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殊人群务管理工作创新方案
大发[2012]11号
中共大厂镇委办公室 大厂镇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大厂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创新方案》的
通
知
各村(社区)、镇直企事业各单位:
《大厂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创新方案》已经镇党委、政府同意,现将印发给你们。请你们对照方案,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大厂镇委办公室 大厂镇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主题词:特殊人群
管理工作
创新方案
中共大厂镇党政办公室
2011年5月20日印发
共印30份
大厂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创新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特殊人群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提升社会服务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市政府《关于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创新方案》的部署安排,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以下工作创新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特殊人群齐抓共管格局,不断探索和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原则;(2)坚持改革创新、务求实效的原则;(3)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4)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的原则;(5)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工作相结合;(6)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7)坚持依法管理、规范管理的原则;(8)坚持加大投入,保障运转的原则。
三、工作目标
通过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集中化解涉及特殊人群的社会矛盾,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的实际困难,妥善处理特殊人群的合理诉求,最大限度消除涉及特殊人群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确保不发生涉及特殊人群、有重大影响的恶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和赴省进京上访事件,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四、主要任务
针对吸毒人员、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社会闲散青少年和长期反映利益上访人员等七类特殊人群,分类实施服务管理创新措施,做到“底数全摸清、情况全掌握、管理全覆盖、服务全到位”,形成具有宜城特色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新机制,有效实施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
吸毒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创新方案
一、基本情况
本方案所指吸毒人员是指吸毒成瘾人员。我镇目前排查有吸毒人员3 名。
二、工作目标
搭建完善的救防体系,创新服务管理措施,落实服务管理责任,确保吸毒人员不漏管、不失控,有效防止吸毒现象滋生传播。
三、服务管理措施
一是搭建救治防范体系。按照“综治牵头、公安指导、齐抓共管”的工作思路,建立集打击、求助和关怀于一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吸毒人员救助防范体系。镇一级成立由镇综治办牵头,公安、司法、卫生、民政等单位参与的戒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派出所,全面负责全镇的禁毒和戒毒工作。村(居)委会一级,成立由村(社区)委会主任任组长,社区民警、社区医疗人员和禁毒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和社区戒毒帮教小组,负责具体开展吸毒人员帮教工作。全镇上下构建起以镇禁毒办为龙头,以村(社区)戒毒帮教小组为基础的救助防范工作网络。
二是推行分类管理模式。根据吸毒人员的综合表现,按照“严格管理对象”、“重点管理对象”和“一般管理对象”三种类型实施分类管理。严格管理对象是指抗拒社区戒毒和帮教,无正当职业,随时可能复吸的吸毒人员,对该类人员,由村(社区)主要负责人和社区医疗人员包保,实行严密控制、即时尿检,发生复吸的,实行强制隔离戒毒;重点管理对象是指吸毒时间较长,毒瘾较深,有复吸倾向的吸毒人员,对该类人员,由社区民警包保,做好帮教工作,发现苗头及时控制;一般管理对象是指吸毒时间较短,毒瘾较轻,日常表现较好的吸毒人员,对该类人员,由禁毒志愿者在做好帮教的同时,做好谈心、鼓励等工作,帮助其改掉陋习。通过实行分类管理,从根本上增强对吸毒人员管理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由镇派出所负责健全完善吸毒人员的档案,建档建卡,实行“一人一档”,并动态管理,即:为全镇所有吸毒人员逐人建立档案,既包含吸毒人员基本情况,又包含吸毒人员定期、不定期尿检的影像资料和公安部门出具的尿检报告,实现档案全面、规范、客观、公正管理。
三是强化人文关怀服务。建立跟踪帮教综合工作机制,全面作好服务管理工作。第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吸毒人员前来参加文体活动,帮助其恢复身心健康;第二,对吸毒人员的家庭成员和相关社区人员,进行必要的指导培训,帮助其掌握后续照管必要的知识技能,促使吸毒人员更好地、尽快适应社会家庭生活环境;第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第四,组织社区工作者、民警和吸毒人员家属定期开展亲情、爱心帮教活动,巩固戒毒成果。同时,在办理低保、就业创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社区矫正及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管理创新方案
一、基本情况
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就是对在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通过管理、教育和帮扶,预防和减少他们重新犯罪。社区服刑人员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分为五种(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安置帮教对象分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教人员。
我镇现有社区服刑人员到目前为止,我镇没有一例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百分之零点二以内。
二、工作目标
全面使行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是对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管、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脱管、漏管,通过管理、教育和帮扶让他们不再危害社会,使社区服刑人员即能保持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又能改造自己所犯的罪行,让他们能够顺利回归并融入社区;使释解教人员不至于重新违法犯罪,为宜城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服务管理措施
一是帮教工作提前介入。镇社区矫正办与法院、公安局协调做好审前社会调查、庭后收集判决文书等工作,做到不漏登、不重登。利用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各监狱内宜城大厂籍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及时和他们取得联系,宣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政策,提前进入矫正帮教程序。
二是落实安置帮扶责任。按规定,对于矫正对象中的特困户,经本人申请,所在社区证明确有困难的,民政部门落实最低生活保障。
三是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镇矫正办在灰沙砖企业建立过渡性安置基地,不论有无技术,只要身体健康都要尽力帮助他们找到临时性工作岗位,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享受到社会的关爱及温暖。
四是提供法律援助。对回归社会的社区服刑人员及刑释解教人员,若有权益被侵害,司法所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帮助和引导他们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对他们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遵纪守法意识。
五是建立“一助一”帮教制度。镇直各单位和各村(社区)要组建对固定的社会帮扶队伍,建立“一助一”帮教制度,在镇服务管理人员协助下与刑释解教人员结对子,进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教工作。
社会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创新工作方案
社会闲散青少年是指初、高中辍学及初中毕业既不读高中、中职,又无固定职业的社会青少年。其主要包括三个群体:
一、应当依法接受义务教育,但又劝返无效流入社会的中小学生;
二、完成了义务教育,初中毕业既不上高中又不上中职进入社会的青少年;
三、高中辍学流入社会的青少年。上述群体的共同特点是无相对固定职业,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管。
一、工作目标
1、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巩固率保持99%以上上。
2、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本信息统计和建档达到100%。
3、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综合监管和包保帮教达到100%。
4、社会闲散青少年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达到100%,服务推荐就业达到200%。
三、服务管理措施
一是狠抓源头防辍,实施政策支持。
1、落实义务教育“双线”包保责任制。建立政府、村(社区)、学交联动机制,落实镇党政领导包村(社区)、村(社区)干部包组,学校领导包年级、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的劝学包保责任制,把义务教育劝学保学任务,落实到镇、村、学校的每一名干部和教师。
2、开展义务教育执法劝返活动。对拒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父母或其他法宝监护人,由当地政府、派出所、村委会、中心学校等组成义务教育执法监督小组,依法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3、完善教师家访制度。组织学校教师逐生逐户走访,准确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家庭情况和个性特点,确定专人重点走访有流失倾向的学生家庭。
4、实施学生辍学监控制度。全镇学校坚持每天清点学生人数,每周汇总一次学生到校情况,每月向镇政府办公室报告一次在校学生情况;中心学校一季度通报一次就学情况,对学生劝返不力、辍学严重的学校实行挂牌督办。
5、加强学生法制讲座、法制报告、法律咨询等活动,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普法宣传教育,让监护人知法、懂法、守法,保证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6、加强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对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学困生、贫困生、问题生等特殊群体学生,学校要做到建档、建卡、建制,班主任做到多走访、多观察、多沟通,科任教师做到心到、口到、点到、谈到。健全完善爱心家长学校建设,提升对特殊群体学生厚爱一层的教育管理,确保特殊群体学生心有人爱、情有人诉、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7、落实防辍控流奖惩制度。坚持防辍控流失与教师年度考核、评先表模、职称晋升挂钩。并从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中拿出1%进行奖惩。当年班级辍学率超出国家规定标准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当年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等次,并取消年度评先表模、职称晋升资格,按照比例扣除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对辍学严重的学校实行“黑名单”管理和责任追究。
二是强化综合监管,落实包保责任。
1、健全信息档案。义务教育阶段辍学流入社会青少年情况由教育部门负责登记,教育部门要于每年9月中旬及时向所在地政府提供初中毕业后既不升学也不读中职的毕业生名单,镇政府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名单,组织村(社区)委会,认真做好实地排查登记,并逐人建档,档案内容应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流入社会原因、有何愿望或打算、监护人或父母从事职业等。工作纳入镇综治维稳信访联动中心进行管理。
2、落实包保责任。将初中毕业进入社会的闲散青少年管理服务工作纳入村“两委”工作日程,建立健全村组党员干部包保责任制,将包保效果与新农村建设与村组班子的实绩考评考核结合起来。
3、开展心理测试。
4、整治重点场所。公安、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要切实加强对歌厅、舞厅、游戏厅以及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监管和整治,对违规违法经营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和通宵营业的网吧予以严惩,切实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5、打击违法用工。加大对劳务场所使用童工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有效预防未成所人外出务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6、强化教育培训。村(社区)委会要积极宣传职业教育政策;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工作创新方案
一、基本情况
“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当子女由于学习、工作、结婚、外出打工等原因而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或独居老人。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在外打工,子女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等照料而形成的特殊群体。
二、目标任务
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新时期“空巢老人”的服务管理工作机制,通过建立“空巢老人”个人档案和“空巢老人”干部包保责任制,建立“老龄人日照中心”和加大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伍等建设,大力维护“空巢老人”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本地特色的“空巢老人”社会管理体系,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爱、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聚的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 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帮扶留守儿童弥补感情缺失、提高道德素养为目标,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
三、服务管理措施
一是健全档案。从2012年开始,每年春季(3月)、秋季(9月),组织开展本辖区内空巢老人和农村留守儿童普查登记工作。调查登记内容包括:空巢老人基本情况、子女基本情况;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父母基本情况、务工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基本情况等。以村为单位进行分类统计,建立档案,纳入镇维稳信访联动中心进行管理。
二是建立责任制。
1、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管理服务工作纳入村(社区)“两委”工作内容,建立工作机制,实行村、组党员干部包保责任制。
2、教育部门将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纳入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在安排、指导、检查、考评学校工作时,将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统一部署。
3、民政部门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落实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
4、卫生部门建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健康档案,督促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督促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5、公安、文化服务中心切实加强对校园周边歌厅、舞厅、游戏厅及网吧等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监管,制止留守儿童的不良嗜好和倾向。
6、司法部门成立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法律援助中心,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
7、综治部门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年度综治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考评重要内容。
三是具体工作措施。
1、各村要综合农家书屋建设,完善养老机构。每个“中心”配备图书室、娱乐室、休息室等,让60岁以上的老人有学习、娱乐活动场地,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每村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创办一所幼儿园。
3、建立联系制度,落实包保责任制。空巢老人和学龄前留守儿童由镇、村干部包保,镇包保干部要保证每周走访一次,村包保干部要及时掌握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情况,做好走访日志记录,每月与空巢老人子女、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一次电话、短信或网络交流,互通情况,增强空巢老人子女和留守儿童父母的责任意识;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由教师包保,建立教师家访制度,每月至少走访一次,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了解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同时每月向留守儿童父母沟通其学习、生活情况。
4、开展帮扶活动,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实际困难。首先,建立老龄人互助组织,实行自我帮扶。本着就近就亲的原则,以组为单位组建“老老互助组织”。一般采取“十人一联”,让他们相互探望、相互关照、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通气,同时,若遇有重大情况(如生病及其他天灾人祸)向村(社区)、组干部报告,确保他们幸福安康的生活。其次,建立“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和“留守儿童爱心辅导站”。全镇中小学校必须按照“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建站标准建立服务站,规范管理制度,丰富活动内容,教育部门要对建站管理工作进行考评;每村要确定一个场所(村委会或文化中心户等),建立“留守儿童爱心辅导站”,指定专人负责辅导站的管理工作,为留守儿童提供校外学习、生活、娱乐、管理、监护等服务。第三,组织成立志愿者队伍。村(社区)组建由村组干部、党团员、退伍军人、退休教师、回乡知识青年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健全志愿者服务机制,保证每周走访一次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并形成走访日志。同时,定期或不定期上门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学习中的困难。
重点群众服务对象管理工作创新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用活一切调处方法和资源做好化解和稳控,不出现赴京、赴省信访案件。
二、服务管理措施
一是建档立案。分级建立台帐。镇综治维稳信访联动中心及各部门要通过调查,及时掌握服务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信访次数、反映的问题和诉讼、家庭主要成员、社会主要关系等,并建立服务对象的工作台帐。
1.二是分类化解。
1、重新复查案情。组建工作专班对全镇重点群众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查清重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上访反映的主要诉求、过去接待及处理情况。按照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对这些问题重新进行调查核实、定性分析、哪此属应该解决的问题,哪些属无理要求,在此基础上重新制订具体解决方案。
2、解决实际问题。(1)对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应该解决又能够解决的案件,督办各承办单位限期解决服务对象反映的实际问题;(2)对一时难以解决的案件,要在说明情况、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创造条件分步解决;(3)行政协调不能解决的案件,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4)对过去处理失当的案件,要按实事求是、有错必究的原则,尽快纠正、及时解决;(5)对定性准确,处理合理的案件,要坚持原则,不能为求暂时的稳定而乱开政策口子,引发新的矛盾。
3、解决特殊困难。(1)对无法律和政策依据,确有特殊困难的服务对象,把解决实际困难同做好政策解释工作结合起来。在不违反政策、法律,不引起攀比和连锁反应、不影响全局稳定的基础上,针对服务对象的家庭实际情况,采取政府救助、民政帮扶、社会救济、干部服务等办法予以解决,符合低保条件的,按农村和城镇低保标准纳入低保范围给予照顾;(2)对无生活来源的重点服务对象,根据服务对象家庭情况及个人诉求,为他们联系合适的就业岗位,帮助他们进企业就业,从而解决服务对象的生活来源问题;(3)对符合政策又不符合本地实际情况案件,在具体了解服务对象的诉求后,通过变通的处理方式,由相关部门提供技术、资金、信息,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息诉罢访。
4、解决思想问题。(1)对依法、依政策处理不服或提出要求没有政策依据和法律规定的服务对象,立足于用足用活调解手段和调解资源,做到以情感人调、说服教育调、亲朋好友调。同时安排承办单位联系司法部门、法律服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全程为服务对象提供无偿的法律、经济等救助,对服务对象加强政策宣传、法制教育和思想疏导,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劝导工作,做到以理服人、以法服人、以德服人、以情感人。(2)对长期上访思想偏执的服务对象,聘请心理医生进行辅助治疗。可以由服务对象的承办单位安排他们定期到市人民医院、中医疗进行心理治疗。也可以由服务对象的承办单位联系心理医生定期到
服务对象的家中,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从而帮助服务对象舒缓情绪、解开心结,化解问题;(3)对精神异常的服务对象,由服务对象的承办单位和其家属共同将服务对象安排到襄阳市安定医院进行治疗,以帮助服务对象尽快康复,不再无序上访。
5、举行公开听证。(1)对确定无法解决或要求不合理,思想工作难以做通的服务对象,通过召开信访听证会的方式处理,邀请服务对象所在地或单位的老党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当地有影响人员共同参与听证,服务对象和承办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当场进行陈述、质证和答辩,增强处理信访问题的透明度和公正性。(2)对听证结论不服的服务对象,通过公开信访案件和方式处理,在服务对象居住地或工作单位公示信访案件,公布服务对象的姓名、事由和处理情况,争取服务对象亲属和周边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整合舆论和社会力量进行帮助教育,使其失去无理闹访的社会基础。
6、终结信访程序。对复查无误、信访听证、专家“会诊”或上级机关三级终结、法院终审,确定合理请求已依法按政策处理落实到位,但仍提出过高或无理要求而不息诉罢访的服务对象,市群众工作部整理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反映诉求的处理情况,经镇党委、政府集体研究认定无理上访的,终止其信访程序,并报上级信访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备案。服务对象在没有提出新的问题证据之前,各级各部门不再受理,使服务对象失去无理信访的平台,从而不再无理信访。
三是加强稳控。
1、专班稳控。对一些不听劝、不配合的服务对象,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专班稳控。即:“五定五包”(定专班、定包案领导、定工作任务、定具体单位和承办人、定办结时限,包掌握情况、包思想教育、包解决问题、包息诉息访、包信访稳定)。
2、社会稳控。对重点服务对象想办法落实其家庭成员、邻居、亲友及服务对象的其他社会关系参与包案稳控,对重点服务对象实行24小时关注,确保重点服务对象有序信访。
3、培训稳控。对长期依靠信访生活的重点服务对象,特别是年轻的服务对象,根据他们的基本情况和诉求,安排他们进入职业培训部门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并在培训期间协调培训部门对服务对象进行适当的政策教育,使服务对象既掌握新技术和技能,又增强社会信心,使他们重新认识和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服务对象从培训部门结业后,可以进一步帮助他们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燃起新生活希望,不再依靠信访过生活。
4、就业稳控。对有劳动能力的长期缠访、闹访、越级上访服务对象,根据其个人意愿及特长,实行就业“一对一”帮扶措施,安排他们到企业再就业,依靠企业管理制度管理他们,与工资挂钩约束服务对象的行为,从而通过就业加强对重点服务对象的稳控,使重点服务对象不再上访。
第二篇:社会管理创新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社会管理创新特殊人群管理
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在市综治委试点调度工作会议后,我区积极落实会议精神,按照要求全面展开了特殊人群管理试点工作。现将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更名后,针对试点工作,我区召开了会议,落实了工作,区、乡(镇)街、村(社区)三级分别建立了特殊人群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制度。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围绕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易肇事肇祸人员管理开展工作。
一、完善制度,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良好开展。
全区共建立6个社区矫正中心,正在矫正人员35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根据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创新制定了12项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制作了14种工作文书,统一规范了矫正人员档案。建立了由(法、检、公、司)四部门为成员的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小组,对在矫正期间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及非正常死亡的矫正人员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对于到期解矫的,严把解矫关,矫正中心需要提前一周,将该人员的矫正期间表现情况做出考核,报区司法局审核批准后,纳入刑满释放人员进行安置帮教。
二、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我区共接收衔接刑释解教人员131人,帮教率达100%,接收的人员无脱管及重新犯罪现象的发生。全区6个乡(镇)街先后建立了9家过渡性安置基地(分别是日盛公司安置210人次;铁厂双龙化工股份公司安置7人次;桃园三驰工艺美术厂安置2人;二道江区广客隆
1超市安置5人;五道江镇复合肥厂安置6人;二道江区鹏龙烧结有限公司安置7人;鸭园镇东升免烧砖厂安置4人;通化市青春汽车维修厂安置4人;二道江区坤鹏建筑材料销售有限公司未安置)。在这些过渡性安置基地得到安置的人员根据工种的不同月收入为1800-2000元。采取优先安置,待遇从优原则,充分发挥了过渡性安置基地的良好作用。其中重点安置帮教基地日盛公司先后被评为全国“公益明星企业”、省级创业带动就业先进企业、吉林省安置帮教工作先进单位。我区先后投资900余万元,为日盛公司建设了面积4831平方米的集住宿、培训、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彩虹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省、市、区领导多次到基地实地检查、调研,多方协调,帮助日盛公司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市、区领导多次帮助日盛公司拓宽服务市场领域,增加活源,保障日盛公司良好运行。目前,日盛公司新基地正在装修中,预计8、9月份可以投入使用。
三、强化措施,加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服务管理。
我区就加强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服务管理进行有效探索,综合运用多种措施,扎实做好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确保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有人管、不脱管、不失控、管得住、管得好”。为做好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工作,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信息监测措施。依托村(社区)、基层派出所等单位,及时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并在乡(镇)街建立统一信息平台。二是排查评估措施。按照公安部门及当地政府提供的信息,我们将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分为26名重点监控人员(有肇祸前科的)和33名一般监控人员,对重点人员采取监护人、村(社区)综治协管员、管片民警跟踪包保,定期反馈等措施,确保这类人员稳定。三是保障服务措施。各
村(社区)对于高风险易肇事肇祸人员与其监护人签订稳控责任书,实行重点看护,定期走访,保障服药,民政、财政、卫生等部门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施医疗和生活救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先后帮助治疗17人次,目前正在医疗机构治疗5人,并将我区符合条件的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纳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目前纳入低保34人,占易肇事肇祸总人数的57%。四是工作考核措施。此项工作被列入工作考评,对工作开展不力,责任不落实,造成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漏管失控,发生严重肇事肇祸行为或恶劣社会影响的,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并追究有关领导及人员的责任。今年全区排查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59人,已确诊30人,疑是精神病人29人。
以上就是我们特殊人群专项组近期工作的基本情况,虽然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按照市综治委的工作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市综治委的安排和部署,围绕重点任务,发挥工作职能,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确保顺利完成今年的试点工作任务。
第三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太保庄初中
2013年2月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全面准确掌握全镇特殊人群的基础信息和动态变化,建立长效的服务管理工作机制为重点,最大限度减少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平安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通过进一步做好特殊人群重点人员服务管理工作,集中化解涉及特殊人群重点人员的社会矛盾,切实解决涉及特殊人群重点人员的实际困难,妥善处理特殊人群重点人员的合理诉求,最大限度消除涉及特殊人群重点人员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确保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恶性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和进京上访事件,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三、工作措施
(一)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1、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工作机制建设。强化司法所与家庭、单位、村之间的对接联系,完善对刑释解教重点人员的无缝对接机制。
2、加强对重点人员的衔接管控。在建立辖区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库基础上,强化对重点人员管控,建立刑释解教重点人员数据库,健全完善帮扶措施,减少脱管失控现象,最大限度地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
3、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安置。(1)社保所牵头,农技、农经、财政等部门配合,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劳动技能培训绿色通道,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收策、普惠政策和社会保险政策。将刑释解教人员纳入失业登记范围,降低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困难认定标准;免费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等服务;(2)民政办牵头,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或采取临时救助措施,加强对生活困难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3)司法所牵头,认真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在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
(二)矫正工作
1、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
在镇党委、政府和政法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健全完善矫正工作制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矫正工作实际,健全完善服刑人员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规范矫正工作文书格式,加强档案管理,有效强化矫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推进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完善。
(三)闲散青少年群体工作
由团委牵头,公安派出所、民政所、教育机构、社保所、司法所、工会、妇联等责任单位共同参与,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教育、救助和管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法律保障体系,对不在学、无职业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青少年
群体,开展排查摸底,尽量解决其就学、职业培训等部门。加强和改进工读学校的工作,注重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站点,强化对流浪闲散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对有违法犯罪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业的青少年,加强青少年法律援助和失足青少年教育挽救,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四)重点人群管理工作
1、加强调查研究。由公安派出所牵头,卫生、民政办、综治办协作配合,按照摸清底数、分类管控的思路,加强对高危群体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对有显示危害性和暴力恐怖倾向的高危人群,建立常态化的管控机制。
2、加强精神病人管理工作。对有社会危害行为、依照有关规定经专门机构鉴定的精神病人,卫生、民政、公安部门联动,基层组织、家庭配合,落实治疗、管控措施。
3、加强对违法犯罪艾滋病患者的管控工作。对违法犯罪的艾滋病患者,由公安、卫生、综治部门协同,加强治疗和教育改造,防止其危害社会。
4、强化“法轮功”人员管理。由综治、公安、民政部门协同,对已经彻底转化的“法轮功”人员,落实好解脱政策;对“法轮功”痴迷人员,组织帮教力量进行攻坚,提高转化率、巩固率。对有现实危害性和暴力恐怖倾向的高危人群,建立常态化的管控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
新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承担职责,把部门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二)健全责任机制。健全完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责任制,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绩效考核范围。
(三)坚持齐抓共管。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牵头单位司法所切实负起统筹协调责任,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责任单位细化工作责任,制定具体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务求实效。
(四)严格考核奖惩。加强对责任单位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考核奖惩,考评结果由镇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镇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并通报。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进行表彰奖励;对措施不力、工作落后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究。
第四篇:如何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调查报告
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搞好精神疾病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今年以来,各级政府都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我院作为苏州市民政系统唯一一家精神病院,主要承担着对社会弱势群体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职能,是苏州社会救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院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和明确,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理念,立足民政服务对象,强化管理,认真履行职能,切实服务好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为苏州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基本情况
精神病福利院是苏州市民政局直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系江苏省民政系统“一级精神病院”(省民政系统最高级),1984年更名为“苏州市普济医院”;为了区别于“管办分离”改革的市属医院,经市改革领导小组同意和市编办批准,改称为“苏州市精神病福利院”;增挂“普济护理院”牌子;市慈善总会在我院设立慈善病床15张,至增至110张(实际开放65张),用于城区特困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3月,市残联在我院成立“苏州市精神残疾人庇护中心”,为社会特困群体中的精神残疾人士提供庇护。
主要职能:负责收养治疗市区内“三无”精神病患者;精神病康复军人、退伍军人;对市区部分社会特困精神病患者开展慈善医疗;负责治疗与护理城市救助管理(收容)中查无地址、姓名的受助精神病患者,并对其中超过6个月以上的转为“三无”精神病患者进行收养治疗。
二、加强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苏州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经济快速发展,政府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苏州市社会救助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我院服务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拓宽,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我们的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重点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1、切实履行职能,做好精神病患者的收养收治工作。按照政府赋予我院的职能,在认真做好“三无”、“低保”、“优抚”精神病患者收治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公安、救助管理站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工作,切实抓好“慈善对象”的收治,服务古城区,面向新市区,尽力满足各类服务对象的收养收治,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日常医疗、护理、康复和生活照料等服务保障工作,全方位的满足服务对象的疾病治疗和身心康复的需求。以来,累计收治各类精神病患者720人,其中三无对象21人,低保对象90人,救助对象577人,慈善对象32人。目前在院服务对象达412人,其中三无对象163人,优抚对象2人,低保对象178人,救助对象38人,慈善对象31人。鉴于近三年我院收治对象绝大部分为救助对象,我院每年多次举办与公安局精防网络、卫生系统专科医院(传染病院等)、市残联、社保管理部门、救助管理部门及民政条线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会,加强同相关单位的联动,商榷解决精神病人救治、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年来,经我们积极有效治的治疗使患者病情好转,并帮助他们联系到家属而出院的有463人,受到救助患者家属及各方的好评。
2、实施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法规、制度开展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依法执业,诚信服务”活动,狠抓医疗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多年来,我院始终按照二级专科医院的标准和要求,认真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法规,严格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病例讨论等核心医疗制度,聘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国内知名专科机构专家、教授来院查房授课,指导工作。同时还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取得uks证书(由世界最权威的质量管理认可机构之一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近年又在同级专科医疗机构中率先引入his系统、电子病历、办公oa系统等,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我院继取得市区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资质后,已实现了相城区、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等医保定点全区域覆盖。连续多年获得市社保局医保定点先进单位。,在接受市卫生局医疗机构校验的145家单位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苏州市依法执业、诚信服务a级信用等级单位称号,并且处于获此殊荣的9家单位前列。
3、全面整合资源,推行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服务模式。把帮助提高服务对象社会功能和自理能力,作为医疗护理康复业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医、护、康、社、教、养“六位一体”模式。一是优化医疗质量,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对病员实施多人(医生、护士、社工等)参与、相互协作的小组服务工作,并积极开展音乐放松疗法、催眠疗法、脑电治疗、森田疗法、心理治疗和可视音乐治疗等,进一步健全院科两级质控组织,完善各项医疗制度。二是重视细节管理,深化护理服务内涵。以构建“躯体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为一体与“援助、自助、互助”相结合的“整体护理援助系统”为目标。实行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并举的服务方式,全面推行个性化护理并逐步推进服务对象个案护理计划,分类服务开展率达100%,分级护理率达100%,个性化护理率达100%。针对病员生活能力状况开展自理能力再训,并引入互评互比激励机制,激发病员参与积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三是探索社工介入,完善康复治疗体系。将社工工作全面介入精神病患者康复辅助治疗体系,尝试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休养员自行开展小组工作。相继成立休养员缝纫组、腰鼓队、电脑之家等11个兴趣小组,每天安排病员开展收看电视、下棋打牌、阅读报纸等活动,每周定期组织书画、器乐、手工和功能训练等康复活动,每月举办中大型工娱疗性趣味活动,如组织生日聚会、放映电影、卡拉ok等,在各大节日举办拜年会、元宵节猜灯谜、重阳登高等联欢、庆祝活动。此外,积极联系工疗加工活,拓展康复辅助项目,并通过各类途径将休养员手工作品进行义卖。四是设置特教课程,推进特殊教育工作。将休养员思想文化教育列入日常康复服务项目,开设教育培训课程,开展健康宣教,普及消防常识。同时,对精神残障儿童、青少年设置特教课程,开展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五是完善保障机制,强化生活照料服务。重点抓好病员的膳食供应和饮食营养,聘请专业营养师调配花色品种和科学膳食,对糖尿病、痛风等疾病对象专门供应特殊饮食,每月给三无对象发放零用金,用于在阳光超市内购买零星食品。同时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添置和更换在院病员服装,做好冬季保暖和夏季防暑工作,确保病区空气流通、地面整洁,尽力保障好休养员的在院生活。
4、积极探索创新,打造苏精福特色业务工作模式。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服务和保障好收养收治对象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大业务建设力度,拓展视野,创新思路,探索实施四大特色业务工作模式。一是住院患者的分类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个病室的患者中,其病重、病情、病程等分别有明显的差异,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并带有群体性的康复医疗活动颇为不利。初,我院根据病人生活活动能力,躯体情况等将病人相对分类。这样就从客观上为分类管理创造了条件,继而对全院患者按康复需要对不同对象给予不同康复措施。分类管理既可以保证不同功能的康复医疗措施能顺利展开,又可使群体性的康复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不零乱,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二是模拟社区生活情境模式。本院住院病人中半数以上为慢性精神病人。长期的住院生活,使这类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衰退”倾向日趋严重,为此,我们参照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在院内开设了诸如“休养员阳光超市”、“复康工作坊”,成立了“休养员阳光工作室”等一系列模拟社区和生活场景,以提高患者社交技能及加强社会适应能力,使患者体现到自身的价值。同时对室内外的墙面及活动场所、病室等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努力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的舒适环境。三是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随着我院收治对象中流浪救助精神病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患者日渐增多,由于他们的医疗、护理、康复及教育具有特殊性,下半年,我院成立了省内首个儿童青少年精神科,致力于儿童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学习困难、多动症、抽动症、注意、情绪、睡眠、进食障碍等儿童青少年常见精神、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干预。同时还将逐步向社区拓展和延伸服务,为更多有需求的精障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四是特色老年精神科。围绕老年科的业务工作,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关怀服务。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要,重新进行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需求,开展医疗(精神科治疗)、护理(生活护理、躯体护理、心理护理、自助、互助或介护等)、康复(肢体康复、心理康复等)或其他服务,侧重个性化,做好个案,为我院及苏州市老年精神科医疗工作提供一个理想的服务模式。
三、特殊人群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家民政精神病院,我院的建设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可以说是逆水行舟,艰难行进。就我院近几年收治对象的现状和特点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看,目前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治对象的快速增加与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缺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从我院及兄弟单位近年来的收治情况来看,无论是新入院病人数还是在院病人数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如我院在前,卫生行政部门核定的床位数为264张,但住院病人却经常性超过300人,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的核定床位扩大到360张,但收治病人数增长更快,平均在院病人数达到382人,更达到414人。而医疗资源方面,无论是场地、设备还是人员都难以再有增加。
2、病人压床,床位周转缓慢。住院病员病情日趋慢性化,趋向退顿,加之家属和社会的原因,一旦入院,就较难出院(而本院与各区民政部门及家属鉴定的协议住院期为3个月,我院医生也经常性敦促监护人办理出院手续),以致长年滞留院内,长期占有床位,影响继续收治(每个区都有为数不少的慈善对象在排队等待)。这使得慈善床位的效率、作用未能最大化,对整个社会特困对象来说,也有失公平。
3、精神病患者并发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时转诊治疗困难。长期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增龄、器官功能减退、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等原因,并发各种传染病及严重躯体并发症的情况日渐增多,同时由于社会目前普遍对于精神病患者存在一些偏见,一旦这些患者需要转诊时,卫生系统综合医院又面露难色,不愿接收,以致此类患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
4、社会接纳度低,家属、监护人配合不够。一方面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对于精神病患的认知、关注、关心不够有关,另一方面,这些患者的家属也多为弱势群体,客观上根本无力来关心患者,一旦将患者送来我院治疗后,则再也不闻不问,甚至当被告知患者并发严重躯体并发症或传染性疾病需转诊治疗时,也是不予关心,或是显得无可奈何,甚至表示让他(们)任其自然。
5、法律保障相对滞后。流浪精神病人是城市救助中的弱势人员,也是民政精神病院收治的主要对象之一,他们大多由于病史不详,或认知障碍,无法提供有效信息等,难以进行及时、正确的疾病诊断,从而无法确定是否住院监护。而国内目前尚缺相关法律规定,一旦日后家属起诉,院方利益将难以保障。如何做到救治过程中既保障救助对象的权益,又防范医疗纠纷、医疗缺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给医院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应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
6、人才引进困难,技术力量薄弱。民政精神病院大多由于名称(多冠名精神病院、福利院等)、收治对象、医院条件、工资薪酬等原因,人才引进困难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即便勉强引进,往往也难以真正留住人才。相对于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业务技术力量与社会不断发展的服务需求带来压力和挑战,所有这些都使单位建设与社会快速发展需求不相协调,甚至对单位的正常运行带来困难,成为制约民政精神病院发展的瓶颈。
7、对护理人员的规范化教育培训不足。目前,民政系统的精神科专业人员一般都是依靠卫生系统的精神病院提供培训,而提供精神专科护理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几乎没有。在专科护士的培养方面,江苏省目前暂未开设精神科专科护士的培养班,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组织培训。
8、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由于流浪救助精神病人大多病史不祥,且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劣,行为异常,感染各种传染病的概率较高,而在院精神病人均为群居生活,且传染病大多有潜伏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9、外来救助病人交流沟通困难。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往往很多救助病人为外地来苏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也有一些是来自偏远山区,文化程度低,还有很多为智障病人,交流成为最大的难题。希望能够有多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帮助寻找他们的家人。
10、收治病人老龄化,护理风险增加。近年来,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自然我们收治的对象也出现同样的情况,老年人占到65%以上,因此生活护理量较重,与此同时,跌倒、哽噎等不安全因素也随之增加。这就更需要我们多培养一些全科护士来应对。
四、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争取政府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因病致贫现象日益加重,特别是精神疾病,使很多家庭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同时,由于精神病人的社会危害大,反复发作,需要住院和长期服药维持治疗。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精神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只有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多部门协调联合,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中,要像养老中的“阳光计划”,残疾儿童中的“明天计划”那样,加大对精神残疾弱势群体的资助,使他们感受阳光和雨露。
2、民政部门对民政精神病院要有明确定位。要正如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残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的那样:“加强分工协作,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要针对日益突出的精神卫生问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民政精神病院要立足服务民政保障对象,真正履行好民政职能。
3、争取社会支持。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充分进行宣传,征得社会的同情和关爱,赢得社会支持。
4、加强内部建设和管理。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结合民政精神病人的特点,逐步将封闭式管理向相对开放式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力加强人性化服务,把单纯的医疗服务向医疗、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服务模式转变;要从重视疾病治疗向重视病人身心康复和社会功能全面发展的转变。
四、民政系统精神病人服务工作与社会支持
民政服务民生,民政工作尤其是精神病防治这一重任需要依靠公众与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加强病人管理,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建档工作。各区、街道要安排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发现、建档、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督促实施。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报告、登记管理制度,基层要建立病人档案,加强分级随访管理,并定期向社区管理人员汇报。可借助我市实施的中央补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工作开展病人的诊治、随访、健康教育等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病人管理档案,为我市掌握重性精神疾病资料及开展病人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技术培训,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随访指导工作。为有效实施好医改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内容,建立健全我市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各级各部门医疗机构要注重对精神卫生专科医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人员的师资培训,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的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力度。适时对社区精防工作人员、民警进行专门培训普及常识,加强对有危险行为倾向患者进行追踪随访,有效组织实施病人随访指导,切实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病人的管理工作。
3、加强部门配合,做好肇事肇祸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积极主动与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肇事肇祸病人的应急处置和精神疾患人员的治疗救助管理。建立部门协同制度,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单位要在建档、管理精神疾患病人的同时,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群安全。与相关部门联系,及时了解当地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过应急处置、入院就诊等方式减少肇事肇祸率。
4、加强心理咨询,做好人群心理健康认识和疏导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对重性精神疾患病人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心理咨询工作,将心理咨询纳入各卫生医疗单位精神疾患病人管理工作内容之一,有条件的社区可开展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服务,由通过培训的人员负责热线接听,参照卫生部《心理援助热线电话技术指导方案》开展热线服务。通过认真宣传教育,减少或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目前我院已成立了首个社区心理咨询室,着手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将我院的专业服务推向社会,服务苏州地方和谐社会建设。
5、关心、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帮助他们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精神疾病患者和躯体疾病患者一样,也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帮助。因此,作为政府机构或市民政精神卫生机构,我们都应向社会做好宣传,呼吁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对患者应负有照料和监护责任,不仅不应该嫌弃、遗弃患者,还要积极帮助患者接受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担负起照料和监护责任。社区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要创造条件帮助患者康复。单位和学校应该理解、关心和接纳康复后的精神疾病患者,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学习条件。只有全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为精神病患者的诊断、治疗、康复、回归创造条件,使患者及其家属的社会羞耻感减少,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患者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
第五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五一路接到办事处2013年2月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全面准确掌握全镇特殊人群的基础信息和动态变化,建立长效的服务管理工作机制为重点,最大限度减少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平安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通过进一步做好特殊人群重点人员服务管理工作,集中化解涉及特殊人群重点人员的社会矛盾,切实解决涉及特殊人群重点人员的实际困难,妥善处理特殊人群重点人员的合理诉求,最大限度消除涉及特殊人群重点人员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确保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恶性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和进京上访事件,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三、工作措施
(一)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1、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工作机制建设。强化司法所与家庭、单位、村之间的对接联系,完善对刑释解教重点人员的无缝对接机制。
2、加强对重点人员的衔接管控。在建立辖区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库基础上,强化对重点人员管控,建立刑释解教重点人员数据库,健全完善帮扶措施,减少脱管失控现象,最大限度地降低重新违法犯罪率。
3、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安置。(1)社保所牵头,农技、农经、财政等部门配合,建立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劳动技能培训绿色通道,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收策、普惠政策和社会保险政策。将刑释解教人员纳入失业登记范围,降低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困难认定标准;免费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援助等服务;(2)民政办牵头,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落实最低生活保障或采取临时救助措施,加强对生活困难和丧失劳动能力的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3)司法所牵头,认真落实刑释解教人员安置,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在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
(二)矫正工作
1、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制和工作机
在镇党委、政府和政法委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司法所具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2、健全完善矫正工作制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矫正工作实际,健全完善服刑人员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规范矫正工作文书格式,加强档案管理,有效强化矫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推进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完善。
(三)戒毒康复工作
1、例会制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传达上级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本辖区戒毒康复工作的规范和实施方案,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2、请示报告制度: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辖区内发生的紧急重要事件应及时逐级上报,不得隐瞒不报,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报告。
3、建档案统计制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对社区戒毒康复对象要逐人建档,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情况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和统计数据分析,要保证真实、准确,不得拒报、错报、漏报、虚报和瞒报。
4、培训工作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专业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确保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质量。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承担职责,把部门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二)健全责任机制。健全完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责任制,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纳入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绩效考核范围。
(三)坚持齐抓共管。强化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牵头单位司法所切实负起统筹协调责任,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责任单位细化工作责任,制定具体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务求实效。
(四)严格考核奖惩。加强对责任单位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的考核奖惩,考评结果由镇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镇综治委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并通报。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进行表彰奖励;对措施不力、工作落后的,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