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我们的反思和应对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进展与我们的反思和应对
我国中学物理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教育方式方法落后,评价制度落.因此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是科学教育的必然选择.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课程基本理念,强调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革学科本位的观念;强调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和应对措施.一,我国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学物理教育进行多次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以及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课堂教学方法不是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而是“问答式”,由教师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让师生在课堂上一问一答,提出问题缺乏启发性,很多问题要学生死记课本知识即可答出.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思维,一些具有创造性的疑问被老师以“与课本内容无关”略过,因此,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走,缺乏创造性.教学中的知识面与思维不开阔.教师往往在教学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的学习则集中在对知识的理解与各种各样的解题训练上,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对现代科技知识的理解.由于解题是在已知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学生学到的实际上是演绎思维.学生解题时面对的数据都是有用的,只需将数据代入适当的公式即可解决问题.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自己去决定需要采集哪些数据,如何采集数据,这需要进行归纳训练,因此,我们的很多学生解题能力很强,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往往束手无策.评价制度滞后.很多学校评价教师,学生的优劣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考试的内容几乎全为学科知识内容,不能对学生在学习和相关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造精神等素质进行综合评价.为了使学生考试成绩稳步上升,学校和教师不惜加班加点,采取题海战术,大运动量训练学生“条件反射式”的解题本领.学生被大量的作业牵着鼻子走,每天要做数不清的作业.无法对习题作深层次思考或归纳总结,只能满足于对上标准答案(很多练习册都附有标准答案,使一些学生养成了脱离答案就解不出题的习惯).为了使学生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名目繁多的各种考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单元考试,月考,段考,摸底考试,期末考试,模拟考试络绎不绝,考完后再进行成绩统计,按分数排队,公布名次,给学生带来了 很重的思想负担.二,中学物理教学改革是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伴随21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素质,不仅是精英人物的素质,而且是几十亿普通地球居民的平均素质.”为了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科学教育已成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主要力量.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人们关注是如何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严密的科学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再多,跟世界上已有的浩瀚知识海洋相比,还是微不足道的,而且科学技术还在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因此,要使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必需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传统的物理教育中,由于受“知识本位”的观念影响,教学方式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的主要精力都用于接受知识和解答相关的习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方法的掌握重视不够,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缺乏兴趣,认为物理很深,很难.有的学生甚至终身缺乏学习物理的愿望和热情.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人们已经认识到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开始积极地开展教学方式的改革,并希望通过改革,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和科技能力,实现从单纯理解知识内容向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的转变,从强调接受和积累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的转变.三,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路——课程基本理念
原有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难,繁,偏,旧”,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忽略能力培养,教学脱离现实,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以适应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为此,本次物理课程改革提出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义务教育物理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依据此目标定位,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形成了本次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革学科本位的观念
随着科学技术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科学技术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领域,现代社会中科学和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和价值,积极参与有关科学技术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 2 策,也就是说,每个人都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质.这意味着理科课程要从“为少数尖子学生的理科”向“为全体学生的理科”转变,意味着作茧自缚为理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课程必须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不仅如此,物理教学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观的形成.要做到这些就须打破学科界限,呈现知识的本来面貌.自然界本来就是和谐统一的,科学知识本身也是互相关联,相互渗透的(如物理与数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的新世纪建设者,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死啃课本,死记硬背,学的毫无兴趣,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就是说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实际,增加感性认识,只有这样物理课程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物理规律,再将其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际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的乐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还能培养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感性上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例如:在研究杠杆时,先从日常中的用铁撬重物,用钳子夹物体等现象入手.待学习了杠杆的知识之后,再去探讨在生产中,复杂机械中运用杠杆的例子.理念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由于现行物理教学过多强调知识传授,只重“结果”忽略建构知识的过程,造成学生只知“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注重科学探究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让学生不仅知道知识的内容,还要知道形成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一样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使学生体验探究议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促进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当然,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在物理教学,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以形成优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例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采用探究教学的形式,并让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去设计探究的过程.理念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为了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必须让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发展以及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加强STS教育.自然原本是一个统一体,自然现象并不表现为物理,化学等专门学科的某种固有特性.物理教学 3 中,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渗透,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除此之外,教学内容要随时代而有所更新,否则,教师的工作将不能体现和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也难以充分体会社会与科学的互动关系.为此,标准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物理知识,如超导体,纳米材料的介绍,无疑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加强STS教育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关键.理念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摒弃以往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目的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物理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物理课程应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也就是新的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总而言之,学生的发展是根本,这是新的评价体系的立足之本,也是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四,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是本着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进行的.在课程实施的初期,选择一些实验区进行前期的实验,总结积累经验,为以后的推广作准备.2001年末,教育部组织有关的专家对部分实验区进行工作评估,在评估中反映了课程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其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评估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学习方式方面有可喜的变化,但是也暴露一些问题.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尽管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在实施中也暴露出一些教师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运用或者是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是合乎教学方式或者是学习方式的要求,但在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这种表面上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者是合作学习只是具有它们的表面的特征,其内在实质的东西涉及的很少.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也相当活跃,但是当一堂课结束后,我们在评估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给了学生那些知识,完成了那些目标时,确实很含糊, 4 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往往教师也不知道.有的教师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讨论,讨论时间过短,往往属于课堂教学中的点缀.因此,在转变学习学习方式的过程中如何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者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过于接受”,这就表明着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一些教师认为传统的学习方式应该完全废除,课程改革中理应都是现代的学习方式.从实质上说,接受学习对于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有重要的的价值,任何学习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因此,任何人的学习也就不可能脱离接受学习,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传统接受学习的优势,使之与现代的学习方式有机地结合,促使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再次,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者是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你根本听不到学生在说些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算是结束.有的教师往往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诚然,新课程所倡导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的教学方式反映在课堂上,课堂气氛确实比以前活跃,课堂也就活起来.但是这种活跃决不是学生无目的地讨论或者是整节课地讨论或者活动,而是体现出活而不乱.课堂秩序的混乱往往反映出教师缺乏相应的课堂控制的技巧.最后,教师不明确自己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意识.新课程实施后,现代的学习方式几乎都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后,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困惑.特别是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有些教师往往在讲台上一站,似乎学生的讨论或者是合作学习与自己无关,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五,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是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直接应用者,是新型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塑造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为保障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因此必须对新型的教师角色作认真的 5 思考,加以重新定位.一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领导者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那么,教师的角色也必然要担当起促进学生学习的责任,所以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释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直接,最富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充当“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一个“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担当“学习促进者”的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方法的关心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的量的关心.该种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阐释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二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
在教师的角色隐喻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也要有一桶水.”有的人甚至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教师只有一桶水是不够的,应该是自来水,什么时候想要,不管要多少水,随时都可以哗哗地流出来.从这个隐喻中就可以看出,在传统的社会中,赋予教师以知识的至高权威的角色,这 样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会有很高要求,似乎教师的储备一不要多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给教师背负了太多的“应该”,包揽了太多的“必须”,逼迫教师去扮演“超人”的角色.可是这行得通吗 当然不能!特别是在当今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生由于所处的年龄阶段的特点,他们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教师所不知道的知识.所以,要允许教师自身的无力与无奈,承认自己某方面的无知,相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只是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为此,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甚至要主动地向学生学习,“不耻下问”,这样既能从学生那里学到他尚不了解的东西,也从学生那里深化原有但还不甚清晰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就常常有教师感受到与学生思想碰撞而产生灵感,得到了不少来自学生的启发.所以,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学习,教师才更有可能更简洁迅速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不能是一桶水的拥有者,更不能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和自来水.而真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学生,教师以此作为基点,自己的角色相应地也要发展变化,也就应该是一个引导学生发掘泉水的人,让学 6 生这眼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三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是失衡的.许多教师根本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个体的社会人平对待,经常有意无意地在侵犯学生的个休权利,特别是侵犯学生的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时至今日,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几乎是没有什么管理的权利和参与的渠道.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学生根本没有自主参与的机会和条件.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正是对这种教育状况的逼真描述,他说:“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地位,而坐着的学生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是跪着的灵魂.”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无疑还是一个“领导者”,但是是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他本身的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四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动加以省思,研究,改进,教师有能力针对自己的实务情境加以批判改进,或是提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由教师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事务以及事务情境乃是最直接,适切的方式.这人观念特别强调的是,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是研究者.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因来看,社会的发展对教师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原来的某些教育内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许多新的教育内容又在不断地涌现,这就要求教师自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新陈代谢,要求现代教师具有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技术的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并有意识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浓厚的科研意识.因此,“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分析,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教师必须从“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如果教师不把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的反思,其本身会失去思想和发展的活力.教师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解决教学质量也就随之提高.
第二篇: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余明艳(安庆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11)
指导老师:吴隆才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本课题针对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研究了以下主要内容:1)课程改革产生的背景及其现状;2)基础物理课程标准;3)基础物理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内涵与实质;4)基础物理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实施;5)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等问题。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可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及其已带来的重大变化。也让我们明白了传统形式的中学物理教师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素质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以便胜任新世纪的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化,素质的提高已成为大势所趋[1]。我们将成为新的教育形势下的物理教师,更应明白当前教育形势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基础物理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课程理念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及现状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理论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课程改革一直是西方教育的核心,课程研究始终是西方教育理论的中心论题。而在我国却长期重教学轻课程。世纪之交,当我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改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新课程已经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2002年秋季至今实验又进一步扩大,新课程正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3]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正是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们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出现
[2]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在我们面前。
二、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及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又依据不同教育阶段发展需求及学习要求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课程基本理念包括:课程目的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实施上注重科学探究,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要更新评价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基本理念还包括为: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高中教育阶段基本理念还包括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4]
根据基础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内容囊括了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并有所深化和发展。就世界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几乎都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并且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在基础教育中全方位地实施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组成。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科学内容含有三个主题: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其中物质包括物质的形态与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等。运动和相互作用主要包括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能量守恒、能源和可持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续发展。高中物理内容标准由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组成。必修模块包括:物理
1、物理
2、选修模块包括:选修1-
1、选修1-2;选修2-
1、选修2-
2、选修2-3;选修3-
1、选修3-
2、选修3-
3、选修3-
4、选修3-5。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占2学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得4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6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在获得6个必修学分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共同必修——物理
1、物理2:这是全体高中学生的共同学习内容。在该模块中,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描述、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机械能与能源、抛物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物理学的核心内容,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选修系列1-
1、1-2:本系列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系列2-
1、2-
2、2-3课程模块以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为载体,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应用性、实践性。选修系列3-
1、3-
2、3-
3、3-
4、3-5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的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无论哪一模块,不仅含有物理学概念、规律和实验,而且含有物理与社会发展、物理与技术应用、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在课程实施建议部分,分别为教师、教材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以及学生学习评价建议。[5]
三、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基础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无论其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有什么差异,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基本的科学素质教育。并且应该是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实践,是新的课程理念和思想产生的土壤。在对基础教育进行国际比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依据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形成了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为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理念二:在课程实施上注重科学探究,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已有证据证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由前面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可知,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意义不能给予,只能发现。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习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意义关键,亦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物理学素养必须通过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意义的过程来形成。当然,科学探究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理念三:在课堂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我国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过多的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有关评价指标单一,重在评价共性与一般趋势,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评价主体仍以教师为主,虽然有一些学生自我评价,但总的来说学生还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评价方式与方法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一切都要求量化。由于教育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成若干量化指标,不仅无法从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本质上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而且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的东西,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僵硬的数字,而个性复杂性和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则泯灭于其中。评价手段多采用传统的纸笔方式,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而对学生在其它方面的表现几乎没有评价的手段,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评价实施过程显得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因此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便实现基础物理的课程目标。[6]
新的评价把评价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它同样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1)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2)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3)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4)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总之,评价将走向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促进的能力。
理念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人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多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并由此对认识的对象和知识进行分类。这可以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本质的起点。随着认识的深入,在像近代科学诞生的那样特定历史阶段,由于认识发展的需要,愈加深化细化的研究方式成为主流,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被分成不同的学科,这种人为的划分具有更方便地描述不同类别事物的性质优点,但也丧失了对于自然界的整体把握。然而,近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进步逐步揭示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发现了原来被分开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以及各门学科所共有的最基本、最本质的概念。在这种综合中,自然界的本质进一步得以显示。因此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理想人才,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让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发展以及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传统科学教育中强调科学的万能,神圣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欠缺深思熟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虑,我们的星球正面临着如像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开始客观地评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理智地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肩负培养学生科学观的科学教育应注重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整体的社会功能及必要的社会控制策略。
物理新课标还分阶段地提出,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自身特点的新理念为:
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或职业教育,所以该阶段基础物理课程应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同时课程的设置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历程可知,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并且物理教学也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还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7]
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认识主体在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应充满乐趣,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构建初中物理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在综合科学课程的基础上
学素养。本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物理
1、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共同必修模块是为全体学生设计的,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物理内容,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科研方法,初步认识物理学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影响。选修课程是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在选修课程中既考虑了学生基本学习需要,又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既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其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的不同模块,又考虑了不同模块的相互联系和共同需求。因此,此课程既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又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促进学生自主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理念二: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共同必修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描述、相互作用与规律、机械能与能源、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等,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潜能,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后继课程的选择和学习做准备。选修系列1,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系列2,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选修系列3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因此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四、新理念的贯彻实施
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突出了科学探究,注重物理课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科技和社会。认识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使新理念得以很好的贯彻实施,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怕麻烦等思想障碍,同时在比较困难的地方给予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避免多次失败产生消极心理影响。要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在探究活动时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展新的物理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假设与猜想。[8]
(二)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未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无论是课堂讲授、探究活动还是资料查询,均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三)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利用这个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实验活动。在教学中出乎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学习生活中以及科技和社会中的有趣事例等,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护学习兴趣的手段。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下去。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这是因材施教的基本手段。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明确他们所承担的任务,鼓励学生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要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9]
(四)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教师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用于教学,学生的课后作业也应该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把这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引入物理课,就会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活动,鼓励学生把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周围的生活和社会现象。在研究中提高学生科学与经济、社会互动作用的认识,增加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与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使命感。
(五)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仅为了获取知识。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是在相关原理指导下进行的。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演绎、归纳成结论。教师应该积极开发适合教学的实验项目,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做实验。鼓励教师将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应用在物理实验中,同时提倡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普通物品做物理实验。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场所,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实验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实验实事求是。并把实事求是的作风带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五、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迸发出极大的热情,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是扎实有效的,正在实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得到普遍认可,课程改革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
(一)教育观念发生新的变化。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改革理念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试尝融入他们的实验教学中。新的教育改革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校长也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可见新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课改教师的改革热情高涨。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们面对新课程,普遍感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为使实验工作更加有效,教师们集思广益,开动脑筋,进行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此外,教师们还动手自制教具,并与家长共同交流,探教学方法,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三)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新的变化。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地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乐于探索,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10]
(四)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开始形成。在教育系统内部,由于有各级领导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的高度重视,一些实验区的教育行政领导下课堂听课,带领教研员进行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坚实的支撑力量。社会各界普遍关注课程改革,家长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新课程理解、参与和支持。他们开始主动积极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咨询意见和资源支持。新闻媒体也积极宣传课程改革,一种参与、支持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正在开始形成。
总之,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探索和深化,从而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平台,起步是喜人的,其前景也必然是美好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数理与工程教育中心编著,Inquiry and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Teaching and Learing,美国国家科学院出版社,2000,1,71-73。
[3] 廖伯琴、张大昌等,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1,17-1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11-15 31-33。
[5]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13-14,31-32。
[6] 常初芳主编,国际科技教育进展,科学出版社,1999,2,51-53。
[7] 陈时见主编,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广西大学出版社,1999,8,20-21 [8]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51-52 [9] 从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91-92 [10] 陈玉琨、沈玉顺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43-44
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新课标与新理念
The new Standard and Idea about the Reformation of the Basic Physics
Course
Yu Mingyan(Phys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stitude of Aqing Teachers College)
Abstract :The reformation of basic physics education is being put into effect in our country.We discuss 5 questions in this paper.1)the background and actuality of the basic physics education reformation 2)the standard of the basic physics education
3)the new idea of the basic physics education reformation 4)the execution of the new idea 5)the change of the basic education
We kn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formation and the new education change by studying these questions.At the same time , we also know the traditional teachers need further improvement in idea and quality in order to adapt ourselves to the new education situation.We will become physics teachers in the future.So we must study hard to adapt to the new education situation.Key Words :basic physics education ,course reformation , course standard , idea of the course.
第三篇:反思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成效与问题心得
《反思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成效与问题》的学习心得
——《南阳市初中教师引领性培训大会》(物理学科总第七期)学习有感
新野县实验中学 八年级物理 孙瑞华
2011年11月26-2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南阳市举办的南阳市初中教师引领性培训大会(物理学科总第七期),主要学习了廖博琴博士的《反思初中物理课程改革成效与问题》的讲话和观摩了一节优秀示范课——《力》,受益良多,现把自己的一些体会、认识整理成文,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并与同仁们共勉。
一、教师方面
课程改革呼唤与时俱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同时也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一个有效平台,两年来的课改实践,使每一天参与其中的物理教师切实感受到紧迫感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首先,观念更新了,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场“头脑风暴”式的观念革命,教师观念实现革命性转变——课程意识明显增强。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更多的是教教材,考虑的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的教给学生,而没有课程意识,新一轮课改实验使教师们参与到改革中来,不再是置身于课程之外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造者,根据学生特点,按照课改的新理念,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具有主动性。
其次,教学行为切实转变,突出表现在:第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一言堂现象明显改观,突出来的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服务于“学”,正在逐步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的现象。第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新教材更多地体现了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把结果与过程有机统一起来,注重揭示知识的形成规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第三,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面对新课改,我们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课堂上必须放下“架子”,让学生喜欢你,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人格,努力形成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课堂中,教师是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根本,创设自主、宽松、和谐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教师彻底摒弃了“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持宽容态度,不歧视,不厌弃,随时发现了解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满腔热情地保护学生创造性的幼芽。在课堂上,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学生并没有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经常有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景,消除了他们在课堂上“恐惧”心理,让他们心情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使学生发展了自己的个性特点,大胆想象,从而具备了创新的基本素质。关注了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中教师关注了学生知识、技
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战胜困难的优良品德,同时,可以结合教学,介绍一些中外科学家发现重要定律和原理的过程以及坚持真理的事例,培养学生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
(一)关注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如纳米技术、超导体、磁悬浮列车等;重视学习内容与家庭、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联系。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
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让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如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参观、采访工厂、农村、电站等;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媒体通信工具搜集各种科技信息,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现在的我校八年级的四个班,已经3――5人一个小组,开展了小制作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多个作品已经初见雏形,如:指南针、潜望镜,还有学生进行纸锅烧水、烧不死的鱼等小实验。
还举办各种物理知识讲座,介绍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动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多次撰写小论文活动,学生将自已的小发明、小制作及参观、实践活动写成小论文,很多同学写的很有创意。
教师要花大力气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重视过程的同时也要重视结论,还要注重探究形式的多样化。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应该得到提倡,“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新课改的坚冰正在敲碎,冰山已经露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有行动,就有希望”,让我们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坚定信念,注重教师自身发展,开发学生潜能,新课改的“艳阳天”一定会到来。
第四篇: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与反思(模版)
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广过程中,作为教师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教学模式的变革之大。虽然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但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在这一次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
三、小组合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
四、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五、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利用“三七式”课堂教学模式,并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实际任务,制定不同的实际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此次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几点体会,由于自己刚教物理不到一年,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以后我会继续努力的。
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学校: 第一中学
姓名: 王 晓 明
时间: 2015.4.6
第五篇: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与反思
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与反思
史华伟
风华中学自2009年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四次课堂教学改革,效果非常明显。许多年轻老师在这几次课堂改革中进步很快,老教师通过听课也受益匪浅、感慨颇多。在这一次课堂教学改革中,我采取了扬长避短、学为我用、创新理念、稳步推进的课堂改革策略,获得了物理组第一名的成绩。有如下心得体会: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1.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放在了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味的采取压制、强迫的手段,常常适得其反。近一年的改革,改变了我错误的认识,学生被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时能够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自主学习值得提倡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别,但完全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教会学生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根据学情、知识的难度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3.小组合作的优势
传统的课堂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小组合作,有利于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快感,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小组并发挥小组的作用不可忽视。4.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向标 课程标准要求落实三维目标,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前早将目标定位下来。一节课的任务完成与否,也需要对照目标。目标的展示,还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更明确。
5.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永无止境,而教师教学不能仅传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动脑、动手、探究的习惯。
二、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教学中总结了“三自”物理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三自”即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对于物理课的改革,我没有囿于所谓的三段六步、五环节等说法,而是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实际任务,制定不同的实际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设计上,以理念引领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革新
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对实现目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传统的学究式经验教学已不受学生欢迎,学生内心的情感调动、自我碰撞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况且,学生的作题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而培养出来的。为此,我在教学中从课本内容,学生心理因素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体味到做主人的幸福。
四、教学内容的添新
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是改变了过去教材天下一统的格局,社会、生活、实践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成为教学内容。死抱住练习不放,必然导致视野狭隘,物理教学资源缺失,物理素养营养不足。
五、物理实践活动的出新
活动是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时娱乐,它对于解决当前困扰学校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这一问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我不喜欢板着脸孔教学生学习,愿意用自己的热情和阳光去感染每一个学生。
六、存在的问题 1.讲授过多
在上学期的学习中,我在教学中能够采用上述理念教学,并且采用了小组合作、竞争等多种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学生积极性空前高涨。本学期由于复习任务较重,课堂教学改革不够深入,仍延续了传统模式,并且以讲授为主,剥夺了学生的权利。今后我将进一步研究探索复习课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2.改革不坚持
由于对课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所以在改革过程中有动摇思想,甚至产生怀疑,唯恐因为改革影响教学质量,甚至有时候出现反复。今后要坚定思想,大刀阔斧的深入进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3.教学与改革的关系处理不好 教学需要遵循学科规律进行,改革需要遵循教育规律进行。我的实践感受是在改革中重视了教育规律而忽视了教学规律,出现改革与教学两层皮的问题。今后还需进一步探索,改进,加强。
2011年2月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