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03:5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庐江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庐江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第一篇:庐江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庐江县文化事业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提出开展“人文庐江”建设,全县文化事业在省、市、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的精心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文化工作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全面繁荣文化艺术,文艺精品叠出。

1、群众文艺表演团体健康成长。县文化艺术团、群英艺术团、汤池业余文化艺术团等五家民营文艺团体,这些文艺团体面向基层,服务“三农”,成为活跃在农村文化市场的一支生力军和繁荣基层演出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安徽省“双百工程”示范点——庐江县文化艺术团2006年以来演出1740余场,创作705个文艺节目,行程89000多公里,受教育人数达百万人,演出剧照千余张。2009年12月,该团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全省首批文艺表演“百佳剧团”荣誉称号。

2、文艺创作成果丰硕。2009年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的“五个一工程”和“温馨的巢湖”歌曲征集活动,我县苏昉、邱定宏作词作曲的《山水歌谣》、《乖乖隆的冬》、《巢湖里有座姥山》几首歌曲分获二、三等奖和入围奖。2009年4月,汤池镇彭小波的《一本好书,一座灯塔》在安徽省农家书屋读书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二)快速推进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2008年至2010年初,泥河、同大、盛桥、汤池、白山、乐桥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相继建成,郭河镇综合文化站建设10月底全面完成,乡镇文化站建设总投资280余万元;已完成村级农家书屋建设122个,完成投资244万元;争取各类文化建设项目建设资金646余万元。2009年5月,我县争取省文化 厅支持,已获总投资80万元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庐江县支中心和119个村级信息接收点设备,现已完成主体投资,进入设备对接调试阶段。与此同时,县级文化“两馆一院”(即图书艺术馆、博物馆、庐江大剧院)招商工作于2009年9月底启动。

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完成有线电视联网的214个村,数字微波接收的18个村,施工质量高、入户率都在85%以上,有的点达到95%以上,2009年我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在全市评为第一名,在县民生工程评比中为第三名。建成400米标准化田经场(中央足球场)、综合训练馆、全民健身中心等。

(三)规范管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扫黄打非工作显成效。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以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为手段,严厉惩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活动。2006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4414余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4704余户(次),收缴非法物品(音像、书刊)22668余件,执行经济罚款30余万元,取缔无证照经营场所85户,收缴赌博游戏电路板、赌博机等405块(台)。

(四)不断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举办各种大型节日庆典、纪念文化活动25次,经常性地举办县城广场文艺演出;农村电影“2131”工程顺利实施,五年来下基层放映电影5000余场次,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县图书馆进行达标改造,五年来共接待读者7480人次;2009年、2010年“送书下乡工程”送出图书17100余册,价值约45万余元;县文化馆举办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2次,辅导农村文化户112户(次),人均年下基层服务15天(次),编排各种文艺节目238个。

(五)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在县政府的重视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支持下,顺利实施第三次全国文 物普查工作。目前,田野调查阶段的工作基本完成,普查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新发现文物点38项,复查老文物点217项(其中消失文物40项),合计255项。加大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长庆故居部分设施进行保护性维护,周瑜墓2008年9月28日竣工举行隆重的开园仪式,正式对外开放。我县现有出土文物15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9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184件;另有2件文物被省博物馆征集展藏,有1件国家一级文物送展省建国六十周年精品文物展。2007年庐江县临湖尉墓出土文物震惊全省考古界。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作,完成县级保护项目4个(其中市政府公布保护项目4个,省政府公布保护项目2个)

(六)整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1、明确定位和规划,明晰发展方向。天然的温泉,秀美的山水,源远的佛教文化,厚重的人文资源,优越的交通区位和周边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的客源市场,使庐江成为省内外众多商家和旅游企业关注和开发的热点区域。近年来,我县提出着力打造“人文庐江”,发挥优势,发展旅游产业。明确了以山水为骨架,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主题,以冶父山、汤池、周瑜墓为主体,在规划期内将庐江县逐步建成为“5区1带”主题突出、功能互补、系列化、网络化,能适应多层次游客需求的合肥市近郊以及皖中旅游区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并在全市率先设立“庐江县旅游局”。

2、推进项目实施,产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通过优化旅游综合环境,旅游产业发展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建设了黄山芙蓉谷汤池连锁项目九峰原始风情园、国轩·雅典娜温泉旅游度假村、中华影视产业基地、万振逍遥别院二期、汤池九福民俗欢乐园等重点项目,提升了我县旅游产业品位和知名度。

3、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挖掘我县旅游发展的潜力。庐江拥有汤池温泉文化、冶父山佛教文化、以周瑜为代表的三国文化和以丁汝昌为代表的淮 军文化,为了彰显这些资源优势,开通了庐江旅游资讯网站,编制了《庐江三国文化寻踪》、《庐江旅游指南》、《庐江县乡镇旅游开发参考》和“庐江旅游邮政贺年卡”等,建立让外界了解和感知“开放庐江、魅力庐江”的信息平台。同时,策划了庐江茶文化节、葡萄文化节和美食文化节等节庆,开展旅游、民俗、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实现“以节兴旅、以旅兴农”的目的,对地方知名度的提高、相关产业的发展、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强有力的作用。

(七)构建起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1、发挥体育部门职能作用,调动全民健身积极性。作为“全国体育先进县”,我县制订了“完善机构,健全组织,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工作思路,通过成立县全民健身活动委员会,加强宣传和指导,组建体育协会,发展全民健身运动。

全县目前共有乒乓球、篮球、象棋等各类单项协会10个,会员已发展到200多人;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体育骨干180人,20多个固定活动场所的晨晚练点,37套户外健身路径。

2、充分运用体育中心这个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近年来,每年都常规性地开展县直机关职工运动会、环城长跑、篮球等各项比赛,县体育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利用节假日常年举办篮球、乒乓球、保龄球、游泳、跆拳道等培训班,2006年以来,近万人次青少年、2000多人次成年人参加了体育夏令营和各类培训班。

3、鼓励、引导各基层单位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全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学生篮球、乒乓球等比赛,丰富了学校体育活动,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指导县直单位组织职工体育活动。并在庐城规划建设12个晨练点、乡镇15个晨练点等,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八)竞技体育工作水平不断提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借助专业训练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重点在跆拳道、拳击、散打、摔跤、健美操等优势项目上取得突破。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县运动员获田径跳高(单项)比赛铜牌;在全省拳击锦标赛上,获得54公斤级、48公斤级两个第三名,全省青少年散打锦标赛第2名、第5名。

五年来,尽管我县的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现行管理机制顺而不畅、文化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设备还相对薄弱、文化产业发展观念陈旧、思路不宽等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群众素质、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为目标,以“十二五”规划为统领,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开展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县城、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四城同创”目标,把我县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人文城区,展示庐江人民热情友好、文明礼貌、进取向上的人文精神风貌,使庐江人文精神成为我县的特色品牌。

(一)切实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不断提升理论武装水平

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创先争优”和建党90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利用举办县委中心组学习、庐江县经济发展与干部学习论坛和创办理论专版等形式,扎实开展理论学习和理论宣传,加强全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程,坚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全面提升理论武装水平。

(二)着力提升庐江城市文化品位,不断塑造庐江新形象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城同创”目标,立足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示范区重要城市,深度挖掘庐江文化特质,着力加大庐江城市文化形象的推介宣传力度,唱响“周瑜故里”品牌,打造“温泉之乡”名片。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节、发展论坛、征集形象宣传语、街道命名等活动不断提升庐江的对外形象 和知名度。

(三)稳步推进科教文卫体和思想建设,不断丰富人文内涵

1、加强科教文卫体和思想建设,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送科教文卫下乡活动,围绕鸡蛋助学育才工程、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和校园安全工程等重点工作;精心策划重大教育宣传题材;加强传统文化建设,打造我县孝道文化品牌;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以重大节庆日为重点,开展群众性文化、艺术、健身等活动。

2、推进全省文明县城、文明乡镇建设。在巩固上年度文明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启动新一轮文明创建工程。组织开展“五星级文明户”、“好媳妇”、星级宾馆、星级农家乐员工服务技能大赛、“感动庐江十大人物”、感动教育新闻人物等系列评选活动;推广龙桥“知荣明礼”综合试点工程,广泛宣传“建设和谐乡村,争创沈浩式干部,争当新型农民和职工”的重要意义。

(四)全面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1、全面加强体育、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东新区体育中心、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县文化艺术中心、广播影视传输网络等建设进程;开工建设县广电中心,适时新建大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完成文化馆、图书馆老馆舍改造达标工作。

2、结合大庐城建设规划,加快休闲广场建设。加快塔山公园、城东水体公园的建设,适时启动环山公园和小乔公园建设,努力在不同方位建造一座休闲广场,逐步提升塔山、绣溪、莲花泊、城东公园的文化品位。

3、各镇和新农村示范点努力建设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休闲广场,着力提高群众的生活舒适度。

(五)继续推进新闻事业稳步发展,不断增强新闻引导能力

正视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庐 江知名度;加强新闻管理制度,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驾驭能力;加快党委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提升网络舆情监测疏导水平;建立健全新闻宣传阅评和奖励机制;组织实施重点宣传工程,县广播电视台着力打造一批品牌栏目;整合全县宣传信息资源,创建庐江新闻网,办好《庐江手机报》。加强属地网站管理。

(六)大力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不断挖掘利用地域文化。加强武壮公祠等重点文物资源保护、历史名人研究力度。加快推进武壮公祠回收、吴长庆旧居散落文物收藏和周瑜墓园申报“国保”工作,协助岗湾片区旧城改造指挥部开展对古建材料及重点建筑保护工作,尽早开工何氏根亲文化园、抗日名将孙立人故居三期,积极筹建淮军纪念馆,设计好刘秉璋墓管理用房陈列内容,制定魁星楼文物布展方案。利用周瑜文化研究会等交流平台,加大对庐江藉历史名人的研究,并及时转化研究成果。

(七)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推出文艺精品

1、加大文艺队伍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强力推进我县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组织编纂《庐江人物》、《周瑜与三国文化》、《诗词中的庐江》及《庐江文学艺术系列丛书》、《庐江文艺》等文艺力作;建立文艺奖评比机制,重奖在文学创作、文化研究、文艺表演等方面的突出人才;积极筹备县作家协会、工艺美术家协会和舞蹈协会等艺术团体,整合书画类艺术团体,不断发展壮大和扶持民营艺术团体。

2、强化宣传队伍自身建设。加强骨干通讯员和专兼职通讯员队伍建设,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加强新闻信息管理力度,建立县、镇、村三级联动协调机制,努力构筑大外宣工作格局。

为了确保以上思路得以顺利实现,把人文庐江建设这项系统工程、惠民工程和长期工程落到实处,我县采取以下几点保障措施。一是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各相关部门将人文庐江建设纳入年初发展规划,纳入党委和政府年终考评内容,并成立相应的组织加强领导,要排出项目计划表,安排专人负责项目推进。

二是加大投入,强化保障。县财政加大对人文庐江建设资金的投入,将人文庐江资金列入预算,专款专用,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镇也根据财政情况参照执行。

三是明确责任,强化落实。各镇各有关部门把推进人文庐江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启动人文庐江建设通报制度,县两办会同县委宣传部不定期对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要求各镇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意见,要定期开展专项活动自查,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中共庐江县委宣传部

第二篇:关于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2009-9-28 16:55:54

市政府副秘书长 宋林继(2009年9月10日)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向市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汇报关于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近几年来,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文化“三保”战略,加大投入扶持力度,实施五大重点文化工程,不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荣成市、文登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县。乳山市被评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并被文化部授予“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成绩显著”奖牌。

一、科学规划指导、典型引领带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有效向前推进

我市突出文化民生,坚持面向基层,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考核体系,建立了规范的工作机制、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小文化”向“大文化”、被动监管向主动服务等“三大转变”,优化了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环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科学调研,整体布局,积极引导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今年文化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组织“农村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并向市政府作了汇报。市政府针对全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实际,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确定为农村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召开全市基层文化工作会议,与各市区签定目标责任书,出台了《关于加强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县两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以奖代补,给予每镇配套补贴20万元。给予建成并符合标准的农家书屋奖励2000元。文化部门制定了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一、二、三类标准,以及市级优秀文化大院考核标准,出台了《镇文化站规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强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典型带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各级政府在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入力度的基础上,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评估定级为抓手,坚持缺什么补什么,重点抓了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等的升级改造,提升了设施档次,增强了辐射带动作用,一批标志性公益文化设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荣成市投资6.6亿元建设了荣成市博物馆和文体中心,乳山市建设了市民文化中心、冯德英文学馆和三花影视基地。文登市民文化中心及博展中心正在进行主体封顶。环翠区电影院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在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带动,以点带面,实施重点突破。荣成市虎山镇文化站由村、镇共同投资45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600m2的文化站。文登市葛家镇综合文化站与葛家村文化大院共建共享,可同时容纳3000人开展活动。目前,全市已新建、改建镇综合文化站38个,农村文化大院1816个,拥有庄户剧团1200多个、女子腰鼓队1600余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方便了农民就近参与文化活动,使农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基本文化权益。

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搭建载体平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市政府坚持把文化服务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不断探索文化惠农方式,以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着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全力解决人民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戏难等问题。

(一)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去年,市政府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做为为民办的9件实事之一,列入目标责任制进行重点考核。文化、财政部门联合下发了《威海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实施意见》。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250万元,为全市68个镇(办事处)配备数字电影放映机,共组织放映数字电影31896场,顺利完成全市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的任务,实现农村电影放映覆盖率100%的任务。今年,又将放映工作由农村延伸到社区,不断扩大公益电影放映覆盖面。

(二)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全覆盖。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突出“网络共用、资源共建、站点共管、服务共享”四个关键环节,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密切合作,努力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文化部门依托市图书馆,积极培训站点管理员,提高服务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同时依托各级支中心和乡镇、街道办事处,把数字文化资源服务延伸到社区、企业、学校等,各服务点完成了“数字图书馆”、“公益网吧”和“视频点播”三大目标,实现文化信息资源“村村通”、全覆盖。目前,全市已建成基本型服务点1895个,扩展型519个,规范化服务点301个,规范化站点占到15%,在全省排到前列。文登、荣成两市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市”。

(三)实施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在推进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建设过程中,市政府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引导各级或投资新建,或利用闲置厂房、院落改建、扩建,各级政府采取了镇村结合、镇企联姻、社会共建、租借共享等多种方式进行建设。文化部门加大检查督导力度,采取现场督导、发文督办、工作调度等形式,促使各镇已规划的早开工,在建项目早竣工,建成的站、院管理好、使用好。同时,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对文化站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业务指导等予以明确,确保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我市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做法得到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全省17地市文化局长去年来我市观摩,我市以奖代补扶持镇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建设的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

(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市政府通过有线电视入户、远程教育进村,架起了城乡文化资源共享的“金桥”。全市2000多个行政村和近200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实现有线电视联网,城市文化信息资源延伸到农村,广大农民享受到城里的文化生活,产生了“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的效应。我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2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地级市。

(五)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建设。自启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以来,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部门结对包建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著名作家冯德英将省政府奖励的20万元全部捐献给乳山,以个人名义在15个镇(街道)建设了15处“冯德英书屋”。全省农家书屋建设现场会在文登召开,我市农家书屋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

三、充分发挥区域文化特色,精心打造文化品牌,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化部门坚持区域活动特色化、阵地活动经常化、节日活动制度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全市每年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上千项,呈现出“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的大好局面,被誉为“滨城无处不飞歌、幸福威海大家乐”。市区连续36年举办了“5.23歌咏会”,连续19年举办广场周末纳凉晚会,被授予全国“歌咏之乡”称号。

(一)弘扬区域特色文化,精心培育演艺品牌。文化部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对区域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挖掘整理,实施演艺剧目带动工程,提高了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文化部门继推出《梦海》之后,今年又推出了动漫情景剧《地球大乐园》,不仅在我市城乡演出,还到韩国演出120场,十月份将参加全省调演。拍摄完成了电影、电视连续剧《婶子》、《兽医站长》、《磨坊女人》等。《海的儿女》、《李龙王》、《天赐》、《烽火天福山》等都在打磨、拍摄之中。全市有上千件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文学刊物上发表,有50多项农民文艺节目在省级以上文艺调演中获奖。文化部门因势利导,先后参与举办渔民节、农民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农村群众在分享“草根文化”的乐趣中提高了凝聚力。

(二)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今年,为进一步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文化部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幸福威海文化年”活动,将我市的激情广场大家乐活动、瀚海情广场文化活动、皇冠之夏纳凉晚会、“百姓放歌·唱响文登”、“和谐荣成”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乳山文化夜市、环翠区5.23歌咏会等涵盖其中。多年来,面向不同群体,精心设计了农民文艺汇演、农民文化节、全民读书等大型文化活动,举办了京剧票友大奖赛、青年歌手大奖赛、民间艺术展等专项文化活动,组织了优秀文化大院、百佳文化户创建、家庭文化展、十大藏书家评选、剪纸比赛、面塑表演等特色文化活动,激发了农民的参与热情,辐射带动了整个农村文化的全面繁荣,涌现出特色鲜明的全市幸福文化、乳山母爱文化、荣成滨海文化、文登学文化以及环翠歌咏文化等活动品牌,塑造了城市文化形象,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这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促进了我市广场文化的开展,我市15个大型文化广场,先后有9处被评为“全省十佳广场”。

(三)实施“文化燎原”计划,下乡“种文化”种出新天地。各级文化部门摒除任务观念,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真心实意根据农民需求和口味到乡下“种文化”,切实把“文化下乡”变成了“乡下文化”。近年来,共向农民送书10万多册,送戏、送电影20多万场次,送普法材料10万余份。仅去年,全市就组织各类农村文化大集480场次,文化流动服务车直接把农业实用技术、特色种养技术等书籍送到农民家门口。威海市新农村文艺演出队、拥军文艺演出队,长年活跃在农村、军营、敬老院、社区、工地,为老百姓进行公益演出,满足他们最基本的文化需求。各级电影公司组成流动放映队,精心挑选上百部影片,随车携带,农民需要什么就放什么。各级艺术团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精心编排节目,常年坚持串村演出,每年演出720场次以上,观众达120多万人次,被广大农民亲切地称为“庄户剧团”。农村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有效地净化了社会风气,带来了春风化雨般的效果,为维护农村稳定起到了良好的“润滑”作用。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全面推进

我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整个文化工作,统筹兼顾农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统筹兼顾城乡文化市场的协调繁荣发展,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一)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果。我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物保护工作呈现新亮点,非遗保护成效明显,有效地承继了历史文脉。我市拥有国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29处,市(县)级文保单位54处。目前,全市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442处,其中新发现117处,复查325处。编辑出版了《威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威海文物概览》、《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等书籍。成立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台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2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0项被列入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喜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农村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收藏展览等主导产业。荣成斥山旅游风景区被评为我市十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环翠区陶家夼村投资300余万元建设“秋色赋”艺术馆,延伸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触角,使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文登昆嵛山樱桃文化节带动了整个山区农村经济的振兴,每个民俗户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乳山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开工建设了总投资70亿元的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等6个旅游项目。开展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增加了旅游景点的文化含量,激发了旅游业活力和动力。今年又投资5000万元,打造了乳山老胶 东(乳山)古玩字画城,现已进驻商户200多家。

(三)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全市文化部门始终以“让党委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让经营者得到更多实惠”为目标,确立 “以规范促发展,以管理促繁荣”的新型管理理念,立足“平安工程”、“阳光工程”、“产业工程”等三大文化市场管理工程,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工作作风,建设合格管理队伍,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初步走出一条“政府管理、社会监督、依法经营、和谐发展”的文化市场管理之路。环翠区文化局被中宣部、文化部联合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市场管理先进集体”,文登市市场管理办公室被省人事厅、文化厅集体记三等功。目前全市农村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400多家。

五、加强领导,完善政策,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尽管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与省、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及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有待进一步完善。今后,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凝聚力量,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体,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大繁荣、农村文化产业大发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更加重视文化建设,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纳入农村工作总体发展规划,把农村文化建设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任务、硬指标,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建设,逐年增加基层文化建设投入,不断促进基层文化建设。

(二)政策倾斜,加大投入。制订优先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倾斜政策,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文化经费每年不得低于全市财政支出的1%,且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的增长幅度。对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给予经费保证。在城镇建设中,要配套搞好公共文化设施。要充分发挥好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吸引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投资体系,为实现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长远规划,明确目标。各市区要制定长期规划和近期安排,到“十一五”末,各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各社区要建成面积不少于500㎡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要求今年年底,全市所有镇建有不少于500㎡的规范化管理的综合文化站。更好地发挥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和功能,大力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城乡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驾驭能力。要切实加强文化系统班子队伍建设。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或引进一批文化发展急需人才,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国内外市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一些领域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要完善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决心借这次会议的东风,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监督,更加主动、更加自觉地抓好基层文化建设,以更大力度增强文化软实力,努力实现文化事业有一个大发展,文化产业有一个大突破,文化建设有一个大推进,文化队伍素质有一个大提高,文化成果有一个大丰收的“五个一”工作目标,为全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应有贡献。

第三篇:全市2010年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一、2010年全市文化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文化惠民工程进展顺利。以服务“两新工程”建设为重点,完成了5个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50个高标准农村文化大院、150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市艺术馆新馆的工程建设和内部装修任务,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放映公益电影12000场,全市农村普遍实现“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任务。实施“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工程,送戏下乡230场,送书画600余幅,举办艺术培训、书画展览10余场次,为51家农村庄户剧团赠配演出音响设备,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大力开展文化创业活动,评比表彰文化创业活动先进单位,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审批新上文化产业项目25家,形成固定资产4000万元。着力扶持发展骨干文化企业,九羊文化产业园孝文化博览馆工程建设顺利推进,成功举办第二届大舟山旅游节,开拓了新路;以第二届国际航空体育节暨全国航空运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雪野文化创意基地、雪野文昌文化园等一批重点项目不断发展壮大。

(三)艺术创作与展演取得新突破。着力打造地方戏曲品牌,创作排演莱芜梆子大型戏《城市村官》,恢复排练传统剧目5部。大力发展群众艺术创作,在全省“星光奖”评选、曲艺大赛、农民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中,有20余件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小戏《暖水袋,痒痒挠》参加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决赛,夺得政府社会文化最高奖--“群星奖”,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举办全市职工文艺汇演、消夏文艺晚会、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公益品牌文化活动和系列节庆文化活动,组织专场演出60余场,观众达80万人次,进一步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顺利通过山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工作验收,被验收组确定为优秀等次。完成了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的规划编制任务和齐长城莱芜段沿线的保护区域划定工作。策划推动鲁王工坊锡雕艺术研究院、莱芜梆子艺术研究基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建设。组织参加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举办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增强了文化遗产影响力。

(五)文化市场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以确保重大节会文化市场安全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扎实开展文化市场集中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250人次,查缴非法音像制品2600余盘、非法书刊3500册,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网吧6家,取缔无证照书、摊点12处。不断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举办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促进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的健康发展。

(六)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文化体制改革意见精神,完成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三定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从加强管理、依法行政的原则出发,合理设置、调整、归并相关职能,逐步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体制。积极在文化事业单位实施岗位竞聘、绩效考评和干部竞争上岗,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

二、2011年的主要工作计划

1、推进重点文化设施工程建设。重点抓好市艺术馆新馆内部装修建设,加快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步伐。继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在社区中心村建设50个高标准文化大院、200个农家书屋,全面完成社区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2、实施艺术创作精品工程。抓住“十艺节”在山东举办的良机,围绕纪念“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大主题,创作排演大型戏2部,恢复排练传统剧目4部,精选各艺术门类的精品节目进行加工提升,争取在国家、省相关艺术赛事中获得好成绩。

3、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精心组织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及职工文艺汇演、少儿艺术展、消夏文艺晚会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举办乡镇文化站长及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争取每村培养一名文艺骨干。继续推进“文化下乡”服务“三农”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完成送戏下乡150场、放映公益电影12000场任务。

4、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水平。继续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基础工作,命名公布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做好文物保护“四有”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博物馆和研究基地建设,举办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和进校园活动,充分展示非遗成果,动员全市人民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5、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和“扫黄打非”工作力度,扎实开展打击侵权盗版专项行动和保护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管理工作,确保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6、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认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积极推动与金融机构对接,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搞好对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扶持,推动泰山盛世嘉园商业广场大地数字影院等新上项目建设。

7、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执法”要求,进一步推进综合执法改革,完善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体系,加强综合执法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莱芜市文广新局供稿)

第四篇: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步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了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与繁荣。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艺术创作、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

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总体情况

2011年10月1日,市图书馆新馆建成后对社会正式开放。****县和****市的文化中心已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全市有公共图书馆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纪念馆8个。全市10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设有文化站,1826个行政村中,已建成农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1825个;建成社区文化中心82个,占社区总数的98%。****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被命名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区的电建社区、花园街社区,****区的龙源湖社区和****区的梅苑社区先后荣获了“全国群众文化先进社区”称号。

二、各项惠民工程实施情况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006年,****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市(全国仅有5个),孟州市被确定为试点县(全省6个),经过紧张工作,到2007年底,我们超额完成了试点任务,通过了文化部的验收。随后几年,我市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不断对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硬件设备进行上档升级,工程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至2010年底,我市所辖各县市区均建立支中心,并投入使用,在乡村基层网络建设上,全市58个乡镇、44个办事处全部建立乡镇(办事处)服务点,建成村基层服务点1847个,基本形成了机构健全、运转良好的市、县、乡、村四级共享工程服务网络。2011年以来,我们重点对各县市区支中心和村级服务点使用情况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督导,确保各服务点发挥作用,并对部分基层服务点进行了设备的更新和补充。

(二)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

“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是以充实、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目的,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原则,让广大农村群众免费观看到优秀的文艺节目。近年来,我市以豫剧和怀梆为主要演出形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自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所到之处,均收到了高度的赞誉。2008年至2011年,我市共完成演出任务267场。2012年我市承担演出任务64场,按计划将在11月底前完成。2012年,列入市定十项民生工程内容的“百场演出送基层活动”,由市财政出资40万元,购买100场(戏剧、歌舞各50场)演出送基层,也将在11月底前完成。

(三)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由政府出资,在行政村建立的、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在我市实施始于2008年,2012年建设任务592家于今年9月份完成建设,10月中旬通过省新闻出版局验收。目前,我市已建成农家书屋1992家,实现对行政村的全覆盖。

(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实施的,由中央财政拿出资金补助,使每一个乡镇都建设一个达标的综合文化站。我市自2008年以来开始实施,至2011年底全部完成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实现了全市58个乡镇都有一座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

(五)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

我市有公共博物馆(纪念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11个、文化站58个。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我市于2010年已经全面进行,除博爱县博物馆暂不具备免费开放条件而未能实现免费开放以外,其余各馆均已实行免费开放。

****市博物馆2011年进行了陈展提升,推出文物陈列“山阳瑰宝--****市文物基本陈列”,对社会免费开放,受到各界好评。市群艺馆于2011年元月20日搬入东方红广场东侧原市总工会办公楼,结束建馆以来始终没有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的局面,目前馆内各项公共设施及培训课程已对社会免费开放。2011年10月1日,市图书馆实现对社会试运行。至2011年底,全市图书馆、文化馆(站)已基本实现免费开放。

三、文化艺术创作和影剧演出

近年来,全市文艺创作人员共创作不同风格、题材的剧本50余部,创作小戏、小品、曲艺类作品100多个。我市青年剧作家、市艺术研究所所长胡红兵任总编剧的《快乐星球》先后获得了河南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和电视剧最高奖--“飞天奖”三等奖,并在2007年9月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剧奖。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杨林创作的豫剧《常香玉》,在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获得“文华大奖”,并获2008年省“五个一工程”特等奖。杨林任编剧的豫剧《女婿》由省豫剧三团搬上舞台,获得2008年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创作的话剧《红旗渠》由省话剧团演出,获2011年省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奖和文华剧作奖。杨林继2006年

凭剧本《霸王别姬》获“曹禺剧作奖”后,2012年9月凭话剧《红旗渠》再获此奖。剧作家范光创作的电视剧《好人谢延信》获河南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在历次省戏剧大赛中,沁阳市怀剧团演出的怀剧《王东明》、孟州市豫剧团演出的《三迁记》和****市豫剧团演出的《曹谨》、《访帅出征》、《青天泪》、《杨门风云》等先后荣获金奖、银奖、铜奖、“文华剧作奖”、“文华演出奖”、“文华剧目奖”等。

2012年,我市8家国有文艺演出团体全部按要求完成了体制改革任务。其中,市直2家演出团体转企改制,沁阳市怀剧团划转为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另5家县级演出团体撤销。目前,相关后续工作仍在积极开展中。

四、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

目前,在我市1092处文物古迹点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馆藏文物3万多件,其中上级别文物6千多件。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066处,复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共计1745处。我市现有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共同组织编辑的《怀川记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成》于2008年初正式出版发行。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也在进行中,我市成立了申遗工作领导小组,项目也已列入文化部候选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共收集普查线索100141条,立项调查3239项,涵盖14大类。2009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被文化部表彰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在我市众多的馆藏文物中,东汉连阁式彩绘陶仓楼、温县盟书、修武县夏商时期玉戈、元代杂剧俑、东汉五凤熏炉、四不象铜灯等都属于国家珍贵文物,在满足市民参观的同时,多次出展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比利时等国,为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文化新闻出版市场有序繁荣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的管理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健康发展。市文化新闻出版市场稽查大队被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命名为青少年维权岗。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被国家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单位”;被省新闻出版局表彰为“全省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先进单位”;市“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被省“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扫黄打非’工作先进集体”。

第五篇: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报告

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报告

一、2006年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6年全市年末总人口为355.1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1.8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5‰,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6.32%,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圆满完成了省、市下达的人口计划和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

继续加大人口计生事业投入。2006年市级财政人均投入达6.8元,市县两级人均投入已达到12元,并确保中央转移支付10%以上和社会抚养费全额返还用于人口计生事业。新建了8个600平方米以上乡(镇)服务站。

加强计生事业管理。设立“关爱女孩奖”;对农村年满60岁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的夫妻双方每人每月奖励50元;村计生专干月工资由200元提高到400元,社区计生专干月工资由500元提高到600元;为所有在岗计生临聘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全市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实现率达80.56%。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实现与省和国家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互通。完成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信息软件、协会管理信息软件、奖励扶助制度信息软件开发工作,使计生管理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建立起以“四抓四建”和“两地协作”为重点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计生“三结合”帮扶。各级各相关部门共投入“三结合”帮扶资金253.57万元,帮扶计生户21553 户,有4548户在2006解决温饱。

(二)卫生事业

全市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为133.3629万人,参合率达74.56%。全年就诊农民220.28万人次,补偿农民2638.19万元。2006年,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建的修文县人民医院(建设规模4500m2,总投资1680万元)已完成主体工程;9个乡(镇)卫生院改造已基本完工;完成四室合一村综合楼中80个村卫生室的建设。贵阳市紧急救援中心大楼、120指挥系统,已于2006年10月投入使用;贵阳市传染病院(建筑面积16313平方米,总投资3958.47万元)改扩建基本完工,其中门诊综合楼已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为307.73万元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县乡村基本医疗设备完成招标工作,共116种,总价值约430万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卫生示范点28个村。

全市无非典、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及甲类传染病发生,乙类传染病发生18种、12046例,报告发病率为294.02/10万,与2005年同期相比下降0.99个百分点。其中伤寒在白云区沙文乡吊堡村、风疹在贵阳十九中、水痘在花溪区花二小各流行1起,受威胁人口分别为1110人、2733人、1382人,均已得到有效控制,无死亡病例发生及疫情蔓延和扩散。发现治疗管理涂阳肺结核病人1278例(初治1091例、复治187例)、重症涂阴肺结核病人669例,分别完成项目任务数的115.34%、377.97%。初治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达89.74%,与项目要求相比提高4.74个百分点。全市共检出HIV感染者116例(全市HIV感染者累计共476例)。各单苗接种率均在95%以上。麻疹病例发生11例,发病率为0.31/10万;AFP病例报告36例,报告发病率3.64/10万。

2006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9.23/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2.48‰,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分别提高到91.98%和90.29%,儿童系统管理率提高到82.09%。

加强食品卫生工作。一手抓开展以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为重点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一手抓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通过评审,2006年达到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信誉度A级单位

11户、B级单位36户、C级单位1456户。累计全市A级单位47户、B级单位141户、C级单位2792户。

(三)文化事业

艺术创作丰富多彩,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新创作并演出了大型现代京剧《布依女人》、大型综艺舞台剧《西游时空》、魔幻卡通剧《白雪公主》等一批重点剧(节)目。现代京剧《布依女人》入选2006~200730台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现了我市创作剧目申报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零的突破。舞蹈《跳山》荣获全国“四进社区”银奖,话剧小品《小姑姑》获贵州省文艺奖二等奖,无场次音乐话剧《白云清风》获贵州省文艺奖三等奖,小品《妈妈,你不要走》、三句半《粉祸》获全省禁毒文艺调演专业组二等奖和演出奖,舞蹈《红妹儿》获贵州省舞蹈新作品展演优秀奖。2006年,市属专业艺术院团完成文艺演出668场(其中到农村下基层演出201场),举办广场文艺演出 45场(次),组织放映农村电影13576场(次)。

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进一步保护。组织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工作,共有27个项目被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溪区苗族挑花刺绣手工艺和乌当区香纸沟古法造纸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作名录。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新进展。文昌阁和甲秀楼、阳明洞和阳明祠、马头寨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束了贵阳市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期以来空白的历史。

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决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6年创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各类商业演出同比增长263.11%,市文化演出中心同比增长141.37%,市文物流通协调中心同比增长131.5%;世纪星光影城创票房收入1100万元,同比增长18.36%。

加强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贵阳市艺术中心大厦多功能剧场竣工投入使用;贵阳国艺大厦多功能剧场土建工程完工;甘荫塘文化综合楼土建工程完成;贵阳影城土建工程封顶,为我市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广电事业

实施“精品工程”,不断提高节目质量。2006年市广电局荣获国家广电总局授予“2001——2005年全国广播影视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称号。贵阳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虎啸玄天洞》、《大山的呼唤》两部广播剧,分别获得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奖金奖和铜奖,实现了我市广播剧在国家级评选中获奖零的突破;贵阳电视台获得一个全国城市电视台新闻二等奖,是市广电系统获奖面最大、层次最高的一年。建立健全了“监测情况反馈”、“播出质量评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进一步提高质量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市村通工作获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颁发的“全国村村通广播电视先进单位奖”,把贵阳的做法称为“贵阳模式”,在全国广为推广,使贵阳市的村通工作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为全市争得了荣誉。全系统全年实现产值1.08亿元,其中直属单位创收5980万元,比2005年增长17.25%。

(五)体育事业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工程,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建全民健身工程10处,投资近百万元。农村体育得到广泛重视,为11个市、区共建示范村和11个省、县级示范点配置安装了体育设施。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1900余人。全年举办各类项目的赛事健身活动近百余项(次),全民健身活动形成上下互动的局面,参加活动的群众达140万人次。枣山路游泳池免费接待未成年人团体6000多人次,对外开放70多场(次),共接待锻炼人数约4万人(次)。市体育训练馆对未成年人开放,一年来免费接待未成年人锻炼约30多场(次),共接待锻炼人数约3000多人(次),对外开放接待人数6万多人(次)。市人民体育场一年来有偿开放和免费开放共1270场(次),接待锻炼人数达35万人(次)。各类锻炼活动蓬勃开展,呈现出“天天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季季有高潮”的活跃氛围,体育人口逐步增加。全年举办各类项目的赛事健身活动近百余项(次),全民健身活动形成上下互动,大小结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参加举办贵阳市第十届运动会、第四届职工运动会和参加全省第三届残疾人运动会。贵阳市体育代表团参加省青少年运动会18个大项316个小项目的比赛,以金牌223.3枚、银牌107枚、铜牌84枚,获得奖牌名次全省第一名;以团8024.75分获得总分名次全省第一名;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向省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38人,获得输送成绩名次全省第一名,实现了金牌、奖牌团体总分、高水平人才输送四项第一的目标。

二、2007年社会事业发展展望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

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在96%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趋向正常值范围。扎实抓好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服务工作。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夯实基层基础。开展以技术服务为主的优质服务活动,促进少生与健康、与优生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实现少生快富。确保全面完成全年人口计划和计划生育各项目标任务,保持全省先进的地位,力争挤进全国同类城市先进单位的行列。

(二)卫生事业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多部门协作机制,协调有序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大对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的工作力度及资金倾斜。继续在全市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入户知晓率达100%、参合率达90%以上,使参合农民得到实惠;加强重大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工作,加强非典、霍乱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努力使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60/10万以内;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严防疫情发生和传播扩散。同时做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防治和计划免疫工作。深化城市医疗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10个标准示范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视困难群众医疗保障,把市三医、市五医、市六医建设成为贵阳市首批惠民医院。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加强对食品、医疗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无证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保证群众食品、医疗安全。全面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职业卫生监督,推进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力度,做好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抓好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作,使城乡协调发展,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协调发展,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开工建设市一医、市妇医医技楼,加快农村卫生项目建设。

(三)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增强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活力,以创作精品力作为重点,促进文艺的全面繁荣发展。以新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为重点,促进文物事业的发展。以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为重点,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完成贵阳京剧团二次装修,力争年内投入使用。

(四)广电事业

坚持导向,突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广播电视宣传,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切实加快广电体制改革步伐。打好攻坚战役,全面实现农村广播电视 “村村通”,使全市自然村通电视率达100%,电视入户率达85%以上。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确保完成40万城镇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平移。进一步拓展思路,抢抓机遇,加快广电事业发展。开机拍摄电视连续剧《旷代大师王阳明》。推动可经营性资产的剥离和产业化经营,确保完成产值1.5亿元,比2006年增长12%以上。做好新建广电中心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五)体育事业

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把依法行政、依法治体与实施国家体育“十一五”规划结合起来,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提高行政执法水平。认真抓好党建工作,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完成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扎扎实实抓好群众体育,使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不断促进体育人口增加;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竞技体育的竞争机制,创造良好的竞争平台,多出快出优秀体育竞技人才,为“城运有牌,奥运有苗”打下牢固基础;集中力量抓好场馆建设,加快贵阳奥林匹克运动中心建设,为迎接全国民运会在贵阳举办做好硬件准备;千方百计抓好体育产业发展,不断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加大对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创建“文明城市”服务的工作方针,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全力

推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发展新思路,加快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引导和促进体育消费,发展和规范体育市场。

下载庐江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庐江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区文化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社区整合以来,社区两委班子高度重视文化进社区工作,以创建省级文化先进社区为目标,在社区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社区......

    公安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公安县文化事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公安作为三袁故里,自古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三袁文化是不仅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公安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届“三袁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

    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发布单位】文化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0-01-01 【生效日期】2000-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个五......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国家的角度看文化的重要性 工业091班邹奔虎***7年10月党的党的十七大召开,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1:10 作者:马中平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事业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根源与传承,是人类历史变迁,社会发展的见证......

    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改)

    宜宾市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委九届九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根据《中共宜宾市......

    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县文化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常委会组成文化事业发展工作调研组深入小岭、凤凰、乾佑街办部分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村文化活动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