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普曼《舆论学》读书报告
《舆论学》读书报告
一.简介
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是由美国著名的政论家和报刊专栏作家李普曼写作而成的著作,因其与政治学和新闻学的密切相关性,该书问世后,受到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新闻传播学界和政治学界的极大推崇,几十年来一直被誉为是世界上第一部自成体系的舆论学专著,并被公认为是新闻传播的奠基之作,成了每一个致力于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研究与探索的人的必读书目之一。《舆论学》出版之后,引发了社会对于舆论与政治、舆论与媒介、政治与媒介、政府与媒介和公众等关系之间的再思考与再认识,促进了舆论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沃尔特﹒李普曼虽然是报刊专栏作家,却也是美国著名的政论家,他的许多政论、专栏对于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他为《世界报》和《新闻周刊》撰写的“今日与明日”专栏,是美国报业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专栏,同时它也为李普曼赢得了国际声誉。
《舆论学》通过八个章节的论述,“引言”、“探讨现实世界”、“固定的成见”、“兴趣”、“创造一种共同的意愿”、“民主政体的偶像”、“报纸”、“有情报的组织”,对社会认知和舆论形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认为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人员都是“固定的成见”或者“刻板印象”的囚徒,“舆论”只是人们对于大众媒介构造的“虚拟现实”的一种带有“固定的成见”的意见和看法。有学者说,《舆论学》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李普曼在书中提出了“固定的成见”和“假环境”这两个概念。
二.一种比较——李普曼与纽曼的“舆论”
前西德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纽曼在她的论文中曾说过,对于“舆论”一词的定义有60多种,在“觉得对舆论还是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纽曼对1965年德国大选的阿兰斯拔研究会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她发现人都具有分辨“多数意见”与“少数意见”的能力,并且能够感觉到“支持”与“反对”观点的流动频率,这些因素导致了她开始寻求用一种新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这就是她后来所得出的“沉默的螺旋”假说,并且提出了关于“舆论”的看法,她把“舆论”比喻为我们的社会皮肤,通过社会皮肤的感知作用,人们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起到社会皮肤的保护作用。
因此,在纽曼的眼里,舆论的操作性定义可以这样给出:那些能在公开场所发表出来,且不会受到孤立的,对有争议问题的意见。(纽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1973年)纽曼关于“舆论”的定义,我们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把握。首先,舆论是一种倍受争议的意见。因为是对有争议问题的看法,所以必然会产生许许多多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之间有可能是重合的,相同的,也可能存在相反性,排他性,但是需要肯定的是舆论是各种意见的表达。第二,舆论是可以在公开场合表达的意见。这就意味着舆论必须是一种公开表达的意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私聊或者是未被公开的个人记录等等。如果在第一层意义的基础上加以深入,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推论,舆论是一种倍受争议的意见的公开表达,那么舆论就具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多样性和公开性。第三,舆论操作性的结果是表达了争议意见的人不会遭受孤立。纽曼将社会心理学中的“对孤独的恐惧感”和“从众心理”等机制引入了舆论学,这是她对传统舆论学考察的一个重要贡献。所以,纽曼将舆论比作我们的社会皮肤,通过皮肤的感知作用,我们可以来决定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从而通过这层社会皮肤的作用,来保护我们免受孤立的危险。
综上可以看出,纽曼所强调的舆论是一种已经被表达出来的意见,这种意见隐含了共识和一致性的因素,“意见被理解为某种被认为可接受的事物的同义词”(纽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而沉默的螺旋的过程只是将这种意见加以强化,通过它可以培育新的,年轻的舆论,或者通过它可以传播含义已经发生了转变的旧意见。
但是,舆论的定义仍然需要加以完善:在一个有着固定的传统、道德以及特别是规范的领域内,如果一个人不想被孤立,他就必须表现和适应舆论中的意见和行为态度。因此在这种社会皮肤的作用下,舆论能够成功的整合社会各种意见,担当起社会导向的作用。所以,已有的秩序能够得以存续,一方面是因为个人对于社会群体孤立的恐惧和对于社会群体认同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公共性的价值观念担当起类似法庭的责任,使得我们遵循业已形成的意见和行为态度。纽曼在论文的最后指出,舆论不仅与那些以此为职业的人或据此作出天才评论的人,即哈贝马斯所说的“政治运作的公众”有关,而是涉及每一个人。纽曼考察的是作为一种赞同的和不赞同的舆论之间的关系,“沉默的螺旋”就是一种作为制造和传播舆论的过程。
李普曼在《舆论学》的第一部分中就强调了:舆论分析者必须开始认识清楚下列三者之间的关系:行动的情景、人对那种情景的想象,以及人对从行动的情景中产生出的想象的反应。正因为人们的行为受到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一方面按照他们所处的环境来行动,另一方面受到所处环境的刺激而行动,所以对于环境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李普曼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假环境”的概念,舆论的形成也正是建立在人们对于这种“假环境”的认识基础之上。“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德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对于李普曼和纽曼两个人不同的关于“舆论”的定义,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对比。
第一,环境分析。李普曼着重考察了公众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中,以及这种环境对于
舆论的影响。李普曼提出了“两个环境”的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为现实环境,一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我们都是被大众媒介所创造的虚拟环境包围下的个体,我们的认识、态度、行为都受到这个环境的制约,那么舆论的形成就离不开媒介的功能。而纽曼所说的“舆论”,实际上最初是媒介所提示和强调的意见,在“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下,转变成为一种实际表达出来的意见,在这个意义上,她所论述的其实是媒介对舆论实行社会控制的结果,媒介就是人们观望民意分布的消息来源,所以,纽曼也继承了李普曼对于媒介为人们构建世界现实的论点,并且明确指出大众传播媒介有一种营造“意见环境”、“舆论气候”的巨大功能,但是,纽曼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而李普曼侧重的是对环境的形成、环境的形态、环境的真实性以及环境的本质的分析。第二,效果分析。纽曼认为“沉默的螺旋”实际上就是舆论成功整合的结果,通过舆
论创造整合,能够最大限度的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大众媒介在反映和引导舆论的过程中,便形成了一种控制舆论的社会机制,同时,大众传播媒介还可以利用这种机制将社会舆论引导对传播者自身有利的方向上来,所以,舆论引导的最终结果是达到社会整合,并且纽曼相信这种整合是可以实现的。李普曼的观点是,在舆论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介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民主政治理论下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存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舆论也会不自觉的失去其本身的含义。它虽然达到了整合社会的目的,但是,这种目的的实现是以丧失了民主自由的基础和前提为代价的。在大众媒介与政治联结得如此紧密的美国社会,一种舆论环境的构建是难以反映到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公众的身上的,所以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情报组织”来加入到这项工作中。
三.两个概念——“固定的成见”和“假环境”
在《现实世界与我们的想象》一章中,李普曼首先就为我们框定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每一个人,包括获知信息的公众,以及传播消息的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者,都是经历着一个由媒介简单化后的虚拟环境,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信仰的意志,这三种因素构成了一种虚假的现实,“他们需要知道的世界和他们确实知道的世界,往往是十分矛盾的两回事”,一个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现实环境,一个是我们已经感知的虚拟环境,这两个环境之间到底有多大程度上的重合性或者说是接近性,大众传播媒介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所以,不论这种环境的真实与否,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不基于这种环境去行动,这种行为不仅有其自身的真实性,还伴随着真实的结果。这就是李普曼所说的“他的行为是对于虚假环境的一种反应,其后果是在发生行动的真实环境中起作用”,所谓人对于环境的调整也是通过各种虚构作为媒介来进行的。所谓虚拟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的事件或者是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的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虚拟环境”当作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然而,在这种虚假的整体环境里面,每个人都依据能感知和体验到的环境来形成态度和做出行动,这就使得整体的虚假成为了另一种真实,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情景进行认知,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情景的想象,然后根据情景的想象做出自己的反应。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是人们对自己认识到的情景的真实反应,虽然“他们不是把真正的事实作为事实,而是把假定的事实作为事实的”,但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虚拟环境创造了新的真实。
伴随着“假环境”而来的就是人们的“固定的成见”。固定的成见也叫做刻板印象,李普曼说“我们处在什么地位和我们习惯的看法决定我们所看到的事实”,同时,“把别人报道的和我们能够想象的拼凑在一起就成为了我们的意见”,由于文化、传统、道德、团体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就存在着一种“固定的成见”,这种固定的成见的体系是有条理的,或多或少是始终如一的对于世界的想象,我们的习惯、情趣、智能、安慰以及我们的希望都根据它来进行调节。在我们去观察这个世界之前,就已经有人告诉了我们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就会带着这种已有的认识的印记。
在“固定的成见”的影响下,我们认识事物的时候,看到的总是与我们头脑中成见相一致的地方,对于那些不符合的地方,相抵触的地方,李普曼认为我们基本上会采取两种方式中的一种,要么“怀疑所看到的”,将它视为例外不加考察,要么“接受新事物而修改成见”,重新考察新事物。所以,固定的成见是我们的传统的堡垒,在它们的防卫下,我们能够继续感到我们自己安全的处在我们所处的地位。正因为固定的成见是作为一种防护的工具在保护着我们的意识、地位,它对于舆论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一种意见和看法都势必带有由我们的固定的成见所形成的“盲点”,从而影响我们对整个世界的稳定而整体的认识。
从舆论的主体、客体、本体这三个方面来考察,在李普曼的《舆论学》中,由于“固定的成见”和“假环境”的共同作用,舆论就是公众对于那些“间接的、看不见的、费解的”事实所表达出来的带有“固定的成见”的一种反映的意见或看法,而这些公众正是处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公众自我所共同构建的“假环境”中。
四.三个关系——舆论与媒介、政治与媒介、媒介与公众
(1)舆论与媒介
通过对社会认知和舆论形成的分析,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从业者都成了成见或是刻板印象的囚徒,在这种情况下,首先无法指望公众按照经典自由主义理论的假说,作为有理性和寻求真理的个人,在意见的自由市场努力寻求与自己的意见相同或相悖的观点,通过理性的判断和讨论,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扩大自身在公共领域内的知识,并且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新闻媒介的日常运作“至少也比民主政治理论目前所承认的远为脆弱,它脆弱得难以实现人民主权的全部义务,难以自发的提供民主主义者所希望的天生的事实”,因为新闻的作用只是突出的表明某些事件,而不是对于这些事件的整体的真实的反映,不能够把这些事件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全景式的意义揭示,所以,报道是报道者希望公众看到的报道,舆论也就是制造者所希望听到的意见。
舆论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力量,因为公众对世界的认知是不确切的,不真实的,大众头脑中充塞的图景往往不过是传媒输送的词语和图象的大杂烩,他们只是通过从权威那里得到的种种归类方法和成见,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而在现代社会,大众赖以构建他们头脑中的图景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大众媒介,他们通过读报、看电视、听广播等方式,来了解外部的世界,并认为自己所看到和听到的就是“现实”本身,就是独立于他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所以,如果对大众传媒加以操控,对它所输送的图景进行塑造,人们头脑中的图像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也是宣传的实质。
(2)政治与媒介
有关媒介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美国社会学家盖伊.塔奇曼在她的《制造新闻》一书中,提出“新闻是对真实的社会建构”,制造新闻的行为,也就是建构事实本身的行为,而不仅仅是建构事实图景的行为。她断定,新闻是法定机构的同盟者,同样使现状合法化,她认为,新闻是一种社会资源,对这种社会资源的建构限制了我们对当代生活的分析性思考。也就是说,大众通过媒介的信息来建构关于世界和社会的“真实的图象”,而精英人士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的锲入,就会对公众舆论施加巨大的影响。这是政治与媒介关系的第一层意义,即,媒介与政治存在着共生,相互作用而影响公众舆论。
另一方面,李普曼认为:代议制政府不管采用什么选举制度,它在普通的政治中或者工业中都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除非有一个独立的、内行的组织把为发现的事实清楚的提供给必须作出决策的人,因此,我认为认真的接受这样的原则,那就是个人的代表制必须提供未被发现的事实作为补充,这样会容许一种令人满意的分权,让我们避免极端的和不切实际的虚构,使我们每个人都必定会得到关于公众事务的足够的意见。
因为新闻报道的情况与社会的真实情况之间不能划上等号,所以,执政者也就不能够单纯的依赖报纸的报道来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对于政府来说,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锲入一个情报组织,通过专家的活动,未被察觉的外界情况能够有力的被报道出来,能够把这些情况报道给不同集团的人,使他们在某中程度上消除偏见,并且可以克服他们的主观主义。这样,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以最深刻的方式来影响决策。”
(3)媒介与公众
考察媒介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李普曼强调两者都受到了“固定的成见”即刻板印象的影响和制约,舆论是两方面作用的结果。但是从报纸的经济基础来考虑,媒介与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报纸靠广告收入来维持成本与赢利,公众支付给新闻的使直接或间接支付的广告费,是一种不公开的“隐蔽的支付”。所以,报纸必定要尊重买主的观点,报纸就是为买主而编辑和出版的。然而,另一种情况是,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等来选择自己的阅读对象,这就意味着报纸随时都会面临着公众更换阅读对象的风险,公众对于一张报纸的评价往往会依据他们的经验以内的事件的处理情况来下结论,所以,报纸要做的就是如何赢得读者的忠诚,如何赢得坚定的读者,为了抓住读者的个人兴趣,报纸是根据读者希望读到他们自己的消息这样一些原则来进行编辑的,在阐述《新闻的性质》一章中,李普曼的结论是,新闻应是生活的反常现象的反映,是突出事实的报道,是编辑对事实做出判断后的结果,是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报道。
媒介与公众之间的这种关系,看似是一种临时的,单方面的选择关系,主动权在读者,但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本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就使得媒介和公众之间的关系便得越来越亲密,大众媒介确实能够成为一种引导舆论和控制舆论的强有力的手段,但是,如果这种舆论引导不是真实情况的再现和反映,而是大众媒介和少数政客制造出来的假象,那么,舆论引导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或者是一句谎言。同时,媒介与政治之间的共生关系,并不意味着只是精英人士通过媒介单方向的向大众施加舆论的影响,实际上,公众团体和公共知识分子也可以借助媒介影响政府的判断和决策。通过大众媒介的作业,能够使“公众议题”转变成“媒介议题”,并进一步进入到政府“决策议题”中,从而影响甚至是改变政府政策。
第二篇:李普曼传后的读后感
李普曼一生中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从老罗斯福一直到约翰逊的美国历届总统都极为重视他的立场观点。也许正因为他自己所具备的这些对舆论的巨大力量才促使他对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希望美国能追求自身的崇高理想,他孜孜不倦地提醒他的读者们要牢记这些理想。“年轻人的思想要是‘保守’的话,那肯定是荒谬的。他们大概会变成‘墨守成规’的人。年轻时就‘正统’的人,有可能一辈子都会处在中年人状态。”也许正是李普曼坚持了这样的一种理念才促使他的专栏,他的评论具备了更深刻的概念。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是光有正义感就能帮助人,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更需要的是带着正义感和睿智想出更合适的解决之道。憧憬只有通过与真实世界打交道,才能变成事实。的确,再多的想法,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更加凸显出其现实的意义。
李普曼一生中直接参与和间接影响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从老罗斯福一直到约翰逊的美国历届总统都极为重视他的立场观点。《李普曼传》的作者罗纳德斯蒂尔所说:“他并不指挥千军万马,然而他确实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
也许正因为他自己所具备的这些对舆论的巨大力量才促使他对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李普曼曾导致走向社会主义、政治行动主义、怀疑论、淡泊的超然态度、经济上的保守主义、冷战的批评者、社会自由派,最后使他产生了感情上的突变,奋起反对他所认为的帝国野心。他希望美国能追求自身的崇高理想,他孜孜不倦地提醒他的读者们要牢记这些理想。
“年轻人的思想要是‘保守’的话,那肯定是荒谬的。因为这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大概会变成‘墨守成规’的人。年轻时就‘正统’的人,有可能一辈子都会处在中年人状态。”
也许正是李普曼坚持了这样的一种理念才促使他的专栏,他的评论具备了更深刻的概念。这个年轻时代里的李普曼已经清醒的认识到了作为一个年轻人,他更应该有更多的新思想,这样的理念带着他产生一个有一个新的思想,一篇又一篇对舆论具有影响力的文章。
李普曼在攻击制裁卖淫和通奸的法律时写道:“我们必须对这些邪恶现象背后的力量善加利用,而不是力图粉碎它们。”他认为,“对于人们的冲动,我们必须加以引导,而不是禁锢。”
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是光有正义感就能帮助人,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的,更需要的是带着正义感和睿智想出更合适的解决之道。的确,大部分法律,比如反对酗酒和卖淫的法律,都是力图禁止和处罚人们的冲动,而不是把它们重新引向更健全的目标。如果我们社会对其加以引导而不是禁锢,相信会达到更好的效果,禁锢带来的更多的是被禁锢者的反抗。
在李普曼所交往的名人当中,西奥多罗斯福是他最为敬仰钦佩的人。李普曼在他的书中写道,老罗斯福是他心目中的政治家的楷模,“是第一位接受新的社会思想的总统。”
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都有一个偶像,在自己的偶像的陪伴和带领下成长着、学习着。老罗斯福是个改良主义者、是个著书修史的知识分子。他敢于打破陈规旧习,请黑人到白宫去,任命了一个犹太人当他的内阁成员。这样的一个偶像对李普曼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之的,李普曼的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想必与此有一定的关系。
憧憬只有通过与真实世界打交道,才能变成事实。政治是一场斗争,理想主义要在其中经受现实主义的磨练。李普曼从不相信人类长着神仙的翅膀,但他觉得人类至少应该试着飞翔。的确,再多的想法,只有付诸于实践才会更加凸显出其现实的意义。这样坚持的信念才更加促使他对公众舆论有了更多的认识吧,在与真实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想法才能得到社会的更多的证实其正确与否。人的理想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经历过现实才有化为现实的可能。
李普曼是个细心并富有创造性的文体大师。他能够摆脱愚蠢荒谬的词汇,这些词汇使大多数政论文章沉闷费解。
他对民族主义的情感的渊源异常敏感。他深有感触地写道:“所谓民族自尊心就是一种认为我们的血统值得尊重的意识。”
就是这样的一个李普曼对很多的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力,就是这样的一个李普曼带领一个时代重新认识了新的社会,新的舆论世界。在世界安稳的时候,在世界**的时候,他的思想一点又一点地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在肯定与否定之中,这样的一个李普曼留给世人无限仰望的空间。
第三篇: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对美国民主的影响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
The Lexical Features of Black English in RAP Music and its Influence 从合作原则角度简要分析《老友记》中乔伊的性格特征 从文化角度分析《穿普拉达的恶魔》所反映的职业观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新词的翻译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英汉礼貌用语及交际策略的对比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基于iPhone使用指南案例研究 英语中天气隐喻的认知解读
《红楼梦》中的女性主义及其英译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比较分析《野草在歌唱》与《倾城之恋》中女性的爱情婚姻观 《飘》中斯佳丽的性格特征解读 从中西婚礼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功能翻译论的角度探讨品牌名称的翻译 中美乡土文学中人性美的文化差异分析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在文化教学中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阿甘正传》字幕翻译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
The Weakness of Human Nature in Gulliver’s Travels 中西方酒文化之比较研究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of White Collar under Skopostheorie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 英汉致使事件词汇化模式对比研究 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有关“生命”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 44 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模糊语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
基于认知语境的英语动物习语的理解策略研究——以“狗”的习语为例 4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48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论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
浅析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51 论不可译到可译的历史性变化 52 初中英语课堂管理方法探析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 55 英汉习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57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On the Fighting Spirit of Buck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59 论中美日常交际的文化差异 60 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探析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纠错反馈 62 中国纺织业出口现状和对策
从电影《伴你高飞》看美国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主题 64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65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66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浅析田纳西•威廉斯剧作《欲望号街车》的同性恋倾向 68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69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
浅析小组合作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71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
On Translation of Language Fuzziness i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esthetics 73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
目的论下的修辞手法翻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个汉语译本为例 7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6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77 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辞的中译本比较
英汉基本姿势动词(立、坐、躺)的语义实证比较研究 79 宗教枷锁下的人性挣扎——《红字》中丁梅斯代尔形象解读 80 On the Female Initiation Theme in Little Women 81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83 母语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84 电影片段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读者与作者的断裂——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解读 86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87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和达西关系的转变 90
美国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92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9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95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Greetings 96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97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艺术家莉丽的女性意识 98 会计英语缩略词特点及翻译研究 99 《呼啸山庄》的哥特式传统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Nonverbal Privacy 101 浅析《老人与海》中人对自然的态度 102 英汉广告语篇中语法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103 从女性主义解读《胎记》
英语商务信函的文体和语言特点
从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分析威利•洛曼的悲剧
女性主义家园乌托邦思想的构建--论夏洛特•吉尔曼在《戴安莎的作为》 107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 110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当代启示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112 群体隐私和个体隐私——中美家庭中隐私观念的对比研究 113 分析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从译者的读者意识看童话英汉翻译 115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116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英语习语翻译的研究 118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1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艺术
浅析女主人公性格对其婚恋的影响—在《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中婚恋比较 121 Coincidences and Images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22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生火》 123 王尔德童话中的美学观和内在矛盾
从fans和PK看西方文化对汉语言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125 劳伦斯与安妮宝贝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126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从合作原则谈影视翻译策略——以《功夫熊猫》为例
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 129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分析《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的心理历程 131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微信营销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 133 Schema Theory on the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134 时政漫画看美国社会
从心理角度浅谈丁克家庭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136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137 《屋顶丽人》中的多重冲突及其张力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自然主义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140 论本杰明•富兰克林《自传》 中的美国精神
从福柯的后人道主义视角看赫尔米娜之死——解读赫尔曼黑塞作品《荒原狼》 142 简析《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德的悲剧命运 143 浅析澳洲英语词汇文化的特色 144 城市公示语的翻译研究
从归化策略视角看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 146 论零翻译在公司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人性的救赎——从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看美国英雄主义的新侧面 148 母语迁移对英语习得的影响研究
说唱乐中所折射出的一些美国社会问题 150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
151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口语化语言、幽默讽刺和地方色彩 152 浅析中式菜名的英译
153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154 论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55 Consumerism in The Great Gatsby 156 从容•重生—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心态 157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交际任务型教学活动的设计 158 英汉禁忌语对比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及翻译策略 159 《红字》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160 浅谈英语颜色词汇的象征意义 161 非语言交际中体语的文化分析 162 《绯闻少女》中的话语标记词研究
163 A Preliminary Survey of Translating San in Chinese Idioms 164 从中西传统节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165 Study on Chinese and Western Menu Translation in View of Dietary Cultural Diversity 166 试析流行文化对美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167 小说《白鲸》中亚哈布船长的人物悲剧解读 168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169 《飘》中生态女性意识的研究
170 《嘉莉妹妹》中的不同价值观的研究 171 从酒文化中透析中西文化差异
172 目的论视角下的商务合同翻译
173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 174 旅游景点标志翻译初探
175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
176 中美穿越剧中文化构架差异研究——以《步步惊心》和《回到未来》为例 177 简•奥斯汀《诺桑觉寺》中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不同态度 178 《红与黑》中司汤达的爱情观
179 从语用等效角度透析旅游景点名称英译 180 荒岛主义在《蝇王》中的映射
181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开题报告+论)182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 183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 184 An Analysis of Gender in Oh,Pioneers!185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86 简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187 从文化角度探析中英基本颜色词的比较和翻译 188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
189 Discussion on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190
191 英语双关语语境分析及其翻译 192 中美肥胖问题比较研究
193 从目的论角度研究培根《谈读书》的翻译 194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95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196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
197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198 《恋爱中的女人》人物及其人物关系的象征分析
199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s:A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200 思嘉丽是淑女还是魔鬼?
第四篇:《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刘超逸 文物与博物馆 08300540022
《公众舆论》读书报告 刘超逸 08300540022 实话说,李普曼之《公众舆论》,我是带着众多的不解与疑问艰涩的阅读完的。总感觉要着实吃透这本书需要多种学科的知识体系来支撑。或许是所学专业之局限,我自身的理解部分借助于之前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当然也得益于一些其他学科。
我对全书之理解与学习,是建立在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联系与差异的基础上的。根据我的理解,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关系,类似于史实与历史之关系。这里所言历史,并非等同于史实,它是人类探索研究而来的历史。人类所了解之历史,只能够无限接近于史实,两者之间永远存在史学研究者之主观意识。同理,我们所见所闻之世界,其实多少带有我们自身的主观性,它只能无限接近于客观世界,两者却永远不可相重叠。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甚至,截然相反。如书中所言,中世纪之基督教徒,依据所研读之《圣经》,认为世界是一个单调的平行四边形。他们认为那就是事实是真相,殊不知,其实那是想象中的“真相”。
说到这里,又涉及到主观世界建立之依据的问题。李普曼所言“我们生活之环境是多么地迂回曲折,我们可以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消息时快时慢,但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1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普曼在书中,以霞飞将军的案例来诠释这种观点。大人物都是通过虚构的个性或者是公共形象而广为人知的。当然,公众形象与真实之形象存在着差别,他们有着两个不同之自我—公共的自我与私下凡人的自我。那么相应的,英雄之公共形象为人所崇拜,其私下自我却不尽然,这就是“仆人眼中无英雄”之原因。
书中作者之观点称,人们依靠观念或者成见去应付超出视线之外且难以把握的事件。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于并未亲身经历的事件所能产生的唯一感情,就是被他内心对那个事件的想象所激发起来的情感。”2这又让我回忆起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观察者偏见。当不同的人观察同样的事件时,他们并不总是“看到”同样的事物。观察者偏见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通常,人们所看见的、听到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或者说,偏见的产生就是由于观察者的先前经验与成见。可以说,这是人们开拓自身主观世界的方式。也是一种信息的过滤及加工的方式。无论我们的观察对象是什么,我们 12 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P4 同上:P11
刘超逸 文物与博物馆 08300540022 都会根据自己所熟悉的某种艺术手法为其造型。皮亚杰在心理发展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图式。他把使得个体能够理解世界的心理结构叫做图式,图式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基本单元。皮亚杰认为,两个基本的过程协同工作,以达到认知的发展。这两个过程就是同化和顺应。同化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为适合已有的知识结构,顺应则是对已有的图式进行修改或者重新构建,以使得新的信息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的理解。3我认为,人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同化的过程会越来越多,而顺应的过程却越来越少。同时,以笔者之见,认为李普曼先生过多的偏重了成见即同化作用在人认知发展中的影响,而较少的提及了顺应之影响。
就此,我有一种较为模糊的概念,即主观世界之构成因素是:各方面渠道收集的自认为可信的消息(依据),自身的成见与先前经验(加工材料),创造性的想象(加工方式)。
书中,由主观世界又发展到了一个相似的概念—虚拟环境。虚拟环境楔入于人与环境之间。对应的,也出现了“虚拟范围”这个概念。人们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过于庞大和复杂,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局限,人们的所见所闻过于狭隘。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就像我们旅游之前需要地图指引并且给予精神上的踏实感一样,我们对于主观世界的开拓与探索也需要这么一个地图,虚拟范围,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如李普曼所言,人们会在脑海中为自己制作一幅视线所不及的那个世界的可靠图象。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摸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也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
李普曼在书中将妨碍人们接近事实真相的主要因素归结为六点:“1.人为的审查制度;2.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3.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4.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的世界所面临的困难;5.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4
我想就自身的理解来谈谈这句话。首先是审查制度。审查制度是设立于公众与事件之间的屏障,是进行宣传之前的必要准备。制度中之界限,是一个相对模糊也是一个偏于主观的概念,这要取决于宣传机构本身的利益立场。如李普曼所言,“大众不是在阅读新闻,而是带有对他们进行暗示味道的新闻,这些暗示在告诉他们采取行动的路线。他们倾听各种报道,但不像事实那么客观,而是根据对某个行为模式已经形成的成见。”同时,也要考虑到受众之因素。宣传机构在很多情况下,“不忍心”让受众失望。如书中所言,他们不会把某些内容放入报纸中,其主要原因就是其“有可能会打破公众已经习以为常的那种新闻程式”。
这里,我对于宣传之目的和意义又存在了一些困惑。一般来说,宣传主要承担着公共事 34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P294 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P24
刘超逸 文物与博物馆 08300540022 务和事件的传播,从这个功能上来说,宣传应该力求贴近真实。然而,宣传、舆论本身也存在着虚假的成分,甚至,有时也可以是一种欺骗。例如李普曼在书中所引之例子,法德两国开战,法国人运用欺骗性的宣传构画出德国惨败之图象。这样的景象,被用来抵消德国领土正在向前推进以及德国人有力量坚持进攻所带来的影响。舆论宣传本身就具有或多或少之虚假成分,因此,审查制度之设立,部分原因是为了保证这样的慌不会被轻易揭穿。在通常情况下,受众对真实情况了解、经历的越少,则宣传之效果越为明显。因此,为安全起见,“报纸最有的能力尽到的责任不是面对一般的读者,而是面对特别关注与自身经历有关的问题的那些读者”5,除了有关的当事人之外,很少有人能够检验一篇报道的准确性。李普曼对于这样的情况有其自身的归因,他认为,报纸报道着许多超出受众自身经验的事情,但也报道受众有所经验的事情,而受众通常根据报纸对待后者的态度来决定对报纸的好恶。
因此,我们必须有一种防御机制,即更加关注舆论之来源与传播者。“是什么使你有了看法?是谁告诉你的这种消息?他本身对事件的了解有多少?”这些问题或许会让我们更加之困惑,但是,“它们将会提醒你注意隔在事件和谈论事件之舆论之间的那种距离。这种提醒本身就是一种保护。”6
最后,我还想谈谈关于舆论传播之“语言”的理解。谈及语言,我可以仅仅就《公众舆论》之文字来讲。我所阅读之《公众舆论》,是阎克文、江红所译之版本。并非译者之问题,不同语言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本身就存在或多或少之差异。所以,英翻中之书籍,会存在一些理解上的障碍。李普曼在书中所言,“语言绝不是一个完美的达意工具。同一个词语在记者与读者的头脑中是否能唤起同一个想象,这谁都没有把握。”7这又归结到受众之成见的影响上来,毕竟阅读同样的文字,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同上:P262 同上:P36 7 同上:P54
第五篇:李学普工作总结
8.9.10月份个人总结
7月份,我快乐的大学生活结束了,也预示着即将走向人生另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我要踏上工作的岗位了。7月末,既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又怀着少许的担忧,我来到了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开始我的工作生涯。刚来的时候还是炎炎烈日,今天已是瑟瑟秋风,转眼,我来大同已经一个季度了。在三个月的学习工作中,我对生活又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三个月工作经历使我从一个刚踏出学校大门的学生转变为同车公司的一个员工,逐渐进入了一个员工的角色。这种转变包括心态的转变和知识的充实。工作不同于上学,必须把以前在学校里养成的随心所欲、懒懒散散等一些不好的毛病改掉。如今我们已经被称作成年人了,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就应该变的成熟,自己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考虑问题时要尽量考虑到每一个细节,同时也不能凭空想象,要切合实际。
其次,从我刚进厂到现在,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领导的关心以及前辈师兄、师傅的支持。同时我也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学到了许多与人交往沟通的技巧,诚实、友善在以后的为人处世中是必不可少的。
再有,我的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更新。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局限于学校里学到的书本知识,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给自己充电。将自己在学校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在实际生产中学习很多实际操作的技巧以及工人师傅多年来总结的经验。
下面我就这三个月来的生活工作经历作简单的汇报: 八月份,刚刚进入公司的我被分配到机车电器车间实习,这里的工作对我来说专业对口、兴趣浓厚。进入车间后,从基本的识图、裁图、折图到学习AotuCAD画图;从学习电力机车电器元件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到随同工人师傅在车间现场实习;从以前只是从外面见过机车到进入机车内部观察其结构、屏柜的布局和功能。我深刻感觉到工作中的学习任务并不比学校里的轻松。现在正是公司全面技术引进的关键时期,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加工制造理念,借鉴国外成熟、前沿的制造工艺的大好时机。车间的学习气氛相当浓厚,车间领导为我们组织了各种知识培训:Word文档和Exsel表格的应用技巧、AotuCAD画图和PowerPoint幻灯片的应用等等。另外,我们到车间里学习电源柜、高压柜、低压柜等的下线和组装过程。不懂的知识积极向工人师傅,请教。车间的高级技师李师傅经常带领我们参观各个车间,结合实物讲解知识。尤其在总装车间里的参观,让我们从整体上对电力机车有了感性的认识。
九月份开始,公司组织大家进行三个星期的岗前培训。这次培训,我了解到了很多有关劳动法的知识;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公司辉煌的历史、现在以及美好的未来。公司自1954年建厂,是从最初的生产蒸汽机车开始发展的,在生产蒸汽机时就有设计研发的能力,当时是亚洲最大的蒸汽机车设计和制造基地,累计生产了各型蒸汽机车5571台,为我国的铁路运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七五”以来,为适应铁路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企业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曾经先后转产内燃,电力机车,,开始了内、电并举的生产局面。在累计完成619台各型内燃机车后,全面停止了内燃机车生产,致力于电力机车的研发和生产。本世纪初,公司已经发展为一个很有竞争力的电力机车生产基地。从SS7系列的研制改进到天梭的设计和加入中华之星的设计生产,这些都预示着公司美好的发展前途。目前,公司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引进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先进的生产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制造能力和研发水平。
进入十月,我们重新回到了车间继续实习。此时随着DJ4电力机车技术引进工作的开展,车间搬进了新厂房。在一切安顿之后,我们又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主要是将阿尔斯同发来的技术和工艺文件进行转化、吸收。我们新来的实习生也都被安排了具体的工作,由各自的师傅带领着。我主要的工作是进行文件的收集、整理和转发,另外还要学习DJ4电力机车各屏柜试验台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我在英语方面进一步强化自己,才能更好的胜任这份工作。我的师傅特意安排我经常参加我们车间与法国人技术交流的会议,目的是让我增强我的英语交际能力,虽然有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但我还是尽力去听,因为我很珍惜领导给我安排的这个学习机会,我相信,通过我的学习,我会迅速成长起来,我会更好的去完成我的工作。
这三个月,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阶段,将在我的人生经历中留下无法磨灭的痕迹。我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际动手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但也存在很多的缺点,比如知识了解太散,不能很快应用于实践,工艺流程、工艺精细化不是很熟悉等。在接触到工艺的时候,我发现,这其中的知识很多,需要自己去分析理解的知识很多,细致、认真的分析理解,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知识不是一朝一夕间可以全部掌握的,需要时间的积累,最主要的是能解决目前产品中所出现的问题,当遇到的问题多了,解决的问题多了,经验也就多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从而不断进步。
在今后的五年中我将自己的人生规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短期内熟悉公司,熟悉本职工艺,尽可能多的学习和巩固自己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快的进入工作角色,发挥自己的特点。第二,在两年的时间内,将自己用知识和经验武装起来,成为车间技术方面的骨干力量,并在自己的工作上有新的突破,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三,再用两年时间让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有所突破,让自己成为一个技术全面的优秀人才。我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自己不努力是不会实现的,这其中的艰辛和困难会有许多,需要作好充分的准备。
年轻、拥有激情、接受能力强、掌握新知识快是我们的优点。我要从工作中的每点每滴努力,要在每件事上付出我十二分的努力,善于总结自己的过去,并应用到以后的工作之中。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加倍的努力工作,让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为自己的梦想和公司的发展努力奋斗。
2006年11月4日
车间:机车电器 姓名:李学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