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社区化问题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15:3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社区化问题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社区化问题的研究》。

第一篇:关于农村社区化问题的研究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2007年,经牡丹江市和省民政厅推荐,我市被国家民政部首批命名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海林镇、新安镇、横道河子镇,蔬菜村、西安村、七里地村被列为试点镇、村。在推进农村社区化试点建设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注重从加强政策舆论宣传引导、构筑运行框架、加强党的建设三方面入手,有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加强政策舆论宣传引导,保障社区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强化学习培训指导。组织试点镇村相关人员参加了省民政厅举办的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培训班;召开了海林市实验镇、村工作人员专题培训会,就农村社区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上级的有关政策规定、推行中应注意的实际问题、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程序等内容进行专题辅导;通过电视、广播和《海林专刊》等新闻媒体,以及编发农村社区建设宣传资料等方式,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试点工作进行报道,加强舆论宣传;多次邀请省、市级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确保农村社区化建设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二是出台政策规范推进。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海林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海林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验收评估标准》等一系列文件。通过采取召开村“两委”班子、村民代表会议,共同研究制定试点村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职能定位、服务体系、保障措施等,初步形成了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指导推进体系。三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遵循“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援农村社区建设。市委、市政府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每个试点村列支专项经费10万元。海林镇蔬菜社区在配置建设资金30万元的基础上,争取省民政厅投入扶持资金20万元,为顺利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构筑社区建设运行框架,丰富农村社区建设内涵。一是加强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将农村“四权”工作法管理机制植入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当中,建立起社区党支部领导、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决策、社区村民委员会执行和社区居民监督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程序,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设立居民理财小组,对社区财务使用进行监督管理。截至目前,试点村社区利用“四权”管理模式共议成修路、绿化、土地流转等利民实事30余件。二是抓好农村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在各试点村建设了融综合活动室、信息服务室、图书阅览室、计生服务室、社区警务室等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蔬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信息服务室,被村民誉为村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重点实施了“改水改厕”、“沼气工程”、“道路改造”等项目,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优质服务。将原村卫生所改名为社区卫生站,由市卫生部门和镇卫生院负责对医务人员进行调配、培训和业绩考核,切实做到方便群众就医,确保小病不出社区。三是加大农村社区文化阵地建设。以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为主基调,注重培养和调动全体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社区建设。以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实现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双提高。在每个农村社区都成立业余文化队,为其开辟文化阵地和添置文化基础设施,采用文艺晚会、家庭才艺展示等形式,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新安镇西安村兴建了休闲广场,村内道路全部实现硬质化,每条街路都栽种一个品种的树木,并以树木品种名命街路名称,将每年9月8日定为该村“村民节”。

(三)强化党建带动引领推进,促进农村社区健康发展。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坚持把加强

党的建设贯穿农村社区化建设始终,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有效保证了农村社区化建设扎实有序推进。一是选优配强农村社区党组织班子。在班子配备上,根据社区规模、人口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干部职数,提倡“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在选拔方式上,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民意,采取 “公推直选”的方式,注重选拔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干部。目前,我市三个农村社区试点有2个实行党组织书记“一肩挑”。蔬菜社区党组织书记窦乃兴利用海林市开发区建设契机,带领社区居民流转土地4000余亩,成立新兴市场、木业公司、机械制造等11家企业,固定资产突破6,000万元,总资产超亿元。2010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43元。二是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挑选帮带能力强的市发改局、检察院、文体局分别与蔬菜村社区、西安村社区、七里地村社区结成共建对子,下派帮建单位主管领导挂任所帮建社区党组织副书记,支持帮扶试点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工作。近年来,帮建单位共为所帮扶的农村社区提供帮扶物资100多万元,提供致富信息70余条,解决实际困难20多个。三是搭建活动载体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党员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根据农村社区党员分布及从业特点等,在蔬菜协会、有机水稻协会、农机协会、山野菜加工协会等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中建立党小组,把党员的生产经营与党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开展了以“龙头企业+党组织十基地+农户”为主的“党建致富链”活动,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各试点村已结建党建致富链23条,拉动人均增收近千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概念上的模糊。有的把农村社区类同于城市社区,认为进入农村社区后,就可以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医疗卫生、养老失业等各种社会保障待遇;有的认为农村社区与原来的行政村差不多,只是改了个名字换了块牌子而已;少数镇村干部对农村社区的认识也存在偏差,农村社区有哪些基本功能,说不完整。

2、认识上的不足。有的社区干部认为农村社区职能虽说比原来拓展了,但与行政村管理模式相比,对居民的制约途径逐渐消失,担心工作越来越难做;有的认为成立社区后,居民经济独立性增强,党组织对社区建设的保证作用和相应功能会逐步削弱。

3、思路上的缺乏。社区干部依然采用以前行政村的工作方式,立足“自治、自主”。在发展社区文化、创建社区环境、搞好社区服务、扩大工作覆盖面方面缺乏工作思路,找不到抓手、摸不到门路。

第二篇:西部农村社区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西部农村社区村民自治问题研究

一、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后,我国领导人把民主的重点放在基层。在基层民主方面,最引人注目的发展当属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建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村,继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以后,推行了村民自治体制,标志着中国传统农村开始向现代农村演化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村民自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他们的见解主要有:

一、认为中国村民自治的成长从上看需要体制性的行政放权,从下看则需要现代社会组织的发育。村民委员会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制度性的自治平台,需要农民组织化参与。传统的家族组织不可能为村民自治提供所需要的组织资源,只有市场化过程中形成的理性化社会和农民的自我组织,才能为村民自治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

二、民主国家不能以上面的意志指派自治者,同时也不必过于在乎下面产生自治者的程序是否“标准”,只要以法治保证这些组织不侵犯人权即可。

三、从现代政治的基本组织原则来看,任何自治都是政府主导下的自治,国家不仅提供制度设计,还提供法律保障和财政支持。处理好村民自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

四、村民自治就是完全要由村民自己说了算。自治不应受政府干预。

五、村民自治在实现自治上的成效不够,村民自治应该实现的是它的原初目标:农村社会的良好治理。民主只应是实现自治的合理手段之一。这些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理论探讨、制度安排和实证研究。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要建立的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让每一个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现在实行的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就是沿着这一方向逐渐探索发展起来的。农村社区自治的发展因此也呈差异性和多样性。所以,在充分了解西部地区区域特色及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村民自治的经验基础上,探讨建立适合西部地区特征的农村社区村民自治方式,对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方法、重点难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村民自治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要发展村民自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就应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建立适合本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形式,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落到实处,促使农村社区自治建设逐步走上规范运作的轨道,使农村社区村民在实践中依法参与各种民主活动,学习民主知识,熟悉民主程序,体验民主生活,实现有序的、理性的政治参与。

①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农村社区村民自治的发展状况。

②西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选举制度、权力结构、传统文化、社会流动、宏观体制与政策、社会组织等因素对村民自治的影响。

③西部农村社区村民自治已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难题以及相关对策研究。

(二)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新形势下,应不断提高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方式,以农村党支部组织建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同时,村民自治应切实保障法律赋予村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权利,其中首先是民主选举, 认真总结选举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完善选举制度,将最能代表村民利益并真正对村民负责的人选出来。其次,应该通过建立 “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深圳清洁公司农村社区公共事务,用法律、制度来制约村干部的权力。复次,可根据不同利益需求建立社会组织, 将分散的个人组织起来,这种社会组织应机构完善、自治性强,实行民主选举和管理,通过组织参与集体行动,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公共权力,在这一过程中使村民自治权得以体现。本课题拟以此为立足点,对村民自治建设情况进行研究,探索通过完善代议制民主、推行协商民主、促进党内民主等途径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村民自治发展的道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实地调查主要是以随机抽样选取的行政村或自然村落为单位来研究西部地区村民自治现状,采用参与观察、直接观察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并将以此课题为起点,对选取的农村社区做长期直接观察研究,期望对其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的分析、诠释,提出合理化建议。重点难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村民自治的方向是“党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这决定了农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治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村民自治的推进,村级党组织的作用和自身建设都遇到了新的严峻挑战。因此,应根据新的形势对此作出回应。准确定位村党支部的作用,正确处理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协调党支部、基层政府和农村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保障村民自治健康顺利发展。

材料0802班

杜振华

08311207

第三篇: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高青县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农村社区建设问题非常重视,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如何把中央的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当前我们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现实的问题。为了规范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结合高青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农村社区建设是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应运而生的,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则是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解决长期以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开辟渠道,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可以为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载体,通过农村社区这一平台,把公共产品和服务送给农民,把实惠带给农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深化村民自治、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在巩固村民自治的基础上发展社区治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农村各类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把民意、民智、民力集中起来,共同投入农村社区的管理服务,更好地实现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和谐。

3、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组织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政府过度介入农民的生产生活,导致了“三农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既可以架起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为社区自治提供平台,又能唤起农民履行自我管理、民主协商义务的主体意识。从政府转变职能的角度看,随着镇、村区划调整,必将释放出一批的熟悉农村基层管理、懂得政府办事程序的干部,让他们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平台上施展才能,为精简干部的分流提供广阔的渠道。

4、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可以增加农民的创业就业机会;通过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提供有效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发展农村社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区文化教育事业,可以调整农民收入支出结构,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二、我县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县社区建设基本现状分析

(1)精心部署安排,落实工作责任。我县被确定为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县之后,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及时召开专题会议,对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安排,并制订了详细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了全县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

(2)强化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对我县多数农民群众来讲,农村社区建设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试点村村民更多的了解这一全新的农村基层管理模式,我们在宣传引导群众上作了不少努力,积极采取广播宣讲、悬挂横幅、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教育群众。

(3)倡导文明新风,提升农民素质。以美德进农家、知识进农家、欢乐进农家和新风进农家活动为重点,加强试点村精神文明建设。(4)优化社区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结合群众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计划生育、流行病防治和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各种常见病和突发病得到及时医治,提高了试点村医疗服务水平。

2、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是对农村社区的定位不到位。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对到底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都还没有系统的论述,使基层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缺乏理论指导。二是对农村社区的意识不到位。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建设,相对而言,存在着人口分散,素质偏低、社区意识淡薄等问题。基层干部对社区建设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接受,对社区建设各方面的处理和工作重点把握还不是很到位,工作的主动性、协调性和创造性还比较缺乏,齐抓共管的建设氛围还不够浓厚。

(2)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涉及到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这项工作虽然明确由民政部门牵头和协调,但是在现有的体制下,靠民政部门直接协调显然是有困难的。只有各个部门形成农村社区建设的合力,才能顺利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量大,任务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各行政村,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还不够大,群众参与的热情还不高,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步伐不快。(3)公共服务延伸有待完善。目前,我县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大部分村的社区服务中心都尚未建设,农村服务、生活配套设施缺乏。特别是我县一些贫困村,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经济发展滞后,村民生活困难,村里基础设施很差,村办公用房等硬件设施简陋,村民的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处理还没得到解决。这些薄弱的农村基础设施,给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带来了困难。同时,政府的很多公共服务职能还没有延伸到农村社区,更难以做到“窗口”式服务,市场化服务进入不足;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促进工作开展难等问题还很突出。(4)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少,社区工作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社区干部的职数不多,不能适应现行社区大量而繁锁的工作任务的需要,社区干部大多数时间在忙于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而这些工作任务均为考核任务,直接与社区干部的工资挂钩,因此,社区干部的工作重心发生了转移,没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工作,这也是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少所造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社区工作经费的严重不足也是制约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5)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我县10个村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从试点的情况看,整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工作机制、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工作水平不高。

三、加强我县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强化宣传引导,提高思想认识。针对广大村民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不了解、不支持的现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深入广泛宣传,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群众、党员、干部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思想认识,强化他们的社区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热情,推动农村社区建设深入有序开展。

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一是要结合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建立县、乡、社区三级农村公共管理服务体系。二是以公共服务为纽带,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建立乡镇依法行政和村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三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四个民主”,努力实现“四个自我”,积极推动村民直接参与农村社区管理。四是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规范农村社区党组织、村委会的工作职能;规范农村社区建设的管理,提高农村社区建设的质量;健全农村社区共建的“一事一议”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

3、建立公共财政,提供经济保障。目前我县农村经济水平还很低,多数农村家庭经济靠种植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维持,农村一级的经济基础仍然非常薄弱,要在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就需要财政支持,广开门路,多方筹措资金,建立起稳定的农村社区建设保障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结合新农村建设,把财政资金有重点的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项目,改善农村社区的道路交通、生活用水、通信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硬件逐步向城市社区靠齐。二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资本引进力度。政府要起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银行和企业有重点的向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投入资金,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后劲,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可通过灵活的土地流转,引进农业生产企业和针对农村的服务业企业,扩大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面,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引导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三是要充分发动群众,提高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农村社区建设总是依靠财政和第三方投入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发动群众寻找致富门路,参与家园建设,充分发挥家园建设的主体作用,只有群众自己有信心有热情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政府的财政投入才能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真正通过农村社区建设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群众生活和农村落后面貌。

4、加强规划引导,整合现有资源。农村地域结构复杂,经济条件相差悬殊,基础设施建设也很不均匀,要根据“管理人口适度、区域相对集中、服务半径合理、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确定农村社区布局。一是要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社区。这是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现形式,搞好公共服务,村民尝到农村社区建设的甜头,才会积极投身农村社区建设。二是要健全农村社区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社区村民委员会、社区团支部、社区妇代会等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各个类型的农村社区志愿者队伍。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防止农村社区干部个人专断。三是要逐步健全便民服务网络体系。社区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组建农村社区后,各试点社区的干部要把工作重点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广大村民提供优质服务上,开展人性化服务。

5、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才支撑。进一步改进完善村级组织的选举制度和方式,选拔各类农村优秀人才进入村级组织班子。1.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一是建立农村社区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县领导小组要定期举办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培训班,突出抓好乡镇分管领导、专职干部、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的培训。二是鼓励农村社区工作者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通过远程教育、函授学习等途径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重点学习公共管理等专业知识,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管理知识水平。三是选派、招聘优秀人才,充实农村社区工作队伍。通过考试,从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中招聘优秀人才进农村社区,以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升社区工作者整体素质。

第四篇:农村社区化管理典型材料

社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努力提高定居牧民现代文明生活和管理工作水平

-----塔城市畜牧兽医局典型发言材料

近年来,塔城市委、政府按照自治区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塔城地委确定的以牧民定居工程为核心的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的总体要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两年定居、三年规范、五年完善”的工作思路,整合各类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将全市10个乡镇(场)未实现定居的1091户牧民全部集中定居到齐巴尔吉迭,建立了“千户牧民新村”。三年以来,在国家、自治区、地区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塔城市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牧民定居项目建设,目前已累计投资1.2亿元,实现了牧民定居新村水、电、路三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功能健全的现代化牧民新村。为进一步实现牧民“定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塔城市积极探索推行定居牧民社区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不断提高牧民生活的现代化水平。

一、高起点、高标准,强力推进牧民定居社区化管理

(一)健全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牧民新村建设的领导

按照务实管用、广泛覆盖的要求,我们结合工作实际,于2007年12月成立了牧民定居点社区(临时)党委,次年正式命名为齐巴尔吉迭社区党委,并选配5名熟悉农村工作、精通“双语”的科级干部组建了社区党委班子,协调解决了10个编制,从市直部门、复转军人中选派干部到社区工作,建立了党员服务站、社区学校、卫生院、兽医站、土管所等服务机构,配备了36名工作人员。同时,以村居合一的形式,由塔城市政府行文正式成立了社区居委会,并结合定居点整体布局的实际,划

1分了6个片区,按照“一片区一个党支部”原则,成立了6个党支部,采取“两推一选”、组织委派等方式,配备了片区党支部书记,选任了区长和妇女主任,配合片区党支部书记负责管理各项事务。

(二)建全工作机制,实现牧民新村规范化管理

一是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结合齐巴尔吉迭社区牧民保留现有身份不变、主要生产资料仍保留在原乡镇(场)的实际,积极探索推行社区党委行使决策组织权、牧民大会和牧民代表大会行使表决权、居委会行使实施权、群众和上级党组织行使监督权的“四权”决策制度。二是建立规范合理的议事机制。选拔有一定威信的牧民代表、党员代表、驻社区站所负责人、外来务工人员代表等组成社区共建理事会,制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商讨社区重大事项,不断增强广大牧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是建立全面覆盖的服务机制。统一规划建设了集服务居民、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办理与牧民生产生活相关的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项目,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在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60万元建设了1160平方米的齐巴尔吉迭社区办公阵地和活动中心;依托农村社会保障网络的不断健全,将社区500户弱势群体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低保年标准达到516元/人;新建42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把定居牧民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畴;投资300万元新建2500平方米的社区小学,在校学生达300多人。四是建立社区牧民教育培训机制。结合塔城市实施农牧民素质工程的推进,依托新建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用,积极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劳动力技能、农业技术等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牧民致富能力。五是建立健全社区维稳工作机制。以全面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为契机,按照“四类管理法”的要求,建立信息快速反应体系,形成了以社区干部为主,联防小组长、联防队员、信息员参与,群防群治、组户联防的社会治安网络,切实维护了社区稳定。

(三)加快“三大基地”建设,不断推动社区经济快速发展 塔城市委、政府按照“社区引领、企业带动、分户经营、统一管理”的发展思路,努力将齐巴尔吉迭社区打造成为饲草料、奶源和肉品加工三大基地。依托养殖示范区、专业协会,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引进了河北陆海乳业、新疆海川乳业、腾飞养殖公司及草原牧家牲畜交易市场等四家企业,引导牧民从事奶牛养殖、牲畜育肥和家禽养殖,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种植、分户经营、集中管理”的饲草料基地种植管理办法。目前,齐巴尔吉迭社区年末牲畜存栏达38750头(只),其中:大畜8200头(高产奶牛500头),小畜30550只。家禽1万羽,牲畜出栏5000头(只)。集中连片种植饲草料5.6万亩。同时,积极引导定居牧民大力发展建筑、牧业运输,种植饲草,经营商店、餐厅,从事传统食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第三产业,推进了定居牧民收入的多元化。截止目前,齐巴尔吉迭社区已开设餐厅6家,商店10家,从事运输6家,组建牧民施工队14个,实现年劳务创收150余万元,人均增收近400元。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管理秩序得到规范。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居委会、党支部分片分组管理社区的各项事务,形成了以社区党委为核心,社区服务中心为运转中枢、社区共建理事会为平台的农村社区工作运行方式,充分发挥了社区党组织在为广大牧民提供公共管理服务、反映利益诉求、化解利益矛盾中的作用。

二是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在规划建设中,始终贯穿以

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与牧民实际意愿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牧民定居后居住条件焕然一新,定居点学校、卫生院、兽医站、文化室等社区配套设施齐全,不仅解决了牧民子女上学难,牧民生病就医难的问题,而且彻底转变了牧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实现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历史性的变革。

三是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按照“绿色塔城、人文塔城、人居塔城、和谐塔城”的要求,我们将生态建设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植树造林达4.4万亩,挖道路排水沟21.2公里,聘请专职林木管护员,定期对林木进行防护、除草、涂白,经常性平整、修复排水渠,保障树木正常生长,实现了“村中有林、村在林里”生态建设目标;在大力推行“冷季舍饲,暖季放牧”生产方式的同时,我们结合塔城市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让长期负重的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场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为防治草场沙化、退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显现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四是牧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定居后的牧民,通过接受科技培训,转变了思想观念,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了生产经营能力,拓宽了增收渠道。2009年,齐巴尔吉迭定居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800元,较2006年增加了2800元,增长了1.4倍。

这次畜牧兽医工作会议的召开,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振兴我区畜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战略举措。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高效益、高产出这个目标,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总结

完善,开创牧区社区化管理的新模式,努力把齐巴尔吉迭社区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篇: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研究

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研究

时间:2012年02月06日 16时29分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作者:张 艺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42亿。大规模人口流动为我国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繁荣的同时,传统的严重滞后的流动人口社会服务与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语境下探索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对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与社会融合流动人口社区化服务管理是指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和配合下,政府、社区居委会、其他公共组织及个人利用社区资源,依托社区组织和机构,面向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过程。社区化管理是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基本途径。当前流动人口就业、社保、医疗、子女入学、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还存在供给不足、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各地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着力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在现实而急迫的外来人口管理的社会需求面前,在大量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的功能下移到社区的体制现实面前,社区已成为社会管理的前沿,也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的主阵地。①社区化管理是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基本途径,将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借助社区平台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职业培训、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努力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逐步使流动人口享受与本地居民基本相同的均等化政策待遇,让流动人口共享改革开发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社区化管理是有效管理流动人口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单位制影响的逐渐式微和社区建设运动的兴起,原有的以“单位”为基础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汇聚到城市社区,伴随而来的是更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淀到社区,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社区化管理模式的运行让流动人口进入到城市社区中成为社区居民的一员,享受流入地市民待遇,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参与社区生活,参加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组织,最终实现流动人口组织化管理。

社区化管理是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社会融合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社会为目标。②在当前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体制下,流动人口面临着制度上的社会排斥,主要是政府制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如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教育制度等。实现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应从制度和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推进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赋予社区基层组织更多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能,增进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才能使城市流动人口实现与原有的社会心理逐渐分割,逐渐被城市化或市民化。

推进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阻碍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社区发展并不完善,导致我国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流入地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社区行政化趋势明显:社区基层组织定位不准。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较浓的行政色彩。当前社区基层组织实际上是政府的准下属机构,存在严重的行政化倾向。社区事实上是被视为一种行政执行工具,它从组织、人员到工作、项目以及资金筹募和资源配置,统统由政府机构说了算。③基层政府将社区自治组织当成政府部门的下属单位,是社区基层组织定位不准的具体体现,是导致社区组织行政化的根本原因。

社区归属感差:流动人口社区参与不足。社区基层组织是居民的自治组织,由居民选举产生,并对居民负责。但是,当前的现状是流动人口在社区中的归属感差。社区工作按照管理的对象可

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为本地居民提供公共服务;一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防范和管理,以治安和计划生育工作为主。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被人为地置于对立状态。社区作为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共同居住和相互交往的场所,未能形成一种非制度化的、具有社会情感支持和特殊主义取向的互动关系,反而因制度的区别对待和本地居民的排斥而演变为“二元社区”,④从而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非制度性鸿沟。

社区经费投入不足:流动人口所需公共服务短缺。按照我国财税制度,当前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基本上是由地方政府财政承担。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地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地方政府往往将公共服务地方化,由此导致了公共服务的地方保护主义。从整体上而言,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整体呈现出“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的基本特征。流动人口由于其分散性和组织化程度低,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其利益要求往往得不到流入地政府的重视。因此,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社区中迫切需要享有的诸如子女义务教育、就业、劳动保障、医疗等公共服务十分短缺,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社区教育缺失:流动人口素质提升缺乏渠道。当前大多数流动人口来自于经济社会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在进入城市务工中面临着职业、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关系等一系列的转变和适应。很多进入城市中工作生活的流动人口,由于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社会生活圈子相对较为封闭,其人际关系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方面,日常交往的人群主要是老乡、亲戚等。社区教育的缺失,使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缺乏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改变原有生活方式及重构与城市社区居民之间社会关系网络的渠道,阻碍了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育。社会管理创新语境下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对策研究

重构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能,构建社区层面的属地化管理体系。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体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体系中的缺位。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突出社区的主体性地位,重构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能,构建社区层面的属地化管理体系。一是要强化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登记、证件的发放、核查等,对证件办理不齐的流动人口进行劝导,并建立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二是重构流动人口的社区服务职能。流动人口在“社会人”向“社区人”转变过程中,政府应改变观念,强化属地服务意识,为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以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出发,社区应积极整合就业、社会保障、民政、计生、工商等部门资源,为流动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务。

创新社区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活动。一方面政府应转变职能,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使政府行政和社区民主自治有效结合、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社区自治组织应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切实承担起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核心是参与。社区组织应赋予流动人口参与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将流动人口纳入社区日常服务和管理范围,做到与本社区居民同对待、同服务、同管理。

完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健全社区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的经费投入,是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实现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基本保障。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经费保障工作,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合理充足、保障的原则,将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工作人员岗位补贴、社会保险、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等社区专项经费按照财权和事权划分相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区工作需要相应增加。另外,应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社区服务多元化投入机制。

完善社区教育,不断提升流动人口素质。由于流动人口突出的流动性特点,居住地点的不固定使他们在传统正规教育框架内难于接受教育。社区教育应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对流动人口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课程,开设内容灵活多样,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以科学文化知识、法律常识、劳动技能、生活常识为主,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并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社区流动人口参加社区教育。(作者单位:江西警察学院治安系;本文系公安部软科学课题“中部崛起背景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创新”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

2011LLYJJXST095)

注释

①王志强,郝安振:“社区已成社会管理前沿,服务均等化维护社区稳定”,《半月谈》,2011年第6期。

②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③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④罗黎:“基于社区参与的外来人口管理模式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25页。

下载关于农村社区化问题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社区化问题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幼儿园小学化问题

    农村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大讨论 农村学前教育事业中一直处在弱势状态,近年来国家针对其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已是势在必行,也是迫在眉睫。但农村幼......

    农村问题研究[精选五篇]

    关于改善农村民生问题的几点思考 ——农民素质与农村社会发展 改善农村民生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战略意义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由生存型社会进人发展......

    农村村务公开问题研究

    农村村务公开问题研究 村务公开是推行村级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基础,在基层群众自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使农村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有利于......

    农村留守问题研究

    关注留守家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 漳州市“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日益增多,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

    社区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社区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逐渐成为居民参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的基本场所,大批统战人士不可避免地与社区发生着多样的重要联系。社区统战工作关系......

    农村社区化管理_图文(精)

    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社区化管理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体上已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 新阶段。在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新形......

    创新农村服务社区化管理模式

    创新农村服务社区化管理模式 王传雄 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我们就农村服务社区化问题开展了调研,摸索了一些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工作,要以转......

    社区网格化治理运行机制研究

    社区网格化治理运行机制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 摘要:呼和浩特市自2012年开始实施社区网格化治理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实现了关口前移,主动发现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将问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