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03:0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第一篇: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小编推荐)

基层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工作现状,研究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工作引向深入,近期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当前我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基本状况(一)、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工作

及时制定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机制,落实党的相关要求,积极推广分散式安置,落实安置帮扶政策。

1、建立健全刑释解戒人员各项工作机制

健全监所、公安机关与镇(街)综治中心和安帮办(司法所)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认真做好信息核查反馈工作,服刑人员信息核实反馈率要达到100%。严格按照必接标准,执行必接程序,强化与2323区必接中队的对接与联系。确保“九类”必接对象无一遗漏。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刑释解戒人员信息台帐,成立接送、帮教、管控工作小组,制定接送、帮教、管控工作方案,努力实现“出监(所)接茬无缝对接、安置帮教无一遗漏、异地流动有效管控”。目前必接率在90%以上。

2、突出安置帮教基地优势开展刑释解戒人员安置工作 积极依托“阳光工程”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建设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譬如南关镇的阳光工程基地,有效帮助刑释解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依托“阳光工程”加大对 三无人员”的安置,按照自愿原则,就近安置在过渡性基地,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通过落实优惠政策、资金倾斜等方式鼓励辖区内企业、集体及个体经营者吸收接纳刑释解戒人员。

3、落实各项的帮扶政策进行法制教育

结合市场用工情况,选择刑释解戒人员的培训项目,并将其纳入各级劳动技能培训总体规划。加强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合作,拓宽培训项目,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经费保障水平,做好刑释解戒人员就业工作。按规定落实国家、地方对刑释解戒人员的优惠政策。如参加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同时做好刑释解戒人员救助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给与最低生活保障;对不生活确有困难的,给予临时救助,解决其临时生活困难问题。

(二)社区矫正对象帮教管理工作

社区矫正人员的接收和管理上,我们严格按照市司法局规定的程序执行。认真贯彻《刑法》、《刑诉法》和《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在落实管严相济刑事政策、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职能作用,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1.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继续坚持不懈地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把社区矫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定期召开社区矫正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特别是政法各部门要建立有效联系、相互支持、密切协作的联动机制,有效发挥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作用;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考核奖惩机制。将社区矫正工作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考评范围,对符合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规定的实行一票否决。对成效显著的要给予表彰;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矫正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

工作应急机制,坚持在敏感时期开展对重点监管对象进行监管排查。做好社区矫正人员衔接工作。严格按照“见人见档”标准,把牢入口关。防止社区矫正人员脱漏管和重新犯罪。

2、加强规范化建设

一是规范社区矫正执法行为。照法律规定,依法开展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要细化工作流程,规范社区矫正社会调查、入矫宣告等各工作环节,确保刑罚执行工作的有效规范;二是规范社区矫正执法工作档案。各所按照 号文件要求,完成所有在册社区服刑人员执法档案和工作档案的规范装订工作;三是规范社区矫正教育学习和社区服务。各司法所依托村居的图书室,建立社区教育学习点,为每一名社区服刑人员发放《学习手册》,定期批阅学习内容。依托敬老院等公益事业场所建立社区服务站点,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实行轮班制开展社区公益服务;四是加强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继续抓好社区服刑人员信息的采集录入工作,确保信息的及时全面准确;五是强化基层装备建设。加大对基层司法所的装备建设,利用中央及省级转移支付资金的装备经费为基层司法所配备工作所需的执法记录仪、录音笔、照相机以及作训服、防刺服、警棍等一些基本防护用具,定期开展警用器具使用培训,防范社区服刑人员恶意伤警事件的发生。

3、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多方协调,解决基层一线社区矫正工作者力量偏弱的问题。不断加强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加强社区矫正队伍素质建设。认真组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矫正专题业务培训和技能学习。重点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责任风险意识,要以依法办事、勇于担当、踏实严谨的工

作作风认真对待社区矫正工作,克服松懈麻痹、敷衍应付思想,努力在积极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主动防范和合法规避执法风险。

(三)实现社区矫正向安置帮教的无缝对接。

一是解除矫正与签订帮教协议同步。矫正期满之日,即由司法所长向解矫人员当面宣读《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在办理解矫手续同时,安排安置帮教小组与解矫对象签订《帮教协议书》,直接纳入安置帮教体系管理。二是个人档案材料移交同步。解矫后,矫正对象身份转变,原有的一套基本材料随之移交,重新建立归正人员一人一卡一档,经过社区矫正后,这部分人员底子清、情况明,建档工作非常顺畅。三是矫正帮教人员衔接同步。建立同一人矫正、同一人帮教的工作机制,实行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与安置帮教责任包办制度,降低帮扶成本,提高帮扶效果。四是管控教育与帮扶救济同步。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有相互借鉴之处,“管控、教育、帮扶、感化”是两者在管理上共通的四部曲,有效避免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司法所工作压力大

在实际工作中,司法所不但承担着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任务,还要承担人民调解、法制宣传、公共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繁重的工作,同时还要肩负乡镇党委、政府分派的其它中心工作任务。目前,乡区司法所一般是多块牌子、一套班子,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司法所难以承受。

(二)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基层基础建设薄弱,司法行政机关安帮工作经费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安帮工作的开展。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的办公用品、宣传资料、表彰奖励、调查研究和技能培训等都需要必要的经费,对刚刑满释放又面临生活困难的,和在帮教过程中生活面临着困境需要帮扶的释解人

员,没有专项经费,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扶。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发挥主体优势,调动社会力量

1、发挥司法所的主体作用。目前,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是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以乡区司法所为主体开展的。为增强司法所做好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把两项工作列入司法所重点考核内容;二是要分层次培训,提高司法员业务水平;三是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不断改善司法所办公条件;四是要配备足够的工作人手。

2、发挥村、区领导小组作用。在乡区、各村成立两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区、村、组三级组织网络经常化模式。同时对小组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工作程序、要求和方法等,既有效开展工作,又能收到较好宣传效果,保证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3、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具有法学高素质的社会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矫正对象和回归人员予以帮教,对社区开展两项工作理论进行研讨等。广泛发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两项工作,为矫正对象和回归人员提供社会辅导、心理矫正、帮助教育、技能培训和临时救助等各项服务。畅通生活补贴和困难救济申领渠道,努力解决好特殊人群及其子女就业、就学、就医、居住、生活等困难。

(二)建立工作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为确保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力争做到“三个建立”。

制定出台《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对帮教工作的性质、档案管理和检查考评等分别做出明确规定。每年初,区党委、区政府与各村、各部门及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将两项工作列为一票否决内容;把“无重新违法犯罪”作为主要考核目标对所各村进行考评;各

村、企事业帮教组织与社区矫正对象及刑释解教人员签订帮教协议书,明确帮教小组、帮教人员和帮教对象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行奖惩兑现,从而形成区、村、组三级工作责任制,保证全区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层层有责任,帮教对象个个有人管、有人帮局面。

(三)切实解决难题,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各部门要鼓励刑释解教人员在社区服务业的岗位就业,特别是政府开发的面向区居民生活服务、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二是加大职业培训,打破刑释解教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瓶颈。劳动行政部门给予优惠政策,使刑释解教人员能够享受到一次免费烹饪、电工等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努力做到培训和考证相结合,培训和用工相结合,有的放矢进行职业培训。三是强化就业指导。从实际出发,引导刑释解教人员转变就业理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四是创办安置基地。司法行政机关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共同扶持过渡性安置实体或基地,重点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前的过渡性安置,基地人员必须做到对刑释人员不另眼看待,工资没有二致,待遇一视同仁,生活上主动关心。

第二篇:关于推进XX镇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1范文

关于推进七里镇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镇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在上级部门和镇党委、镇政府的关心及支持下,按照要求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难点。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镇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工作现状,研究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特点和要求,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工作引向深入,近期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门摸底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镇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基本状况

(一)刑释解教人员及社区矫正人员基本情况

目前,XX镇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在册人员15人,均为男性,年龄在20-47岁之间,其案件类型分别为:抢劫、盗窃6人,强奸及强奸未遂2人,故意伤害2人,寻衅滋事1人,窝藏、转移、销售赃物3人,安置帮教率为100%;社区矫正在册人员18人,其案件类型分别为:交通肇事犯罪2名,盗窃5人,故意伤害4人,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4人,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1人,开设赌场罪1人,合同诈骗罪1人,刑罚类型均为缓刑。

(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1、把好接茬关。一是及时造册建档。收到劳教所寄发的通知书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办通知后,我们就着手做好接茬准备工作,其次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家属及其亲人工作使其随同一起接人。在接茬时,对刑释解教人员在监、所的表现情况和家庭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以后开展安置帮教工作提供资料、打好基础;二是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同有 1

关村组、家庭签订帮教人员、被帮教人员帮教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帮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三是及时家访。刑释解教人员回家后,村(组)帮教工作小组帮教人员到其家中进行家访,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并动员其家人共同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四是及时进行法制教育。通过赠送法律常识读本、组织学习法律知识等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促使他们遵纪守法;五是及时制定和落实帮教措施。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2、把好安置关。主要采取两种安置形式:一是对“回归”人员,先由村一级帮教小组具体负责落实承包地,让他们有地可耕。二是鼓励自谋职业。对“回归”人员积极鼓励他们出门打工,并对一部分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员,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从事个体经营。

3、突出重点管理。对不满管教、意见较大的刑释解教人员逐一纳入重点管理对象,积极谢协同责任区民警落实日常检查管理,结合突出性、阶段性的综治工作特别是“严打”工作,做到每次必查,每查必摸清底细,坚决杜绝这部分人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三)社区矫正对象帮教管理工作

社区矫正人员的接收和管理上,我们严格按照市司法局规定的程序执行。

1、坚持“六个必须”,确保矫正工作取得实效。矫正对象进入社区矫正环节后,我们都要进行调查和走访,全面掌握其基本情况,逐人建立档案;为每名矫正对象确定3-4名工作人员和1-2名亲属组成帮教小组,负责全程监督、教育、管理;要求矫正对象每周进行口头或电话汇报、每月进行书面汇报,并坚持做到“六个必须”,即矫正工作初期必须与矫正对象见一次面、必须进行一次谈话、必须建立一份

档案、重大节假日协同派出所人员必须上门走访、矫正对象思想波动时必须过问、矫正对象本人及家庭出现困难时必须在政策范围内帮困解难。尤其是在与矫正对象第一次见面时,当面向其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由矫正对象签订《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牢固树立和强化其服刑意识。这个工作程序的规范不但强化了矫正对象遵纪守法的意识,也让我镇接管的矫正对象中未出现一例漏管、脱管,使我镇的矫正对象管得住、管得牢。

2、落实四个同步,实现社区矫正向安置帮教的无缝对接。一是解除矫正与签订帮教协议同步。矫正期满之日,即由司法所长向解矫人员当面宣读《社区矫正期满宣告书》,在办理解矫手续同时,安排安置帮教小组与解矫对象签订《帮教协议书》,直接纳入安置帮教体系管理。二是个人档案材料移交同步。解矫后,矫正对象身份转变,原有的一套基本材料随之移交,重新建立归正人员一人一卡一档,经过社区矫正后,这部分人员底子清、情况明,建档工作非常顺畅。三是矫正帮教人员衔接同步。建立同一人矫正、同一人帮教的工作机制,实行社区矫正教育管理与安置帮教责任包办制度,降低帮扶成本,提高帮扶效果。四是管控教育与帮扶救济同步。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在管理方式方法上有相互借鉴之处,“管控、教育、帮扶、感化”是两者在管理上共通的四部曲,有效避免了重复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司法所工作压力大

在实际工作中,乡镇司法所不但承担着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任务,还要承担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等繁重的工作,同时还要肩负乡镇党委、政府分派的其它中心工作任务。目前,乡镇司法所一般是多块牌子、一套班子,工作任务重、难度大,司

法所难以承受。

(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难。

一是安置渠道不畅,再就业困难。安置就业难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释解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大部分是初中以下)、缺乏专业技术;一些释解人员好逸恶劳的恶习很深;且社会上对他们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和歧视;加上一些释解人员对就业的工作岗位要求过高,所以,他们很难找到相对合适稳定的工作。

二是存有抵触情绪,帮教工作难开展。释解人员自悲心理严重,不愿提起往事,对帮教人员的帮助推塘、躲避;释解人员逆反心理严重,对帮教人员进行家访时,有的家属和释解人员认为家访对其影响不好,侵犯其隐私,拒绝帮教小组上门走访帮教。

三是衔接管理不到位,帮教工作脱节。衔接工作涉及公安、司法、监狱、劳教、看守所等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各个工作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致使少数释解人员回归社会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基层安置帮教办。如:有的监狱、劳教单位不按规定的格式印制《刑释解教通知书》,人员信息缺乏,有的内容不详细,地址不具体,而有部分刑释解教人员更使用假姓名、假地址,经常是查无地址,查无此人。个别监管场所没有提前一个月或迟寄《刑释解教通知书》,经常是收到通知书后见不到人或刑满释放人员回来后仍未收到通知书,给安置帮教工作带来脱节。

四是释解人员的流动性大,有的刑释解教人员从监狱释解之后,根本不回原籍,有的回家后即外出打工谋生,安帮组织无法跟踪掌握相关情况,帮教小组不能及时与其联系实施帮教,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排查和摸底,加重了基层帮教组织的负担和压力。

五是安置帮教机构无执法权,基层帮教力量薄弱,对长期不登记报到、不愿接受帮教的释解人员,缺乏强制性手段。

(四)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基层基础建设薄弱,司法行政机关安帮工作经费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安帮工作的开展。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的办公用品、宣传资料、表彰奖励、调查研究和技能培训等都需要必要的经费,对刚刑满释放又面临生活困难的,和在帮教过程中生活面临着困境需要帮扶的释解人员,没有专项经费,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帮扶。

三、解决的办法和对策

(一)发挥主体优势,调动社会力量

1、发挥司法所的主体作用。目前,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是在市司法局的指导下,以乡镇司法所为主体开展的。为增强司法所做好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要把两项工作列入司法所重点考核内容;二是要分层次培训,提高司法员业务水平;三是要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不断改善司法所办公条件;四是要配备足够的工作人手。

2、发挥村、镇领导小组作用。在乡镇、各村成立两项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镇、村、组三级组织网络经常化模式。同时对小组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工作程序、要求和方法等,既有效开展工作,又能收到较好宣传效果,保证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3、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聘请具有法学高素质的社会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矫正对象和回归人员予以帮教,对社区开展两项工作理论进行研讨等。广泛发动组织社会力量参与两项工作,为矫正对象

和回归人员提供社会辅导、心理矫正、帮助教育、技能培训和临时救助等各项服务。畅通生活补贴和困难救济申领渠道,努力解决好特殊人群及其子女就业、就学、就医、居住、生活等困难。

(二)建立工作制度,保证措施到位

为确保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力争做到“三个建立”:

1、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编制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流程图,健全信息动态网络,明确专人负责,各相关单位和部门广泛收集有关动态信息,了解两种人员以及重点人口管理等情况,提前介入,掌握了解违法犯罪人员进入司法程序全过程的第一手资料,摸清底数,从而超前掌握有关信息。建立刑释解教工作网页和数据库,将有关资料全部输入微机,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可信数据,为开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奠定基础。

2、建立两项工作联动制度。镇、村分别成立两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各村委会以及厂矿企事业单位设立两项工作小组,形成镇、村、组三级工作体系,使社区矫正工作、安置帮教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联动,为做好两项工作提供强有力组织保证。

3、建立工作责任制。制定出台《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对帮教工作的性质、档案管理和检查考评等分别做出明确规定。每年初,镇党委、镇政府与各村、各部门及单位主要负责人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将两项工作列为一票否决内容;把“无重新违法犯罪”作为主要考核目标对所各村进行考评;各村、企事业帮教组织与社区矫正对象及刑释解教人员签订帮教协议书,明确帮教小组、帮教人员和帮教对象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实行奖惩兑现,从而形成镇、村、组三级工作责任制,保证全镇

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层层有责任,帮教对象个个有人管、有人帮局面。

(三)切实解决难题,加大工作力度

1、拓展安置渠道。一是各部门要鼓励刑释解教人员在社区服务业的岗位就业,特别是政府开发的面向镇居民生活服务、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和社区公共管理的就业岗位以及清洁、绿化、公共设施养护等公益性岗位上实现就业。二是加大职业培训,打破刑释解教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的瓶颈。劳动行政部门给予优惠政策,使刑释解教人员能够享受到一次免费烹饪、电工等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努力做到培训和考证相结合,培训和用工相结合,有的放矢进行职业培训。三是强化就业指导。从实际出发,引导刑释解教人员转变就业理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四是创办安置基地。司法行政机关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共同扶持过渡性安置实体或基地,重点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前的过渡性安置,基地人员必须做到对刑释人员不另眼看待,工资没有二致,待遇一视同仁,生活上主动关心。

2、提供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工作需要适当的人、财、物的投入作保障,经费来源应当有畅通的渠道,建议通过三种方法解决:一是政府将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办公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计划。二是在创办安置基地和实体上,给予一定经费支持,提供一定优惠政策,使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制定相关制度,多途径筹措资金,从根本上解决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经费难问题。

第三篇:如何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

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收养收治工作。按照政府赋予我院的职能,在认真做好“三无”、“低保”、“优抚”精神病患者收治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公安、救助管理站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工作,切实抓好“慈善对象”的收治,服务古城区,面向新市区,尽力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收养收治,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日常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等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的满足服务对象的疾病治疗和身心康复的需求。以来,累计收治各类精神病患者720人,其中三无对象21人,低保对象90人,救助对象577人,慈善对象32人。目前在院服务对象达412人,其中三无对象163人,优抚对象2人,低保对象178人,救助对象38人,慈善对象31人。鉴于近三年我院收治对象绝大部分为救助对象,我院每年多次举办与公安局精防网络、卫生系统专科医院(传染病院等)、市残联、社保管理部门、救助管理部门及民政条线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会,加强同相关单位的联动,商榷解决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年来,经我们积极有效治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好转,并帮助他们联系到家属而出院的有463人,受到救助患者家属及各方的好评。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

第四篇:如何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收养收治工作。按照政府赋予我院的职能,在认真做好“三无”、“低保”、“优抚”精神病患者收治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公安、救助管理站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工作,切实抓好“慈善对象”的收治,服务古城区,面向新市区,尽力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收养收治,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日常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等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的满足服务对象的疾病治疗和身心康复的需求。以来,累计收治各类精神病患者720人,其中三无对象21人,低保对象90人,救助对象577人,慈善对象32人。目前在院服务对象达412人,其中三无对象163人,优抚对象2人,低保对象178人,救助对象38人,慈善对象31人。鉴于近三年我院收治对象绝大部分为救助对象,我院每年多次举办与公安局精防网络、卫生系统专科医院(传染病院等)、市残联、社保管理部门、救助管理部门及民政条线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会,加强同相关单位的联动,商榷解决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年来,经我们积极有效治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好转,并帮助他们联系到家属而出院的有463人,受到救助患者家属及各方的好评。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二、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治对象的快速增加与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从我院及兄弟单位近年来的收治情况来看,无论是新入院病人数还是在院病人数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如我院在前,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床位数为264张,但住院病人却经常性超过300人,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的核定床位扩大到360张,但收治病人数增长更快,平均在院病人数达到382人,更达到414人。而医疗资源方面,无论是场地、设备还是人员都难以再有增加。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三、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四、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篇: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制度

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制度

一、特殊人群主要指:外来人员、法轮功及其他邪教人员、涉毒人员、归正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

二、衔接登记制度

1、社区在特殊人群来村后一周内向乡镇街道及县有关部门及时报告。

2、社区在接到街道或县有关部门的通知后,立即通知其家属,动员家属将其接回,予以办理登记手续并建立好档案资料,长期妥善保管。

3、社区在特殊人群回村后,综治警务室应当登记在册,并建立相应的帮教小组。

三、谈话制度

1、帮教小组成员对帮教对象施行定期谈话制,即对重点对象实行每个月进行走访谈话。

2、找特殊人群谈话,要了解其思想动态、现实表现及生活情况。

3、平时要加强同特殊人群的家属联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更好地在思想上奉劝重点对象,使其重返正途。

4、每次走访谈话后,要认真做好谈话记录,登记在案。

四、帮教制度

对一时失足、确已悔改的特殊人群,由家长、亲属、社

区干部帮教;尚有不良行为的,由居委会帮教小组帮教;恶习较深、改造差并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重点对象,由街道干部、辖区民警会同居委会帮教小组重点帮教,也可由工、青、妇、关协、老协等部门干部与重点对象结对帮教。要做到帮教对象、帮教责任人、帮教考察、帮教措施“四落实”。

五、回访制度

了解、把握被帮教对象的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到有困难必访,有纠纷必访,有婚丧必访,遇突发情况必访,并做好走访情况登记。

下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推进我市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我市特殊人群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添加日期:2010-9-6 17:38:35点击量:1324市政协专题调研组根据政协2010年度工作安排,从6月中旬开始,在市政协副主席赵南军的带领......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太保庄初中 2013年2月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全面准确掌握全镇特殊人群的基础信......

    安置帮教调研报告

    文章标题: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调研报告 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调研报告 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是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对特......

    如何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调查报告[五篇材料]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特殊人群务管理工作创新方案

    大发[2012]11号 中共大厂镇委办公室 大厂镇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厂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创新方案》的 通 知 各村(社区)、镇直企事业各单位: 《大厂镇特殊人群服务管......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五篇材料)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五一路接到办事处2013年2月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全面准确掌握全镇特殊人群的基......

    安置帮教工作调研报告

    安置帮教工作调研报告 安置帮教工作调研报告 加强对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人员(以下简称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和帮助教育,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

    海口镇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海口镇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海口镇位于澂江县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东临宜良县竹山镇南接华宁县青龙镇西望抚仙湖湖岸线8公里北临右所镇、九村镇境内最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