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年古镇谱写文明和谐新篇章
千年古镇谱写文明和谐新华章
——孟河镇创建2007~2009年度江苏省文明乡镇工作先进乡镇总结
孟河镇地处常州市新北区西北部,东临长江,南靠沪宁高速、京沪高铁,S338、S239、S238穿镇而过。全镇总面积88.24平方公里,总人口80462人。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出了齐、梁两朝开国皇帝和十二位皇帝的齐梁故里,清末孟河四大医派开创了“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的医盛时期,中共早期革命家恽代英就诞生于此。近年来,孟河镇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强镇为抓手,紧扣创建标准,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具体措施,积极开展江苏省文明乡镇创建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文明新风吹拂齐梁故里,千年古镇焕发勃勃生机。
一、营造全民参与的创建氛围
创建文明乡镇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孟河镇党委、政府从提升古镇新品位、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高度出发,积极实施“诚信立镇、科技强镇、商贸富镇、农业稳镇、新建新镇、文化兴镇”战略目标,把文明乡镇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发展目标任务,形成了“一把手”负总责,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文明创建工作格局。一是领导重视齐抓共创。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村(社区)、各单位也按照创建要求,相应建立工作班子,结合各自实
奖扶制度,建立世代服务中心;移地新建了孟河中心幼儿园、孟河人民医院;认真开展了新医保和新农保工作,参保率分别达到99.8%和98.6%。不断完善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救助、困难群众生活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四是平安孟河扎实创建。深入推进“平安孟河”、“法治孟河”、“和谐孟河”建设,构建了“大调解”、“大防控”和“大信访”格局,有效化解了土地信访、劳动纠纷等影响和谐稳定的各类问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
文明乡镇创建重在建设,贵在落实。孟河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文明创建工作与教育、艺术等形式有机结合,寓教于乐,使之更好地进入基层、融入群众。一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以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抓手,认真抓好各级党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质;依托恽代英广场、家长学校等载体,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贯彻《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计生协会、老年协会和外来媳妇联谊会为平台,大力开展“三德”教育、普法教育和诚信教育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的道德素养。二是实施群众文体活动。以“迎省运、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扎实开展文明单位、五好文明家庭、巾帼示范岗等创建活动;相继组织开展了“荣嘉杯”乒乓球赛、“凯荣杯”篮球赛、“锦绣杯”健身舞、“明宇杯”象棋扑克等八大杯赛以及“家庭才艺表演”、庆祝国庆六十周年文艺汇演等活动,用文化活动凝聚人心、抒发情怀。三是提升历史文化内涵。紧抓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契
第二篇:谱写和谐征地新篇章
谱写和谐征地新篇章
2011年,曾都区国土资源局开发区分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通过狠抓征地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法,强力推行“阳光征地”、“和谐征地”,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征地1027余亩,为开发区15余家新进项目提供了土地支持,实现了依法征地、以情征地、文明征地,既成功推动了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也获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为曾都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局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个前提、一个基础、一个关键”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曾都开发区征地管理工作。
一、依法征地是前提。我局严格执行“二公告一登记”制度,坚持依法依规依程序实施征地。在实施之前,召开听证会,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确保群众在征拆中有广泛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极大限度地赢得了群众对征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乡村支持是基础。把准国土部门和乡镇村组的分工协作关系,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业务工作和政策把关,矛盾调处以乡、村为主,各部门配合。乡村干部经常与群众打交道,老百姓也比较信任他们,让他们协助做思想工作,往往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所以,以国土资源部门为主的征地拆迁工作离不开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村组干部的密切配合。
三、统一标准是关键。我局根据上级政策制订了符合曾都开发区实际的征地补偿标准性文件,并且严格执行,做到一视同仁,一律公平,避免了在征地中因补偿不合理、厚此薄彼、补偿不公而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近年来,我局统一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严格执行征拆工作程序,创新工作方法,确保依法行政,充分保障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通讯员:杨和斌付文杰
第三篇:发扬优良传统 谱写和谐新篇章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由继承孙中山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精神的原中国国民党民主党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创建的,民革从酝酿到成立,自始至终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下进行的。民革一成立,就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公开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滚滚洪流。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中共中央的“五一”号召,立刻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热烈拥护和响应,民革中央发表了《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的声明》,明确表示,不仅同意中共中央这一建议,而且要“以此号召本党同志,全国人民、为新政协之实现,人民代表大会之召开,民主联合政府之成立而共同努力。”
响应中共“五一”号召,参加新政协运动,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民革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是民革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支进步政治力量的标志,也是民革继续前进的重要政治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确立以来,已历经了60年的发展,60年的实践证明,这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予,有利于畅通社会利益的表达渠道,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生命力。“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在中共常德市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常德民革从无到有。二十年来,已从当时的7人筹备小组,发展到了现在的17个支部,200多名党员,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重点,履行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基本职能。
作为一个新时期,社会发展阶段的参政党,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人均gdp达到1000到3000美元时,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活跃的关健时期,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发扬老一辈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光荣传统。在社会发展多样化、社会结构复杂化、利益群体多元化的现实面前,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下,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科学发展观,真正把自己建设成为适应新世纪新阶段要求的高素质参政党。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个历史性任务;为把常德建设成为工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常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在全球聚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之际,国务院批准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江西人民的亲切关怀。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必将极大激励江西全省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开拓奋进,努力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兴赣新局面,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如何推动发展,不仅有模式问题、路径问题,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世界各国都已充分意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财富增加,并不等于体现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并不等于代表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传统的工业文明必然要向生态文明融合、迈进,这是客观规律使然,是世界大势使然。大湖流域,自然条件好,开发潜力大,既是孕育和发展农业文明的重要区域,也是兴起和承载工业文明的重要区域,但是,综观国内外大湖流域开发历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鄱阳湖内连五河、外通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也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湖泊,千百年来,为孕育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年均为1450亿立方米,占长江径流量的15.6%,超过黄河、淮河与海河入海水量的总和,鄱阳湖流域的水量大小、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吸取国内外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经验教训,决不是只讲生态不讲发展,而是要把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统一于开发建设过程中,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为全国乃至世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贯彻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意图。矛盾是普遍的,但事物又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保似乎有不可融合的界限,但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生态与经济、社会必然会由对立走向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历史阶段,应对得当、转型到位,就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平稳进步;否则,不仅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也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系统性风险。如何取舍抉择,这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面临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又遵循自然客观规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相协调,以世界眼光、时代精神,努力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努力开创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协调统一的新局面。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契合了江西发展实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鄱阳湖地区是江西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潜力最大和最适宜开发的地区,以江西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该区域的发展,并作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工程、昌九工业走廊、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战略方针。去年,党中央确定江西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省份,试点工作一开始,我们始终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理念、完善科学发展思路、创新科学发展举措,从江西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构想,这是江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实践,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统一,与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江西原有区域发展战略的继承、发展和提升。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利于化危为机、危中求进,有利于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立足当前保增长,又着眼长远增后劲,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创造条件,力争在这一轮经济波动中实现江西经济在全国位次前移。
党中央、国务院对江西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寄予了殷切期望。中央领导同志在江西考察时多次鼓励江西干部群众“江西可以、也应当在促进中部崛起中有更大的作为”,要求我们“继续努力,让江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中央领导同志在有关文件上批示:“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这是我们全力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将以此为统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率先取得突破,在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上率先取得突破,在引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上率先取得突破。同时,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打造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及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有国家部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鼎力支持,有4400万江西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奋力拼搏,我们一定能够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第五篇:谱写幸福和谐的新篇章(精神文明)
谱写幸福和谐生活的新篇章
——乌兰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这是一方美丽而富饶的热土。这里流传着成吉思汗定亲完婚的美丽传说,1947年5月1日,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在这里成立。于是,满怀激情的人们用民族最朴素的语言称之为——乌兰浩特(意为红城)!
乌兰浩特市现辖4个镇、1个农村办事处和工作部,8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2万人,土地面积2353.5平方公里,是一个蒙、汉、满、回、朝鲜等17个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双拥模范城、西部百强县(市)、中小企业发展最佳投资环境市、中国最具红色旅游文化城市以及自治区级卫生城等荣誉称号,让草原明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文明的魅力是无穷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打造城市内涵,是一个城市永恒的旋律。红城人,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进程中,正在谱写幸福和谐生活的新篇章„„
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宜居环境
良好的城市景观和优美的城市环境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外在表现,可以激活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核,进而影响人、塑造人。近年来,乌市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温馨宜居的人居环境。从2009年至2010年,乌市已经累计新建改造道路31条,今年加快推进连接主城区和河东区跨河交通枢纽的乌兰大桥和钢铁大桥、乌兰街(洮儿河路—111国道)、钢铁大街(兴安路—302国道)等8条道路、查干街立交桥等4座立交桥建设,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热等主要市政设施,城市综合承载力得到提升。同时,积极推进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充分利用先进管理技术和手段,推行“数字化、网格化”城管模式,筹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实现城市管理全时段、全方位覆盖,把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推进道德建设构建精神家园
如果说绿化是城市的外衣,建筑是城市的脊梁,环境是城市的容貌,那么公民道德素质则决定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决定着城市的文明程度。作为“一把手”工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被纳入市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探索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模式。校园里,一首首清新、美妙的红色童谣在学生中广为传唱;社区里,青少年利用假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社会大课堂里,青少年在实践中陶冶着情操。无论是校园、社区还是社会,都是青少年道德培养的沃土,处处显现出乌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清晰脉络。通过深入开展 “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人物评选”、“草原儿女赞”等主题活动,将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实践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激发产业活力夯实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文明城市建设的基础,乌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鄂尔多斯对口支援的有力契机,以推进工业化为主导,扩张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实力。在致力搭建发展平台的同时,乌市充分发挥优势,走扶持大企业、引进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路子,积极争取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开发区。目前,入驻开发区的企业已达50家。尤其是今年以来,开发区共实施各类工业重点项目41个,总投资36.19亿元。鄂尔多斯羊绒集团40万件羊绒衫加工、玄峰集团红云酒业2万吨白酒生产、河套酒业5000吨高档白酒生产项目等一大批新建工业项目建设势头迅猛,乌市工业经济正稳步驶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现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羊毛、羊绒和皮张集散地。
带动民生服务共享文明成果
文明城市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就是让广大居民在创建中享受更多创建成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乌市始终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眼点和立足点,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人文化、精细化的公共服务,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近年来,乌市着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基本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在全盟率先推行参保人员门诊医疗费结算方式改革,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启动卫生系统医疗资源整合和社区卫生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今年全市参加合作医疗农民73626人,地区覆盖率达到100%,全面推行门诊统筹。
繁荣群众文化展现红城魅力
文化氛围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群众文化活动是体现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载体。乌市坚持以文化育文明,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市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举办“蒙元文化服饰模特邀请赛”、“激情广场大家唱”、“庆祝建党90周年群众性红歌会”、“卡拉OK大赛”等系列活动,充分展现了红城百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