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 社区在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还存在种种弊端, 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进行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由于国情不同, 几种社区管理模式各具特点,所以我们无法直接采用国外的方式。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尚处于探索发展时期, 各地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 应在比较分析不同社区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本文的目的即是通过分析国内城市的社区管理现状,对比国内外经典城市的社区管理模式,总结出现如今我国城市的社区管理需要借鉴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社区管理模式,两种分化,比较研究,借鉴
引言
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是社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管理模式是以城市街居组织的服务提供为基础的。世界各国社区管理模式的构成变量多种多样, 反映了各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安排。其城市社区管理大都有自己的特色, 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往往取决于政府和社区以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之间权能配置的方式。社区管理组织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照搬国外模式来运转。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内, 科学地界定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的职能权限, 并将二者有机地衔接起来, 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网络式社区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功能和作用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改革现行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列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因此,在比较分析不同社区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选择迫在眉睫。
一、社区与社区管理模式概念与现状
首先,以北京为例,来说下社区管理的现状。
根据国内外关于社区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 社区管理模式按照其发展进程, 可以划分为四类, 分别是: 行政主导模式、并举模式、准自治模式和自治模式。在当前北京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框架下, 以及北京社区的不同发展水平, 北京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 分别是:(1)行政主导模式------以纯居委会管理为主导, 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它主要存在于居住条件相对较差的老旧传统
型社区, 特别是平房地区, 采用以纯居委会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社区管理由居委会全权负责, 居委会紧紧依靠政府, 由政府领导。(2)并举模式------社区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相配合的社区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经营性的社区管理模式------以物业管理为主, 社区委员会相配合的社区管理模式。采取并举管理模式的比较典型而又成效明显的社区是建外街道南郎家园社区, 其在建外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 形成社区党组织(社区党委、党支部)、居委会、物业企业(社会单位)、业主委员会四位一体, 共同建设和谐社区的工作机制。(3)准自治模式------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和社区自治三者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模式。北京的高档商品房社区主要采取的是这种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社区管理强调的是自治, 独立召开居委会换届选举大会, 居民享有选举权, 可以参与社区的建设等, 可以减少政府的工作负担, 增加工作效率。
这是北京地区社区管理的现状,再来说一下我国城市的社区管理。虽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 但就总体而言, 以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的现行社区管理体制依旧更多体现的是政府内部职能的转换。因为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 依据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改革方针, 对基层社会行使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职能, 是政府内部职能部门权限调整的结果。街道管理层面的政社合一、职责不清将直接导致街道办事处的功能错位, 长此以往, 这种由政府直接管理社区的做法, 将失去依靠社区居民开展社区建设的真正意义。
因此,从治理的理念以及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 纯粹的行政型模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因为在社区保持强大的行政力量, 一方面使得社会管理的成本非常高, 另一方面容易降低居民的参与。因此,应该逐步实现社区管理从行政化向自治化转变。
二、社区管理模式的两种分化
正如北京地区的社区管理现状一样,先进的社区管理理论存在两大分野——行政化倾向与自治化倾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来管理城市基层社会的单位管理和街居管理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社区管理应运而出,但由于政治学、社会学两大学科曾经中断很长时间以及其他原因,理论界对社区管理建设的理论准备并不是很充分。因此,从本土的经验和西方的研究两个视野出发,理论界对于社区管理形成了两种取向。
第一种取向主要从强化基层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在社会转型后我国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着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把社区管理看作加强政府对基层社会控制的一种替代的工具。因此,研究者认为在单位制解体后街道办事处实际上已承担起一
级行政政府的职能,却没有相应的行政权力授予,权责不一限制了街道办事处的整合能力。因此,他们主张的社区管理的思路主要是:政府权力重心下移,将社区内各种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等资源整合起来,在街道办事处的引导下,共同推动社区发展。这里的社区管理建设实际上是基层政权的重建。
第二类研究者主要运用西方的理论,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研判社区制的建设。他们认为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长期维持,政府是全能主义的政府,社会的力量非常薄弱。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得到了成长的机会,但是政府权力依然过大,包揽公共事务过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缺乏社会认同等问题,而社区也难以发育。为此,他们对于社区管理的主要观点是:建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管理好本该自己管理的公共事务,把不该管的和管不好的交给社区自己管理。
这两种在社区模式研究上的理论分野,我们可以把它们概括为“行政化”倾向和“自治化”倾向,它们有各自的强调点,但实际上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行政化”倾向采用的是“问题——应对”思路,实用色彩浓厚,没有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趋势,因而难以解决好社区发展的长久动力问题,而“自治化”倾向虽然从长远、宏观的角度考虑,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但完全从西方的理论出发,没有认识到我国的实际情况,自治的理想目标在目前依然缺乏推动的主体和资源。笔者以为,搞好社区管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动力机制问题。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加强对基层社会的管理、控制与整合是现实的目标,但需要降低成本,需要赢得居民的认同,建立合法性。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各种社会组织、居民群体等有参与民主管理的内在需求。政府和社会形成社区制的动力来源,因而在向社区制变迁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双向启动,不仅需要基层政权的重建,也需要基层社会的重构。
正如第一项大标题下所写,中国城市的社区管理模式也会如同北京的社区管理模式一样想着自治化转变。
三、国内外典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比较
目前,典型的国外社区管理模式基本上可分为欧美型和亚太型两大类。它们的主要区别是政府与社区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欧美国家在社区管理上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一般是分离的,松散的。而亚洲国家和地区在社区的组织管理模式一般是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的结合较紧密。这种关系上紧密程度的不同,使社区的组织管理各具特色。在众多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中,较为显著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政府主导模式。
(一)美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美国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在这种模式下, 社区发展规划仍由政府部门负责编制并拨专款加以实施, 但在规划过程中却充分体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
下面主要说一下美国社区管理自治模式的特点。
社区管理自治模式体现为政府行为和社区行为相对分离,政府对社区的干预主要以间接的方式进行。典型的社区管理自治模式国家是美国。美国的市是州政府的分治区,市政体制采用的是“议行合一”或“议行分设”的地方自治制度,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自治组织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因此,美国社区自治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首先就是实行民主管理。美国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如社区管理协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
其次是社区建设有序合理。在制定社区发展规划时美国政府特别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对城市建设中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部分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从而保证了周围环境不被破坏。
最后一个特点是公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在美国,公民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机构或组织提供无偿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自觉意识。美国社区志愿者1990 年已达9840 万人,占成年人口总数的54%,提供公益服务的机构或组织,绝大部分工作是由志愿者来承担。因此,美国社区管理基本是“政府规划、指导、资助,社区组织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
(二)日本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说完了美国的社区管理自治模式,下面说一下日本的混合模式。
首先是日本社区管理的内容。日本社区管理是地域中心的管理模式,日本的地域类似我国街道的行政区域,而地域中心则等同于我国街道办事处。地域中心是区政府根据人口密度和管理半径划分的一定区域的行政管理机构,隶属于区政府地域中心部。地域中心负责收集居民对地域管理的意见。地域中心的经费是政府拨款,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
再来是日本混合模式的特点。首先体现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日本社区管理模式的总体设想和规划、资金的投向、机构的设置等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为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特别对社区内的老、弱、病、残等人给予重视和关怀。其次是政府指导、监督社区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日本城市社区管理中,政府与社区工作部分分开,通过相应的政府组织指导社区工作,并对社区提供资金支持,有一套完善的资金使用体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城市社区管理呈现民主化自治的趋势。政府并不直接对城市社区进行管理,而是由社区中盯会等组织进行社区管理,居民主动参加社区部分领域管理的意识较强。
(三)新加坡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最后介绍一下新加坡的社区管理模式。
首先是新加坡社区管理的内容。新加坡根据地域范围划分社区管理层次,在区域层次上,每个区域建立社区发展理事会负责本社区工作,在社区发展理事会下面,以选区为单位设立公民咨询委员会,最基层组织的社区组织是居民委员会,全国社区的总机构是人民协会。社区的有效运行需要充足经费的支持,新加坡社区经费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政府拨款和社会赞助。
然后是新加坡政府主导模式的特点。首先是完善的社区管理体系。政府对社区发展进行管理,职能分明、结构严密,井然有序。新加坡社区内存在三个组织即公民咨询委员会、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其次是政府行为与社区行为紧密结合。政府对社区的干预较为直接和具体,并在社区设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在新加坡社区发展的行政性较强,政府中设有专门的社区组织管理部门负责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最后是居民自主参与意识差。在政府主导的模式下,居民习惯接受制度安排,习惯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所以,居民对社区管理民主参与意识比较薄弱。
四、国外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对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经验借鉴
对比国外城市的社区管理模式,我国城市的社区管理模式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及建设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角色定位。政府职能定位要从控制走向引导,严格按照“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使政府从掌舵与划桨的双重角色变为只掌舵不划桨的单一角色。从而逐渐实现行政、市场、社会的权力分离,形成政府、市场、社区三元社会管理主体结构。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要明确其在社区治理中的责任定位,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与不错位。我国各级政府对社区治理基本上应采用间接手段,其主要职能是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规划、指导、协调、监督和提供经费支持。
然后就是转变居民自治方式与社区管理体制。在国外的社区组织与管理上,体现了居民的自治特点。而我国目前的社区管理机构街道办事处及居民委员会具有较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国内对于如何改革街区社会管理体制及解决目前街道行政压力繁重的问题进行了不少的讨论与实践探索,但目前这一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并且保持较强的运行惯性。因此借鉴国外社区的管理经验,在管理体制上顺应社区发展的本质要求,进行管理体制的转换,找到根本的解决之道。
还有要健全社区法律制度。城市社区管理中法制的作用是通过各项法规协调社区中各单位、各利益集团、各家庭和个人在城市中发生的各种关系。一切社区
行为都是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来行使的。借鉴美国的经验,我国的社区治理必须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形成覆盖社区治理各个领域的法律体系,最终实现社区治理的规范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育公民社区意识。首先,要加大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居民都来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其次,积极推进社区居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加强社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社区事务公开、民主评议和社区居民代表会议等项制度。最后将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引入社区,使居民在社区中能够寻求帮助,问题在社区中得以解决。
结语
社区管理模式是开展各项社区管理活动的基本操作平台,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对于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 促进社区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区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区管理的效率,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社区管理的运作成本。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 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 保证社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总之, 科学的社区管理模式对社区发展的影响是多层次和全方位的, 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巨大且难以估量。对比国外城市的社区管理模式,我国城市的社区管理模式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但是,相信通过不断地完善,再加上学习借鉴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经验,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及建设会做的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海艳,对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思考.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4月第一期
[2] 张祺,国外典型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比较及借鉴,《黑龙江科技信息》,2006第一期
[3] 李萍 , 汪昕宇,基于北京社区管理模式发展趋势下的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年6 月第6 卷第2 期总20 期 [4] 周员凡,社区管理模式选择分析,《网络财富》,2008.09第一期
[5] 管志利,社区管理模式之比较选择,《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年8 月第21 卷第3 期
[6] 罗璐瑶,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 年第5 期
第二篇:城市社区工作站管理模式浅议
城市社区工作站管理模式浅议
社区工作站,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实践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设立社区工作站是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实现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一项有益尝试。但如何使社区工作站的设置,既符合现有的政策法规,又体现未来的发展方向,是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中需要慎重研究、把握的重要课题。
一、社区工作站存在的必然性
(一)设立社区工作站是对居委会减负的重要举措
目前社区事务涉及计划生育、妇联、居家养老、低保救助、廉租房、居民医保、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综治等,据统计,共计50多项,日常事务“三多三少”,即考核、检查多,材料、会议多,指派任务多;社区自己支配时间少,走街串户少、为民服务少。政府派出机构及其职能部门都有意无意地把居委会当作自己的腿,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导致社区任务过多,也导致了居委在居民自治的法律要求与实践之间有了明显的差距,削弱了居委自身的工作,架空社区自治功能。设立社区工作站,由社区工作站承担社区公共事务,可将居委从政府事务中抽身而出,全力从事社区自治事务。
(二)设立社区工作站是改变基层工作作风的重要途径 设立社区工作站,公开择优招录社区工作人员,有利于促进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改变基层工作作风。目前社区成员
构成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自下而上经居民自治选举而产生的居委会成员,有依条属模式经由各个政府职能部门下派的协管员,有大学生村官,有公益性岗位,有临时工。设立社区工作站,通过政府招考方式,招聘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为社区注入新的血液,对改变社区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工作作风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区工作站的外部管理模式
在整体布局层面上,目前社区工作站大多采用一站(工作站)一居(居委会)的工作模式,仅少数地区采用一站多居模式;在社区管理模式层面上,各地却不尽相同。根据社区工作站与居委、街办及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同,可以归纳为四种模式:
(一)分设模式
这种模式以深圳为代表。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工作站完全独立于居委,是与居委并行的组织,分别担负不同的职能。社区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是在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承担政府职能部门在社区开展的工作,以及其他由各区政府确定需要进入社区的工作事项。工作人员政府配备,实行公开招考制度,逐步推行社区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由街道办成立的考核评议委员会来评议。上海、北京朝阳区的做法与此类似。但是,此种模式容易在工作上产生社区工作站与居委会脱节的状况。
(二)下属模式
以北京西城区为代表。社区工作站接受街道办事处的工
作指导,作为居委会的下属委员会而设立,在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领导下从事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工作站是社区居委会的标牌,居委会与工作站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街道办对工作站是工作业务指导关系,工资由所属街道办拨发。工作站的主要职责是:落实居委会的工作计划,定期向居委会汇报工作,听取意见和建议;协助政府完成公共事务;调动社区资源为居民服务,接受政府、居委会、及居民的考评。此种模式中,居委会不从事具体事务,其联系群众的功能就可能逐步被抽空,渐渐被边缘化。
(三)条属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社区工作站是街道办及其职能部门在社区的办事机构,其工作人员由职能部门派出,由派出单位考核,管理,办公经费由派出机构供给。此外,社区工作站接受社区居委会的指导和监督。例如社区的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警务室是依照此模式而设立。
此模式使得政府的工作无限度的摊派到社区,如每一机构都在社区设机构、挂牌子、派任务,形成社区牌子多、头衔多、挤压居民自治的空间,使为居民服务的内容架空。目前社区的牌子挂满墙、材料落成堆的现状均是由此造成的。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区整体合力的形成。
(四)专干模式
以宁波为代表。所谓的专干模式,即是由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出钱聘用社区专干,在社区居委会下设办公室,由专干与居委会一起合署办公。专职工作人员主要承担居委会交
办的自治工作及政府下达的相关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工作。但是在这种模式下,难以有效实施考核,业务能力与水平难以掌控。
不论是分设模式、下属模式,还是条属模式、专干模式,均能减轻当前居委会的工作负担,较好的应对社区面临的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也能够迅速提升社区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知识化水平,都体现了政府意图增强社区公共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居民主体作用。
三、完善社区工作站的内部管理体制
(一)厘清社区工作站与相关部门的职责
1、厘清社区工作站与街道办事处的职责
社区工作站是协助政府部门,处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工作站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有相关的制度厘清社区工作站与街道办事处的工作关系,将原本由街办完成的清出社区,由相关职能部门自己行使职权,履行职责。需要由社区协助完成的公益性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内容,从街道办的职能中剥离出来,交回社区自我承担,同时严格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办公经费。一方面使权责明确,防止街道办将其职责范围内的业务摊派到社区,也有效地避免了责任互相推诿现象的发生。
在制度约束外,另一方面可以借鉴深圳的管理模式,建立一个与街道办事处或者相关职能部门地位相当的社区专管部门或者办公室,由此部门负责社区专干的管理、人事考
核、借调等事宜。
2、理顺社区工作站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
社区工作站主要是协助政府对社区进行管理和服务,而居委会是社区自治组织,各自在所属业务范围内共同为社区居民服务。但为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为居民服务,社区工作站及居委会应该互相沟通,互相协助。
实践中,社区服务站工作人员主要应对一站式服务大厅的日常业务,深入社区较少。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尤其在出具一些证明时,因缺乏对居民信息的了解转而求助居委成员,增加了办事环节,降低了办事效率。因而需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制度,将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纳入,建立网格管理制度,密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与居委会成员、与社区居民的关系。
(二)正确定位发展方向
1、社区工作站。社区工作站除在“一站式”服务大厅处理居民事务外,还应该从走专业化道路,即依照专业的价值理念,运用专业方法(包括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介入居民生活,为居民提供专业化、系统的服务,帮助居民走出生活、甚至是心理困境,“助人自助”。强化对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专职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努力实现“一专多能”,充分发挥社区的人力资源。
2、社区居委会。社区居委会是依法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自治组织。居委会更多的应该深入居民,与居民交流,了解居民所想所困,了解民情民意,及时获取第一手信息。此外,由居委会组织居民开展一系列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比如可以组织群众成立秦腔自乐班,文体活动班,广场舞队伍,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组织群众成立义务巡逻队,自我管理小区的治安环境;组织群众成立学习班,共同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组织志愿者队伍帮助小区内的孤寡、失独人员、智障人员、帮扶人员等。
如何对社区工作站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其管理与服务能力,目前尚处于摸索状态,需要在实践中随着社区建设步伐而不断完善,只要坚持以人为本,考虑居民利益,终会探索出适合我省省情的社区管理模式。
第三篇: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新市区与新社区的建设日新月异,原有市区和社区的群落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区中的问题以及社区管理工作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已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焦点之一。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关系到社区建设能否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改革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重新定位社区的职能,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居民自治 目录
摘要............................................................Ⅰ 第1章.........................................................2-1.2 研究现状...................................................2-2.1 相关概念....................................................3-2.1.2 城市社区的概念............................................3-3.1 国外社区管理模式...........................................3-3.1.2 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4-3.2 国内社区管理模式...........................................4-3.2.2 行政主导型................................................5-3.2.4 社区自治型................................................5-第 4 章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5-4.1.1 社区管理权责不分明........................................6-4.1.3 社区居民参与不足..........................................6-4.3 管理模式创新的原则..........................................7-4.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7-4.3.4 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7-第 6 章 研究结论................................................8-
第 1 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市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引起了整个社会和社会生活史无前例的结构性变迁。政府职能与企业职能分离,企业职能与社会职能分离,朝着政府、市场和社会并存的结构体系转变,由此直接促进了社区的发育。社区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职能,而对社区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则是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提出了“社区建设”目标,此后我国有关城市社区管理的研究开始结合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开展研究,并涌现出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社区能够反映社区居民的需求情况,能够反映当地的生活水平与发展水平,并且很多社会矛盾能够首先在社区体现出来。因此,社区的建设既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关系到社区居民的方方面面。当今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已经认识到社区发展的重要性,并意识到社区管理模式对社区发展的重要程度,因此只有总结现阶段我国社区的管理模式,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改进的办法,社区才能健康地发展。
1.2 研究现状
在 1887 年,德国社会学家裴迪南德·滕尼斯在《共同体和社会》一书中首次阐述了社区的概念,标志着社区理论的诞生。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社区理论的相关研究开始兴盛,逐步形成了一些研究学派与社区的研究方法。在众多的研究者中,学者们对社区的内涵和外延有着非常广泛的讨论,“社区”的定义也有 140 多种。在众多的学派中,形成了具有各种特色的理论。
国外的研究虽然比较丰富,而且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及参考意义,但是鉴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直接拿国外的研究理论来解释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并不十分恰当,但是这些成果还不能比较直接地运用到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实践上,这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真正能够解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问题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组织协调社区的发展。
第 2 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为更好探究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需要先明晰社区的定义及其发展的整体脉络才能为社区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建设提出有效的理论指导。2.1.1 社区的定义
尽管社区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这个概念一直没有被学者提出,直到 1887 年,德国的社会学家裴迪南德·滕尼斯在其《共同体和社会》一书中首次在社会学界引入社区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这本书中,他认为社区是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利益共同体。
对于社区的定义,我们概括为以下四个特征:(l)社区是一个区域内以居民为主体的共同体。(2)社区是一个存在地理界限的社会实体。(3)它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而又彼此制约、不断发展的有机体。(4)它是一个成员利益相互关联的共同体,在这个地域之内的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是密切相关的,他们面临这个地域内的共同问题,因此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会相互影响,会对这个地域产生归属感。2.1.2 城市社区的概念
社区可以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这两类不同的社区。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存在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单位员工住宅区;第二种是位于普通街道的住宅区;第三种是当今比较流行的商品房住宅区。2.1.3 城市社区管理的概念
城市社区管理首先是一种社会管理活动,这个管理活动的基础是居民共同的地理区域,这种管理活动能够反映社区居民内心的想法,能够尽量满足居民的共同愿望,实现居民的共同利益。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涉及社区的方方面面,包括医疗、卫生、经济、文化、经济、安全等多个方面,能够比较合理和科学地保证社区服务的供给,保证公共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素养,强化社区的功能,解决社区共同的问题,增强社区的经济实力,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维护社区的治安稳定。第 3 章 国内外社区管理模式实践分析 3.1 国外社区管理模式
由于各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历史背景不同,各国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也大相径庭。这些管理模式的差别主要在于权力和职能的配置方式,不同的社区管理模式政府、社区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之间的配置不同。由于权力配置的不同能够有不同效率的管理,因此各国都在探索更先进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在这么多的社区管理模式中,比较突出的有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区自治型管理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的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型管理模式。3.1.1 自治型管理模式
欧美的一些国家,由于工业化程度高,其政治经济制度比较完善,因此已经探索出适合于自己的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国家对社区进行了比较科学的规划,并且设立了很多权力机构,例如包括自治会、顾问团队和和社区委员会等等。以美国为例,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力比较大,既享有社区文化活动、社区公共事务、社区发展规划与目标等方面的管理权和决策权,同时还拥有对政府的社区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建议的权力。社区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是利用业余时间志愿为社区服务的,他们直接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一般具有固定的任期。而涉及到公共环境或者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则一般交由给专业的物业公司负责;社区服务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负责组织和承担相关社区服务项目和内容的开展。美国的社区服务组
织拥有重要的地位,在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方面享有较多优惠。社区服务多种多样,覆盖社区居民的方方面面,能够较好地保障社区居民的生活,在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提供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社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分离,是社区自治模式主要的特点。政府的主要职能如下:它间接干预社区的发展,并通过制定法律制度来约束社区内个人与集体的行为,保障社区居民的稳定生活以及协调社区内发生的各种利益关系,这些是政府的主要职能。而涉及到具体的事务,则完全由社区自己实行自治管理,和政府相关部门没有直接的联系。政府部门专门编制专一的预算来对社区作规划,政府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主导的原则,它使得各个组织各个层次的作用结合起来。例如美国曾经颁布了法律规定每个社区拥有自我决策的权力,但前提是不能影响国家或者整个区域的大方向的发展。所以,社区成员有权决定一些涉及到土地开发、土地用途修改等方案的编制与审批。3.1.2 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
新加坡是属于行政主导型的典型,行政主导型的特点是政府对社区的发展干
预很强,专门设立了社区的组织管理部门,能够有效地传达政府的指令,实施政府的方案。选取是新加坡制度安排的基本单位,除此之外,国家不再设立市级、区级政府,每个选区都安排有居民联络管理委员会以及公民咨询委员会。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是居民联络管理委员会——人民行使管理和建设社区俱乐部的权力,它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教育活动与休闲活动等,是社区居民和政府之间桥梁。公民咨询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在募集社区基金、协调和组织社区事务,以增进社区福利。所有的公共屋区都设立了居民委员会,主要开展居民谈心、消防演练和舞会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以促进社区居民团结,开展宣传活动以理解政府的政策措施。另外政府设有国家住宅发展局,主要职能包括:(1)对社区的建设给予财政支持;(2)培训主要的领导部门人员,主要包括:社区管理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顾问团等社区领导人;(3)为居委会工作的开展做好布置,联系政府与社区;(4)社区中心、邻里中心和住宅小区及其公共设施的规划;(5)发起社区活动,倡导社会价值观。新加坡的制度背景下,老百姓与执政党接触的基本单元就是社区的各个组织,而这些组织并不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而是由国家的国会直接推荐或者委任的。因此,这种制度使得新加坡的执政党能够非常直接地对社区进行管理。综上所述,政府主导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社区行为与政府行为紧密结合,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具体的干预,并有各种形式的派出机构在社区中,社区发展方面的官方色彩较浓,行政性很较强。3.1.3 混合型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社区组织管理机构通常由热心人员、政府人员和其他热心社会团体代表组成的。社区管理的主要机构是社区中心,它主要对社区进行管理,它的职能相当于一个非盈利性机构。社区委员会组织并安排社区中心的各项服务活动,并负责财政预算。社区中心是由管理委员会负责的,而管理委员会又由社区居民代表、各方面专家和地方当局的代表等组成的。地理位置相隔较近的社区组成一个整体,并在这个整体中设立一名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是指导社区工作,协调各社区间的关系,密切联系各种有关系的组织,以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混合模式中,政府主要是指导、规划并提供经费支持,对社区的干预比较宽松,民间自治特征和官方色彩在交织在一起。3.2 国内社区管理模式
3.2.1 国内主要社区管理模式
本文主要选取上海市、沈阳市、青岛市和江汉区四种社区管理模式的部分社区作为案例,这四种模式各具特色,针对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力求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3.2.2 行政主导型——上海模式
上海模式的社区建设起步比较早,它是从卢湾区的社区发展而来的,并且与1995年上海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是其最大特点,把社区定位在街道,由此形成了街道社区,依靠行政力量,在街区与居民相互过程中发展社区事业。其特点是加强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和权限,权力逐渐下移到街道,使得街道办事处成为社区管理的机构,构建了支持系统、执行系统和领导系统相互结合的社区管理体制。上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改善社区的环境,在社区内建设各种服务设施,创建文明小区,以营造社区氛围。由于上下协调发展地好,社区的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大量的示范居委会、示范街道、文明小区和文明社区等等。3.2.3 议行分离型——沈阳模式
沈阳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借鉴了农村村委会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例如服务承诺制度、推行公开办事、实行差额直接选举和引入竞争机制等措施,逐渐形成了有特点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是根据居民居住的心理认同感、资源配置状况、地理位置关系,按照提高效率、资源共用和社区自治的原则组建的。在管理体制上,辖区单位的代表和社区居民的代表共同组成了社区的成员会议,定期召开会议,共同讨论一些重要的事务,在闭会期间,为了行使对社区事务的管理职能,成立了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等机构,并且形成了由居民资源组成的工作网络。3.2.4 社区自治型——青岛模式
青岛的改制是从 2001 年的浮山后社区开始的。浮山后社区以全新的社区管理体制代替了街道办,这个管理体制可以用“一个核心、三套工作体系”进行总结。其中,“一个核心”是指“社区党工委”,“三套工作体系”分别是社区服务工作体系——即“社区服务中心”;行政事务工作体系——即“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自治工作体系——即“社区委员会”。这三套工作体系都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例如“社区服务中心”主要负责组织、管理社区的服务;“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主要负责计划生育、司法和社会保障等实务;而“社区委员会”主要负责文化教育、卫生环境等。这三套工作体系配合紧密,互相支持,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
3.2.5 半行政半自治混合型——江汉模式
以民政部颁发的文件为契机,武汉市江汉区探索出了具有本地特点的社区管理体制,即以社区为平台,建立一个社会力量和行政力量互动、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相互利用、自治功能和行政功能相互补充、社区自治与社区行政相互结合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社区受到政府的干预较少,主要还是以社区自治为主。但是政府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政府主要提供、指导和规划一些管理项目,提供经费给社区工作人员,因此该社区也具有一定的行政的因素。
江汉社区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基层的自治组织,提升社区的自治能力,转变政府的职能,创造运行机制,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构建社区自治与政府行政相互结合,社区自治与政府管理相互补充的管理体制。为了完成目标,江汉模式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一是构建社区组织,调整社区规模,建立基层管理体制;二是社区管理体制变迁的过渡期,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强社区居民的自我调控;三是完善阶段,扩大基层组织,实现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选举为主要内容的自治制度,全面提升社区的能力。第 4 章 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 4.1 国内现行社区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上文分析了国内外典型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优点和借鉴意义,为更全面总结出适合国情的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下文将进一步理清国内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在国内,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由于受到历史文化因素或伴随时间的发展,国内现存的社区模式逐渐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内社区管理模式的管理经验,为下文将要提出的现代城市社区管理模型提供借鉴意义,本文将探讨国内现存社区管理模式的通病。
4.1.1 社区管理权责不分明
由于政府的职能和工作方式没有改变,随着社区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不断进驻社区,街道职能几乎无所不包,街道又把这些任务分给各个社区
居委会,社区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任务,但又不具备社区管理权威,无法全面处理社区的各项事务,进行合理的职能划分。其次是街道办事处在具体社区管理中所涉及的职能过分扩大化,各项任务最终都落到街道办,变相成为一个综合性社区机构。在很多方面,尽管社区居委会做了大量的社区管理工作,但由于管理职权没有明确,使社区居委会在开展工作时显得没有权威、缺乏力度。4.1.2 社区行政化倾向
居民不能自治的本质是社区管理的权力不在居民手中,社区的行政化太强。有些政府部门作为既得利益部门,在实际操作中没能将非政府职能彻底剥离出来,同时由于习惯于行政化管理方式,在工作中继续用行政手段涉足社区工作,此外,由于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发展不完善,不能胜任某些社会工作,行政部门在管理工作中有意识地干预社会组织行使社会职能。4.1.3 社区居民参与不足
居民缺少社区精神,导致居民对社区管理与社区生活的参与不足。由于社区行政化现象较为严重,社区居民认为社区的治理都是党和国家的任务,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中,居民不能够主动地管理社区,对于社区组织的活动,居民更加不会热情地参与进其中,对社区的活动表现冷漠,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居民缺少社区精神的原因,原因之一在于对社区的认同感不高。社区居民多数认为社区是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服务的,对于他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帮助不大。另外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比较多,他们认为社区是为当地固定居民服务的,服务对象不在于他们这些“移民”,理所当然地对社区的认同感很低。原因之二在于部分社区的居民素质不高。由于比较多社区居民属于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普遍接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修养有限,缺乏公共精神,认为社区的事与自己无关,例如社区居民不爱护社区卫生环境,社区居委会的一些决议被没有规则意识的人破坏,导致社区管理困难。原因之三在于社区居民参与机制的缺失,很多居民认为社区的建设是政府的事情,因此居民参与社区的积极性不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社区的服务对象和社区发展的主体,缺乏为社区贡献的精神,不能尽到相 应的责任和义务。
4.2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第一,从社区管理的目的来看,社区管理是为了集合各方力量,利用社区各类资源,并且在完善的结构和体制的基础上,实现社区各种功能协调发展。所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探寻新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并且通过这种新型模式的有效运作,解决城市基层组织的突出问题,合理配置资源,是社区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
第二,社区管理模式所要求的特征来看,居民自治、权责分明、资源优化整合是主线,也是目前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从社会管理的现实要求来看,我国现在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虽然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着许多的矛盾。
第四,从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来看,社区的管理模式必须适应于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能够维系社区居民的关系、组织开展社区居民的生活、安置更多的下岗职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治。4.3 管理模式创新的原则
现存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导致管理创新的势在必行,在改
革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时,更需要遵循以下的基本的原则,包括因地制宜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权责分明原则以及协调发展原则,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对目前我国的社区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4.3.1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任何的改革都必须从自身的基本情况出发,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改革也必须如此,必须根据国情和社情来制定。通过对国情分析,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改革绝对不可以拿别国的经验生搬硬套,只能够从我国、市、基层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的城市社区在各方面的差别很大,例如文化生活、人口构成、社会组织、经济结构、街区分布、地理环境、交通运输等方面,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盲目地去建立一种符合所有城市的理想模式,应该把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4.3.2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必须贯彻在城市社区的建设之中。社区建设是一种推动小型社会全面进步的活动,以居民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全面发展的要求。4.3.3 坚持权责分明的原则
为了做到权责分明和权责一致,就必须使社区内的各种权力分配给不同的组织来承担,这些权力包括:第一,社区事务决策权。社区的成员代表大会拥有自主决定社区事务的权力,当然这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如遇有涉及社区全体成员的重大事项,则需要民主讨论决定,不得通过政府有关部门包办;第二,社区内部事务监督权。社区成员可以对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监督,对不称职的工作人员,可以提出罢免或者撤换的建议。第三,社区资产管理权。社会赠与或者社区自己建造的资产属于社区管理委员会,用于服务和办公,任何单位都没有权力改变用途或者非法侵占。社区财务管理应该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社区成员作汇报,公开财务状况。第四,日常工作管理权。社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执行社区成员集体商议的决议,负责管理社区的公共事务,做好各种保障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计划生育、环境卫生和社区治安等工作;第五,民主选举和罢免权。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领导由社区成员大会选举产生,政府有关部门不可以随意撤换和调动。
4.3.4 坚持协调发展的原则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有序、开放的系统,任何两个元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这意味着任何一个部分发展和变动,都会给其它部分带来变化,相联系的外界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要进行社区管理,就要保证社区内部的组织功能结构以及组织结构相互协调发展,使社区拥有社会互助和参与等功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4.4 管理模式创新的实现途径
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社区实现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健全社区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社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度、扶持社区组织等途径实现。法制建设可以有效地约束社区的正常运行,所以必须建立和健全与社区有关的法制体系,使得各个职能机构依法对社区进行管理。社区管理与社区建设要有序地展开,加强指导和规范,以此使社区得到健康的发展。培养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社区管理人才队伍应该成为社区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社区人才队伍。通过适当地引入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去除城市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问题,规范市场组织的
建设,促进非营利性机构的服务性。社区管理的最终服务对象是社区的居民,而居民参与社区的建设也意味着分担社区的责任和分享社区建设的成果。必须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居民才能切实地参与社区的自治管理,社区工作才能从政府管理转变到居民的自我管理中来。第 6 章 研究结论
本文对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在研究国内外社区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当地基本情况的新型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还处于一个探索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不同地方的城市社区建设发展情况不一,有些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期间存在很多的阻力,使得社区管理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严重影响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现阶段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研究了国内外有关社区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的社区管理的实践形式,然后根据这些模式的弊端,提出了新型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的社区管理模式将会发生巨大的变革,创新和研究都还在继续,只有对实际情况进行考察,才能建立出一条适合自己改革的道路!参考文献
[1]裴迪南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4-50.[2]徐永祥.社区发展论(1)[M].武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7-11.[3]石红艳.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新进路探悉[J].湖南农机,2009(05):106-110.[4]方俊.社区管理研究综述[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03):76-80.[5]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8.
第四篇: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实例分析
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实例分析
作者:池忠仁
王浣尘
陈云
网格是近年来在国际上兴起的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其新兴的资源共享模式和开放的基础设施环境给当今社会经济管理“网格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北京、上海等城市率先在某些领域进行了网格化管理尝试,为网格化管理理论研究及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实践经验。本文着重分析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施要点与工作流程,并探讨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其它领域及其它城市推广应用所需具备的条件。
1网格化管理的核心思想
网格化管理思想源于水、电的应用。以自来水为例,用户拧开水龙头就能获得所需的自来水。至于水源来自哪里,经过哪家水厂、哪些环节及管网到达,用户根本无须操心。以水龙头为界,将其后环节视作网格,则网格化管理包含网格与用户两部分(见图1)。用户提交需求即可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服务,网格负责快速准确地提供服务,且用户和网格通过技术协议与管理协议实现双向互动。网格化管理的核心思想体现在用户提交需求的简洁性和网格响应需求的精准性与迅捷性上。
图1上海市自来水流程
网格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网格化管理的核心思想。针对互联网需求与资源的分布性、异构性及动态变化等特性,网格试图将全球联网资源粘合为有机的整体,在动态变化的虚拟环境中寻求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优化方案,实现资源融合并为用户提供透明服务[1,2]。网格通过五层沙漏结构协议体系实现动态虚拟组织的信息共享、资源协调、负载平衡和业务协同,进而为终端用户提供高效快捷的一体化透明服务[3]。网格技术为网格化管理核心思想在社会经济管理领域的实现提供了参考。
2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分析
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公安巡逻、劳动保障、工商监管、城区管理等领域进行了网格化管理试点。以上海市及长宁区城市网格化管理项目调研为基础,本文将深入剖析上海市及长宁区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4,5]。
2.1项目背景
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创城市网格化管理,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再造工作流程,为解决东城区城管问题探索出了一套全新的城市管理模式。上海市建委借鉴北京市东城区的经验,发展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市级工程投资5678万元,2005年7月开工,10月系统开通试运行,首先在长宁和卢湾两区开展试点。长宁区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同期投入试运营,其系统软硬件投资近2500万元。
2.1.1上海城市管理面临的问题
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的市容市貌问题层出不穷;专业管理部门众多,条块部门职责交叉;日常管理与监督考评由专业部门一手抓,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政府管理手段落后,业务流程不畅;城市管理问题日积月累,影响百姓生活及上海文明城市形象。
2.1.2城市网格化管理目标
借助信息通信技术和网格化管理思想,以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强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的条块联动、信息共享、流程再造与资源整合,构筑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的定量、精准、主动和实时,确保城市管理高效、监管有效和服务到位。
2.2实施要点
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网格单元为基础,建立了指挥、监督两大体系,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推动问题的及时发现、快速处理和有效解决,实现了市、区、专业部门和监督员的四级联动、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其实施要点可归结为如下4个方面:
2.2.1管理对象数字化
(1)对管理区域进行网格划分。将管理区域划分为万米单元网格(兼顾自然小区及原行政区划),统一编码并形成全市统一的电子地图(1:500,1:1000与1:2000等3种)。将长宁区37.1km2划分为1459个单元网格,并设111个监督员工作网格。
(2)对部件、事件统一编码。城市管理对象统一以部件和事件表示,统一分类编码,明确名称、分类、上报情况及设施属性说明,形成全市统一的部件、事件数据库,各区备份区属数据。全市部件分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环卫环保、园林绿化及其它设施5大类84种,需动态监管的事件分市容环卫、设施管理、突发事件、街面秩序及综合管理5大类32种。长宁区现有部件43万件,并编制了《长宁区城市网格化管理部件事件手册》。以万米单元网格和部件、事件为基础,进一步绑定部件、事件与单元网格,方便业务处理中的精确定位。
2.2.2信息处理网络化
(1)现场信息采集。设计带城市管理专用软件的移动终端即“城管通”(装有电子地图),监督员利用“城管通”方便地采集现场信息(图片、文字及声音文件),并通过无线网发至监督中心或接受监督中心的指令。
(2)网络通讯支持。监督员与市监管平台通过租用移动专用通信线路构成数据链;市监管平台通过租用上海电信专用线路连接至各区监管指挥中心,市监管平台通过专网转发现场采集到的信息至区一级。市监管平台与市属专业管理部门、区监管平台与区属专业管理部门之间利用租用线路、政务外网及部门局域网实现链接。
(3)信息数据存储。全市统一的部件事件数据库存储于市建委监管中心,各区备份区属数据库至区监管中心,业务处理信息实现市区同步更新。
2.2.3市、区权责清晰化
(1)市、区两级分工。①市监管平台:重在分析、监控和评价,负责将监督员采集的信息转发至区平台、指挥协调市专业部门及监管评估区平台。市平台通过分类统计表(问题分类)、动态统计表(按区统计当日4个关键指标)及详细信息查询表,监控城管问题发现、立案、派遣及结案4个关键指标,据此评价各区平台的运行效果。②区监管平台。重在问题发现、监督、协调、处置与核实,是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运作实体。考虑上海市条块管理的特点,长宁区将问题责任主要划归市区各条线部门,管理区域也延伸至居民小区(除单位和高档楼盘外)。涉及市属专业部门的问题则转交市平台协调解决。
(2)监管职能分离。市、区两级均分离了城管监督和管理职能,创立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市监督中心专门负责信息转发与分析评估,市指挥中心指挥协调市属专业部门解决涉及市属机构的问题。长宁区城管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隶属区政府,为城市网格化管理的中枢部门和指挥部门。①长宁区监督中心。负责城管监督、评价及问题确认。监督中心含管理员、信息员和监督员3类岗位,配12名管理员、12名信息员及314名网格监督员(人均负责12~16个网格单元)。监督中心按照《长宁区城市管理监督受理中心规章制度汇编》,明确规定监督员、信息员及值班长的工作权责。②长宁区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与城管相关的区属49个专业部门及街道办事处之间的关系:指挥中心配11名管理员和5名信息员,对立案问题按法律法规、市级规章、部门职能以及领导拍板的次序指挥协调处理部门。指挥中心按照《长宁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指挥处置工作手册》,规定部件事件的责任归属、管理要点、管理流程及处置时间要求。
图2长宁区城市网格化管理通用流程
2.2.4工作流程规范化
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重新整合了市、区、街道及专业管理部门的各类资源,再造了问题发现、指挥、处理、反馈等衔接紧密的跨组织业务处理流程。网格化管理通用流程见图2,各环节规则说明见表1[5]。
表1城市网格化管理环节
专用流程针对具体问题,如涉及多部门或市属单位的处置。以市区联动为例,按通用流程立案后由区指挥中心确认问题归属转发至市平台,市平台派遣至市属相关部门,专业部门处理完毕向市平台报告结果,市平台将结果转至区指挥中心由其安排督察,后面的环节则与通用流程一致。
网格化管理业务流程在问题发现上由长宁区314名监督员分班主动巡视111个工作网格,实现了管理区域、管理对象巡视的全覆盖。市平台与12319城建服务热线联动,热线信息直接转至区监督中心。公众也可通过值班总线等其它方式反映问题。而评价考核除按传统模式由社会公众及部门主观考评外,系统依据记录自动生成对流程单位和管理对象的统计分析与评估报告,评价结果在区平台及专业部门终端上实时显示。
2.3实施效果
2.3.1个案效果
表
2、表3为污水井盖缺失基本档案及处理进度[5]。问题从发现上报到结案仅用40分钟,远低于承诺的2小时。特别是从受理至派遣到位仅用10分钟,其它个案一般耗时也在10分钟左右。而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往往需要数天乃至一周才能完成。
表2污水井盖缺失档案
表3案卷号2005长宁管字022231办理进度
(1)处置效率。长宁区城市网格化管理系统运营迄今(2005-10-01~2006-04-30),共立案38482件,结案36826件,结案率92%,结案当中部件占10.7%,事件占89.3%,日均立案、结案[5]见图3。由于仅运行7个月,案件数说服力尚有限,但结案率表明当期立案几乎全部完结,问题增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2)经济效益。监督员由原市容协管员转入,管理员由其它部门抽调,仅增加了社会招聘的信息员,各专业部门巡查人员相应减少,人员总数至少不会增加。目前尚无成本数据支持,但考虑监督员定期巡视、问题精确定位及快速传递,部件维修重置费、部门处理成本及协调成本当有较大改善,估计该模式的累计节约金额在几年内完全有可能超过项目投资额。
(3)服务效果。权责清晰化和流程规范化解决了城市管理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等问题,管理对象数字化和信息处理网络化则大大加快了问题处置速度和整个系统的响应速度,城管监督员深入大街小巷也促进了政府与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城市管理的高效、敏捷、精确运作与全覆盖,市民满意度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3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推广应用分析
在调研分析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网格化管理课题组深入研讨了网格化管理理论,并探讨了一般网格化管理的基本涵义,以期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其它领域或其它城市的推广应用提供借鉴。郑士源认为网格化管理借用网格思想,将管理对象划为网格单元,通过网络和网格协调机制,促进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最终达成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6]。宛天巍提出网格化管理是以用户为核心,以网络为手段,以信息整合为基础,以组织为资源的一体化资源管理服务系统[7]。
沈惠璋教授则指出,网格化管理的实质是IT+BPR,其目的是为用户简化使用及管理的复杂性,网格则是业务流程与运营机制的重组及IT复现[8]。王浣尘教授认为,网格化管理是处理当前复杂管理事务的一种新兴管理模式,并进一步从体制、资源、机制及运作角度将其基本思想总结为32字:网络结构,条块合总;资源共享,信息融通;任务细分,流程重组;服务监管,旋进协同。
图3长宁城市网格化管理日均立案结案情况
本文认为,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推广应用需深入探讨网格化管理所能解决的问题类型、特征,综合考虑网格化管理的根本目标、必要条件等等,否则,对网格化管理的理解及应用可能会出现偏差和误导。
3.1问题与核心
由前所述,网格化管理所针对的问题一般体现为用户及组织数目极为庞大、服务需求个性化、资源分布地方化、需求与资源动态化及虚拟化、管理机构多层化等等。因此网格化管理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动态复杂的背景下,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共享和多组织业务协同,降低用户使用和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并提高管理效率。
3.2根本目标
网格化管理同时关注用户服务和网格功能,为用户提供友好透明的访问渠道;对网格功能,通过设计多层次、多功能的协议体系,实现网格资源有效利用和组织业务协同。没有对用户的关心,网格化管理就失去了方向;若不关注网格功能,则网格化管理将成为空中楼阁。
3.3必要条件
分析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实践经验,显然网格化管理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建立在以下基础上才有可能成功实施。
(1)用户服务透明化。按照用户要求整合网格服务界面,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轻易访问和获取网格服务。
(2)网格资源数字化。建立网格资源及组织的统一规范的数字代码,将组织资源数字化。万米单元网格和部件、事件实质上就是完成这项任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网格节点及资源搜索引擎。
(3)信息处理网络化。网络连接到流程涉及的每个节点,实现所有环节信息的网络传输。传统人工通讯很难实现多部门协同及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网格化管理优势无法得到发挥。
(4)协议规则明确化。构建用户需求和提供服务能力的资源之间的通道至关重要。其中服务分解、组织协调、资源调度等更是重中之重。这些与组织功能、职责及业务流程息息相关,并依靠规范化的协议体系实现。协议规则可通过规范权责、重塑流程等明确落实。
(5)组织功能模块化。对网格组织按功能分类,使其专注于特定能力的培养,实现组织功能模块化封装,在需求激发时迅速响应全局调度,并快速形成与需求匹配的业务处理流程。
4结束语
本文首先探讨了网格化管理关心用户和关注网格功能两个核心思想,然后阐述了上海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施要点,并就其实施效果进行了扼要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本文进而探讨了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内涵,对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其它领域及城市的推广应用进行了分析,为今后网格化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基础。鉴于网格化管理目前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对网格化管理应用的诸多关键问题如内部结构、复合网格化管理、网格资源调度以及网格跨组织业务协同等的研究也刚刚起步,希望本文能对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推广应用有所裨益。
第五篇:我国社区管理模式
我国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总之,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服务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产物,最早起源于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服务迈向了新阶段。英国的社区照顾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工作的一个范例。它作为一种运动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针对“住院式照顾”提出来的。社区照顾有两层含义:一是社区内照顾。亦即不使被照顾者离开他(她)所熟悉的社区,而是在本社区内对其提供生活服务。二是由社区来照顾。也就是动员本社区的人力资源,运用社区支持体系开展照顾服务。至70年代,社区照顾在英国各地已相当普及。
“社区”是我国社会学者从外文翻译过来的一个名词。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提出“社区”的概念,其后,美国人罗密斯将德文“社区”英译为Community有公社、团体、共同体等含义,后来,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等又赋予了它地域性的含义。1933年,燕京大学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学论文集时,首次将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费孝通的《江村经济》被看成是最为经典的“社区研究”之作。
我国的社区服务建设是从以关注城市基层特殊民政对象的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开始的。1987年9月起,全国各地民政部陆续开始了社区建设的探索。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区服务工作的发展,社区工作的内容不断扩展,社区服务的概念已无法涵盖社区工作的全部内容。为了更好地推动社区建设的开展,自2001年起,民政部着手构建社区建设的激励机制。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之前,我国的社区建设通常只限于城市社区。但实际上,以社区自治为内容的社区建设早在90年代初就在农村地区开始了。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大中城市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武汉、青岛等城市设立了26个“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通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形成了几种代表性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
(一)上海模式。上海在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将社区定位于街道范围,构筑了领导系统、执行系统和支持系统相结合的街道社区管理体制。① 社区管理领导系统:由街道办事处和城区管理委员会构成。② 社区管理执行系统:由四个工作委员会构成。
③ 社区管理支持系统:由辖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居民群众及其自治性组织构成。
(二)沈阳模式。从1998年下半年起,沈阳市在和平、沈河两区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市展开社区体制改革,重新调整了社区规模,理顺了条块关系,构建了新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沈阳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① 明确社区定位。沈阳将社区定位在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原来居委会的层面上。
② 合理划分社区。沈阳市将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照居民居住和单位的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的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居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根据区的不同功能特点以高科技开发区、金融商贸开发区、文化街、商业区等划分的“功能型社区”。
③ 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这个组织体系由决策层、执行层、议事层和领导层构成。“
(三)江汉模式。这是指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制实践的经验。江汉区在学习借鉴沈阳模式的基础上重新将社区定位为“小于街道、大于居委会”,通过民主协商和依法选举,构建了社区自治组织,即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与沈阳模式不同的是,江汉模式没有把社区协商议事会作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并明确提出社区自治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培育社区自治。它的主要做法有:
① 理顺社区居委会与街道、政府部门的关系,明确职责,保障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
② 政府职能部门面向社区,实现工作重心下移。
③ 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区街政府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处理“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工作时,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征得社区组织同意后,区街政府部门必须同时为社区组织提供协助所需的权利和必要的经费;二是区街政府部门做不好也做不了的社会服务性职能向社区转移时,必须同时转移权利和工作经费,做到“谁办事、谁用钱,谁负责、谁有权”,从而保证社区在协助工作时或在承接社会性服务职能时,做到“有职、有权、有钱”。
④ 责任到人、监督到人。主要指为保证区街政府部门职能转换到位,不走过场,根治过去那种“遇见好事抢着做,遇见麻烦事无人做,遇见责任„踢皮球‟”的顽症,建立“责任到人、承诺到人和监督到人”的实施机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社区建设,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局,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扩大就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整个社会格局正由“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国家制”正日益向“社会制”演进。从微观角度看,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是适应人们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以及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和结构合理的社区管理新模式的先决条件。社区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的稳定,而且它还是政府和公民的一个交流平台,是解决城市下岗与失业、扶贫、帮困、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第一道“防护网”,也是防止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火墙”。
公共12340128
褚世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