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10年02月05日
来源:贵州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2010年1月20日在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 林树森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和各项决策部署,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认真履行政府职责,与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一道,齐心协力、沉着应对、多措并举,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省经济社会在逆境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奋力前行,历史性跨越的宏伟事业取得新的进展。预计全省生产总值3887亿元,增长11%;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779.58亿元和416.46亿元,增长15.9%和19.7%,一般预算支出1358.76亿元,增长2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38.18亿元,增长3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7.25亿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0.9%和10%左右;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1161.2亿元和1087.2亿元。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形势回升向好。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紧紧抓住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争取到四批中央新增投资安排我省共140.7亿元,同时加大省级财政投入,重点用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增加即期需求,带动民间投资。按照中央“三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全力推进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等重点工程建设,尽可能多地形成实物工作量,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年初省内用电需求锐减、经济运行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以稳定煤、电生产为核心,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从8月份起省内用电量转为正增长并屡创历史新高,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198.93亿元支持“三农”,增长63.5%,其中各类涉农补贴52.32亿元。由于我省这些年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在遭遇高温干旱天气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1168.27万吨,增长0.9%。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示范县增加到43个,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化商品蔬菜基地和蔬菜产业带加快建设,蔬菜种植面积1200万亩,增加121.2万亩,全省农民人均蔬菜种植纯收入466元,比上年增加78元。茶叶、马铃薯、中药材、辣椒、精品水果等大宗特色农产品加快发展。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试点。启动建设1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新增农村金融服务机构290个,实现了乡镇全覆盖。以“四在农家”等创建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增使用沼气农户26万户,建成200座大中型联户沼气池。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4万人,农村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培训10万人。积极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有力拉动了农村消费。
第三,强力推进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破解交通瓶颈制约和工程性缺水难题取得较大进展。省会贵阳通往全国七小时快铁交通圈建设加快推进,贵广快速铁路建设进展顺利,贵阳至昆明、长沙、重庆、成都快速铁路获国家批准立项,贵阳铁路枢纽等铁路项目加快建设。完成铁路投资79.41亿元,增长1.6倍。以县县通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公路建设加速推进,完成公路投资312.18亿元,其中高速公路206.2亿元,分别增长49.5%和71.2%;公路通车里程13.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88公里;在建高速公路2023公里,已开工或建成高速公路的县由上年的32个增加到70个。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改造1501公里,开工建设通乡油路3453公里,“十一五”规划的1万公里通乡油路提前一年全部开工建设,新增90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2277个建制村通公路。毕节机场开工建设。西南水运出海通道贵州段航运扩建工程完成总投资的一半以上。水利建设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51.08亿元,增长1.3倍。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贵州人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滋黔”一期工程建设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加快推进。完成18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30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可如期完成。新增解决3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58亩,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启动实施。
第四,加力提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城市建设水平稳步提升。能源、原材料、烟酒、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批大中型煤矿建成投产,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500万吨,原煤产量1.37亿吨,增长14.8%;贵州电网统调发电量1171亿千瓦时,增长20.1%;全省售电量1095.89亿千瓦时,增长18.2%。一批原材料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白酒工业实现利税95亿元,增长7.1%;茅台酒基酒产量达到2.3万吨。卷烟工业实现税费100.47亿元,增长12%;贵阳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工艺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卷烟生产能力达到100万箱以上。以贵阳、遵义、安顺为重点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特色食品、民族制药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商品得到进一步开发。实施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重大科技专项。获专利授权2084件,增长20.6%。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分别提高2.7和3.9个百分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速推进。城市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燃气普及率分别提高10.2、4.7和2个百分点。重点城镇整治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制定并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政策,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旅游设施逐步改善,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服务业加快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
第五,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整体水平特别是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安排21亿元、转贷各地1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完成23.96万户改造任务。新建廉租住房7.9万套,新增租赁补贴2万户。煤矿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推进。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农房和学校搬迁治理工作有序实施。完成城乡电网建设改造投资127.82亿元,增长1.4倍;解决了最后2.9万户无电户通电问题,比规划提前一年实现户户通电。与国家提高扶贫标准政策相衔接,省级财政对各县农村低保补助测算标准提高到1196元,安排农村低保补助资金23.24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0亿元。城市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分类施保进一步巩固,55.45万人享受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户季度人均供养水平提高51元。采取“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帮助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指导服务,城镇新增就业1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81%。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在11个县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养老保险逐步从服务城镇向统筹城乡转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超过计划任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并将在校大学生纳入保险范围。中央及中央下放地方和依法破产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问题得到解决。对220万城乡困难群众实施了医疗救助。兑现了国家核定批复我省的47.8万农村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两位数的“双降”。初步建立了全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信访工作得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平安贵州”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3.93个百分点。
第六,加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3%,完成了国家考核目标任务。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实现10万千瓦及以下小火电机组全部关停。新建成57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深化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改革,完善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3%和4.8%。在清水江和三岔河流域分别开展水污染补偿试点和实行河长制管理模式,出境河流断面水质稳步改善。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稳步推进。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完成治理面积653.71平方公里。完成营造林面积341.8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34.6平方公里。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准,为我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用地保障。全年新增建设用地22.33万亩,增加2.6倍。整理复垦开发土地53.49万亩,其中新增耕地20.3万亩。矿产资源勘查取得新成果。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项目加快建设,六盘水市被国务院纳入国家循环经济区试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分别提高2和1.4个百分点。
第七,下大力解决社会事业发展长期滞后的问题,一些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各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两基”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检查,标志着我省义务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普九”债务化解全面完成。农村初中和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分别由375元和225元提高到500元和300元,提前一年达到国家生均定额标准。对63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实行生活费补助政策,受助面由初中扩大到小学。对37.02万名普通高中特困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高校贫困生给予资助。新招聘特岗教师7012名。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工作顺利完成。贵州大学校园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4.25%,提高2.13个百分点。及时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手足口病,加强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控。完成54.6万户地氟病防治炉灶改良任务。新建和改扩建36个县级医院、133个中心乡镇卫生院、2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4000个村卫生室,扩建4个地级以上重点中医院。坚持把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6.96‰。实施出生缺陷干预覆盖常住出生人口的80%以上。对110万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家庭兑现了奖励扶助和优惠政策。新建或改扩建195个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贵州侗族大歌”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围绕庆祝建国60周年、贵州解放60周年,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贵州数字图书馆建成并面向全省提供公共服务。完成了一批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改造或设备配置。贵州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建成33万座农村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农村新增可接收广播电视人口120万人。完成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新增城镇数字电视用户65万户。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筹备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00个。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气象、人防、参事、新闻出版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第八,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逐步增强。省属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和省属国有企业办全日制普通中小学移交工作基本完成,全面终结全省144户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法律程序。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省属国有企业重组取得积极成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省级财政对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工作有序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在32个县开展了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在31个县实施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启动省和部分市县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地县政府机构改革有序开展。监狱体制等改革积极推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深入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增长10%。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等领域的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行政立法,试行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草案委托起草,拓宽公众参与立法途径。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11件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颁布4件省政府规章。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完善政府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高度重视并认真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大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和涉及民生项目的审计和监督检查力度,规范资金使用和管理。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7个省级单位的988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行政复议工作不断加强。政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继续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2009年我省各行各业取得的成绩特别是一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实践证明,虽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但只要我们不自甘落后、不亦步亦趋、不急功近利、不争论折腾,始终坚持经济落后工作不能落后的信念,始终坚持在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敏锐捕捉发展机遇,始终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系统谋划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沿着正确方向做正确的事,振奋精神、团结拼搏,扎扎实实干事创业,完全可以把工作做得出色,在某些方面达到先进水平,完全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内推动我省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国家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黔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巩固经济回升基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态势面临严峻挑战;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仍然是制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矛盾;城市化和工业化推进力度、速度与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制约了农民增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还需继续加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影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仍较突出,对外开放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特别是与我省交通物流等硬件环境加快改善相适应的前瞻性有待进一步增强;政府行政效能、管理服务水平与形势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2010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抢抓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坚持好字当头、又好又快,坚定不移地改善基础条件,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坚定不移地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化解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根本性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4%和1.9%。
围绕实现上述主要预期目标,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交通体系和现代水利体系
加快省会贵阳通往全国七小时快铁交通圈建设,大力推进贵广快速铁路建设,力争开工建设贵阳至昆明、长沙、重庆、成都快速铁路。积极开展毕节经水城至兴义、铜仁至玉屏、织金经水城至攀枝花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继续强力推进县县通高速公路体系建设,建成贵阳至广州高速公路贵州段,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478公里,新开工建设高速公路925公里。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改造704公里,实现96%的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95%的建制村通公路。开工建设贵阳机场新航站楼,加快支线机场和内河航运建设。
大力推进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滋黔”一期工程剩余两个项目,启动“滋黔”二期工程。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30座。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完成烟水配套工程14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60万亩,加快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统筹合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建设100个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地下水开发利用项目,大力推广以管代渠、长距离管道送水。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优先安排去年人畜饮水受干旱影响最严重地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二)千方百计加快城市化,把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有序转移作为从战略上解决贵州发展问题的重要抓手
加快把在城市中有相对固定住所和相对固定工作的本省籍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城市居民。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针对性,促进更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依托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及其站场建设加快城市发展,使我省城市更便捷地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深入实施大中城市发展带动战略,高质量编制城市规划,切实增强规划对城市综合交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产业布局、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等重大问题的指导作用。以城市路网和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建设为重点,统筹考虑水、电、气、通信、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档次,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认真落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安排,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措施,切实保障城市发展用地需要。控制房地产单宗用地出让规模,正确处理好房地产用地与公益用地的关系,坚决避免为了片面追求房地产开发供地给政府带来的收益而牺牲公益事业用地。高度重视城市新区开发中的商业设施建设和商业流通业培育,通过商业片区开发使新老城区实现有机联结,并通过商业发展积累财富,形成城市投资、建设、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交通条件改善为契机,深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在加快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依托城市加快游客集散地和旅游目的地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开拓客源市场,扩大旅游消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城市就业容纳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贵广、贵昆快速铁路为主骨架,加快构筑连接泛珠三角和东盟地区的国际旅游大通道。
把加快城市化作为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通过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城市人口,促进城乡消费群体结构调整,有效扩大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努力增加城乡劳动者劳动报酬,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村居民消费。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着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努力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高生产力水平
大力推进工业化,一方面要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秉持绿色工业化的理念,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正确把握不同时期我省工业发展的相对优势,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在发展中促调整优化,在调整优化中谋发展,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一是把采煤、发电、原材料精深加工作为发展我省重工业的有效路径,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条从原材料到制成品的完整产业链。按照国家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要求,加快大矿建设,加大小煤矿整合和技术改造力度。加快电源项目建设,加大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力度,优化电力运行调节,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大力拓展电力市场。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依托能源工业大力发展煤化工、磷化工和煤电化、煤电铝、煤电磷一体化等优势原材料工业,力争取得更大突破。二是把全力抓好烟酒产业和培育壮大特色食品、民族制药、旅游商品等产业作为发展轻工业的现实路径。支持贵阳卷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茅台镇环境整治和规划建设,扩大茅台酒生产能力,支持其他品牌白酒加快发展。三是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路径。依托贵阳、遵义、安顺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基地,积极引进外来优强企业,加快发展飞机、汽车、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石油机械、农业机械、电子产品及相关零部件,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在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生命科学、空间海洋地球科学等领域选择适合在我省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我省电力、劳动力、气候、环境等各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装配。
积极推动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结合快速铁路系统和高速公路体系建设,搞好工业园区内部交通组织和对外交通联络,提高工业园区物流效率。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降低企业生产运行成本,增强园区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促进污染集中有效处理。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施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积极创造条件新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快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建设。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数字贵州”建设,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要把推进工业化与促进服务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投资、税收、用地和价格政策,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民生、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大力促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四)集中力量推动农业产业化,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导向、农民增收、稳扎稳打、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推进优势产业发展并向优势区域聚集。以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大县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原产地引种和良种繁育体系、动物防疫体系、饲草饲料体系建设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提高蔬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加快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烤烟和油菜生产,加快茶叶、油茶、干果、中药材、辣椒、精品水果、花卉等大宗特色农产品发展。
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农村物流业发展,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建立健全省地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认证工作。加大农特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开发保护力度,积极培育和壮大一批名优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继续抓好以县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改进补贴发放办法,确保国家各项涉农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抢抓国家完善扶贫战略和政策的机遇,搞好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两项制度的衔接,构建“大扶贫”格局,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改变传统的扶贫资金安排方式,在落实好农村低保政策的同时,省级扶贫资金增量部分不再平均分配,集中用于培育典型、树立样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万人。加强对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培训,大力推动对外劳务输出。继续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工作。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
(五)更加深入扎实做好民生工作,通过系统的制度安排统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把城乡低保作为事关民生改善和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进一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管理办法,切实做到科学定标、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特别是农村低保要强化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紧紧抓住收入核查这个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环节,坚持示范引路,摸清真实情况,加快建立科学规范、公正有效、可持续的农村低保制度,坚决制止采取盲目分指标、分钱的办法实施农村低保。搞好农村低保制度与临时救助制度的衔接。切实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深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9万人、550万人、140万人、147万人、160万人。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失业、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稳步推进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试点,不断提高统筹层次。做好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有序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水库移民社会保障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工作。坚持“减、防、抗、救”并重,大力推进灾害管理体系建设,抓好救灾救济。进一步做好拥军优抚安置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
坚持不懈地抓好以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从最困难的农户和最危险的农房改起,严把资金使用、科学选址、规划设计、建筑材料、施工质量和竣工验收关,完成2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进一步加大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房和学校搬迁治理力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租售并举,新建廉租住房7.9万套,新增租赁补贴2万户。新增3.29万套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住房困难家庭住房。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继续对困难企业实行“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完善和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对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努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加强职业病防治。
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深入开展矿山、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降”,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工作。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加强社会文化环境净化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扎实推进“平安贵州”建设,深入开展以“扫黑除恶”为龙头的严打整治专项行动,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六)坚决打好节能减排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从制度安排入手,以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改造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继续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能源、原材料等重点行业节能,继续加强对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监控企业的能耗监管,积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对不达标的项目限期进行节能整改。继续对限制类和淘汰类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探索建立高耗能产品许可证核发与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挂钩审查制度。借助清洁发展机制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项目建设。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大污染防治和减排力度,全面建成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抓好已建成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确保稳定运行。基本完成燃煤火电厂脱硫设施扩容改造,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确保已建成火电厂脱硫设施真正发挥作用。继续加强重点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煤矿山、煤化工、磷化工等重点区域的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和生态恢复政策规定。加强城市机动车排气治理、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和化学品环境管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力度。
坚持治水与固土并重,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并举,继续扎实抓好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力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完成营造林面积230万亩以上。大力抓好森林防火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火灾受害率和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分别控制在0.68‰和3‰以内。积极做好赤水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
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并重,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认真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新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深化地质找矿改革,进一步加强优势和急需矿种的整装勘查,力争在找矿、找水、找地热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快电力、煤炭、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废物规模化利用和产业化发展。切实落实国家和省鼓励支持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七)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把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和质量。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抓住国家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机遇,发展一大批中等职业学校;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加快用地紧张的省属高校向新区集中扩建,扎实推进贵州大学校园扩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普通高中教育。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均补助标准从80元提高到120元,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标准。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药价格监管,切实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对5000名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中专学历培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积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大力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力度,继续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加大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等计生家庭的奖励扶助力度。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新建和改扩建村计生服务室300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事业。
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积极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改造或设备配置工作,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民文化家园工程,新建农家书屋3500个,新建180万座农村广播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为契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有重点地发展竞技体育和民族体育,扎实有序推进第九届全国民运会筹备工作。继续抓好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人防、参事、新闻出版等工作。
(八)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激发内部活力和充分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摆在突出位置
继续做好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政策性关闭破产的后续工作,妥善安置职工。鼓励通过市场化改革分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坚持市场原则,支持企业优化重组,进一步培育壮大优强企业,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选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带领企业职工干事创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以营造良好环境为核心,以企业家培养为根本,依托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坚持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域、不分隶属关系的原则,进一步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采取分类指导的办法,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切实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认真落实国家资源性产品价格、税费等各项改革政策。积极配合国家金融改革,加快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全面推行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监狱布局调整和监狱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本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与我省交通物流等硬件环境加快改善和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相适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抓住国家制定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政策等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东西部互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和国家级保税园区、无水港。在继续支持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同时,加大对农产品、少数民族工艺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等出口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关键设备、核心技术、环保产品和稀缺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建厂、承包工程,积极建设外派劳务基地,加快服务外包业发展。加强口岸规划建设。深化交通、水利、能源、旅游等重点领域的区域合作。认真做好参加上海世博会各项工作。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当前,我省正处在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急剧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和全省干部群众盼发展的强烈愿望,对做好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第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性。坚持以系统的思维和统筹的办法谋划推动发展,深刻认识基本省情,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把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正确处理可持续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跨越式发展与渐进式发展、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不断提升政府的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接受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集中各方智慧和力量,促进政府工作科学性不断提高。
第二,全面落实依法治省基本方略,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规范性。不断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依靠法治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社会公正和谐;依靠法治加强社会管理,加强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保障社会安定有序;依靠法治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继续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大力支持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大力支持国防建设和武装警察部队建设。
第三,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公平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为最广大人民谋福祉。坚持市场出效率、政府保公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政府营造环境、全民创造财富,让各类经济主体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下各展所长、各得其所、共同发展。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深入贯彻“一法两规定”,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从我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的实际出发,把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大事来抓,促进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四,切实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有效性。强化财政预算刚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管,扎实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考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用在事关民生改善和长远发展的大事实事上。完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确保建设的工程都能长期发挥作用、真正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坚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半拉子”工程。强化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改进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切实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监察就跟进到哪里,特别是要继续加大对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和涉及民生项目等的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目标绩效考核,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坚决依法依纪查处不作为和乱作为,提高政府执行力。同时,要切实关心基层干部,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大力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开拓进取,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加快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200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1月12日在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 林树森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8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我省发展进程中十分特殊的一年。年初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9月份以来又受到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给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困难。面对严峻考验,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认真履行政府职责,与全省各族干部群众一道,排难而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社会保持较好发展势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预计全省生产总值3350亿元,增长10%左右;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674.56亿元和349.53亿元,增长21.1%和2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5亿元,增长2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2%左右和8%以上。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国际国内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面对年初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把保民生、保电力、保交通作为首要任务,紧急动员各方力量奋力抗灾救灾,没有出现冻死、饿死人等非正常情况,3月5日贵州电网恢复正常运行,从4月份开始扭转了经济负增长的局面,夺取了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面对国际国内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我们沉着应对,以煤、电生产为关键,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国家争取支持,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等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准立项,社会事业、重大基础设施和节能减排等领域一大批项目得到了国家支持,中央新增1000亿元投资安排我省48.45亿元,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加快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贵广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加速了我省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步伐。这一项目的实施,改变了西南和西北地区原有的铁路网规划布局,贵阳至昆明、成都、重庆、长沙、南宁五条快速铁路被正式纳入2008年调整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贵州段基本建成,六沾、黄织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完成公路投资210亿元,增长30.4%,其中高速公路投资120.3亿元。修编完成全省高速公路网规划。改造国省干线180公里。建成通乡油路2000公里、通村公路1.33万公里,新增88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1000个建制村通公路。开工建设了一批航运工程。加快推进水利建设,中央和省共投入财政资金39.2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倍。“滋黔”一期工程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治理病险水库150座。进一步加大了地下水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力度。120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任务可如期完成。新增解决22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建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有效灌溉面积。编制完成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完成10844户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的基础上,又启动了3.2万户改造试点。省财政安排4.23亿元,启动了地质灾害户和受地质灾害威胁的69所农村中小学搬迁计划。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新增解决4.4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基本实现了以县为单位的应保尽保,季度人均补助水平提高55元,保障人口由256.7万人增加到324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市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继续巩固,54.5万人享受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到144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补助标准从上年的40元提高到80元,参合率达到92.1%,提高7.2个百分点;全面实施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194万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7个市州地,参保人数达到10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超过计划任务,基本养老和失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针对物价上涨,省财政共安排1.9亿元对城乡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高职)学生进行了补贴。城镇新增就业1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全面完成了计划任务。建立了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库区移民得到妥善安置。大幅度增加救灾救济资金投入。积极支援汶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连续五年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降”。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严打整治专项行动,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第四,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纲,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省财政安排54.5亿元用于支持“三农”,增长61.2%。中央和省共安排各类涉农补贴49.9亿元,翻了一番。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通过改种补种、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等措施,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58万吨,增长5.2%。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来抓,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7%,提高1.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比重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初步成长为区域化布局、规 模化生产的外向型产业,农民人均蔬菜种植纯收入达到388元,增加5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3万人,建成沼气池20万口,启动了大中型联户沼气池建设,村庄整治取得新成效。现代农业综合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
第五,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电力、煤炭、饮料、烟草四个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9.3%。在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市场变化影响的情况下,贵州电网发电量达到988亿千瓦时,增长3%。新增电力装机容量364万千瓦,黔电送粤“五交两直”大通道全面建成。争取国家提高了“西电东送”上网电价。建成投产一批大型煤矿,大矿帮带小矿工作顺利开展,原煤产量达到1.18亿吨,增长4.5%。开工建设了一批煤化工、磷化工、煤电一体化项目。白酒工业加快发展,茅台酒产量突破2万吨,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6.4亿元,增长48.5%。卷烟工业实现利税106.1亿元,增长17.4%。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实现旅游总收入653.13亿元,增长27.5%。装备制造、特色食品、民族制药、旅游商品等产业加快发展。把推动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区域科技创新等体系建设,启动实施了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4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和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新建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专利授权1683件。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
第六,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生态优势。坚持把节能减排摆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加快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和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大力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54个百分点。大幅度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省财政在年初安排1亿元的基础上四季度又追加安排2亿元,共3亿元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3个和2个百分点。加强重点流域和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83.3%。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工业企业排污口全部取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2007年之后继续实现“双降”。启动实施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全面打响了石漠化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快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恢复植被面积248万亩。完成营造林260万亩,人工种草和改良改造草地分别完成61.62万亩和20.9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0平方公里。
第七,以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稳步推进,省属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制和省属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移交工作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加快推进,已终结关闭破产程序72户,其余72户企业已全面启动关闭破产程序,省本级财政安排6.4亿元用于安置省属国有破产企业职工。着力提高国有资产监管效能,启动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工作。认真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农村各项改革顺利推进。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断规范和完善。财政刚性预算改革深入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全面推开。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进出口总额达到34.5亿美元,增长52%,引进省外到位资金500亿元,增长24.7%。
第八,注重统筹兼顾,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226.64亿元,增长36.3%。农村“普九”欠债偿债资金全面落实,债务化解工作全面启动;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建设,新招聘中小学教师1.5万名,其中特岗教师8578名;各级财政共安排17.48亿元,将农村初中和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25元和75元;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 费;“两基”迎“国检”工作扎实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省财政安排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增长85.5%。开工建设了4360所村卫生室,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着力做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改革地氟病防治项目实施办法,完成25万户炉灶改良任务,使90多万人解除或减轻了氟中毒危害。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力度不断加大。全力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开发力度,切实加强基层文化重点工程建设,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解决了62个县城及周边地区群众长期听不到或听不好广播节目的问题,新增城镇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0万户。省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等免费向公众开放。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成功举办首届全国山地运动会等全国性赛事,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00个,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6.72‰。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人事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气象、人防、参事、新闻出版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第九,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落实依法治省基本方略,认真做好行政立法工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8件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颁布4件省政府规章。高度重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监督,开展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试点。行政复议制度不断健全。组织开展行政法规和政府规章清理,加大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力度。认真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积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政府廉政建设,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切实加大审计、监察力度,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治理商业贿赂取得新进展,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取得的成绩难能可贵。抗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够排除万难、共克时艰,经受住各种灾害和困难的严峻考验。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针政策的成功启动证明,只要我们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统筹兼顾,提前谋划长远发展战略,努力把工作做在前面,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一定能够化挑战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推动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批重大项目得以在短时间内开工建设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敢于破除传统的思维定式,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昂扬斗志,集中精力谋大事、创大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一定能够破解制约贵州加快发展的一道道难题,不断把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伟大征程推向新的阶段!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国家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黔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受国际国内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影响,部分行业经营困难、增长放缓;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仍较薄弱;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增收难;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对外 开放水平不高,外源经济发展不足,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整体不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较多;政府行政效能和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9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为主线,以抓机遇、扩内需、打基础、保增长为首要任务,以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以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力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3%,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3%和4.8%。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今年重点要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方针的关键,加快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和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围绕构建快速铁路系统,以实现各市州地有快速铁路通过并进而规划建设用快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联结各市州地首府为目标,大力推进贵广快速铁路建设,开工建设贵阳至重庆快速铁路;加快推进贵阳至成都快速铁路和贵阳至昆明、贵 阳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规划建设各主要产煤地区之间的煤炭运输铁路。围绕构建高速公路体系,以十年左右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为目标,加快我省已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面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建设投入机制,加大省财政投入力度,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54公里以上。改造国省干线公路461公里。开工建设通乡油路3194公里,使“十一五”规划的1万公里通乡油路提前一年全部开工建设,新增90个乡镇通油路或水泥路。建设通村公路1.3万公里,新增1000个建制村通公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农村通组公路建设。进一步加快民用航空和内河航运建设。
加快构建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开工建设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和一批“滋黔”工程。实施18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8个在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争取开工建设盘江灌区。完成130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建设100个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和烟水配套地下水开发利用项目。开展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实施长距离管道送水的高效集约用水项目建设试点,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启动实施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完成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依法足额征收水资源费和水能资源有偿出让金。(二)把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全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将油菜纳入良种补贴范围,确保国家各项涉农补贴资金一分不少地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按照三个“大幅度”的要求,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扎实抓好以县为主的财政支农资 金整合试点,逐步建立整合各种支农资金发展农业、农村的新机制。进一步强化涉农资金使用监管。
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实施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马铃薯各1000万亩增产工程,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认真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和地方粮食储备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国家下达我省的437.07万公顷耕地保有量指标不突破;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加快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大力开展造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100万亩,不断补充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减轻城市和工业发展给保护耕地带来的压力。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等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建设,扎实推进33个县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建设,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加快优势蔬菜产业带和规模化商品蔬菜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烤烟、油菜生产,大力发展马铃薯、茶叶、油茶、精品水果、中药材、花卉等大宗特色优势农产品。培育发展一批面向珠三角、东盟市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加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支持供销合作社面向农村搞好服务,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
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实施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按照新的扶贫标准,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和方 法。坚持先易后难、样板先行,按照打捆使用、滚动发展的资金使用原则,以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深入实施开发式扶贫,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万人和农村贫困人口就业转移培训10万人。继续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加强村庄规划整治和生态示范村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大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新增使用沼气农户26万户以上,建成200口大中型联户沼气池。
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确保农民拥有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积极推进配套改革。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大力发展小额信贷,着力解决农村资金短缺、金融服务网点不足等问题。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三)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民生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加快改善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坚持租售并举,新增解决9.3万户人均住房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在抓好地质灾害户一期搬迁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将二期搬迁列入中央专项并启动实施。完成盘江、水城、六枝3个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2.3万户改造任务,力争全省棚户区改造任务全面完成。解决最后2.9万户无电户通电问题,比规划提前一年实现全省户户通电目标。把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作为民生之源。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全面落实中央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水平政策,全省安排农村低保资金20亿元以上、城市低保资金10亿元以上。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切实抓好中央对优抚对象、建国前老党员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相关补助政策的落实。
把扩大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抢抓中央扩大内需机遇,积极引导劳动力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就业。加大劳动力就业培训力度。大力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低保、临时救助等途径,积极帮助困难返乡农民工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实现再就业。积极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新增劳动力就业创业。力争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加强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和监察执法,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
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生之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全覆盖,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启动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实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启动大学生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力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5万人、255万人、137万人、128万人和143万人。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低保信息网络建设,加强动态管理,确保实现应保尽保和应退则退。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帮助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困难。健全灾害救助制度,提高灾害救助能力。进一步加快社会福利、慈善、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把扩大居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需求的关键。认真落实国家扩大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增收入、促消费并举,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大力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把开拓农村市场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启动“家电下乡”工作,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工程建设,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便利农村居民消费。
把煤矿、道路交通和消防作为安全生产监管的重点,继续打好煤矿整顿关闭和瓦斯治理攻坚战,深入开展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强化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降”。深入开展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及“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妥善安置水电站移民,完成11座水电站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兑现工作。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推进“平安贵州”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严打整治专项行动,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四)把推进绿色工业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大力提高工业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工业化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必须按照绿色工业化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以高水平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抓紧制定和部署优势行业振兴计划。把大矿建设作为煤炭工业发展的关键来抓,深入推进大矿帮带小矿工作,加大小煤矿整合力度,力争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500万吨。加快电源项目、输电通道和城乡电网建设改造,合理调度电力生产和电煤供应,千方百计扩大电力生产和向外送电规模,力争发电量达到1100亿千瓦时以上。以煤化工、磷化工、煤电化和煤电铝、煤电磷、煤电钢一体化等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促进原材料工业资源整合,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内部利益最大化。加大勘查力度,提高优势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加快贵阳烟厂易地技改项目建设,提升卷烟装备水平,以“贵烟”为龙头,着力提高高档卷烟的比重,加快实现由烟草大省向烟草强省转变。实施茅台酒“十一五”年增2000吨技改扩能工程,进一步巩固茅台国酒地位,加快其他白酒品牌发展,提高我省白酒的综合实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推进30座级通用飞机项目发展,积极推动以贵阳、遵义、安顺为重点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研发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食品、民族制药和旅游商品等特色产业。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继续做好重大科技专项的遴选和实施,加快自主创新公共研发平台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化基地(园区)建设,推进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支持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原材料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高新技术发展。开工建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建设。加快“数字贵州”建设,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统一的电子政务骨干网络。
当前面临的国际金融危机,既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又为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必须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企施策,积极引导和帮助具有市场优势的行业和企业降低成本,保持竞争优势。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和国家扩大信贷规模的机遇,加快工业企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对于效益差、污染大、没有市场优势的企业,要借助市场力量予以淘汰。
(五)把加快城市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深入实施大中城市发展带动战略,紧紧抓住城市综合交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三个关键环节,高质量编制城市规划。坚持以路网规划建设引领城市发展,按照“拉开建设、优化布局、新区先行、带动老区”的建设思路和时序,加快城市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抓好在建和拟建快速铁路通道沿线城镇规划建设,将县县通高速公路与城市化结合起来,把高速公路网的重要节点作为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建设。切实保障城市建设用地,严格实行土地招拍挂制度,努力实现城市建设用地效益最大化,有效解决城建资金缺口问题。把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与推进城市化、扩大内需结合起来,稳定房地产投资和消费预期,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坚决杜绝圈地囤地行为。启动遵义市户籍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把在城市中有相对固定住所和相对固定工作的本省籍农民工农村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积极探索在城市周边集中安置移民的路子。高度重视新增城市人口的住房和学校、医院、供水、供气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新增城市居民合法权益。坚持绿色城市化理念,加强城市生态系统规划建设,加大重点城镇整治和建设力度,优化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增强城市环境承载能力。
把大力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容量与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城市为依托,积极推动面向工农业生产和民生的各项服务业加快发展。围绕重要交通通道、枢纽、节点,建设一批物资集散中心、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基地。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来抓,深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快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有条件的特色旅游区建设,支持通达旅游区的交通建设,加快旅游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六)把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围绕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组织实施一批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改造、节约或替代石油的重点技改、重点耗能行业利用工业废渣生产节能建材、利用成熟技术改造现有生产工艺等工程和工业节水项目,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管理和技术改造。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细化企业在生产规模、能耗物耗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对达到准入标准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降低能耗物耗和生产成本,并鼓励这些企业兼并和扶助同行业小企业,带动整个行业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对于达不到准入标准的落后产能,综合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措施予以淘汰。继续抓好列入国家规划的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基地项目。在用好去年省财政安排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再投入3亿元以上,基本建成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抓紧完成尚未开工的城镇垃圾处理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全部开工建设。在清水江、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等重点流域新开工建设一批环境污染防治项目。加大环境执法和行政监察力度,严格实行行政问责和区域限批制度。深入开展全民节能减排活动,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扎实推进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治理石漠化面积7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加快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扎实推进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工程建设,继续实施长治、珠治和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完成营造林300万亩以上,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作,依法督促企业足额缴存并切实用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
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益。重点建设一批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和建筑弃渣等主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项目,鼓励瓦斯抽采及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建筑墙体材料革新和污水再生 循环利用、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土地、水、矿产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七)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
终结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法律程序,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坚持有进有退和多兼并、少破产,鼓励优强企业兼并重组濒临破产的企业,帮助濒临破产企业职工就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施企业联合重组,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对于纳入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计划的省属国有企业,先妥善安置职工,后进行土地等资产处置变现。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长效机制,培育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继续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以优化发展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服务体系为重点,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积极推进环保收费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认真落实国家推进增值税、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医药卫生体制等改革的政策措施。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按照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强化财政预算刚性,加快预算执行进度,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积极为金融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实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按照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向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充分利用我省物流条件加快改善给广大投资者带来的良好预期,在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国有资产重组、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承接基地建设等领域加大招 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优强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参与我省开发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扩大机电产品、磷化工、汽车零部件以及特色农产品、民族工艺品等特色优势产品出口规模,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支持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关键设备和重要原材料。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八)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发展滞后问题作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和改造22所县级医院、15所县中医院、14所县级妇幼卫生保健院和378所乡镇卫生院、4000所村卫生室。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卫生工作。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保大病与防小病、住院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完善补偿方案,降低补偿门槛,简化补偿程序,使常见病、多发病患者早就医、早诊治,使广大参合农民得到更大实惠。强化医疗服务和医药价格监管,严格控制医药费用增长。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确保完成地氟病病区家庭的炉灶改良任务。加强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性回升压力,继续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着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不断完善计生管理和服务体系。适当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并提高补助标准。新建、改扩建150个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两基”通过“国检”。完成农村“普九”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对农村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适当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继续拓展高中阶段教育,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达60所。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设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5所。改善高等院校办学条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毛入学率。加强民族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规范社会力量办学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成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配置和30个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建设,完成一批县级图书馆维修改造和设备配置,新建农家书屋3000个。全省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积极保护和合理开发文化遗产。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县城有线电视网络升级改造和60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00个,支持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做好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备工作。进一步加强人事人才工作。继续做好宗教、外事、侨务、对台、档案、参事等工作。
(九)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不断开创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有效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政府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一,切实提高系统谋划发展和推动工作的能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可供利用的资源有限,要做的事情很多,需要系统地思考发展战略和解决方 案。在具体工作中更加需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跨越式发展与渐进式发展的关系,做到“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更加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坚持先易后难、由点到面、依次推进,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点带全局、以关键促突破;更加需要坚持“市场出效率、政府保公平”,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第二,切实提高应对危机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大力加强政府危机管理,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应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形成统一指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机制,以最快的反应速度、最有力的物资保障、最有效的应对办法和及时准确客观的信息发布,妥善处置各种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切实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以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严肃纪律性,做到令行禁止,全面提高行政效能。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布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强化目标绩效考核,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预防和严惩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第四,切实提高依法行政和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同级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接受新闻舆论和人民群众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地履行监督职责。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健全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坚持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主题,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贯彻“一法两规定”,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党的各项民族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切实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大力支持国防和武装警察部队建设,加强拥军优属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积极支持法院和检察院的工作,加快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改革。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坚持特事特办、能快则快,创造性开展工作,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开拓进取,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加快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第三篇:贵州省人民政府2011年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8日在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长 赵克志
http://unn.people.com.cn/GB/14772/21738/13823444.html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从今年开始,我们步入了“十二五”发展新时期。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人民政府制定了《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连同《政府工作报告》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克服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国际金融危机和特大旱灾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我们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加快发展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初步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五年年均增长12.6%;财政总收入969.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3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4%和28.2%,年均增长21.6%和24%;固定资产投资3186.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年均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年均增长19.2%;2010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7363.9亿元和5747.5亿元,是2005年末的2.7倍和2.5倍。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我们立足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省财政投入支农资金371.6亿元,是“十五”的2.7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基本稳定,草地生态畜牧业加快发展,经济作物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加大。能源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原材料、烟酒、民族制药、特色食品、高新技术等产业不断壮大。旅游、金融、物流、信息等服务业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我们坚持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着力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贵阳至广州、长沙、昆明、成都、重庆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对黔桂铁路进行了扩能改造,铁路通车里程1983公里,在建里程1216公里。镇宁至胜境关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贵广高速公路贵州段基本贯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507公里,在建里程255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近15万公里,96.9%的乡镇和29.6%的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荔波机场建成通航,贵阳龙洞堡机场和遵义机场改扩建工程启动实施。新增内河航运里程241公里。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滋黔”一期工程等进展顺利,地下水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64亩,解决了10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40.5%。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基本完成,省属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基本结束,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省属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财税、价格、投融资、行政审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等改革深入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文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效明显。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914亿元,是“十五”的5.1倍。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我们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5.6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2.4万人。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年平均保障标准达到1186元。城市低保全省月平均保障标准达到231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在27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行。城镇新增就业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省财政投入103.6亿元,完成60.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解决近14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180元和3400元左右,比上年实际增长7%和9%左右,年均分别增长8.3%。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省财政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达到252.3亿元,是“十五”的2.9倍。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两基”工作通过国家督导评估检查,义务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5%和20%,职业教育在校生54.9万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1万人。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4.5%。推出了“多彩贵州”等文化精品,“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贵州侗族大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深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喜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3‰。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工作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连续五年实现“双降”。“平安贵州”、“和谐贵州”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依法行政和廉政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进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双拥优抚、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气象、档案、参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奋力克服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在这五年中,面对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我们坚持把保民生、保电力、保交通作为首要任务,紧急动员各方力量,夺取了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一揽子应对措施,在积极争取中央新增投资的同时,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带动民间投资,增加即期需求,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我们在全力以赴保饮水、保春耕、保民生、保稳定的同时,注重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特别是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夺取了抗旱救灾的重大胜利。去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以后,全省上下高举发展的旗帜、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深化省情认识,完善发展思路,确定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明确了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对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旅游大省建设、教育事业发展、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建设、“三个建设年”活动等重点工作作出动员部署,大力加强与国家各部门和中央企业等各方面的沟通合作,全省上下思想认识更加统一,发展愿望更加强烈,工作思路更加完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决心更加坚定。通过努力,“十一五”时期成为我省经济增长速度快、发展质量好、社会进步显著、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五年不仅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由此站到了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实践证明,只要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积极进取,主动作为,就一定有能力、有条件破解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十一五”时期的丰富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重要启示: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贵州所有问题的关键,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二是必须坚持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我省实际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调整。三是必须坚持用系统思维和统筹的办法开展工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推动全局。四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胆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全方位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五是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群策群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省各族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黔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我省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发展方式粗放;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农业基础薄弱,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弱,教育事业发展滞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既是我省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更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国家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企业加速扩张,东部产业加快转移,有利于我们争取中央支持、借助外力加快发展;我省资源丰富,基础条件逐步改善,人均生产总值已达到1800美元,正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有利于我们激活内生动力,谋求更好更快发展。我们也要看到,“十二五”时期,各兄弟省、区、(上接第1版)市特别是西部省份将呈现新一轮加快发展、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我省面临既要“转”、又要“赶”的双重压力、双重任务,既要缩小在“好”的方面存在的差距,更要把“慢”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我们已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压力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敢拼敢闯的勇气,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创先争优,使“十二五”时期成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成为农业基础显著增强、工业实力快速提升、城镇发展加速推进的时期,成为城乡人民生活改善最为显著的时期。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统筹区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民生,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000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亿元;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1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5%提高到45%;城镇化率由31%提高到4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到4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全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三化”同步进程,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加快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在以下六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发展条件上实现重大突破。推进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机场等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连接周边省会城市、全国主要经济区的快速铁路建设,开工建设一批客运、煤炭及原材料运输专线,新增铁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左右,铁路通车总里程争取达到5000公里。加快实施“六横七纵八联”高速公路网规划,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4500公里,打通连接周边省份的高速公路通道。实施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技术等级;加快重点城镇、重点工矿区、旅游目的地、支线机场、航运码头或港口与铁路、高速公路的快速联络线和公路运输枢纽、集散性道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推进民用机场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民用航空运输网络。积极引进一批航空企业到我省设立基地航空公司,拓展国际国内航线,增加航班密度。加快乌江等水运通道和水库库区航运工程、农村渡口改造工程建设,提高航道等级和通航能力。基本解决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物流问题。按照现代水利的要求,加强水源建设,建成黔中水利枢纽和“滋黔”一期等工程,新建一批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城乡供水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9亩、人均基本口粮田达到0.5亩,解决1299.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城乡电网建设改造,提升供电保障能力。加强信息、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缩小城乡信息差距。
第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在开发培育主导产业上实现重大突破。以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以重大技改项目为抓手,以名优品牌为引领,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增强电力、煤炭、烟酒、装备制造、民族医药等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切实提高建材、化工、冶金、林产品等产业的竞争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工业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实施产业园区建设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推进产业集群、企业集聚、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工业产品从原材料粗加工向精深加工、配套加工转变,突出抓好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重点产业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加快工业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变,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优化重组,对生产要素、上下游产品和营销网络等进行整合,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强企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强地质工作特别是矿产资源整装勘查,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到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加1.5倍,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旅游大省建设,着力发展金融、信息、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软件、服务外包、动漫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第三,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口素质上实现重大突破。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全面实施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以师生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着力突破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整优化高等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快幼儿园建设,重点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推进工程,到2015年全省三分之二的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支持大村落和社区、居委会举办幼儿园。大力实施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基本解决农村初中寄宿生住宿问题。新建或改扩建90所高中阶段学校,到2014年以县为单位基本实现初中毕业生能够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规模,构建支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旅游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完成花溪高校聚集区和贵州大学等省属高校新建或改扩建任务,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民办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为学校配备校医,为寄宿制学校配备管理人员。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合作创新和科技发展环境建设,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支撑、社会发展科技保障、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五大工程,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集中力量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各类急需人才,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第四,推进城镇化带动战略,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重大突破。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坚持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的山区城镇化道路,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现黔中城市群重点突破,大力发展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节点中小城市。突出自然、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努力建设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和小城镇。大力增强城镇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抓好建设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强化产业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管理水平,开创城乡统筹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新局面。
第五,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在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实现重大突破。把扶贫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向绝对贫困发起全面“总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大力实施集团化扶贫、项目化扶贫。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扶贫项目为支撑,按照“整体规划、县为单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综合开发”的原则,在抓好整村推进的同时,开展整乡整县推进,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进行脱贫攻坚。坚持分类指导,对丧失基本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主要通过农村低保制度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鼓励有条件的县加快脱贫步伐,采取“摘帽不摘政策”的办法,对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继续保留原有扶持政策,并给予奖励。加快山地农业扶贫开发,深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加快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2012年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2015年7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加强农村公路的管理和维护,加快农村客运站场建设。2014年完成统计在册的农村危房改造。2015年,按照国家扶贫标准,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比2010年减少一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新增城镇就业135万人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250万人以上。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第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实现重大突破。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现代经济、现代产业和社会发展,把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完善清洁生产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和江河水系污染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推进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和草地湿地恢复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森林管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开展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结合乡村规划和农村危房改造开展村庄整治,用三年左右时间使村庄面貌有较大改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产业园区和城镇新区规划建设尽可能向低山丘陵发展,尽量少占耕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三、今年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今年既是新一轮十年西部大开发的起步之年,又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综合分析今年的形势,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因素。我们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增强信心、增强责任意识,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把握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加速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促进;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和“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切实做到好中求快、快中保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第二产业增长20%、第三产业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7%;城镇化率达到32.5%;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围绕实现上述目标,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加速发展。牢固树立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投资总量的增长拉动加速发展,以投资增量的扩张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全面推进,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一起扩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0亿元,其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00亿元、农村投资60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670亿元。一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增加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加强项目储备和项目库建设,抓好项目前期研究和规划设计,加快环境评价、土地预审等工作进度。建立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协调机制和定期会商会办制度,依法开展项目征地拆迁,做好被征地群众的权益维护和动员引导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环境等领域,争取国家提高专项建设资金投入我省的比重,提高对我省交通、水利等建设项目的投资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比例,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对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争取中央增加对我省的转移支付。三是着力推动民间投资。制定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破除投资壁垒,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土地整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特色经济发展,兴办各类规模化的民营医疗机构,进入市政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加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园区。四是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完善地方政府金融协调管理体制,深化政银合作、银企合作、银校合作。争取金融机构对我省信贷规模给予倾斜,力争全省贷款余额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组建贵州银行,引进一批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加强诚信、担保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组建产业发展基金和产业并购基金,助推大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发展股权投资和产权交易市场,积极开展项目融资。规范和完善举债融资机制,积极稳妥发展政府投融资平台。
(二)切实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保证农产品供应安全。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杂交水稻和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1150万吨左右。健全地方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加强土地整治,实施农业良田工程。二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和鼓励农民因地制宜调整种养结构,种植蔬菜1200万亩,新建茶园50万亩,新增干鲜果品种植面积70万亩。加快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新增种草面积80万亩,新增牛、羊存栏24万头和80万只,逐步实现从种粮养畜向种草养畜转变。发展特种养殖。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信息进村惠农工程”。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项目,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服务和权益保护,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和转移性收入。探索农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参与当地资源开发,增加财产性收入。全面落实“促农增收十大措施”。四是大幅增加“三农”投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引导信贷等要素资源投向“三农”,加大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保费补贴品种,扩大覆盖地区。五是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继续抓好农村综合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场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盖耕地、林地等土地的承包经营制度。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农村小型金融、担保组织。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
(三)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一是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继续推进支柱产业和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加快以茅台酒为龙头的优质白酒基地建设,支持以“老干妈”为代表的特色食品加工企业提升规模和档次,提高瓮福集团、开磷集团、盘江煤电集团等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力帆汽车、重型机械、通用飞机等项目的实施,推进安顺市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完成工业投资1500亿元,其中技术改造投资5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搞好煤电油运调度平衡,电力供应优先保证省内需求。二是围绕实现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完善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鼓励各地打破行政区划联合建设产业园区,选择一批产业园区与东部地区合作共建。促进产业链在产业园区内向两端延伸,构建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协作相对完善的产业加工体系,提高产业园区发展水平和单位土地面积投入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三是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新材料、装备制造、中药现代化等领域凝练实施30个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整合科研资源,推动共同攻关。四是围绕提高服务业总量、质量和素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黄果树国家公园、多彩贵州城等十大旅游工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开拓客源市场,推动旅游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加强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营销。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做强做大“多彩贵州”品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改组、整合资源,组建贵州广电、演艺、传媒等文化产业集团,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贵州文化广场等项目建设。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加强城镇规划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以黔中城市群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体系。加快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黔中城市群,积极推动贵阳、安顺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黔中城市群在要素配置、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我省对外参与经济竞争合作、对内带动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核心区域。二是以城镇规划为龙头,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加快编制各个层次的发展规划,完善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做好新一轮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编制黔中城市群总体规划,加快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三是以城市路网建设为引领,高标准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节约高效、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城市路网规划建设拉开城镇建设框架,拓展城镇发展空间,配套抓好通信、电力、供水、供气、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提高城镇公用设施覆盖面和保证率,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着力解决城市拥堵、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努力营造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城市环境。四是以产业为支撑,不断增强城镇经济实力。把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与城镇化带动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地区特色,科学确定和发展城镇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配套产业。五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增强城镇化发展活力。探索集约节约的城镇用地模式,保障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和鼓励在城镇有相对固定工作和相对固定住所的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研究制定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在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土地等方面的过渡性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管理和督察制度,强化规划执法,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规划一经确定,必须坚决执行,任何人都不得随意更改。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探索城市资本运营的有效途径。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力突破发展瓶颈。力争完成铁路投资400亿元,公路和水路投资520亿元,水利投资150亿元,电网和通信设施投资200亿元。加快在建快速铁路建设进度,建成六沾复线和黄织铁路,新增铁路通车里程110公里,在建里程1600公里。开工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建成贵阳至清镇等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9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000公里。加快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建成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贵州段。制定和实施民用航空业发展规划,加大航班航线培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开工建设六盘水、毕节等机场。开工建设和建成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加快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和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重点的民生水利建设,完成275座病险水库治理,实施烟水配套工程11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0万亩、高标准农田42万亩。争取国家将我省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纳入规划。
(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招商引资。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制定重要资源开发利用和电源点建设规划,通过公开招标竞标选择开发主体。协议签订后,在规定期限内不开发建设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和探矿权、采矿权。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省属国有企业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和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推进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通过股权并购、股权置换、互相参股等方式进行整合重组,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深化垄断行业、要素市场和资源性产品价格、环保收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三是全方位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落实招商引资责任制,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在贵阳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招商引资活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建立省直机关与地、县联合招商机制,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抓好招商引资签约项目的落实。坚持招商与选商相结合,严禁引进落后产能和高污染项目。四是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招商引资”的理念,以“三个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开展投资软环境专项整治,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良好环境。落实并争取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取消不合理的投资准入前置条件和涉企收费。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省地县联网审批,实行行政审批限时办结制和全省统一的行政审批项目管理,建立重点项目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加强对投资软环境的督察,及时曝光和严厉查处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诚信贵州”。五是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开拓东盟等市场,改善出口商品报关、报检、服务和营运环境,支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特色农产品、旅游和民族工艺品等出口。做好“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推进“无水港”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并购、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七)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抓好工业、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突出抓好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敏感区、中心城市环境管理,控制重点污染源。推进火电、冶金、水泥等行业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全面建成县城以上垃圾处理工程;强化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提高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营造林面积350万亩。加强对外来有害物种的防治。加大重点地区和重大地质灾害监测调查、预警预测和防治工作力度。
(八)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群众,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建或改扩建300余所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幼儿园;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和标准化学校建设,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全面启动实施高中阶段学校建设工程,加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进一步规范高中学校办学行为;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标准校建设力度;扩大高校招生规模,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正确处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两个统筹”,严格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加强出生缺陷预防干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慈善事业。认真执行“一法两规定”,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承办好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健全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安全、社会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加强城乡特别是农村消防工作。推进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村级调解经费及报酬纳入地方财政补贴。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双拥优抚、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人防等工作。支持国防、武装警察部队建设和法院、检察院工作,加强国家安全、司法行政等工作。
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突出抓好“十大民生工程”。一是扶贫脱贫攻坚工程。完成50个乡、500个村整乡、整村推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万人,培训转移10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5万人。切实解决部分贫困人口季节性缺粮问题。分类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一类贫困乡脱贫“摘帽”期限。二是就业和创业工程。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万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万人。完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三是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转移培训劳动力15万人以上,实施11所中职学校建设项目,中职招生20万人以上,培养输送15万名技能人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四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0万人;居民医保缴费参保人数达到283.5万人,各级财政对参保居民的补助不低于人均120元;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50万人、159万人、166万人。基本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失地农民和水库移民生活保障制度,将临时救助资金、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和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建设资金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并同比有所提高。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改造乡镇敬老院180所。五是“一危三棚”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0万户,新建廉租住房6.95万套,开工建设公共租赁房8156套,改造各类棚户区住房2.8万套,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做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学校和农房搬迁工作。六是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工程。新增50个乡镇通油路、555个建制村通公路,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确保“滋黔”一期工程剩余9个项目竣工并发挥效益。行政村电网完全改造率超过90%。新建农村通信光缆2.6万公里、移动通信基站3200个。七是农村生活环境改善工程。力争完成100个村庄整治和80个农村清洁工程示范点建设,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15万户。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成333个农民文化家园、3654个农家书屋、500个数字农家书屋。实施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维修改造项目25个。建成100个村级、4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项目,200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项目,4个县级体育场馆“雪炭工程”项目。九是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程。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启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50元。改扩建14所县级医院和1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和医德医风建设,选派二级医疗卫生机构医生900名对全省50个县的300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帮扶,对7600名乡村医生进行三年全日制普通中专学历教育。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控。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20元。新建或改扩建500个村级计生服务室。十是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坚决关闭不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的煤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确保继续实现“双降”。深入推进“平安贵州”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乡镇(街道)、社区(村居)综治工作中心(站、点)建设,建成全省城市报警系统。建立重大决策和重大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和机制,在县(市、区)建立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成3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个救助管理站。新建或改造2个民政精神病院、1个安康医院。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推广居住证制度。为791所县镇公办初中、1336所县镇以上公办小学、681所公办幼儿园配备保安人员9880人。加强价格监管,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必要时对重要生活必需品实行临时价格干预。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
完成“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需要全省上下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我们相信,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政府供职人员一定能够按照“团结、务实、勤奋、廉洁”的要求,以发展为上、民生为本、务实为先、律己为诫,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决不辜负全省人民的殷切期望!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改革和完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努力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照“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的要求,深入开展“三个建设年”活动,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形成干事创业、增比进位、创先争优的良好局面。加强政府机关效能建设,推行行政问责、绩效管理、服务承诺、首问责任等制度,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公信力。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都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没有法律、法规、规章依据,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在开展征地拆迁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时,严禁侵害群众合法权益。推进综合执法,努力解决行政执法职责交叉、多头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依法妥善解决行政争议。加强法律常识普及、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加强审计、监察等政府内部监督。
(三)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所有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府部门都要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度,依法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充分告知办事项目有关信息。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四)切实转变政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深化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认识,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引导发展、推动发展、服务发展的能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政府提出的发展思路、作出的工作部署、出台的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愿望。深入开展“四帮四促”和“三服务”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基层解决在加快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大兴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之风,坚决反对挥霍公款和铺张浪费。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和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依法严惩腐败分子,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
【发布单位】82202
【发布文号】黔府[1988]67号 【发布日期】1988-10-29 【生效日期】1988-10-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
(黔府(1988)67号)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贵州省推进科研
设计单位与生产企业联合的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自治州、市、县、特区(区)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
现将《贵州省推进科研设计单位与生产企业联合的暂行规定》发给你们,请依照执行。
一九八八年??月二十九日
(此件发至县级单位)
贵州省推进科研设计单位与生产
企业联合的暂行规定
为进一步推动科研、设计单位与生产企业联合,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一、生产企业和企业集团应把提高自身的技术开发和消化吸收能力作为立足点,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企业已有的技术开发机构,应从科技力量、资金、物资等方面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切实发挥作用。
企业办科研机构实行厂长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可以承包经营、独立核算。
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和稳定科技队伍,进一步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搞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企业的科研机构和物价,应以本企业的技术进步为中心任务,在完成本企业任务的前提下,可以面向社会承接各种有偿科研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收取合理报酬。
二、生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应加强中间试验基地,中间试验所得收入,暂免征所得税;生产的中试产品,符合新产品条件的,按有关规定办理减免税;其它中试产品纳税有困难的,按税收管理权限报批减免产品税、增值税和所得税。
三、鼓励和支持生产企业、企业集团、独立科研和设计单位、高等院校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推行经济技术承包责任制。
(一)(一)联合形式有下列几种:
1.科研、设计单位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
2.科研、设计单位承包、租赁、领办或兼并企业。
3.企业承包、租赁、领办或兼并科研单位。
4.科研、设计单位与企业联合办厂、办所。
5.以骨干企业为依托,以研究所为基础,带动一些小型企业组成企业集团。
6.科研机构或科技人员联合组建面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群体的技术开发部或技术开发服务中心。
7.联合组建开发研究、设计、施工、生产“一条龙”服务的技术承包公司。
8.以产品或项目为纽带,进行专项科研生产联合。
9.其它形式的联合。
(二)(二)科研、设计单位和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之间的联合,必须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自主决定联合的方式和内容,有关主管部门应给予必要的支持。
(三)(三)科研生产联合组织的分配方式,分配比例,由联合各方以投入的智力、财力、人力情况商定,并订立合同共同遵守。
四、科研生产联合组织,可以申请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星火计划、中试推广项目或技术改造项目。各级科技、经济管理部门在安排上述计划项目时,对科研生产联合组织申报的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安排。科研生产联合组织共同开发的项目完成后,经下达项目的部门审核同意,允许从节余经费中(扣除应买而未买的设备款)提取55%作为对直接参加项目人员的奖励,其奖励不计入单位奖金总额。
各级经委、科委面向社会招标的科研项目和新产品试制任务,对科研生产联合组织投标的,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考虑。
五、科研生产联合组织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可向银行申请专项贷款,经银行审批后,优先发放贷款。
科研生产联合组织承担上质量、上品种的项目,所用贷款,在规定时间内用折旧费和新增生产能力的利润偿还贷款有困难的,可提出书面申请报告,经银行、信贷部门批准,可延期偿还。
六、科研生产联合组织开发新产品,凡列入地、州(市)以上科委、经委试制计划或鉴定认可的,按照有关规定,经省税务部门批准,从试制品销售之日起,在一定期限内减免产品税、增值税。
科研生产联合组织的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承包、技术出口等所得收入,按税收管理权限经税务部门批准,暂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科研生产联合组织实现的利润,实行先分后税的办法,在能源、交通设施以及“老、少、边、穷”地区投资分得的利润,在五年内减半征收所得税;以分得的利润再投入上述行业和地区的,暂免征所得税。
七、科研生产联合组织开发、生产出口产品,符合条件的,经外贸部门批准,可优先给予外贸经营权。
八、独立科研和设计单位进入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经省经委、省外协办和省科委审核后,可享受以下的待遇:
(一)(一)在企业或企业集团内保持相对独立性,实行独立核算,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其原有名称、地位、待遇不变。
(二)(二)继续承担国家或部门委托的科研设计任务和行业技术管理任务,在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和企业技术开发任务的前提下,可以面向社会承担科研设计和各种技术服务。
(三)(三)继续享受原税收待遇。
(四)(四)为企业或企业集团进行研究开发,所需经费应逐步依靠企业或企业集团,从销售额中提取。原有科研事业费的独立科研单位,进入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后,其科研事业费按照国发〔1987〕8号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五)(五)进入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独立科研、设计单位和原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其工资、奖金标准、福利待遇,可按企业标准执行,也可按事业单位标准执行,原则上就高不就低,但只能执行一种标准。
经同级科委、经委、外协、财政审核认定的、以科研生产联合为基础的科研先导型企业或联合若干小型企业成为科研生产型企业集团的科研单位,其优惠待遇,可参照本条规定办理。
九、新组建企业集团,如不吸收独立科研单位参加或没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不予批准。
十、科研、设计单位以及科研生产联合组织,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接受工商、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部门的检查监督。
十一、在省内大专院校及省外科研、设计单位、大专院校与我省生产企业或企业集团建立各种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按本规定执行。
国防科技工业企业所属科研机构与地方企业联合,经省外协办、省经委、省科委、省国防科工办和省财政厅批准,享受本规定有关优惠待遇。
十二、本规定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十三、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贵州省)年雷山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20 年 1 月 8 日在州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州长 吴胜华
各位代表:
2019 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雷山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关键之年。一年来,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努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进展。我们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尽锐出战,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19 年 3 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省第三方评估,4 月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7 月圆满通过国家脱贫出列抽检,12 月底剩余贫
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雷山消除了绝对贫困,书写了载入史册的新篇章,开启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初步预计,2019 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39.15 亿元,增长 9%;500 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30.88 亿元,增长 3%;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 8965万元,增长 15.4%;财政总收入预算完成 3.09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8.54 亿元,增长 5.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32378 元和 10273 元,分别增长 9%和10.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为 97.4%。
——改革创新取得重大成就。雷山被列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被表彰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和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省级评估。乡村旅游扶贫“西江模式”被列为贵州改革开放 40 年 40 事典型案例。“通村村”农村智慧交通平台成为国家交通运输部 2019 年 12 件民生实事之一,入选贵州十大创新案例。
——雷山风貌得到充分展示。新华社、央视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刊播宣传雷山 1587 次,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壮丽70 年·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特别节目-走向复兴》等专栏持续现场直播和报道雷山 13 场,农村“厕所革命”注①得到《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点赞,“悠然雷山”微信、抖音以及“雷山 dou 是好风光”累计关注和视频播放超过 2.6亿次,西江苗寨名列全国贫困县热门景区第六名、入围 10 大
最热门旅游古镇,G+TV 注②雷山定制版荣获全国融媒体优秀案例奖,雷山被列入“美丽中国-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获奖名单”。
——民生保障得到显著改善。30 户以上村民组 100%通水泥公路,建制村 100%通客运班车,通组以上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全覆盖。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安全住房、串户步道硬化全覆盖。全县村村通动力电、30 户以上自然寨光纤宽带和 4G网络全覆盖。实现移动电话网络“村村通”、广播电视“户户用”。村卫生室和村医配备覆盖所有行政村。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坚定不移攻堡垒、克难题,三大攻坚战强力推进 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紧紧围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和剩余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深入推进“春季攻势”“夏秋决战”“冬季充电”,取得明显成效。巩固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536 万元实施“一事一议”项目 49 个;投入 1055 万元实施 17 个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2 万余人受益。巩固提升住房安全保障,投入 457.5 万元对 229户受损农房进行修复改造。新增移民安置 113 户 462 人。巩固提升移民安置后续服务,配套建设幼儿园 2 个、小学 1 个、体育中心 3 个、休闲广场 4 个、医务室 6 个,停车场 6 个、公交车站 2 个、农贸市场 1 个,羊排安置区被列为省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示范点。巩固提升就业保障,组织开展技能培训 4124 人次,县内就业 1835 人,外出务工就业 1873
人。巩固提升定点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务院扶贫办、省纪委监委、省国资委、杭州市上城区等帮扶单位累计协调落实各类资金 1.6 亿元。中国农业银行、吉利集团、传化集团、融创集团、贵州黔晟国资、贵州建工集团、中国扶贫基金会、友成基金会等企业组织全力帮助雷山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雷山退出贫困县序列后,全县上下坚决做到“四个不摘”注③,进一步补齐短板,剩余 18 个未出列的贫困村已全部达到出列条件,剩余 1037 户 2546 人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注④标准。
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中央和省委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 27 个。新增护林员 1000 名,完成营造林任务 2.64 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72.75%。完成 10 个村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县内 62 条河实现河长巡河全覆盖,1000 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 100%。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和扬尘整治,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为 100%,城乡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提升到 9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60%。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严格落实政府性债务管理“七严禁”注⑤,政府新增债务得到有效控制;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债券,通过预算安排、盘活资产、土地出让等归还政府债务 3.68 亿元,其中隐性债务 5780 万元,完成清偿任务 124%,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开展走访、约访等活动,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可控。
二、坚定不移调结构、促增长,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注⑥,扎实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玉米调减改种完成 1.2 万亩,完成蔬菜种植面积 9.2 万亩,全年粮食产量 5.19 万吨。新建茶园基地 1.1 万亩,完成低产茶园改造 4.1 万亩、茶园套种桂花树等经济苗木 3.16 万亩;全县茶产品产量 4098 吨,综合产值达 10.5 亿元。抚育、改造竹林 1 万亩,新建笋用竹示范基地 5000 亩。中药材、食用菌、林下养鸡、养蜂等分别达1.25 万亩、45 万棒、35 万羽和 5300 箱。“农校结合”和“农超对接”订单完成 820 吨。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 6.4 亿元,同比增长 5.5%。
推进特色工业发展。黔晟国资中药材加工厂、雷山云尖茶叶加工厂建成投产,完成规模工业企业入库 1 家。扶持发展微型企业 80 户。依托网易严选、苏宁易购等平台,完成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 4.9 亿元。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完成《雷山县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暨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规划》和 125 个村寨规划编制。西江盛典、大塘水上粮仓酒店、九十九旅游驿站建成投入运营,西江索道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方祥格头、西江龙塘等旅游村寨建设稳步推进。雷山苗年、“多彩贵州”山地自行车联赛等活动成功举办,组织赴北京、杭州等开展宣传营销,雷山知
名度进一步提升。成立雷山旅游行业协会。成功申报非遗村落 25 个、扶贫就业工坊 29 个,6 项州级非遗项目升级为省级非遗项目。全年预计接待游客 1321.95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18.97 亿元,同比增长 2.37%和 11.32%。
三、坚定不移抓建设、树形象,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县城加快提质扩容。城北棚户区改造、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二期工程等项目有序推进,开工建设苗疆华庭等 3 个房地产项目,商品房销售 5 万平方米。完成羊排移民安置区、楼梯坝蝴蝶苑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县殡仪馆、县一中地下停车场等项目建设并投入使用。深入实施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投入 1027 万元加强市政设施建设维护。拆除“两违”建筑 35 处、1.1 万平方米。基本完成雷山至大塘快速通道建设,“西江-县城-大塘”特色城镇带逐步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 45.71%。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投入 1110 万元完成 10 个传统村落规划编制和消防设施建设,完成 12 个村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新增国家级传统村落 10 个,麻料村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示范点。投入 1921 万元建成寨内步道、通组公路硬化项目 233 个。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改造农村户用厕所 2100 个。
交通水利等设施不断完善。雷山至榕江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完成 30 户以下通组公路硬化 179 公里和产业路建设 160 公里,完成郎德至望丰、望丰至舟溪等县、乡、村、组公路“两清一修”注⑦。西江水库、望丰(排卡)水库、翁养水库建设加快推进;投入 6155 万元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和恢复灌溉面积 1.04 万亩。投入 1.25 亿元加强电网设施建设,完成低压线路改造 262 公里。投入 1060 万元实施4G 网络设施建设。投入 7290 万元推进“广电云”户户用工程,新增用户 2000 户。
四、坚定不移抓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抓好“放管服”改革,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达 50%以上,实现网上可办行政许可事项 469 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 4784 万元投入“三变”改革注⑧,形成股金 3979 万元,惠及 3832 户 14651 人。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 1.2 万余宗,完成土地流转面积 6.35 万亩。38 个试点村集体经济项目实现收益 456 万元。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落地企业跟踪服务得到加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引进诺纳达、西江飞行影院等产业项目15 个,到位资金 29.2 亿元。
要素保障不断加强。向上争取项目 21 个,到位资金 1.77亿元。全县纳入省级基础设施补短板和在建隐性债务“两张清单”项目 19 个,总投资 74.5 亿元。盘活土地资源 228 亩,新增耕地(水田)指标 556 亩,获批用地指标 621 亩。
五、坚定不移补短板、惠民生,人民福祉持续增进 教育保障得到提升。投入 1520 万元完成 8 所村级幼儿园建设,投入 858 万元推进“全面改薄”等教育工程建设。
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资金 5600 万元,资助学生 9.5 万人次。坚持抓好“控辍保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105.2%。高考二本及以上上线人数 631 人。
医疗保障得到提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合率达 98.62%,23.8 万人次得到补偿。1.42 万余人次得到重大疾病救助,救助资金 926.81 万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推进,新增康复医学科、脑外科等 7 个科室,县医院顺利通过二甲复审。完成望丰乡卫生院、县妇计中心项目建设。实现村卫生室“四有两落实一服务”注⑨标准化建设全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 100%。
社会保障得到提升。发放城乡低保金 4970 万元、特困供养保障金 567 万元、重度残疾人和孤儿生活补助金 246 万元、优抚金 513 万元,发放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群众临时补助 1830万元。下拨救灾救济资金 223 万元、大米 6.27 万公斤。发放城乡居民养老金 1906.3 万元、就业补助金 969 万元。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创作苗岭飞歌大合唱《颂祖国·感党恩》、古歌大合唱《永远跟党走》等作品 7 个。支持民间举办苗年、吃新节等传统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农体工程覆盖率达到 100%,组织开展篮球赛、足球联赛等群众体育活动,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
十件民生实事除县中医院建设项目、县城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因缺口资金较大未完成外,其他民生实事已经全部完成。
六、坚定不移守初心、担使命,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政府全面从严治党,建立政府职责要点和底线清单,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强化对公共资金、公共资源和民生等领域的审计监督,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和重要环节监管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 103 件、政协委员提案 70 件,满意率分别为 96.11%和 97.14%。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纲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设立龙头街道办事处。继续选派干部下村到户开展脱贫攻坚和帮扶工作,全体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访民情、解民忧,与群众打成一片,办成了一批大事要事,解决了一批群众烦心事,为全县脱贫出列作出了突出贡献,树立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的好形象,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有的甚至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我们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与此同时,顺利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意识形态、国防双拥、司法行政、应急救援、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保险、档案县志、邮政通讯、烟草盐务、供销石油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全县上下众志成城、攻坚克难,自觉投身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宏伟事业中,经受了重大考验、推动了转型升级、稳定了发展大局、守住了红线底线,圆满收获了脱贫出列的丰硕成果,雷山延续千百年
的绝对贫困问题在我们手中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等 5 位党和国家领导先后到雷山调研视察指导工作,充分肯定了雷山取得的成就,特别鼓舞士气、特别振奋人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厚爱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全力参与的结果,是各级帮扶单位和对口帮扶城市鼎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群众,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广大投资者、民营企业家,向驻雷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队伍、公安政法干警,向国务院扶贫办、省纪委监委、省国资委等中央、省州有关单位、杭州市上城区及所有关心支持雷山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向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指挥长、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干部、村组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推动雷山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少短板和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运转、保民生压力大,部分重点项目融资难、用地难等瓶颈突出。二是产业支撑发展不够有力。产业发展“小、弱、散”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性改变,农业基础薄弱,工业支撑不强,新旧动能转换慢,市场主体普遍不强,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三是风险防范还需加强。项目建设管
理不够规范,政府隐性债务存在风险;部分政府债务到期,还款压力加大。安全生产、社会治理等领域还存在薄弱环节,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污染防治任务艰巨。四是民生保障水平还需提高。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还有很多短板。五是干部担当作为不够。一些干部不想为、不愿为、不会为,工作作风不实、执行落实不力等现象依然存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2020 年工作重点 各位代表!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全面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两个一百年”注⑩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重要之年。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一主导四围绕”注⑪特色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做到“五个沉下心来”注⑫,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注⑬,扎实抓好政府各项工作。
2020 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委、州委、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
线,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力实施“三大战略”行动注⑭,全面做好“六稳”注⑮工作,一以贯之坚持沉下心来抓产业发展、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抓主体培育、抓改革开放创新,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实施“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2020 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8.6%左右,农业增加值增长 6.5%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 10%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6%左右,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 2%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9%和 10.5%左右。其他目标控制在上级下达的计划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聚焦脱贫成果巩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效衔接起来,确保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全力巩固脱贫成果。以解决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问题为抓手,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坚定不移抓好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重点实施产业扶贫、教育
扶贫、健康扶贫、社保扶贫等“十大巩固提升工程”注⑯。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全面构建“五大体系”注⑰,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法治示范创建,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常态化筛查和监测预警,加强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确保有劳动力贫困户至少有一项稳定脱贫项目,有 1 人以上稳定就业,防止和减少脱贫人口返贫。用好用足中直定点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和省州帮扶单位等各类帮扶资源,持续用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推进“志”“智”双扶,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全面做好迎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组织开展好脱贫出列“回头看”,做好查缺补漏,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推进全面小康创建。围绕同步全面小康这个目标,聚焦薄弱指标和突出问题,狠抓“三个核心指标”注⑱巩固提升,在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千方百计补短板,确保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如期完成各项任务。加强小康统计监测,进一步理顺小康指标统计监测数据采集上报,确保基础数据按时收集和测算。加强同步小康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为主抓手,加快谋划和推进一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民生发展项目建设,以项目的推进和落实来促进同步小康创建指标的完成。抓好迎接达标认定工作,全面加强对各项指标的动态监测,认真对照考核验收标准查缺补漏,确保顺利通过小康验收,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二、全力以赴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步
伐 围绕全域旅游创建目标,抓好景区建设,优化综合环境,拓展消费业态,以文化旅游业的强势突破带动第三产业持续繁荣,力争接待游客同比增长 5%以上,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 10%以上。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完成西江索道建设并投入运营,完成西江悦榕庄酒店主体工程建设,其中悦苑酒店、悦椿酒店完成装修并投入运营。完成西江小北门多层停车场、西江牛街酒店建设,加快推进西江干荣旅游综合体、大塘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启动西江鱼田湾生态停车场建设。完成郎德上寨古建筑群保护修缮项目和郎德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启动西江飞行影院、陶尧苗浴温泉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完成格头景区旅游设施项目建设。
提升拓展西江景区。扎实开展西江景区服务质量提升专项整治,规范景区市场秩序。加强景区新建房屋审批控制,建立审批监管和责任倒查机制,对多审批、乱审批行为进行追责问责,坚决遏制大拆大建现象发生。加强环卫市政、车辆交通等日常管理,营造干净有序旅游环境。开展景区聘用人员绩效评估,合理控制人力成本。强化西江公司运营监管和考核,促进规范运行,力争西江公司上市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提升西江歌舞演出质量,探索民族文化习俗与游客参与项目的挖掘融合,提高景区苗族文化展示水平。积极规划拓展麻料、控拜和乌高“银匠村”主题旅游区和连城、白碧、龙塘农业观光体验区建设,增加游客体验项目。
加快文旅互动发展。积极组织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鼓励传承人开展传承创新创业,支持民间举办苗年、吃新节、水族瓜年等节庆活动,支持开展姑妈回娘家、斗牛、芦笙舞大赛等传统民俗活动,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突出苗族文化特色,提升《美丽西江》等演出质量,正式推出《西江盛典》演出。挖掘提升方祥高排芦笙舞、掌坳铜鼓舞、南猛芦笙舞、达地古瓢舞、永乐民间山歌等传统歌舞文化,创新开展文化旅游宣传营销活动,不断提升雷山文化品牌影响力。开展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公共品牌建设,加大银饰、刺绣、芦笙制作等产业化开发力度,推出一批品牌产品。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力争完成西江景区创建国家 5A 级景区工作,启动大塘景区 4A 级景区创建。围绕重点旅游村寨完成民宿建设改造 100 户,开展乡村旅游村寨、经营户、客栈质量等级评定,评定乙级村寨 2 个以上,标准级民宿客栈 10 户以上。新建和改建旅游公厕 5 座以上,标识标牌 100张以上。完成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 1000 人次以上。
增强旅游带动作用。加快郎德、大塘、雷公山等景区景点建设步伐,突出核心景区辐射带动全域发展作用,确保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通过国家验收。大力发展茶园、果园、药园、菜园等生态观光农业,着力发展绿色食品、民族工艺品和旅游商品加工业,加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改造,培育发展文化创意、养老健康、户外运动等新兴产业,推动旅游业态转型升级,带动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全力以赴聚焦农业农村发展,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把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千方百计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带动效益。大力发展茶产业,加快推进优质高效、有机生态茶园建设,完成中低产茶园改造并套种桂花树等经济苗木 1 万亩以上,切实提升茶园管护水平、挖掘茶园生产潜力,提高亩产效益。加大茶叶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狠抓茶产品精深加工及销售,提高茶产业整体效益。大力发展笋用竹产业,完成抚育、改造竹林 1 万亩,新建笋用竹示范基地 2 万亩以上。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今春要完成天麻种植 1 万亩以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切实做好生猪补栏,特色生态畜禽出栏 35.7 万头(羽)以上。大力发展食用菌、稻田养鱼、辣椒、折耳根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坚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抓,大力发展以森林景观利用为重点的森林旅游产业,以天麻为重点的林下中药材产业,以养蜂、养鸡为重点的林下养殖产业,以大宗食用菌为重点的林下食用菌产业,以茶
园套种经济苗木为重点的其他林下经济产业,实现林下经济产值 3 亿元以上。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巩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茶叶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组织标准化生产种植,创建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绿色、有机产品品牌,新增 SC 注⑲企业认证 2 家以上。积极推进品牌创建,重点推动雷山银球茶、乌杆天麻、鱼酱酸、黑毛猪、土鸡、青钱柳等特色产品成为国家、省、州著名品牌。利用扶贫公益广告、消费扶贫、电子商务等平台宣传雷山特色产品,提升知名度。
强化产销对接支撑。推广“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模式,推进线上销售雷山特色产品。鼓励和组织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做好农超、农企、农校对接,建立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的产销链接体系。积极参与全国、全省各类农特产品营销推荐活动,拓展产品市场。加大消费扶贫,推动“快手点亮工程—温暖中国社交电商消费扶贫行动”,拓宽农副产品销路。健全完善利益联结和产销对接机制,强化“公司+合作社+农户”带动产销,推进农产品品牌包装上市,提高产销效益,确保农民增收。
加强乡村环境治理。加强生活垃圾清运体系建设,力争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完成大塘镇农村污水试点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严格管控传统村落“两违”
行为,完成麻料村传统村落示范村项目建设,保护传统村落风貌和原有建筑风貌不受破坏。推进移风易俗,打造乡风文明新风貌。强化农户室内外环境卫生治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健全村规民约制度,提高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四、全力以赴聚焦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在稳投资、推工业、优环境、防风险等方面求突破,不断积聚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狠抓项目扩投资。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十四五”规划编制,谋划一批城乡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列入国家、省、州计划。加快推进雷山至榕江高速、永乐环线公路建设,完成雷山至西江、达地至塔石公路提升改造。完成鸡鸠水库工程管网布置建设,完成西江水库、望丰(排卡)水库、翁养水库大坝枢纽工程建设,启动大塘水库、乔兑水库建设,完成达地水库、柳乌水库、排苟水库前期工作。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六网会战”注⑳,电网投资完成 1.1 亿元以上,油气网投资完成 4.1 亿元以上,互联网投资完成 1亿元以上。
加快发展特色工业。完成乌开工业园区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力争 2 家以上企业入驻园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1亿元以上。抓好“千企改造”,力争宏星建材公司等技改项目落地建设。扎实做好工业企业“双服务”,强化要素保障,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围绕天麻、食用菌、笋用竹、山泉水
等产业资源积极引进特色工业项目。探索与杭州上城区合作发展工业,做好产业转移承接和特色产品“合作建园”发展,打造新的工业发展平台。加大规上工业企业培育,确保新增入库企业 1 户以上。
大力培育民营经济。以“营商环境提升年”为契机,聚焦落地企业服务、信用环境等薄弱环节,全面提升各项考核指标服务质量,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上档升位。加大民营企业帮扶力度,深入开展“走企连心”服务活动,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大力支持万城公司、脚尧茶业、农旅共济公司、老倪青钱柳等民营企业发展,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优势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入驻移民安置区,着力解决中小企业用地难题。确保全年新增省级龙头企业 2家以上、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2 家以上,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 5 家以上。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9 亿元以上,力争民营经济占比达到 52%以上。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继续实施好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整合用好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点资源,加强与网易严选、苏宁易购、淘宝、京东、快手等电商平台合作,销售雷山特色产品。整合供销、邮政、“通村村”等物流资源,力争物流覆盖到村到组。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引导鼓励电商创业孵化。加强产品包装、设计及营销,打造雷山特色旅游商品,推动“黔货出山”,实现电商网络零售额5 亿元以上。
防范化解债务风险。严格执行《预算法》,强化预算约束力,切实做到“无预算、不支出”,大力压减不必要的开支。加强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风险防范,严肃融资举债纪律,加大违反政府性地方债务管理问责力度。认真贯彻《政府投资条例》,规范项目谋划、审批、实施程序,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对政府投资项目超概算 10%以上的,按程序重新审批可研报告、初步设计和项目概算。加强向上对接汇报,全力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盘活存量资产和土地资源,加强对国有土地、房屋等清理排查,有序处置出让,增加县级可用财力。依法向国有公司注入能够变现或有稳定收益的资产,提升融资能力。围绕银行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主动谋划一批具有可持续性收益的项目,用好“新租贷”“民工惠”等金融产品,多渠道缓解偿债压力,在债务风险防范化解上取得突破。
五、全力以赴聚焦提升建管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努力打造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功能配套更加完善、文化特色更加彰显的高品质特色小镇体系,力争城镇化率达 50%以上。
推进县城老区提质。加快推进城北、永乐南路棚户区改造建设进度,启动二桥至烟草局沿河老旧小区改造,确保完成投资 2 亿元以上。完成县城二期污水处理工程、县城区路灯亮度提升等项目建设。加强老城区道路、广场、绿化、农贸市场等维护提升,全面打造平面整洁、立面靓丽、空间美观的城市新形象。
推进新区发展提速。千方百计加快西江—县城—大塘城镇带建设,加大县城郎当河口至陶尧新区、水电新区、莲花片区开发力度,做好土地运营,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不断拓展县城空间布局。持续完善县城区路网结构,加快推进南部路网建设,完成马家屯至红屯堡公路建设。完成苗疆华庭房开项目建设,启动上城西苑、南秀佳苑、红枫水岸二期等房开项目建设。完成红屯堡、乌秀等重点区域路灯建设。完成凯里至雷山天然气支线管道项目建设。
推进集镇建设提档。启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突出旅游特色打造西江、大塘、郎德旅游小镇,突出贸易特色打造永乐、达地商贸小镇,突出农业特色打造望丰农业小镇,突出生态特色打造方祥生态小镇建设,努力形成不同类型、个性鲜明的特色小镇体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完善乡镇路网、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完成大塘污水处理厂、西江污水提标改造项目和永乐集镇路灯工程建设。
推进城市管理提标。巩固文明创建成果,强化城市精细管理,加大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乱停乱放等打击力度,强化农贸市场管理,加强观音阁、楼梯坝等小区治理,不断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整合执法资源,抓好县城规划区和乡镇规划区违法建设治理,严厉打击“两违”行为。加大宣传教育,动员全民参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养成遵纪守法、爱护环境、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六、全力以赴聚焦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坚决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不断释放改革开放红利,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
落实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狠抓“放管服”改革,着力推进“一网通办”注㉑等模式,将企业登记办结时限缩短至 1 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间压缩至5 个工作日以内,工程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 80 个工作日以内。巩固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着力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积极探索集镇和村“以水养水”发展模式。纵深推进国有企业、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等改革。抓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注重科技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和经营主体使用新设备、新技术发展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发展效益;加强与高校合作,通过承接科研院所技术成果转让、实行技术研发外包等形式提升农特产品、传统工艺品研发水平。围绕茶叶、中药材等九大特色产业,抓好种植、管理、加工技术服务,确保高产出、高效益。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坚持领导带头招商,充分发挥旅游景区、文化产业园区、县城新区、农业产业园的主导作用,谋划好招商项目,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以杭州上城区帮扶为契机,立足于江浙等沿海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在产业上,围绕我县有基础、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强力推进产业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全力做好招商引资落地项目和意向性项目跟踪服务,确保年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20 亿元以上。
七、全力以赴聚焦绿色发展理念,坚决守住生态环保底线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坚持铁腕治污。从严从实抓好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及“回头看”发现问题整改。继续推进森林保护“六个严禁”、环境保护“六个一律”执法行动,继续开展环保执法“风暴”和“利剑”行动,深入落实“水十条”“土十条”和“河长制”,落实企业环保“黑名单”制度,确保 1000 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城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以上。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落实“多规合一”注㉒,划定“三区三线”注㉓,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推进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72.75%以上。加大山洪沟渠治理力度,保持水土稳定。推进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建立严格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
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建设一批苗木花卉盆栽培育基地,大力
发展茶叶、青钱柳、天麻、笋用竹、食用菌、养蜂等林下经济,大力发展户外运动、健康康体、科考探险等生态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水资源、绿色有机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山泉水、生态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工业,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八、全力以赴聚焦人民群众期盼,用心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优先发展教育。继续压缩党政机关 6%的行政经费,全力保障教育经费。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不断优化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坚决杜绝因贫失学和因学返贫。稳定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学前教育“增量提质”计划,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 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 95%以上。
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实施县医院改扩建项目、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龙头街道卫生院等项目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抓好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和集团式帮扶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加大远程会诊服务,抓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村医考核管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落实慢性病保障政策,做好传染病防控。加快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抓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
度,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8 万人以上,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达 95%以上。完善医疗救助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特殊困难群体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创新农业保险机制,把政策性农业保险和特色农业保险纳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来,推广“保险+支农融资”模式,解决农业发展后顾之忧。做好公益林和商品林投保。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范围。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积极化解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持续深入开展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森林防火、汛期、旅游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应急救援措施,做好救灾、救济和防灾、减灾。积极调解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继续实施“七五”普法规划,深化“民主法治村”创建,巩固平安雷山建设。
全力以赴聚焦办好民生实事,努力践行初心和使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今年要着力办好 10 件民生实事。
一是完成丹江小学改扩建、县第三幼儿园以及掌雷等村级幼儿园建设;完成各类师资培训 3000 人次以上。二是为全
县 65 岁以上老年人和全县脱贫攻坚驻村干部、村干部免费体检一次。完成村医轮训工作。三是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3000 人以上,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2000 人以上。四是完成县乡农村公路路面提升工程 60 公里以上,全面普及推广“通村村”运用,巩固提升“四好农村路”创建工程。五是新聘、续聘生态护林员 1600 人。六是建成村级停车场 20 个。七是完成县城永乐路农贸市场和县电子商务物流基地及冷库仓储项目建设。八是完成全民健身中心提升改造和文体设施配套工程建设 70 个,完成非遗扶贫工坊建设改造 50 个。九是完成巴拉河流域沿线 10 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十是完成农村厕所改造建设 1000 户,完成 10 个村公厕建设。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时代赋予重任,奋斗铸就辉煌。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驰而不息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责任担当,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讲政治,推进科学理政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及县委决策部署,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严格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强化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武
装,不断提高行政能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落实政府党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二、强法治,推进依法行政 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全面接受监察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支持开展公益诉讼,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决策制度,规范决策程序。支持人民武装建设和法院、检察院工作。推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执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实施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查制度,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快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
三、明权责,推进放权简政 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大力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大幅压减企业、群众办事时限。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相结合,构建政府与市场“亲”“清”的良好关系。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坚持创新管理,着力提高政府效能。
四、守底线,推进从严治政 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切实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大
力弘扬真抓实干作风,坚定不移纠“四风”、树新风。支持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压缩经费支出,降低行政成本。持续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加强精准扶贫、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监管,切实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严肃查处不正之风和侵害群众利益等行为,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发展环境。
注解 ①“厕所革命”:是指对发展中国家的厕所进行改造的一项举措,最早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
②“G+TV”:指贵州广电新媒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全面合作,推出了 G+TV 移动版、G+TV 电信版、G+TV 联通版等贵州地区唯一合法的宽带互动电视业务、③“四个不摘”:指扶贫工作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
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是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当年全国扶贫标准;“两不愁”即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即为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⑤政府性债务管理“七严禁”:一是严禁违法违规举债;二是严禁违法违规担保;三是严禁违法违规进行政府购买服务;四是严禁“名股实债”;五是严禁“三边”(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工程;六是严禁违规建设楼堂馆所;七是严禁政府
性债务管理不作为。
⑥“八要素”:即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基层党建。
⑦“两清一修”:指清理边沟、清理垃圾、修复破损路面。
⑧“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⑨“四有两落实一服务”:“四有”即有服务阵地(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 60平方米,做到诊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四室”分开)、有人员、有设备、有基本药物;“两落实”即落实村医报酬、落实村医培训全覆盖;“一服务”即规范村医开展诊疗服务和公卫服务。
⑩“两个一百年”:即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100 年(即 2020 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即 2049 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⑪“一主导四围绕”: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围绕文化旅游业抓特色山地农业、围绕文化旅游业抓特色生态工业、围绕文化旅游业抓特色服务业、围绕文化旅游业抓特色城镇化。
⑫“五个沉下心来”:一要沉下心来狠抓产业发展,夯实发展根本支撑;二要沉下心来狠抓项目建设,持续扩大有效投资;三要沉下心来狠抓招商引资,破解资金瓶颈难题;四要沉下心来狠抓主体培育,扩大市场主体规模;五要沉下心来狠抓
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⑬“四个轮子一起转”: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文化旅游业“四个轮子一起转”。
⑭三大战略行动:即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
⑮“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⑯“十大巩固提升工程”: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工程、产业扶贫巩固提升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巩固提升工程、就业扶贫巩固提升工程、教育扶贫巩固提升工程、健康扶贫巩固提升工程、社保扶贫巩固提升工程、生态扶贫巩固提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工程、基层党建巩固提升工程。
⑰“五大体系”:即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培训和就业体系、社区治理体系、基层党建体系。
⑱“三个核心指标”: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 GDP),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1400元;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 20000 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超过 7000 元;环境质量指数,城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8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5%、城镇污水处理率≥85%、城乡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50%。
⑲“SC”:即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中的生产的汉语拼音字母缩写,也就是可以生产食品的企业。
⑳“六网会战”:即路网、水网、电网、地下管网、油气
网、互联网。
㉑“一网通办”:开通线上办理,把政务数据归集到一个功能性平台,企业和群众只要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不同领域的事项,解决“办不完的手续、盖不完的章、跑不完的路”等麻烦。
㉒“多规合一”:是指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㉓“三区三线”:“三区”指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三线”指的是根据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