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陆县国家税务局下乡包村工作报告
平陆县国家税务局 下乡包村工作报告
县委、县政府:
近两年来,我局包点帮扶村为圣人涧镇计王村。包点帮扶村确定之后,我局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利,组织税干多次深入到计王村,调查研究,出谋划策,积极协助支部和村委搞好工作,以微薄之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计王村共有人口900多人,耕种土地总面积为1300余亩,全部为水浇地,属两茬地,其中经济林220亩,种植小麦1100亩,亩产600斤,产量为66万斤,两料收入计142万元,瓜果桃120亩,亩均收入0.2万,收入计24万元;养殖畜牧业收入40万元,外出打工及其它收入为70万元。该村支部书记为孙甲武,村委主任为张淑萍。
二、思想重视,部署有力
开展下乡包村工作,是事关民生发展的大事,也是加强干群关系、创先争优的有效举措。为了确保该工作能够落到实处,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积极研究下乡包村扶贫工作。同时,抽调党办主任司永生和其他两名税务干部成立了下乡工作组,具体负责计王村的帮扶事宜。此后,下乡工作组经常深入帮扶点开展工 作,每月下乡都在三次以上,每次每事都有详细的记录笔记,做到了:心中有数情况明、坚持原则不扰民、相互沟通勤联系、认真帮扶不落空。
三、出谋划策,兴村富民
我局从兴村富民入手,以抓稳定促发展为落脚点,先后六次参与该村的支、村委会议,积极帮助村组理清发展思路,谋划长远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干部干事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意识,并协助村干部化解了个别村民之间的内部矛盾,取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与此同时,我局下乡工作组还深入田间地头送政策,及时将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宣传给包点村民,引导农民群众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拓宽致富门路。
四、两委换届,协助指导
村级两委换届,是关系基层组织建设、群众切实利益的大事,必须要认真部署、严格纪律,确保万无一失。为确保该村两委换届选举成功,我局按照圣人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结合该村换届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办法和指导意见,并帮其完善了换届组织纪律,完成了一系列配套工作,使该村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并补充了一批新生力量,进一步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五、多方协调,实事办好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办出实事让人看。两年来,我局下 乡组以“群众利益无小事”为宗旨,积极进言献策,利用我们联系面广、认识人多的特点,带领村委会负责人多次到农经委、扶贫办、移民局、交通局等有关部门,反映、咨询和洽谈该村的道路硬化、文化大院建设等具体项目,争取支农资金。进过反复酝酿和坚持不懈的协调运作,我局在两个项目建设上取得了应有成果。一是向移民局争取资金12万元,帮助该村建立了文化大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开拓了群众的视野;二是通过与县交通局达成意项,我局配合支、村委硬化村级道路6公里,并对村间巷道进行了修整和绿化,美化了村容村貌,赢得了群众好评。
服务民生,永无止境。虽然,我局在下乡包村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县委政府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对群众的期望来说,仅是杯水车薪、微不足道。今后,我局将动员一切力量,严格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加大力度、优化服务、多措并举、力求实效,以优异的帮扶成果为平陆新农村建设和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出力流汗!
二〇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下乡包村调研报告
“大排查、大接访、大化解”活动下乡包村
调研报告
岚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索海冰
一、王狮乡阳坡坪村基本情况
阳坡坪村位于石桥山下,距209国道10公里,人口680人,165户,耕地2450亩,宜林地3500余亩,全村党员17人,学校一所,学生26人,村卫生所一所。经济以种植、养殖业为主,有大牲畜200余头,羊600余只,基本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出务工23人,人均收入2000余元。
二、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
通过逐户走访排查、实地调研和座谈会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惠农政策以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收集汇总了现阶段阳坡坪村经济社会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
当前阳坡坪村各种关系基本协调,社会基本稳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关系与矛盾趋于复杂和紧张,存在着某些不安定的隐患和不和谐的因素;影响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经调查发现,阳坡坪村矛盾纠纷有以下两类。
1、群众与村支委及干部间的矛盾纠纷。
(1)、干部作风问题。由于村领导班子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政策执行上时常出现偏差,对待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对人民群众反映时间题敷衍塞责,推诿拖拉,对正当要求臵若罔闻,对出现的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处,常搞高压政策或“一言堂”,以人治代替法治、从而使小纠纷激化成大矛盾,因基层干部工作方式
1简单粗暴而引发的上访事件时有发生。基层干部与群众钓恶性互动起了双方的对立,基层群众把对个别干部的埋怨转化成对政策的不理解和对村委会的不信任。而群众的上访也让村委会把其划为“刁民”,干群关系逐步紧张。
(2)、管理职能与体制问题。基层组织,群防群治作用发挥不好。综治网络、人民调解网络不健全,组织的不健全导致在基层工作中,基层网络作用发挥不好,对因宅基地、土地、婚姻、邻里关系等引发的民事纠纷不能及时妥善化解处理。矛盾长期得不到化解,基层群众对村委会的信任度成下降趋势。
(3)、民主管理方面的问题。当前,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逐步增强,然而少数村干部在村级集体事务管理中;没有真正贯彻“四议两公开”,最多是形式上做到了村务、财务公开,但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只是个别领导开个会就研究决定了,决策的不公开极易引发村民不满,村民代表会和村民议事会多数形同摆设,村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群众对干部多心、不放心,有意见,反映村干部吃喝贪占和财务混乱的越级上访问题仍居高不下。
2、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
由于法律条文枯燥难懂,群众对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邻里发生纠纷后不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基层组织又不能及时化解矛盾,从而导致邻里之间矛盾不断加深,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不断恶化。这些纠纷纠纷既影响 着村内的和谐、村风的健康发展,也使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
群众间的纠纷主要表现为:
(1)、因宅基地、责任田引起的纠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法治与村规民约、历史与现状的冲撞,村宅基地纠纷正呈逐年增多之势。主要因村庄规划不够科学与规范;部分村民法律意识较为淡漠,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自主翻建或新建’,以致侵犯了他人的宅基地使用权或集体土地所有权而引发的矛盾纠纷;加之现在农村年青人往往不愿意与父母住在一起,某些村民在翻建房屋时,为了能让自己和父母分开居住“建新不拆旧”,形成事实上的“多占抢占”,而产生了矛盾纠纷;有一些村干部不按法律、村规民约办事,乱许口,乱批地,也造成了许多纠纷;宅基地纠纷,往往特别难调处。
(2)、因家庭、婚姻关系引起的纠纷。伴随着人们婚姻家庭观念的转变,近年来家庭婚姻类纠纷成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离婚率逐年上升,婚姻矛盾逐年升级。农村伦理道德遭甚至引发家庭暴力,虐待妇女、儿童、老人等犯罪现象。
三、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特征
一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类型的多样性。矛盾纠纷由传统的婚姻家庭、继承、赡养、邻里等民间纠纷扩展到以经济利益诉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矛盾纠纷。这类矛盾纠纷以利益冲突为特征,涉及政策、法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调处难度大。
二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主体的群体性。当前很多矛盾纠纷,由于纠纷主体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往往“一枝动而百枝摇”,同时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个别群众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或者串联上访,或者鼓动、支持、参与集访。许多纠纷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三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的艰难与复杂性。过去的纠纷多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调处时当事人的情绪也较为温
和,现在的矛盾纠纷多由经济利益冲突引发,且大多发生在个人或群体基层组织、政府部门之间,有些群众一旦发生纠纷就找政府解决,有时将矛头指向政府部门,导致个人与组织、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不断上升,甚至还有相当一部分矛盾纠纷当事人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错误想法,为引起政府关注而采取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形式,以求达到自己的目的,情绪容易失控,行为较为激烈,给矛盾的调处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和复杂性。
四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当事人寻求解决纠纷的方式呈现激烈化。矛盾纠纷的当事人为维护自身的权益,在矛盾出现之初,大多都能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寻求党政组织和有关单位部门解决纷争,希望能公正、公平地解决问题。但是,一些重大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没有能达到自己希望的结果。当事人往往采取群体围攻、上访甚至以武力相威胁的手段,迫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从而引发了的群体性上访事件,而政府部门对待这些非正常上访事件,往往片面强调“和谐稳定”在处理问题中往往做出过多的妥协,最后事情虽然得到解决,但却在社会上造成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的恶劣影响。
四、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有其深刻政治经济根源和社会背景,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少数群众追求个人利益的思想过于片面化。
2、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缺乏高度的政治敏锐性。
3、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尤其是村一级干部参加政策理论学习不够,对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多,处理问题时主观因素影响大。
4、宣传解释工作做得不深入细致,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不大。
5、对热点难点问题处理得不够稳妥。
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有效预防和及时化解基层矛盾是基层政府及基层干部必须直面面对的。
(1)、加大普法力度,促使群众知法、遵法、守法。现在,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阶段,在总结以往普法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认识,加大对普法宣传的投入。
(2)、健全制度,依法管理,缓和干群关系。在健全村务管理制度中,乡镇政府帮助村级自治组织健全村务管理制度,同时乡镇政府应加强对村主要干部的考核,制定出相关考核办法。通过加强巩固党组织在农村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规范党务、村务行为,加快基层民主化进程,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因村务管理混乱而产生矛盾纠纷。
(3)、依法行政、减少行政纠纷。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廉洁自律、依法行政、不损群众利益,从而减少矛盾纠纷,促使社会和谐。
二○一二年六月十三日
第三篇:忻州市下乡包村工作总结
按照省委办公厅 [2011]45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全省干部下乡住村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通知》精神要求,忻州市在继续抓好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的同时,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省委袁纯清书记6月6日给全省领导干部的公开信和通知精神,积极做好领导干部包村的组织协调、相互衔接和管理检查考核工作,及时了解和上报活动开展情况,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深入推动了这项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精心安排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精神。今年1月份,市委作出在全市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决定以来,各级领导干部迅速行动,深入住点村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帮扶项目,解决难点问题,下乡住村活动取得初步成效。为进一步促进这项活动深入开展,将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推动全市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实现“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目标,根据省委通知精神在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基础上,实施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帮扶责任,落实了帮扶措施,以更加扎实有效的行动,帮助贫困乡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努力缩小发展差距,在全市转型跨越发展中迎头赶上。
二、明确了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目标任务。
明确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各级各部门立足包扶村实际,着眼农民增收需要,坚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思路,结合行业特点,发挥部门优势,重点帮助包扶贫困村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优势产业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和市场体系建设,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和转移就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包扶村开拓生产增收门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为“十二五”末实现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提供坚实保障。
三、加强了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管理考核
各级各部门建立了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档案,如实记录包村活动开展情况、项目实施进度、农民增收目标完成情况等。按照对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有关要求,对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实行分级考核,市对市直135个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和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及人大、政协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县(市、区)对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对帮扶农民增收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对工作不力的给予敦促和批评。
四、注重工作实效,收到了明显效果。结合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开展了市直各单位和各县市区的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据统计,市委政府班子成员和人大政协正职17名领导干部,除2名新任副市长未定点外,其余15名领导均已到点开展工作,共到包村点开展活动次数32次,有7个包村点已制定了发展规划;市直135个单位领导有114位领导到点开展工作,共到包村点活动次数342 次,有118个包村点制定了发展规划;14个县(市区)共有223名主要领导干部参加了住村活动,共开展住村次数640次,168个村制定了发展规划。全市领导干部共住村村数3725个,已有厅级干部15人,处级干部515人,科级干部5238人,其它人员4718人参加了住村活动,其中:厅级干部住村28天,处级干部住村1625天,科级干部住村14120天,共组织开展基层组织活动4350次;组织开展大讨论3125次,制订发展规划2853个,新上项目1038个,帮助村里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536项,形成了调研报告526个。市领导高度重视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市委书记董洪运率先重范,轻车简从,六次深入到住村联系点忻府区兰村乡小王村、合索乡北合索村和包村增收点兰村乡甄家庄村,开展下乡住村活动,市长李平社三次深入到原平市大牛店镇上阳武村、梨井村进行调研,同基层干部群众深入座谈,共同研究,推进农村新的“五个全覆盖”。市委副书记郑连生顶着盛夏酷暑,深入住村包点的定襄县蒋村乡簸箕仉村进农户、察民情、下地头、解民意,与县乡干部共谋帮扶之计,与广大村民共话发展之策。得知村民们家家都有香椿、核桃树后,郑连生高兴地说:“贫困山区就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这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途径”。市人大历经三年的截潜流引水蓄水工程已基本完成,该工程是6万亩生态园区建设的主体工程,其中实现节水灌溉2万亩,开发荒滩1万亩,保护现有草场3万亩。截潜流引水工程是解决大峪、公主、天成、黄家庄、北家岭、南关、铁家会、牛家窑8个村1.1万人的吃水困难和饮水安全的生命工程。目前已对大峪、黄家庄、北家岭、南关四个村实现了送水到境到村。今年底其余4个村全部完成送水,至此,1.1万人饮水问题彻底得到解决。同时还建成管灌农田2020亩,其中高标准园田450亩,治理荒沟300亩,同时实现了仁用杏、牧草立体化种植。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梁洁来到下乡包村联系点五台县红山崖村,深入到田间地头,滹沱河畔,听汇报、察农情、访贫户,就农民增收问题进行调研。指出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红山崖要充分发挥山、水自然优势,做强花椒树、核桃树、柿子树优势产业,做大红山崖野放养鸡场规模,通过充分调查论证做好肉羊引进致富项目,大力发展山、水优势型农业,力争实现‘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翻番的目标。市委办公厅、市委组织部、市农委等单位领导重视,主要领导带头深入联系点,和农民同吃同住,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声、理民事、解民忧,走在了市直机关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前列。市农委结合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组织开展了“一村一品”入户大调研活动,组织市县两级农业部门200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分别深入到全市14个县市的135个村开展住村大调研,为忻州“一村一品”的发展提供有力指导。繁峙县千名干部下乡住村真扶贫,积极开展“三联四访五送”活动,即“三联”是县领导联乡,县直机关单位联村,科级单位联户;“四访”是,访乡村干部,访致富示范户,访困难党员群众,访上访群众;“五送”是: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送温暖。目前全县共建立联系点193个,结成帮扶对子500余对,共走访党员群众3000余人,听了以意见建议256条,帮助群众办实事300余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6个,为帮扶村提供致富信息1200余条,组织劳务输出700余人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各类资金300余万元,切实改进了干部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全县形成了良好的干部创业氛围。偏关县采取四项机制助推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是联动机制;二是配合机制;三是协调机制;四是监督机制。全市上下,掀起了干部下乡住村的热潮,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换届,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最近才明确,有的单位领导至今还没有定,所以领导包村工作还在逐步完善;二是领导包村的人均收入指标很难按照省里的规定执行,现在部分贫困县人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的村子基本是200人以下的村,都是规划移民村,人口每年在逐步减少,因此,领导干部包这样的村我们认为意义不大,有部分县和市直的一些单位就选择了一些人口多,有发展潜力的村作为领导干部包村点,人均收入远高于2500元;三是参照省里的机构,这项工作都在各级下乡办,但有的下乡办工作人员少,经费无保障,承担此项工作有一定的困难。
第四篇:下乡包村增收工作总结
下乡包村增收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按照县、镇两级的部署安排,我确定了上馆镇大烟旺村为包村联系点,并积极投入到下乡包村增收活动中来,截止目前,增收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现将工作完成情况报告如下: 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制定农民增收计划,认真落实
自开展活动以来,我按照“六个一”目标要求,针对当地情况认真地展开摸底调研。了解到大烟旺村位于上馆镇北半坡,全村现有村民215户,人口848人,党员32名,两委干部3人,耕地面积3700亩,梨树1300亩,核桃树1200亩,苹果树500亩,杏树、桃树等其他树种700亩,到目前全部收益,户均收入6000元左右。活动期间先后走访了村民籍增秀、张战国、孙爱军等8户人家,详细询问了他们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近年来经济发展情况,并认真听取了他们对今后大烟旺村发展一些建议和意见。在村委办公室召开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会,听取了村支部书记籍福安对大烟旺村近几年的建设情况、发展现状和现存突出问题的详细汇报。
总体看来,大烟旺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牢靠,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待改善。制约大烟旺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二是组织化水平不高,市场流通渠道不畅。三是村民科技素质低,有待培训。农村职业技能培训需要加强,村民从事新型农业项目缺乏专家指导,因为缺少现代化信息设备,所以对获取科技、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
根据调研及大烟旺村实际需求,对大烟旺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如下规划:第一,按照县委发展“一村一品”要求,确立大烟旺村大力发展白水杏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第二,扩大林果业种植面积,更新优化品种;第三,协调科技部门派驻林果业技术专家驻村对村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产量;第四,加大劳务转移输出,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第五,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着力打造一支团结务实、努力为群众办事的班子。
增收措施落实情况:
第一,在大烟旺村委办公室召开会议,参会人员有全体党员、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会上我向大家传达了县、镇两委关于包村增收的精神要求,并对大家表示会为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村民对此热情极高。
第二,聘请市、县林果业种植方面的专家到村对村民进行了培训指导。
第三,在村里制作宣传标语、板报,通过广播定期向村民讲解国家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大家的积极性。
第四,对我村无业人员进行登记,上报劳动部门,安排组织就业培训,并联系一些企业、商户安排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对村里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方便村民出行。对全村环境卫生进行了五次综合整治,改善了村容村貌。2011年入冬以来的一场雪给村民的出行造成了诸多不便,我驻村两天,和村里的义务劳力共同清理积雪,为村民出行扫清障碍。第六,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是农村各项事业的核心。包村期间,定期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个人修养,大力宣传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好的做法。在党员发展方面,针对本村现有党员年龄结构偏大的情况,加大对青年致富能手的考察,争取发展,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
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6月5日我对村民张占国家进行走访调研,他说到:“我们现在最缺的是资金和技术,想扩大规模改良品种可是没有资金和技术,现有的果树种植方面仅仅靠的是自己的一些经验,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影响到产量和增收”。针对此情况,6月22日至23日,我驻村两天,邀请了市、县林果业种植方面的专家到村对村民进行了培训指导,并和村民一起到果园进行果树修剪。
程二柱是一名退伍老党员,参加过解放战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了解到他儿子因事故成了残疾,生活困难,我从自己包里淘了500元表示慰问,老同志感动的留下了眼泪,说:“还是党好”。
驻村时间和参加劳动情况
2011年5月10日至2011年5月13日 驻村三天 对大烟旺村进行了摸底调研,开展了入户走访工作
2011年6月22日至2011年6月23日
驻村两天
与张占国共同到其家的果园进行果树修剪
2011年9月18日至2011年9月20日
驻村三天
收获的季节 与村民籍曾秀共同到果园采摘果实
看到他们满脸的喜悦真是高兴
村民增收情况
一年的时间,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的配合下,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农民增收计划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农户增收成效显著,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比2010年增长了3%。
遇到的问题和建议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不足,如:帮助村两委发展集体经济的招数不多,制约村域经济发展的短板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向上级争取资金项目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就工作中的体会,我对领导干部下乡包村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明确工作职责。从政策法规、财务监管、实用技术、计划生育、党建知识等方面,采取多样的培训形式,从广度、深度对机关包村干部进行培训,提高机关包村干部怎样做好村级工作的能力,解决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明确包村干部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发展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民主制度的执行,促进村干部依法办事、按章办事;协调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化解村级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帮助帮助村委及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第二:结合实际情况,试点“双向选择”。学习外地好的经验做法,采取村干部、包村干部“双向选择”,乡镇机关干部包村,不是由乡镇研究决定,而是由村干部自己挑选,每个村“两委”可以根据村情、民情及该村农民发展经济的路子,选择适合村科学发展的乡镇干部,既增强了乡镇干部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又使那些在群众中口碑差,工作能力不强的乡镇干部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不足,采取一定的措施迎头赶上,使包村干部的特长与村里的需求结合起来,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促进村里特色产业发展,使问题更及时的解决的村内。
第三: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考核奖惩。要建立健全机关包村干部工作考核监督制度,成立督导组,设立考核档案,每月安排专人对包村干部下村、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发现一次包村工作流于形式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二次仍流于形式的,视情节给予相应的物质处罚。要制定出硬性的考核内容,从村民代表、党员、领导干部三个层面加强对包村干部的评议考核,要求包村干部定期在村两委成员、村民代表、党员会上进行述职,由村民进行无记名投票评议,对不能胜任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对优秀的进行表彰奖励,以提高机关包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篇:领导干部下乡包村工作总结
领导干部下乡包村工作总结
领导干部下乡包村工作是转变作风、历练干部、提高素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更是联系和服务基层群众,推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基于这一认识,按照《关于全县领导干部下乡包村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和县委领导干部下乡包村动员会、推进会会议精神,自觉强化包村工作责任意识,立足包点村实际,紧紧围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包村工作目标,以服务基层群众为切入点,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扎实推进包村工作深入开展。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下乡包扶责任村基本情况
根据县委下乡包村工作安排,我所包扶责任村为东坡底乡惠家庄村。Xx村位于xx中部,是全县撤乡并镇前原xx乡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户数231户,人口832人。现村两委干部共5人(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人兼任),党员43人。共有耕地面积2120亩,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收入。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受制于自然条件、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整体人口文化素质等客观存在因素,全村属于全县较为典型的经济发展落后村。
自全县领导干部下乡包村工作开展以来,在上级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关怀支持,以及村两委班子和包村干部的努 力下,虽然总体上来看还存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扶贫开发任务艰巨等困难和问题,但我们欣慰地看到广大村民的思想观念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一些长期困扰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得到建立并着手开始实施,以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下乡包村工作初步显现出了预期的良好成效。
二、下乡包村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㈠强化责任意识,高度重视下乡包村工作
作为下乡包村干部,并曾经有过多年乡镇农村工作经历的我,带着难以割舍的农村之情,进一步强化自身工作责任意识,努力做好深入农村,指导农村,服务农村工作。我个人认为,要使得下乡包村工作取得实效,就是要在“深入、指导、服务”这六个字上下功夫。首先是要以端正的态度深入农村。全面树立面向农村学习的态度,特别是要做到与乡村干部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沟通交流,尊重村干部的想法,更要听取群众百姓的意见,做村民群众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二是要以科学的方法指导农村。要将所指导的重点工作内容与基层实际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方法,确保所指导的工作取得实际成效;三是要以强烈的责任服务农村。服务农村要以农村发展和村民增收为主题,结合实际解决存在热点、难点问题,而不是越俎代疱、包打天下。要通 过为农村办实事、解难题、教方法、强素质,努力实现农村事业的向前发展。在包村工作中坚决做到服从组织安排,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积极深入基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㈡落实工作项目,扎实开展下乡包村工作
按照县委下乡包村工作总体要求,在下乡包村工作中紧紧围绕“夯实村级组织建设、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现农民收入翻番、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目标任务,努力加强与当地乡镇、村两委班子的统筹协调,切实做好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建设、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下乡包村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帮助拟定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措施,落实发展项目,确保下乡包村工作取得实效。一是积极参加村级党组织生活,广泛开展村级党组织建设活动;二是充分利用下乡开展走访慰问村民工作,准确掌握了解社情民意,加强与广大村民的相互了解,密切干群关系,为开展包村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开展“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村送去图书资料、实用技术等;四是科学制定发展措施,落实帮扶发展项目;五是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户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真心实意为村民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㈢狠抓工作落实,下乡包村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农村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下乡保存开展以来,结合全县上下开展的城乡环境卫生“三项整治”活动,积极与包扶村两委班子领导联系,力求给与配合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所包村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工作。在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中,所包村积极响应县委、政府号召,购买或自制大量卫生清扫保洁工具,在环境整治活动中先后共投入资金近2万元,共计清理街头巷尾积存垃圾点10余处。在全村的村容村貌打造过程中,除在工作上给予指导协调外,同时在制作墙体标语、村级文化站等建设上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提升了农村形象。
二是农村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在联系组织相关专家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有利于本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地处山区坡大沟深,境内森林、植被较好,荒山荒坡面积大,气候适宜,是发展核桃等经济林种植的好地方;交通比较便利,处于交城与娄烦县际公路之旁;特色农业发展有潜力,有野生木耳、蘑菇等),立足全村实际,在农业发展上主要是做好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至2015年力争实现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翻番目标。具体措施为立足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继续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民素质提升,促进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谐发展。
三是为民办实事赢得群众肯定。通过开展干部下乡包村共建活动,主动为农村提供就业政策和信息咨询,开展送科 技文化下乡活动,为农村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服务和援助,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帮助困难群众拓宽就业和增收渠道。特别是利用所在教育部门单位自身优势,在农村贫困大学生资助、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进城务工子女入学、依托县职业中学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和扶助。另外,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生产生活上给予了实打实的扶助配合,如积极和电力部门联系,安装农村路灯60余盏,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村民夜间出行的照明问题;进一步帮助完善建设投资12万元的护村坝工程300余米,较好地解决了靠近流域村庄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积极协助完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招商引资工作,用于开发该村小浴沟荒山荒坡种植核桃等经济林,近期内先完成开发3500亩的目标。目前,荒山荒坡拍卖工作预计于年底前完成;修建一条长约5公里长的浇水渠,改变全村无水浇地的历史。
四是村级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下乡包村工作开展后,按照村级组织建设要求,切实把村级党组织建设作为了工作的切入点,牢牢抓住党的建设这个龙头,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结合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实际,紧紧围绕“支部创五好,党员五带头”开展村级党组织建设工作,通过帮助村级党组织提炼创先争优活动主题,确定创先争优活动载体,点评党支部和党员承诺,为所包村党支部干事创业,服务群众、助推农村发展搭建了有效平台,让群众看到党员 干部和党组织在创先争优中有了所作所为,发生了明显变化,有力地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三、下乡包村工作的几点体会
Xx乡xx村既是我的下乡驻村联系点,也是全乡的重点帮扶发展村之一。通过下乡包村工作开展以来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对于包村工作有几点体会感触很深。
体会一,要实现包扶村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帮助制定好一个切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帮助村干部理清发展思路,因地制宜抓调产、上项目、兴产业,努力将帮扶工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体会二,要实现包扶村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帮助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有能力带领发展的村级领导班子,发挥班子在农村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体会三,要实现包扶村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包村干部,要在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上见实效,要通过形势教育、现身说教等方式,用具体的身边的人和事,帮助农民动脑筋解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