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小学生科学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几点做法
提高小学生科学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几点做法[转载]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探究为核心的学科,为提高学生科学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自己大胆进行实践探索,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设疑激趣,营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良好氛围
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是否有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从学生最喜欢的猜谜语活动切入问题,自然地引发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
如:《空气在哪里》一课我以谜语导入,猜谜语是学生们喜欢的一项活动,学生的兴趣都被谜语调动了起来,都争先恐后的急着说出自己的答案──空气,我接着问空气在哪里?导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此环节不但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使课堂研究直奔主题,而且为下一环节的动手探究提供了时间的保障。《空气在哪里》一课中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设计了魔术表演来突破这个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表演了空气占据空间的小魔术,《把纸放进水里不会湿》:杯底塞一张纸,杯子倒扣在水里,让学生猜纸湿了没?学生猜(湿了或没湿),吊足了学生的胃口,然后揭秘。纸没有湿,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动手实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实验、汇报交流,很快就找到了纸不湿的原因,总结出:纸和水之间隔着空气,空气占据空间,所以纸没有湿。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把认识空气的教学融入到良好的动手操作氛围之中,从而在这过程中不断暴露科学问题,又不断的解决科学问题。课堂也因此焕发了生命力。
三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科学课的操作实践,对科学课有了深厚的兴趣,他们愿意玩,愿意动手。以谜语、小魔术等有趣的游戏贯穿整堂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了提高他们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小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二、明确目标,把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准确方向
三年级的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的现实缺乏认识,缺少生动具体的实际认识。空气在哪里?你知道吗?有的同学说在大自然里,有的同学说在操场上,有的同学说无处不在等等。既然这么多地方有空气你能找到一些空气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或者让同学们感受一下吗?在实验前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空气在哪里,接着老师抛出找空气的任务,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找空气。
小学科学课涉及了很多的小实验活动,这些活动跟游戏很相似。作为教师,应该把游戏与实验区分开。“玩”是为了愉悦,发现与学习的欲望不强烈;“科学实验”是为了解决问题或找到答案,发现与学习是目的。因此,实验前明确目标,把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准备方向,是提高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
三、丰富素材,拓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广阔空间
这节课我每组准备了1号和2号两个材料袋,1号袋里装的是塑料袋、注射器、饮料瓶、杯子等各组的材料不一样,利用这些材料寻找身边的空气。2号材料袋里装的是粉笔和砖头,用来寻找物体空隙里的空气。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验证砖头、粉笔等物体的空隙中也有空气。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材料找到自己身边的空气进行展示交流,达到了资源共享。然后通过粉笔、砖头找到物体孔隙里的空气,空气这种气体在学生的脑海中由模糊逐渐变得清晰,为下一步研究空气的性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材料的多样性和结构性的呈现在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拓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丰富的、结构性的实验材料是提高小学生科学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
四、小组合作,构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互动平台
以小组合作为主,是目前科学课共认的一种学习方式,并且开展得轰轰烈烈。大部分小组活动表面看来热闹非凡,实际上却浅显没有深度。为了避免小组活动流于形式,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科学搭配,明确分工
课前根据学生特长、学习水平等分组,每组设小组长、监督员、材料员、汇报员,由学生自愿组合,并做适当调整。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利用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担任操作员,负责领取实验器材,熟悉操作过程的每一步,在组长和组员的合作下认真完成每一步的操作。由纪律性强的同学担任监督员,配合组长在探究前检查实验材料是否齐全,监督每一个步骤是否合理。每个小组分工合理,相互合作,提高了实验效率。如在第一个“找空气”实验中的小组活动,材料员拿出材料袋让组员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每人选一种材料找空气,汇报员组织学生逐个交流自己是怎样找到空气的,小组长负责安排交换材料,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找到空气。每当我走到一个小组时,学生都会向我展示他们找到的空气,脸上洋溢着成功的表情,我借机问怎么找到的?还有什么方法?让学生用更多方法找到身边的空气,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实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二)生生参与,人人动手
虽说小学生喜欢做科学实验,但是实际现象是有些学生还是不愿意动手做的,经我了解他们不愿动手做实验的原因有三种,一种是就是不想动手做;一种是不敢做,担心做失败,被别的同学笑话;一种是没有机会做,每次实验都被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抢去做了,自己没有做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机会做实验了。这样下去,不动手参与做实验的这部分同学动手操做能力逐渐被弱化。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时间,如在第三个实验研究“空气占据空间”时,我让每生都轮流做一做,将杯子竖直的插入水,探究杯底的纸为什么没有湿?每个孩子都带着疑问、带着好奇去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找到答案,他们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知道了纸不湿的原因,老师因为杯子里有空气,老师因为空气挡住了水„„他们争着将自己的发现与老师、同学分享,实验失败的同学在师生互动的交流中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学生们个个都象科学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由于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时间,同一个实验要求每一个人都来做一次,确保了人人动手做实验,提高了每一个学生的动手做操作的能力。
(三)合作交流,获得新知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动手操作永远比空洞地听取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所发现、有所体验,并促使其进行深入的思考。第二个研究“空气性质”的实验,对学生来说比较空,因为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学生对空气的性质不容易理解。为了让学生对空气的性质有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我在第一个“找空气”的活动中让学生进行了多个有的有趣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做这些实验,从具体的实验中亲身感知到空气的存在。在体会到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后,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越,接下来利用感觉器官认识了空气的性质就不再抽象。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探讨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性质,有的学生说:空气没有颜色。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而我却看不见它,所以说空气没有颜色;有的说:空气没有气味,因为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我用鼻子闻不到什么气味。有的说:空气是透明的,因为我们老师之间隔着空气,我却能看清晰的看到老师,所以说空气是透明的;还有的同学表达的更有趣:老师空气没有味道,我用嘴巴尝了尝什么味道也没有„„多么生动的语言,这可是在通过多个动手探究活动后才达到效果。学生们通过动手探究,获取新知,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由于科学课上小组成员科学搭配、明确分工,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时间,保证生生参与,人人动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获取新知。课堂中学生各施所能,每个组都能团结互动,顺利地完成实验任务,小组合作构建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互动平台,提高了课堂效率。
《空气在哪里》一课充分利用课堂,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培养,从三个小实验中更体现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实验目的明确,小组成员互相合作,用各自想到的方法去找身边的空气,证明空气的存在。我利用多样化的材料,结构性的呈现,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通过动手、交流等方法,找到了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气体,证明了空气的存在。在上面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通过眼、耳、鼻、舌、手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研究出了空气性质。在小魔术的兴趣带动下,学生带着好奇心自己动手操作为小魔术解密,解释纸不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整实验过程由简单到复杂,教师对学生由扶到放,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最后环节联系实际,拓展延伸,将课堂延伸到课外。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科学之路是永无止境的,将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篇:谈谈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谈谈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马山县林圩镇林圩村小学 农银玲 ***
摘要: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体验攻克难关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生 动手操作 实践 思维 理解 兴趣 体验 创新
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显著的特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互动”“合作”“参与”和“技能”中,很明显的就是要求学生在数学 学习中必须具备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其数学 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具体形象、生动的材料作用于大脑,可使大脑积极分析与综合,有效地接收与学习内容 相关的信息,所以,我在数学 教学时,主要通过操作与实践,把数学 知识应用到实际实践中,浅谈认识和体会。
一、动手操作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由于儿童的思维多以直观形象为主,而数学 知识却是抽象的,这就产生了矛盾,因而教师应充分依据教材的特点,精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得到发展。一般情况下,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部分,老师就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学生参与程度高了,就能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例如:几何图形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中占有较大比例,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像梯形面积的推导公式,可以让学生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求得;在解答解决实际 问题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图解,使问题形象化,借助线段图进行思考,使问题简单化。在小学中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数学广角”、“打电话”、“植树问题”等内容都是通过观察、猜测、动手实验、画示意图、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二、动手操作 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程标准“玩中学,做中学”的新理念中,“听会忘,看能记住,做才能学会”教育理论强调的是实践出真知,小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完全离不开实践活动,数学的实践活动能有力推动学生对数学 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实践活动。例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我首先让学
生边摆图片,边想:要算出一共有多少人种树?有几种算法?再引导学生横着可以怎样摆,坚着又可以怎样摆。学生边想边操作,再借着摆出的图写出两道乘法算式,接着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很快,学生借助图形与算式得出:交换因数据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的规律,这样的操作将形、数、式溶为一体,便于学生的理解,为后续知识的学习作了铺垫迁移。
三、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那些特有情趣的模具,图形进行操作,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热爱数学,努力学好数学 的决心。目前农村教学很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特别是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历来是老师灌输的比较多。因而课堂结构显得比较单调,整节课气氛不活跃,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这对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 概念的内涵较为困难,尤其是教师对概念的内涵直接陈述出来,学生很难听进去,更不用说理解透了。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很重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厌静的习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思维得到启发,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准备侧面开展图是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圆柱,让学生动手剪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斜着剪还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然后互评,圆柱侧面
展开图形一事实上是长方形吗?当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时,面积怎么算?为什么?当侧面展开图形是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呢?这样由学生自己寻找并总结出计算方法,而且延伸学习了圆柱侧面展开图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比让老师灌输的要感兴趣得多,而且印象也特别深刻。
四、动手操作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有创新精神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的重担就落在教师身上,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做起,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基本技能的重要因素,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已的思维,他们对某个问题,就可能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可能不太完美,有的可能出现错误,可是有的却能产生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发现 他们的闪光点,所以操作也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
五、动手操作可以发挥语言功能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在实践操作中,动作和动作之间,直观材料和直观材料之间,动作与材料之间往往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这些联系,用动作或直观材料都都是无法表示的,这就需要善于运用恰当的语言,揭示这些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前后连贯的合乎一定逻辑联系的思路。例如:讲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分三步进行。操作
一: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对折后将其中一半画上斜线。口述:阴影部分的三分之一相当于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操作后,口述折的过程及结果,把二分之一纸张平均分成三份,其中一份是正方形的六分之一。操作二: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把张纸的三分之二,图上颜色,在折出涂色部分的五分之一,口述:把三分之二张纸平均分成五份,每份是原长方形的十五分之二,推出四分是原长方形的十五分之八。操作三:观察“折”的结果,师生共同归纳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后,通过学生的外部语言,完整地复述操作过程,然后通过分析归纳为学生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述,促进外部活动的内化。
六、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受和闹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手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闹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儿童教育专家也一再强调:智慧之花在手指上开放。动手操作:手闹并用,必然会使小学生手巧心灵。动手操作能力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例如:一年级就有这样一道思考题:()+ 3 = 6 +(),由于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不能直接填出结果,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动脑筋想:这道题让我们干什么?学生说出这道题相加的结果相同后,让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把它摆出来,学生可以摆出了不同的答案:3,0;5,2;6,3;4,1;7,4。这样学生动手促进了动脑,动脑思考也促进了动手,既增长了知识,又增长了智慧。还知道有时一道题
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为以后做思考埋下伏笔,做好了铺垫。也使学生享受到了动手操作攻克难关的成功乐趣,更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使思维得到健康向上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数学教学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第三篇: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范文
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的小学生,很多人称他们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弱。
其实,我阅读了有关小学生生动手操作能力重要性的文章,其中写到:动手操作活动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过程的常用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因而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较低。这是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个差距。同时,这也是我国教学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这一点必须在小学教学中就引起重视。
胡克英先生也很重视这个问题,在他的《小学教学简论》中,曾多次论述到这个问题。他曾指出:儿童动手操作活动具有特殊性的学习的实践形式。“这样的实践形式,必须服从掌握一系列规律性知识,并以尽快地发展智力为其目的,因而必须是能够突出本质现象的、典型的而又是儿童力所能及的实践形式,如通过点数小纸卡形成加法、减法的概念,点数小棍形成加减互逆关系的概念,平均裁剪正方形纸片形成等分和等份的概念,以及制作、练习、实验等等操作活动。所以,我希望各位老师、家长都重视小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们更好的成长!
第四篇: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教研课题小结
《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教研课题个人阶段性小结
一、课题的界定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1、充分发掘教材中用到的学具、教具操作的功能和优势,激发幼儿动手制作简单的学具。
2、加强对幼儿动手操作的指导,使幼儿的操作有目的、规范,真正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服务。
3、及时反馈,合理评价,培养幼儿用规范掌握的数学语言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实施策略
第一、根据教材内容,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1、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给我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我在教学《单双数的练习》这个知识时,让幼儿动手分一分环节进行教学。幼儿通过活动知道了单双数的特点与知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2、利用数学活动,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数学课中有许多活动,可以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活动,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第二、加强对幼儿动手操作的指导。
“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幼儿的动手操作往往会变得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失之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意义。
1、建立操作常规。
与单纯观看教师演示相比,让幼儿在课堂上操作学具比较费时,特别是刚开始时由于幼儿还不善于取出、放回学具,使用起来更花费时间,导致时间不够,起不到操作真正的意义。因此,必须及早训练幼儿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这些常规包括课前如何认真准备、专心倾听老师的指导、何时收拾学具等(一般课堂上完成操作活动后学具先放一边,等下课再整理)。特别是需要小组合作的,更需要事先有一定的分工。总之,教师要从讲究实效出发,建立基本的操作常规,使操作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2、选择恰当的指导方法。
由于教学内容和幼儿特点,教师在选择指导方法时也是多种多样。
(1)操作演示法。可以是教师的示范性演示,也可以让幼儿进行操作演示。演示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指导幼儿观察的重点、观察的方法、顺序。
(2)小组合作,相互指导。根据幼儿的差异情况,将幼儿分成一定层次结构的小组,相互讨论,共同合作。
(3)充分利用多媒体模拟指导操作。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多媒体直观动态、声像结合、传播效率高的等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如果把它与幼儿的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幼儿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及时反馈,合理评价。
反馈评价是对幼儿操作活动的分析、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反馈的内容可以是幼儿对自己整个操作过程的一种描述,也可以是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概括与归纳。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的评价、幼儿的评价。
三、研究效果
通过大半学期的实践,我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真正意义上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学中,利用操作材料、操作活动的特点,变教数学为做数学,使以往一人演示众人看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人人动手实验的主动探索式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更增强了幼儿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了幼儿探索知识的求知欲,使他们乐学、善学。
2、优化了教学过程,加深幼儿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教学中让幼儿动手操作,不仅扩展了数学教学直观手段的内涵与外延,而且有助于调动多种感官、多种心理因素的优势形成合力,化静为动,可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有效地调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提高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幼儿通过操作去获取知识,这个过程中不仅幼儿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幼儿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也得到了发展。而且幼儿在主动地参与过程。
四、今后的设想
今后要加强自身学习,参加多种形式的业务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研究功底。
第五篇: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范文模版)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且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对幼儿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应该热爱劳动,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幼儿时期,加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正是未来的劳动奠定良好基础。
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意识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丰富、越精细,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在操作活动中,幼儿往往需要克服困难,相互帮助,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任务。因此,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幼儿不怕困难,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等良好品德的形成。但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我们广大幼教同行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以下是我园根据《纲要》精神,把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渗透在日常教育生活活动中的几点做法:
一、把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在领域的教育活动之中,更有效地促进幼儿智力与非智力因 素的同步发展 1.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是孩子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以发展孩子动作、协调、灵活及体育游戏中的操作活动,是根据幼儿特点,将动手能力培养融于体育活动之中,使幼儿在拍球、跳绳、滚圈、踩高跷、打吸力球、骑小车等活动中提高,手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如我们在小班开始,就注重孩子掌握使用体育器械,如:抛球、滚球,到中班开始练习拍球技能,远球接力跑等等。在全园进行的趣味运动会上,中班的孩子就能开展拍球比赛,并为全园小朋友做观摩表演。与此同时,中班幼儿近半数会跳绳,大班幼儿几乎人人会跳绳,促进了幼儿肢体的协调发展,同时激发幼儿参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园里的孩子人人手里一件体育器械,让孩子快乐地追逐在操场上,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2.在语言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纲要》中告诉我们,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在语言活动中,创设有情景的环境,让幼儿在操作故事中的人物手偶,激发幼儿语言表达兴趣,如:故事《三只熊》中的对话很有趣,有韵律感,幼儿都很喜欢这个故事,教师创设一个木偶剧场的环境,让孩子亲自操作木偶,扮演角色,一起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又如,诗歌《春天来了》,孩子们边操作有动感的画面,边朗诵诗歌内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改变一往只让老师操作,幼儿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孩子真正做活动的主人,动手、动脑、动口,又其乐融融。3.在社会领域中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如,在幼儿园开展的“大带小”活动,大班幼儿表现出我是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帮助弟弟、妹妹午休后穿衣服、穿鞋子、叠被子。又如:在开展“我是妈妈的小帮手”活动,既培养孩子对妈妈的情感,又培养动力能力,帮妈妈拣菜、扫地、擦桌子等学习日常劳动技能。
4.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知道探索活动,同时也是操作活动,只有去动手操作,才能激发探索的愿望,如:认识叶子的主题探索活动中,孩子们从小院里捡起片片飘落的叶子,观察、寻找不同形状的叶子,做叶子贴画、叶子面具,到制作叶子标本等等,都体现着幼儿求知、探索、操作的愿望。又如:在科学操作活动中,用小灯泡接通电池的实验,容积守恒实验,小制作、弹力球、磁铁玩具等等,有趣的实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动手实践的愿望。
5.在艺术活动中,鼓励幼儿用双手表现美。
我们在美工活动中,教孩子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各种玩具,如包装纸、小纸盒制作机器人,用碎布头做布贴画。教孩子用折纸、染纸、吹点画等不同的做画方法,大胆创造、想像,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方式,练习操作不同的绘画工具,用双手表现美。
二、日常生活中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1.丰富的区域活动,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愿望。如:“小巧手”区,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对幼儿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手部肌肉得到发展,促进幼儿动作的协调。(1)充分利用现成的玩具、材料,让幼儿学习穿珠、挂彩链。(2)老师自制玩具,老师可以有目的制作一些玩教具。如:“布飞蝶”,让小班幼儿练习扣钮扣,“大辫娃娃”让中班幼儿练习编辫子,“宝宝鞋”让大班幼儿练习系鞋带。(3)提供多层次的、可操作的材料,以适应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如夹豆游戏有小积木块、有小石头、有玻璃球,供幼儿选择,又如“做做玩玩”区,幼儿可以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完成做做、玩玩任务,也可以按自己意愿选择手工游戏,每到这时,孩子们剪的剪、贴的贴、画的画、忙得不亦乐乎!当孩子们穿着自己制作的时装,骄傲地迈着“猫步”进行时装表演时,成功的喜悦就写在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当孩子们手里拿着自己的制作手偶在讲故事时,显然自己就是一只“骄傲的大公鸡”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能做出象样的作品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作品很粗糙,只要我们老师能热情地对待每个孩子的每项成果,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就能透发幼儿动手创造的热情,使孩子树立“我能做得更好”的自信心。
2.鼓励幼儿动手参加环境创设。每当我们进行新主题活动,老师和孩子们就一起布置“主题墙”,如:美丽的春天来了,我们首先带孩子到大自然去观察,然后请孩子将眼中的春天画下来,最后把自己最满意的部分剪下来,互相协商,贴在我们主题墙的适当位置,构成“春天的旋律”壁饰,孩子们会自豪的发出赞叹:“哇噻,真不敢相信是我们的杰作”!又如,每到节日,我们都鼓励幼儿动脑动手参与美化环境,如:粘贴彩链、拉花,设计小挂饰等等,都是孩子自己设计、分工制作的。
3.日常生活中,对操作技能加以强化,使之转化为基本的劳动技能,(1)在日常生活中,开展自制食品活动,如“包饺子”,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和面,体会水、面多少与软硬的关系,孩子们有的包、有的擀皮配合默契,兴趣浓厚,包完饺子后还能主动清理桌面,巩固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的水果拼盘”,幼儿自己动手清洗水果,选择搭配拼盘图案、味道,提高幼儿动手、动脑、审美能力。(2)明确值日生的工作,培养幼儿工作独立性和责任心。对值日生提出具体要求,如,照顾自然角,按时浇水喂养小动物,绘画每天天气情况,记录植物生长变化,做老师的小助手,发放作业,玩具,收拾餐具等,每天整理玩具柜,清擦小桌椅,修补图书等等。(3)开展种植活动,每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晴明前后,种瓜种豆”,让孩子亲自参加整地、选种、播种、管理和收获,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有利用培养幼儿认真负责,持久细心的劳动态度和良好劳动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劳动是中提高使用工具的操作技能。收获的季节,让幼儿把收获到劳动果实拿到小班和弟弟妹妹一起品尝,分享丰收的喜悦,同时,体验到劳动的辛苦,懂得珍惜和爱护劳动成果,产生爱劳动的情感。
三、家园合作,共同提高培养幼儿操作动手能力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我们首先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向家长介绍一些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经验和方法。如: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小制作,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又增进亲子情感,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家长往往包办代替的太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重要途径。
2.及时进行家园双向反馈。如:有的孩子依赖性较强,需要及时鼓励和家园密切配合,于是我们要定时向家长反馈幼儿的进步情况,同时要求,家长在家统一要求,及时反馈在家情况,共同发展孩子操作能力。
总之,在培养孩子操作动手能力,要充分考虑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及个体水平差异,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一日生活及各类活动之中,积极为幼儿创设有利环境深刻挖掘动手操作的多方面教育因素,将幼儿动手能力作为一种素质,切实地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培养的根本和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的权利,理解和重视幼儿发展的需求,让 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做中求进步。作为幼教工作者和广大家长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探培 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多种途径,为使幼儿成为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未来建设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