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小课题》课题报告

时间:2019-05-14 03:2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小课题》课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小课题》课题报告》。

第一篇:六年级:《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小课题》课题报告

南川区隆化一校六年级数学教研组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报告

隆化一校教科室: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可见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有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主要是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学生没有经过预习,完全跟着老师走,一味依赖教师去被动学习,只会等待老师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往往会跟不上,他们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有的老师虽然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很认真的对待,学生缺乏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于是,产生了以下几种后果:预习要求不具体,预习不到位;没有预习方法,学生无从下手,大多数学生敷衍了事地去预习一下;布置了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却不管不问,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一个样,得不到及时的反馈。

所以,如何开展预习,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显得十分重要。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如果对学生的预习方法加以指导,学 生就能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学生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好习惯,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校正在实施的生本理念下 “361快乐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就是提倡以学生为本,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上做自己的主人,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实现学习上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教研组申报《小学数学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在数学课堂中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和“双主体互动”,培养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以及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的精神,也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真正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有效课堂。

(三)课题界定

课前预习,《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 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就是凭学生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课前预习是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对于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预习能力,就是将这一先进的教学理论实施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2.培根说的:“习惯是一顽强而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习惯的不同,它们不是造就一个人,就是毁灭一个人。也正如萨穆尔,斯迈尔所说: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创新之处 1.通过研究帮助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预习方法,形成指导学生预习的基本操作模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设计可操作性较强的预习提纲,帮助学生预习,以便提高预习的质量。

4.研究如何及时、有效反馈预习信息,并把它们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预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5.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和“双主体互动”的有效课堂。

四、本课题研究内容: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小学五年学生的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现状,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培养计划。

2.思考数学的预习有哪些自身的特点,与学生一起探究适合学生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实效的数学预习的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研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后,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争取取得预设的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4.使学生学会预习、乐于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学生主动预习的习惯,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5.依托我校正在实施的生本理念下 “361快乐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平台,发挥学生预习的作用,真正实现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有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预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预设研究计划,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对症下药。

(2)行动研究法:此研究法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等方面的研究。

(3)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小结,撰写经验总结,积累材料。

(二)完成课题的基本途径

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有关课题研究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了管理和理论知识。利用互联网、亚教网“三网合一”的平台,认真开展实验,遇到问题多看书、多请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积极撰写研究心得、研究收获,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三)课题实验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两学期

1.申报阶段:(2013年3月):认真选题,学习、查阅有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兴趣、预习态度、预习能力、预习习惯等方面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3年10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深入开展各项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收集活动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2013年11月):收集整理课题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五、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本课题组成员几乎都已积累相当的研究方法和经验,知道如何深入展开研究、细心研究问题、彻底解决问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有87.5%都已取得小学数学中级职称,是长期从事小学中高段数学教学的优秀教师。其中有多名老师在校区两级“说作评”课活动中取得第一、第二、第三名的好成绩;有多人次在市区两级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得过一、二、三等奖。教学、科研能力很强,所以有研究能力的保证。相信本课题在全体课题研究成员的执着研究和共同努力下,实验一定会取得成功。

六、预期成果及评价方式

(一)预期成果

通过研究,预期取得以下成果: 1.课题实施方案。

2.课题相关论文。3.课题的相关教学案例。4.课题研究报告。

(二)评价方式

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考查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否养成,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自学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七、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孔企平著《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4.朱劲松:《谈小学数学的预习作业》 5.姜芳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南川区隆化一校六年级数学教研组

二0一三年秋期

第二篇:课前预习课题开题报告

青山铺镇赛头小学促进学生课前预习并发现问题能力的研究课题

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莘县国棉学校袁鲁振

一、课题研究意义

在现在的小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积极主动地教,学生消极

被动地学。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得太多,讲解得太多,学生习惯性地依

赖教师,不能自主地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课前预习的学习方

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

习方法、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

当前,有很多教师不注意、不重视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

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有的教师

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预习方法,最终,学生有效的课前预习活动得不到保障。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

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二、现阶段我校学生预习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自觉、按时、有质量地完成作业;

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中,主动探究、获取知识意识不强,不能

很好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2、自主学习能力有待系统指导、帮助提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课堂上不善于发

言,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个别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三、课题设计

(一)具体研究内容

(1)小学生预习现状的分析研究。通过观察、调查、统计等方法,找出学生

预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是由于教师的指导不当还是学生自身的习

惯、态度等原因,为研究开展奠定基础。

(2)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的研究。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

活和学习方式。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

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终生受用。预习习惯也一样,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预习习

惯培养的策略,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3)小学生自主的预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需要着手,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自主预习的条件、内容、策略及相关能力等方面,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提炼出切实有效的自主预习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的能力与习惯。

(4)各学段布置预习作业和检查预习作业的有效形式以及评价预习的研究。课

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渠道。抓好预习要落实四个方面:一是设计预习练习题。

二是保证预习时间。三是做好预习检查。四是抓好预习评价。

(二)具体的做法

(1)调查研究法:为了检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对所教班班级分别进行检测,并进行认真

分析总结。先后向家长、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4)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教学个案进行研究,分析预习中有效和无效现象,探讨有效预习策略,调整教学实践。

(5)经验总结法:教育经验来自于实践活动,努力通过对研究活动中的体会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较为系统的,有借鉴、推广增值的研究成果。

(6)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老师和家长互相配合,加强合作,发挥家长的作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预习时需要家长的指导。利用座谈会和访问的方式了解家长的想法,让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介绍经验和做法。

(三)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他倡导教学方法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来组织;他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辅助者与学习的主人的关系;在教学管理上,他提倡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

(2)布鲁姆的“发现教学”

布鲁姆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说明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同。布鲁姆认为,“学习就是发现”,教学的过程不是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从学习者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教学”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应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有效地建构,让学生尝试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作业,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新的教学内容的原有认知水平,从而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教学。

(四)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尝试阶段

组建学校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职责。确定实验班级,调查学生目前预习状况,了解学生预习水平。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有效预习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博采众长,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做准备;采取比较法、调查法、行动法、经验总结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开展有效预习策略的研讨活动,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中期实施阶段

根据研究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围绕有效预习习惯的培养进行教学研究,通过教师个研、群研方式,广泛收集预习练习题,认真分析、反思、交流;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举行课堂教学示范观摩,及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后期总结阶段

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汇集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结题鉴定汇报活动等。

第四阶段:经验推广阶段:

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五)效果检测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预习练习题设计、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同时,各年段按研究计划达到如下成效:

低年级:按老师的要求在家长的配合下,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预习对学习产生兴趣,上课能专心听讲。

中年级: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上课能专心听讲,自觉解决预习中的问题;针对预习时的疑难能主动和同学探讨、交流。

高年级: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提高质疑能力;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数学科组在去年设定了一个研究课题“小学数学有效预习策略与操作研究”。主要研究:

1、适合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理的预习方法、良好的预习习惯、积极有效的预习形式等都将成为广大教师深入展开讨论的话题。而促进学生课前预习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则更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在实验区使用刚刚三年半时间,非实验区有的两年多,有的刚开始。新目标《英语》的教学理念,教材设计安排意图,教师都很难从旧的教材中走出。对于教材中不同课的授课方式存在困扰。如何使用好新教材,使其达到预期目的?对于教材中不同的课如何找出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授课方式?怎样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和水平?都需要我们从课堂实际入手,对不同的课的授课方式探索研究,从而解决教师授课中的困扰。这就指出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对新目标《英语》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1)、为使用新目标《英语》教材,适合此教材内容中感知课、拓展课、听力课、阅读课等课堂教学不同类型的课,研究和探索普遍规律,为使用新目标《英语》教材提供理论指导。

(2)、通过课题的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营造科研氛围,用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实践意义:

(1)、通对对英语课不同授课方式的研究和探索,为教师提高授课能力找到有效途径。

(2)、通过课题实验,培养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带动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队伍有质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⑴ 成立学校中心课题组

⑵ 查阅资料、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⑶ 制定“促进学生课前预习并发现问题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⑷ 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⑴ 进行“小学生课前预习”的现状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⑵ 根据课题研究操作措施和做法,按计划组织学生深入开展各项课前预习活动

⑶ 通过听课、观摩、研讨等活动,开展研究工作

⑷ 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⑸ 收集各项活动资料,做好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记录和原始资料的积累

⑹ 每次活动评选优秀实验教师,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优秀学生,发给荣誉证书,以示奖励

⑺ 每学年召开阶段成果汇报、经验交流会。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⑴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座谈访问等方式了解家长、学生、教师等方面的反映,进行实验检测

⑵ 根据实验检测及收集的实验材料,进行结果统计与分析评价

⑶ 整理研究过程的总结报告、论文和教学案例

⑷ 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4、研究工作的安排,组成研究队伍。这部分阐述研究阶段、步骤时间及分工。阐述研究进度、子课题设置及人员分工,每个阶段要取得什么形式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所需的经费及承担单位。分工是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写出,目的是为了增强课题研究组成员的责任感,以利于计划的落实。研究工作的安排,是研究实施步骤、时间规划,就是研究的每一步骤、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每个阶段需要的工作时间,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这样,就可以严格按步骤和时间要求进行研究,自己督促自己,自我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完成。

如:课题《初中新目标英语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的实验时间和活动安排:

课题整体实验为三年,从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月—2006年9月 1.课题申报和论证。2.撰写开题报告。各小组制定实验计划。3.实验教师培训,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理论,收集资料,做好有关课题的调查,为实验做准备。

第二阶段:研究操作阶段。2006年9月—2008年8月 各实验小组开研讨会,上实验课,小组随时总结实验情况,调整计划。教师撰写实验论文,各小组撰写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验收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课题组开实验研讨会,对实验从计划、实施和实验过程进行验收,撰写实验工作报告。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

付家桥小学兰远高

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

一、激发学生乐于预习的兴趣

开展预习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比如: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评选“预习小能手”。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

1.合理安排预习内容。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2.选择恰当的预习方法。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①看懂例题。学生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②总结算法。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在预习时要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达到算法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3)数学操作课的预习,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

三、及时评价促进学生预习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

四、让学生常抓不懈坚持预习

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总之,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虽然是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只要通过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教师和家长科学、耐心的指导与监督,学生的预习水平就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

第四篇:小学生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小课题成果鉴定材料

永年县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小课题

(小学生如何做好语文课前预习)

成果鉴定材料

课题立项号 课 题 名 称 小学生如何做好语文课前预习教 研 组 语文教研组 课题负责人 吕晓波 所 在 单 位 永年县辛庄堡联校

(目录)

1.完成研究任务推荐结题证明 „„„„„„„„„„„„(1)2.立项通知书(原件)„„„„„„„„„„„„„„„„(2)3.开题报告„„„„„„„„„„„„„„„„„„„„„(2)4.结题报告„„„„„„„„„„„„„„„„„„„„„(4)5.相关研究成果„„„„„„„„„„„„„„„„„„„(9)

完成研究任务推荐结题证明

根据课题组的实际研究情况,我们从参研人员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看到他们非常的认真仔细。实际进展也佷顺利。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上有佷大的促进与帮助;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我们的教学与时俱进,充满了时代感与活力。同时我们课题鉴定时所提供的相关研究是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而得出的教学成果,是我校课题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晶。

特此证明

校课题研究指导小组

组长:

****年**月**日

《小学生如何做好语文课前预习》开题报告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实践,引领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通过研究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强探究性学习意识与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研究实践,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4、通过研究实践,引领教师切实根据学生预习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课堂安排,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

5、通过研究实践,初步形成有效的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二、研究内容:

1、培养学生在预习中自主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会质疑,提高质疑能力。

3、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

4、预习作业研究,使预习更有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5、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

6、能和同学主动探讨、交流,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

三、研究过程

(一)提出解决方案。研究步骤:(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个月)以教研组成员为主,组织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5个月)教师在预习作业的设计、检查、评价、反馈和预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开展深入细致地研究,抓好个案,上好课例,积累资料。在此基础上,悟出适合学生自己的预习方法。(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1个月)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和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总结研究情况,撰写总结报告。汇编案例设计、论文,形成文集。

(二)实行方案。精心制定培养方案并分步实施。

(三)评价,通过阶段性的培养,发现学生在预习习惯与兴趣的是否有明显提升的成果。

(四)修正解决方案。对阶段性实施方案中对引导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在措施上进行及时调整,形成修正解决方案。

(五)再次实施调整方案。在实施方案时,及时观察并记录学生在预习方面的问题,及时调整解决思路及修正方案。

(六)再评价、总结、成果推广。通过一学期培养,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整体了解与培养前后的对比,发现学生在预习习惯与兴趣的明显提升的成果,总结成果并以予推广。

四、预期成果:

中期成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阶段性的训练后,具备端正的预习态度、科学的预习方法,自主学习语文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最终成果:形成小学语文预习指导模式,撰写出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的论文。

课题《小学生如何做好语文课前预习工作》结题报告

辛庄堡联校语文教研组

一、课题设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不断细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教研组进行了“小学生如何做好语文课前预习”的课题研究研究,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将新课程的学习理念与学生的课前预习相结合,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在上级教科研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学校老师的支持下,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的研究成果,现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当前,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低水平的教学重复已成共识,广大同行为此都作出了不懈努力。但多年来,语文预习一直处于低谷当中。预习走过场、无实效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预习活动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思维的灵动,课文尚未学习,学生已感到索然无味,预习收效甚微,课堂上智慧对话、精彩生成很难实现。经过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因为贪玩,根本没有时间预习或预习不充分就进入课文学习。

2、学生不会预习,缺少预习的方法。

3、教师对学生缺少必要的预习指导。教师的要求太笼统,明天老师要讲什么内容,今天就要求学生回家看书预习什么内容,预习流行于形式。

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前的预习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在课前做了认真预习,就会发现疑点,提出问题,这样上课的时候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是带着问题来上课的,他是来向老师提问的,他是有意地要听老师这个问题是怎么讲的。这样的学习状态就是非常适合于学习的状态。带着问题上课,就能提前进入角色,上课所讲的知识就能掌握,这样就会产生学习的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就能转化为独立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研究目标及内容:

目标:

1、通过研究实践,引领学生树立预习意识,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2、通过研究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增强探究性学习意识与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研究实践,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4、通过研究实践,引领教师切实根据学生预习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课堂安排,促进有效教学的研究。

5、通过研究实践,初步形成有效的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内容:

1、培养学生在预习中自主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学会质疑,提高质疑能力。

3、针对不同体裁的课文选择合适的预习方法。

4、预习作业研究,使预习更有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5、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

6、能和同学主动探讨、交流,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

四、研究过程中的细节和方法

(一)明确要求,树立预习的意识。

想要学生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知道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在研究了教材之后,根据教材的需要按时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题的内容,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听得明白,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给方法,进行有效的预习。

学生开始不会预习,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需要教师的指导。虽然预习一般是在课外进行的,但是由于学生开始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所以教师就应该不拘泥于形式,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上几次预习指导课。在预习课上,教师可以就一篇要学的课文为例带着学生一起预

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等到学生基本掌握预习的方法之后,也就可以布置运用方法回家预习。具体操作方法例如:

1、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将段落、生字、重点语句等勾画出来的批注符号。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学生标号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这是一个“读、思、记”的组合过程,可促进理解,增强记忆,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2、指导预习的步骤。

第一步:通读感知。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并自学生字词语。字词预习的要求是在预习本上给生字注音,运用字典、词典这些无声的老师自己查阅工具书,或运用一定的方法解释词语,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同时了解课文大概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步: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具体要求是摘抄课文中的描写精彩的句子,或含义深刻的句子。

第三步: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具体要求是在所摘抄的句子上圈出关键词语,进行批注,写出自己的理解。同时还有哪些疑问或对课文后的思考题已经进行了思考都记录下来。

(三)注重评价 形成良好的习惯

学生预习后,教师一定要有检查,看看该理解的是否理解了。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也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如果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给予一定的肯定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从而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前预习任务得以较好的完成,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所以,对学生的每次预习,教师应逐一翻阅预习笔记本,看看 6

学生生字注音、词语理解是否准确,对所摘录的句子的理解,对问题的思考是否准确,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然后对质量较高,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预习给予奖励。

当然,学生的基础不同,预习的效果也不同,体现最为明显的是提出疑问和思考课后问题这一项。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时,我们应结合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及其他学生预习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或安排汇报交流、或留出时间小组讨论,总之采取有针对性教学方法,让暂时落后的学生通过更过的途径学会向同学学习,这样也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预习是一个寻疑的过程,预习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做好课前预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形成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加快了教学进度,减低了教学难度,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不能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的反复实践。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转折的关键期,也是转变的最佳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为重要。只有从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间一长,学生才能养成这种习惯,但是学生的学习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说起预习来,结合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接触的学生当中,关于课前的预习有几个普遍性的误区,和大家来一起讨论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借鉴。

首先,在预习的目的上,很多同学和家长认为,预习就是要提前学会。但是,因为预习阶段都是学习新知识,所以,有很多地方会让同学们感到不好理解和困惑,于是,他们往往费了很大的力气要学会读懂,结果预习的工作变得很辛苦,而且对自己的能力提升帮助不大。

其实,这种做法是有一些偏差的,我们应该明确预习的目的,是提前对于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初步认识,而不是提前全部学会,那样的话,在课堂上的时间就变得效率不高了,而且也很不利于同学们在课堂学习时的兴趣度培养。真正的预习目的,是要找出知识困惑,以便将来课堂学习时有的放矢。因此,也就无需彻底搞懂,更重要的是要把问题找出来,写在笔记本或者书上,等到上课时,与老师所讲内容进行对照,从而提高印象水平和学习效率。当然,除此之外,关于预习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预习的时间不要过长。最好将一节课内容的预习时间限制在15分钟之内,这样可以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和学习速度,而且对

于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锻炼意义。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没有抑制力,没有长远意识,在预习中难免有学习的高原现象,老师要多方面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部分学生顺利度过预习的高原期,养成预习的习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门主要采用: 对比的方法:

(1)学习生字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预习作业,上课一开始,直接就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让同学说说自己记忆生字,理解生词的方法,有不足老师趁机补充,学生的表现欲望特别强烈,都想一展雄姿。把老师在课堂上教认字词时间下放给学生自己,好学生节约的时间,可以做别的事;差点的学生可以多用点时间,多读几遍,在课堂上时间是固定的,就不能照顾稍微差的学生,提前预习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既是对其预习的肯定,有是一次复习巩固,加深理解,一举两得。老师上课要打破常规,把教读的时间让学生来汇报,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更易接受,学生在自学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让他跳一跳摘到果子,比老师直接给他,心理会愉悦的多。学生有独立的欲望,很想独立,但还需老师不时的帮扶,我们老师就是那不时要伸手的人。放开学生,他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2)初读课文

通过预习的三遍朗读,在课堂上再用十分钟的自由朗读,接下来分节检查朗读,学生就基本完成预习任务,否则,学生会浪费课堂的时间,造成拖堂,基础差点的学生一知半解,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研究中我们主张常听同年级老师的课,加以比较,取长不短,收益非浅。

抽样调查问卷、行动研究方案等,在实践的过程中使用归纳总结,让研究更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提出解决方案。研究步骤:(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以教研组成员为主,组织成立课题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制定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2)第二阶段,研究阶段:教师在预习作业的设计、检查、评价、反馈和预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开展深入细致地研究,抓好个案,上好课例,积累资料。在此基础上,悟出适合学生自己的预习方法。(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对本课题研究过程和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总结研究情况,撰写总结报告。汇编案例设计、论文,8

形成文集。

(二)实行方案。精心制定培养方案并分步实施。

(三)评价,通过阶段性的培养,发现学生在预习习惯与兴趣的是否有明显提升的成果。

(四)修正解决方案。对阶段性实施方案中对引导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在措施上进行及时调整,形成修正解决方案。

(五)再次实施调整方案。在实施方案时,及时观察并记录学生在预习方面的问题,及时调整解决思路及修正方案。

(六)再评价、总结、成果推广。通过一学期培养,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整体了解与培养前后的对比,发现学生在预习习惯与兴趣的明显提升的成果,总结成果并以予推广。

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中期成果: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经过阶段性的训练后,具备端正的预习态度、科学的预习方法,自主学习语文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最终成果:形成小学语文预习指导模式,各位参研教师撰写出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的论文。

八、课题研究后的思考与展望

预习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如何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分层进行预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预习中获得最大的收益在本次的研究中没有得以体现。而一刀切,相同的预习要求,相同的评价标准,使得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始终得不到老师的奖励。学生学会了预习,才会对预习有兴趣,才会觉得读书有乐趣,才愿意读书,也才会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说预习是学习语文的武器,作为语文老师,还应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本课题自申报立项以来,进行了扎扎实实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采取边研究边推广的方法,不断促进全校小学语文教师关注该课题的研究进展,经过一学期的努力,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受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的限制,课题研究前瞻性有待提升,创新程度有待提高,有的停留于浅层次的验证性研究上,未能取得重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今后仍将不断研究,努力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语文与西方法的改革,进一步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五篇: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生习惯培养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与认识

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为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奠定了基础。对于学校而言,“纲要”的成功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具体素质的培养,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让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养成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道德责任心。其中,道德责任心的培养尤为重要。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的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态度,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儿童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同时,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责任不论大小,都属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范围。责任无论对人或对社会都是一种庄严的承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尽责的人,不能兑现自己承诺的人,就谈不上对别人的守信诚实和在过错面前勇于承担责任;更谈不上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未来负责。而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社会的进步,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开创者、建设者。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的教育没能遵循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脱离实际,追求“高、大、全”的教育目标,而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现在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这种“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我们认为,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责任心培养的关系,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从小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负责任的行为等因素构成,它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会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

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教育变为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渗透性原则

学校教育应当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康的人格培养,而习惯的养成教育与责任心的培养就构成了主宰、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获取幸福人生的决定因素。习惯的养成教育、责任心的培养与健康人格的教育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无处不在,浸入到家庭、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真正的有效的德育,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3.实践性原则

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通过生活、学习、社会实践中一次次行为训练、一次次强化而逐渐养成、稳定下来的。光凭说教,不让学生承担任何工作、不从事任何活动,是不能养成任何责任心的。因此,我们在教育中,一方面要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抓起,对小事的责任心是对大事责任心的基础,抓紧小事不放松,日积月累,养成做事负责任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承担责任、体验责任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⑴ 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⑵ 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⑶ 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⑷ 自然责任心: 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研究方法

(1)讨论理解法

:选择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的古诗文,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背诵古诗文,悟出做人的道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C 情境体验:在思品课、班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育学生对父母、老师、伙伴、他人,对集体、祖国、社会、自然的爱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提升,进而变为行动的动力。

D 行为训练: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学校教育、教学 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

行行为训练。每学期的行为规范训练有重点、有要求、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学生不良习惯矫正的研究、家庭教育对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的研究。

3.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对学生责任心培养的看法以及学生责任心水平的前测。教师运用观察法,了解学生有关责任心的行为习惯的表现。

4.经验总结法:我校多年来一直重视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要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提高、创新,进一步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下载六年级:《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小课题》课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数学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小课题》课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心得体会

    六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心得体会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预习”这项学习方法都不陌生。追溯一下这种方法的起源,可谓由来已久。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

    [六年级数学]小课题论文(精选五篇)

    借助“学案”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的研究 骆海霞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但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课堂,少数尖子......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9篇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1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从我校历年来的质量分析和龙胜县20xx年数学小考质量分析来看,学生丢分的原因主要是是不认真审题。其......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1 题目:初中数学主体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究开题报告一、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论意义: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10篇) 数学小课题开题报告1 一、开题活动简况开题时间、地点、主持人、评议专家(课题组外专家,专家应不少于2人)、参与人员等。1、活动时间:20xx年6月10日2......

    初中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小结

    初中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课题小结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

    《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小课题阶段总结

    小课题研究之三:《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小课题阶段总结 2012-6-1 19:47:03 阅读数:601 倾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

    课前预习课题计划(共五则)

    “语文学科课前预习促进有效教学的探究” 课题实施方案 阿拉尔中学语文课题组教师:王华丽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