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的深化:重点与目标
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的深化:重点与目标
2010年03月03日
来源:《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浏览次数:4摘要: 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急需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比如城市管理、消防、交通管理、社区矫正、保安行业管理等等。结合社会经济变迁的趋势来看,在未来的五至十年里,中国社会治安体制的建设需要着力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加快保安行业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长远来看,中国社会治安体制应该坚持社区导向,着重发展社区警务战略和社区矫正工作,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治安管理机制。
关键词: 中国;社会治安;社区;管理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安定有序。这充分表明,维护社会治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也就没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不断改革和完善中国社会治安体制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本文对深化社会治安体制改革的重点和目标进行讨论。
一、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的重点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中国社会治安管理面临着很多挑战。尤其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使得中国社会治安体制亟待改革,其重点包括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消防体制、交通警察体制和基层公安行政体制,以及社区矫正体制等。
一是城市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生活秩序及对外形象的社会管理性工作。当前,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铺开。但是,在快速城市化及城乡体制打破、人口自由流动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管理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冲击,我国现行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下的运行模式,目前的城管执法体制客观上的确存在职能交叉、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效率低下和行政机构膨胀等现状,老百姓把这种执法体制戏称为是“七顶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加之由于我国城管立法长期缺失,所面临的城市管理和执法又越来越复杂,随之叠加形成的矛盾也越来越多。比如,据有关部门统计,2005年以来,武汉全市城管执法队伍遭遇暴力抗法400多起,平均每月都有一名城管队员在执法中被严重伤害。而在广东省东莞、深圳,也分别发生了城管与摊贩冲突,甚至摊贩举刀弑杀城管事件。城管执法的边界争论、城管与流动摊贩间的矛盾冲突,再次引起专家学者、社会舆论的激烈讨论。然而,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城管执法者在遭遇暴力抗法时没有独立处置权,即便公安机关介入,也多只能以民事纠纷处理。暴力抗法行为与责任承担的不对等,是暴力抗法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二是公安行政管理体制。公安行政是公共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安机关在管理公共事务中,依照国家的政策和法令,为履行其职责而承担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公共财产等任务,以及对有关的人、财、物及其组织等作有效运用的一切管理活动。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公安体制改革,探索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是,当前公安行政管理体制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公安机关职能上缺位、越位和错位的现象仍然存在。表现在公安机关的非警务活动仍然很多,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还有不到位的地方。二是行政成本高,机构臃肿的问题。政府部门设置上下对口、趋同化现象严重;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事权不清,职能重叠、上下一般粗;行政管理事务分工过细,有关部门职能交叉、相互扯皮的现象仍很突出;行政执法队伍过多、过滥,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扰民现象比较突出。三是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行政透明度不高,形式主义现象还比较严重。当前公安行政管理方式和手段存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督,市场主体进入很难,一旦进入又对其监管不严,以及行政权力与利益挂钩,执法趋利等问题。
三是社区警务体制。从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后,社区警务就受到我国政府和各级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但是现行社区警务暴露的问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社区警务理念尚未被完全接受,公安民警难以适应新时期社区功能发展的需要。二是社区警务机关化倾向严重,警民关系淡薄。三是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缺乏科学性,警务规范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警力不足,警务保障乏力,警务现代化、科技化有待加强。五是,我国城市社区警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农村社区警务的发展比较滞后。2002年3月,公安部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全国大中城市公安机关在2004年之前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并提出2005年底在农村推行社区警务的构想。2006年9月,公安部颁布《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再次要求农村公安机关推行农村社区警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但是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比较偏远落后的农村,社区警务建设大多处在踌躇、守望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公安机关在经费保障、警力配置和社区民警的工作能力等方面与城市社区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根据2006年公安部《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中规定:“在农村可以一个或多个行政村划分为一个警务区,实行一区一警。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城镇化水平比较高、治安复杂的地区,可以实行一区多警。”但在当前农村派出所,警力严重缺乏,有的农村公安派出所每位社区民警所管辖的片区人口数均在1万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万多[1]。
四是警察教育体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警察没有学历教育,他们的警察都是从社会上公开招募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等录取之后,再来警察学校进行业务培训,成绩合格之后就可以成为正式的警察。借鉴美国模式,建立培训体制,废除警察教育的学历化是国际化潮流。在我国,警察教育长期以来是学历教育,客观上使得警察的专业素养无法得到保障。最近几年,我国开始酝酿对公安院校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由学历教育向培训教育转变。2007年3月北京警察学院已停招本科生,北京警察学院更名为北京市公安局警察培训总队。目前,北京警察学院的任务是负责北京市公安局民警的培训、警察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北京警察学院在全国警察学院中率先改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警察教育体制的改革仍然还处在初步阶段,没有形成正式方案和文件,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五是社区矫正制度。近年来,我国对社区矫正取得一定进展,但地区间的差别较大,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存在监督考察不到位的问题。以往对适用非监禁刑罪犯的执行是由罪犯所在地的派出所执行,而派出所肩负着维护社会治安、应对社会突发事件、社会服务、群众救助等主要职能,对非监禁刑罪犯的监督考察并不是派出所的主要职能,再加上人力物力受限,存在监督考察不到位的问题;二是没有配套措施。对于适用非监禁刑的罪犯如何教育改造,如何解决其实际困难,如何对其日常行为实行有效的监督和帮教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三是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对适用非监禁刑罪犯的改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派出所一家孤掌难鸣,很难达到预期改造、教育的效果。
六是保安行业制度。我国的保安服务业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自1984年深圳特区第一家保安公司成立以来,到2007年,全国公安机关组建的保安公司由当初的十几家已发展到今天的2000多家,从业人员已达200多万。但是,保安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在经营和管理上没有现成的模式,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管理工作不够规范,保安服务水平与市场经济发展和客户单位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时,由于保安没有立法,在行业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管理力度上都显得不足。在经营管理上,我国保安业的垄断式经营,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垄断经营不但限制了客户对服务质量的选择余地,也从根本上限制了企业间的正常竞争,使保安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突破,经济效益长期徘徊在低水平。而从法律角度来看,在保安行业的管理上,我国目前只有公安部的《关于保安服务公司规范管理的若干规定》。尽管一些地方制定了地方法规和规章,但立法层次偏低,无法适应建立全国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资质体系的需要。一些保安服务公司在招聘人员时只看应聘者的身体条件,而不查他们的身份、背景。加之保安服务公司缺乏教育、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疏于监管,保安监守自盗的案件时有发生。全国绝大多数保安公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队伍不稳、人员流动大、执勤守护短期行为多、人力资源严重枯竭的局面[2]。
二、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的近期工作
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正向动态的模式转变,对“十二五”规划期间的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些要求。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仍然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治安管理的指导思想,即毫不动摇地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深入开展了扫黑除恶、命案侦破、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经济犯罪、禁毒人民战争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有力地维护社会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具体而言,“十二五”规划期间,主要应该开展如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进一步加大重点混乱工作力度,切实扭转治安混乱村区的治安面貌。重点整治农村和涉农群体的社会治安问题,着力稳定农村社会治安局势[3]。忽视社会公平正义是导致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的原因之一。因此,解决农村的社会治安问题应当从制度入手,要从制度上保证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居民[4]。用足用好法律,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严打”态势。注重办案质量,在贯彻依法从重从快“严打”方针的同时,坚持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做到不枉不纵、宽严相济,“稳、准、狠”地打击犯罪。
第二,要继续完善群防群治工作机制,紧紧依靠群众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当前推动群防群治工作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通过立法统一、完善群防群治各项工作,加强人防与物防和技防的结合,保障经费,明确工作职责是关键[5]。要有领导、有计划地建立和健全各种群防群治组织,逐渐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综合型的治安防范体系。尤其要积极引入社会化、职业化的组织、管理手段,加强平安志愿者队伍建设,拓宽经费筹集渠道,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关指导监督的群防群治工作模式,致力提高对社会治安局势的控制力[6]。此外,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户籍、出入境、消防、交通等公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并落实更多更好的便民服务措施,既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又充分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三,要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非传统安全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7]。各级党委政府和政法机关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重要指示精神,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的捣乱破坏活动,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认真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认真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
第四,要进一步加大防范力度,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确保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必须有一个健全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作为支撑[8]。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各种防控要素相互耦合构成的“打、防、管、控”一体化的警务工作系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核心主体可以分为三层次:一是以社区防控、内部单位防控和阵地防控为主体的基础防控;二是以110指挥中心为中枢,以巡查为基本警务方式,以快速反应机制为保障的巡逻防控;三是以打击有组织犯罪、涉黑犯罪、涉毒犯罪、恐怖活动、严重暴力犯罪、经济犯罪和高科技犯罪等为主要任务的专项刑侦防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应当瞄准体系建设的目标,完成下述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静态防控转变为动态防控;
(二)由阶段性防控转变为规范性防控;
(三)由粗放型防控转变为集约型防控;
(四)由封闭式防控转变为开放式防控;
(五)由被动防控转变为主动防控[9]。此外,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加快的转型期,尤其需要建立并完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出现。
第五,要进一步加大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力度,探索建立警力下沉的长效机制,筑牢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增强基层组织防治违法犯罪的能力,是落实综合治理的关键。要加强基层公安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公安派出所的规范化建设、政治建设、业务建设,对派出所工作要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对民警进行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忠诚、敏锐、严谨、务实的高素质队伍。要加强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办事机构建设,实行科学的分工运作[10]。要探索建立现代警务指挥机制,建设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指挥中心,理顺指挥中心、职能部门和派出所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指挥中心统一指挥的作用,提高快速出警能力。要进行勤务模式改革,充分体现以警情主导警务活动,切实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强化社会治安控制。从制度上和组织上解决好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合理配置警力,确保基层公安工作“有人干”、“愿意干”、“能干好”[11]。
第六,要正确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防止人民内部矛盾激化。预防为主、重在治本,是实行综合治理的必然要求。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治本,就要花大力气全面深入地认真研究和分析产生危害社会治安诸现象的各种原因和条件,特别是那些引发违法犯罪的具体的现实的直接原因和条件,并积极寻求消除这些原因和条件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措施。要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大对民间矛盾纠纷和劳动争议的排查调处力度,预防和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此外,要妥善处理如民族、宗教问题。因为民族、宗教问题是一个敏感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稳定。要坚决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要把正常的民族、宗教活动和利用民族、宗教进行违法活动区别开来。
第七,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法律保证[12]。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法制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即便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仍然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保障。需要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制化进程中,及时对在20多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化进程中所颁布、制定的一系列关于综合治理的文件、政策、法律和法规等进行清理,解决好相关立法的衔接配套工作,尤其要加快制定《社会治安法》、《社区矫正法》、《保安法》等法律法规。此外,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法制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现实性、预测性和协调性的有机统一,注重将领导责任制原则落到实处,坚持走社会化的道路,即要求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多系统、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治理。此外,还需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重在治本的工作目标。
第八,要继续探索社区警务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解决好关系民生的各种现实问题。随着城镇的发展,经济较发达城镇暂住人口在实有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多年来,暂住人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群体也深深影响着当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应该通过社区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对这个群体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实际中,可以采取逐步推广的方法,先选择一些条件成熟的农村派出所试点,探索推行农村社区警务的方法和措施,然后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此外,要探索建立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充分考虑我国区域和警力配备的差异性,从实际出发,建立社区和农村警务室,边远地区可设立流动警务室。当然,不能片面追求村村都设警务室,要避免出现一些农村警务室“只挂牌,不营业”的现象。
第九,要加快保安工作的改革步伐,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保安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推动保安行业的产业化发展。作为一个企业,保安服务公司必须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不能依靠行政命令、行政手段去经营和管理。因此,必须加快保安工作的步伐,实现保安工作的职业化、规范化、现代化、科技化、专业化和社会化。首先,加快保安服务业管办分离的步伐,按照公安部的要求,尽快实现公安机关由办保安向管保安方向转变,推动保安工作的职业化。包括改变目前流动式用工制度,以长期合同形式稳定骨干力量,逐步解决保安骨干队员的住房、户口等问题;以建立、健全从业人员的养老、失业、医疗、职业保险,增加工资福利待遇等手段,提高保安职业凝聚力,吸纳高素质的人才,充实保安队伍;在招收使用上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管理规范,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第二,建立健全保安法制,促进保安业规范化发展[13]。保安行业立法迫在眉捷。要使整个行业有法可依,满足我国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的安全需求,应尽早制定出台《保安法》,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保障保安从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及“三金”的落实[14]。第三,要实现保安管理的现代化,包括实现管理人员、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实施管理。第四,要推动保安经营向科技化、专业化发展,实现集团化发展和产业化发展。第五,推动保安服务业向社会化发展。要根据保安服务市场出现的需求变化,及时加快保安服务结构的调整,在巩固现有保安服务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涉外、金融等专业保安服务,积极承担大型商业性展览展销、文体活动和贵重、危险物品的押运、保管等特种保安服务,更多地承担一些非警务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以减轻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压力。
第十,要完善社区矫正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工作综合性很强,涉及公、检、法、司法行政、民政、财政、劳动保障等多个部门。需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发挥优势。各部门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紧密衔接。建议成立统一的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机构,加快司法体制改革的步伐,由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成立统一领导的社区矫正管理机构,这个部门由公、检、法、司、民政、财政、劳动保障等诸部门指定人员参加,设立固定办公地点,由上述部门合署办公,便于社区矫正工作的衔接与协调。此外,要加快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加强民众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司法所的人、财、物保障,加强农村的社区矫正力量。
三、中国社会治安体制改革的远期目标
目前,中国在社会治安管理上坚持的“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部门负责、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仍然强调依靠政府的管理力量,行政控制色彩较浓,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管理效率难以提高。今后应该按照社会治安管理法制化、专业化、系统化、社会化的思路,努力探索建立中国社会治安管理的长效机制[15]。一方面,社会治安管理是政府的主要职能,政府应该继续成为社会治安管理的主体,对犯罪分子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坚持“民生为本”的取向,维护社会正义,积极开展社会建设,消除深层社会矛盾的表征或诱因,从“预防”的角度为良好的社会治安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并不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治理理论认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和公民个人)的共同合作,是搞好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16]。治安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随着公民社会的成长,应该扩大公民对“社会治安的社会参与”[17],即实现社会治安管理的社会化。同时,社会治安管理也是一个很专业化的工作,这要求从事社会治安管理的人员,包括警务人员、保安人员和参与治安管理的志愿者自身不断提高依法处置社会应急事件的能力。尤其是警务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的能力,改进为民服务的作风,与公民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共同维护社会秩序。以上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都能发展并且相互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中国社会治安管理的良好状态才能持续并得到提升。
随着社区建设在中国的逐步成熟,以社区为主要载体来推动社会治安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人”管理方面的三大优势: 属地化管理、服务化管理和参与化管理,使社区建设成为将“社会人”纳入现有的制度框架,促进“社会人”自我治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治安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未来的社会治安管理应该坚持社区导向,着重发展社区警务战略和社区矫正工作,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治安管理机制。
已有研究表明,由传统警务向社区警务的转变需要警察和社区的双方共同努力。其中,有三个关节点的转变较为困难,一是警察机构由集权转变为分权;二是社区居民对违法犯罪问题的消极态度到积极参与;三是社区真正拥有决定权[18]P199。对照而言,目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存在政府垄断现象,表现为过分强调、突出和依赖体现传统行政管理思路而且主要以强制方式实施的警察治安管理。这导致基层警力不足、非政府组织生存空间被挤压、社区治安管理目标不具体等问题出现。而且现有的社区管理在制度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社区治安管理的警务制度脱离实际,比如警务时间脱离实际,目前全国各地公安派出所的社区民警普遍实行8小时工作制,即早9点至晚5点,与社区居民的需要恰好相反。晚上社区居民回来时,社区民警也回家休息了;还包括治安管理勤务内容脱离实际,多数民警很少深入群众当中开展工作。此外,社区治安管理的考核制度和监督机制也不完全[19]。为此,需要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治安资源中的作用,包括按照“花钱买平安”的观念,有效利用保安服务行业在社区治安管理中的作用;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发挥物业管理公司在小区治安防范中的作用。要引导社区自治组织发展,促进其治安管理潜力的发挥。培育社区自治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和引导居委会,充分发挥其在社区自治组织参与社区治安管理中的领头作用。改变警察对社区治安管理“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给社区自治组织留下发挥作用的空间。还要转变传统的警察治安模式,建立与社区警务一致的管理方式,包括树立“顾客意识”、建立亲密的警民关系、改变社区民警活动方式、实行弹性管理、健全社区治安管理组织,创建专群结合的平台。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社会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虚拟时代。对社会治安的管理同样也面临着虚拟空间的挑战,传统的社区警务模式遇到了自身难以逾越的障碍。发展虚拟社区警务是社区警务的一种新的补充。简单地说,虚拟社区警务(Virtual Community Policing)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为了贯彻社区警务警民关系的伙伴化和治安对策前置化两个要旨,警方通过立足、参与虚拟社区,通过与虚拟社区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获取信任和信息,进而发现和解决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中的治安问题并服务公民的一种警务模式。虚拟社区警务是传统社区警务的拓展与延伸,或者说它是社区警务模式的另一面(一面是传统的社区警务)。虚拟社区警务不仅使社区的关注点从“地域”转向“共同体”,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虚拟社区警务是对区域性社区警务的一种补充。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虚拟社区警务的实践,比如网络警察的出现,但它实质上依然还处在零谋划、零组织、零警力的阶段,亟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予以创新性的突破[20]。
参考文献:
[1]刘振华 张海霞,《我国推行农村社区警务的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金博学,《关于保安行业人力资源枯竭的思考》,《中国保安》,2007年第5期。
[3]王龙天,《当前农村的社会治安状况分析与应对之策》,《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10月第5期(总第102期)。
[4]辛世俊,《公平正义与农村社会治安》,《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6月第3期(总第94期)。
[5]张淑平,陈玉友,《论我国当前群防群治工作》,《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3月第2期总第101期。
[6]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协办城市的天津组建了21万人的“平安天津志愿者”队伍,活跃于奥运火炬传递路线、奥运场馆、训练场地周边和大大小小的街巷道路上,以辅助政府部门加强社区、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治安防范为主要任务,协助公安机关维护公共秩序,发现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了全市社会治安整体平稳。如今,这支志愿者队伍整建制保留,正在天津城乡开展“平安社区行动”。天津市的这一创新做法,受到了中央综治委的肯定,平安建设志愿者队伍将成为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参见:《专访中央综治办主任:今年遏制群体事件任务艰巨》,《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1月13日,记者陈泽伟。
[7]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非传统安全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8]丁家祥,《试论治安复杂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构建中的几个问题》,《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8 月第17卷第4期。
[9]刘文成、赵毅、章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社会公共安全》,《理论与现代化》,2008 年第1期。
[10]李成学、蔡文钦,《邓小平新时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思想探析》,《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第21卷第3期。
[11] 林爵枢,《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法制快报》,2007年11月13日第五版总第2562期。
[12]关越,《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思考》,《公安研究》,2006年第2期(总第136期)。
[13]宋建国,《我国保安行业的未来发展战略》,《中国保安》,2003年第7期。
[14]《保安行业亟待立法》,《中国防伪报道》,2007年第5期。
[15]慕平,《建立社会治安管理长效机制的思考》,《前线》杂志,2002年第8期。
[1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17]所谓“社会治安的社会参与”,是指社会和公民为改善社会治安状况,维护社会安全而采取各种实际行动参与社会治安防控的行为。著名的治安“皮尔”准则就十分重视社会治安的社会参与,9条准则中就有4条与社会参与相关。其中第二条明确指出,“警察履行义务的能力取决于公众对警察的出现、行动和行为的支持”,第三条强调“警察必须确保公众在自愿遵守能够保障和维护他们的利益的法律时进行心甘情愿的合作”,第四条指出“公众的合作可以减少警察在获取目标时使用武力和强制措施的必要性”,第七条提出“警察在任何时候都要同公众保持良好的关系”。参见:袁振龙,《社会资本与社会安全——关于北京城郊结合部地区增进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安全的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8]夏菲主编,《治安管理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199页。
[19]董玉刚,《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我国社区治安管理的现状,2006年7月。
[20]李鹏展,屠江宁,《论虚拟社区警务》,《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2月总第102期。
第二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
根据XX省“十二五”医改规划和《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X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川办发〔2013〕5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全市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如下。
一、加快健全全民
医保体系
(一)继续做好扩面提标工作。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合)率稳定在96%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0%和75%以上。新农合住院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力争达到65%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分别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的部门为分别牵头部门,下同)
(二)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推进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全面开展城乡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办法,积极探索利用基本医保基金购买商业大病保险或建立补充保险等方式。做好开展大病保险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医保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等各类保障制度的衔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保险行业协会负责)
(三)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制定出台全市疾病应急救助实施方案和工作规则。统筹建立市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疾病应急救助。(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四)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制度。结合门诊统筹推行按照人头付费,结合门诊大病和住院推行按照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估和质量监督体系,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医务人员。(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分别负责)
(五)提高医保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建立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制。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供基本医保经办服务和发展其他健康保险产品,鼓励企业、个人购买商业大病补充保险。(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保险行业协会分别负责)
(六)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按照中、省部署推进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职责整合,做好整合期间制度的平稳运行和管理的衔接。(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负责)
二、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
(七)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严格实施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稳固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优先使用基本药物,三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销售额达35%,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和销售额达50%。鼓励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贯彻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政策力度。(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
(八)完善补偿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健全多渠道补偿机制,落实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补助政策,全面落实一般诊疗费及医保支付政策。各区市县人民政府要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项补助以及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强化量化考核、效果考核和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奖励性绩效工资向技术骨干倾斜的分配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分别负责)
(九)巩固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成效。全面落实村医政策,稳定和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创新村医各项补助考核发放办法,推动乡村医生养老待遇政策落实,筑牢农村卫生服务网底。(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
(十)加快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推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实现乡镇卫
第三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与重点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与重点
李军鹏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今天我主讲的题目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与重点。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党的十八大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部署;第二个,新时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第三个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与重点任务。
一、党的十八大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部署
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党的十八大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部署。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对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专门有一段话: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干部队伍。在这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提出来了三个方面的重要部署。第一个方面,提出来干部人事工作的重大任务,要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第二个方面,提出来了“四个坚持”,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当中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要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不能搞小圈子;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坚持注重实际,群众公认。要注重实际的绩效、要注重群众的公认程度。
第三个方面,提出来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措施:一个方面,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选人用人一定要有公信度,群众要公认。
第二个方面,搞好干部的选拔、干部的考核、干部的管理和干部的培训等重点工作。第三个方面的措施,要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和选拔干部,要拓宽社会优秀人才进入到党政干部队伍的渠道。这是我给大家讲的第一个大问题,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新的部署和安排。
二、新时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下面来讲第二个大问题,新时期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面,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第一个方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党的十八大确立了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政治路线,政治路线确定之后,组织工作就要及时跟进,没有组织工作的保障,没有能够很好地贯彻这一条组织路线的执行和落实政治路线的人,政治路线就会落空。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为了实现党的组织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同时要形成一个干部选拔和任用的科学机制,更好地为科学发展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建好队伍、聚集人才。
在干部人事队伍建设里面,要多一些围着科技创新转,围着国家发展转,围着人民幸福转的干部,尽量地少一些围着领导转,围着酒桌转,围着家人转的概念。
我们的围绕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转的干部有很多典型,如罗阳同志,罗阳同志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也是航母舰载机歼-15的项目总指挥,他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党的干部,在2012年11月25日在完成了航母舰载机的项目之后,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壮烈殉职。他领导的歼-15的项目小组,在短短的时间以内就完成了西方很多人预测的我国要再过两、三年才能够实现的歼-15的着舰起飞的科研项目。在这一个科研项目的进行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在我们的航母上面进行试验的时候,罗阳同志总是呆在距歼-15落舰只有一二十米远的地方来观察歼-15是怎么着舰的。
所以他的心脏受到了巨大的危机气流的振动,再加上他工作劳累,所以航母舰载机的成功着舰,凝聚了他的心血、智慧,乃至于生命。像这样的干部越多,我国的科学发展就会发展得越好,我们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也会落实得越好。所以选好干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这样的目标的实现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如果我们选不好干部,甚至于说选出来了一些腐败干部,对我们党的事业就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所以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要为我国的科学发展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建好队伍。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强政治制度竞争力的需要
第二个方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增强我国政治制度竞争力的需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干部选拔是不是民主、是不是有公信力?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甚至于说决定了国家的兴衰,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苏联巨变前夕,苏联科学院做过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示:老百姓认为苏联共产党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只占11%,而认为苏联共产党代表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利益的高达85%,所以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是选人缺乏公信力,老百姓已经不相信它选拔出来的人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进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提高选人用人的民主化的水平和公信力,能够增强政治制度的竞争力。
所以干部制度的竞争力是国家政治制度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国家的国家强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我在这里举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于2008年3月的时候,在全国做过一个民意调查,就一个国家的国民对这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国家前进的方向对这两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大规模的民意调查,这一个民意调查遍及全球24个国家,最后调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在上述两项的排名当中都位居24个国家的首位,我国的人民充分肯定我国的前进方向和对国民经济的满意程度,满意率分别高达86%和82%,而美国这两个方面的满意度只有23%和20%,而英国、法国和德国三国表示满意的人数也只有30%左右。所以在这一个民意调查出台之后,很多国家的政要大出大家的意料之外。
美国当时的总统小布什表态抵制奥运就是得罪全中国人民,所以他表态要出席北京奥运会,英国、法国和日本的国家首脑也表示要出台北京奥运会。
所以人民群众对你这个国家是不是满意,对你这个国家的前途是不是满意,对你选拔和用人是不是满意,决定你这个国家的未来发展前途。所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解决干部人事工作中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第三个方面,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解决干部人事工作当中存在着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多的成果。特别是在2000年中央出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之后,我国明确了党政干部、国有企业干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之后,又相继出台了《干部任用条例》、《公务员法》等一系列的法规文件,干部人事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在2009年的时候,中组部又颁布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规划纲要》,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但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干部人事制度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机制不够健全。“一把手”、“一言堂”,“一把手”说了算的现象依然存在。干部竞争择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优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小圈子当中选人,由少数人在少数人当中选人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我们在干部的任用当中重选拔,轻淘汰退出,所以干部能上不能下,缺乏一个健全的不称职干部的淘汰制度。同时,在干部激励约束机制下还不够有力,特别是在干部的教育管理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在选人用人方面,不正之风屡禁不止,人民群众对这一些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反映比较强烈,特别是在某一些地方、某一些系统还存在着一些用人腐败,整治工作任重道远。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我们就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与重点任务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下面来讲第三个大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在我国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要推动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分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所以,在这一个目标里边,我们有20个字。
第一个是广纳群贤,广纳群贤就是要创新识人、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形成一个群贤必至,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第二个,人尽其才。人尽其才就是要因事择人、量才任职,把最优秀的干部配置到最关键的岗位上去,让能干事的人有机会,干成事的人有舞台。
能上能下,要建立健全干部的退出机制,做到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身份能官能民,使干部队伍实现良好的新老交替,优进劣退,形成这样一个制度化的机制。
公平公正,要保证选人用人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的公平公正。公道正派地选拔干部,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
充满活力,要与时俱进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目标主要是有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扩大干部工作的民主,提高干部群众的参与度。选拔干部不光是一把手和其他领导干部的责任,更多的要让干部、群众广泛地参与进来;第二个目标,健全竞争择优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第三个方面,完善干部的管理制度,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第四个目标,要加强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监督,有效地遏制用人方面的不正之风;第五个目标,深化分类分级管理,健全干部人事制度体系。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我们要坚持下面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邓小平同志讲过:“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党管干部,是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体现。用人权是重要的执政权,放弃党管干部就意味着放弃党的领导地位。所以,党管干部是我们要坚持的一项原则,但党怎么样管干部?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党管干部并不是党委的一把手管干部,更不是党委的一把手去管理干部的任用等等。党管干部要管什么呢?要探索党管干部的有效实现形式,党委重点要管用人的宏观政策,管用人的标准,管用人的程序要规范,而不是具体地去管用什么样的人。
第二个方面,要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建设原则。我们要遵循干部的成长规律和干部管理工作的规律,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形成一个内容完备、结构合理的一个干部人事制度体系,来实现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管理和依法管理,逐步地做到干部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
第三个原则,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提出来了德才兼备,但当时事实上是把知识化作为了干部任用的重点,因为当时干部队伍当中专业人才比较缺乏,但发展到现在的时候,我们的干部队伍中知识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及时地提出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才一定要德才兼备,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害才,往往容易妨碍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特别是要重视考察干部的德。
考察干部的德有很多方式,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浙江省通过正反双向测评干部的“德”的方式就非常有效。什么是正反双向测评呢?首先是正面的测评,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正向测评,正向测评他的德,同时还反向测评,针对干部的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列出大局观念不强,群众观念淡漠等十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反向测评。从反面来看他的道德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一个反向测评往往能够认真地核查出来干部的实际的德的情况。
第四个原则,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改革原则。我国在这几年大力地推广了竞争择优方式,从2008年到2011年,我们全国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出来的厅局级、处级、科级干部多大28.7万名,并且竞争择优的工作由科级、处级逐步地向着局级、副部级的领导岗位延伸,由党政机关向企事业单位拓展。有些中央部门的副部级的干部也是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通过竞争择优的方式产生的。
(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我们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要抓住一些关键性的环节来进行改革,我们的重点主要是下面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规范干部的选拔任用的提名制度,干部的选拔最关键的第一个环节是提名,对一个候选人的提名,候选人的提名非常关键。
据我们对一些问卷调查的分析,在选拔任用的程序当中,提名指向的权重达到了89.04%,决定机构意见权重只占10.96%。也就是说,提名在一个干部任用的过程当中所占的重要性高达89%,说明提名能够最终决定一个干部的任用。
据对298例正科领导干部任用情况的调查统计,初始被提名的候选人被最后任用的达到了292例,占97.99%,最初被提名的人有98%的可能会被任用。所以在干部的选拔当中提名非常重要。
我们要建立健全一个主体清晰、程序科学、责任明确的干部选拔任用的提名制度。在干部的提名的过程当中,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达到对提名的认真监督和严格的提名这样的制度,往往会发生一些用人腐败的现象,在这个方面的教训是非常多的。
我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典型例子,如吉林省靖宇县原县委书记李铁成“批发”、“零售”干部创下了县内科局级以上的干部“不留死角”的卖官记录,全县100多个单位没有一个单位不给他送钱,科局级以上的干部没有一个不向他行贿。他掌握了这一个干部提名和任用的不受监督和制约的权力。
第二个典型的例子,安徽省阜阳市颍东区原区位书记韩希鹏在任期间提拔干部,看似是履行的程序进行了集体研究,事实上是提拔谁、安排谁到哪一个位置上都是他直接跟组织部长说,然后由组织部门准备汇报材料,在书记会上再履行组织程序。所以,其结果是“从程序上来看合法中规中矩,但事实上是他一个人的意志的体现”,原因在于干部的提名和考察的过程当中缺乏民主。
第三个典型的例子,山西省翼城县原县委书记武保安在当县委书记8个月的期间里边29次受贿卖官,在案发之后,他曾经多次地感慨地说:“当书记跟当县长大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因为县委书记是一把手,可以说了算,可以他当县委书记之后预先圈定名单,授意组织部门履行程序,常委会的集体领导也沦为虚设,也使它的用人权、提名权缺乏制约。所以,这一些非常沉重的教训提醒我们在干部的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方面一定要建立起来一个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科学民主的制度体系。
怎么样来规范干部的选拔任用的提名制度呢?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措施:第一个方面,要确立多元推荐提名主体。解决一个“谁推荐提名”的问题,推荐提名应该多渠道地提名推荐干部。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一个杭州市“两轮推荐、两轮票决”的案例,什么是“两轮推荐”呢?在全市的领导干部会议当中民主推荐建议考核对象。第一次是由全市的领导干部会议大家一人一票民主推荐考察的对象,这是第一轮推荐;第二轮推荐,市委的权威会民主推荐提名,由常委会票决的建议人选。在第一轮提名的基础上再由市委的全体会议大家一人一票民主推荐,最后提交常委会票决的建议人选,这是两轮推荐,然后再进行两轮票决。第一次票决是由市委常委会差额票决建议人选,市委常委会要差额票决产生建议人选,然后再由市委全体会议(市委全委会)票决拟任人选,最后才产生正式人选。所以我们在这里边能够看到市委书记的提名权只是几百票、几十票当中的一票,而且这个票要经过两轮,最后票决还要经过两轮,所以“一把手”的权力就大大地约束了,有效地避免了一把手在少数人当中选人的弊端。
第二个方面的措施,规范提名的形式和程序,解决一个怎样提名的问题,提名一定要符合程序。如在复职人员的提名方面要发挥多元的提名主体作用,通过发布职位空缺预告,多元主体的推荐,资格条件的审核,综合素质的评价等等,最后才提出一个考察对象的初步人选。所以这个提名本身也要经过多次非常规范和科学的程序才能够产生出来这样的一个提名人选。
第三个方面,合理地界定提名责任,解决一个“谁承担责任”的问题,你乱提名就要承担责任,你提名出来的干部证明是一个不合格的腐败的干部,那你这个提名的人也要相应地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要建立一个提名情况在领导班子内部公开的制度,谁提了名,应该让大家都知道,加强对违规提名的责任追究。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要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机制。对领导干部的任用,对领导干部的提拔一定要建立在科学的考核的基础上,考核领导和领导班子要用科学发展的相关标准来进行考察。怎么样来进行考察呢?第一次方面是要完善考察的标准,要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的表现等方面来全面地考察一个干部的德才表现。
第二个方面,要优化考察的办法。要把平时的考核、考核、任前考察、届中届末的考核结合起来,同时要利用好审计、统计、专项考评、干部巡视、个人事项报告、信访举报、民意调查、实绩分析等方面来全面地评价领导和领导班子。把多方面的考察集中起来全面评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估一个干部。
第三个方面,强化考察结果的运用,要把考核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工具,并且把干部的考察和干部的培养教育、监督管理和激励约束相互结合起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三个重点,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竞争性的选拔干部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用人过程当中的不正之风。怎么样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呢?
第一个方面,要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制度化和经常化,要求到2015年的时候每年新提拔的厅局级以下委任制党政领导干部当中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应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比例。机关中层以下的领导职位除了特殊的岗位之外,要逐步地做到以竞争上岗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所以,要逐步地把竞争选拔干部的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第二个措施,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方式和方法,强化实绩导向,注重能力水平,坚持干什么考什么,提高人才选拔的科学性。
第三个方面,完善差额选拔干部的办法,推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考核票决的方法,要让干部的选拔有差额才有竞争。
第四个方面,推行干部任用的票决制,推行党委的全委会,票决下一级党政政治人选的制度,探索实行常委会无记名投票,确定任职人选的办法。
第五个方面,探索多种竞争性选拔方式。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浙江省宁波市初选评价的方法。在资格审查环节采用量化评价的办法,从报名的人选当中筛选出来一批综合能力素质优秀的同志进入笔试,然后再通过公开选拔面试等环节加以优化。
竞争选拔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采取科学的竞争选拔的方法,坚持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人也考得好。所以要加快考试测评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如外交部在新闻司、领事司副司长职位竞争上岗的过程当中就采取了一种模拟主持现场记者会、视频会的考试方法,把生动逼真的外交场景“搬进”了考场里边,让竞争者在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这样的“真枪实战”当中经受考验,所以选拔出来的干部也是很好地考察出他的真才实学。
在贵州安顺市搞了一个跨部门竞争上岗选贤任能的方式。在他们任用干部的过程当中实行了“四个打破”:第一个打破,打破了部门的界限,无论是否属于本部门、本系统,只要符合条件的都可以参与干部竞争上岗;第二个打破,打破了行业的界限,无论是市直党政机关干部还是在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符合条件的都可以报名;第三个打破,打破了身份的界限,只要你符合选拔科级领导干部的条件都可以报名参加;第四个打破,打破了资历的限制,只要具有3年以上的工龄都可以报考副科级的岗位,有4年以上的工龄都可以越一级报考正科级的领导职位。所以这“四个打破”有利于吸引各个方面的人才竞争上岗,也扩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大了干部竞争上岗选拔人才的考察范围。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第四个方面的重点,要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制度。要大力地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的环境磨炼、重大斗争的考验,实践证明是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现在在干部队伍里边存在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很多的领导干部缺乏基层一线的经验,据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调查显示:有93.6%的网友认为,目前大多数年轻干部工作经历单一。
据统计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厅局级领导干部当中来自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比例高达44.6%,而具有县、乡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只占12.5%。
在中央国家机关某一个重要部门,缺少基层工作经验干部的人数的比例在2000年是35.5%,到了2010年达到了52.1%,一半以上的干部缺少基层工作经历,一半以上的干部是从校门直接到了机关门。而科以下的干部缺少基层工作经历的,在2000年达到了79.8%,到2010年达到了82%,80%以上的科以下的干部都是从学校门直接进了机关门,而没有基层工作的经历。
怎么样拓展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力度呢?我们有一些具体的措施:第一个方面,要注重从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人员当中选拔上级的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在选拔干部的过程当中既要看他的知识学历,又要看的“工作学历”。
第二个措施,坚持从基层考录公务员制度,让“工农牌”的人才能够进得来,所以到2012年,省、设区市的机关录用公务员,除了部分紧缺和特殊岗位之外,都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当中考录干部。
第三个措施,注重从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一线工人农民、农民工等群体当中定向考录公务员。
第四个措施,推动干部人才到基层一线培养锻炼:接地气、增感情、长才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五个方面的重点,要逐步地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的方位。所谓公推是要由党员推进,群众推进和组织推进相结合;所谓直选是党的委员会及其领导人由党员代表大会或全体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全体党员或党员代表一人一票产生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第六个方面的重点,健全干部的管理机制。一,加强干部的日常管理。关键是要拓展经常性了解干部的渠道,在日常的接触当中考察了解干部,从中发现一些苗头性的问题,早敲警钟、早作提醒、早采取措施,所以加强干部的日常管理非常重要。
第二个方面,落实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健全调整不适合担任现职的干部队伍,特别是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要逐步地完善干部退出机制,明确干部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下”的标准,规范“下”的程序,疏通“下”的渠道,逐步地把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让他们“下”的这样一个制度常态化和制度化。
第三个方面,探索建立拟提拔干部的廉政报告制度,要提拔什么样的制度,这样一个拟提任的人选就应向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做廉政报告,反映他自己各个方面的廉政方面的情况和个人财产的情况。
第四个方面,要坚持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相结合,特别是要加强对干部的心理疏导,据杭州市社科院搞的一份调查的结果显示:杭州市的市一级和区一级的干部,68.3%的区一级以上领导干部认为承受的心理压力偏高或很高,所以同时也要加强对干部的关心和爱护。
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第七个方面的重点,要实行干部工作的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所以,干部工作的各个方面的信息都应该公开出来。
第一个方面,拓展公开的内容,要做好干部工作的政策、工作程序、干部选拔任用的过程和结构都要公开出来,让人民群众了解;第二个方面,要畅通公开渠道。通过各种方面的渠道,包括会议、文件、媒体、互联网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公开制度,把干部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流程都公开出来。
第三个方面,完善公开的机制,要健全空缺岗位的公示制度,把空缺什么样的岗位,岗位有什么样的要求,任职有什么样的条件,都要向社会公示。对干部的任用提名的情况,民主测评的结果,民主推荐的结果也要在相应的范围里边加以公开,也有利于群众的监督。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第八个方面的重点,完善干部交流的制度。首先是要大力地推进中央机关和地方之间的干部交流,推进地方之间的干部交流。
第二个,加大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
第三个方面,要推进机关中层干部的交流和轮岗范围,特别是要健全机关内部管理人财物、执法岗位、职级岗位这一些重要的岗位上的干部的轮岗交流力度,防止某些干部在一些重要岗位工作长了之后发生违纪和腐败的情况。
第四个方面,要疏通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单位干部的交流渠道,让更多的优秀的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进入到党政干部的队伍。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第九个方面的重点,要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要深化工资制度的改革,健全公务员工资的正常增长的机制,对于那一些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长期担任县乡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实行工资福利的倾斜政策。
要健全干部的奖惩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丰富奖励的形式,规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范奖励的种类,同时要健全相应的惩戒制度;完善干部的权益保障制度,关心干部的身心健康,健全干部休假制度、健康检查等制度,要完善申诉控告制度,对干部的处理要允许干部进行申诉,从而完善对干部权益的保障机制。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第十个方面的重点,要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坚决地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
要畅通电话举报、信访举报、网络举报的渠道,加大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和巡视力度,特别是要对电话举报、信访举报和网络举报的各个方面的线索进行认真的核查落实。
要健全严重违规用人问题的立项督查制度,对一些用人问题,违规用人的问题要加强立项核查,进行认真的督查。
同时要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等用人问责制度,特别是对干部的提名、干部的决定和任用当中发生问题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用人的问责规定。
我们要通过这一些方面的重点的干部制度的改革,最终建立起来一个民主、科学、和规范的干部人事制度,这是我今天给大家讲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内容,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全文如下: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之年。要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入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坚持以群众反映突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一、加快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重点解决公立医院规划布局不合理、公益性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就医秩序不规范以及综合改革不配套等问题。把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中之重,系统评估试点经验,梳理总结试点模式并加以推广。启动实施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新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市)700个,使试点县(市)的数量覆盖50%以上的县(市),覆盖农村5亿人口。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研究制订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4年每个省份都要有1个改革试点城市。重点任务是:
(一)推进公立医院规划布局调整。编制《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各地要按照国家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以及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与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向社会公布。将区域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统一纳入规划,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进一步明确公立医院保基本的职能,优化结构布局,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医药局负责。排在第一位的部门为牵头部门,分别负责为各部门分别牵头,下同)
(二)建立科学补偿机制。破除以药补医,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以及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管理、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由各省(区、市)制订具体的补偿办法。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要求的投入政策。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医保基金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分别负责,中医药局参与)
(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综合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能力、群众就医负担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提高护理、手术、床位、诊疗和中医服务等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降低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设备原则上由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政策要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要制订价格调整的具体方案,明确时间表并组织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
(四)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研究拟订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政策,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严禁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务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卫生计生委负责)
(五)完善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机制。县级公立医院使用的药品(不含中药饮片)要依托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以省(区、市)为单位,采取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等办法开展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允许地方根据实际进行不同形式的探索。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
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保证药品质量安全,切实降低药品价格,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与基层基本药物采购联动的机制。逐步规范集中采购药品的剂型、规格和包装。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网上阳光采购。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采购数据实行部门和区域共享。(卫生计生委、中医药局负责)
(六)建立和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管办分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公立医院法人主体地位。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人事、资产、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公立医院院长选拔任用制度,明确院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强化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问责机制。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到2014年底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一律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医药局负责)
(七)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制订分级诊疗办法,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通过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方式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各省(区、市)要按照分类指导、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原则,统筹安排本省(区、市)内各项对口支援工作。国家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基层首诊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工作。研究完善方便流动人口参保和就医的政策。(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
(八)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提供和使用的政策,加强县中医院和县医院中医科基本条件和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医疗机构开展成本相对较低、疗效相对较好的中医药诊疗服务。继续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制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加快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医药局、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
二、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努力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重点任务是:
(九)放宽准入条件。修订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减少外资在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持股比例限制。按照逐步放开、风险可控的原则,将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服务提供者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扩大到全国市(地)级以上城市,其他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可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特定区域设立独资医疗机构,逐步扩大试点。清理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取消或合并,减少审批环节,公开审批程序和条件,提高审批效率。(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1
(十)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各地要集中清理不合理规定,加快落实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和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科研立项等方面同等对待的政策。研究制订在人才流动、土地、投融资、财税、产业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医政策,并向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投向医疗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倾斜,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完善按照经营性质分类的监管和评价政策,逐步建立符合卫生行业和医务人员执业特点的管理制度。依法加强行业监管。(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医药局负责)
(十一)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出台推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进一步简化程序,推动
医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消除阻碍医师有序流动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中医药局负责)
第五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重点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重点
2009-07-29 06:44:00 来源: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成都)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陈光
现代政务管理正在经历三个转变,一是从内部流程管理到社会服务管理的转变,二是从政府对社会的直接管理到多主体的公共治理的转变,三是从目标考核为主的内部评价到包括内部控制、社会评议和第三方评价在内的绩效管理的转变。我们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发展也许正好处在这个转折点上。
我们有初步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们的市场是扭曲的市场;我们启动了基层治理、特别是在农村的治理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城市的街道和社区如何实现民主管理还没有载体来有效推进;我们的发展对社会成员仍然存在不公平,社会的不公平是发展中最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就是政府改革的方向之一。
我们的市场是扭曲的,是因为我们只有两个力量:政府和市场,缺失了“社会”;为什么我们没有有效的公民参与,是因为社会组织的发育滞缓;为什么社会矛盾凸现,也是由于社会发展迟缓,没有利益冲突的缓冲机制。如果说,前30年我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后30年更加繁重的仸务是要建立现代社会治理结构。
为此,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导向,一是建立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这个体制应该建立在政府职能优化、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民参与、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础之上;二是建设人民真正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体现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我国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以下6个重点领域:
——全面正确履行地方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内部流程管理向高质量、全域性提供公共服务转变,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和实施公共服务标准,实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
——按照职能有机统一、服务城乡统筹的原则,优化政府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在试点基础上,形成城乡一体的大部门管理体制。探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和协调的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相对集中、执行专业高效、监督有力到位。
——创新行政运行机制,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创新效能管理和绩效管理模式,扩大社会评议,引入第三方评价,建立目标考核、社会评议和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政府行政效能评价体系。其中,特别需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评价,改革只有内部考核的绩效管理体制。
——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按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发展需要,严格依法行政,实现政府职能界定、运行保障和机构编
制的法定化,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政府立法,加强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和责仸追究力度。
——改革行政层级,在合理划分实事权基础上、建立高效统一的行政层级制;探索功能区发展模式,条件成熟时,改行政区为管理区,管理区为政府的派出机构;逐步建立社区服务管理机构,作为管理区派出机构。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心下沉。
——积极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成长,是建立以公共治理为基础的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行政体制改革取得进步的环境和条件。在社会组织培育方面,既需要有政府对社会组织、特别是基层社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辅助公共治理作用的认识,也需要社会组织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有新的提升。同时,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现实需要,适时改革我国实施多年的社团管理办法,变传统管制为依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