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陶瓷产业分析报告——探索改革升级之路

时间:2019-05-14 03:4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潮州陶瓷产业分析报告——探索改革升级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潮州陶瓷产业分析报告——探索改革升级之路》。

第一篇:潮州陶瓷产业分析报告——探索改革升级之路

潮州陶瓷产业分析报告

——探索其改革升级之路

201231140801 陈邦炼

农林经济管理丁颖班

摘要:潮州市于2004年被评为“中国瓷都”,近十年来,陶瓷产业发展速度迅猛,是广东乃至中国陶瓷最主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之一。陶瓷产业作为潮州市首要的支柱产业,一直以来受到潮州政府的重视和扶持,已经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明显,但是却无法很好地发挥集聚效应,以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和塑造区域品牌。本文基于对潮州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海内外市场、产业集群与空间分布以及生产企业竞争力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结合政府的导向和扶持政策,运用迈克尔 波特的五力分析思路,探讨潮州陶瓷产业应该如何进行改革升级。

关键词:潮州陶瓷

企业竞争力 产业集群 政府

改革升级

1.潮州陶瓷发展概况

1.1发展历史悠久

潮州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素与景德镇齐名。出土文物显示,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潮州地区已有制陶手工业的出现;唐宋时期,潮州已经成为南方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潮州陶瓷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南洋诸国。据记载,公元960年,印尼商人李甫专程经过两个月的海上航程到达潮州,用香料、犀角和象牙换取潮州陶瓷。

1.2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潮州成为中国最大的陶瓷产区之一,也是中国陶瓷出口量最大地区、最大的卫生洁具生产基地、最大的电子瓷基板生产基地。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再到销售,配套设施齐全,产业链日趋完善。目前,潮州陶瓷产业无论是规模,还是产值都超越了著名陶瓷产地景德镇。陶瓷及其附属产品年产值约 500 亿元,全市每年生产的日用陶瓷、工艺陶瓷和卫浴洁具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 25%、30%和 50%。经过多年来积累,潮州市陶瓷产业的发展备受外界肯定。在2013年召开的全国轻工业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工作会议上,潮州荣获先进特色产业集群称号。潮州市共有民营陶瓷企业100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达40 万之众。全市陶瓷区域性布局已经形成以枫溪为龙头带动其它县区共同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空间特征明显,各县区、乡镇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特色。饶平县、潮安县的古巷镇、凤塘镇分别获得“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中国卫生陶瓷第一镇”和“中国陶瓷重镇”等称号,拥有恒洁、长城、四通、梦佳、泰陶、鹏佳、欧美尔、建厦、三元等知名品牌。

2.潮州陶瓷产业市场分析

新千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引发了对卫生陶瓷、建筑陶瓷、日用陶瓷、美术陶瓷以及电子陶瓷的巨大需求。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带来陶瓷国际贸易的迅猛增加,占有区位优势的潮州陶瓷,出口历来是其销售主渠道之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强劲增长,促使潮州陶瓷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之路。

2.1 国内市场

日用瓷、艺术瓷和卫浴瓷是潮州陶瓷的三大特色产品,但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创新品种,同时也生产仿古瓷、环保瓷、骨灰瓷、电子陶瓷等多个门类的系列产品。随着国内经济增长、交通完善和物流行业及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潮州陶瓷企业不仅通过批发和零售店开拓市场,也通过网络业务占据国内较大市场份额,省去流通中层层附加,厂家直销,使潮州陶瓷以物美价廉赢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而同时,中国消费者的观念越来越国际化和多样化,对于家用容器的购臵、厨房和卫生间布臵不再是传统的以瓷为主题的追求,基于对性能、创意、安全和实惠的考虑,不少新材料或者新形式的产品正在挑战传统瓷器的权威,一方面给陶瓷产业,尤其是像潮州大部分模仿加工企业造成压力,另一方面也促使陶瓷生产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2.2 国外市场

近十年来,潮州陶瓷产业以出口为导向,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出口产品种类繁多,工艺精美,销往世界各地,以美国、欧洲、东盟和中东国家为主要出口市场,本市日用陶瓷出口到世界 166 个国家和地区。2013 年,潮州市陶瓷商品总出口额达9.96亿美元,同比增长4.03%;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5.7%,是广东省陶瓷出口额的16.1%,全国陶瓷出口总额的 5.2%;出口额位列潮州市八大支柱行业出口额第一位,是该市服装出口额的 2.5倍,机电产品的2.6 倍,鞋类的 %4倍,支柱产业效应显著。但从出口趋势看,2008 年潮州陶瓷出口额为6 亿美元,此后连续三年持续增长,至 2011年达10.3 亿美元"受国际经济放缓及国外市场需求走弱的影响,2012 年出口额降至9.58亿美元,2013年虽略有增长,但增幅微弱,仅为3.97%。面对国外反倾销和市场疲弱的局面,潮州陶瓷依靠性价比优势出口的出口方式亟需改变。

3.产业集群与空间分布

3.1 产业空间分布状况

在产业的布局上,目前潮州把枫溪定位为全市陶瓷产业三个中心的核心层,集研发、制造、集散功能于一身。而潮安定位为以卫生陶瓷为主的制造基地,饶平定位为以日用玻璃陶瓷为主的制造基地。另外,产业空间布局总体上遵循着点-轴-面模式。其中,枫溪是潮州陶瓷产业的增长极,潮安区的古巷镇、凤塘镇则是经济活动相对集中的点,成为本地区陶瓷产业的次中心区,湘桥区的凤新街道以及饶平北部山区的三饶镇、新丰镇则是传统的潜力发展区,最终形成主次有别的点。由图1可以看到,潮州陶瓷产业集群分布明显,集中于运输便利的交通枢纽,并沿铁路、公路干线延伸和扩散。

潮州已建成专业的陶瓷工业园区有枫溪区的如意工业园、火车站工业园、东云片工业园、饶平的钱东工业园、三饶工业园等,但许多企业仍然是分散经营,难以统一管理和监督。由于潮州早期缺乏对土地的统一规划,目前除了饶平县,其它县区均出现用地紧张的问题,陶瓷企业缺乏扩建规模的用地,便向周边郊区和乡镇扩散,企业布局出现“小而全”、“遍地开花”的现象,其中不乏生产效率低下的小企业,不利于形成有机的集群效应,造成能源与原料的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

3.2 集群与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是指在生产或分配上具有紧密联系或者在布局上具有相同指向性的产业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和规模集中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而这种集中往往带来集聚效应,例如充分共享基础设施和市场,技术交流和良性竞争带来的效益的增加。

目前,潮州陶瓷产业集群的格局是大型企业稀有,中型企业不多,小型企业为主。企业层次较低,而陶瓷生产企业之间往往由于竞争、防止技术外溢等因素未能形成合力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竞争主体,而是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产业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但企业并没有有机地聚集在一起。上下游企业也未能有机衔接,许多企业由于配套企业的档次较低、质量不高或为了降低成本转向纵向一体化经营不利于陶瓷生产企业与上下游配套企业之间的联系。另外,潮州陶瓷多以加工出口为主,专业市场在衔接下游贸易销售环节所起到的作用仍非常有限,与生产基地联系并不紧密。如此一来,“小而全”的产业特点更为突出,相关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性不强,无法真正形成有机的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无法形成强大的区域产业竞争力,作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也十分有限,无法将竞争优势传递给其它产业。

4.潮州陶瓷生产企业竞争力分析——依据波特五力分析思路

4.1 产业内竞争激烈

在国内,主要的的陶瓷产区分布在河北唐山、邯郸、山东淄博、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潮州、广西北流、福建德化、湖南醴陵等地,众多地区在陶瓷产业上群雄逐鹿,竞争十分激烈。以佛山为例,其陶瓷企业数量多、规模大、集中度高、综合服务配套能力强、物流业发达,以中高档产品为主,拥有东鹏、鹰牌、新中源、钻石等诸多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综合实力非常强。

4.1.1 品牌对比

潮州陶瓷在产业内的知名度很高,但是对一般消费者来说,名气并不响亮,或者说名声并不是很好——潮州长期以来的家族式作坊运作和贴牌生产方式,自主产品给消费者的印象就是中低端产品,品牌形象羸弱,“潮州陶瓷”无法真正作为一个区域品牌植入消费者脑中。但是像景德镇瓷器,“景德镇”作为一个响亮区域品牌已经深入人心,除了历史的积淀之外,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的品牌塑造和技术创新,由于陶瓷产业进入壁垒低,各省市纷纷制定陶瓷发展战略,业内竞争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景德镇陶瓷企业以意识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更加注重产品文化内涵和满足市场消费心理,以高端瓷器著称。

不仅如此,“景德镇瓷器”这一区域品牌是产业集群有机发展的产物,成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外在体现,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区域品牌更直接、更形象,是整个区域行业共同的品牌资产。区域品牌不仅对一个地区的产品有识别、保护的功能,对消费者也起到承诺和培养忠诚度的功能。与潮州陶瓷产业规模大、企业多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潮州知名的陶瓷品牌屈指可数,区域性品牌一直空白,没有品牌就意味着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一件同等质量水平和外观瓷器,来自景德镇要比来自潮州获得青睐度高得多,要价也可能是几倍以上。

当然在塑造区域品牌之前,总是先由一批先进的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产业在数量、质量和知名度上提高。以广东为例,潮州和佛山作为陶瓷产地,竞争是直接和明显。佛山主要生产和出口建筑陶瓷,并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优质企业。2013年全国十大陶瓷企业中,以东鹏为首的7家企业来自佛山,同时佛山还拥有一大批一二线优秀品牌企业。而潮州陶瓷产业已经培养出如四通、松发、三元、长城、伟业等一系列龙头企业,为潮州陶瓷实现了“国字号”名牌名标“零”的突破,拿下了多项“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省级以上名牌名标也由原来的个位数增至二百多个。此外,潮州还是“国家免检”最多和商务部重点培育发展的出口名牌最多的陶瓷产区之一。相比之下,潮州陶瓷的品牌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于高端品牌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4.1.2 质量与技术创新 仍然以佛山为例,佛山是中国传统陶瓷现代化生产的发源地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生产的龙头。全国第一块彩釉墙地砖、第一块瓷质砖、第一块1800x1200mm世界抛光砖王、第一台自动压砖机、第一台抛光机、第一条消化吸收的墙地砖辊道窑、第一条墙地砖自动化生产线、第一条现代化卫生陶瓷生产线等都诞生在佛山市。2007年以前,佛山是全国唯一能提供国内外现代化全套墙地砖和卫生陶瓷生产线技术设备的地区。而潮州陶瓷以“清新、素雅、玲珑”的艺术风格独树一臶,以“新、特、全、廉、好”的品质和特色深受广大顾客青睐,其中枫溪瓷器,以“白如玉、细如丝、薄如纸、明如镜”闻名遐迩,花色品种达二万多种。潮州以传统工艺之精细著称,但随着工业化生产,许多新企业自我定位较低,产品创造力不足,仿制和贴牌生产为主流,在生产上大多数为作坊式、家庭式到或家族式管理企业,生产过程耗费原料和能源较多,生产效率低下。

意识到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生命力,潮州市很早就与广东省经信委签署“省市共建先进陶瓷制造业基地”协议,联手加强了陶瓷产业的创新平台建设。一方面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设备技术基础;另一方面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工程中心的建设,为企业产品创新提供科研技术基础。据统计,近几年潮州市投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资金达到了 200 多亿元,投入窑炉改造资金更是超过了百亿,潮州陶瓷技术的现代化正在步入努力赶超阶段。

4.1.3 人才战略

潮州地区近些年来发展逐渐落后于广东其他大部分地区,加之独特的潮汕地区方言,很难吸引到陶瓷行业高技术、高知识的专业性人才,这类人才大多数流向佛山、深圳、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潮州当地人并不看好陶瓷产业,一般家庭并不希望子女学习陶瓷专业,在调查访问中发现,大多数陶瓷厂商的子女对自家企业的状况一问三不知,父母也不期望他们在这一行发展,并未表示这一行业的前景不太乐观,许多小厂家经营每况日下。这既与经济放缓、市场竞争加强有关,更与产业的逐步升级有关,体现在大规模企业在政府的培育下稳步成长和扩大,落后的小企业正在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更变现出专业人才的短缺和培育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潮州政府这些年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战略,兴办专门的陶瓷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韩山师范学院也开设陶瓷学院,同时成立了陶瓷行业协会和多个专门机构为企业提供了技术、人才、咨询等的全方位服务。

4.1.4 文化战略

潮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化内涵。文化资源是潮州的优势所在,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潮州在经济发展中注重通过文化创意和创新,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合到陶瓷产业中,实现文化的创新,突出陶瓷产业的特色。潮州始终在探索着走一条经济与文化相融合的道路,被科技部授予“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的称号并顺利申获了“第一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的殊荣。

作为潮州陶瓷产业的龙头,枫溪区打造“创新+创意”双引擎,推动文化与经济融合。该区设立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和艺术发展基金,以推动陶瓷企业的创新;给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积极创造多元化、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环境,让陶瓷文化创意企业能合理及时地取得发展资金。

只有潮州陶瓷企业将文化元素融合产品生产,并将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上一条“工艺陶瓷日用化、日用陶瓷工艺化”的独特发展道路,才能形成潮州陶瓷产品的新风格,并逐步塑造“潮州陶瓷”这一独具特色的区域品牌。

4.2 原料及能源供应环节 4.2.1 原料供应

据不完全统计,潮州市域内的瓷土资源总计超过 1亿吨,盛产“飞天燕”和“白土”两种瓷土,其中以“飞天燕”瓷土矿蕴藏量最多,土质最优,储存量 3219万吨,居全国已勘探瓷土矿的第二位。丰富优质的瓷土资源,为潮州陶瓷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是潮州陶瓷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目前,潮州瓷区每年需原料超过400万吨。由于瓷土矿开采难度和成本较小,造成大量开发和低效利用,使本地陶瓷原料资源日趋枯竭,原料采购成本不断增大,优质原料需从全国各地采购。

4.2.2 能源和水的使用

目前使用燃料以液化石油气为主,部分使用天然气。2010年液化气供应量为95万吨,每吨瓷年耗电量约为15亿kW〃h。液化气主要依靠进口,供应有保证,但受国际石油市场影响,价格波动比较大,已成为企业成本控制中最主要的不确定因素。

工业用水主要用于原料加工、修坯和场地冲洗,年生产用水量约为1 250万吨。原料加工用水大部分循环使用,修坯废水部分用于场地冲洗。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40%左右,年实际新水用量为750万吨左右。

4.2.3 主要问题

陶瓷是高能耗的行业,陶瓷产业发展初期潮州电力和能源供应较为紧缺。地方政府借“两改一同价”之机,积极争取对全市区域内的电网进行改造升级,并积极争取大唐电厂在潮州临港经区落户投产。同时,为解决陶瓷企业用气价格较高、选择较少等问题,政府积极引进华丰石化基地工程,于 2003 年建成投产。2011年底又与潮州中油燃气有限公司签署了城市燃气特许经营协议,为陶瓷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高质的能源保障。

在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无论在原料开采、运输还是在能源消耗、用水方面的成本都不断地提高,使得潮州陶瓷低价格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同时由于技术改进和推广速度较慢,高能耗、低产出,废品成堆问题较为明显,“高效利用资源,清洁生产,变废为宝”成了潮州陶瓷产业发展和升级转型的一个重要课题。

4.3 销售环节——反倾销事件

我国陶瓷行业在出口增速明显的同时,也不断遭遇贸易壁垒。人世以来,印度、欧盟、东盟、拉丁美洲、俄罗斯和乌克兰以及南非等国都先后对我国瓷砖提出过反倾销调查。反倾

销是进口国对出口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倾销是进口国以“替代国”价格裁定出口国家以低于正常价格向其销售产品,给进口国企业及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的事实。我国陶瓷出口从2001年至今也频频遭遇反倾销,使我国被征收高额的反税,给出口企业以沉重打击。潮州作为主要的陶瓷出口产地,在反倾销调查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这首先是由于行业内企业盲目扩大规模,造成产能过剩,又缺乏优质品牌,引发“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使得出口陶瓷在利润空间很小的情况下价格仍然相对较低;其次是因为产业集群并不是有机的,企业扎堆生产却不能相互协作,在反倾销诉讼指中,分散的企业没有联合起来,又缺乏高素质的研发和协作中心,单个或少数几个企业缺乏反倾销应诉能力和经验,加之费用较高,部分企业存在“搭便车”心态,不愿参与进来,所以在反倾销案件往往以失败告终。

反倾销的失败往往带来更高的关税和反倾销税,导致陶瓷生产企业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而且反倾销容易引发示范效应,一国对中国的反倾销成功了,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纷纷效仿,最终导致潮州陶瓷的海外市场能以拓展,承担重负却坚持生产和出口,因为国内的市场也是非常拥挤的。

4.4替代品

近年来虽然从商业上及品种上出现了一些诸如炻器、高强度瓷、铁炻器、微波炉炊具瓷等,但其材质与使用功能上没有突破传统的范畴。反而是市场上不少新型餐茶用具的陶瓷替代物,如变性纸用品、耐热玻璃用具、塑料器皿、不锈钢壶、碟等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由于消费者偏好的改变,比如追求“极简主义”,使得洗手台不再一味地追求大理石台面的豪华感;马桶不再笨重而庞大;越来越多的理性消费者也不会不考虑自家卫生间的面积,而去安装派头十足的大浴缸或淋浴房了,使得陶瓷制品不再一统卫生间的天下,石材、玻璃、木材等各种材料都成为陶瓷制品的替代产品。不仅如此,一些优质无害的塑料容器以其形状新颖美观,轻便耐用,廉价实惠等特点挤兑着陶瓷容器的市场份额。

4.5 新进入者的威胁

国内:中国制陶从远古时期就开始,全国各地均有一定的陶瓷产业发展的历史基础,加之瓷土资源在全国许多地区都有分布,陶瓷生产的工艺和技术容易学习和模仿,初期投资成本不高,进入壁垒较小,市场需求愈来愈大,促使陶瓷产区以外的省市纷纷制定陶瓷产业发展战略,同时由于交通物流的高速发展,原料运输便利使得原本没有资源优势的省市也能投产,使原本就已经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更加饱和。

国外:在近20年来,陶瓷生产发达的国家为维护既有的名牌效益与保护本国资源并有利于环保,大量地输出资本、技术与人才,在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环保意识薄弱的国家建厂生产,其产品以原产国品牌销售世界各地,获高额利润,在东南亚、南美就出现了许多日本、德国的独资厂及合资厂,在21世纪这种势头更加剧烈,外向型发展的潮州陶瓷的今后发展不得不考虑会面临更强劲的竞争对手。

5.分析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分析结论:

潮州陶瓷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瓷土资源蕴藏丰富,并发展成为潮州的支柱产业,目前产量和出口量均为全国首位,创造40万人左右的就业,每年陶瓷及其附属产品的总产值约500亿元,产业的积累和发展倍受外界肯定。虽然潮州市获得得“中国瓷都”和“先进特色产业集群”等称号,但是产品品牌知名度较低,区域群集聚效和扩散应较弱,产业分布不尽合理,仍然缺乏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企业联合和人才资源。在上文的阐述中,我将潮州陶瓷产业发展阶段定位为从劳动密集型生产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从中低端产品定位性中高端产品迈进、从传统瓷都向现代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潮州陶瓷产业面临着如何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资源能源逐渐稀缺以及新的国际经济政治和法律规则的挑战和自身产业集群缺陷等诸多问题,需要积极推进“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针政策。政府需调整其角色,通过各种平台联合、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促进潮州陶瓷产业的发展那壮大,维护其主导产业的地位,使其真正地为潮州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5.2 政策及建议:

潮州政府在陶瓷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往往扮演着主导的角色,而且侧重于陶瓷经济的集群发展上,研究陶瓷产业的布局规划,但潮州作为一个陶瓷的特色产区,这一产业的发展具有其特定的历史、人文、地理和资源优势或劣势,在深化产业布局理论探讨的同时,应该强化成本、能源、环境保护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相结合,注重品牌塑造,提高区域竞争力。

(1)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空间上合理布局。潮州市不断加大交通建设力度,一方面应积极推进潮州港建设,开通多条货运航线,打通潮州瓷的出海通道。另一方面,争取汕汾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途径潮州境内,全力推进揭阳机场、厦深高速铁路与潮州的配套路网建设,同时对区域内的国道、省道、县道、周边出口道路、镇通村公路及城市主干道路全面进行改造升级,全市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近2000 公里。政府可以完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通过不断完善交通设施,发挥其公共服务职能,有力地推动陶瓷产业向交通便利区间聚集,也能促使企业按照政府规划自发地进行集聚,合理布局。

(2)强化区域集聚效应,塑造区域品牌。十年前,潮州战略性地启动“中国瓷都”的创建和申报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如组织编辑了《中国瓷都潮州陶瓷精品集》,组织企业接受国家有关考核组的实地考察,发行“瓷都风采”邮资信封等,最终成功摘得桂冠。今天,政府更应该引导和培养大企业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从而为区域品牌的塑造打下基础。区域品牌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标志,是区域内所有关联企业都能共享的无形资产。每一个企业都可能成为区域品牌的塑造者或者毁损者,政府应注重发挥优秀企业的带动作用,淘汰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恶劣的企业,提高陶瓷企业的整体水平,并且继续审时度势,申请更多国家认可标志,打响潮州陶瓷的知名度,另外还可以通过网上测评、各地巡展等方式,改变消费者心中对于潮州陶瓷是“劣质瓷器”的观念,争取更高市场认可度和好评度。

(3)加强能源保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陶瓷产业属于高耗能、低产出的产业,随着资源的日益短缺和能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陶瓷为支柱的潮州更应该注重资源和环境保护,保障能源供应。积极引进和自主研发节能技术和设备,逐渐减少对石油气的依赖,推进使用天然气以及应用新能源,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改进家族式的小规模作坊生产方式,强化企业分工协作,通过企业收购、合并和强强联合来避免“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更高效地利用资源和基础设施,降低成本,获得区域生产的规模效益。

(4)积极利用新的市场形势和新技术,应对新挑战。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市场的需求动向越来越被网络媒体引导着,陶瓷产业也不例外要参与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满足消费者猎奇、个性、更为多样及多变的需求。因此,需要政府搭建平台,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包括设备、设计理念、营销方式,尤其是现代人更为强烈的追求的文化内涵和时尚艺术。这方面要以意大利代表性的学习对象,意大利是当今世界的陶瓷强国,陶瓷总产量和出口量居欧洲首位,尤以建筑陶瓷著称。其陶瓷工业设备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领先地位意大利陶瓷行业除种类齐全外,产业链非常完整,产业分工较细,各环节均发展良好。潮州陶瓷不仅要以之为竞争对手,更应以之为借鉴对象,引进其先进技术和生产模式等。(5)制定陶瓷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陶瓷产业发展作长远规划。在调查中发现,潮州陶瓷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人才培养,目前潮州虽然已经设立专门的研究中心和教育机构培养专业的手工陶艺人才,但是市民对这一专业的认可度不高,本地生源少,毕业后多数不从事陶瓷生产行业,大多数企业的员工中有陶瓷专业背景的比例往往不超过30%,其余基本是在加工和运输、销售等部门,专业人才稀缺;而外地人才引进也是分困难,不仅因为潮州经济发展现状难以提供优越的待遇,更因为高级人才在家族式的企业中难以施展拳脚,不少家族企业聘请了外地管理人员,却由于本地员工的联合排挤而使改革无法实施。政府应加强市民观念改变,大力投资本地专业人才培养,消除区域壁垒,引进能带来生产方式和技术突破的鲶鱼型人才,给予其优厚的政策待遇,对企业的提出员工专业水平和比例的标准要求,增加陶瓷专业人员就业,从而扩大陶瓷专业人才队伍,为陶瓷产业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潮州陶瓷产业五大平台联动集群发展.袁晓金.2013 [2]潮州陶瓷产业发展及其品牌研究.范大良.2009 [3]陶瓷产业空间优化研究.郑銮娟.2010 [4]潮州陶瓷产业布局调整中的政府角色分析.林文峰2014 [5]广东陶瓷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陆小宝.2006 [6]浅谈潮州陶瓷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邱镇沪2008 [7]潮州传统手工艺陶瓷产业振兴发展探究.秦波.2012 [8]潮州陶瓷行业清洁生产现状及对策.邱志伟.2011 [9]广东省陶瓷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郑耿忠.2014 [10]出口竞争力、产业升级与地区经济增长——以广东陶瓷也为例.刘娟.张乐柱 [11]电子商务对陶瓷产业经营策略的影响.陈忠性.2014

第二篇:大数据产业中心升级分析

关于加快培育大数据产业集群推动产业

转型升级的意见

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引擎。为加快培育中关村大数据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中的关键作用,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根据《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引领工程(2013—2015年)》,制定本意见。

一、加快培育中关村大数据产业集群

(一)培育大数据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新发展带来了大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数据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和战略资源。基于海量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应用催生的大数据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全球下一个促发创新、角力竞争、提高生产力的前沿领域。大数据与信息、生物、高端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将广泛带动行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速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我国信息产业的策源地,中关村率先布局大数据产业,大数据应用领域与硅谷发展同步,超大规模数据仓库、分布式存储和计算、基于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等一批前沿技术实现突破,大数据基础设施、基础软件、行业应用等环节一批领军企业快速成长,已形成大数据产业集群先发优势。中关村加快培育和发展大数据产业集群,将为一区多园协

第三篇: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探索之路(一)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探索之路(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体系、理念、方法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改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问题。

世界经济的市场化、全球化、金融化、虚拟化大势,加快了金融的改革、创新与竞争,促进了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利润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宗旨,现代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加强财务管理特别是全面成本管理,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一、财务管理在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什么是财务管理,从狭义上理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只包括成本管理、费用管理、预算管理、财务分析等内容;从广义上理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内外部经营环境和自身业务发展的要求,对经营管理中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等进行有效的组织、计划、核算、监控、分析、考核等全部相关工作,从而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包括预算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资本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业绩评价等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内容。在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为什么函盖了如此多的内容并十分重要,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加强财务管理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需要

(二)加强财务管理是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必然影响其自身财务状况。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有利于银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银行效益的提高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不仅使商业银行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银行竞争力。

(三)加强财务管理是适应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需要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确实非常重要,但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会更加重要呢?为什么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地位会越来越高呢?这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大量出现,金融业竞争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盈利减少,风险加大,竞争力下降。从1970年以来,银行平均资产收益率远低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机构。为了适应新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80年代以后西方银行一方面全力以赴扩展传统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另一方面纷纷调整其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发展战略,由以往以资产规模和资产增长为中心的目标转变为以提高资本收益率为中心的目标,将以往注重外延式发展的战略转变为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这一时期,在风险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管理、资本金管理、成本管理等财务管理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理念和新方法,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来达到增加资产收益,降低资金成本和费用,控制风险,提高银行竞争力的目的,进而实现银行“三性”即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目标。

二、中西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差异分析

西方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有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和先进的财务管理手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十几年的制度改革,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都大幅提高,但由于受我国经济环境和银行传统模式的制约,与西方银行财务管理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中西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财务管理体系的差异

从组织架构上来说,西方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其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实行“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根据银行规模的不同,各级分支机构的财务负责人分别由总部或者地区性总部的财务领导人垂直管理,实行业务上的专门领导。同时,各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在本机构内部,对于日常的财务管理,实行双线负责制:即一方面要负责本机构内部所有的财务管理事务,协助本地机构负责人开展工作,参与本地机构的重要决策;另一方面,也要对上级财务领导人负责,贯彻总部或者地区性总部的有关政策,监督本机构的所有业务活动在可以控制和可行的范围之内。同时,负有向上级财务领导人报告本机构重大财务事项和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责任。分支机构财务主管一般由上级财务领导人任命和考核,其升迁需部分参考当地机构负责人的意见;实行任期制,由总部在全行范围内统一调动和安排工作;薪酬由上级总部管理,而部分奖金由上级总部在与当地机构负责人协商后决定。

(二)财务管理理念的差异

西方商业银行大多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产权关系较为明晰,经营目标也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以较好的业绩回报股东,并确保经营运作的良性循环。在经营管理中形成了非常明确的成本管理理念。为实现目标,西方商业银行树立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稳健经营的理念,在做好服务、控制风险中实现收入的最大化。同时,他们非常注重资源的分配管理,尤其是资本的管理和成本管理,努力控制成本开支,集中资源支持能带来效益的业务品种的市场开拓。在组织机构体系上,扁平化管理的特点较为突出,既减少了管理层次,又提高了管理效率,节约了大量的固定成本开支。在经营网点的设置上,较多地体现为无形的网点,业务门类齐全、人员较多的综合性营业网点相对较少,自助银行、ATM和网上银行较为发达,人力费用得以了一定程度的节约。在具体的业务经营和管理中,不仅每一项产品、每一项业务都核算风险、成本和收益,即使在银行内部,提高服务和接受服务的部门或人员也都要进行成本的核算。成本核算的观念贯穿于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

(三)财务管理方法的差异

1.西方商业银行实现了从财务会计到管理会计的转变,而国内银行还主要停留在财务会计,侧重于事后报告和监督。

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还仅限于事后的财务分析和监督,财务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记账、报帐、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的财务会计阶段。各家银行尽管都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但由于受观念和技术的制约,预算管理没有过程控制,管理信息系统还未建立,只有部分银行能实现分部门的核算,分产品和分客户核算还难以实现,无法细分成本收益,经营管理工作难以细化。2.西方银行实现了从成本控制向全面成本管理(简称9CM)的转变,而国内银行成本管理主要局限于费用的控制和财务部门的控制。

商业银行成本主要包括利息支出、营业费用,服务费用、税金支出等。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一种“成本控制”方法,成本控制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采取减少预算、节约开支、控制费用等方法。这种做法容易带有主观性、未考虑成本的引发因素,通常不能长期奏效,从而实现成本水平的持续降低。而现代商业银行的全面成本管理是运用现代管理原理和技术,以效益为中心,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各层次、各门类、各环节的业务特征和成本收益情况,进行全方位调节和控制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了成本开支的源头控制,变事后核算为事前引导、事中控制,由事后被动接受成本支出转变为事前预测成本、控制成本。具体的说,就是要对银行每一经营管理活动和业务环节都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根据成本收益比来确定每一项业务、每一个机构、每一个岗位的取舍、进退。把成本管理由计财部门一家的事转变为该部门引导、调节,全行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负责。简单一句话,就是对成本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管理和控制。

(四)财务管理手段的差异

1.西方银行普遍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国内银行还处在探索阶段。

2.西方国家活跃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享有的自主定价权,而国内金融市场不够活跃,银行在利率和收费等方面实行较严格的价格管制。

(五)财务指标的差异

中国的商业银行和国际化商业银行在经营状况上到底有多大差距呢?国际通行的“骆驼评价方法”(CAMEL),是从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状况和资产流动性等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考虑篇幅关系在这里只做三方面的比较。

1.资本状况(Capital)。

2.资产质量(AssetQuality)。

3.盈利性(Earning)。

三、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改革的思路和构架

(一)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要解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缩小与国外商业银行的差距,笔者认为,首先应确定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1.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目标和特征。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特定的经济体制和财务管理环境中,通过对财务工作的科学组织和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所要达到的具体标准。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变动性。

第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层次性。

第三,财务管理目标的可度量性。

第四,财务管理目标的可分解性。

第五,财务管理目标的可操作性。

2.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原则。财务管理原则是银行财务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恩格斯曾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银行财务管理的原则也是如此,它是从银行财务管理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并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行为规范,它反映着财务管理活动的内在要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原则一般包括如下几项:

第一,平衡原则。

银行为了优化财务状况,必须保持财务活动的各方面平衡。在银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应遵循的平衡性原则表现在;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平衡;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平衡;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之间的平衡;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责权利之间的平衡;负债规模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各种资产之间的配置平衡等等。

第二,弹性原则。

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必须在追求准确和节约的同时,留有合理的伸缩余地,这就是财务管理的弹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关键是防止弹性的过大或过小,因为弹性过大会造成浪费,而弹性过小会带来一定风险。确定合理弹性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银行适应财务环境的能力;

二是不利事件出现可能性的大小;

三是银行能够承担的风险的能力。

在财务管理中,只有允许各系统都保持一定的弹性,才能保证银行财务管理系统的整体具有确定性。

第四篇:贸易加工产业升级分析论文

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推动的产业全球化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改变,加工贸易成为全球化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产业升级成为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由劳动密集环节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环节逐步提升的过程。由跨国公司推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切入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便捷路径。sO100

一、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国际趋势

(一)跨国公司战略的改变与产业的全球化

20世纪60年代,产业内部的竞争日趋激烈,使得跨国公司根据主要的地缘或者国家市场建立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难以应对,于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资源和建立生产体系便成为获得、保持与加强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这样,跨国公司开始了由面向东道国市场的单一的独立战略和简单一体化战略向复合一体化战略的转变。

在复合一体化战略下,跨国公司体系内的职能分工逐步集中化和专业化,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按照各自竞争优势分置于价值链的不同位置上,形成了母公司和子公司以及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垂直或水平分工。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分工体系将位于不同国家的子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分工和有机结合,使分布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生产过程之间建立了高度依存的关系,一个以价值增值链为纽带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便建立起来。在跨国公司组织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中,各国生产能力均被纳入其中,根据它们的产业竞争优势位居全球化产品价值链的一个或数个环节。于是,各国由各不相同但相对完整的产业组成的传统的产业结构状况逐步改变成为由不同产业的不同环节组成的群体结构,这些结构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充分体现和发挥该国的比较优势,具备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集中发展各产业中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拥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则集中发展各产业中技术密集的生产环节,它们共同组成国际生产的全部。产业的全球化态势由此形成。

(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产业全球化发展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改变。

首先,就国际分工而言,产业内部分工代替产业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导。

在新的分工格局下,特定行业最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占据具有垄断地位的战略环节,提供着价值链上最多的价值增加量;特定行业中竞争力强的若干少数国家占据寡头优势环节,提供价值链上相对较多的价值增加量;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家占据不完全竞争环节,提供一定的价值量;而在价值链中不具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只能占据价值链中完全竞争环节,在价值链生产中提供很小的价值增加量。

因此,从产业的国际竞争角度看,国际产业分工的内部化使得一国的竞争优势不再体现于最终产品和某个特定产业上,而是体现在该国在全球化产业的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全球化产业的成长过程,事实上就成为不断培育和积累竞争优势,由非战略环节一步步向战略环节挺进的过程。

其次,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影响下,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产业内贸易代替产业间贸易迅速增长,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主体,加工贸易成为国际产业分工和交换的必要形式。

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进口中间产品加工复出口,或者海外加工直接转口,成为各国企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普遍采用的形式。传统意义上完全由一国生产的纯粹“本国产品”的一般贸易出口会越来越少,中间产品的贸易规模会越来越大,现代广义的加工贸易成为产业全球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主要实现形式,成为现代产业分工和国际交换的重要载体。

因此,加工贸易在新的分工格局下较之一般贸易更具普遍性,区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在许多情况下将变得没有实质意义。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加工贸易既是发展中国家融入跨国公司的全球营销网络、促进出口和提升出口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它们利用外资带动国内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三)加工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

在产业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再仅仅是简单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转换,而且还包含由同一产业内部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表现在生产和出口上,将呈现出如下阶梯状演进: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生产和出口——零部件的分包生产和出口——中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OEM和ODM)——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在最初的组装生产阶段,发展中国家利用天赋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与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和营销优势相结合,参与国际分工,获取贸易利益;随着资金、技术优势的逐步积累和关联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由零部件的生产和出口渐次向中间产品、整件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阶梯提升。在达到最后阶梯之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基本都属于加工贸易形态。在发展中国家上述阶梯状递进过程中,跨国公司的一揽子直接投资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带入了产业成长所必须而发展中国家又十分缺乏的资金和技术,而且提供了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同时,子公司和合资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示范效应、溢出效应和关联效应,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迅速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由此逐步积累资金优势,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关联产业,从而较为迅速和有效地建立和发展现代产业。因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产业的生产体系,逐步由低附加值的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条演进的重要而且便捷的途径。

(四)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

化与加工贸易

高科技产业不仅具有远大的市场发展前景,而且对其他传统技术产业的更新改造具有积极影响,是决定民族经济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和资料来源的限制,我们目前对全球高新技术产业中的跨国投资状况难以作直接的统计和评估。但根据对联合国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与传统产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更为鲜明的全球化发展特征,跨国公司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更为广泛,扩张速度也更为迅速(潘悦:《高新技术产业中跨国投资的趋势与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第5期)。

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使得加工贸易成为各国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若能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则对于其摆脱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利益分配中长期被动不利的局面,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因此,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融入高新技术产业跨国公司的国际一体化生产体系,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跳跃式发展的捷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正是承接了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包加工和其它配套业务,顺利地实现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球的激烈竞争和扩张加速了这些产业中的相关链条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继亚洲“四小龙”之后,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态势。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转移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无形中加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激烈竞争,需要充分的重视和鼓励。

二、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分析

(一)加工贸易产业分布的结构优化

加工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在每一阶段里,投资主体的不同产生投资产业的分布差异,我国加工贸易也在诸生产要素的积累中不断提升着产业构成的水平。改革开放之初,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为主,投资主体是与港、台、澳比邻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主营港澳地区转移而来的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生产,工艺简单,加工费低廉,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占据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为主,亚洲“四小龙”成为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他们向我国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直接动力,服装、纺织、皮革制品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90年代初期开始,加工贸易进入外商投资发展的新阶段,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动力,电子、电气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稳步拓展,中国出口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加工贸易由此呈现出劳动密集型行业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并重的态势。90年代后期,加工贸易中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品达到了40%。

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出口产品结构是产业结构的外在反映,因而,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变化能够概括地反映我国加工贸易在上述发展中出现的产业升级和转换状况。表1展示了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总额的增长状况,表2则展示了加工贸易各类产品在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中比重的变化。

表1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增长状况(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根据表1的数据,1992年至2000年,机电、车船设备、化工、纸制品、木制品、塑胶制品和仪器仪表的加工贸易出口都获得了2倍以上的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增长近6倍。90年代后期与前期相比,机电、车船设备的增长速度加速提升,而皮革和鞋帽的增长速度则显著下降,表明机电产品为代表的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增长处于加速状态,而皮革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的增长处于明显减速状态,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朗。

表2加工贸易主要出口产品的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表3中国加工贸易强势产业(%)

资料来源:表2。

表2显示的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变化更能够反映出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根据表2提供的数据,1992年,占加工贸易出口前五位的产品分别是纺织、机电、鞋帽、杂项制品和皮革,其中,纺织和机电产品是出口的支柱产品;1995年,机电和纺织产品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比重也出现了同样的转换,仪器仪表替代皮革进入前五位;2000年,产品位次没有变化,但机电产品的比重已攀升至43.22%,纺织产品的比重降至14.85%,其他产品的比重则在10%以下。加工贸易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局面已经形成,若将机电、车船设备、仪器仪表和化工归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则这部分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1992年的31.54%增长到2000年的54.37%,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已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加工贸易出口前五位产品排序状况列表,得表3。

(二)加工贸易产业内部的阶梯递升

在产业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产业间分工和贸易越来越被产业内分工和贸易所替代,国家燉地区之间按照比较优势分居同一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因此,出口产品的产业类别逐渐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各经济体在产业链条中位置的变化,加工贸易产品的增值率便成为能够准确提供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状态的判断指标。

表4加工贸易附加值的变化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

表4显示了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的总体增值率状况。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在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增长,到90年代后期已达到50%上下,这与80年代中后期15%左右的增值率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已经走出仅仅收取廉价加工费的阶段,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在加长,我国产业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在提升。

进一

步的考察还可以通过产品性质的一系列指标,来测度加工贸易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位置的变化,进而确认其在全球化产业内的升级换代状况。根据课题组对全国611家加工贸易企业问卷调研结果的分析,约有35%的有效样本企业已进入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20%的有效样本企业在零部件的生产阶段,56%的有效样本企业在成品组装阶段(见表5)(由于多数问卷问题可以复选,因此,除表中列明外,各项选择占样本百分比的和大于100%)。加工贸易产品的上述阶梯分布状态,说明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并非全部从事各产业的简单组装工序,相反,已有1燉3强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阶段,我国加工贸易已摆脱了简单组装加工基地的地位。

由于先进机器设备的发明和使用,大量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生产既可以采用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也可以将技术物化,采用使用大量机器设备、雇用简单劳动力的方式,因此,仅以阶梯分布还难以准确显现加工贸易的要素含量,进而判断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表3.7显示了课题组调研结果,样本企业中,67%的企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生产,8%的企业从事的是资本密集型生产,17%的企业从事的是技术密集型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和为25%,表明我国四分之一的加工贸易为非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

归结起来,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的基本状况是,54%的出口产品是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实现了50%左右的增值率,35%的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25%的企业生产属资本燉技术密集型。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尽管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体存在着较大差距,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确实实现了产业升级,并且,这一升级进程是十分显著的。

表5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阶梯递升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6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三、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按照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市场导向进行划分,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分为两类:实施浅度一体化战略的企业(面向中国市场)和实施深度一体化战略的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后者便是加工贸易的主体。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积极影响中相当大的比重是通过加工贸易投资实现的。

外商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发展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度的提高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改革开放前期,我国轻重工业的发展长期失衡,与整体国民经济不相适应。改革开放以后,加工贸易在纺织、电子、轻工机械和家电等行业的投资,一方面从总体上改善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失衡局面,另一方面也迅速提高了这些部门的生产和技术水平,并使这些部门迅速获得了国际竞争力。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化工、机电等资金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计算机、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我国加工贸易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猛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也呈加速增长状态。表7显示了80年代以来按照附加值计算和衡量的制造业内部产出结构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到,20年来制造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动。其中,加工贸易集中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等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高科技产业增长速度尤为明显。

分阶段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看出,不同产业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变化有所差异,产业结构在90年代的变动状况比80年代更为剧烈。在升幅较大的产业群体中,服装业的提升主要发生在90年代上半期,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90年代提升速度加快,电子产业在90年代后半期的增幅尤其明显,说明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与作用的显著提高主要发生在90年代。上述产业在制造业中比重依次提升的顺序,与加工贸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吻合。

表7制造业产出结构的变化(MVA)(1980~199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3)和《中国统计年鉴》(1997,1999)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依据制造业各行业的附加值产出状况和它们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可以得到不同时期的强势产业组合(见表8),将表8制造业强势产业与表3加工贸易强势行业及表1加工贸易增长状况作对照,可以看到,强势产业中的全球化产业都是加工贸易增长最快的行业,其中,强势产业中排名提升最快的电子和运输设备的加工贸易增速尤为明显。电气机械产业在强势产业中位居后位,但机电产品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外突出,如果机电产业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作用得到发挥,则该行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亟待升级的产业结构将产生有益的推动作用。

综合考察表明,加工贸易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在总体趋势和动态阶段性变化上都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一致性,结合外商投资推动的加工贸易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诸要素的形成和积累中所产生的促进作用(课题组:迈向市场经济的前沿——加工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作用评价,国际贸易,2000年第9期),我们可以充分肯定外商投资和加工贸易发展对中国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

表8制造业强势产业的变化(1980~1999,%)

资料来源:表7。

四、加工贸易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加工贸易发展对我国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在高新技术产业成长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发展,中国具备了较强的加工生产能力。到90年代中后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产业基储科技和人力方面的相对优势吸引着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跨国公司将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相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及非关键的技术密集型环节置于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人力资源密集区,这些子公司大都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运营。同时,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亚洲“四小龙”也将中国作为其高新技术产业

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将其在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链条中的部分劳动力较为密集的环节逐步移入中国。

外商直接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1993~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4%,高于全部制造业11.0%的平均水平,同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9.9%,同样显著高于全部制造业的7.1%的平均水平。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占申请专利数的2燉3,占出口值的3燉4。这个趋势随着我国外资引进的不断增长而加速发展,加工贸易在此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表9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构成(亿美元)

资料来源:科技部。

从表9中可以看到,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90年代中期以来迅速增长,出口增长速度尤为显著。在进口中,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比重大致相当,但在出口中,一般贸易的比重远远小于加工贸易,并且,一般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大幅下降,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显著上升。到1999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上升至88.6%,一般贸易下滑至8.8%。在加工贸易的增长中,来料加工规模没有太大变化,主要增长来自外资企业的进料加工。可见,加工贸易带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构建了初步的规模。

加工贸易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地区经济中表现更加明显。在深圳,以加工贸易为载体,深圳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化体系;在苏州,以电子信息产品为龙头的加工贸易发展已对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员工的培养和配套产业的跟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出口形势乏力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成为支撑出口增长的中坚力量。2001年上半年,北京市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达48.4%,占加工贸易出口净增长的93%,深圳市出口增幅减缓,但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仍保持了高速增长,其对加工贸易出口的贡献率达86%(国际经贸消息,2001.7.26)。

加工贸易推动的高新技术产业,无论是大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还是亚洲新兴工业体的产业再转移,都是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全球链条的一部分。一方面,严格意义上,它的发展还不能看作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真正成长与壮大;另一方面,正如前所述,这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的当地化,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切入了全球生产体系,获得了难得的资金、技术和销售网络等要素条件,为我国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基地提供了可以利用的便捷途径。

第五篇:关于促进我市产业优化升级的探索和思考

**作为苏南方阵中的一员,目前正处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站在优化发展的新起点上,根据区域竞争和发展规律,**要想在下一轮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必将选择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集群裂变,从而走上又好又快、量质并举的发展之路。

一、产业优化升级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基

近年来,我市对产业优化升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66.5亿元、495亿元和44.2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3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更趋合理(6.6:57.9:3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40%,形成了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2个。

(一)以狠抓优势主导产业集群为重点,新型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通过多年来坚持抓技改项目的实施,全市重点企业的主体装备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数控等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中,涌现了一批如汽车齿轮、饲料机械、环保机械等高新技术企业,以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为特征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65家,超百亿元企业1家。二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围绕“双倍增”计划,重点支持先进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输变电设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输变电产业集群规模超过了百亿元。2007年末,全市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发展到8家和4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98亿元,比五年前翻了两番,占规模工业比重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以项目为纽带,重点扶持了玉枝特种茶果场等一批集生产加工、生态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累计开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200多项,发展了20余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化了农业内部结构。四是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循环开发利用。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逐年提高。如江苏申特公司对废渣、废气进行开发转化,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配备余热发电成为热点,行业综合能耗将下降5个百分点。

(二)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旨,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

一是新产品开发明显加快。五年来,全市共研发新增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62只。其中110kv变压器、特种电缆等一大批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领先,华晶电子公司的“高尺寸稳定性超薄双向拉伸聚酰亚胺膜”技术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二是科技项目实施有所突破。近年来,全市实施科技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项目5项、国家级火炬计划5项、星火计划27项、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江苏正昌集团主持了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质成型燃料及装备开发)。三是品牌化建设成效明显。近年来,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近1倍,有3家企业入围江苏省专利百强,江苏正昌集团的有效专利拥有量已超过100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已形成由17只国家级、26只省级、38只市级组成的梯级名牌、免检和驰名、著名商标(产品)群体,产品覆盖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农药等多个领域。

(三)以创新整合各种资源为抓手,服务平台建设明显加强。

一是产学研合作平台。一批企业与清华大学等全国近10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清华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浙大**合作服务中心等12家产学研基地,挂钩12000多名专家建立了产学研专家库。近年来,举办和参与重大产学研活动30次,每年为企业引进科技成果信息1000多条、合作项目30多个。二是创业服务平台。投巨资建设了创业孵化园和天目湖高新科技园。目前已建成的孵化园有在孵企业7家,成功孵出企业23家。三是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络中心、科技咨询服务等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了公共技术性支撑平台(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天目湖基地)。四是企业创新平台。先后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中心4个,常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常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

(四)以完善各类相关机制为保障,运行环境明显优化。

一是政策扶持体系。出台《**市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全面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用税前抵扣、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奖励等各项优惠政策。2007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达2066万元,r&d达3.78亿元,占全市gdp的1.42%,每年落实工业发展奖励基金5000万元。二是重视人才引

下载潮州陶瓷产业分析报告——探索改革升级之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潮州陶瓷产业分析报告——探索改革升级之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金融转型升级改革内涵分析

    浅谈农村金融转型升级改革内涵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本文论述了中央政府提出的供应商结构改革的内涵、重要性、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结......

    产业分析报告

    一、旅游产业概述分析 1、中国旅游的地位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得到发展,逐步形成了入境、国内、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同步发展的格局,旅游产业规模、产......

    对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分析

    对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分析 摘要:广州正处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但是并不是说广州已经是合格、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要建的。目前广州正处于发展模式转型的......

    2016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2016合金产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 一、企业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普遍认识到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跟上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最新要求,在......

    有关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有关醴陵陶瓷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电商0833-26-冯丹摘要: “天下名瓷出醴陵”。作为全国著名的三大“瓷都”之一,醴陵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陶瓷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醴陵陶......

    佛山陶瓷产业发展报告[五篇范例]

    佛山陶瓷产业发展报告 一、佛山陶瓷产业概况 陶瓷在中国的陶瓷行业中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佛山,是我国最大的、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而石湾陶瓷则是佛山一张亮丽的“名片”......

    自我探索分析报告

    兴趣 自我探索分析报告 根据课堂上的测试,我的职业兴趣属于艺术型和研究型类的,自己感觉这也挺符合自己的方向。 作为一个有艺术型职业倾向的人,我个人比较喜欢艺术,喜欢听音乐......

    老工业区的新生之路――关于北仑区大港工业园区产业调整升级的调研报告

    老工业区的新生之路 ――关于北仑区大港工业园区产业调整升级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