团旗下的纺织平台,存在相关的资产整合预期,受益于上海地方国企改革。
申达股份公司将成为上海国资委进行新兴产业整合的平台之一,申达股份正在和多方资本接触,拟引入战略投资者。
上海国盛集团
棱光实业华东设计院借壳对象,上市公司将转型成为建筑设计行业领军企业,资产质量及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提升。
耀皮玻璃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上海地产集团,其是对上海国有房地产资源进行整合基础上成立的国有独资集团公司。
上海华谊集团
双钱股份 公司在加强轮胎主业内部投资同时,也在探索兼并收购模式,进行主业扩张。
三爱富华谊集团经过3~5年的推进,基本完成国企改革总目标,制订了集团整体或核心资产上市方案。
上海机场集团
上海机场上海机场集团未来将通过一个上市公司整合集团内航空主营业务及资产,集团资产进入上市公司预期加强。
上海建工集团
上海建工公司在建筑施工设备设施领域获得长足发展,接下来将在国企改革的进程中挖掘更多创新动力,继续寻求发展。
上海交运集团
交运股份集团将突出主业发展重点和制度创新重点,对自身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加快核心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锦江国际集团
锦江股份向战略投资者弘毅投资和控股股东募资30亿,弘毅投资占锦江股份总股本约12.43%,成为第二大股东。
上海久事公司
强生控股来自大股东久事公司的李仲秋被聘任为新任总经理,这将是强生控股又一次变革的出发,集团整合值得期待。
申通地铁申通集团集轨道交通投资等多项职能于一身,而久事公司则是国有投资经营控股公司,后续整合预期强烈。
上海兰生集团
兰生股份东浩兰生集团证券化率极低,多数资产都在上市公司之外,有资产注入的预期。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
上汽集团作为上海的标杆国有企业,新的管理层履新后,旨在激发企业后续发展动力的国企改革有望继续深化。
华域汽车有望享受上海国企改革加快红利,通过推动新一期股权或现金激励计划、引进战略投资者等。
上柴股份公司控股股东上汽集团已经进行国企改革和激励,也将对上柴股份的管理优化产生积极影响。
上海城建总公司
城投控股城投控股在引入战投弘毅投资后的一举一动牵动市场,已于2014年11月份停牌。
上海报业集团
新华传媒公司属于重要国企改革股,为集团公司唯一资本运作平台。同时,公司非常重视新媒体业务布局。
上海仪电电子
仪电电子公司退出非主营业务,集中资源发展主营业务,有利于推动公司业绩的长期发展。
飞乐音响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进度可能快于市场预期,公司将推动股权激励方案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上海实业集团
上实发展上实发展目前身具上海自贸区、国企改革、土地流转、养老地产等多个市场热门概念。
上海水产集团
开创国际公司自上海拉开国资改革大幕起就被寄予改革先锋的厚望,重大事项终止,不过后期预期犹存。
申能集团
申能股份集团旗下新能源业务未来以上市公司为平台,是集团推进国企改革的载体,公司整合优质资产步伐加快。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
上港集团发布员工持股方案,公司近72%的员工参与认购且锁定三年,更加有利于提升港口运营效率,缩减成本。
中山中汇投资
中山公用引入复星作为二股东,很可能是广东国企改革第一单,中山市政府意在对接复星整体资源,对中山公用进行改制。
圳振业集团
深振业A深圳国资委有五个A股上市地产公司,深振业为深圳国资委唯一增持的公司,较大概率成为国资委整合平台。
广东广晟资产
中金岭南 公司可能成为广晟资产集团旗下除了稀土矿产之外的矿产资源整合平台。
风华高科可能成为广晟的电子信息资源整合平台,广东国企改革方案明确提出要电子信息类企业要注入同类上市公司。
广晟有色 已经通过定增收购了稀土资产,成为广晟集团整合稀土资源的上市平台。
广东商贸控股
广弘控股不仅是集团旗下而且是广东省国资旗下唯一的食品类上市平台,未来可能成为广东省食品行业的整合平台。
广东粤电集团
粤电力A公司在建机组将于2015年、2016年相继投产,且集团资产注入可期,未来装机规模有望大幅提升
广东水电集团
粤水电公司是控股股东广东省水电集团下的唯一上市公司,集团旗下还有优质的水力发电、医院、旅游度假等资产
广东广新控股
省广股份集团公司旗下的广告文化创意平台,通过实现营销传播链条的全贯通,推动实现公司的转型升级。
佛塑科技佛塑科技属于科技型企业,未来可能做股权激励,可能作为新能源和新材料平台。
星湖科技星湖科技在2014年1月引入战投汇理资产,可能整合集团公司旗下生物医药及食品资产。
珠江钢琴集团
珠江钢琴广州国资委绝对控股,拥有众多可整合的文化资源;已经做过股权激励,存在国企改革预期。
广州无线电集团
广电运通国企改革大潮下,公司在管理层激励、员工持股等激励措施上有望取得突破,业绩增速可望提速。
海格通信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其中员工持股计划认购3500万股,价格之高及锁定期之长,体现公司员工对海格看好。
珠海华发集团
力合股份珠江金控经过多次举牌,合计股份达到30%以上,可能作为珠江金控的金融资产整合平台。
珠海格力集团
格力地产51.94%股份转让给珠海投资控股,格力地产为三大核心之一,未来有大可能性获得优质资产注入。
广东广业资产
贵糖股份 广业集团下面还有其他矿产资源,贵糖股份可能成为广业矿产资源的整合平台。
宏大爆破 民爆综合服务,广东广业资产主营环保、燃化能源、矿山、现代服务四块业务。
广州百货集团
广百股份 存在集团整体上市预期,有望成为广州市国资唯一的商贸零售资产整合平台。
广州岭南国际
东方宾馆广之旅总裁陈白羽出任公司总经理,广之旅拥有丰富的旅行社客源资源,公司可能成为打造旅游产业链的平台。
国企改革成下一个风口 春节前迎政策密集出台期
字体: 大 小 换肤: 收藏
2015-01-23 06:46:27
每经记者 杨建
2015年1月12日,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由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张毅主持召开。会议审议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的意见》、《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试点的指导意见》。
一位接近国资委的权威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中,较为成熟的几个方案有望在春节前推出。目前方案正上报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审批。
在此次会议上,央企“四项改革”试点方案是探讨的重要内容,目前这“四项改革”试点方案已完成编制,下发至相关企业开始部署实施,下一步在总结第一批经验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扩大;而此次会议审议了《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试点的指导意见》,意味着员工持股将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部分央企中进行试点,在总结第一批经验的基础上会进一步扩大。
对此,券商分析师认为,随着首批央企改革试点的积极推进,试点央企所引发的巨大示范效应将催热市场关于央企改革试点启动的预期,并且央企试点的改革效应有望引爆地方国企改革热潮。
在此背景下,各地将纷纷出台方案,地方国企改革遍地开花。多位券商研究员指出,国企改革主题投资机会将贯穿2015年,可以通过多维度掘金A股市场的国企改革的并购投资机会。
究竟该如何把握这一机遇?记者遍访业内资深人士,从央企和地方国企两个层面来剖析,其中,对央企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梳理,而地方国企将主要从上海、广东等省市入手把握其投资机会。
员工持股先试点后推开
国资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日前召开的第十八次全体会议审议了关于实行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这意味着员工持股将结合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部分央企中进行试点。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员工持股是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形式,所以不会贸然推开,是先试点后推开。员工持股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员工持股计划使核心人员更紧密地与股东、公司的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推动股东价值提升。员工持股计划更是重要的混改手段,将激发国企经营活力。
某券商分析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在之前已有提及,主要遵循试点先行的原则;其中,主要的是一般性竞争业务的国有企业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而对于从事自然垄断、行政垄断业务的企业,具有政策性企业以及其他非竞争性企业,不太适合引入员工持股的方式;在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可以同步引入员工持股计划;全员持股并不是鼓励的方式,要向关键岗位、科技骨干人员倾斜,并且员工比例应该设置上限,保证国有的控制力;还有就是股权来源一般采取增值控股,不通过转让存量的股权作为员工持股的来源。
2015年随着国企改革提速,这将成为资本市场重大风口,同时将提升A股国企上市平台估值水平,央企改革也将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国泰君安认为,国企改革加速将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而地方财税体系重构,将促使地方政府以更大热情投入到国企改革中。
另有券商分析师表示,随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的出炉,新一轮以产权改革为核心、以分类指导和竞争性行业国企市场化运营为取向的多项改革将全面破题,将极大增强企业活力、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国企改革的大原则是市场化,重点是推动其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整体上市。
展望2015,投资者可通过多维度掘金A股市场国企改革机会。记者通过梳理国企改革模式发现,目前国企改革主要围绕资产注入、整体上市、重组并购以及借壳上市等并购形式展开。
《《《
掘金央企改革主题投资机会
每经记者 杨建
“四项改革”试点成为央企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信号,首批试点央企可能只是开始,随后的改革将涉及更多央企,下面从三个方面透视央企改革。
在国资改革中的 “四项改革”试点方案是指2014年7月份,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启动的 “四项改革”试点,即一是中央企业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二是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三是中央企业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四是向中央企业派驻纪检组试点。为抓好试点,国资委专门成立了四个专项小组,破解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的难题。
根据“四项改革”试点工作需要,国资委选择了6家中央企业作为改革试点企业。从去年7月中旬央企第一批试点名单公布至今,试点的六大集团下属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涨幅已超过1倍,随着后续改革方案步入实施,华泰证券认为,六大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有望再次得到市场追捧。
资料显示,首批央企改革试点的企业中,中国医药下属上市公司有国药一致、国药股份、天坛生物、现代制药;中国建材集团下属上市公司有北新建材、中国玻纤、洛阳玻璃、方兴科技(600552,前收盘价19.01元)、瑞泰科技;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下属上市公司有中成股份、国投新集、国投电力、中纺投资、津膜科技、立思辰、福瑞股份、国投中鲁;中粮集团下属上市公司有中粮地产、中粮屯河、中粮生化均有望受益于央企改革试点。
此前,中纺投资被安信证券借壳,连续收获12个涨停,国投中鲁也被江苏环亚借壳,收获8个涨停,而中国医药目前正处于重大事项停牌中,可见资本市场对于国企改革的热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第一轮试点的央企大多属于商业竞争性行业,并没有涉及军工、能源等具有垄断性的特定功能性和公共政策性行业。市场化运作模式更适用于竞争性企业,改革效益能更快见效。而垄断性企业关乎社会切身利益,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预计下一批试点的央企仍将集中于商业竞争性行业,但不排除有代表性的特定功能性和公共政策性企业出现。
如果按照这种行业功能定位来分类的话,第一类是商业竞争性企业,其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市场竞争。中国诚通作为国资委推进央企战略重组的重要平台,从事产业整合、企业改制等工作,旗下拥有中储股份、冠豪高新、岳阳林纸等上市公司。其中,岳阳林纸的净资产收益率较低,增长较慢,因此,集团可能更有意愿通过注入优质的资产来改变现状。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这些标的将持续得到市场认可。
恒天集团拥有恒天海龙(000677,前收盘价6.53元)、恒天天鹅(000687,前收盘价5.4元)等上市公司。目前恒天集团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比例达到84%,下一步要引入战略合作者,以产权结构多元化为突破口,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
近期,华讯方舟将以5.94元/股的价格受让中国恒天和恒天纤维合计持有的恒天天鹅29.8%股份就是例证。恒天海龙于2014年12月29日接到控股股东中国恒天集团股份划转的通知,本次划转完成后,恒天集团将持有公司股份由29.77%上升至33.34%,为后续整合铺路。
第二类是公共政策性企业。国家电网、国电集团就属此类,其中国家电网旗下拥有许继电气、平高电气、国电南瑞等上市公司。国家电网曾表示,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设施建设。这是国家电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举措,旗下上市公司将充分受益。
国电集团同样如此,旗下拥有国电电力、长源电力、英力特、平庄能源、龙源技术等上市公司。国电集团曾多次提及将集团主要发电业务注入国电电力上市公司平台,以避免同业竞争、促进资源整合,国电电力是集团整体上市的较好投资标的。
第三类是指涉及国家安全、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定功能性企业,包括军工、石油及天然气、石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记者注意到,目前军工行业的整体上市正在大力推进,军工资产注入成为2015年的热点,其中包括
中航动力
完成核心航空发动机资产的注入、中国重工完成军用核心总装业务的注入等。
如果按资产的证券化率水平,中船重工集团证券化率位列榜首,中航工业集团其次;如按收入规模的证券化率水平,中航工业集团的证券化率居首,航天两大集团、中电科集团还较低,均在20%左右甚至更低,未来整合上市的空间还很大。
除了中航系之外,兵工集团的业务发展方向主要分为防务产品、民用产品以及战略资源三大产业板块。兵工集团共有包括江南红箭、华锦股份、北方导航、晋西车轴、北方创业 等在内的11家A股公司。集团旗下公司的资产整合有望加速,特别是作为化工平台的华锦股份由于公司业绩堪忧,有望通过增发、收购等手段整合集团的同类型业务,从而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资产注入为上市公司股价带来高弹性。军工资产注入后对经营规模和业绩一次性的增厚明显,资产注入事件的启动成为军工股上涨的重要因素。其中成飞集成在经历约一年的重组筹划后,公司股价上涨超过200%,虽然最后因主管单位关于形成行业垄断的表态,终止了重大资产重组事项。除了央企在行动之外,地方国企也没闲着。
《《《
上海国企改革动作频频
每经记者 杨建
除了央企积极推动国企改革之外,地方国企改革也遍地开花。
自上海国企改革20条发布以后,改革动作频频,目标是将上海国资委系统80%以上的国资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
通过对上海国企改革20条的梳理,不难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上海国企改革的最主要形式。上海当前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式主要是并购重组、整体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国资结构和布局等四种方式。其中,并购重组是一个途径,东浩集团与兰生集团实施重组就是例子。由于兰生集团旗下的兰生股份 是上市公司,而东浩集团此前并未上市,两者合并重组后,为东浩集团旗下的国资注入兰生股份提供了可能。
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另一途径。2014年8月28日,弘毅投资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锦江股份获得批复即是一典型案例。
目前,上海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暂时仅限于并购重组和引入战略投资者两种方式,且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度也较为有限。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深入,改革的方式也会更加多样化。除了继续推动并购重组和引入战略投资者之外,国企集团的整体上市将会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
未来两年,上海将掀起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的热潮。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企业集团,更容易通过优质资产的整合实现集团整体上市,这将为资本市场带来瞩目的投资机会。按照这个逻辑,未来最有可能集团整体上市的有:上海汽车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上海华谊集团、光明食品集团等。
记者综合市场人士意见遴选出几个比较有整体上市可能的公司,如华域汽车、上柴股份、上海机电、自仪股份、氯碱化工、双钱股份(600623,前收盘价14.52元)、三爱富、上海梅林、光明乳业、百联股份、第一医药、飞乐股份 等。
此外,上海还对国企进行结构优化和布局,在继续整合分散国企的基础上,着手对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一些子公司数量较多且业务相似度较高的企业,可能还会发生整合,如上海纺织集团旗下龙头股份、上海水产集团的上市平台东方创业等公司将受益于资产整合。
《《《
广东国企改革加快步伐
每经记者 杨建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排头兵,也被寄予担当新一轮国资改革的前行者、试验区,而国资证券化率不足20%将倒逼广东省加快改革步伐。
2015年1月13日,白云山公布了规模达百亿元的定增方案,这是继广州友谊之后,广州市属企业中第二家推出百亿元融资方案的上市公司。
与此同时,白云山结合员工持股计划引入战略投资者云峰投资,成为广州市国企改革的又一经典案例。白云山同步推出的员工持股计划涉及核心员工共4897人,其中董、监、高11人,其他员工4886人,其范围不仅包括上市公司员工,还包括合资企业和关联企业的员工,整体占比大概为10%。
记者了解到,广东省、市及区属国资控股A股上市公司共有60家,在绝对数量上仅次于上海国资委。但与上海、天津相比,广东国资资产证券化率低,2013年证券化率不足20%,在主要省市比较中处于倒数第二,而广东国资委国资证券化率的目标是在2015年达到60%以上。
据公开资料显示,广东国企改革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30家左右营业收入或资产超千亿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而目前广东国资系统资产总额超1000亿元的企业只有8家,并购重组将成为广东国资委优化资本布局的重要手段。混合所有制改革目标是到2017年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比重超过70%,二级及以下竞争性国有企业基本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这意味着超过50%的国有企业将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空间巨大。
在地域方面,广东省上市国企从监管归属来看分布十分集中,广州市属、省直属和珠海市属上市国企占总量的77.5%。11家省直属上市国企有7家位于广州,再加上15家广州市属上市国企,合计数量达到22家,占总数的55%。
广州上市国企应作为投资机会的搜索重点。在2014年12月9日广州友谊收购越秀金控100%股权,未来百货资产可能会从上市公司平台中置换出来,这也有可能是广州国资委解决广州友谊与广百股份同业竞争的一种方式,股价连续11个涨停,可见受关注程度。
广州上市国企平均国资持股比例高达49%,远高于其他地市。较高的国资持股比例为广州上市国企的改革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国资减持空间大,为发展混合所有制提供基本条件。而在国资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上市公司,作为标杆推行改革的概率大。作为国资上市平台进行资源整合、资产注入的可能性大。
就行业来看,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更有望借助政策获得优先支持,成为先行者。在高管资源获取能力方面,高管由集团空降的上市国企,在集团内部更具战略地位,在资源整合方面具备较大优势,获得优势资产注入的可能性较大。据此,珠江钢琴、广电运通(002152,前收盘价22.15元)、海格通信、广弘控股、粤传媒、力合股份等6家企业有望率先改革。
其中,力合股份值得关注,从2013年8月第一次举牌到目前持股25%,短短半年多时间里,珠海金控凶悍的资本运作,充分表露了其控股力合股份的决心。资料显示,珠海金控由格力集团、华发集团和免税集团等共同投资组建,位于珠海横琴新区的金融产业服务基地,为珠海国资委控制;在成立之初,就计划“力争在5年内,拓展成为横跨商业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领域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团。掘金央企改革主题投资机会
字体: 大 小 换肤:
收藏
2015-01-23 06:42:48
每经记者 杨建
“四项改革”试点成为央企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信号,首批试点央企可能只是开始,随后的改革将涉及更多央企,下面从三个方面透视央企改革。
在国资改革中的 “四项改革”试点方案是指2014年7月份,国资委在中央企业启动的 “四项改革”试点,即一是中央企业改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二是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三是中央企业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职权试点;四是向中央企业派驻纪检组试点。为抓好试点,国资委专门成立了四个专项小组,破解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的难题。
根据“四项改革”试点工作需要,国资委选择了6家中央企业作为改革试点企业。从去年7月中旬央企第一批试点名单公布至今,试点的六大集团下属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涨幅已超过1倍,随着后续改革方案步入实施,华泰证券认为,六大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有望再次得到市场追捧。
资料显示,首批央企改革试点的企业中,中国医药下属上市公司有国药一致、国药股份、天坛生物、现代制药;中国建材集团下属上市公司有北新建材、中国玻纤、洛阳玻璃、方兴科技(600552,前收盘价19.01元)、瑞泰科技;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下属上市公司有中成股份、国投新集、国投电力、中纺投资、津膜科技、立思辰、福瑞股份、国投中鲁;中粮集团下属上市公司有中粮地产、中粮屯河、中粮生化均有望受益于央企改革试点。
此前,中纺投资被安信证券借壳,连续收获12个涨停,国投中鲁也被江苏环亚借壳,收获8个涨停,而中国医药目前正处于重大事项停牌中,可见资本市场对于国企改革的热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第一轮试点的央企大多属于商业竞争性行业,并没有涉及军工、能源等具有垄断性的特定功能性和公共政策性行业。市场化运作模式更适用于竞争性企业,改革效益能更快见效。而垄断性企业关乎社会切身利益,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预计下一批试点的央企仍将集中于商业竞争性行业,但不排除有代表性的特定功能性和公共政策性企业出现。
如果按照这种行业功能定位来分类的话,第一类是商业竞争性企业,其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市场竞争。中国诚通作为国资委推进央企战略重组的重要平台,从事产业整合、企业改制等工作,旗下拥有中储股份、冠豪高新、岳阳林纸等上市公司。其中,岳阳林纸的净资产收益率较低,增长较慢,因此,集团可能更有意愿通过注入优质的资产来改变现状。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这些标的将持续得到市场认可。
恒天集团拥有恒天海龙(000677,前收盘价6.53元)、恒天天鹅(000687,前收盘价5.4元)等上市公司。目前恒天集团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比例达到84%,下一步要引入战略合作者,以产权结构多元化为突破口,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
近期,华讯方舟将以5.94元/股的价格受让中国恒天和恒天纤维合计持有的恒天天鹅29.8%股份就是例证。恒天海龙于2014年12月29日接到控股股东中国恒天集团股份划转的通知,本次划转完成后,恒天集团将持有公司股份由29.77%上升至33.34%,为后续整合铺路。
第二类是公共政策性企业。国家电网、国电集团就属此类,其中国家电网旗下拥有许继电气、平高电气、国电南瑞等上市公司。国家电网曾表示,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电动汽车充换电站设施建设。这是国家电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举措,旗下上市公司将充分受益。
国电集团同样如此,旗下拥有国电电力、长源电力、英力特、平庄能源、龙源技术等上市公司。国电集团曾多次提及将集团主要发电业务注入国电电力上市公司平台,以避免同业竞争、促进资源整合,国电电力是集团整体上市的较好投资标的。
第三类是指涉及国家安全、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定功能性企业,包括军工、石油及天然气、石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记者注意到,目前军工行业的整体上市正在大力推进,军工资产注入成为2015年的热点,其中包括
中航动力
完成核心航空发动机资产的注入、中国重工完成军用核心总装业务的注入等。
如果按资产的证券化率水平,中船重工集团证券化率位列榜首,中航工业集团其次;如按收入规模的证券化率水平,中航工业集团的证券化率居首,航天两大集团、中电科集团还较低,均在20%左右甚至更低,未来整合上市的空间还很大。
除了中航系之外,兵工集团的业务发展方向主要分为防务产品、民用产品以及战略资源三大产业板块。兵工集团共有包括江南红箭、华锦股份、北方导航、晋西车轴、北方创业 等在内的11家A股公司。集团旗下公司的资产整合有望加速,特别是作为化工平台的华锦股份由于公司业绩堪忧,有望通过增发、收购等手段整合集团的同类型业务,从而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资产注入为上市公司股价带来高弹性。军工资产注入后对经营规模和业绩一次性的增厚明显,资产注入事件的启动成为军工股上涨的重要因素。其中成飞集成在经历约一年的重组筹划后,公司股价上涨超过200%,虽然最后因主管单位关于形成行业垄断的表态,终止了重大资产重组事项。除了央企在行动之外,地方国企也没闲着。
第四篇:国企国资改革
深化国企改革要着力体制机制创新
当前,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总书记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这为下一步国企改革找准着力点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加紧出台,改革重大举措陆续实施,改革成效不断显现,有力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要清醒地看到,国企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有些还相当严重。尤其是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已经成为国企改革的重大障碍。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活力不足,包括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对国企的管理存在错位、越位、缺位等问题,央企母公司层面改革步伐相对缓慢,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制度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等等。下一步要在国企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就必须着力体制机制创新。
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简政放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要认识到,国有企业首先是企业,不是行政单位,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促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增强国企活力的前提是简政放权,把属于市场主体的权力真正落实到位。国资监管机构要加快向管资本转变,有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要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不是公司制,而以企业法注册。要加大股权多元化,推动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合格的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着力混改促进国有企业机制创新,推动形成制衡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董事会建设,深化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使经营自主灵活、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制更加完善。
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要调动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要加快完善既有激励又有约束、既讲效率又讲公平的用工用人和薪酬分配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企业家作用,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畅通现有经营管理者与职业经理人身份转换通道,董事会按市场化方法选聘和管理职业经理人,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加快建立退出机制。此外,还要加大正向激励作用,抓紧研究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领导人员放手改革、大胆管理提供制度保证。
着力体制机制创新,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把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公司章程。要加强和改进对国有企业的监督,进一步提高监督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国企改革还在路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紧迫性。改革中要大胆创新,改出新体制、改出新机制、改出新经验、改出新局面,尽快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看法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是整个改革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很大的分量,为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发展,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发力点究竟应该放到哪里?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大,我认为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发力应该放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搞活机制,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搞了三十几年,到底目前为止,我们的国有企业的机制与民企、外企来比较,机制不活的问题已然存在。要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化、国际化,我非常赞同,但是,目前的这种机制,适应不了市场化,适应不了国际化。
所以,“十三五”规划里头,包括三中全会搞的确立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措施来看,我觉得现在应该出台的很多文件,应该好好的考虑,国企的机制怎么搞活它。让它充满活力,让它在国内国外的市场的竞争当中,有一个好的高效运转的机制。恐怕这个方面,应该需要多下点工夫来考虑,机制不活,可能国有企业将来的问题很多问题,还是解决不了。所以,搞活机制,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力点,不管混改也好,参股也好,叫职工股权激励也好,各个方面,都要围绕着怎么样来把机制搞活,这是一个发力点。
第二个发力点是激励约束,现在我感觉到激励也是一个问题,不能光讲激励,也不讲约束,也不能光讲约束,而不讲激励。激励的问题的背后,是人才,人才的背后是竞争力。不管什么企业,如果没有一批优秀的人才,留不住用不好,国有企业搞的好,那才是怪事。所以,现在任何的企业不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管还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核心的点都在人才的竞争上,所以激励机制实际它起到的作用就是怎么样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怎么样凝成一批优秀的人才,使企业发展壮大。约束就是怎么样依法办事,怎么样不能乱来,适当的做到有效的监督。所以,我觉得第二个发力点应该在激励约束上,既要激励,也要约束,不能光讲一点,而不讲两点。所以,激励约束这一课应该好好的做做文章。
第三个发力点应该是转型升级,国有企业大多是传统产业,而且是很多还在重化工业,现在传统产业、重化工业,在实体经济里头,已经是碰到了难题最大的,问题最多。如果转型升级实现不了,国有企业的下一步的可持续发展,将会碰到一个大问题。所以,围绕转型升级,我们的所有政策的都应该形成合力,推动它,推进它,引导它。当然,这里边有企业自身的问题,自身能力的问题,也有一个外部政策支持的问题。
第四个发力点,就是卸掉包袱。现在历史包袱还是非常沉重,现在像民企、外企,要想裁员非常简单,国有企业裁员非常难。现在你这些职工还那么膨大,都还得备着,企业办事备着,尽管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国有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中央企业利用不到300亿,到了12000亿,给国家交税交3000多亿,但是,它自身的历史包袱还非常沉重。十几年来,并没有解决掉多少历史遗留问题,报复还沉重,背着100斤跟背着1斤的来比赛跑,怎么跑。所以,我说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发力点,我认为就应该放在这四个方面,要搞活机制、激励约束、转型升级、卸掉包袱。如果这四点做到的话,我相信,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国有企业将来可持续发展我估计会大受影响。这是我讲的一个,考虑国有企业改革的时候,应该弄清楚它的发力点放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当前推进国企改革中,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六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权责不一致,有一些什么都想管,管得又没有责任,有责任的又没有赋予这个权利,将来我就不知道,如果所有的改革权责不一致的话,最好搞失败以后,板子打到谁,打谁的板子。你也敢,他也敢,我觉得像这种改革,将来是改不好的。所有改革几十年的,都要经历过。从三中全会以后,所有改革我都经历了,我觉得一事一门,一权一责,这种对于搞好改革最为重要。
给你权利,你就要承担责任,你要承担这个责任,就必须有这个权利。所以改革当中的权责不一致,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引起我们广泛的注意。这个改革,你也改一点,他也改一点的,到处都改,我不知道最后改坏了以后,改错了以后,谁来承担。这个问题,改革当中恐怕是要好好注意的。
第二,有些改革的决策,还是充分认证不够,听取的意见也不够,因此有些改革措施推出以后,就造成了决策与实际脱节。每一项改革政策的出台,做起码有三个衡量标准。第一个,是能不能把普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能普遍的激发出来,第二个标准,就是在你出台的政策,是不是得到了普遍认可,大家认为都好。第三个,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这三点标准应该是检验一个改革政策好或不好的最基本的标准,所以,现在有些改革决策,我觉得可能除了以后感觉到大家还引起广泛的负面,这次我们就想一想,这个政策是不是充分的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是不是符合企业的实际,所以,这个问题,我觉得要注意的。
第三个,要注意的就是横向不够协调,上下齐发联动,未能形成合力。有些政策你也出一个,我也出一个,甚至政策之间就有矛盾,上面说要这么干,下面不一定就这么干。所以,现在改革到了深水期,到了攻坚期,如果我们的横向之间、纵向之间,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之间要形成不了一股合力,我们推进的改革也会大打折扣。
第四个,就是改革的方向,以政策措施,有些也是有点矛盾的,方向市场化、国际化改革的方向,但是,我们有些措施不一定是能够促进它走向市场化、国际化,所以,这个矛盾实际上它是市场化与行政化之间的带来的矛盾。所以,我觉得下一步可能考虑很多这些政策、措施、决策的时候,应该好好的按照我们中央国务院对党中央提出的,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围绕这个来做。
第五个问题,就是以专项改革相配套的其他改革跟不上,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绝对不是本身国有企业自身能改革的了,它不是单一的改革,国企改革的背后涉及到政府官员、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其他诸多方面的改革。那么,这些改革要往前推,但是其他的配套改革又跟不上,所以,有一些改革可能弓都拉开了,箭发不出去,像这种情况,我觉得还是要好好的考虑,在考虑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的时候,其他综合性的改革,配套性的改革,系统性的改革,相关的这些改革,也怎么改。我觉得,这个工程是非常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国企改革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所以,要考虑国企企业,也要考虑其他的改革。
第六个问题,我觉得要注意的是,出台的改革政策,如何增强它的操作性。现在我看了出台的一些政策,三中全会方向提出来了,在这个方向的前提下,在细化一点。但是真正的要一落地,要一推进,好多政策还是很原则,这个企业,说老实话,企业现在好多政策不明朗的前提下,国企是不太敢去改。所以,出台的改革政策,怎么样的具体一点,要增强它的操作性,现在我觉得操作性还是不够强。
“十三五”规划里面,关于国有企业的改革那一步,我看完,坦率的讲,讲的很全。但是,我感觉到还是有点缺乏一点力度,因为有些话我看到那里边写的话,好多都是非常原则的话。因为“十三五”规划,总是比三中全会比以前出的指导意见,可能要更细一点,更实一点,恐怕这里面恐怕还得再做一些修改。
文章转载于求是网 原文链接:http://
7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吉林调研。这是7月17日,习近平在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同现场职工交流。新华社/图
关键词之一:两个不动摇
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
关键词之二:做到三“力”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
关键词之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沿着符合国情的道路去改,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也要避免市场的盲目性,推动国有企业不断提高效益和效率,提高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
关键词之四:三个“有利于”
习近平就国企改革提出三个“有利于”重要论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语境】6月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要求“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关键词之五:党建和改革同步
要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
关键词之六:坚持党管干部 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承担好从严管党治党责任。
关键词之七:防国资流失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机制制度创新,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加强对国有企业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决策环节的监督。要权责分明、协同联合,清晰界定各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增强监督工作合力。要放管结合、提高效率,改进监督方式,创新监督方法,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完善制度、严肃问责,依法依规开展监督工作,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语境】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各地区各部门要狠抓工作落实,实施方案要抓到位,实施行动要抓到位,督促检查要抓到位,改革成果要抓到位,宣传引导要抓到位,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关键词之八:改革薪酬制度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中央企业负责同志肩负着搞好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的使命,要强化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正确对待、积极支持这项改革。
关键词之九:根除“职务消费”
习近平强调,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是改作风的深化,也是反“四风”的深化,国有企业要做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表率。要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除了国家规定的履职待遇和符合财务制度规定标准的业务支出外,国有企业负责人没有其他的“职务消费”,按照职务设置消费定额并量化到个人的做法必须坚决根除。
【语境】2014年3月9日,两会期间,习近平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关键词之十:防谋国资暴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
全国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4日在京召开,习近平做指示,李克强做批示。这暗示一个信号,国企改革N个方案中剩下的9个,在短时间内不会全部出台,因为很多问题还需要讨论。
不过,解局君想聊的是习近平对国企改革的六次重要发声。
2014年10月24日,经习总批准,中央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在国务院设立,马凯任组长,王勇任副组长,办公室设在国资委,张毅任主任。习近平给的指示是“领导班子要把国企做强做大,挡住私有化逆流,请不要辜负人民的殷殷期望!”自此,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4年11月13日,国资委党组书记张毅传达学习习近平对国企改革的指示,会议提出了八项措施:一是全面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二是集中力量做好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和有关专项改革文件的修改完善工作。三是全力攻关国有企业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四是加快推进“四项改革”试点工作。五是全面加强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六是抓紧开展对各地方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改革意见或方案的审核把关提醒工作。七是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八是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正面宣传力度。
2015年1月5日,国资委党组再次学习习近平对国企改革的指示,这次会议披露习近平的批示大致内容:高度重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问题,高度肯定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明确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对加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5年6月5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并表示,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要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机制制度创新,强化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和审计、纪检巡视监督以及社会监督,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制约有力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
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表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三个有利于”的出现,成了判断国企改革成败的标准。
时隔一年,习近平4日再次对国企改革作出重要指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须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要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要加强监管,坚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记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责任,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组织领导,尽快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成效。
从这六次发声中,解局君看到三个共同点:
1、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2、理直气壮做强做优做大国企,不断国企增强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3、全面加强国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不过,这一次的批示出现了两个新提法:一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各类人才指的是哪些人,值得关注;二是首次将国企改革与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布局优化,使国有企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
一、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基本情况
培训班开班以来,第一组在组长庄树新、副组长邬红兵两位局领导的带领下,按照机关党委计划和要求,认真学习丹华同志的动员报告,仔细研读《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广泛收集习总书记各类讲话,通过收看辅导报告和研读读本相结合、集中研讨和业余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紧密结合本局、处的工作实际,积极勇跃发言,分享学习收获,交流心得体会,增进相互了解。
通过学习和交流,大家认为习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既有立足于发展全局的宏观认识,又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习总书记讲话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立场性,要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的富国强军之路,继续坚持共产党领导不动摇,继续坚持走群众路线;二是具有明显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已形成一套成熟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一脉相承,包括党的建设、治国理政、国计民生、生态环境等等方方面面内容;三是具有明显的战略性和全局性,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未来发展作出谋划,提出了两个100百年的中国梦。习总书记讲话体现了三种意识,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强烈的自信心。习总书记讲话语言朴实、生动形象,接地气,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充满着合党心、顺民意、鼓士气的巨大感召力。
这次培训,机关党委精心组织和策划,打破了原来以厅局为单位的分组形式,采取不同部门人员交叉混合分组的办法,我们第一组成员来源广泛,基本涵盖委内各业务厅局,大家在组长和局领导带领下,积极发言,气氛热烈,极大促进了各厅局间的工作交流,增进了了解,密切了联系,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培训目的。
二、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体会
习总书记讲话内容涵盖广泛,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既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动力。我们小组通过学习和研讨,围绕国资国企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的体会和理解: 一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搞好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而国有企业又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坚实基础,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坚强主体,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柱。要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要坚定不移、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资国企业改革将会大有可为。
二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推动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实现世界一流战略目标的信心和决心。企业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国家较量实际上体现在企业间的较量。2011年当我们国家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当年我们国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也首次超过日本排名仅次于美国,近年来我们国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其中中央企业已达到45家,培育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央企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和坚强支撑。
三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继续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壮大的活力之源和动力之本。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尤其是国资监管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国资监管的重新定位、混和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方式的重大调整,国有企业的功能分类等事关国资国企业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啃硬骨头、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打破条条框框,推动国资国企业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四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推动中央企业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信心和决心。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切实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扎实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下行压力,企业降本增效难度加大,经济运行质量下降,债务风险不断累积,投资拉动的规模效益和投资边际效益逐年递减,企业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中央企业要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控风险等方面下功夫,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五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更加坚定中央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近期央企主要领导违纪违规违法等重大腐败案件时有发生,发人深思。权力失去制约必然导致腐败。必须通过加强监督、加强检查、加强巡视,才能遏制腐败蔓延势头。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相结合,不断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才能确保中央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习总书记上述五个方面的论述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存在内在逻辑和必然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主要是对过去发展道路的全面总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主要是对未来发展愿景的描述和勾画, 改革开放是实现愿景和目标的手段和途径,科学发展是实现愿景的思路和方法,党的建设是关系改革成败的根基,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三、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思考 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二是加强沟通交流,形成监管合力。
三是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习总书记讲话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学习习总书记讲话、领会讲话精神,将永无止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永远在路上。大家表示要把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扎扎实实地把讲话精神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为促进深化国资国企业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月5日,国资委召开党委会暨中心组学习会,专题学习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改革重要批示、讲话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张毅主持会议,国资委领导出席会议,国资委秘书长、各厅局主要负责同志列席会议。会议再一次原原本本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及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国资国企改革问题的重要批示、讲话精神,结合当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批示、讲话站在党和国家的战略全局,高度重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问题,高度肯定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明确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对加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家表示,总书记的重要批示、讲话立意高远、内涵深刻,要反复学,逐字逐句学,每次学习都倍感亲切、倍受鼓舞,在新年伊始再次学习,感到肩上担子重、责任大。
会议强调,学习总书记重要批示、讲话,关键是抓好落实。要结合实际认真梳理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管用有效的措施,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国资监管。当前,要重点突出抓好国资国企改革、保增长、反腐倡廉三件大事。要千方百计提质增效保增长,在提高国企实力上下功夫。尽快把2015年经济运行指标落实下去,做到早抓、抓早,为今年经济运行提前做好准备。要凝心聚力、大刀阔斧抓改革。国资监管体制改革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动其筋骨甚至脱胎换骨,并不是一句口号,要真正变、真正改,在管理方式、管理内容等方面都要有深刻的变化。要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坚定不移、深入持久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层层抓好“两个责任”的落实,将反腐倡廉与国资国企改革同步部署、同步推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滋生的土壤。要抓好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制度建设,抓好重点环节、重大项目的规范,抓好企业重大信息公开公示,抓好外部监督作用的发挥,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会议强调要切实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党组(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批示和系列讲话精神,把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不断推向深入。
第五篇:山东国资改革路线图
山东万亿国资改革路线图出炉
2014年07月08日
近1.3万亿元规模的山东省属国资改革路线图出炉。
昨天,《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官方渠道获悉,山东省出台了《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相关意见》。
这次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国有出资企业被定位为利润中心。同时,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15年提高到10%,2020年提高到30%,重点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
截至去年底,山东共有省属企业23家,资产总额12906亿元。
但山东省管企业近年来利润出现大幅度下滑。山东省属国有企业前年利润下降52%,去年下降58%,今年一季度又下降40%多。
山东方面认为,省管企业连续两年盈利水平大幅下降,突出反映了省管国有资产布局不合理,在钢铁、煤炭等产能严重过剩产业中占比过高,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比例偏低;一些省管国有企业活力和动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根据上述改革意见,将具备条件的省属国有企业改建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以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股权管理为重点,以国有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对国有资本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对其出资企业按照出资比例履行股东职责。
山东将根据不同省属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确定国有股权比例。除重要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中的少数骨干企业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外,其他企业的国有股权依据发展状况和市场规则有进有退。
此次改革路线图明确,山东将鼓励非国有资本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等多种形式参与省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增发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