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保制度的历史追溯及基本内容(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3:10: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低保制度的历史追溯及基本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低保制度的历史追溯及基本内容》。

第一篇:我国低保制度的历史追溯及基本内容

我国低保制度的历史追溯及基本内容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城市低保制度从1993年起,经历了初创及试点、正式确立及全面实施、应保尽保、规范管理和全面法制化五个阶段。随着该制度的日益完善和操作程序的不断规范,城市低保制度开创了一种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社会救助新模式,对保障城市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城市社会稳定、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都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城市低保工作呈现出保障人数大体稳定、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态势。该制度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需要结合国际扶贫的新模式和当前我国的低保工作的实践进行完善和创新

1993年6月1日,上海市政府宣布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标志着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该制度发展至今已有18年历史,在救助城市贫困人口、保护弱势群体权益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民政工作之一。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低保制度的实施及管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拟在回顾该项制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反思当前城市低保制度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困境及改进方向。

一、我国低保制度的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低保制度在建立之初,主要是为了妥善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问题。其建立背景主要源于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剥离的大量失业、下岗人员的出现。

据统计,我国登记失业人数1990年为383万人,1996年上升到553万人,2001年剧升到680万人。下岗、待岗、失业人员及其家属形成的城市新贫困群体,其规模大约在1500万~3000万人之间。经济体制转型、国有企业改造、产业结构转化和收入分配政策的变化,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部分劳动者的失业下岗和收入降低,而且又没有及时通过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政策加强社会保护。在这种经济体制改革的压力下,以上海市为代表的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开始改革,1993年初创到现在,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初创及试点、正式确立及全面实施、应保尽保、规范管理和全面法制化五个阶段。每一阶段的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工作重点、工作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一)初创及试点阶段

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突破原有的社会救助理念,探索能覆盖下岗、失业人员的新救助制度,并在上海、厦门、福州、大连、广州等城市进行新制度的试点,最后总结经验,初步建立了城市低保制度。1993年5月,上海市民政局、劳动局、财政局、人事局、社会保险局、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上海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通知》,并于1993年6月1日开始实行。该通知的下发标志着我国城市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

上海市在实施城市低保制度中,对家庭收入调查、资格认定、标准测算、资金发放等做了初步探索,当时的保障标准仅为每月人均120元,保障人口仅有7680人。在1994年5月召开的第十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民政部明确提出,把逐步推行城市低保制度列入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并部署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试点。到1995年年底,在上海、厦门、福州、大连、广州、沈阳、本溪、抚顺等11个城市建立了城市低保制度;1996年年底增至116个城市,到1997年8月底,建立该项制度的城市总数达到206个。1997年的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对这一成果进行了充分肯定,同时将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成为“九五”期间国家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城市救助理念更新不及时,对发展城市低保工作有畏难情绪;已经着手建立该制度的城市则面临制度设计不完善、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二)正式确立及全面实施阶段

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正式确立城市低保制度,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

1997年9月2日,《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正式下发,标志着城市低保制度在中国的正式确立。次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电视电话会议,规定了城市低保制度保障对象的范围、保障标准、资金来源等政策界限,并指出要在1999年底之前,全国所有的城市和县政府所在地的城镇都要建立这一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民政部和相关部门也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如《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提高三条社会保障线水平等有关工作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建立与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等,全力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在各地政府及民政部门的努力下,城市低保制度得到有效推广,到1999年9月底,全国667个城市、有建制镇的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镇,全

部建立了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的目标提前三个月完成。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标志着城市低保工作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1999年国家和社会用于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支出为23.7亿元。截至1999年年底,共有531.6万名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城乡居民得到了救助。

这一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低保覆盖面过窄、资金投入不足、低保标准制定不科学、保障水平偏低等。

(三)应保尽保阶段

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扩大低保覆盖面,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都能进入低保范围。

当时城市低保制度虽然已在全国范围建立起来,但其覆盖范围较窄、保障水平低,财政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实施城市低保的资金压力较大。1999年8月,国务院决定同时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水平提高30%,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同年,中央财政开始对财政确有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实施城市低保补助资金专项转移支付,缓解了欠发达地区低保资金紧张的局面。从2000年起,城市低保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努力扩大低保覆盖面,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都能进入低保范围。截至2000年年底,国家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支出为27.2亿元,比上年增长76.6%,共有402.6万名城镇居民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长51.4%.2001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通知》,明确要求“尽快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城镇贫苦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由此,城市低保扩面工作迅速推进,2002年7月实现了应保尽保,截至2002年年底,共有2064.7万城镇居民、819万户低保家庭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在职人员186.8万人,下岗人员554.5万人,退休人员90.1万人,失业人员358.3万人,上述人员家属783.1万人,“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91.9万人。全年共支出低保资金108.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46亿元。2002年,全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费为每人每月52元。

这一阶段虽然实现了应保尽保,但也存在资金分担问题、人情低保、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在资金问题上,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2001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出,各地应加大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投入,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不能等靠要。

(四)规范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城市低保制度无论在救助人数、所需资金、程序设计、工作规范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已经成为庞杂的民政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规范管理尤其必要。

在2002年10月的沈阳会议上,民政部把“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作为低保工作的一项长期工作和新的工作重点。从2003年起,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纷纷制定了城市低保的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2003年,全国民政厅局长会议提出城市低保要“分类施保”的要求,低保制度开始了“分类救助”的制度建设。分类救助对“三无”人员、重病重残人员、在读中小学生、优抚对象等采取按一定时限(如按月)上调一定比例待遇的做法,使有特殊困难的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004年初,民政部正式成立最低生活保障司,专门负责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这在低保管理工作上是一大进步。从2007年开始,民政部部署在全国开展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活动,并于2008年7月发布了《全国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暂行评估标准》。2008年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司更名为社会救助司,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开始成立低保处、低保科或社会救助局,许多地方通过调配、聘用等方式解决了街道或社区专职低保工作人员问题。各地方低保工作机构、队伍建设及经费保障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健全和解决。

另外,在这一阶段,国家为了缓解贫困人口的特殊困难,还建立了住房、医疗、教育、法律援助等一系列专项救助办法。2003年12月31日,建设部、财政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2007年12月,建设部、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以按照当地市场平均租金确定租赁住房补贴标准;对其他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可以根据收入情况等分类确定租赁住房补贴标准。”2003年9月施行的《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经济困难的具体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2004年民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工作的通知》,将城乡“三无”人员的未成年子女、持低保证家庭的未成年子女列为教育救助对象;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开始实施城市医疗救助;2007年《关于做好城镇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困难居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缴费补助。

这一阶段低保对象的统计口径有一个变化。2006年及其以前城市低保覆盖人群的统计类别主要分为:在职人员、下岗人员、退休人员、失业人员、“三无”人员和其他(即上述人员的家属及其他特殊救济人员),从2007年起,民政部对低保对象的分类统计变为“在职人员、灵活就业人员、老年人、登记失业人员、未登记失业人员、在校生、其他未成年人”。

该阶段虽然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在社会救助的立法方面缺少突破,仍然存在人情低保、低保人员的隐性收入难以核定、分类救助不完善、动态管理不到位等问题。2003年,民政部《关于加强对城市低保金发放情况监督管理的紧急通知》指出,“许多地方的补助水平明显偏低,部分地区压低水平发放、平均发放、不按月发放低保金等问题相当严重,群众因不能及时足额领到低保金而上访的现象屡有发生”,各地应加强对城市低保金发放情况监督管理。2004年,民政部《关于严格规范低保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出,“对违背政策规定,搞人情低保、关系低保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低保待遇的,要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五)全面法制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全面推进城市低保的法制化建设。虽然1999年我国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但对城市社会救助缺乏整体性规范,因此急待制定社会救助法。

2008年8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标志着这个新阶段的开始。这一阶段也是城市低保工作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制度的时期,尤其在分类救助的完善上、在建立动态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2008年10月,为推进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解决,民政部牵头制定发布了《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2009年6月,民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2010年8月,《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低保对象认定工作的通知》规范了低保对象的认定条件,并指出“针对近期一些地方暴露出的低保对象认定不准问题,各地要严肃查处”,“对不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应退尽退‟。”2011年5月18日,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科学确定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的方法,强调要随着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适时调整低保标准。此外,《城市低保家庭收入核算办法》、《低保规范化建设评估标准》、《分类施保办法》等政策法规的制定也已列入议事日程。

经过多年的发展,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城市低保覆盖人数达到2311.1万人,每人每月低保平均标准达到251.2元,平均支出为179元。

二、我国低保制度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由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

个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险制度。指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

(2)社会福利制度。广义上与社会保障同义,狭义上指由国家或社会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向全体公民普遍地提供资金帮助和优化服务的社会性制度。

(3)社会救济制度。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4)社会优抚制度。指国家依法定的形式和政府行为,对有特殊贡献的军人及其眷属实行的具有褒扬和有待赈恤性质的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互助制度。指民间组织对部分劳动者的帮助,主要是解决政府政策规定之外、没有很好解决但仍需获得外界帮助的实际困难。社会互助是社会救助的补充,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6)个人储蓄积累保障。是个人或家庭将部分资金存入银行的一种保障形式,是社会保障的一种有效而必要的补充。

参考文献:

1、唐钧:《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2、李学举:《民政30年》,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3、《1997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4、杨巧赞:《城市“低保”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民政论坛》

5、《2000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

7、《人民日报》 《200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8、唐钧:《城市“低保”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民政论坛》

9、张庆良:《低保工作面临的几大困惑》,《陕西审计》

10、]李迎生等:《城市低保制度运行的现实困境与改革的路径选择》,《江海学刊》

11、黄晨熹:《让就业有利可图———完善上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

12、汪承武:《当前城市低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民政》

13、韩克庆、刘喜堂:《城市低保制度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

14、申玉兰、郑颖等:《城市低保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与完善》,《经济论坛》

15、刘喜堂:《当前我国城市低保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政策建议》

第二篇:我国食品安全追溯现状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追溯(traceability)是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个关键环节中,对食品、饲料以及有可能成为食品或饲料组成成分的所有物质的溯源或追踪能力。追溯对企业和政府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而言,可以通过追溯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同时也可以对上游供应商进行考核,使自身供应链管理、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另外可以满足企业差异化竞争的诉求,最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对政府而言,可以通过追溯对食品企业进行有效监管,并且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企业或政府可以通过追溯系统对产品进行强有力的召回。追溯对确保食品的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国内食品安全追溯现状,将有助于我国食品安全追溯的顺利开展以及更有效追溯手段的推广应用。为全面了解我国追溯体系及应用现状,本刊采访了山东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钱恒、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高级工程师文向阳、北京融创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泽峻,深入探讨相关政策监管、标准制定、追溯技术等方面情况。

多方监管,政策支撑

由于追溯只是一种有效控制产品质量的技术手段,目前我国并没有对追溯的监管进行明确规定,只要企业能够符合法律要求,是否采用追溯系统并不重要。我国现行的食品监管体制是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各级监督部门对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实行分段监管:卫生部门承担综合监督的职能,生产环节由质检部门负责,流通领域由工商部门负责,餐饮服务行业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由农业部门负责。因此,可以这么认为:与食品安全监管相同,相应环节的企业是否能满足法律要求,实现全程可追溯,应由相应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应由企业承担主体责任。

欧美等发达国家与我国对食品安全追溯的理解相似,政府只注重最终结果,对采取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强制规定。但是有些国家对某些产品的追溯进行了强制要求,这点非常值得我国借鉴。例如,2002年欧盟出台(EC)No 178/2002号法规,又称食品安全白皮书,要求从2005年1月1日起凡是在欧盟国家销售的食品(不论国产食品还是进口食品)必须具备可追溯性,否则不允许上市销售;2002年美国发布的“公共安全和生物恐怖主义防备和反应法案”要求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分销、接收等环节进行记录保存,以实现食品的可追溯;日本也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对牛肉和水产品的追溯提出了许多强制性要求。

2009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采购等供应链各环节提出了建立信息记录的法律要求,以便日后的追溯与召回。随后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则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规定生产企业应如实记录食品生产过程的安全管理情况,记录的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食品批发企业应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购货者姓名及联系方式等,记录、票据的保存期不得少于两年。《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的实施为我国开展食品安全追溯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追溯是一种管理技术,数据采集点的确定与管理过程密切相关,ISO 22000、GAP(良好农业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均从管理上对我国食品安全追溯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为了更有效的对我国的食品追溯进行监管,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对某些易出现问题产品的追溯进行强制规定。

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追溯标准的制定不仅有助于我国的食品安全追溯与国际接轨,还有利于国内外食品贸易中的信息交换,避免信息“孤岛”带来的诸多问题,确保产品撤回和召回的高效性,对提高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管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追溯的基础是编码,目前我国的国家标准已经与国际的GS1体系接轨,国际标准《ISO22005:2007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在国内也已经顺利转换为国标,并且我国已经针对某些行业制定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如水果、蔬菜和肉制品等,但仍有不完善之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完善。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利用自身优势,在食品追溯基础标准的制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自2003年起,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开始参照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的相关应用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相继出版了《牛肉产品跟踪与追溯指南》《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和《食品安全追溯应用案例集》,并通过“条码推进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应用试点及推广工作,为《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和《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定做了充分准备。2009年12月22日,《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和《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两项国家标准通过审定,前者规定了食品追溯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追溯流程和追溯管理规则,适用于各类食品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后者规定了食品追溯的信息编码、数据结构和载体标识,适用于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

目前有诸多标准正在制定或准备制定之中。《农产品追溯要求 水产品》《农产品追溯要求果蔬》《农产品追溯要求蜂蜜》《农产品追溯要求茶叶》等4项国家标准将于近期审定;《猪肉可追溯体系基本要求》《农产品追溯要求乳制品》《农产品追溯信息系统设计指南》《肉与肉制品的射频识别(RFID)追溯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也将于2010年完成;加上2008年已经完成的《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的通用原则和基本要求》《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标准体系将日臻完善。追溯系统发展迅速,但仍存缺陷。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现状

食品生产流通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环节,要实现可追溯必须借助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它是一种制度设计和技术设计的统一体,本质是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商品信息和经营责任的追溯。业界人士认为,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是继企业ERP之后又一重要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它的作用完全可以超越ERP带给企业的效益,成为食品生产企业必不可少的质量控制工具之一。

根据标识载体的不同,追溯系统可以分为传统纸质标签数据采集和电子标签数据采集两种方式,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以及产品附加值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标识信息载体;根据查询方式的不同,追溯系统可以分为传统手工查询方式、互联网查询方式、短信及语音查询方式;根据追溯系统形成方式的不同,则可以分为传统的项目式追溯系统和基于数据链化技术的追溯系统。

据2008年北京融创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统计报告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外就已经出现基于GS1编码体系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而我国则在本世纪初刚刚起步,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了多个成功的应用案例。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于2003年开始在山东开展农产品供应链的跟踪与追溯研究,通过在山东省大量试点以及与国际同行合作,在企业内部追溯、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等不同层面形成了成熟的解决方案,构筑了ChinaTrace平台和系列追溯软件产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同时,多家企业、单位对食品追溯系统进行了研究、试点应用,如2003年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与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上海分中心合作实施的“上海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北京市农业局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而推广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国农业大学与北京华芯同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中国牛肉全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北京世纪三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世纪三农“食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此后,部分企业开始尝试通过数据链化方式设计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虽然我国在追溯系统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虽然食品生产企业对自身的业务流程非常了解,但是往往信息化程度较低,无法通过企业自己的力量建设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而追溯产业界的软件开发公司、解决方案供应商虽具有较高的系统研发、集成和实施能力,但是目前这类产业企业较少,并且国内外知名软件公司又由于目前该产业利润较低,系统产品研发周期较长,应用行业特点过于鲜明而不愿涉足。因此,能够互联互通,既满足企业要求又能够与政府监管联系起来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及解决方案较少。鉴于上述情况,北京融创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建议研发一套既符合产品质量监管要求,又能融入企业自身管理业务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使企业可以自行设定追溯业务流程,参与到自身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建设中,从而使信息化追溯建设成为食品企业与软件公司的共同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食品企业自身的积极性,还能大大减少软件公司的开发量,缩短研发时间,提高数据采集的协同性,从而使全国范围的质量监管和追溯系统建设成为可能。

追溯平台实例:天地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天地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是北京融创天地科技有限公司的一项重点工程,通过它可以达到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劳动效率,节约人工成本,增强企业创造力的目的。天地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主要由关键数据采集点注册、关键数据采集点的选取、数据关联规则定义、关键数据采集点业务流程规则定义和追溯系统的形成等基础模块组成,该平台具有以下特点:响应快速,方案采取“当天采集、当天可追溯”的设计原则;全面追溯,可以追溯到各种原料的信息,如产地、检验、运输、库存等信息;及时召回,可通过系统追溯到问题产品的批次、生产、配比细节信息,便于及时召回由原料质量问题而引起的问题产品,为企业挽回损失;指导生产,系统可以建议的形式指导库存管理、领料、生产优化等过程;方便采集,只通过扫描一个条码,输入一个数据,即可将数据自动存入系统,方便用户操作;系统灵活,采用三层架构和C/S、B/S相结合的策略,使系统适应性更强,可扩展性更高;快速实施,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该系统融合了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按照系统指示进行操作会减少错误发生,增加劳动的有效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由于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可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提升企业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追溯系统应用区域化

目前,追溯系统在我国食品行业的应用程度并不高,企业对食品安全监控及追溯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但是随着国家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政策的不断深入和大力宣传,食品企业为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已经开始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要求应用追溯系统进行转变。

为确保奥运食品的质量,北京构建了多个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这些体系在奥运食品追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四川、山东、新疆等地在农产品追溯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山东,淄博市政府免费为全市食品企业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不仅使食品企业能够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进行生产,还便于政府进行监管;目前上海也已建成世博食品安全监管信息追溯平台,确保入园食品都能实现可追溯。我们期待追溯系统能够在更多地区的食品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北京融创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泽峻

第三篇:药品追溯制度

药品追溯质量管理制度

起 草 人:徐蕾刚

审 核 人: 孟景舒

起草日期:2018-3-1

审核日期:2018-3-1

批准日期: 2018-3-1

执行日期:2018-3-1

1、目的:以落实本企业药品追溯管理责任为基础,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以适宜的方法标识药品,确定药品的类别及检验状态,对购进、销售药品流向进行控制,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建立健全医药商品追溯信息管理制度。

2、依据:现行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3、适用范围:适用于本企业经营医药商品采购、储存、销售追溯管理。

4、责任:全体人员对本制度的实施负责。

5、内容:药品销售质量追溯体系制度的建立

5.1本制度所称药品追溯体系,是指本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从购进到销售过程中的每一步均有据可查,建立健全企业经营活动中药品追溯体系的管理;建立以计算机系统药品追溯为管理系统,确保药品在购进、陈列、销售环节中质量安全和可追、可查,以保证药品经营过程中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5.2企业负责人是药品追溯管理责任第一责任人,主导建立药品追溯管理制度、职责、操作规程,并负责实施、监督各项权限工作的落实。5.3本店的药品追溯按要求从票据、计算机GSP零售系统等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药品质量并按国家有关要求建立药品追溯系统,实现药品可追溯。

5.4企业负责人对药品追溯体系管理实施监督,在药品质量标准检查、抽验、投诉与查询、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做到信息可查、可追溯,建立健全药品追溯基础信息数据,对基础信息维护、更新。

6.药品追溯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6.1票据管控环节:采购药品100%从合格供货单位购进药品,并且所购进药品必须具有供货单位提供的随货同行单和相应发票。随货同行单内容应包括供货单位、生产厂商、药品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批号、数量、收货单位、收货地址、发货日期等内容,做到票据环节可追溯。6.2计算机GSP零售系统管控环节:配备符合经营和质量管理要求的计算机系统从采购、收货、验收上架、销售等环节进行质量管控,做到进销存相符,以满足国家药品追溯的要求。本店配备的计算机系统为易盛系统

6.2.1采购环节:必须从合法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建立供需关系,对企业的资质要严格审查,层层把关,对供货单位和采购品种的审核参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供货单位和采购品种审核管理制度”实施,需要收集供货企业加盖原印的《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业》、《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及上一企业报告公示情况(可以提供三证合一证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或《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证书复印件,相关印章、印模、随货同行单(票)、税票样式,开户户名、开户银行及帐号,法人委托销售员委托书等,对经营特殊药品含麻黄碱复方制剂品种的要明确委托范围、品种、期限等,均需加盖原印章或法人章;采购员要按照“药品采购管理制度”进行,在计算机系统中对供货企业和采购药品品种实行常态化、动态化管理,实时更新,做到可查询药品来源和可追溯;不能追溯药品来源的,发现问题及时在计算机系统中锁定,暂停业务往来,并通知质量负责人。6.2.2收货环节:当药品到货时,收货人员应当核实运输方式是否符合GSP要求,并核对采购订单,实货和随货同行单做到票帐货相符。核对完成后需在计算机系统中录入收货记录信息,并移交验收。

6.2.3验收上架环节:需及时对到货药品按照“药品验收制度”进行验收,并按照规定做好验收记录备查。验收完成后及时上架,并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上做好相应记录。

6.2.4销售环节:销售药品时应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上同步操作,处方药的特殊管理的药品还应当按照处方销售,并做好处方好销售记录以及特殊管理药品销售登记记录。

6.3在药品零售经营过程中,还需按照GSP规定做好各项工作,及时记录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备案待查,以满足药品追溯的需求。

第四篇:工程质量追溯制度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

陶岔~沙河南方城段第四施工标段

工程质量追溯制度

批准:

审核:

编制:

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城四标项目经理部

二零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工程质量追溯制度

1、原材料质量报验制度

对于进场的原材料要加强质量控制,保证到现场的原材料是合格的。严格执行进场材料报验制度,严禁原材料未经报验就用于施工。同时,对原材料的进场、检验及不合格品记录等要建立统一台账,对材料的生产厂家生产许可证、出厂合格证、复试报告及不合格品退场记录等原始材料必须统一存放,必要时保存照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备后期查验。

2、隐蔽工程及工程隐蔽部位旁站监督制度

对土工膜铺设、穿堤建筑物、无砂排水管、集水井、桩基、水泥稳定土换填、渐变段与渠道主体的交界处、过水断面内的墩、柱周边土方回填和防渗止水施工等隐蔽工程及工程的隐蔽部位,现场操作人员、三检人员须详细记录备案。对土工膜焊接等重要施工工序,应附图描述焊缝桩号、位置、长度等性状,并标注焊接操作人员、检验人员等相关信息。对隐蔽工程施工,要视情况保留必要的影像资料以供备查。

3、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操作人员实名签名制度

对于关键部位和关键环节的操作人员,须在单元工程验收时在验收检查表中实行操作人员实名签名制度,并作为档案资料永久保存。下列项目质量检查人员必须实行实名签名制,但不限于:

(1)土工膜接头焊接人员;

(2)止水接头焊接人员;

(3)止水周边混凝土振捣人员;

(4)渠道混凝土周边人工振捣人员;

(5)聚硫密封胶现场配制人员和填缝操作人员;

(6)通缝切缝操作人员;

(7)逆止阀安装人员;

(8)灌浆操作人员;

(9)缺陷处理操作人员。

4、质量缺陷备案制度

对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缺陷及质量问题,须按《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混凝土结构质量缺陷及裂缝处理技术规定》进行检查、分析、处理及备案。杜绝未经现场监理工程师批准,擅自采取表面涂抹、灌浆等处理措施。

5、工程质量相关知识培训制度

项目部须不定期对项目部技术、质量检查人员、施工队和施工班组技术、质量检查人员进行质量法规、规范、技术标准、强制性条文及与工程质量有关规定的培训学习,并保存相关记录。培训学习记录须明确学习日期、起止时间、主讲人、学习内容及参加人员等。

6、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制度

施工现场必须设立醒目的施工标牌。原材料,半成品均需挂牌进行标识或标示(包括:材料名称、产地、数量及检验状态等内容)。

7、定期汇报及总结制度

建立工程质量检查验收记录台帐,填写质量报表,每月按时上报。每进行一次质量工作总结,以明确质量管理工作的落实和进展情况,有利于调整工作程序、方法和重点,在动态管理下实现质量管理目标。

8、信息沟通制度

信息分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外部信息包括:质量监督站、建管处、监理单位的外来文件,技术标准、规范条文,顾客、工程合同方、供货厂家等相关方反馈信息及投诉,用其它手段从外部直接获取的有关质量、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的文件。

内部信息包括:工程局、分局及项目部的往来文件。

对这些文件的处理可通过收、发文件登记等进行记录。也可通过网络交流进行沟通与联系。

第五篇:质量追溯制度

质量追溯制度

1.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应重视无菌物品质量追溯管理的重要性。

2.对所有需要消毒或者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均由CSSD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3.对清洗、消毒、及灭菌工作的关键要素详细记录,主要包括;

(1)清洗消毒机运行及关键参数(A0)记录:

(2)灭菌器运行状况及关键参数记录:灭菌日期,灭菌器编号,批次号,装载物品,灭菌程序号,主要运行参数,临界点的时间,温度与压力值,灭菌质量检测结果,操作员签名等。

(3)对清洗、消毒、检查、包装及灭菌质量的日常监测进行记录。

(4)做好无菌物品发放记录工作,内容包括发放日期、发放科室、物品名称、数量、灭菌器编号、批次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发放员签名等。

(5)所有记录应具有可追溯性,清洗、消毒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应≥6个月,灭菌质量监测资料和记录的保存期应≥3年。

4.所有灭菌物品包外应有标识,标识内容包括物品包名称、检查打包者姓名或编号、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号、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灭菌员姓名或编号等:使用者检查确认包装完好、包内化学指示物变色合格、器械干燥清洁等,方可使用,使用者还需要将高度危险性的标识存留或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或者住院(门诊)病历。

5.一次性无菌物品入库及拆卸外包装入无菌物品存放区时应做好有效性确认,并及时记录:发放临床科室时详细做好发放记录,如发放科室、物品名称、生产日期、灭菌日期、失效日期、生产厂家等。

6.清洁剂、消毒机、包装材料、检测材料等入库时,应检查每批次的检测报告、有效期、包装情况、产品颜色等质量,并及时做好登记工作。

7.当发生生物监测不合格等灭菌失败事件时,应根据灭菌物品召回制度,及时召回所有不合格的物品:已经使用的物品,上报院感科及护理部,并通知使用部门对已使用该期间无菌物品的病人进行密切观察:并检查清洗、包装及灭菌过程等各环节,查找灭菌失败可能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持续质量改进。

下载我国低保制度的历史追溯及基本内容(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低保制度的历史追溯及基本内容(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产 品 质 量 追 溯 制 度 1目的 为了防止在产品实现过程中混淆和误用产品,更好的分析失效产品并采取纠正措施,并实现必要的产品追溯性。确保产品能追溯至其原始状态。 2范围......

    试论我国低保义工制度:起源、特点及发展趋势[定稿]

    试论我国低保义工制度:起源、特点及发展趋势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魏冠伦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自从上世纪末国务院出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对低保义工明确......

    城乡低保制度历史现状与前瞻

    城乡低保制度:历史、现状与前瞻 唐钧 中国城乡低保制度的发展,从1993年6月上海市首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算起,已经有13年的历史了。13年来,作为一项普遍的、有效的......

    钓鱼岛争端的历史追溯

    钓鱼岛争端的历史追溯 1603年,日本进攻台湾失败。1879年,日本吞并中国琉球群岛。同年,中日两国政府曾对琉球的归属问题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双方都认为琉球共36个岛,钓鱼岛等岛屿......

    医疗器械产品追溯制度

    医疗器械产品追溯制度一、目的 为了应对医疗器械突发事件或召回事件,以便在第一时间找到使用患者。 二、范围 追溯器械:外科疝气补片、骨科内固定植入器材等 三、定义 可追溯......

    产品追溯制度(范文)

    产品追溯制度 1、目的 通过建立追溯制度,确定从源头种植或养殖,到加工、到销售整个过程中产品的流向和信息,即生产的产品从上往下能够跟踪,从下往上能够追溯,有助于查找不符合的......

    工程质量追溯制度(指挥部)

    XXXX建设指挥部 工程质量追溯档案管理办法 1目的 通过对施工过程的记录标识,明确各分部、分项实体工程及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质量责任人,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并满足工程质量可......

    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历史演变

    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新中国婚姻登记制度的发展 我国先后颁布了1950 年、1980 年二部婚姻法,1980年婚姻法于2001年进行修订,其中均规定了婚姻登记的相关内容。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