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桥镇“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时间:2019-05-14 03:5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土桥镇“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土桥镇“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第一篇:土桥镇“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土桥镇“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为了全面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控制农业面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回顾与评价

(一)“十一五”农村环保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绩

1、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已越来越引起党委、政府的重视,我镇从2005年开始,将环保工作列入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议程,制定了环境保护长期规划和年度环境保护工作计划,成立了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安排班子成员专门分管这项工作,并配备了2-3名环保专干,具体负责全镇的环保工作,环保工作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比较到位,形成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效机制。

2、合理规划,科学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严把项目建设的环境“准入关”,基本上做到了社会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土桥镇座落于我县北部边陲,与娄底、怀化二市接壤,素有三市“金三角”之称,境内山水资源丰富,是我县的旅游、工业、边贸重镇。土桥镇党委、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于2006年制定了全镇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发展“山水经济”,既依托我镇丰富的山水和林木资产,规划有序地发 1 展小水电和林木深加工业,并明确提出任何项目建设首先必须通过全面的、科学的环保评估,凡是对环境有较大影响或破坏的,一律不能落户我镇,做到了“经济发展、环保优先”。“十一五”期间,我镇谢绝落户我镇的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三高企业”7家,关停高污染企业3家,新建企业顺利通过环保评估的10余家,严格把握项目建设的环境“准入关”,大大地优化了全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提供了保障。

3、加强环保宣传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环保意识的高低。土桥镇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工作高度重视,在“十一五”期间,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到环保宣传工作上去,定期和不定期的运用电视、宣传车、橱窗、横幅等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立体式宣传,每年的年初经济工作会议,将环保工作单列予以宣介、发动和部署,并安排专门力量下村、下企业、下学校进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解释,多层次、多方位、多方式的环保宣传,使全镇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以很大的提高。

4、致力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大大改善了全镇生产、生活及居住环境。土桥镇为了从整体上改善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增强我镇的对外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和旅游业的发展,从2008年开始申报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通过两年的不断努力,于2010年10月通过验收,被正式授予“湖南省环境优美乡镇”。

5、城镇环境卫生实行社会化管理,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城 镇和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以很大提高。为了确保有专门队伍对城区及重点厂矿企业的环境卫生工作,镇党委、政府在2006年大胆创新,采用城镇环境卫生实行社会化管理,组建了城镇管理执法队,专门负责镇城区和重点厂矿企业的环境卫生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为了促进农村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我镇在“十一五”期间,每年要选择1-2个重点村予以环境综合整治,先后对6个村开展了专门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大大地改善了上述6个村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并对周边村产生了一定的辅射作用,带动了部分村改善环境卫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加大造林和退耕还林工作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使我镇的整体环境得以美化和改善。“十一五”期间,我镇发动村组造林、经营者补林和群众退耕还林共计3万余亩,全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5%。

7、引导和扶植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十一五”期间,土桥镇党委、政府极力倡导发展“绿色经济”,共扶植发展无公害天然蔬菜基地2个,有机绿色大棚蔬菜基地4个,特色农家乐6家,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3家,在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部分产品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这种“名牌效应”对周边群众起到了一定的宣介和推动作用,使老百姓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认识不断地得以提高,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到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中来。

(二)“十一五”我镇环保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的整体环境保护意识依然不高,总认为环境保护工作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这与“全民环保”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农村耕作农业的农药、化肥用量有增无减,对土壤、水质、大气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镇是农业大镇,全镇总人口6.5万,有5万余人生产生活在农村,全镇的耕地面积将近4万亩,农民在耕作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严重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长期大量地使用农药耕作,对土壤和大气亦有很大的破坏。农民为了高产,大量使用化肥,从而导致土壤性状恶化、农产品品质下降,环境严重污染。总之,农村农药化肥的用量不断增长对人类生存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3、部分农村饮用水水质不合规定,影响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十一五”期间,镇党委、政府大兴人畜饮水工程,竭力改善全镇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问题,但因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全镇还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群众不能用上“放心水”、“安全水”。这部分群众仍然沿用古老的“直取水”方式,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由于耕作农作物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其残留物渗透到地下水,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再加至“直取水”未经过任何净化、消毒等程序,这直接影响了饮用人群的身心健康。

4、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不规范、不科学、不彻底,“脏、乱、差”现象还是比较严重,治理难度很大。“十一五”期间,党委、政府下大力气抓好城区环境卫生状况之余,亦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放在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上。前后先后整治了金南等6个村(居),被整治的村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对其它村亦起到一定的宣介作用,但因老百姓整体环保意识不强,缺乏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再加至环境保护的投入跟不上来,环保的硬件与软件比较平乏,造成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不规范,“脏、乱、差”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给政府环境整治带来很大的难度。

5、农村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大部分村(居)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农村环保这一块由于起步较晚,国家的投入极其有限,大部分村根本争取不到环保项目的资金,而村级集体经济和当地政府财政收入极其有限,环保财力投入力度不大,农村的生产生活垃圾基本上“自然消化”,大多通过小溪、河流的冲带,这对水质和环境的破坏力极大,自然灾害也随之增多,群众的身心健康也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一)主要目标与规划指标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协调统筹发展,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结合起来,加大环保投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着力解决农村 5 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农村环境保障。

2、基本原则:

①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环境保护要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有很多遭到破坏的环境要素,不管花多少代价都无法治理好,所以环境保护要严把“准入关”,经济发展和各类社会事业建设,在初期要充分论证,科学规划,做好环境评估,凡是环评通不过的所有项目与建设,一律不能兴建,切实做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②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原则。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建设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目标,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环境保护,饮用水和垃圾治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

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任何事情要坚持实事求是,要结合当地实际,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要按照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生活水平、小城镇规划和居住布局、环境状况等,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依托新农村建设为支撑,推动清洁生产、卫生生活和农村环境保护。

④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的原则。环境保护是一门科学,也是一大科学难题。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充分应用各种科技手段作为支撑,建立适合农村环境保护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应用农村环保实用技术,以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村环境管理机制,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化投入机制。

⑤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环境保护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要真正做到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体现环境公平,通过对农村环保的宣传,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3、主要目标:

①总体目标:到2015年,有效控制我镇农村环境污染的趋势,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大的进展,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提高1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提高10%以上,农村改水、改厕、沼气应用等工作顺利、稳步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沼气池建设提高20%,创建生态示范村5个,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公众环保意识有显著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得到大的改善,为建设“生态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②重点内容与主要任务: a.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农产品安全卫生。

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建立适合农村环境保护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着力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止农民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污水灌溉带来的化学污染和面源污染,切实保证农产品安全卫生。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引导农民轮回种植作物。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以及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节水农业。

b.科学、大力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加大污染整治力度。

“十二五”期间,要积极申报对口扶植资金,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兴建一个日处理能力100吨以上的无害化垃圾处理场一个,分片分区域在农村设立小型垃圾收集场6个,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的办法集中处理农村生活的生产垃圾。对镇城区以及高洲、黄金井、热泉等人口相对集中、餐饮相对多的地方污水排放要严禁乱排乱放,必须做到“先处理,后排放”。在2012年底要完成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收集场和无害化垃圾处理厂的选址、立项、环评、规划等手续,2013年要正式动工兴建,在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

“十二五”期间,要利用申报省级生态示范村和国家级环境优 美乡镇这一契机,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环保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或生态厕所建设,着力提供与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科学规划畜禽饲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把农村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推广“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模式,实现人畜粪便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c.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十一五”期间,我镇兴建了部分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镇城区和部分村的饮水问题,但还有三分之一的村庄仍然沿用“自然取水法”,我镇仍然有2万人左右的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甚至部分地方的水源已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污染。“十二五”期间,要多方式、多渠道,政府支持、民众参与,极力争取人畜饮水工程项目,通过国家投资、地方配套、群众自筹的办法实施集中供水工程项目,部分海拔较高、人员分散,交通不便,水源相对较远的部分村,政府逐批安排专项资金,发动群众建立蓄水池和水窖,采取净化和消毒技术,达到饮用水标准。

“十二五”期间,要规划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制定保护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到2015年基本上解决全镇人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d.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提高畜禽粪便处理及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生态养殖,切实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政府对分散养 殖户要进行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对规模养殖户要引导和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大力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e.加大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力度。

以加强工矿企业污染防治监管为重点,大力推广无害、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普及率,倡导耕作使用有机肥,从源头控制土壤污染,强化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对部分土壤污染比较严重的,不适宜种植养殖的土地,依法调整土地用途,提高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对受污染的农田土壤进行逐步、科学地修复。

f.全面开展村庄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

“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实施“以奖促治 ”,加快解决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重点围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等与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进行整治。坚持“抓点、带线、促面”的方针,针对群众反映强烈,严重危害农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下大力气实施整治,针对个别突出的环境问题要开展专项集中整治,“十二五”期间,至少要完成环境卫生集中整治10个村庄以上,“以点带面”,不断改善全镇人民生产、生活环境。

③规划指标

土桥镇农村环境保护目标指标体系

序号 规划指标内容 10

2015年应达到的水平1 2 3 4 5 6 7 8 9 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率 空气整体质量 空气污染指数API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镇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镇城区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100% 良好 0-100 60% 70% 60% 70% 100% 90% 90% 80% 70% 5% 8 100% 争取2014年创建成功 6 10 卫生厕所普及率 11 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12 森林覆盖率 13 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 14 发展生态旅游企业(家)15 工矿企业生态治理率 16 申报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17 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村(个)④具体目标:

——建设一家日处理能力达100吨的无害化综合垃圾处理厂 ——“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全镇所有村庄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采取上级对口扶植资金和当地政府配套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兴建人畜饮水工程

——创建6个省级生态示范村

——加大环境保护专业队伍建设,申报设立环保所,安排专门力量从事环境保护工作。

——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2015年,农村清洁能源使用普及率达80%以上。——继续加工造林、补林力度,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管职责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对环境保护行动计划实施的组织领导,积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进环境保护行动的实施。政府要成立环境保护工作长效机制,安排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政府要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政府的重要议事议程,不断强化环保监管职责,以确保农村环境保护规划的各项指标得以完成和落实。

2、突出重点,加强保护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保护和恢复农村生态系统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农村生态环境。坚持做到规划与建设并举、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并抓,做好植被保护,坚决遏制人为生态破坏。要加大绿化工作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为 申报和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省级生态示范村奠定坚实基础。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要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力度,争取设立乡镇环保所,保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各项资金到位,改建或新建环保设施,从软件与硬件两方面下抓手,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4、强化监测,加强监管

“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建立相应的农村环境监管体系。通过技术手段,采用专用环保设备,由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至少开展1-2次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本农点及重点区域进行全面的环境监测,监测结果上报上级环保部门并每年在政府政务公开栏公布。同时要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估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禁止“三高”企业在我镇落户。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环保违规违法行为。

5、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十二五期间”,要将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环境保护基本常识作为宣传工作的重点,充分利用电视、散发宣传资料、办班、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全方面、立体性地广泛深入宣传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开展环境普法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公众环境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

四、“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及投资估算

(一)重点项目:无害化垃圾处理厂

1、项目初拟地址:土桥镇东山团村老园艺场。

2、项目建设内容: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及其附属工程。

3、项目投资估算:800万元。

4、项目设计能力:日处理垃圾100吨。

5、项目资金筹措:国家对口扶持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1、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截污坝/建设防护网/设臵永久性水源地保护警示牌。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项目: ①设立垃圾收集网点6个。②建小型垃圾中转站3个。③购臵垃圾收集、转运车辆2台。

3、水源地保护项目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项目,总投资300万元,采取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村自筹资金相结合的筹资方式。

第二篇: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浚县“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发展状况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回顾

“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实事求是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综合决策以及强化行政监督、技术监督和社会监督等五项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保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遏制,环境质量局部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整体趋于好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污染源治理速度加快,环保队伍监管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评价分析

1.水环境质量指标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该项指标是指浚县城区自来水厂及九个镇区所在地的集中饮用水质。

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镇区饮用水源达标率100%以上。

农村的厕所,养殖业产生的粪便、企业产生的污染物,均远离村里的饮用水源地。

2.大气环境质量指标

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其中城区SO2维持现状,确保稳定达到二级标准;TSP逐年有所下降,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稳定增加。2006年至2010年二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300天。农村的大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在310天以

上。

3.噪声环境质量指标

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在100%,城区道路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白天不允许超出65分贝,晚上不允许超过55分贝。

4.大丕山景区生态建设

十一〃五”期间继续巩固AAAA级景区生态建设,积极申报省、市级自然保护区。

5.农业生态保护

“十一〃五”期间我县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体系,继续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全县的蔬菜生产达到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提高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生态示范创建

截止目前我县创建省级生态镇2个,省级生态村15个,市级生态村31个。

7.城市环境基础建设目标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保持80%;城区污水处理率9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90%。城市人均绿地达到9平方米。

7.环境保护投资目标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例保持在2%以上。

二、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内容

1、加大生态创建力度。要在十二五期间创建国家级生态镇2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省级生态村20,市级生态村35个,以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2.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全县均要具备水环境常规必测项目例行监测能力,卫河断面地表水监测自动站,地面生态监测站,城区空气自控站,要形成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3、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对重点工业污染源工业废水、废气实行自动监测,对排放COD、氨氮、排放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重点污染源进行排污浓度和总量实时监测。对县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置场实行自动在线监测。

4、建设应急监测体系。结合本地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和规律,配备必要的应急监测设备和防护装备,增加实验室快速测定分析能力,确保能够得到快速识别、及时处置城区(镇)发生的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我局要配备必需应急监测车,能应对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5、提高环境执法能力。提高环境监督执法装备水平,重点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继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加强“12369”环保举报和应急接警中心建设。我局监察装备要达到三级标准化配置。

6、加强环境宣教能力建设,提升环境信息网络化水平。配置环境宣传教育设备,提高宣传教育现代化水平。逐步建立环保网站,为社会提供环境信息咨询和网上办公服务。

三、“十·二五”期间宣教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培训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要把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等内容纳入培训计划。

二是规范环境信息发布制度,依法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环境信息政府网站,推进环保政务公开。要定期发布环境质量、政策法规、项目审批和案件处理等环境信息,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加强环境信访工作,维护公民环境权益,要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进一步提高环保“12369”举报热线的服务质量,广开言路,为接受社会监督提供广阔的平台。

三是要重视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抓好环保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社会教育。大力推进绿色学校、环境教育基地、环境生态乡镇、村、等创建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和普法活动,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弘扬环境文化,增强公众的环境忧患意识。鼓励公众自觉参与环保行动和环保监督,开展社区环保活动,提倡绿色文明,倡导绿色消费。

四是加大新闻媒体环境宣传和舆论监督力度,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开展公益性宣传,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浚县发展中必须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同时,至规划期末把浚县基本建设成为富有特色的园林生态城市。通过合理规划布局主城生态框架,重点划定生态用地,调控主城建设强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形成多样化的园林绿地系统;加强整治现有各类污染源,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建成由低密度建设区、城市绿地、景区、农田等共同构成的生态框架。

浚县环境保护局

第三篇:莱芜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莱芜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进展

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及国务院、省委及省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三个目标,采取抓重点、抓关键、抓落实的工作方法,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落实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1、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目标要求,南水北调莱芜段出境控制断面达标率为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为174天。辐射环境质量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环境噪声按功能区达到相关标准。

2、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二氧化硫排放量为9.6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03万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为100%,废弃放射源安全收贮、处置率为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为84.6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火力发电(热电)行业脱硫项目建设率为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5.8%。

3、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自然保护区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受保护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24%,森林覆盖率为33.9%。

4、环境管理能力得到加强。环保投资占同期GDP比例为2%,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设施建成率为100%,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和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目标要求。

(二)主要工作措施

1、采取倒逼机制狠抓污染减排,全面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减排目标。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三大措施,强化工作督查,实行周调度、月检查、季总结、年核查,督促减排单位加快减排工程建设进度;对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实施在线监控;认真落实“四个办法”,确保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制定并落实污染减排考核奖惩机制。在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降低,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的削减比例分别为23.1%、18.2%。2010年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9.6万吨、4.83万吨、3.66万吨、7.32万吨、2.03万吨、0.23万吨。

2、突出抓好水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一是认真落实南水北调治污工程规划。列入规划中的9个项目全部建成投运,改善水环境质量。二是实施重点排水单位限期治理,对12家重点排水单位实施治理再提高工程。莱钢焦化等16家单位实现废水零排放。

3、扎实抓好大气污染治理,空气污染防治走在全省前列。一是扎实推进重点脱硫项目建设。电力企业全部建成机组脱硫工程。开展焦炉煤气脱硫和烧结机烟气脱硫,钢铁企业建成焦炉煤气脱硫工程和烧结机脱硫工程。二是突出治理重点废气排放单位。对23个重点废气排放单位实施限期治理,污染物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三是坚决关停土小企业,遏制了土小企业反弹。采取环保部门拿名单、政府发文、供电部门实施停止供电等办法,对230余家高污染、高耗能的违法建设项目实施断电关停。

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是加大水系治理力度,着力改善水环境。开展综合整治牟汶河、青草河、保护母亲河行动,实施河道治理、污染治理、生态绿化、开发利用四项重点工程。完善城市排污管网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建设污水管网50余公里。二是着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区负责”的工作机制,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和烟尘控制区建设,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对200余台燃煤取暖锅炉、茶水炉实施拆除和改造。三是加强噪声治理,噪声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四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汽车尾气检测站、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城市燃气热力管网等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建成投运。

5、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一是认真落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全面完成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书任务,我市被省政府授予“生态市建设先进市”。二是加强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建成黄庄镇国家环境优美镇,8个省级环境优美镇。三是认真开展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加强对水源和水质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四是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规划布局畜牧生产区域,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大力推行生态畜牧养殖示范小区,有效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五是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秸秆禁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围绕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20家单位实施清洁生产审核,42家单位通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7、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坚持“先算”、“后审”、“再批”的规定,杜绝新污染源产生。加强监督检查,从严把好建设项目环保验收。认真开展“环境执法月”和“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专项活动,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环境信访和“12369”环境举报热线查处,突出解决群众反映的污染热点难点问题。慧通轮胎、福泉橡胶、香山瓜子等单位妥善实施搬迁,一批困扰群众生活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8、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结合“五五”普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等活动,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基础知识。组织开展“嬴牟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表彰命名19所省、市级绿色学校、8个省级绿色社区。

9、环境保护制度逐步健全,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得到加强。市委市政府连续出台加强环境保护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坚持环境优先,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和严格考核奖惩。完善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成六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加快污染物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建成58台(套)工业污染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设施。强化放射源安全监管工作,开展国控点陆地γ剂量率监测工作,制定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开展排污权交易,市排污权交易中心挂牌成立。

二、“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从机遇来看:

1、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为环境保护的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不断增强,为环境保护的发展注入巨大活力。

2、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做好环保工作有了坚强后盾。市委、市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多次研究环保工作,污染减排、排污权交易等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先后出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时指导和督办,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环保工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3、经济实力增强,科技进步加快,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科技创新步伐加快,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4、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工作,给环保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创新环保管理体制机制,环境保护将更加注重服务民生和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环境质量的全面改善。

从挑战来看:

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总量削减难度大。以能源、钢铁为主的工业结构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变,结构性污染问题仍然突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非常重。污染负荷总体较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难度大,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大。

2、环境质量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问题仍比较突出。空气质量的改善不容乐观,Ⅱ级(良好)天数比例较低,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和燃料结构调整还不到位。城市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不容忽视,机动车尾气污染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危险废物及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不配套,影响日益突出。

3、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还需加强。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加突出。规模化养殖和农药、化肥使用等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土壤污染带来的不利影响逐渐显现。

4、环境监管及应急能力不足。环境监管能力还较薄弱,监管手段和应急能力还不够先进,环境监测、监察等手段亟待加强,企业环保诚信、公众环境意识等方面提升较为缓慢,环境保护综合能力仍不能适应环保事业发展要求。环境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污染物减排倒逼转方式调结构,围绕改善环境质量、确保环境安全、服务科学发展,着力加强环保科技、行政监管和环境文化等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努力为建设环境秀美的经济文化强市做出积极贡献。

(二)指导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作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环境优先,从污染负荷高、环境容量小的实际出发,在制定规划和政策、实施重大开发和建设项目时,优先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坚持统筹兼顾,实现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城市环境整治与农村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工业、生活污染治理与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整体推进;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污染减排这一核心,加快企业污染治理,严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环保责任,完善政绩评价制度。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面完成省里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指标,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基础、人才、保障三大工程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环保科技、行政监管和环境文化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保工作大格局更加巩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主要规划指标

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Ⅳ类以上标准,无劣Ⅴ类水体;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南水北调控制断面达标率10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平均浓度比2010年改善20%以上;辐射环境质量水平在正常波动范围内。

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污染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减少19%、18%、11.5%、10.9%。

完善废物全过程管理制度,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废弃放射源安全收贮、处置率达到100%;重金属污染防治得到有效控制。

加强污染源监管,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污水处理厂运转负荷率在8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

单位面积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左右;自然保护区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受保护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26%;森林覆盖率达到35.5%。环境保护机制得到创新,环境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建成较为完备的环境监测、环境科技和保障体系,形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保投资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左右;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分别达到90%。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认真贯彻环保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两高一资项目的环评审批,新、扩、改项目必须采用清洁工艺和设备,做到增产减污。发挥规划环评的作用,促进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大结构性污染治理,突出抓好电力、钢铁、水泥、粉末冶金、耐火材料、造纸等行业的污染治理。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生产设施,推行新型干法回转窑技术,水泥行业实施总量控制。积极发展煤炭洗选和配煤产业。落实排污总量控制要求,认真开展排污权交易。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降低单位产值的水耗、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积极推行ISO14000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确保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高,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率达到70%以上。

(二)强力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改善水环境质量

进一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确保重点乡镇和集中居住区污水处理设施如期建成。加强环境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按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调整,开展新一轮限期治理工作,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加大配套排污管网建设,实现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排污管网的全覆盖,拓展中水回用方式和途径。加大污泥处置设施建设。

加强宏观管理,全面落实“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以技术经济可行为依据,倒逼造纸、酿造、化工、钢铁等重点行业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实施工业园区和化工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认真抓好人工湿地建设。

继续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定保护规划,加强水质监测,严厉查处影响水质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水质全部达标。逐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

(三)突出重点,实现大气污染防治新突破

巩固电力行业减排成果,强化脱硫设施的升级改造与运行管理,严控电力行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新建燃煤机组全部配套建设脱硫设施,脱硫效率达到95%以上。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已投运脱硫设施应进行更新改造,综合脱硫效率提高到90%以上。现有火电机组凡设置脱硫烟气旁路烟道的,实施旁路烟气挡板铅封,脱硫效率提高到80-90%。燃煤锅炉走升级技术路线,以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替代小型燃煤锅炉,对大吨位燃煤锅炉因地制宜安装脱硫设施,综合脱硫效率达到70%以上。规模在35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建设低氮燃烧示范工程。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设施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备。钢铁行业全面实施烧结机烟气脱硫,新建烧结机应配套脱硫设施,现役钢铁烧结机及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球团设备全部配套建设脱硫设施,综合脱硫效率达到80%以上。焦化行业炼焦炉荒煤气全部实行脱硫,H2S脱除效率在95%以上。

实施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新建燃煤机组全部配套建设脱硝设施,脱硝效率达到80%以上。现役单机20万千瓦(不含)以下机组,全部安装低氮燃烧器,脱硝效率达35%;现役单机20万千瓦以上机组,全部建设脱硝设施,脱硝效率达70%。钢铁行业建设脱硫脱硝一体化示范工程。水泥行业日产规模大于2000吨熟料的生产线进行低氮燃烧技术改造,配套烟气脱硝设施。新建大中型燃煤锅炉全部安装脱硝设施,35t/h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安装低氮燃烧器,脱硝效率不低于30%。

全面强化工业烟(粉)尘污染防治,原、辅材料必须配套建设防风抑尘网、设立密闭堆场、安装自动喷淋装置。烟尘排放浓度超过30mg/m3的火电厂,必须进行除尘设施改造。未采用静电除尘器的钢铁行业现役烧结(球团)设备全部改造为袋式或静电等高效除尘器。20蒸吨以上的燃煤锅炉应安装静电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鼓励20蒸吨以下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使用低灰优质煤或清洁能源。

突出抓好特殊行业和化工园区等的异味治理工作,有效控制工业异味。减少精细化工行业有机废气产生点位,完善有机废气收集系统。禁止露天和在居民区内进行喷漆、喷塑、喷砂等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生产作业。做好加油站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控制,所有加油(气)站、储油(气)库安装密闭措施和油气回收装置。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划定黄标车限行区域,加速高排放的老旧汽车、“黄标车”和低速载货车淘汰进程。开展在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工作。积极推广供应国四油品。

(四)典型示范,把土壤污染防治摆上重要位置

深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客观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开展土壤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分区控制原则和措施。在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建立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对粮食、蔬菜基地等重要敏感区和浓度高值区进行加密监测、跟踪监测和风险评估,建立优先修复污染土壤清单。污染严重的土壤,禁止生产农副产品。加强城市和工矿企业场地污染环境监管,开展企业搬迁遗留场地和城市改造场地污染评估,将建设场地环境风险评价内容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禁止未经评估和无害化治理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二次开发。

开展重点河流、湖库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制定实施治理和修复方案。以涉及化工企业搬迁场地为重点,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

(五)规范管理,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建立全过程的管理体系。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的技术开发,拓宽综合利用产品市场,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在黑色金属冶炼、煤炭开采等重点行业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对“双超”、“双有”的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认真制定并落实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监管,严格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变更申报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监控名单。对危险废物的收集、储运和处理实施全过程管理。以危险废物处置等行业为重点,全面加强二噁英污染防治。加强对典型工业污泥的处置工作,尤其是含油、含重金属和含有毒有机物的污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废酸、废油等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大有毒有害化学品淘汰力度。严格化学品环境监管,完善危险化学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制度。

(六)分类指导,全面加强生态和农村环境建设

积极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供热热源首先考虑利用城市或企业供热管网的延伸。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乡镇驻地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或建设管网引入城市、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农村建设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种处理方式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工作,雪野旅游区制定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规划,并按规划切实抓好建设。

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加大农村“以奖促治”支持力度,全面启动莱城区“连片整治”工作。开展生态镇、生态文明村以及生态社区等多层次的创建活动。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建设,加强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的生态恢复工程和“绿色通道”建设。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整治,以土地复垦为重点,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建设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以农村环境优化美化为目标,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和村庄整治。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农业“两减三保”(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保产量、保质量、保环境)面源污染控制行动计划,鼓励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严格实行秸秆禁烧。

实施村级定点收集、镇级集中清运、市区统一处理垃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为切入点,把农业污染源纳入污染物总量减排体系,加快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确保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七)建设完善环境安全防控体系,有效保障环境安全

开展重点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调查,摸清环境风险的高发区和敏感行业。调查排放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建立环境风险源分类档案和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管理、动态更新。

建立新建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新、扩、改建设项目全部进行环境风险评价,提出并落实预警监测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和应急预案。落实环境隐患定期排查制度,对所有已建项目每年进行一次环境风险源排查,及时更新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档案。科学设置监测预警点位,落实分级定期监测、剧毒物质超标报告和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制度,提高快速预警和反应能力。实施重金属重点防控区排放总量控制试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降低15%。提高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加强辐射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应急人员的培训和应急演练。抓好放射性物质交通运输的安全监管、放射性废物收贮和废物库安全管理,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100%,实现对放射源全寿期无缝隙监管。

(八)实施基础、人才、保障工程,提高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备的监测预警、完善的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支撑三大体系。实现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由常规达标向全面达标、由注重硬件向全面提升、由齐头并进向重点发展三个转变。探索建立城乡环保执法监管新机制,切实加强城乡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建设,逐步探索建立乡镇和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加大对环境监测能力标准化建设和环境科技的投入,增强环境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建设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环保人才。加强环保科研能力建设,提升环保科研水平。

加快辐射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和设施建设,建立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形成市、区辐射环境安全监管网络。

完善监测网络,形成环境监测自动监控系统。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达到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及重金属监测专项配置指南要求;建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控制体系,市、区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至少达到90%和80%。加强环境监察机构能力建设,市、区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至少达到90%和80%。加强环境信息中心建设,逐步建立基于物联网传感技术的环境信息平台,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水平。

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建设环境应急队伍、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监测实验室等。

五、重点工程和投资来源(一)重点工程

1.水污染治理投资。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新建住宅小区建设中水回用设施,各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工业污染源实施治理再提高,建设人工湿地等工程。“十二五”期间,水环境治理投资需23亿元。

2.大气污染治理投资。包括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电力企业脱硫设施的升级改造,烧结机脱硫工程及脱硝示范工程,焦炉煤气脱硫升级改造,电力企业脱硝工程,工业锅炉和炉窑的污染治理工程,实施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和清洁能源,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等。“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治理投资需18.2亿元。

3.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包括建立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城市绿化,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等,重点建设雪野湖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莱城区连片整治等。“十二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投资需5亿元。

4.固体废物治理投资。包括新增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800吨/日,建设废酸、废油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中心和污泥处置中心等项目。“十二五”期间,固体废物治理投资需4亿元。

5、循环经济项目投资。包括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实施清洁生产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科研等。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项目投资需2.8亿元。

6、环境监督能力建设投资。包括建设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地表水监测网络等,流域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重点工业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系统,开展环境污染预防,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清洁生产审计,循环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预报预测方面的攻关研究。“十二五”期间,环境监督能力建设投资需2亿元。

(二)投资来源分析

1、政府主导项目。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督能力建设等是由各级政府主导的项目,需投资10亿元,占投资的18%。来源于各级财政投入。

2、企业负责项目。需投资45亿元,占投资的82%。按照“污染者负担”、“谁污染谁治理”等原则,利用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解决。政府对重点治理项目和技术示范项目给予适当环保补助。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成立“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构建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系,实现环境监管横向与纵向的明确分工、衔接与合作。环保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环境保护的统一规划、实施、监管,其他部门在法律的职权范围开展工作。建立环保目标考核体系,量化考核目标。完善考核奖惩措施,建立环保问责制度和行政监察制度。

(二)建立综合决策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落实监督管理措施。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全面推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建立以环境容量和排污权交易为基础的审批机制。推行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制度,实施竣工验收公示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建立完善的环境影响后评估机制。推行排污权交易工作,实现动态管理。落实经济保障措施,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运营机制。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治理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营管理机制。落实技术保障措施。制定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积极探索社会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环保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大环境保护领域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力度。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普及环境知识。加大绿色学校与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三)健全环保投资机制,拓宽环保投入渠道

明确各级政府在环保投入中的责任,强化政府环保投入主体地位。加强统筹协调,多方位多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将其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予以保证并按比例逐年增加。拓宽环保资金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在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优惠鼓励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金转向环保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积极探索,开创环保事业发展的新路子

建立以末端控制为主、体现清洁生产要求、覆盖生产全过程的排放监控体系,加强源头控制和全程管控,体现全防全控理念。加强环境规划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城市规划等的协调统一。

(五)加大环境宣教力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推动环境信息公开,走环境保护群众路线,建立环保统一战线。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普法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制度,建立举报奖励机制,保障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积极发挥环保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扩大社会参与力度,让群众主动参与环境保护。

(六)加强支撑能力建设,提高科学执法水平

加快环境监督执法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督执法装备水平,重点提高现场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加强对生态环境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能力的建设。加大环境科技的投入,加强环境技术基础能力建设,建设环境科技创新基地和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提高环境科研水平。建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提高宣传教育水平。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和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加强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实现环保部门网络互联。

七、规划实施与考核

各级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把规划目标、任务、措施和重点工程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规划执行情况作为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规划实施。要在2013年年底和2015年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向市政府报告,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各级人民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四篇:本溪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本溪市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速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经济发展的环保模范城的重要时期,更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战略机遇期。为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从根本上改善城乡环境质量,逐步实现生态文明,根据国家和省、市“十二五”规划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评估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自七年环境治理之后环境治理成效最为显著、环境面貌改善最大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省环保厅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本溪的环保工作取得了新的业绩,圆满地完成了《本溪市城市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和《本溪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

(一)“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主要成果

认真总结过去的五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具备八大亮点: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再上新台阶;根除和治理重点污染源取得重大突破;总量减排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环境立法与执法取得新进展,环境自身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环保工作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10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优良)以上天数348天,达标率为953%,比“十五”末的291天增加了57天,增幅为156%。其中,优级天数达70天,比“十五”末的27天增加43天,增幅为159%。

二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综合考评再上新台阶。

在全国113个重点城市考评中,我市2009年“城考”在全省14个城市排名上升到第4位,实现了“城考”升位目标,“十五”末我市“城考”工作全省排名第10位。

三是根除和治理重点污染源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治理资金40多亿元。完成市污水处理厂溪湖沟、崔东沟截流工程;关闭了本钢一铁厂;关闭取缔了桓仁县金禾造纸厂等22家造纸企业。四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城市环境功能基本完善。

“十一五”期间,共投资404亿元,新建了本溪县污水处理厂、桓仁县污水处理厂、南芬区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北钢污水处理厂等5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天。

五是加强建设项目服务与监管,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严格落实“规划先行、环保准入”,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三同时”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依法审批建设项目826项,环评执行率达100%,项目环评审批违规率、差错率、漏批率均为零。

六是强化环境执法监察,执法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环境立法与执法力度不断加强,有力促进了运用法律手段推动全市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市政府先后出台《本溪市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管理办法》、《本溪市机动车污染防治办法》、《本溪市烟控区管理办法》等政策规章,使全市法制观念不断加强。加大了排污费征缴力度,共征收261245万元,比“十五”期间增收近一倍。

七是环境管理水平又有新提高,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自身管理水平不断加强,环境监控指挥中心等现代化管理手段不断完善。新增加了总量处、应急与科技处和水污染防治管理办公室,对原环境监察支队等3家单位进行了更名,进一步增强了环保工作职能,环境执法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时,环境监察局标准化通过国家二级标准化验收。

八是清洁生产工作深入开展,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全面启动。

“十一五”期间,我市清洁生产工作深入开展,清洁生产管理工作管理体系建成,清洁审核咨询服务体系逐步发展,清洁生产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清洁生产执法工作迈出历史性步伐。我市重点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工作全面启动。8家重点企业的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已通过省厅的评估验收。8家企业共产生清洁生产方案112项,实施103项,其中无/低费方案97项,实施了92项,中/高费方案15项,实施了11项。清洁生产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九是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十一五”期间,建立健全了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构,完善了处置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立了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签订了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协议。十是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推动环保工作深入。

“十一五”期间,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每年一个主题组织开展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华环保世纪行”等专项宣传活动。在各级新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出刊73期《本溪环境工作》。拍摄反应本溪市“十一五”环保工作成就的五集大型环保系列片《蓝天碧水映山城》。在中、小学普遍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和专题活动,环境教育普及率达85%。开展系列“创绿”活动,共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单位136家。在市、县(区)两级党校开设环保专题讲座,向各级领导干部宣传环保法律法规;组织和引导环保志愿者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公众参与渠道进一步拓宽,环境维权意识日益增强。通过卓有成效的环境宣传和教育,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不断提高,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由“十五”末的6994%提高到8279%。

十一是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期间,共投入农村环境专项治理资金15亿元,组织52个乡(镇)、村开展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村创建工作,有2个乡镇、3个村庄申报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实施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36项、生活垃圾治理工程63项、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60项,农村环境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能源结构较单

一、单位GDP能耗偏高。我市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较高,又以钢铁、建材等高能耗、高资源消耗行业为主,这些行业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率较低,煤炭消耗比重过大、能源结构较为单一,致使煤烟型污染及低空污染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加以解决。由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能源结构单一,单位GDP能耗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脆弱。矿产资源开发产生大量的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占用大量耕地,导致植被生态破坏,诱发地质灾害,河流及地下水污染。城镇建成区绿化空白点较多,绿地面积分布不均。水土保持存在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开发建设施工周期长,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森林资源生产力低,物种多样性程度趋于简单化,生态功能减退,森林抗干扰能力下降。3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相对滞后,环境污染严重问题日益显现。乡镇基础建设缺少环保专项规划,环保设施欠帐较多。大量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水资源受到污染,水体自净和生态恢复能力下降。生活垃圾处理率很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部分乡镇企业排放废水对河道、农田构成直接污染,使农村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蔬菜、水产品、农副产品受到不同污染。化肥过量施用或不合理施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集约式、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少,粪便综合处理和利用技术跟不上,造成水质、空气污染和病菌传播,严重污染农村的环境。

4环境保护欠账较多,减排任务仍然艰巨。“十一五”期间,本溪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老工业基地,历史上环境保护欠账较多,环境保护与监管的任务还很重,减排任务仍然艰巨。

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十二五”期间,是本溪着力建设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经济发展的环保模范城和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时期,环境保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临的机遇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实力日益壮大,为新一轮的污染防治提供了经济基础;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日益深入人心,为环保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和有利的舆论环境。同时,“十一五”期间环保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为“十二五”奠定了坚实基础。面临的挑战是:“十二五”期间我市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农业和农村污染防治相对滞后,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同时,随着全市“三都五城”建设,实现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废水、废气及其主要污染物新增量压力较大。这些使我市环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污染介质从大气和水为主向大气、水、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由原来的工业点源、城市生活源向工业点源、城市和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并存转变;污染类型从常规污染物向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污染防治范围从以城市和局部地区为主向涵盖全市城乡范围转变。为此,应引起全市的高度重视,并在“十二五”中认真加以解决。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优化发展为出发点,统筹点源、面源污染治理,统筹工业、城市、农村环境保护,全面实施重点污染源治理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努力把本溪建设成为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经济发展的环保模范城市。

(二)基本原则 民生优先。从日益提高公众对环境的需求出发,着力解决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社会和谐。

统筹兼顾。坚持源头预防与治理修复相结合,坚持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并重,坚持环保监管硬件建设与制度建设同步,长远谋划,系统集成。

优化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相协调,以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转变,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分类指导。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区定位,体现环境污染特征区域性差异,实施分区控制,强化指导性。

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力争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的匹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

(三)规划目标、指标

规划编制的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15年。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比例大于96%;城市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二类标准,国控兴安断面、省控邱家断面主要考核指标达到水环境功能标准;声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面达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削减;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环境监管、应急能力全面提升,环境安全保障措施得到落实;2012年实现省级环保模范城的创建工作目标,2013年全面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基本形成生态市建设的机制和框架,为把本溪建设成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生态宜居市奠定基础。

2具体目标

(1)水环境目标

①市辖区内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要求,且城市段无超Ⅳ类水体; 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水体标准,达标率100%;

③城市建成区污水集中处理率≥85%;

④工业用水重复率≥80%;

⑤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排放总量在2010年实际排放量基础上削减158%和148%,分别控制在694万吨和030万吨之内。

(2)大气环境目标

①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比例大于96%,其中:优级天数达73天;

②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二氧化氮(NO2)质量全部达到一级标准;

③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在2010年实际排放量基础上削减198%和102%,分别控制在674万吨和529万吨之内。

(3)农村环境保护目标

①完成150个行政村的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任务;②建设1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00个省级环境优美村;③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④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

⑤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以上;

⑥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

⑦每年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100个,年基本实现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70%以上; ⑧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排放总量在2010年实际排放量基础上削减103%和12%,分别控制在52万吨和9946吨之内。

(4)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①受保护地区在国土面积比例17%以上;

②森林覆盖率75%以上;

③矿山生态破坏复垦恢复率30%以上;

④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国土面积的25%以内。

(5)固体废物防治目标

①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90%以上;

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③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6)噪声环境保护目标

噪声质量继续保持全面达到功能功能区标准。

(7)城市环境建设指标

①城市燃气普及率93%;

②采暖地区集中供热普及率90%以上;

③城市烟尘控制区覆盖率90%以上;

④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8)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强度指标 ①单位GDP(工业增加值)COD排放强度低于001吨/万元;

②单位GDP(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且近三年逐年下降;

③单位GDP(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且近三年逐年下降;

④单位GDP(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且近三年逐年下降。

(9)环境监管自身能力建设目标

①监测站达到国家《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东部地区二级站标准;

②市环境监察局标准化建设达到一级标准,各县(区)局达到二级标准;

③环境宣传教育逐步达到全国环保系统环境宣传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

④全市主要饮用水源、主要流域断面、城镇污水处理厂、重点排污企业全部配备自动监控系统;大气自动监控装置;实现省、市、县区三级监控信息联网、集成和共享。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水环境保护

以建设生态市为目标,以污染物达标排放为控制手段,以满足功能区水质要求为目的,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整治。

加强城市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保障饮水安全。加大水源地水质全分析工作,加强汇水区工业污染源有毒有害物质管控,对其产生、排放严格管理、优先控制。重点解决水源地受高氨氮、高有机污染和石油类、重金属等特征污染物威胁问题。

加快城区排污管网工程、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让河流修养生息。加快污水管网和排污沟截流设施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改造,重点解决太子河城市段污水集中处理率低,大量废水直排入河,造成水质的恶化问题,减少污水处理成本,提高处理效率;进一步将污水处理向农村地区延伸,加快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力争覆盖至80%的镇域地区人口;将管网、污泥、再生水利用作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进循环经济,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在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污染,通过水资源的深度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新鲜水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水的排放量,进而减少污染物入河排放量,改善河流水质。

加快太子河、细河等流域治理,恢复良好的生态功能。在实行容量、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对河流进行综合整治,保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改善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景观环境,建设优美的水域环境。

(二)大气环境保护

以调整能源结构为基础,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总量控制为手段,开展点、线、面(区域)三级污染源综合防治。

调整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实现大气污染物源头削减。大力推行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优质能源以替代煤,实现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发展。加快本溪县、桓仁县蓄水电站的建设,积极推进我市核电,风力发电厂和太阳能利用工程等新能源建设工程。加强能源节约、提高能效,实现低碳经济。

加强和巩固重点源污染减排,推进污染物综合控制。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一些根本性的污染问题;加大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老式生产工艺,推广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快本钢(含北营)、水泥等重点企业脱硫设施建设,逐步扩大脱硫范围;电力行业全面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新、扩、改建机组必须配套烟气脱硝设施,现役机组在采取低氮燃烧的基础上逐步实施脱硝设施改造;全面改造除尘效率低的烟尘净化装置,污染物必须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实施锅炉“拆小并大、拆炉并网”和工业余热利用工程,建成区取缔10吨(含10吨)以下非生产燃烧散煤锅炉;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采取围挡、绿色覆盖等措施整治建筑工地、房屋拆迁工地、锅炉房等料堆、渣堆、煤堆扬尘污染;严格控制城市建城区扬尘污染,增加绿地面积,改善道路质量,采取路面增湿、软硬覆盖、增加道路机械花清扫面积等措施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控制。

扩大无烟公路建设范围,加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力度。巩固“十一五”期间我市无烟高速公路建设成果,继续开展无烟国道、无烟省道的建设,综合整治公路沿线大气污染源。加强机动车废气污染防治,建立和完善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管体系,全面提升机动车污染控制水平,加强燃油品质量管理,不断提高车用油品质量,在销售的车用燃油中强制加入清净剂;出租车和公交车等高频使用的车辆推广清洁燃料和替代燃料;强制淘汰尾气排放不达标的废旧汽车。

(三)生态环境保护

以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为根本,深化各种创建活动,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护能力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努力实现生态市建设目标。

加强绿化工程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加强建成区道路、城市广场、景观公园、工业厂区绿化建设,完善现有绿地,实施见缝插绿立体绿化建设工程;加强开发区、新城区建设的绿化管理,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坚强沈丹高速公路、沈本产业大道等重要道路两侧绿化工程建设。

加强保护地建设,加强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恢复。加强保护地建设,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面积型”向“功能性”转变。健全野生动植物资源科研监测体系、管理体系,建立辽东地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鹿类品种改良和繁育基地、原麝自然保护区工程、观音阁水鸟保护区、桓龙湖野生鸟类基地保护工程建设。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继续退化的开发活动和人为破坏活动;切实加强保护区的管理,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充分利用我市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加强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推进农业节水工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创建生态市、生态县为载体,切实解决农村生态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创建优美乡镇(村),减少环境污染,改良土壤,生产绿色有机食品,建设秸秆集中供热工程和绿色能源生态模式建设项目。推进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渠系配套工程、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示范工程、集雨节灌工程,改善传统灌溉方式,加强灌溉渠系维护,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整治河流生态,建设优美滨水环境。对于太子河和细河流域进行清淤等治理,使其恢复良好的生态系统,并实施河岸风光带建设,形成城市及其各组团城镇的滨水空间,以太子河、细河、北沙河为主线,两侧可视范围内山体与游园为依托,充分发掘和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塑造集市民体憩、游乐与生态效益、美化于一体的沿河风光带,成为环境优美和谐、文化气氛浓厚、休闲娱乐设施完备的城市滨水空间。

强化生物安全、物种资源利用、资源开发的监管。以生物多样性丰富区、水源涵养区、防风治沙区和资源开发区等为重点,理顺管理体制,构建生态监测网络,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优化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制定相关生态破坏补偿政策,坚持“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优先恢复重要生态功能区。

(四)农村环境保护

“十二五”期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的重点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转移。通过开展农村连片综合整治,重点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建设,加强农村垃圾污染治理,加强农村河道整治工程;防止农村地区厕所污水直接排放到附近河流,建立一批污水处理及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工程;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区进行污染综合治理;积极推动面源污染防治,试点实施面源削减与点源削减的抵扣政策;制定并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规划,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集中治理一批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典型村庄。

(五)核与辐射防护

加强辐射工作单位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将许可证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许可证持有率确保达100%;加强持证单位的日常管理,全面实施评估审查,真正建立起从项目环评、许可管理、环评验收一直到项目退役为终止的全过程管理。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全面实现网络化管理。以现有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完善数据库,将电磁辐射的监督管理、放射性伴生矿、放射性尾矿及铀矿冶企业等管理项目全部纳入其中。针对钢铁企业集中熔炼废旧钢材的特点,建立辐射监测体系,防止废旧放射源被误熔炼;加大电磁辐射敏感点的监测力度。

加强辐射污染源的防护治理工作,确保全市辐射环境安全。中核铀业有限公司本溪铀矿(753矿)是我省唯一一座现役铀矿冶开发利用企业,在“十二五”期间,为防止周边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对其目前的放射性污染进行全面治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污染防治措施。核工业752矿遗留了一些存在放射性污染的尾矿库长期无人管理,受雨水冲刷,对周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亟需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并进行生态恢复。

进一步对我市可能存在放射性伴生矿开发利用的单位开展排查,摸清底数,纳入管理。

完善应急体系,确保有制度可依、预案可靠。进一步完善辐射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工作,制定县(区)环保部门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配备应急设施设备,加强应急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加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应急处理能力。

(六)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贮存、处置、利用实施全过程监控。以本钢(含北钢)固体废物产生企业为重点,促进清洁生产,使固废减量化,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信息公开系统,将产生种类、数量、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予以公开,建立危险废物资源化的市场体系,建立固体废物和一般工业废物资源化市场交易平台,逐步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使废物的有效利用。

对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监管。继续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经营许可证制度、标识制度和转移联单制度、运输制度。淘汰落后危险废物利用、处理、处置设施,提高经营许可准入条件。

(七)环保产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用于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设备、材料和药剂、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的技术研发和生产。

建设具有高效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的加工处理能力的环保产业园项目,进行餐饮垃圾资源化示范、废旧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完成市、县两级废旧资源回收网络。

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技术咨询、环保设施运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信息、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工程设计等环境保护服务,逐步实施污染治理设施产业化投资运营。

(八)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系统提升环境执法水平,形成与时俱进环境监管、环境监测预警能力体系。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环境执法水平,环境监察局按照国家一级标准完善办公条件,增加执法车辆和设备。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建成较为完备的环境监测业务、监测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高。

构建“数字环保”,完善信息化、网络化监控系统。围绕“生态本溪、数字环保、信息共享、科学管理”的环境信息化建设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归口管理、资源共享、集中运维”的原则,以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建设为着力点,切实推动环境信息专网、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建设。继续加强重点监管企业监控系统、城镇污水处理厂监控系统、主要河流断面监控系统、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控系统、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监控系统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监控信息的联网、集成和共享。加强环保科研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环保科学技术管理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增加臭氧、PM2

5、VOC、温室气体、水质全分析、有毒有害物质等监测设备,推动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监测。

四、政策与措施

(一)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将基本的环境监测与评估服务、环境监管服务、污水及垃圾等环境治理服务、环境应急服务、环境信息知情服务等纳入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加大对环保基本服务均等化投入,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有人监测,环境破坏行为有人制止,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能够恢复和消除,环境事故有效预防和处理,环境知情权得到维护,使不分地域、不分城乡、不分阶层的社会公众逐步享有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环境基本服务。

(二)以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用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提高项目质量,建立重大项目加快推进机制,完善重大项目环保审批“绿色通道”,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审批。加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把淘汰落后作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以政策引导和经济激励为基本手段,坚持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的优化。

(三)制定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重点加快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建设,深化绿色信贷政策,建立适合我省省情的生态文明评估指标体系,逐步建立环境友好型消费体系。

推动工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污权交易,以电力行业排污权交易作为突破,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污染物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高生活垃圾处置收费标准。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开展集中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四)明确职责,部门联动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要加强配合,不断完善定期协商、联合办案和环境违法案件移交、移送、移办等制度,充分发挥市政府环境管理体系优势作用,切实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合行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格局。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和落实意见,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确保减排目标完成。

(五)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实施重点工程

规划实施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项目单位的资金落实;二是政府的实施投入。规划中确定的项目单位要根据计划中的要求,落实好配套资金,说明资金的筹措方法和可行性。政府应当根据规划的要求投入资金,并且公开说明资金的数量和投入方向。

加大资金投入,全市环保投资占GDP要求达到35%以上。环保机构经费和能力建设财力保障率达到100%。列入本规划的水、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项目应确保稳定运行。将工程项目实施资金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保证专款专用。同时,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国家和省、市的各类配套资金对环境保护建设项目的支持。

(六)加强环境依法监管,整治环境违法行为 严格落实“规划先行、环保准入”,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三同时”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认真落实环评“以新带老”措施。

全面实行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污染控制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碳氧化物),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污染源,在全市范围内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所有排污单位和个人必须如实申报污染物排放总量。新扩改建项目实施总量确认制度。

积极推广清洁生产。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标志认证工作,实行污染全过程控制,污染严重企业必须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申领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必须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已获排污许可证的重点排污者和进行总量控制的企业,必须在规定期限内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否则吊销排污许可证。

加强燃煤管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硫份高于08%、灰份高于25%的原煤作为燃料直接燃烧,通过合理选配和加入固硫添加剂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型煤必须达到固灰60%、固硫40%的标准方可投入市场。

(七)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做大做强环保产业

整合环境科技资源,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逐步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界限,加强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协作,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形成开放式环境科研体系,提高全省环境保护科技的整体实力。建立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八)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积极推进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与网站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将环保政府网站建设成为公众了解环保工作动态并能够与环保部门互动交流的信息平台。建立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发布环境质量公告,发布城市空气、噪声、饮用水源水质、重点企业环保行为、污染事故等环境信息,加大公众的环境知情权。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通过采取网上投票、听证会、论证会和社会公示等形式,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和重大举措,接受公众的参与和监督。设立环境保护投诉电话,积极实行有奖举报制度。积极引导各类环保民间组织投身环保公益活动。积极引导建各级、各类环保非政府组织,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搭建平台,开展各项环境保护活动。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群众性系列创绿活动。建立绿色消费体系。制定措施鼓励绿色消费,倡导绿色采购和可持续消费。

构建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环保诚信体系。建立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环保诚信档案,在全社会形成环保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环境道德观。

五、重点工程项目

紧密围绕本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十二五”期间共投资1691亿元,其中,安排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重点工程139项,投资116亿元,重点建设水环境、大气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及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放射性固废污染防治工程;安排54项工程,投资531亿元,用于一般固废综合利用、厂区绿化、农村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工农业生产企业(设施)55家。减排化学需氧量24万吨、氨氮015万吨、二氧化硫3万吨、氮氧化物09万吨、烟(粉)尘26万吨。

(一)水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1水源保护区防护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05亿元,共安排7项水源保护区防护工程,设置围网2614公里。

2水源保护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185亿元,共安排4项水源保护工程。

3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155亿元,共安排33项水源保护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4623万吨/日,建设配套管网长度6757km。

4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12亿元,共安排13项污水管网建设工程,铺设管网59426公里。

5流域综合整治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22亿元,安排2项综合整治工程,对北沙河开发区段及细河进行综合整治。

6工业重点水污染源治理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3亿元,共安排8项重点工业水污染源治理工程,其中建设7项工业水污染源治理工程,1项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

工业水污染源治理工程包括:本钢焦化厂1-2#、4-7#焦炉生物脱氮废水回用治理工程;本钢冷轧厂废水站COD等污染物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治理、改造完善;本钢二冷轧厂废水站COD等污染物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治理、改造完善;本钢焦化厂8#-9#焦炉废水生物脱氮设施回用治理;本钢焦化厂焦

一、焦

二、煤气净化一车间DN700管废水达标治理;北营焦化厂酚氰污水处理系统改造项目;本溪海大制药公司污水处理系统。

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为本钢污水处理厂扩容改造及水质深度处理工程。

7农业重点水污染源治理工程

“十二五”期间,选择比较典型的禽畜养殖业,作为重点农业水污染源治理工程,共安排27项,投资1亿元。

针对27家禽畜养殖场不同污染情况,采用干清粪、沼气、有机肥、沼液处理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共减排化学需氧量73046吨,氨氮493吨。

(二)大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302亿元,安排32项工程对大气重点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

本规划电厂治理工程共6项,共投资29亿元,减排二氧化硫8913吨/年,减排氮氧化物45105吨/年,减排烟(粉)尘5260吨/年。本规划钢铁烧结烟气污染治理工程共12项,共投资169亿元,减排二氧化硫189126吨/年,减排氮氧化物17263吨/年,减排烟(粉)尘86529吨/年。

其它大气污染治理工程共13项,共投资104亿元,减排二氧化硫24412吨/年,减排氮氧化物23366吨/年,减排烟(粉)尘121333吨/年。

“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四标准使用油品的各类机动车18750辆,减排氮氧化物775吨/年。

(三)固体废物处理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93亿元,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19项,其中,危险废物处置及综合利用项目3个,投资04亿元;固体废物放射性污染源防治工程1项,投资03亿元;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项目15个,投资86亿元。

(四)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329亿元,建设生态保护工程项目19项,其中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9项,投资324亿元;厂区绿化项目10项,投资05亿元。

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包括:森林城区建设工程、城市河岸风光带建设工程、生态风景林建设工程、工矿废弃地复绿及生态景观林建设工程、小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保护地建设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业节水工程、道路绿化工程。

厂区绿化工程主要是对本钢工源厂区部分主次干道路区域路面、路标及设施的改造,进一步增强生产物资运输承载能力;开展单位附属绿地和公共区域绿地建设,进一步完善绿地结构,增加绿量;以能管中心大楼建设为契机,建成新的绿化景区。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可绿化率达到95%。厂区绿地系统结构进一步完善,厂容设施功能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比较完备的厂容绿化设施体系。

(五)农村环境保护工程

“十二五”期间,本溪市村庄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分三批进行,共23个乡(镇)、150个村屯,划分为24个连片整治区域。取缔浑江水库围网养殖及禽畜养殖场24个。减排COD11465吨,减排氨氮299吨。

(六)“十二五”节能减排工程

“十二五”期间,投资44亿元,共安排节能工程项目29项,节省标煤52万吨/年(不含CCPP),创造经济效益65亿元/年。减排SO29318吨/年,减排NOx1674吨/年。

(七)淘汰落后产能项目

根据相关法规政策及企业生产现状,“十二五”期间,关闭落后产能设施项目共55项,其中:关闭4座420立方米、1座55立方米小高炉;关闭发电锅炉3台86吨的蒸汽锅炉;关停27座采暖供热锅炉房,81台锅炉,合计3908MW;关停各种炉窑35台套;共淘汰各类机动车11070辆;关停畜禽养殖场24家。减排SO233358吨/年、NOx40713吨/年、COD114653吨/年、氨氮2987吨/年。

第五篇: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

理顺体制机制鼓励公众参与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

(五)《规划》提出分类指导、分级管理,政府引导、协力推进的基本原则,重点在于完善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发挥各级政府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规划》重点突出了5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制定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污染物减排、环境质量、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等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绩考核范围,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落实环境目标责任制。

二是明确建立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总量减排、环境容量、环境风险、环境功能区划作为区域和产业发展的决策依据。

三是发挥地方人民政府积极性。地方人民政府是实施规划的主体,要通过深化环保激励措施,完善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评价体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和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等创建活动,提高地方政府主动加强环境保护、及时解决环保重大问题的积极性。四是协同推进环境保护。“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的经验证明,各相关部门同心协力、共同推进是规划实施取得积极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规划》利用很大篇幅,详细阐明了为确保《规划》任务完成,需要环保、发展改革、财政、科技等18个主要部门承担的任务与职责要求,明确了责任分工。

五是强调社会各阶层公共参与。随着公众环境参与诉求日益强烈,要主动引导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关心、参与环境保护,开展全民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完善企业的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畅通环境投诉渠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举报制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强化产业和技术支持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强化产业和技术支持是降低环境保护成本、提升环境保护水平的关键。《规划》系统阐述了创新相关经济政策、完善市场机制的各项要求,深化脱硫脱硝电价、企业优惠水价、居民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和高耗水行业差别水价等价格改革。推进环境税、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等税费改革。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银行绿色评级制度,建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推进环境金融产品创新,完善市场化融资机制。

环境科技和产业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众多环境问题的解决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技术研发角度,要提升科技基础研究和应用能力,大力研发污染控制、生态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的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尤其是削减总量的技术,发展相关装配制造业;从环保产业发展角度,要建立环保产业服务体系,推动跨行业跨企业循环利用联合体建设,实行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许可制度,建立环保产业服务体系;从科技保障角度,要开展和加强制定、修订关于“总量、质量、风险”相关标准工作。推进《规划》实施,取得良好成效

《规划》明确了地方人民政府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明确了“部门协同推进环境保护”,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规划实施。在2013年年底和2015年年底,分别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下载土桥镇“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土桥镇“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宜兴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宜兴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摘要) 发布日期:2012-06-20 一、“十一五”的成绩总结及发展形势的分析 (一)主要工作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冀政办函[2012]8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评审意见

    《****“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评审意见2011年12月8日,****环境保护局在*主持召开了《****“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论证会。****水利局、发经委、科技局、......

    军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

    军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推动绿色营区向生态营区升级转变 钦浪网·新闻中心 时间:2011-02-24 08:49 来源:解放军报 钦州广西国内国际社会文娱体育视频专题深度聚焦......

    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

    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抚远县农业农村“十二五”抚远县农业农村“十二五”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是全县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五增一保”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剑门关镇十二五规划

    剑阁县剑门关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 通 知 各村(居)委会、镇级各单位: 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现将我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

    白龙镇十二五规划

    白龙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和“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合集五篇)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 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