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研究
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对特殊人群管理机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实践中如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强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手段,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特殊人群是指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吸毒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艾滋病患者等群体,是需要给予特殊关心帮助的人群。做好对这部分社会成员的服务管理,是社会管理工作要加强和改进的一个重点,关系社会的安宁和谐。党和政府对此历来高度重视,不断加大对特殊人群的帮教、安置、救治、管理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不少服务盲点、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必须紧紧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家庭、社会的作用,必须坚持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施策。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人格上尊重、感情上亲近、生活上关心、权益上保障、心理上疏导,通过教育和帮助,努力使他们遵纪守法、与社会和谐相处。
研究部署加强和改进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关系着国计民生重要设施的安全保护。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特殊人群的特点,坚持分类施策、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对服刑在教人员,要做好分类收押收容、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对刑释解教人员,要落实出狱出所必接必送和安置帮教机制,积极帮助解决就业、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对社区矫正对象,要建立司法机关、社区组织、家庭成员密切配合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共同做好教育改造工作;对吸毒人员,要建立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帮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要建立监测预警、救治救助、服务管理机制,科学有效地医治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危害;对艾滋病患者和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人群,要坚持预防、救治、救助、管理相结合,加强综合干预,坚决遏制艾滋病传播。要加强工作保障,落实必要的经费、人员和场所,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帮助特殊人群的良好局面。
一、推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创新的目的和意义
1、是促进与时俱进,为经济保驾护航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流动性的增强,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特殊人群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中生活,对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若不能及时跟上,他们的一些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偏执心理和行为得不到有效矫正,就很有可能激发他们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和仇恨,进而采取过激行为破坏经济建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公共安全体系的需要。要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特殊人群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相关机制,提高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管理水平。要完善安全生产监督制度机制,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服务、应急处置和救援、社会监督、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管理和监管。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3、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司法职能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由最初的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等职能已增加了不少新职能,由以往单一的行政管理职能增加了如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职能,管理相对人的种类逐步增加,性质也与以往不同,从以往的普通公民增加了在社区服刑的罪犯。若秉承以往的概念、沿用原来的机制对他们进行管理显然不合时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与时代、与工作不相适应的管理观念和方式,不断创新管理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4、是减少社会对立面,预防减少犯罪的需要。对特殊人群的管理由以往的严格监管为主转向管理与服务并重,有利于减少社会对立面,体现法律的人性关怀和刑罚的人道价值,从根源上消除矫正对象、刑释解教人员或弱势群体的反社会心理,激发他们自我改造的动机,同时赢得他们亲友、社区居民对党和政府的理解与支持,增强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存在问题近三年来,灌云县共有2360名刑释解教人员,因无固定职业,无生活来源而导致重新犯罪的54名,重新犯罪占回归人员总是得2.2%。从犯罪类型上来看,80%案件系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侵财行为犯罪案件,且连续作案,涉案金额、后果严重的案件居多。可以说,作为高危犯罪人群,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一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
当前,灌云县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殊人群帮教工作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大部分贫困家庭人员生产生活非常困难,缺乏职业技术专长,文化水平较低,普遍遭受社会歧视,就业非常艰难。二是在校“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与教育监管,很容易流落社会变身社会闲散青少年,甚至沦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三是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存在,特殊人群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四是监狱、劳教所、看守所与安置帮教机构工作衔接不力,相当一部分刑释解教人员出监后没有同家庭和基层组织衔接就直接流于社会,成为人口管理的盲区,有的重新违法犯罪。五是少数乡村安置帮教组织不健全,经费没有保障,管理手段落后,安置帮教措施不落实,度刑释解教人员漏管失控。
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为做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体现人性施矫(教)、科技强矫(教)、制度保矫(教)的特点,应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与完善。
1、把“阳光”照向特殊人群的技校培训模式
一直以来,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管控难困扰着基层司法工作者。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自2006年起,灌云县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办法,通过创办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探索符合特殊群体的教育培训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5年多来,该校已培训刑释解教、社区矫正、生活困难等特殊人员2317名,就业安置率达98%,无一重新犯罪现象发生。该校也因此荣膺全省安置帮教工作先进集体。
灌云县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是由该县司法局和伊山镇投资200万元创办的,主要是免费为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并利用培训单位向企业推荐就业的优势,构建特殊群体的就业安置平台,解决特殊群体的就业安
置难题。学校开设了数控车工、普通车工、叉车司机、电焊工、维修电工、电动缝纫工等6个培训专业,聘请14名具有高级技能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员,每期可接训学员100余名。为确保学员顺利就业,该校还和苏、锡、常以及上海等地的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其中16家企业成为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基地,确保学员都能顺利就业。据悉,截至目前,该校已举办18期培训班,对2317名特殊人员进行了免费技能培训,学员全部取得中、初级技能等级证书,并推荐就业。
为帮助特殊人员重归社会、重新生活,该校还专门从县政协、法院、检察院等单位聘请心里咨询治疗师、法官、检察官、律师等10多人,作为特殊人员帮教矫正的老师,每月对他们进行10天以上的法制、思想道德、心里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并组织学员开展公益劳动、义务献血、捐款救灾等活动,帮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同时,学校还积极帮助特殊人员解决生活、医疗、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存在的困难。该校聘请了30多名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特殊人员服务管理工作志愿者,并多方筹集20多万元作为救助资金。54岁的孙某曾因挪用公款服刑,出来后,思想极其悲观,认为这一辈子就这么毁了。在进入学校后,孙某抱着听听看的心态听了好几堂心理辅导课,一个礼拜后,心态就恢复了正常,并且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当时真的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死马当活马医吧,谁知道听了之后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觉得人生不能就这么结束了,谢谢老师,谢谢学校,现在我的生活又回到了正轨。”学校成立以来,已先后救助128名特殊人员,为29名生活特别困难的特殊人员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
阳光学校做法,受到国家、省、市司法行政部门的高度肯定。2007年11月21日,省司法厅专门在灌云召开了现场会,推广阳光学校的办学经验。
2、把“希望”寄予社会人群的志愿服务模式
为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的教育和安置问题,建议成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营企业、专家学者等社会公益的知名人士特殊人群社会管理工作志愿者协会。
党政主导 提供组织保障
灌云县委、县政府、县委政法委将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
日程,明确由县综治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具体抓落实,县、乡镇、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并调整充实由党委政府领导及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组织机构、办公设施、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由党委政府统筹安排提供保障;县委、县政府把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列入党政目标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县目督办不定期专项督查帮教管理工作。
部门负责 促进规范管理
将“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社区矫正服务中心、预防青少年犯罪管理服务中心”定性为非盈利、非社团法人的社会服务机构,将“职业技能培训过渡性安置基地”定性为微利经营、收益反补的职业技能培训过渡性安置机构,明确基本职能是对社区戒毒人员、社会服刑人员、“问题”特殊人群进行日常帮教管理。
公众参与 帮教成效显著
建立由名志愿者参加的社会帮教志愿者大队,下设个乡镇帮教小组,配合乡镇、村(社区)开展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建立专职协勤队伍,选拔优秀志愿者进入个社区公益性岗位,充实到乡镇综治办;建立政策法规顾问团,开
展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政策措施研究,将社区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内,对高危未成年人成功进行心理矫治,辐射带动全县余名“问题”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
3、把“基金”撒向特殊人群的阳光帮扶模式 设立特殊人群专项基金,基金来源以财政划拨为主,以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等形式为补充,由司法行政部门管理使用,每年坚持审计监督制度,自觉接受各方监督,不断完善自律机制,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坚持定期信息公开制度,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促进阳光基金健康发展。要求做到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站定期向社会公布捐赠收入和支出情况。对捐赠人提出的咨询,都能及时答复。每年年底都通过适当方式向各位主要捐赠人通报一年来阳光基金用于特殊人群管理的情况。
近年来,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得到不断加强,管理和服务的领域得到不断拓宽,可以说,已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
变化,在实践中如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强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手段,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既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是司法行政机关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司法行政机关而言,管理好特殊人群,维护好社会稳定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实践中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继续研究和探索。为此,我们将不断上下求索,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强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手段,努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特殊人群社会化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第二篇: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研究
如何加强特殊人群的服务与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对特殊人群管理机制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管理机制的变化及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已成为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重点和难点。
笔者此处特殊人群是指服刑在矫人员、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吸毒人员、身体残疾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的间歇性精神病人以及身患传染性疾病的(如艾滋病患者)等群体,是需要给予特殊关注的人群。做好对这部分人员的服务管理,是基层司法干警要加强的一个重点,关系社会的安宁和谐。我们在不断加大对特殊人员的安置、管理力度的同时也存在不少服务与管理不足、必须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家庭、社会的作用,必须坚持以综治部门为主导司法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辅助联动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在管理上严格、人格上尊重、感情上亲近、生活上关心、权益上保障、心理上疏导,通过教育和帮助,使他们既敬畏刑罚又能与社会不脱节的平稳工作生活,遵纪守法、与社会和谐相处。
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关系着群众生命财产及重要设施的安全。因此要根据不同类型特殊人群的特点,坚持分类施策、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1、对服刑在矫人员,要做好分类监控、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保障他们与社会融入衔接同步;
2、对刑释解教人员,积极帮助联系解决就业、生活、家庭矛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建立司法机关、社区组织、家庭成员密切配合的工作体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使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
3、对吸毒人员,要建立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相互衔接的等级递进式工作机制,帮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4、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要建立家庭成员、社区组织、司法机关密切配合的监测预警、救治救助机制、科学有效地医治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危害;
5、对患传染性疾病的(艾滋病患者和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人群),要坚持预防、救治、救助、监管相结合,加强综合干预,坚决遏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6、工作保障方面要落实经费、人员和工作场所,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帮助特殊人群的良好局面。
一、特殊人群的特点
1、服刑在矫人员,服刑在矫人员指的是五种罪犯人员,即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这5类人总体特点是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对于矫正人员除了平时的监控管理外主要还是要以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主,笔者认为服刑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要让罪犯认识到罪行并接受处罚后回到社会生活下去,工作是要技能的,司法干警在执行刑罚的时候就应该准确把握要点,对矫正人员自身性格、身体条件等特点进行技能培训,保障在矫人员思想与技能与社会发展同步。
2、刑释解教人员,也就是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人,这类人事实上已经为自己所犯罪行接受了刑罚,笔者认为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在对待此类人群时首先应该人格上尊重他们因为事实上大家是平等的、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感情上要亲近、生活上要给予关心、心理上疏导,对待此类人群主要目的是让他们尽快回归社会同时不仇视社会,通过积极帮助联系解决就业、解决生活苦难、调解家庭矛盾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入手。
3、吸毒人员,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存在问题
近三年来,灌云县共有2360名刑释解教人员,因无固定职业,无生活来源而导致重新犯罪的54名,重新犯罪占回归人员总是得2.2%。从犯罪类型上来看,80%案件系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侵财行为犯罪案件,且连续作案,涉案金额、后果严重的案件居多。可以说,作为高危犯罪人群,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一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
当前,灌云县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殊人群帮教工作也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大部分贫困家庭人员生产生活非常困难,缺乏职业技术专长,文化水平较低,普遍遭受社会歧视,就业非常艰难。二是在校“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与教育监管,很容易流落社会变身社会闲散青少年,甚至沦为青少年违法犯罪分子。三是精神病人、流浪乞讨人员大量存在,特殊人群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四是监狱、劳教所、看守所与安置帮教机构工作衔接不力,相当一部分刑释解教人员出监后没有同家庭和基层组织衔接就直接流于社会,成为人口管理的盲区,有的重新违法犯罪。五是少数乡村安置帮教组织不健全,经费没有保障,管理手段落后,安置帮教措施不落实,度刑释解教人员漏管失控。
三、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机制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为做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体现人性施矫
(教)、科技强矫(教)、制度保矫(教)的特点,应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与完善。
1、把“阳光”照向特殊人群的技校培训模式
一直以来,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对象管控难困扰着基层司法工作者。为
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自2006年起,灌云县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办法,通过创办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探索符合特殊群体的教育培训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5年多来,该校已培训刑释解教、社区矫正、生活困难等特殊人员2317名,就业安置率达98%,无一重新犯罪现象发生。该校也因此荣膺全省安置帮教工作先进集体。
灌云县阳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是由该县司法局和伊山镇投资200万元创办的,主要是免费为社区服刑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并利用培训单位向企业推荐就业的优势,构建特殊群体的就业安置平台,解决特殊群体的就业安置难题。学校开设了数控车工、普通车工、叉车司机、电焊工、维修电工、电动缝纫工等6个培训专业,聘请14名具有高级技能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员,每期可接训学员100余名。为确保学员顺利就业,该校还和苏、锡、常以及上海等地的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其中16家企业成为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基地,确保学员都能顺利就业。据悉,截至目前,该校已举办18期培训班,对2317名特殊人员进行了免费技能培训,学员全部取得中、初级技能等级证书,并推荐就业。
为帮助特殊人员重归社会、重新生活,该校还专门从县政协、法院、检察院
等单位聘请心里咨询治疗师、法官、检察官、律师等10多人,作为特殊人员帮教矫正的老师,每月对他们进行10天以上的法制、思想道德、心里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并组织学员开展公益劳动、义务献血、捐款救灾等活动,帮助他们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同时,学校还积极帮助特殊人员解决生活、医疗、教育、就业创业等方面存
在的困难。该校聘请了30多名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特殊人员服务管理
工作志愿者,并多方筹集20多万元作为救助资金。54岁的孙某曾因挪用公款服刑,出来后,思想极其悲观,认为这一辈子就这么毁了。在进入学校后,孙某抱着听听看的心态听了好几堂心理辅导课,一个礼拜后,心态就恢复了正常,并且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当时真的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死马当活马医吧,谁知道听了之后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觉得人生不能就这么结束了,谢谢老师,谢谢学校,现在我的生活又回到了正轨。”学校成立以来,已先后救助128名特殊人员,为29名生活特别困难的特殊人员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
阳光学校做法,受到国家、省、市司法行政部门的高度肯定。2007年11月
21日,省司法厅专门在灌云召开了现场会,推广阳光学校的办学经验。
2、把“希望”寄予社会人群的志愿服务模式
为切实解决特殊人群的教育和安置问题,建议成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
营企业、专家学者等社会公益的知名人士特殊人群社会管理工作志愿者协会。
党政主导 提供组织保障
灌云县委、县政府、县委政法委将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
日程,明确由县综治委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具体抓落实,县、乡镇、相关职能部门成立并调整充实由党委政府领导及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组织机构、办公设施、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由党委政府统筹安排提供保障;县委、县政府把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列入党政目标管理,纳入绩效考核,县目督办不定期专项督查帮教管理工作。
部门负责 促进规范管理
将“社区戒毒康复中心、社区矫正服务中心、预防青少年犯罪管理服务中心”
定性为非盈利、非社团法人的社会服务机构,将“职业技能培训过渡性安置基地”定性为微利经营、收益反补的职业技能培训过渡性安置机构,明确基本职能是对社区戒毒人员、社会服刑人员、“问题”特殊人群进行日常帮教管理。
公众参与 帮教成效显著
建立由名志愿者参加的社会帮教志愿者大队,下设个乡镇帮教小组,配合乡镇、村(社区)开展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建立专职协勤队伍,选拔优秀志
愿者进入个社区公益性岗位,充实到乡镇综治办;建立政策法规顾问团,开
展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的政策措施研究,将社区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率控制在1%以内,对高危未成年人成功进行心理矫治,辐射带动全县余名“问题”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
3、把“基金”撒向特殊人群的阳光帮扶模式 设立特殊人群专项基金,基金来源以财政划拨为主,以企业赞助,社会捐助
等形式为补充,由司法行政部门管理使用,每年坚持审计监督制度,自觉接受各方监督,不断完善自律机制,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坚持定期信息公开制度,做好信息披露工作,促进阳光基金健康发展。要求做到通过新闻媒体或网站定期向社会公布捐赠收入和支出情况。对捐赠人提出的咨询,都能及时答复。每年年底都通过适当方式向各位主要捐赠人通报一年来阳光基金用于特殊人群管理的情况。
近年来,司法行政机关的职能得到不断加强,管理和服务的领域得到不断拓宽,可以说,已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在实践中如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强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手段,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既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也是司法行政机关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司法行政机关而言,管理好特殊人群,维护好社会稳定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实践中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继续研究和探索。为此,我们将不断上下求索,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模式,强化管理机制和服务手段,努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特殊人群社会化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
第三篇: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流动人口的持续增长,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XX市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加强对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工作目标
健全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符合XX市实际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工作路子,构建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新格局,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特殊人群管理上实现了新突破。
二、工作措施
(一)成立XX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流动人口管理政策制定,指导各部门、各乡镇开展流动人
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突破。根据工作需要召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协调会议,安排布置、协调各职能部门及各乡镇认真开展好工作。
(二)由市综治办牵头,从公安、计生、劳动等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建了XX市人民政府流动人口服务中心,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与市人民政府便民(投资)服务中心合署办公,对外设立办事窗口,负责处理流动人口服务日常事务。
(三)树立服务意识,把工作重心从防范、控制为主上来,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只要在城市居住,有稳定职业、有合法收入,有合法住所的流动人口、水库移民,即可登记为城市居民,核发居住证。
(四)制定流动人口服务政策和《居住证》使用办法,建立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出台《XX市流动人口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流动人口就医、子女就学、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就业经商等方面享有的权利,明确卫生、教育、计生、劳动、工商、税务等部门应履行的职责和任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
(五)实行房屋编码制度,规定房屋出租人和承租人的权利义务关系,落实以房管人措施。
(六)保障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经费。在开发区、乡镇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站),按照流动人口总数500:1的比例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流动人口专(协)管员,工作经费列入财政予以保障。
(七)注重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劳动技能、法律法规、安全常识、禁毒防艾知识培训,提高流动人口的素质。加强对外地流入人口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与流动人口集中流出地的综治部门协作,形成双向管理的工作格局。
(八)依法查处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和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使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明显下降。
(九)创新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机制。建立刑释解教人员过渡安置基地,为“无家可归、无业
可就、无亲可靠”的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成立监外人员管理局,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和社区矫正“五种人”和管理。
(十)对有现实危害和暴力恐怖倾向的艾滋病患者、吸毒人员、有前科劣迹和报复社会倾向的人员、容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等人群,逐一纳入社区、村(居)委会视线,掌握动态,落实监护人员,加强治疗、教育、管理。
(十一)进一步加大打击,取缔邪教和非法宗教力度,做好邪教重点人员的教育转化、回访帮教工作,落实“包保”责任和措施,提高转化率和巩固率。
(十二)加强对境外来华人员的管理,全面及时掌握外来人员信息,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及时清理、遣返“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人员,引导其更好地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第四篇: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服务方式
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服务方式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互助县威远镇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汇报材料
(2011年7月1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威远镇是互助县县城所在地,作为全县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乡镇,我们紧紧围绕“创平安、保稳定、促和谐、谋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不断提高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试点工作情况作一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威远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23个行政村、154个村社、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非农业人口2.95万人,流动人口0.25万人。现有中学1所,小学17所,教学点3个,共有学生3258名、教师243人,寺院1个。全镇建立综治工作中心2个,村级综治工作站23个,社区综治工作站4个。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8个,其中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23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4个。法律援助中心1个。创建“平安家庭”7840户,“平安村”20个、平安社区4个。
二、主要做法
(一)以搭建社会管理架构为基础,实行网格化管理。将辖区合理划分为四个社会管理服务站,15个管理服务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按照“一格多员”的网格管理体系,每个管理站设站长1名,配备公安民警1名,司法工作人员1名,社区
工作人员1名,专职内勤2名。在4个管理站配备涉及社会管理工作的教育、民政、卫生、文化、住建、信访、工商、计生、团委、妇联、民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济和商务、就业等部门人员各1名。在15个管理服务网格配备网格服务助理员1名、网格信息员1名、信访代理员1名,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二)以建立信息网络为载体,努力扩大社会管理面。在社会化管理创新试点工作中,为更好地掌握社会信息,建立了以镇社会管理创新办公室为龙头,社会管理站为骨干,网格信息员为重点,村级信息员为基础的四级社会管理信息网络体系,明确信息员职责、信息处理办法,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采取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包片、中心户长包巷道、党员联户等办法,从矛盾纠纷调处、群众困难帮扶等方面入手,不断延伸工作面,掌控信息动态,变事后处臵为事前预防,为及时化解和调处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困难打下基础。
(三)以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提供优质服务。选择在群众熟悉、办事进出方便的政府院内投资20万余元设立面积为100平方米的集政务大厅、服务大厅“两厅合一”的便民服务中心,新购臵办公桌椅,配备5台办公电脑,实行大厅开放式办公。按照定岗、定员、定职责的“三定”要求,选派了11名工作能力强、服务态度好、办事效率高、公正清廉的干部进驻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实行统一管理。推行标准化服务模式,实行统一着装、标牌标识、文明用语、纪律要求、工作流程“五统一”,做到一口受理、一次性告知、阳光操作。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便民服务中心整合了信访诉求、劳动保障、民政、新农保、水利、林业、农业、计生、新农合、城市建设等涉及为群众接办件等
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职能岗位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办公,推行“统一受理+全程服务+全程代理”的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四)以解决突出问题为抓手,强化服务理念。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牢固树立“服务就是管理”的理念,全镇15个网格共为群众提供服务事项26件,调解民事纠纷62件,解决实际问题48个。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新增城镇就业人口638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015人;解决贫困群众危房改造212户,困难群众救灾救济 36人次;慰问城市拆迁安臵户344户;慰问老党员、卸任村干部、贫困党员144户;大寺路安臵区动工建设等,同时,引导群众参与创建和谐建设,开展农村清洁家园以及社区绿化、净化等专项行动,推进群防群治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为一项创新和系统工程,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部分单位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运行机制有待加强和完善,人员紧缺,经费不足等。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探索抓基层打基础的新机制。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党支部负总责,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坚持把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核心领导作用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基础工作,探索在社区成立党总支部,居民区成立党支部,楼院成立党小组,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延伸社区服务工作链,住宅小区设立社区服务工作站,楼院设立单元楼长等,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区管理,强化社会服务,真正建立基层管理有效机制。在农村,大力加强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发挥村委会、妇代会、共青团、治保调解组织的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各种民间组织发挥作用,利用村规民约等村民约束机制,强化村民自我管理。
(二)探索组团联动式服务新方式。设立威远镇便民服务队,由镇党委一名领导带队,组织服务团队,每个月定期到村至少开展一次为期半天的集中服务,主要是变来访为下访,集中协调处理涉及民间纠纷、群众诉求表达、信息服务、现场办理医疗保险、了解社情民意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群众困难,直接面对面为群众服务。实行镇、村、社联动机制,形成镇、村、社互动网络。加强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在巩固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方式,增设协调服务、党政指挥岗位,对不在镇党委、政府职权范围内的或者需要几家联办或者无法办理的服务内容,镇党委每天确定一名领导坐班受理,主要是协调有关单位、现场答复等,想办法为群众解惑释疑,提供服务。村级设立便民服务站,社设立便民服务点,村干部为便民服务代办员,村代办员受理村民申请后,报送镇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办理,让群众少找一次人,少进一道门,少进一次城。探索建立镇村联动机制,接到群众诉求电话或突发性事件等,镇便民服务中心党政指挥台在第一时间通知要求村级便民服务站处臵,使问题迅速在基层得到解决。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设臵社会管理QQ群。
(三)探索培育新型农民新办法。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农民是主体,也是内动力,只有提升农民素质,才能调动全民和谐发展。要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采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外出取经、典型观摩、现身讲述等途径,不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引导农民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一村一品,并把农民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增强农民的自治能力。尊重好、保护好、引导好、调动好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增强参政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大局意识。
(四)探索部门联动新格局。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部门联动是促进服务方式转变的最主要方式。在试点中,部门确定的专职信息服务员明确为部门今后社会管理的信息员、代办员、服务员,从事本单位、本部门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建立社会管理服务长效机制,树立长期服务意识,具体工作中,基层网格反映的信息通过管理站汇总上报至镇社会管理创新办公室,由办公室汇总、整理、分析,归口函告部门信息服务员限期办理,由部门信息服务员直接办理,同时将办理情况函告镇创新办公室,部门信息服务员逾期不办理的,建议由“两办”直接督办,真正在体制、机制上形成部门联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探索干部管理新模式。面对编制紧缺,人员紧张的实际,想办法,出实招,把发挥现有干部工作潜能、调动工作积极心作为重点,实行干部工作“超负荷运转法”,即进一步精简工作岗位,整合岗位资源,调剂部分干部从事社区管理站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弥补工作人员紧张的问题,使每个干部有任务、有目标、有压力、有奖惩,工作与考核挂钩,与民主推荐干部挂钩,做到每个人有事干、有事做,在具体运行过程中,注意发挥干部工作能动性,最大程度挖掘和发挥干部工作潜能,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篇:创新管理模式 畅通服务渠道
创新管理模式 畅通服务渠道
——马安镇积极推进药具管理服务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马安镇在计生药具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结合基层实际,大胆创新药具发放机制,改革药具服务模式,在全镇积极探索建立了“网络完善、经费保障、渠道畅通、领取便捷、服务上门、安全有效、专人管理”的计生药具服务管理体系。从而,有力的促进了全镇低生育水平的稳定和优质服务水平的提高。
一、健全免费药具发放服务网络,进一步畅通发放渠道。为了使药具管理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镇一改过去只在镇计生服务中心发放药具的作法,在每个村设立一个免费发放自取网点,并在集镇中心地带设置一个免费药具自取点。每个发放网点硬件配置做到“八有”,即有统一制作的免费服务发放点招牌、有药具免费发放服务专柜箱、有宣传药具知识资料、有专职药具管理员、有培训上岗证、有使用避孕药具人员花名册、有使用药具人员跟踪随访记录、有制度职责。通过建立多网点、宽渠道、全方位、开放式的药具发放机制,进一步畅通了避孕药具发放渠道,保障了药具及时供应到位,使药具管理工作逐步由过去的“被动集中管理型”向“主动面向基层服务型”转变。截止目前,全镇已进一步健全以镇计生服务中心为龙头,各村计生服务室为基点的药具服务网络,品种十余种,基本上满足了群众的需求,起到了方便快捷的效果。
二、领导重视,人员、经费得到保障。为了确保避孕药具管理服务工作规范运行,上一个新台阶,镇党委政府通过“三抓三促”保工作规范运行。即:一抓责任考核,促工作落实到位。把计生药具管理工作列入镇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内容,与其他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确保药具工作落实到位;二抓避孕药管员队伍建设,促优质服务到位,各行政村均设立避孕药
具免费发放点,配备一名专职药管员,并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持证上岗,并及时落实药具员工资待遇;三抓制度完善,促规范管理到位。健全完善计生服务站药具工作人员各种管理制度,实现科学管理。2009年以来,镇政府已为启动药具管理工作投资达3万余元,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很大支持与保障,做到了人员、报酬、任务三落实,确保了该项工作科学、健康、有序发展。
三、强化避孕药具宣传工作,提高育龄群众对药具知识的知晓率,让育龄群众自主推行知情选择。一方面我们利用人口学校、生育文化宣传长廊、计生科技知识展板等宣传教育阵地,加大对计生药具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另一方面我镇将最新计生药具知识印成形式各样的“处方”,分发到千家万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扩大了计生药具知识宣传面。2009年以来,为进一步扩大计生药具知识普及面,镇依托各级人口学校,逐村举办巡回讲座20余次,组织群众系统学习计生药具和生殖保健知识,培训育龄群众达6000人次。投资6万余元,在全镇逐村创办计生科技知识长廊,印发各种宣传品、制作各类计生宣传展板,在这些宣传形式中,计生药具知识内容占1/3,图文并茂的避孕节育知识大型喷绘随处可见。通过宣传教育,使全镇育龄群众对避孕药具认识率上去了,落实避孕节育配合性积极了,推行知情选择的自觉性提高了。
四、全面掌握药具管理信息,服务上门。为使药具服务管理工作合民情、顺民意,2009年以来,我们面向家庭对节育措施、生育意愿等信息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全面掌握了全镇药具管理信息。针对应使用药具对象,我们组织药具员实行“三带”上门服务,即带避孕药具、生殖健康知识上门讲解;带避孕药具上门及时发放;带随访表上门及时了解对象使用后的反应效果。通过两年来不懈的努力,全镇已有138对育龄夫妇知情使用了避孕药具(长效上环除外),使用率达95.7%,有效率达96.2%,群众对避孕药具知晓率也大大提高,有效提高了育龄群众的生殖健康,大大降低了群众非意愿意外妊娠,下降了0.2个百分点,在计生优质服务工作中发挥了药具管理应有的作用。
通过上述举措,同以往管理模式相比,我镇已初见成效,现行药具服务管理体系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一是由原来一个点固定发放改为随时随地村村发放领取、上门服务,对育龄群众来说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药具发放覆盖率和药具应用率;二是育龄群众对避孕节育方法能够更自主的进行知情选择,提高了药具使用有效率,大大降低了非意愿意外妊娠;三是加强了国家免费发放政策和药具知识的宣传,提高了育龄群众对药具知识的知晓率;四是通过优质的上门服务,不仅提高避孕药具使用安全有效率,还促进了育龄群众的思想认识;五是畅通了避孕药具的供应发放渠道,使育龄群众可以在村领取,也可以到镇计生服务中心领取,可以到药管员手中领取,也可以到网点自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方便快捷。
马安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二0一一年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