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农村服务社区化管理模式
创新农村服务社区化管理模式
王传雄
在“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中,我们就农村服务社区化问题开展了调研,摸索了一些方式方法。深入开展“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工作,要以转变乡镇工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为主题,以改善民生、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构建和谐新农村、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为目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党建工作要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中发挥作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保障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在农村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基础上的新举措。根本的出发点和宗旨,就是把社区的民生为本、服务为要、成果共享的人性化管理理念,延伸、拓展、嫁接到农村,努力推进农村服务工作的优化升级,使更多的群体参与改革建设、享受发展成果,从而进一步保障民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凝聚社会建设力量,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具体举措。农村城镇化,是指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等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必然的历史转变进程。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最大机遇期已经来临。从农村建设社区化切入,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科学技术向农村扩散、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顺应了服务“三农”、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全国各地农村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改进和加强党的建设的有益探索。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最佳时期,“三农”工作的发展,使得农村的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在新的基础上,迫切要求基层党组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由传统的领导管理方式向现代化优质服务转变,领导好、组织好、服务好新农村的改革和建设。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忠实践行,也是党在农村的领导体制、执政方式、组织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革创新。
二、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农村服务社区化,主要内涵是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其中核心是服务,关键是管理。关于农村服务社区化的具体目标、职责、机制,根据各地的实践探索,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农村服务社区化。就是要保障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农村产权清晰、村级规划科学、村民办事便利、网络广电互通、文体设施健全、社会保障无忧、医疗站所联网、垃圾处理及时、集市交易方便、服务网点便利、中小超市惠民、公交联通集镇。其他还有道路通户、饮水卫生、路灯亮村等等。实现这些目标,要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新趋势,把城市社区服务理念引入农村,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社区理念,营造“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氛围,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服务平台。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向各村延伸,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制度,构建社区化的服务体系,保障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支部服务社会化。就是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优势,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一方面,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基础设施、适度规模经营、弘扬文明新风、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共驻共建,共同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另一方面,围绕新农村建设,协调涉农部门、结对帮扶单位、经济实体、中介组织等各种社会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体倾斜,将救助低保、计生医疗、文体教育、治安环保、便民服务等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延伸和引导到农村社区,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助服务。探索构建政府公共服务、村民自我服务与市场化商业服务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社区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发挥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支部服务社会化”,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党员服务具体化。就是要以农村支部为核心,以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网点和民情接待室为载体,以党员为主体,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广泛开展党员示范工程、党员创业基地、党员联户、党员承诺、结对帮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党员服务群众的具体行动,来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健全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工作机制。要立足实际,科学谋划。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要将社区化服务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紧密衔接,梯次推进,基础好的起点一定要高,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对于在城市周边地区和农村城镇的中心村,应引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方式方法,推进城镇城市化。对于相对偏远的农村,在农民居住相对集中的中心村或者自然村落,应逐步引进城市社区化管理服务方式,提高村级综合管理服务水平。要强化保障,建章立制。要保障农村服务社区化有序推进,必须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完善、规范,通过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服务群众接待制度、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但要注意不能繁琐,要管用、有效、高效,推进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形成充满活力的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
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要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严格实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成立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监管小组,严格执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要抓住村委换届选举的契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党政“一肩挑”的成果,进一步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证村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要整合资源,多元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社区化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开展城市社区、单位帮扶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领导和动员共青团、妇女、民兵等村级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农村社区的服务和建设;广泛发动村民积极参与,以专业合作、义务劳动、互帮互助等形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通过共同努力,真正让社区化服务在农村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供销社
第二篇:广西恭城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基本情况
创新机制 强化管理
北洞源村探索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
2007年,平安乡北洞源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勇于创新,努力把北洞源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通过从社区管理体制、干部队伍、党员管理、硬件建设和社区服务等方面,采取“五优化”措施,对农村实行社区化管理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实践,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一、基本情况
平安乡北洞源村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东面,距县城12公里,全村辖北洞源、马塘、观音塘、石排岭四个自然屯,有2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人口2182人。设党总支一个,党小组3个,现有党员52名。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村大力发展以柑橙种植为主的水果产业,农民的收入得到大幅提高,水果种植面积达3520亩,水果产量7450吨,人均有果3.4吨,2006年人均纯收入4820元。全村共建有沼气525座,沼气入户率达到95%。近年来,该村在发展水果的同时,鼓励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创市场,做水果销售,目前已形成一个上百人的销售队伍,年销售水果7万多吨。因此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彩电、冰箱、空调、小轿车等高档家电和交通工具进入了普通百姓家庭,全村共购置了60多辆面包车和小轿车,是远近闻名的“小车村”。
2006年,北洞源新村作为桂林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新村于同年4月破土动工,历经一年的建设,完成了27栋瑶家别墅楼、一栋综合楼建设和旧村穿衣戴帽工程和拦河坝、龙星桥、石拱桥、滨江公园、小广场、停车场、公厕、人饮工程等一大批公益设施建 设,于2007年5月1日隆重开村,北洞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我县又一个集旅游、餐饮、住宿、休闲、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北洞源新村的建成,标志着我县的“富裕生态家园”建设由自然村向中心村、行政村的转变;由单是新房建设发展到新房建设和旧村改造同时进行;是全县第一个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农村;赋予了新农村建设新的内涵,成为全区第一个“保险先进村”;第一个引进先进能源环保技术--地源热泵空调热水器的村。
二、主要做法
然而,随着新农村的建成,新农村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服务对象,突破了原有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范围,众多的辖区社会组织,超越了原有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复杂的社会管理局面,使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难以适应,并由此引发了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如在在农村能否以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建立一种覆盖农村全体群众民的管理服务体制,推动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新社区转变,成了目前迫切需要破解的社会管理难题。为此,在实行社区化新模式前期,我们经过近一个多月时间的调研排摸,并到市各社区考察,通过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服务的成功经验,精心制定《平安乡北洞源村社区化管理工作方案》,并着手在北洞源村全面实行,从改革现有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入手,采取优化社区硬件建设、优化社区管理体制、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素质、优化社区党员管理机制、优化社区功能“五优化”措施,在北洞源村开始全面探索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一)优化社区硬件建设,发挥阵地作用。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契机,不断加大社区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是优化社 区办公场所。为方便居民办事,便于社区管理,社区实行综合式办公;二是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根据自身实际,积极争取上级单位的支持,建立了社区文体活动室、图书室,定期开放为居民服务。三是优化社区公共设施。为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多方协商,引进了社区超市,规范社区农贸市场,从而更好地为居民服务;同时争取县直单位的支持,绿化、美化社区,改善社区人居环境。
(二)优化社区管理体制。首先是打破原有村民概念,构建一个新型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在继续保留村经济合作社、村民委员会等组织的同时,着重构建覆盖辖区全体居民的管理和服务组织机构“一会一体五小组”,即成立北洞源社区村民理事会,下设党群共富信用联合体,生产发展服务小组、社会保障服务小组、文明卫生计生监管小组、矛盾纠纷调解小组和公益事业服务小组。社区理事会由8人组成,每个服务小组由2人组成员。社区村民理事会在村党总支部领导和村民委员会运作下,具体实施社区化管理服务的各项工作。五个服务小组具体负责相关的工作,并联系一个片区,实现对包片区“一口清”,即能熟练掌握自己所分片的居民基本情况,包括弱势群体、外来人口、可依靠对象等,承担起了社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本着“精干高效、运转协调、增加职位、义务尽责”的原则,按二正六副配备,其中支部书记1名,社区村民理事会长1名,副会长2名,理事会成员3名。所配备的8名农村社区干部,8人每年3万多元的薪酬和工作经费全部由县、乡财政负担。
(三)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创建工作水平。一是抓选配。对现有村两委干部,将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熟悉社区工作,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部调整充实到了理事会中,二是抓培训。针对 社区干部文化水平较低、知识面过窄等情况,我们克服种种困难,采取以会代训、集中培训、辅导讲座、外出考察、专家授课等形式,积极组织社区干部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各种开展工作必需知识的培训,并组织参加县委组织部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近几个月来,共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400多人次。
(四)优化社区党员管理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为契机,通过培训,深化党员设岗定责,发挥党员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议事规则,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制定了社区自治章程和社区居民公约,完善了《社区居委会任期工作目标》、《社区居委会干部岗位责任制》、《社区居委会工作守则》等有关规章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
(五)优化社区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紧紧围绕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服务抓建设,抓好建设聚民心,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按照“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要求,大办社区服务业。先后成立了社会保障室和社区服务群众工作室,开辟了文体休闲、医疗保健等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网络。一是搞好弱势群体的服务工作。成立党员义工服务队,在社区开展卫生保健、机械维修服务上门活动,同时,以老党员和有志青年为主,组建了社区自愿者服务队,及时救助社区贫困户、低保户和困难群众。二是宣传服务工作。以提高居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团结、养成文明风尚为目的,利用各种载体积极 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旅游培训、计生文艺晚会、协助各高校开展各种为民服务活动等,提高了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和群众的参与率,使创建活动家喻户晓。定期开展政策理论、科普知识宣传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社区居民、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形成共驻、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实现了政策、文化、体育、科技、法律、卫生“六进社区”,整合了创建资源,激发了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三、取得的成效
(一)社区建设进一步规范。一是活动阵地建设得到加强。通过上级拨一点、乡出一点和村民筹一点的方式,投入资金80余万元,建成一栋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随后又投入资金3万多元左右,配齐社区综合办公室,使社区达到每个干部一套办公桌椅、一个会议室50套桌椅、一个活动室、二台电脑、一张妇检床,警务室设备配套,办公室各种职责和规章制度以及标识牌上墙公示,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二是社区干部的战斗力得到增强。配备了8名社区干部,同时市委组织部和乡党委各选派了1名政治纪律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熟练的优秀干部下到社区挂任党总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助理,增强社区干部力量。
(二)共创共建资源得到整合。通过建立共创共建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一是建立了协调机制。积极动员和组织驻社区的商店、企业、中介组织等单位广泛参与社区建设;二是群团组织作用发挥明显。充分发挥社区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组建篮球队、志愿者队等文体队伍,丰富活跃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如积极争取龙 星集团的支持,出资30多万元建设一座风雨桥,协调县自来水公司搞好自来水工程建设,协调公安部门建立社区警务室,搞好社会稳定,使居民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受到了广大居民的好评。
(三)阵地作用发挥明显。一是发挥了宣传阵地作用。利用社区党校对居民骨干和居民代表进行培训教育,抓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培训,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和科技知识、旅游知识、遵纪守法、柑桔黄龙病综合防治、成立专业合作社等知识教育,邻里纠纷减少、治安刑事案件得到有效控制,自实行社区管理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二是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有效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宣传栏,加强科学、健康、文明的文化宣传工作,积极开展移风移俗、文明家庭、文明居民、平安文明小区、志愿者义务服务队、信用村和保险村等“创建”活动,居民的“创建”意识、社区意识和公德意识得到提高,积极参与“创建”活动。是全区的“巾帼示范村”;今年7月配合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抓好了创建全区保险先进村工作,全村参保率达到了80%,参保金额达到了20多万元,在全区获得中国人寿保险先进村,目前正在创建全国保险先进村。同时还作为全市创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现正在申报。
(四)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一是在社区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方面。配齐了社区办公场所和健身娱乐设施;建成1座便民候车停,有了公交车进出;居民生活需求的社区餐饮(农家乐餐馆)、购物(超市、农贸市场)、医疗等服务功能逐步健全,社区公共设施得到改善。二是在创建活动载体方面。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以党团员为主要力量,组建社区自愿者服务队,广大社区党员、团员、居民群众积极参加志愿者队伍,广泛参与青少年教育、民事调解、爱心服务、卫生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监督多个群众性的服务活动。结合创建工作的开展,社区村民理事会在辖区范围内招收了1名保洁员负责社区绿化、保洁,采取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方式,“你出资、我清扫、共收益”,有效破解了垃圾围村这个长期困扰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难题。三是在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今年该社区得知本村石排岭自然村的黄声艳患有白血病以后,积极发动本村的村民进行捐助,当天就得到捐款8000多元,对黄声艳家及其本人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经过努力,平安乡北洞源新农村在实行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创建工作后,通过社区管理体制、干部队伍、党员管理、硬件建设和服务群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构建起一个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文明祥和的农村新社区还有一定的距离。要搞好社区建设,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及时有效解决,才能促进社区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一是社区工作负担重,社区干部待遇低。实行社区后,社区管辖范围扩大,工作量明显加重,职责成倍增长,部分社区工作人员认为自已的付出与报酬极不相称,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工作积极性。二是社区工作人员上岗时间不长,思想不稳定,思想素质、业务素质都有待提高。三是为民服务的领域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针对这些现象,今后将充分发挥社区党支部的作用,把继续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校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与社区干部的教育结合起来,千方百计调动社区干部的积极性;抓好社区干部的培训工作,每季度定期召开社区建设工作例会,听取社区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生活中的困难,引导他们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研究出台支持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一些阻碍社区发展壮大的机制体制问题,稳定社区干部队伍;积极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及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尽可能地给社区居民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困难,采取多种形式促进社区工作水平跃上新台阶。
第三篇:创新农村宅基地管理模式
创新农村宅基地管理模式,重在规划与审批 农村流行一句话“农村工作两台戏,计划生育与土地”。这句话说明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与被人们视为“天下第一难”计划生育具有难管的共性;同时也说明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农村宅基地管理因历史原因,农村居户分散,村与村、户与户之间情况纷繁芜杂,管理难度很大。应该说目前农村宅基地管理仍是土地管理中一个薄弱环节。本人从从事多年的土地管理工作中总结出一点经验,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宅基地管理和审批
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本着集约节约用地,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原则,加大农村建设用地的管理力度。在工作中,我们采取“1+2+3”的工作模式来对宅基地实施管理和监控,即“1个规划,2个引导,3个到场”。
1个规划:就是在本辖区内,作好居民点的规划,集中建房,从而可以更好的避让地质灾害和有效地控制用地。就高楠乡为例,涉及5个村一个场镇,我们规划了5个居民群居点和1个生态移民点。由于高楠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就是大坝平原较多,因此我们在每一个村都规划了一个100亩左右的居民群居点。同时按照高楠乡党委政府提出的把高楠乡场镇建设成“滨水风情小镇”的发展理念,因此将场镇确定为生态移民点,解决高山移民的问题。
2个引导:一是引导建房户向我们确定的居民群居点和生态移民点迁移。这样可以降低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扩大公共基础设施的覆盖面,避开地质灾害。因此我们近年来对单户选址建房的已经停止审批。二是引导建房户将当前建房与长远发展有效结合,将个体布局与整体规划有效结合,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严要求管理,始终坚持在规范指引下建设,在建设中强化规范,尽量做到建筑标高、层高、色泽、外观形象四个统一。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建造适宜旅游业发展的建筑,注意门市与住房适当搭配,设计与旅游需求相适应,引导农户树立经营意识,为高楠打造“滨水风情小镇”奠定基础。
3个到场:就是我们宅基地审批过程中的“三到场”制度。即:受理宅基地申请后,国土员到实地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规划,征询土地承包权人意见等;宅基地经依法批准后,国土员到实地丈量划拨宅基地,并打柱钉界;村民住宅建成后,国土员到实地检查是否按批准的面积和要求使用土地,进行现场勘测登记发证。宅基地一律实行“先划拨,后用地”的原则。
通过以上的“1+2+3”的工作模式,有效的控制了以往的乱建房和滥建房的现象,大大地减少了违法占地和违章建房的行为。同时我们极积配合路政大队、防洪办、国土执法大队和建委等职能部门,借助他们的执法手段,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如团结村村民李八一在今年年初,未经土地审批,不按公路管理的规定,随意占道建房,通过政府和国土人员到场查处,向他讲清他的违法违规事实,经过做思想工作,自行将其拆除,恢复土地原貌,为此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肓作用。自成立国土房管所以来,巴山片区共办理587宗宅基地,其中高楠乡共审批办理农村宅基175宗,同时为6个单位办理了土地手续;纠正违规建房38宗,查处违占地5宗。
在宅基地申报条件上我们严格把关,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即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在宅基地的审批程序上我们更加严格,就是按4审批2公示的审批程序,即拟建房户向村民小组提出建房用地审请,经2/3的社员同意后报村委会审批,进行第一次公示,公示7日后,报国土房管所,国土员受在理申请7个工作日内,按“三到场”的要求进行初审,报政府分管领导,通过党委会研究审批,报县国土房管局审查登记发证,之后进行第二次公示。通过我们的“4+2”的审批程序,杜绝了乱批地和审批时的随意性。在宅基地用地标准上我们也进行严格控制,每人30平方米,三人以下算3个人,5人以上算5个人。
二、在宅基地管理中的问题和难度
一是农民的法律意识较低,传统守旧观念较强。在我们宣传、解释,纠正、查处的时候,部份农民不理解,认为我们在为难他们,整他们,很大一部分村民,建房受封建迷信的影响,听从风水先生“讲水法、讲山向”不按规划修建,随心所欲,有的农民
建房,台阶、层高要比别人高几尺几寸,认为高人一等等等,什么都是以“风水先生”说了算。为此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无不体现出国土工作人员的艰辛,实际上我们不仅仅是“三到场”,也许是“六到场”,甚至是“八到场”都有可能,以达到工作目的为准。二是国土没有强制执行的执法权,这是一个机制体制问题。在发现一起违法占地建房时,只能作工作给予制止和按法律程序下发停建通知书,讲理的会停下来,按要求整改,不讲理的,会不理不采,继续施工,等按程序走完后,一幢房子早以拔地而起,增加了执行上的难度。三是缺少一本居民点规划蓝图(即村镇建设规划图),结合新农村建设,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图,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控制用地、集中建设。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规划只能叫大致的,粗线条的,没有科学规划文本。
农村宅基地管理任重道远,需要多级联动,共同努力,国土管理人员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打破传统思维。
第四篇: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情况汇报
关于我区社区管理模式创新调研情况汇报
为探索更为有效合理的社区管理模式,使我区的社区管理模式既适合国家大环境又能与地方背景高度协调,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近段以来,我们通过各种媒介详细了解了外地在社会管理方面一些好的做法,同时结合我区实际,认真开展了调查和了解。现将我区社区管理模式创新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区社区管理现状及分析
(一)我区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共有城市社区45个,居民89933户,262103人,目前社区有社区工作者274名,各类协管员189名(其中劳动保障协管员144名,流动人口协管员45名)。
(二)“四级网络”管理模式
2008年以来,我们在北大办事处西湖社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区逐步推行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即根据每个社区的管辖范围,原则上将300-500户、1500人划分为一个小区,80-100户为一个楼院,20-40户为一个楼栋,选出热心社区工作的居民担任负责人,建立起了社区、小区、楼院和楼栋四级工作网络。2009年,“四级网络”管理模式在全区城市社区全面铺开,依托“四级网络”,实现了全区社区、安全生产、计划生育、信访稳定、城市创建等30余项工作在社区的全覆盖,提升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2010年以来,社区党建工作在运用“四级网络”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提升,由区委组织部在社区统一制作了“社区党建四级网络”版面,运用社区“四级网络”管理模式,提高了对辖区党员的管理力度,并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但也存在明显不足,主要有以下五点:
1、管理不够精细
在“四级网络”中,社区、小区两级负责人实际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他们既要负责社区办事大厅窗口服务工作,又要负责分包小区工作,平时还要应对各类检查考核和评比,到小区具体走访时间有限,对分包小区不易做到精细化管理。
2、网络负责人管理难
尽管小区内有楼院长、楼栋长、居民代表等热心参与社区工作的人员,但由于楼院、楼栋负责人没有任何报酬,都是凭觉悟、凭热情开展工作,因而出现了人员变动频繁、召集难、管理难等问题。
3、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限
由于楼院长、楼栋长与社区是松散型关系,所以社区很难对他们定责任、定任务,工作大多靠他们的自觉主动,同时,他们缺乏对突发事件发生的预见性、敏感性,结果是社区、办事处由于信息不够及时、畅通,容易错过处臵突发事件的黄金时间。
4、社区工作力量相对不足
据不完全统计,社区目前承担大致有全区各部门的120余项工作,而每个社区平均只有6个工作人员,除劳动保障、公安等部门配备有专职协管员外,计生、民政、消防、安全、城市创建等占社区工作量较大的部门,都纷纷要求在社区配备专职协管员。目前我区城市社区虽然有劳动保障和公安部门配
际工作中的信息不畅通和滞后、各部门在处理问题时推诿扯皮等情况,大大降低了办公效率。
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构思与设想
为探索更为有效合理的社区管理模式,使原有松散型社区管理模式向紧密型社区管理模式转变,强化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功能,近一个月以来,我们对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焦作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郑州市金水区经八路街道办事处网格化管理模式等外地经验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又在东大街道办事处的4个城市社区进行了调查摸底,结合我区社区“四级网络”管理的实际,特“网络化”社区管理模式。
(一)试点调查情况
东大街道办事处地处老城区东部,位于文峰路以东,建设路以北,南大街以东,健康路以南,总面积1.7平方公里。全辖区共有居民5829户,16817人,下辖春秋、平安、兴隆、文惠4个社区全部为城市社区。
自今年5月中旬起,东大办事处组织机关全体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80余人,用一个多月时间,把辖区内4个社区划分为16个工作网格,对每个网格内的基本情况开展了一次全面的排查摸底,对每个网格的管辖面积、小区楼院(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庭院)、居住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计生对象、下岗职工、贫困家庭、残障人数)、驻区单位、共用设施(广场、绿化带、公厕、公共停车场等)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摸底,建立了网格基础资源信息库,为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提供重要详实的基础依据。
成各部门工作合力,主要突出以下六项功能:
一是信息联通功能:准确、快速地获取和反馈网格内各类信息。二是处臵快速功能:对网格内事件的快速调解、执法和处臵。三是资源配臵功能:用活资源,对党的资源、行政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四大资源进行调控。四是社会保障功能:为社区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创造就业机会;五是便民服务功能:社区居民能够就近、及时、便捷地获得多样化、高质量的服务。六是民主自治功能:通过制度的形式,稳定有序地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及其运作机制。
(三)配备网格人员
整合街道和有关部门工作力量,统一在每个网格配备网格责任人(党支部书记)、网格管理员、网格警员,同时整合网格内院长、楼栋长、居民代表等共同参与网格管理,形成街道办事处、社区、网格管理员以及网格内各种社会力量相互联系、良性互动的局面,从而提升社区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社会综合管理与执法的能力。
1、设网格责任人1名,兼任网格党支部书记,由街道办事处机关干部担任,全权负责社区网格党建、网格内各项工作问题的巡查发现和处理、上报工作;
2、设网格管理员1名,按一岗多责的要求,网格管理员不分专业、不分条口,承担网格中所有信息采集、日常事务、便民服务和简易问题的处理。这样既解决了各个部门要求在社区分口、多头设臵协管员的难题、又有效的节约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网格管理员可参照社区委员待遇标准执行。
3、设网格警员1名,由各派出所干警组成,主要负责网
4、规范工作流程。各街道办事处、社区结合自身实际,以基础台账、民情日志等形式,建立有人巡查、有人报告、有人负责、有人解决、有人督查的“五有”工作机制,实现事在网中办。对一般性工作:网格管理员现场处理,登记备案;协调性工作:网格管理员现场受理,带回社区商处,处理结果报街道相关科室,反馈服务管理对象;突发性工作:网格管理员立即上报,区街相关部门紧急处理,网格管理员现场跟踪,迅速处理突发事件,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审批性工作:网格管理员掌握信息,社区受理界定,街道审核,区相关部门审批,同时实行区、街、居三级公示。
5、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一是综合考评排名制度。制定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对网格管理员是否准确掌握并及时上报网格内各种信访、治安、维稳动态,信息更新是否及时、准确、真实,协调网格内各类事件是否积极主动等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网格责任人和网格警员在责任网格内事务的举报投诉量、事件处臵回复率、当事人满意率等情况量化打分,进行综合考核排名。二是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内容,使考核与应用科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块”与“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意见及建议
1、认真开展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建议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点面结合、循序渐进、逐步延伸的基本原则,利用一年时间,做好东大街道办事处的试点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下一步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全区全面铺开打下坚实基础。
第五篇:农村环境卫生长效化管理模式初探
农村环境卫生长效化管理模式初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经过“创卫”工作的洗礼,城市环境卫生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一个干净卫生整洁文明的城市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而占我国总人口约55 %的农村居民大多数仍生存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及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由于部分农村居民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改变,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简陋,村内外垃圾乱堆乱倒,禽畜放养,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直接影响村民的生产生活,阻碍着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整治工作势在必行。笔者长期工作在农村基层,一直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认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只能治标,只有建立一个长效管理机制才能标本兼治。纵观农村环卫工作,目前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整治不全面、不彻底现象依然存在。通过一系列的整治活动的开展,整体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观,但仍存在不少卫生死角,甚至有些区域仍出现反弹现象。有些村干部、群众对整治工作认识不到位,把整治工作搞成形象工程“驴粪蛋蛋外面光”。部分村缺乏长效管理,搞一阵风,应付检查,整治期间符合标准,活动过后,江山依旧.群众思想认识尚需进一步提高。通过宣传、培训、疾病防控工作的开展,广大村民在饮食卫生方面的一些不良习惯有所改善,但对环境卫生,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具体表现为:收获季节,农民焚烧农作物秸秆现象仍然存在;一些病死的小动物抛入废井、河道中;一些中小企业、养殖场、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污染严重;有的农村基层干部,存在重经济,轻环境卫生的思想,缺乏环境卫生管理意识;流动人口集聚地环境卫生脏乱差,虽为生活习惯所致,但关键仍是思想上的问题。
相关设施比较简陋,保洁体系建设薄弱。目前,集镇和农村配置了环境卫生有关设施,修建了一些垃圾台、公厕,在整治环境卫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拉运车辆少,缺乏统一管理,各村自设垃圾场,形成二次污染。保洁体系虽己建立,但办公经费、保洁人员工资、车辆费用等无法落实,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缺乏长远规划。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仅仅只局限于一年搞几次活动促进工作,缺乏长远规划,往往是搭了拆、拆了又建。尽管示范村已制定村庄建设规划,但行动迟缓,实施难度大,农村人畜混居、垃圾乱堆的现象仍然存在,群众的一些陈规陋习,短期内很难根除,要予以转变,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建议
农村环境卫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不高,卫生意识差,对这些问题带来的后果考虑不够。因此,建立长效机制是破解问题的关键所在。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是召开各种会议,增强街、村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利用村务公开栏、板报、广播、标语、设立宣传站等形式大造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舆论和声势;三是组织村组干部、群众代表赴外地参观学习;四是举办各类培训,集中培训骨干,带动村民养成自觉搞好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五是组织群众开展“建设新农村,我该怎么办”的主题大讨论活动,让群众作主建设自己美好家园;六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宣传;七是发挥保洁体系作用,进行全民培训。
加强基础管理,着力提高综合服务功能。针对农村环境卫生现状,开展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彻底疏通渠道,清理农民房前屋后遗留垃圾,确保公共部位有专人保洁,并配置相应的硬件设施,加强卫生村与文明生态村的创建工作。
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力度,从源头上彻底消除脏、乱、差现象。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源地水质保护和管理,提高自来水入户率。禽畜实行圈养与住房分离;建立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壮大养殖业;各户厕所统一改为双瓮式、沼气式、三格式无害化厕所、水厕等;
加强排污管理及废弃物污染防治,严格控制企业排污,加强禽畜养殖污染控制,调整养殖业布局,对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养殖场进行关闭,推行农场化、规模化经营,提高粪便还田和综合利用,是治理禽畜污染的重要出路,必须常抓不懈。③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可根据当地情况因地置宜,建立污水处理站,使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作为中水使用。
制定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长远规划,实施健康教育,确保健康教育正常进行。开设卫生讲座,定期对卫生人员、信息员进行不同层次的讲座,提高村民自我防护意识,环保意识。每季度两次进行对村民卫生评比,并在全办公布结果,奖优罚差,通过开展“三下乡”及各种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对村民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步使讲究卫生变成村民的自觉行为。
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长效管理机制。(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卫生保洁队伍,健全保洁体系网络。各村由村民代表会议选出人员组成村环境卫生督导队,对环境卫生进行定期检查评比和督导。(2)适当收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费,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制定农村企业、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缴纳垃圾清扫清运费的制度。
坚持例会制度,定期分析情况。建立奖惩机制和曝光机制,建立日常保洁检查评比和考评奖惩制度。保洁队实行目标责任制,做好村道的日常保洁、垃圾清运和定期开展除“四害”活动,在全村开展卫生小组和卫生家庭评比活动,将其纳入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的主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