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恭城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基本情况

时间:2019-05-14 03:1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西恭城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基本情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西恭城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基本情况》。

第一篇:广西恭城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基本情况

创新机制 强化管理

北洞源村探索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

2007年,平安乡北洞源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勇于创新,努力把北洞源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通过从社区管理体制、干部队伍、党员管理、硬件建设和社区服务等方面,采取“五优化”措施,对农村实行社区化管理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基本情况

平安乡北洞源村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东面,距县城12公里,全村辖北洞源、马塘、观音塘、石排岭四个自然屯,有2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人口2182人。设党总支一个,党小组3个,现有党员52名。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大力发展以柑橙种植为主的水果产业,农民的收入得到大幅提高,水果种植面积达3520亩,水果产量7450吨,人均有果3.4吨,2006年人均纯收入4820元。全村共建有沼气525座,沼气入户率达到95%。近年来,该村在发展水果的同时,鼓励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创市场,做水果销售,目前已形成一个上百人的销售队伍,年销售水果7万多吨。因此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彩电、冰箱、空调、小轿车等高档家电和交通工具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全村共购置了60多辆面包车和小轿车,是远近闻名的“小车村”。

2006年,北洞源新村作为桂林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新村于同年4月破土动工,历经一年的建设,完成了27栋瑶家别墅楼、一栋综合楼建设和旧村穿衣戴帽工程和拦河坝、龙星桥、石拱桥、滨江公园、小广场、停车场、公厕、人饮工程等一大批公益设施建 设,于2007年5月1日隆重开村,北洞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我县又一个集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北洞源新村的建成,标志着我县的“富裕生态家园”建设由自然村向中心村、行政村的转变;由单是新房建设发展到新房建设和旧村改造同时进行;是全县第一个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农村;赋予了新农村建设新的内涵,成为全区第一个“保险先进村”;第一个引进先进能源环保技术--地源热泵空调热水器的村。

二、主要做法

然而,随着新农村的建成,新农村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服务对象,突破了原有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范围,众多的辖区社会组织,超越了原有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复杂的社会管理局面,使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难以适应,并由此引发了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如在在农村能否以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建立一种覆盖农村全体群众民的管理服务体制,推动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新社区转变,成了目前迫切需要破解的社会管理难题。为此,在实行社区化新模式前期,我们经过近一个多月时间的调研排摸,并到市各社区考察,通过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成功经验,精心制定《平安乡北洞源村社区化管理工作方案》,并着手在北洞源村全面实行,从改革现有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采取优化社区硬件建设、优化社区管理体制、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素质、优化社区党员管理机制、优化社区功能“五优化”措施,在北洞源村开始全面探索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一)优化社区硬件建设,发挥阵地作用。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契机,不断加大社区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是优化社 区办公场所。为方便居民办事,便于社区管理,社区实行综合式办公;二是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根据自身实际,积极争取上级单位的支持,建立了社区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定期开放为居民服务。三是优化社区公共设施。为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多方协商,引进了社区超市,规范社区农贸市场,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同时争取县直单位的支持,绿化、美化社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

(二)优化社区管理体制。首先是打破原有村民概念,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在继续保留村经济合作社、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同时,着重构建覆盖辖区全体居民的管理和服务组织机构“一会一体五小组”,即成立北洞源社区村民理事会,下设党群共富信用联合体,生产发展服务小组、社会保障服务小组、文明卫生计生监管小组、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和公益事业服务小组。社区理事会由8人组成,每个服务小组由2人组成员。社区村民理事会在村党总支部领导和村民委员会运作下,具体实施社区化管理服务的各项工作。五个服务小组具体负责相关的工作,并联系一个片区,实现对包片区“一口清”,即能熟练掌握自己所分片的居民基本情况,包括弱势群体、外来人口、可依靠对象等,承担起了社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本着“精干高效、运转协调、增加职位、义务尽责”的原则,按二正六副配备,其中支部书记1名,社区村民理事会长1名,副会长2名,理事会成员3名。所配备的8名农村社区干部,8人每年3万多元的薪酬和工作经费全部由县、乡财政负担。

(三)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创建工作水平。一是抓选配。对现有村两委干部,将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熟悉社区工作,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部调整充实到了理事会中,二是抓培训。针对 社区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知识面过窄等情况,我们克服种种困难,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辅导讲座、外出考察、专家授课等形式,积极组织社区干部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各种开展工作必需知识的培训,并组织参加县委组织部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近几个月来,共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400多人次。

(四)优化社区党员管理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为契机,通过培训,深化党员设岗定责,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制定了社区自治章程和社区居民公约,完善了《社区居委会任期工作目标》、《社区居委会干部岗位责任制》、《社区居委会工作守则》等有关规章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

(五)优化社区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紧紧围绕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服务抓建设,抓好建设聚民心,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按照“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要求,大办社区服务业。先后成立了社会保障室和社区服务群众工作室,开辟了文体休闲、医疗保健等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网络。一是搞好弱势群体的服务工作。成立党员义工服务队,在社区开展卫生保健、机械维修服务上门活动,同时,以老党员和有志青年为主,组建了社区自愿者服务队,及时救助社区贫困户、低保户和困难群众。二是宣传服务工作。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团结、养成文明风尚为目的,利用各种载体积极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旅游培训、计生文艺晚会、协助各高校开展各种为民服务活动等,提高了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和群众的参与率,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定期开展政策理论、科普知识宣传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居民、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共驻、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实现了政策、文化、体育、科技、法律、卫生“六进社区”,整合了创建资源,激发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三、取得的成效

(一)社区建设进一步规范。一是活动阵地建设得到加强。通过上级拨一点、乡出一点和村民筹一点的方式,投入资金80余万元,建成一栋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随后又投入资金3万多元左右,配齐社区综合办公室,使社区达到每个干部一套办公桌椅、一个会议室50套桌椅、一个活动室、二台电脑、一张妇检床,警务室设备配套,办公室各种职责和规章制度以及标识牌上墙公示,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二是社区干部的战斗力得到增强。配备了8名社区干部,同时市委组织部和乡党委各选派了1名政治纪律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熟练的优秀干部下到社区挂任党总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助理,增强社区干部力量。

(二)共创共建资源得到整合。通过建立共创共建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一是建立了协调机制。积极动员和组织驻社区的商店、企业、中介组织等单位广泛参与社区建设;二是群团组织作用发挥明显。充分发挥社区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组建篮球队、志愿者队等文体队伍,丰富活跃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如积极争取龙 星集团的支持,出资30多万元建设一座风雨桥,协调县自来水公司搞好自来水工程建设,协调公安部门建立社区警务室,搞好社会稳定,使居民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

(三)阵地作用发挥明显。一是发挥了宣传阵地作用。利用社区党校对居民骨干和居民代表进行培训教育,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和科技知识、旅游知识、遵纪守法、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成立专业合作社等知识教育,邻里纠纷减少、治安刑事案件得到有效控制,自实行社区管理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二是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有效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宣传栏,加强科学、健康、文明的文化宣传工作,积极开展移风移俗、文明家庭、文明居民、平安文明小区、志愿者义务服务队、信用村和保险村等“创建”活动,居民的“创建”意识、社区意识和公德意识得到提高,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是全区的“巾帼示范村”;今年7月配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抓好了创建全区保险先进村工作,全村参保率达到了80%,参保金额达到了20多万元,在全区获得中国人寿保险先进村,目前正在创建全国保险先进村。同时还作为全市创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现正在申报。

(四)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一是在社区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配齐了社区办公场所和健身娱乐设施;建成1座便民候车停,有了公交车进出;居民生活需求的社区餐饮(农家乐餐馆)、购物(超市、农贸市场)、医疗等服务功能逐步健全,社区公共设施得到改善。二是在创建活动载体方面。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以党团员为主要力量,组建社区自愿者服务队,广大社区党员、团员、居民群众积极参加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青少年教育、民事调解、爱心服务、卫生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监督多个群众性的服务活动。结合创建工作的开展,社区村民理事会在辖区范围内招收了1名保洁员负责社区绿化、保洁,采取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方式,“你出资、我清扫、共收益”,有效破解了垃圾围村这个长期困扰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难题。三是在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今年该社区得知本村石排岭自然村的黄声艳患有白血病以后,积极发动本村的村民进行捐助,当天就得到捐款8000多元,对黄声艳家及其本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经过努力,平安乡北洞源新农村在实行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创建工作后,通过社区管理体制、干部队伍、党员管理、硬件建设和服务群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构建起一个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农村新社区还有一定的距离。要搞好社区建设,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及时有效解决,才能促进社区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一是社区工作负担重,社区干部待遇低。实行社区后,社区管辖范围扩大,工作量明显加重,职责成倍增长,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认为自已的付出与报酬极不相称,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二是社区工作人员上岗时间不长,思想不稳定,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三是为民服务的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针对这些现象,今后将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作用,把继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干部的教育结合起来,千方百计调动社区干部的积极性;抓好社区干部的培训工作,每季度定期召开社区建设工作例会,听取社区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生活中的困难,引导他们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研究出台支持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一些阻碍社区发展壮大的机制体制问题,稳定社区干部队伍;积极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及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尽可能地给社区居民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困难,采取多种形式促进社区工作水平跃上新台阶。

第二篇:创新农村服务社区化管理模式

创新农村服务社区化管理模式

王传雄

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我们就农村服务社区化问题开展了调研,摸索了一些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工作,要以转变乡镇工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为主题,以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构建和谐新农村、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党建工作要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中发挥作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保障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基础上的新举措。根本的出发点和宗旨,就是把社区的民生为本、服务为要、成果共享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延伸、拓展、嫁接到农村,努力推进农村服务工作的优化升级,使更多的群体参与改革建设、享受发展成果,从而进一步保障民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凝聚社会建设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具体举措。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必然的历史转变进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大机遇期已经来临。从农村建设社区化切入,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技术向农村扩散、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顺应了服务“三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全国各地农村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有益探索。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最佳时期,“三农”工作的发展,使得农村的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在新的基础上,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由传统的领导管理方式向现代化优质服务转变,领导好、组织好、服务好新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忠实践行,也是党在农村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革创新。

二、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农村服务社区化,主要内涵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其中核心是服务,关键是管理。关于农村服务社区化的具体目标、职责、机制,根据各地的实践探索,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农村服务社区化。就是要保障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农村产权清晰、村级规划科学、村民办事便利、网络广电互通、文体设施健全、社会保障无忧、医疗站所联网、垃圾处理及时、集市交易方便、服务网点便利、中小超市惠民、公交联通集镇。其他还有道路通户、饮水卫生、路灯亮村等等。实现这些目标,要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新趋势,把城市社区服务理念引入农村,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社区理念,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氛围,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服务平台。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向各村延伸,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制度,构建社区化的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支部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优势,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一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适度规模经营、弘扬文明新风、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共驻共建,共同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另一方面,围绕新农村建设,协调涉农部门、结对帮扶单位、经济实体、中介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将救助低保、计生医疗、文体教育、治安环保、便民服务等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延伸和引导到农村社区,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助服务。探索构建政府公共服务、村民自我服务与市场化商业服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社区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发挥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支部服务社会化”,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党员服务具体化。就是要以农村支部为核心,以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网点和民情接待室为载体,以党员为主体,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工程、党员创业基地、党员联户、党员承诺、结对帮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党员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来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健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工作机制。要立足实际,科学谋划。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要将社区化服务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紧密衔接,梯次推进,基础好的起点一定要高,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对于在城市周边地区和农村城镇的中心村,应引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方式方法,推进城镇城市化。对于相对偏远的农村,在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村或者自然村落,应逐步引进城市社区化管理服务方式,提高村级综合管理服务水平。要强化保障,建章立制。要保障农村服务社区化有序推进,必须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完善、规范,通过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群众接待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但要注意不能繁琐,要管用、有效、高效,推进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形成充满活力的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要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严格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成立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监管小组,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要抓住村委换届选举的契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党政“一肩挑”的成果,进一步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村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要整合资源,多元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社区化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开展城市社区、单位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领导和动员共青团、妇女、民兵等村级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农村社区的服务和建设;广泛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以专业合作、义务劳动、互帮互助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通过共同努力,真正让社区化服务在农村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

第三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化管理模式初探

农村环境卫生长效化管理模式初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经过“创卫”工作的洗礼,城市环境卫生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一个干净卫生整洁文明的城市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而占我国总人口约55 %的农村居民大多数仍生存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及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由于部分农村居民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改变,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简陋,村内外垃圾乱堆乱倒,禽畜放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直接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阻碍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整治工作势在必行。笔者长期工作在农村基层,一直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认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只能治标,只有建立一个长效管理机制才能标本兼治。纵观农村环卫工作,目前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整治不全面、不彻底现象依然存在。通过一系列的整治活动的开展,整体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观,但仍存在不少卫生死角,甚至有些区域仍出现反弹现象。有些村干部、群众对整治工作认识不到位,把整治工作搞成形象工程“驴粪蛋蛋外面光”。部分村缺乏长效管理,搞一阵风,应付检查,整治期间符合标准,活动过后,江山依旧.群众思想认识尚需进一步提高。通过宣传、培训、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广大村民在饮食卫生方面的一些不良习惯有所改善,但对环境卫生,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具体表现为:收获季节,农民焚烧农作物秸秆现象仍然存在;一些病死的小动物抛入废井、河道中;一些中小企业、养殖场、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严重;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重经济,轻环境卫生的思想,缺乏环境卫生管理意识;流动人口集聚地环境卫生脏乱差,虽为生活习惯所致,但关键仍是思想上的问题。

相关设施比较简陋,保洁体系建设薄弱。目前,集镇和农村配置了环境卫生有关设施,修建了一些垃圾台、公厕,在整治环境卫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拉运车辆少,缺乏统一管理,各村自设垃圾场,形成二次污染。保洁体系虽己建立,但办公经费、保洁人员工资、车辆费用等无法落实,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缺乏长远规划。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仅仅只局限于一年搞几次活动促进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往往是搭了拆、拆了又建。尽管示范村已制定村庄建设规划,但行动迟缓,实施难度大,农村人畜混居、垃圾乱堆的现象仍然存在,群众的一些陈规陋习,短期内很难根除,要予以转变,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建议

农村环境卫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不高,卫生意识差,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考虑不够。因此,建立长效机制是破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是召开各种会议,增强街、村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利用村务公开栏、板报、广播、标语、设立宣传站等形式大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舆论和声势;三是组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赴外地参观学习;四是举办各类培训,集中培训骨干,带动村民养成自觉搞好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五是组织群众开展“建设新农村,我该怎么办”的主题大讨论活动,让群众作主建设自己美好家园;六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宣传;七是发挥保洁体系作用,进行全民培训。

加强基础管理,着力提高综合服务功能。针对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开展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彻底疏通渠道,清理农民房前屋后遗留垃圾,确保公共部位有专人保洁,并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加强卫生村与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

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从源头上彻底消除脏、乱、差现象。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源地水质保护和管理,提高自来水入户率。禽畜实行圈养与住房分离;建立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壮大养殖业;各户厕所统一改为双瓮式、沼气式、三格式无害化厕所、水厕等;

加强排污管理及废弃物污染防治,严格控制企业排污,加强禽畜养殖污染控制,调整养殖业布局,对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养殖场进行关闭,推行农场化、规模化经营,提高粪便还田和综合利用,是治理禽畜污染的重要出路,必须常抓不懈。③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可根据当地情况因地置宜,建立污水处理站,使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作为中水使用。

制定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长远规划,实施健康教育,确保健康教育正常进行。开设卫生讲座,定期对卫生人员、信息员进行不同层次的讲座,提高村民自我防护意识,环保意识。每季度两次进行对村民卫生评比,并在全办公布结果,奖优罚差,通过开展“三下乡”及各种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对村民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使讲究卫生变成村民的自觉行为。

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长效管理机制。(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卫生保洁队伍,健全保洁体系网络。各村由村民代表会议选出人员组成村环境卫生督导队,对环境卫生进行定期检查评比和督导。(2)适当收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制定农村企业、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缴纳垃圾清扫清运费的制度。

坚持例会制度,定期分析情况。建立奖惩机制和曝光机制,建立日常保洁检查评比和考评奖惩制度。保洁队实行目标责任制,做好村道的日常保洁、垃圾清运和定期开展除“四害”活动,在全村开展卫生小组和卫生家庭评比活动,将其纳入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的主要条件。

第四篇:我国社区管理模式

我国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总之,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服务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产物,最早起源于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迈向了新阶段。英国的社区照顾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工作的一个范例。它作为一种运动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针对“住院式照顾”提出来的。社区照顾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亦即不使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照顾服务。至70年代,社区照顾在英国各地已相当普及。

“社区”是我国社会学者从外文翻译过来的一个名词。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的概念,其后,美国人罗密斯将德文“社区”英译为Community有公社、团体、共同体等含义,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等又赋予了它地域性的含义。1933年,燕京大学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学论文集时,首次将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被看成是最为经典的“社区研究”之作。

我国的社区服务建设是从以关注城市基层特殊民政对象的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开始的。1987年9月起,全国各地民政部陆续开始了社区建设的探索。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区服务工作的发展,社区工作的内容不断扩展,社区服务的概念已无法涵盖社区工作的全部内容。为了更好地推动社区建设的开展,自2001年起,民政部着手构建社区建设的激励机制。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之前,我国的社区建设通常只限于城市社区。但实际上,以社区自治为内容的社区建设早在90年代初就在农村地区开始了。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青岛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一)上海模式。上海在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范围,构筑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相结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① 社区管理领导系统:由街道办事处和城区管理委员会构成。② 社区管理执行系统:由四个工作委员会构成。

③ 社区管理支持系统: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群众及其自治性组织构成。

(二)沈阳模式。从1998年下半年起,沈阳市在和平、沈河两区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市展开社区体制改革,重新调整了社区规模,理顺了条块关系,构建了新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沈阳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 明确社区定位。沈阳将社区定位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来居委会的层面上。

② 合理划分社区。沈阳市将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照居民居住和单位的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的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居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根据区的不同功能特点以高科技开发区、金融商贸开发区、文化街、商业区等划分的“功能型社区”。

③ 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这个组织体系由决策层、执行层、议事层和领导层构成。“

(三)江汉模式。这是指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制实践的经验。江汉区在学习借鉴沈阳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将社区定位为“小于街道、大于居委会”,通过民主协商和依法选举,构建了社区自治组织,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与沈阳模式不同的是,江汉模式没有把社区协商议事会作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并明确提出社区自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培育社区自治。它的主要做法有:

① 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政府部门的关系,明确职责,保障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

② 政府职能部门面向社区,实现工作重心下移。

③ 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区街政府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处理“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征得社区组织同意后,区街政府部门必须同时为社区组织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二是区街政府部门做不好也做不了的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必须同时转移权利和工作经费,做到“谁办事、谁用钱,谁负责、谁有权”,从而保证社区在协助工作时或在承接社会性服务职能时,做到“有职、有权、有钱”。

④ 责任到人、监督到人。主要指为保证区街政府部门职能转换到位,不走过场,根治过去那种“遇见好事抢着做,遇见麻烦事无人做,遇见责任„踢皮球‟”的顽症,建立“责任到人、承诺到人和监督到人”的实施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社区建设,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整个社会格局正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国家制”正日益向“社会制”演进。从微观角度看,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适应人们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以及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和结构合理的社区管理新模式的先决条件。社区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而且它还是政府和公民的一个交流平台,是解决城市下岗与失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第一道“防护网”,也是防止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火墙”。

公共12340128

褚世昆

第五篇:农村社区化管理_图文(精)

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社区化管理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体上已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 新阶段。在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新形势下,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重大决策。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生产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就须 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实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发挥土地的最大潜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但长期以来,人们不注重土地利用效率, 采取粗放经营方式,严重浪费土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但 土地尤其是耕地的供给是有限的,原来的粗放经营的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只有 实行土地的集约利用,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土地的需求。正是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新的理念被提了出来——农村社区化管理。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化管理;土地合理利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 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所以, 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力度, 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更加良 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 也是建设农村美好家园、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所谓的农村社区化管理就是着眼于科学的编制村镇规划、合理对居民点和企业进行布 局,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积聚,以有效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农村社区化管理不仅仅可以改善 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压力。我们选择了南通市如皋县搬经镇,在这边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调查,本次活动 正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以及居民对这种社区生活的满 意程度。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社区化管理的不足, 经过整理分析后给当地政府提供一点建议, 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

一 唐僧西游搬经晒,岳飞行军来加力

5号,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美丽的的搬经镇。搬经镇由原加力乡、夏堡镇和搬经镇合并而 成, 有 “如皋西大门” 之称, 北接海安, 西临泰兴, 地处三县交汇处, 总面积 110平方公里, 人口 9.2 万,辖 21 个行政村和 1 个居委会。搬经人以“勤劳质朴、善良爽直”闻名遐迩,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搬经人民在长江金三角 上,孜孜求索,艰苦创业, 留下了闪光的足迹。改革开放以来,搬经镇面貌日新月异,投资环 境日臻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

我们采访了当地的施书记,向他了解了最近几年搬经镇的新农村的建设情况,施书记自豪的 向我们介绍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搬经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民富,村美, 风气好”这一总体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大大就加速 兴镇富民的步伐。通过今年来的努力, 我们镇的自来水普及率达 100%, 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100%,数字电视普及率 80%,通达工程普及率 75%,全镇的 22个村已有 8个村被评为奔小 康现行村。” 当我们提及到《十一五规划》中重要部分农村社区化这一方面时,施书记又对我 们介绍说:“我们镇十分重视新农村的建设, 政府协调多方力量, 对农民居住进行集中化, 一 般道路沙石化,主要道路硬质化,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出行的问题。” 通过施书记的介绍,我 们已经初步了解到了:搬经镇虽然是一个农村的小镇,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经 济状况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在奔小康的路上走出了很远。

二 搬经镇的农村社区化情况及民意调查

一、农村社区化情况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 然要经过的过程,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 标志。农村要向城市逐渐转变,首先要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由于我国传统的农村居住方式 ——农民在自己的宅基地盖房,人们已经十分的适应了这样一家一幢楼、一户一院的生活方 式,如果为提高城市化而强制搬迁进行社区化管理,势必会造成人们的不满,所以城市化过 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所以我们认为在调查该镇的社区化文明建设情况的时候, 十分有必要对当地的居民进行民意 调查,了解他们对这种新型的城市居住方式的满意情况。

最近几年,搬经镇十分的重视社区化管理,从 8年前的因搬经中学扩建的人口迁移到现 在十里修河的大迁移,搬经镇的社区规模已经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 变,很多的人也已经渐渐的适应了这种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搬经镇“四着并举”推进新农 村建设,计划生育协会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组织计生协会会员和志愿者积极投身新农村建 设,从解决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入手,协助社区为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努力。一是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治理,推进新农村建设快步发展。搬经镇协调多方力量,对农民 居住集中化,一般道路沙石化,主要道路硬质化,切实解决群众走路难问题。到目前为止, 全镇已建筑居民商品用房 1800套,水泥路面 123公里。绿化带 110公里,河道整治 13条, 垃圾处置 1200多吨。

二是发挥计生协会能人优势, 推进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调动镇中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运输大户、经营大户的积极性,开展能人带动工程,采取以弱带强、以富带贫、以快带慢、互相帮助、结对帮扶的形式,开展“一对一”、“一帮一”的活动,使每个能人都有帮扶对象, 每个帮扶对象都有帮扶项目。

三是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政策倾斜, 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优先扶持, 优先安排项目, 优先培训,优先提高技术,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真正使计划生育家庭在政治上有地 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引导农民建立经济互助或专业协助。组织镇医院医师、镇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对 3200多名村民免费健康检查,走访、慰问 86户老党员、老干部、83户计划生育模模范户、14户计划生育贫困家庭。

四是当好社区计划生育政务、村务公开的监督员, 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让群众享有 参与权、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帮助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实行村民 自治走向民主法制建设。

通过一系列的建设措施,搬经镇已经很好的实践了这种新型的居住方式,搬经镇面貌日 新月异,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现在搬经镇被列为全国创建文 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乡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 进乡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江苏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二、社区居民对现在生活情况的满意程度

随着社区改革的不断深入,人越来越多的居民点被集中起来,剩下的大片的土地在政府 的组织下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政府在土地上招商引资,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 解决了当地人们的就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7月 6号,为了解社区管理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对搬经镇搬东社区进行了一 项民意调查,总共发放了 250份的调查问卷,其中回收了 200份,我们对这 200份的调查问 卷从衣食住行上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下面结果: 表格 1 表格 2

通过上述图表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的社区化管理对人们日常中的的衣食行等方面并没有 什么太大的影响,主要影响的还是人们的居住方式,因此还是有一些人不习惯这种社区化的 生活方式,通过结合表格 2,我们可以发现,收入越高的人越能适应这种城市社区的生活方 式。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原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原来现在虽然近几年搬经镇加大了招商引 资的力度,不少的人已经进厂工作或者是到城市里打工,但是对于该镇的一些以耕种为主要 收入的家庭,这种社区化的集中管理给他们耕种带来了一些不便,他们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才能到他们的田地,所以这一类的人很难

适应这种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而那些收入高的 家庭,一般家里的责任田比较少,他们主要的收入都是工资,没有耕种的任务,所以这种社 区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就不是很大的,反而会给他们一种新鲜的感觉。

三 搬经镇社区化后的经济建设

一、传统的居住方式与现在居住方式对比

家门外就是自己的田地 村民集中居住

原来每户家门口就是自己的田地,耕种十分的方便,但是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十分的不合 理,大片的土地浪费,乡间小道林立,路不通畅,大型的播种收割机械到不了田地,每到秋 收的时候只能靠着传统的人力方式进行收割,这种耕种方式带来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一个农 村家庭的日常开销,更不用提将剩余的粮食来提供给城市,社区化将人口集中起来的同时将 土地集中起来,搬经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进行道路的修建,路途通畅之后,大型的机械可以 投入田地使用,极大的加快的耕种效率,通过耕种带给人们的收入也是越来越高。

二、搬经镇招商引资情况

随着社区化的不断前进, 土地资源被集中利用起来, 政府在集中利用起来的土地上进行招 商引资,兴建工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目前,搬经镇有近3000户个体工商户,近200家私营企业,其中 24家规模企业产销利 持续高位运行,总投资突破 3500万美元的台资、日资、美资共 11家企业的落户,橡胶、密 封件、服装、纺织、机电、出口蔬菜加工、鲜切花出口等支柱产业,构筑特色明显和优势突 出的产业群,显示出搬经主体经济强劲的发展质态。按照“提升功能,优化环境,营造特色” 的要求,花大力气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七通一平”建设,改善园区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增 强搬经对外吸引力。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已达 3000多万元, 进园企业 48家, 规模 500-1000万 元企业 30家,规模 1000万元以上企业 18家。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和橡胶密封 件三大板块。项目农业园区投入的民间资本超过 1000万元,工商资本超过 3000万元,财政 资本超过 1000万元, 有效的投入机制进一步促进了园区的发展, 形成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群 体, 订单农业面积不断扩大, 带动了农户发展,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四 调查后对土地的集约利用提出的建议。

1、科学、合理布局居民点。新农村建设应该着眼于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合理对居民点和 企业进行布局,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积聚,以有效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 中要注重将分散的居民点集中起来,引导村民住宅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有条件的地方应 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建设农村多层住宅,以提高土地的容积率。充分挖掘 土地的存量优势,变外延性扩张为内涵挖潜方式,集约高效利用土地。鼓励土地置换,对按 规划向村镇迁建的农村居民点,在做好退宅还耕的基础上,经核准可按还耕面积等量置换到 城镇建设规划区选址,其建设用地指标可以不占用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计划指标。

2、提高市场化供地比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即以最少的土地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 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众所周知,依据经济学原理,市场结构可分为完全竞争、垄 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完全竞争是最理想化的竞争结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 源可以实现最优配置。而垄断市场是最缺乏效率的,目前,我国集体土地市场还具有很大的 垄断成分,很多地方集体土地的征收、转为建设用地等基本都是由地方政府决定的,这样就 出现了大量寻租、私下事先经过协议再出让土地等现象。由于开发商获取土地的代价较低, 也就缺乏集约利用土地的内在经济动力,进而导致土地的粗放、低效利用。如果适当提高土 地市场化供地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地的浪费。因为在对于通过市场手段获取的土 地,如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市场方式取得的土地,土地使用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 下,在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会主动追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3、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明晰的产权能够有效的保护权利人的相关利益, 一项财产的归属 越明确,权利人从此项财产获得的收益就越高,其利用效率也就越高。由此可知,明晰的土 地财产权利可以促进土地收益分配更加合理,进而调动土地所有者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积 极性, 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目前, 我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土地产权不够清晰,在有些地方,经常发生一些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本应属于农民的收益 被村集体或政府部门无偿占有,挫伤农民有效利用土地的积极性。大量实践证明,土地权利 越细化,越有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其土地权利的划分十分详细,不 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减少了由于土地权属问题引发的争议。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土 地的产权制度体系是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利用土地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加强土地权利的 立法,明确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等的权力和义务。

4、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用地观念。长期以来, 在我国大 多数农村,无论是农民自身还是乡镇领导干部,依然没有摆脱旧的用地观念,传统的土地利 用方式也未得到根本转变。农村居民点分散,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等不合理的用地现象随处可 见。要想改变这种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摒弃旧的用地观念,一方面要靠制定规划,加强立 法等硬性手段,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通 过各种媒体在农村做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他们对我国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一 些土地政策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用 地观念,合理、有效的利用每一寸土地。真正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利用向集约型利用 的转变。

5、将土地有效利用状况纳入地方领导考核制度。我国现行的考核地方领导的政绩, 主要 还是依靠地方财政收入和 GDP 两个重要指标, 而地方财政收入和 GDP 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出让 金,因此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其自身的利益,显示其在任期间的政绩,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 虑当地长远的发展,盲目出让土地,扩大建设,导致大量土地流失,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因 此建立一种新的地方领导政绩考核标准,将各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与其政绩考核相结合,如 以单位土地的财政收入作为考核的标准。这样使地方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执政期间着 眼于当地的长远发展,不再盲目扩大建设,努力探索有效利用土地的途径与方法。在土地供 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要科学用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从 而促进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坚决杜绝靠出让大量土地来换取当地经济短暂发展的做法。

五 个人心得

一、农村社区化管理必须与本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农村社区化管理是经济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我们在实施农村社区化管理中充分考虑 村级的财力情况,有多少财力,就办多大的事情,同时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切实减轻 村级负担,培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在配备专职社工时,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管理事务的

实际和村级财力的状况,确定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由区、街道二级财政拨付专项经费,受 到了农村基层和群众的欢迎。从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入手,让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实惠,这样就能有效地引导群众参与到社区化管理工作中来。

二、农村社区化管理必须循序渐进地完善管理与服务体系。实施农村社区化管理,着力 点在于建立制度和机制,不断总结,完善提高,循序渐进。棉丰村社区化管理并没有“另起 炉灶”,而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村级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机制,配强专职社 工队伍,实行包片管理,实现了在新的条件下的村民自治。针对棉丰村外来就业者已构成社 区居民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际,因势利导,建立新棉丰人服务站,实行自我管理,推动社区居 民自治和社会稳定。

三、是农村社区化管理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让居民得实惠摆在突出位置。群众最重实 际,也最通情达理。在棉丰村社区化管理调研期间,我们针对一些群众要求解决住房困难的 呼声,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到村里现场办公,帮助村领导班子理清新村建设、旧村庄改造思路,制订农村新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并协调解决土地、资金市场化运作等具体问题,深受干部群 众的好评。

四、农村社区化管理必须与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外来务工人员的大 量涌入,成为当地社会管理的热点和难点。为使外来务工人员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下载广西恭城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基本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西恭城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基本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社区化管理典型材料

    社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努力提高定居牧民现代文明生活和管理工作水平-----塔城市畜牧兽医局典型发言材料近年来,塔城市委、政府按照自治区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塔城......

    2013年社区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计划

    2013年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计划 根据2012年XXX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针对我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2013年更好的做好均等化工作,根据我院实际,特制定本......

    跨区域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跨区域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实践探索 ——对三郎镇天国新村的调查与思考 冯龙庆 苏茂林 武素迁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农村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是我市灾后重建的重点工程。......

    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概况

    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概况 [摘要]文章介绍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提出“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思路。......

    关于农村社区化问题的研究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2007年,经牡丹江市和省民政厅推荐,我市被国家民政部首批命名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海林镇、新安镇、横......

    试析社区化管理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试析社区化管理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学分制改革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大学生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区在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种种弊端, 在新的形势下,......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情况汇报

    关于我区社区管理模式创新调研情况汇报 为探索更为有效合理的社区管理模式,使我区的社区管理模式既适合国家大环境又能与地方背景高度协调,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精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