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见影响检验检因素总结
(一)饮食因素
1、必须空腹(通常指禁食8~10小时,其间只允许喝白开水)的检验项目如:GLu、脂类(L ipid Profile)、铁(FE)、总铁结合力(TIBC)、转肽酶(GTT)、胆汁酸(BileAcid)、胰岛素(1nsulin)等。其它血清学检验如需血清澄清最好空腹:如各种病毒抗体等。
2、空腹超过48小时可能会造成胆红素(BIL)两倍以上的增加,而 Glu、白蛋白(ALB)、补体(ComplementC3)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下降。
3、餐后立即抽血,造成高K 低P,混浊的血清其BlL、LDH、TP增高,有可能造成 UA、BUN 降低。妇女月经和妊娠期血液中AFP含量明显升高,在40例怀孕3个月以上的孕妇血清中检测AFP的结果均大于400ng/ml,有两例AFP水平达到800ng/ml以上。CA125、CA199也可轻度偏高。长期吸烟会使血液中CEA含量偏高。
4、高蛋白饮食者,其BUN、尿酸(Urate)高而高嘌呤(Purines)食物影响的当然就是 Urate增高。
5、口服避孕药使T4(RlA)、TG、ALT、FE、GGT升高,ALB低等.可影响的检验报告据称有 100多项。
6、酒精可导致检验结果立即上升的有:UA、乳酸(Lactate);嗜酒者的影响如:GGT、ALT、TG,成瘾者甚至影响其它如:BlL、AST、ALP。
(二)生理因素
1、怀孕造成AMY、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偏高,BUN、NA、ALB偏低。
+
2、剧烈运动后,CK、CREA、BUN、UA、WBC、K、BlL、LACT、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会升高。运动员的LDH、BUN 较高。长期的运动促使 HDL—C、Lactate等升高。
3、采血部位、姿势和止血带的使用
(1)采血时要避开水肿、破损部位,应“一针见血”,防止组织损伤,外源性凝血因子进入针管;如果采血过慢或不顺利,可能激活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血小板假性减低。输液病人应在输液装置的对侧胳膊采血,避免血液被稀释。决不能在输液装置的近心端采血。(2)姿势的影响结果。卧姿、坐姿或站姿,由于造成静脉承受压力不同,会造成影响(站姿较高)如:TP、ALB、CA、HCT、ALT、FE、CHOL 及尿中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测血中 Catecholamines时,采血前一周,应避免抽烟,食用如核桃、香蕉及肾上腺素类(epinephrine—like)药物;保持平静勿使其受压力、兴奋等情绪变化.仰卧三十分钟后抽血。(3)对于血色素、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等检验指标来说.卧位采血与坐、立位采血结果有区别。正常人直立位时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血液中以上成分不能通过血管壁转移到间质中去,使其血浆含量升高5%~1 5%。(4)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最长不超过 1 分钟。压迫时间过长,可引起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释放及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增强,影响实验结果。(5)肥胖人士除了 GLU、CHOL、UA 普遍偏高外,肥胖男性尚会有 CREA、TP、HtGB、AST 偏高及 P偏低的现象,而肥胖女性则有CA偏低的情形。
4、肿瘤大小和特别奖细胞的数目,肿瘤越大、肿瘤细胞越多,则TM的浓度越高。
5、肿瘤细胞合成和分泌TM的速度越快,血液循环中TM的浓度越高。
6、肿瘤组织的血液供应差,则血液中TM浓度低。
7、肿瘤越晚期,则血液中TM越高。
8、肿瘤细胞的坏死程度越大,则血液中TM浓度越高。
9、由于肝脏、肾脏功能差导致TM在体内的降解和排泄速度慢,则TM在体内明显升高。(三)时辰影响因素
1、皮质醇(Cortisol)在睡眠时浓度会增加,因此上下午所测之值可能有明显差异,最好于上下午各采血一次,其它如尿钾(可造成5倍之改变)、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
2、促甲状腺素(TSH)在每日不同时辰,其浓度也会出现若干变化。
3、Transferrin高值出现于4PM--8PM。
4、WBC及LYM早晨较高,嗜酸粒细胞(EOS)下午较低。
5、TG、P、BUN、HCT的高值出现于下午BIL反之。
6、性别、昼夜节律、季节、海拔高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如晨 6 点左右皮质醇值达最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午夜最低。(四)样本处置不当
1、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溶血:LDH、HBDH、BlL、AST、CK、CKMB、AST、MG、ACP、K 偏高。其它影响较小的,诸如凝血因子、蛋白质分析、ALP、FE、P。等在交叉配血试验中血样溶血严重干扰对结果的判断。由于红细胞和血小板中存在NSE而导致NSE的检测结果偏高。还可导致ALT、AST、ALP的升高。
+红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项目主要有:LDH、K、Hb、ACP;有值得注意的影响的项目主要有:Fe、ALT、T4;有轻微影响或不太受影响的项目主要有:TP、ALB、ALP、.AST、TBIL、WBC、APTT、TT、Cr、Urea、UA、P、Mg、Ca。
+
2、未分离血清过久:K、LDH、FE、AST(可能)偏高,GLU、ALP(可能)偏低。
3、日晒:WBC、PLT、ESR偏高,BlL偏低。
4、禁止从静脉注射处、套管处取血,严重影响GLU、电解质及凝血因子报告之准确性。
5、绑止血带时间及握拳会影响电解质、Lactic Acid、PC02、pH。
6、微血管穿刺样本可用于血细胞分析、电解质及一般生化检验, 但有可能挤入组织液造成不准确的结果。
7、标本采集后未及时检测,如不及时进行血清分离可导致激素类和酶类的检测结果降低,如溶血标本测定胰岛素结果偏低,溶血程度越深则结果低得越厉害。
8、标本中添加了抗凝剂而导致TM检测结果偏高,如EDTA抗凝的标本测定Fer结果明显偏高。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易导致糖类抗原CA199结果偏高。枸橼酸钠抗凝血浆易导致CY21-1(细胞角蛋白片断19)结果偏高10%以上。
9、标本在采集过程中被汗液或唾液污染而导致SCC检测结果偏高。
10、要标本采集前进行前列腺穿刺、按摩、直肠镜检及导尿可导致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AP(前列腺特异酸性磷酸酶)的检测结果偏高。
(五)药物因素
1、抗生泰药物
青霉素类和磺胺类药物能增高血液中尿酸浓度,常误报作“痛风阳性”。磺胺类抑制肠内细菌繁殖,使尿胆素不能还原为尿胆原,无法得出尿胆原的正确结果。
2、镇痛消炎药物
阿斯匹林、氨基比林等会使尿中胆红素检测值升高;吗啡、杜冷丁和消炎痛、布洛芬等,可导致检验中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明显升高,在用药后4小时内影响最大,24 小时后消失。
3、抗癌药物
绝大多数抗癌药物对人体造血系统有抑制和毒害作用,可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数量的减少(少数药物可使血细胞异常升高),肝功能改变,有的使血脂值升高。其中甲氨蝶啶抑制骨髓,且损害肾功能;硫唑嘌呤损害肝功能,出现黄疸;阿糖胞苷使谷丙、谷草转氨酶异常升高。
4、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类药物能影响人体中血脂的正常含量,使葡萄糖耐量试验减低,并可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量的减少。
盐皮质素易致水、钠潴留和低钾血症。肾上腺素减少钙、磷的吸收,且排出量增加,故血钙、血磷偏低,另外可明显升高血糖值。
5、利尿药物
临床上常用的为双氢克尿噻、速尿、三氯噻嗪和利尿酸等。典型的临床反应为:低血钾、低血容量和低血氯,长期应用后可见高氮质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6、抗糖尿病药胰岛素使用后可出现低血糖症,这已为大家所熟知。其它抗糖尿病药(如 D 60、氯磺丙脲等),可损害肝功能,使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出现黄疸,血细胞减少等。
7、抗癫痫药
如苯妥英钠因抑制叶酸的吸收,常见巨细胞性贫血。因轻度抑制骨髓,故使血细胞(尤其是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卡马西平可致粒细胞、血小板减少,长期应用损害肝功能。
8、使检验标本着色的药物
主要为药物使尿液染色,从而干扰比色测定和荧光分析的测定结果。如服利福平后尿呈橙红色;服维生素B2、黄连素等使尿呈黄色;服苯琥珀后尿呈桔红色;服氨苯喋啶后使尿呈绿蓝色,并有蓝色荧光。许多药物对大便的色泽也产生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清除“药物干扰检测”这一现象,临床医师、检验医师和药师必须结合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判定检验结果时要综合考虑给药途径、药物的血药浓度水平、药物的半衰期、排泄途径和清除率等。许多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干扰,常与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故检验取样应尽量避开血药高峰期。当然,疾病条件许可时,应提早几天停药,以完全排除药物对检测影响,但这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做到的。
(六)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操作过程中标本交叉污染,可导致相邻检测标本的假阳性的可能。
2、使用酶联免疫试验测定时,如果标本中TM含量过高,可能出现钩状效应,导致浓度高的标本测定结果偏低甚至阴性结果,必须将标本稀释后重新检测。
3、不同的仪器,不同厂家的试剂盒的灵敏度、特异性、参考范围都有一定的差异,所测得的结果也有一定的差异,可能由于试剂中的单克隆抗体针对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不同所致,在分析对比检测结果时应考虑到这一因素。
第二篇: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日趋严重,需要定期进行血常规检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保证血常规检验质量。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整改措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598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69-01
血常规检验指对血液中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的计数检测分析,是临床常用的三大检验常规之一。随着医学不断的发展,对血液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要求也日益增高。但在实际操作中,程序复杂,检验结果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人为因素,仪器因素等。另外,对于不同生理状态,也会有较大差别,如下午略低于上午,休息时低于运动状态,餐前低于餐后。并且,检验准确性也受到患者的配合,护理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把握好检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影响因素
1.1 仪器因素。由于全自动血细胞仪分析时间短,检验数据准确性高,能指示异常结果,易于标准化,常作为血常规检测的首要方法。为保证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常需要对每台仪器进行校准。在其分析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血样容量对分析结果至关重要,若倍数过高,会导致血细胞数量太少;而倍数太低,又会使细胞通过传感器聚集而使重合缺失。
1.2 生理因素。体检者的年龄,性别,活动情况,精神状态,生活习惯,药物使用情况等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较大影响。血液采集前,是否有剧烈的运动,是否休息正常,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血常规检测。正常人在一天之类,体温会有所波动,白细胞数,血小板数等都有一定的波动,这都将对最后的分析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误差。不同生理状态也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如新生儿的WBC会普遍偏高,进食后,血液稀释,Hb检测就有所降低。
1.3 人为因素。
1.3.1 标本采集。末梢毛细血管和静脉采血是常见的两个采血部位,但手指血的血小板计数偏低,白细胞计数略高,可重复性较差。对于血液的稀释和凝血情况也要关注,这都会对血样检测结果有着一定的影响。
1.3.2 不同时间测定标本。若分别于采血后0min,30min,1h,6h内检测血样,1h内健康体检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血样检验结果即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数等参数差异不显著(P>0.01),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h后,不同时间组的体检者的血样检测结果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1]。整改措施
2.1 注意抗凝剂的选择。血常规中常见的抗凝剂为K2-EDTA,但该抗凝剂会加快血小板凝集,出现血小板假性低下的问题。因为EDTA抗凝时,血小板相互聚集,出现卫星现象,仪器无法正确计数血小板,因此需严格按照医学规定对血常规进行分析检验。
2.2 选择合适的采血量。若血液与抗凝剂之间的比例不合理则会导致血样质量变化,如凝集后某些蛋白变性。采血量尽量充足,需要有20-30微升的剩余量,从而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有效性。
2.3 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通常,静脉血为最好的采血部位,手指血稳定性较强,是末梢毛细管血与静脉血中差异最小的。据临床显示,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重现性和准确性均有较大缺陷,血小板计数偏低(-8%),白细胞计数明显偏高(+7%)[1]。
2.4 注意血样的保存,运输及测定时间。不同的测定时间对血样相关检测参数有较大影响。标本采集后,应该及时派专人专车派送,且在运输中需要完好保存样本防止其变性等。为避免蒸发,血样需储存在密闭容器中,严格控制低温,延长保存时间,但严禁冷冻,常在4±2℃条件下保存。另外,当样本数较多时,需要分类放置,避免混淆或者弄错标本。为得到高准确度的检验结果,应在血样采集后尽快检测,预稀释样本在10min内检测;EDTA抗凝末梢血应在15min后测定;EDTA抗凝血应在30min后8h内测定。资料显示,样本收集5-30min后,8h内室温检测最佳[2]。
2.5 加强对仪器的操作能力。检验工作人员需要了解,熟悉仪器(如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工作原理,功能,操作步骤,基本修理和维护。尽量做到定期保养,及时除掉腐蚀的线板,擦拭干净,避免由于仪器老化或者故障带来的检验误差[3]。结论
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采集血液样本前,需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和预期准备工作,设计合理有效的操作方案。这就对检验人员提出较高要求,必须熟悉采血的整个流程,且对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在采血前期,亦需要对体检者进行常识指导,进行合理的饮食和准备,排除其他生理状况和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患者的活动情况,服用药物情况,吸烟状况,性别,年龄等诸多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4]。
在检测方面,首先必须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操作过程的准确熟练,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消除过失性误差,减少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手动检测需要时刻关注仪器状态,自动进样也需要定时观察,确认仪器正常运行,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5]。后期的数据处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运用软件时,需要掌握其使用条件,并进行多次复核,以免偶然误差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芳建.血液标本保存时间对各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J]检验医学,2010,25(1):86
[2] 马双双,王红艳,杨俊.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J].临床误诊误治,2009,19(11):79-80
[3] 徐金华,游其勇.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5):134-137
[4] 刘月霞,师金洲,血常规检验影响因素分析[J].大众健康(理论版),2011,112(23):131
[5] 于广亚.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相关因素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4):15-20
第三篇:影响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影响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
摘要:医学检验专业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实习任务繁重,同时面临找工作、以及来自家庭、社会、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因素的困扰,导致一部分实习生出现焦虑、强迫、抑郁、敏感等心理状况。本文分析了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以期采取一些对策,帮助实习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实习。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 实习生心理健康
医学检验专业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更高层次上的结合,也是涉及多学科和多种技术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1】。因此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掌握各种检测项目的操作技术,这就要求学生在完成学校理论知识的学习后,还要在临床进行实践训练。而随着现代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就业竞争的压力,以及来自家庭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在心理上出现焦虑、强迫、抑郁等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质量,就对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心理状况调查研究中,总结影响其心理状况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环境的改变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进入实习阶段,大多数存在焦虑、敏感等心理问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学生由学校进入临床实习医院,因为学习环境、人系关系和学习内容的变化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在心理上反应较大,心理应激事件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内容以理论为主,每天教师和学生相处时间长,有问题可以随时沟通。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实验室的仪器自动化程度不高,与临床有较大差别,所以在校期间实验课主要是实验原理、评价及临床意义的学习,操作以手工为主。进入临床实习,带教任务多由实习医院专业人员承担,多着重于专业技能培训。并且现代检验医学自动化程度高,工作量大,每天还要面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并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也给实习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学习、就业双重压力
医学检验专业当今已发展成为医学领域中较成熟的、多技术所学科交叉的、具有独特应用目标的学科,即检验医学【2】。进入21世纪,伴随着自然科学、经济文化的发展,检验医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丰富了检验医学的内容,拓宽了检验医学的发展空间,推动了检验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疾病的诊治、检测、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做出了更大的贡献【3】。在医学检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习生不仅要快速扎实地掌握各种新技能、新方法,而且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在实习工作中练就过硬的检验基本功,牢固掌握检验专业技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提高竞争力,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个人情感经历
随着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进入实习阶段,他们的生理也逐渐成熟,对情感问题的认识与处理正确与否,已经严重影响实习生的心理健康。他们对生理发育与性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困惑、对性的强烈渴望与自我道德规范的冲突,以及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都是诱发实习生心理问题的严重因素。恋爱不成或失败往往导致心理变异,有的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有过极端的想法。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实习生的实习质量,甚至有酿成悲剧的可能。家庭因素的影响
健全的家庭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不完整的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有害的影响。还有家庭的教育方式、抚养方法、人际关系、家长的素质等都会从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实习生的心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体现了父母的艰辛,但是这也无形之中给实习中的实习生施以压力。为了子女的升学,许多父母煞费苦心,不惜一切代价,特别是贫困家庭,父母节衣缩食,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们的子女身上,这种来自父母的强烈期望,一方面可以成为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适得其反,这些家庭的子女在心理上背负着更大的责任。学业有成是他们给父母的最好回报,于是父母的期望称为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难以承受的心理负担。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他们心理健康与多种因素有关。所以应当尽早使他们树立学习观、就业观、恋爱观,增强其内在激励和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学校、实习医院、家庭及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提高他们适应能力、自信心水平、心理防御能力,从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注:本文系2012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心理状况研究与调适”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21057)
参考文献
[1]肖秀林,高清萍.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实习期间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07,14(8):1069-1070。
[2]张悦,袁丽杰.构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规划与设计思路[J].现代生物学进展,2006,6(9):127。
[3]王莉,田素莹.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培养医学人文执业素质[J].中国医疗前沿,2007,2(13):41。
第四篇: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
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
一、临床化学基本概念
临床化学是化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性质和作用,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并以化学和医学为主要基础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也是检验医学中一个独立的主干学科。
二、临床化学检验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技术方面:达到了微量、自动化、高精密度。
2.内容方面:能检测人体血液、尿液及体液中的各种成分,包括糖、蛋白质、脂肪、酶、电解质、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等,也包含肝、肾、心、胰等器官功能的检查内容。为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也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第一章
糖代谢检查
一、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
★概念: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1、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2、三步不可逆反应:
① 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消耗1分子ATP。
②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
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
3、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 ①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 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4、1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ATP,糖原可净生成3分子ATP,这一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5、生理意义:
(1)是机体在缺氧/无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能量,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重要途径。
(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是脂类、氨基酸等的合成前体,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的组织细胞有:红细胞、视网膜、角膜、晶状体、睾丸等。
二、糖的有氧氧化
★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1、四个阶段:①葡萄糖或糖原经糖酵解途径转变为丙酮酸;②丙酮酸从胞浆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③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共进行四次脱氢氧化产生2分子CO2,脱下的4对氢;④经氧化脱下的氢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H2O和ATP。
2、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3、1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H2O,可生成36或38个分子的ATP。
4、乙酰辅酶A不可以转变为其他物质,只能通过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功能。
5、粒体内膜上分布有紧密相连的两种呼吸链,即NADH呼吸链和琥珀酸呼吸链,氧化脱下的一分子氢在进入NADH呼吸链可生成3分子ATP,进入琥珀酸呼吸链(FAD)可生成2分子ATP。
三、糖原的合成途径 ★概念:由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原合成。
1、糖原是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葡萄糖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为直链结构,通过α-1,6糖苷键相连为分支结构。
2、糖原主要储存在肝组织和肌肉组织中,肝糖原总量约为70~100g,肌糖原约为250~400g。
3、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糖原合酶,合成1分子糖原需要消耗2个ATP。
4、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是葡萄糖的活化形式。
5、糖原合成可以降低血糖浓度。
四、糖原的分解途径
★概念: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糖原分解。
1、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糖原磷酸化酶。
2、糖原磷酸化酶只催化α-1,4糖苷键的断裂。
3、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因为其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只能通过糖酵解或有氧氧化。
4、糖原分解可以升高血糖浓度,当机体缺乏糖的供应时,糖原分解加快。
五、糖异生途径
★概念: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可以升高血糖。
1、能进行糖异生的物质主要有甘油、乳酸、丙酮酸及生糖氨基酸。
2、糖异生主要在肝脏进行,肾脏的糖异生能力是肝脏的1/10。
3、意义:①维持血糖浓度恒定;②有利于乳酸的再循环;③肾脏糖异生有利于酸碱平衡。
六、磷酸戊糖途径
1、磷酸戊糖途径由6-磷酸葡萄糖开始,生成2个具有重要功能的中间产物:5-磷酸核糖和NADPH。
2、关键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3、生理意义:
(1)提供5-磷酸核糖,用于核苷酸和核酸的生物合成。
(2)提供NADPH形式的还原力,参与多种代谢反应,维持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等,若NADPH缺乏,可使红细胞膜的抗氧化作用减低,而发生溶血。
七、血糖
空腹时血糖(葡萄糖)浓度:3.89~6.11mmol/L。
(一)血糖来源
1、糖类消化吸收:血糖主要来源。
2、肝糖原分解:短期饥饿后发生。
3、糖异生作用:较长时间饥饿后发生。
4、其他单糖的转化。
(二)血糖去路
1、氧化分解: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为血糖主要去路。
2、合成糖原:进食后,合成糖原以储存。
3、转化成非糖物质:转化为氨基酸以合成蛋白质。
4、转变成其他糖或糖衍生物:如核糖、脱氧核糖、氨基多糖等。
5、血糖浓度高于肾阈时可随尿排出一部分。
★肾糖阈:8.9~9.9mmol/L,160~180mg/dl,当血糖浓度超过此水平,出现糖尿。
(三)血糖调节
1、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
★胰岛素发挥作用首先要与靶细胞表面的特殊蛋白受体结合。
2、升高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主要刺激糖异生作用; 肾上腺素主要促进糖原分解。
3、肝脏是维持血糖恒定的关键器官。
肝脏具有双向调控功能,可通过肝糖原的合成、分解,糖的氧化分解,转化为其他非糖物质或其他糖类,以及肝糖原分解、糖异生和其他单糖转化为葡萄糖来维持血糖的相对恒定。
(四)糖代谢异常
1、血糖浓度>7.0mmol/L(126mg/dl)称为高血糖症。
2、糖尿病(DM)分型:(1)1型糖尿病
概念: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或C肽绝对缺乏,即Ⅰ型或青少年发病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损伤而引起。临床上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其特点为:
①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表面抗体(ICAs)、胰岛素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等。
②任何年龄均发病,好发于青春期,起病较急。③胰岛素严重分泌不足,血浆C肽水平很低。④治疗依靠胰岛素。
⑤多基因遗传易感性。如HLA-DR3,DR4等。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流感病毒)、化学物质和食品成分等可诱发糖尿病发生。(2)2型糖尿病:即Ⅱ型或成年发病DM 概念:不同程度的胰岛素分泌障碍和胰岛素抵抗并存的疾病。不发生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特点:(1)患者多数肥胖,病程进展缓慢或反复加重。
(2)血浆中胰岛素含量绝对值不低,但糖刺激后延迟释放。
(3)ICA等自身抗体呈阴性。
(4)对胰岛素治疗不敏感。
3、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指标随机血糖大于11.1mmol/L;(2)空腹血糖大于7 mmol/L;(3)OGTT两小时后血糖大于11.1 mmol/L。以上三种指标中的任何两种若同时出现可确诊。
4、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①低血糖症状;②发作时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③供糖后症状缓解。
5、糖代谢的先天性异常是由于糖代谢的酶类先天性异常或缺陷,导致某些单糖或糖原在体内贮积,从尿中排出。此类疾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包括糖原累积症、果糖代谢异常及半乳糖代谢异常等,以糖原累积症最为常见。
八、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
(一)血糖测定
★血糖测定应用氟化钠抗凝剂抗凝。采血后不及时离心,血糖浓度每小时下降5%,不能及时检验的话,应置于2~8℃的冰箱保存,血糖浓度可稳定3天。
1、血糖测定的方法按原理分为3类:无机化学法、有机化学法和酶法,无机化学法特异性差已经淘汰,有机化学法主要为邻苯胺法(缩合法),酶法的特异性高,是临床检验的主要方法。
2、己糖激酶法(HK)是测定血糖的参考方法,吸收波峰在340nm。
3、葡萄糖氧化酶法(GOD)是测定血糖的常用方法,是我国目前推荐临床常规测定血浆葡萄糖的方法。
4、餐后血糖浓度的排序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空腹血糖浓度的排序静脉>毛细血管>动脉。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1、本试验用于糖尿病症状不明显或血糖升高不明显的可疑糖尿病患者。
2、方法:WH0标准化的OGTT:
①病人准备:实验前3天每日食物中糖含量不低于150g,维持正常活动。影响试验的药物应在3日前停用。整个试验中不可吸烟、喝咖啡、茶和进食。试验前病人应禁食10~16h。②葡萄糖负荷量:成人将75g葡萄糖溶于250ml的温开水中,5min内饮入;妊娠妇女用量为100g;儿童按1.75g/kg体重给予,最大量不超过75g。
③标本的收集:试者在服糖前静脉抽血测空腹血糖。服糖后,每隔30min取血一次,共4次。若疑为反应性低血糖症的病例,可酌情延长抽血时间(口服法延长至6h),分别进行血糖测定。同时每隔1小时测定一次尿糖。
根据各次血糖水平绘制糖耐量曲线。
3、正常糖耐量:
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口服葡萄糖30~60min达高峰,峰值<11.1mmol/L(200mg/dl);120min时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即<7.8mmol/L(140mg/dl)。
尿糖均为(-)。
此种糖耐量曲线说明机体糖负荷的能力好。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1、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血红蛋白主要是HbA1c。
2、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应患者过去1~2个月(6~8周)的血糖平均水平。
3、测定的参考方法为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
4、参考区间:HbA1c4.8%~6.0%。
(二)糖化血清蛋白测定(果糖胺测定)
1、血清白蛋白在高血糖情况下同样会发生糖基化。主要是白蛋白肽链189位赖氨酸与葡萄糖结合形成高分子酮胺结构,其结构类似果糖胺,故也称为果糖胺测定。
2、临床意义:反映2~3周前的血糖控制水平,作为糖尿病近期内控制的一个灵敏指标。
3、不同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血糖水平时间的长短不同,一般来说时间由长到短的排列是:
糖化终末产物>糖化血红蛋白>果糖胺>血糖
4、参考区间:1.9mmol/L±0.25mmol/L。
(三)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
1、胰岛素(INS)是胰腺B细胞分泌,入血后约10分钟降解。主要功能是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和糖原的生成,抑制糖异生,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正常人胰岛素分泌与血糖呈平行状态,在30min~60min,峰值达基础值的5~10倍,180min时降至空腹水平。
3、胰岛素水平降低常见于1型糖尿病,空腹值常<5μU/ml。
4、胰岛素水平升高可见于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空腹水平正常或略高,胰岛素释放曲线峰时出现晚,约在120min~180min。
5、C-肽的测定意义与胰岛素相同,但C-肽的半衰期长,约为10~11分钟,且不被肝脏破坏。
6、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曲线图
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大量破坏,胰岛素、C肽水平低,对血糖刺激基本无反应,整个曲线低平;2型糖尿病胰岛素、C肽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服糖后高峰延迟或呈高反应。
7、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有典型的Kussmanl呼吸,呼吸深大,呈烂苹果气味,血液PH下降。第二章
脂代谢检查 ★高频考点汇总
1、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
2、甘油三酯分解的限速酶是甘油三脂脂肪酶(HSL)。
3、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称为脂解激素,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ACTH等。抑制脂肪动员的激素为抗脂解激素,如胰岛素、前列腺素E2等。
4、脂肪酸的氧化的肝脏的主要供能方式,但是其产生的中间产物酮体肝脏不能利用,这是由于肝脏缺乏氧化利用酮体的酶(肝生酮不用酮)。
5、脂蛋白分类及功能 脂蛋白
(超速离心法)电泳位置 特点 功能 主要脂质 合成部位 CM(乳糜微粒)原点
颗粒最大,密度最小 空腹时血清中不存在 含甘油三酯最多 转运外源性TG TG 小肠 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前β / 转运内源性TG TG 肝脏 IDL(中间密度脂蛋白)α和前α之间 / LDL的前体 TG、TC 肝脏 LDL(低密度脂蛋白)β
含胆固醇最多 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TC 肝脏 HDL(高密度脂蛋白)α
密度最大 颗粒最小
转运外源性胆固醇 TC 肝脏
4、HDL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LDL与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
5、载脂蛋白的分类及功能(脂蛋白中的蛋白质部分称为载脂蛋白)
载脂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有:维持脂蛋白的结构、参与脂代谢相关酶活性调节、维持脂蛋白的物理特征、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载脂蛋白 分布 功能 合成部位 Apo AⅠ
HDL含大量,CM、VLDL、LDL含少量 激活LCAT 肝、小肠 Apo AⅡ
HDL,CM、VLDL含少量 抑制LCAT 肝
Apo AⅣ
CM、HDL 激活LCAT,参与胆固醇逆转运 肝、小肠 Apo(a)Lp(a)
抑制纤维蛋白溶酶活性 肝
Apo B48 CM 转运TG 小肠 Apo B100 VLDL、IDL、LDL(主要)转运TG、TC,识别LDL受体 肝、小肠 Apo CⅢ VLDL 抑制LPL,抑制肝摄取HDL 肝
Apo CⅡ
CM、VLDL、新生HDL 激活LPL,抑制肝摄取CM和VLDL 肝 Apo E CM、VLDL、IDL、HDL 促进CM残粒和IDL摄取,转运TG 肝、巨噬细胞 Apo CⅠ CM 激活LCAT 小肠
LCAT: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
LPL:脂蛋白脂肪酶 ★临床常用检测载脂蛋白的方法是免疫比浊法。
6、LDL受体的配体主要是ApoB100、ApoE,主要功能是水解胆固醇。
VLDL受体(残粒受体)的配体是含HDL的ApoE,主要功能是清除血液循环中的CM残粒和β-VLDL残粒。
清道夫受体主要存在与巨噬细胞表面。
7、高脂蛋白血症是指血浆中CM、VLDL、LDL、HDL等脂蛋白出现一种或几种浓度过高的现象。WHO将其分为6型。
表型
显著增加的脂蛋白 血清外观 电泳 备注 Ⅰ
TG、CM 奶油上层,下层澄清 原点深染
罕见,易发生胰腺炎 Ⅱa TC、LDL 澄清 深β带
常见,易发冠心病 Ⅱb LDL、VLDL 澄清或浑浊
深β带或深前β带 很常见,易发冠心病 Ⅲ
TC、TG 奶油上层,下层浑浊 宽β带
很少见,易发冠心病 Ⅳ
TG、VLDL 澄清或浑浊 深前β带
较常见,易发冠心病 Ⅴ
TG、CM、VLDL 奶油上层,下层浑浊 原点及前β深染 较少见,易发胰腺炎
奶油上层Ⅰ、Ⅲ、Ⅴ,下次澄清是Ⅰ型,Ⅲ、Ⅴ重点看TC、显著增加是Ⅲ型。
Ⅱ、Ⅳ重点看血清,血清透明是Ⅱa,TG如果很正常,就和Ⅱa往住绑,Ⅱb、Ⅳ型看TG,显著升高是Ⅳ型。
8、参考区间:TC≤5.20mmol/L
TG≤1.70mmol/L
9、LDL的测定有一种计算法,但当TG>4.25mmol/L时,不能用公式计算。
10、胆固醇的代谢去路包括:①转变为胆汁酸;②转变为类固醇激素,如醛固酮、皮质醇及性激素;③转变为维生素D3;④转变为胆汁酸盐排泄。
11、血清ApoA、ApoB的水平分别可以反应HDL、LDL的水平。
12、Lp(a)是一种独立的蛋白质,不能由其他脂蛋白转化而来,是动脉粥样氧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13、脂蛋白电泳常用的电泳方法为琼脂糖凝胶电泳。
14、LPL是脂蛋白脂肪酶,催化CM和VLDL中的甘油三酯水解。其激活剂是ApoCⅡ,抑制剂是ApoCⅢ。
15、HL是肝脂酶,其作用为:(1)继续催化水解甘油三酯(2)参与IDL向LDL的转化。
16、LCAT是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能催化血浆中的胆固醇酯化。
17、载脂蛋白常用免疫比浊法检测,ApoB48主要存在于CM,CM中主要含ApoAI和C,需要注意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ApoB100主要存在于LDL。第三章 蛋白质检查 ★高频考点汇总
1、前清蛋白(PA):又称前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其半寿期很短,仅约2~5天。PA作为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不全的指标比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更敏感。
2、清蛋白(Alb):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57%~68%。主要作用有营养作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浆正常的pH、运送作用,如运输胆红素、药物、某些金属离子等、作为组织修补材料。
3、α1-抗胰蛋白酶(AAT):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降低见于胎儿呼吸窘迫症。
4、铜蓝蛋白(CER或CP):作为铜的载体和代谢库(血清中的铜95%存在于CER中,5%以扩散态存在)。
主要用于协助诊断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时CER明显下降。
5、炎症时引起增高的蛋白质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有α1-酸性糖蛋白(AAG)、AAT、结合珠蛋白(Hp)、CER、C3、C4、Fib(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时候降低的蛋白称为负相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有PA、ALB、转铁蛋白(TRF)等。
6、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能与肺炎链球菌C多糖体反应,它是急性时相蛋白最灵敏的指标。
7、血清蛋白电泳的PH值是8.6,常用方法为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正极到负极依次是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
出现β—γ桥见于肝硬化,还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此时清蛋白降低,因为肝脏严重受损,合成能力下降。出现M带见于多发性骨髓瘤。蛋白区带电泳参考区间:ALB:57%~86%
α1-球蛋白:1.0%~5.7%
α2-球蛋白:4.9%~11.2% β-球蛋白:7%~13%
γ球蛋白:9.8%~12%
8、蛋白电泳的五条区带除了清蛋白是独立区带,只含有清蛋白外,其余区带均含有不同的蛋白质。
清蛋白区带只有ALB,α1-球蛋白区带有AAG、AFP、HDL、AAT等,α2-球蛋白区带有HP、α2-MG和Cp等,β球蛋白区带有TRF、LDL、β2-MG、C3和C4等,γ球蛋白区带主要为免疫球蛋白IgA、IgG、IgM以及CRP。
9、M区带的电泳位置可大致反映出免疫球蛋白的类型,IgG型多位于α区至慢γ区,IgA型多位于γ1与β区,IgM型多位于β2或γ区,IgD型多位于β或γ区。但是区带电泳不能完全确定免疫球蛋白的类型,最终确定还需用特异性抗体进行鉴定。
10、总蛋白的测定方法和参考值分别是双缩脲比色法,参考值:60~80g/L。反应在是碱性条件下生成紫红色产物。
邻苯三酚钼铬合显色法实在酸性条件下与蛋白形成复合物,测定波长为604nm。总蛋白测定的参考方法是凯氏定氮法。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增高
①血液浓缩,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增高:严重腹泻、呕吐、高热时急剧失水,血清总蛋白浓度可明显升高。休克时,血液可发生浓缩;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患者,由于丢失钠的同时伴随水的丢失,血浆也可出现浓缩现象。
②血浆蛋白质合成增加:主要是球蛋白合成增加,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患者。(2)血清总蛋白降低
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稀释,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降低:如静脉注射过多低渗溶液或因各种原因引起的钠、水潴留。
②长期摄入不足及消耗增加:如食物中长期缺乏蛋白质或慢性胃肠道疾病所引起的消化吸收不良。因患消耗性疾病,如严重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可造成血清蛋白浓度降低。
③蛋白质丢失:如严重烧伤、肾病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使蛋白质大量丢失。④蛋白质合成减少:各种慢性肝病。
11、清蛋白检测方法是溴甲酚绿法,参考值:35~52g/L。溴甲酚绿是阴离子,在PH是4.2的缓冲液中与带正电荷的清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溶液由黄色变蓝绿色,测定波长是628nm。临床意义:
(1)清蛋白浓度增高:严重脱水,血浆浓缩。
(2)清蛋白浓度降低:同总蛋白浓度降低。
12、血清球蛋白测定是计算得来,即TP-ALB=GLB,参考值20~30g/L。临床意义:
(1)球蛋白浓度增高:
①多见于感染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和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
②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单克隆疾病,它是由浆细胞恶性增殖造成的异常高的单一Ig(多见于IgA或IgG)血症。
(2)球蛋白浓度降低:
见于血液稀释、严重的营养不良、胃肠道疾病等。
13、白球比值A/G为1.5~2.5:1,当其比值<1.0时,为比例倒置,主要见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14、尿蛋白电泳常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15、低分子蛋白尿指分子量为10~70KD,电泳区带位于清蛋白及清蛋白以前的小分子蛋白区带,见于肾小管的损伤。
中分子蛋白尿指分子量为50~100KD,电泳区带位于清蛋白上下的蛋白区带,以清蛋白以及以后的大分子蛋白区带为主,见于肾小球损害。
混合性蛋白尿分子量为10~1000KD,提示肾小球和肾小管混合损伤。第四章 诊断酶学 ★高频考点汇总
1、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特殊蛋白质。
2、体内大多数酶是结合酶,辅助因子根据与酶蛋白结合紧密程度不同分为辅酶(结合疏松)和辅基(结合紧密)。全酶是由酶蛋白和辅酶(辅基)组成的酶。单纯酶是仅由氨基酸组成的单纯蛋白质。
3、酶促反应的特点:高催化效率、高特异性或专一性、可调节性。
4、血浆特异酶包括凝血因子和纤溶因子,胆碱酯酶,铜氧化酶,脂蛋白脂肪酶等。
5、酶的国际单位是指在规定条件下(25℃、最适pH、底物浓度),每分钟转化1umol底物的酶量。
6、酶促反应分为三期:延滞期、线性期、非线性期,其中线性期又称零级反应期,此期间酶活性与酶促反应速度成正比,是酶活性测定的最佳时期。
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酶活性、底物浓度、pH、温度。
8、米曼氏方程 V=Vmax[S]/Km+[S]。
反应速度等于一半的最大反应速度时,Km=[S]。Km值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小,反之。
Km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一种酶有一个Km值,Km值最小的底物就是该酶的最适底物。
根据米-曼氏方程,理论上酶测定时的底物浓度最好为Km的10~20倍。
9、竞争性抑制:Km↑,Vmax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Km不变,Vmax↓。
反竞争性抑制:Km降低,Vmax↓。
10、酶活性测定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是连续监测法,又称动力学法或速率法、连续反应法。
11、凡检测方法涉及到NAD(P)H反应系统的,检测波长一般为340nm。如果是NADH氧化为NAD,则340nm处吸光度降低,反之。
12、酶活性测定有一常数用系数K值表示,计算公式为:k=反应总体积×106/摩尔系数(ε)×样本体积×光径。例如酶偶联法测定CK活性时,已知NADPH在340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ε)为6.22×10^3,血清用量6μl,底物量250μl,比色杯光径1 cm,计算K值为K=256×106/6220×6×1=6859。
13、同工酶是指其分子组成及理化性质不同但具有相同催化功能的一组酶。
14、CK有3种同工酶,2个亚基(M、B),是2聚体,分别组成CK-MM,CK-MB,CK-BB。
CK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CK-BB主要存在于脑,骨骼肌中主要亚型是CK-MM,心肌中是CK-MB,新生儿CK比成年人高。公认的诊断心肌梗死最有价值的指标是CK-MB。目前多采用CK-MB质量(CK-MBmass)检测。
15、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把LD分为了5中同工酶,阳极至阴极LD同工酶区带依次为 :LDH1~LDH5。
LD有2个亚基(M、H),即LDH-1(H4)、LDH-2(H3M)、LDH-3(H2M2)、LDH-4(HM3)、LDH-5(M4)。心肌中主要存在LDH1,骨骼肌和肝脏则主要存在LDH5。血清中LDH含量的顺序是LDH2>LDH1>LDH3>LDH4>LDH5。当有心肌梗死时,血清中LDH含量的顺序是LDH1>LDH2>LDH3>LDH4>LDH5。肝癌患者LD5升高,会出现LDH2>LDH1>LDH3>LDH5>LDH4。
溶血会LDH的结果影响最大。
16、ALT的器官含量排序:肝>肾>心>骨骼肌。
17、AST的器官含量排序:心>肝>骨骼肌>肾脏。
18、ALP的器官含量排序:肝>肾肝>胎盘肝>小肠肝>骨,血清中的ALP主要来源于肝和骨骼。ALP受生理影响波动较大,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活性减少。常用于骨骼疾病的诊断。
19、GGT的器官含量排序:肾>胰>肺>肝,GGT在酒精中毒后会显著升高,联合ALP多用于诊断肝胆系统有无梗阻。
20、胆碱酯酶(CHE)用于诊断有机磷中毒,在有机磷中毒时,CHE显著减低。
21、单胺氧化化酶(MAO)用于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
22、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用淀粉酶(AMY)和脂肪酶(LPS)。
▲胰液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是7.4~8.4。含有碳酸氢盐,能中和胃酸和激活消化酶。
AMY主要由唾液腺和胰腺分泌。α-1,4糖苷键是淀粉的主要化学键,血清中α-淀粉酶主要作用于淀粉分子中α-1,4糖苷键,产生葡萄糖、麦芽糖、及含有α-1,6糖苷支链的糊精。AMY最适PH在6.5~7.5之间。分子量较小,易由肾脏排出,半衰期很短,约2h。AMY在发病6~12h后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到高峰,2~5天下降至正常。血淀粉酶大于500U/L可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尿AMY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升高,下降较慢,维持时间长,在急性胰腺炎后期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LPS在发病后4~8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持续8~14天。淀粉酶的S型同工酶用于腮腺炎的诊断。
23、酸性磷酸酶(ACP)主要用于诊断前列腺方面的疾病,前列腺炎时ACP降低,前列腺癌时ACP升高。
第五章 钠、钾、氯和酸碱平衡检验 ★钠、钾、氯代谢及检测考点汇总
1、体液中主要阳离子有Na+、K+、Ca+、Mg+等,主要阴离子有Cl-、HCO3-、磷酸根(HPO24-、H2PO4-)等。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是K+,其次是Mg+,阴离子以磷酸根(HPO24-、H2PO4-)为主;细胞外的主要阳离子主要是Na+,阴离子以Cl-为主,其次是HCO3-。
2、电解质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
3、血钠的参考值为135~145mmol/L,排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血浆钠浓度小于135mmol/L称为低钠血症。血清钠浓度>145mmol/L为高血钠症。
4、血钾的参考值为3.5~5.5mmol/L,排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血清钾低于3.5mmol/L以下为低血钾症。
常见原因:钾摄入不足;钾丢失或排出增多:严重腹泻、呕吐、胃肠减压和肠瘘者;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如静脉输入过多葡萄糖,代谢性碱中毒;血浆稀释也可形成低钾血症。血清钾高于5.5 mmol/L以上为高血钾症。
常见原因:钾输入过多;钾排泄障碍:代谢性酸中毒,血浆氢离子往细胞内转移,细胞内钾向细胞外转移,肾小管泌H+增加,泌K+减少。
酸中毒伴高血钾,碱中毒伴低血钾。▲钾测定结果明显受溶血的干扰,因为红细胞中钾比血浆钾高二十几倍,故样品严格防止溶血。
5、血氯的参考值为98~106mmol/L,酸中毒伴随高血氯,碱中毒伴低血氯。
6、高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即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又称原发性缺水。当缺水多于缺钠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失水>失盐;高渗性脱水细胞内液和外液均降低。
7、等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它造成细胞外液量(包括循环血量的)的迅速减少;由于丧失的液体为等渗,基本上不改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最初细胞内液并不向细胞外液间隙转移,以代偿细胞外液的减少,故细胞内液量并不发生变化。失水=失盐;等渗性脱水细胞内液正常,细胞外液减少。
8、低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机体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使水在肾小管内的再吸收减少,尿量排出增多,以提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失盐>失水;低渗性脱水细胞外液减少,细胞内液升高。
9、抗利尿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10、醛固酮的生理功能是保钠排钾,故高醛固酮血症可引起高血钠。
11、临床常用测定电解质的方法是离子选择电极法(ISE),通常选用对Na敏感的玻璃膜电极,对K敏感的缬氨霉素电极。★酸碱平衡考点汇总
1、常用指标
血液pH:7.35-7.45 二氧化碳分压(PCO2):4.5~6.0kPa,平均5.3kPa,有的题的单位为mmHg,7.5mmHg=1kPa。实际碳酸氢盐(AB):24±2mmol/L,受呼吸影响 标准碳酸氢盐(SB):24±2mmol/L,不受呼吸影响 缓冲碱(BB): 50mmol/L±5mmol/L,代谢性指标 碱剩余(BE): 直接测定HCO3-的数值或用酸滴定,参考值:-3.0mmol/L~+3.0mmol/L。NaHCO3/H2CO3比值:20:1 阴离子间隙(AG):8~16mmol/L,平均12mmol/L,升高提示代酸。
▲AG为未测的阴离子与未测的阳离子的差值,临床上常用可测定阳离子与可测定阴离子的差值表示:
AG=([Na+]+[K+])-([Cl-]+[HCO3-])
2、中毒类型
(1)呼吸性酸中毒 发生机制:肺呼吸不畅,导致H2CO3原发性升高。
代谢:H2CO3原发性升高,机体排酸保碱,NaHCO3继发升高。指标变化特点:H2CO3↑,PCO2↑,NaHCO3↑,AB>SB,BE>3.0 代偿型:pH正常,NaHCO3/H2CO3比值为20:1。失代偿型:pH降低,NaHCO3/H2CO3比值变小。(2)呼吸性碱中毒
发生机制:肺换气过度,导致H2CO3原发性下降。
代谢:H2CO3原发性下降,机体排碱保酸,NaHCO3继发减低。指标变化特点:H2CO3↓,PCO2↓,NaHCO3↓,AB<SB,BE<-3.0 代偿型:pH正常,NaHCO3/H2CO3比值为20:1。失代偿型:pH升高,NaHCO3/H2CO3比值变大。(3)代谢性碱中毒
发生机制:各种原因导致的NaHCO3原发性升高,抑制呼吸中枢,PCO2、H2CO3继发性升高。
常见原因:严重呕吐(酸丢失过多)、呕吐、低钾低氯血症、输入碱性药物过多。代谢:NaHCO3原发性升高,机体排碱保酸,H2CO3继发性升高。
指标变化特点:H2CO3↑,PCO2↑,NaHCO3↑,AB>SB,BE>3.0,BB↑。代偿型:pH正常,NaHCO3/H2CO3比值为20:1。失代偿型:pH升高,NaHCO3/H2CO3比值变大。(4)代谢性酸中毒
发生机制:酸性物质增多,刺激肺换气过度,导致H2CO3原发性下降。常见原因:糖尿病、腹泻(碱丢失过多)、肾功能不全等。
代谢:H2CO3原发性下降,机体排酸保碱,NaHCO3继发性减低。
指标变化特点:H2CO3↓,PCO2↓,NaHCO3↓,AB<SB,BE<-3.0,BB↓,AG↑。代偿型:pH正常,NaHCO3/H2CO3比值为20:1。失代偿型:pH降低,NaHCO3/H2CO3比值变小。
3、酸碱中毒基本判断技巧
(1)看临床表现:呼吸加快加深见于代酸或者呼碱。
呼吸变浅变慢见于呼酸或者代碱。(2)看血液pH值:pH正常为代偿性。
pH降低为呼酸或代酸,pH升高为呼碱或代碱。(3)看指标变化:AB = SB = 正常,提示正常;
AB≈SB <正常,提示代酸; AB≈SB >正常,提示代碱;
AB>SB(正常),提示呼酸; AB<SB(正常),提示呼碱。
BE升高直接选代碱,BE降低直接选代酸。(4)口诀巧记:大呼酸,小呼碱,大大代碱,小小代酸。
4、NaHCO3/H2CO3(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是血浆中主要的缓冲体系,K-HbO2/H-HbO2(血红蛋白缓冲系统)是红细胞内的主要缓冲体系。
5、HCO3-与人体酸碱平衡有关系最大。HCO3-/H2CO3是表示代谢性酸碱平衡的指标。
6、Bohr效应是指PH改变而影响Hb携氧能力的现象。
7、血气分析的标本采集:
(1)血气分析的最佳标本是动脉血,常取部位是肱动脉、股动脉、前臂动脉等。
(2)抗凝剂的选择:因需测定全血血气,必须抗凝,一般用肝素抗凝(最适用肝素锂),浓度为500-1000u/ml。(3)注意防止血标本与空气接触,应处于隔绝空气的状态。与空气接触后可使PO2升高,PCO2降低,并污染血标本。
(4)标本放置时间:标本宜在30min内检测,否则会因为全血中有活性的RBC代谢,不断的消耗O2,并产生CO2,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若在30min内不能检 测,应将标本置于冰水中保存,最多不超过2小时。
8、pH、PCO2、PO2在血气分析仪能直接测定
第五篇:影响股价的因素总结
影响股价的因素总结
股票的市场价格由股票的价值所决定,但同时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一般地看,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因素
包括对股票市场价格可能产生影响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A.宏观经济因素。即宏观经济环境状况及其变动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等规律性因素和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等政策性因素。股票市场是整个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是宏观经济运行微观基础中的重要主体,因此股票市场的股票价格理所当然地会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动而变动,会因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而调整。例如,一般地讲,股票价格会随国民生产总值的升降而涨落。
B.政治因素。即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变动的政治事件。一国的政局是否稳定对股票市场有着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政局稳定则股票市场稳定运行;相反,政局不稳则常常引起股票市场价格下跌。除此之外,国家的首脑更换、罢工、主要产油国的**等也对股票市场有重大影响。
C.法律因素。即一国的法律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法律规范状况。一般来说,法律不健全的股票市场更具有投机性,震荡剧烈,涨跌无序,人为操纵成分大,不正当交易较多;反之,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完善,制度和监管机制比较健全的股票市场,证券从业人员营私舞弊的机会较少,股票价格受人为操纵的情况也较少,因而表现得相对稳定和正常。总体上说,新兴的股票市场往往不够规范,而成熟的股票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则比较健全。
D.军事因素。主要是指军事冲突。军事冲突是一国国内或国与国之间、国际利益集团与国际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以采取政治手段来解决的程度的结果。军事冲突小则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或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动荡,大则打破正常的国际秩序。它使股票市场的正常交易遭到破坏,因而必然导致相关的股票价格的剧烈动荡。例如,海湾战争之初,世界主要股市均呈下跌之势,而且随着战局的不断变化,股市均大幅振荡。
E.文化、自然因素。就文化因素而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储蓄和投资心理,从而影响股票市场资金流入流出的格局,进而影响股票市场价格;证券投资者的文化素质状况则从投资决策的角度影响着股票市场。一般地,文化素质较高的证券投资者在投资时相对较为理性,如果证券投资者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则股票市场价格相对比较稳定;相反,如果证券投资者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则股票市场价格容易出现暴涨暴跌。在自然方面,如发生自然灾害,生产经营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有关股票价格下跌;反之,如进入恢复重建阶段,由于投入大量增加,对相关物品的需求也大量增加,从而导致相关股票价格的上升。
2.产业和区域因素
主要是指产业发展前景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它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一种中观影响因素,因而它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主要是结构性的。
A.在产业方面,每一种产业都会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称为产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的生命周期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期、成长期、稳定期、衰退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在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方面有较大差异,这必然会反映在股票价格上。蒸蒸日上的产业股票价格呈上升趋势,日见衰落的产业股票价格则逐渐下落。
B.在区域方面,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对外交通与信息沟通的便利程度、区域内的投资活跃程度等的不同,分属于各区域的股票价格自然也会存在差异,即便是相同产业的股票也是如此。经济发展较快、交通便利、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投资活跃,股票投资有较好的预期;相反,经济发展迟缓、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区,其股票价格总体上呈平淡下跌趋势。
3.公司因素
即上市公司的运营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上市公司是发行股票筹集资金的运用者,也是资金使用的投资收益的实现者,因而其经营状况的好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极大。而其经营管理水平、科技开发能力、产业内的竞争实力与竞争地位、财务状况等无不关系着其运营状况,因而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影响着股票的市场价格。由于产权边界明确,公司因素一般只对本公司的股票市场价格产生深刻的影响,是一种典型的微观影响因素。
4.市场因素
即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各种股票市场操作。例如,看涨与看跌、买空与卖空、追涨与杀跌、获利平仓与解套或割肉等行为,不规范的股票市场中还存在诸如分仓、串谋、轮炒等违法违规操纵股票市场的操作行为。一般而言,如果股票市场的做多行为多于做空行为,则股票价格上涨;反之,如果做空行为占上风,则股票价格趋于下跌。由于各种股票市场操作行为主要是短期行为,因而市场因素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短期性质。
在以上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诸多因素中,宏观因素、产业和区域因素及公司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股票发行主体即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来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它们在股票市场之外,因而被称为基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变动形成了股票市场价格变动的主要利多题材和利空依据。市场因素则主要是通过投资者的买卖操作来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它存在于股票市场内部,与基本因素没有直接的关联,因而被称为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技术分析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